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纪检监察部门要为金融管理工作提供保障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王璐瑶[1](2020)在《基层人民银行ZQ支行内部控制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业发展速度空前,但日益暴露出风险问题,人民银行作为监管金融机构的重要部门,强化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中,人民银行尤其是县级支行,内部控制失败案件也时有发生,存在着内部控制弱化的弊端。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对于金融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组织机构的中心,也是规范组织行为的必要手段,通过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能有效提高抗击风险的能力。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基于内部控制理论,调查分析基层人民银行ZQ支行内部控制的现状,找出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与国内外内部控制现状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找出属于人民银行特有的内部控制特点,并且对先进理论加以借鉴,从而加强人民银行对内部控制的管理,这也是本文的创新角度。通过查阅大多数类似的课题,发现其中大多是直接从人民银行本身来进行分析研究,没有系统的将人民银行从横向针对国内外中央银行的异同点,及与纵向的事业单位、商业银行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比较分析。本文从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入手,通过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掌握真实数据,对问题进行具体量化,从而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改进思路,同时对本地区及其他地域有类似问题的县支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紫薇[2](2020)在《完善纪委监委派驻机构运行机制研究 ——以苏州市某派驻纪检监察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新时代的使命要求,作出了深化监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国家监察法》的出台实现了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压倒性胜利,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监察体制改革仍在不断深化发展,各级纪委监委承担着更为艰巨的职责使命。派驻机构作为纪委监委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延伸监督触角,发挥“探头”作用。2017年8月,苏州市纪委监委在党中央、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完成了派驻机构改革工作,但在实践过程中,派驻机构运行机制依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本文回顾了我国派驻机构发展历史,结合苏州市纪委监委实际情况,详细分析了该市派驻机构“点片结合”的运行机制模式,指出制度、关系、流程、资源、能力等方面的现存问题,进而从明确职责定位、理顺工作关系、完善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创新监督方式等方面出发,提出具体对策建议。进一步优化目前运行机制,使得派驻机构既能深入被监督单位日常工作,又能实现资源力量的高效整合,全面提升派驻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进一步深化派驻机构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郑晓美[3](2020)在《中国人民银行Z支行员工胜任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曹兆凤[4](2020)在《党内巡视制度的结构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巡视工作。巡视不仅可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反腐败斗争,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也可以深入群众,发现并解决群众最关心、最在意的问题,真正做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切实践行执政为民的理念,更好的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还可以增强党防腐拒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为全面从严治党及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支撑与保障。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指出,十八大以来我们探索出了一条党在长期执政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但是要使这种权力监督制度的优势不断展现,就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的进行自我巩固和发展,才能切实把巡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本文基于结构功能的视角,对党内巡视制度进行分析研究。巡视制度主要由巡视法规、组织机构、运行程序和监督内容构成,巡视制度的发展成熟是适应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在反映现实社会需求、平衡整合利益分化、警示公职人员及增强政府公信力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结构功能主义对巡视制度进行检视,可以看到当前巡视制度在人员录用、巡视方法、利益综合、政策执行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巡视制度仍然存在不足,包括体系层次巡视人员的录用、培训、奖惩机制仍不够完善,巡视方法的创新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过程层次利益表达机制和利益综合机制仍不完善,执行力度有待提升;政策层次提取的资源仍存不足,分配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巡等。因此,对巡视制度进行完善,就要从体系层次、过程层次和政策层次三个方面进行,包括进一步完善角色录用机制,创新巡视交流方法;进一步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完善利益综合机制,加强执行效度;进一步完善巡视的提取资源,完善巡视的分配机制等。同时巡视制度的体系层次、过程层次和政策层次要紧密配合且保持动态的平衡,只有这样巡视制度的才能实现功能发挥的最大化,才能切实将巡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理效能。
