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羊绒/羊毛精梳混纺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谭郭婷[1](2021)在《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工艺研究及运动面料开发》文中提出随着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人们对运动面料的要求也在逐步发生改变,轻薄透气、柔软舒适、风格多样、环保健康型运动面料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羊毛纤维作为具有优异的弹性、透气、吸湿、防污防臭等性能的天然蛋白质纤维,同时随着高支毛纱与轻薄型羊毛面料的发展,羊毛运动面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但目前高支羊毛纱强力较低、轻薄型羊毛面料强力不达标等问题依然存在,而高强锦纶6短纤维强度高、耐磨性好,并且质轻柔软、回弹性好,将高强锦纶6与羊毛纤维混纺,可有效改善混纺纱线与织物的强力与耐磨性能,并保持羊毛的手感,但目前市场上对于高强锦纶6短纤维与羊毛混纺产品的开发较少,本文通过对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纱线及织物的全流程开发与性能研究,为高强锦纶6短纤维在毛纺产品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实践基础,同时对于拓宽高强锦纶6纤维的下游市场,改善羊毛运动面料的性能及丰富运动面料种类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首先采用精纺工艺将高强锦纶6纤维与羊毛进行混纺,合理设计纺纱工艺并解决纺纱过程中的生产难题,成功纺制出一批不同混纺比例的高强锦纶6/羊毛环锭纺纱线,并将其编织成纬平针织物,对混纺纱线与混纺织物的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研究混纺比对混纺纱线及织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纱线中当高强锦纶6纤维含量为20%时,高强锦纶6纤维向内转移,主要分布于纱线内层,当含量为30%时,高强锦纶6纤维向内转移趋势减少,高强锦纶6纤维与羊毛在纱截面中的分布趋于均匀,而当含量为40%时,高强锦纶6纤维开始向纱外层转移,羊毛向纱线内层转移。同时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纱线中随着高强锦纶6纤维含量的增加,强度与伸长率均增大,并且纱线条干均匀度有所提高,但有害毛羽指数整体呈增大趋势。混纺织物中由于高强锦纶6纤维的加入,织物的顶破强力、耐磨性能及透湿性能均有提高,但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能及透气性能略有下降。然后基于高强锦纶6/羊毛30/70比例的环锭纺纱线开发出运动面料,同时制备出阳离子改性涤纶/羊毛、常规锦纶6/羊毛环锭纺纱线与高强锦纶6/羊毛紧密纺纱线并进行纱线的性能测试与对比分析,发现在环锭纺纱线中,高强锦纶6/羊毛纱线较阳离子改性涤纶/羊毛、常规锦纶6/羊毛纱线的强度、条干均匀度及毛羽性能均有改善,纱线可编织性有所提高。高强锦纶6/羊毛紧密纺纱线较环锭纺纱线强度提高,条干不匀率及有害毛羽指数下降,纱线品质得到进一步改善。最后将纺制的纱线分别编织成纬平针与单面珠地网眼组织并进行染整处理。对面料的基本服用性能、运动舒适性能、热湿舒适性能以及液态水管理能力进行测试与对比分析,最后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对面料综合服用性能进行评判,结果显示高强锦纶6/羊毛紧密纺纬平针面料的评判值最高,为0.5908,综合服用性能最优,最适宜用作运动面料。
杨家乐[2](2020)在《锦纶纤维在高比例混纺毛纱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锦纶作为合成纤维中最早投入使用、用途最广的品种之一,具有很多优良的特性。较高的强度、出色的耐磨性和耐疲劳性使其广泛地用于纺织服装中来提高服装产品的性能。但企业在开发锦纶/羊毛混纺纱中发现,当混纺纱中锦纶含量大于30%时难以保证纱线质量,而同样作为合成纤维中应用最广泛的涤纶纤维,在开发涤纶与羊毛混纺纱过程中却存在这样的问题;此外,由于锦纶纤维的耐日晒色牢度较差,因此会影响成品服装的质量。针对企业提出的这些问题,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首先,制备了混纺比为70/30、60/40、50/50的锦纶6/羊毛与涤纶/羊毛混纺复精梳条和粗纱。在对锦纶6和涤纶纤维结构性能测试分析基础上,结合纱条纤维伸直度和静态牵伸力模拟测试,分析了影响高比例锦纶6与羊毛混纺纱条干不匀的原因。实验结果与分析表明:同一混纺比下,锦纶6/羊毛复精梳条中纤维伸直度和其拉伸力均比涤纶/羊毛梳条小;随着锦纶6纤维混纺比提高,锦纶6/羊毛梳条中的纤维伸直度变化很小,但梳条拉伸力明显减小。较低的纤维伸直度和梳条牵伸力,使得锦纶6/羊毛混纺梳条牵伸时纤维变速点不易集中,导致了其粗纱和细纱条干较差。相对涤纶纤维,锦纶6纤维断裂伸长率大,模量小、锦纶6纤维与羊毛纤维摩擦时顺逆鳞片的摩擦系数差异小,是造成锦纶6/羊毛复精梳条的纤维伸直度和拉伸力较小的原因。其次,使用活性染料对锦纶6与锦纶66进行染色实验和日晒实验,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DSC测试对比分析了染色与日晒处理对锦纶6与锦纶66结构性能的影响,探究染料与锦纶6与锦纶66纤维结合的机理及其纤维结构与耐日晒色牢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染色使两种锦纶纤维的结晶度、熔点和结晶能力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且锦纶6纤维下降更大,说明染色对锦纶6纤维结构的影响大于锦纶66;在相同染色条件下,锦纶6纤维上染速率更大,染料分子与锦纶6纤维的结合作用较强。