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自然、稳定、美丽的城市森林景观——上海崇明生态休闲林规划设计

打造自然、稳定、美丽的城市森林景观——上海崇明生态休闲林规划设计

一、营建自然、稳定、优美的城市森林景观——上海崇明生态休闲林规划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孟笑[1](2021)在《湿地共生设计探索与实践 ——以日照市陈疃河湿地公园为例》文中认为针对湿地公园设计量化指标要求以及设计过程中对湿地生态系统中各要素间影响的考虑,本文将共生理念引入湿地公园设计中,灵活运用其中多要素联系的观点,结合量化模型和方法,构建了湿地共生设计理法体系。同时,以山东省日照市陈疃河湿地公园为例,运用共生设计理法体系进行设计实践,尤其在湿地公园水境(水环境安全)、生境(动植物生境营建)、人境(游览分区规划设计)等方面进行探索。主要内容如下:一、构建湿地共生设计体系:根据湿地自然生态体系中水、土壤、植物、动、人等要素,结合共生学理论、水文学、生态及生物学等理论进行要素间共生关系研究,探求得出以湿地共生水环境设计、共生生境设计、共生植物种植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湿地共生设计体系。二、运用使用速率计数法开展湿地公园共生水境研究与设计:结合环境保护学和水文学内容,将水位、水质和土壤情况作为湿地共生水环境设计条件,针对园内水环境治理问题,使用速率计数法计算潜流人工湿地最佳面积,并结合水文情况分析完成陈疃河湿地公园的水域驳岸、水体基底、人工净化湿地等设计。三、运用动物生境适宜性数据及HSI量化模型开展湿地公园共生生境研究与设计:结合动物学、植物学、湿地生态学以及前文湿地共生生境、共生植物种植设计的内容,以HSI动物适宜性体系提供的动物生境适宜性数据为基准,根据陈疃河湿地公园现有动植物及分布情况,规划陈疃河湿地靠近水库的湿地区域作为严格湿地生态保育区,河漫滩湿地区域作为次级生态保育区,并在保育区范围内应用HSI量化模型提供的水域面积需求、空间旷达郁闭度、人为干扰距离、植被覆盖率需求等数据构建雁鸭类、鹤鹳类鸟类栖息地及模式图。并从遵循湿地类型、地形和水深条件、满足动物及昆虫生境需求等方面提出了湿地植物种植设计方案。四、对比分析各类公园、风景区的设计规范,结合湿地公园的特殊性,概括归纳形成了共生湿地人境设计内容,划分生态格局和游览分区,并对其中的建筑景观规划、游客行为控制和设施设计等提出了相应的量化指标。综上所述,论文以跨学科的视角,运用多种学科的模型体系,结合数理计算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分析,提出“共生”的湿地公园设计理论和方法,并以陈疃河湿地公园作为实践场地演示了其运用过程。为后续湿地公园初步设计中的保护与利用分区规划、扩初或深化设计中湿地生境、水体、植被的具体数值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推动设计量化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熊倩[2](2021)在《生态美学视野下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 ——以新宁县桂山村为例》文中提出目前,在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基础上,要继续推进乡村振兴,除了要守住最基本的脱贫成果外,持续推动农村居住条件和环境改善问题,保护好绿水青山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大多数美丽乡村景观规划片面追求人工美,忽视乡村发展的本质,自然景观没有得以保护和尊重,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现代农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有必要在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进行审美观念的革新,为此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运用策略。本文以美丽乡村景观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读、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层次分析、实例研究等方法,利用yaahp、ArcGIS等软件,从生态美学和美丽乡村景观规划两方面出发,对生态美学进行基础性研究,分析美丽乡村景观规划现状,整理乡村景观资源的特点,总结归纳出乡村发展的问题及其原因,构建美丽乡村的生态美学景观要素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提出规划要点和运用策略,从而对新宁县桂山村的美丽乡村景观进行规划实践。得出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研究课题背景分析以及研读文献法对生态美学和美丽乡村景观规划相关基础的梳理,分析出美丽乡村景观的相关生态美学特征体现在生态和谐美、生活诗意美、生产活力美和人文艺术美。基于我国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等相关政策背景下,结合相关理论基础为下文提出生态美学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运用策略提供理论依据。(2)通过归纳演绎法结合相关理论和国内外优秀乡村景观规划案例的研究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美丽乡村景观资源的生态美学特征的34项关联指标进行评价分析,得出其层次排序值:生态和谐美(0.4943)>生产活力美(0.2532)>生活诗意美(0.1804)>人文艺术美(0.0721)。在此基础上,以这四个方面为出发点,针对每个点提出对应的生态美学运用策略,分别为维护生态原真和谐美的乡村生态景观、构建生活诗意栖居美的乡村生活景观、推动农业生产活力美的乡村生产景观、来传承人文传统艺术美的乡村人文景观,从而指导下文桂山村景观规划实践。(3)基于上文将新宁县桂山村作为实践对象,调研分析乡村现状概况及其具有生态美学特征的景观资源,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桂山村乡村景观资源的生态美学特征中生态和谐美和生产活力美占据重要优势地位。因此,建议将生态景观资源和生产景观资源作为规划部分,同时结合桂山村其他景观资源进行综合规划,提高美丽乡村的生态美学表达,并在最大程度上展现乡村生态美学优势。(4)基于上文对桂山村景观资源综合评价,并结合桂山村景观资源特色,将桂山村总体空间布局规划为“两带五区多环”形式,其中,“两带”即以十里大峡谷为核心的活力体验带和以万亩樱花园为核心的休闲观光带,“五区”为自然生态景观区、诗意生活休闲区、农业生产发展区、民俗风情游赏区、综合服务管理区,“多环”为以乡域东北部阡陌田园为主的农业生产景观,结合现有田埂打造成多条乡村慢行环线。分别从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人文美四个方面入手,将研究得出的四个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运用策略分别应用到不同的分区规划中。(5)基于对桂山村景观资源评价的结果,将自然山水景观作为重点规划对象,通过塑造生态和谐景观空间,营造出诗意生活氛围意境。同时打造特色农业景观,提升生产活力发展,提炼人文景观资源,传承凸显桂山村艺术文化。以此对提出的表达策略加以验证,理论结合实践,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生态美学视野下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董秀维[3](2021)在《休闲农业园儿童自然教育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成都松鼠乐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高楼大厦阻断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联系,导致大量的“自然缺失症”和“城市病”人的产生。而解决此类病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连接,故自然教育作为近几年热议的行业逐渐兴起并在走向鼎盛发展阶段,亲近自然的体验式教学与活动方式打开了人与自然之间连接的纽带。同时,伴随我国体验消费时代的来临,农耕体验与学农自然教育也逐渐引起重视,多数农业园在以前单纯的参观游览功能下,开发了生态科普教育功能,休闲农业园优质的自然生态本底为儿童户外自然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场地与空间选择。农业的转型,交通条件的改善,促使农业园成为满足人们休闲体验的重要场所,因此将休闲农业园与自然教育相结合具有现实意义。自然教育是一种重视在自然环境中互动体验的教育形式,这不止决定了自然教育和环境景观设计有一定的关联,也体现了自然教育与体验性教学理论之间的关联性。本文以休闲农业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案例研究等方法,在对休闲农业园景观、自然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休闲农业园儿童自然教育与儿童活动心理、活动体验三者之间的关系梳理,首次提出将心流体验与儿童自然教育环境景观设计和自然教育活动策划相结合,通过环境设计的手段引发自然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心流体验,促进儿童自然环保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培养,方便休闲农业园自然教育活动的开展,从而进一步激活休闲农业园的活动收益。并通过研究获得如下成果:(1)通过理论研究、案例分析与实地调研,分析总结出休闲农业园开展自然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总结出休闲农业园适宜开展自然教育的景观元素及其特征,即地形要素、水体要素、植物要素(园林植物、农作物)、动物要素、农用具要素、建筑及小品要素、道路与铺装要素等。(2)对农业园管理层和自然教育参与者进行实地访谈和问卷调研,总结出川渝地区开展儿童自然教育的活动需求、活动偏好与活动阻碍因素。需求因素主要包括休闲农业园体验必备条件、休闲农业园必备的服务设施及信息获取方式和纪念品制作需求;活动偏好主要包括自然教育宣教方式偏好、自然教育内容偏好、自然教育课程活动偏好;阻碍因素主要在于交通的便利性、场地的吸引性、以及课程的安全性三个主要方面。通过对调研的分析研究,为农业园中进行景观场地建设与自然教育课程设计提供理论支持。(3)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激发心流体验的休闲农业园自然教育景观空间营造应遵循参与性、叙事性、自然性、新奇性、美感性、安全性、地域性、人文性等八大原则,并应满足场地功能性、空间舒适性、活动丰富性、管理科学性等设计要求。对自然观察类、自然体验类、自然探险类、自然感悟类等四类自然教育景观空间提出具体营造方法。就自然教育景观空间的构成要素,包括地形、水体、植物、动物、农用具、建筑与小品、道路与铺装等,分别提出营造策略,最后从设计与激发心流体验教学的角度,对自然教育课程活动做了相应的策划。(4)针对理论研究与策略的提出,以成都市松鼠部落二期建设为例,从场地现状、自然资源分析、主题定位以及功能分区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并因地制宜的提出相应的自然教育课程方案。综上,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及案例实践,首次提出将心流体验运用于休闲农业园自然教育景观设计,初步提出基于心流体验的自然教育景观空间规划设计的原则与策略,并对相关自然教育课程方案进行归纳整理,丰富了自然教育在景观设计中理论的发展,也为相关的自然教育景观空间设计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发。

