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AS Standards——What help you succeed in market competition(论文文献综述)
林丽[1](2021)在《《快速时代:数字赢家如何设定目标、学习与适应》(节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文中研究指明
张红霞[2](2021)在《Image-building and Framing Processes in Cicero’s Pro Cluentio》文中认为
王璐颖[3](2021)在《英汉期刊论文中语码注释语的元话语功能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Sifa Bura Huguette[4](2021)在《刚果政府财政政策对该国基础教育质量改进的效果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旨在分析刚果民主共和国(以下简称刚果)的政府财政措施(2010/2020)对提高本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效果,即评估各项财政政策之间联系的力度、探讨如何改善基础教育管理部门在加强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过程指导的可行策略。本研究也试图探讨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确定它们之间关系的有效性和重要性。现阶段,刚果虽然拥有大量自然资源,其经济发展仍然较慢,经济结构转型进展不顺利。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只有它能够满足其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拥有创造财富的健康经济环境,并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公民提供安全保障时,它才能被认为是“有效的”。为此,任何政府都应该有一个国家政策议程,以确保对构成其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良好治理。这些政府财政措施主要是指为鼓励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和增长而采取的一系列战略努力。而本研究将聚焦于刚果基础教育部门。教育是真正的炼金术,它可以给一个国家带来下一个黄金时代。教育是一个始于孩子出世的动态过程。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被父母和其他兄弟姐妹包围,感受周围环境并做出反应。周围环境(包括物理空间和社会环境)不停向孩子传递信息,孩子试图从这些信息中学习知识经验和反馈个人诉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曾在1964年指出,文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刚果,强大的教育部门是国家政府政策的主要部门(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社会和能源)之一,也是该国经济、社会和政治变革的基础。刚果政府已采取措施,提高全国基础教育质量,并促进其经济结构转型。通过开展本研究,我们主要关注两个关键概念,即与我们的陈述问题、研究问题和假设,如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政府财政措施和优质基础教育,作为案例研究。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是各国经济活动几个方面转变的基础。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提供资源并指导政策,以确保每个儿童健康入学,学习和实践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学生和成人身体和情感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积极参与学习,与学校和更广泛的社区有联系:能够获得个性化的学习,并得到合格、有爱心的成年人的支持;在学业上受到挑战,为大学或进修的成功以及就业和参与全球环境做好准备。这些综合概念检查与这些维度相关的研究。然而,重要的是要牢记教育的系统性:这些维度是相互依存的,以有时无法预见的方式相互影响。这一概念还考虑到推动教育质量讨论的全球和国际影响(Motala,2000年:Pipho,2000),同时确保5个国家和地方教育背景有助于不同国家的质量定义(亚当斯,1993)。建立对质量的上下文理解意味着包括相关利益相关者。至少五项关键的政府财政政策对基础教育质量有影响(儿童基金会,2019年;MEPST,2016):学生背景,学校环境,内容,机制和结果.这些要素为质量监测提供了基础。在2014年发起的“共同接受素质教育运动”期间,围绕教师行业的作用,将与素质教育有关的主要问题汇集在一起。这项运动的三大支柱是高质量的教学、高质量的教学和学习工具以及高质量的教学和学习环境。该运动动员了各大洲的教师,并帮助说服各国政府根据可持续发展目标(目标4)为基础教育部门制定了一个单独的目标。目前,刚果政府采取的各种财政措施中有众多政策是以促进教育发展为鹄的的,其中最显着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教育总体方面,提出了新的教育改革方案和时间表,引入了新的教育评价机制;通过推广对困难学生的个性化援助,促进免费基础教育的实施:(二)在教师管理方面,国家对教师服务的定义和运行规则以及在发展团队合作、教师薪酬审查(如机械化、增加教师工资等)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方式,出现了重大变化;(三)在学校运营方面,学校直接受到以运营成本为衡量指标的良好预算分配控制,开设或建设学校过程中良好的教育支持,对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科学管理,课程改进等方面的有效控制,与此同时,学校还间接地通过扩大领导者的职能来促进学校事业的发展。所有这些在教育政策上的改进,都为刚果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迅速追赶的机会。他们通过学习和掌握较发达国家已有的技术、经济活动管理、资金管理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经验来为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刚果国民经济结构转型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私营部门,但是刚果政府并没有忽视改革和发展教育的至关重要性。除了绪论和结论外,本文共包括四个主要部分。论文的第一部分与刚果政府财政措施和教育部门有关,包括主要是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回顾(第二章),以及刚果教育系统的概况(第三章)。本文第一章旨在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研究中的二个关键词:政府财政措施和提高刚果基础教育质量。例如,文章首先探讨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并回顾相关研究成果(第二章),阐述了刚果的历史、教育系统的状况以及该国政府为解决所研究部门的关切和稳定国家经济发展形势而采取的措施(第三章)。本部分重点在于阐明为本文提供理论框架的主要概念。第二部分重点探讨刚果政府的相关财政措施对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效果。这一部分也包括两章。作者首先论述了本文拟使用的研究方法与具体技术路线(第四章),然后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实证研究的统计结果,并对此进行了讨论(第五章),其中核心是统计数据的解释和研究假设的验证。最后,本部分还介绍了文章的结论和有关政策应该给予关注的优先领域的建议。尽管前一部分都已述及,但它帮助我们突出了政府为提高刚果基础教育质量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因果关系,无论是国际机构还是国家当局为促进刚果(金)经济而需要采取的。因此,本论文旨在通过提供实证证据,证明政府在调整刚果像教育等资源丰富的部门的宏观经济框架和质量方面的作用,从而促进这一不断增长的研究领域。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是刚果教育部门中教师、学生、学校管理委员会和家长等四个主体共同努力的政策。考虑到研究的两个主要变量(政府财政措施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本文提出了一个针对这两个变量,刚果经济发展的工具和战略,以及可用于解决研究问题的数据模型(见第四章图三十五)。事实上,刚果的PSPE组织结构针对的指标类型不同。他们以投入指标预测基础教育(产品)质量的提高。在PSPE中,教育过程质量被认为是一个中间变量,用它与不同的指标和行为者相交,被视为产品预测变量的解释性变量。关于本文理论概念模型的独创性(黑匣子),主题是“提高刚果基础教育质量的过程”,取自一位刚果作者的研究成果。关于该概念模型的投入和产出(见图四十),可以参见LUBOYA,T.教授在2018年发表的论文(第六十八页)。在他题为“高中绩效管理和学校治理效率”的论文中,他尝试通过混合方法和三角测量测试刚果的教育生产功能。根据研究需要,本文也进一步深入探讨了这一点。首先应该指出,刚果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大约74%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42.2%的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该国也是世界上入学率最低的国家之一(39%),文盲比例很高(70%),大部分是妇女(85%)。虽然在“获得学校机会和基础教育质量项目”推动下,刚果基础教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但教育系统仍然面临严重挑战。这些挑战使刚果在2015年甚至2025年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能力受到质疑。尽管政府努力改善受教育机会,但需求仍然超过教育的供应和质量。刚果继续受到合格教师短缺、教学内容陈旧、教科书短缺、复读和辍学人数多以及教室人满为患的折磨。