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用程式塑造人物(论文文献综述)
张溪瑗[1](2021)在《固守与创新——京剧唱腔程式研究述评(1959—2021)》文中指出程式作为中国戏曲唱腔的重要特征,为诸多学者关注。本文以1959年至2021年国内京剧唱腔程式研究作为述评对象,以创腔为视角,提出程式的双重特性,即固守中寻求变化、创新中沿用模式,以此呈现唱腔程式的存在与创作方式,并对程式的发展作出阐述。
王巍萤[2](2021)在《苦于岁月成于艺》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戏曲,由极简的"率百兽而舞"的祭祀表演到"以鼓舞演故事"的集歌、舞、话、杂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经历了漫长岁月的衍变。在勾栏瓦舍间,在庙堂地,戏曲营造了一方神秘的世界,让身处其中的观众如痴如醉。在戏曲的百花园中,京剧无疑是最惊艳的一朵芳菲。京剧在孕育过程中,融合了徽戏、汉调、秦腔、昆曲、京腔诸家的优长,最终形成了板式丰富完备、行当齐全的戏曲样式。学艺伊始,到如今站于聚光灯下,
张冰喻[3](2020)在《戏剧表演中的程式在训练和演出中的功能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程式是演员获得表演技艺的重要手段,普遍应用在芭蕾、戏曲等传统表演艺术的教学和创作中。但在话剧影视的表演训练中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限制演员创造力的负面的存在。实际上程式从各个方面影响着话剧的表演创作,同样也是话剧演员习得技艺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莎士比亚戏剧表演,不论是依靠程式提高演员工作效率的原初莎剧轮演剧团的演出机制,还是依照特定程式设立技术标准的现代莎剧演员的表演教学及创作,都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程式——带有规律性的最基本表演元素的设计、选择及编排。从演员训练中“前表意”的基本功程式积累,到排练演出中“表意”的运用程式进行创作,不管是注重外部技巧、具有强烈形式感且高度凝聚的芭蕾、戏曲;还是贴近现实生活、注重演员内部心理技巧的现代话剧,都需要演员通过程式来学习表演技艺,利用程式来塑造舞台形象。我们不仅要强调程式对提高演员技艺所起的作用,还要重视表演程式的运用对界定演员的职业技能和道德规范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陈卓安[4](2020)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州地区粤剧形态研究 ——以《搜书院》、《关汉卿》、《山乡风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早期的唱腔音乐和剧目来源于“外江班”,在二十世纪初完成了本地化进程后,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二三十年代形成了香港和广州两大演出中心。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州经历了社会变革后,人们对粤剧有了新的认识,促使粤剧艺术朝着继承传统,精益求精的方向发展。本文以《搜书院》、《关汉卿》和《山乡风云》等三个影响深远的经典代表剧目为基本研究对象,展开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州地区粤剧形态的研究,试图归纳出这个时期的粤剧在剧本形态、音乐形态和表演形态等方面的特征,探究其审美价值和内在成因。第一章梳理了粤剧在二十世纪的发展历程,第二、三、四章分别从剧本、音乐、表演的角度对三个剧目进行形态特征的研究,归纳出剧目在人物、语言、唱腔、念白、伴奏、程式运用等方面的特点,通过与前后时期的比较,凸显出这个时期粤剧的艺术价值及其对后世具体的参考意义。结语部分对这个时期粤剧形态的成因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引发对传统戏曲在娱乐多元化时代的前途和命运的思考。
