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露天矿生产炮孔模型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阳光[1](2021)在《露天深孔爆破微差时间对爆破块度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深孔爆破仍然是露天矿山开采最重要的技术手段。近几年,由于精细化控制爆破技术的加强与推广,对爆破质量和生产成本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爆破块度大小是反映爆破质量和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为降低爆破后的岩石大块率和最大块度尺寸,提高爆破质量,减小矿石生产成本,本文依托《高精度微差控制爆破技术》课题,以紫金山金铜矿为试验场地,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分析露天深孔爆破孔间微差时间以及排间微差时间对爆破块度的影响规律,通过优化孔间微差时间、排间微差时间,以实现降低爆破后岩石大块率和最大块度尺寸的目标。依据试验目的开展试验研究。首先,归纳总结了微差爆破技术的国内外发展历程,介绍了露天深孔爆破合理微差时间的半经验半理论计算公式以及经验取值,根据半经验半理论公式和经验取值的特点,拟定露天深孔爆破微差时间的初始试验值为孔间28ms、排间50ms。其次,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LS-DYNA对孔间微差时间分别为16ms、19ms、22ms、25ms、28ms、31ms以及排间微差时间分别为35ms、40ms、45ms、50ms、55ms、60ms进行数值模拟,并监测不利破碎区的最大有效应力平均值。得到,不易破碎区的最大有效应力平均值随孔间或者排间微差时间的增加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趋势,且当孔间微差时间为19ms、排间微差时间为40ms时,不利破碎区的最大有效应力平均值达到最大37.83MPa,利于岩石的整体破碎。最后,在紫金山金铜矿露天采矿场进行了24组不同的孔排间微差爆破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处理分析,归纳总结出岩石爆破块度尺寸分布以及最大块度尺寸随孔排间微差时间的变化关系,并得出试验条件下,孔间微差时间为19ms、排间微差时间为40ms~45ms时,爆破后的岩石大块率和最大块度尺寸均达到较低值,较大程度上改善爆破效果。本文研究表明,微差时间对爆破块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并确定了不同孔排间微差时间与爆破块度分布、岩石大块率和最大块度尺寸的变化关系。对改善爆破效果、降低矿山开采成本和推动高精度微差控制爆破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郭舒鹏[2](2021)在《大南湖二号露天矿爆破扬尘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大南湖二号露天矿的生产作业已经进入第Ⅳ火烧区,在对第Ⅳ火烧区岩石台阶爆破作业的过程中存在着扬尘浓度大的问题,爆破作业产生的大量粉尘严重影响后续生产和污染环境,为使大南湖二号露天矿可以更好地进行生产并减小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现对大南湖二号露天矿火烧区岩石台阶爆破作业产尘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对火烧区岩石台阶的爆破作业进行优化。对大南湖二号露天矿火烧区岩石台阶进行爆破数值模拟,并对数值模拟的应力云图和应变云图进行分析,找出大南湖二号露天矿火烧区岩石台阶爆破作业扬尘浓度大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在数值模拟的火烧区岩石台阶上选取对台阶爆破作业扬尘浓度具有代表性的3个测点进行精细研究,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大南湖二号露天矿火烧区岩石台阶爆破作业扬尘浓度大的原因。大南湖二号露天矿火烧区岩石台阶爆破作业参数为孔距6m、排距5m、单位炸药消耗量为0.23kg/m3、连续装药和齐发起爆方式,利用正交实验对大南湖二号露天矿火烧区岩石台阶爆破作业进行优化,得到大南湖二号露天矿火烧区岩石台阶爆破作业扬尘浓度最小的爆破方案为孔距7m、排距6m、单位炸药消耗量为0.21kg/m3、间隔装药间隔距离为1m和排间微差为55ms,分析可知该爆破方案确有减小大南湖二号露天矿火烧区岩石台阶爆破作业扬尘浓度的效果。本论文既为大南湖二号露天矿火烧区岩石台阶爆破作业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它露天矿出现类似的情况提供参考价值。该论文有图26幅,表20个,参考文献41篇。
王正煜[3](2021)在《凤凰山石灰岩矿区边坡控制爆破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山开采行业是我国经济建设以及其它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绝大多数的露天矿往往选择控制爆破技术来解决爆破施工对边坡稳定的影响,该技术可以较好地完成对围岩预裂效果的控制。在控制爆破中对爆破参数进行调整优化,可以提升矿山开采和生产效率,增强边坡稳定性,切实减少维护边坡等方面的投入,从而取得更为理想的生产和经济回报。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预裂爆破、光面爆破参数进行优化,并将其应用到工程问题中取得了预期效果。本文主要结论有:(1)综述预裂、光面爆破的成缝原理;总结了爆破荷载的作用机理;对预裂缝宽度问题进行研究;详细分析了两孔预裂成缝的不同情况;确定了预裂爆破参数的公式,并探讨了主要爆破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预裂、光面爆破质量控制。(2)采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成功模拟出了三种形式的爆破漏斗。加强抛掷、标准抛掷和松动爆破漏斗的爆破作用指数n为1.37、0.92和0.7,代入经验公式求得不同爆破漏斗的实际装药量,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际施工经验基本相符。因此,本文采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和参数设置都是正确的,并且验证了岩石破碎的机理。(3)利用有限元软件对不同不耦合系数的工况进行模拟。通过数值模拟结果可得预裂缝是由应力波和爆生气体共同作用形成的。以岩石监测点单元的应力曲线确立岩石破坏的两种类型,即由应力波作用、应力波和爆生气体共同破坏的两种类型。结合两孔之间成缝的判据,最佳不耦合系数为2.5;通过对比各个孔间距下的岩石应力云图,当药卷直径为35 mm、炮孔直径为88 mm时,结合两孔之间成缝的判据,孔间距a=90-100 cm,预裂缝效果较好;分析了光面爆破岩石破坏的过程。通过岩石单元监测点的速度、加速度位移时间曲线详细分析了离自由面不同距离的岩石抛掷过程。结合两孔之间成缝的判据,光面爆破最佳邻近系数m=1;通过模拟两孔之间不同起爆时差的间隔起爆,模拟结果表明:过大的微差时间两孔之间无法形成预裂缝。(4)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在凤凰山不同平台开展预裂爆破试验,优化爆破施工参数。通过观察边坡壁面情况,统计半孔率和坡面平整度来判定预裂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当预裂爆破不耦合系数k=2.57、a=80 cm时,光面爆破邻近系数m=1,边坡区域未有存在超挖以及欠挖等问题。将优化的参数应用到其他平台也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数值模拟的结果与试验误差较小,从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行性。