最后,尽管大部分财政预算经费拨给了教育部门(2011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但该国在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方面的财政效益很低。据刚果政府(2019年)称,改善上学机会和提高教育质量项目有三个目标,即政府总体计划的每个部分都要致力于:公平获得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提高教育系统效率.然而,该项目侧重于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一)提高学生的入学率和巩固率(优先照顾有特殊需要的女孩和儿童),在适当的教育机构内供他们完成小学学业;(二)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促进优质学习和教学,降低复读率和辍学率;(三)完善学校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卡迈勒·卡基奇关于“提高质量、效率和获得基础教育的机会”的研究,很符合这一观点,即为经济和各州建设更美好的未来。因此,可以说,改善入学机会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项目,被设想为一个三阶段可扩展的贷款方案:在第二阶段,除了一个过渡到第三阶段的触发因素之外,所有触发因素都已经实现。然而,随着关于筹备第三阶段的讨论开始,2009年国家援助战略建议关注于政府的新优先事项,即扩大技术和职业教育和培训部门以及中等教育。此外,在从第二阶段吸取一些教训之后,显然,由国际开发协会资助的下一次行动,需要更加重视教育系统的管理和持续性,巩固体制能力和优化国家教育和职业培训部的结构。刚果政府采取的各种财政措施在国民经济方面进展甚微。这是国家活动在经济复苏和部门改革(如教育部门)方面缺乏政治意愿的表现。本文使用混合方法,包括质性方法和量化方法、办公室评审技术等研究方法收集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将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斯皮尔曼相关分析、二元回归或二元逻辑回归)相结合,以回答并验证本研究建立的研究问题与假设。在确定统计方法基础上,论文作者着手处理和分析数据。作者主要进行了单变量分析与双变量分析。对于单变量分析,本文对不同问题的答案进行拆分。首先统计了被调查者的匿名身份数据(常见、年龄、资历和法律地位),然后对调查问卷中相关问题答案进行拆分。而对于半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的回答,通过内容分析对其进行拆分。对于双变量分析,研究共进行了三种类型的双变量分析:首先,作者计算了体现集中和分散趋势的相关统计量,包括与政府财政措施(Qr1a、Qr1b、Qr1b、Q2、Q3、Qr3和Q4)和教育质量相关问题的平均值、标准差和方差(问题五)。其次,作者使用被调查者在调查中所提供意见的定性资料,测试了财务措施(Qr1a、Qr1b、Q2、Q3、Qr3和Q4)对教学质量的影响(问题五)。此处使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r),即当变量不是区间变量而是正向变量时使用的相关系数。这是一个非参数检验(参数没有假设)。事实上,该系数的原理是将布拉瓦斯皮尔逊系数公式应用于排序,而非观察值(对于每个变量,其等级所观察到的分数将被替换)。为了验证部门管理效果的好坏,相关系数(影响大小)在0和1之间变化,运用Cohen团队在2007年的研究成果,将相关系数的数值解释为“<0.1,低;<0.3,温和;<0.5,中等;<0.8,强;≥0.8,非常强”。第三,本文通过二元逻辑回归来判断预测变量的变化增加或减少了所研究事件的发生概率。一.第一个统计结果显示了自变量Qr1a、Qr1b、Q2、Q3、Qr3和Q4对因变量Q5(刚果政府确保基础教育质量的愿望)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平均值、标准差和方差,共300名被调查者)。表5.50显示了所涉及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考虑到回答者的回答,这些数据如下所示。二.第二个统计结果介绍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斯皮尔曼相关关系。表格显示,因变量Q5(有关财政政策支持的质量和知识教育)和自变量Qr1a、Qr1b、Q2、Q3、Qr3、Q4(与政府财政措施和教育部门融资相关的因素)之间,均存在强有力的显着正相关关系,置信区间为95%。因变量Q5(有关财政政策支持的质量和知识教育))与自变量Qr1a、Qr1b、Q2、Q3、Qr3、Q4(与政府财政措施和教育部门融资相关的因素)之间,均存在强有力的显着正相关关系,置信区间为 95%。(rS1=0.957 ≥ 0.8;rS2=0.519<0.8;rS3=0.747<0.8;rS4=0.464<0.5;rS5=0.352<0.5;rS6=0.843)。这意味着六个自变量有可能影响政府对刚果优质教育的承诺。此外,结果表明,所有部门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01)。因此,这六个自变量有可能影响政府确保本国优质教育的愿望,进而加强刚果的宏观经济体制建设。三.最后为二元逻辑回归结果。结果表明,各行业间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01)。其二项回归系数的显着性使用沃尔德统计量检验,参照卡方分布。结果显示,沃尔德检验值为29,618。使用二元逻辑回归发现,六个预测变量(Qr1a、Qr1b、Q2、Q3、Qr3和Q4)在影响或预测刚果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和宏观经济体制加强方面具有显着潜力(表5.52)。表明该二元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沃尔德检验值为342,316,p<.001。该模型解释了刚果政府希望提高本国基础教育质量和加强宏观经济体制(66%的有效个案进行正确分类)的愿望在6.81%(Cox/Snell残差)和9.42%(Nagelkerke残差)之间的差异。因此,通过更好地调整教育政策和政府财政措施,刚果经济发展速度将会大幅加快(附录十一,第二点)通过收集的各种数据,本文揭示了刚果政府财政措施对提高本国整体基础教育质量起到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宏观经济平衡方面,尽管数据分析包含一部分积极效果,但就其财政措施对人民社会福祉的影响而言,这种效果还不够显着。(一)针对政府财政措施本文观察到了政府财政措施对国家教育部门的贡献以及近年来对教育投入的政治意愿缺乏所产生的细微影响。这一方面,导致一些公立学校教师生活条件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没有动力提供优质教育,学生教育质量普遍下降。上述结果清楚地评估了政府对国民教育的贡献。事实证明,刚果政府在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方面,并没有取得显着成效。因此,政府需要做的工作仍有很多。作为国家的道德权威,政府应发挥关键作用。这意味着它需要承担与改革相关的责任与财政支出。(二)针对基础教育改善研究发现,刚果政府对提高本国基础教育质量的贡献与影响,几乎微不足道。另一方面,政府的财政措施仍然对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得益于最近推出的免费小学教育计划。该计划希望扩展到中学阶段。(三)针对加强宏观经济体制教育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发展的支柱之一。它对宏观经济的贡献是,可以为刚果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保障,并加速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然而,由于对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的依赖,宏观经济在国际危机及随之而来的其他外部冲击(如Covid-19、经济危机等)的背景下未能幸免。同时,本文也注意到,刚果教育财政政策对加强或改进国家宏观经济体制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作用包含了多个层面:经济增长率和收入增长率的下降;政府收入减少;财政支持水平下降,再负债风险增高,货币摊销继续;国际收支仍然存在逆差;婴儿死亡率上升和极度贫困等。国际和地方组织的数据统计结果进一步佐证了本文的观点,即国家的发展道路漫长且荆棘丛生。包容性增长进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仅需要国家担负深刻、透明的责任,还需要国民的诚意与支持,以尊重并科学地配合政府实施各项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措施,并将教育作为重点研究与发展对象。因此,本文指出,刚果等国家的发展,需要每个国民的支持与努力。国家对青年进行教育与培养,以便让他们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脱颖而出。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结合研究目标、研究假设和收集的统计数据提出的。刚果教育结构尚处于萌芽状态,其经济结构特点也是低附加值创造。事实上,尽管政府和外部伙伴为促进入学机会、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做出了一些努力,为教育部门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由于刚果教育存在覆盖率低、质量差的特征,其基础教育仍然处于不发达状态。此外,本文揭示了政府措施对刚果教育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财政措施对改善基础教育财政政策和加强刚果宏观经济体制建设的贡献,并没有通过上述几个传播途径产生显着影响。为此,政府为了加速经济复苏进程、改善国民生活条件,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而其中改革的关键点在于,转变教育部门工作方式和提升劳动力技能。通过机构改革来提高这些措施和宏观经济体制的有效性;通过有效审查和适应服务来提高技术水平、提升国家总体规划的竞争力,对包容性发展和经济增长至关重要。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政府应认真审查有利于基础教育发展的国家政策方案,并使之与各地实际相适应;二.严格执行教育领导体制相关规定,遵守刚果关于教育机构及其职能分工相关制度;三.根据国家教育改革方案推进公立学校改革,并将新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资料和教科书)引入公立学校;四.改善教育行业的外部社会环境;五.为刚果基础教育系统全体教职员提供持续培训;六.不断加强国家教育基础设施,以促进全纳教育实施;七.大力提高政府决策透明度、强化决策责任,增强人民对刚果经济复苏的意愿。因为促进刚果社会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增长,提高刚果人民生活质量,是关涉刚果每个公民的大事。提出这些建议,是为了更好调整和改善刚果经济发展,重点是在刚果创造就业机会和减少贫困。此外,研究还表明,除了采矿作业外,刚果还需要加大对引进新技术的投资,特别是在农业(农牧业生产和货物加工)、服务业(运输和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当地产品销售等)和教育行业(通过与世界变革有关的一些新改革以提高质量)。
