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安科力开发成功高级微晶玻璃板材(论文文献综述)
刘小云[1](2017)在《陶瓷色釉料及原辅材料行业发展状况分析(Ⅰ)》文中指出详细介绍了陶瓷原辅材料的分布和历史影响,原辅材料行业的资源分布概况、发展历程、产品储量分布及产品加工应用,分析了色釉料行业的发展历程、企业分布概况、产品结构与组成及行业发展特点,提出了传统色釉料产业急需转型,发展陶瓷墨水和新型功能材料、原料标准化和低品位原料的开发和利用将成为陶瓷行业原辅材料及色釉料行业的发展趋势。
热依汗古丽.吾斯曼[2](2017)在《新疆鄯善县石材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石材是人类历史上应用最早的建筑材料。新疆的地域条件和地质特征较特殊,因此具有了丰富的石材资源,而且储量也多。以丰富的资源基础上,石材贸易已成为了新疆的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而鄯善县——虽然只是新疆的一个小县城,但是已经跃升成为最具石材特色的实验区,其石材贸易不仅闻名于新疆省,更延伸至国内外的许多城市。随着石材产业的日益发展,同时也出现了阻碍产业继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并对鄯善县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且鄯善县是作者的家乡,就因为这样,探讨鄯善县的石材产业发展情况及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对鄯善县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石材产业相关资料的查阅和整理,并对鄯善县的一些石材加工企业进行调查,对鄯善县的石材产业总体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次,主要以区域分工理论等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为理论依据,结合鄯善县石材产业发展现状,指出该方面需要完善、加强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最终的研究成果表示:本文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章是绪论,包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的文献综述和本文的不足点等内容。第二章,主要是叙述了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相关的概念界定等内容。第三章,结合本次调查结果,阐述了鄯善县石材产业发展的现状,产业发展优势、特点等内容。第四章,按照上述内容,提出了一些鄯善县的石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等。第五章,结合鄯善县目前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对鄯善县的石材产业今后的发展有所帮助。
方文俊[3](2014)在《陶瓷结合剂堆积磨料的研究》文中指出砂带磨削因磨削效率高,对不同型面的表面抛光效果好,因而在加工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生产的砂带均为单层磨料制备,因而其磨削层薄,使用寿命较短,不但严重制约了磨削效率,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如何提高砂带的使用寿命,提高其利用率和磨削性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分别采用粉末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陶瓷结合剂堆积磨料,探讨了与其相关的技术和理论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低熔点陶瓷粉体为结合剂,空心玻璃微珠为载体,水玻璃为润湿剂,采用喷雾滚球法制备了陶瓷结合剂堆积240#SiC磨料。研究了陶瓷粉体性质、润湿剂用量和陶瓷结合剂含量等对堆积磨料组成、微观形貌和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以其为磨料所制备的砂带的磨削性能。结果表明:陶瓷结合剂含量为5wt%,750℃温度下烧结,结合剂产生的液相能对SiC磨料进行较好的包裹和产生较强的粘结力。润湿粘结剂量为242ml/kg干物料时,堆积磨料粒径在1.01.4mm范围内成球率达到最大值为95%。空心球堆积240#SiC磨料砂带最大磨削比为71:1,标准材料切除率ZˊW为0.89mm3/mm﹒s。2以混合溶胶液为粘结剂,膨胀珍珠岩为载体,采用喷雾滚球法制备了陶瓷结合剂堆积600#SiC磨料。结果表明:温度为80℃,n (H+)/n(AlOOH)为0.05,固含量小于10%时可获得粒径小且稳定期较长的铝溶胶。润湿剂量为292ml/kg干物料时,堆积磨料粒径在1.01.4mm范围内成品率达到最大值为88.03%。酸性硅溶胶、LiNO3、NaNO3、Zn(NO3)2、H3BO3都会引起铝溶胶溶胶粒子粒径的粗化,混合溶胶液形成的结合剂粒径为545nm,小于粉体结合剂的平均粒径(25μm);陶瓷结合剂量为4wt%时,溶胶结合剂法制备的堆积600#SiC磨料砂带磨削粗糙度为0.35μm,低于粉体法制备砂带的0.47μm。
