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网络的探索

构建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网络的探索

一、构建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网络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苏政办发[2021]63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9月3日江苏省"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努力构建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等要求,制定本规划。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2021)在《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辽政办发[2021]25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10月15日(此件公开发布)前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坚定不移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为全面推进数字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将建设数字辽宁作为落实数字中国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编制实施《数字辽宁发展规划(1.0版)》。

李增元[3](2021)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层治理实践对我国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经验启示》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进入到新阶段,也面临诸多新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层治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共治型治理主体结构、协商型治理机制、多样化公共服务模式、"互联网+各领域"的信息化治理手段等,基层治理探索呈现出诸多特色和亮点,对我国新时代的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可借鉴意义。在加强中国共产党有力领导之下,可以吸收借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层治理的诸多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挖掘和再造乡贤、社会型企业、专业社工、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以社会治理社会;通过搭建投融资平台、公益创投项目,实现政府与社会型企业、公益组织等非政府力量协同合作共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申请等多种方式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和方式多样化;因地制宜构建"互联网+"乡村各领域深度融合机制。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4](2021)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苏政办发[2021]48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8月13日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朱永新[5](2021)在《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新教育实验坚持以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和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为价值准则,以教师成长为逻辑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动"和相关课程为路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进行了二十年的田野实践探索。新教育实验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三专模式"使数以千计的普通教师成长为卓越教师,在国内率先开展的"营造书香校园""家校合作共育"等教育理念与行动实践,为建设书香社会、推动家校社政共育提供了强大助力。在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抗教育异化,回归教育本质以及大面积改善区域教育生态等方面,新教育实验也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索。展望未来,我们将通过持续完善课程体系、开展未来学习中心试点、探索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力争把新教育实验建设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使新教育共同体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新教育学派。

国务院[6](2021)在《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国发[2021]1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9月8日

绍兴市人民政府[7](2021)在《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妇女发展“十四五”规划和绍兴市儿童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绍兴市妇女发展"十四五"规划绍政发[2021]28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现将《绍兴市妇女发展"十四五"规划》和《绍兴市儿童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9月14日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力量,妇女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文勇[8](2020)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实践,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举措。农村转移劳动力作为关涉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核心主体,提升其素质,使其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融入发展,是促进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作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与能力提升的两种重要教育类型,在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化发展中协同共力,不仅迎合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诉求,也为职成教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本研究立足新型城镇化核心主体“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化发展这一目标与要求,主要从协同的视角,对关涉这一目标任务建设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为何要进行协同、协同实践中面临什么问题、如何推进协同并实现协同发展等进行探索与研究。研究遵循“问题提出——文献述评——理论解析——现实审视——策略建构——总结展望”的基本逻辑与程序,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访谈研究法,在对前置(基础)性理论问题、主体理论问题进行充分分析基础上,深入探究并分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障碍,进而探建职成教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措施。研究内容共分为“三大模块,六个章节”。第一大模块为前置性理论问题的扫描与审析,即第一章的“绪论”。通过廓清研究背景、核心概念、理论基础等一些前置性理论问题,明确本研究的价值与重点所在。第二大模块为主体理论问题的厘定与澄明,包含第二章“协同发展的基础:职成教逻辑分殊与耦连”、第三章“新型城镇化:职成教共同聚焦的作用目标”等内容。通过分析职成教的本质内涵及逻辑分殊与耦连,识别可用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协同能力及协同发展关系;同时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目标任务与发展现状及与职成教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职成教协同辨明方向。第三大模块为“问题、对策及总结与展望”部分,分为第四章“问题”的考察与分析、第五章“对策”的建构和第六章的“总结与展望”。以文献分析为基础,以调查研究为支撑,依据协同共生理论的三维分析框架,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的问题进行探析:在“实然”推进职成教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协同单元异化、协同关系失范、协同环境困扰等生态之殇。因此,培育合格协同单元、建构适切协同关系、创建良好协同环境,是职成教在协同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实现互利共赢并走向深层次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与措施。

