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出台发展职业教育新举措

河南省出台发展职业教育新举措

一、河南省出台发展职业教育新举措(论文文献综述)

暴占杰[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而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对西藏贫困问题的治理实践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原因在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集我国边疆地区、边缘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于一体,加之和平解放前长期遭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蹂躏,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就贫困状况而言,西藏贫困人口多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2011年,西藏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作为国家战略安全屏障,西藏存在境内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威胁国家统一与安全的稳定问题。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将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体现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能够为推进西藏持续稳定和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上述因素,西藏在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西藏的扶贫工作既在国家总的扶贫战略框架内开展,又有党中央、国务院超常规的特殊扶持政策的推动。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西藏反贫困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而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纵向宏观考察我们党在西藏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较为薄弱。2019年,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不管是从学术视角来看,还是从时间节点来讲,研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对西藏乃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意义深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西藏深度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为主线,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依托包括党和国家以及西藏地方历史文献、着作、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并参考相关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地方志等材料,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逻辑,进而总结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推动西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启示,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对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回顾了关于西藏贫困问题与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能从中把握学术界研究进展,找准研究角度,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趋避其研究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做到查漏补缺,又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述评,确立了从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贫困问题实践角度着手研究。第二章是关于西藏贫困问题的相关概述。对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念、贫困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从西藏区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地理、社会、宗教、民族等特点探讨西藏面临的贫困问题。纵向梳理西藏不同阶段的贫困特征,同时横向对比西藏贫困问题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差异。这既可以有效衔接下文中国共产党西藏贫困治理所做的有针对性工作,也凸显了西藏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同时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采取超常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开展西藏的扶贫工作。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贫困思想,借鉴中国传统反贫困思想和国外有益的反贫困理论,能够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西藏扶持、支援和建设为此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该部分主要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以中央和西藏地方扶贫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为标准,将西藏扶贫工作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深化阶段,分别论述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党委、政府都出台了哪些政策,如何具体开展工作,有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这一章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具体阐述中央关于西藏的脱贫攻坚政策与西藏精准脱贫具体实践。本章与上一章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这两章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扶贫工作的演进脉络,历史经验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总结经验和启示提供研究基础。具体来说,这一章主要探究中国共产党为推进新时代西藏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战略规划,构建的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以及施策路径,并总结了脱贫攻坚阶段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本章在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反贫困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的与时俱进,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展望未来,明确今后推动西藏的扶贫工作和发展应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通过扶贫工作历史性地消除西藏绝对贫困问题,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创造了中国减贫治理的“西藏样本”,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光辉典范。探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和启示,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曹毅[2](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A中等专业学校为例》文中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主要力量,决定着中职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前景。“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以来,江苏省政府、江苏省教育厅协调有关部门加对大中职学校的扶持力度,江苏省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一直处于全国领跑地位,成绩斐然,一系列的措施扩大了“双师型”教师的规模、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了教师整体素质,但长三角地区“技工荒”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应用型技术人才依旧供不应求,结构性矛盾在人才供给和市场需要中仍然存在,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双师型”教师的供给不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我国已被空前重视,目前的核心任务是如何建立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笔者通过深入一线学校、相关企业和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剖析中职教师“双型师”教师的现状,找出阻碍“双师”队伍快速发展的相关因素,从而提出有效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行之有效的建议是紧迫的和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的对象为江苏省A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问题分析、原因剖析、对策制定的研究过程,开展以下研究:论文的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明了中职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意义,并从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相关内容、“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问题和提升策略的方面进行了综述的梳理,了解国内外中职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界定相关内涵概念和研究的理论基础。清晰的界定了文中的关键词,纠正了以往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片面理解,对“双师型”教师进行了科学的定义。理性探究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终身发展理论和激励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剖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依托这三个理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第三部分是实证调查与分析,通过选取首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性中职校——江苏省A中等专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并深入整理分析调研资料,发现当前中职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培训培养制度不健全、校企合作不深入、建设机制不健全和“双师”发展意识不强,并对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行深度分析。第四部分是在遵循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学校、教师和企业四个层面的改进策略。

李赵君[3](2020)在《市民化进程中农民工的职业培训路径研究 ——以宿迁市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亿万农民离开乡村,进入城市,成为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支新型劳动力大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队伍,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2.9亿人,其中外出进城农民工1.4亿人,进城务工的主要目的也逐渐由增加收入转变为融入城市成为市民。但由于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技能素质总体偏低,就业往往处于劣势,个人发展容易遇到瓶颈。如何让农民工更好地工作、生活、融入城市社会,是政府、社会和广大专家学者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定农民工就业,提高技能提升补贴标准,打造区域性劳务品牌。多项政策文件表明,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必须解决好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文章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农民教育的相关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为理论基础,采取文献研究、比较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职业培训状况展开调研,并从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及农民工自身四个方面分析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存在的原因。在借鉴国内外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经验的基础上,文章从宿迁市实际情况出发,阐述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指导原则,并从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和农民工四个方面提出优化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路径建议:政府要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培训法律法规、畅通培训宣传渠道;企业要树立正确培训观念、规范职业培训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培训机构要以市场为导向、丰富创新培训方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农民工要转变思想认识、提高参训热情、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解决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也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因此,政府和其他主体应多关注农民工,保障农民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解决职业培训问题,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