李堃[5](2020)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强化党内监督研究》文中提出党内监督在现行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处于枢纽和核心地位,其监督效能直接影响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党内监督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强化党内监督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注重党内监督,在长期的强化党内监督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运筹帷幄,直击管党治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壮士断腕的政治气魄和勇气,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党中央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不断强化党内监督,把全面从严治党推向纵深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中国共产党强化党内监督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不断加以完善和解决,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权威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化党内监督,既是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本文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强化党内监督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和路径。要坚持五个党内监督主体协调发力、坚持信任激励与严格监督相结合、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配合、坚持依纪依规依法监督执纪问责。在遵循必要原则基础上,还必须通过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强化党内监督。一是优化整合党内监督要素资源。积极培育党内监督文化,转变党内监督价值理念,营造党内监督良好生态。二是完善党内监督配套制度。建立健全容错纠错制度,制定诬告陷害处理办法,健全完善党内质询制度,试点施行党内听证制度,推进纪法衔接双向互动。三是推动党内监督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对纪委监督以增强内生动力,优化派驻机构改革提升监督效能,健全完善党内监督配套工作机制。四是增强党内监督方式方法针对性。注重党内监督在精准上发力,拓宽党内监督技术手段空间,提高党内问责精准性、实效性,强化突发事件处置监督保障。五是健全党内监督的效能评估体系。党内监督效能评估需要遵循基本原则,建立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采取有效的评估方法,加强组织实施,保障评估工作顺利开展。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原则和路径,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和改革中继续强化党内监督,完善自身建设,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权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6](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傅蘔[7](2020)在《金融反腐背景下国有银行开展纪检监察工作的研究 ——以G银行上海分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是在当前金融反腐大背景下,对国有银行开展纪检监察工作的研究分析。开展纪检监察工作是推进国有银行反腐倡廉建设的有效方式,目的是为了保障国有银行健康平稳发展。研究国有银行纪检监察工作的目的,在于掌握国有银行内部防治腐败、有效开展纪检监察工作的客观规律,不仅能促进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运用研究成果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助力像G银行这样的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纪检监察工作有效性,推动国有银行防治腐败工作深入开展,以达到在全行营建清正廉洁的政治环境以及金融运营的氛围。对于国有银行来说,纪检监察部门是保证银行各项业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下去的重要部门。一直以来,我国银行业受到金融危机波及较小,可是伴随经济发展的快速运行,国有商业银行依然存在少数工作人员运用手中掌握的资金配置特权,为了一己私利,进行一些违法乱纪的危险活动,以G银行为例,作为一家国有银行,就出现了不少反腐败案例,虽然开展了纪检监察工作,但仍旧问题众多,其中对于纪检工作成效影响最大的就是历年来居高不下的金融腐败案件发生率。可见,光靠银行自身开展纪检监察工作是不足的,还需要政府部门协同治理,共同监管,相信才能真正降低腐败案例数量。本文就以笔者工作的G银行上海分行为例,从查办的腐败案件着手,着力分析了近年来国有银行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希望对G银行上海分行纪检监察工作的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改进其纪检监察工作,也为国内其他国有银行的纪检监察工作给予一定的参考。文献查阅、问卷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是本论文最主要的分析研究方法。而纪检监察的工作将从国有银行这个金融行业的特殊性着手,分析纪检监察工作对于国有银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研究讨论纪检监察的基本概念,也讨论了公共治理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这些相关概念。进一步讨论分析G银行上海分行的纪检监察工作效果不明显的问题症结所在,在银行内的纪检工作存在问题有:不够独立、不具权威、应有的监督工作不到位、国有银行的行政化管理体制需要改进和银行纪检监察队伍自身问题。研究为国有银行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工作,有效防治金融腐败,对此,本人提出一些改进对策,例如:明确银行内部纪检部门的权威以及独立性、加大银行自身监督监察力度、大力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改革、加大银行纪检监察队伍建设等。
