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5例血小板无力症基础和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轲,屈晨雪[1](2021)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遗传性出血与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遗传性出血和血栓性疾病(BTD)是一组与凝血系统、血小板功能和纤溶系统相关的异质性疾病。除常见BTD外,常规实验室诊断这类疾病有很大难度,常需要进行特殊的实验检查方能明确诊断。因此,可能会延误患者的诊治,甚至危及生命。随着高通量测序(HTS)技术在临床实践中使用得愈发普遍,BT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了长足的进步。
李雪红[2](2021)在《GPⅢa基因缺失/插入致血小板无力症家系调查并基因缺陷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一例血小板无力症患者的分子发病机制及家系遗传特点,并对ITGB3基因致血小板无力症进行复习,进一步探讨该病的临床表现、分子生物学特征以及与出血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先证者为14岁女性,自幼有皮肤、黏膜出血,月经来潮后因月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出现贫血症状,并反复出现血尿。先证者父母为近亲结婚。通过血常规、外周血涂片、凝血时间、血块退缩实验、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流式检测血小板CD41、CD61、CD42a表达等检查,对先证者进行临床诊断。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通过全外显子测序对先证者进行基因测序,找到与血小板无力症的相关基因突变,再设计一代测序引物,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验证。在万方、知网、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血小板无力症相关基因突变的文献,并对ITGB3致病基因突变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先证者血小板数量、形态正常,凝血功能正常,血小板聚集功能差,对二磷酸腺苷、凝血酶、胶原、花生四烯酸、肾上腺素等生理性诱聚剂反应低下,但对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聚集反应正常,血块退缩不良,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血小板CD41、CD61表达显着降低。全外显子测序发现先证者ITGB3基因(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Ia)第11外显子c.1784_1802delins GTCACA(p.S595Cfs*70)基因纯合突变。家系成员中患者父母、外婆、胞弟、叔叔均发现ITGB3基因c.1784_1802delins GTCACA(p.S595Cfs*70)杂合突变。通过数据检索,总结124例诊断为血小板无力症患者的ITGB3基因突变谱,并对其进行分析。共收集到共140个ITGB3基因突变与血小板无力症相关,其中包括错义突变、移码突变、无义突变、剪切体突变、插入或缺失突变等。通过分子模拟突变的功能区域,其中导致β3整合素的βI区功能改变的突变位点最多。结论:ITGB3基因第11外显子c.1784_1802delins GTCACA(p.S595Cfs*70)突变是此血小板无力症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我们总结ITGB3突变致血小板无力症患者的突变特征,发现突变位点发生在βI区的最为多见,其次为Hybrid区和EGF区。ITGB3突变位点与疾病表型相关性尚不明确。
刘炜青,徐玉萍,任瑞娟,刘玲,李树军[3](2020)在《ITGA2B基因突变相关血小板无力症1例》文中认为1病例资料患儿,男,1岁2月,因"跌倒致上唇裂伤、出血不止7h余"入院。既往史:患儿6个月龄时抓挠左耳致出血,在当地医院检测凝血功能,未见异常。查体:心率220次/分,嗜睡状,面色苍白,皮肤无淤点,除外伤处无明显瘀斑,四肢末梢凉,上唇系带牙龈附着区断裂,见长约0.5cm撕裂伤,伤口渗血较多,周边粘膜淤青,水肿,口内可见凝血块。
