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yclin A与PCNA在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王婉玲,杨翠,高攀科,陈小双,梁勇会,李敬东[1](2021)在《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CD10和细胞周期蛋白D1在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CD10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在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B-NHL患者(B-NHL组)和50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取B-NHL组患者肿瘤组织和对照组患者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Bcl-2、CD10及cyclin D1表达,比较2组患者Bcl-2、CD10及cyclin D1表达情况;收集B-NHL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分析Bcl-2、CD10和cyclin D1水平与B-NH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对B-NHL患者随访1 a,统计患者病死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B-NHL组患者Bcl-2、CD10及cyclin 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21%(61/78)、38.46%(30/78)、87.18%(68/78),对照组患者Bcl-2、CD10及cyclin 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00%(18/50)、100.00%(50/50)、0.00%(0/50);B-NHL组患者Bcl-2、cyclin D1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对照组(χ2=22.971、92.992,P<0.01),CD10阳性表达率显着低于对照组(χ2=49.231,P<0.01)。B-NHL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位置、临床分期与Bcl-2、CD10及cyclin D1阳性表达无关(P>0.05);B-NHL患者的病理类型与CD10、cyclin D1阳性表达相关(P<0.05),与Bcl-2阳性表达无关(P>0.05)。B-NHL组患者病死20例(25.64%),生存58例(74.36%);肿瘤临床分期、病理类型、Bcl-2、CD10及cyclin D1表达与B-NHL患者病死相关(P<0.05),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位置与B-NHL患者病死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Ⅲ~Ⅳ期、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Bcl-2阳性表达、cyclin D1阳性表达及CD10阴性表达是影响B-NHL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Bcl-2、CD10及cyclin D1在B-NHL组织中异常表达,其可能参与了B-NHL的发生、发展;CD10、cyclin D1检测可鉴别诊断不同病理类型的B-NHL,且可作为评估B-NHL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陈雁飞,陈卫红,王瑞婷,汪钰涵[2](2020)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危险因素尚未完全明确,已有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但未来能否用于临床防治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现就已知各相关因素在该疾病中的发病机制及其所起作用作一探讨。
李玲[3](2020)在《CD23及SOX11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是一种具有独特生物学行为的B细胞淋巴瘤,兼有侵袭性及惰性淋巴瘤的特点,其病变进展快,治疗效果差,是目前临床关注的热点,经典MCL病理形态表现为小至中等大淋巴细胞浸润,CD5+、CyclinD1+是其特征性免疫标记。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SLL)是一种惰性B细胞淋巴瘤,形态上与MCL比较相似,但其特征性免疫标记是CD5+、CD23+,以往通过病理形态及特征性免疫标记可以将MCL与SLL进行鉴别,但是近年来少数研究发现CD23也可在MCL中表达,给鉴别带来了困惑,其次近年来研究发现SOX11在MCL中表达,对于MCL尤其对于CyclinD1阴性的MCL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是关于SOX11在MCL中的表达及预后关系文献报道结论不一,基于此,本课题研究CD23及SOX11在MC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这对于MCL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目的:本课题研究CD23及SOX11在MC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试图为MCL及SLL两者鉴别诊断提供更多依据;进一步探讨其与MCL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1.收集陕西省人民医院病理科存档41例(2009年9月-2020年1月)MCL患者蜡块,并以3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5例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例Burkitt淋巴瘤、7例SLL患者蜡块作为对照,对所有样本进行CD23、SOX1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两者在MCL中的表达情况。2.收集37例MCL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并对30例MCL患者进行随访,分析CD23、SOX11在MCL中表达情况与其临床特征、预后影响的关系。3.收集已确诊为CyclinD1阴性、SOX11阳性的MCL蜡块样本2例,采用FISH技术对两例MCL进行CCND1/IGH融合基因检测,观察CCND1/IGH融合基因情况。结果:1.CD23在MCL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4%,在DLBCL、SLL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100%,而在Burkitt淋巴瘤、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均不表达;CD23在MCL和DLBCL、SLL、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23在MCL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淋巴结大小、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脾脏有无肿大、B症状、Ann Arbor分期在统计学上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2.SOX11在MCL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8%,在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率为20%,而在DLBCL、Burkitt淋巴瘤、SLL、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均不表达;经统计学分析SOX11在MCL和DLBCL、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SLL、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OX11在MCL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淋巴结大小、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脾脏有无肿大、B症状、Ann Arbor分期在统计学上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3.41例MCL患者中完整随访信息的病例为30例,失访病例11例;随访到的30人中存活19人,死亡11人,生存率为63.3%,CD23表达阳性组MCL患者的生存时间短于CD23阴性组(33个月vs 73个月),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0,p>0.05);SOX11阳性患者1年生存率为80.8%,因样本量少,SOX11阴性1年生存率不可计算,两者中位生存时间不可计算,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6,p>0.05)。