杜武东[5](2020)在《革命时代的历史、文学和政治 ——以京剧《奇袭白虎团》为例》文中提出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全面爆发,毛泽东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越过鸭绿江前往朝鲜半岛参与作战。在1953年7月,金城战役打响。7月14日,杨育才假扮美国顾问率领一个“化袭班”偷袭了李承晚部队的首都师“王牌团”——“白虎团”,为志愿军203师顺利完成金城战役第一步任务创造了条件,这正是后世广为流传的“奇袭白虎团”故事的原型。战地记者王程远敏锐的发现这一战斗故事并深入实地采访,使“奇袭白虎团”的故事开始流传开来,他据此撰写的报告文学《奇袭》被收录进入《志愿军英雄传》之中,于195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的主要演员方荣翔了解到“奇袭白虎团”这一故事后,便将其改编为京剧演出。从1955年开始,京剧《奇袭白虎团》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在以后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逐渐由一部小戏成长为家喻户晓的京剧样板戏。1964年,山东省京剧团携带京剧《奇袭白虎团》到北京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并给毛泽东演出,京剧《奇袭白虎团》因而名声大噪,被评为当时的优秀剧目。自此也改变了京剧《奇袭白虎团》的命运,江青开始对于该剧的全面干预。1967年,《红旗》杂志第六期刊发题为《欢呼京剧革命伟大胜利》的社论,《奇袭白虎团》与《海港》《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一起被确立为“京剧的优秀样板”,宣告正式进入“样板戏”时代。成为样板戏的京剧《奇袭白虎团》也走上巅峰,得到了国家政策的优先倾斜,专门组建《奇袭白虎团》剧组。相较于一般剧团,“样板团”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集中了最优势的资源。1972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电影《奇袭白虎团》上映,迅速风靡全国,奇袭“白虎团”的故事的传播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在国家宣传机器的配合下,京剧《奇袭白虎团》通过多种媒介在全国范围传播,其背后所包涵的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亦对民众精神世界进行浸润。潮起潮落,随着“文革”的结束,作为“文革”标志之一的京剧样板戏《奇袭白虎团》也走下了神坛,但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奇袭白虎团”的故事却早已深入人心。回顾“奇袭白虎团”故事传播的历史进程,政治力量的介入是显而易见的,后世评论其功过是非之时,既要看到政治化干预下弱化其戏曲品格,也要看到其在政治推动下能够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张灵慧[6](2020)在《《笠翁对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笠翁对韵》是清代出现的一本韵对类蒙学读物,自清代以来,盛行不衰。本文以《笠翁对韵》为研究对象,对其作者、版本源流和流传情况进行考订,并对其中的音韵、属对、格律、诗歌教学意义等方面的价值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考察《笠翁对韵》的作者、成书及版本问题。经过考辨,本文认为此书的作者为李渔,成书时间及注释者难以确知。通过访查,发现《笠翁对韵》存在单行本及合刊本两大类,找到的单行本有五个,而与《千家诗》合刊的版本更多,且存在三个版本系统。此书成于清初,但自道光己酉年(1849)始以刻本流行,此后流传渐广。第二章探讨《笠翁对韵》的用韵问题与李渔的诗韵观。首先分析《笠翁对韵》与“平水韵”、诗歌用韵的关系,并指出其韵书价值。经过统计,发现《笠翁对韵》存在22例出韵现象,原因来自多方面的影响。结合《笠翁对韵》和李渔关于音韵的一些论述,进而探讨其诗韵观。第三章分析《笠翁对韵》的格律问题,并探讨此书与对联及近体诗格律的关系。《笠翁对韵》的律化特征非常明显,在借鉴对联和近体诗的格律原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格律体式,且全书较为严格地遵守了其体式,只有12处出律现象。由《笠翁对韵》可以归纳出对联的格律原则和近体诗的格律程式、以及拗救方法,这是其格律价值所在。第四章探讨《笠翁对韵》的内容与李渔的属对理论。既从形式上分析《笠翁对韵》的属对编排体例及编排理念,又从内容上归纳《笠翁对韵》的知识类型、典故来源以及其中蕴含的教化价值。最后分析《笠翁对韵》的属对类型,并探讨李渔的属对创作理论。最后一章进一步挖掘《笠翁对韵》的诗歌教学意义。《笠翁对韵》包含多种修辞格和诗法,这些修辞格和诗法技巧的使用对蒙童的诗文创作具有指导价值。此外,《笠翁对韵》对蒙童诗性审美养成方面也有一定的意义。