孙博洋[4](2020)在《血小板无力症的基因突变检测及分子遗传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血小板无力症(GT)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和形态多正常,但表现出对胶原、花生四烯酸和ADP等生理性激动剂的聚集反应低下或缺如,对瑞斯托霉素的反应正常。患者自幼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等部位出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不同患者之间的出血情况差别很大,甚至随着年龄增长,同一患者的出血症状也会有所改变。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纯合突变患者多见于近亲结婚的家庭。ITGA2B和ITGB3基因均位于17号染色体长臂,分别编码α Ⅱb和β 3亚单位。血小板无力症患者存在ITGA2B或ITGB3基因突变,会导致α Ⅱb β 3质或量的缺陷,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疾病的突变数据库在不断更新中,目前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http://www.hgmd.org)总共列出了 236个ITGA2B基因突变和170个ITGB3基因突变。目的:统计和分析血小板无力症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和不同类型GT患者之间的出血严重程度,探索影响临床特征异质性的因素。对血小板无力症家系中的患者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进行ITGA2B和ITGB3的测序,并进行家系验证。分析GT患者的出血表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关联。对突变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功能预测和遗传学分析,描述中国GT患者的分子学特征。方法:使用病历查询和随访的方式记录104名血小板无力症患者的基本特征、实验室检查、出血部位和严重程度等。出血严重程度使用WHO出血分数评价体系。根据性别、年龄和不同GT类型进行亚组分析,比较各组间患者的出血分数。对ITGA2B和ITGB3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剪接位点和相邻的内含子区域,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序完成后对结果进行分析,所有的突变位点使用sanger测序在家系内验证。对新发现的位点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致病性预测。使用单倍型分析的方法分析两种重现性突变是否参与“建立者效应”。结果:患者自幼表现出中至重度的出血,诊断时的中位年龄为5岁。最常见的出血部位依次为皮肤出血、鼻衄、牙龈出血。女性患者出血症状明显比男性患者严重。多数患者为Ⅰ型血小板无力症,其次为Ⅱ型和Ⅲ型,三组患者之间的出血分数无明显差异。对54名GT患者基因检测并进行家系验证,发现了 56个基因突变(其中ITGA2B 35个,ITGB3 21个),包括个29错义突变,11个无义突变,7个剪切位点突变,9个移码突变。不同突变类型和基因型的患者,出血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有18个突变为新报道的突变,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9个位点被认定为“致病性变异”,9个为“可能致病性变异”。ITGA2B基因上的c.2333A>C和c.1750C>T分别在16和10个无关家系中检测到。通过单倍型分析,存在c.2333A>C突变的多个家系患者拥有部分相同的单倍型,表明这些家系可能来自于同一祖先,而c.2333A>C可能起“建立者效应”。结论:本研究展示了目前我国最大的血小板无力症患者的临床队列。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出血,出血类型多样。出血严重程度因人而异,与性别有关,与基因型和疾病分型无关。在54名患者中,共发现56种本疾病相关突变。本研究新报道了 18种新突变,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认定为致病性变异,丰富了疾病突变谱。16个家系的单倍型分析显示ITGA2B基因中的c.2333A>C突变可能起“建立者效应”的作用,即这些家系可能来自于同一祖先。
甘芳宴,苗林子,屈晨雪,龚岩,陆遥,由然,高丙晶,李涛,郭帅[5](2019)在《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家系病例的突变分析三例》文中提出目的 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探讨3个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为体外实验提供依据。方法 对3个确诊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家系进行基因分析。采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突变位点同源序列保守性;采用PolyPhen-2、PROVEAN、SIFT、MutationTaster等软件分析突变位点危害性;采用spdbv软件构建突变蛋白结构模型,分析突变位点对蛋白质结构影响。结果 3个血小板无力症家系发现"新突变"为ITGA2B:c.814G>C(p.Val272Leu)、ITGA2B:c.432G>A(p.Trp144Ter)及ACTN1:c. 2458A>G(p. Ile820Val)。3个突变位点均在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MutationTaster预测结果显示3个新突变均有可能致病,PolyPhen-2和PROVEAN预测结果显示ITGA2B p.Val272Leu、ACTN1 p.Ile820Val为良性的,SIFT预测结果显示ITGA2B p.Val272Leu为有害的,而ACTN1 p.Ile820Val为良性的。突变蛋白质结构分析显示ITGA2B Val272突变为Leu后,原有氢键全部消失。ITGA2B Trp144突变为Ter后形成仅剩113个氨基酸残基的截短蛋白。2个突变均引起GPⅡb分子结构改变,导致GPⅡb/Ⅲa表达减低。ACTN1 Ile820突变为Val后,仅保留Ile820与Asp822的氢键,其余氢键消失,引起ACTN1分子结构改变,影响蛋白质功能。结论 ITGA2B:c.814G>C(p.Val272Leu)、ITGA2B:c.432G>A(p.Trp144Ter)、ACTN1:c.2458A>G(p.Ile820Val)突变均有较高的致病可能性。