薛涵予[8](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既汲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金融思想的精华,也继承了自中国革命时期至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同时结合现代金融理论,根据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将它运用到具体的金融工作当中。实践证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是推动新时代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将原理和现实相结合,使真理和价值相统一,以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强调稳中求进,守正创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以经济为本源,以改革促发展,以市场为机制,以人民为中心,以开放为重点,以治理为手段,以安全为底线,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它以原则,方法,对象,目标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指导体系,它融合传统和现代,协调主体和客体,兼顾国内和国际,突出重点和难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主要欲解决金融安全和效率问题。为抵御金融风险,我国金融必须服务实体经济,始终将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完善监管与法治;为提高金融效率,我国金融必须深化体制改革,让市场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本文试图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相关内容的阐述和论证,展现一个完整的思想形成过程,并且详细说明根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需要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指导我国金融工作,解决实际金融问题。我认为,当代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极其复杂,中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国内推行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金融工作面临着重大的风险与挑战。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金融体制也亟待全面深化改革,此时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鲍颖焱[9](2019)在《中国证券监管权配置、运行及监督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证券市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也是顺应历史需要而产生的。各国政府以及国际证券监管组织都已经阐明了证券监管的基本价值理念。实践中,关于证券监管本身的正当性分析更多被现实发展经验所取代。尽管各国法律制度具有可复制性,但没有因此减少证券监管法学研究的必要性。因为证券市场的发达程度并没有随着相关证券法律制度的移植而一同转移。即使在全球监管趋同的情况下,证券监管制度的运行效果仍取决于本国的国情。在证券监管研究领域,金融学研究起步较早,主要对金融监管制度的体系、内容、方法等进行研究。但金融监管制度本身却属于法律规则体系。通过研究法律制度的运行实效来探讨法治变革的具体方向,是法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证券监管制度中,国家作为最终的责任主体,拥有监督、管理证券市场中经济活动的权力,也对此负有义务。被监管对象享有合法参与证券市场活动的权利。证券监管者拥有的权力该如何行使,是否存在限制或者剥夺被监管对象权利的情形,是证券市场法治化、市场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证券市场作为国家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的健康和稳定。证券市场的治理也必须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和要求。第一章是关于证券监管权的一般理论。第一节介绍了证券监管的定义和历史。我国法制和实践语境中的证券监管,既包括政府行为,也包括自律管理组织的行为。国外对于监管的解释更广义。现代意义上的证券监管制度出现在证券市场发达的美国,美国国会在罗斯福新政中通过立法建立了SEC,以期加强对证券市场的规范。证券监管制度随着市场发展在数次经济危机中进一步体系化。围绕证券监管有众多的理论假说和研究,这些争议代表着或放松或加强监管的立场。无论是放松监管,还是加强监管,都涉及国家权力的行使,最终表现有关证券监管权的法律问题,因为权力才是证券监管体制的核心。第二节介绍了本文研究对象——证券监管权。证券监管权是在有关证券的经济活动中来源于国家的具有强制作用的影响力,具有权力主体与权力内容上的综合性。阐明证券监管权设定的因由以及权力制约与权力保障的内在关系,作为研究证券监管权的基础。第三节探讨了证券监管权的性质及特征,证券监管权是一个包括多权能的综合性权力。围绕证券监管权形成了证券监管体制,从属于金融监管体制,自身也存在诸多的权力主体。制度安排中,需要具有深化普遍联系的系统思维,形成统筹协调的意识,也要求证券监管权的配置、运行、监督的各个环节体现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理念,从而实现更好的监管。第二章是关于证券监管权的配置问题。第一节是阐述证券监管权配置的理论。证券监管权的配置始终要从两个维度考虑:一是权力如何在政府、社会与市场关系中确定边界,即表现为政府证券监管权与自律管理权之间的分配;二是权力如何在政府主体之间排布,即政府证券监管权在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内的安排,包括与其他行业金融监管权之间或统或分的横向配置关系,也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金融事权上的纵向配置关系。第二节是借鉴国外经验。金融监管体制主要分为统一化监管体制和多元化监管体制,世界各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分为机构型、功能型以及目标型三类,不同程度适应了社会分工。早期社会功能分化体现为具体产品形式的差异,分业监管体制因此曾占据主流;当社会分工深入体现为产品的功能差异时,功能监管体制更适应现实需要,目标监管则更加反映了证券监管者的主观价值追求。功能型和目标型都比分业型更强调加深现有机构之间的协作,金融监管体制呈现由分业向统一发展的趋势。不同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决定了政府监管与市场主体自治之间的基本关系,各国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分配策略。第三节是以中国证监会系统为中心展开分析我国证券监管权力配置的现状,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不当。(2)政府证券监管权横向配置不当。(3)政府证券监管权的纵向配置不当。对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1)科学处理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关系。(2)统筹政府证券监管权的横向配置。(3)协调政府证券监管权的纵向配置。第三章是关于证券监管权的运行问题。第一节是对证券监管权运行的介绍。确定证券监管权运行指的是证券监管者行使权力对市场主体等被监管对象产生的作用。政府证券监管权分为准立法、行政、准司法权,每一种权力都有自己运行的原则。第二节是结合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的域外经验进行中外比较。我国证券监管权的主要运行机制有:(1)检查机制,(2)稽查机制;(3)行政处罚及复议机制;(4)自律管理机制(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例)。通过比较中外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发现政府证券监管权和自律管理权监管功能上逐步统一,发生了形式上和实质上的融合。