4.2例CyclinD1阴性、SOX11阳性的MCL中,1例MCL病例FISH阳性,CCND1/IGH融合基因阳性肿瘤细胞大于10%,另1例MCL病例FISH阴性,CCND1/IGH融合基因阳性肿瘤细胞小于10%。结论:1.CD23在MCL中有一定的表达,多为弱阳性表达。CD23表达与M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无明显相关性。2.SOX11在MCL中高表达,是一个特异的指标,SOX11可作为MCL的一种补充免疫标记分子。SOX11表达与M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无明显相关。3.CyclinD1-、SOX11+的MCL存在CCND1/IGH融合基因。
雷卓[4](2020)在《淋巴结套区B淋巴细胞低增殖活性的新发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套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具有独特生物学特征的B细胞淋巴瘤,兼具惰性淋巴瘤及侵袭性淋巴瘤的特性,预后差,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在前期观察研究中我们首次发现:淋巴结生发中心套区B细胞是低增殖活性的B细胞,我们推测套细胞淋巴瘤的惰性特征可能与套细胞的这一低增殖活性特点有关。基于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免疫组化、特殊染色、TUNEL凋亡细胞检测等方法进一步检测套区B细胞增殖活性,证实其惰性淋巴细胞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病理科正常淋巴结组织100例(来自肿瘤病例未转移淋巴结标本),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织40例(来自非肿瘤病例淋巴结活检)。所有病例均由高年资主治医师重新阅读病理切片,排除了淋巴瘤,整理临床病理资料,对所有组织进行了Ki-67、PCNA免疫组化染色(MaxVision法)、AgNOR染色及TUNEL凋亡检测,观察以上四项指标在淋巴结生发中心、套区、滤泡间区及髓质区中的表达及检测情况。结果:1.Ki-67在正常淋巴结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生发中心、套区、滤泡间区及髓质区中表达不同,在生发中心呈高表达,增殖指数最高(正常淋巴结生发中心指数约为91.00(3.00);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生发中心指数约为90.00(4.75)),套区细胞呈低表达,增殖指数最低(正常淋巴结套区指数约为1.90(2.00);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套区指数约为0.80(1.075))。Ki-67在淋巴结的套区和滤泡间区、套区和髓质区中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PCNA在正常淋巴结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生发中心、套区、滤泡间区及髓质区中表达不同,在生发中心呈高表达,增殖指数最高(正常淋巴结生发中心指数约为91.00(4.00);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生发中心指数约为87.50(12.5)),套区细胞呈低表达,增殖指数最低(正常淋巴结套区指数约为1.00(1.40);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套区指数约为0.65(0.15))。PCNA在淋巴结的套区和滤泡间区、套区和髓质区中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AgNOR可在正常淋巴结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生发中心、套区、滤泡间区及髓质区中检出,在生发中心AgNOR计数最高(正常淋巴结生发中心AgNOR计数约为6.29(1.95);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生发中心AgNOR计数约为5.28(1.7)),套区AgNOR计数最低(正常淋巴结套区AgNOR计数为1.16(0.14);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套区AgNOR计数约为1.11(0.08))。正常淋巴结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在套区和滤泡间区、套区和髓质区AgNOR计数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在正常淋巴结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生发中心、套区、滤泡间区及髓质区中细胞凋亡指数不同,在生发中心TUNEL凋亡指数最高(正常淋巴结生发中心凋亡指数约为4.00(4.075);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生发中心凋亡指数约为2.85(4.075)),套区凋亡指数最低(正常淋巴结套区凋亡指数约为0.20(0.20);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套区凋亡指数约为0.10(0.10))。正常淋巴结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在套区和滤泡间区、套区和髓质区TUNEL凋亡指数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Ki-67及PCNA增殖指数、AgNOR计数三个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的指标在淋巴结生发中心、套区、滤泡间区及髓质区中有不同的表达和计数,其中淋巴结套区B细胞增殖活性最低,TUNEL凋亡检测显示淋巴结套区B细胞凋亡指数最低。2.淋巴结套区B细胞极不活跃,具有惰性淋巴细胞特点,推测套细胞淋巴瘤的独特生物学特性可能与淋巴结套区B细胞的惰性淋巴细胞特点有关。
张欣[5](2021)在《uc. 12+A及其宿主基因SFPQ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淋巴瘤是一种原发于淋巴结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高居第九位,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4%,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淋巴瘤的死亡率亦呈逐年上升趋势。B细胞淋巴瘤为B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大部分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与促癌基因的激活和/或抑癌基因的失活密切相关。促癌蛋白c-myc是参与细胞增殖、凋亡等的关键性转录因子,已有研究发现其在B细胞淋巴瘤中发挥关键作用。随着对B细胞淋巴瘤研究的不断深入,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在基因水平上进行研究以改善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预后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长链非编码RNA(longnoncoding RNA,lncRNA)是转录本序列长度大于200nt,且不具备蛋白质编码潜能的RNA。超保守区域(Ultraconserved Regions,UCRs)是在人、小鼠和大鼠基因中的一段极度保守的基因序列的非编码基因区域。由UCR所编码的特殊的长链非编码RNA超保守区域转录子(transcribed ultraconserved regions,T-UCRs)被定义为一类特殊的lncRNA,碱基长度为200-799 bp左右。超保守RNA uc.12+A的编码基因位于脯氨酸/谷氨酰胺富含性剪切因子(splicing factor proline and glutamine rich,SFPQ)第9号和第10号外显子之间的内含子中。