李东亚[6](2019)在《探究整合素β3基因缺陷小鼠的血液学特性》文中研究表明整合素是一类广泛存在的细胞粘附受体,主要是由α亚基以及β亚基组成。其中,整合素β3亚基不仅可与αIIb亚基结合形成αIIbβ3,还可与α?亚基结合形成整合素α?β3。整合素αIIbβ3是血小板及巨核细胞表面最丰富的受体,主要介导血小板的双向信号传导。目前,已知大约有一半的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位于整合素β3胞浆段。整合素?IIb?3完全或部分的缺失可导致血小板无力症(Glanzmann thrombasthenia,GT),主要表现为由血小板功能受损导致的出血时间延长,粘膜及皮肤的出现。?3-/-小鼠作为GT的模型已被广泛用于科研中,但是否该模型能完全模拟人类GT,其血液学特性如何,尚不是很清楚。胎儿和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Fetal and neona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a,FNAIT)是一种严重的出血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胎儿和母体血小板表型不符合,主要风险是颅内出血,致死率较高。目前有关FNAIT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尚不完善,本实验拟使用整合素β3基因缺陷(β3-/-)小鼠建立FNAIT模型,以进一步研究FNAIT。目的:1.通过繁殖鉴定血小板无力症模型β3-/-小鼠,探究整合素β3基因缺陷的小鼠血液学特性。2.利用β3-/-小鼠初步建立FNAIT模型,为进一步研究FNAIT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奠定基础。方法:1.繁殖并鉴定整合素?3基因敲除的纯合子小鼠(β3-/-);2.通过阶梯离心的方法提取整合素β3基因缺陷小鼠的血小板,流式检测β3-/-小鼠血小板表面整合素β3亚基的表达;3.提取β3-/-小鼠血小板蛋白,通过蛋白印迹杂交实验(Western blot)检测β3-/-小鼠血小板表面整合素β3亚基的表达;4.β3-/-小鼠心脏采血,血细胞计数,外周血涂片,对β3-/-小鼠脾脏进行称重、计算脾脏比重,脾脏及骨髓组织切片,利用β3+/+小鼠通过定期放血的方法模拟慢性失血性模型(Chronic hemorrhagic model,CHM);5.通过β3-/-小鼠血小板游离纤维蛋白原结合、聚集、粘附、伸展以及流体剪切力下的血栓形成等实验探究β3-/-小鼠血小板的特征;6.观察β3-/-小鼠胚胎期皮下出血情况、小鼠剪尾后出血时间;7.通过将β3+/+小鼠的血小板通过尾静脉注射至β3-/-小鼠体内,使其免疫,取免疫后β3-/-小鼠的血清,通过流式检测免疫后β3-/-小鼠的血清中的抗体;8.将免疫后β3-/-雌鼠与β3+/+雄鼠交配,初步建立FNAIT模型。结果:1.PCR成功鉴定β3-/-小鼠基因型;2..流式细胞仪检测到β3-/-小鼠血小板表面不表达整合素β3亚基;3.Western blot结果提示β3-/-小鼠血小板中无整合素β3亚基表达;4.血细胞计数提示β3-/-小鼠贫血,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β3-/-小鼠脾脏明显大于β3+/-和β3+/+小鼠,免疫组化发现脾组织CD3和CD19表达无异常,CD71表达升高,慢性失血性模型小鼠的脾脏明显增大,考虑β3-/-小鼠脾脏增大与贫血髓外造血有关;5.β3-/-小鼠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结合、聚集、粘附、伸展等功能明显受损,流体下血栓形成受损;6.胚胎β3-/-小鼠较β3+/-及β3+/+小鼠易出血,β3-/-小鼠剪尾后出血时间延长;7.流式细胞仪检测出免疫后β3-/-小鼠体内有抗整合素β3抗体存在;8.免疫后β3-/-雌鼠与β3+/+雄鼠交配,不易产出后代,并且容易流产,孕鼠易死亡。结论:通过探究β3-/-小鼠的血液学特性证明了整合素β3亚基缺陷可致小鼠出血增加,血栓形成能力下降;成功检测出免疫后β3-/-小鼠血清有抗整合素β3抗体的存在,免疫后β3-/-小鼠不易怀孕,易流产,并且怀孕后易出现死亡,成功建立了FNAIT小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FNAIT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奠定了基础。