刘括[4](2020)在《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之后,服装生产与制造行业发展迅速,对于整个服装行业的发展来说,不仅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出的精通服装设计与科学研究专业人才,同时需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生产制作技术技能娴熟的中等职业教育服装人才。中国的中职教育开始发展较晚,而河南省中职教育中服装专业的兴起相对更晚,2014年,国家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文件,其中对中职教育总体的要求和基本原则进行了明确,加大力度健全中职教育体系、提升中职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中职教育办学的热情、提高中职教育发展的保障水平等,河南省中职服装专业开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19年1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指出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的改革;促进产教融合,坚持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等。本论文研究属于探索型的综合研究,首先收集与整理国内外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动态,然后分析当前国内、省内服装行业发展的市场需求,之后对河南省中职服装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研,主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课堂形式、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学生设计能力与创新意识、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机制这六个方面对进行研究。分析目前中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建议,加快河南省中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调整与转型升级。本论文共分为引言部分和正文四个章节:引言部分主要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国外在中职服装教育方面的相关研究的动态分析等。正文第一章主要分析国内服装行业发展现状与市场对中职服装人才的需求,又进一步分析了河南省服装产业发展以及对于中职服装人才的需求,还分析现有中职服装人才传统培养模式的不足。第二章主要是对于河南省中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一是现状调查,主要包括调查目的、调查范围和对象、调查形式和内容等相关调查设计;二是调查数据与结果的整理,主要包括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堂形式、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机制等相关问卷调查数据、教师与企业访谈结果总结等。第三章主要是对于河南省中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总结中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当前培养模式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模式陈旧与课堂形式呆板、教学与实训设备现代化水平低、学生实践技能与设计创新意识较差、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校企合作”参与度与深度不足等问题。第四章主要是根据调研归纳的河南省中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主要包括优化课程结构,体现技能培养理念;革新教学模式,提升专业学习效率;加强设备投入,促进实训基地现代化;培养创新人才,推动服装行业发展;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深入“校企合作”,建立合作长效机制优化课程结构,突出技能培养,构建中职服装“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新模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建设,建立长效“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提出改进意见以及改进策略。

李洋[5](2020)在《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以昆明高级技工学校为例》文中提出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支持各类人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区域竞争的战略资源,是创新技术技能、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力量。目前,昆明市高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随着昆明市高质量经济发展要求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失衡、职业培训水平低、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社会氛围缺失已经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高技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昆明经济发展的瓶颈。技能强省和技能提升行动开始以来,如何解决昆明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提高职业培训公共服务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概念,介绍了人力资本理论和多元协同理论;第三部分:对昆明市经济发展情况和昆明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概况进行分析,梳理了国家、云南省、昆明对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以昆明高级技工学校为案例,研究了昆明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和培养成效;第四部分,分析了昆明市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存在问题,并对昆明市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第五部分借鉴了国内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做法,对昆明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启示;第六部分,通过对政府主导、职业院校为基础、社会参与的多元协同治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对昆明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对策建议。

陈红敏[6](2020)在《我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执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是拓展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新举措,该政策的良好执行是实现幼有所育和幼有优育的关键。为了解自政策问世以来,我国地方政府落实政策的具体情况,基于我国“国务院领导、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在明确了中央政策的具体内容与要求下,本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法剖析省级政府贯彻中央政策的具体图景,通过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展现县级政府落实政策的全貌。研究发现,作为学前教育工作的统筹主体以及理性“经济人”,省级政府更多地选择策略性和“行政发包式”执行中央政策,具体体现在政策文件和政策内容两方面。其中,政策文件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第一,政策数量随时间发展呈现“先缓后急”的态势,发布时间主要集中在2019年;第二,政策制定主体数量的多寡与政策类型有关,其中建设管理类政策制定主体多元,方案类政策制定主体单一;第三,政策文件的形式以方案和意见类为主、通知和条例类较少。在政策内容方面,从是否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出发,省级政策可以划分为坐而论道的象征型和切实可行的务实型两类,其中象征型政策居多。县级政府层面,以N市A区和B区为例,运用史密斯政策执行分析框架对影响政策执行的四个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由于中央教育政策与土地政策的不对称以及N市土地政策强制性弱且治理方案跟进慢的原因,再加上A区和B区在执行机构、目标群体以及政策资源上情况各异,导致执行政策的方式和效果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A区在治理行动前虽成功回购一所幼儿园,但由于各部门协同度不高、土地仍未划拨、经费和土地资源有限等原因导致治理压力较大;而B区,理性分析政策精神,严格实施土地划拨政策且诸部门各司其职、信息共享,使得治理工作较为轻松。研究者借助公共服务理论和理性“经济人”假设理论,根据史密斯政策执行分析框架从影响政策执行的四个因素为优化我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的执行提供路径建议。就政策本身而言,建议出台关于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产权归属的司法解释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完善政策网络,让法律与政策珠联璧合,使政策的执行有法可依且互相呼应;对执行机构而言,建议中央政府加强对政策执行主体的考核并积极促就各部门的合作,优化政策执行机制,激发政策执行主体的内发动力;在执行资源上,建议中央政府确定治理行动的专项拨款并明确土地划拨,为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目标群体方面,建议政府引导开发商和举办者尊重历史展望未来,在理性衡量下作出最优选择。