林麒琦[4](2020)在《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研究 ——以杭州清凉峰镇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乡村建设的快速推进,浙江省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如火如荼,一方面是让乡村更加宜学、宜居、宜游,另一方面也期望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田园综合体是实现乡村振兴、城乡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十九大会议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田园综合体”最早于2012年提出,是继“农业产业园”、“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后乡村振兴发展的新举措。田园综合体以田园生态、田园产业、田园社区为核心组成要素,满足人回归乡土的需求,打破城市和乡村相互分离的壁垒,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也是促进农村三产融合,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美丽乡村、村落景区、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然而,田园综合体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对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的探索有助于推进田园综合体研究的进展,也对当前的乡村田园景观特色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通过文献研究、调查分析、通过设计之研究(Research Through Design,简称RTD)以及案例论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田园综合体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总结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成果,概括相关理论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以确定研究方向。第三部分系统地介绍设计研究理论体系的相关概念,对通过设计之研究理论及模型进行概述,为后文展开设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根据对我国现行的相关规范进行梳理,形成开展案例研究的框架,并对国内相关成熟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的理论猜想,即风景园林与旅游规划相结合的设计方法。第五部分以清凉峰镇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为例验证猜想,并通过设计反思总结设计经验,形成专门的设计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旅游项目的建设、生态环境的整治、村落体系的规划和资源要素的转译等。本文形成了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一,本文将RTD的方法体系首次应用在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研究上,并通过具体的设计研究过程完成了RTD理论框架的应用。第二,论文应用RTD的方法体系针对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展开研究,总结了田园综合体景观的设计师经验,结合案例分析了设计的经验与不足。第三,提出了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的路径,完成相关设计知识的积累,为同类型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提供借鉴。

陈燕茹[5](2020)在《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城市滨水绿廊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江西吉安县禾河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各种城市病,尤其是城市内涝、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骤减等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应对洪涝灾害,人们盲目地对河道截弯取直、修筑硬质驳岸,使得河流的自然生态功能逐渐丧失,自然环境受到破坏,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绿色基础设施作为一种重要的绿色设施手段,滨水绿廊作为一种线形绿色空间,研究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城市滨水绿廊景观规划设计,发挥其具有的生态服务功能、社会及经济方面的潜能对解决城市严峻的生态问题具有十分有益的帮助。运用绿色基础设施手段规划的滨水绿廊能够充分发挥各类水体及绿地对雨洪径流的控制能力、缓解洪涝灾害、修复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具有积极显着地生态效益。本文研究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文献综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和归纳总结等方法,一方面对国内外关于绿色基础设施和滨水绿廊的理论进行阐述,对中小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模式进行归纳整理;另一方面对国内外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滨水绿廊景观规划设计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归纳。以江西省吉安县禾河滨水绿廊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场地现存的主要问题有洪涝灾害频繁、水污染严重、动植物生境受到破坏、景观设施缺失、场地功能不完备等。禾河滨水绿廊的规划设计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1)生态修复;(2)雨洪调蓄;(3)整体连接;(4)功能多样。从中观城市和微观场地的空间尺度上,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将城市滨水绿廊的自然生态与景观功能相结合,构建集雨洪、生态、游憩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滨水绿廊,将自然区域和其他开放空间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本文探索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城市滨水绿廊景观规划设计的策略和途径,以期为今后其它中小城市滨水绿廊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路。

王梦琪[6](2020)在《基于平原造林景观提升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以北京市黑庄户乡定辛庄公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使处于城市、乡村过渡地带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结构破碎、游憩功能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作为北京地区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的重点打造区域,城市边缘区广大人工造林景观的进一步优化,将打破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发展的困境,充分发挥出多元、健康的城市边缘区绿地对生态人居环境的积极作用。文章首先对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及平原造林景观提升相关理论概念进行梳理。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得出北京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发展及城市边缘区平原造林景观面临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的研究,提出系统性构建与模块化实施并行的城市边缘区造林景观提升方法,从宏观规划引导到微观优化实施层面进行展开,通过近自然城市森林生境营造、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林地游憩功能提升、管理维护方式优化四个模块的组合,形成可行性较强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平原造林景观提升策略。最后,以具有代表性的北京朝阳黑庄户乡定辛庄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对上述研究进行实践应用。本研究对于北京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广大基础造林的后续景观提升,以及结合人工造林地进行的多元化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于初初[7](2020)在《上海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特征与使用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与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的调整对国内郊野公园的建设提出了更加强烈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上海作为国内郊野公园建设的先行者,截止到2020年4月,已规划郊野公园30处,其中包含建成7处,取得了一定成效,其经验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当前关于郊野公园的文献更侧重于单一角度的研究,基于多元视角探讨某区域郊野公园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上海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特征总结和使用评价。