周鹭[7](2018)在《血小板无力症的临床异质性分析和基因编辑探索》文中认为第一部分97例汉族血小板无力症临床和基因特点分析血小板无力症(Glanzmann’s thrombasthenia,GT)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见于近亲婚配家庭。患者多表现为自幼发生中重度的皮肤黏膜出血。血小板形态和数量正常,但对ADP、凝血酶等生理诱聚剂反应低下或者缺如,对瑞斯托霉素的聚集功能正常。ITGA2B和ITGB3基因突变引起血小板膜表面αIIbβ3质或量的异常是导致血小板无力症的根本原因。本研究收集并分析了来自中国汉族93个家庭的97例血小板无力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45例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仅有18.3%的患者来自近亲结婚家庭,明显低于其他国家血小板无力症患者的近亲婚配比例。与其他种族相比,汉族人口在血小板无力症类型的分布上没有明显差异,以Ⅰ型血小板无力症最为多见,Ⅲ型血小板无力症最为少见。血小板无力症患者出血严重程度具有异质性,有些患者出血症状很重,而有些患者出血表现不明显。部分患者(25.2%)随着年龄增长出血症状明显缓解。女性比男性患者出血症状更重,自行缓解的比例更低,总体死亡率更高,预后较差。在45名基因检测患者中,我们共发现了43种不同位点的ITGA2B或ITGB3基因变异,其中25种未有报道。这些变异包括14种错义变异,4种无义变异,4种移码变异和3种剪切位点变异。其中11种是“致病性变异”,14种是“疑似致病性变异”。45名患者中,15名为纯合子,21名为复合杂合子,7名仅检测到一个杂合变异,另有2名患者未在ITGA2B和ITGB3基因上检测到变异。ITGA2B基因的c.1750C>T(p.R584X),c.2671C>T(p.Q891X),c.2333A>C(p.Q778P)变异和ITGB3基因的c.1199G>A(p.C400Y)变异分别出现在7、4、7和2个无关家庭中。提示这几个变异是中国汉族血小板无力症的热点变异。具有相同基因型的血小板无力症患者表现为相同的血小板无力症类型,但出血严重程度不尽相同。这表明血小板无力症的临床表型不仅仅依赖于基因型,还与其他因素有关。我们的研究为进一步认识血小板无力症表型的异质性提供了依据。第二部分血小板无力症临床异质性的分子机制研究为了进一步探明血小板无力症患者临床异质性的原因,我们选取了一例特殊的血小板无力症患者进行机制研究。GT39是一位25岁男性,25年来只表现过一次异常出血,无其余特殊出血表现。基因检测发现该患者在ITGA2B基因上具有复合杂合变异c.2570G>T(p.C857F)和c.1769G>A(p.R590Q)。体外细胞模型表明c.2570G>T(p.C857F)和c.1769G>A(p.R590Q)突变质粒使αIIb表达中度下降,但是功能完全丧失,表明该患者是一个变异型GT患者,且ITGA2B c.2570G>T(p.C857F)和ITGA2B c.1769G>A(p.R590Q)这两个变异是导致GT39发病的致病突变。其机制可能通过破坏C857-C911二硫键的连接、改变第590位氨基酸的极性影响αIIbβ3的功能。该患者虽然表现为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然而出血表现非常轻,这表明除了ITGA2B基因变异以外,可能还存在其他因素影响血小板无力症的出血表现。第三部分三个无义突变的血小板无力症家系基因分析ITGA2B或者ITGB3基因的无义突变是导致血小板无力症的常见原因。患者往往表现为血小板膜表面αIIbβ3明显减少甚至缺如的I型血小板无力症。然而这类患者的出血表现却存在异质性。为了进一步探明无义突变的血小板无力症患者的发病机制,探索其异质性的原因,我们研究了三个无义突变的血小板无力症家系。通过分析三个家系患者DNA,c DNA,总蛋白表达,血小板膜表面蛋白表达情况,我们发现三位先证者无义突变的基因转录后同时存在无义突变介导的m RNA降解(NMD)和无义突变相关的剪切改变(NAS)两种情况。m RNA水平的表达差异可能是导致出血异质性的原因。针对NMD和NAS的PTC124以及反义寡核苷酸治疗可能成为治疗无义突变的血小板无力症的潜在可行的治疗方法。我们的研究为血小板无力症的精准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补充部分无义突变的血小板无力症基因编辑探索为了进一步探索无义突变的血小板无力症的治疗,我们使用CRISPR/Cas9技术对Meg01细胞进行基因编辑,拟建立无义突变的人巨核细胞Meg01细胞模型。通过设计guide RNA,构建Crispr质粒,转化DH5α,抽提质粒,转染Meg01细胞,抽提DNA验证,筛选出了对Meg01细胞的ITGA2B基因具有剪切活性的guide RNA。
宣旻,王宏梅,杨艳辉,田萌苏,季林祥,杨仁池[8](2012)在《血小板无力症84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血小板无力症(glanzmann’s thrombasthenia,GT)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aⅡB,CD41)和(或)GPⅢa(β,CD61)的任一突变都可致GPⅡb/Ⅲa复合物形成不稳定,而易被蛋白酶分解,使血小板对各种生理性诱导剂的聚集反应大大
