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各类重型肝炎的临床评价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各类重型肝炎的临床评价

一、人工肝支持系统对各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林扬[1](2020)在《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部分血浆置换(PE)与单纯血浆置换两种人工肝治疗方案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3年1月-2019年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住院部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53例。按实际选择的治疗方案区分人群,选择DPMAS+部分血浆置换人工肝治疗方案的为治疗组,选择单纯血浆置换组人工肝治疗方案的为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23例。记录两组患者基本信息、中医证型及相关血清生化指标等。所有ACLF患者的临床数据均采用Excel及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血清生化学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两种模式人工肝治疗后患者4周、12周累积生存率进行分析,并对ACLF患者部分临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统计分析不同人工肝治疗次数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同时比较不同中医证型在ACLF不同分期、临床预后及MELD评分中的分布情况,探索不同中医证型与ACLF临床预后关系。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衰竭分期和病因及治疗前肝功能、血常规、电解质等均未见明显差异。(2)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DBIL、ALB、PT、PLT、ALT、AST、Ca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TBIL、DBIL、ALB、WBC、PT、C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TBIL,ALB较对照组下降明显。(3)两组治疗4周后皮肤黄染、乏力、纳差、腹胀、腹水、尿少、瘀斑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比例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累计至12周随访时,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4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96%及96.67%;12周随访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67%及69.5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1例死亡组患者治疗后的TBIL、INR、Cr、MELD均明显高于42例生存组患者(P<0.05);而ALB及AFP低于生存组(P<0.05)。但两组的性别(男)、PLT、ALT、AST、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53例患者入院时评估的MELD得分为分组标准,统计并分析发现,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在死亡率方面:MELD评分30-39组(100%)高于20-29组(13%)高于10-19组(0%)。(7)接受1次、2次、3次及3次以上人工肝治疗的ACLF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5%(6/8)、85.7%(18/21)、80%(8/10)及71.4%(10/14)。不同的人工肝治疗次数对临床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不同中医证型在ACLF临床预后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蕴结证生存率高于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死亡率高于其他两证型。ACLF分期与不同中医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间MELD评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PMAS+部分血浆置换以及单纯血浆置换两种模式的人工肝均对ACLF患者相关血液生化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前者在清除胆红素能力方面效果优于后者,但两者对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影响并无明显差别。(2)TBIL、ALB、INR、Cr、MELD、AFP可能与ACLF患者的预后相关。(3)与其他中医证型相比,ACLF患者中辨为湿热蕴结证的生存率更高,而辨为脾肾阳虚证的则死亡率更高,提示中医证型或许与ACLF患者的预后存在着一定关系。

莫镜邻[2](2020)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筛选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为ACLF的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临床研究部分:将48例ACLF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口服治疗,观察终点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TBIL、ALB、AST、ALB)、凝血功能(PTA)、死亡率、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评估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的临床疗效。2.危险因素的筛选部分:将纳入的48例ACLF患者,按8周后预后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抗病毒史、TBIL、AST、Cr、MELD评分、肝性脑病、感染,筛选并分析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各指标对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临床研究部分:(1)在有效率和死亡率上: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0.8%)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37.5%)(P<0.05);治疗组累计死亡率(20.9%)低于对照组累计死亡率(54.2%)(P<0.05);研究生:莫镜邻(2)在肝功能水平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TBIL、ALT、AST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ALB水平较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TBIL、ALT、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治疗后第4周的ALB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第8周的ALB水平升高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凝血功能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PTA水平较前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PTA水平明显升高(P<0.05);(4)在MELD评分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MELD评分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MELD评分水平明显降低(P<0.05);(5)在中医证候积分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中医证候积分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中医症候积分水平明显降低(P<0.05)。2.危险因素的筛选部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CLF患者预后与上述因素有关。