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与PIC16系列单片机串行通信软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PC与PIC16系列单片机串行通信软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一、PC机与PIC16系列单片机串行通信软硬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王锐锋[1](2013)在《机翼模拟梁液压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及实现》文中指出飞机在起飞与巡航阶段机翼产生大变形和微幅振动,容易导致机翼液压管路发生疲劳破坏。工程中需要有相应的疲劳试验平台来考核机翼液压管路,而如果采用真实机翼进行试验,则代价、成本过高。基于此,课题组设计了一种机翼模拟梁,通过液压系统牵引,实现大幅度提升与微幅振动,模拟真实机翼变形受力情况,以考核液压管路的疲劳特性。本文研究设计的液压控制系统正是在此需求下,设计软硬件,实现液压系统对模拟梁运动过程的控制。论文首先结合工程需要,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方案,明确了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组成。系统的主要组成从软硬件设计的角度进行划分,并重点考虑了系统硬件部分的功能和性能要求以及软件部分的内容及相互间关系。其次,着重设计了系统的软硬件。硬件主要包括单片机以及单片机与液压阀、激光限位器和相关传感器的电路连接关系。软件部分主要分为单片机控制程序和上位机控制软件,详细设计了各部分程序流程图,并重点研究与解决了上位机控制软件设计中的串行通信、振动控制和试验过程正态分布等问题。最后,完成了该液压控制系统的软硬件,为试验平台的可靠运行奠定了基础,并通过现场测试对系统软硬件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进行了检验。

杨文强,吕勇,周慧星[2](2012)在《基于PIC单片机控制小麦硬度测量系统的设计》文中指出小麦的硬度是小麦颗粒特性参数中最重要的一个参数,本文主要介绍一种运用PIC16F877单片机实现与PC机串行通信的方法进行测量,并给出其硬件接口电路原理图及通信源程序。

蔡永娟[3](2012)在《基于PIC16F73的雌雄蚕茧分选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现有的蚕茧分拣系统进行改进设计。针对荧光示性蚕茧,利用可见光传感器LX1970检测蚕茧在紫外光激发下的荧光强度信息,设计了荧光激发与采集装置的结构设计方案。系统在PIC16F73单片机的控制下协调工作,利用比较器LM339对蚕茧荧光电压进行鉴别;由PIC16F73片上ADC采集样茧数据,经串口与上位机通讯,完成对蚕茧雌雄分选参考门限的自动标定;通过可编程数字电位器MAX5478实现对参考门限的设置与存储,为电压鉴别电路提供可控的参考电压,以方便地满足不同批次蚕茧的检测要求。本设计解决了现有系统参考门限设置繁琐,受温度影响大,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提高了蚕茧雌雄分选的准确率。实验表明可满足工程应用的需求。

暴二平[4](2011)在《小型断路器延时特性测试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小型断路器是低压配电系统中的重要电器元件,它不仅可以接通和分断负载电流、过载电流,而且还可以分断短路电流。在线路出现严重过载、短路、断相等故障时,能自动切断线路,尽可能地隔离故障,起到保护电气配电网络线路、电器设备及电动机的作用。小型断路器延时特性测试系统可以很好的测试小型断路器的过载保护性能,对保护低压配电系统运行安全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小型断路器的延时特性进行研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本文主要对小型断路器的延时特性测试系统进行研究。以小型断路器为研究对象,对延时特性的动作电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成功地解决了试验过程中的调流和稳流等问题;测量了小型断路器延时特性的动作时间。以PIC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对小型断路器延时特性测试系统的通信功能进行了研究,实现了上位机与下位机双向通信功能;最后对测试系统的抗干扰进行了分析,采用一些可行性措施,为整个测试系统的稳定工作提供了保障。

安立华[5](2010)在《基于PIC16F876的暖风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暖风机是一种通过燃烧轻柴油或煤油,加热空气送热风的取暖设备,主要供给机关、野战医院、机要通讯、维修等部门野营住帐或其它临时性住房时取暖使用,亦可在固定营房使用,除用于取暖外,还可用于通风换气。它主要由燃烧器、燃烧换热器、控制系统、风机等部分组成。控制系统控制着包括燃烧器、风机等在内的整个系统的运行过程,是暖风机设备的核心部分。因此,控制系统设计的好坏对暖风机设备至关重要。本次设计暖风机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由上位机和下位机及其外围电路组成。上位机采用PC机,通过与下位机间的通信实现对暖风机系统的状态监控;下位机及其外围电路实现对温度的检测、显示和实时控制。这种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器还可以在不依赖上位机的情况下实现对暖风机的独立控制。暖风机控制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温度控制系统,通过自动控制燃烧器、风机等输出单元达到调节室温的目的。它的加热对象是时变、非线性的系统,很难建立其精确的数学模型。模糊控制技术不用建立控制对象的数学模型,可根据操作人员对被控系统的控制经验或专家的知识为依据设计出控制器,实现对系统的快速并且稳定的控制。因此,系统软件设计时,将模糊控制算法引入其中。上下位机间通信使用MSComm控件实现;并采用VB6.0对上位机界面进行了设计,使程序简单、清晰,为用户提供了直观、友好的管理平台。