王红[9](2019)在《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文中指出在履责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如何提高质量是乡村教育进入“下一个一百年”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相较于以“资源倾斜论”“仿城发展论”“撤并进城论”等为改善乡村教育质量的主流议题,当前实践中兴起的将地方资源引入乡村学校的在地化质量提升路径尚待研究者关注。立足于提升乡村教育在地化作为一项实践方法论的理论解释力和实践空间,为何以及以何乡村教育在地化能够发挥作用构成了本研究的理论命题。相较于既有研究将“在地化”理解为一种“由外而内的转化机制”,本研究对在地化的理解是围绕“基于互动的联结机制”展开的,研究视域下的“乡村”被定义为“地方”,以学校作为分析单位和研究逻辑起点考察乡村教育在地化的理论合理性、实践智慧以及运转机理的研究架构弥补了既有研究中对学校维度上在地化实践的合理性、实践做法的碎片化表达以及变革效用机理的忽视。基于“理论的实践化”与“实践的理论化”相结合的研究进路,“纵向历史分析与横向理论融合下的乡村教育在地化合理性阐释”与“跨案例对比分析下的乡村教育在地化运转机理模型构建”两大部分研究内容构成了研究作为“理论研究与跨案例研究综合体”的类型规定。理论层面对乡村教育在地化实践空间的阐释融合了历史和理论两个维度。一方面从历史进路的角度回溯了现代化进程中学校知识构成的泛科学理性、教育管理中的威权关系、基于效率主义的教育生产逻辑所构成的“城市偏向的普遍叙事”形成了乡村由“在场”到“退场”的历史进路,以阐释乡村沦为“空间物理场”在乡村学校教育中空间价值被遮蔽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转向一个融合视域,从人文地理学等理论视角论证了乡村作为“地方”的教育正当性,回归“地方”意义的维度,学校教育中“乡村的在场”带来了一个融入地方文化特质和个体亲切经验、抽象与具体兼容的辩证的学校文化空间,一个打破知识既定结论、丰富知识解释框架的知识创新的生长空间,一个弥补学校教育中个体纵向经验断裂和具身实践情境缺位的经验补充及知识转介空间,一个联结家、校、社互动交往、拓展学校社会资本的关系空间。转向“地方”的认识思路将乡村变成了一方具有多维意义的教育空间,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价值意义场”。实践层面对乡村教育在地化实践智慧及运转机理的论述是基于多案例与扎根理论译码法相结合的跨案例对比分析的研究设计展开的,在详细阐述“生活化课程素材驱动下的在地化变革”“地方文化性资源驱动下的在地化变革”“地方产业性资源驱动下的在地化变革”三个本土典型案例的实践智慧后,通过对案例资料的三级编码,抽象出以“前置变项”“过程变项”“结果变项”为过程维度,以“背景性认识”“行动中的主体角色”“过程性策略”“关联性约束条件”“效应反馈”为类属轴,以“对农村学校的正向认知”等19个关键要素为基本框架的乡村教育在地化运转过程模型,概括出内置于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过程中以构建学校、乡村、儿童三者间联结的“空间资源化—资源知识化—知识资本化”的作用路径,提炼出在地化变革过程中“地方资源知识化”以“知识齐性的聚合效应”和“舞台化学校的审美效应”赋予乡村学校“乡村社会半公共空间”“附着乡村特质的教育审美空间”二重身份的效应机理。并从实践范式的视域总结提炼出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本质即为一次以承认乡村作为地方的教育正当性为前提挖掘乡村资源教育能产性的过程,遵循的是以学校比较优势形成学校发展优势的实践逻辑,因而,实践范式视域下的乡村教育在地化表现为一种“基于地方赋权挖潜的优势治理”的教育变革实践方法论。综上,通过对乡村教育基层实践小趋势的理论抽象为处于迷茫期的乡村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是研究初衷所在。

蒲小潘[10](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S县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的演进及启示 ——基于口述史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是职业教育积极服务社会、加强与社区的深度合作、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社区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样态,在农村地区基础薄弱。而在当前,我国致力于全面振兴乡村,教育作为其中一种重要推动力量,其地位不可忽视。因此,充分发挥教育潜力,助力乡村振兴是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的时代担当。本研究整体采用历史法,在提出问题——历史追踪——总结经验——得出启示的逻辑下进行历史分析。将S县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口述史的方法对其近40年的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历程进行呈现,经研究得出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为准备期(1978-1983年),这一时期主要是进行扫盲教育,有逐渐转向技术教育的趋向;第二时期为初步发展期(1984-1988年),S县开始开班办学,并初步探索工学结合、教研融合的发展模式;第三时期为快速发展期(1989-1999年),S县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取得快速发展,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教学领域拓宽,“短平快”模式广泛推广,初步形成“产教研融合、工学销结合”的发展路径;第四时期为持续发展期(2000年以后),该时期S县在已有基础上持续发展,实现了三教统筹,为新农村建设、弘扬中华文化、精准扶贫、兴旺农村产业等做出重要贡献。通过历史梳理,可以看出在这40年间中,S县形成了自身发展的一些经验可供参考,如办学定位精准,始终将振兴农村经济作为教育发展的主线;指导思想明确,深入贯彻农村教育“三环论”;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专业;课程内容丰富,不断融入中华文化要素等等。基于此,笔者再结合当前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未来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启示从教育发展起点、发展关键、发展保障三个维度展开,在起点的思考上,主要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教育发展应当基于国家政策要求、农村需求、地方资源供求、教育自身追求四个方面;再结合教育学相关知识对教育内部各要素进行探讨,提出办学目的、课程内容、教学组织与形式、评价机制是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也即是教育发展的技术核心;最后从政府职能、师资力量、教育平台三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为农村社区职业教育保驾护航。以期对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研究有所裨益和借鉴意义。

