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帐篷里的生活

瑞典帐篷里的生活

一、瑞典帐篷地的生活(论文文献综述)

阿日娜[1](2021)在《十九世纪瑞典文学家斯特林堡的汉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韩聪一[2](2021)在《交流与交融-波斯细密画中的“蒙古人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波斯细密画是世界美术史上一道亮眼的风景,由书籍插图艺术发展而来。13-14世纪蒙古人因统治需要编写《史集》等着作时,大力推进了波斯细密画艺术的发展。波斯细密画也在此时突破了古代伊斯兰国家关于人物形象的限制,开始形成独特的地域民族艺术风格。以往的研究者从其技法、构图、色彩、人物身份、外来因素等诸多关于波斯细密画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对其文化背景、历史语境、文化艺术及社会心理等宏观方面深入分析,从而考察13世纪后我国文化对波斯细密画发展的影响及亚欧大陆各文化圈层间交流的历史盛况。13-14世纪,蒙古人建立了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政权,为各文化圈层之间的交流扫清障碍;各文化圈层客观上也从此进入“相互了解、联动发展”的新时代。蒙古人进入波斯地区后对波斯细密画艺术乃至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的美术作品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令人印象深刻,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跨文化视角”的研究课题正成为美术史研究的一个热门方向,对研究古代绘画史、艺术史、文化交流史乃至当今世界文明发展史都具有极其特殊而重要的价值。本文以波斯细密画中的“蒙古人形象”为出发点,首先梳理了“蒙古人形象”和由蒙古人引入的其它外来元素是如何被波斯细密画引进、吸收并最后有机融合为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的过程;其次对以“蒙古人形象”为代表的外来元素进入波斯地区乃至世界更广范围的具体传播路线、途径、方式等历史线索展开研究与论证;最后证明波斯细密画中的“蒙古人形象”等蒙古元素,是由蒙古西征及之后的频繁往来传入波斯地区及亚欧大陆更广的范围内,并受当地传统文化影响及独特文化心理融合构成的具有各地方特色的形象样式。不同地域、文化圈层间受种族区别、宗教信仰等社会文化影响所形成的“蒙古人形象”概念虽然可以找到部分共性元素,但总体来说是千差万别甚至大相径庭。“蒙古人形象”更像是一个东西方文化间相互交流交融的图像媒介概念。因此,我们不能将波斯细密画中的“蒙古人形象”局限在某种绘画或种族意义上。它涉及到13-14世纪及更长时间内亚欧大陆东西之间文化交流与交融频繁往复的历史语境。“蒙古人形象”绝不是现实意义上蒙古族人物的形象,它不仅仅是一个图像,更是自东向西过程中的各种文化传播媒介的混合物,包含着各地域、各文化圈层对神秘东方世界的各种想象。

朱美姝[3](2021)在《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文中指出苏联解体以来,西方世界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美国自认为赢得“冷战”,从此可以独霸世界,然而,也就是不到三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阔步前进,美国反而陷入了政治分裂和经济混乱,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问题日益凸显。笔者恰在特朗普执政四年期间的两年在美国从事田野调查工作,亲身体会到美国式民主制度日薄西山,以土地开拓为原动力的美式经济走向尽头,美国社会种族主义矛盾空前尖锐。在此时刻,我们研究美国当年的西部边疆开拓个案,就会发现美国兴盛发展的历史时机和动力,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美国开疆拓土的资源枯竭,移民动力消退,最终会导致以个人主义和利润为核心的西方民主失去生产方式的支撑。这些历史经验和制度问题对世界各国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域外经验。笔者在美国俄勒冈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期间,十分有幸搜集到了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家族的档案、日记和信件,通过对现今依然居住在俄勒冈大学所在地——尤金的里奇菲尔德家族后人的访谈,我发现这个家族史非常典型记录了从踏上这片新土地到美国独立、从西进运动到世界大战、从战后美国的崛起到今天的三个主要历史过程,理查德·里奇菲尔德的三支祖先,因为不同的原因踏上这片大陆,后来在美国西部开发中移民俄勒冈。真正的历史是无数个人的生命史,正是在所有人的具体行动中,逐渐产生了历史的必然性。家族史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从个人生命史的角度去观摩这场巨大的历史盛宴,而里奇菲尔德家族史的独特性就在于他们自觉地保留并留传下来每一个时代主要家族成员的个体经历,通过采访、收集、记录这些个体经历,我们向中国读者展示出美国西部移民前后直到今天,这个移民家族在美国的生活:包括独立战争期间他们对旧世界的厌恶和对新世界的渴望,而他的后代,又站在另一个起点,视父辈建造的世界为反抗的对象。这一过程将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第一章主要介绍我的田野对象,通过对俄勒冈尤金地区的了解,就能更准确地了解里奇菲尔德本人以及他的故事,了解这个家族在美国西部移民历史中的典型意义和特殊位置。第二章主要依照历史先后顺序,记录并探讨了里奇菲尔德家族最早移民美国的先祖,提出他们原来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特征对来到美国的影响。第三章主要展示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美国后,白人在开拓殖民地,掠夺印地安人土地方面的历史细节,这些田野材料再现了美国社会制度建立初始阶段土地问题和种族问题的关系。第四章展示了里奇菲尔德家族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经历的具体活动,这段历史的意义就在于经过美国独立战争,里奇菲尔德的先辈决定“西进”。