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MELD评分为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分析,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4、0.556、0.853、0.893、0.949、0.644,得出结论:MELD评分、TBIL、AST预测价值较高,年龄、病程、感染预测价值较低。结论:1.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2.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MELD评分为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吕超[3](2020)在《从炎症因子干预角度观察温阳化瘀方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温阳化瘀方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临床疗效;并从炎症因子调控角度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HBV-ACL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阳化瘀方,观察周期为8周。通过观察HBV-ACLF患者8周的死亡率、ALT、AST、TBi L、ALB、PTA指标、IL-6及IL-10水平、中医证候积分、MELD评分,以评估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9.2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死亡率(P<0.05);(2)治疗结束后,两组存活患者ALT、AST、TBi L水平较前显着下降,ALB及PTA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后,两组存活患者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结束后,两组存活患者IL-6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IL-6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两组存活患者IL-10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IL-10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结论:温阳化瘀方联合西医综合治疗可显着改善HBV-ACLF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抑制促炎因子IL-6释放,促进抗炎因子IL-10释放;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患者存活率。揭示以温阳化瘀为代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有关。

杨玲玲[4](2020)在《李氏人工肝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的病例对照匹配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病情危重、预后差,内科综合治疗死亡率高达50-90%,除肝移植外无其他特效治疗方法,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西方国家被证实能降低酒精相关性ACLF(alcoholic liver disease-related ACLF,ALD-ACLF)血清胆红素、肌酐水平并改善肝性脑病,对其短期生存无改善;在东方国家被证实能提高乙肝相关性ACLF(Hepatis B virus-related ACLF,HBV-ACLF)的短期生存率。研究中常采用亚太肝脏疾病协会(APASL)-ACLF诊断标准和中国肝衰竭指南,且常为回顾性、单中心的小样本研究,所提供的循证医学证据较弱,故人工肝治疗对于HBV-ACLF的生存影响尚无明确定论。本课题组(中国重型乙肝研究小组,Chinese group on the study of severe hepatitis B,COSSH)依托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全国13家大学医院肝病中心(广州中山三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302医院、武汉协和医院、长沙湘雅一院、上海瑞金医院、重庆西南医院等),在前期首次开展了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的“HBV-ACLF诊断与预后评估的中国标准”研究。证实HBV-ACLF患者具有许多不同于ALD-ACLF的独特临床特征,据此建立了HBV-ACLF诊断的中国标准(COSSH-ACLF)和预后评分系统(COSSH-ACLFs)。同时,本课题组在长达5年的全国多中心研究中完成了多中心、前瞻性开放队列的建设,并配有完善的第三方统一数据质控与监察。故本研究基于前期建立的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的COSSH开放队列,于国内外首次使用四种不同的严格控制偏移的方法:多因素回归分析、病例对照匹配、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和逆概率处理加权(Inverse probability treatment weighting,IPTW),采用具有可靠循证医学证据的COSSH-ACLF诊断标准,旨在评价以PE为基础的李氏人工肝(Li’s artificial liver system,Li-ALS)治疗HBV-ACLF的疗效。同时研究采用高通量人细胞因子抗体芯片筛选技术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方法,探究Li-ALS治疗HBV-ACLF疗效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研究人群来自COSSH研究的开放性队列,分为标准内科治疗组(Standard medical treatment,SMT组)和Li-ALS联合SMT治疗组(Li-ALS组)。主要观察终点为短期(21/28/90天)累积生存率,次要观察终点为短期死亡率、LiALS治疗前后生化值以及疾病转归模式等。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病例对照匹配、PSM和IPTW以降低研究中混杂因素的影响,其中PSM和IPTW分析方法用以验证病例对照匹配结果的准确性。此外,研究采用高通量人细胞因子抗体芯片筛选出Li-ALS治疗前后存在显着差异的细胞因子,并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将目标细胞因子集注释到相应的生物学途径中,探索差异基因参与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和通路。研究结果:自2013年7月至2017年12月,共计1103例HBV-ACLF患者入组,排除相关病例后共计924例患者纳入分析(原始队列):Li-ALS组为507例(309例ACLF-1,176例ACLF-2和22例ACLF-3),SMT组为417例(245例ACLF-1,125例ACLF-2和47例ACLF-3)。采用病例对照匹配方法后,Li-ALS和SMT组均得到276例(149例ACLF-1,108例ACLF-2和19例ACLF-3)。分析发现,在原始队列中,Li-ALS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SMT组(54天vs.27天,P<0.01),其短期(21/28/90天)累积生存率显着高于SMT组(73.3-/69.2-/56.5%vs.59.6-/56.6-/49.1%,P<0.01),尤其对于ACLF-2(52.7-/48.9-/33.2%vs.37-/33.2-/26.5%,P<0.05)。在病例对照匹配队列中,同样观察到Li-ALS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SMT组(48天vs.26天,P<0.01),21/28/90天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SMT组(72.5-/68.3-/55.9%vs.60.3-/57.4-/48.5%,P<0.05),尤其为ACLF-2(53.7-/50-/36.1%vs.37.5-/34.2-/26.3%,P<0.05),而对于ACLF-1和ACLF-3两组生存率无显着差异。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发现,LiALS治疗均为降低HBV-ACLF患者21/28天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HR(95%CI):0.721(0.565-0.921)/0.754(0.598-0.951),P<0.01],尤其为ACLF-2[HR(95%CI):0.634(0.453-0.888)/0.589(0.419-0.828),P<0.05]。采用PSM和IPTW分析能得到同病例对照匹配一致的结果。此外,人细胞因子抗体芯片高通量筛选结果发现Li-ALS治疗前后共12个细胞因子表达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促炎症因子和免疫应激介质(GCSF、E-Selectin、GRO-alpha、MIP-3beta、MICB、RANK和ICAM-3)血清水平明显下降,而参与免疫调控的分子(IL-1 R4/ST2和IL-2Ralpha)表达显着升高。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参与了20核心生物学功能和重要通路,主要为:参与炎症反应、负调控免疫应激和免疫效应、调节辅助性T细胞免疫应答和T细胞活化、细胞因子分泌和降低病毒防御反应等。研究结论:本研究证实了以PE为基础的Li-ALS治疗能够显着提高HBV-ACLF短期(21/28/90天)累积生存率,并且是降低HBV-ACLF短期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尤其对于ACLF-2。Li-ALS治疗HBV-ACLF疗效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削弱免疫应激和调节免疫等生物学途径起作用的,早期进行Li-ALS治疗有助于降低HBV-ACLF病死率并为过渡到肝移植争取时间。