王絮[5](2021)在《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基因饮食-肥胖科学与节食真相》(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翻译实践报告基于《基因饮食——肥胖的科学和节食的真相》一书,从中选取了两万字作为翻译实践材料。报告的目的在于分析翻译过程中笔者所运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及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源文本属于科普文,用词准确、科学,文体正式,目的是将健康减肥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目标读者是对基因饮食和肥胖症感兴趣的各界人士。英国翻译家卡特福德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他认为翻译中的转换是将源语翻译成目标语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形式的转换。卡特福德将翻译转换分为两大类: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最显着的特点就是语义对等,这对重在传播信息的科普类文本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再现源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的语义对等,在翻译过程中,笔者以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为指导,展开此次翻译实践。本报告在翻译源文本、分析翻译转换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科普文本的特点,从层次角度的词汇转换、语法转换和范畴角度的结构转换、词性转换和单位转换对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报告指出翻译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应该放在具体的语境下进行讨论。报告进一步指出运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可以指导科技文本的翻译,具有理论运用于翻译实践的可行性,在形式不对等的情况下,应采用各种转换方法,争取达到形式的最大对等。
刘玉灵[6](2020)在《中国赴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以纪录片《WE留学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奔赴美国高校留学,因此研究者更加关注这一留学群体海外生活及其跨文化适应经历,并就相关课题展开调研。本文以金荣渊的跨文化调适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大型留学纪录片《WE留学生》为语料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揭示中国赴美留学本科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发现:(1)中国留学生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主要集中在学习生活(英语语言障碍、专业选择难题、学习休克现象、阅读和写作繁重课业量等)、社会生活(社会文化适应、美国人际交往方式、繁多的课外活动、毕业后就业问题等)和心理适应(文化休克、种族歧视与偏见、文化融入、文化身份不确定性等)三大方面;(2)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经历大致符合金荣渊提出的压力—适应—成长的螺旋式轨迹(无法避免的压力—逐步过渡的适应—鼓舞人心的成长);(3)造成中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困难的压力源主要包括中美文化和教育差异(文化模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准则、风俗习惯、教育体制、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教育目标、教学风格、学习方式、家庭教育、民族中心主义等)。本文围绕上述三个层面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中国赴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对策。本研究将金荣渊的跨文化调试理论运用于中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分析,进一步丰富、证实了该理论的合理性和应用价值,就已经在美或计划赴美留学的中国留学生而言,在促进其跨文化适应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国内英语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吴丽诗[7](2019)在《高中英语实习教师的情感调节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我们大多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却越来越忽视教师内在情感生长以及其对教师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教师情感,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推动教师行为的内因,影响着教师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效能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未来教师的生力军,实习教师扮演者“学习者”与“教师”的双重角色,其复杂的情感体验对他们的职业认同具有深远的影响。相比普通实习教师,英语专业实习教师承担着更多的压力,其中最大的压力来自于英语语言环境的缺乏,教师的授课语言是外语而不是母语,对学生而言,听懂教师的课堂英语需要一定的基础;对教师而言,用简洁、适当的英语授课和组织英语课堂活动是一种挑战。课堂中介语言以及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英语实习教师情感的特殊性。本研究运用叙事探究的方法,研究了5位英语实习教师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及调节策略。研究问题包括:(1)高中英语实习教师体验到哪些情感?(2)高中英语实习教师采用了哪些情感调节策略?(3)这些情感调节策略受到哪些因素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高中英语实习教师都体验到了积极、消极和混合情感。从频率统计看来,教师感受最多的是消极情感,从多到少依次包括压力大、迷茫、沮丧、压抑、不开心、焦虑和震惊等情感。其次是积极情感,依次包括开心、成就感、激励感、兴奋、期望和喜爱等。第三是混合情感,主要包括痛并快乐着与又爱又恨。(2)实习教师主要使用了两类情感调节策略,一类是反应调节策略,通过增强、减少、延长或缩短反应等策略对情感进行调整,包括适应、抑制表达、交流、自身强大和放松等具体策略。第二类是先前关注调节策略,包括认知重构、降低期望、转移关注和隔离。在实习过程中,教师更多采用的是反应调节策略。(3)实习教师情感调节主要受到教师人格特质,学校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三个因素影响。本研究为职前英语教师教育提供了一定启示。首先,对于社会的政策制定者或管理者来说,应认识到影响实习教师情感的各种环境要素,尽力改善环境和创造有利条件。给实习教师赋权,与实习教师对话,减少行政化和权力对于实习教师的影响。其次,对于实习教师个体而言,应学习和掌握多样化的情感调节策略,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管理自己的情感和适时进行情感调节。最后,对于教师教育者而言,可以适当开展实习教师情感调节工作室和增设教师情感课程,帮助更多的实习教师掌握情感调节策略,系统地普及和丰富教师情感知识。
