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久性差异”的会计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于斌,李珣[1](2022)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差异分析——以高等学校为例》文中提出2017年财政部发布了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平行运行,然两者核算基础的不同造成了会计处理差异。以高等学校为例,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时,对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差异进行深入研究,将会计处理差异按照对长期的收入和费用总额的影响情况不同,分为暂时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并对两类差异细化分类、举例分析,从一个侧面诠释了新政府会计制度。
张洵[2](2021)在《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和税法处理差异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发展和改革趋势的脚步越来越快,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在不断修订,逐步和国际会计准则相接轨。但是税法规定的颁布确根据我国国情来调整,步伐和会计准则的修订不太一致,所以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的差异性也逐渐显着。如果税会差异过大,不仅会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对于税务部门来说也是一大征管难题。因为税会差异的增多会给企业带来有利有弊的影响,给企业带来盈余管理的操作空间。而税务部门是国家的征管部门,只能根据税法规定来征收税收,不会涉及战略目标的管理。随着财政部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企业所得税法》分别出台,从会计和税法两者角度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方法做了不同规定,使得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中存在会计和税法差异。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论文,了解到长期股权投资在定义、核算方式、产生税会差异的原因以及差异对企业和税务部门的影响,然后从长期股权投资的理论知识、税收和会计差异产生的理论基础出发,重点分析了我国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中存在会计和税法在处理方式上的差异,以及对纳税人和税税收征收的影响。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从长期股权投资的取得、后续计量、以及最终转让、处置等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会计和税法规定的不同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纳税调整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比如在初始投资成本初始计量阶段会产生营业外收入或者商誉,同时导致税会差异,导致在本年的利润总额增加或者使本年度企业所得税递延;在持有阶段因会计和税法上对投资收益的确认方式和时点的不同,以及对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进行免税处理,而企业恰恰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对这些存在的差异进行盈余管理,这会给税务部门造成不同程度的税收流失影响。而税务部门又希望能提高自身征管水平和业务能力来保证国家税收。因此,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是适用于企业和税务部门两个方向,所以税会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并且税会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税收风险。本文在案例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协调会计和税法之间的差异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安丽君[3](2020)在《基于OBE理念的所得税会计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表明OBE教育理念强调以"学习产出"为基础反向设计教学体系,促进学生达成预期学习目标。文章基于OBE教学模式的微观驱动效应,在分析所得税会计教学预期"学习产出"基础上,对不同教学内容匹配恰当的教学活动,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王琴,程丽丽,汪锦丽[4](2020)在《费用化模式下的增值税税会差异处理》文中研究说明增值税已成为我国第一大税种,其会计核算对国家、纳税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至关重要,但目前"财税合一"的增值税会计不能适应当前的改革环境。随着我国财税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财税分离"已成必然,与此相适应,将增值税作为价内税,进行费用化核算是大势所趋。然而,增值税费用化的核心问题是税会差异的处理。结合税会关系及我国财税改革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财税适度分离"的增值税税会差异处理思路与方法。