各国证券监管权所受的制约是不同的;证券监管权行使的公开程度不同,所受制约不同;各国对公民权利的保障程度也不同。第三节是整理我国证券监管权运行的现状、总结问题,并提出建议。我国证券监管权的现状包括,规则制定权的内容时常越位;行政许可权收缩集中;监管措施实施权繁杂、与行政处罚效果作用重复、行政复议作用不明显等等现象。除此之外,政府证券监管者还采用其他经济行政管理手段,实际上扩大了自己的权力。自律管理权运用较少,但在相关新规出台后,可能会改变这一情况。政府证券监管权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运动式、选择性监管;以及工作机制不合理,无法发挥作用。自律管理权存在的问题则是权力运行的法律责任不明确,与之有关的争议未被纳入行政诉讼,导致自律管理权运行内部化,难以直接观察,也缺乏制约。第四章是关于对证券监管权的监督问题。第一节是对证券监管权的监督的一般理论。监督证券监管权的意义在于肯定和保护证券监管权的运行,防止证券监管权的滥用。我国现行的监督体系分为三大类:政府内部监督、国家机关外部监督以及社会监督。本文主要研究具有强制力的国家机关监督,即权力机关、纪检监察机关以及司法机关的监督活动。第二节是具体介绍权力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提出相关建议。权力机关重点对政府证券监管权中的规则制定权发挥作用,而纪检监察机关则发挥全面专门监督的作用,对政府证券监管权以及自律管理权都进行监督。第三节是重点分析了司法机关监督。针对证券监管权的监督只有狭义的司法监督,也是狭义的司法审查,即通过审理行政诉讼案件进行监督。司法机关在个案审查中发现了证券监管权运行不公开、不合理、不合法的种种情形,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及时通过判决将其纠正,目前司法监督功能实际上较弱。这种情况也体现在与证券活动有关的其他司法领域。但是,以苏嘉鸿案件为示范,显示出对于个案的深入审理往往能够真正指出证券监管权运行的问题原因,并树立正确运行的规则,是较好的能够普遍促进证券市场法治化的方式。应当全面加强司法者的能力建设,构建金融法院,并以司法审查为主导建立“三审合一”审判机制,逐步强化司法监督的作用。最后,从证券监管的法治化方向看来,权力配置的合理化问题、权利义务平衡问题、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问题都是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只要权力、权利主体都能积极参与多元治理,就能促进证券市场法治化、市场化发展的实现。
贺胜[10](2019)在《监察委介入金融职务犯罪的法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金融危机后的第十年,职务犯罪成为我国金融领域风险积聚的诱因之一。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一行一委两会”进行了更严格的金融监管,但这种分业的监管模式在针对发展迅速、创新过度的金融产品时,存在明显的漏洞,尤其是在职务领域。此种监管属于内部监管,存在包庇、放纵等违法的监管现象,很难对金融领域的职务违法犯罪活动产生一个良好的效果。在监察体制中,因为《行政监察法》的规定,行政机关的监察权无法涉及金融领域,纪委的党纪检查仅涉及金融领域的党员干部,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又存在过度迟延等问题,很难让所有的职务犯罪分子都得到法律应有的审判和惩罚。这种惩治和预防方面的弊端,不仅不利于我国金融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更是不利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构建。2016年末开始的监察体制改革,为金融领域职务犯罪的监察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检察机关相比,监察委在侦查手段、监管方法和预防效果等方面都拥有天然的优势。新成立的监察委员会虽在北京、浙江等地的试点中取得了成功,在金融领域的职务犯罪的监察活动中,仍有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因此,本文以监察委介入金融领域职务犯罪的监察行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我国金融职务犯罪的法律监管体系及其困境进行了分析。其次,结合当下重要的机构改革,从必要性、法律依据和现实依据等方面对金融领域职务犯罪的监管提出了新的建议——监察委员会介入。监察委介入金融职务犯罪的监察活动,虽然可以解决原有的监管体系存在的行政监察真空、刑事规制迟延等问题,但金融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监察委的成立和《监察法》的颁布,还引发了监察法和刑事诉讼法衔接不畅,监察委权力运行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为了让监察委员会更好地惩治和防范金融领域的职务犯罪,本文从完善介入的法律依据、规范运行机制和优化外部衔接机制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现有的法律为监察委监管金融领域的职务犯罪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依据,为了既满足程序正义的要求,又实现结果正义的目标,要对监察委行使权力的依据进行完善,要制定《监察组织法》,在承办职务犯罪的同时,保障监察人员的合法权益,完善《监察法》同《刑事诉讼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之间的衔接和融通。另外,因监察委在侦办职务犯罪时拥有留置权等较为强势的权力,在惩治犯罪时也要保护犯罪嫌疑人合法的权利,因此要对监察委行使权力的边界和程序从法律层面予以明确,并且完善对监察委的监督程序。从监察委自身来说,最重要的是提高重要决策的法治化程度,避免行政干预监察。其次,为了更好的对金融领域的职务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在加强同内部部门合作的基础上,可尝试建立负责金融犯罪的专门子部门、构建金融职务人员信息共享体系等。除此之外,监察委还要联合金融部门、各级法院等开展金融职务犯罪预防活动,从源头防范金融职务犯罪。
二、金融纪检监察部门要为金融管理工作提供保障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融纪检监察部门要为金融管理工作提供保障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基层人民银行ZQ支行内部控制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方法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方法 |
1.2 关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 |
1.2.1 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状况 |
1.2.2 国内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状况 |
1.2.3 国内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状况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4 研究框架 |
1.5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
2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2.1 内部控制概念及相关理论 |
2.1.1 内部控制概念 |
