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燃机联合循环电站凝结水泵断水原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航行[1](2021)在《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加快发展可持续的新能源技术是我国未来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太阳能作为一种分布广泛的新能源,因其储量的无限性、开发利用的清洁性特点,在新能源技术领域中扮演者重要角色。然而,由于太阳能本身的低密度、间歇性等缺陷,使得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应用受到了一定阻碍。本研究主要以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热发电系统(Integrated Solar Combined Cycle,ISCC)为基础,从系统建模、性能分析、综合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为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热发电系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某9F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为基础,建立了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机组的计算模型,并基于Ebsilon软件对该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系统的性能进行了模拟计算,随后在设计工况及变工况的条件下分别验证了建立模型的准确性。其次,基于所建立的模型对ISCC机组的性能进行分析。对比研究了机组在纯凝工况与供热工况下的运行特性,分析了太阳能输入、燃气轮机负荷率、供热量等因素对ISCC机组热效率、(?)效率等指标的影响。研究了ISCC机组在热电联产情况下热电调峰能力的变化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不同燃气轮机负荷下ISCC机组与太阳能互补潜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ISCC系统中太阳能及储热系统的配置增大了机组的热电可行域,促进了机组热电解耦,提高了机组的热电调峰能力;ISCC系统的太阳能互补潜力在不同燃机负荷下存在差异性,且太阳能互补潜力随着燃气轮机负荷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对ISCC电站的技术经济性和环保节能性进行分析。评估了ISCC系统的总投资、投资回收期、节约燃料率以及年污染物减排等经济环境指标,结果表明ISCC系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吴贵[2](2020)在《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进气温度调节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天然气发电启停灵活,负荷适应性强,可满足电网快速调峰调频需求,有助于改善电网的安全性。同时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天然气发电能够有效优化和调整能源结构,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上升,预计到2020年底,我国燃气机组装机容量达到1.1亿千瓦以上,所以,针对燃气机组的深度调峰能力和节能研究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大型9F燃气机组余热锅炉排烟温度一般在90℃左右,排放温度高既浪费了能源,又造成严重的环境热污染,烟气余热回收利用节能潜力大。环境温度影响着燃机的出力及效率,温度升高时,空气密度下降,质量流量下降,压气机的功耗上升,联合循环机组出力下降。利用余热锅炉的废热产生的热水来驱动溴化锂制冷,产生的冷量来冷却压气机进气,从而可以提高燃机出力,增加售电量。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工程应用角度,对AE94.3A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进气冷却装置进行理论分析、模型设计、设备选型、安装调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设计的实际效果。通过建模分析得到,效率最高点集中在环境温度25℃-27.5℃范围内,说明在夏季工况下,大型燃气机组上应用进气冷却技术理论上是成立的。鉴于某电厂所在地区常年的平均湿度80%左右,干湿球温度差较小,选择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装置,以25℃作为进气温度设计参考点的进气冷却系统,系统设备运行过程证明选型完全满足实际安全经济运行要求。试验测试后得到,进气冷却系统投运后,第一套机组燃机进气温度下降了6.2℃,联合循环供电量增加10.41MW,机组效率提升了0.21%;第二套机组燃机进气温度下降了7.38℃,联合循环机组供电量增加15.01MW,机组效率提升了0.24%。进气冷却装置投入后提高了联合循环机组出力,从投资收益上是完全合适的。通过研究,获得大型F级燃气轮机机组进气温度调节装置工程经验和调节特性,证明了进气冷却装置在AE94.3A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上经济可行性,为工程推广和装置经济运行提供指导,为天然气发电运行提高收益提供新的途径。