李广鹏[6](2010)在《基于PIC单片机的无线温度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温度是一个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参数,温度过高能导致贵重设备故障,关键零部件损坏,导致重大事故和灾难。电力系统温度过高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威胁着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因此需要及时地掌握和测出温度,及时发现并排除系统潜在的故障。目前检测电力系统的温度检测一般都是采用有线数据传输,但有线传输数据易受地形、空间的限制而不能十分灵活的运用,并且有线传输要考虑传输线的成本问题。本文采用了低功耗且抗干扰能力强的PIC系列单片机,RF24L01低电压无线模块,温度采集模块DS18B20,以及RS-485通信网络和上位计算机构成了无线温度检测系统,采用VB开发环境开发上位机温度监测软件。其中节点采用PIC16F677芯片,该芯片降频到1M且取消了外部晶振,低电压供电;节点采集了温度数据后传送给集中器,再发送给上位机处理显示,集中器采用PIC16F877A芯片。本系统集温度采集、报警、低电压提示等多功能于一体,具有报警及时、电压要求低、功耗低的特点。本文首先给出了系统总体的设计方案,设计了3层网络通信结构;进行了硬件的设计,给出了具体的电路包括电源电路、无线通信电路、时间模块电路、RS-485通信电路、温度检测电路等;进行了系统应用软件的设计,包括节点和集中器的应用程序,以及上位计算机应用程序;最后传感器节点节能问题进行了探讨。

常旭[7](2010)在《逆变式MAG焊机数字化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一些重要的焊接生产部门,为确保自动化生产高效、合理地进行,实现“零次品”、“零缺陷”的质量控制目标,对焊接生产过程质量的实时监测及产品质量信息的在线采集均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但是现有的逆变MAG焊机大都是采用以集成运放为核心的模拟控制系统,不能与PC机进行数字通信,很难实现焊接参数的实时监控和焊接参数的在线采集。现有的分体式MAG焊机主要包括弧焊电源和送丝机两部分,通常弧焊电源与送丝机之间采用六根控制线连接,来实现两部分之间的信息交换。在实际焊接中,焊接位置和弧焊电源之间的距离常常在几十米之外,六根控制线的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不方便移动并且容易损坏。在调节焊接参数时,如遇到障碍物,很难看到弧焊电源上显示的焊接参数。本文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了基于一台PC机和两片PIC单片机构成逆变式MAG焊机的数字化控制系统。设计了基于RS485总线的MAG焊机的网络化分布式监控系统,采用PC机可对焊机输出的焊接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和焊接参数的在线采集。送丝机和弧焊电源内均置PIC单片机控制系统,两部分之间采用全双工异步串行通信的模式,进行两者之间的信息交换。同时本文还设计了人机界面系统、数字程控系统、数字化送丝系统。在软件开发中,采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联合编写的方式,程序执行速度快,便于模块化设计,可移植性好。由于逆变焊机工作环境恶劣,所产生的高频信号可能会影响单片机程序正常运行,因此本文分别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进行了焊机的抗干扰设计,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最后对设计的焊机进行了焊接工艺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一台PC机和两片PIC单片机构成逆变式MAG焊机的数字化控制系统,数据通信顺畅,送丝机送丝速度稳定,焊接过程电弧稳定。

冯川放[8](2008)在《PIC单片机应用于小区监控系统》文中研究说明该文谈了一种基于PIC单片机的智能小区监控系统,实现了水表、电表、煤气表的自动抄表,以及火灾、煤气泄漏、入室盗窃等安防监控。详细阐述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以及PC机与多台PIC单片机的串行通讯方案。运用了单片机有关的软硬件技术。

战智涛[9](2008)在《新型海底管道内变形检测仪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依托于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油气输送管线检测装置标验及率定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06AA092324),开发研制一套用于海底输油管道内壁的变形检测装置。随着海上油田的相继开发利用,海底管道铺设量逐年增加,管道事故频繁发生,这样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污染环境影响生态,因此海底管道检测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我国目前海底管道检测技术发展比较缓慢,国外的检测仪器价格极其昂贵,为此设计了性价比高的海底管道内变形检测仪。