王冬雪[7](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研究》文中提出贫困是造成人类生活不幸的罪恶本源,是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障碍和藩篱。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努力实现的理想,是国际社会一致认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和政治承诺。开发式扶贫是党和政府在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实践中始终坚持的根本方针。开发式扶贫的本质在于将自食其力和社会帮扶结合起来,将扶贫资源与贫困群体需求有效对接,更大程度地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帮助贫困群体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冲破贫困藩篱,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由内而外彻底摆脱贫困。要想从根本上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单纯地进行物质救济式帮扶是有限的,而且容易助长贫困群体等靠要的思想。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只有通过发展贫困地区教育,提高贫困群体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脱贫致富的信心,通过坚持学习、努力奋斗才能彻底改变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教育扶贫作为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体系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断显现,并被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历史使命。一直以来,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兴学赈灾是民间社会的应尽责任。作为社会扶贫的重要主体之一,社会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参与教育扶贫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也相应地进入到脱贫攻坚阶段,社会组织扶贫成为国家扶贫开发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上升到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社会组织教育扶贫问题对于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教育扶贫中的作用有着不言而喻的深远影响。为此,论文围绕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选题,运用历史研究、系统研究、综合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详细论述了我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理论资源、实践探索、实践模式等内容,以此明确了我国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深刻探讨了我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角色定位、基本经验、发展机遇、发展挑战和发展路径等问题,以助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实现教育扶贫教育脱贫的总体目标。具体来说,论文在结构安排上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现状、论文研究思路及在此过程中运用的研究方法、论文框架结构及论文创新和不足之处,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问题概述。本章主要阐释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概念、现实背景、发展脉络、总体成效。以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现实背景为出发点,爬梳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发展脉络,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1989年探索阶段、1990年—2000年展开阶段、2001年—2011年深化阶段、2012年以来攻坚阶段。并从缓解了政府教育扶贫财政压力、填补了政府教育扶贫工作空隙、促进了政府教育扶贫效率提高、减轻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负担等四个方面阐释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取得的总体成效。第三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理论资源。本章主要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以及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相关理论四个方面对论文的理论资源进行归纳,为第四章到第六章的实践探索、模式分析和未来展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第四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实践探索。本章主要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以资育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六个方面概括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涉足的主要领域和实践的具体内容。第五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本章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实践模式大体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其中,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又包括筹款工具模式、项目运行模式、组织资助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又包括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又包括社会企业模式、公益创投模式、影响力投资模式。第六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未来趋向。这一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角色定位。论文科学合理地将社会组织在教育扶贫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定位为扶贫资源的链接者、扶贫服务的提供者、扶贫能力的建设者、扶贫行动的倡导者和扶贫工作的合作者。在此基础上,第二部分提出要发扬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经验。论文从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抓好教育扶贫品牌建设、重视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开展多种形式慈善募捐四个方面深刻总结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四十年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经验,为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指导意见。第三部分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发展机遇,即经济与社会转型激发社会组织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提供发展时机、政府职能转变需要社会组织承接工作、制度创新为社会组织创造发展环境四大机遇。第四部分检视了当前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所遇到的挑战。论文分析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存在法律缺失、社会组织外部管理僵化、普遍资源短缺和内部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亟需尽快解决。第五部分建设性地提出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优化性路径选择。论文提出,为继续推进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良性发展,必须构建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法律体系、改善社会组织外部治理环境、落实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并加强社会组织内部能力建设。总之,通过全面总结和分析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实践情况,论文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归纳概括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包括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三种基本模式。其中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包括筹款工具模式、项目运行模式、组织资助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包括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包括社会企业模式、公益创投模式、影响力投资模式。二是鉴于社会组织在大扶贫格局下社会扶贫中的重要主体地位,明确定位了中国社会组织在2020年后农村教育扶贫中的五种角色,即资源链接者、服务提供者、能力建设者、行动倡导者和扶贫工作合作者。三是高度总结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四十年来的基本经验,包括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抓好教育扶贫品牌建设、重视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开展多种形式慈善募捐四个方面,为2020年后解决农村相对教育贫困问题提供了指导意见。四是全面分析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在当前以及2020年后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建设性地提出了优化性路径选择。