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本文以上海30处规划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其中7处试点郊野公园并对其规划设计特征进行梳理,且就布局选址、规划设计理念、空间格局、景观特征、功能类型、其他等六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总结。其一,上海郊野公园的空间布局以主城区为中心呈环状放射性分布,展现出规模大、范围广、要素多等特征。其二,上海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理念可总结为对接土地整治、尊重场地特征、突出野趣休闲等三个方面。其三,上海郊野公园的空间结构可被归纳为递进式、组团式和散点式三种,类型趋向多元化。其四,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探讨了上海试点郊野公园的景观特征。其五,当前上海试点郊野公园中的功能类型可被归纳为游憩活动、主题游线、节事庆典等三大类。其六,探讨了上海郊野公园中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实现方法和生态理念的表达与体现方式。同时,尝试基于游憩、景观、格局以及运营管理等多个视角对郊野公园进行全方位的使用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其一,上海郊野公园的使用人群以18-44岁的公司职员居多,自驾是最常用的交通方式,享受自然是他们最偏好的游憩体验。其二,当前上海的郊野公园体系和城市区域绿地均存在破碎化程度高、斑块分布离散、形态受到干扰、绿地优势度低等问题。论文对上海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特征的归纳总结和对其使用评价的研究,为后续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和研究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建议,并且对于国土生态空间的规划和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黄潇以[8](2020)在《基于鸟类栖息地营造的厦门九溪口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与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影响,湿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环境质量下降以及分布破碎化,适合鸟类栖息的地方面积不断缩减。城市湿地公园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能够较好保护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城市生态平衡。针对当前湿地生态系统逐年退化的大背景,鸟类在自然界食物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鸟类栖息地的营建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实现,以此为视角探讨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是一个极具价值与意义的议题。就此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究的方法,以厦门九溪口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例,将其和鸟类栖息地构建结合起来,探讨如何在后者视角下对前者进行设计。首先,明确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探讨相关理论概念。其次,明确鸟类资源并对湿地生境的要求特点展开分析,将其作为具体规划展开的依据,在规划设计中寻找鸟类保护与湿地景观设计的平衡点。再次,明确规划依据,提出鸟类栖息地营建视角下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法方法。对国内外针对鸟类栖息地营建的湿地公园建设相关案例搜集梳理和分析,对不同案例的特征进行对比,从中寻找其的成功经验,以及可被借鉴的方面。最后,理论结合实践,将理论中分析出来的相关方法和思路运用到具体的规划设计中,通过实例来验证理论本身的合理性,通过理论在实例中的运用,也指导实例中的规划设计更好展开。设计规划过程兼具生态性与综合性,具体设计中要对场地本身的特点进行尊重,在此基础上,通过本文中实例的设计,有效推动当前湿地生态环境逐渐退化大背景下的城市湿地资源的开发、管理与保护,为其他相关设计提供具有参考性的规划设计思路。

奚秋蕙[9](2020)在《基于健康环境营建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 ——以昆明龙泉郊野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绿地是健身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郊野公园更具备控制城市扩张、保护自然生态、提供游憩空间等功能。基于“健康中国”的政策背景和城市快速发展下人们对健康环境的迫切需求,该文以健康环境营建为出发点,聚焦适合郊野公园的健康环境营建策略,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郊野公园保护与开发问题,为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新视角。论文共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从绿地与健康和郊野公园两方面入手,对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归纳,了解“环境-健康”学科及郊野公园近年来的相关成果及研究趋势。第三部分明确郊野公园的健康特征,对郊野公园的实地调研和知觉恢复分析结果进行整理说明,得出郊野公园的心理恢复功效突出、在规划设计中应突出风景的远离性和魅力性的结论。第四部分基于先前的综述研究和相关调研,形成由健康的环境基底和健康的活动支持两部分组成的郊野公园健康环境营建策略,并分析相关案例,对策略的运用予以启发。第五部分以昆明龙泉郊野公园为例,运用郊野公园健康环境营建策略,完成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设计等内容。第六部分为对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

梅雨亭[10](2020)在《基于后工业景观更新理论的城市开放空间营建手法研究 ——以江苏昆山鑫源电厂工业园区景观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旧工业区的合理更新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在城市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工业遗存,正日益面临着产业调整、空间转型和功能更新的需求。从原有的工业空间到满足现代产业需求的复合空间,保护和更新工业遗存需要遵循某些路径和机制,在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研究后工业景观改造和升级的方式方法,探索旧工业区遗存的更新改造策略,满足时代新的要求并创造多元化价值。本文通过学习后工业景观的相关概念及研究相关文献,回顾西方后工业景观的背景和发展过程,以及国内后工业景观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结合不同国家的后工业景观发展经验,总结出后工业景观具有保存产业特征、减量集约发展、形式功能互补、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并提出营造后工业景观在结构、功能、尺度、内涵和生态层面的更新手法。最后,将后工业景观更新理论引入实践设计,结合江苏省昆山市鑫源电厂工业园区的基础条件,挖掘潜在的优势,利用景观设计手段实现旧工业区转型升级,使其原有的精神内涵得以体现,满足伴随盘活存量和减量发展的规划需求。

二、营建自然、稳定、优美的城市森林景观——上海崇明生态休闲林规划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营建自然、稳定、优美的城市森林景观——上海崇明生态休闲林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湿地共生设计探索与实践 ——以日照市陈疃河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理论研究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
        1.3.3 理论研究
    1.4 研究框架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2 湿地及其相关概念、研究概况
    2.1 共生相关概念阐述
        2.1.1 共生理论相关概念及研究概况
        2.1.2 共生理论在传统文化与古典园林中的解读
    2.2 湿地、湿地公园相关概念
        2.2.1 湿地的定义
        2.2.2 湿地的分类和功能
        2.2.3 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定义辨析
        2.2.4 城市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概念辨析
        2.2.5 湿地公园的特征与功能
    2.3 共生湿地理论概述
        2.3.1 湿地共生系统概述
        2.3.2 实现湿地公园设计与自然良好共生
        2.3.3 实现湿地公园设计与人良好共生
    2.4 本章小结
3 湿地共生设计体系构建
    3.1 湿地共生设计的主要内容
        3.1.1 湿地共生设计的目的
        3.1.2 湿地共生设计的意义
        3.1.3 湿地共生设计的具体内容
    3.2 与水共生(共生湿地水环境设计)
        3.2.1 共生湿地环境中的水和基底要素
        3.2.2 共生湿地水环境设计原则
        3.2.3 共生湿地水环境设计内容
        3.2.4 日照市陈疃河湿地公园水系设计研究
        3.2.5 与水共生的湿地公园案例
    3.3 与生物共生
        3.3.1 与动物共生(共生生境设计)
        3.3.2 与植物共生
        3.3.3 与生物共生的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案例
    3.4 与人共生(共生湿地公园人境和游境设计)
        3.4.1 湿地人境的概念与系统关系
        3.4.2 湿地人境构建的原则
        3.4.3 湿地人境构建的内容
4 共生湿地:陈疃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实践
    4.1 项目概况与场地解读
        4.1.1 场地区位分析
        4.1.2 上位规划解读
        4.1.3 现状用地分析
        4.1.4 现状水系分析
        4.1.5 现状道路分析
        4.1.6 现状实景分析
    4.2 自然地理气候资源分析
    4.3 设计定位与构思
        4.3.1 设计定位与设计目标
        4.3.2 设计原则
        4.3.3 规划依据
    4.4 总体设计
        4.4.1 总平面图