何桃[4](2021)在《数码电子雷管精准延期对露天矿爆破效果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微差爆破技术在露天台阶爆破中已经被证实能够提高爆破效果,随着数码电子雷管的普及,精准确定延期时间是露天台阶爆破工程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新疆别斯库都克露天煤矿微差爆破延期时间对岩石块度及爆堆形态的影响为主线,采用理论分析、室内实验、现场试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利用无人机技术获取爆堆表面岩块,通过Split-desktop3.0块度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得到试验条件下大块率的范围为3.11%~6.29%、平均块度的范围为44cm~59cm。并且当孔间延期时间为4ms/m时,岩石大块率及平均块度均最低,爆破效果达到最好。(2)利用GPS-RTK技术进行实测,通过3Dmine矿山工程软件对测量点建模,计算出试验条件下爆堆的松散系数范围为1.175~1.304。并且当排间延期时间为13ms/m时爆堆的松散系数最高,且爆堆的形态满足生产要求,爆破效果最好。同时,利用Weibull模型对爆堆轮廓剖面进行拟合,得到不同延期时间下α的取值范围为0.8764~0.9616,β的取值范围为1.317~1.546。通过对比发现,Weibull分布函数模型与爆堆形态能够较好的吻合。(3)基于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选取不利破碎区进行应力波传播规律分析。结果得出,当孔间延期时间为22ms时,测点处拉应力达到最大且大于岩石抗拉强度,认为岩石破碎效果最好。(4)利用最优孔排间微差时间,结合大孔距小排距微差爆破技术,对别矿孔网参数进行调整。试验表明适当增加单孔负担面积,将炸药单耗从0.4kg/m3左右降低到了0.37kg/m3,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张小军[5](2021)在《台阶爆破振动高程效应理论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矿产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日益增长,而爆破作为一种快速、经济、高效的开挖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中。但是在露天矿山、城市地下空间爆破开挖的过程中,作为爆破有害效应之首的爆破振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并且爆破振动随高程差的增加出现高程效应。为此,探讨爆破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高程效应机理及其衰减规律,在保障最终边坡、邻近建筑安全的基础上寻求经济合理的爆破开采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工程价值。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等方法,对台阶爆破振动高程效应展开研究。建立了台阶几何模型并分析振动波在台阶自由面的反射规律。浇筑了不同台阶高度及倾角的混凝土模型并研究了台阶高度、倾角、炸药量对高程效应的影响。搭建了台阶数值模型并分析单孔与多孔爆破的动力响应特征。进行了爆破振动现场监测与统计分析。提出了爆破振动爆前预测评价方法和安全药量计算方法,并在现场工程中进行了验证。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爆破振动高程效应实际是由爆破振动波在自由面的反射叠加引起的;同时,通过化简距爆源水平距离相等而垂直距离不等的测点位置的振速比值,结合萨道夫斯基公式,推导出适合预测台阶地形振速峰值的公式,进而提出了台阶正公式、台阶负公式的概念。(2)通过相似模型爆破试验得出,正、负高程台阶的存在,对爆破振动主要起衰减作用,在个别测点出现放大效应。①在正台阶,药量越大,放大效应越明显。台阶高度越高,台阶振速与平地振速比值最大值的测点位置距离爆源越远。坡度60°台阶更有助于高程放大效应;②在负台阶,离爆源最近的一个台阶对爆破振动衰减效应最明显,且台阶高度越大衰减越明显,随着台阶倾角减小,对振速的衰减作用逐渐减弱。(3)通过单孔、多孔爆破的数值模拟,揭示出爆破振动在台阶边坡上传播的过程中,有效应力最大值的测点与振速峰值最大值的测点不一定相同,即有效应力最大值与振速峰值并不是同步的。当延期时间为6ms时,爆破振动速度放大倍数最大。同时高程放大效应在正台阶更容易出现,而在负台阶出现的时刻更早一些。(4)通过对现场监测的振速拟合分析,得出台阶公式的相对误差为36.8%,台阶公式对爆破振动振速预测的误差低于萨道夫斯基公式(58.2%)。相对于正高程,负高程更有助于爆破振动的衰减。正高程在水平距离500-600m,垂直距离50-100m、负高程在水平距离100-150m,垂直距离60-80m的区域内放大效应明显。正高程的主振频率主要集中在5-15Hz,负高程的主振频率主要集中在10-20Hz,正高程更有助于对高频谐波的抑制和削弱。(5)基于正态分布函数,提出爆破振动爆前预测评价方法,可以定量地描述一次爆破对被保护目标的影响程度。同时根据目标设施的重要性,可采用概率算法求解得到最大单响药量。(6)采用上述研究获得的台阶公式、振动传播规律、振动爆前预测评价以及安全药量计算方法,对金欧露天煤矿改道与店张公路路堑爆破进行设计,爆破振动与房屋裂缝宽度监测结果表明:爆破对金欧露天煤矿办公楼以及店张公路附近居民房屋未造成损伤,证明上述研究成果用于台阶爆破工程中是可行的,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张毕书[6](2020)在《岩屑粒径及其级配对水孔爆破填塞效果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爆破冲孔是露天矿山水孔在爆破过程中时常发生的现象。露天矿山由于降雨及岩层涌水等原因,在穿孔完成后,由于未能及时进行装药爆破,待至对炮孔进行装药爆破时孔内已有不同深度积水,因炮孔排水困难,完成装药后,水孔填塞段出现不同深度积水。爆破过程中,积水孔发生冲孔现象较为严重。本论文通过现场调研和相关资料、文献查询后,首先从理论上分别阐述了水孔的爆破破岩机理,炮孔填塞的作用及其堵塞机理,药柱爆炸对填塞物的作用形式,并对比分析在爆破荷载下干孔填塞与水孔填塞的作用效果优劣,进而分析了水孔爆破冲孔的原因。