锦纶6与锦纶66的摩擦色牢度较好,而日晒色牢度较差。纤维结构测试结果表明日晒处理后锦纶6和锦纶66的结晶度、熔融温度均下降很小,红外光谱吸收峰也未出现明显变化,因此分析认为锦纶6和锦纶66色牢度较差主要是因为染料在日晒过程中发生结构变化引起的。最后,对锦纶6毛条进行热洗处理,分别制备了热洗锦纶6/羊毛混纺纱条与未热洗锦纶6/羊毛混纺纱条,测试分析了热洗对锦纶6纤维结构性能、对锦纶6/羊毛混纺纱条性能以及色牢度的影响,探索提高锦纶6/羊毛混纺纱条干和耐日晒色牢度的方法。研究发现,经过热洗工艺之后,锦纶6纤维的结晶度提升明显,而其取向度有所减小,使得其断裂伸长率增加,模量和强力减小,回潮率增大,比电阻减小;且其表面杂质的分布减少,使其摩擦系数减小。这些性能的改变使热洗锦纶6/羊毛复精梳条中纤维的伸直度增大,梳条的拉伸力减小。较大复精梳条中纤维的伸直度,较好的开松效果使得热洗锦纶6/羊毛复精梳条进入粗纱工序时,有更小的附加不匀,其粗纱和细纱的条干不匀率明显低于未热洗锦纶6/羊毛的条干不匀率。热洗锦纶6/羊毛复精梳条的摩擦色牢度和日晒色牢度比未热洗锦纶6/羊毛复精梳条的好半级左右。是一种提高锦纶6/羊毛混纺纱质量的可行方法。
田玉菡[3](2020)在《骆马绒纤维性能研究及其产品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骆马是生长在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和智利的安第斯山脉一带的一种动物。骆马和羊驼同属于安第斯驼科,由于外形相似,此前往往将骆马和羊驼混为一谈,从而也不能将骆马毛和羊驼毛区分开。骆马躯干部分的被毛分为两层,上层毛较为粗糙,直径可达90微米,底层有一层细且软的绒毛,由于上层毛的保护作用,造就了底层绒毛柔软细腻的手感以及光泽。早年间,由于南美洲的梳理加工技术较为落后,无法将骆马底层的绒毛分梳出来,从而造成骆马毛加工价值不高,质量较次的假象,使得骆马毛成为一种低档原料。其次,由于常将骆马毛纤维与羊驼毛纤维混淆,商家会将骆马毛纤维和羊驼毛纤维混合出售,导致不同批次的骆马毛质量出现波动,不利用后续的加工。基于上述原因,本课题的宗旨就是通过骆马绒纤维性能及其产品的研究来了解骆马绒这一特种动物毛纤维及其产品,并且设计开发出综合性能优异的骆马绒面料。因此,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通过纤维内部含髓概率以及含髓量的对比,进一步区分骆马绒纤维和羊驼毛纤维;其次是通过骆马绒面料的性能综合对比分析,寻找最佳的设计方案;最后开发出一款新型骆马绒面料,并测试相关性能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新开发产品的优势所在。在骆马绒纤维以及羊驼毛纤维细度与含髓情况的相关性分析中,可以得出骆马绒纤维和羊驼毛纤维的含髓情况基本符合动物毛纤维的基本性能特征,并且根据两种纤维细度与含髓情况的关系对比中发现的差别之处来对两种纤维进行区分。骆马绒纤维和羊驼毛纤维的含髓概率与直径均呈正相关,直径越大,含髓概率越高;但是两种纤维的含髓量与纤维直径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差别之处在于羊驼纤维的平均含髓量要比骆马绒纤维的大,所以骆马绒纤维的染色性好,纤维上染率高。通过7种骆马绒面料的性能测试对比,在骆马/羊毛混纺面料中,随着骆马绒纤维比例增大,织物厚度减小,顶破强力增大,透气性下降,抗皱性下降,悬垂性变差。其次分析30/70羊毛/骆马、30/70兔毛/骆马两种纬纱对面料性能的影响后得出:同混纺比的羊毛/骆马纬纱织造的面料比兔毛/骆马纬纱织造的面料厚度值大、顶破强力小、透气性大、抗皱性好、悬垂性好。织物组织结构对织物的性能影响较大,通过一上三下破斜纹组织与方平组织面料对比来看,方平组织织物厚度值小,顶破强力值高,悬垂性好,抗皱性变差,透气性变差。最后,设计出一款组织结构采用方平组织,用70/30(骆马/羊毛)的混纺纱做纬纱,85/15(羊毛/锦纶)的混纺纱做经纱的骆马绒织物,通过性能对比测试得出:50/45/5(骆马绒/羊毛/锦纶)面料在厚度、顶破性能、抗起毛起球性以及悬垂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在抗皱性以及透气性上略有不足。
秦彩霞[4](2019)在《精梳落毛转杯纺纱工艺及纱线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每年毛纺行业产生大量的精梳落毛纤维,其长度短,变异系数大,在常规的环锭纺纱机上很难成纱。由于转杯纺对原料适用范围广,对纤维长度要求低,对落毛、落麻、落棉等下脚纤维有很好的适用性,将毛精纺企业下脚料精梳落毛纤维用于转杯纺,可以实现对羊毛原料的高效利用。目前,关于纯精梳落毛纤维转杯纺纱的研究报道较少,且没有相关工艺的报道。本文以精梳落毛纤维为原料,以研究纯精梳落毛转杯纺纱工艺为目标,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控制精梳落毛回潮率与和毛油加入量,在梳棉机上对精梳落毛梳理制条;经过多次调整参数,在RFRS30转杯纺纱机上纺制了纯精梳落毛转杯纱。在试纺参数的基础上,以纱线主要性能为评价指标,采用多目标模糊决策方法(Borda数法和密切值法)和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纺纱元件(假捻盘、分梳辊)进行优选,得出最佳纺纱元件组合为4槽假捻盘-OK40分梳辊。(2)在优选出的纺纱元件OK40型分梳辊和4槽假捻盘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并采用模糊正交综合评价法、极差分析法优化纺纱工艺参数,得到最佳纺纱工艺参数:转杯速度40000 rpm、分梳辊速度5500 rpm、捻系数680;利用最佳纺纱工艺做验证实验,通过相关分析得到纱线的模糊综合评价值大于非最佳纺纱工艺下纱线模糊综合评价值;采用方差分析法分析转杯速度、分梳辊速度、捻系数对纱线性能影响的显着性,得出转杯速度对纱线综合性能影响最显着;最后通过单因素重复实验,验证转杯速度对纱线性能影响的显着性,得出转杯速度对纱线的综合性能影响高度显着,对纱线条干CV%、粗节、毛粒、断裂伸长率影响显着,对纱线断裂强力有一定的影响。(3)在优化的纺纱工艺下,设计不同的和毛油水比研究原料中和毛油的加入量对纱线条干、拉伸性能、毛羽等性能的影响,采用灰色近优综合评定方法,得出当油水比为1:8,1.2:8,1.6:8时的近优度值分别为0.9867,0.9603,0.7899,优选出最佳和毛油水比为1:8。(4)在实验优选的纺纱条件下,实际纺制的纯精梳落毛转杯纱的极限线密度为40.69 tex。本论文共有图15幅,表20个,参考文献75篇。