段云丰[3](2020)在《文昌燃气电厂建设方案及其对电网频率稳定性影响分析》文中提出目前,海南电网电源分布不均,“大机小网”,负荷峰谷差不断扩大,电源调峰调频能力不足,电网整体频率抗扰动能力较弱等问题突出。因此,在海南电网增配适当比例具有调峰调频功能、事故备用的电源,对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是非常必要的。燃气电厂是一种利用燃气轮机、蒸汽轮机及发电机共同组成的联合循环系统,燃气轮机排出的功后高温乏烟气通过余热锅炉回收转换为蒸汽,再将蒸汽注入蒸汽轮机发电,具有整体循环效率高、调峰调频性能好、低碳环保等显着优点。燃机从启动到带满负荷运行,一般不到20分钟,热态快速启动时间更短,是城市备用电源和调峰调频机组的最佳选择。随着燃机技术发展,以及国家能源结构变化和对环保要求的提高,燃气电厂建设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文昌市位于海南岛东北部,紧邻海口市,北濒琼州海峡,东、南临南海,西北与海口相邻,西靠定安,西南接琼海,地理位置优越,水资源充沛,港湾众多,交通便利;220KV电网系统健全,电源接入方便;油气资源丰富,天然气主要有中海油和中石油两大供应商,气源充足、管网发达,建设燃气电厂自然条件优越。文昌燃气电厂建成后,主要用于承担电力供应、调峰调频、事故备用等任务,对改善海南电网能源结构,促进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海南文昌燃气电厂一期(2×460MW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工程为研究对象,结合海南电力系统实际,从电厂建设必要性、建厂条件、建设方案、对海南电网频率稳定性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谨以此文为其它燃气电厂建设提供具体可行的设计思路,对燃气电厂的调频性能分析提供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以供参考。
曹勇[4](2020)在《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电站的模拟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依然以煤电为主。为了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控制煤电对环境的污染,发展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将是未来能源利用的前进方向。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太阳能热发电在世界各地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由于太阳能的不连续性及不稳定性,其大规模的商业应用受到了阻碍。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核心设备为燃气轮机,燃气轮机运行时非常稳定,但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为了提高燃气-蒸汽联合循环(GTCC)的热效率,应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降低余热锅炉的排烟温度。单一能源品种的利用受到多方掣肘,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建设多种能源有机整合、集成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正成为大趋势。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ISCC)电站,从电站系统设计、建模与优化、性能分析及综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电站的研究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新思路,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从系统流程、参数设计和机组配置出发,提出了一种新型ISCC系统,并利用EBSILON软件建立了该电站的模型。经过不同地区运行模拟对比分析,对电站进行了选址。利用SAM软件,对ISCC电站的太阳能直接蒸汽系统进行了模拟,通过比对不同太阳倍数下的平均能源成本,对太阳能集热场的规模进行了优化。其次,选择了八个参数来进行ISCC电站的变工况运行模拟,结果表明,ISCC电站运行时的最佳环境温度为10.0℃。燃气轮机进、排气压损增大时,联合循环的热效率下降。大气压力的增加会使电站输出功率增加,但热效率变化不大。太阳入射角和环境湿度对电站的影响较小,较小的太阳入射角和较大的湿度有利于提高电站的性能。应尽量避免燃机负荷率在50.0%、80.0%和90.0%的条件运行。最后,进行了 ISCC电站的技术经济性分析和环保节能分析。结果表明,ISCC电站的动态投资回收期为5.11年,内部收益率为19.46%,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性,对技术经济性影响较大的敏感因素为电价和气价。对比其他方式的电站,ISCC电站可有效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和节约燃料。
吴鑫[5](2020)在《燃气轮机进气蒸发冷却系统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电力消费迅速增长,为减少环境污染,以新兴清洁能源天然气为燃料的燃气轮机迅速发展,提高了燃气发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但是,燃气轮机的性能在较大程度上受进口空气温度的影响,且当进气温度下降时,燃机发电量及热效率都将提高,即在压气机前端加装进气冷却系统可以提高燃气轮机的性能。在众多进气冷却方式中,直接蒸发冷却只需以水为冷源,有着投资需求少、环境友好且耗能低等优点。从而确定燃气轮机进气蒸发冷却系统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其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首先,通过分析燃机循环在工作时各部分能量的变化,从理论上说明了降低压气机进气温度对提高燃机性能的必要性。在分析直接蒸发冷却设备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对直接蒸发冷却过程建立计算模型,研究了直接蒸发冷却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对燃气轮机进气蒸发冷却系统的直接蒸发冷却段进行了实验研究,同时采用Fluent软件对简化后填料表面的温度场变化情况进行了仿真模拟。