王熙[7](2019)在《戏曲舞蹈在现代戏中多元发展的探索路径》文中提出现代戏中的戏曲舞蹈从语言素材、形态、韵律、风格样式等诸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们的存在不似传统戏曲舞蹈般需被"程式"所定义,而是大胆地从固有的行当身份与动作语言模式中跳脱出来,对艺术手段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新,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探索路径,具体表现为:对传统戏曲舞蹈表现手法的继承与革新、异于传统程式特性的个性化动作语汇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戏曲舞蹈样式的丰富与拓展。戏曲舞蹈在现代戏中的探索与尝试,一直以来都是处于动态的、可变的、易被打破的创作模式中,它们自由且极大地发挥出叙事、抒情、写意的表现功能与形式美感,在剧中为现代的人与事"发声"。
潘健华[8](2018)在《“戏曲服装是表演一部分”新辨》文中指出源自衣箱制的戏曲服装,"属于表演的一部分"是行内对其属性的俗成界定,在戏曲行当造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及戏剧观的更新,尤其戏曲繁荣下的现代原创剧目主导舞台,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样式探索与程式创新。本文从当下戏曲服装现状思考入手,在辨识中回答对其过时的质疑与创新的困惑,因而重新评估、构建"戏曲服装是表演一部分"的当下学理,既需遵循传统程式又不失现代审美,从传统中再生出一条适应当下戏曲传承发展的服装造型实践链条,孵化现代戏曲服装设计流派,推动戏曲舞台繁荣。
胡世铎[9](2017)在《试论戏曲程式、行当、流派的要义、异变与得失》文中研究指明程式、行当、流派是戏曲的瑰宝,菊坛先贤们秉持"程式思维""一套程式,万千性格"和"没有灵魂的程式就是一个躯壳"的理念,创造出许多作品与角色。戏曲演员对待行当的做法是固本求变,他们运用"跨行借鉴""两门抱"和"行当反串"等方法,对构建完善的行当体系颇有裨益。流派是把双刃剑,其正能量是能促进戏曲向高级阶段发展,而短板是流派的后学者存在着盲目性、功利性,缺乏自觉性和目的性。
李静[10](2017)在《耐人寻味的“戏”“影”融合——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的探索与思考》文中指出戏曲电影是中国独有的最具民族风格的电影类型,从早期基于戏台的实录到后来仅仅保留戏曲唱腔的电影的出现,再到当代视听技术介入而出现的新制作,其生产一直接受着来自戏曲舞台与电影创作的检视,如何让戏曲与电影共生共赢成为戏曲电影制作的核心命题。2015年底,由广东粤剧院与广州中投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取得了近
二、活用程式塑造人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用程式塑造人物(论文提纲范文)
(1)固守与创新——京剧唱腔程式研究述评(1959—2021)(论文提纲范文)
一、程式的界定 |
(一)唱腔程式的界定 |
(二)唱腔程式的形成 |
(三)创腔的界定及创腔与程式的关系 |
二、程式的固守 |
(一)程式的划分与特征 |
(二)程式与剧种风格 |
三、程式的创新 |
(一)创新程式 |
(二)创作新程式 |
(三)创新中的程式 |
结语 |
(3)戏剧表演中的程式在训练和演出中的功能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芭蕾与戏曲表演中的程式 |
第一节 芭蕾的动作程式与戏剧叙事 |
一、早期的芭蕾程式 |
二、古典芭蕾的组织结构 |
(一)芭蕾舞剧的元素与框架 |
(二)大双人舞(Grand pas de duex) |
三、剧情芭蕾的由来与发展 |
(一)作为“哑剧”的剧情芭蕾(Ballet D’action) |
(二)哑剧芭蕾姿态(Mime Ballet Gestures) |
四、芭蕾叙事的发展与系统的程式训练 |
(一)浪漫主义时期的芭蕾叙事 |
(二)剧情芭蕾科学系统的程式 |
(三)系统的现代芭蕾训练 |
五、芭蕾动作的编程——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
(一)莎剧的舞蹈叙事与语言叙事 |
(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花园双人舞编程 |
第二节 戏曲演出与训练中的程式 |
一、戏曲动作程式的写意性和表意性 |
二、戏曲的脚色行当与程式 |
(一)生角 |
(二)旦角 |
(三)净角 |
(四)丑角 |
三、戏曲表现形式与表演程式之关系 |