第五章和第六章记录了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西部的具体过程,记录了当事人的后代如何看待父辈们历尽艰辛,逐步获得土地并赢得社会地位的过程。第七章是在通过以上田野调查和文献回顾后,我们深入研究里奇菲尔德家族史的意义和问题,而这主要是通过对里奇菲尔德本人进行访谈研究来完成的。笔者经过连续两年对里奇菲尔德本人的访谈和连续三年对其家族文献的收集整理,完成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从这个家族史中可以看出,每一个成员既是参与者,又是敬畏的观众。如果童年和青春期的经历植根于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那么每一代人的青春期矛盾既相似又不同,历史运动是每一代人的集体创造。对于失去自己土地、仪式和传统起源的移民国家来说,回溯家庭的历史具有文化认同的意义。1840年以后,有陆陆续续的东部和中部移民迁往俄勒冈州,他们起先是骑马和马车,然后通了铁路、水运。这中间发生了许多故事,其中就包括里奇菲尔德的先辈们,这也是美国疆域一步一步西进的过程。在这一时期,俄勒冈对于美国来说是西部边疆,具有外来文明和土着文明交界的边疆特征,西进过程也是美国人真正形成的过程,在对土地的掠夺中,诞生了美国式的民主社会。笔者观察美国西部边疆开拓史的主要视角是土地。从印第安人手中获得土地的不正义性,到为了独立从英国人手中夺取土地的正义性;大到争夺土地的战争,小到土地的投机与兼并,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土地发展的历史。土地不仅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矛盾的转移。当最后一块边疆被占据以后,土地开拓之路关闭了,国内的矛盾不能再依靠新的土地来转移。特朗普当选总统,反映了美国民主派和共和派前所未有的分歧,国内的宗教矛盾、移民矛盾、贫富差距、性别矛盾一并爆发,但问题的根本在于土地。美国土地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是商品,而不是“国有”或“集体所有”,美国移民开拓土地到哪里,那里就是美国的边界。来到新大陆的每一个人,都是从土地买卖开始的,他们跳过了旧大陆将土地和民族、土地和文化联系起来的阶段。因此,美国土地的问题深深隐藏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中。新教思想所蕴含的资本主义精神,形成了美国土地价值观和企业家文化,认为土地真正唯一的价值,是可以买卖并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商品。土地成为投机的目标。当然,积累财富的道路之所以畅通无阻,是因为他们有一块富饶的大陆。但是,随着西部边疆开拓时代的结束,西部再也没有更多的自由土地,对自由土地的无止境追求导致资本和领土扩张,对自由经济的无止境追求产生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危机。

牛雅婷[4](2021)在《生态人类学视阈下那曲牧区生活垃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藏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将西藏建设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生态文明高地”。在此背景下,关注西藏广阔牧区因生活垃圾造成的环境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生态人类学的视角,以那曲市安多县和比如县为田野点,在“牧民——文化——自然”多元素的交织互动关系的框架中探讨那曲牧区生活垃圾的历史、现状,分析西藏牧区生活垃圾处理中存在的困难,并尝试提出解决对策。文章通过深度访谈方法,梳理牧民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包括生态环境知识在内的“地方性知识”,这套知识系统下,牧民有对“垃圾”独特的本土表达、处理及分类方式,在处理生活垃圾、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中发挥的作用。文章指出历史上由于封建农奴制这一剥削制度的存在,再加上高原牧区自然资源的相对贫瘠,牧区经济水平较低,牧民生活贫困,西藏牧区生活垃圾数量较少,且垃圾多为可降解的自然材质构成,牧区基本不存在生活垃圾问题。20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以来,伴随西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牧区的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垃圾数量和结构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一变化也为牧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压力。文章分析了那曲安多县和比如县两县县城、乡镇及牧业点的生活垃圾现状、处理方式,探讨了牧区赛马节、虫草采集期两个特殊时段的生活垃圾问题,并以牲畜误食垃圾这一事件呈现牧区生活垃圾处置不当产生的直接后果,指出科学高效解决牧区生活垃圾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当前那曲牧区生活垃圾处理面临着高成本困境、法制化管理缺席、环境保护宣传浮于表面、牧民环境保护意识与行动缺失等问题,提出治理那曲生活垃圾的有效路径:即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健全牧区垃圾法制化管理,有关生活垃圾治理的法律法规;发挥政府在垃圾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如加强宣传教育、明确垃圾分区域治理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此外,还要引导牧民树立科学的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生活垃圾治理,传承和发扬地方性知识。

Vino[5](2021)在《买装备,我们在买什么?》文中研究指明当下,露营与大众的生活距离正在逐渐缩短,不只是在露营场景下,许多富含日常时尚美感的单品也早已出现在公共空间、居家等环境中。当我们在选择露营单品时,实则也是对其背后的价值理念的支持。应该如何选择?其中包含了哪些智慧和坚持?除了公认的大牌,是否也有出色的"小作坊"产品?

