一、用89C52单片机实现FSK调制解调(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凯,李建国,刘雅芝[1](2020)在《ZPW-2000移频轨道电路信号发生器设计》文中提出ZPW-2000移频轨道电路是防护铁路区间安全的重要装备。专业教学中因实验设备的缺乏导致学生对区间移频轨道电路信号产生原理认知不足。在分析计算移频轨道信号产生过程、发送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单片机和DDS芯片设计了ZPW-2000移频轨道电路信号发生器。采用移频表、示波器对产生的信号数据、波形的分析测试表明,设计的移频信号发生器能够稳定输出ZPW-2000的载频调制信号,满足实验条件下学习的需求。
李书婷[2](2020)在《托盘式计量器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电子仪器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应用中非常广泛,其中电子仪器的测量功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功能。随着全球电子设备的日益增多,近20年来,对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的计量测试的需求日益增多。设计了一种以单片机STC89C52为核心主控制电路,由单片机控制模块、数模转换模块、显示模块、电源模块、按键控制模块和传感器称重模块组成的托盘式计量器。该计量器经实际测试,测量数据准确率高,反应迅速,数字显示效果稳定无闪烁,抗干扰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社会实用与推广价值。
刘佳鑫,顾帅杰,刘逸冰[3](2018)在《转盘转矩无线测试技术》文中认为详细介绍了转盘转矩无线测试的核心技术,设计了一套无线测试系统,对无线测试技术的初学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何俊江[4](2018)在《井下伸缩式机器人通信及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大位移水平井可有效增加油气渗流通道,提高油气产量,而大位移水平井中的管串下入及仪器输送问题越来越突出。为解决上述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一种能够提供大牵引力的井下牵引机器人。井下伸缩式机器人具有牵引力大,运动性能好等优势,但目前对井下伸缩式机器人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的研究并不完善。基于此本文针对井下伸缩式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进行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开展了井下伸缩式机器人液压控制系统及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分析了井下伸缩式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并对井下伸缩式机器人液压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同时设计出控制系统各模块电路图,分模块阐述相关电路的作用及功能,计算相应元器件幅值,采用Altium Designer软件进行PCB电路板的绘制。(2)开展了井下伸缩式机器人基于Amesim软件的液压控制系统仿真研究。在Amesim软件中建立了液压系统的液压电气仿真模型,仿真研究液压控制系统的工作规律,得到了井下伸缩式机器人在不同工作情况下的运动周期。(3)开展了井下伸缩式机器人通信系统方案设计及通信可靠性研究。设计了井下伸缩式机器人通信系统方案,优选出有线通信的通信方式及RS485通信端口。分析了有线通信系统传输线特性,得到了不同传输线直径以及不同通信频率对传输线分布参数的影响。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了有线通信系统模型,优选出PSK调制技术抗干扰能力较强。分析井下下行无线通信传输的泥浆脉冲压力通信原理,建立负泥浆脉冲通信三维模型,利用Fluent流体仿真软件分析得到了分流管直径越大脉冲信号波波动越大,以及脉冲阀开关频率会影响到泥浆脉冲波的可靠性。(4)开展了井下伸缩式牵引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及程序编制。基于C语言开发了井下伸缩式机器人的下位机控制程序以及串口通信程序,基于C#语言开发了井下伸缩式牵引机器人的上位机操作界面程序。(5)开展了验证井下伸缩式牵引机器人控制及通信系统电气特性可靠性的室内实验,对机器人的实际运动规则进行模拟验证。设计下行泥浆脉冲通信系统的地面模型实验系统,采集立管压力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验证泥浆脉冲波的变化情况。综上所述,本文在广泛调研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适用于井下伸缩式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完成了控制系统的工作机理仿真研究,得到了井下伸缩式机器人的工作周期。完成了有线通信系统传输线特性研究,得到了传输线分布参数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一种井下伸缩式钻井机器人的负泥浆脉冲通信方案。完成了井下伸缩式牵引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本文对井下伸缩式机器人的后续研究及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张矿伟,范茂彦,罗增勇,张玉忠,李江[5](2016)在《一种基于无线通信的智能分布式温度监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STC89C52主从单片机、无线通讯模块PTR2000和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为核心,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通信的智能分布式温度监控系统.该系统可远程与温度节点建立联系,读取和设定温度,实现对环境温度的监测与控制,并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有线温度监控系统布线烦琐、成本较高、灵活性差、维护不便等问题.