郗玥[5](2019)在《骆马毛纤维性能研究及产品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年来,我国进出口羊毛数量庞大,消费市场具有极大的潜力,却在毛纺原料进口供应量上受到限制。特种毛纺织纤维逐渐活跃在我们的视野当中,骆马毛就是其中之一,骆马毛是来自于南美洲的特种毛纺原料,在南美洲拥有着悠久的纺织应用历史,近几年成为毛纺行业中炙手可热的原料之一。骆马作为安第斯驼科中的一种,和我们熟悉的阿尔帕卡羊驼并非同一物种,纤维性能存在明显差异,更有甚者将骆马毛和羊驼毛混为一谈,而截至目前为止国家标准委员会也并没有对此进行明确的区分。因此,本文工作的主要宗旨就是通过研究骆马毛的纤维性能,对比羊驼、羊绒纤维性能来区分羊驼毛和骆马毛,并对骆马毛混纺纱的工艺和纱线性能加以设计和研究,进行骆马毛混纺面料的开发和性能测试。在纤维性能研究过程中,将骆马毛分别与山羊绒、羊驼毛进行性能对比研究,羊驼毛选取了3种不同的样本,分别为羊驼幼驼毛、羊驼毛和苏力羊驼毛。研究了这5种纤维的表观结构和物理机械性能:相比于羊驼毛,骆马毛纤维的鳞片包裹纤维轴向更紧密;相比于羊绒,骆马毛纤维鳞片更薄,包裹平整光滑,赋予纤维天然光泽;骆马毛纤维的细度和断裂强度介于羊绒和羊驼毛之间,细度媲美羊绒,但强力远超羊绒,为2.15cN/dtex;骆马毛弹性回复性能和摩擦性能优于其他动物纤维。在混纺纱设计和开发中,参照骆马毛纤维的性能特点开发出两款骆马毛和澳洲丝光羊毛混纺纱,混纺比分别为70/30(骆马毛/羊毛)和55/45(骆马毛/羊毛),并对混纺纱的性能进行了测试。两种混纺纱在耐磨、强力和毛羽等方面也独具特点,骆马毛含量较高的混纺纱表面更加光洁,短毛羽较少,纤维条干更好;骆马毛含量较低的混纺纱表面更具绒毛感,摩擦性能较好,纱线体积较大,更为蓬松。可根据织物风格需求选择适合的混纺比进行产品开发。混纺面料设计和开发中,采用八枚五飞纬面加强缎纹的织物组织结构,经纱采用80/20(羊毛/锦纶)混纺纱,增强织物结构,纬纱使用设计的两种不同混纺比的骆马毛混纺纱。经过设计,混纺织物的混纺比分别为,50/45/5(骆马毛/羊毛/锦纶)和65/30/5(骆马毛/羊毛/锦纶)。下机后的织物正面经过纬向拉毛、剪毛整理,生产出的织物为单面长顺毛织物,可用于制作冬季大衣面料。面料软糯丰盈,悬垂度好,富有光泽,绒毛面向外有天然皮草质感,平整面朝内,提升穿着舒适。通过用一系列织物性能测试,包括织物表观的物理机械性能、热湿舒适性能、外观及尺寸保持性能和织物风格。骆马毛含量较高的混纺织物表面毛绒更加柔顺有指向性,光泽度好,但浅色容易露底;骆马毛含量较低的混纺面料表面绒感较强,织物丰满绒密。
欧阳微微[6](2019)在《夏季羊绒混纺针织物的开发及其凉爽舒适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被誉为“软黄金”的羊绒纤维柔软亲肤、吸湿排汗性佳。为了满足消费者对服饰功能化、舒适化和高档化的追求,羊绒产品正向高支精纺和轻薄型四季可穿发展。然而羊绒纤维优良的保暖性使其在夏季服饰上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现有的夏季羊绒服饰产品数量虽逐渐增多,但市场占有率仍然较小,且纱线生产以环锭纺为主,织物容易起毛起球。喷气涡流纺作为一种高效短流程的纺纱技术,纱线毛羽较少,织物具有吸湿快干、耐磨和抗起球等优良性能,不仅适于夏季贴身服装的制作,也适合毛类织物的开发。本课题选用羊绒纤维和凉爽型纤维为原料,选用喷气涡流纺纱技术和环锭纺纱技术开发凉爽型夏季羊绒混纺针织用纱,不仅能将羊绒纤维和凉爽型纤维的优良性能结合起来,开发适用于夏季的羊绒服饰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同时一定程度上提高夏季羊绒服饰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羊绒企业的生产效益。本课题首先利用喷气涡流纺纱方式分别纺制出精梳羊绒/涤纶纤维20/80混纺纱和粗梳羊绒/涤纶纤维20/80混纺纱,采用哈氏切片器获取纱线横截面,用扫描电镜(含能谱仪)获取纱线横截面图像,再运用汉密尔顿指数分析法和Onion指数分析法研究了纤维规格对喷气涡流混纺纱中纤维径向分布的影响;基于喷气涡流纱中纤维的径向分布规律,选用亚麻纤维、精梳棉纤维、竹纤维、粘胶纤维及凉爽涤纶与羊绒纤维组合混纺线密度相同的四组分纱线,分别采用喷气涡流纺和环锭纺制备纱线,比较成纱方式对纱线拉伸性能、毛羽指数和条干的影响;设计三种不同的羊绒比例(10%、20%、30%),比较羊绒含量对喷气涡流纱拉伸性能、毛羽指数和条干的影响;将本课题制得的羊绒混纺纱线织成规格相同的纬平针针织面料,从透气性、透湿性、散湿性、导热系数和最大瞬态热流量这五个方面与市面上现有的5款夏季凉感面料进行凉爽舒适性对比,并运用模糊数量评判法对面料的凉爽舒适性进行综合评判。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喷气涡流混纺纱中,长度更长、初始模量更小的纤维优先向外转移;长度更短、初始模量更大的纤维优先向内转移;精梳羊绒/涤纶纤维20/80混纺纱表层的涤纶纤维多于粗梳羊绒/涤纶纤维20/80混纺纱表层的涤纶纤维;2、混纺纱成分相同时,喷气涡流纱的拉伸性能较环锭纱的拉伸性能差,但纱线毛羽、条干优于后者;喷气涡流混纺纱纤维种类相同时,随着羊绒含量增加,纱线拉伸性能提高,但纱线毛羽和条干变差;3、当喷气涡流纺羊绒混纺织物中的纤维种类相同时,羊绒含量为20%时织物的凉爽舒适性最优,羊绒含量为30%时织物的凉爽舒适性次之,羊绒含量最低为10%时织物的凉爽舒适性最差。可见羊绒含量的增多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织物凉爽舒适性能;4、纤维种类和纺纱方法直接影响羊绒混纺针织物的凉爽舒适性能。在自主设计的9种羊绒混纺针织纱中,凉爽涤纶/粘胶/蚕丝/羊绒40/20/20/20喷气涡流混纺纱所制针织物的凉爽舒适性最优。