通过背景矿山现场调研情况,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得知矿山随机、就便使用炮孔岩屑颗粒填塞水孔,岩屑不同粒径颗粒含量变化较大,爆破时易发生冲孔。论文通过试验,研究了岩屑粒径及其级配对水孔爆破填塞效果的影响。通过以不同粒径大小的岩屑颗粒分别填塞水孔的爆破漏斗试验得出:当使用粒径小于0.5mm的岩屑颗粒填塞水孔时,爆破时易发生冲孔,故粒径小于0.5mm的岩屑颗粒不宜做水孔填塞物。通过空气填塞、水填塞和岩屑颗粒填塞的对比试验得出:水孔填塞效果随填塞料密度的增大而改善,但二者无正比关系;干岩屑堵塞效果明显优于水堵塞效果。通过不宜填塞水孔的岩屑颗粒含量变化对水孔填塞效果影响的爆破漏斗试验得出:小于0.5mm粒径的颗粒含量超过50%的岩屑料不宜做水孔填塞物,否则爆破时易发生冲孔。以试验结论为依据,对背景矿山水孔填塞采取了改善措施,水孔爆破冲孔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冲孔率大幅降低。
张鹏飞[7](2020)在《巴润矿24米高台阶孔内微差爆破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为适应现代化大型露天矿爆破的需要和新爆破器材、工艺的普及,大孔径、高台阶、气体间隔以及孔内微差爆破等一系列技术在现场逐步进入摸索应用阶段,但相关爆破参数和理论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台阶爆破效果研究是一项多因素影响、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理论研究及现场试验确定微差爆破等参数,不能体现爆破参数对工程的适用性影响,不合理的参数设置造成根底和大块岩石的不佳效果时有发生。本文为了优化台阶爆破效果,分别从起爆点位置组合、起爆距离、微差时间定量分析爆破效果。(1)在高台阶孔内微差爆破参数的条件下,按照柱状药包建模、JWL状态方程参数确定调试等诸多基础设置后,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数值模拟计算,以包钢集团巴润矿露天台阶爆破为研究模型,利用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根据现场工艺技术条件,建立了台阶高度24m、孔径310mm、空气间隔装药等9组模型,采用数码电子雷管孔内短微差时间中间气体间隔起爆进行研3ms微差下起爆点位置组合爆破(模型1、2、3、4,起爆距离0 m);3 ms微差下起爆距离(模型5、6、7、8,起爆距离0.5 m、1.0、1.5、2.0);数码电子雷管条件下微差时间有限变化(模型9,微差时间6 ms,低端起爆距离1.0 m)。(2)从爆轰波、拉应力理论出发,结合顶部、中部间隔空气药柱及超深等距考察点有效应力峰值的大小变化、全应力场的分布考虑,以岩石屈服应力作为判据进行比较,分析爆炸载荷能否达到岩石破坏以及分析岩石破碎程度等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下部药柱底部起爆点距离1.0 m先起爆,孔内间隔时间为3 ms上部药柱顶部再起爆的组合下,爆破应力波在岩体内作用时间最长,监测点平均有效应力极值点最高。通过对巴润矿进行高台阶孔内微差爆破工业试验,研究提出的孔内微差爆破参数切实可行。证实模拟结论与现场工业试验验证相结合,达到综合运用计算机分析手段和爆破理论知识来指导生产实践的目的。
焦登铭[8](2020)在《双利矿合理底盘抵抗线和起爆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生产需求的激增,露天矿台阶爆破作业规模随之相应扩大,由此导致的根底与大块问题也频频出现,为了保障矿山正常生产与运营,解决根底与大块问题刻不容缓。究其根源,根底、大块的频发与底盘抵抗线、起爆位置等爆破参数有着密切的关联。为了获得良好的爆破效果,减少根底与大块,提高生产效率,研究台阶爆破中爆破参数的合理性便就成为了爆破相关行业人士与科研学者的研究重点。结合露天台阶破岩机理、影响爆破效果的因素与实际工况分析得出,双利铁矿目前爆破效果不理想的主观原因主要是相关技术参数参照以往经验,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客观原因是矿体裂隙、节理地质的影响,露天矿台阶底部夹制作用强。上述原因直接导致了根底、大块现象的频发,由此提出通过设置合理的底盘抵抗线与起爆点位置等相关措施来改善爆破效果。本文依据双利铁矿的实际工程,以理论计算与修正后的底盘抵抗线、起爆位置等相关爆破参数为基础,由Creo CAE设计软件与HyperWorks里的Altair HyperMesh模块以及LS-DYNA求解器,建立关于底盘抵抗线5.0m、5.5m、6.0m、6.5m与起爆点位置0.5m、1.0m、1.5m、2.0m的16组台阶爆破模型,通过比较由炮孔到台阶坡底线按一定间隔距离选取的各监测单元在爆破过程中其受到的有效应力峰值是否达到岩石的屈服强度作为岩石破碎的判断依据,并借助有效应力时程图得出各组别的有效应力均值大小与到达岩石屈服强度的持续时间,以此得出在数值模拟结果下,底盘抵抗线6.0m与起爆位置2.0m组合时的爆破效果最佳的结论。通过在双利铁矿采场1876水平北帮台阶爆破的现场试验,分析了不同底盘抵抗线与起爆点位置的爆破试验效果,其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证明了数值模拟与实际工程结合验证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解决矿山实际问题的方式,为双利矿今后爆破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依据与参照。
王帷先[9](2020)在《基于神经网络的露天矿抛掷爆破爆堆形态预测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煤炭工业是中国重要的基础能源支柱产业,矿山规模和产能保持着逐年平稳上升。其中,黑岱沟露天煤矿作为国内首个成功应用抛掷爆破-拉斗铲倒堆工艺技术的矿山,目前原煤产量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一,更是不断追求着生产效率和效益的突破。抛掷爆破工程技术作为重要生产环节,需进行不断地优化升级。考虑到爆堆形态是评价抛掷爆破技术的关键因素,因此本论文围绕抛掷爆破爆堆形态的预测研究展开。第一,抛掷爆破涉及参数复杂,现场作业难以区分主要影响参数,缺乏对影响爆堆形态的关键参数具体分析和设计。因此,需要研究当前采区工作面要素、爆破设计参数、爆堆形态数据等关键影响参数或评价指标,分析论证安全参数值。同时评估爆区位置对爆堆形态的影响。第二,爆堆形态特征分析研究中,一方面需要大量的现场实验统计样本作为支撑,另一方面还需要对样本进行分类、筛选,以确保预测的准确性。然而由于数据量庞大,因此当前研究工作普遍存在着研究样本少、缺乏系统性样本筛选方法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收集整理数据库中爆堆样本,研究提出了标准化的爆堆形态分析、处理、回归方法,对大量样本的工作面形态特征及爆堆形态特征进行多次筛选;并提出样本集合的局部加权现行回归方法,在保留爆堆曲线局部细节特征的前提下,得到了具有普遍解释意义的典型爆堆曲线,为爆堆形态研究提供了快速的分析方法。第三,爆堆形态控制、预测分析中,实际常常直接使用平均有效抛掷率评估抛掷爆破方案,对当次作业中较优爆堆形态及其设计参数缺少关联性挖掘,忽视了形态数据对方案数值的反馈和优化。针对上述情况,研究选用三层可自适应误差下降调整权值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以典型爆堆曲线形态参数、曲线对应爆破设计参数为输入、输出节点,通过Matlab训练建立爆堆样本数据映射关系。研究优化模型关键构造参数,缩小设计参数值的计算误差,确保新的爆破设计方案优化效果。研究表明,筛选分组后的不同台阶高度典型爆堆曲线,可对约77.8%的样本进行解释,并适用于倒堆平台搭建方案的预设计。同时,利用各参数建立的网络模型,预测效果误差在4.53%内,且利用典型爆堆曲线预测爆破参数,输出参数值与相似历史数据对比误差在6.56%内。本研究成果应用在黑岱沟露天煤矿,可改善抛掷爆破的爆堆形态及爆破效果,进而提高了拉斗铲生产效率。