王刚[5](2019)在《改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评价》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改变新鲜冰冻血浆的补充时机和补充途径,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评价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对肝衰竭患者的影响,为改良血浆置换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依据。2.评价改良血浆置换治疗的安全性,为肝衰竭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青岛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34例,采用便利抽样法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内科综合治疗,实验组患者16例给予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共进行55例次治疗,对照组患者18例给予传统血浆置换治疗,共进行57例次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凝血指标及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进行血浆置换前后血清生化指标及凝血指标的变化,评价改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短期(3个月)生存率的影响;比较两组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价改良血浆置换治疗的安全性。结果1.实验组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结果比较进行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后,实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血氨(Blood Ammonia,NH3)均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Albumin,ALB)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以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但对ALB水平无影响。2.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结果比较两组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血氨(NH3)、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血浆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均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ALB)上升、血氨(NH3)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传统血浆置换治疗相比,在相同血浆置换量的情况下,改良血浆置换可以提高对ALT、AST、TBiL的清除效率,明显改善患者的PTA,但对ALB和NH3水平无明显影响。3.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后采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 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进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行血浆置换治疗前MEL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EL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能会提高肝衰竭患者的短期(3个月)生存率,尤其是针对MELD评分为中低分的患者。4.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浆置换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改良血浆置换治疗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和推广。结论1.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以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脏功能及凝血功能。2.在相同血浆置换量的情况下,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以增加对肝衰竭患者的血浆清除量,提高治疗效果。3.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能会提高MELD评分为中低分的肝衰竭患者的短期(3个月)生存率。4.改良血浆置换治疗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以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周玲瑶[6](2019)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解毒化瘀颗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HBV-ACL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观察的时间为8周。通过观察HBV-ACLF患者的TBiL、ALB、ALT、AST、PTA、死亡率、中医证候积分、MELD评分,评估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死亡率(20%)低于对照组死亡率(48%);(2)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ALB、ALT、AST、PTA、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3)治疗后第4周治疗组患者TBiL、ALB、ALT、AST、PTA、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第8周治疗组患者TBiL、中医证候积分、MELD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PTA、ALT、AST、ALB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解毒化瘀颗粒联合西医综合治疗HBV-ACLF患者可降低死亡率、改善肝功能、凝血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刘宏先,李燕,左俊岭[7](2017)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行疗效与方法学质量评价,明确治疗的有效性及应用性。方法:电子数据库(Pub Med、Cochrane肝胆病组试验注册资料库、Cochrane图书馆对照试验注册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网、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中检索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时间范围为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选取中药制剂联合西医干预措施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使用Cochrane协作网专用软件Review Manager 5.3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66项研究共5851例患者纳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总有效率、病死率、MELD评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作用明显优于单纯西医组(P<0.00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可提高临床疗效并降低病死率。