张新左[6](2014)在《家庭场景还原智能安防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腾飞,城市外来人口增加、社会环境复杂化、人际关系淡化、邻里互助团结精神减弱,入室盗窃的犯罪率逐年增加,此类盗窃案件的发生与家中无人看守、安防系统不完善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目前市场上安防系统产品基本上都是被动式安防系统,可以分为远程视频监控、智能楼宇对讲、联网报警等几大比较相对独立系统。然而,本课题主要以家中无人状况为实际需求出发,研究并设计一套完整的主动式家庭场景还原智能安防系统。该安防系统主要是针对家中无人状态,模拟还原正常生活场景,兼备家用电气设备自动化、网络信息化集系统、服务、管理为一体的高效、安全、实时、全方位的智能安防系统。首先,本课题分析了家庭智能安防系统的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以入室盗窃犯罪率逐年增加与家庭的实际需求为基础,提出家庭场景还原智能安防系统的设想,分析并得出家用电器设备使用时间表。探讨信息传输方式并确定系统传输设计方案,主要研究了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中宽带及窄带通信,重点分析了频移键控的调制方案。其次,从系统的整体设计出发,细化家庭场景还原智能安防系统,得出系统总体设计框图、数据采集原理图、家用电器控制图及电力线家庭网关的设计框图,使用Altium Designer画图软件设计原理图并制作PCB电路板。系统软件采用结构化、模块化程序设计方式主要包括:ARM主控板Linux系统平台搭建、LCD与WEB服务器的移植、QT图形界面与电力线载波通信程序设计;从机的灯光控制程序、火焰与可燃气体传感器程序以及电力线载波通信程序设计部分组成。最后,对家庭场景还原智能安防系统进行系统测试、发现问题并解决以及整体功能实现,结果表明整个系统基本完成各项功能指标。本设计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ARM平台综合运用了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QT图形化界面设计和微控制处理技术,实现了家庭场景还原智能安防系统。本设计针对性强、成本低、使用方便,不需要改变家庭的布线结构,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兰羽,卢庆林[7](2014)在《基于PTR2000模块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在数据采集中布线不便、数据采集点距离远、监测环境范围大等场合,以单片机STC89C52为核心,采用无线传输模块PTR2000构建了无线通信系统。利用了PTR2000模块内部集成的FSK调制/解调、包括纠错处理和通信协议等功能,完成了系统硬件电路以及软件部分的设计。实验测试表明,系统在无障碍情况下最大传输距离可达280m,系统满足设计预期要求。可应用于小区传呼、病房呼叫及各类工农业生产中数据采集无线传输系统中。
吕俊峰[8](2013)在《蜂箱内多点温度检测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温度是工业、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参数之一,在生产过程中常常需对温度进行检测,采用微型机进行温度检测、数字显示、信息存储、实时控制,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节约能源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在精细化养蜂中要对蜜蜂生长条件和活动规律有充分的了解。温度作为影响蜜蜂活动的关键性因素,要对其研究就必须先进行记录。首先,本设计从传感器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温度检测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结合蜂箱的特殊环境选择合适的温度传感器。蜂箱内空间狭小,为了将温度检测系统对蜜蜂正常活动的影响降到最低,选择了体积小的PN结点温度传感器。这种PN结传感器有较好的线性,尺寸小,灵敏度高。可以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中的各个领域。其次,设计合适的测温电路,PN结温度传感器必须配合相应的运放电路使用。通过运放电路将PN结温度传感器随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微弱电压变化放大,经过AD转换后,建立温度与运放电路电压值的对应关系。最后,搭建测温电路、AD转换电路、时钟电路、数据存储电路、无线射频通信电路、单片机控制电路以及USB通信端口。从温度传感器输出的电压信号通过放大电路和AD转换电路传输到单片机系统,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温度值。定时器产生中断信号,单片机响应中断将温度值存储在ROM中。无线射频通信电路实现数据的远距离传输。