凌琪帆[8](2019)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是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教师培养的发展趋势,也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师范教育在各个层面发生的重大转变。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大力振兴教师教育的时代战略,要求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进一步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次启动了职业教育的新一轮全面改革,对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落实政策要求,针对职教教师教育师范性弱化的现实,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质量、实施职教教师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只有聚焦到课程改革,才能触及到职教教师教育的根本。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从课程革新的角度出发,围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课程中指向师范性的教师教育课程展开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理论支撑—经验借鉴—问题挖掘—需求明确—课程构建”为研究路径,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策略,旨在重新构建出彰显时代要求、满足中等职业学校改革需求、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职前和职后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以期为国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供依据。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研究背景的介绍,交代选题的缘由,表明了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与评析,并介绍了本研究的整体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的阐明,厘清了本研究所涉及核心概念的涵义,对研究所依据的教师知识理论、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进行了简要概述;第三部分是对国内外职教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总结了国外职教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呈现的以教师专业标准为引领、课程价值取向凸显实践本位、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实用性强、教学法课程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继续教育课程个性化等几大趋势,同时通过分析我国十三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本科职教师范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开设现状,从课程门类、课程组织逻辑、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课程特色、实践课程等方面指出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需求的调研,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在职教师实施问卷调查,明晰了其对中等职业学校职教师范生应优先具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看法,以及目前自身在教育素养方面的培训需求;第五部分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策略,结合前期研究成果,转变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重新描绘了中等职业学校职前课程和在职课程目标和内容结构的新图景,并提出了课程实施的建议;第六部分是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内容,阐述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有待改进之处,并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于德[9](2019)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贫困问题是一个历史性命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古今中外、东西南北,概莫能外。反贫困,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和共同任务;消除贫困,始终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和美好愿望。中国作为世界大家庭一员,是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也是贫困人口规模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一直以来,反贫困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高度关注、认真对待和着力解决的大事要事难事,也是地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在长期反贫困的理论总结和实践探索中,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调整反贫困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反贫困新模式,逐步加大反贫困投入力度,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现实国情、彰显制度体制优势、减贫脱贫成效明显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得累计近7亿人口实现减贫脱贫并即将建成惠及近14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世界公认的反贫困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从治国理政的政治高度突出扶贫工作,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高度落实扶贫工作,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高度推进扶贫工作,鲜明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亲自督战,通过一系列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工作要求等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精准扶贫思想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形成了思想深邃、逻辑缜密、体系严整、内涵丰富的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开展扶贫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想指南和行动指针。鉴于此,本文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主题,结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视角,对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反贫困理论,深入开展研究,系统进行总结,不断丰富完善,以彰显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内生性、系统性、现实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因而本论文选题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共5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研究背景、贫困相关核心概念梳理、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重难点、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和哲学维度”部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具有强烈的内生性、系统性、现实性、社会性和实践性,这既归因于其对古今中外反贫困思想理论的借鉴、继承、创新和发展,也归功于中国特色扶贫道路的长期实践积累和其他国家地区反贫困政策措施的重要启示,更源于这一思想内在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基本观点和思维方法,具有着深刻的哲学维度,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光芒。第二章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基本内涵和鲜明特征”部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以2013年在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为逻辑起点,逐步展开为“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七个强化”等扶贫开发基本方略,具体细化为一系列精准扶贫配套政策措施,工作落实为一个个精准扶贫重要时间节点安排和目标任务要求,全面展示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刻思考、精深谋划和强力推动,赋予了新时代扶贫开发工作的鲜明内涵和主要特征。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中涵盖的精准扶贫、内源式扶贫、合力扶贫、制度扶贫等理念思路,科学回答了扶贫工作实践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重大现实问题,全面把握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主要特点,深刻揭示了我国贫困治理基本规律,深刻彰显出人民性、现实性、全面性、精准性和创新性等鲜明特征。第三章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特点和理论创新”部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我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指南,具有显着的实践特点和鲜明的理论特色。在实践特点方面,主要包括“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从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认识精准扶贫、“大农业大农合大农政”——从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趋势实施精准扶贫、“一二三产融合”——从现代化经济规律的现实要求推进精准扶贫、“小康路上一个都能少”——从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对待精准扶贫、“五级书记抓扶贫”——从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落实精准扶贫;在理论创新方面,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彰显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农民合作化思想、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深化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第四章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时代新命题”部分。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引的新时代脱贫攻坚工作,在理论上实现了创新性新发展、在实践上取得了历史性新成就,但与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和人民的期待而言,仍面临诸多新难题新任务新要求,这也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未来要解决的时代新命题。主要包括研究宣传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深化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精准对接脱贫攻坚新问题、完善针对性解决方案,系统谋划未来新课题、拓展中国特色扶贫道路等三个主要方面,因而2020后的精准扶贫工作必须树立新理念、推出新举措、开拓新局面。第五章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历史地位、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部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展什么样的扶贫开发工作、怎样开展扶贫开发工作”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发展、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指导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思想宣言,必将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进一步深化人民利益至上执政理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时,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指引下,中国政府在贫困治理实践中,建立健全和丰富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多方协同、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贫困治理体系。中国特色贫困治理体系,历经脱贫攻坚工作实践的全面系统检验淬炼,取得了贫困治理的开创性、历史性伟大成就,为世界反贫困战略、国际减贫脱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发挥了中国作用。结语部分对本课题论文进行了简明、扼要、系统的梳理总结,概要阐述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生成发展逻辑、理论实践特点、鲜明时代价值和重要研究意义,并前瞻性展望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历史发展动态。

王瑞麟[10](2019)在《吉林省政府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治理现代化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推动吉林省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可以使本省人力资源得到整合,发挥其优势以进一步提升本省实体经济实力,这对于吉林省“十三五”时期社会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均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吉林省政府对于推动本省职业教育发展有着难以推诿的重任,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问题。近些年,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取得了一系列显着的成果,集中表现在职教体系日益完善、产教融合不断深化、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服务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职教脱贫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与显着成就并存的诸多现实问题仍然存在,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总结出当前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存在法律法规的“缺位”、监管能力的“弱位”、财政投入的“错位”、组织角色的“越位”、信息技术的“差位”,这些现实困囿是与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特征相违背的,其产生主要是因为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方式的“行政主导”、治理监管体系的“传统一体”、治理主体的“一元管理”、治理信息技术的“机械化”,其深层次原因是由于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缺失。为解决这些现实困囿,本研究基于治理现代化视角提出完善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性对策,即五个方面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对策,以期帮助吉林省政府进一步推进本省职业教育朝现代化方向发展。

