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时代

欢迎来到新时代

一、迎接新时代的姿态(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1](2021)在《路遥小说:道德的和伦理的》文中提出路遥小说呈现的伦理书写与道德问题,具体表现为早期政治意识形态下的社会伦理书写,社会历史背景下差异化的情爱伦理与唯美化的道德理想建构,新时期乡土道德的坚守与时代语境中道德异化的探讨,以此彰显文学的道德审美意向。路遥遵循艺术源于生活真实与情感表达真诚的创作原则,自觉地接受与追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坚守自我认同的伦理立场和文学理念。通过采取为普通大众而写作的文学立场,路遥的小说创作发挥了超越于时代审美的伦理价值,体现出当代文学伦理书写的现实意义。

王凌波[2](2021)在《改造的先声:《中学生》杂志研究(1945-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姝雅[3](2021)在《1980年代以来的兵团诗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享[4](2021)在《印刷包装车间送料AGV运动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能制造的兴起,我国印刷包装车间正在转型向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但整体生产成本高昂、生产效率低等是困扰印刷行业提高质量、效率的主要瓶颈。自动导航小车(AGV)是无人化车间的关键物流设备,能够在印刷包装车间内起到自动送料和运料的功能,可有效解决印刷车间人工堆码、人工搬运等问题。本课题针对物流AGV的状态监控,引入了数字孪生技术,为未来印刷车间实现自动导航小车集群化管理提供可靠的保障。本课题针对印刷车间需求,采用麦克纳姆(Mecanum)轮搭建全方位移动AGV实验平台,对控制系统进行制定,对定位系统、驱动系统、动力装置的硬件进行选择,确定了整体设计方案。建立了基于Mecanum轮的AGV运动学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因Mecanum轮是由直流减速有刷电机通过PWM控制其运动,在Arduino的analog Write()函数中改变value值来改变占空比,实现PWM输出从而控制电机转速,故进行了value与转速之间转换关系的实验,得到了其关系式;在实际运动中AGV会因为安装误差、环境误差等多因素影响出现偏移等现象,通过实验对其进行了速度补偿。以AGV距离参考物s=100cm,超声波传感器波束角为30°建立基于超声波传感器的AGV位姿确定模型,通过实际计算求解公式,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引入模糊控制,以AGV的位移偏差ΔX和偏斜角度θ作为控制器输入量,以AGV绕Z轴旋转的角速度调整量ω0’和绕Y轴的角度偏差调整量Δθ作为输出量,建立模糊控制规则表,对AGV在行进时进行实时纠偏,通过AGV运动控制实验,验证了模糊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同时通过RFID标签定点反馈信号,实现AGV在Y轴的位置定点校准。建立了基于数字孪技术的上下位机交互系统,利用Unity 3D软件设计了上位机虚拟定位界面。利用LORA无线通讯模块,实现了AGV与上位机模型的双向通讯,进行了AGV与上位机虚拟模型交互实验,通过AGV实际运动轨迹和上位机虚拟模型的运动轨迹进行对比,验证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虚拟定位系统与实际AGV运动状态的同步性。

杨丽丽[5](2021)在《新形势下档案编研工作创新与探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编研工作已经成为连接档案和社会之间的重要的桥梁。各级领导了解档案工作,需要的是资政类的档案编研成果;普通市民要了解档案工作,需要的是集约化的档案编研作品。站在公众视野来看档案工作,档案编研无疑是最有效、最便捷、最易被公众接受的宣传手段。时代发展需要档案编研工作转换思路,以"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姿态,迎接新时代档案编研工作的挑战。