因此,SFPQ可以看做是uc.12+A的宿主基因。SFPQ是一种普遍存在且丰富的核RNA结合蛋白,属于DBHS蛋白家族,调节mRNA的转录及DNA损伤修复等。目前,关于uc.12+A是否存在生物学功能及其与SFPQ之间是否具有调控作用尚无相关文献报道。课题组前期通过构建Myc激活组(Myc-on)小鼠和Myc失活组(Myc-off)小鼠的B细胞淋巴瘤模型,高通量芯片检测T-UCRs的表达差异,发现在Myc-on激活状态下,uc.12+A高表达。本研究检测uc.12+A在小鼠B细胞和小鼠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并研究过表达uc.12+A后,在体内外对B淋巴瘤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且初步探究uc.12+A过表达与其宿主基因SFPQ的关系,继而为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和干预在基因水平上提供新的靶点和理论支持。方法1、设计链特异性引物和普通引物,qRT-PCR技术检测uc.12+A在小鼠B细胞和小鼠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2、构建uc.12+A过表达逆转录病毒载体:从Pubmed和UCbase数据库查询uc.12+A的基因序列,PCR扩增该目的序列,Bgl Ⅱ和Xho Ⅰ双酶切后连接到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MSCV-PIG,通过测序,获得目的质粒。3、建立稳定过表达uc.12+A细胞系:将测序结果对比100%正确的目的质粒,通过Lipofectamine 6000TM转染到293T细胞中,收取病毒液,感染小鼠和人B淋巴瘤细胞株:38B9细胞和Romas细胞,polybrene增强感染效率,嘌呤霉素(puro)药筛使其感染率达90%以上,得到稳定过表达的uc.12+A-38B9细胞系和uc.12+A-Romas细胞系及其对照组细胞系。然后,qRT-PCR检测uc.12+A的表达水平,验证uc.12+A的过表达效果。4、功能实验:①细胞增殖:细胞计数实验检测uc.12+A过表达后在38B9细胞和Romas细胞中连续4天的增殖情况;②凋亡:取上述B淋巴瘤细胞株,加入AnnexinV和PI,室温避光孵育20 min,流式细胞术检测uc.12+A过表达后对其凋亡率的影响;③细胞周期:取上述B淋巴瘤细胞株,流式细胞术检测uc.12+A对其周期的影响;④荷瘤:每只小鼠(Balb/c和SCID)以1 × 106的细胞量进行小鼠皮下荷瘤,观察成瘤情况;⑤免疫组化:取实验组和对照组肿瘤,4%多聚甲醛固定48h,包埋制成蜡块,检测ki67的表达。5、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uc.12+A的宿主基因SFPQ(脯氨酸/谷氨酰胺富含性剪接因子)在38B9-MSCV细胞和38B9-12+A细胞,Romas-MSCV细胞和Romas-12+A细胞的mRNA及蛋白水平。结果1、qRT-PCR结果显示,普通qRT-PCR和链特异性qRT-PCR两种检测方法中,与小鼠正常B细胞相比,uc.12+A在38B9细胞中表达上调。2、功能实验:①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uc.12+A的细胞增殖速率显着升高;②过表达uc.12+A的38B9细胞和Romas细胞比对照组显示出更低的凋亡率;③uc.12+A能显着增加细胞周期中的S期,加速细胞生长;④体内实验中,过表达uc.12+A的实验组肿瘤比对照组肿瘤大得多;⑤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uc.12+A的实验组ki67的表达水平也上调。3、qRT-PCR显示在uc.12+A过表达时,SFPQ(脯氨酸/谷氨酰胺富含性剪接因子)的表达水平也随之提高,且Western Blot显示,过表达uc.12+A的实验组中SFPQ的表达水平也较对照组高,趋势与qRT-PCR一致。结论1、研究发现uc.12+A在B淋巴瘤细胞株中表达上调,uc.12+A通过促进增殖、抑制凋亡显着促进B淋巴瘤细胞的生长。2、uc.12+A的过表达可引起其宿主基因SFPQ(脯氨酸/谷氨酰胺富含性剪接因子)的表达增高。
孙成涛[6](2020)在《IDO1通过MDM2-p53-CDC20信号通路促进DLBCL细胞的生长》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全球每年发病超过100000例。尽管近年来DLBCL的诊断和治疗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有高达30%的患者死于该疾病。目前DLBCL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有必要寻找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基因和信号通路,进一步揭示DLBCL的分子机制,为其治疗提供指导。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1,IDO1)是体内色氨酸代谢的限速酶,能够催化色氨酸沿着犬尿氨酸途径分解代谢,主要代谢产物为犬尿氨酸。经典观点认为IDO1的免疫抑制作用是由色氨酸耗竭和犬尿氨酸累积导致的,它们通过激活调节性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抑制效应T和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发挥免疫抑制作用。IDO1在包括DLBCL在内的多种肿瘤中高表达且与预后差相关,然而,IDO1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预后的关系目前仍存在争议。此外,IDO1对DLBCL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关于IDO1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及机制已经研究的较为充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IDO1不依赖免疫耐受的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及机制。最近有研究报道IDO1抑制剂1-L-MT通过抑制CDC20的转录诱导HCT116和HT-29结肠癌细胞有丝分裂死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导致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但是,目前尚未发现关于IDO1在DLBCL中的不依赖免疫耐受的促肿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前期我们对IDO1敲降组和对照组OCI-Ly10细胞进行RNA-Seq,发现IDO1敲降组细胞MDM2表达下调,TP53表达上调。我们既往的生信研究发现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0(Cell division cycle 20,CDC20)在DLBCL中过表达并与不良预后相关。既往有研究报道p53作为转录因子结合到CDC20的启动子区并负调控CDC20的表达。鉴于此,我们推测CDC20可能是MDM2-p53信号通路的下游分子,提出了一条新的不依赖免疫耐受的MDM2-p53-CDC20通路。我们推测IDO1可能通过MDM2-p53-CDC20通路影响DLBCL细胞的生长。研究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IDO1在DLBCL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以及IDO1对DLBCL细胞生长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通过RNA-Seq筛选得到的IDO1下游信号通路MDM2-p53-CDC20对于DLBCL细胞功能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研究,为IDO1抑制剂应用于DLBCL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GEO和TCGA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IDO1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IDO1的表达,分析IDO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之间的关系。2)通过RNA-Seq,筛选MDM2-p53为IDO1下游通路,使用RT-q PCR验证测序结果;应用IDO1或MDM2抑制剂处理DLBCL细胞,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验证IDO1-MDM2-p53信号通路的调控关系;通过CCK8实验、Ed U增殖实验、细胞周期实验和细胞凋亡实验,验证IDO1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生长的影响。