        4.4.2 功能分区
    4.5 分区设计
        4.5.1 河漫滩湿地生态修复保育区
        4.5.2 湿地森林、生态农田区
        4.5.3 水田湿地游憩体验区
        4.5.4 湿地文化科普游览体验区
    4.6 专项设计
        4.6.1 保护与利用规划
        4.6.2 游线与景观主题规划
        4.6.3 水系规划设计
        4.6.4 水田设计
        4.6.5 驳岸设计
        4.6.6 生态岛设计
        4.6.7 道路交通组织设计
        4.6.8 种植设计
        4.6.9 景观照明设计
        4.6.10 其他配套设计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
        5.1.1 主要结论
        5.1.2 创新点
    5.2 不足与展望
        5.2.1 不足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一 陈疃河湿地公园实景图
    附图二 陈疃河湿地公园总平面图
    附图三 陈疃河湿地公园鸟瞰图
    附图四 陈疃河湿地公园效果图
    附图五 陈疃河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示意图
    附图六 陈疃河湿地公园设计意向图
    附表一 日照水库区域湿地鸟类名录
    附表二 日照水库区域湿地高等植物名录
作者简历

(2)生态美学视野下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 ——以新宁县桂山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相关规划战略的支持
        1.1.2 乡村景观发展的现状问题
        1.1.3 人们对特色乡村景观发展的向往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生态美学相关研究进展
        1.3.2 乡村景观规划相关研究进展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生态美学与美丽乡村景观规划概念辨析与相关理论
    2.1 生态美学概念辨析与相关理论
        2.1.1 生态美学相关概念
        2.1.2 生态美学内涵
        2.1.3 生态美学的表现形式与审美方式
        2.1.4 生态美学的功能与价值
    2.2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概念辨析与相关理论
        2.2.1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概念界定
        2.2.2 乡村景观资源的分类与特征
        2.2.3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2.3 生态美学与美丽乡村景观规划的关联性分析
        2.3.1 生态美学与建设美丽乡村的契合
        2.3.2 乡村景观资源与生态美学的契合
        2.3.3 美丽乡村景观中生态美学特征
        2.3.4 生态美学在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可行性
    2.4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2.4.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4.2 景观美学理论
        2.4.3 乡村美学理论
        2.4.4 乡村景观规划AVC理论
        2.4.5 人类聚居环境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相关案例分析
    3.1 日本里山乡村: 维护生态自然和谐
        3.1.1 案例概况
        3.1.2 规划思路
        3.1.3 经验借鉴
    3.2 广东省莲塘村: 整治诗意乡村环境
        3.2.1 案例概况
        3.2.2 规划思路
        3.2.3 经验借鉴
    3.3 台湾台东县池上乡: 激活多感官参与体验
        3.3.1 案例概况
        3.3.2 规划思路
        3.3.3 经验借鉴
    3.4 江西省婺源县篁岭古村: 传承特色民俗风情
        3.4.1 案例概况
        3.4.2 规划思路
        3.4.3 经验借鉴
    3.5 浙江桐庐县环溪古村: 整体规划村落生态环境
        3.5.1 案例概况
        3.5.2 规划思路
        3.5.3 经验借鉴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生态美学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策略研究
    4.1 美丽乡村景观资源的生态美学特征研究
        4.1.1 美丽乡村景观资源的内容
        4.1.2 美丽乡村景观资源的生态美学特征评价体系构建
        4.1.3 美丽乡村景观资源的生态美学特征评价结果分析
    4.2 基于生态美学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要点
        4.2.1 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要点
        4.2.2 乡村生活景观规划要点
        4.2.3 乡村生产景观规划要点
        4.2.4 乡村人文景观规划要点
    4.3 基于生态美学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原则
        4.3.1 审美性原则
        4.3.2 生态性原则
        4.3.3 功能性原则
        4.3.4 可持续性原则
    4.4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的生态美学运用策略
        4.4.1 维护生态原真和谐美的乡村生态景观
        4.4.2 构建生活诗意栖居美的乡村生活景观
        4.4.3 推动农业生产活力美的乡村生产景观
        4.4.4 传承人文传统艺术美的乡村人文景观
    4.5 本章小结
5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新宁县桂山村景观规划案例实践
    5.1 新宁县桂山村概况调研分析
        5.1.1 新宁县桂山村规划背景
        5.1.2 规划依据
        5.1.3 区位交通分析
        5.1.4 现状用地分析
        5.1.5 景观资源分析
        5.1.6 建设现状分析
        5.1.7 SWOT分析
    5.2 新宁县桂山村景观资源的生态美学特征评价与分析
        5.2.1 桂山村景观资源的生态美学特征评价数据采集
        5.2.2 桂山村景观资源的生态美学特征评价结果及分析
        5.2.3 基于桂山村景观资源的生态美学特征的规划建议
    5.3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新宁县桂山村景观规划
        5.3.1 规划性质
        5.3.2 规划目标与定位
        5.3.3 规划策略
        5.3.4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新宁县桂山村景观总体规划
        5.3.5 新宁县桂山村景观规划中生态美学的分区运用表达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讨论
    6.1 总结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新宁县桂山村美丽乡村景观生态美学特征评价调查问卷
致谢

(3)休闲农业园儿童自然教育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成都松鼠乐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休闲农业园儿童自然教育环境设计现状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休闲农业园儿童自然教育景观设计理论基础
    2.1 休闲农业园儿童自然教育相关概念
    2.2 自然教育内容研究
    2.3 休闲农业园儿童自然教育理论研究
    2.4 心流体验与自然教育景观相关性
    2.5 本章小结
3 休闲农业园儿童自然教育经典案例研究
    3.1 日本MOKUMOKU农场
    3.2 英国Mudchute城市农场
    3.3 台湾蘑菇部落生态休闲农场
    3.4 上海泰生农场
    3.5 成都欢乐田园
    3.6 本章小结
4 川渝地区休闲农业园自然教育现状及需求调研
    4.1 川渝地区休闲农业园自然教育现状
    4.2 川渝地区休闲农业园自然教育需求与偏好
    4.3 休闲农业园自然教育需求、偏好及阻碍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符合心流教学的休闲农业园自然教育景观与课程设计
    5.1 影响休闲农业园儿童自然教育的环境空间设计因素
    5.2 休闲农业园儿童自然教育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5.3 休闲农业园儿童自然景观空间设计策略
    5.4 休闲农业园自然教育景观空间设计方法
    5.5 休闲农业园自然教育景观要素设计策略
    5.6 功能分区
    5.7 自然教育活动的课程设计
    5.8 本章小结
6 松鼠部落自然教育基地规划设计实践
    6.1 项目概况
    6.2 整体景观规划设计
    6.3 自然教育主要节点空间设计
    6.4 课程活动策划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不足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休闲农业园自然教育管理者调查问卷
    附录 B 休闲农业园自然教育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 C 休闲农业园自然教育偏好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

(4)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研究 ——以杭州清凉峰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社会背景
        1.1.2.1 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决胜时期
        1.1.2.2 浙江地区乡村建设成绩与问题并存
        1.1.2.3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1.1.2.4 乡村旅游需求增加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1.1 通过设计之研究
        1.4.1.2 文献研究法
        1.4.1.3 调查分析法