李鹏飞,谢燕[5](2018)在《会计—税收差异与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性》文中研究表明会计—税收差异蕴含着企业盈余质量方面的信息,能够作为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企业盈余的有效指标。以2013—2015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cluster调整标准误回归及OLS稳健标准误回归方法,探讨会计—税收差异与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性的关系,发现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性与会计—税收差异显着正相关,说明分析师在进行盈余预测时能识别会计—税收差异的信息含量并加以利用;进一步研究表明,相较于暂时性会计—税收差异,分析师对永久性会计—税收差异更为关注,永久性会计—税收差异能为分析师提供更多的有益信息。文章从分析师角度丰富了会计—税收差异经济后果的研究,对市场参与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樊婷[6](2018)在《会计-税收差异、盈余管理与权益资本成本》文中指出在我国会税分离的模式下,会计税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为管理者进行盈余操纵提供了新的契机,管理者通过操纵非应税项目达到增加收入而减少税收成本的目的。因而,会计税收差异能够捕捉到管理当局的利润操纵,反映公司的盈余质量。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利益不一致以及信息不对称,管理者会采用不易被识别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导致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报表存在失真问题。投资者们会及时关注公司发布的每一项信息,特别会关注公司的盈余信息,盈余信息的真实性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进而会影响投资者对公司投资报酬率的预期,也就是权益资本成本。借鉴学者对会计税收差异与盈余管理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分析会计税收差异与盈余管理水平关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盈余管理水平对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探究盈余管理水平是否在会计税收差异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本文将会计税收差异划分为暂时性差异以及永久性差异,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暂时性会计税收差异与操纵性应计利润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暂时性会计税收差异蕴含企业盈余管理的增量信息,而永久性会计税收差异与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关系并不显着;第二,暂时性会计税收差异与企业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投资者可以识别有关暂时性会计税收差异的增量信息,并将这种认知反映到对公司的预期报酬率上;第三,盈余管理幅度在暂时性会计税收差异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中发挥了一定的中介作用。
曹锐军[7](2018)在《所得税永久性差异税务会计调整核算》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所得税在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所以所得税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文章就现阶段所得税永久性差异税务会计调整核算进行具体的介绍,阐述所得税永久差异的类型以及具体不同,其次就是税务会计调整的措施,文章对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的办法进行详细分析,希望对相关税务会计工作人员有一定的现实启示。
曾姝[8](2017)在《制度环境、账税一致避税与企业绩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避税行为一直是会计领域的研究重点,根据Hanlon and Heitzman(2010),企业避税行为被广泛地定义为一切降低企业显性税收负担的行为。企业实现避税目的有两种方式:第一是通过只减少应税利润而不影响税前会计利润的方式,由于这一方式往往会形成更大的账税差异,我们将这种方式称为“账税差异避税”;第二种是采用同时减少应税利润和税前会计利润的方式,我们将这种方式称为“账税一致避税”。文献中广泛使用的度量指标只能反映企业“账税差异避税”程度,因此现有研究对企业“账税一致避税”行为缺乏关注。然而,现实中企业常常利用“推迟确认收入”或“虚列费用”等“账税一致避税”策略,仅用“账税差异避税”指标考察企业整体的避税程度有以便概全之嫌。在国际国内税收征管逐年增强的大环境下,研究隐蔽性更强的企业“账税一致避税”行为即能填补理论的不足,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我们采取规范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以Allingham-Sandmo税收遵从理论(1972)、Schole-Wolfson有效税务筹划理论(1992)和委托代理理论(Jensen and Meckling,1976)为基础,重点考察了我国企业“账税一致避税”行为的决定因素和经济后果。本文一共包括三个子研究:第一,我们以2003年至2013年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沪深两市A股上市非金融类企业为样本研究了中国企业账税一致避税行为,发现资本市场压力对企业账税一致避税程度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由于缺乏资本市场压力,非上市企业账税一致避税程度显着高于上市企业。在预期适用税率大幅降低时,非上市企业有更强的动机通过账税一致避税推迟缴纳所得税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但国有控股的非上市企业这种动机较其余非上市企业更弱。第二,我们研究了中国上市企业账税一致避税策略及其外部影响因素,以2003年至2014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发现中国上市企业“账税一致避税”程度存在差异。上市企业“账税一致避税”程度不仅受到资本市场压力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监管和政府干预的影响。按照企业产权性质分组检验发现,非国有企业“账税一致避税”程度主要受到资本市场压力的影响,而国有企业“账税一致避税”程度主要受到外部监管和政府干预的影响。具体而言,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较高的地区税收征管强度以及较低的政府干预程度促使国有上市企业更多地采取“账税一致避税”策略。第三,我们以2007年至2014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为样本,研究了同时考虑“账税一致”和“账税差异”这两种避税策略时中国上市企业避税程度与未来经营绩效的关系。