通过对比发现,模拟和实验所得结果基本一致:(1)当其它参数为定值,水流速由0.01 m/s上升至0.4 m/s时,空气出口温度随水流速的提高而降低,但是水流速的改变对出口空气温度的影响较小,且水流速提高的同时也会造成水流分布不均匀的情况,致使冷却效果变差。因此水流速只能适当提高,宜控制在0.1 m/s~0.2 m/s;(2)当其它参数为定值,进气风速在1.6 m/s~3.2 m/s间变化时,风速增大会提高传质系数,使得冷却效果变好,但是风速变大还会造成空气与水的接触时间变短,从而降低冷却性能。根据模拟以及实验得知,风速对空气与水接触时间的影响大于对传质系数的影响,且风速宜控制在2.2 m/s~2.6 m/s;(3)当其它参数为定值,进气温度由30°C上升至39°C时,相对湿度降低,出口平均温度和进出口空气的温降均随空气进气温度的升高而提高,但是蒸发冷却效率的变化幅度较小,可推断空气在高温低相对湿度的环境下有更高的冷却潜能。最后,以泉州地区为例,根据燃机在加装直接蒸发冷却进气系统前后参数的变化分析了该系统的有效性。数据表明:案例中的发电厂在加装直接蒸发冷却进气系统的一年里,有7236小时满足运行进气冷却系统的要求,占全年总时长的87.1%。另外,与原燃气轮机相比,改进后燃气轮机的月进气温度降低了3.6°C~9.7°C,年发电量上升了37380 MW·h,收益达86.2万,具有较高的经济性。
戈志华,马立群,何洁,赵世飞[6](2020)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多种运行方式负荷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9FB型联合循环机组为案例,进行各主要部件数学建模,获得联合循环机组整体计算模型。针对抽凝、背压供热模式及一拖一、二拖一驱动方式,进行变工况热力性能分析,得到联合循环供热机组多种运行方式电、热负荷特性;优化机组不同供热期运行方式,获得电负荷可调节范围,并深入研究机组参与调峰的热经济性。研究表明:供热初末期热负荷较低时,机组宜通过一拖一背压模式与二拖一抽凝模式配合运行,调峰容量比为52.6%~53.4%;供热负荷较大时宜采用二拖一背压模式与二拖一抽凝模式配合,调峰容量比为44.5%~55.4%;严寒期为保障供热需求,调峰容量比降至27.4%~33.5%。优化后整个供热季联合循环供热机组灵活性显着提高,可为可再生能源电提供11.76亿kW·h上网空间。
宋宇哲[7](2019)在《凝结水泵高压变频系统设计与节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节约能源是国家的长期国策,为了提高能源利用率,改进的主要措施有:“加强变频调速技术的研究,扩大其应用领域”。高压变频装置是电机节能的重要手段。对于市场化运作的发电企业来说,就是要实现节约型企业,而采用高压变频器对主要的风机和水泵进行改造就能实现。采用变频调速节能降耗措施,降低运行机组的厂用电率,提高机组的出力,对发电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促进技术进步十分重要。本文分析了凝结水泵的原理和变频调速节能工作原理,然后根据TC电厂凝结水泵高压变频调速节能改造项目,设计了一套变频调速节能的改进方案。首先对高压变频技术在其他电厂应用进行分析,为项目改造打下基础;然后针对联合循环机组的特点,对高压变频器在TC电厂的应用提出要求,并进行高压变频器选型;接着制定变频改造的初步要求和思路,包括设计主回路系统、电气连锁切换、电气五防的保护、继电保护、DCS逻辑控制等技术方案,以及设计项目改造方案和电气、控制调试方案,并将这些方案应用于实际项目改造中;最后对项目改造效果进行分析评价。高压变频装置在电厂凝结水泵变频节能方面得到较好利用,凝结水泵高压变频调速节能改造后,通过机组用电实际运行的数据来看,本文设计的变频调速节能系统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另外,联合循环的可靠性也得到了提高,对当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李孟欣[8](2019)在《大连发电公司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大连发电有限公司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运用战略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方法来解决大连发电公司发展战略选择问题,旨在针对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大连发电有限公司实际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及其相关理论,对比分析出大连发电公司的优势劣势,并寻找出适合大连发展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从而实现大连发电公司的良好发展并突破现有发展模式,走出企业发展困局。同时,对于其它电力企业的发展战略选择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大连发电有限公司是国家电力投资集团骨干火力发电厂,位于大连市甘井子区革镇堡街道,毗邻大连市体育中心,承担着发电、供热的双重任务,是城市西北部建设与发展的基础能源,是改善民生、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保障。现在,我国电力市场趋近饱和,煤炭价格持续攀升,环保形势日益严峻的复杂情况下,火力电机组的优势不断缩小,外部市场竞争白热化。在这种现实状况下,论文将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研究思路,结合大连发电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利用SWOT分析法,对大连发电公司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符合大连发电公司生存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内容,确保公司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并分为短期、中期、长期战略三步加以实现。可以让大连发电公司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有针对性的,充分利用我们的优势,避免我们的弱点,始终处于发电行业中的先进地位。