2.1.2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
2.2 中央银行内部控制概念 |
3 人民银行内部控制与国内外比较 |
3.1 国外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研究状况 |
3.2 国外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研究状况 |
3.3 国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状况 |
3.4 国外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的借鉴与启示 |
3.4.1 国际内控标准和惯例 |
3.4.2 设立专门负责风险管理的机构 |
3.4.3 建立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控理念和内控环境 |
3.4.4 增强内审的独立性 |
3.4.5 注重关键环节 |
3.5 国内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区别与联系 |
3.6 国内人民银行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区别与联系 |
4 人民银行ZQ支行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
4.1 人民银行ZQ支行概况 |
4.2 人民银行ZQ支行内部控制现状 |
4.2.1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行内部控制发展情况 |
4.2.2 ZQ支行内部控制机制基本情况 |
4.2.3 ZQ支行内部控制管理具体案例 |
5 中国人民银行ZQ支行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问卷调查 |
5.2 中国人民银行ZQ支行内部控制现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1 内部控制环境分析 |
5.2.2 控制活动分析 |
5.2.3 信息与沟通分析 |
5.2.4 风险管理分析 |
5.2.5 监督与控制分析 |
6 基于COSO内部控制视角的中国人民银行ZQ支行内部控制管理改进对策 |
6.1 完善内部控制组织结构 |
6.2 强化内部控制问责机制 |
6.3 加强支行员工内控合规意识 |
6.4 优化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
6.4.1 实施人才强行战略 |
6.4.2 完善激励、竞争机制 |
6.4.3 完善岗位机制 |
6.5 建立更加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
6.6 进一步优化内控制度体系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2)完善纪委监委派驻机构运行机制研究 ——以苏州市某派驻纪检监察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研究现状 |
1.2.2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1 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
2.2 纪检监察体制改革 |
3 相关概念界定和特点研究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派驻纪检监察组 |
3.1.2 纪委监委与派驻纪检监察组的关系 |
3.1.3 派驻机构运行机制 |
3.2 派驻纪检监察组的特点 |
3.2.1 监督身份的“异体化” |
3.2.2 监督模式的“有利化” |
3.2.3 监督效果的“前置化” |
4 派驻机构的历史沿革和现状分析 |
4.1 我国派驻机构的历史沿革 |
4.1.1 初创探索阶段 |
4.1.2 统一管理阶段 |
4.1.3 派驻全覆盖阶段 |
4.2 我国派驻机构的主要运行机制 |
4.2.1 “点驻式”运行机制 |
4.2.2 “片驻式”运行机制 |
4.2.3 “点片结合”运行机制 |
5 改革初期苏州市派驻机构运行机制的实证研究 |
5.1 改革初期苏州市派驻机构运行机制探究 |
5.1.1 苏州市纪委监委发展历史及运行机制概述 |
5.1.2 派驻机构改革后的工作成效 |
5.1.3 改革初期苏州市某派驻纪检监察组运行机制及工作亮点 |
5.2 改革初期派驻机构运行机制现状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
6 改革初期派驻机构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6.1 改革初期派驻机构运行机制存在问题研究 |
6.1.1 工作机制和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
6.1.2 角色定位和工作关系不够明确 |
6.1.3 沟通协调和工作流程存在障碍 |
6.1.4 人员配备和资源利用不够合理 |
6.1.5 队伍建设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
6.2 派驻机构运行机制存在问题原因研究 |
6.2.1 工作体制机制未健全 |
6.2.2 考核、晋升、培训机制不完善 |
6.2.3 干部选配机制不科学 |
6.2.4 职能定位有偏差 |
6.2.5 派驻机构边缘化 |
7 优化派驻机构运行机制的对策分析 |
7.1 明确职责定位,提升派驻监督实效 |
7.1.1 优化现有制度,进一步明确职责定位 |
7.1.2 加强业务指导,进一步强化人员配备 |
7.1.3 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解决派驻边缘化问题 |
7.2 理顺工作关系,优化管理模式 |
7.2.1 进一步理顺派驻机构与纪委监委的关系 |
7.2.2 进一步理顺派驻机构与驻在部门的关系 |
7.2.3 进一步理顺派驻机构与其他监督机关之间的关系 |
7.3 完善体制机制,为派驻监督提供有力支撑 |
7.3.1 厘清工作流程规范,落实各项权力 |
7.3.2 建立健全日常联系机制 |
7.3.3 建立廉政档案制度 |
7.3.4 探索政治生态评价体系 |
7.4 加强队伍建设,激发派驻干部工作积极性 |
7.4.1 优化考核晋升机制 |
7.4.2 优化培训教育模式 |
7.4.3 完善自我监督机制 |
7.5 创新监督方式,全方位提升派驻监督成效 |
7.5.1 依托信息化平台,提升监督质效 |
7.5.2 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拉近群众距离 |
7.5.3 探索“嵌入式”监督模式,发挥派驻优势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党内巡视制度的结构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分析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党内巡视制度与结构功能主义 |
一、巡视制度的基本内涵 |
(一)党内巡视制度的内涵 |
(二)党内巡视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
(二)阿尔蒙德结构功能主义的发展 |
(三)阿尔蒙德结构功能主义的核心概念 |
第二章 党内巡视制度的发展历程 |
一、党内巡视制度的早期探索 |
二、党内巡视制度的恢复与发展 |
三、党内巡视制度的完善与成熟 |
第三章 党内巡视制度的结构功能分析 |
一、党内巡视制度的结构分析 |
(一)巡视制度的组成 |
(二)党内巡视制度各组成部分的地位与关系 |
二、党内巡视制度的功能分析 |
(一)体系层次:维持体系适应环境的功能 |
(二)过程层次:转换的功能 |
(三)政策层次:实际作为功能 |
第四章 结构功能视角下的党内巡视制度检视 |
一、党内巡视制度取得的成效 |
(一)体系层次取得的成效 |
(二)过程层次取得的成效 |