实证检验发现企业避税与未来税前资本回报率、税前净经营资产回报率和税前经营资产回报率显着正相关,并且这种相关关系随着时间减弱。使用杜邦分析法,我们发现企业避税尽管提高了盈利能力(与税前营业利润率显着正相关),但降低了资产利用率(与资产周转率显着负相关),同时与税前财务杠杆效应和税前经营负债效应呈现出微弱的负相关关系。按照企业产权性质分组检验发现,企业避税对国有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效应和资产利用率的降低效应更强。按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分组检验发现,企业避税对机构持股比例较高的企业(即治理较好的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效应更强。这些结果说明,在全面考虑企业的整体避税程度之后,中国上市企业避税行为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促进企业未来经营绩效,体现出“价值创造”作用。我们研究的主要贡献有三点:第一,我们初步探索了可以广泛使用的度量中国企业账税一致避税程度的指标,为研究中国企业避税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考虑账税一致避税和账税差异避税为研究企业避税策略提供了更加完整的框架,为文献中提出的企业“避税不足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解释,为考察企业避税对企业价值和未来经营绩效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第二,我们的发现丰富了对国有企业避税策略的认识。不少研究认为我国国有企业较少采用税务筹划,所得税负担较重(郑红霞和韩梅芳,2008;吴联生,2009),这些文章使用的均是度量账税差异避税的指标。而我们用账税一致避税指标发现,尽管国有企业较少采用账税差异避税,它们在外部监管较强的时候会使用账税一致避税策略。并且在综合考虑“账税一致”和“账税差异”这两种避税策略时,企业避税对国有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效应和资产利用率的降低效应比非国有企业更强。第三,Badertscheretal.(2016)仅考虑了资本市场压力这一外部因素对上市企业账税一致避税的影响,而我们依据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进一步将研究范围扩展到了独立审计师、税收监管和政府干预等外部力量,得出了与美国不同但是符合我国制度背景的研究结论,丰富了对企业账税一致避税经济动因的认识。
杨非,高雪萍[9](2017)在《关于所得税费用会计核算的规律性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的所得税费用会计主要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核算,其核算虽然较为复杂,不易准确把握,但也有一些规律可循。一般来讲,首先应从"会税差异"入手,将当期产生的暂时性差异计算确认为递延所得税,将会计利润扣除"会税差异"后作为应纳税所得额以计算当期应交的所得税,最后将这两部分所得税相加即为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在此基础上,本论述通过对所得税费用核算原理及其计算方法的深入探究,并结合实例总结归纳所得税费用核算的规律性。
陈平花[10](2017)在《会计-税收差异与盈余成长性研究——基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文中认为会计和税法两种制度体系口径不一造成会计税收差异的存在,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A股市场上暂时性会计税收差异与未来盈余增长呈负相关,而永久性会计税收差异与未来盈余增长不存在相关关系,文章以2010-2014年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考察这一结论对于创业板市场的适用性,研究发现在创业板市场,无论是暂时性差异还是永久性差异均不能预测未来的盈余增长并针对这一情况作出相关解释说明。
二、“永久性差异”的会计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永久性差异”的会计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差异分析——以高等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差异的产生原因 |
二、高校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差异的种类及处理方式 |
(一)暂时性差异 |
(二)永久性差异 |
三、结论 |
(2)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和税法处理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会计和税法差异产生原因综述 |
二、长期股权投资中产生税会差异的研究综述 |
三、如何协调会计与税法差异的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一、论文的创新点 |
二、论文的不足 |
第二章 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差异 |
第一节 税务部门和企业行为差异 |
一、税务部门保税行为 |
二、公司避税行为 |
三、双方利益博弈的结果 |
第二节 会计和税法差异主要分类与影响 |
一、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 |
二、税会差异产生的重要影响 |
第三节 税会差异产生根源 |
第四节 权益下法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和税法基本规定 |
一、初始投资阶段基本规定 |
二、持有阶段基本规定 |
三、处置阶段基本规定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S公司和T公司简介 |
一、S公司简介 |
二、T公司简介 |
第二节 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和税法处理差异 |
一、投资阶段处理差异调整 |
二、持有阶段处理差异调整 |
三、处置阶段处理差异调整 |
第四章 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税会差异产生的影响 |
第一节 对纳税人产生的影响 |
一、显着增加涉税风险 |
二、加速企业实施盈余管理策略 |
三、增加企业纳税成本 |
第二节 对税务部门产生的影响 |
一、显性造成税收收入流失 |
二、直接增加税务机关征管成本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差异客观存在 |