郑丽颖[6](2021)在《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文中认为1883-1903年,俄国人尼古拉·费多洛维奇·彼得罗夫斯基(Н.Ф.Петровский,1837-1908)任俄国驻新疆喀什总领事期间,利用自己的外交身份想尽一切办法开展考察和古文献文物收集工作。他是最早对喀什古城作出研究、最早进行南疆古代手稿收集的欧洲官员,所获收集品数量多、种类丰富、语言丰富、内容重要、涵盖面宽。无论是梵文手稿,还是其他未定名手稿都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他建立了完整的古文书搜集网络,完成了中国南疆考古地图的绘制,为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俄国探险家奥登堡、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法国探险家伯希等欧洲探险队提供了往来便利和协助。利用哥萨克骑兵每月往来奥什和喀什的便利条件,彼得罗夫斯基轻而易举将古文献文物经中亚大铁路运回俄国,使俄国成为西域古文献艺术品重要收藏地之一。在沙皇政府和俄国半学术组织的指令下,彼得罗夫斯基总领事作为古文书发出者与古文书接收者俄国科学院院士罗曾、古文书研究者奥登堡院士三者之间建立了牢固的西域古文书收集研究网络,并在英俄考古之争中保持明显优势。现存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的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有梵文文献、印度文献、藏文文献、吐火罗文文献等多种语言,据不完全统计,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古文物计3000余件,最早的文物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古代手稿及残片总数7000余件,含梵语、佉卢文、婆罗谜文和未比定写本,造成了我国珍贵收稿文物的大量流失。本文研究材料来自俄罗斯国家档案馆、俄罗斯国家古文献档案馆、俄罗斯地理协会档案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档案馆、俄罗斯帝国对外政策档案馆、俄罗斯民族博物馆、俄罗斯国家文化艺术档案馆所藏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驻新疆喀什总领事彼得罗夫斯基给俄国外交部官员、俄国军官、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东方学家、地理学家的信函及密件200余封、俄国探险家考察报告、俄国皇家科学院会议纪要、彼得罗夫斯基发表在皇家考古协会学报上的考察报告等原版资料。文中所用外文史料不仅丰富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内容,对研究俄国外交史、特别是中俄关系及我国南疆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夏榆[7](2021)在《飞马般的灵魂(长篇小说)》文中研究表明让我们姑且把灵魂比作一个混合体飞马和驭者——柏拉图1灵魂的空间仿佛是复调与多声部混响的密室。这是他的观想也是他的体察。他读到过古希腊先知柏拉图对灵魂的比喻。如果灵魂是完美的,羽翼齐全,它就像高天翱翔,成为宇宙的统治者;而不完美的灵魂则失去它的羽毛,在飞行中跌落,最后碰到坚实的大地才安顿下来。他就是一个不完美的灵魂。他这么想。

董晓白[8](2020)在《无处栖身 谁之责任 欧洲最大难民营莫里亚被大火摧毁》文中研究表明9月9日凌晨,希腊莱斯沃斯岛上人满为患的莫里亚难民营突然发生大火,火灾致使这个欧洲最大的移民营地被"完全摧毁"。大火在强风吹刮下蔓延至难民营大部分区域,吞没了帐篷和棚屋。在志愿者的协助下,有至少28名消防员及9辆消防车投入灭火工作,9日上午,大火基本被扑灭。火灾之后,希腊政府面临1.2万名难民和非法移民的安置问题,同时还需防止新冠病毒传播。然而,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这场大火很有可能是难民自己放的。

马雨萌[9](2020)在《现代木结构在乡村营建中的在地性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木结构在人类文明中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木材突破了原生缺陷与尺寸限制,现代木结构以其可持续的生态性能与丰富自由的空间表现获得了日益增长的关注。而将这种现代技术放诸乡村,如何平衡普遍技术与地方特质成为了探讨的核心。本文基于笔者在大仓村的现代木结构实践基础,探讨现代木结构在乡村的在地性应用方式。研究内容将围绕“现代木结构”、“乡村营建”和“在地性”三个核心概念,从技术背景、乡村机遇、在地策略、实践探索的内容逻辑展开研究。第一部分讨论了现代木结构的发展演变、当代建构逻辑与应用表现。从木材特性出发,分析木结构优势与缺陷,而后归纳木材工业化与现代木结构产业化发展及其在当代智能化建造的前沿方向。并进一步总结现代木结构在当代的材料-构造-结构的建构层级及其在空间表现上的突破。为研究奠定技术背景。第二部分讨论现代木结构在乡村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机遇。通过历史研究指明木结构在不同时间与地域的乡土原生性,进而分析国内外现代木结构的应用现状,归纳当代乡村营建中面临的困难与时代机遇,指明了发展森林管理、文旅康养导向、“建筑、结构、内装、设备”一体化以及混合结构设计的乡村应用趋势。为研究指明应用条件。第三部分分析乡村营建的在地性要素及现代木结构回应策略,通过乡土建筑研究与工程案例分析,提出了“自然、文化、技术”的在地性要素系统,着重分析当代设计对三个要素多种内涵的回应策略,归纳出“材料、构造、结构、空间”的技术优化层级与三要素的综合应对方式。总结了文章研究的策略体系。第四部分剖析笔者参与的“大仓营造”井冈山大仓村公共空间设计中大仓讲习所与大仓风荷桥两个现代木结构设计实践,探讨设计应对特定地点的回应方式,通过乡土建构体系的延续与构造优化,用现代木结构创造出适宜乡村的公共空间,带动乡村复兴。文章从理论研究到设计实践,构建了现代木结构适应于乡村营建的在地性策略体系。以实践为佐证为乡村营建中现代技术的应用提供一种思路,并进一步提倡现代技术在地修正的价值倡导。全文正文约12.2万字,共有图表370余幅。