(一)戏曲程式化的表现形式 |
(二)戏曲基训中的程式 |
四、戏曲作品创作——戏曲动作的编程 |
(一)表演风格对角色塑造的影响 |
(二)戏曲程式的编排和借鉴 |
第二章 莎剧演员训练与排演中的“编程” |
一、莎士比亚时期轮演剧团的“编程”方式 |
(一)作为剧本的提词本(Prompt Book) |
(二)相对固定的角色类型 |
二、莎剧演员台词训练中的“程式” |
(一)莎剧诗体语言的结构 |
(二)声音与语言训练(Voice and Speech Training)中的“程式” |
三、独白(Soliloquy)与场景(Scene)中的辅助练习 |
(一)独白的交流练习 |
(二)对白 |
四、莎剧演员形体训练中的程式 |
(一)舞台格斗技巧的训练与应用 |
(二)舞蹈训练与莎剧舞蹈传统(Shakespearean Dance) |
第二章 话剧表演创作和训练中的程式 |
一、当代话剧作品创作中的编程 |
(一)古装戏对戏曲程式的借鉴 |
(二)戏中戏的程式化表演风格 |
(三)“化程为意”的程式移植与创新 |
二、程式在话剧演员训练中的应用 |
(一)话剧演员专业技能的程式训练 |
(二)创造形象的综合程式训练 |
(三)程式设立的演员职业规范——舞台上的暴力与亲密动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
一、作者简历 |
二、 在读期间研究(创作)成果 |
(4)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州地区粤剧形态研究 ——以《搜书院》、《关汉卿》、《山乡风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二十世纪广州地区粤剧发展概貌 |
第一节 “广嗓”形成时期 |
第二节 “省港班”时期 |
第三节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
第四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 |
第二章 日趋完善的剧本形态 |
第一节 “点线结合”的戏剧冲突构思 |
第二节 雅中带俗的语言风格 |
第三章 戏韵浓郁粤味十足的音乐形态 |
第一节 梆黄为主小曲为辅的唱腔形态 |
一、以梆黄为主角 |
二、以小曲为配角 |
第二节 形式多样语言精练的念白形态 |
第三节 丝竹相和锣鼓相伴的伴奏形态 |
一、托腔保调描摹情景的丝竹乐队伴奏 |
二、“发号施令”不可或缺的锣鼓伴奏 |
第四章 遵循传统活用程式的表演形态 |
第一节 人物演绎的程式化 |
第二节 情景表演的程式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革命时代的历史、文学和政治 ——以京剧《奇袭白虎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史实考辨: “奇袭白虎团”故事的发生及早期传播 |
第一节 烽火记忆: 金城战役与“奇袭白虎团”战斗 |
第二节 文本初现: “奇袭白虎团”文本的撰写与传播 |
第二章 剧本研读: 剧本《奇袭白虎团》的建构与重构 |
第一节 戏剧演绎: 京剧《奇袭白虎团》初成 |
第二节 华丽转身: 京剧《奇袭白虎团》的不断修订 |
第三节 蜚声神州: 《奇袭白虎团》的多媒体传播 |
第三章 潮起潮落: 京剧《奇袭白虎团》的政治沉浮 |
第一节 名噪京城: 《奇袭白虎团》不同寻常的首都之行 |
第二节 打造“样板”: 《奇袭白虎团》剧组的创建 |
第三节 重塑战争: 《奇袭白虎团》与对外关系 |
第四节 繁华消逝: “文革”结束与《奇》剧落幕 |
绪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会议 |
附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笠翁对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一) 关于韵对类蒙学读物的综合研究 |
(二) 《笠翁对韵》及李渔相关研究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笠翁对韵》的作者、成书及版本考述 |
第一节 《笠翁对韵》的作者及成书问题 |
一、《笠翁对韵》作者为李渔考 |
二、《笠翁对韵》的成书时间及注释问题 |
三、《笠翁对韵》与其他韵对类蒙书的关系 |
第二节 《笠翁对韵》版本述略 |
一、《笠翁对韵》的单行本 |
二、《笠翁对韵》的合刊本 |
第三节 《笠翁对韵》的版本流传与价值指向 |
一、《笠翁对韵》的版本流传过程及特点 |
二、《笠翁对韵》的定位与价值指向 |
第二章 《笠翁对韵》的用韵问题与李渔的诗韵观 |
第一节 《笠翁对韵》的韵书价值 |
一、《笠翁对韵》与“平水韵” |
二、《笠翁对韵》与近体诗用韵 |