3)通过构建NOD/SCID小鼠移植瘤模型,验证IDO1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肿瘤生长的影响。4)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并查阅文献筛选CDC20作为p53下游靶基因,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验证IDO1-MDM2-p53-CDC20信号通路的调控关系;分析CDC20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之间的关系;通过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周期实验和细胞凋亡实验验证CDC20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增殖、凋亡及周期的影响。研究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IDO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显着高表达;IDO1表达程度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Ann Arbor分期和IPI评分显着相关;IDO1高表达的患者比低表达患者预后明显较差。2)细胞功能实验显示,抑制IDO1表达能够抑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并导致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免疫缺陷鼠移植瘤模型显示抑制IDO1表达能够在动物水平抑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生长。3)转录组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MDM2-p53-CDC20为IDO1下游通路;RT-q PCR验证了转录组测序的结果;MDM2和CDC20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表达水平升高;CDC20能够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并抑制细胞凋亡。4)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显示,抑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内IDO1水平,MDM2和CDC20的表达受抑制,而p53表达升高;应用MDM2抑制剂处理细胞后,p53表达升高,CDC20表达水平降低;抑制CDC20的表达则对IDO1,MDM2和p53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研究结论:1)IDO1和CDC20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高表达且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不良预后显着相关。2)抑制IDO1表达可以抑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并导致G2/M期阻滞。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IDO1通过MDM2-P53-CDC20通路影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生长。
李姝[7](2020)在《新型小分子化合物NL101对B细胞淋巴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最常见的成人血液肿瘤,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发病率持续上升。在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中,大约85%NHL都起源于B淋巴细胞。尽管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改善了B细胞淋巴瘤(B-NHL)的总体疗效和预后,但仍有部分病例原发耐药或者复发难治,此外药物副反应也是限制化疗效果的因素之一。因此,开发新的高效低毒药物治疗B细胞淋巴瘤很有必要。NL101是兼具苯达莫司汀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结构特征的新型小分子化合物,前期研究提示NL101具有较高的抗肿瘤活性,毒副作用轻,本研究将明确NL101对B细胞淋巴瘤的抑制作用,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为其在淋巴瘤的临床试验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为了明确NL101对B-NHL的增殖抑制作用,我们采用MTT法检测NL101对BNHL细胞系和原代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和凋亡,WB或q-PCR检测DNA损伤通路和B-NHL关键生存因子的表达。建立NOD-SCID小鼠淋巴瘤移植模型,观察NL101对体内抗瘤作用并随访小鼠的生存。为了探讨NL101的作用机制,RNA-seq检测NL101导致的基因表达谱改变,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通过慢病毒转染,改变细胞内基因的表达量;借助荧光素酶表达系统,鉴定微小RNA(miRNA)的靶基因以及转录因子在miRNA启动子上的结合区域。研究结果(1)NL101在体内外均显着抑制B-NHL。在体外,NL101显着抑制B-NHL细胞系及原代样本的增殖,48小时IC50多小于5μM;将B-NHL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并诱导细胞凋亡;DNA损伤及凋亡通路激活,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改变。在体内,NL101处理组小鼠的肿瘤体积较小,重量较轻,生存时间更长;肿瘤组织疏松,Ki-67表达量下降,cleaved caspase3上调。(2)miR-21为介导NL101作用的重要基因。RNA测序提示miR-21为N101使用后,0CI-LY10细胞中下调最显着的基因;q PCR证实NL101下调miR-21表达存在于其他B-NHL细胞;B-NHL细胞系存在普遍miR-21高表达;miR-21高表达引起细胞对NL101的反应性下降。(3)miR-21调控Mxd1/c-Myc。miR-21通过直接结合Mxd1 3’-UTR的nt440-461和nt1164-1184(主要),负向调控Mxd1的表达;Mxd1通过MYC/MAX/MAD网络负向调控c-Myc的表达;c-Myc通过直接结合miR-21启动子-751bp处的结合单元调节miR-21的表达。研究结论新型小分子化合物NL101体内外显着抑制B-NHL生长。通过抑制miR-21下调cMyc并上调Mxd1,是NL101的作用机制之一,而c-Myc/miR-21/Mxd1环路是新的BNHL增殖调控机制。
刘英杰[8](2020)在《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BCL-2、BCL-6、C-MYC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BCL-2、BCL-6、C-MYC蛋白表达与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索儿童NHL的分子发病机制、特异性治疗及预后的因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儿科收治的66例NHL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BCL-2、BCL-6、C-MYC蛋白的检测。分析其与儿童NHL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及预后之间的关系。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生存曲线的比较采用对数秩和检验(log Rank test),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资料66例儿童NHL中,男性45例(69.7%),女性21例(30.3%)。男女比例:2.3:1;中位发病年龄8岁;临床分期I-II期11例(16.7%),III-IV期54例(83.3%);B-NHL37例(56.1%),T-NHL9例(13.6%),LBL20例(30.3%)。