周屹民,吴敏杰[9](2018)在《提高6FA联合循环机组夜间停运期间经济性的措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降低6FA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机组夜间停运期间的辅机耗电率,提高燃气轮机机组日开夜停运行模式的经济性,通过增加停机冷却水泵,在机组夜间停运期间代替闭式冷却水泵的措施,实现机组运营成本的降低。优化后,机组夜间停运期间的辅机电耗率从之前的35.0%降低到22.8%,每月可节约成本8 562元。
卢可[10](2017)在《新型燃气轮机再热联合循环发电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尽管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但是GDP仍然保持6%以上的增速,能源需求量依然稳步增长。同时,我国能源结构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根据《BP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2015年我国煤炭消费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仍然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63.7%;能源消费对石油的依赖有所降低,原油消费量占总量的18.6%;核能、水力发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占12%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消费量长期徘徊在2%左右的天然气,2015年上升至5.9%。说明国家对天然气发电技术的重视。然而,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依然占主导地位。有专家预测,今后20年内,这种主导地位将继续保持。这个问题不仅从战略角度上困扰着我们,在环境上也不容小觑。近年来,雾霾的阴影在我国大地上挥之不去,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作为一种发电形式,天然气发电是相对洁净、高效的发电形式。燃气轮机以及蒸汽-燃气联合循环具有低排放、系统循环热效率高、运行灵活和变负荷响应快等特点。基于经济发展战略和国际竞争的需求,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各国科技研发和装备制造业技术开发的重点转到了先进的燃气轮机技术上。先进燃气轮机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技术实力的象征。因此大力发展燃气轮机发电技术是目前解决能源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根据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利用燃气燃烧“非热表面”再热技术,提高燃气轮机燃烧室进气压力,同时采用燃气“二次再热”和“中间冷却”手段,通过灵活的轴系布置,得到了一种新型燃气轮机再热循环发电技术。该系统具有运行灵活,启停速度快,效率高等特点,超过目前运用设备的整体效率3%-5%。文章首先对该系统基本原理和应用手段进行详细的热力学分析。将该新型燃气轮机再热发电技术分别应用到燃气-蒸汽联合循环(Gas-Steam Turbine Combined Cycle,简称GTCC)发电技术、大容量压缩空气储能(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简称CAES)高效发电系统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简称IGCC)发电系统中,并对新建立的三个系统进行详细的热力学计算,针对三个新系统的不同参数的变化以及变工况情况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三个新系统,比目前应用最广泛的F级燃气轮机为主要设备的燃气循环发电技术的效率分别高出3.74%、9.37%和2.86%,并得到了最优化的参数。接着针对新系统燃烧室高压力燃烧的这一情况,设计并校核了燃气轮机高压燃烧实验平台。该平台具有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以及多功能性。可以针对不同压力、流量、旋流器、喷嘴和气体种类进行燃烧实验。在这一章中,对燃烧器、燃气供给系统、电控系统、机械系统以及安全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设计计算和校核,改进并优化了实验台,并全程参与搭建工作。最后,针对燃气轮机高压燃烧实验平台进行了燃烧研究。用数值计算和实验两种方法研究了不同压力下燃烧和污染物排放的规律,并进一步研究了在高压下不同功率和不同当量比下的燃烧和污染物排放规律。针对烟气再热循环,还研究了烟气掺混对高压燃烧的影响。并对今后准备改建的多种旋流器进行了模拟分析,为接下来的实验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本文主要创新点是建立了新型燃气轮机再热循环热力系统,针对其应用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发电技术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中,进行了详细的热力系统计算,优化后的系统比目前应用的发电循环效率有了显着提升。并对燃气轮机在高压下的燃烧和污染物排放规律以及掺混再热烟气对燃烧的影响进行了实验和数值研究。