孙纷纷,郑嵘炅,孙丽华,鲁晓擘,张跃新[8](2015)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疗效的荟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人工肝支持系统联合常规内科治疗对肝衰竭病死率的影响。方法检索被万方数据、维普期刊、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Medline、Cochrane Library和PubMed数据库收录的2004至2014年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的相关论文。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指导手册进行义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根据异质性检验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采用贝格漏斗图表示其偏倚程度。结果共筛选出20篇文献纳入研究,均为完全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共包括研究对象2 356例,其中1 247例给予人工肝支持系统联合内科治疗,1109例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荟萃分析显示,人工肝联合内科治疗肝衰竭的病死率(316/1 247,25.3%)低于单纯内科治疗(524/1 109,47.2%)[OR=0.36,95%可信区间(CI):0.300.43,Z=11.19,P<0.01);联合治疗急性(亚急性)及慢加亚急性肝衰竭的病死率(54/203,26.6%)低于单纯内科治疗组(76/188,40.4%)(OR=0.53,95%CI:0.340.81,Z=2.91,P<0.01);联合治疗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为25.6%(89/347),亦低于单纯内科治疗组的病死率(171/340,50.3%)(OR=0.32,95%CI:0.230.45,Z=6.73,P<0.01)。对不同类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的病死率分析发现,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联合内科治疗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26/110,23.6%)低于单纯内科治疗组(42/108,38.9%)(OR=0.48,95%CI:0.260.88,Z=2.38,P<0.05);血浆置换联合内科治疗组的病死率(126/575,21.9%)低于单纯内科治疗组(257/492,52.2%)(OR=0.24,95%CI:0.180.31,Z=10.14,P<0.01);两种及两种以上人工肝支持系统联合内科治疗组的病死率为29.7%(80/269),低于单纯内科治疗组(103/227,45.4%)(OR=0.45,95%CI:0.310.67,Z=4.02,P<0.01)。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联合内科治疗可明显降低各类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

王华[9](2013)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对策》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目的肝功能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以出现凝血机制障碍、黄疸、肝性脑病、及腹水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在我国,引起肝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是肝炎病毒,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其次是肝毒性物质和药物。肝功能衰竭并非一种独立的临床诊断,而是一种功能性判断,内科治疗效果欠佳,病死率极高。目前肝移植是治疗肝衰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因存在供体短缺,费用昂贵等因素,严重限制了临床的广泛应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人工肝则是在此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体外肝脏支持系统,它应用现有透析技术,模拟肝细胞的生物解毒功能,通过清除患者体内蛋白结合毒素和水溶性毒素,维持内环境稳定,为肝细胞再生和临界肝细胞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本研究旨在探讨MARS人工肝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非随机性选取我院消化科2008年3月~2013年6月间肝功能衰竭住院患者13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MARS组69例,行内科一般治疗+MARS人工肝治疗;血浆置换(PE)组65例,行内科一般治疗+PE,以探讨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肾功、凝血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改变和临床意义,并监测患者3个月病死率,利用MELD评分系统对两组进行预后评估,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治疗前转氨酶、总胆红素、肾功、凝血指标及MELD分值均具有可比性,并针对MARS治疗组的并发症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1.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MELD分值显着降低(P<0.05),且MARS组较PE组下降更显着(P<0.05);2. MARS组治疗前、后患者的肝功、肾功、凝血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但在清除胆红素、改善凝血方面不及PE组(P<0.05),而降低肌酐、MELD分值的能力显着优于后者(P<0.05);3.对MELD<20、20≤MELD<30、30≤MELD<40的患者,MARS治疗后3个月实际病死率分别为0%、44.7%、52.9%,明显低于预期死亡率27%、76%、83%(P<0.05),且显着低于PE治疗后3个月实际病死率11.1%、55.9%、71.4%(P<0.05);对MELD≥40的患者,MARS治疗后3个月实际病死率与预期死亡率、PE治疗后实际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4. MARS人工肝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为:穿刺部位出血(17.4%)、血压下降(8.7%)及感染(4.3%)。结论1.MARS及PE治疗均能有效改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MELD分值;2. MARS治疗对患者的肝功、肾功、凝血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但在清除胆红素、改善凝血方面不及PE组,而降低肌酐、MELD分值的能力显着优于后者;3.对MELD<40的肝衰竭患者,MARS较PE治疗能更有效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延长生存期;4.对MELD≥40的患者,MARS及PE治疗效果均不佳,建议及早行肝移植治疗;5. MARS人工肝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为穿刺部位出血、血压下降及感染;6.护理对策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导管护理。