二、河南省出台发展职业教育新举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省出台发展职业教育新举措(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述
    2.1 贫困理论基本释义
        2.1.1 贫困的定义
        2.1.2 贫困的标准
        2.1.3 贫困的分类
        2.1.4 扶贫的内涵
    2.2 西藏贫困问题的基本状况
        2.2.1 贫困人口较多且分布广
        2.2.2 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
        2.2.3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2.3 西藏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2.3.1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
        2.3.2 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
        2.3.3 落后的基础服务设施
        2.3.4 突出的健康风险问题
        2.3.5 严重的精神文化贫困
    2.4 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2.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2.4.2 筑牢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需要
        2.4.3 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第3章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1 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反贫困理论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
        3.1.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3.1.4 西方学者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探索
    3.2 实践基础
        3.2.1 1949-1958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3.2.2 1959-1977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第4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
    4.1 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1978-1993)
        4.1.1 出台西藏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4.1.2 改革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经济体制
        4.1.3 初步开启西藏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4.1.4 体制改革阶段西藏扶贫成效总结
    4.2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4.2.1 西藏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4.2.2 新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4.2.3 扶贫攻坚阶段西藏脱贫工作成效
    4.3 扶贫深化阶段(2001-2011)
        4.3.1 探索适宜西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4.3.2 明确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4.3.3 夯实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4.3.4 扶贫开发政策落地与基本成效总结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发展的战略抉择
        5.1.1 规划新时代富民兴藏路线
        5.1.2 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5.2 构建西藏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
        5.2.1 西藏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
        5.2.2 西藏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
        5.2.3 西藏精准扶贫的责任机制
        5.2.4 西藏精准扶贫的投入机制
        5.2.5 西藏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
        5.2.6 西藏精准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
    5.3 明确西藏精准扶贫的施策路径
        5.3.1 特色产业开发:撬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杠杆
        5.3.2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
        5.3.3 生态保护扶贫:破解“富饶的贫困”陷阱
        5.3.4 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西藏贫困的代际传递
        5.3.5 社会保障兜底:兜住西藏脱贫攻坚的底线
    5.4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工作成效
        5.4.1 第六次座谈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5.4.2 “三不愁三有三保障”脱贫目标基本实现
        5.4.3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创新与发展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
        6.1.1 始终坚持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
        6.1.2 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6.1.3 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持续革新
        6.1.4 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
    6.2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对西藏未来减贫与发展的启示
        6.2.1 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6.2.2 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6.2.3 在脱贫攻坚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2.4 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2)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A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发展的必要性
        2.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国内外相关研究评析
    (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中职校“双师型”教师内涵界定与相关理论
    (一)基本概念界定
        1.中等职业学校
        2.“双师型”教师
        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4.校企合作
        5.“双元制”办学模式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相关理论
        1.教师专业化理论
        2.终身教育理论
        3.激励理论
二、中职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一)调查准备及样本选取
        1.江苏省A中等专业学校概况
        2.调查样本情况
    (二)访谈的实施
        1.访谈的对象
        2.访谈的内容
    (三)中职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描述
        1.“双师型”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3.“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情况
        4.“双师型”教师队伍企业实践情况
    (四)中职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原因分析
        1.“双师”教师数量不足
        2.“双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3.“双师型”教师培训体制不完备
        4.“双师”校企合作不深入
        5.缺少“双师”建设机制
        6.“双师”意愿不强烈
三、中职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效策略
    (一)政府协调推动
        1.尽快出台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标准
        2.形成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和推进制度
        3.拓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基地
    (二)学校积极作为
        1.明确教师招聘细则,多元化聘任教师
        2.加强校本培训,让现有资源得到最大利用
        3.健全激励机制,让内外因做到最佳组合
        4.明确发展目标,引导教师发展方向
    (三)教师主动参与
        1.提高“双师”发展意识
        2.提升与时俱进的观念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3.制定“双师”发展职业规划
    (四)深化校企合作
        1.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2.夯实现代学徒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中职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访谈提纲
致谢

(3)市民化进程中农民工的职业培训路径研究 ——以宿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阐释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农民工
        二、农民工市民化
        三、职业培训
    第二节 相关理论阐释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农民教育的相关理论
        三、人力资本理论
        四、需求层次理论
    第三节 农民工市民化与职业培训关联性透视
        一、农民工市民化:城镇化进程的必然现象
        二、职业培训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关系
第三章 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和问题分析——以宿迁市为例
    第一节 宿迁市农民工职业培训概述
        一、农民工概况
        二、农民工职业培训具体措施
    第二节 宿迁市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调查
        一、农民工基本情况
        二、农民工职业培训情况
    第三节 宿迁市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分析
        一、政府方面
        二、企业方面
        三、培训机构方面
        四、农民工方面
第四章 国内外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培训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国内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培训经验
        一、“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
        二、“春潮行动”
        三、“求学圆梦行动”
    第二节 国外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培训经验
        一、美国职业培训经验
        二、德国职业培训经验
        三、日本职业培训经验
    第三节 国内外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培训启示
        一、发挥政府的培训主导作用
        二、健全培训法律保障体系
        三、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
第五章 市民化进程中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路径探讨
    第一节 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指导原则
        一、坚持外因和内因相结合原则
        二、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则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四、坚持立法和执法并重原则
    第二节 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可行性路径
        一、政府方面
        二、企业方面
        三、培训机构方面
        四、农民工方面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附录