二、燃机联合循环电站凝结水泵断水原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燃机联合循环电站凝结水泵断水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ISCC电站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ISCC技术研究国内外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机组建模 |
2.1 引言 |
2.2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建模 |
2.2.1 燃气轮机系统建模 |
2.2.2 余热锅炉系统建模 |
2.2.3 蒸汽轮机系统建模 |
2.2.4 联合循环模型 |
2.3 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建模 |
2.3.1 槽式太阳能集热器建模 |
2.3.2 储热设备建模 |
2.3.3 蒸汽发生器建模 |
2.4 基于Ebsilon的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仿真建模 |
2.4.1 Ebsilon软件概况 |
2.4.2 Ebsilon部件模型及建模 |
2.5 Ebsilon模型机组校核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机组热力性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系统评价指标 |
3.3 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机组性能分析 |
3.3.1 太阳能输入对联合循环特性的影响 |
3.3.2 环境温度对联合循环特性的影响 |
3.3.3 供热量对联合循环特性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机组热电调峰能力研究 |
4.1 引言 |
4.2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调峰区间 |
4.3 太阳能输入对机组调峰能力影响 |
4.3.1 ISCC机组热电可行域 |
4.3.2 不同热负荷下ISCC机组调峰能力分析 |
4.3.3 不同燃机负荷下ISCC太阳能互补潜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机组热电联产综合评价 |
5.1 引言 |
5.2 技术经济性分析 |
5.2.1 技术经济性评价指标 |
5.2.2 技术经济性综合评价 |
5.3 环保节能性分析 |
5.3.1 环保节能性评价指标 |
5.3.2 环保节能性综合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2)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进气温度调节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直接接触式冷却 |
1.2.2 间接接触式冷却 |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进气温度对联合循环机组性能影响分析 |
2.1 进气温度对燃气轮机及其联合循环机组的影响 |
2.2 进气温度对联合循环机组性能影响分析 |
2.2.1 计算依据及基本条件 |
2.2.2 进气温度对机组性能影响(Base Load负荷) |
2.2.2.1 进气温度对燃机性能影响 |
2.2.2.2 进气温度对汽机性能影响 |
2.2.3 进气温度对机组性能影响(部分负荷) |
2.3 小结 |
第三章 进气冷却方式设计 |
3.1 研究对象介绍 |
3.1.1 项目概况 |
3.1.2 进气冷却装置技术方案 |
3.2 边界参数数据选择 |
3.2.1 有关进气冷却温度设计点的选取 |
3.2.2 有关余热锅炉排烟温度选取 |
3.3 设备参数及技术方案 |
3.3.1 设备参数 |
3.3.2 方案介绍 |
3.3.3 进气冷却系统设计参数及设备明细 |
3.4 项目安全可靠性分析 |
3.4.1 项目安全性分析 |
3.4.2 项目可靠性 |
3.5 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调试与性能分析 |
4.1 系统运行说明 |
4.2 热水型溴化锂制冷机运行要点 |
4.3 调试现象及处理 |
4.4 调试遗留问题 |
4.5 性能试验与分析 |
4.5.1 原始数据 |
4.5.2 数据整理 |
4.5.3 计算方法 |
4.5.4 试验结果汇总 |
4.5.5 试验结果分析 |
4.6 经济性分析 |
4.7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2.1 提高机组综合经济性,充分利用系统能源 |
5.2.2 提高机组高温运行出力,增强机组调峰能力 |
5.2.3 改造为进气加热装置的可行性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文昌燃气电厂建设方案及其对电网频率稳定性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背景 |
1.3 写作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文昌电厂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海南经济及能源情况 |
2.3 海南电力系统现状 |
2.4 海南电力发展规划 |
2.5 电源电量与调峰平衡分析 |
2.6 电厂建设的必要性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昌电厂建设条件分析 |
3.1 引言 |
3.2 接入方案 |
3.3 燃料供应 |
3.4 厂址环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昌电厂装机方案分析 |
4.1 引言 |
4.2 机组选型 |
4.3 主设备选型 |
4.4 主机性能参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昌电厂建设方案分析 |
5.1 引言 |
5.2 热力系统 |
5.3 燃料系统 |
5.4 电气部分 |
5.5 电厂化学 |
5.6 控制系统 |
5.7 环境与生态保护 |
5.8 投资估算 |
5.9 经济与社会影响 |