二、构建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网络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网络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层治理实践对我国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经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乡村治理困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层治理的可借鉴性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层治理实践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构建各级地方政府、社团组织、义工、政治精英、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共治型治理主体结构”
    (二)创建行政部门与基层自治组织、精英、社会团体、研究机构等合作的“协商型治理机制”
    (三)创新政府供给与社会各界人士、组织捐助、基金项目、专业机构等相结合的“多样化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四)构建“互联网+各领域”的信息化治理手段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层治理实践的主要特色及亮点
    (一)地方政府与社区委员会、社会团体等非政府力量权责分明、相互配合
    (二)各种政治团体、非政府力量在治理中能够各骋所长、改善政府治理
    (三)强调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灵活性与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四)充分实现信息技术与基层教育、产业发展、便民服务方面的深度融合
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层治理实践对我国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经验启示

(5)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历程
    (一)实验酝酿期(1986年—1999年)
    (二)实验初创期(1999年—2002年)
    (三)实验建构期(2002年—2013年)
    (四)实验深化期(2013年至今)
三、新教育实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一)新教育实验的使命
    (二)新教育实验的愿景
        1. 愿景一: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2. 愿景二: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新教育学派
    (三)新教育实验的价值观
        1. 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
        2. 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
        3. 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
        4. 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
四、新教育实验的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一)新教育实验的哲学基础
    (二)新教育实验的伦理学基础
    (三)新教育实验的心理学基础
五、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
    (一)营造书香校园
    (二)师生共写随笔
    (三)聆听窗外声音
    (四)培养卓越口才
    (五)构筑理想课堂
    (六)建设数码社区
    (七)推进每月一事
    (八)缔造完美教室
    (九)研发卓越课程
        1. 新生命教育课程
        2. 新智识教育课程
        3. 新德育课程
        4. 新艺术教育课程
        5. 特色教育课程
    (十)家校合作共育
六、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贡献、问题反思与未来发展
    (一)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贡献
        1. 通过教师“三专”培养模式,使大批普通教师得以成长提升
        2. 通过书香校园建设,使大批乡村学校、普通孩子获得优质发展
        3. 通过家校社政共育,形成多元协同教育效应,使许多实验区教育生态得以改变
        4. 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二)新教育实验的问题反思
        1. 关于大规模教育实验与质量控制的问题
        2. 关于新教育实验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的问题
        3. 关于新教育实验话语体系与学派建设的问题
        4. 关于如何提高新教育实验年会水平与成效的问题
    (三)新教育实验的未来发展
        1. 继续加强新教育的理论体系建设,完善新教育课程体系
        2. 继续加强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新教育实验区建设,发挥新教育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
        3. 继续深化新教育教师成长模式,开展教师培养体系再造探索
        4. 继续研究未来学校的转型,开展未来学习中心试点