林逸[4](2013)在《禄劝鑫潮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战略是指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状况,为建立持续竞争优势、求得企业持续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发展战略则是关于企业如何发展的战略理论体系,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和成功至关重要。石材行业的研究是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国内学者对石材行业的专业研究不多。国内砂岩产地及其企业数量与其他石材行业相比较少,木纹石行业在国内刚起步不久,国内学者对砂岩木纹石企业的研究特别是对该行业的战略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笔者长期在鑫潮集团从事主要管理工作,在就读MBA的过程中,对集团下属企业禄劝鑫潮矿业开发有限公司萌生了研究兴趣。笔者在文献综述方面对发展战略以及砂岩行业的发展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理论梳理,采用企业战略分析工具(包括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等)、访谈法、问卷调查法、SPSS统计分析和系统分析法对禄劝鑫潮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研究。一是通过公司相关部门统计调查得到第一手或直接的资料和统计数据;二是通过与相关研究咨询机构联系、查阅资料等了解获得第二手或间接的情况和统计数据,通过访谈、电话、电脑辅助等形式实施调研;三是确保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的质量,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资料和数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和有效性。文中运用现代战略理论及其多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砂岩行业的宏观、微观环境及发展态势,对禄劝鑫潮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及其企业功能、产品、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在企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基本步骤、基本措施等进行系统研究,从而有针对性地找到禄劝鑫潮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发展方向和竞争对策,促进企业体制机制改革,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方式,提高发展水平,合理调整企业产品结构,对企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构建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企业战略体系,为公司决策提供参考。并为其它砂岩企业战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作用。
徐博书[5](2010)在《铁尾矿砂免烧砖的制备及其特性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钢铁产业的迅猛发展,铁尾矿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全国现有铁矿尾总排放量至少为50亿吨。尾矿的大量堆存带来了资源、环境、安全和土地等诸多问题,其综合开发和利用已迫在眉睫;另一方面,烧结粘土砖在生产过程中不断侵吞土地资源,造成环境破坏,故寻找其替代材料、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旨在利用工业废弃物铁尾矿材料,研制可用于道路工程及建筑工程的免烧砖(UFB)。本文以辽宁省朝阳市高硅型(Si02为74.98%,Fe203为7.63%)铁尾矿砂为原料,掺加了一定比例的碎石、水泥、固化剂,运用了正交试验法,设计了五组试验方案,通过采用静压成型、脱模养护的方法,制备出尺寸为240 mm×115mm×53mm的UFB尾矿标准砖。对各组试验的参数对试验指标的影响进行了方差分析与显着性检验分析,定性和定量的得出了各个试验参数对指标影响的主次顺序,同时确定当试验参数为:铁尾矿砂掺量70%,级配碎石掺量20%,水泥掺量10%,TLS02固化剂率掺量2%,用水量为10%,成型压力18MPa时,试验指标可达到最佳,能够制备得到MU20级的铁尾矿免烧砖。最后,本文还对免烧砖的强度形成的三个阶段进行了机理分析,并对免烧砖的经济效益做了阐述。
徐美君[6](2007)在《废玻璃的回收与利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废玻璃的回收概况及应用领域;并对欧、美、日等国各自研制的废玻璃的回收装置和利用废玻璃生产的玻璃制品作了较详细地介绍。对我国今后废玻璃的研制、回收利用具有其一定的参考价值。
许华胜[7](2007)在《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笔者本科学习的是材料化学专业,在同济大学投资研究所就读研究生期间,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汉唐证券委托项目“新材料行业研究”和“振兴行动”教育计划——“高科技中小型企业数据库建设”等课题研究。在行业研究和企业调查过程中,特别是在对纳米材料产业调研过程中,引发了笔者对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机制研究的深入思考,并将之作为本博士论文的研究题目。人类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材料发展的历史。一种新材料的出现,往往引起生产力的大发展。从石器、陶瓷器、青铜、铸铁、钢、塑料到形形色色新材料的出现,均标志着一个相应经济发展历史时期的到来;而每一次材料技术革命催生了一个强国的诞生。纳米材料的出现预示着一个新的纳米时代悄然来临。纳米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来说,既是一次机遇,更是挑战。我国纳米材料技术的基础研究水平与其他先进发达国家相比相差不大,有些方面甚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产业化方面有一定差距,我们要避免重蹈计算机技术和超导技术的覆辙,利用这一轮技术革命实现我国经济振兴与腾飞的梦想。