2.BCL-2、BCL-6、C-MYC蛋白表达与儿童NHL临床特征的关系BCL-2在I-II期与III-IV期阳性表达率分别是30.0%、4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DH<500U/L组与LDH≥500U/L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33.3%、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6在I-II期组与III-IV期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54.5%、56.0%;在<500U/L组与≥500U/L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57.5%、5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MYC在I-II期组与III-IV期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100%、82.6%,在LDH<500U/L组与LDH≥500U/L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80%、1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BCL-2、BCL-6、C-MYC蛋白表达与儿童NHL病理类型的关系BCL-2在B-NHL组与T-NHL组、LBL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1.7%、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B-NHL组与T-NHL组、LBL组与T-NHL组、B-NHL与LB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6在B-NHL组与T-NHL组、LBL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是74.3%、22.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B-NHL组与T-NHL组、B-NHL组与LB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HL组与LB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YC在B-NHL组与T-NHL组、LBL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是95.2%、66.7、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BCL-2、BCL-6、C-MYC蛋白表达与儿童NHL预后的关系BCL-2在CR组与未达CR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26.7%、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表达阳性与阴性NHL患儿5年EFS分别为61.4%,7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6在CR组与未达CR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4.3%、4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6蛋白阳性与阴性NHL患儿5年EFS分别为82.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YC在CR组与未达CR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85.7%、92.3%;C-MYC表达阳性与阴性NHL患儿5年EFS分别为75.0%、5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我院单中心研究资料显示儿童NHL中男性发病率较女性多;就诊时疾病分期多为III-IV期,病理类型以B-NHL为主,其次为LBL,T-NHL发病率最低。2.BCL-2蛋白表达与早期化疗反应相关,BCL-2蛋白表达阳性者,早期化疗反应差且LDH≥500U/L组BCL-2阳性率较高,提示BCL-2可以作为预测疗效和病情程度的因素之一。3.BCL-6在B-NHL的表达明显高于T-NHL及LBL,提示BCL-6对儿童B-NHL的病理诊断具有重要意义。BCL-6表达阳性的NHL患儿5年EFS(82.4%)更高,提示BCL-6可作为儿童NHL预后判断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燕玮[9](2020)在《靶向MMP9多肽抑制剂的设计及抗套细胞淋巴瘤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套细胞淋巴瘤是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一种,通常预后较差。近年来,套细胞淋巴瘤的年发病率已上升至12人/10万人。虽然套细胞淋巴瘤早期也可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但随着疾病进展,复发及耐药情况发生率较高。同时大剂量的化疗增加了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套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尚不明确。目前需要对套细胞淋巴瘤这种棘手的肿瘤进行深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探寻潜在的治疗靶点,针对靶点设计新型抗肿瘤药物。蛋白-蛋白及肽-蛋白复合物广泛的存在于生物体内,并参与各种重要的生物学过程。随着分子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相互作用的功能逐渐被揭示。基于复合物3D结构的分子对接方法是一种分子与靶蛋白结合取向预测的方法。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预测分子对其靶蛋白的亲和性,通过几何匹配及能量匹配模拟分子及其受体的识别过程。该技术不仅对于结构生物学十分重要,在药物设计方面也显示出了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选取套细胞淋巴瘤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MMP9为靶点,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方面:(1)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MMP9为套细胞淋巴瘤关键靶点,考察MMP9与套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相关性;(2)利用MOE软件分子对接方法,筛选设计及合成激活型MMP9靶向抑制肽;(3)考察MMP9靶向抑制肽对套细胞淋巴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拟为套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及设计新型靶向药物。研究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中的GSE32018和GSE9327数据集分析套细胞淋巴瘤组织与正常淋巴组织间的基因表达差异;应用GO分析和通路分析预测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及通路;应用STRING网站构建差异基因蛋白间相互作用网络,应用Cytoscape 3.5.1中Cytohubba及MCODE插件分析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预测与套细胞淋巴瘤密切相关的靶基因;将GSE32018和GSE9327数据集中的样本按靶基因表达强度分组后进行基因富集分析,预测靶蛋白涉及通路及功能。2、免疫组化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套细胞淋巴瘤及术中正常淋巴结组织中MMP9的表达。3、细胞模型构建通过在套细胞淋巴瘤细胞系中转染MMP9 si RNA构建MMP9沉默细胞模型。4、q RT-PCR及Western blot q RT-PCR检测套细胞淋巴瘤细胞系MMP9表达;Western blot分析套细胞淋巴瘤细胞系及MMP9沉默后MMP9、E-cadherin、Vimentin、Cyclin D1、p-STAT3及STAT3蛋白表达变化。5、肽的设计PDB数据库中搜索靶蛋白晶体结构,导入MOE软件中,选择模板肽段,设置肽段及靶蛋白,根据氨基酸理化性质替换关键位置氨基酸,修饰模板肽段,优化肽段构象;利用MOE软件的分子对接模块,将模板肽及修饰后肽分别与靶蛋白进行分子对接,按照几何互补和能量互补的原则来筛选与靶蛋白结合最佳的肽段。6、肽特异性结合检测流式细胞仪及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套细胞淋巴瘤细胞与靶向抑制肽结合特异性。7、肽抑制MMP9活性检测ELISA实验检测加入MMP9靶向抑制肽后套细胞淋巴瘤细胞培养基中MMP9含量;明胶酶谱实验检测加入MMP9靶向抑制肽后套细胞淋巴瘤细胞培养基中MMP9活性。