韩荣宝[9](2013)在《利用电力线通信的OLED智能照明系统研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照明的要求不再是单纯地为得到一定的亮度,智能化、艺术化照明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也成为了人们的要求。另外,为应对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人们在各个领域都采取了不同的节能措施,而照明作为能源消耗的大户,在其领域内实施节能措施十分必要。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具有效率高、面光源、重量轻、颜色丰富、可制作在柔性衬底上等优点,与无机LED相比不存在散热问题,是目前最有希望替代白炽灯、节能灯以及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等传统光源的新型绿色固态室内照明光源。电力线通信技术具有无需重新布线、投资少、施工简单且易于扩展、管理和维护,不会产生电磁辐射等优点,使其非常适合用于室内智能照明领域。随着技术的进步,阻碍电力线通信技术发展的技术瓶颈逐渐被攻克,电力线通信的稳定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本文设计了一种以OLED作为照明光源,利用电力线通信技术实现网络通信的智能照明系统。该智能照明系统包含很多个智能OLED照明模块,各个智能OLED照明模块之间通过电力线连接成网络。其中每一个智能OLED照明模块均由五部分组成:电力载波通信模块、微处理器模块、传感器检测模块、可控恒流源模块以及OLED灯具。本系统中微处理器采用ATMEL公司的AT89C52单片机,主要负责实时检测环境信息和调节灯具状态。电力载波通信模块的核心器件采用ST公司的电力载波调制解调芯片ST7538,用于完成电力线上传输的信号的调制解调工作。照度传感器采用Intersil公司的数字式照度传感器ISL29003,它可以实时检测环境照度并以数字量的形式发送给单片机。为了提高电力线通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利用电力载波调制解调芯片ST7538的载波检测功能较好的实现了基于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Access/Collision Detect)协议的通信,采用改进的1-坚持算法有效的减少冲突。设定了通信系统的帧结构,完成电力线通信发送接收子程序、照度检测调节子程序以及系统控制主程序的编写。最终通过实验证明本文设计的电力载波通信模块可以保证在300米长的电力线范围内能可靠通信,完全满足智能照明系统的设计要求。采用PID比例算法设计了智能调光程序,可以在80ms内完成照度的自动调节并进入稳定状态,稳态误差不超过1%。
朱淑侦,侯轩,李利民[10](2012)在《基于89C2051的无线遥控小汽车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要提出基于89C2051单片机的无线遥控小汽车整体设计方案。系统重点在于提出应用步进电机来控制转向和采用PWM技术调节的直流电机控制速度,以提高玩具车转向精确度与灵活性。在遥控方面,采用无线收发模块nRF401,它采用抗干扰能力强的FSK调制解调技术和频率稳定性好的PLL频率合成技术,并可直接与单片机串口通讯。软件设计方面,给出了主程序流程框图。
二、用89C52单片机实现FSK调制解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89C52单片机实现FSK调制解调(论文提纲范文)
(1)ZPW-2000移频轨道电路信号发生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ZPW-2000移频轨道电路 |
1.1 简介 |
1.2 发送原理 |
1.3 2FSK技术 |
2 理论计算 |
3 设计实现 |
3.1 硬件部分 |
3.1.1 单片机模块 |
3.1.2 DDS芯片 |
3.1.3 显示模块 |
3.2 软件部分 |
4 结语 |
(2)托盘式计量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硬件设计 |
1.1 压力传感器 |
1.2 AD转换器 |
1.3 单片机 |
1.4 电源模块 |
2 系统软件设计 |
3 系统实物及测试 |
3.1 系统实物 |
3.2 系统实物测试及测试 |
4 结论 |
(3)转盘转矩无线测试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转盘转矩无线测试系统结构 |
1.1 传感器部分 |
1.1.1 由应变到电阻变化 |
1.1.2 由电阻变化到转矩 |
1.1.3 由动力输入轴到转盘转矩 |
1.2 信号发射模块 |
1.3 信号接收模块 |
1.4 计算机系统 |
2 转盘转矩无线测试核心技术 |
2.1 传感器设计 |
2.2 无线信息传送技术 |
2.3 WIN-TC程序—数字信号半自动化处理 |
3 结论 |