刘广利[6](2021)在《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结合东北地域文化精神,考察了东北地区散文的发展历程,对东北文化“场域”与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的关系作了揭示,并从多个角度对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散文进行了研究。东北散文的生发演变有迹可循:1919至1931年是东北现代散文的产生和发展期;随后,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产生的、伪满时期的沦陷区散文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面影,东北作家群散文和东北光复后散文则从多个方面丰富了东北现代散文的面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荒散文和马犁、赵赴的作品为东北文坛增添了风景;新时期以来散文观念的更新又带来东北散文创作面貌的变化。本文在对以上各阶段散文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审美风格进行考察的同时,阐述了东北地域风光、民俗风情和东北民族文化精神,东北移民文化和被殖民的历史遭遇,当代体制文化,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的理论倡导和栏目设置等文化“场域”为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带来的地域文化色彩。在这一基础上,本文从乡土书写的多向性、知识分子散文的文化守望意识、生态关怀、民族情怀等角度对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的思想艺术面貌进行了分析,包括原乡记忆的多维表达、乡土体验的个性化和纵深化,知识分子散文对自我主体性的寻求和独特的精神品位,现代生态伦理的诗意表达,民族文化情结的倾心抒写等。还分别从作家对东北风物习俗的书写和作品中的“生活美学”气息、现代眼光主导的文化思考和建构精神家园的意识、重建生态文明的强烈愿望、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眷恋与寻求等方面,对迟子建、王充闾、胡冬林、鲍尔吉·原野、格致等有代表性的作家的散文创作作了较为详尽深入的分析。此外,本文对东北散文创作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指出创作多元化趋势将长期保持,艺术手法的探索将影响创作的面貌,过分强调思想、概念而忽视散文的文学性和美感的状况将得到改变,不迎合、不造作、真实率性地表达自我、抒写性情的写作姿态将普遍形成。同时也指出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如东北地区文化创造意识相对薄弱给散文创作与传播带来消极影响,作家成长发展的环境有待于优化等。

秦冰馥[7](2021)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蕴含着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面对这样一份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宝藏,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以宏大的战略视野统筹谋划,先后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重要文件,进一步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明确要求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并贯穿于国民教育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由此可见,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意义,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意,更是传承民族精神血脉,汲取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支撑。因此,本文立足当今时代背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主题。本文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规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按照凝练研究主题、开展前提性分析、考察历史进程、归纳时代要求、探索创新实践路径模式的思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根铸魂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为二者相通相融的逻辑起点,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辩证统一、共生共进关系视角出发,分别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基本脉络、思想精华与时代价值(第一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二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过程与经验启示(第三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诉求(第四章)、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第五章)五个方面展开讨论。引言部分。主要对本文选题的缘由进行分析,指明研究目的,并提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提炼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厚育人资源。从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入手,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基本走向,总结归纳了其中包含的丰富历史遗产。进而着重深入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赓续延传中所展现出的生生不息的延续性、经世致用的务实性、革故鼎新的创新性、重人轻神的人文性、和崇德尚善的伦理性等突出特征,蕴含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民惟邦本”“天下大同”核心思想理念,以及注重整体、辩证、历史的思维品格。最后,总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后续几个章节的讨论奠定基础。第二章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出发,分析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与可行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品质与紧密关系使融入具有充分的可能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自觉选择、使命追求使融入具有迫切的必要性;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的维度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民族历史文化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在总体上廓清了两者相互促进的正向关系。第三章围绕历史维度,梳理总结了自党成立以来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曲折历程,通过考察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辩证态度和鲜明立场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进程,总结了历史实践带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立足新时代背景的融入,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紧扣“生命线”定位,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化人的积极效能。第四章从现实维度出发,在分析已经取得的成绩与现实中存在的不足基础上,审视“两个大局”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与历史机遇。进而,从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分析提出了实现融入必须聚焦教育根本问题,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双创”原则为实践指南;立足主阵地、主渠道,科学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的必然要求,从而明确了创新融入实践应把握和努力的前进方向。第五章主要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维度出发,结合当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相关领域和主要内容,从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队伍建设等方面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依托“大思政”工作格局尝试构建了融入的创新实践模式。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简要总结。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独特的思想精华、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和载道铸魂功能。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紧密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探索完善中华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的有效路径与模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增强当代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支撑。