王笑梅[10](201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的荟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摘要】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以“重型肝炎”“肝衰竭”“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PubMed、万方数据知识平台中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的文献,依据Cochrane评价手册评价文献质量,并提交数据进行荟萃分析,利用Stata 9.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数值变量计算标准平均差(SMD)及其95%可信区间(CI);分类变量计算比值比(OR)以及95% CI.结果检出相关文献500篇,含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出处、以及摘要,其中再以随机对照实验(RCT)为检索词,筛出随机对照实验文献78篇,剔除数据不完整以及观察指标不同的文献,按入选标准,最后有17篇文献1492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中西医结合组750例,男582例,女168例。单纯西医治疗组742例,男579例,女163例。文献质量Jadad评分3分1篇,2分16篇,总计1492名患者进行荟萃分析。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一)、ALT下降:有12篇文献入选,对照组549例,治疗组563例。与单纯西医治疗对照组相比,治疗4周,中西医结合治疗组ALT下降程度(350U/L)高于对照组(315U/L), SMD值-0.71,95% CI:-1.16~-0.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ALT水平下降更显着,(二)、总胆红素下降:有15篇文献入选,对照组685例,治疗组689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胆红素下降程度(225umol/L)高于对照组(147umol/L), SMD值-0.88,95% CI:-1.11~-0.6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总胆红素下降的更显着。(三)、PTA回升:有13篇文献入选,对照组609例,治疗组619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PTA的上升水平(39.28%)高于对照组(20.96%),SMD值为1.19,95% CI:0.77~1.6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PTA上升水平更显着。(四)、有效率:有17篇文献入选,对照组737例,治疗组748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有效率(77.0%)高于对照组(53.7%),有效率提高了23.3%,比值比(OR)值为2.94,95%可信区间CI为:2.34-3.7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了有效率。(五)、病死率:有9篇文献入选,对照组459例,治疗组438例,单纯西医治疗组病死率平均为40.7%,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病死率平均为22.4%,OR值2.50,95% CI:1.85~3.3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肝功转氨酶、黄疸的下降以及PTA的回升更显着,提高了有效率,并且降低了病死率。中西医结合治疗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二、人工肝支持系统对各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肝支持系统对各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人工肝主要耗材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临床疗效评估
        2.6 不良反应
        2.7 随访
        2.8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 两种方式人工肝治疗情况
        2.1 53例患者人工肝总体第一次治疗前后比较
        2.2 两组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比较
        2.3 两组人工肝第一次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组间比较
        2.4 两组人工肝治疗前、4 周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2.5 两组人工肝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2.6 两组不同模式人工肝对比 4 周、12 周生存率差异
        2.7 53例患者临床部分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2.8 不同人工肝次数对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3 中医证型与ACLF患者预后的关系
        3.1 不同中医证型的ACLF患者预后比较
        3.2 ACLF分期与中医证型
        3.3 各中医证型MELD评分的分布情况
    4 不良反应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1 当代医学对ACLF的认识
        1.1 ACLF概述
        1.2 临床流行病学
        1.3 ACLF的发病机制
        1.4 ACLF的预后评估
        1.5 ACLF的诊断
        1.6 ACLF的西医治疗
    2 中医对ACLF的认识
        2.1 中医病因病机
        2.2 中医辨证分型
    3 数据分析
        3.1 两种模式人工肝血清学水平及临床症状、体征的比较
        3.2 两种不同模式人工肝对 ACLF 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
        3.3 53例患者治疗后部分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3.4 不同人工肝次数对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3.5 中医证型对ACLF患者预后影响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诊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ACLF的中医研究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治法方药
        1.3.1 中药治疗
        1.3.2 中医外治
    2 ACLF的西医研究
        2.1 病因
        2.2 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
        2.3.1 一般支持治疗
        2.3.2 抗病毒治疗
        2.3.3 抗炎保肝治疗
        2.3.4 免疫调节治疗
        2.3.5 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
        2.3.6 人工肝治疗
        2.3.7 肝移植与肝细胞移植
第二部分 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对象
        1.3 病例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诊断标准
        1.3.3 纳入标准
        1.3.4 排除标准
        1.3.5 中止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随机化分配
        2.2 对照研究
        2.3 治疗方案
        2.3.1 对照组
        2.3.2 治疗组
    3 观察指标
        3.1 死亡率
        3.2 血液生化指标
        3.3 MELD评分
        3.4 中医证候观察指标
        3.5 不良反应记录
    4 疗效评价
        4.1 西医疗效评价
        4.2 中医疗效评价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两组ACLF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6.2 两组ACLF患者死亡率比较