崔庆亚[9](2011)在《25个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家系临床表现及发病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血小板无力症(Glanzmann thrombasthenia,GT)是由于血小板膜上整合素αⅡbβ3质和(或)量的缺陷所导致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其特点为先证者的血小板对多种生理性诱聚剂反应低下或缺如,先证者终身存在出血倾向。αⅡb与β3基因突变将导致αⅡb和β3亚基结构异常,使αⅡbβ3复合物合成、转运、表达和(或)功能障碍,引起GT。血小板膜上整合素αⅡbβ3是血小板表面最丰富的粘附蛋白,它是Ca2+依赖性异二聚体,在血小板活化后可以结合纤维蛋白原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介导血小板的聚集,在正常止血中发挥作用,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相互作用,它参与了身体中多种生理过程。血小板无力症先证者通常是因为自幼有不能解释的皮肤黏膜出血而就诊,这些出血一般不是很严重。在我们的研究中,25例GT先证者中,有13例男性,女性12例,发病年龄在0至7岁,但就诊年龄在1岁至29岁。先证者中大部分有中到重度的贫血表现,但这些并不是先证者就诊的主要原因。这些先证者中自幼有出血倾向,25例GT先证者中都有皮肤黏膜瘀点瘀斑(25/25),9例有鼻衄(9/25),9有牙龈出血(9/25),萌芽时出血(6/25),有消化道出血(3/25),女性月经初潮后以月经过多(100%,6/6),1例因颅内出血死亡,而无一例发现肌肉关节出血。实验室检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5例GT先证者血小板数在正常参考值内,血小板对ADP诱导的反应明显低下,部分缺失(范围0%-18.2%,平均值4.38%);但对瑞斯托霉素诱导的反应基本正常(范围40.2%-78.4%,平均值55.9%)。流式检测显示:13例GT先证者血小板膜表面αIIbβ3表达小于10%;8例GT先证者血小板膜表面αIIbβ3表达在10%–50%之间;4例GT先证者血小板膜表面αIIbβ表达大于50%(变异型GT)。ADP活化2例变异型GT先证者血小板,检测其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能力检测发现2例先证者的结合率明显低下,分别相当于正常对照的39.5%、23.1%。先证者血小板体外诱导剂诱导的聚集率及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的表达情况与先证者出血表现无明显相关性,对出血无预测作用。低的纤维蛋白原结合率的GT先证者并没有严重的出血。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T先证者血小板裂解液中总的αIIbβ3表达情况,发现有14例GT先证者中没有检测到αIIb,18例无β3,有3例先证者血小板裂解液中αIIbβ3量基本正常,这些先证者GPIb的表达都是正常的。总的αIIbβ3表达情况与流式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而血小板裂解液中总的αIIbβ3表达情况与先证者出血表现无一致性。采用SOLiDTM4方法对25例GT先证者及直系亲属基因组DNA检测,发现40种突变,其中有23个错义突变,10个无义突变,3个发生在剪切点的点突变,1个因碱基插入致使框移突变。在40种突变中,有25种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其中发生在αIIb基因的突变有23Pro>His, 219Gly>Ser, 447Ala>Asn, 502Lys>Asn, 957Ser>Leu, 271Ala>Gly, 724Met>Ile, 576Cys>Tyr, 720Leu>Pro, 957Ser>Leu, 677Glu>lys, 646Thr>Ile,891Gln>stop, 351Arg>stop, 23Pro>stop。发生在β3基因的突变有716Gly>Val, 385Val>Glu, 106Val>Ile, 525Gly>Asp, 34Arg>Gln, 647Asp>Glu。αIIb IVS7(+2)T>C,αIIb IVS9(-1)G>A,αIIbIVS23(-1)G>A是发生在αIIb基因剪切体部位的新的突变。越来越多的αIIbβ3基因突变被证实是GT的发病原因,GT突变的分子特点为研究αIIbβ3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提供重要的信息。
曹静[10](2010)在《血小板无力症基因突变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4例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GT)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表型和基因诊断,确定基因突变的位点,并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⑴通过血小板计数、血涂片观察血小板形态、出血时间测定、血凝常规检查和血小板聚集试验对4例患者进行表型诊断;⑵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表面GPⅡb(整合素αⅡb)和GPⅢa (整合素β3)的含量,并确定血小板无力症的类型;⑶用PCR法扩增先证者aⅡb和β3基因组DNA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⑷将PCR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析。