管道变形检测是多领域、跨学科的课题,涉及到管道流体力学、热力学、传感技术、微弱信号检测和信号处理等多个学科。本课题是基于PIC单片机开发的海底管道内变形检测仪,采用八路位移传感器检测管道变形量,从单片机PIC16F873A采集这些变形量,存储到Flash存储器中。主单片机PIC16F877A则主要负责与从单片机和上位机进行通讯和进行时间的基准标定,采用Delphi软件进行上位机设计,结合SQL Server2000进行数据的管理。本文分析当前国内外管道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应用情况,详细地介绍本课题所选用的传感器和惯性测量装置(IMU),并阐述检测仪的硬件电路图与相应的软件流程及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最后,对本文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简要介绍其研究成果,并指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本课题研制成功后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也将产生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张友良[10](2008)在《基于ARM的钢厂实时能耗监测系统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能源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而同时全球的能源储备越来越少。尤其是中国,几乎所有能源人均都不及世界的一半。2007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把节能减耗作为工作切入点,并成立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钢厂作为工业耗能大户,其节能减耗显得尤为重要,旧的分散式能耗测量方法已不能满足需要,提出新的能耗检测方法迫在眉睫。本文的工作就是以此为大背景,针对钢厂的能源消耗提出一种新型实时测量方法。系统以嵌入式为开发思路、WINCE操作系统开发监测终端,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以及数据集中处理显示三部分。数据采集主要依赖传感器和单片机,将采集到的模拟数据转换为数字量并按照协议要求进行格式打包,包括电参数采集、水参数采集和天然气参数采集三部分;数据传输则采用传统的RS485工业控制网络;终端部分则以ARM为载体,WINCE为平台,开发应用程序实时处理数据。文中详细阐述了整个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思路和软件设计流程。介绍了数据检测原理及过程,给出了底层和终端的系统通信协议及通信流程,同时通过对监测终端的描述详细介绍了WINCE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定制和在ARM9目标板上的移植,并详细阐述了基于WINCE的EVC应用程序开发,给出了部分代码。本次设计提出了一种新的钢厂能耗数据集中实时采集技术,并完成了系统整体设计。经过测试运行,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已经达到了设计的要求。

二、PC机与PIC16系列单片机串行通信软硬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C机与PIC16系列单片机串行通信软硬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机翼模拟梁液压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液压控制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1.2.1 国外发展状况
        1.2.2 国内发展状况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系统设计的工程背景
    2.3 系统的总体功能设计
        2.3.1 调试运动过程
        2.3.2 试验运动过程
    2.4 系统的主从式结构设计
    2.5 系统的软硬件组成
        2.5.1 系统硬件部分
        2.5.2 系统软件部分
    2.6 系统的控制策略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引言
    3.2 单片机控制技术与串行接口
        3.2.1 单片机控制技术
        3.2.2 单片机串行接口
    3.3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3.1 单片机主机系统设计
        3.3.2 液压阀电路连接设计
        3.3.3 激光限位器电路连接设计
        3.3.4 传感器电路连接设计
    3.4 单片机与 PC 机串行通信电路连接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引言
    4.2 运动过程的分解
    4.3 通信协议设计
    4.4 下位单片机软件设计
        4.4.1 中断服务相关
        4.4.2 PWM 功能配置
    4.5 上位 PC 机软件设计
        4.5.1 软件运行流程设计
        4.5.2 串行通信的设计
        4.5.3 振动的控制方法
        4.5.4 试验过程的正态分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拟梁液压控制系统的实现
    5.1 引言