        6.3 两组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6.4 两组ACLF患者肝功能(TBIl、ALB、ALT、AST)比较
        6.5 两组ACLF患者凝血功能(PTA)比较
        6.6 两组ACLF患者MELD评分比较
    7 安全性评价
    8 讨论
        8.1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8.2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TBIL的影响
        8.3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ALB的影响
        8.4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ALT、AST的影响
        8.5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PTA的影响
        8.6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8.7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9 解毒化瘀颗粒的方药分析
    10 解毒化瘀颗粒的现代疗效机制研究
    11 问题与展望
第三部分 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标准
        1.3 治疗方案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收集的定性资料进行赋值
        2.2 影响ACLF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2.3 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2.4 危险因素对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3.1 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3.2 MELD评分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ACLF预后中的预测价值分析
        3.3 筛选预后风险因素在ACLF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从炎症因子干预角度观察温阳化瘀方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HBV-ACLF当代医学认识
        1.1 ACLF的发病机制
        1.2 ACLF的治疗
    2 ACLF中医药研究概述
        2.1 中医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治法治则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0 一般情况
        3.1 病死率
        3.2 实验室指标
        3.3 中医证候观察指标
        3.4 IL-6、IL-10水平
        3.5 MELD评分
        3.6 不良反应
    4 疗效评价
        4.1 主要疗效评价指标
        4.2 次要疗效评价指标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两组患者基线一般资料的比较
        6.2 两组患者治疗8周内死亡率的比较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6.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6.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6、IL-10水平的比较
        6.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ELD评分的比较
        6.7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的比较
    7 不良反应
    8 讨论
        8.1 温阳化瘀方的立法组方依据
        8.2 温阳化瘀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8.3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病死率的影响
        8.4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8.5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PTA的影响
        8.6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8.7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IL-6、IL-10 水平的影响
        8.8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9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李氏人工肝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的病例对照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绪论
第一部分 PE联合持续静脉至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分析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人群和队列
        2.2 入组和诊断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临床资料收集
        2.5 临床疗效评价
        2.6 治疗方法
        2.7 疾病转归模式
        2.8 PE联合CVVH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2.9 统计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入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分析
        3.2 短期累积生存率分析
        3.3 短期死亡风险分析
        3.4 PE联合CVVH治疗对生化指标和疾病转归模式的影响
        3.5 PE联合CVVH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二部分 以PE为基础的李氏人工肝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分析:病例对照匹配研究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人群
        2.2 入组和诊断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临床资料收集和疗效评价
        2.5 治疗方法
        2.6 疾病转归模式
        2.7 Li-ALS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2.8 统计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原始队列和病例对照匹配队列分析
        3.2 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和逆概率处理加权(IPTW)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三部分 李氏人工肝治疗HBV-ACLF疗效机制的探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患者入组临床资料及Li-ALS治疗对临床生化指标的影响
        3.2 Li-ALS治疗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3.3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东西方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差异再认识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改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工具与评价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5 伦理原则
    6 质量控制