柯丽华[10](2020)在《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文中研究表明矿产资源相对经济发展需求是有限的。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和短期利益的驱动,促使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进行过度开采,最终影响代际公平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科学动态地规划矿山的年开采量势在必行,这也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工作。以赋存特征复杂多变的非煤露天矿为研究对象,针对露天矿开采的工艺过程协同发展状态和矿山工程时空约束变化等特征,探寻开采量随寿命周期成本的变化规律。以同类矿山统计数据为基础,拟合分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函数,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类似已建矿山的寿命周期成本-年开采量函数,客观呈现了矿山寿命周期成本与年开采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考虑矿山寿命周期成本受矿体赋存特征、矿山生产系统特征要素和管理因素的影响,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模糊灰色关联度的矿山成本主控要素的抉择方法,有效减少了非关键要素对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变化规律的干扰。探寻了矿床赋存特征、生产条件、露天矿开采境界参数、工艺设备参数、开采程序特征要素和采掘工作面参数等系统特征要素的变化对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的影响规律。基于各类要素组合变化对露天矿开采难度的影响趋势分析,采用定性分级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计算露天矿各类影响因素的开采难度系数;进而考虑各类要素的独立性,建立类似已建矿山和拟建矿山之间的相对综合开采难度系数的计算模型。引入开采难度系数,建立了拟建露天矿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客观地呈现了不同矿床赋存特征和矿山生产系统特征要素组合效应对露天矿开采量影响的本质规律。综合考虑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和开采难度的影响,建立了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针对矿山生产经营需求,以矿山开采对象特殊性、生产工艺环节协调发展和矿山工程时空发展为约束条件,运用规模经济理论和资金时间价值理论,以折现后开采各期总收益最大为准则,建立了矿产资源开采价值模型。引入哈密顿函数,利用考虑了开采难度的拟建矿山露天矿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求出最优的矿产资源开采量,反映了露天矿开采量在开采难度和寿命周期成本影响下的变化规律,补充和完善了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利用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研究了乌龙泉矿拟开采区域(+43m以下)的矿产资源开采量规划和生产能力决策问题。基于该矿已开采区域(+43m以上)的生产经营统计数据,计算该矿山已开采区域和拟开采区域之间的相对开采难度系数为0.902,构建了矿山拟开采区域(+43m以下)的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进而建立了拟开采区域(+43m以下)的矿产资源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客观地呈现了拟开采区域(+43m以下)的矿产资源开采量随时间逐渐增加的本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矿拟开采区域矿产资源开采模式为加速耗竭模式,与该矿山熔剂资源开发利用的趋势相符。依据此模型规划结果,基于投资增量最小原则,制定该矿的生产能力方案为270×104t/a(第一阶段第1年~第20年)和350×104t/a(第二阶段第21年~第30年),为该矿山熔剂资源的开发策略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依据。
二、露天矿生产炮孔模型的建立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露天矿生产炮孔模型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露天深孔爆破微差时间对爆破块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微差爆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爆破块度的测定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工业电子雷管的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微差爆破作用原理和微差时间选取 |
2.1 微差爆破作用理论 |
2.1.1 应力波叠加理论 |
2.1.2 新增自由面理论 |
2.1.3 二次碰撞理论 |
2.2 微差时间的选择原则 |
2.2.1 应力波叠加原则 |
2.2.2 新增自由面原则 |
2.2.3 二次碰撞原则 |
2.2.4 最小抵抗线原则 |
2.2.5 微差时间的经验取值原则 |
2.3 初始微差时间的选取 |
2.4 小结 |
3 试验方案设计 |
3.1 爆破试验现场 |
3.2 爆破试验方案设计 |
3.2.1 爆破参数设计 |
3.2.2 爆破器材 |
3.2.3 起爆网络和布孔方式 |
3.2.4 爆破飞石安全允许距离 |
3.2.5 试验流程 |
3.3 爆破块度测定方法选择 |
3.4 小结 |
4 微差爆破数值模拟分析 |
4.1 引言 |
4.2 ANSYS/LS-DYNA程序简介 |