魏海勇[8](2021)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一段时期以来,“四大考验”对党的领导提出更高要求,“四大危险”对党的建设造成严重危害。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党建设成为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领导核心,是新时代对党提出的新要求,是社会历史发展赋予党的新任务。本研究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以下简称“重要论述”)的内涵界定、生成逻辑、内容体系、理论创新、实践路向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整体性阐述。长期以来,党的政治建设都是融入在党的其他建设之中的,这在理论上导致了对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内涵认识不清、地位与作用认识不清、与党的其他方面建设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等问题。因此,首先需要从学理上对党的政治建设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在深入解读有关文献基础上,论述党的政治建设独立成篇提出的基本过程,辨析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党的政治建设与思想、组织、作风和纪律等方面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整体上解析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面对当前部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现实和实践等维度,从理论上寻找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答案。重要论述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要从思想源头、理论来源、现实向度和主体条件等层面对其生成逻辑进行综合思考,尤其是通过论述其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奠基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积累,发轫于习近平长期的基层锻炼和治国理政实践,阐明其是理论主动构建和实践需求回应的综合结果。《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重要标志,不但阐明了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首要地位和统领作用,而且从总体要求、地位作用、核心任务、运行系统等方面构建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容体系。首先,第一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凸显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和统领作用,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重大创新的集中体现;其次,“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的目标导向、“当前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的问题靶向、“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根本要求和“坚持党中央权威和统一集中领导”的首要任务,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总体要求;再次,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坚定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导向;最后,习近平总书记从实施主体、制度体系、动力系统、文化生态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党的政治建设既有哲学依据又有方法论指导的运行系统。重要论述是党领导是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智慧结晶,内含了党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一致性,具有鲜明的理论创新意蕴和方法论指导意义。尤其是要通过研究其理论地位,论证重要论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方向导航”的现实坐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政治引领”的价值体现,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凸显了首要地位和统领作用。重要论述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深化拓展。因此,不能以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方式提出对策,而要从明确思想引领、凸显政治主线、提升制度张力、涵养文化生态等四个层面,对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进行研究,方能实现最大化效果。

韩婧芳[9](2021)在《晚清狭邪小说女性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晚清狭邪小说是19世纪后半期盛行的以娼妓和文人故事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它塑造了诸多性情、姿态、命运各异的女性形象。本文以晚清狭邪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根据鲁迅提出的狭邪小说发展“先是溢美,中是近真,后是溢恶”(1)的三变观点进行论证,溢美型选取《花月痕》《青楼梦》和《海上尘天影》;近真型选取《海上花列传》和《海天鸿雪记》;溢恶型选取《九尾龟》《海上繁花梦》和《九尾狐》。全文除引言外,从以下四个部分对晚清狭邪小说女性形象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第一部分探寻晚清狭邪小说女性的生存环境,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主体间的倾诉需求为妓女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晚清狭邪小说的繁荣。第二部分根据小说人物的理想追求对晚清狭邪小说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真情至上的“贤内助”型、精明理智的“女商人”型、心系家国的“女豪杰”型、脱屣红尘的“槛外人”型、唯利是图的“女骗子”型等。每种类型选取几名典型女性形象,旨在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窥见晚清社会在狭邪小说中的独特印记。第三部分探究晚清狭邪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的成就与不足。成功之处首先是运用立体传神的动作描写凸显人物个性内核;其次是运用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再次是运用独具特色的吴语方言描写为女性形象注入灵韵。不足之处有二元对立的失衡笔触、女性欲望的畸形伸张、女性才情的逐渐消解等几个方面。第四部分挖掘晚清狭邪小说女性形象蕴含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就文学价值而言,它一方面表现为女性形象的反传统倾向,另一方面彰显了女性形象的现代性;就社会价值而言,它展现出一幅时势颓唐的晚清社会图景。

孟晓东[10](2021)在《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2020年“最美大学生”人物素材解读及运用》文中提出近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从2020年大学生年度人物中遴选出10位优秀大学生,授予全国"最美大学生"荣誉称号。在10位"最美大学生"中,有为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而奋斗的勇敢"逆行者",有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业绩的奋斗者,还有把才华和热血奉献给国家"攻坚克难"的科研者。下面,就让我们走近他们,看看他们如何以最美的姿态拥抱青春,又如何以青春的名义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二、迎接新时代的姿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迎接新时代的姿态(论文提纲范文)

(1)路遥小说:道德的和伦理的(论文提纲范文)