郝美丽[8](2019)在《《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翻译报告源自本人的翻译实践,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此次实践的源语文本选自美国着名商学院教授斯科特·加洛韦(Scott Galloway)所着的The Four:The Hidden DNA of Amazon,Apple,Facebook,and Google(中文译名《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简称《四巨头》),源语文本为美国商业读物。本书主要写了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这四家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公司是如何在创业大潮中成功脱颖而出,运用了哪些商业战略,以及如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交流沟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商业眼光大胆预测了究竟哪一家公司可以与这四巨头平起平坐,成为下一大巨头公司;在本书最后一章,作者又为刚进入职场的人士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笔者希望通过这次汉译实践,帮助中国读者获取美国商业发展的最新潮流,推动两国商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选择了功能语境重构理论作为此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翻译完成之后,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实践体会,总结出了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在本报告中,笔者首先就此次任务的基本情况、整个翻译过程以及译后事项等进行了简单汇报,然后对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翻译研究进行综述,继而结合前人的研究并加入自己的实践体会,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解析商业读物翻译中的功能语境重构的方法,即在非语言语境的情景语境层面,采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的翻译方法,以实现忠实表达的效果。在其文化语境层面,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分析发现:商业读物翻译的过程就是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重点将原文中的非语言语境进行重构,非语言语境包含了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译文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双重制约和影响。在对原文进行解构时,译者首先要充分考虑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中情景语境的影响,在功能语境重构过程中运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等方法实现语境重构。而在译文的文化语境层面,同样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影响与制约,在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中译者采取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使介于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的新的译文语境能更好地被读者接受。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促进功能语境重构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并为商业读物翻译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
程亦曲[9](2018)在《青年培训教材中祈使句汉译的策略与技巧研究 ——译纽约科学院《Critical Thinking》有感》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纽约科学院编写的内部培训材料《Critical Thinking》英文原本及其译文为研究对象,首先结合教材文本在语言、目标受众等方面的特点和祈使句作为求取言语的交际功能要求,归纳出了本项目的总体翻译策略。接着,文章将关注点聚焦至教材文本中较为密集的祈使句句型,以《批判性思维》中的实例为样本,重点从委婉祈使语气和提升教学文本易读性两方面提出了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的一些祈使句翻译技巧,以期从翻译语言这一微观层面提出能够提升目标语读者接受度和整体教学效果的建议。
麻桑[10](2018)在《大学适应的跨文化性 ——以中国大学生的大学校园压力与适应为例》文中指出自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我校高等教育大幅扩招,而近年来不断出台的教育公平促进政策,也使得不同文化、经济背景的学生得以进入同一个课堂,接受同样质量的大学教育。然而,首次离开熟悉的成长环境,这些年轻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与心理压力,都会对他们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产生影响。许多学者也就这一问题,从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开展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本文试图从跨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的大学适应进行研究,依托社会建构、文化杂糅、图式理论、跨文化适应的过程模型等理论框架,针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复杂性、其成长背景与校园环境间的文化差异、以及适应过程中的跨文化、跨群体互动过程等进行分析。结合以往大学适应的研究内容,本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的研究方法,解答以下研究问题:⑴.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大学适应状况如何?⑵.对大学适应与压力产生影响的人口学及文化背景因素有哪些,影响方式如何?⑶.对大学适应与压力产生影响的学校(及学校所在地)文化因素有哪些,影响方式如何?⑷.学生的背景文化与大学文化间的文化距离是否对其大学适应与压力情况产生影响,影响方式如何?研究一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500余名来自五所全国各地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使用了邹小勤(2013)的“校园压力”与“校园适应”问卷,数据处理方式包括信度效度测试,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等。结果显示,约四成大学生在进校后出现一定程度的适应问题。大学适应与学生面临的压力呈明显负相关,尤其学业压力与经济压力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此外,学生生源地与学校所在地的地理、经济与社会文化距离对其大学适应亦有显着影响。研究二为定性分析。作者对来自以上五所高校的七名大学新生进行深度访谈,对访谈文本进行逐字转录,并通过NVivo软件进行编码。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其近十年的高校学生工作经验,提炼出14个主题,并将这些主题与Ward and Geeraert(2016)提出的跨文化适应过程模型中家庭、组织、社会等层面的跨文化接触进行比较与对应。本研究主要结论包括:⑴.由于学生成长中的文化、经济与社会背景不同,当代中国大学生群体呈现杂糅特点,在大学适应中面临的压力程度显着不同,适应过程与结果差异明显。因而,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需尽量细化与尊重群组与个体特质,而非将“大学生”作为同质性群体得出简单、一致的结论。⑵.学生的生源背景与大学文化间的“文化距离”长期被研究者忽视,但其确是大学适应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距离”不仅包括学生求学中经历的地理迁移,也包括文化习惯、文化资本的不同。在大学适应中,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层面均参与跨文化接触,并对适应体验产生不同解读,产生不同的适应压力,采取的适应策略也有所不同。⑶.基于以上两项研究,结合以往大学适应的研究内容,同时借鉴跨文化适应过程模型,作者对大学适应中的“跨文化特性”进行分类梳理,并通过图表进行呈现。此外,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大学的期待与真实校园生活中的差距,对其大学适应过程与结果均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作者建议将这一因素加入至Ward与Geeraert的跨文化适应过程模型。最后,作者对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环境提出建议,包括引导学校管理者与教师深入理解当代大学生中的文化杂糅性、强化大学初期对学生能力的测评与肯定、将大学适应教育提前至高中阶段,以及在学生家长中推进对大学生活的深入理解等。
二、CAS Standards——What help you succeed in market competi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AS Standards——What help you succeed in market competition(论文提纲范文)
(4)刚果政府财政政策对该国基础教育质量改进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EPIGRAPHY |
DEDICATION |
ACRONYMS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General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
1.2. Statement of the Problem |
1.3. Research Questions and Assumptions |
1.3.1. Research Questions |
1.3.2. Research Hypotheses |
1.4. Research Goals |
1.4.1. General goals |
1.4.2. Specific goals |
1.5.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1.5.1. At the theoretical or practical level |
1.5.2. At the socio-economic level |
1.6. Space-time delimitation |