5.10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文昌电厂对海南电网频率稳定性影响分析 |
6.1 引言 |
6.2 电力系统频率影响分析 |
6.3 燃气轮机控制系统建模 |
6.4 海南电网频率稳定性影响仿真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电站的模拟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1 ISCC电站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ISCC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ISCC电站的设计与建模 |
2.1 GTCC与DSG系统的原理 |
2.1.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 |
2.1.2 太阳能直接蒸汽系统 |
2.2 ISCC电站的设计与组成 |
2.2.1 电站设计 |
2.2.2 设备组成 |
2.3 ISCC电站的建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ISCC电站的优化分析 |
3.1 不同地区的对比与选择 |
3.1.1 典型地区典型日环境条件 |
3.1.2 典型日模拟运行分析 |
3.1.3 基于典型日的地区模拟与选择 |
3.2 集热场规模优化 |
3.2.1 SAM模拟 |
3.2.2 集热场规模优化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ISCC电站变工况运行性能分析 |
4.1 燃气轮机运行特性 |
4.2 DSG系统运行特性 |
4.3 ISCC电站性能指标 |
4.4 变工况模拟分析 |
4.4.1 太阳直射辐射强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4.4.2 环境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4.4.3 大气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4.4.4 相对湿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4.4.5 入射角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4.4.6 燃气轮机进气压损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4.4.7 燃气轮机排气压损对系统系统的影响 |
4.4.8 燃气轮机负荷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4.5 提高系统性能的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ISCC电站的综合评价 |
5.1 技术经济性分析 |
5.1.1 评价指标 |
5.1.2 指标分析 |
5.1.3 敏感性分析 |
5.2 环保节能分析 |
5.2.1 评价指标 |
5.2.2 指标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燃气轮机进气蒸发冷却系统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不同燃气轮机进气冷却方式的原理及优缺点 |
1.2.1 不同进气冷却方式的原理 |
1.2.2 不同进气冷却方式的优缺点对比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燃气轮机进气冷却技术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2 燃气轮机进气冷却技术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直接蒸发冷却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4 直接蒸发冷却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5 总结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燃气轮机进气蒸发冷却系统的热力学模型 |
2.1 燃气轮机进气冷却的需求 |
2.2 空气和水直接接触时的热湿交换过程分析 |
2.2.1 空气和水直接接触时的热湿交换原理 |
2.2.2 空气和水直接接触时的热质交换基本方程 |
2.2.3 空气和水直接接触时的热流交换方向分析 |
2.3 直接蒸发冷却设备的工作原理 |
2.4 直接蒸发冷却的性能评价 |
2.5 直接蒸发冷却的热力学模型 |
2.5.1 建立模型 |
2.5.2 求解模型 |
2.5.3 直接蒸发冷却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直接蒸发冷却的实验研究 |
3.1 实验台介绍 |
3.2 实验设备简介 |
3.2.1 风机 |
3.2.2 空气处理段 |
3.2.3 直接蒸发冷却段 |
3.2.4 测量仪器 |
3.3 实验方案 |
3.3.1 实验参数的确定 |
3.3.2 实验过程 |
3.4 实验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直接蒸发冷却的数值模拟及与实验数据的对比 |
4.1 CFD及 Fluent简介 |
4.2 数值计算物理模型的建立 |
4.2.1 计算区域几何模型的简化 |
4.2.2 基本假设 |
4.2.3 控制方程 |
4.2.4 湍流模型 |
4.2.5 求解算法 |
4.2.6 多相流模型 |
4.3 边界条件 |
4.4 基本设置 |
4.5 网格划分及网格独立性验证 |
4.6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4.6.1 不同冷却水流速下的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4.6.2 不同进口空气流速下的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4.6.3 不同进气干球温度下的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4.7 蒸发冷却实验数据与模拟数据的比较分析 |