(三)政策层次取得的成效 |
二、当前党内巡视制度建设存在的不足 |
(一)体系层次存在的不足 |
(二)过程层次存在的不足 |
(三)政策层次存在的不足 |
第五章 基于结构功能视角下党内巡视制度完善的路径选择 |
一、体系层次的完善路径 |
(一)进一步完善角色录用机制 |
(二)进一步创新巡视交流方法 |
二、过程层次的完善路径 |
(一)进一步健全利益表达机制 |
(二)进一步完善利益综合机制 |
(三)进一步加强执行效度 |
三、政策层次的完善路径 |
(一)进一步完善巡视的提取资源 |
(二)进一步完善巡视的分配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强化党内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五、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党内监督理论基础与文明成果借鉴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党内监督思想 |
一、无产阶级政党须受监督 |
二、依法撤换不称职领导人 |
三、实行党的代表大会监督 |
四、发挥党员民主监督作用 |
第二节 列宁党内监督思想 |
一、强化监督制约权力集中 |
二、健全完善党内监督制度 |
三、建立专门党内监督机构 |
第三节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借鉴 |
一、探索建立监察组织机构 |
二、加强自上而下垂直监督 |
三、推进监察制度立法建设 |
四、加强监察官选任制度化 |
第四节 国外政党党内监督借鉴 |
一、严明党的纪律 |
二、发扬党内民主 |
三、注重法制建设 |
四、党内党外协同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 |
一、实现革命任务的监督 |
二、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 |
三、建立专门性监督机构 |
四、以整风运动强化监督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 |
一、一元化领导下的监督 |
二、以政治运动强化监督 |
三、党内民主监督遭挫折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 |
一、重建党内监督体制机制 |
二、推动监督制度化法治化 |
三、创新党内监督方式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强化党内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一节 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保障 |
一、有利于保持全党先进性和纯洁性 |
二、有利于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
三、有利于继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
第二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 |
一、有利于提升党的执政本领和领导水平 |
二、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权威和执政地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强化党内监督的创新 |
第一节 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 |
一、严肃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
二、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
第二节 完善党内监督法规建设 |
一、加强党内监督法规顶层设计 |
二、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相协调 |
第三节 加快党内监督体制改革 |
一、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 |
二、党内监督与国家监察相结合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化党内监督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化党内监督面临的挑战 |
一、多元社会思潮影响党内团结统一 |
二、国际敌对势力冲击党的执政地位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化党内监督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
一、党内监督政绩观出现某些偏差 |
二、党内监督尚存在形式主义 |
三、严管与厚爱结合相对不足 |
四、执行党的纪律处分尚有疏漏 |
五、基层监督存在“熟人社会”难题 |
六、“一把手”监督依然存在难点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化党内监督的路径研究 |
第一节 新时代强化党内监督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五个党内监督主体协调发力 |
二、坚持信任激励与严格监督相结合 |
三、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配合 |
四、坚持依纪依规依法监督执纪问责 |
第二节 优化整合党内监督要素资源 |
一、积极培育党内监督文化 |
二、转变党内监督价值理念 |
三、营造党内监督良好生态 |
第三节 完善党内监督配套制度 |
一、建立健全容错纠错制度 |
二、制定诬告陷害处理办法 |
三、健全完善党内质询制度 |
四、试点施行党内听证制度 |
五、推进纪法衔接双向互动 |
第四节 推动党内监督体制机制创新 |
一、强化对纪委监督以增强内生动力 |
二、优化派驻机构改革提升监督效能 |
三、健全完善党内监督配套工作机制 |
第五节 增强党内监督方式方法针对性 |
一、注重党内监督在精准上发力 |
二、拓宽党内监督技术手段空间 |
三、提高党内问责精准性实效性 |
四、强化突发事件处置监督保障 |
第六节 健全党内监督的效能评估体系 |
一、党内监督效能评估的基本原则 |
二、党内监督效能评估的具体指标 |
三、党内监督效能评估的基本方法 |
四、党内监督效能评估的组织实施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7)金融反腐背景下国有银行开展纪检监察工作的研究 ——以G银行上海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小结 |
第三节 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框架 |
第二章 纪检监察及反腐败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一节 纪检监察基本概念 |
一、纪检监察概念 |
二、国有银行纪检监察的必要性 |
第二节 腐败与反腐倡廉建设 |
一、腐败及反腐倡廉建设基本概念 |
二、国有银行腐败行为的特征及其危害 |
第三节 其他相关理论 |
一、公共治理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小结 |
第三章 G银行上海市分行纪检监察工作开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G银行上海市分行纪检监察体系基本架构 |
一、G银行上海分行纪检监察工作职能定位 |
二、纪检监察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情况 |
三、纪检监察部门领导和考核机制情况 |
第二节 G银行上海市分行纪检监察专兼职人员队伍分析 |
一、上海分行专兼职人员情况 |