丁亮[7](2017)在《兔羊毛混纺机织物的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本课题设计开发三种兔羊毛机织面料,通过试验,研究分析了该面料在纺纱、织造和后整理工序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设计出了合理的生产工艺参数,为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本课题选用兔羊毛混纺比例60:40配比,纱支选择50支和55支合股纱线,捻系数控制在160-165之间,既保留了兔毛纤维在性能上的优势,又保证了纱线的可纺性能。通过一系列试验,获得了减少毛粒数的最优工艺方案:兔毛纤维的回潮率设定在36%,和毛油含量控制在2%,梳毛机针布号数:预梳工作辊(1#-5#)为34-35,预梳锡林为34,预梳道夫为35,末梳工作辊(1#-5#为35-36,末梳锡林为35,末梳道夫为36,梳毛机主要部件的隔距:开毛辊和喂入罗拉10.5mm,胸锡林和1#-3#工作辊53.5mm、26.5mm、33.5mm,胸锡林和4#-5#工作辊26.5mm、26.5mm,胸锡林和剥毛辊4.5mm,梳毛机各部件线速比:开毛辊和喂入罗拉18.71,预梳锡林和1#-3#工作辊12.19,预梳锡林和4#-5#工作辊11.26。羊毛纤维的回潮率设定在25%,和毛油含量控制在1%,梳毛机针布号数:预梳工作辊(1#-5#)为33-34,预梳锡林为33,预梳道夫为34,末梳工作辊(1#-5#)为34-35,末梳锡林为34,末梳道夫为35,梳毛机主要部件的隔距开毛辊和喂入罗拉10.5mm,胸锡林和1#-3#工作辊53.5mm、26.5mm、33.5mm,胸锡林和4#-5#工作辊26.5mm、26.5mm,胸锡林和剥毛辊4.5mm,梳毛机的主要部件线速比:开毛辊和喂入罗拉18.71,预梳锡林和1#-3#工作辊12.19,预梳锡林和4#-5#工作辊11.26。确定了最优的整经工艺参数为:整经张力参数5.0CN,整经车速450m/min。织机车速控制在320r · min-1,经纱张力设定为40N,后梁高度设为104mm。通过试验确定平幅洗呢机最优工艺参数,以使加工处理后的兔羊毛混纺机织面料获得较好的弹性性能,平幅洗呢机最优工艺参数为:A槽温度控制在30℃,B槽温度控制在20℃,C槽温度控制在85℃,D槽温度控制在20℃,E槽温度控制在85℃,F槽温度控制在25℃。最优的罐蒸工艺参数为气压设置在105Pa,气蒸时间设定30min,冷却时间设定在1Omin。经过加工处理,可以使兔羊毛混纺机织布获得较好的定型效果。本课题通过对成品面料各项性能指标的测试分析,得出设计开发的面料符合最初的设计要求。
王瑞洁[8](2015)在《在棉环锭细纱机上改善山羊绒/羊毛纺纱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羊绒纤维细、长度短,强力不如羊毛,使山羊绒制品难以向轻薄化发展。纯山羊绒制品成本较高,难以被更广大的消费者所接受。山羊绒与其他纤维混纺可以弥补山羊绒的缺陷,改善山羊绒纤维的可纺性,所以开发山羊绒混纺织物很有必要。本文借鉴毛纺细纱机的滑溜牵伸原理,在棉环锭细纱机上采用滑溜牵伸纺制山羊绒/羊毛混纺纱线。研究在棉环锭细纱机上采用滑溜牵伸与非滑溜牵伸对山羊绒/羊毛混纺纱线性能的影响。同时,设计实验探索棉型环锭细纱机采用滑溜牵伸与非滑溜牵伸可纺山羊绒/羊毛混纺纱线的纺纱线密度极限。通过对比棉型环锭细纱机采用滑溜牵伸与非滑溜牵伸纺制的线密度为12.5×2 tex(80Nm/2)和线密度为11.1×2tex(90Nm/2)不同比例的山羊绒/羊毛混纺纱线的技术性能,得出滑溜牵伸对山羊绒/羊毛混纺纱线的细纱和成品纱线的条干不匀CV值、强力、线密度偏差及线密度变异系数、捻度偏差及捻度变异系数都有所改善。通过实验得出,棉型环锭细纱机采用滑溜牵伸和非滑溜牵伸均可纺制线密度10tex(100Nm)100%羊毛纱线;采用非滑溜牵伸不能纺制线密度10tex(100Nm)84%羊毛/16%山羊绒混纺纱线,采用滑溜牵伸可以纺制线密度10tex(100Nm)84%羊毛/16%山羊绒混纺纱线,并且成纱技术性能指标按照行业标准可评级为二等品;采用滑溜牵伸成功纺制线密度8.3tex(120Nm)80%羊毛/10%山羊绒/10%桑蚕丝混纺纱线,并且成纱技术性能指标按照行业标准可评级为优等品。
於婷[9](2012)在《PROMODAL纤维产品开发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ProModal是由兰精公司生产的两种纤维:兰精木代尔(Lenzing Modal)纤维和天丝(TENCEL)纤维以一种特殊的比例完美结合而成的,集二者的优良特性于一身。这是一种具有超舒服的柔软和极佳的功能性的新型纤维,在创造优秀服用性能的同时将对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点。ProModal这种独特的混合纤维为纺织产业开创了新的发展方向,其在服装用纺织品和家纺产品方向的发展趋势已不可阻挡。本文将Promodal纤维与精梳棉、羊绒、绢丝等天然纤维和粘胶、PTT等化学纤维进行混纺纱线的开发。纺纱试验在毛纺的半精纺系统中进行,细纱环节分别采用环锭纺和赛络纺两种方式。初步探索其在半精纺系统纺纱的关键技术点,和最佳的开发方案。论文首先概述了目前ProModal、莫代尔、天丝在服装领域开发的历史及现状。旨在将ProModal应用在Modal和天丝已成功应用的领域里,使其开发的产品具有更好的服用性能。其次,对所选用的纤维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将Promodal与天丝、莫代尔的物理机械性能进行对比,为后面的纱线开发中纤维的组合方式提供依据。