(5)检索数据库看是否存在多态性。结果:⑴先证者血小板计数正常、血涂片血小板分散不聚集,出血时间明显延长,凝血象正常,对ADP诱聚剂反应低下,而对瑞斯托霉素的反应基本正常。⑵4例先证者中有3例(例1、例2、例3)血小板表面αⅡb和β3平均荧光强度均明显下降,1例(例4)αⅡb平均荧光强度降低不显着。⑶4例先证者中前3例为αⅡb基因突变,例4为β3基因突变。例1和例3为αⅡb纯合突变,分别发生了17位外显子的R551Q错义突变和26位外显子的X892无义突变;例2为αⅡb杂合突变,发生了第28个外显子的L965P框移突变和S957L错义突变,此例患者母亲发生了αⅡbL965P框移突变,父亲发生了αⅡbS957L错义突变;例4为发生于β3基因第9个外显子的C400Y错义纯合突变,此例患者父亲为纯合C400Y错义突变,母亲为杂合C400Y错义突变,例3例4患者父母均系近亲结婚。⑷通过检索SNP数据库排除突变的多态性。结论:整合素αⅡb或β3亚基的突变是导致患者血小板无力症的分子机制。其中整合素αⅡb 28号外显子S957L为新的错义突变,L965P为新的框移突变,αⅡb基因26号外显子X892为新的纯合无义突变。
二、25例血小板无力症基础和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5例血小板无力症基础和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GPⅢa基因缺失/插入致血小板无力症家系调查并基因缺陷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对象及方法 |
2.1 对象 |
2.1.1 先症者及家系调查 |
2.1.2 诊断标准 |
2.2 仪器与试剂 |
2.3 标本采集 |
2.4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 |
2.5 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1、CD42 检测 |
2.6 全外显子测序检测先证者基因缺陷 |
2.6.1 全外显子测序方法 |
2.6.2 全外显子数据分析 |
2.7 先证者及家系成员Sanger测序验证 |
2.8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9 文献复习 |
第3章 结果 |
3.1 先症者血小板聚集功能 |
3.2 先症者血小板CD41 及CD61 表达 |
3.3 先症者全外显子测序结果 |
3.4 Sanger测序验证结果 |
3.5 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 |
3.6 文献复习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血小板无力症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3)ITGA2B基因突变相关血小板无力症1例(论文提纲范文)
1病例资料 |
2讨论 |
(4)血小板无力症的基因突变检测及分子遗传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综述 血小板无力症与其他系统疾病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英文缩略语表 |
附录2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6)探究整合素β3基因缺陷小鼠的血液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整合素 |
1.1.2 整合素β3 |
1.1.3 血小板无力症 |
1.1.4 整合素ανβ3 |
1.1.5 整合素β3 与胎儿和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
1.2 研究目的、方法、技术路线图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2.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整合素β3-/-小鼠的鉴定 |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2.1 整合素β3 小鼠基因型的鉴定 |
2.2.2 流式检测β3-/-小鼠血小板表型的表达 |
2.2.3 Western blot检测β3-/-小鼠血小板表面整合素β3 的表达 |
2.3 讨论 |
第三章 探究整合素β3基因缺陷小鼠的血液学特性 |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相关设备 |
3.1.3 实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2.1 β3-/-小鼠血小板游离纤维蛋白原的结合 |
3.2.2 β3-/-小鼠血小板在固相化纤维蛋白原上的伸展 |
3.2.3 β3-/-小鼠血小板在不同介质上的粘附 |
3.2.4 流体下,β3-/-小鼠血小板在胶原包被介质上的粘附聚集 |
3.2.5 β3-/-小鼠幼崽出血情况及β3-/-小鼠切尾出血时间 |
3.2.6 整合素β3-/-小鼠周血涂片、铁染色以及血细胞计数 |
3.2.7 脾脏大小,脾脏的重量,脾脏免疫组化 |
3.3 讨论 |
第四章 利用整合素β3 基因缺陷小鼠建立FNAIT模型机制 |
4.1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设备 |