(4)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四、国内外研究动态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服装行业发展与市场人才需求分析
    1.1 国内服装行业发展分析
    1.2 河南省服装生产制造发展分析
    1.3 市场对中职服装专业学生的需求分析
    1.4 中职服装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足
第二章 河南省中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
    2.1 现状调查
        2.1.1 调查目的
        2.1.2 调查范围和对象
        2.1.3 调查内容与方式
    2.2 调查数据与结果分析
        2.2.1 专业课程设置
        2.2.2 教学模式、课堂形式
        2.2.3 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
        2.2.4 学生设计能力与创新意识
        2.2.5 教师队伍建设
        2.2.6 “校企合作”机制
第三章 河南省中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
    3.1 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3.2 教学模式陈旧、课堂形式呆板
    3.3 教学与实训设备现代化水平低
    3.4 学生实践技能与设计创新意识较差
    3.5 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3.6 “校企合作”参与度与深度不足
第四章 河南省中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
    4.1 优化课程结构,体现技能培养理念
    4.2 革新教学模式,提升专业学习效率
    4.3 加强设备投入,促进实训基地现代化
    4.4 培养创新人才,推动服装行业发展
    4.5 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
    4.6 深入“校企合作”,建立合作长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5)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以昆明高级技工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对象、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昆明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核心概念及基础理论
    第一节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概念
        一、职业教育
        二、高技能人才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
    第二节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理论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协同治理理论
第二章 昆明市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分析
    第一节 昆明市经济发展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概况
        一、昆明市经济发展情况
        二、昆明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概况
    第二节 昆明市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历程
        一、我国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
        二、昆明市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
    第三节 昆明高级技工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一、昆明高级技工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概况
        二、昆明高级技工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效
第三章 昆明市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第一节 昆明市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昆明市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不匹配
        二、昆明市职业技能培训水平低
        三、昆明市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不足
        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外部氛围缺失
    第二节 昆明市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力度不够
        二、政府缺少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资金支持
        三、“双师型”教师缺乏
        四、高技能人才社会影响力较差
        五、高端人才引领作用欠缺
第四章 国内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具体做法及启示
    第一节 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具体做法
        一、德国“双元制”高技能人才培养
        二、美国“社区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
    第二节 沿海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做法
        一、广州市“羊城工匠”高技能人才培养
        二、宁波市“院园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
    第三节 国内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完善高技能人才立法
        二、平衡高技能人才的供给和需求
        三、加大高技能人才的经费投入
第五章 昆明市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困境之对策
    第一节 完善多元主体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
        一、政府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
        二、加强政府、学校和企业间协同治理
        三、人才培养与区域主导产业对接
        四、深化政府在“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作用
    第二节 提高政府对职业培训的服务水平
        一、增大政府对职业教育购买服务的力度
        二、加大昆明市高技能人才职业培训能力建设
    第三节 强化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一、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拓宽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学习渠道
        三、整合市属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学校资源
    第四节 营造适合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氛围
        一、促进终身培训制度
        二、建立本地区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我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个人旨趣——家门口上得起的幼儿园在哪?
        二、民生疑问——五分钟生活圈如何实现便捷?
        三、现实之问——2010年的政策是否真正落地?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
        二、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
        三、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执行
    第四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研究
        二、教育政策执行的研究
        三、思考与启示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公共服务理论之“服务而非掌舵”
        二、公共选择理论之理性“经济人”假设
        三、公共政策执行理论——史密斯政策执行分析框架
    第六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路径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央政府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顶层设计与意义
    第一节 中央政府关于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顶层设计
        一、从规范要求到专项整治再到专项治理
        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属性”与“服务设施用地”错位
    第二节 新时代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的现实意义
        一、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助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动
        二、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助力国家人口安全的战略部署
        三、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助力十九大幼有所育的重要承诺
    小结
第三章 省级政府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的执行
    第一节 政策文件扫描:时间集中、主体众多、形式多样
        一、政策发布年度——“波浪式-拱桥式-指数式”发展态势
        二、政策制定机构——涉及部门多、主体多寡类型化
        三、政策文件形式——方案、意见为主,通知、条例类较少
    第二节 政策内容洞察:泾渭分明的象征型与务实型
        一、内容设计类型化——象征型和务实型两支分流
        二、象征型政策——行政上的符号
        三、务实型政策——执行上的指南
    第三节 政策现状透析:策略性和“行政发包式”执行
        一、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策略性执行
        二、作为统筹主体的“行政发包式”执行
    小结
第四章 县级政府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的执行实践——以N市A区和B区为例
    第一节 N市A区的政策执行
        一、前治理时代:收获与困境并存
        (一)“三项工程”促就回购一所幼儿园
        (二)困境:跨部门协同失灵与土地财政
        二、专项治理时代:千头万绪,力有未逮
        (一)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政策理解难
        (二)教育一人“拎独头”——各部门协同难
        (三)国家请客,地方买单——私有园所回购难
    第二节 N市B区的政策执行
        一、前治理时代:收获和协作兼得
        (一)回收部分“跨节点”幼儿园
        (二)各部门奏响协同执行的“合奏曲”
        二、专项治理时代:再次梳理,皆为普惠
        (一)多部门联合摸底——高效率合作
        (二)始终秉持普惠初心——鼓励办成普惠
    第三节 政策执行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央地政策设计的周全性与强制性分析
        (一)“公共服务设施定位”与“居住服务用地”错位——中央教育政策与土地政策不对称
        (二)执行力不强的土地政策和姗姗来迟的治理方案——N市政策跟进相对较慢
        二、目标群体的复杂度与配合度分析
        (一)私有多与公有多——目标群体的复杂度不同
        (二)拒绝与接受——目标群体的配合度不同
        三、执行机构的策略和协同度分析
        (一)鼓励捐赠与互相合作——执行策略不同
        (二)单枪匹马与珠联璧合——各部门协同度不同
        四、政策经费与土地资源的分析
        (一)囊中羞涩与富埒陶白——经费资源不同
        (二)寸土尺地与广袤天地——土地资源不同
    小结
第五章 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执行的路径建议与研究反思
    第一节 路径建议
        一、司法解释与政策补充,法律与政策的珠联璧合
        二、专项拨款与土地划拨,全力保障普惠化的实现
        三、执行主体的考核与合作,优化执行机构的执行机制
        四、尊重历史展望未来,理性衡量作出最优选择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研究目标反思
        二、研究对象反思
        三、研究深度反思
附录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汇总表
附录二 中央关于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政策统计表
附录三 N市关于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政策统计表
附录四 教育行政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五 小区配套幼儿园举办者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后记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框架结构和创新及不足
        1.4.1 框架结构
        1.4.2 创新之处
        1.4.3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问题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社会组织
        2.1.2 教育扶贫
        2.1.3 社会组织教育扶贫
    2.2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现实背景
        2.2.1 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有待开发
        2.2.2 社会组织服务社会优势凸显
        2.2.3 精准扶贫要求多元力量参与
    2.3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历史进程
        2.3.1 1978 年—1989 年: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探索阶段
        2.3.2 1990 年—2000 年: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展开阶段
        2.3.3 2001 年—2011 年: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深化阶段
        2.3.4 2012 年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攻坚阶段
    2.4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总体成效
        2.4.1 缓解了政府教育扶贫财政压力
        2.4.2 填补了政府教育扶贫工作空隙
        2.4.3 促进了政府教育扶贫效率提高
        2.4.4 减轻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负担
第3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1.1 发展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1.2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
        3.1.3 教育同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2.1 发展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
        3.2.2 发展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
        3.2.3 发展教育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根本之策
    3.3 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
        3.3.1 人力资本理论
        3.3.2 文化贫困理论
        3.3.3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3.4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相关理论
        3.4.1 有教无类——教育的普惠性
        3.4.2 治乱学说——教育的教化性
        3.4.3 经学致用——教育的实用性
        3.4.4 教养兼施——教育的公益性
第4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实践探索
    4.1 基础教育
        4.1.1 学前教育
        4.1.2 义务教育
        4.1.3 普通高中教育
        4.1.4 特殊儿童教育
        4.1.5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4.2 职业教育
        4.2.1 发展农村中高等职业教育
        4.2.2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4.2.3 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4.2.4 培养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4.3 普通高等教育
        4.3.1 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
        4.3.2 指导城市返乡青年创业
    4.4 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4.4.1 学前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4.2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4.3 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4.4 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4.5 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5 以资育人
        4.5.1 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自立自强
        4.5.2 通过人文助困树立学生积极心态
        4.5.3 通过感恩教育培育学生责任意识
    4.6 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4.6.1 改善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4.6.2 提高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
第5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
    5.1 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
        5.1.1 筹款工具模式
        5.1.2 项目运行模式
        5.1.3 组织资助模式
    5.2 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模式
        5.2.1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
        5.2.2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5.3 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
        5.3.1 社会企业模式
        5.3.2 公益创投模式
        5.3.3 影响力投资模式
第6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未来趋向
    6.1 明确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角色定位
        6.1.1 扶贫资源的链接者
        6.1.2 扶贫服务的提供者
        6.1.3 扶贫能力的建设者
        6.1.4 扶贫行动的倡导者
        6.1.5 扶贫工作的合作者
    6.2 发扬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经验
        6.2.1 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
        6.2.2 抓好教育扶贫品牌建设
        6.2.3 重视舆论宣传引导作用
        6.2.4 开展多种形式慈善募捐
    6.3 抓住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机遇
        6.3.1 经济与社会转型激发社会组织发展
        6.3.2 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提供发展时机
        6.3.3 政府职能转变需要社会组织承接工作
        6.3.4 制度创新为社会组织创造发展环境
    6.4 正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挑战
        6.4.1 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法律缺失
        6.4.2 社会组织外部管理僵化
        6.4.3 社会组织普遍资源短缺
        6.4.4 社会组织内部能力不足
    6.5 优化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路径选择
        6.5.1 构建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法律体系
        6.5.2 改善社会组织外部治理环境
        6.5.3 落实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
        6.5.4 加强社会组织内部能力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后记