杨婧祎[10](2020)在《触媒理论视角下乡村旅游营地特色营造研究》文中提出在欧美国家,自驾车及房车营地已经发展了近百年的历史,相较于我国而言,发达国家的营地旅游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旅游形态。由于正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营地发展涌现出了许多问题,因此需要在借鉴国外营地建设的经验之下,结合国情,引导营地正确的发展方向,避免缺乏理论指导而进行盲目建设。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乡村旅游营地作为研究对象,以触媒理论作为研究视角,探讨通过在乡村营地中引入“触媒因子”营造特色的可行性、策略与方法。首先,总结当前国内外营地建设研究现状,为乡村旅游营地的研究提供经验;同时,对触媒理论进行梳理并通过对现有触媒理论应用方向的总结,提炼触媒理论的应用要点。第二,对乡村旅游营地进行分类,针对国内外的乡村营地典型案例,洞析其中的触媒因子,继而提出优化思考。第三,通过问卷调查和网络文本,分析我国现有营地活动中的游客需求,从建筑、景观、文化三个方面研究营地中可以引入的触媒因子,并对引入触媒因子后所带来的营地触媒效应进行探讨。最后,以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的乡村旅游营地项目设计作为实例研究。针对新平哀牢山旅游营地建设的自驾游“大本营”特点,研究营地中的核心触媒策略,并以核心策略作为触媒因子的选择方向,提出其中的实体和虚体触媒因子在空间规划上的具体应用方法;新平漠沙镇滨江乡村旅游带系列营地是典型“微营地”,结合乡村旅游带上三个主要村落的优势资源,分别选择适宜的触媒因子、植入触媒,营造特色。通过研究,认为引入触媒理论对于营造乡村旅游营地的特色有着正向的引导作用;通过触媒因子的运用并激发触媒效应,将有效促进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二、瑞典帐篷地的生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瑞典帐篷地的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2)交流与交融-波斯细密画中的“蒙古人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1.国内外有关波斯细密画中“蒙古人形象”的图文资料
        2.有关波斯细密画内容及蒙元时期文化交流的史学研究资料
        3.有关“蒙古人形象”研究的专题成果及学位论文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向
一、波斯细密画中“蒙古人形象”的历史来源
    (一)波斯细密画中“蒙古人形象”的概念
        1.波斯细密画
        2.波斯细密画中的“蒙古人形象”与东方元素
    (二)广阔时空中的历史传统积淀
        1.地理及人文环境概述
        2.多元多样的宗教信仰
        3.频繁往来的对外交流
    (三)蒙古西征后对波斯细密画艺术的直接影响
二、波斯细密画中“蒙古人形象”的造型特征
    (一)从暴戾血腥到和蔼与崇敬的形象变化
    (二)从平面静态描绘到动态戏剧化表现
    (三)人物类型及场景布局等方面的变化
        1.女性人物形象的出现及位置
        2.空间布局变化
三、波斯细密画中“蒙古人形象”的变化因素
    (一)不同宗教信仰文化影响下的“蒙古人形象”
    (二)波斯传统文化中神话形象的变化
    (三)从“征服者”到“文化继承者”的心理变化
四、波斯细密画中“蒙古人形象”的特殊意义
    (一)有机组合的新绘画题材及形象的产生
    (二)对波斯细密画色彩运用吸收创新的促进
    (三)推动波斯细密画空间观念的系统吸收与再创造
五、波斯细密画中“蒙古人形象”与文化交流
    (一)各具特色的“东方宫廷”图景想象
    (二)历史典故场景中的“异域风情”
    (三)狩猎征战场景中所向披靡的“勇士”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目的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选题特点、难点和问题
        一、特点:海外边疆移民研究
        二、难点:当事人访谈、文献收集和求证
        三、问题:如何看待美国的土地?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资料简介
        一、国内研究简介
        二、国外研究简介
    第四节 海外田野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
        一、口述史的方法
        二、历史文献方法
        三、民族学田野调查法
    第五节 逻辑框架
第一章 从认识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开始
    第一节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一、缘起
        二、美国新教文明的危机
        三、三位一体与四位一体的关系
    第二节 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的成长经历
        一、他的童年
        二、他的家庭
    第三节 从里奇菲尔德家看美国边疆移民的家庭教养模式
        一、严厉的母亲
        二、友好的父亲
第二章 追寻新的土地:第一代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
    第一节 格里芬号的到来
        一、第一代里奇菲尔德家族成员踏上美洲大陆的背景
        二、教派分歧与家族起源
        三、荣誉炮兵团的建立和劳伦斯·里奇菲尔德
    第二节 “神圣共同体”及其经济生产方式
        一、斯基尤特:最早的落脚地
        二、巴恩斯特布尔:早期殖民地的开发
        三、早期移民的主要生产活动
    第三节 便宜的土地
        一、从印第安人手里购买土地
        二、成为年轻的土地所有者
        三、新的阶级分化和新教主义的削弱
第三章 白人的殖民开拓:移民后的里奇菲尔德家族
    第一节 贪婪的土地掠夺
        一、边疆线第一次推进的背景
        二、向西部拓殖
        三、富饶与浪费
    第二节 美国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争取经济自由
        一、美国大革命前的社会分工和英国重商主义的失败
        二、掠夺土地与操控民主
    第三节 最自由的民族最革命
        一、辉格党与托利党斗争影响下的生活记录
        二、美国发生独立战争的因素