论文的主体部分是纱线开发。ProModal分别与传统的羊绒、羊毛、精梳棉、绢丝及粘胶、PTT进行不同比例的组合,共产生六个新的纱线品种。这六个新品种在半精纺系统进行试纺,细纱环节分别采用环锭纺和赛络纺进行纺纱,并对成纱质量进行测试,分析和比较,得出较佳的混纺组合,一共有三点结论:精梳棉、Promodal纤维和粘胶的按55/25/20的比例混合后成纱的各项质量指标整体最优;Promoal纤维、羊毛和羊绒按50/40/10的比例混合,成纱的各项质量指标最差;其他的混纺组合和混纺比的方案成纱性能指标均位于中间,所有的混纺方案的成纱指标均能满足针织横机上织造的要求。Promodal纺纱的关键技术点有:(1)由于采用多组分混纺,在和毛时需先进行“假和”再大混合;(2)细纱部分锭速不宜过高,避免气圈过大造成断头增加;(3)赛络纺细纱的捻度偏高,要适当蒸纱。本论文的另一部分内容是,将所纺得的纱线在电脑横机上进行试织,在实验过程中确定织物的组织和规格,完成工艺参数的优化,为批量生产提供必要的指导。服用性能测试部分,通过纺织面料测试仪器对织物的耐用性能、外观及其保持性能、热湿舒适性等服用性能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并采用数学中的Borda数法对测试结果进行模糊决策分析,利用密切值法排除所有的设计方案中的劣项。通过针织物服用性能的优劣来判断Promodal比较适合与何种纤维进行混纺及大概的混纺比例,最后的结论和第三章中通过灰色决策法判断的局势基本一致。并且采用Borda数法对赛络纺混纺纱针织面料和环锭纺混纺纱针织面料作整体的比较,判断出何种纺纱方式能使面料的服用性能较佳。在服用性能趋同的基础上,采用赛络纺代替环锭纺,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
周卫忠[10](2010)在《半精纺针织纱线的工艺特点及其应用》文中认为介绍了半精纺纱线的概念,对针织用纱的质量、品种要求及生产工艺、目前半精纺纱线存在的主要缺点和生产难点作了分析,并提出在实际生产中缓解决这些问题,在技术及管理上的主攻思路、技术措施和应注意的事项,探讨了半精纺针织纱线开发途径。
二、羊绒/羊毛精梳混纺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羊绒/羊毛精梳混纺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工艺研究及运动面料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锦纶纤维概述 |
1.2 高强锦纶纤维概述 |
1.2.1 高强锦纶6 纤维的发展 |
1.2.2 高强锦纶6 纤维的应用 |
1.3 羊毛运动面料的发展 |
1.4 锦纶在毛纺产品中的应用 |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
1.5.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纱线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性能 |
2.2.2 纱线规格的设计 |
2.2.3 纺纱工艺 |
2.2.4 性能测试 |
2.3 结果分析 |
2.3.1 混纺纱线中纤维转移的研究 |
2.3.2 混纺比对纱线强伸性能的影响 |
2.3.3 混纺比对纱线条干均匀度的影响 |
2.3.4 混纺比对纱线毛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针织工艺 |
3.2.2 性能测试 |
3.3 结果分析 |
3.3.1 顶破性能 |
3.3.2 耐磨性能 |
3.3.3 起毛起球性能 |
3.3.4 透气性能 |
3.3.5 透湿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针织运动面料研究与开发 |
4.1 引言 |
4.2 纱线制备与性能测试 |
4.2.1 纤维基本性能 |
4.2.2 纱线制备 |
4.2.3 纱线性能测试与分析 |
4.3 面料的设计与制备 |
4.3.1 组织结构选择与编织 |
4.3.2 染整工艺 |
4.4 面料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
4.4.1 面料的结构特征参数 |
4.4.2 面料基本服用性能测试 |
4.4.3 面料运动舒适性能测试 |
4.4.4 面料热湿舒适性能测试 |
4.4.5 液态水管理能力测试 |
4.5 面料服用性能的模糊综合评判 |
4.5.1 确定因素集 |
4.5.2 建立评判集 |
4.5.3 建立评判矩阵 |
4.5.4 确定权重分配集 |
4.5.5 确定综合评判向量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锦纶纤维在高比例混纺毛纱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锦纶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
1.2 锦纶纤维在毛纺产品中的应用与存在的问题 |
1.3 影响纱线可纺性和条干不匀的因素 |
1.4 锦纶的染色性能与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锦纶6/羊毛、涤纶/羊毛混纺纱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实验 |
2.2 结果与讨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锦纶6与锦纶66纤维日晒色牢度研究 |
3.1 实验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热洗工艺对锦纶6/羊毛混纺纱条性能的影响 |
4.1 热洗工艺 |
4.2 实验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骆马绒纤维性能研究及其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骆马及骆马纤维概述 |