本文第一章导论首先界定和阐述研究对象,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接着简要分析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提出研究思路和全文结构。第二章首先回顾了产业化机制研究相关的基础理论——创新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接着对有关产业化机制方面的研究和纳米材料产业化国内外有关研究进行了比较详细地综述。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技术推动或市场拉动或二者的结合,纳米材料技术及产业的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一种途径,是纳米材料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的结果,为纳米材料产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产学研合作是纳米材料产业化的一种较好模式,我国在这方面需要加强和引导。第三章和第四章全面详实地研究国内外纳米材料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从研发、制备、市场和产业化四个方面对纳米材料产业作充分的研究论述,并对国内外纳米材料现状及发展趋势作比较研究,从中找出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科研投入不足、科技转换介面不畅以及产业环境有待改善等。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对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并与美日欧等纳米材料强国的纳米材料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作比较,进一步剖析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以纳米材料企业为主体是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尚未建立;人才机制不完善;融资机制不健全;技术转移机制不规范;政策法律法规需要改革创新。最后,选用ANP结构模型,构建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并作评价。第七章是解决问题,在前几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健康快速推进的对策措施并构建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机制模型。全文最后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方向。本论文具有以下创新之处:1)对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剖析纳米材料产业化中的深层次问题。据文献搜索,尚属首次;2)构建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引进网络分析法(ANP)并做实证研究。据文献搜索,尚属首次;3)经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构建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机制模型及其子模型,提出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对策措施,以期有助于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健康进行。据文献搜索,尚属首次;4)从研发、制备、市场和产业化四个角度对国内外纳米材料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地研究,并做比较研究,有助于对整个纳米材料产业的全面了解。据文献搜索,尚属首次。
陆在平[8](2007)在《利用包钢稀选尾矿制取微晶玻璃的研究》文中指出尾矿是固体废物的一种,但由于尾矿具有数量大、类型多、性质复杂的特点,在我国其利用率非常之低,仅达7%。尾矿的废弃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稀选尾矿是尾矿中的一种类型,目前的利用水平较低,且多用于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的领域。而包钢稀选尾矿基本上处于未利用的状况。微晶玻璃又称玻璃陶瓷或结晶化玻璃,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是21世纪的环境协调材料,具有许多优异性能。用稀选尾矿成功制备的微晶玻璃,对于包钢尾矿制备微晶玻璃基本上仍属空白。利用包钢稀选尾矿制备微晶玻璃,既使废弃资源获得再生,又提高了材料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使稀选尾矿的利用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为包钢尾矿的综合利用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课题以包钢稀选尾矿为主要原料,采用烧结法和融熔法成功研制出尾矿微晶玻璃,并且尾矿综合利用率可达70%。在分析包钢稀选尾矿成分的基础上,设计了基础玻璃的基本组成,选择了合适的熔化温度,确定了稀尾尾矿微晶玻璃的工艺制度,同时在试验过程中采用DTA、XRD、SEM、EDS等先进的检测手段,对试样的微晶结构和理化性能进行分析研究,以获取制备工艺的先进性和合理性,为稀选尾矿更有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经过广泛探索和大量的试验,确定了包钢稀选尾矿制备微晶玻璃的最佳晶核剂和工艺参数。通过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以包钢稀选尾矿为主要原料,采用熔融法和烧结法可以制备出性能优良的尾矿微晶玻璃,其中尾矿最高利用量达70wt%。