1.7. Thesis structure |
CHAPTER 2: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LITERATURE REVIEW |
2.1. Introduction |
2.2. Conceptual framework |
2.2.1. Government financial measures |
2.2.2. Quality basic education |
2.3. Theoretical framework |
2.3.1. Quality basic education |
2.3.2. Theoretical models on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of quality basic education |
2.3.3. Basic education financing |
2.4. Government financial measures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basic education |
2.5. Research gap on literature review |
2.5.1. Quality basic education |
2.5.2. Basic education environment |
2.5.3. Basic education financing |
2.5.4. Government financial measures |
2.5.5.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
2.6. Education sector goals and priorities |
2.6.1. Education and other complementary disciplines |
2.6.2. Government Goals |
2.6.3. Ministry of Education objectives (by level) |
2.7. Conclusion |
CHAPTER 3: INVENTORY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
3.1. Overview of the country |
3.1.1. Political background |
3.1.2. Political-administrative context |
3.1.3.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
3.1.4. Economic background |
3.1.5.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
3.1.6. Education: Universal Primary Education |
3.1.7. Governance and Reconstruction Challenges |
3.2. Diagnosis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in the DRC |
3.2.1. History |
3.2.2. Legal and contractual framework |
3.2.3. Educational Sector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
3.3. Some statistics on the diagnosis of the education system:schooling in DR Congo |
3.3.1. Preschool education |
3.3.2. Primary:development and disparities |
3.3.3. Secondary education: the necessary restructuring |
3.3.4. Higher education |
3.3.5. Non-formal education |
3.3.6. Introduction to new citizenship |
3.3.7. Gender and Education in the DRC |
3.4. Education Sector Financing |
3.4.1. General background |
3.4.2. EPSP Funding |
3.4.3. Budget allocation |
3.4.4. Share of education in total public expenditure |
3.5. Teacher Management |
3.5.1. General background |
3.5.2.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eachers in DR Congo |
3.5.3. Teacher training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
3.5.4.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
3.5.5. Creating schools and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s |
3.5.6. Payroll management |
3.5.7. Arrangement to pay teachers' salaries |
3.5.8. Cumulative risk and well-being of teachers in DR Congo |
3.6. Challenges of Congolese education |
3.6.1. Major problems |
3.6.2. Challenges |
3.7. Performance of the education sector in DR Congo |
3.7.1. Access and schooling |
3.7.2.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
3.7.3. Equity and disparities |
3.8. Conclusion |
CHAPTER 4: METHODOLOGICAL PROCEDURES OF THE RESEARCH |
4.1. General background |
4.2.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study |
4.3. Data collection and instruments |
4.4. Research Design |
4.5. Geographical area of the study |
4.6. Sample study |
4.6.1. Nature of data |
4.6.2. Data types |
4.6.3. Population or participants |
4.6.4.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
4.6.5. Sampling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
4.6.6. Data management |
4.6.7. Data validity |
4.7. Research planning |
4.7.1. Interview Guide |
4.7.2. Survey Questionnaire |
4.8. Ethical consideration of the study |
4.8.1. Ethics and Research |
4.8.2. Criticism of the ethical aspects of the study |
4.8.3. Documentation and procedure for authorizing the Survey |
4.8.4. Consent of participants |
4.8.5. Privacy through anonymity and confidentiality |
4.9. Conclusion |
CHAPTER 5: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
Section 1: Presentati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results |
5.1. Introduction |
5.1.1. Global results of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measures on improvingthe quality of basic education in the DRC |
5.1.2. Analytical results of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measures onimproving basic education in DR Congo |
5.1.3. Funding for basic education and the Covid-19 pandemic |
5.1.4.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measures on the quality ofbasic education |
5.1.5. Analysis of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Threats and Opportunities ofGovernment Financial Measures on Improving Basic Education in DR Congo |
5.1.6. Statistical results of the effects of the Congolese Government's financialmeasures on the improvement of basic education |
5.2. Discussions |
5.2.1. Government Financial Measures |
5.2.2. Improving basic education |
5.2.3. Macroeconomic Framework |
5.3. Summary of Section 1 |
Section 2: Government Priorities |
5.4. Introduction |
5.4.1. Government measures to strengthen macroeconomic framework |