8、细胞增殖能力及侵袭转移能力检测采用CCK-8检测沉默MMP9后及加入MMP9靶向抑制肽后套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Transwell分析检测沉默MMP9后及加入MMP9靶向抑制肽后套细胞淋巴瘤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变化。9、细胞周期及凋亡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套细胞淋巴瘤细胞加入靶向抑制肽后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变化。10、数据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SPSS Inc,Chicago,IL,USA),数据以三次独立实验平均值±标椎差(±SD)表示,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进行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免疫组化数据;Pearson’s卡方检验和Fisher’s检验用来比较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表达水平与生存之间关系应用单因素或多因素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计算。所有结果以p<0.05为有显着差异。x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MMP9作为关键靶基因在套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1)GEO数据库中选取GSE32018和GSE9327,包括62例套细胞淋巴瘤标本及14例正常淋巴结标本。应用GEO数据库中GEO2R程序对比肿瘤及正常标本基因表达差异,筛选出84个差异表达基因,且与正常组织相比,MMP9在套细胞淋巴瘤组织中明显高表达(p<0.05)。(2)基因富集分析中GO分析提示84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信号传导”(ontology:BP),“细胞外泌体”(ontology:CC)及“蛋白结合”(ontology:MF)。同时KEGG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24条通路,例如“肿瘤通路”,“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Rap1信号传导通路”,“NF-κB信号传导通路”及“白细胞跨内皮迁移通路”。(3)通过STRING网站建立84个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其中包括52个节点及95条边。Cytohubba插件计算等级排名前十的基因包括VIM、MMP9、CDH1、CCND1、ITGB1、SPP1、CXCL12、IGF2、TNFSF11和FGF7基因,其中VIM、MMP9、CDH1及CCND1为关键基因(Degree≥10)。MCODE集簇分析中最有意义的集簇包括7个结节和17条边,并包括四个关键基因VIM、MMP9、CDH1和CCND1。在所有肿瘤相关基因中,MMP9在PPI网络中等级较高,同时MMP9的三维X射线晶体结构可以在PDB数据库中获取(ID:1L6J),因此选择MMP9为后续研究靶点。(4)按照MMP9表达情况将GSE32018和GSE9327数据集中62例套细胞淋巴瘤标本分为MMP9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应用GSEA软件中KEGG数据库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MMP9高表达组主要富集于9种信号通路,其中最有意义的为细胞粘附分子通路(NSE=1.74,p=0.008,FDR=0.065)。(5)进一步通过Oncomine分析发现MMP9表达在多种淋巴瘤组织中表达上调,包括Burkitt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细胞性淋巴瘤及霍奇金淋巴瘤。根据人类蛋白图谱数据库数据中的免疫组化结果提示相对于正常淋巴组织,MMP9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表达增高。2、MMP9在人套细胞淋巴瘤组织中高表达,对肿瘤细胞增殖及侵袭具有促进作用且与不良预后相关。(1)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MMP9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88例肿瘤样本中,MMP9高表达59例(67%);相反,在40例术中正常淋巴组织中仅有12个(30%)样本检测到MMP9高表达。MMP9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骨髓浸润和LDH水平显着相关(p=0.010,p=0.033,p<0.001);MMP9表达与套细胞淋巴瘤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没有相关性。(2)MMP9高表达患者预后较差。与MMP9低表达组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相比,MMP9高表达与较短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显着相关(p=0.012,p=0.030)。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MMP9是影响套细胞淋巴瘤患者OS的独立预后风险因素(p=0.027)。(3)抑制套细胞淋巴瘤细胞系Jeko-1细胞MMP9表达后出现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表型逆转,E-cadherin表达上调,同时Vimentin表达下调;细胞周期调节因子同时也是套细胞淋巴瘤的分子标志的Cyclin D1及原癌基因STAT3在MMP9表达沉默的Jeko-1细胞中表达下调。(4)CCK-8实验结果显示Jeko-1细胞抑制MMP9表达后细胞增殖活性下降(p<0.01);Transwell实验证实抑制MMP9后Jeko-1细胞侵袭转移能力下降(p<0.05)。3、利用MOE软件设计筛选MMP9靶向抑制肽。(1)MMP9在体内通常以酶原形式存在,其前肽部分插入至活性位点裂隙,阻碍催化活性中心的锌离子与底物结合。被激活时前肽脱落,暴露出活性位点,激活MMP9功能。根据前肽的这一特性,选取前肽序列中包含97100位关键氨基酸PRCG的氨基酸序列TPRCGVPDL作为抑制MMP9激活的模板肽。根据氨基酸理化性质替换模板肽中四个关键位点氨基酸,设计不同氨基酸序列作为候选肽。(2)将候选肽及MMP9结构导入MOE软件中,利用分子对接模块将MMP9分别与各候选肽进行对接,根据S评分及相互作用分析筛选靶向抑制肽。肽M1、M2及M3可以与活性中心的锌离子结合,抑制酶催化活性。其中M3可以与Pro193、His405和Leu409三个氨基酸残基连接,并获得最低的S评分。因此,选择M1、M2及M3序列进行固相多肽合成,用于后续验证实验。4、MMP9靶向抑制肽M3具有较好的肿瘤亲和性及MMP9抑制性。(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四种肽均可与Jeko-1细胞特异性结合,且随着肽浓度增加,亲和性逐渐增强。(2)明胶酶谱实验结果验证随着模板肽(M0)及M3的浓度逐渐增加,MMP9分解明胶的能力逐渐下降,且M3对MMP9活性的影响强于M0。同时ELISA实验显示MMP9的表达量并未随着M3的增加而减少,说明M3仅抑制MMP9活性而不影响其表达量。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证实M3可以与Jeko-1细胞亲和。5、MMP9靶向抑制肽M3对套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具有抑制作用。(1)CCK-8实验中随着M3浓度逐渐增加,Jeko-1细胞增殖逐渐下降,呈剂量依赖关系。对比对照组,用药48小时时差异最为显着(p<0.01)。(2)流式细胞仪检测提示加入50和100μM M3后Jeko-1细胞凋亡率为12.42±1.06%及20.31±0.69%;而加入MMP9抗体组凋亡率为25.87±1.53%。细胞周期分析结果提示培养48小时后随着M3浓度从0增加至50及100μM Jeko-1细胞PI指数从0.50±0.015下降至0.49±0.012及0.45±0.012。(3)侵袭实验中,50和100μM M3可显着抑制Jeko-1细胞侵袭能力(54.5%,p<0.01;63.6%,p<0.01);迁移实验中可显着抑制Jeko-1细胞迁移能力(27.3%,p<0.05;36.4%,p<0.01)。结论:1、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MMP9为套细胞淋巴瘤关键基因,影响套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能力,选择MMP9为药物设计靶点。2、MMP9在套细胞淋巴瘤组织中高表达且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3、MMP9靶向抑制肽M3可抑制套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有望成为治疗套细胞淋巴瘤的新型药物。