所制得微晶玻璃的性能指标为:抗压强度大于480MPa;维氏硬度1085.6HV;吸水性为0.03%;耐酸性为0.186g/m2·h.(2)DTA、XRD分析结果表明,加入包钢稀选尾矿,微晶玻璃的核化温度和晶化温度都降低,并且析出的辉石类晶相增加,提高了尾矿微晶玻璃的化学稳定性。(3)在基础玻璃中加入CeO2、Nb2O5后,DTA结果表明,微晶玻璃的析晶能力增强;SEM分析结果表明,晶粒尺寸更加细小。(4)包钢稀选尾矿含有大量的晶核剂,可以诱导非均匀成核,使玻璃中产生大量、均匀分布的晶核。同时由于尾矿中含有铌、稀土等微量元素,因为不同的晶核剂有不同的特点,采用复合晶核剂,可以达到双碱效应,其离子堆积密度好,可以促进晶核剂在玻璃体中的溶解,同时降低界面能,使成核活化能降低。(5)适当的热处理工艺制度可使基础玻璃有效地成核与晶化,进而制得细小晶体均匀分布的微晶玻璃材料。通过试验设计安排热处理方案,经分析比较,确定包钢稀选尾矿微晶玻璃的热处理工艺为:玻璃的退火温度为700℃,保温时间为2小时。其最佳热处理制度为:以300-350℃/h的速率升至核化温度,保温2小时;然后以3-4℃/min的速率升至晶化温度,保温2小时,然后随炉冷却。
曾利群,陈国华[9](2001)在《绿色建材 微晶玻璃的制备工艺及应用前景》文中研究指明
白力[10](2001)在《南安科力开发成功高级微晶玻璃板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福建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南安市科力科技集团陶瓷原料中心,在世纪之交开发成功了号称当今顶尖级建筑装饰材料的高级玉晶板材。这种玉晶板学名微晶玻璃,又称玻璃陶瓷,是玻璃、陶瓷、石材工艺三合一的产品。科力玉晶板现有纯白、米黄、草绿、
二、南安科力开发成功高级微晶玻璃板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安科力开发成功高级微晶玻璃板材(论文提纲范文)
(1)陶瓷色釉料及原辅材料行业发展状况分析(Ⅰ)(论文提纲范文)
1 陶瓷原辅材料简介 |
2 陶瓷原辅料行业的发展历程 |
3 陶瓷原料储量及分布 |
3.1 高岭土 |
3.2 瓷石 |
3.3 硅质原料 |
3.4 长石类原料 |
3.5 滑石 |
3.6 硅灰石 |
3.7 石膏 |
3.8 陶瓷添加剂 |
3.8.1 釉用纯碱 (碳酸钠) |
3.8.2 羧甲基纤维素钠 (CMC) |
3.8.3 防腐剂 |
3.8.4 抗菌剂 |
3.8.5 其它陶瓷添加剂 |
3.9 陶瓷原料的选择 |
4 陶瓷原辅材料部分地区分布概况 |
4.1 广东省陶瓷原料的资源分布概况 |
4.2 山东省陶瓷原料的资源分布概况 |
4.3 景德镇市陶瓷原料的资源分布概况 |
4.4 福建省陶瓷原料的资源分布概况 |
5 陶瓷原辅材料的加工与供应 |
6 陶瓷色釉料行业概况 |
7 陶瓷色釉料行业的发展历程 |
(2)新疆鄯善县石材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创新点和不足点 |
1.4.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4.2 本文的创新点 |
1.4.3 本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点 |
2 相关理论与概念界定 |
2.1 研究的理论依据 |
2.1.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1.2 区域分工理论 |
2.1.3 产业组织理论 |
2.1.4 资源经济学理论 |
3 新疆鄯善县石材产业发展现状 |
3.1 国内石材产业发展现状 |
3.1.1 中国石材产业发展现状 |
3.1.2 新疆石材产业发展现状 |
3.2 新疆鄯善县石材产业发展现状 |
3.2.1 鄯善县经济发展概况 |
3.2.2 鄯善县石材产业发展现状 |
3.3 鄯善县石材产业发展特点 |
3.4 鄯善县的石材产业发展优势 |
4 新疆鄯善县石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石材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1 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
4.1.2 石材企业品牌意识弱 |
4.1.3 缺乏对石材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 |
4.1.4 承接石材产业转移准备不够充分 |
4.2 专业技术及专门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1 生产技术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
4.2.2 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职能人才短缺 |
4.3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4.3.1 石材企业对废弃物管理薄弱 |
4.3.2 石材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工作程度低,矿山开采不规范 |
5 新疆鄯善县石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石材企业经营管理对策建议 |
5.1.1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动作用 |
5.1.2 加强石材企业品牌意识 |
5.1.3 建立质量控制和监督机构,提高产品竞争力 |
5.1.4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石材产业发展竞争力 |
5.2 提升专业技术及专门人才对策建议 |
5.2.1 大力培育专业技术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5.2.2、加大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的投入 |
5.2.3 改造生产技术,提高石材资源利用率 |