一、伦理书写的形态与道德问题的呈现
二、自我认知的坚守与道德审美的重构
三、文学伦理书写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4)印刷包装车间送料AGV运动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关键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AGV导航定位系统研究
        1.2.2 数字孪生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架构
    1.4 本章小结
2 AGV整体设计方案
    2.1 引言
    2.2 AGV整体设计方案
        2.2.1 AGV底盘结构设计
        2.2.2 AGV控制系统搭建
        2.2.3 驱动系统搭建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Mecanum轮的运动学分析
    3.1 建立基于Mecanum轮的运动学模型
    3.2 AGV运动速度控制实验
    3.3 验证运动学模型
    3.4 AGV速度补偿实验
        3.4.1 AGV在Y轴行驶速度补偿实验
        3.4.2 AGV在X轴行驶速度补偿实验
        3.4.3 AGV以一定角度行驶速度补偿实验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超声波传感器的位姿确定理论模型
    4.1 超声波传感器波束角测量实验
        4.1.1 超声波传感器工作原理
        4.1.2 超声波传感器波束角的确定
    4.2 建立基于超声波传感器的位姿确定模型
        4.2.1 超声波传感器的位置分布
        4.2.2 基于超声波传感器的位姿确定模型
        4.2.3 验证位姿确定模型
        4.2.4 基于RFID的定位校准
    4.3 模糊控制系统设计
        4.3.1 模糊推理的建立
        4.3.2 模糊控制规则表建立
        4.3.3 实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上下位机交互系统
    5.1 虚拟模型的建立
        5.1.1 Unity 3D简介
        5.1.2 虚拟模型的建立
    5.2 下位机对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5.2.1 ArduinoIDE简介
        5.2.2 工业DTU简介
        5.2.3 下位机对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5.3 上位机对实时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5.4 本章小结
6 上下位机交互实验验证
    6.1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AGV状态监控实验
    6.2 实验结果展示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新形势下档案编研工作创新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档案编研工作要以“更高格局”为领导资政服务
二、新时代档案编研工作要以“更美的形式”让市民了解档案
三、注重自媒体宣传,扩大信息传播广度