4.7.1 不同冷却水流速下的对比分析 |
4.7.2 不同进口空气流速下的对比分析 |
4.7.3 不同进气干球温度下的对比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燃气轮机进气蒸发冷却系统的工程应用效果分析 |
5.1 燃气轮机进气蒸发冷却系统的设计及搭建 |
5.2 参数的选取 |
5.3 运行效果分析 |
5.4 经济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凝结水泵高压变频系统设计与节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高压变频器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1 高压变频器应用现状 |
1.2.2 高压变频器的发展趋势 |
1.3 本文内容及主要工作 |
2 研究电厂高压变频调速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
2.1 凝结水系统及凝结水泵的作用 |
2.1.1 凝结水系统功能及作用 |
2.1.2 凝结水泵的工作原理 |
2.2 变频调速节能工作原理 |
2.2.1 凝结水泵变频节能的理论分析 |
2.2.2 高压变频器的工作原理 |
2.3 YP电厂变频改造项目案例简析 |
2.4 相关电厂变频改造技术调研分析 |
2.4.1 SJ电厂调研情况 |
2.4.2 ZJ电厂调研情况 |
2.5 TC电厂高压变频改造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技术路线探讨 |
3 凝结水泵高压变频系统的设计 |
3.1 高压变频器的要求及选型 |
3.1.1 高压变频器的特点及结构 |
3.1.2 高压变频器选型 |
3.1.3 利德华福高压变频器 |
3.2 项目改造设计思路和方法 |
3.2.1 系统主回路控制方案 |
3.2.2 电气保护方案 |
3.2.3 电气联锁及五防方案 |
3.2.4 变频泵主要控制方案 |
3.2.5 监控系统的设计 |
3.2.6 其他方面技术方案 |
4 凝结水泵高压变频系统调试以及节能分析 |
4.1 电气调试方案 |
4.1.1 电气联锁试验 |
4.1.2 变频器调试 |
4.1.3 电气调试中的注意事项 |
4.2 热控调试方案 |
4.2.1 凝结水泵联锁保护测试 |
4.2.2 凝结水泵变频控制测试 |
4.3 变频改造节能效益 |
4.4 其他方面效果 |
5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大连发电公司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1.1 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定义 |
2.1.2 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多元化发展战略在我国企业的实践 |
2.2.2 多元化发展战略在我国电力企业的影响 |
3 大连发电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3.1.1 经济环境 |
3.1.2 政治法律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因素分析 |
3.2 产业环境分析 |
3.2.1 竞争力量分析 |
3.2.2 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
3.3 小结 |
4 大连发电公司现状与内部问题分析 |
4.1 大连发电公司当前的战略思路 |
4.2 大连发电公司的发展概况与现状 |
4.2.1 大连发电公司现有经营资源情况 |
4.2.2 大连发电公司能力分析 |
4.3 大连发电公司的SWOT分析 |
4.3.1 大连发电公司的优势分析 |
4.3.2 大连发电公司的劣势分析 |
4.3.3 大连发电公司的机会分析 |
4.3.4 大连发电公司的威胁分析 |
4.3.5 小结 |
4.4 火力发电企业价值链分析 |
5 大连发电公司多元化战略实施方案 |
5.1 大连发电公司多元化战略具体实施方案 |
5.1.1 短期战略:扎牢营销、严控成本、深挖创效 |
5.1.2 中期战略:拓展供热、电站服务、加强环保 |
5.1.3 长期战略:燃气机组、清洁能源、智慧能源 |
5.2 大连发电公司多元化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2.1 多元化发展战略行业的选择 |
5.2.2 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人力保障 |
5.2.3 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科技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提高6FA联合循环机组夜间停运期间经济性的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现状调查 |
2 原因分析 |
2.1 换热器进出口压差大 |
2.2 燃机冷却水阀开度过大 |
2.3 水泵流量过大 |
2.4 闭式水温度高 |
3 制定对策 |
4 效果检查 |
5 结论 |
(10)新型燃气轮机再热联合循环发电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战略需求 |
1.1.2 能源与环境发展的战略需求 |
1.1.3 能源动力发电技术发展的需求 |
1.1.4 相关发电技术对先进燃气轮机发展的需求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燃气轮机的研发动态 |
1.2.2 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研发现状 |
1.2.3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发电技术的研发动态 |
1.2.4 燃气轮机燃烧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 |
2.1 热力学基础理论知识 |
2.1.1 基本热力学定律 |