戚小英[10](2019)在《HBV和HIV相关性B-NHL的发生率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文中指出第一部分HBs Ag在B-NHL中的流行及乙肝相关性B-NHL的临床特征目的:了解乙肝感染对B-NHL的发生及临床特征的影响方法:对照分析了NHL患者中HBs Ag的携带率及乙肝感染状态,比较了HBs Ag阳性DLBCL与HBs Ag阴性DLBCL的临床特征、化疗反应和2年生存率。结果:共纳入59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组,其中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461例,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103例。B-NHL患者HBV感染率(17.1%)明显高于对照组(10.8%))(P=0.001,调整OR 1.56;95%CI(1.13-2.16)),但T-NHL患者HBs Ag阳性率(10.7%)与对照组(10.8%)无显着性差异(P=0.958)。与HBs Ag-DLBCL比较,HBs Ag+DLBCL患者发病年龄更轻(P=0.017),IPI评分较高(P=0.036)、Ann Arbor分期较晚(P=0.001)。HBs Ag+DLBCL患者化疗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2年生存率显着低于HBs Ag-DLBCL患者(P=0.026,P=0.031)。但两组LDH升高率和脾脏受累率无显着差异。结论:HBs Ag阳性患者可能有更高的风险患B-NHL,且HBV可能对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有负面影响。第二部分HIV相关性NHL的流行和预后目的:为了了解HIV相关性NHL在HIV+恶性肿瘤患者中的流行情况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NHL在HIV合并恶性肿瘤患者中流行情况及其1年、3年生存率。结果:共纳入309例符合要求的HIV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85例(28%),是HIV患者第一常见的恶性肿瘤,尤其多见于<60岁男性HIV感染者。尽管目前ART的广泛开展,但近13年来NHL在HIV阳性恶性肿瘤患者中所占比例仍未见下降,波动在20%30%之间。此外,HIV相关性NHL患者的预后较差,大多数患者在诊断NHL后1年内死亡。结论:NHL目前仍是HIV阳性患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预后较差。深入研究HIV相关性NHL发生机制,对有效预防和治疗HIV相关性NHL,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自发性永生化B淋巴细胞的分离及其特征目的:探讨HBV和(或)HIV相关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形成的机制。方法:随机选取2015-1至2017-12在我院门诊或住院的B-NHL患者、慢性乙肝感染者、HIV感染者和HIV合并HBV感染者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抽取研究对象外周血标本,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在RPMI 1640培养基中进行体外培养至少8周。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体外生长形式。应用HE染色、流式细胞分析、免疫荧光、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核型分析方法和NOD SCID小鼠成瘤实验对体外培养的永生细胞系的形态、细胞类型、细胞免疫表型及肿瘤相关蛋白的表达、克隆性、核型和体外成瘤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共有209例的患者进行了PBMC体外培养,B-NHL患者、慢性乙肝感染者、HIV感染者和HBV合并HIV感染者的SIBCs的体外培养率分别35%(14/40)、10%(6/63)、10%(8/77)和21%(6/29),但32例健康志愿者无一例培养出SIBCs。此类细胞系体外生长方式相似。进一步分析这些细胞系的生物学特点,发现分来源于B-NHL患者的SIBCs具有一般白血病/淋巴瘤细胞系共有的生物学特点,且与原发灶肿瘤细胞相似。而来源于非B-NHL患者(如慢性乙肝感染者、HIV感染者和HIV合并HBV感染者)的SIBCs尽管与来源于B-NHL患者的SIBCs有许多相似生物学特点,但仍有差异。且不同非淋巴瘤患者来源SIBCs恶性程度也有差异。结论:部分B-NHL患者外周血中存在一种SIBCs,这些细胞系可能是一种循环肿瘤细胞。此外,部分慢性HBV感染者、HIV感染者和HBV合并HIV感染者在淋巴瘤形成前外周血中也存在这种SIBCs,这些SIBCs可能是一组处于不同恶性转化阶段的肿瘤前提细胞或早期肿瘤细胞,可能是HBV和HIV诱导B-NHL的形成的细胞学基础。第四部分HBV和HIV在自发性永生化B淋巴细胞形成中的作用目的:为了了解HBV和HIV在SIBCs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了SIBCs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SIBCs内HBV-DNA、HIV前病毒、HHV-8-DNA和EBV-DNA,并应用巢式PCR扩增EBV-LMP1基因,多序列对位排列构建Neighbor-joining系统发育树,了解SIBCs中EBV亚型的进化起源。结果:在SIBCs上清液未检测到HBs Ag和HBe Ag。在SIBCs内也未发现HBV-DNA、HIV前病毒和HHV-8-DNA,但检测到EBV-DNA。比较全长EBV-LMP1基因序列,发现SIBCs内EBV与中国鼻咽癌患者肿瘤组织中LMP1序列高度同源,但来源于不同患者的EBV LMP1基因序列存在一定的多样性。结论:HBV和HIV可能不是通过直接感染B淋巴细胞,而是通过促进特定类型EBV感染介导SIBCs的形成的。
二、Cyclin A与PCNA在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yclin A与PCNA在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CD10和细胞周期蛋白D1在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方法 |
1.3.1 组织标本取材及处理 |
1.3.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Bcl-2、CD10及cyclin D1表达 |
1.3.3 一般资料收集 |
1.3.4 随访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的Bcl-2、CD10及cyclin D1表达情况比较 |
2.2 B-NHL患者肿瘤组织中Bcl-2、CD10及cyclin D1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单因素分析 |
2.3 B-NHL患者预后及死亡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
2.4 B-NHL患者死亡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2)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
2 B细胞淋巴瘤分子6 |
3 增殖细胞核抗原 |
4 p53基因 |
5 异位生发中心/浸润灶指数 |
(3)CD23及SOX11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套细胞淋巴瘤概述 |
2 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
3 CD23 及其与肿瘤的关系 |
4 SOX11 及其与肿瘤的关系 |
第一部分 CD23 及 SOX11 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 |
1 材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试剂 |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 方法 |
2.1 免疫组化染色 |
2.2 免疫组化结果判读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CD23 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 |