第四章 里奇菲尔德先辈经历的独立战争
    第一节 战争是令人痛苦的:里奇菲尔德的战争日记
        一、经历战争打响和动乱
        二、经历恐怖的战争场面和战时生活
        三、士气大增
    第二节 法国军队的到来与参战记录
        一、法国军队的规模
        二、法国军队的行军路线
        三、九月——法国军队参战
    第三节 约翰·麦吉尔弗拉与里奇菲尔德家族的人生交错
第五章 危险的旅途:里奇菲尔德家族的幸运之神
    第一节 俄勒冈的第一批来客
        一、穿越大平原
        二、莱伯太太和印第安人的“切手事件”
    第二节 幸运之神
        一、永远不要走捷径
        二、阿普尔盖特小道
第六章 最后的边疆:里奇菲尔德家族定居俄勒冈
    第一节 西进运动中的土地政策
        一、运河与铁路的发展和家族的西迁
        二、在南达科塔州的宅地
        三、土地、自由和资本
    第二节 在俄勒冈州的命运交汇
        一、乔治·里奇菲尔德和亚查茨印第安人保留地
        二、威拉米特河谷的繁荣和里奇菲尔德爷爷的铁路爱情
        三、里奇菲尔德父亲的律师事务所和美国社会家庭结构
第七章 额外的问题——理查德·里奇菲尔德的惑与解
    第一节 里奇菲尔德的家族精神
        一、国际互助——多元与包容
        二、崇尚和平——理查德·里奇菲尔德对越战的态度
        三、一个家族的内生动力
    第二节 中美建交后里奇菲尔德对中国的访问
        一、从尼克松到里根——共和党执政理念的转向
        二、中美建交之旅与理查德的困惑
结语
    一、问题的症结——对自由的追求退化成了自由经济的倡导
    二、把根扎进土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生态人类学视阈下那曲牧区生活垃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那曲牧区本土垃圾认知体系
    第一节 牧民对垃圾的认知
    第二节 影响那曲牧民垃圾观念的因素
第二章 那曲牧区牧民生活垃圾状况及处理方式
    第一节 西藏牧区垃圾现象概述
    第二节 牧区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第三节 牧区特殊垃圾问题
第三章 牧区生活垃圾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牧区生活垃圾处理的高成本困境
    第二节 制约牧区生活垃圾处理的软环境因素
    第三节 牧民环保意识与行动的缺失
第四章 有效解决那曲牧区生活垃圾问题的路径
    第一节 健全牧区垃圾处理的法律法规
    第二节 发挥政府在生活垃圾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节 引导牧民树立科学的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生活垃圾治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买装备,我们在买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环保是首要态度
装备要实用才行
新的设计美学
对露营的私人化理解
解决问题的能力

(6)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旨趣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史料概述
第一章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动机研究
    第一节 从塔什干到喀什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的“学者”身份
    第三节 俄国学术组织的指令
        一、时代背景
        二、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皇家科学院联系的建立
        三、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皇家考古协会的“合作”
        四、彼得罗夫斯基对俄国皇家地理协会的协助
        五、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委员会的联系
    小结
第二章 彼得罗夫斯基的新疆考察活动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喀什及其周边古迹的考察
        一、彼得罗夫斯基对三仙洞石窟的考察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喀什古城的定义及“鸽子窝”废墟的考察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汗诺依古城遗址的考察
        四、小结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在喀什、库车、库尔勒收获的珍宝及其外流过程
        一、彼得罗夫斯基在喀什和莎车发现的古币及研究
        二、彼得罗夫斯基在库车的发现
        三、彼得罗夫斯基在库尔勒等地的发现
        四、小结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在和田收集的珍宝及其外流过程
        一、彼得罗夫斯基和田收集品中的古币及文物
        二、彼得罗夫斯基和田收集品中的古AI写作本
    小结
第三章 彼得罗夫斯基对俄国探险队的协助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普尔热瓦尔斯基的协助
        一、普尔热瓦尔斯基的探险具有地理考察和军事探察双重特性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普氏地理考察的协助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普氏政治探察的情报协助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格鲁姆·格尔日麦洛的协助
        一、探险目的
        二、探险经费来源
        三、非法入境
        四、彼得罗夫斯基的处理方式和结果
        五、结语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探险家格罗姆切夫斯基的协助及评价