三、《笠翁对韵》的韵书价值 |
第二节 《笠翁对韵》的出韵问题 |
一、《笠翁对韵》出韵现象的重新统计 |
二、《笠翁对韵》出韵现象分析 |
三、《笠翁对韵》出韵原因探析 |
第三节 李渔的诗韵观探析 |
一、诗韵须严,音韵须美 |
二、从今音不拘泥于古音 |
第三章 《笠翁对韵》的律化与对联及近体诗的格律程式 |
第一节 《笠翁对韵》的格律 |
一、《笠翁对韵》的律化倾向 |
二、《笠翁对韵》的格律体式 |
三、《笠翁对韵》的出律情况 |
第二节 《笠翁对韵》与对联的格律原则 |
一、《笠翁对韵》中的六类对联平仄格式 |
二、《笠翁对韵》中所体现的对联格律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笠翁对韵》与近体诗的格律程式及拗救示范 |
一、五言句式与五言律绝的格律程式 |
二、七言句式与七言律绝的格律程式 |
三、《笠翁对韵》中的拗救示范 |
第四章 《笠翁对韵》的内容编排与李渔的属对理论 |
第一节 《笠翁对韵》的属对编排体例及理念 |
一、诗韵为目、知识融贯:《笠翁对韵》的属对编排体例 |
二、趣味性、渐进性、丰富性:《笠翁对韵》的编排理念 |
第二节 《笠翁对韵》的知识类型、典故来源与教化价值 |
一、知识百科:《笠翁对韵》的内容类型 |
二、选言宏富:《笠翁对韵》的典故来源 |
三、寓教于典:《笠翁对韵》的教化价值 |
第三节 《笠翁对韵》的属对类型与李渔的属对创作理论 |
一、《笠翁对韵》的属对类型 |
二、《笠翁对韵》与李渔的属对理论 |
第五章 《笠翁对韵》的诗歌教学意义 |
第一节 《笠翁对韵》与诗歌修辞 |
一、关于语言的形象性与生动性辞格 |
二、关于语言的整齐性与音乐性辞格 |
三、关于语言的变化性辞格 |
第二节 《笠翁对韵》与诗法活用 |
一、字法:工巧与出新 |
二、句法:灵动与浑然 |
第三节 《笠翁对韵》与诗性审美的养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笠翁对韵》校勘 |
致谢 |
(7)戏曲舞蹈在现代戏中多元发展的探索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传统戏曲舞蹈表现手法的继承与革新 |
(一) 现代戏中身体表达存在的两种偏向 |
(二) 对动作语汇的革新创造 |
二、异于传统程式特性的个性化动作语汇的追求 |
三、对传统戏曲舞蹈样式的丰富与拓展 |
结论 |
(8)“戏曲服装是表演一部分”新辨(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一) 重构装饰纹样 |
(二) 坚守动作配置 |
(三) 体现适应时代 |
(四) 营造鲜明风格 |
(9)试论戏曲程式、行当、流派的要义、异变与得失(论文提纲范文)
一、程式释义 |
二、行当异变 |
三、流派得失 |
(10)耐人寻味的“戏”“影”融合——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的探索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场景设计重构叙事时空 |
二、视觉意象制造间离体验 |
三、镜头语汇展示程式之范 |
结语 |
四、活用程式塑造人物(论文参考文献)
- [1]固守与创新——京剧唱腔程式研究述评(1959—2021)[J]. 张溪瑗. 中国音乐, 2021(04)
- [2]苦于岁月成于艺[J]. 王巍萤. 新世纪剧坛, 2021(03)
- [3]戏剧表演中的程式在训练和演出中的功能与应用[D]. 张冰喻. 上海戏剧学院, 2020(12)
- [4]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州地区粤剧形态研究 ——以《搜书院》、《关汉卿》、《山乡风云》为例[D]. 陈卓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革命时代的历史、文学和政治 ——以京剧《奇袭白虎团》为例[D]. 杜武东. 山东大学, 2020(10)
- [6]《笠翁对韵》研究[D]. 张灵慧.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戏曲舞蹈在现代戏中多元发展的探索路径[J]. 王熙. 戏曲艺术, 2019(02)
- [8]“戏曲服装是表演一部分”新辨[J]. 潘健华. 戏曲艺术, 2018(01)
- [9]试论戏曲程式、行当、流派的要义、异变与得失[J]. 胡世铎. 大舞台, 2017(Z1)
- [10]耐人寻味的“戏”“影”融合——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的探索与思考[J]. 李静. 粤海风,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