(8)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对提升教师素质的现实要求
        1.1.2 职教教师教育发展对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1.1.3 落实新时代国家振兴教师教育政策的要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评析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职教教师教育
        2.1.2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
    2.2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
        2.2.1 教师知识理论
        2.2.2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第3章 国内外职教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3.1 国际职教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几大趋势
        3.1.1 以教师专业标准为引领
        3.1.2 课程价值取向凸显实践本位
        3.1.3 课程结构模块化
        3.1.4 职业教育特色突出
        3.1.5 教学法课程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
        3.1.6 继续教育课程个性化
    3.2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与问题
        3.2.1 课程门类差异较大,课程体系缺乏基本规范
        3.2.2 课程组织呈现学科逻辑
        3.2.3 课程内容陈旧,脱离现实需求
        3.2.4 教学论、教学法课程名称混乱
        3.2.5 职业教育特色淡化,普教化倾向明显
        3.2.6 教育实践环节时长不足,形式单一
第4章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需求调研
    4.1 问卷设计的政策依据
        4.1.1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4.1.2 中学教师资格国家考试标准和大纲
        4.1.3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4.1.4 普通师范教育《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4.1.5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
    4.2 调查问卷的制定与实施
        4.2.1 问卷的编制
        4.2.2 问卷效度
        4.2.3 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4.3 调查结果与分析
        4.3.1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对职教师范生优先具备哪些知识与能力的看法
        4.3.2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目前的培训需求
第5章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策略
    5.1 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5.1.1 从学科逻辑转向能力本位
        5.1.2 从学术取向转向实践取向
        5.1.3 从供给驱动转向需求驱动
    5.2 中等职业学校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重新构建
        5.2.1 中等职业学校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的设计依据
        5.2.2 中等职业学校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
        5.2.3 中等职业学校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5.3 中等职业学校在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重新构建
        5.3.1 中等职业学校在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功能指向
        5.3.2 中等职业学校在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
    5.4 课程实施的建议
        5.4.1 确保教师教育课程学分底线
        5.4.2 加强专业与教育复合型教师队伍培育
        5.4.3 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5.4.4 在职课程突出个性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9)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背景
    三、贫困相关核心概念梳理
    四、研究意义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六、研究思路、重难点和创新点
    七、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和哲学维度
    第一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精准扶贫思想之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贫困问题研究
        二、精准扶贫思想之源—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反贫困思想
        三、精准扶贫思想之根—中华传统文化扶危济困价值理念
        四、精准扶贫思想之鉴—西方反贫困理论
    第二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现实基础
        一、习近平个人实践经历
        二、中国特色扶贫道路
        三、世界反贫困探索
        四、新时代扶贫开发工作现实需求
    第三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哲学维度
        一、从发展传承性审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历史逻辑
        二、从人民主体性审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逻辑
        三、从联系普遍性审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整体逻辑
第二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基本内涵和鲜明特征
    第一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
        二、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
        三、精准扶贫的基本原则
        四、精准扶贫的策略方法
        五、精准扶贫的运行机制
        六、精准扶贫的组织保障
    第二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鲜明特征
        一、彰显人民性
        二、注重现实性
        三、体现全面性
        四、强化精准性
        五、富有创新性
第三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特点和理论创新
    第一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特点
        一、“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从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认识精准扶贫
        二、“大农业大农合大农政”—从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趋势实施精准扶贫
        三、“一二三产融合”—从现代化经济规律的现实要求推进精准扶贫
        四、“小康路上一个都能少”—从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对待精准扶贫
        五、“五级书记抓扶贫”—从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落实精准扶贫
    第二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创新
        一、彰显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
        二、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农民合作化思想
        三、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四、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
        五、深化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第四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时代新命题
    第一节 着力解决精准扶贫新命题
        一、研究宣传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深化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二、精准对接脱贫攻坚新问题,完善针对性解决方案
        三、系统谋划未来新课题,拓展中国特色扶贫道路
    第二节 树立践行精准扶贫新理念
        一、注重创新引领,激发人才科技发展动力
        二、注重协调引领,形成有机联动发展态势
        三、注重绿色引领,彰显生态文明发展方向
        四、注重开放引领,构建内外连通发展格局
        五、注重共享引领,打造全体共有发展平台
    第三节 推出完善精准扶贫新举措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二、建立健全反贫困保障体系
        三、强化教育反贫困战略地位
第五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历史地位、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第一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特色“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发展
        四、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指导思想
        五、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思想宣言
    第二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深化人民利益至上执政理念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促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三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世界意义
        一、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贫困治理提供理论借鉴
        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贫困治理提供路径模式
        三、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贫困治理提供支持帮助
结语
参考文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与重要文献
    二、研究专着
    三、中文期刊
    四、外文期刊
    五、网页资料
    六、报纸
    七、硕博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致谢