        一、格罗姆切夫斯基——英俄大角逐的重要参与者
        二、格罗姆切夫斯基访问坎巨提的过程及结果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格罗姆切夫斯基的协助
        四、彼得罗夫斯基对探险家格罗姆切夫斯基三次亚洲考察的评价
    小结
第四章 彼得罗夫斯基对欧洲探险家的协助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法国探险家杜特雷依和德国探险家施拉格什维特死因的追查
        一、杜特雷依探险队的新疆考察
        二、各国政府和探险家对杜特雷依死因的调查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杜特雷依死因的追查
        四、彼得罗夫斯基为德国探险家施拉格什维特树碑
        五、小结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探险的协助及评价
        一、与彼得罗夫斯基的初次见面
        二、1894-1902 年间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的多次协助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探险的评价
        四、小结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斯坦因的协助
    小结
第五章 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学者关于新疆考察的讨论
    第一节 罗曾对彼得罗夫斯基的指导
        一、彼得罗夫斯基和罗曾交往的建立——新疆古AI写作本和文物流失的开始
        二、罗曾对彼得罗夫斯基喀什周边考察的指导
        三、罗曾与彼得罗夫斯基里应外合应对英俄考古竞争
        四、小结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与奥登堡关于新疆考察的探讨
        一、奥登堡——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俄国佛学研究集大成者
        二、彼得罗夫斯基寄给奥登堡的新疆收集品及二人关于新疆考察的探讨
        三、关于库车考察方案的探讨
        四、关于俄国委员会新疆考察方案的探讨
        五、结语
    第三节 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的研究
        一、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的研究
        二、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梵语文献的研究
        三、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古代手稿的语言鉴定
        四、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佛教手稿的确定及研究
        五、未完待续工作
    小结
第六章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英俄考古之争
    第一节 英俄在新疆的考古之争——以彼得罗夫斯基书信为中心
        一、国家为支撑的考古竞争
        二、保尔获得库车梵文写本——英俄古文书竞争的催化剂
        三、彼得罗夫斯基和马继业的古文书收集
        四、英俄对中国新疆古文书的研究
        五、影响
        六、小结
    第二节 伊斯拉姆·阿訇伪造“未知文字”古文书再考
        一、伪造古文书的出现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伪造文书的调查
        三、斯坦因对伪造文书的调查
        四、结论
    小结
第七章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活动的特点、影响及其手稿收集品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新疆考察活动的特点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活动的影响
        一、打开了欧洲探险家新疆研究的大门
        二、开启了俄国探险家新疆探险的新纪元
        三、掀起了俄国外交官员收集新疆古文书的热潮
        四、造成了我国珍贵文书文物的大量外流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手稿收集品的价值
        一、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的佛教手稿
        二、其他未知语言古代手稿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中文参考文献
外文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7)飞马般的灵魂(长篇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9)现代木结构在乡村营建中的在地性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可持续理念与产业化背景下现代木结构发展与应用
        1.1.2 城乡关系下乡建热潮与地域性话题的回归
        1.1.3 井冈山大仓村的现代木结构实践
    1.2 核心概念辨析
        1.2.1 现代木结构
        1.2.2 乡村营建
        1.2.3 在地性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现代木结构及相关设计研究综述
        1.4.2 建筑地域性与乡土建筑研究综述
        1.4.3 在地性建筑设计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现代木结构的发展演变与应用表现
    2.1 木结构建筑的性能优势与缺陷
        2.1.1 木材的材质特性与力学性能
        2.1.2 木结构建筑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效益