(6)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时代风云中的心灵变奏——对东北散文的一种“史”的考察
    第一节 东北现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一、1919—1931:东北现代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二、伪满时期沦陷区散文
        三、流亡者的歌哭:东北作家群的散文
        四、东北光复后的散文
    第二节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北散文
        一、“大我”语境中的多样化抒写
        二、北大荒散文和马犁、赵赴的散文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散文
        一、散文观念更新下的创作态势
        二、东北各地区的散文创作群体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东北文化“场域”下散文的地域性特征
    第一节 东北地域风光与民族文化在散文中的彰显
        一、东北自然地理风光的文本呈现
        二、东北民族文化特征及精神气质的文本呈现
    第二节 移民文化和殖民文化在散文中的映现
        一、“流人”“闯关东”历史记忆的表达
        二、对被殖民遭遇的回望与凝思
    第三节 当代体制文化对东北散文的影响
        一、“共和国长子”与当代体制文化的关系
        二、对体制文化某些弊端的文学反思
    第四节 东北文学期刊对散文创作的引导
        一、“东北文学”的倡导与创作实践的自觉
        二、栏目导向与散文题材的地域性
第三章 乡土书写的多向性
    第一节 原乡记忆的多维表达
        一、东北民俗风情的文本呈现
        二、对童年生活和故乡人物的追忆
    第二节 从历史到哲思:乡土体验的个人化和纵深化
        一、对东北历史文化命脉的理性刺探
        二、以东北典型农作物意象为核心的乡土哲思
    第三节 迟子建散文:朝向故乡的深挚恋歌
        一、童年经历与创作主体思想性格、情感取向
        二、以黑土地风物习俗为载体的故乡抒情
        三、蕴含着“生活美学”的乡土书写
第四章 知识分子散文的文化守望意识
    第一节 知识者文化身份的想象与表达
        一、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对东北文化的干预和形塑
        二、知识分子散文自我主体性的寻求与持守
    第二节 知识分子散文的独特精神品位
        一、渗透于知识表述的知识个性
        二、知识分子文化理想的表达
    第三节 王充闾散文:知识者对精神家园的建构
        一、现代眼光主导的文化思考
        二、交织着启蒙意识的心路历程
        三、源于浓烈书卷气的独特文调
第五章 东北散文的生态关怀
    第一节 生态散文:大工业时代的“意义化写作”
        一、生态危机与生态散文创作
        二、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对生态问题的思考
    第二节 现代生态伦理的诗意表达
        一、对自然生命的深切关爱
        二、写“物”:发掘万象的盎然生机
    第三节 胡冬林散文:长白山林中的沉潜与呼喊
        一、独异的写作姿态:把书桌搬进森林
        二、鲜明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倾向
第六章 东北散文的民族情怀
    第一节 鲍尔吉·原野散文对蒙古族文化的守望
        一、草原景色和民族生活的呈现
        二、“怨乡”情结中的文化反思
    第二节 格致散文的满族文化情结
        一、民族归属感的表达
        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眷恋与找寻
结语:无尽的弦歌—对东北散文创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精神魅力的丰足显现——王充闾访谈录
附录(二) 学养·情怀·语言——高海涛访谈录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
第一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资源与时代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走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特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一)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
        (二)熔铸和培育时代精神的沃土
        (三)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智慧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属性和文化价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兼具开放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间的紧密关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升文化涵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
        (二)推动文化传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选择
        (三)增强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追求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逻辑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逻辑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曲折发展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深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总结
        (一)坚持党的领导延续中华民族千年文脉
        (二)坚持马克主义指导地位厚植民族根基
        (三)把握“生命线”释放文化培根铸魂效能
第四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诉求
    一、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机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挑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机遇
    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聚焦教育根本问题,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
        (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双创”原则为实践指南
        (三)立足思政阵地渠道,科学制定融入基本思路
第五章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
    一、立足内在规律把握实践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三)显性融入与隐性融入相统一
    二、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新融入路径
        (一)融入理论武装夯实青年学生思想成长成熟的文化基石
        (二)融入学科教学促进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
        (三)融入日常教育丰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与实践
        (四)融入队伍建设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保障
    三、依托“大思政”工作格局创新融入的实践模式
        (一)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推进传统文化有效融入
        (二)衔接主渠道与主阵地提高育人化人的实效性
        (三)运用“互联网+”模式加强线上文化浸润与引领
        (四)构建文化传承的学校、家庭、社会多维支撑
        (五)建立动态反馈机制促进融入的质效不断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8)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已有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
    2.1 有关概念界定及其辨析
        2.1.1 党的建设
        2.1.2 党的政治建设
        2.1.3 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建设关系辨析
        2.1.4 党的政治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关系辨析
        2.1.5 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关系辨析
        2.1.6 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制度建设关系辨析
    2.2 基本脉络与重点呈现
        2.2.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概念的基本脉络
        2.2.2 习近平总书记着重解决的党的政治建设有关理论问题
        2.2.3 习近平总书记开展党的政治建设理论构建的重点呈现
第三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3.1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提供思想基石
        3.1.1 坚持把讲政治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3.1.2 重视政治纲领在党的事业发展中的最高引领地位
        3.1.3 凸显维护党中央权威对实现政治领导的重要作用
        3.1.4 认同民主集中制是维护党内团结统一的制胜法宝
        3.1.5 凸显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3.2 历史逻辑:党的优良政治基因代际相传规律
        3.2.1 毛泽东关于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党的理论
        3.2.2 邓小平关于制度建党和政党改革的理论
        3.2.3 江泽民关于“讲政治”论述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2.4 胡锦涛关于学习型政党和党的建设科学发展的论述
    3.3 实践逻辑:新时代对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提出新要求
        3.3.1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带来重大警示
        3.3.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求不断加强党的政治领导
        3.3.3 有效推进新的“四个伟大”要求切实提高党的政治能力
        3.3.4 有效解决当前党的政治建设问题对永葆政治本色提出新要求
    3.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演进
        3.4.1 党的十八大以前:习近平同志对党的政治建设不断强化自觉意识
        3.4.2 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政治建设认识的深化
        3.4.3 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正式提出
        3.4.4 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不断丰富
第四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容体系
    4.1 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和统领作用
        4.1.1 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框架
        4.1.2 明确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
        4.1.3 凸显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具有统领作用
    4.2 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4.2.1 目标导向: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
        4.2.2 问题靶向:当前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
        4.2.3 根本要求:始终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
        4.2.4 首要任务:坚持党中央权威和统一集中领导
    4.3 树立了党性与人民性内在统一的的价值导向
        4.3.1 坚定政治信仰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追求
        4.3.2 站稳政治立场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归宿
    4.4 建构了党的政治建设的体系架构和运行系统
        4.4.1 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实施主体
        4.4.2 优化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体系
        4.4.3 设计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动力系统
        4.4.4 构建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文化生态
        4.4.5 健全了党的政治建设的保障机制
第五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
    5.1 在历史逻辑上接续解答着“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
        5.1.1 聚焦解决党的建设领域的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问题
        5.1.2 致力把党的理论主张变成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方法
    5.2 在实践逻辑上坚持了强烈问题导向和长远发展逻辑
        5.2.1 根植于党的政治建设实际,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
        5.2.2 遵从于党的政治建设规律,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5.2.3 顺应于党的政治建设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预判性
    5.3 在理论逻辑上形成了科学系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
        5.3.1 形成了融合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相呼应的认识逻辑
        5.3.2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党的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思维
        5.3.3 形成了具体指导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方法论体系
    5.4 在价值逻辑上要求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5.4.1 把人民性运用到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全过程
        5.4.2 把人民性体现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5.4.3 把人民性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全过程
    5.5 在话语逻辑上彰显了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质的表达范式
        5.5.1 突出中国问题导向和国际话语引领
        5.5.2 突出新概念体系和大众传播话语打造
    5.6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
        5.6.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党理论的新境界
        5.6.2 开辟了新时代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战略的新境界
        5.6.3 为世界无产阶级政党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第六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向
    6.1 明确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引领
        6.1.1 党的政治建设要以新思想武装头脑为首要任务
        6.1.2 党的政治建设要把保持党的先进性作为基本准则
        6.1.3 党的政治建设要把保证政治方向作为重要任务
    6.2 凸显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政治统领
        6.2.1 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党的政治建设全过程
        6.2.2 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政治立场
        6.2.3 把防范政治风险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前提
        6.2.4 把提高政治能力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要义
        6.2.5 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支撑
    6.3 提升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张力
        6.3.1 强化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
        6.3.2 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政治建设全过程
    6.4 涵养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文化生态
        6.4.1 把营造政治生态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6.4.2 把党内制度文化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着力点
        6.4.3 把优秀政治文化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引导
        6.4.4 把传承创新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
    三、报纸类
    四、学位论文