1.2 骆马绒纤维基本性能 |
1.3 骆马绒纤维及其产品的研究意义及现状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骆马绒纤维细度与含髓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与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骆马绒面料性能测试 |
3.1 实验材料 |
3.2 织物性能测试仪器及方法 |
3.3 织物性能测试结果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骆马绒织物的设计与开发 |
4.1 实验材料 |
4.2 织物组织结构设计 |
4.3 纺纱工艺流程 |
4.4 织造工艺流程 |
4.5 织物后整理流程 |
4.6 面料性能对比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课题结论与展望 |
5.1 课题结论 |
5.2 课题不足 |
5.3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
致谢 |
(4)精梳落毛转杯纺纱工艺及纱线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转杯纺纱机的发展 |
1.2 国内外转杯纺纱技术的研究 |
1.2.1 关于转杯纺纱元件优选的研究 |
1.2.2 关于转杯纺纱工艺参数的研究 |
1.3 转杯纺纺纱原理 |
1.4 转杯纺的特点 |
1.4.1 适纺纤维范围广 |
1.4.2 高速高产 |
1.4.3 大卷装 |
1.4.4 短流程 |
1.5 转杯纺产品 |
1.5.1 棉类转杯纱 |
1.5.2 麻类转杯纱 |
1.5.3 丝类转杯纱 |
1.5.4 化纤类转杯纱 |
1.5.5 毛类转杯纱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6.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纺纱前准备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有关实验参数与元件的选取 |
2.2.1 转杯的选择 |
2.2.2 分梳辊 |
2.2.3 假捻盘型号 |
2.2.4 捻系数的选择 |
2.2.5 实验室的纺纱环境 |
2.3 纺纱工艺路线 |
2.4 纱线性能测试 |
3 转杯纱试纺及纺纱元件的优选 |
3.1 试纺 |
3.2 模糊决策优选理论 |
3.2.1 模糊决策方法简介 |
3.2.2 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简介 |
3.3 分梳辊和假捻盘的优选 |
3.3.1 Borda数法模糊决策 |
3.3.2 密切值法模糊决策 |
3.3.3 模糊聚类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转杯纺纱主要工艺参数的优化 |
4.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简介 |
4.2 工艺参数的优化 |
4.2.1 实验设计 |
4.2.2 实验条件 |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验证实验 |
4.4 单因素实验 |
4.4.1 实验条件 |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和毛油的加入量对纱线性能的影响 |
5.1 灰色近优综合评定方法的简介 |
5.2 实验设计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3.1 和毛油含量对纱线各性能的影响 |
5.3.2 优选最佳和毛油水比 |
5.4 纱线的可纺极限线密度 |
5.4.1 纺纱号数理论极限的计算 |
5.4.2 探索所纺纱线的极限线密度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不足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5)骆马毛纤维性能研究及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毛纺织业原料的概述 |
1.2 特种动物纤维的应用情况 |
1.3 骆马毛的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骆马毛纤维性能测试 |
2.1 纤维性能测试实验方法 |
2.2 纤维形态结构对比 |
2.3 纤维物理性能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骆马毛混纺纱开发及性能检测 |
3.1 纤维原料及混纺比确定 |
3.2 纺纱工艺流程 |
3.3 混纺纱性能测试实验方法 |
3.4 混纺纱性能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骆马毛混纺面料开发及织物性能检测 |
4.1 纱线原料 |
4.2 织物组织结构设计 |
4.3 织造工艺流程 |
4.4 织物后整理 |
4.5 影响织物拉毛效果的因素分析 |
4.6 混纺织物性能测试实验方法 |
4.7 混纺织物性能对比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课题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课题不足 |
5.3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夏季羊绒混纺针织物的开发及其凉爽舒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夏季羊绒混纺织物的研究现状 |
1.2.2 凉爽型纤维及其研究现状 |