        2.1.3 木结构建筑预制加工与装配潜能
        2.1.4 限制木结构建筑发展的性能缺陷
    2.2 木材工业化与现代木结构产业化
        2.2.1 木材工业化与材料性能优化
        2.2.2 现代木结构的产业化发展与体系建立
        2.2.3 工业4.0 时代下的现代木结构的智能建造
    2.3 现代木结构建构特征与空间应用
        2.3.1 材料层级——现代木材的材料类型及用途
        2.3.2 结构层级——现代木结构的多种结构体系
        2.3.3 构造层级——现代木结构的连接方式与构造节点
        2.3.4 现代木结构的建构表现——受力法则的真实反映
        2.3.5 现代木结构的空间应用——高度与跨度的空间突破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乡村营建中现代木结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 木结构建筑在乡土环境中的起源与演变
        3.1.1 木结构建筑在不同人类文明阶段下的演变
        3.1.2 木结构建筑在不同地域乡土环境中的表达
    3.2 现代木结构用于乡村营建的现状
        3.2.1 国外现代木结构用于乡村营建的现状
        3.2.2 国内现代木结构用于乡村营建的现状
    3.3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应用面临的现实困难与制约因素
        3.3.1 木材资源与森林管理
        3.3.2 乡村文化认同缺失与木结构认知误区
        3.3.3 现代木结构的经济性问题
        3.3.4 乡村设计建造的规范性与技术引入问题
    3.4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应用的优势与时代机遇
        3.4.1 木材亲和乡村地貌的天然优势
        3.4.2 现代木结构面对乡村地形的运输与装配优势
        3.4.3 国内乡村振兴、特色小镇、装配式建筑等政策导向机遇
        3.4.4 国内现代木结构行业标准完善与体系建立
    3.5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应用的发展趋势
        3.5.1 可持续森林管理与地方木材的发展
        3.5.2 面向文旅康养等类型的现代木结构建筑
        3.5.3 面向建筑、结构、内装、设备综合设计的现代木结构建筑
        3.5.4 发挥各材料优势的混合结构体系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乡村营建的在地性要素及现代木结构回应策略
    4.1 乡村营建的在地性要素
        4.1.1 基于地形特征与气候环境的乡村自然要素
        4.1.2 基于社会经济与精神传统的乡村文化要素
        4.1.3 基于结构体系与在地工法的乡村技术要素
    4.2 现代木结构回应自然的策略——环境协调与结构配适
        4.2.1 通过形式与结构设计使建筑融入乡村山水格局
        4.2.2 通过空间与构造优化进行气候适应与能量调节
        4.2.3 通过结构配适降低自然损害、维护生态环境
    4.3 现代木结构回应文化的策略——传统延续与设计转化
        4.3.1 乡村文脉与传统空间的重塑
        4.3.2 生产生活场景的保护与营造
    4.4 现代木结构回应技术的策略——匠艺保护与适宜技术
        4.4.1 材料置换与传统建筑修缮更新
        4.4.2 地方材料运用与在地工艺保护
        4.4.3 新材料技术的适宜引入与综合结构运用
    4.5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的综合应用方式
        4.5.1 旧建筑保护与新结构设计
        4.5.2 预制装配与公众参与结合的建造方式
        4.5.3 应对灾难快速建设的特殊应用
        4.5.4 现代木结构“材料-构造-结构-空间”建构层级的优化体系
        4.5.5 现代木结构应对“自然-文化-技术”在地性系统的综合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当代乡村营建中的现代木结构探索——“大仓营造”乡村公共空间设计实践..
    5.1 大仓村的在地性要素与乡村现状
        5.1.1 湘赣边界自然环境与大仓村区位特征
        5.1.2 湘赣边界文化背景与大仓村独特历史
        5.1.3 地区传统建构体系与地方工法
        5.1.4 乡村现状与问题
    5.2 大仓讲习所
        5.2.1 乡村公共空间的重塑
        5.2.2 传统与现代的材料组织
        5.2.3 延续建构体系的结构设计
        5.2.4 预制装配与匠人营造的结合
        5.2.5 节点设计与传统构造性能优化
        5.2.6 大仓讲习所在地性综合设计策略
    5.3 大仓风荷桥
        5.3.1 历史之路的现代延续
        5.3.2 乡村风景编绎与自然要素组织
        5.3.3 结构设计与交会空间营造
        5.3.4 适宜材料与细部设计
        5.3.5 大仓风荷桥在地性综合设计策略
    5.4 大仓村其他木构民宿对比研究
        5.4.1 大仓讲习所、风荷桥与大仓“红梦源”民宿对比
        5.4.2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应用的误区:符号化与趋同化
        5.4.3 普遍技术在地应用的价值倡导:技术的在地修正与自然人文思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木结构生产加工企业访谈
附录 B 现代木结构设计案例汇总表
硕士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10)触媒理论视角下乡村旅游营地特色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驾游热潮持续
        1.1.2 国家层面大力支持
        1.1.3 乡村旅游及营地发展面临转型与创新需求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地调研法
        1.4.3 案例对比法