4.1.3 实验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2.1 检测免疫后β3-/-小鼠血清中抗整合素β3 抗体的表达 |
4.2.2 FNAIT模型的建立 |
4.3 讨论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7)血小板无力症的临床异质性分析和基因编辑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97例血小板无力症临床和基因特点 |
一、临床资料和方法 |
1.临床资料 |
2.45例患者DNA检测 |
二、结果 |
1.临床表现概况 |
2.汉族血小板无力症与其他种族血小板无力症的临床表现分析比较 |
3.分子遗传学分析 |
4.4种重现性突变提示可能存在“建立者”作用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二部分 血小板无力症出血异质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
一、研究对象和实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主要试剂及仪器 |
3.实验方法 |
二、结果 |
1.患者血小板聚集试验 |
2.GT39血小板表面糖蛋白表达和PAC-1结合表达 |
3.293T细胞突变蛋白表达及功能 |
4.分子模拟GT39突变机制 |
三、讨论 |
第三部分 三个无义突变的血小板无力症家系基因分析 |
一、研究对象 |
二、材料与试剂 |
三、实验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六、结论 |
补充部分:无义突变的血小板无力症的基因编辑——Crispr技术建立无义突变的Meg01 细胞模型 |
一、材料和方法 |
1.材料与试剂 |
2.实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综述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综述2 特殊类型的血小板无力症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汇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文章 |
致谢 |
(8)血小板无力症8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实验室检查 |
2 结果 |
2.1 临床特点 |
2.2 实验室检查结果 |
2.3 临床诊治 |
3 讨论 |
(9)25个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家系临床表现及发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血小板无力症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血小板无力症先证者血小板膜蛋白及基因检测 |
实验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血小板无力症基因突变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25例血小板无力症基础和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遗传性出血与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J]. 王轲,屈晨雪.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1(08)
- [2]GPⅢa基因缺失/插入致血小板无力症家系调查并基因缺陷文献复习[D]. 李雪红. 南昌大学, 2021(01)
- [3]ITGA2B基因突变相关血小板无力症1例[J]. 刘炜青,徐玉萍,任瑞娟,刘玲,李树军.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20(05)
- [4]血小板无力症的基因突变检测及分子遗传学分析[D]. 孙博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家系病例的突变分析三例[J]. 甘芳宴,苗林子,屈晨雪,龚岩,陆遥,由然,高丙晶,李涛,郭帅.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9(04)
- [6]探究整合素β3基因缺陷小鼠的血液学特性[D]. 李东亚. 江苏大学, 2019(03)
- [7]血小板无力症的临床异质性分析和基因编辑探索[D]. 周鹭. 苏州大学, 2018(06)
- [8]血小板无力症84例临床分析[J]. 宣旻,王宏梅,杨艳辉,田萌苏,季林祥,杨仁池.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2(11)
- [9]25个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家系临床表现及发病机理研究[D]. 崔庆亚. 苏州大学, 2011(06)
- [10]血小板无力症基因突变的实验研究[D]. 曹静. 苏州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