5.4.2. Government financial measures for the EPST Ministry (Vision and Mission) |
5.5.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 governance and operation |
5.6. Sector Strategic Directions |
5.6.1. Promoting a fair education system for growth and jobs |
5.6.2. Creating the conditions for a 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
5.6.3. Establishing transparent and effective governance |
5.7. Cost of the strategy and its financing |
5.7.1. The evolution of schooling/ enrollment |
5.7.2. The cost of the strategy |
5.7.3. Funding the strategy |
5.8. Risks and mitigation measures |
5.8.1. Political risks and their mitigation |
5.8.2. Financial and budgetary risks and their mitigation |
5.8.3. Institutional risks and their mitigation |
5.8.4. The direct risks of conflict to schooling |
5.8.5. Synthetic Matrix of Risks and Mitigation |
5.9. Implementation and Strategy Monitoring |
5.10. Summary of Section 2 |
CHAPTER 6: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S |
6.1. Summary of Research |
6.2. Main findings |
6.3. Limitations |
6.4. Recommendations |
REFERENCES |
ANNEXES |
Annex 1: Overview of the Constitution articles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and educativesituation in the DR Congo |
Annex 2: Educational policies background |
Annex 3: Organizational and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education in the DR Congo |
Annex 4: Overview of the governance relationship in the DR Congo |
Annex 5: Survey Questionnaire |
Annex 6: Survey Question for interview and focus group (Interview grid model) |
Annex 7: Grill model of group discussion per question |
Annex 8: Current situ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in the DR Congo |
Annex 9: Statistical Assess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 the DR Congo |
Annex 10: Some statistical indicators by basic education level in the DR Congo |
Annex 11: Statistical Results related to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measureson improving quality of the DRC basic education |
Annex 12: Congolese Government Priorities 2016-2025 |
Annex 13: Action Plan 2016-2020:Breakdown of activities by implementationstructure |
Annex 14: Documentation and Research attestation |
ACKNOWLEDGEMENT |
(5)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基因饮食-肥胖科学与节食真相》(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
Project Description |
Reasons for Selecting the Source Text |
Chapter One Process Description |
1.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1.1.1 Source Text Analysis |
1.1.2 Translation Tools Selected |
1.1.3 Glossary Building |
1.2 While-translation Work |
1.2.1 Time Arrangement |
1.2.2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
1.3 Post-translation Proofreading |
1.3.1 Self-proofreading |
1.3.2 Proofreading by Others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oundation |
2.1 Literature Review |
2.1.1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Shifts Abroad |
2.1.2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Shifts at Home |
2.2 Introduction to Catford’s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
2.3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into the Translation |
Chapter Three Case Studies |
3.1 Level Shifts |
3.1.1 Lexis Shifts |
3.1.2 Grammar Shifts |
3.2 Category Shifts |
3.2.1 Structure Shifts |
3.2.2 Class Shifts |
3.2.3 Unit Shifts |
Conclusion |
Findings |
Limitations |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
(6)中国赴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以纪录片《WE留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中文文摘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
1.1.1 The Background of the Thesis |
1.1.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
1.2 The Objectives of the Thesis and Its Study Methods |
1.2.1 The Objectives of the Thesis |
1.2.2 The Study Methods |
1.3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Young Yun Kim’s Research on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Theory |
2.1.1 Defining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
2.1.2 The Process of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
2.1.3 The Structure of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
2.2 Studies of Chinese Intercultural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
2.2.1 Related Studies at Home |
2.2.2 Related Studies Abroad |
2.2.3 Summary of Previous Studies |
Chapter Three Chinese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Difficulties in the U.S.--A Case Study on WE Students Abroad |
3.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WE Students Abroad |
3.2 Chinese Students’ Major Difficulties in the U.S. |
3.2.1 Difficulties in Academic Adaptation |
3.2.2 Difficulties in Social-Cultural Adaptation |
3.2.3 Difficulties in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
3.3 Analysis of Chinese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Process |
3.3.1 Inevitable Stress Process |