        1.4.4 访谈调查法
        1.4.5 归纳与演绎法
        1.4.6 网络文本挖掘法
    1.5 国内外营地及乡村旅游研究现状
        1.5.1 国外营地建设研究现状
        1.5.2 国内营地建设研究现状
        1.5.3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5.4 总结
    1.6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自驾游与房车旅游
        2.1.2 乡村旅游
        2.1.3 营地
    2.2 触媒理论研究
        2.2.1 城市触媒理论的提出及其特点
        2.2.2 触媒理论的广泛应用
        2.2.3 乡村旅游中的触媒理论应用案例
    2.3 国内营地相关标准解读
        2.3.1 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
        2.3.2 云南省露营地与自驾游专项规划
    2.4 其他相关理论
        2.4.1 体验经济理论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3 景观美学评价理论
        2.4.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旅游营地典型案例研究
    3.1 乡村旅游营地的一般类型
        3.1.1 按营地所处的乡村环境分类
        3.1.2 其他分类
    3.2 滨水型乡村营地——英国Penmarlam汽车营地
        3.2.1 营地基本概况
        3.2.2 平面布局
        3.2.3 “发现”营地触媒因子
        3.2.4 营地周边旅游资源
        3.2.5 案例总结与启示
    3.3 滨水型乡村营地——美国Davidson’s露营地
        3.3.1 营地基本概况
        3.3.2 平面布局
        3.3.3 “发现”营地触媒因子
        3.3.4 案例总结与启示
    3.4 村落型乡村营地——四川成都天际线房车露营地
        3.4.1 营地基本概况
        3.4.2 “发现”营地触媒因子
        3.4.3 营地现状问题
        3.4.4 营地总结与启示
    3.5 田野型乡村营地——杭州查口村(国际)青少年洞桥营地
        3.5.1 营地基本概况
        3.5.2 “发现”营地触媒因子
        3.5.3 营地总结与与启示
    3.6 田野型乡村营地——昆明石林万家欢蓝莓庄园
        3.6.1 营地基本概况
        3.6.2 营地现有的特色活动
        3.6.3 营地现状问题
        3.6.4 营地总结与启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村旅游营地的特色触媒
    4.1 乡村旅游营地特色营造的必要性
        4.1.1 国内乡村旅游亟待转型创新
        4.1.2 国内营地开发特色不足
        4.1.3 当前国内露营体验的需求
    4.2 植入“触媒因子”,营造营地特色
        4.2.1 “触媒因子”的选取原则
        4.2.2 “触媒因子”的植入方式
    4.3 运用多元化“触媒因子”,激发触媒效应
        4.3.1 建筑“触媒因子”
        4.3.2 景观“触媒因子”
        4.3.3 文化“触媒因子”
    4.4 乡村旅游营地的特色触媒效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触媒策略的云南新平乡村旅游营地规划设计实例研究
    5.1 乡村旅游营地规划的触媒策略
        5.1.1 触媒策划
        5.1.2 寻找合适的植入点
        5.1.3 设计触媒反应
        5.1.4 后续对触媒的优化
    5.2 实例一:新平县哀牢山乡村旅游“大本营”
        5.2.1 新平县乡村旅游客源市场
        5.2.2 哀牢山基础概况
        5.2.3 哀牢山乡村旅游营地设计
    5.3 实例二:漠沙镇滨江乡村旅游带“微营地”
        5.3.1 漠沙镇及乡村旅游带基础概况
        5.3.2 乡村旅游带旅游资源分类
        5.3.3 滨江乡村旅游带“微营地”触媒应用
        5.3.4 传统手工艺触媒——南碱村微营地设计
        5.3.5 传统农业触媒——丙南村微营地设计
        5.3.6 傣泰原生文化触媒——大沐浴村微营地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
    6.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参与项目
附录 B:调查问卷
附录 C:图片索引

四、瑞典帐篷地的生活(论文参考文献)

  • [1]十九世纪瑞典文学家斯特林堡的汉学研究[D]. 阿日娜.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2]交流与交融-波斯细密画中的“蒙古人形象”研究[D]. 韩聪一.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D]. 朱美姝.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0)
  • [4]生态人类学视阈下那曲牧区生活垃圾研究[D]. 牛雅婷. 西藏民族大学, 2021(08)
  • [5]买装备,我们在买什么?[J]. Vino. 海峡旅游, 2021(03)
  • [6]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D]. 郑丽颖. 兰州大学, 2021(09)
  • [7]飞马般的灵魂(长篇小说)[J]. 夏榆. 作品, 2021(02)
  • [8]无处栖身 谁之责任 欧洲最大难民营莫里亚被大火摧毁[J]. 董晓白. 东方剑, 2020(10)
  • [9]现代木结构在乡村营建中的在地性应用研究[D]. 马雨萌. 东南大学, 2020(01)
  • [10]触媒理论视角下乡村旅游营地特色营造研究[D]. 杨婧祎.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瑞典帐篷里的生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