(4)井下伸缩式机器人通信及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井下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井下信号传输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井下伸缩式机器人液压系统及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
2.1 井下伸缩式机器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1 井下伸缩式机器人工作原理分析 |
2.1.2 井下伸缩式机器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 井下伸缩式机器人液压系统设计 |
2.2.1 液压系统总体设计 |
2.2.2 电磁阀模块 |
2.2.3 液压源 |
2.3 井下伸缩式机器人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
2.3.1 处理器控制模块设计 |
2.3.2 电机控制模块设计 |
2.3.3 换向阀控制模块设计 |
2.3.4 通信模块设计 |
2.3.5 电源模块设计 |
2.4 井下伸缩式机器人控制系统PCB板设计制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Amesim的井下伸缩式机器人液压控制系统仿真 |
3.1 AMESim软件及AMESim液压仿真介绍 |
3.1.1 AMESim仿真软件 |
3.1.2 AMESim液压仿真分析 |
3.2 井下伸缩式机器人液压控制系统Amesim仿真模型构建 |
3.2.1 伸缩缸液压模型 |
3.2.2 支撑缸液压模型 |
3.2.3 三位四通换向阀及液压源模型 |
3.2.4 井下伸缩式机器人液压系统模型 |
3.3 井下伸缩式机器人液压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井下伸缩式机器人通信系统设计及分析 |
4.1 井下伸缩式机器人通信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1.1 井下伸缩式机器人电缆有线通信系统方案设计 |
4.1.2 井下伸缩式机器人泥浆脉冲无线通信系统方案设计 |
4.2 井下伸缩式机器人电缆有线通信系统分析 |
4.2.1 通信系统原理分析 |
4.2.2 计算机通信方式原理分析 |
4.2.3 RS-232/RS485端口通信原理分析 |
4.2.4 有线通信系统传输线特性研究 |
4.2.5 有线通信系统通信可靠性研究 |
4.3 井下伸缩式机器人泥浆脉冲无线通信系统分析 |
4.3.1 泥浆脉冲无线通信系统原理研究 |
4.3.2 泥浆脉冲无线通信系统传输编码方式研究 |
4.3.3 基于Fluent的泥浆脉冲无线通信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井下伸缩式牵引机器人控制软件设计 |
5.1 井下伸缩式牵引机器人串口通信软件设计 |
5.1.1 串口通信模块程序设计流程 |
5.1.2 串口通信协议 |
5.2 井下伸缩式牵引机器人下位机控制程序设计 |
5.2.1 下位机控制程序设计流程图 |
5.2.2 下位机控制程序设计 |
5.3 井下伸缩式牵引机器人上位机的控制平台软件设计 |
5.3.1 登录界面 |
5.3.2 参数设置界面 |
5.3.3 控制平台主界面 |
5.3.4 信息存储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井下伸缩式机器人控制系统及脉冲信号室内实验研究 |
6.1 井下伸缩式牵引机器人控制及通信系统电气性能实验 |
6.1.1 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
6.1.2 牵引机器人控制及通信系统电气性能实验流程 |
6.1.3 牵引机器人控制及通信系统电气性能实验结果 |
6.2 泥浆脉冲通信压力波脉冲信号检测实验 |
6.2.1 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
6.2.2 泥浆脉冲压力波信号检测实验方案设计 |
6.2.3 泥浆脉冲通信压力波脉冲检测 |
6.2.4 泥浆脉冲通信压力波数据采集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家庭场景还原智能安防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家庭智能安防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与组成 |
1.2.1 家庭智能安防系统国外的发展现状 |
1.2.2 家庭智能安防系统国内的发展现状 |
1.2.3 家庭智能安防系统的组成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家庭场景还原智能安防系统的设想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家庭场景还原智能安防系统的设计方案 |
2.1 系统总体设想与设计方案 |
2.2 家庭场景还原智能安防系统的两种工作模式 |
2.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工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系统硬件电路总体设计框图 |