(8)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时代境域:新型城镇化对职成教协同的实然诉求
        二、协同发展:关乎职成教学科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
        三、研究现状:丰富职成教发展相关理论的现实需要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城镇化及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新型城镇化与职成教发展的研究
        四、对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的述评与反思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新型城镇化
        二、职业教育
        三、成人教育
        四、协同发展
    第五节 理论基础阐释
        一、协同共生理论
        二、人力资本理论
    第六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内容框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第二章 协同发展的基础:职成教逻辑分殊与耦连
    第一节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本质内涵
        一、职业教育本质内涵的特异性解析
        二、成人教育本质内涵的特异性解析
    第二节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逻辑分殊
        一、内涵特质的差异
        二、外延边界的不同
        三、实践运行的区别
    第三节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逻辑耦连
        一、职业性内容:职成教历史发展的逻辑交织
        二、职后教育域:职成教实践范畴的逻辑交叠
        三、教育性使命:职成教追求的本真价值选择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职成教共同聚焦的作用目标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的历史渊源与内涵解读
        一、新型城镇化的历史渊源简述
        二、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内涵
        三、教育学视域中的新型城镇化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及发展现状
        一、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任务及发展现状
        二、核心主体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及发展现状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与职成教间的关系探析
        一、新型城镇化对职成教的影响分析
        二、职成教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审视
        三、新型城镇化与职成教的关系逻辑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的问题
    第一节 协同单元异化:职成教角色的迷失与错位
        一、协同单元异化之职业教育维度
        二、协同单元异化之成人教育维度
    第二节 协同关系失范:职成教间协同欠缺与不足
        一、职成教协同合作意识不强
        二、职成教协同内在机制欠缺
        三、职成教协同育人平台不足
    第三节 协同环境困扰:职成教协同保障环境缺失
        一、物质基础薄弱,“硬性”环境亟待改善
        二、政策制度缺失,“软性”环境保障不足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的推进
    第一节 培育合格协同单元:明确职成教的角色与定位
        一、职业教育需巩固“技术培育”之价值基础
        二、成人教育需强化“生命关怀”之价值立场
    第二节 建构适切协同关系:推进职成教间的互通对接
        一、理念支撑:树立协同的思想观念
        二、机制联接:构建协同的内在机制
        三、载体助力:搭建协同的育人平台
    第三节 创建良好协同环境:营建“软硬性”保障环境
        一、营建“硬性”保障环境:加强物力与财力资本源保障
        二、营建“软性”保障环境:强化体制、治理与质量建设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非教育行政机构管理人员”访谈卷
附录B:“教育行政机构管理人员”访谈卷
附录C:“职成教机构管理人员”访谈卷
附录D:“农村转移劳动力”访谈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学术价值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回顾与评论
        (一)国内外研究概述
        (二)对已有研究的评论
    四、核心概念辨析
        (一)地方、社区与乡村
        (二)在地化与乡村教育在地化释义
        (三)乡村教育在地化的实践指涉辨析
    五、研究内容与思路
    六、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的类型:理论研究与跨案例研究的综合体
        (二)资料收集的方法
        (三)资料分析的方法
    七、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乡村的退场: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教育之觞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标准化崇拜
    二、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教育的历史进路
    三、城市偏向的普遍叙事:乡村教育标准化之路的实践特质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迈向对学校教育中“地方”价值的综合性理解:重构“地方”在场的乡村教育
    一、人文地理学视域下的“地方”:个体成长的原初价值空间
    二、知识创新视域下的“地方”:拓展知识叙事结构的知识生长空间
    三、经验哲学视域下的“地方”:适宜有机体思维逻辑的经验补充空间
    四、大教育视域下的“地方”:作为培植学校社会资本的关系空间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山里的网红村小——范家小学在地化变革的单案例分析
    一、走进范家小学
        (一)山村里的“小”小学:范家小学整体面貌素描
        (二)范家小学的孩子们
        (三)“教育的桃花源”:一人一校一世界
    二、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的实践图谱
        (一)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变革的推进路线
        (二)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变革的嵌入环境
        (三)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实践的行动框架
    三、范家小学在地化变革的理论译码
        (一)范家小学案例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二)范家小学案例资料的主轴译码
        (三)范家小学案例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朵不凋零的山花——长坑小学在地化变革的单案例分析
    一、走进长坑小学
        (一)教育山花格外香:长坑小学整体面貌素描
        (二)长坑小学的孩子们
        (三)“毛竹筒”精神的深耕:三任校长,一群教师,同一使命
    二、长坑小学在地化变革的实践图谱
        (一)长坑小学在地化艺术教育的推进路线
        (二)长坑小学在地化艺术教育的嵌入环境
        (三)长坑小学在地化艺术教育的行动框架
    三、长坑小学在地化变革的理论译码
        (一)长坑小学案例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二)长坑小学案例资料的主轴译码
        (三)长坑小学案例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田园教育的佳范——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单案例分析
    一、走进成佳学校
        (一)嵌入茶乡的学校:成佳学校整体面貌概览
        (二)成佳学校的孩子们
        (三)身体力行的校长与勤勉的教师
    二、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实践图谱
        (一)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推进路线
        (二)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嵌入环境
        (三)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行动框架
    三、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理论译码
        (一)成佳学校案例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二)成佳学校案例资料的主轴译码