二、税会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税收风险 |
第二节 协调税会差异建议 |
一、一般性建议 |
二、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
三、对企业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OBE理念的所得税会计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所得税会计教学的预期“学习产出” |
(一)搭建所得税会计理论框架。 |
(二)熟练掌握所得税业务处理的方法论基础。 |
(三)熟练进行所得税会计账务处理。 |
(四)再思考,融会贯通能力的形成。 |
三、教学活动贡献度分析及教学活动匹配 |
(一)教学活动对会计专业知识获取及能力提升方面的贡献度不同。 |
(二)基于“学习产出”对教学活动与所得税教学内容的匹配处理。 |
1. 所得税会计形成原因是厘清所得税会计内容脉络的逻辑起点。 |
2. 实务操作与方法论基础的构建密不可分。 |
3. 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匹配。 |
四、总结 |
(4)费用化模式下的增值税税会差异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增值税费用化模式下税会差异处理的原则 |
(一)增值税费用化模式构建 |
(二)在“适度分离”基础上核算增值税税会差异 |
1.“财税完全分离”的弊端 |
2.“适度分离”是会计与税收关系的需要 |
3.“适度分离”是财税改革的需要 |
二、增值税税会差异的分类核算 |
1.进项税额差异核算 |
2.销项税额差异核算 |
三、增值税税会差异核算账户的设置和使用 |
1.“可抵扣增值税”账户 |
2.“应交增值税”账户 |
3.“增值税费用”账户 |
4.“递延增值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账户 |
四、增值税税会差异核算实例 |
(一)基本账务处理 |
(二)增值税应纳税额和增值税费用之间的关系 |
(三)增值税费用等相关信息的列报 |
五、总结与启示 |
(5)会计—税收差异与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
(一) 文献回顾 |
(二) 研究假设 |
三、研究设计 |
(一) 数据收集 |
(二) 变量定义 |
1. 会计—税收差异的计量 |
2. 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性的计量 |
(三) 模型设定 |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 描述性统计 |
(二) 相关性检验 |
(三) 多元回归分析 |
(四) 稳健性检验 |
1. 替换被解释变量 |
2. 删除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性较高组 |
五、结论 |
(6)会计-税收差异、盈余管理与权益资本成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研究贡献 |
2. 文献综述 |
2.1 会计税收差异与盈余管理 |
2.1.1 国外研究成果回顾 |
2.1.2 国内研究成果回顾 |
2.2 盈余管理与权益资本成本 |
2.2.1 国外研究成果回顾 |
2.2.2 国内研究成果回顾 |
2.3 文献评述 |
3.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3.1 概念界定 |
3.1.1 会计税收差异 |
3.1.2 盈余管理 |
3.1.3 权益资本成本 |
3.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2.1 会计税收差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
3.2.2 会计税收差异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 |
3.2.3 盈余管理对会计税收差异与权益资本成本的中介效应 |
4. 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4.2 变量选择和度量 |
4.2.1 被解释变量的度量 |
4.2.2 中介变量的度量 |
4.2.3 自变量的度量 |
4.2.4 控制变量的选择 |
4.3 模型构建 |
4.3.1 会计税收差异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度量模型 |
4.3.2 会计税收差异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度量模型 |
4.3.3 盈余管理中介效应检验的模型 |
5. 实证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多元回归分析 |
5.3.1 会计税收差异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回归分析 |
5.3.2 会计税收差异对权益资本成本影响的回归分析 |
5.3.3 盈余管理的中介效应检验 |
5.4 稳健性分析 |
6.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3 研究局限性 |
6.4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所得税永久性差异税务会计调整核算(论文提纲范文)
一、永久性差异的介绍 |
1. 可免税收入。 |
2. 应纳税收益。 |
3. 不能抵减的费用、损耗。 |
4. 可抵减的费用或者损耗。 |
二、可免税收入的调整核算 |
三、应纳税收益的调整核算 |
四、不能抵减的费用、损耗的调整核算 |
五、可抵减费用或者损耗的调整核算 |
六、结语 |
(8)制度环境、账税一致避税与企业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2.1 避税 |
1.2.2 账税差异避税和账税一致避税 |
1.3 制度背景、研究目标、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制度背景与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 规范分析 |
(2) 实证检验 |
1.4 主要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避税的度量指标 |
2.1.1 有效税率 |
2.1.2 会计-税收差异 |
2.1.3 操纵性避税指标 |
2.2 避税的经济动因 |
2.2.1 企业特征 |
2.2.2 股权激励和公司治理 |
2.2.3 企业高管和社会网络 |
2.2.4 外部监管 |
2.2.5 产权性质与政治关联 |
2.3 避税的经济后果 |
2.3.1 企业价值和经营绩效 |
2.3.2 其它影响 |
2.4 上市企业与非上市企业避税 |
2.5 避税动机引起的盈余管理 |