3.2 信息传输方式简介与确定系统传输设计方案 |
3.2.1 电力线载波通讯技术 |
3.2.2 电力线通信技术的主要研究方面及目前发展现状 |
3.2.3 电力通信及通信系统的FSK调制方案 |
3.2.4 三种调制解调方式比较与确定系统传输设计方案 |
3.3 电力线载波通信模块 |
3.3.1 功率放大电路 |
3.3.2 接收滤波放大电路 |
3.3.3 过零检测、载波信号耦合及其接口电路 |
3.4 ARM主控板电路 |
3.4.1 ARM平台的电源电路设计 |
3.4.2 系统复位和时钟电路 |
3.4.3 JTAG接口电路 |
3.4.4 串口与以太网接口电路 |
3.4.5 LCD/STN液晶屏接口电路 |
3.4.6 NOR/Nand Flash选择电路 |
3.5 从机STC89C52单片机平台 |
3.5.1 AD模数转换电路 |
3.5.2 火焰传感器电路 |
3.5.3 可燃气体传感器电路 |
3.5.4 多路继电器电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设计整体框架 |
4.2 Linux平台搭建与系统移植 |
4.3 LCD液晶显示模块程序设计 |
4.4 WEB服务器的移植程序设计 |
4.5 Qt4.5图形界面程序设计 |
4.5.1 Qt Creator重要特性 |
4.5.2 Qt窗口界面设计 |
4.5.3 Qt的进程间通讯 |
4.6 主控板电力线载波通信程序设计 |
4.7 从机STC89C52的软件设计 |
4.7.1 灯光控制程序设计 |
4.7.2 火焰、可燃气体传感器程序设计 |
4.7.3 从机电力线载波通行程序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测试 |
5.1 驱动模块功能测试 |
5.1.1 发现问题:继电器模块协同工作不稳定 |
5.1.2 解决:驱动电流不足导致运行不正常 |
5.2 电力线载波模块的数据传输测试 |
5.2.1 问题发现:数据传输误码率较高 |
5.2.2 解决:功率放大电路供压不足导致误码率高 |
5.3 火焰、可燃气体传感器浓度测试与阀值设定 |
5.4 系统整体功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基于PTR2000模块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无线模块PTR2000 |
2.1 PTR2000器件功能 |
2.2 PTR2000模块设计 |
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PTR2000与单片机STC89C52接口电路的设计 |
3.2 PTR2000与PC接口电路的设计 |
4 软件设计 |
4.1 PTR2000模块程序设计 |
4.2 串行无线通信协议设计 |
4.3 程序流程 |
5 系统测试 |
6 结论 |
(8)蜂箱内多点温度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温度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课题来源 |
1.3.1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课题来源 |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总的结构 |
2.2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
2.2.1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
2.2.2 PN 结温度传感器的测温原理 |
2.3 单片机型号的选择 |
2.4 AD 转换芯片的选择 |
2.5 时钟芯片的选择 |
2.6 无线收发芯片的选择 |
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PN 结温度传感器运放电路 |
3.1.1 运放的选择 |
3.1.2 运放电路的设计 |
3.1.3 调整电路设计 |
3.2 模/数转换电路硬件设计 |
3.2.1 AD1674 功能介绍 |
3.2.2 AD1674 与 STC89C52 接口电路 |
3.3 单片机数据采集定时功能设计 |
3.3.1 时钟芯片 DS12C887 功能介绍 |
3.3.2 DS12C887 与 STC89C52 接口电路 |
3.4 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
3.4.1 24C02 功能介绍 |
3.4.2 24C02 与 STC89C52 接口电路 |
3.5 液晶显示电路 |
3.5.1 1602 液晶典型电路 |
3.6 单片机无线通信电路设计 |
3.6.1 nRF905 无线射频收发模块电参数 |
3.6.2 nRF905 无线射频收发模块工作方式 |
3.6.3 nRF905 无线射频收发模块与单片机接口 |
3.7 单片机与 PC 通信电路设计 |
3.7.1 USB 口与串口通信对比 |
3.7.2 设计思路与芯片选择 |
3.7.3 PL2303 应用电路 |