        (三)成佳学校案例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理论译码的跨案例比较及在地化运转机理分析
    一、基于理论译码的跨案例比较分析
        (一)关键要素提炼:基于基本范畴的跨案例比较分析
        (二)基于范畴关系的跨案例比较分析
        (三)基于跨案例比较的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故事线梳理
    二、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运转机理
        (一)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过程模型
        (二)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作用路径
        (三)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效应机理
    三、作为一种实践范式的乡村教育在地化再审视
        (一)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作为方法论的实践优势
        (二)行动表征下乡村教育在地化的实践空间分析
        (三)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型本质下的实践要求
    四、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改革开放以来S县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的演进及启示 ——基于口述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农村社区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新样态
        1.1.2 发展农村社区职业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1.1.3 S县办学特色鲜明,成果显着,有研究和推广价值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农村社区
        1.2.2 社区职业教育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关于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
        1.3.2 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
        1.3.3 关于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的研究
    1.4 研究样本的选择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2 改革开放以来S县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2.1 农村恢复扫盲教育,技术教育引起重视(1978-1983 年)
        2.1.1 政策导向:“对农民的教育转向以技术培训为主”
        2.1.2 农民需求:“闲下来的时间都想挣钱过好日子”
        2.1.3 地方供求:“竹编历史十分悠久,祖祖辈辈都在编”
        2.1.4 专业优势:“就算没有基础,学起来也很快”
    2.2 以竹编为特色的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初步发展(1984-1988 年)
        2.2.1 政策落地:“接教育局指示,开始办成人教育学校”
        2.2.2 起步艰难:“教学资源匮乏,学生大量流失”
        2.2.3 工学结合:“只办培训班不行,要办厂、办实体经济”
        2.2.4 教研融合:“老师又要上课又要研发新产品”
    2.3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社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1989-1999 年)
        2.3.1 课程丰富:“上课除了学竹编,还有很多文娱活动”
        2.3.2 领域拓宽:“职业学校也开班,请我们去上课”
        2.3.3 模式推广:“上课广泛采用‘短平快’教学模式”
        2.3.4 路径初成:“产教研融合、工学销结合”
        2.3.5 发展动力:“创新,是我们一直坚持在做的事情”
    2.4 社区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助力新农村建设(2000—)
        2.4.1 三教统筹:“高校、中学、小学、幼儿园等都在学竹编”
        2.4.2 文化弘扬:“越来越多的人都乐于来了解和学习了”
        2.4.3 精准扶贫:“学习这门技术后,我‘脱贫’了”
        2.4.4 产业兴旺:“多领域整合发展,建设现代竹编产业园区”
3 改革开放以来S县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
    3.1 办学定位精准,始终将振兴农村经济作为教育发展的主线
    3.2 指导思想明确,深入贯彻农村教育“三环论”
    3.3 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专业
    3.4 课程内容丰富,不断融入中华文化要素
    3.5 教学方法灵活,采用“短平快”模式教学
    3.6 办学信念坚定,始终坚持锐意创新
4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4.1 发展起点:寻求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着力点
        4.1.1 政策要求:乡村振兴的系列政策具体要求
        4.1.2 农村需求:明确农村需要什么样的社区职业教育
        4.1.3 资源供求:尊重地方所具有的历史传统文化
        4.1.4 教育追求:专业性与普惠性兼具
    4.2 发展关键:科学构建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的技术核心
        4.2.1 办学目的:培养职业技能,提升文化素养
        4.2.2 课程内容:提高教育内容精准度
        4.2.3 教学组织与形式:打破“随境式”教育状态,规范教学程序
        4.2.4 评价机制:既重过程也重实施效果
    4.3 发展保障:完善与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的相关保障措施
        4.3.1 充分政府发挥职能,确保教育实施质量
        4.3.2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3.3 完善教育平台,“线上+线下”同步运行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构建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网络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的通知[J].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7)
  • [2]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的通知[J].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25)
  • [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层治理实践对我国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经验启示[J]. 李增元. 湖湘论坛, 2021(06)
  • [4]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通知[J].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5)
  • [5]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J]. 朱永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11)
  • [6]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通知[J].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1(29)
  • [7]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妇女发展“十四五”规划和绍兴市儿童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绍兴市人民政府. 绍兴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9)
  • [8]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研究[D]. 邓文勇. 天津大学, 2020(01)
  • [9]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D]. 王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10]改革开放以来S县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的演进及启示 ——基于口述史的研究[D]. 蒲小潘.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构建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网络的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