5.3 矿山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管理对策建议 |
5.3.1 加强对现有矿山的监督和管理 |
5.3.2 提高石材废料综合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 |
5.3.3 抓循环经济,构建环保节约型园区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陶瓷结合剂堆积磨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磨料概论 |
1.2.1 国外磨料的发展概况 |
1.2.2 国内磨料发展概况 |
1.3 砂带磨削技术简介 |
1.3.1 砂带磨削机理 |
1.3.2 砂带磨削特点 |
1.4 砂带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1.4.1 砂带磨削技术历史 |
1.4.2 国外砂带发展现状 |
1.4.3 国内砂带磨削技术现状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材料选择与作用 |
2.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2.2 制备工艺 |
2.2.1 陶瓷结合剂制备工艺 |
2.2.2 球形堆积磨料制备工艺 |
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2.3.1 结合剂综合热分析(TG-DSC) |
2.3.2 结合剂 XRD 分析 |
2.3.3 结合剂耐火度测定 |
2.3.4 结合剂流动性测定 |
2.3.5 结合剂热膨胀系数测定 |
2.3.6 显微结构及能谱分析 |
2.3.7 堆积磨料抗压强度测试 |
2.3.8 红外光谱分析 |
2.3.9 Zeta 电位分析 |
2.3.10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
2.3.11 堆积 240#SiC 磨料砂带磨削比测试 |
2.3.12 堆积 600#SiC 磨料砂带磨削粗糙度测试 |
第3章 粉体结合剂法制备陶瓷结合堆积磨料 |
3.1 引言 |
3.2 原材料选择分析 |
3.2.1 陶瓷结合剂选择 |
3.2.2 磨料的选择 |
3.2.3 载体的选择 |
3.2.4 粘结润湿剂的选择 |
3.3 堆积磨料的成球过程 |
3.3.1 堆积磨料成球机理 |
3.4 陶瓷结合剂性能表征 |
3.4.1 结合剂 XRD 和热膨胀系数分析 |
3.4.2 粘结剂 DSC/TG 分析 |
3.5 陶瓷堆积 240#SiC 磨料配方优化及性能表征 |
3.5.1 陶瓷堆积 240#SiC 磨料配方优化 |
3.5.2 润湿粘结剂量对成球率的影响 |
3.5.3 堆积 240#SiC 磨料中毛细现象分析 |
3.5.4 堆积 240#SiC 磨料最佳成球率润湿剂用量理论计算 |
3.5.5 堆积 240#SiC 磨料成球过程分析 |
3.5.6 陶瓷结合剂量对堆积磨料抗压载荷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
3.5.7 陶瓷结合剂堆积 240#SiC 磨料磨削试验 |
3.5.8 陶瓷结合剂堆积 240#SiC 磨料显微结构分析 |
3.6 陶瓷堆积 600#SiC 磨料配方优化及性能表征 |
3.6.1 陶瓷堆积 600#SiC 磨料配方优化 |
3.6.2 润湿剂量对堆积磨料成球率的影响 |
3.6.3 粉体结合剂法制备堆积 600#SiC 磨料润湿剂用量理论计算 |
3.6.4 粉体结合剂法制备堆积 600#SiC 磨料砂带磨削性能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溶胶结合剂法制备陶瓷堆积磨料 |
4.1 前言 |
4.2 混合溶胶液制备 |
4.2.1 铝溶胶的制备 |
4.2.2 多组分溶胶的制备 |
4.3 γ-ALOOH 溶胶的性能表征 |
4.3.1 n(H~+)/n(AlOOH)对溶胶性能的影响 |
4.3.2 固含量对铝溶胶性能的影响 |
4.3.3 温度对铝溶胶性能的影响 |
4.3.4 铝溶胶沉淀物的 SEM 及 EDS 分析 |
4.3.5 铝溶胶的 FTIR 分析 |
4.3.6 铝溶胶 SEM 分析 |
4.4 混合溶胶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4.4.1 硅铝混合溶胶丁达尔现象分析 |
4.4.2 铝硅混合溶胶红外光谱分析 |
4.4.3 电解质对铝溶胶稳定性的影响 |
4.4.4 混合溶胶液陶瓷结合剂粒度分析 |
4.5 溶胶结合剂法球形堆积磨料制备及性能表征 |
4.5.1 溶胶结合剂法球形堆积磨料的制备 |
4.5.2 600#SiC 磨料表面 Zeta 电位分析 |
4.5.3 溶胶结合剂法堆积磨料成球过程 |
4.5.4 溶胶结合剂量对堆积磨料抗压载荷影响 |
4.5.5 溶胶结合剂法陶瓷堆积磨料 SEM 分析 |
4.5.6 不同含量溶胶结合剂对工件磨削粗糙度的影响 |
4.5.7 磨削工件表面粗糙度 AFM 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4)禄劝鑫潮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1.4 论文研究架构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战略理论研究 |
2.2 战略分析方法 |
2.3 石材行业研究 |
第三章 公司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2 砂岩行业概况 |
3.3 员工问卷调查分析 |
3.4 PEST分析 |
3.5 SWOT分析 |
3.6 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
第四章 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4.1 战略使命和目标 |
4.2 公司层战略选择 |
4.3 业务层战略选择 |
4.4 职能层战略选择 |
第五章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规划 |
5.1 构建公司战略结构模型 |