3.3.2 Transitional Adaptation Process |
3.3.3 Encouraging Growth Process |
Chapter Four Causes of Chinese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Difficulties in the U.S. |
4.1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
4.1.1 Different Cultural Patterns and Value Orientations |
4.1.2 Different Patterns of Thought |
4.1.3 Different Social Norms and Customs |
4.2 Education System Dispariti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
4.2.1 Different School Missions and Education Objectives |
(1)Cultivating“well-rounded people” |
(2)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ing |
(3)Advocating social justice and diversity |
4.2.2 Different Teaching Styles and Learning Methods |
4.2.3 Features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
4.3 Other Causes |
4.3.1 Language Differences |
4.3.2 Individual Differences |
4.3.3 Influ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Values |
4.3.4 Influence of Ethnocentrism |
Chapter Five Coping Strategies of Facilitating Chinese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in the U.S. |
5.1 Strategies from Academic Perspective |
5.1.1 Improving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
5.1.2 Making Adequate Preparations for School Lessons |
5.1.3 Learning American Ways of Academic Reading and Writing |
5.1.4 Making Good Use of Learning Resources |
5.2 Strategies from Social-Cultural Perspective |
5.2.1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
5.2.2 Establishing Interpersonal and Social Networks |
5.2.3 Enhancing Contact with American Culture |
5.3 Strategies from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
5.3.1 Adjusting Expectations and Setting Clear Goals |
5.3.2 Managing Stress Appropriately |
5.3.3 Motivating Adaptation Potentials and Cultivating Adaptation Personalities |
5.3.4 Orienting Cultural Identity Correctly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6.1 Main Findings of the Thesis |
6.2 Limitations of the Thesis |
6.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
Appendix Ⅱ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Acknowledgments |
个人简历 |
(7)高中英语实习教师的情感调节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
1.2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1.3.1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
1.3.2 Practical Significance |
1.4 Layout of the Thesis |
Chapter2 Literature Review |
2.1 Teacher Emotion |
2.2 Teacher Emotion Regulation |
2.3 Related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
2.3.1 Related Studies Abroad |
2.3.2 Related Studies at Home |
2.4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
Chapter3 Research Design |
3.1 Research Questions |
3.2 Research Subjects |
3.3 Research Method |
3.4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
Chapter4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4.1 EFL Student Teachers’Emotion Experience |
4.1.1 Negative Emotions |
4.1.2 Positive Emotions |
4.1.3 Mixed Emotions |
4.2 Teachers’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
4.2.1 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
4.2.2 Antecedent-focused Regulation Strategy |
4.3 Factors Affecting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
4.3.1 Personality Trait |
4.3.2 Campus Cultural Context |
4.3.3 Sociocultural Context |
Chapter5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
5.1 Major Findings |
5.2 Implications |
5.2.1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Makers |
5.2.2 Implications for Student Teachers |
5.2.3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s and Educators |
Chapter6 Conclusion |
6.1 Summary |
6.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
6.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
Bibliography |
Appendices |
Appendix 1 情感日记呈现(部分) |
Appendix 2 访谈问题呈现(部分) |
Appendix 3 实习教师的访谈呈现(部分) |
Appendix 4 访谈数据收集表 |
Appendix 5 情感统计 |
Appendix 6 情感分类统计百分比 |
Acknowledgements |
(8)《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任务描述 |
1.1 原文简介 |
1.1.1 原文作者简介 |
1.1.2 原文内容简介 |
1.1.3 原文文本特点 |
1.2 实践目的与意义 |
1.3 翻译报告的主要结构 |
第二章 译前准备 |
2.1 翻译文本的确立 |
2.2 运用工具的准备 |
2.3 翻译理论和策略的选择 |
2.4 任务计划的制定 |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
3.1 原文的理解阶段 |
3.2 译文的组织阶段 |
3.3 译后的校对阶段 |
第四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
4.1 功能语境理论 |
4.1.1 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 |
4.1.2 功能语境理论视阈下的翻译研究 |
4.2 翻译研究中的语境重构 |
4.3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
第五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过程 |
5.1 情景语境重构 |
5.1.1 要素增减 |
5.1.2 要素转换 |
5.1.3 要素替代 |
5.1.4 要素重组 |
5.2 文化语境重构 |
5.2.1 异化 |
5.2.2 归化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 |
附录2 译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青年培训教材中祈使句汉译的策略与技巧研究 ——译纽约科学院《Critical Thinking》有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文献综述 |
2.翻译策略 |
3.词汇手段 |
3.1 添加礼貌用语“请”等 |
3.2 重叠谓语 |
3.3 添加表短时或少量意义的礼貌标记 |
4.句法手段 |
4.1 视角转换 |
4.2 间接祈使句 |
5.语篇手段 |
5.1 语义显化 |
5.2 逻辑显化 |