(10)吉林省政府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治理现代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与研究的价值
        1.1.1 问题的缘起
        1.1.2 研究的价值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社会调查法
        1.3.3 比较研究法
        1.3.4 统计分析法
    1.4 研究思路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
        1.4.2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核心概念诠释与相关理论解析
    2.1 核心概念诠释
        2.1.1 政府
        2.1.2 地方政府
        2.1.3 职业教育
    2.2 相关理论解析
        2.2.1 中国式治理理论
        2.2.2 治理现代化理论
        2.2.3 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
第3章 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的现状分析
    3.1 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取得的成果
        3.1.1 职业教育体系日益完善
        3.1.2 产教融合不断深化
        3.1.3 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3.1.4 服务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3.1.5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
        3.1.6 职业教育脱贫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3.2 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的现实困囿
        3.2.1 政府职业教育治理法律法规的“缺位”
        3.2.2 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监管能力的“弱位”
        3.2.3 政府职业教育治理财政投入的“错位”
        3.2.4 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组织角色的“越位”
        3.2.5 政府职业教育治理信息技术的“差位”
    3.3 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现实困囿的成因剖析
        3.3.1 治理方式的“行政主导”
        3.3.2 治理监管体系的“传统一体”
        3.3.3 治理主体的“一元管理”
        3.3.4 治理信息技术的“机械化”
第4章 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对策
    4.1 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法律法规体系现代化的实现对策
        4.1.1 修订与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
        4.1.2 加强职业教育相关的单行立法建设
        4.1.3 构建吉林省特色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4.2 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监管体系现代化的实现对策
        4.2.1 推动监管体系向“现代独立”转变
        4.2.2 落实对职业教育相关事务的监管措施
    4.3 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财政投入体系现代化的实现对策
        4.3.1 提高职业教育财政投入规模
        4.3.2 拓展新型职业教育融资渠道
        4.3.3 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区域财政投入机制
    4.4 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组织角色现代化的实现对策
        4.4.1 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
        4.4.2 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治理
        4.4.3 试行吉林省“VET多层级治理”模式
    4.5 吉林省政府职业教育治理信息技术现代化的实现对策
        4.5.1 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治理的模式变革
        4.5.2 利用新媒体构建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河南省出台发展职业教育新举措(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D]. 暴占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A中等专业学校为例[D]. 曹毅.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市民化进程中农民工的职业培训路径研究 ——以宿迁市为例[D]. 李赵君. 江苏大学, 2020(05)
  • [4]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刘括.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0)
  • [5]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以昆明高级技工学校为例[D]. 李洋.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6]我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执行研究[D]. 陈红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研究[D]. 王冬雪. 吉林大学, 2020(08)
  • [8]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 凌琪帆.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19(06)
  • [9]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D]. 于德.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10]吉林省政府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治理现代化视角[D]. 王瑞麟. 长春工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河南省出台发展职业教育新举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