5.2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公司发展战略问卷 |
(5)铁尾矿砂免烧砖的制备及其特性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本课题背景 |
1.3 铁尾矿综合利用现状 |
1.3.1 国内铁尾矿综合利用现状 |
1.3.2 国外铁尾矿综合利用现状 |
1.4 国内铁尾矿利用存在的问题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课题意义和研究主线 |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
1.5.2 本课题的意义 |
1.5.3 本课题的研究主线 |
1.6 本章小结 |
2 原材料物理力学特性 |
2.1 铁尾矿砂 |
2.1.1 铁尾矿砂化学成分及级配组成 |
2.1.2 铁尾矿砂级配组成 |
2.1.3 表观密度、渗透试验和塑性指数 |
2.1.4 固结快剪与三轴试验 |
2.2 水泥 |
2.3 固化增强剂 |
2.4 本章小结 |
3 铁尾矿免烧砖正交试验设计 |
3.1 正交试验设计法概述 |
3.1.1 问题的提出 |
3.1.2 正交试验设计概念 |
3.1.3 正交试验设计工具-正交表 |
3.2 铁尾矿免烧砖影响因素及水平分析 |
3.2.1 确定试验指标 |
3.2.2 选择试验因素 |
3.2.3 选择试验因素水平 |
3.2.4 选择合适的正交表 |
3.2.5 表头设计 |
3.3 铁尾矿免烧砖制备方案 |
3.3.1 A组试验方案 |
3.3.2 B组试验方案 |
3.3.3 C组试验方案 |
3.3.4 D组试验方案 |
3.3.5 E组试验方案 |
3.4 铁尾矿免烧砖的制备 |
3.4.1 原材料及设备 |
3.4.2 铁尾矿免烧砖制备过程及指标测定 |
3.5 本章小结 |
4 铁尾矿免烧砖正交试验分析 |
4.1 A组试验分析 |
4.1.1 A组试验数据及极差分析 |
4.1.2 A组试验数据方差分析 |
4.2 B组试验分析 |
4.2.1 B组试验数据及极差分析 |
4.2.2 B组试验数据方差分析 |
4.3 C组试验分析 |
4.3.1 C组试验数据及极差分析 |
4.3.2 C组试验数据及方差分析 |
4.4 D组试验分析 |
4.4.1 D组试验数据及极差分析 |
4.4.2 D组试验数据及方差分析 |
4.5 E组试验分析 |
4.5.1 E组试验数据及极差分析 |
4.5.2 E组试验数据及方差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铁尾矿砖强度形成 |
5.1 强度形成过程 |
5.2 固化增强剂作用 |
5.3 XRD分析 |
5.3.1 XRD测试条件 |
5.3.2 XRD测试的结果 |
5.3.3 XRD测试的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制砖成本分析 |
6.1 年产量计算 |
6.2 成本核算 |
6.3 效益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论文使用的主要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米和纳米技术 |
1.1.2 纳米材料和纳米材料产业 |
1.1.3 纳米材料产业化和产业化机制 |
1.2 研究设计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3 研究思路和全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创新理论及相关研究综述 |
2.1.1 创新理论回顾 |
2.1.2 创新概念的界定 |
2.1.3 创新的本质特征 |
2.1.4 创新的环境和动力模式 |
2.1.5 创新的激励 |
2.2 产业结构理论及相关研究综述 |
2.2.1 产业结构的涵义 |
2.2.2 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 |
2.2.3 产业结构的演进动因 |
2.3 有关产业化机制方面的研究综述 |
2.3.1 有关产业化模式方面的研究 |
2.3.2 有关产业化动力机制方面的研究 |
2.3.3 有关产业化运行机制方面的研究 |
2.4 纳米材料产业化有关研究综述 |
2.4.1 纳米材料产业化现状方面的研究 |
2.4.2 纳米材料产业化问题和对策方面的研究 |
2.4.3 纳米材料产业化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外纳米材料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
3.1 国外纳米材料研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
3.2 国外纳米材料制备现状及发展趋势 |
3.3 国外纳米材料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
3.4 国外纳米材料产业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 |
4.1 我国纳米材料研发现状 |
4.2 我国纳米材料制备现状 |
4.3 我国纳米材料市场现状 |
4.4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现状 |
4.5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发展趋势 |
4.6 国内外纳米材料产业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
5.1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外部动力研究 |
5.1.1 纳米材料技术发展是其产业化的重要推动力 |
5.1.2 市场需求是纳米材料产业化的重要拉动力 |
5.1.3 技术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的合力及相互关系 |
5.1.4 国家的宏观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引导推动与保障作用 |
5.1.5 国际竞争是一种重要推动力 |