2.1.2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
2.1.3 燃气轮机的热力循环 |
2.1.4 新型燃气轮机再热联合循环 |
2.2 热力学分析 |
2.3 实验研究方法 |
2.4 数值计算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型燃气轮机再热联合循环热力系统计算及分析 |
3.1 新型燃气轮机再热循环应用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
3.1.1 新型燃气轮机再热循环的特点 |
3.1.2 新型系统与KA-26 联合循环系统的对比 |
3.1.3 基准系统分析 |
3.1.4 与GT-26 燃机系统的对比分析 |
3.1.5 新型燃气轮机再热联合循环系统模型 |
3.1.6 新型燃气轮机再热联合循环系统计算结果优化与分析 |
3.1.7 新型燃气轮机再热联合循环系统与KA-26 联合循环系统和基准系统的对比 |
3.1.8 新型燃气轮机再热联合循环系统的技术分析 |
3.1.9 新型燃气轮机再热联合循环发电厂建造成本估算 |
3.1.10 系统优点 |
3.2 新型燃气轮机再热循环应用在大容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 |
3.2.1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原理和特点 |
3.2.2 基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分析 |
3.2.3 新型释能系统的压缩空气储能发电技术 |
3.2.4 Aspen软件计算结果分析 |
3.2.5 新型大容量压缩空气储能(CAES)系统与基准系统的对比 |
3.3 新型燃气轮机再热循环应用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系统 |
3.3.1 新型燃气轮机再热循环应用于现有IGCC系统 |
3.3.2 改进后的热力系统计算 |
3.3.3 改进后系统计算分析与优化 |
3.3.4 改进后的IGCC系统与现有常规基准IGCC系统参数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燃气轮机高压燃烧实验平台的设计与搭建 |
4.1 实验台搭建背景 |
4.2 高压燃烧实验平台系统初步设计及原理 |
4.2.1 高压实验台基本构成 |
4.2.2 实验台入口参数设定 |
4.2.3 实验台工作原理及构成系统概述 |
4.2.4 燃烧器设计方案 |
4.3 实验台设计计算(参数校验) |
4.3.1 计算基准 |
4.3.2 燃气流量计算 |
4.3.3 压缩空气需求量 |
4.3.4 试验台管路管径的设计与校验 |
4.3.5 管道壁厚的计算 |
4.3.6 排气流量的计算 |
4.3.7 喷嘴直径计算 |
4.4 燃烧器设计评估校验与优化 |
4.4.1 原方案计算校验 |
4.4.2 燃烧实验器气动方案修改优化 |
4.5 燃烧实验器结构方案修改建议 |
4.6 辅助系统的设计及选型 |
4.6.1 排风引射系统 |
4.6.2 电控系统 |
4.7 旋流器的设计及校核计算 |
4.7.1 旋流数的定义 |
4.7.2 模型参数 |
4.7.3 旋流器计算域模型 |
4.7.4 旋流器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模型实验台高压燃烧规律的数值研究和实验研究 |
5.1 前言 |
5.2 计算模型和基准工况的讨论 |
5.2.1 燃烧器数值计算域几何模型 |
5.2.2 基准工况 |
5.3 变压力工况数值计算与实验结果分析 |
5.4 高压下变功率工况计算与试验结果分析 |
5.5 高压下变当量比计算结果分析 |
5.6 NO_X的生成规律 |
5.7 掺混高压烟气对燃烧规律的影响 |
5.7.1 高压级涡轮排气的主要成分 |
5.7.2 不同掺混率对燃烧的影响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工作展望 |
符号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燃机联合循环电站凝结水泵断水原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性能研究[D]. 李航行. 华北电力大学, 2021
- [2]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进气温度调节特性研究[D]. 吴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文昌燃气电厂建设方案及其对电网频率稳定性影响分析[D]. 段云丰.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电站的模拟与性能研究[D]. 曹勇.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1)
- [5]燃气轮机进气蒸发冷却系统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 吴鑫.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6]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多种运行方式负荷特性研究[J]. 戈志华,马立群,何洁,赵世飞.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0(08)
- [7]凝结水泵高压变频系统设计与节能分析[D]. 宋宇哲.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8]大连发电公司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D]. 李孟欣.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9]提高6FA联合循环机组夜间停运期间经济性的措施分析[J]. 周屹民,吴敏杰. 华电技术, 2018(08)
- [10]新型燃气轮机再热联合循环发电关键技术研究[D]. 卢可.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