1.2.3 喷气涡流纺(MVS)及其产品研究现状 |
1.2.4 夏季织物的凉爽舒适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1.3.2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纤维在MVS纱线横截面内的分布研究 |
2.1 纱线原料的准备 |
2.2 纤维在MVS羊绒混纺纱中的径向分布研究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2 纱线横截面切片制作 |
2.2.3 汉密尔顿转移指数分析法 |
2.2.4 Onion指数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汉密尔顿转移指数M |
2.3.2 Onion指数OnI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夏季凉爽型羊绒混纺针织纱的开发与性能研究 |
3.1 夏季凉爽型羊绒混纺针织纱的开发 |
3.1.1 纤维原料的选择 |
3.1.2 产品设计方案 |
3.1.3 纺纱工艺参数 |
3.2 夏季凉爽型羊绒混纺针织纱纱线基本性能研究 |
3.2.1 纱线拉伸断裂性能 |
3.2.2 纱线毛羽 |
3.2.3 纱线条干均匀度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夏季凉爽型羊绒混纺针织物的开发与凉爽舒适性研究 |
4.1 织物准备 |
4.1.1 夏季凉爽型羊绒混纺针织试样的制备 |
4.1.2 市场购样 |
4.2 织物凉爽舒适性能研究 |
4.2.1 织物透气性能测试与分析 |
4.2.2 织物透湿性能测试与分析 |
4.2.3 织物散湿性能测试与分析 |
4.2.4 织物导热系数测试与分析 |
4.2.5 织物最大瞬态热流量Qmax测试与分析 |
4.3 织物凉爽舒适性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 |
4.3.1 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和具体步骤 |
4.3.2 织物凉爽舒适性的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7)兔羊毛混纺机织物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兔毛纤维的特点 |
1.1.1 兔毛纤维的基本性能 |
1.1.2 兔毛纤维的研究成果 |
1.1.3 兔毛纤维的应用和研究意义 |
1.2 兔毛在纺织领域的应用及前景 |
1.2.1 兔毛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
1.2.2 兔毛在纺织领域的前景 |
1.3 兔毛机织物的服用性能 |
1.3.1 兔毛机织物的舒适性 |
1.3.2 兔毛机织物的风格特征 |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兔羊毛混纺机织面料的设计方案 |
2.1 织物设计 |
2.1.1 纱线的选择 |
2.1.2 织物规格设计 |
2.1.3 面料颜色的设计 |
2.2 面料的质感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纺纱工艺的研究 |
3.1 纺纱工艺流程 |
3.2 影响成纱质量因素的分析 |
3.2.1 兔毛纤维长度和短毛率对纺纱的影响 |
3.2.2 回毛回喂率对纺纱的影响 |
3.2.3 套染兔毛对纺纱生产的影响 |
3.2.4 捻系数对纱线质量的影响 |
3.2.5 毛粒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
3.3 纺纱工艺的设置 |
3.3.1 前纺工艺参数的设置 |
3.3.2 后纺工艺的设定 |
3.4 纱线质量验收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织造工艺的研究 |
4.1 织造工艺流程 |
4.2 织造工艺流程 |
4.2.1 经纱断头率对质量的影响 |
4.2.2 织机上机工艺参数的设定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后整理工序中生产工艺的研究 |
5.1 后整理的工艺流程 |
5.2 后整理重点工艺的研究 |
5.2.1 洗呢工艺 |
5.2.2 给湿工艺 |
5.2.3 罐蒸工艺 |
5.3 整理工艺参数的设定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兔羊毛混纺机织面料性能测试 |
6.1 成品面料各项指标检测 |
6.2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8)在棉环锭细纱机上改善山羊绒/羊毛纺纱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山羊绒羊毛概论 |
1.1.1 山羊绒制品现状及发展 |
1.1.2 棉型紧密纺细纱机的现状及发展 |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应用价值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2 实验用原料及纺纱工艺 |
2.1 原料的选择 |
2.1.1 细度的选择 |
2.1.2 长度的选择 |
2.1.3 原料配比 |
2.2 工艺流程 |
2.3 技术要点 |
2.3.1 和毛油 |
2.3.2 隔距 |
2.3.3 细纱 |
2.4 成纱技术性能及测试方法 |
2.4.1 成品纱线主要技术性能 |
2.4.2 实验仪器 |
2.4.3 纱线条干均匀度测试 |
2.4.4 纱线断裂强力测试 |
2.4.5 纱线线密度测试 |
2.4.6 纱线捻度测试 |
3 滑溜牵伸纺纱对纱线性能的影响 |
3.1 实验原料及纺纱工艺 |
3.1.1 实验原料 |
3.1.2 纺纱工艺 |
3.2 滑溜牵伸对 12.5tex(80Nm)纱线性能的影响 |