    5.2 系统硬件实现
    5.3 系统工作流程
    5.4 软件各模块测试
        5.4.1 主操作界面
        5.4.2 调试模块
        5.4.3 试验模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研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2)基于PIC单片机控制小麦硬度测量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颗粒特性仪测量系统框图
2 串行通信硬件实现方法及电路原理图
    2.1 PIC16F877单片机的串行通信模块
    2.2 上位机与下位机通讯系统时钟
3 PIC16F877单片机内通信程序的设计
4 PC机内通信程序的实例
5 结论

(3)基于PIC16F73的雌雄蚕茧分选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相关领域研究和应用状况概述
    1.3 本文所做主要工作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2 系统硬件构架设计
        2.2.1 主控器选择
    2.3 系统软件设计
        2.3.1 系统整体软件设计
        2.3.2 开发环境的选择
    2.4 本章小结
3 蚕茧雌雄检测与分拣分系统设计
    3.1 蚕茧荧光检测系统结构设计
        3.1.1 光敏元件选择
        3.1.2 检测系统的结构设计
    3.2 电压鉴别电路设计
    3.3 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3.4 分拣系统设计
        3.4.1 分拣系统硬件设计
        3.4.2 分拣系统软件设计
    3.5 显示模块设计
        3.5.1 显示模块工作原理
        3.5.2 显示模块的硬件设计
        3.5.3 显示软件设计
    3.6 本章小节
4 蚕茧雌雄分选系统参考门限的标定
    4.1 参考门限设定系统方案
    4.2 蚕茧荧光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4.2.1 蚕茧荧光信号采集方案设计
        4.2.2 数采系统硬件设计
        4.2.3 数采系统软件设计
    4.3 参考门限标定
        4.3.1 中值法设门限
        4.3.2 排序法设门限
    4.4 数据存储电路的设计
        4.4.1 非易失数据保存技术与数字电位器
        4.4.2 数据存储电路硬件设计
        4.4.3 数据存储软件设计
    4.5 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通信设计
        4.5.1 波特率的设置
        4.5.2 异步工作方式的设置
        4.5.3 串行接口的设计
        4.5.4 串口通信硬件实现方法与电路
        4.5.5 串口通信软件实现
    4.6 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实验及结果分析
    5.1 蚕茧在不同检测状况下的实验
        5.1.1 蚕茧留驻检测工位的实验
        5.1.2 蚕茧正常雌雄检测分选实验
    5.2 数据分析
    5.3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研究成果
    6.2 改进建议与技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小型断路器延时特性测试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小型断路器发展概况及趋势
    §1-2 断路器脱扣装置及测试系统概述
        1-2-1 断路器脱扣装置
        1-2-2 测试系统的发展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小型断路器延时特性测试系统的硬件设计
    §2-1 硬件设计工作原理以及试验方法
        2-1-1 硬件设计工作原理
        2-1-2 依据GB 10963.1-2005 的小型断路器脱扣特性实验方法
    §2-2 PIC 单片机的选用
        2-2-1 PIC 单片机系列的特点
        2-2-2 PIC16F877 单片机芯片的结构
    §2-3 单片机系统模块电路的设计
        2-3-1 单片机复位电路的设计
        2-3-2 单片机时钟电路的设计
    §2-4 电流检测电路的设计
    §2-5 电机驱动电路的设计
        2-5-1 L298 的简介
        2-5-2 L298 工作原理
        2-5-3 L298 输入/输出的逻辑关系
        2-5-4 L298 与 PIC16F877 的连接原理图
    §2-6 人机接口电路模块的电路设计
    §2-7 单片机与PC 机通信模块的设计
        2-7-1 数据通信方式的选择
        2-7-2 RS-485 接口模块
        2-7-3 PIC 单片机与PC 机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第三章 小型断路延时特性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
    §3-1 主程序流程设计
    §3-2 初始化子程序流程设计
        3-2-1 定时器初值的设定
        3-2-2 与A/D 转换有关的寄存器
        3-2-3 串行通信接口波特率发生器(BRG)