4.2.1 ANSYS/LS-DYNA程序算法基础 |
4.2.2 动力方程 |
4.2.3 质量守恒方程 |
4.2.4 能量守恒方程 |
4.3 ANSYS/LS-DYNA求解步骤 |
4.3.1 建立几何模型 |
4.3.2 网格划分 |
4.3.3 边界条件 |
4.3.4 材料参数和状态方程 |
4.4 应力分析点选取原则 |
4.5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4.5.1 孔间微差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5.2 排间微差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6 小结 |
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1 爆破试验与块度测定 |
5.1.1 爆破试验 |
5.1.2 块度测定 |
5.2 不同孔间微差时间试验结果分析 |
5.3 不同排间微差时间试验结果分析 |
5.4 合理微差时间的研究确定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大南湖二号露天矿爆破扬尘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大南湖二号露天矿爆破扬尘机理研究 |
2.1 矿田概况 |
2.2 露天矿爆破产尘机理分析 |
2.3 露天矿爆破扬尘机理分析 |
2.4 小结 |
3 大南湖二号露天矿爆破作业控尘方案优化 |
3.1 数值模拟软件LS-DYNA简述 |
3.2 数值模型构建 |
3.3 现有爆破方案模拟效果分析 |
3.4 排间微差起爆模拟效果分析 |
3.5 间隔装药结构模拟效果分析 |
3.6 小结 |
4 大南湖二号露天矿爆破参数优化 |
4.1 正交实验分析优化爆破参数 |
4.2 最优爆破方案效果分析 |
4.3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凤凰山石灰岩矿区边坡控制爆破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爆破漏斗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2.2 边坡控制爆破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预裂、光面爆破参数确定 |
2.1 预裂成缝机理分析 |
2.1.1 应力波的传播规律 |
2.1.2 不耦合装药时爆生气体压力 |
2.1.3 裂纹尖端应力场 |
2.1.4 爆生气体作用下裂纹开裂条件 |
2.1.5 预裂缝宽度 |
2.1.6 两孔之间预裂成缝情况分析 |
2.2 爆破参数的确定 |
2.2.1 不耦合系数的确定 |
2.2.2 线装药量计算 |
2.2.3 炮孔间距的确定 |
2.3 预裂爆破参数之间的关系 |
2.3.1 装药量与岩体强度之间的关系 |
2.3.2 装药量和炮孔直径之间的关系 |
2.3.3 炮孔间距与装药量的关系 |
2.3.4 炮孔间距与炮孔直径的关系 |
2.3.5 炸药特性对于预裂爆破效果的影响 |
2.3.6 工程地质条件对预裂爆破的效果影响 |
2.4 预裂、光面爆破质量控制 |
2.4.1 预裂爆破对岩体的破坏和振动影响 |
2.4.2 质量控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爆破漏斗数值模拟研究 |
3.1 数值模拟方法及参数设置 |
3.1.1 ANSYS/LS-DYNA简介 |
3.1.2 材料模型参数及状态方程 |
3.1.3 模型计算参数设置 |
3.1.4 前、后处理及求解步骤 |
3.2 集中药包爆破漏斗基本理论 |
3.2.1 几何参数 |
3.2.2 基本形式 |
3.2.3 药量计算 |
3.3 集中药包爆破漏斗数值模拟 |
3.3.1 数值计算模型的参数 |
3.3.2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预裂、光面爆破数值模拟研究 |
4.1 预裂爆破参数数值模拟研究 |
4.1.1 最佳不耦合系数研究 |
4.1.2 最佳孔间距研究 |
4.2 光面爆破最佳邻近系数研究 |
4.2.1 数值计算模型的参数 |
4.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3 起爆时差对预裂成缝的影响 |
4.3.1 数值计算模型的参数 |
4.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边坡控制爆破现场试验 |
5.1 工程概况 |
5.1.1 施工范围 |
5.1.2 岩石性质 |
5.1.3 气候特点 |
5.1.4 主要设计原则 |
5.2 参数设计和施工工艺 |
5.2.1 参数设计 |
5.2.2 预裂、光面爆破施工工艺 |
5.3 预裂爆破试验 |
5.3.1 预裂爆破试验一 |
5.3.2 预裂爆破试验二 |
5.3.3 预裂爆破试验三 |
5.3.4 预裂爆破试验四 |
5.3.5 成果验收 |
5.4 优化参数应用 |
5.4.1 预裂爆破参数优化应用 |
5.4.2 光面爆破参数优化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数码电子雷管精准延期对露天矿爆破效果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台阶爆破块度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2.2 台阶爆破爆堆形态研究现状 |
1.2.3 微差爆破对爆破效果影响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内容 |
第2章 微差爆破理论及合理微差时间选取 |
2.1 概述 |
2.2 微差爆破破岩理论 |
2.2.1 应力波叠加作用 |
2.2.2 增加自由面作用 |
2.2.3 岩块相互碰撞作用 |
2.2.4 减小爆破振动作用 |
2.3 孔排间微差间隔时间确定 |
2.3.1 孔间微差时间间隔优选 |
2.3.2 排间微差时间间隔优选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矿区概述及岩石力学实验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1.1 矿区基本特征 |
3.1.2 矿区地质构造 |
3.1.3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
3.2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实验 |
3.2.1 实验原理 |
3.2.2 实验步骤 |
3.2.3 实验结果 |
3.3 影响别矿爆破效果因素的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逐孔起爆微差时间优选试验 |
4.1 概述 |
4.2 孔间微差时间优选试验 |
4.2.1 数码电子雷管信息采集 |
4.2.2 块度获取与识别方法 |
4.2.3 别矿台阶爆破参数分析及大块评价方法 |
4.2.4 孔间延期时间优选试验方案 |
4.2.5 岩石块度统计结果与分析 |
4.3 排间微差时间优选试验 |
4.3.1 台阶现状及爆堆形态获取方法 |