        1.4.1.4 实例论证法
        1.4.2 研究框架
2.田园综合体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2.1 相关基础理论概念
        2.1.1 相关概念解析
        2.1.1.1 乡村景观
        2.1.1.2 休闲旅游
        2.1.1.3 休闲农业
        2.1.1.4 创意农业
        2.1.2 相近概念辨析
        2.1.2.1 田园综合体与美丽乡村
        2.1.2.2 田园综合体与农业综合体
        2.1.2.3 田园综合体与特色小镇
        2.1.2.4 田园综合体与现代农业产业园
        2.1.3 田园综合体概念
        2.1.4 田园综合体景观组成要素
        2.1.4.1 田园生态景观
        2.1.4.2 田园社区景观
        2.1.4.3 田园产业景观
    2.2 国内外田园综合体理论综述
        2.2.1 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综述
        2.2.2 国内田园综合体理论综述
        2.2.3 国外田园综合体理论综述
        2.3.3.1 意大利“田园综合体”理论综述
        2.3.3.2 日本“田园综合体”理论综述
    2.3 本章小结
3.通过设计之研究的方法体系
    3.1 设计研究的背景
    3.2 设计研究的内涵
        3.2.1 设计与研究
        3.2.2 设计研究的内容体系
        3.2.2.1 关于设计之研究
        3.2.2.2 为了设计之研究
        3.2.2.3 通过设计之研究
    3.3 通过设计之研究的研究进展
    3.4 通过设计之研究模型
        3.4.1 通过设计之研究内在学习过程模型
        3.4.2 通过设计之研究知识循环模型
    3.5 本章小结
4.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的设计师式研究
    4.1 方法论的实践
    4.2 设计师式研究过程框架
    4.3 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的设计师式认识框架
        4.3.1 案例总结的参照框架
        4.3.1.1 田园综合体建设条件分析阶段的研究框架
        4.3.1.2 田园综合体营建阶段的研究框架
        4.3.1.3 田园综合体运营管理与保障机制的研究框架
        4.3.2 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的认识框架
    4.4 设计研究成果总结:案例研究
        4.4.1 成都多利农庄
        4.4.1.1 项目概况
        4.4.1.2 景观营建
        4.4.1.3 存在问题
        4.4.2 都江堰天府源田园综合体
        4.4.2.1 项目概况
        4.4.2.2 景观营建
        4.4.2.3 存在问题
        4.4.3 无锡田园东方
        4.4.3.1 项目概况
        4.4.3.2 景观营建
        4.4.4 绍兴花香漓渚
        4.4.4.1 项目概况
        4.4.4.2 景观营建
        4.4.4.3 存在问题
        4.4.5 斗门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
        4.4.5.1 项目概况
        4.4.5.2 景观营建
        4.4.5.3 存在问题
        4.4.6 安吉田园鲁家
        4.4.6.1 项目概况
        4.4.6.2 景观营建
        4.4.7 杭州绕城村近郊型田园综合体
        4.4.7.1 项目概况
        4.4.7.2 景观营建
        4.4.7.3 存在问题
    4.5 设计经验知识: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经验总结
        4.5.1 田园生态景观
        4.5.1.1 优化生态格局,保留村庄肌理
        4.5.1.2 生态保育与修复并举
        4.5.1.3 发展循环农业与湿垃圾再利用
        4.5.1.4 废水废气废料达标排放
        4.5.2 田园社区景观
        4.5.2.1 合理规划与适度整治
        4.5.2.2 完善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
        4.5.2.3 融入文化内涵,提升景观品质
        4.5.2.4 创意互动,活化田园景观
        4.5.2.5 加强社区治理,建设和谐社区
        4.5.2.6 明确使用者特征,满足使用者需求
        4.5.3 田园产业景观
        4.5.3.1 以优势农业为核心产业,创意农业为衍生产业
        4.5.3.2 三产融合,完善产业结构
        4.5.3.3 可食地景,赋予景观附加值
        4.5.3.4 植物间套作,提高土地利用率
    4.6 设计经验知识: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的不足
        4.6.1 田园综合体的管理不足
        4.6.2 田园综合体的配套服务设施不全
        4.6.3 田园综合体景观建设缺少工匠精神
    4.7 理论假设:景观营建与旅游规划相结合
5.清凉峰镇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
    5.1 引论:实践验证
    5.2 调查方法、研究内容与范围
        5.2.1 调查方法
        5.2.2 研究内容与范围
    5.3 项目概况:清凉峰镇田园综合体
        5.3.1 区位及交通概况
        5.3.2 自然环境条件
        5.3.2.1 水文条件
        5.3.2.2 地形地貌
        5.3.2.3 生物资源
        5.3.2.4 气候环境
        5.3.3 人文资源条件
        5.3.4 产业发展条件
        5.3.5 区域旅游发展现状
        5.3.5.1 周边旅游概况
        5.3.5.2 现状旅游资源
        5.3.5.3 旅游资源分析总结
        5.3.6 清凉峰镇现状问题总结
        5.3.6.1 核心产业资源带动能力不足
        5.3.6.2 产业结构不完善、秩序不规范
        5.3.6.3 基础服务设施不足
        5.3.6.4 文化氛围感不强
        5.3.6.5 地广人稀,村落无中心
        5.3.6.6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矛盾突出
    5.4 营建过程:风景园林与旅游规划的跨专业实践
        5.4.1 设计目标的确定:基于旅游规划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5.4.1.1 旅游规划目标与风景园林规划
        5.4.1.2 景观营建目标
        5.4.2 景观营建的关键:特色旅游产业布局
        5.4.3 项目构思
        5.4.3.1 区域总体定位
        5.4.3.2 规划策略
        5.4.4 旅游规划与景观营建的整合
    5.5 营建结果:清凉峰镇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与设计
        5.5.1 清凉峰镇田园综合体景观总体规划
        5.5.1.1 生态环境整治规划
        5.5.1.2 旅游项目规划
        5.5.1.3 村落体系规划
        5.5.1.4 内部交通规划
        5.5.2 核心区域景观设计
        5.5.2.1 田园生态景观营建
        5.5.2.2 田园社区景观营建
        5.5.2.3 田园产业景观营建
    5.6 设计反思:对理论假设的回应
    5.7 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RTD理论框架的应用
        6.1.2 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
        6.1.2.1 梳理建设的条件、建设过程的框架
        6.1.2.2 国内成熟实践案例的调查研究
        6.1.2.3 提出营建途径的理论设想
        6.1.2.4 通过实际项目的验证
        6.1.2.5 提出具有普适性的设计知识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之处
        6.2.1.1 设计周期过少
        6.2.1.2 设计研究的局限
        6.2.2 成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目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5)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城市滨水绿廊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江西吉安县禾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
2 绿色基础设施与滨水绿廊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绿色基础设施
        2.1.1 绿色基础设施相关概念
        2.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 滨水绿廊
        2.2.1 滨水绿廊相关概念
        2.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 其他相关概念研究
        2.3.1 城市河道及蓄滞洪区
        2.3.2 可持续雨水管理
        2.3.3 生态修复
    2.4 小结
3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滨水绿廊相关实践
    3.1 国外实践案例
        3.1.1 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三一河廊道规划设计
        3.1.2 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河绿色廊道——工业河流的绿色基础设施
        3.1.3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与加冷河修复
    3.2 国内实践案例
        3.2.1 河北省迁安市三里河生态廊道
        3.2.2 重庆云阳环湖公园绿色廊道
    3.3 小结
4 中小城市滨水绿廊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4.1 中小城市近郊地区滨水环境的特点
        4.1.1 生态干扰程度低,易发生季节性洪涝灾害