    §3-3 PIC16F877 看门狗程序设计
    §3-4 调流程序设计
    §3-5 过流处理子程序设计
    §3-6 人机接口程序设计
        3-6-1 按键检测程序设计
        3-6-2 液晶屏显示程序设计
    §3-7 串行通信程序设计
        3-7-1 通信原理
        3-7-2 串行通信的软件程序设计
第四章 系统的可靠性与抗干扰设计
    §4-1 系统可靠性设计
    §4-2 系统抗干扰设计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PIC16F876的暖风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暖风机控制系统的现状
        1.2.2 温度控制常用的控制策略
    1.3 论文结构
第2章 相关知识介绍
    2.1 PIC单片机介绍
        2.1.1 PIC系列单片机简介
        2.1.2 PIC16F876芯片介绍
    2.2 异步串行通信
        2.2.1 异步串行通信的特点及格式
        2.2.2 RS-232C串行接口标准
        2.2.3 RS-485串行接口标准
    2.3 上位机串口通信
        2.3.1 VB软件介绍
        2.3.2 VB中串口通信程序设计方式
        2.3.3 MSComm控件介绍
    2.4 模糊控制
        2.4.1 模糊控制的原理
        2.4.2 模糊控制器的组成
        2.4.3 模糊控制的优点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2 单片机的选择
    3.3 外围电路设计
        3.3.1 温度采集电路
        3.3.2 键盘电路
        3.3.3 显示电路
        3.3.4 输出控制电路
        3.3.5 通信接口电路
    3.4 印刷电路板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暖风机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4.1.1 模糊控制器结构设计
        4.1.2 模糊化处理
        4.1.3 模糊控制规则
        4.1.4 去模糊化
        4.1.5 模糊控制的软件实现
    4.2 下位机软件设计
        4.2.1 初始化程序
        4.2.2 主程序
        4.2.3 中断程序
        4.2.4 温度采集模块
        4.2.5 按键扫描模块
        4.2.6 显示模块
        4.2.7 输出控制模块
        4.2.8 通信模块
    4.3 上位机软件的设计
        4.3.1 上位机界面的设计
        4.3.2 串口通信的实现
        4.3.3 数据显示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系统仿真
        5.1.1 系统构建
        5.1.2 系统仿真
    5.2 系统测试
    5.3 调试中出现问题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硬件设计原理图
附录B 印刷版电路图

(6)基于PIC单片机的无线温度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无线温度传输系统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技术概况和发展趋势
    1.3 论文的研究要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无线温度传输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系统的基本要求和功能
    2.2 无线温度传输系统的技术要求
    2.3 无线温度传输系统整体方案描述
    2.4 硬件元件选型与开发环境
        2.4.1 温度测量器件选型
        2.4.2 无线模块选型
        2.4.3 集中器与上位机通信器件选型
        2.4.4 集中器显示芯片选型
        2.4.5 节点与集中器用单片机选型
        2.4.6 时间模块芯片选型
        2.4.7 C语言开发环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温度采集节点设计
    3.1 温度传输节点的总体设计
    3.2 温度采集器件DS18B20的设计
        3.2.1 DS18B20硬件设计
        3.2.2 DS18B20的程序设计
    3.3 节点无线模块的设计
        3.3.1 节点无线模块的硬件设计
        3.3.2 无线模块与单片机通信时序以及程序设计
        3.3.3 节点无线通信协议以及程序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温度传输集中器设计
    4.1 集中器的总体设计
    4.2 集中器无线模块的设计
        4.2.1 集中器无线模块硬件设计
        4.2.2 集中器无线通信初始化程序设计
        4.2.3 集中器无线模块供电硬件设计
    4.3 集中器时间模块设计
        4.3.1 集中器时间模块电路设计
        4.3.2 集中器时间模块程序设计
    4.4 单片机与显示模块设计
        4.4.1 单片机与显示模块部分硬件设计
        4.4.2 单片机与显示模块部分程序设计
    4.5 上位机与集中器通信设计
        4.5.1 上位机与集中器485通信硬件设计