    7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2 实验组患者血浆置换前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比较
    3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的比较
    4 实验组与对照患者 MELD 评分的比较
    5 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讨论
    1 实验组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比较
    2 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浆置换治疗后肝功能与凝血指标的比较
    3 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浆置换治疗后MELD评分的比较
    4 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比较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致谢

(6)解毒化瘀颗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肝衰竭的研究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治法方药
    2 西医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肝衰竭的研究
        2.1 发病机制
        2.2 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病例来源
        1.3 西医诊断标准
        1.4 中医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病例排除标准
        1.7 病例剔除标准
        1.8 脱落病例的处理
        1.9 研究病例的终止
        1.10 一般情况比较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随机化分配
        2.2 对照研究
        2.3 治疗措施
    3 观察指标
        3.1 死亡率
        3.2 实验室指标
        3.3 MELD评分
        3.4 中医证候观察指标
        3.5 不良反应记录
    4 疗效评价
        4.1 西医疗效评价
        4.2 中医疗效评价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两组HBV-ACLF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6.2 两组HBV-ACLF患者死亡率比较
        6.3 两组HBV-ACLF患者中医证候比较
        6.4 两组HBV-ACLF患者TBil、ALB、ALT、AST、PTA比较
        6.5 两组HBV-ACLF患者MELD评分比较
    7 安全性评价
    8 脱落情况及原因
    9 讨论
        9.1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病死率的影响
        9.2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TBiL的影响
        9.3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ALB的影响
        9.4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ALT、AST的影响
        9.5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PTA的影响
        9.6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9.7 解毒化瘀颗粒对HBV-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10 解毒化瘀颗粒的药方分析
    11 解毒化瘀颗粒的疗效机制研究
    12 本病的认识及不足
    13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质量评价
    1.5 资料提取与分析
2 分析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方法学质量评价
    2.3 总有效率分析
    2.4 病死率分析
    2.5 总胆红素水平的改善
    2.6 凝血功能的改善
    2.7 症状及预后评分
    2.8 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疗效分析
    3.2 本系统评价的偏倚或局限性
    3.3 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3.4 试验对象的选择
    3.5 干预措施的选择
    3.6 结局指标的选择和测量
    3.7 安全性的评价
    3.8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9)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0)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的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重型肝炎的认识
        1. 中医古籍中对重型肝炎的论述
        1.1 两汉时期
        1.2 隋唐时期
        1.3 两宋金元时期
        1.4 明清时期
        2. 现代中医药对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2.1 重型肝炎病名的规范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中医治疗的方法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对重型肝炎的认识
        1. 重型肝炎的概念
        2. 发病率
        3. 发病因素
        4. 发病机制
        5. 分类
        6. 检查方法
        7. 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荟萃分析(Meta分析)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Meta分析中的常用概念
附录2. 文献质量Jadad评分标准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人工肝支持系统对各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D]. 林扬.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D]. 莫镜邻.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从炎症因子干预角度观察温阳化瘀方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D]. 吕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李氏人工肝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的病例对照匹配研究[D]. 杨玲玲. 浙江大学, 2020
  • [5]改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评价[D]. 王刚. 青岛大学, 2019(03)
  • [6]解毒化瘀颗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D]. 周玲瑶.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 刘宏先,李燕,左俊岭. 湖南中医杂志, 2017(11)
  • [8]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疗效的荟萃分析[J]. 孙纷纷,郑嵘炅,孙丽华,鲁晓擘,张跃新.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5(05)
  • [9]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对策[D]. 王华. 山东大学, 2013(04)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的荟萃分析[D]. 王笑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各类重型肝炎的临床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