4.3.2 台阶及爆堆体积计算方法 |
4.3.3 排间微差时间优选试验方案 |
4.3.4 爆堆参数获取与分析 |
4.3.5 基于Weibull分布函数的爆堆形态模拟 |
4.4 小结 |
第5章 微差爆破数值模拟及孔网参数优化试验 |
5.1 微差爆破数值模拟研究 |
5.1.1 建立模型及参数确定 |
5.1.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5.2 别矿炸药单耗优化试验 |
5.2.1 台阶爆破孔网参数优化方案 |
5.2.2 台阶爆破参数优化方案实施及效果分析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台阶爆破振动高程效应理论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和符号清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爆破振动及衰减规律研究进展 |
1.2.2 爆破振动高程效应研究进展 |
1.2.3 爆破振动安全判据研究进展 |
1.2.4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爆破振动高程效应机理研究 |
2.1 弹性波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传播 |
2.2 弹性波在自由面的反射 |
2.2.1 各向同性弹性介质中的弹性波波动方程 |
2.2.2 弹性纵波和弹性横波 |
2.2.3 P波在弹性体半空间界面的反射 |
2.3 爆破振动正高程效应机理分析 |
2.3.1 爆破地震波传播模型 |
2.3.2 台阶模型正高程效应分析 |
2.4 爆破振动负高程效应机理分析 |
2.4.1 爆破地震波传播模型 |
2.4.2 台阶模型负高程效应分析 |
2.5 爆破振动速度峰值预测公式建立 |
2.5.1 爆破振动高程效应振速比值解析式化简 |
2.5.2 爆破振动高程效应振速预测公式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爆破振动高程效应相似模型试验 |
3.1 混凝土模型爆破试验相似分析 |
3.1.1 模型试验原理 |
3.1.2 混凝土模型试验相似分析 |
3.2 混凝土模型爆破试验筹备 |
3.2.1 混凝土模型制备 |
3.2.2 爆破器材及测试设备 |
3.3 炸药量对爆破振动高程效应的影响 |
3.3.1 混凝土模型几何参数 |
3.3.2 爆破试验设计 |
3.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台阶高度对爆破振动高程效应的影响 |
3.4.1 混凝土模型几何参数 |
3.4.2 爆破试验设计 |
3.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 台阶倾角对爆破振动高程效应的影响 |
3.5.1 混凝土模型几何参数 |
3.5.2 爆破试验设计 |
3.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爆破振动高程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
4.1 有限元模拟概述 |
4.2 爆破振动有限元计算模型 |
4.2.1 几何模型 |
4.2.2 材料参数及其本构方程 |
4.2.3 算法的选择及边界条件 |
4.3 单孔爆破动力响应特征分析以及数值模型验证 |
4.3.1 单孔爆破模拟方案设计 |
4.3.2 下台阶起爆动力响应特征分析以及模型验证 |
4.3.3 上台阶起爆动力响应特征分析以及模型验证 |
4.4 爆破振动速度与有效应力关系分析 |
4.4.1 单孔爆破几何模型组合 |
4.4.2 单孔爆破振动速度分析 |
4.4.3 振速与有效应力的关系分析 |
4.5 三孔延时爆破动力响应特征分析 |
4.5.1 三孔延时爆破几何模型 |
4.5.2 三孔延时爆破振动速度分析 |
4.5.3 振速放大倍数与延时时间的关系分析 |
4.6 多排孔台阶爆破动力响应特征分析 |
4.6.1 多排孔爆破几何模型 |
4.6.2 多排孔爆破应力云图与振速云图分析 |
4.6.3 多排孔爆破振动速度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爆破振动高程效应现场测试与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1.1 矿区地层 |
5.1.2 矿区构造 |
5.1.3 采剥工艺 |
5.2 爆破振动测试方案 |
5.2.1 测试系统 |
5.2.2 现场布点 |
5.2.3 传感器的安装 |
5.3 爆破振动现场测试结果 |
5.3.1 现场测试数据 |
5.3.2 典型波形图 |
5.4 爆破振动速度监测数据拟合分析 |
5.4.1 现场实测数据拟合 |
5.4.2 实测数据拟合误差分析 |
5.5 爆破振动传播规律分析 |
5.5.1 爆破振动传播规律分析方法 |
5.5.2 爆破振动传播规律分析 |
5.6 爆破振动传播规律区域特征分析 |
5.7 爆破振动主振频率统计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6 台阶爆破振动评价以及工程应用 |
6.1 振动评价的正态分布函数构建 |
6.1.1 线性回归法确定k,a,β值 |
6.1.2 正态分布函数 |
6.2 爆破振动评价和安全炸药量计算 |
6.2.1 台阶爆破振动评价 |
6.2.2 安全炸药量计算 |
6.3 金欧露天煤矿改道爆破设计及效果评价 |
6.3.1 工程概况 |
6.3.2 爆破方案 |
6.3.3 最大单响药量确定 |
6.3.4 爆破参数设计 |
6.3.5 爆破网路设计 |
6.3.6 爆破振动与裂缝监测分析 |
6.4 陕西店张公路路堑工程爆破设计以及效果评价 |
6.4.1 工程概况 |
6.4.2 爆破方案 |
6.4.3 最大单响药量确定 |
6.4.4 爆破参数设计 |
6.4.5 爆破网路设计 |
6.4.6 爆破振动监测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岩屑粒径及其级配对水孔爆破填塞效果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孔爆破研究现状 |
1.2.2 爆破填塞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曼家寨采场水孔爆破及其填塞现状 |
2.1 矿山概况 |
2.1.1 矿区地理交通及水文气候条件 |
2.1.2 矿区地质特征 |
2.1.3 矿区矿岩物理力学性质 |
2.2 矿山水孔爆破及其填塞现状 |
2.2.1 矿区爆破概况 |
2.2.2 矿区水孔及其填塞爆破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孔爆破填塞机理及其冲孔原因分析 |
3.1 水介质不耦合装药爆破破岩机理 |
3.1.1 爆破破岩机理 |
3.1.2 水孔爆破破岩机理分析 |
3.2 填塞的作用及其堵塞机理 |
3.2.1 填塞的作用 |
3.2.2 岩屑物堵塞机理 |
3.2.3 岩屑的水孔堵塞机理 |
3.3 爆炸应力对填塞体的作用 |
3.3.1 应力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
3.3.2 应力波对填塞体的作用分析 |
3.4 水孔爆破冲孔的原因分析 |