        4.5.2 上位机与集中器485通信程序设计
    4.6 集中器完整程序和协议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上位机程序设计与节能理论探讨
    5.1 上位机程序设计
        5.1.1 开发环境简介
        5.1.2 程序开发
    5.2 节能理论探讨
        5.2.1 PIC单片机节能
        5.2.2 其他器件的节能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7)逆变式MAG焊机数字化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1.2 MAG 焊机的特点及其发展
        1.2.1 MAG 气体保护焊发展
        1.2.2 逆变焊机主电路的发展
        1.2.3 逆变焊机控制电路的发展
    1.3 数字化焊机的定义及其特点
        1.3.1 数字化的概念
        1.3.2 数字化焊机的定义
        1.3.3 数字化焊机的特点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逆变式MAG 焊机硬件系统设计
    2.1 设计目标
    2.2 主电路系统
        2.2.1 主电路的选择
        2.2.2 主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
    2.3 控制电路系统设计
        2.3.1 控制电路系统设计要求及系统框图
        2.3.2 微控器的选取
        2.3.3 人机界面系统的设计
        2.3.4 网络化分布式监控系统的设计
        2.3.5 波形控制系统的设计
        2.3.6 程控送丝系统的设计
        2.3.7 驱动电路系统的设计
    2.4 抗干扰的硬件设计
        2.4.1 线性光耦器的设计
        2.4.2 开关光耦器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逆变式MAG 焊机软件系统设计
    3.1 软件开发环境及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
        3.1.1 软件开发环境及工具的选择
        3.1.2 程序设计语言
    3.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3.2.1 人机界面软件设计
        3.2.2 网络化分布式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3.2.3 波控软件设计
        3.2.4 程控软件设计
        3.2.5 数字送丝软件设计
    3.3 抗干扰的软件设计
        3.3.1 数字滤波设计
        3.3.2 循环冗余校验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安装测试与实验分析
    4.1 人机界面的调试
    4.2 分布式监控系统调试
    4.3 外特性测试
    4.4 送丝机测试
    4.5 波形控制电路测试分析
    4.6 焊接工艺试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详细摘要

(9)新型海底管道内变形检测仪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管道检测分类综述
        1.2.1 管道检测技术
        1.2.2 管道检测技术的发展
    1.3 国内外管道检测现状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海底管道内变形检测仪的本体结构设计
    2.1 检测仪的结构参数
    2.2 检测仪设计时应满足的要求
    2.3 检测仪的本体结构组成
    2.4 检测仪本体密封及防腐
    2.5 检测仪的通过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底管道内变形检测仪的下位机设计
    3.1 引言
    3.2 PIC 单片机
        3.2.1 PIC16F87X 的性能简介
        3.2.2 PIC16F877A 单片机
        3.2.3 PIC16F873A 单片机
    3.3 串行通讯模块
        3.3.1 串口通信
        3.3.2 PIC 单片机的串口通信
        3.3.3 主单片机与PC 机的串口通信
        3.3.4 主从单片机的串口通信
    3.4 A/D 转换模块
        3.4.1 ADC 的配置
        3.4.2 ADC 工作原理
        3.4.3 A/D 转换步骤
    3.5 Flash 存储器模块
    3.6 时钟模块
    3.7 下位机设计时可靠性设计
        3.7.1 下位机硬件抗干扰设计
        3.7.2 下位机软件抗干扰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底管道内变形检测仪的传感器系统
    4.1 检测仪的计程轮
    4.2 检测仪的变形量检测
    4.3 检测仪的压力检测
    4.4 检测仪的倾角检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底管道内变形检测仪的惯性导航系统
    5.1 惯性导航的基本概念
    5.2 惯性导航系统的组成
    5.3 惯性测量装置ADIS16350
    5.4 误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位机软件系统设计