3.7.4 驱动程序的安装 |
3.8 复位电路设计 |
3.9 系统电源设计 |
4 系统软件设计 |
4.1 温度采集存储程序设计 |
4.2 无线收发程序 |
4.2.1 数据发送程序 |
4.2.2 数据接收程序 |
5 电路测试与数据分析 |
5.1 测试方法 |
5.2 测试结果 |
5.2.1 PN 结温度传感器测试 |
5.2.2 运放电路性能测试 |
5.2.3 经过多次调试的显示温度与实际温度曲线 |
5.3 误差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利用电力线通信的OLED智能照明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固态照明简介 |
1.2.1 无机 LED 发展及现状 |
1.2.2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展及现状 |
1.3 智能照明系统简介 |
1.3.1 智能照明系统定义及结构 |
1.3.2 智能照明系统的特点 |
1.3.3 智能照明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智能照明系统主流协议介绍 |
2.1 ACN 及 ART-NET 协议 |
2.2 DALI 协议 |
2.3 欧洲安装总线(EIB) |
2.4 C-BUS 协议 |
2.5 X-10 协议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微处理器选择 |
3.2 电力载波通信模块设计 |
3.2.1 电力载波通信芯片选择 |
3.2.2 电力载波调制解调芯片 ST7538 简介 |
3.2.3 电力载波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3.3 传感器模块设计 |
3.3.1 照度检测电路设计 |
3.3.2 红外检测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通信协议及系统软件设计 |
4.1 CSMA/CD 通信协议简介与实现 |
4.2 通信系统帧结构 |
4.3 系统软件设计 |
4.3.1 智能照明系统主程序 |
4.3.2 电力载波通信程序 |
4.3.3 照度调节子程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调试 |
5.1 电力载波通信模块调试 |
5.2 智能调光调试 |
第6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基于89C2051的无线遥控小汽车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组成 |
2 硬件电路设计 |
2.1 电源模块 |
2.2 无线收发模块nRF401 |
2.3 方向与速度控制模块 |
2.3.1 小车的方向控制 |
2.3.2 小车的速度控制 |
①直流电机调速。 |
②直流电机旋转方向。 |
2.4 显示模块 |
2.5 微控制器模块 |
3 软件设计 |
4 结束语 |
四、用89C52单片机实现FSK调制解调(论文参考文献)
- [1]ZPW-2000移频轨道电路信号发生器设计[J]. 王志凯,李建国,刘雅芝. 实验室科学, 2020(05)
- [2]托盘式计量器的设计[J]. 李书婷.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20(07)
- [3]转盘转矩无线测试技术[J]. 刘佳鑫,顾帅杰,刘逸冰.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18(05)
- [4]井下伸缩式机器人通信及控制系统研究[D]. 何俊江.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7)
- [5]一种基于无线通信的智能分布式温度监控系统研究[J]. 张矿伟,范茂彦,罗增勇,张玉忠,李江.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6(04)
- [6]家庭场景还原智能安防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张新左.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7]基于PTR2000模块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J]. 兰羽,卢庆林. 电子测量技术, 2014(02)
- [8]蜂箱内多点温度检测系统研究[D]. 吕俊峰. 中北大学, 2013(10)
- [9]利用电力线通信的OLED智能照明系统研制[D]. 韩荣宝. 吉林大学, 2013(09)
- [10]基于89C2051的无线遥控小汽车的设计[J]. 朱淑侦,侯轩,李利民. 电脑开发与应用, 2012(12)
标签:通信论文; 机器人论文;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论文; 无线通信技术论文; 单片机复位电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