        4.1.2 人口集聚区污染严重
        4.1.3 用地类型单一,建设开发程度低
        4.1.4 功能需求大,具有整体性开发优势
    4.2 中小城市滨水绿廊规划原则
        4.2.1 自然生态性原则
        4.2.2 防洪安全性原则
        4.2.3 整体连通性原则
        4.2.4 景观功能性原则
        4.2.5 文化展示性原则
    4.3 中小城市滨水绿廊规划设计策略
        4.3.1 中小城市滨水绿廊景观规划模式
        4.3.2 中小城市近郊地区滨水绿廊景观设计策略
    4.4 技术方法
        4.4.1 可持续雨水管理技术
        4.4.2 生态修复技术
    4.5 小结
5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吉安县禾河滨水廊道景观规划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发展背景
        5.1.2 区位分析
        5.1.3 吉安县自然地理概况
        5.1.4 上位规划解读
        5.1.5 场地定位
    5.2 场地分析
        5.2.1 场地历史文化
        5.2.2 现状用地分析
        5.2.3 现状村落分析
        5.2.4 现状交通分析
        5.2.5 现状水文分析
        5.2.6 现状竖向分析
        5.2.7 现状动植物分析
        5.2.8 现状问题总结
    5.3 目标与策略
        5.3.1 设计依据
        5.3.2 设计愿景
        5.3.3 功能定位
        5.3.4 设计目标
        5.3.5 设计策略
    5.4 总体规划
        5.4.1 总平面图
        5.4.2 功能分区
        5.4.3 规划结构
        5.4.4 鸟瞰图
    5.5 分区设计
        5.5.1 北部生态带
        5.5.2 中部郊野带
        5.5.3 南部活力带
    5.6 专项设计
        5.6.1 竖向专项设计
        5.6.2 雨水管理专项设计
        5.6.3 驳岸专项设计
        5.6.4 种植专项设计
        5.6.5 生境专项设计
        5.6.6 交通专项设计
        5.6.7 游憩专项设计
        5.6.8 服务设施专项设计
        5.6.9 技术经济指标
    5.7 小结
6 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奖成果
致谢
附件

(6)基于平原造林景观提升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以北京市黑庄户乡定辛庄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市化进程加重生态人居问题
        1.1.2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发展面临压力
        1.1.3 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与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建设有机融合
        1.1.4 城市边缘区平原造林景观现状需进一步提升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查阅
        1.4.2 实地调研
        1.4.3 案例研究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
        2.1.1 城市边缘区
        2.1.2 绿色空间
        2.1.3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
    2.2 平原造林景观提升
        2.2.1 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工程
        2.2.2 平原造林的概念涵义
        2.2.3 景观提升
    2.3 相关理论及概念
        2.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2 近自然林业理论与近自然森林理念
        2.3.3 城市森林理论
    2.4 国内外研究概况
        2.4.1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相关研究综述
        2.4.2 平原造林相关研究综述
3 北京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平原造林现状研究
    3.1 上位规划政策解读
        3.1.1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3.1.2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年—2020年)》
        3.1.3 《北京市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3.2 北京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建设现状
        3.2.1 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
        3.2.2 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
        3.2.3 绿色通道建设
    3.3 北京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建设中的问题
        3.3.1 格局结构破碎化,空间连续性差
        3.3.2 环境受污染侵蚀,生态可持续性差
        3.3.3 塑造与管理不足,景观体验性差
    3.4 北京城市边缘区平原造林景观现状
        3.4.1 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建设情况
        3.4.2 平原百万亩造林分类
        3.4.3 北京城市边缘区平原造林景观现状
    3.5 北京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平原造林景观现状问题
        3.5.1 绿色森林空间不足,空间格局需要进一步完善
        3.5.2 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及景观效果有待提升
        3.5.3 基础设施较差,林地景观游憩功能有待加强
        3.5.4 经营培育技术不足,管理维护不当
4 国内外案例研究
    4.1 北京海淀中关村森林公园
        4.1.1 项目概述
        4.1.2 设计分析
        4.1.3 借鉴意义
    4.2 北京南海子郊野公园
        4.2.1 项目概述
        4.2.2 设计分析
        4.2.3 借鉴意义
    4.3 法国苏塞公园
        4.3.1 项目概述
        4.3.2 设计分析
        4.3.3 借鉴意义
    4.4 上海浦江郊野公园
        4.4.1 项目概述
        4.4.2 设计分析
        4.4.3 借鉴意义
    4.5 曼谷都市森林公园
        4.5.1 项目概述
        4.5.2 设计分析
        4.5.3 借鉴意义
    4.6 香港郊野公园体系
        4.6.1 项目概述
        4.6.2 设计分析
        4.6.3 借鉴意义
5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平原造林景观提升设计策略
    5.1 总体设计原则
        5.1.1 生态优先
        5.1.2 整体协调
        5.1.3 功能复合
        5.1.4 地域特色
        5.1.5 人性参与
    5.2 系统性的造林景观提升途径
        5.2.1 规划引导层面
        5.2.2 优化实施层面
    5.3 造林景观提升主导类型
        5.3.1 生态主导型
        5.3.2 游憩主导型
        5.3.3 滨水廊道复合型
    5.4 模块化的造林景观提升策略
        5.4.1 近自然城市森林生境景观营造
        5.4.2 基础设施建设及完善
        5.4.3 林地游憩服务功能综合提升
        5.4.4 管理维护方式优化
6 北京市黑庄户乡定辛庄公园规划设计实践
    6.1 项目背景
        6.1.1 政策解读
        6.1.2 上位规划解读
    6.2 区位分析
        6.2.1 场地区位
        6.2.2 周边用地分析
        6.2.3 周边交通分析
        6.2.4 周边公园绿地分析
        6.2.5 区域人文概况
    6.3 场地现状分析
        6.3.1 红线范围
        6.3.2 现状用地类型分析
        6.3.3 现状平原造林分析
        6.3.4 现状水文分析
        6.3.5 现状基质分析
        6.3.6 现状高程分析
        6.3.7 现状交通分析
    6.4 设计目标与策略
        6.4.1 设计目标愿景
        6.4.2 规划设计策略
    6.5 总体规划设计
        6.5.1 总体规划
        6.5.2 景观空间结构
        6.5.3 景观功能分区
        6.5.4 公园路网规划
        6.5.5 公园竖向设计
        6.5.6 公园水系设计
        6.5.7 基础服务设施
    6.6 分区节点设计
        6.6.1 北部
        6.6.2 西部
        6.6.3 南部
    6.7 专项设计
        6.7.1 水网设计专项
        6.7.2 驳岸设计专项
        6.7.3 道路设计专项
        6.7.4 活动规划专项
        6.7.5 植物种植设计专项
        6.7.6 材料利用专项
        6.7.7 照明设计专项
    6.8 经济技术指标
7 结语
    7.1 研究成果
    7.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7)上海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特征与使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代的城乡区域统筹发展
        1.1.2 城市绿色空间规划建设的新标准与新策略
        1.1.3 上海郊野公园的建设与发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
        1.4.1 总结国内外郊野公园的建设与研究进展
        1.4.2 梳理上海郊野公园发展概况