    6.1 客户区界面模块
    6.2 数据库模块
        6.2.1 数据库简介
        6.2.2 数据库的创建
        6.2.3 数据库表设计
    6.3 通信模块
        6.3.1 通信协议
        6.3.2 通信协议的设计
        6.3.3 串口通信控件
        6.3.4 通信步骤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一)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
    (二) 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三) 前景
参考文献
附录1 系统硬件电路图
附录2 下位机样机实物图
附录3 主单片机部分源代码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10)基于ARM的钢厂实时能耗监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与附表清单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1.4 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2 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钢厂能耗监测系统构成
    2.2 论文的设计任务
    2.3 总体方案的确定
        2.3.1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2.3.2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2.3.3 系统数据传输方案
    2.4 系统功能说明
    2.5 系统工作过程
    2.6 小结
3 数据测量模块软硬件设计
    3.1 数据测量模块总体设计
    3.2 电参数测量
        3.2.1 电模块系统整体设计
        3.2.2 ATT7022及电流、电压采样
        3.2.3 数据存储芯片AT24C04
        3.2.4 PIC16F74简介
        3.2.5 电模块软件设计
    3.3 水参数测量
        3.3.1 LWGY传感器水流量测量
        3.3.2 水模块软件设计
    3.4 天然气参数测量
    3.5 系统通信协议介绍
        3.5.1 通信帧格式说明
        3.5.2 通信出错控制
    3.6 系统RS485通信设计
        3.6.1 RS485通信硬件设计
        3.6.2 RS485通信软件设计
    3.7 小结
4 基于ARM和WINCE的数据集中器设计
    4.1 数据集中器总体设计
    4.2 嵌入式ARM技术介绍
        4.2.1 ARM微处理器的应用领域及特点
        4.2.2 ARM9内核Samsung S3C2410
    4.3 WINCE介绍
    4.4 Samsung S3C2410目标板硬件构成
    4.5 WINCE在Samsung S3C2410上的移植
        4.5.1 定制WINCE系统内核
        4.5.2 下载WINCE系统内核
    4.6 WINCE应用程序开发
        4.6.1 EVC简介
        4.6.2 生成并导入SDK
        4.6.3 面向对象的MFC编程
        4.6.4 数据集中器应用程序开发
        4.6.5 应用程序的下载
    4.7 小结
5 结论
    5.1 研究总结
    5.2 系统不足及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PC机与PIC16系列单片机串行通信软硬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机翼模拟梁液压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及实现[D]. 王锐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2]基于PIC单片机控制小麦硬度测量系统的设计[J]. 杨文强,吕勇,周慧星. 农业机械, 2012(06)
  • [3]基于PIC16F73的雌雄蚕茧分选系统设计[D]. 蔡永娟.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4]小型断路器延时特性测试系统的研究[D]. 暴二平. 河北工业大学, 2011(07)
  • [5]基于PIC16F876的暖风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安立华. 东北大学, 2010(03)
  • [6]基于PIC单片机的无线温度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李广鹏. 东北大学, 2010(03)
  • [7]逆变式MAG焊机数字化控制技术研究[D]. 常旭. 江苏科技大学, 2010(05)
  • [8]PIC单片机应用于小区监控系统[J]. 冯川放.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25)
  • [9]新型海底管道内变形检测仪的设计与实现[D]. 战智涛. 青岛科技大学, 2008(05)
  • [10]基于ARM的钢厂实时能耗监测系统设计[D]. 张友良.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PC与PIC16系列单片机串行通信软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