3.4.1 爆炸应力使水孔填塞体“液化” |
3.4.2 填塞粒料不足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岩屑粒径及其配比对水孔填塞效果影响的研究 |
4.1 填塞颗粒粒径变化对水孔填塞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 |
4.1.1 不同粒径颗粒填塞的水孔爆破漏斗试验 |
4.1.2 不同粒径颗粒填塞物冲出孔口的运动规律 |
4.1.3 填塞颗粒粒径变化对水孔填塞效果的影响规律 |
4.1.4 填塞物密度对填塞效果的影响规律 |
4.1.5 试验小结 |
4.2 不宜填塞水孔颗粒含量变化对水孔填塞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 |
4.2.1 爆破漏斗试验 |
4.2.2 不宜填塞水孔颗粒含量变化对水孔填塞效果的影响规律 |
4.2.3 试验小结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孔填塞措施及应用 |
5.1 曼家寨采场水孔填塞问题 |
5.1.1 现场情况 |
5.1.2 存在的问题 |
5.2 水孔填塞措施及应用 |
5.2.1 岩屑堆颗粒分布规律 |
5.2.2 矿山水孔填塞改善措施 |
5.2.3 措施试验效果 |
5.2.4 生产应用情况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巴润矿24米高台阶孔内微差爆破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1.3.1 露天矿高台阶孔内微差爆破研究 |
1.3.2 高台阶孔内空气间隔起爆技术研究 |
1.3.3 露天矿台阶爆破数值模拟 |
1.3.4 相关研究现状概述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 |
2 爆破理论研究及数值模拟理论 |
2.1 爆轰波理论 |
2.2 应力波不定常运动理论 |
2.3 岩石破坏机理准则分析 |
2.4 拉应力机理分析 |
2.5 分析产生大块的关键成因 |
2.6 分析产生根底的关键成因 |
2.7 爆破数值模拟理论 |
2.8 本章小结 |
3 24m高台阶孔内微差爆破技术数值模拟研究 |
3.1 24 m高台阶爆破模型建立及边界条件确定 |
3.2 24 m高台阶孔内微差爆破模拟研究 |
3.3 起爆点位置组合的确定 |
3.4 起爆位置距离的确定 |
3.5 微差时间的确定 |
3.6 数值模拟研究结论 |
4 巴润矿24m高台阶爆破现场试验研究 |
4.1 试验地点及岩体特性 |
4.1.1 现场试验目标 |
4.1.2 试验地点及岩体特性 |
4.2 24 m高台阶爆破现场试验 |
4.2.1 24 m高台阶大直径深孔穿凿技术 |
4.2.2 24 m高台阶爆破试验 |
4.3 高台阶爆破试验效果观测 |
4.3.1 爆堆挖掘效果 |
4.3.2 爆破有害效应控制 |
4.4 高台阶爆破试验研究结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双利矿合理底盘抵抗线和起爆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露天矿山爆破研究现状 |
1.3.2 台阶爆破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2 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 |
2 岩石爆破基本原理研究 |
2.1 露天台阶爆破机理 |
2.1.1 爆破载荷作用下岩石的破坏机理 |
2.1.2 台阶爆破的破碎机理 |
2.2 岩石爆破中的应力波 |
2.2.1 应力波种类 |
2.2.2 爆炸过程的波传播 |
2.2.3 爆炸中岩石的动应力场 |
2.3 影响爆破作用的因素分析 |
2.3.1 岩石性质的影响 |
2.3.2 结构面的影响 |
2.3.3 自由面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露天矿开采现状及主要爆破技术参数的研究确定 |
3.1 双利铁矿工程地质概况 |
3.1.1 矿区水文、气候 |
3.1.2 矿区矿体特征 |
3.1.3 矿体及围岩物理力学参数 |
3.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 存在问题 |
3.2.2 原因分析 |
3.3 主要爆破技术参数的研究确定 |
3.3.1 底盘抵抗线的确定 |
3.3.2 填塞长度的确定 |
3.3.3 炮孔参数的确定 |
3.3.4 露天矿台阶高度及超深的确定 |
3.3.5 起爆位置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4 爆破模型建立及模拟结果分析 |
4.1 爆破数值模拟意义 |
4.2 台阶爆破模型建立 |
4.2.1 LS-dyna模拟流程 |
4.2.2 台阶模型的参数确定 |
4.3 底盘抵抗线模拟结果与分析 |
4.4 底部起爆位置研究 |
4.4.1 底部起爆位置的研究方法与参数设定 |
4.4.2 底部起爆位置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露天台阶爆破现场试验研究 |
5.1 台阶爆破现场试验场地 |
5.2 台阶不同底盘抵抗线爆破效果的试验研究 |
5.2.1 台阶爆破试验参数 |
5.2.2 台阶爆破试验效果分析 |
5.3 台阶不同起爆位置爆破效果的试验研究 |
5.3.1 台阶爆破试验参数 |
5.3.2 台阶爆破试验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神经网络的露天矿抛掷爆破爆堆形态预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抛掷爆破参数设计的安全性及爆堆评价指标分析 |
2.1 爆破设计参数分析 |
2.2 爆堆参数分析 |
2.3 爆区位置及堆积效果 |
2.4 本章小结 |
3 大量爆堆样本的标准化分析、处理与统计方法研究 |
3.1 爆堆数据存在的问题 |
3.2 数据库的构建 |
3.3 基于工作面形态特征的样本筛选与分类 |
3.4 基于爆堆形态特征的样本分组筛选 |
3.5 爆堆曲线形态的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神经网络的爆堆形态预测模型分析 |
4.1 神经网络模型原理 |
4.2 爆堆预测模型关键参数 |
4.3 模型的训练学习 |
4.4 误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工程应用研究 |
5.1 案例及数据 |
5.2 预测结果分析 |
5.3 实际工程适用 |
5.4 方案安全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社会范围内矿产资源开采规划研究 |
1.2.2 矿山企业生产能力决策研究 |
1.2.3 矿产资源开采规划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
1.3 研究内容及关键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露天矿产资源开采量规划的原理 |
2.1 露天矿生产的特殊性 |
2.1.1 生产对象的特殊性 |
2.1.2 露天开采生产工艺特殊性 |