        1.4.3 研究上海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特征
        1.4.4 评估上海郊野公园使用状况
        1.4.5 提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与营造建设优化建议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实地调查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5.4 归纳分析法
        1.5.5 问卷调研法
    1.6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释义及研究进展综述
    2.1 相关概念释义
        2.1.1 区域绿地
        2.1.2 郊野公园
    2.2 国外郊野公园发展概况
        2.2.1 英国
        2.2.2 其他国家
    2.3 国内郊野公园发展概况
        2.3.1 香港
        2.3.2 北京
        2.3.3 其他城市
    2.4 郊野公园文献研究综述
3 上海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特征研究
    3.1 上海郊野公园规划设计和建设背景
        3.1.1 上海自然地理概况
        3.1.2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3.1.3 上海土地整治发展概况
    3.2 上海郊野公园发展概况
        3.2.1 萌芽期(2007年以前)
        3.2.2 探索期(2008年-2013年)
        3.2.3 建设期(2014年至今)
    3.3 上海试点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特征
        3.3.1 青西郊野公园
        3.3.2 嘉北郊野公园
        3.3.3 浦江郊野公园
        3.3.4 长兴郊野公园
        3.3.5 松南郊野公园
        3.3.6 廊下郊野公园
        3.3.7 广富林郊野公园
    3.4 规划设计特征总结
        3.4.1 上海郊野公园的布局选址
        3.4.2 上海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理念
        3.4.3 上海郊野公园的空间结构和景观特征
        3.4.4 上海郊野公园的功能类型
        3.4.5 其他
4 上海郊野公园使用评价研究
    4.1 基于使用状况评价法的游憩体验评价
        4.1.1 评价指标选取
        4.1.2 问卷设计与发放
        4.1.3 评价结果统计
        4.1.4 评价结果分析
        4.1.5 使用状况评价小结
    4.2 基于景观美景度评价法的景观要素评价
        4.2.1 评价样本拍摄与选取
        4.2.2 评价人员选择
        4.2.3 景观评价
        4.2.4 评价数据处理与统计
        4.2.5 景观要素分解
    4.3 基于FRAGSTATS指数计算的景观格局评价
        4.3.1 遥感影像的来源及处理
        4.3.2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
        4.3.3 计算结果与结论
5 上海郊野公园规划设计与营造建设优化建议
    5.1 空间格局层面,构建多尺度、多形态的郊野公园体系
    5.2 景观风貌层面,突出近自然、乡野化的特征品质
    5.3 功能类型层面,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游憩需求
    5.4 营建技术层面,强调低干预、节约型的策略方法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基于鸟类栖息地营造的厦门九溪口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进程引发的湿地破坏
        1.1.2 鸟类种群灭绝与栖息地退化
        1.1.3 我国湿地公园迅速发展
        1.1.4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要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鸟类栖息地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研究
    2.1 城市湿地公园
        2.1.1 定义
        2.1.2 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
        2.1.3 我国城市湿地公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 鸟类及鸟类栖息地
        2.2.1 定义
        2.2.2 城市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类型
    2.3 相关理论概念
        2.3.1 鸟类生态学
        2.3.2 行为生态学
        2.3.3 景观生态学
        2.3.4 恢复生态学
    2.4 鸟类生态习性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研究
        2.4.1 城市公园鸟类的选择
        2.4.2 鸟类生态习性及对栖息地环境的需求
        2.4.3 鸟类与栖息地自然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4.4 鸟类与栖息地人工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5 鸟类与城市湿地公园的相关性研究
    2.6 小结
3 基于鸟类栖息地营造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法
    3.1 规划设计概述
        3.1.1 规划设计概念
        3.1.2 规划设计目标
        3.1.3 规划设计作用
    3.2 城市湿地公园选址依据
        3.2.1 上位规划及政策导向
        3.2.2 自然环境条件
        3.2.3 鸟类资源条件
    3.3 规划设计原则
        3.3.1 因地制宜原则
        3.3.2 系统保护原则
        3.3.3 生态优先原则
        3.3.4 合理建设原则
        3.3.5 多元参与原则
    3.4 规划设计内容
        3.4.1 总体设计
        3.4.2 分区规划
        3.4.3 鸟类栖息地规划
        3.4.4 植物景观规划
        3.4.5 水系统规划
        3.4.6 驳岸规划
        3.4.7 竖向规划
        3.4.8 游览体系规划
        3.4.9 服务设施规划
4 相关案例分析
    4.1 Nieuw Land国家公园
        4.1.1 项目简介
        4.1.2 项目特色
    4.2 英国伦敦湿地公园
        4.2.1 项目简介
        4.2.2 项目特色
        4.2.3 经验借鉴
    4.3 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
        4.3.1 项目简介
        4.3.2 项目内容
        4.3.3 经验借鉴
    4.4 上海崇明东滩国际湿地公园
        4.4.1 项目简介
        4.4.2 项目特色
        4.4.3 经验借鉴
    4.5 北京翠湖国家湿地公园
        4.5.1 项目简介
        4.5.2 项目特色
        4.5.3 经验借鉴
    4.6 珠海横琴国家湿地公园
        4.6.1 项目简介
        4.6.2 项目特色
        4.6.3 经验借鉴
5 厦门九溪口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5.1 场地建设背景简介
    5.2 场地概况
        5.2.1 区位背景
        5.2.2 上位规划
        5.2.3 规划区域用地性质
        5.2.4 规划区域交通分析
        5.2.5 场地现状资源概述
    5.3 现状综合分析
        5.3.1 场地主要生境类型
        5.3.2 鸟类资源分析
        5.3.3 场地综合评价
    5.4 设计目标与策略
        5.4.1 目标与定位
        5.4.2 设计策略
    5.5 总体规划
        5.5.1 景观结构
        5.5.2 分区规划
    5.6 专项规划设计
        5.6.1 鸟类栖息地规划
        5.6.2 植物景观规划
        5.6.3 水系统规划
        5.6.4 竖向设计
        5.6.5 驳岸规划
        5.6.6 道路规划
        5.6.7 游线规划
        5.6.8 服务设施规划
    5.7 小结
6 总结与讨论
    6.1 研究总结
    6.2 经验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9)基于健康环境营建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 ——以昆明龙泉郊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实施的国家“大健康”战略
        1.1.2 助力健康的风景园林研究与实践
        1.1.3 大健康产业示范区与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释义与研究综述
    2.1 绿地与健康
        2.1.1 绿地影响健康的发展历程
        2.1.2 绿地影响健康的实现路径
        2.1.3 绿地对健康的作用功效
        2.1.4 绿地与健康的研究进展
    2.2 郊野公园
        2.2.1 郊野公园的概念
        2.2.2 郊野公园的发展历程
        2.2.3 郊野公园的性质
        2.2.4 郊野公园的功能
        2.2.5 国内郊野公园的实践
        2.2.6 国内郊野公园存在的问题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健康环境营建的郊野公园行为分析与使用研究
    3.1 研究综述
        3.1.1 相关概念
        3.1.2 研究目的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2 研究区概况
        3.2.1 西郊历史郊野公园
        3.2.2 北郊森林郊野公园
        3.2.3 东郊游憩郊野公园
        3.2.4 南郊生态郊野公园
    3.3 研究结果
        3.3.1 知觉恢复分析
        3.3.2 实地踏勘
        3.3.3 行为观察
    3.4 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郊野公园健康环境营建策略与案例解析