5.3 冗余成分删除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Critical Thinking》英文原文 |
附录2:《Critical Thinking》中文译文 |
(10)大学适应的跨文化性 ——以中国大学生的大学校园压力与适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Origin of Research Interests |
1.1.1 The Double Identity: Student Counselor and Intercultural Researcher |
1.1.2 Reflec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Beyond Group Labels and Pragmatic Meaning |
1.1.3 From College Adjustment to Social Adjustment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1.2.1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
1.2.2 Practical Significance |
1.3 Research Questions and Structure of the Dissertation Chapter 2 Research Paradigm and Framework |
2.1 Defining Theory and Paradigm |
2.2 Define “Culture” under Different Paradigm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
2.2.1 Positivist/Scientific/Functionalist Paradigms |
2.2.2 Constructive/Interpretive/Humanistic Paradigms |
2.2.3 Critical Paradigm |
2.2.4 Integrating Paradigms: The Interplay of Positivist and Constructionist Research |
2.3 Social Construction Theory |
2.4 Cultural Hybridization |
2.5 Perception, Intersubjective Approach to Culture, and Schema |
2.5.1 Perception |
2.5.2 Intersubjective Perception |
2.5.3 Schema Theory |
2.6 Summary Chapter 3 Review of Adjustment and College Adjustment Theories |
3.1 Terminology of Adjustment |
3.2 Defining College Adjustment |
3.2.1 College Adjustment as a Process |
3.2.2 College Adjustment as an Outcome |
3.2.3 College Adjustment as Both Process and Outcome |
3.2.4 Summary |
3.3 Perspectives and Dimensions of Adaptation Theories and Studies |
3.3.1 Dimensions of Intercultural Adjustment |
3.3.2 Perspectives of Intercultural Adjustment |
3.3.3 Process Model of Acculturation: Perspectives in Ecological System |
3.3.4 Summary |
3.4 Review of College Adjustment Theories and Studies |
3.4.1 Research Methods of College Adjustment Studies |
3.4.2 Factors Influencing College Adjustment |
3.5 Summary Chapter 4 Quantitative Analysis: Dimensions of College Stress and College Adjustment |
4.1 Pilot Study |
4.2 Quantitative Research Design |
4.2.1 Instrument: Questionnaire Constitution |
4.2.2 Research Questions and Hypotheses |
4.2.3 Respondents |
4.2.4 Data Processing Methods |
4.3 Data Results |
4.3.1 Reliability |
4.3.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
4.3.3 Findings Related to Research Hypotheses |
4.3.4 Summary of Data Analysis |
4.4 Discussion: Understanding College Adjustment from a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Chapter 5 Qualitative Analysis: Deepening Insights into College Adjustment Experience |
5.1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
5.1.1 Participants Selection |
5.1.2 Interview Protocol and Data Collection Procedures |
5.1.3 Data Analysis |
5.2 Results and Themes |
5.2.1 Familial Context |
5.2.2 Institu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s |
5.2.3 Societal Context |
5.2.4 Intrapersonal Resources |
5.3 Discussion |
5.3.1 Understanding College Adjustment from a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
5.3.2 Upgrading Zoe’s College Adjustment Scale |
5.3.3 Comparing College Adjustment Themes with Process Model of Acculturation Chapter 6 Conclusions, Limit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Suggestions |
6.1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Project |
6.2 Major Findings |
6.2.1 Within-nation College Adjustment as an Intercultural Phenomenon |
6.2.2 Updating Previous Intercultural Adjustment Models Based on Within-nation Adjustment Study |
6.2.3 Practical Implication for Administrators and Counselors to Facilitate College Adjustment |
6.3 Limit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Questionnaire |
四、CAS Standards——What help you succeed in market competi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快速时代:数字赢家如何设定目标、学习与适应》(节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D]. 林丽.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1
- [2]Image-building and Framing Processes in Cicero’s Pro Cluentio[D]. 张红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英汉期刊论文中语码注释语的元话语功能对比研究[D]. 王璐颖.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刚果政府财政政策对该国基础教育质量改进的效果研究[D]. Sifa Bura Huguette.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5]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基因饮食-肥胖科学与节食真相》(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王絮. 兰州大学, 2021(02)
- [6]中国赴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以纪录片《WE留学生》为例[D]. 刘玉灵.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7]高中英语实习教师的情感调节策略研究[D]. 吴丽诗.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8)
- [8]《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D]. 郝美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9]青年培训教材中祈使句汉译的策略与技巧研究 ——译纽约科学院《Critical Thinking》有感[D]. 程亦曲.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10]大学适应的跨文化性 ——以中国大学生的大学校园压力与适应为例[D]. 麻桑.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