(9)晚清狭邪小说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晚清狭邪小说女性的生存环境
    (一)内忧外患的晚清时局
    (二)妓女数量的剧增及娼妓业的繁荣
    (三)名士名姬两相得的现实缘由
二、晚清狭邪小说女性形象的类型及特征
    (一)真情至上的“贤内助”型
    (二)精明理智的“女商人”型
    (三)心系家国的“女豪杰”型
    (四)脱屣红尘的“槛外人”型
    (五)唯利是图的“女骗子”型
三、晚清狭邪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的成就与不足
    (一)晚清狭邪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的成就
        1.立体传神的动作描写
        2.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
        3.独具特色的吴语方言描写
    (二)晚清狭邪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的不足
        1.二元对立的失衡笔触
        2.女性欲望的畸形伸张
        3.女性才情的逐渐消解
四、晚清狭邪小说女性形象的意义
    (一)晚清狭邪小说女性形象的反传统倾向
        1.蔑视礼教,消解神圣
        2.追求平等,尊重欲望
    (二)晚清狭邪小说女性形象的现代性
        1.开放心态,凸显理性
        2.追求享乐,崇尚消费
        3.利用花榜,抢占优势
    (三)暴露时势颓唐的晚清社会
        1.反映晚清吏治之腐败
        2.揭露娼妓制度之罪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时发表的论文

(10)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2020年“最美大学生”人物素材解读及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0 1 倪杰:实际行动,践行誓言
    人物解读
    适用话题
0 2 赵东:敬佑生命,生死与共
    人物解读
    适用话题
0 3 余汉明:迎难而上,挺身而出
    人物解读
    适用话题
0 4 单思思:分秒必争,科研战疫
    人物解读
    适用话题
0 5 李莎:支教路上,生命定格
    人物解读
    适用话题
0 6 崔译文:外柔内刚,勇挡八刀
    人物解读
    适用话题
0 7 于婷婷:养我长大,陪你到老
    人物解读
    适用话题
0 8 李海超:自主创新,助力国防
    人物解读
    适用话题
0 9 闻健:投笔从戎,驻守国门
    人物解读
    适用话题
1 0 刘智卓:治理沙漠,久久为功
    人物解读
    适用话题

四、迎接新时代的姿态(论文参考文献)

  • [1]路遥小说:道德的和伦理的[J]. 李伟. 东方论坛, 2021(04)
  • [2]改造的先声:《中学生》杂志研究(1945-1949)[D]. 王凌波. 西南大学, 2021
  • [3]1980年代以来的兵团诗歌发展研究[D]. 张姝雅. 石河子大学, 2021
  • [4]印刷包装车间送料AGV运动控制策略研究[D]. 李享.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新形势下档案编研工作创新与探究[J]. 杨丽丽. 山东档案, 2021(03)
  • [6]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D]. 刘广利. 吉林大学, 2021(02)
  •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秦冰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魏海勇.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9]晚清狭邪小说女性形象研究[D]. 韩婧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10]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2020年“最美大学生”人物素材解读及运用[J]. 孟晓东. 作文通讯, 2021(08)

标签:;  ;  ;  ;  ;  

欢迎来到新时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