    4.1 健康的自然基底
        4.1.1 生态敏感性分析
        4.1.2 改善空气条件
        4.1.3 提升环境舒适性
        4.1.4 减弱噪声影响
        4.1.5 案例
    4.2 健康的活动支持
        4.2.1 心理恢复
        4.2.2 体力活动
        4.2.3 社会交往
        4.2.4 案例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健康环境营建的昆明龙泉郊野公园规划设计
    5.1 背景与分析
        5.1.1 现状解读
        5.1.2 现状综合评价
    5.2 愿景与定位
        5.2.1 背景
        5.2.2 愿景
        5.2.3 定位
    5.3 郊野公园健康环境营建策略设计运用
        5.3.1 建设策略分级,保证生态效益
        5.3.2 改善空气条件,提升环境舒适性
        5.3.3 分析噪声来源,减弱噪声影响
        5.3.4 园路设计与空间细化
        5.3.5 植物选择
        5.3.6 多样活动
    5.4 总体规划设计
        5.4.1 平面图
        5.4.2 规划结构
        5.4.3 规划分区
    5.5 专项设计
        5.5.1 山水结构
        5.5.2 植物景观
        5.5.3 交通游线
        5.5.4 服务设施
        5.5.5 节事活动
        5.5.6 用地平衡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注意力恢复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10)基于后工业景观更新理论的城市开放空间营建手法研究 ——以江苏昆山鑫源电厂工业园区景观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变迁下提出新要求
        1.1.2 滨水工业遗址的重塑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范畴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
        1.4.2 对比借鉴
        1.4.3 论证分析
        1.4.4 实例考察
        1.4.5 论证总结
        1.4.6 实践拓展
    1.5 研究框架
2.后工业景观相关基础概述
    2.1 相关概念研究
        2.1.1 工业废弃地
        2.1.2 工业遗产
        2.1.3 后工业景观
        2.1.4 产业遗存
    2.2 文献综述研究
        2.2.1 关于工业废弃地和后工业景观的研究
        2.2.2 关于滨水工业空间的研究
        2.2.3 关于产业转型的研究
        2.2.4 关于电厂改造的研究
3.后工业景观的发展背景及历程
    3.1 后工业景观的发展历程
    3.2 国外后工业景观的发展
        3.2.1 美国的后工业景观发展
        3.2.2 德国的后工业景观发展
        3.2.3 法国的后工业景观发展
        3.2.4 其他国家的后工业景观发展
    3.3 国内后工业景观的产生背景
        3.3.1 原有工业破坏生物多样性
        3.3.2 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
        3.3.3 传统产业衰落造成大量工业用地废弃
        3.3.4 经济结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工业用地的更新置换
    3.4 国内后工业景观的发展历程
4.后工业景观的构建策略与营建手法
    4.1 后工业景观的设计原则
        4.1.1 保存产业特征
        4.1.2 减量集约发展
        4.1.3 形式功能互补
        4.1.4 营造以人为本
        4.1.5 绿色生态持续
    4.2 后工业景观的更新策略
        4.2.1 凸显地域特色
        4.2.2 注重场所个性
        4.2.3 丰富场地功能
        4.2.4 产业助力转型
    4.3 后工业景观的更新手法
        4.3.1 户外空间保留与人性化重组——结构与空间
        4.3.2 工业建筑保护与功能重构——功能与特征
        4.3.3 工业设施的更新与价值重塑——尺度与标志
        4.3.4 历史印记的延续和再生——内涵与精神
        4.3.5 植被景观的营造与特征构建——生态与循环
5.后工业景观更新实践案例研究
    5.1 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5.1.1 公园区位
        5.1.2 历史背景
        5.1.3 设计思想
        5.1.4 公园分区
        5.1.5 设计影响
    5.2 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5.2.1 历史背景
        5.2.2 设计手法
        5.2.3 公园分区
        5.2.4 借鉴意义
    5.3 法国巴黎雪铁龙公园
        5.3.1 公园区位
        5.3.2 历史背景
        5.3.3 设计思路
        5.3.4 公园布局
        5.3.5 设计影响
    5.4 美国纽约高线公园
        5.4.1 历史背景
        5.4.2 设计手法
        5.4.3 设计启发
    5.5 中国杨浦滨江公共空间
        5.5.1 公园区位
        5.5.2 发展背景
        5.5.3 设计思路
        5.5.4 设计启发
    5.6 实践对比分析
    5.7 实践参考经验
        5.7.1 综合开发功能互补
        5.7.2 创新植入完善配套
        5.7.3 产城融合更新利用
        5.7.4 有限介入三道贯通
6.昆山市鑫源电厂工业园区景观设计
    6.1 项目背景
        6.1.1 项目区位
        6.1.2 规划设计范围
        6.1.3 基础资料
        6.1.4 昆山水系概况
        6.1.5 上位概况解读
    6.2 设计的初步营建过程
        6.2.1 整体构思阶段
        6.2.2 实地调研阶段
        6.2.3 总体规划阶段
        6.2.4 分区设计阶段
        6.2.5 景观实际建设阶段
        6.2.6 景观使用评价阶段
    6.3 现状分析
        6.3.1 现状交通分析
        6.3.2 建成环境分析
        6.3.3 产业发展分析
        6.3.4 现状竖向分析
        6.3.5 现状植被分析
        6.3.6 现状水文分析
        6.3.7 现状总体评价
    6.4 规划设计目标、依据与策略
        6.4.1 规划设计目标
        6.4.2 规划设计依据
        6.4.3 规划分区策略
        6.4.4 功能更新策略
    6.5 总体规划设计
        6.5.1 规划设计景观结构
        6.5.2 规划设计功能分区
    6.6 分区节点设计
        6.6.1 电厂工业遗址公园(科技转型示范基地)
        6.6.2 自然湿地公园体验区
        6.6.3 城市开放亲水绿道
        6.6.4 临水商业街(南区)
        6.6.5 临水商业街(北区)
    6.7 专项规划设计
        6.7.1 工业建筑和设备改造规划设计
        6.7.2 竖向规划设计
        6.7.3 水岸规划设计
        6.7.4 雨洪管理规划
        6.7.5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6.7.6 交通游览规划设计
        6.7.7 活动功能规划
        6.7.8 夜景规划
        6.7.9 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6.8 经济技术指标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录 ——《江苏省昆山市鑫源电厂工业园区景观设计文本》

四、营建自然、稳定、优美的城市森林景观——上海崇明生态休闲林规划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湿地共生设计探索与实践 ——以日照市陈疃河湿地公园为例[D]. 孟笑. 浙江大学, 2021(01)
  • [2]生态美学视野下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 ——以新宁县桂山村为例[D]. 熊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休闲农业园儿童自然教育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成都松鼠乐园为例[D]. 董秀维. 西南大学, 2021(01)
  • [4]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研究 ——以杭州清凉峰镇为例[D]. 林麒琦.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5]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城市滨水绿廊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江西吉安县禾河为例[D]. 陈燕茹.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平原造林景观提升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以北京市黑庄户乡定辛庄公园为例[D]. 王梦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7]上海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特征与使用评价研究[D]. 于初初.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基于鸟类栖息地营造的厦门九溪口湿地公园规划设计[D]. 黄潇以.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9]基于健康环境营建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 ——以昆明龙泉郊野公园为例[D]. 奚秋蕙.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基于后工业景观更新理论的城市开放空间营建手法研究 ——以江苏昆山鑫源电厂工业园区景观设计为例[D]. 梅雨亭.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打造自然、稳定、美丽的城市森林景观——上海崇明生态休闲林规划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