2.2 矿产资源规划的基本思想 |
2.2.1 工程寿命周期成本内涵 |
2.2.2 工程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 |
2.3 矿产资源规划的理论基础 |
2.3.1 规模经济理论 |
2.3.2 资金时间价值原理及分析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露天矿的LCC-Q函数 |
3.1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 |
3.1.1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的内涵 |
3.1.2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的组成 |
3.1.3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的价值转化形式 |
3.1.4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的一般表达式 |
3.2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的影响因素 |
3.2.1 矿体赋存特征 |
3.2.2 矿山生产系统特征要素 |
3.2.3 矿山管理因素 |
3.2.4 其他因素 |
3.3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关键要素的分析 |
3.3.1 数据特征分析 |
3.3.2 分析方法选择 |
3.3.3 关键影响要素的决策模型 |
3.3.4 关键要素决策分析步骤 |
3.4 LCC-Q函数的构建 |
3.4.1 类似已建矿山寿命周期成本序列 |
3.4.2 类似已建矿山的LCC-Q函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开采难度对LCC-Q函数的影响 |
4.1 露天矿开采难度的内涵 |
4.2 露天矿开采难度的影响因素 |
4.3 露天矿开采难度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变化规律 |
4.3.1 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的影响 |
4.3.2 矿山生产系统特征要素的影响 |
4.3.3 露天矿开采难度的变化规律 |
4.4 露天矿开采难度系数的确定方法 |
4.4.1 矿床技术特征的开采难度系数 |
4.4.2 矿山生产条件的开采难度系数 |
4.4.3 开采境界参数变化的开采难度系数 |
4.4.4 工艺过程协同发展程度的开采难度系数 |
4.4.5 开采程序设计要素变化的开采难度系数 |
4.4.6 采掘工作面参数协同发展程度的开采难度系数 |
4.4.7 综合开采难度系数和相对开采难度系数 |
4.5 基于矿山开采难度的LCC-Q函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 |
5.1 模型构建原则 |
5.1.1 开采价值最大化原则 |
5.1.2 客观性原则 |
5.1.3 科学性原则 |
5.1.4 系统性原则 |
5.1.5 可行性原则 |
5.2 模型构建的思路 |
5.2.1 建模思想 |
5.2.2 生产需求与目标函数 |
5.2.3 约束条件分析 |
5.2.4 关键问题分析 |
5.3 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 |
5.3.1 露天矿产资源规划问题 |
5.3.2 类似已建露天矿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的建立 |
5.3.3 拟建露天矿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的建立 |
5.3.4 评价方法和指标的选择 |
5.3.5 不考虑开采难度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 |
5.3.6 考虑开采难度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 |
5.4 模型特点及适用情况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的应用分析 |
6.1 矿山基本概况 |
6.1.1 地理位置 |
6.1.2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
6.1.3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
6.1.4 矿山储量 |
6.2 矿山生产决策工作 |
6.3 矿山开采量规划分析 |
6.3.1 矿山生产成本关键因素的确定 |
6.3.2 矿山寿命周期成本函数的确定 |
6.3.3 矿山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的建立 |
6.3.4 矿山研究范围内开采量动态规划 |
6.4 矿山生产能力方案的制定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附件 |
四、露天矿生产炮孔模型的建立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露天深孔爆破微差时间对爆破块度的影响研究[D]. 张阳光.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2]大南湖二号露天矿爆破扬尘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 郭舒鹏.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3]凤凰山石灰岩矿区边坡控制爆破参数优化研究[D]. 王正煜.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数码电子雷管精准延期对露天矿爆破效果影响的研究[D]. 何桃.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5]台阶爆破振动高程效应理论研究及应用[D]. 张小军.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6]岩屑粒径及其级配对水孔爆破填塞效果影响的研究[D]. 张毕书.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7]巴润矿24米高台阶孔内微差爆破研究与应用[D]. 张鹏飞.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8]双利矿合理底盘抵抗线和起爆位置研究[D]. 焦登铭.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9]基于神经网络的露天矿抛掷爆破爆堆形态预测研究与应用[D]. 王帷先. 华北科技学院, 2020(01)
- [10]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D]. 柯丽华.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