2.6 文献评述 |
3 理论基础 |
3.1 ALLINGHAM-SANDMO税收遵从理论 |
3.2 SCHOLE- WOLFSON有效税务筹划理论 |
3.3 委托代理理论 |
3.4 本章小结 |
4 资本市场压力、税制改革与企业账税一致避税 |
4.1 研究问题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3 研究设计 |
4.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4.3.2 研究模型和变量定义 |
(1) 账税一致避税的度量指标 |
(2) 检验模型 |
4.4 实证结果与研究分析 |
4.4.1 上市企业与非上市企业账税一致避税程度差异及作用渠道 |
(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检验 |
(2) 多元回归分析 |
4.4.2 税制改革对非上市企业账税一致避税程度的影响 |
(1) 差异检验 |
(2) 多元回归分析 |
4.4.3 稳健性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5 外部监管、政府干预与企业账税一致避税 |
5.1 研究问题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3 研究设计 |
5.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5.3.2 检验模型和变量设定 |
(1) 账税一致避税程度的度量 |
(2) 检验模型 |
5.4 实证结果与研究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检验 |
5.4.2 多元回归分析 |
5.4.3 进一步检验和稳健性检验 |
(1) 进一步检验 |
(2)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企业避税和未来经营绩效一杜邦分析法 |
6.1 研究问题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3 研究设计 |
6.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6.3.2 检验模型和变量设定 |
(1) 企业整体避税程度的度量 |
(2) 杜邦分析法和检验模型 |
6.4 实证结果与研究分析 |
6.4.1 描述性统计与差异性检验 |
6.4.2 多元回归分析 |
(1) 企业避税和会计回报率的关系 |
(2) 企业避税和税前营业利润率、资产周转率的关系 |
(3) 企业避税和杠杆效应的关系 |
(4) 分样本检验—企业所有权性质的影响 |
(5) 分样本检验—机构持股比例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局限与建议 |
7.1 本文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7.3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主要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9)关于所得税费用会计核算的规律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所得税费用的核算原理 |
1.1 基本核算方法 |
1.2 基本核算程序 |
2 所得税费用的相关计算推导 |
2.1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
2.1.1 直接法 |
2.1.2 间接法 |
2.2 所得税费用计算公式的推导 |
3 所得税费用的具体会计核算 |
3.1 适用税率不变 |
3.1.1 逐项分析,确定当期暂时性差异及永久性差异 |
3.1.2 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及递延所得税 |
3.1.3 确定当期所得税费用的金额 |
3.2 适用税率发生变化 |
3.2.1 确定当期暂时性差异及永久性差异 |
3.2.2 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及递延所得税 |
3.2.3 确定当期所得税费用的金额 |
4 结束语 |
(10)会计-税收差异与盈余成长性研究——基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
(一)会计—税收差异与盈余成长性 |
(二)暂时性差异与盈余增长性 |
(三)永久性差异与盈余增长性 |
三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
(三)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1. 政府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 |
2. 不健全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影响 |
3. 主要盈余管理行为并不影响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金额 |
四、“永久性差异”的会计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差异分析——以高等学校为例[J]. 于斌,李珣. 经济师, 2022(02)
- [2]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和税法处理差异研究[D]. 张洵.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3]基于OBE理念的所得税会计教学设计[J]. 安丽君. 商业会计, 2020(24)
- [4]费用化模式下的增值税税会差异处理[J]. 王琴,程丽丽,汪锦丽.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20(06)
- [5]会计—税收差异与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性[J]. 李鹏飞,谢燕. 会计之友, 2018(19)
- [6]会计-税收差异、盈余管理与权益资本成本[D]. 樊婷.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1)
- [7]所得税永久性差异税务会计调整核算[J]. 曹锐军. 中国集体经济, 2018(02)
- [8]制度环境、账税一致避税与企业绩效[D]. 曾姝. 武汉大学, 2017(06)
- [9]关于所得税费用会计核算的规律性探讨[J]. 杨非,高雪萍. 甘肃科技纵横, 2017(02)
- [10]会计-税收差异与盈余成长性研究——基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 陈平花.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