二、纪检监察工作人员队伍特点 |
第三节 G银行上海市分行纪检监察工作情况 |
一、信访受理情况 |
二、纪律审查措施 |
三、规范惩戒审理 |
四、执纪结果运用 |
五、G银行上海市分行派驻改革情况 |
第四章 G银行上海分行纪检监察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 |
一、调研基本情况 |
二、调研内容 |
第二节 G银行上海分行纪检监察工作问题 |
一、银行纪检监察工作缺乏独立性 |
二、银行纪检监察缺乏权威性 |
三、国有银行的行政化管理体制存在不足 |
四、银行纪检监察队伍自身问题 |
第五章 G银行上海市分行纪检监察工作改进对策 |
第一节 提高银行的纪检监察独立性 |
一、提高银行纪检监察工作的独立性 |
二、积极配合派驻改革 |
第二节 提高银行纪检监察工作的权威性 |
一、提高银行纪检监察工作的权威性 |
二、完善监督方式,构建上下联动监督网络 |
三、加大外部审计力度 |
第三节 大力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改革 |
一、国有银行经营者的任免 |
二、权力制衡的机构安排 |
第四节 加大银行纪检监察队伍建设 |
一、全面提高银行纪检监察工作人员认识 |
二、加大银行纪检监察队伍建设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国有银行开展纪检监察工作情况的调研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8)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的缘由 |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
(三)研究的实际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逻辑推理论证法 |
(三)定性分析法 |
(四)比较分析法 |
五、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
(一)本文的研究重点 |
(二)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金融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根本依据 |
一、马克思的金融思想 |
二、恩格斯的金融思想 |
三、列宁的金融思想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历史发展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历史资源 |
一、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25-1949) |
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49-1978) |
三、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78—1992) |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的金融思想(1992-2002) |
五、进入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2002 年—2012 年) |
第三节 现代金融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重要的理论借鉴 |
一、货币基础理论 |
二、信用理论 |
三、利息与利率理论 |
四、货币均衡论 |
五、货币政策理论 |
六、开放金融理论 |
七、金融危机理论 |
八、金融创新理论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金融工作 |
一、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25-1927 年) |
二、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28-1934 年) |
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37-1945 年) |
四、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45-1949 年)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党的金融工作 |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年)党的金融工作 |
二、社会主义改造至改革开放前(1953-1978 年)党的金融工作 |
第三节 改革开放至十八大以前党的金融工作 |
一、金融体制的初步改革和金融业务的初步改组 |
二、金融体系的加强和巩固 |
三、金融行业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
第四节 十八大以来党的主要金融工作 |
一、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 |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
三、加大金融开放程度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
一、经济结构亟待转型升级 |
二、金融业“脱实向虚”问题日益严重 |
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三大攻坚战 |
四、为实现金融强国梦需做好战略规划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
一、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 |
二、美元霸权局面仍然持续 |
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 |
四、国际金融体系现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 |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我国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 |
一、关于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论述 |
二、关于发展普惠金融的论述 |
三、关于发展绿色金融的论述 |
四、关于发展科技金融的论述 |
五、关于金融安全的论述 |
六、关于深化金融改革的论述 |
七、关于国际金融的论述 |
八、关于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的论述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思想 |
二、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思想 |
三、正确处理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的思想 |
四、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的思想 |
五、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思想 |
六、完善全球金融治理的思想 |
七、维护金融安全的思想 |
八、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的思想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主要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价值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基本特征 |