5.2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内在动力研究 |
5.2.1 纳米材料产业化过程的创新特征 |
5.2.2 纳米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创新 |
5.2.3 纳米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的制度创新 |
5.2.4 纳米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的金融创新 |
5.3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动力系统研究 |
5.3.1 纳米材料产业化动力系统 |
5.3.2 内部动力系统主体结构——"三套车"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运行机制研究 |
6.1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技术创新机制研究 |
6.1.1 以纳米材料企业为主体是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的根本 |
6.1.2 官产学的有机结合是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的运行保障 |
6.1.3 技术引进缺乏必要的调控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机制 |
6.2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人才机制研究 |
6.2.1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
6.2.2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人才引进机制 |
6.2.3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人才流动机制 |
6.2.4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 |
6.3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融资机制研究 |
6.4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政策法律保障机制 |
6.4.1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政策导向不够明确 |
6.4.2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政策协调性不够,缺乏科学、统一、系统设计 |
6.5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技术转移机制研究 |
6.5.1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科技中介的功能及分类 |
6.5.2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科技中介的发展现状 |
6.6 纳米材料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国内外比较 |
6.7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水平的评价 |
6.7.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6.7.2 构建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 |
6.7.3 应用ANP方法评价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水平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对策措施 |
7.1 构建纳米材料产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
7.1.1 确定纳米材料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
7.1.2 加强协作,共同推进纳米材料技术创新 |
7.1.3 加强纳米材料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 |
7.1.4 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 |
7.1.5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技术创新体系模型 |
7.2 建立和完善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人才体系 |
7.2.1 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
7.2.2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 |
7.2.3 构建适应纳米材料产业化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 |
7.2.4 建立和完善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纳米材料人才流动机制 |
7.2.5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人才体系模型 |
7.3 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融资机制 |
7.3.1 充分发挥政府在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融资过程中的作用 |
7.3.2 完善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的银行信贷机制 |