3.2.1 12.5tex(80Nm)细纱条干均匀度比较 |
3.2.2 12.5tex(80Nm)细纱强力比较 |
3.2.3 12.5tex(80Nm)细纱线密度比较 |
3.2.4 12.5tex(80Nm)细纱捻度比较 |
3.3 滑溜牵伸对 11.1tex(90Nm)纱线性能的影响 |
3.3.1 11.1tex(90Nm)细纱条干均匀度比较 |
3.3.2 11.1tex(90Nm)细纱强力比较 |
3.3.3 11.1tex(90Nm)细纱线密度比较 |
3.3.4 11.1tex(90Nm)细纱捻度比较 |
3.4 成品纱线技术性能对比分析 |
3.4.1 成品纱线技术性能比较 |
3.4.2 理论分析 |
3.5 小结 |
4 滑溜牵伸条件下纺纱支数极限比较 |
4.1 滑溜牵伸与非滑溜牵伸纺纱极限实验设计 |
4.2 线密度 10tex(100Nm)100%羊毛纺纱实验 |
4.2.1 原料及主要纺纱工艺参数 |
4.2.2 10tex(100Nm)100%羊毛细纱性能比较 |
4.2.3 10tex(100Nm)100%羊毛成品纱线性能比较 |
4.3 84%羊毛/16%山羊绒混纺纱线纺纱实验 |
4.3.1 原料及纺纱主要工艺参数 |
4.3.2 实验结果 |
4.3.3 理论分析 |
4.4 滑溜牵伸纺纱极限实验 |
4.4.1 原料及主要纺纱工艺参数 |
4.4.2 实验结果 |
4.5 小结 |
5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课题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9)PROMODAL纤维产品开发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Promodal纤维发展历史与现状 |
1.2 莫代尔纤维的开发及应用情况 |
1.3 天丝的开发及应用情况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Promodal及其组分纤维结构与性能研究 |
2.1 ProModal纤维的制备 |
2.2 Promodal纤维的性能研究 |
2.3 莫代尔纤维的基本性能 |
2.4 天丝纤维的基本性能 |
2.5 其他组分纤维的基本性能 |
第三章 半精纺Promodal混纺纱的开发 |
3.1 半精纺系统的介绍 |
3.2 原料的选择与配比 |
3.3 纺纱工艺流程的确定 |
3.4 纺纱共工序的工艺配置及技术措施 |
3.5 成纱质量指标的测试 |
3.6 成纱质量的灰色局势决策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romodal混纺纱针织物的开发 |
4.1 环锭纺Promodal混纺纱针织物的开发 |
4.2 赛络纺Promodal混纺纱针织物的开发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romodal混纺纱针织面料服用性能研究 |
5.1 原料的准备 |
5.2 面料基本力学性能的测试与结果分析 |
5.3 面料外观及其保持性测试与结果分析 |
5.4 面料热湿舒适性测试 |
5.5 针织面料服用性能的模糊决策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目录 |
(10)半精纺针织纱线的工艺特点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半精纺概述 |
1.1 什么是半精纺 |
1.2 半精纺针织纱线基本类型 |
1.3 半精纺纱线作为针织纱的优势 |
1.3.1 多种纤维的不同性能相互弥补, 取长补短 |
1.3.2 风格独特, 个性化强, 能满足不同款式成衣的需求 |
1.3.3 克服单一品种的缺陷, 提高成衣的服用性 |
1.3.4 改善纤维纯纺的难度, 提高纱线的质量 |
1.3.5 降低成本 |
1.3.6 附加值高 |
2 半精纺纱线生产工艺的优势 |
2.1 原料使用上的优势 |
2.2 色纺工艺的优点 |
3 半精纺纱线存在的问题及主要控制思路 |
3.1 色泽、色差的控制 |
3.2 色点、色粒的控制 |
3.3 抗起毛、起球指标的控制 |
3.4 掉毛的控制 |
3.5 毛羽的控制 |
4 半精纺针织纱线的开发途径 |
4.1 不同原材料的配比生产不风格的半精纺纱线 |
4.2 不同捻度生产不同风格的半精纺纱线 |
4.3 不同纱支可表现不同的风格 |
4.4 同一种纺纱形式不同的纺纱工艺 |
4.5 不同纺纱形式开发不同风格的针织纱线 |
4.6 色彩的组合产生不同的色彩风格 |
4.7 不同后整理会产生不同的风格效果 |
5 结 语 |
四、羊绒/羊毛精梳混纺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强锦纶6/羊毛混纺工艺研究及运动面料开发[D]. 谭郭婷. 东华大学, 2021(09)
- [2]锦纶纤维在高比例混纺毛纱中的应用研究[D]. 杨家乐. 东华大学, 2020(01)
- [3]骆马绒纤维性能研究及其产品开发[D]. 田玉菡. 东华大学, 2020(01)
- [4]精梳落毛转杯纺纱工艺及纱线性能[D]. 秦彩霞.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6)
- [5]骆马毛纤维性能研究及产品开发[D]. 郗玥. 东华大学, 2019(01)
- [6]夏季羊绒混纺针织物的开发及其凉爽舒适性研究[D]. 欧阳微微.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6)
- [7]兔羊毛混纺机织物的设计与开发[D]. 丁亮. 天津工业大学, 2017(11)
- [8]在棉环锭细纱机上改善山羊绒/羊毛纺纱性能的研究[D]. 王瑞洁. 西安工程大学, 2015(04)
- [9]PROMODAL纤维产品开发及性能研究[D]. 於婷. 东华大学, 2012(07)
- [10]半精纺针织纱线的工艺特点及其应用[J]. 周卫忠. 现代纺织技术,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