一、金融宏观与微观相配合 |
二、金融以经济为基础,以政治为导向 |
三、金融以实体经济为主,虚拟经济为辅 |
四、金融改革与开放相结合 |
五、金融供给与需求相平衡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重要价值 |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理论价值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实践价值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的有关研究积累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中国证券监管权配置、运行及监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及框架 |
五、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证券监管权的一般理论 |
第一节 证券监管的意义 |
一、证券监管的由来 |
二、证券监管的正当性 |
第二节 证券监管权的界定 |
一、证券监管权的解释 |
二、证券监管权的本原 |
第三节 证券监管权与证券监管体制 |
一、证券监管权的内容 |
二、证券监管体制的系统 |
小结 |
第二章 证券监管权的配置问题 |
第一节 证券监管权配置的一般理论 |
一、证券监管权配置的界定 |
二、证券监管权配置的相关理论 |
三、证券监管权配置的具体原则 |
第二节 境外证券监管权配置的经验 |
一、金融监管体制分类比较 |
二、政府证券监管权的配置 |
三、证券监管权的分配 |
第三节 我国证券监管权配置的问题及对策 |
一、我国证券监管权配置的内容 |
二、我国证券监管权配置存在的问题 |
三、关于我国证券监管权配置的建议 |
小结 |
第三章 证券监管权的运行问题 |
第一节 证券监管权运行的一般理论 |
一、证券监管权运行的界定 |
二、证券监管权运行的分类以及原则 |
第二节 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的比较 |
一、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的国外经验 |
二、我国证券监管权的运行机制 |
三、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之比较 |
第三节 我国证券监管权运行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
一、我国证券监管权运行现状 |
二、证券监管权运行的问题及建议 |
小结 |
第四章 对证券监管权的监督问题 |
第一节 对证券监管权监督的一般理论 |
一、对证券监管权监督的界定 |
二、对证券监管权监督的体系 |
三、对证券监管权监督的原则 |
第二节 权力机关监督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 |
一、权力机关监督 |
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 |
第三节 司法机关监督 |
一、司法机关监督的界定 |
二、司法机关关注个案监督 |
三、证券司法的总体表现及对策 |
小结 |
余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10)监察委介入金融职务犯罪的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1.选题的背景 |
2.选题的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1.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方法 |
2.比较分析的方法 |
3.历史分析的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研究重点 |
2.研究难点 |
3.研究创新点 |
一、金融职务犯罪监察概述 |
(一)金融职务犯罪的监察体系概述 |
1.党的纪律检查 |
2.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 |
3.金融系统的内部监督 |
(二)金融职务犯罪的监察困境分析 |
1.行政监察制度存在真空 |
2.刑事监察过度迟延 |
3.金融内部监管存在漏洞 |
4.检察机关专业人才紧缺 |
二、监察委介入金融职务犯罪监察活动的探索 |
(一)监察机关的改革历程 |
(二)监察委介入金融职务犯罪监察活动的必要性 |
1.金融职务犯罪的社会危害大 |
2.金融职务犯罪的侦办难度大 |
3.金融职务行为监管力度不够 |
(三)监察委介入金融职务犯罪监察活动的依据 |
1.监察委介入职务犯罪监察活动的《宪法》依据 |
2.监察委介入职务犯罪监察活动的《监察法》依据 |
3.监察委介入职务犯罪监察活动的现实依据 |
三、监察委介入金融职务犯罪监察活动的优势与困境 |
(一)监察委介入金融职务犯罪监察活动的优势 |
1.扩大了监管对象,实现了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
2.扩大了惩处类型,职务违法行为被纳入监察 |
3.增加了惩罚手段,违法犯罪行为成本被提高 |
4.整合了监督职能,有利于金融职务犯罪的侦查 |
5.赋予留置调查权,利于金融犯罪证据的锁定 |
(二)监察委介入金融职务犯罪监察活动的困境 |
1.与《刑事诉讼法》衔接不畅 |
2.监察委权力运行程序不规范 |
3.金融专业人才不足 |
四、构建更好的金融职务犯罪监察体系 |
(一)完善监察委介入金融职务犯罪监察活动的相关法律 |
1.完善监察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衔接 |
2.完善《监察法》的程序性规定 |
3.制定《监察委员会组织法》 |
(二)规范监察委介入金融职务犯罪监察活动的运行机制 |
1.构建专门承办金融职务犯罪的监察委子部门 |
2.加强同监察委内部部门的合作 |
(三)优化监察委权力运行的外部衔接机制 |
1.加强对金融职务犯罪的预防教育工作 |
2.构建金融职务犯罪信息共享体系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金融纪检监察部门要为金融管理工作提供保障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人民银行ZQ支行内部控制改进研究[D]. 王璐瑶.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2]完善纪委监委派驻机构运行机制研究 ——以苏州市某派驻纪检监察组为例[D]. 王紫薇. 苏州大学, 2020(03)
- [3]中国人民银行Z支行员工胜任力提升研究[D]. 郑晓美.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4]党内巡视制度的结构功能分析[D]. 曹兆凤.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强化党内监督研究[D]. 李堃.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7]金融反腐背景下国有银行开展纪检监察工作的研究 ——以G银行上海分行为例[D]. 傅蘔.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
- [8]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D]. 薛涵予. 兰州大学, 2019(02)
- [9]中国证券监管权配置、运行及监督问题研究[D]. 鲍颖焱.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10]监察委介入金融职务犯罪的法律研究[D]. 贺胜.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