7.3.3 发展金融创新工具,为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增加新的融资渠道 |
7.3.4 大力发展内风险投资,促进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 |
7.3.5 积极利用海外资本市场,进行多渠道融资 |
7.3.6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融资机制模型 |
7.4 建立和完善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技术转移机制 |
7.4.1 培育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技术市场体系 |
7.4.2 培育和规范我国纳米材料技术转移中介机构 |
7.4.3 培养专业科技中介人才 |
7.4.4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技术转移机制模型 |
7.5 建立和完善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政策法律保障体系 |
7.5.1 健全促进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法律保障体系 |
7.5.2 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相关政策 |
7.5.3 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政策法律保障体系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8)利用包钢稀选尾矿制取微晶玻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尾矿微晶玻璃的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尾矿微晶玻璃的制备技术 |
1.3.1 熔融法 |
1.3.2 烧结法 |
1.3.3 溶胶—凝胶法 |
1.3.4 晶核剂的作用 |
1.3.5 常用晶核剂 |
1.4 晶体结构 |
1.4.1 架状硅酸盐微晶玻璃 |
1.4.2 片状硅酸盐微晶玻璃 |
1.4.3 链状硅酸盐微晶玻璃 |
1.5 尾矿微晶玻璃的应用 |
1.5.1 建筑材料 |
1.5.2 机械工业 |
1.5.3 化学工业 |
1.6 包钢稀选尾矿的成分特点及在微晶玻璃中的应用可行性 |
1.7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8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实验方法 |
2.1 稀选尾矿微晶玻璃基础成分设计 |
2.1.1 微晶玻璃的组成设计 |
2.1.2 主晶相的确定 |
2.1.3 基础玻璃组成设计 |
2.2 实验原料 |
2.3 实验设备 |
2.4 制备工艺 |
2.4.1 烧结法制备工艺 |
2.4.2 熔融法制备工艺 |
2.5 分析与测试 |
2.5.1 差热分析(DTA) |
2.5.2 X 射线衍线(XRD) |
2.5.3 扫描电镜(SEM) |
2.5.4 吸水率的测定 |
2.5.5 表观体积密度测定 |
2.5.6 显微硬度 |
2.5.7 抗压强度测试 |
3 稀选尾矿微晶玻璃工艺条件的研究 |
3.1 温度对基础玻璃熔制的影响 |
3.2 二次加料温度对基础玻璃熔制的影响 |
3.3 热处理工艺 |
3.3.1 最佳核化、晶化温度的确定 |
3.3.2 退火温度和时间的确定 |
4 微晶玻璃析晶行为的研究 |
4.1 实验过程 |
4.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5 尾矿加入量对微晶玻璃的影响 |
5.1 试样制备 |
5.2 尾矿加入量对晶化、析晶温度的影响 |
5.3 尾矿加入量对结晶相的影响 |
5.4 尾矿加入量对晶化的影响 |
5.5 铌对微晶玻璃的影响 |
5.5.1 对核化、晶化温度的影响 |
5.5.2 对晶化的影响 |
5.6 铁对晶化形为的影响 |
5.7 氟化物对晶化行为的影响 |
5.8 P_2O_5对晶化行为的影响 |
6 微晶玻璃颜色成因、性能和放射性 |
6.1 微晶玻璃的颜色成因分析 |
6.2 性能 |
6.3 放射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南安科力开发成功高级微晶玻璃板材(论文参考文献)
- [1]陶瓷色釉料及原辅材料行业发展状况分析(Ⅰ)[J]. 刘小云. 陶瓷, 2017(08)
- [2]新疆鄯善县石材产业发展研究[D]. 热依汗古丽.吾斯曼. 新疆师范大学, 2017(04)
- [3]陶瓷结合剂堆积磨料的研究[D]. 方文俊. 湖南大学, 2014(03)
- [4]禄劝鑫潮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林逸.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2)
- [5]铁尾矿砂免烧砖的制备及其特性的试验研究[D]. 徐博书.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6)
- [6]废玻璃的回收与利用[A]. 徐美君. 2007中国浮法玻璃及玻璃新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07
- [7]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机制研究[D]. 许华胜. 同济大学, 2007(02)
- [8]利用包钢稀选尾矿制取微晶玻璃的研究[D]. 陆在平.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07(05)
- [9]绿色建材 微晶玻璃的制备工艺及应用前景[J]. 曾利群,陈国华. 中国建材, 2001(09)
- [10]南安科力开发成功高级微晶玻璃板材[J]. 白力. 建材工业信息,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