3.2 SOX11 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 |
第二部分 CD23 及 SOX11 与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关系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CD23 的表达与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
3.2 SOX11 的表达与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
3.3 CD23 的表达与套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
3.4 SOX11 的表达与套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
第三部分 CyclinD1阴性、SOX11阳性套细胞淋巴瘤 CCND1/IGH融合基因检测 |
1 材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试剂 |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 方法 |
2.1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具体步骤 |
2.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结果判读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CD23 在套细胞淋巴瘤中表达及意义 |
4.2 SOX11 在套细胞淋巴瘤中表达及意义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结果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淋巴结套区B淋巴细胞低增殖活性的新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淋巴结及淋巴细胞研究背景 |
1 淋巴结的组织学结构 |
1.1 被膜及小梁 |
1.2 淋巴结皮质 |
1.3 淋巴结髓质 |
2 淋巴结的免疫学结构 |
2.1 B淋巴细胞的免疫标记及分布特征 |
2.2 T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免疫标记及分布特征 |
2.3 淋巴滤泡及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标记 |
2.4 套区B细胞的免疫标记 |
3 淋巴细胞的分化及发育 |
3.1 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过程 |
3.2 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过程 |
3.3 套区B淋巴细胞的分化过程 |
3.4 B细胞的分化与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 |
4 淋巴结细胞增殖活性分析 |
4.1 淋巴结滤泡生发中心细胞增殖活性 |
4.2 淋巴结套区B细胞增殖活性探讨 |
套细胞淋巴瘤研究背景 |
1 套细胞淋巴瘤概述 |
2 套细胞淋巴瘤的病理特征 |
3 套细胞淋巴瘤的分子遗传特征 |
4 套细胞淋巴瘤的独特临床生物学特点 |
5 惰性套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 |
6 原位套细胞肿瘤 |
1 材料 |
2 方法 |
2.1 试剂及标本处理 |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3 Max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具体步骤 |
2.4 AgNOR染色具体步骤 |
2.5 TUNEL凋亡试剂盒染色具体步骤 |
2.6 结果判读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Ki-67 在正常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生发中心、套区、滤泡间区及髓质区中的表达 |
3.2 PCNA在正常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生发中心、套区、滤泡间区及髓质区中的表达 |
3.3 正常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生发中心、套区、滤泡间区及髓质区中的AgNOR计数 |
3.4 正常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生发中心、套区、滤泡间区及髓质区中细胞凋亡指数比较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uc. 12+A及其宿主基因SFPQ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uc.12+A在B淋巴瘤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分析及统计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uc.12+A过表达在体内外对B淋巴瘤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分析及统计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uc.12+A与其宿主基因SFPQ的关系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分析及统计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参考文献 |
综述 非编码RNA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IDO1通过MDM2-p53-CDC20信号通路促进DLBCL细胞的生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IDO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1.1.2 临床患者组织标本收集 |
1.1.3 实验所用仪器 |
1.1.4 实验所用主要试剂 |
1.1.5 实验所用主要溶液的配制 |
1.1.6 主要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数据库中IDO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 |
1.2.2 IDO1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高表达且与不良预后相关 |
1.2.3 IDO1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联性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IDO1 通过MDM2-p53 通路影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功能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 |
2.1.2 健康志愿者外周血 |
2.1.3 实验动物 |
2.1.4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 |
2.1.5 实验所用主要试剂 |
2.1.6 实验所用主要溶液的配制 |
2.1.7 主要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IDO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中表达升高 |
2.2.2 IDO1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的影响 |
2.2.3 转录组测序结果 |
2.2.4 MDM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表达升高且与预后差相关 |
2.2.5 IDO1 通过MDM2-p53 信号通路影响DLBCL细胞的生长 |
2.2.6 动物实验中降低IDO1表达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IDO1 通过MDM2-p53 通路调节CDC20 的表达并影响DLBCL细胞的生长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2 临床患者组织标本收集 |
3.1.3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 |
3.1.4 主要试剂 |
3.1.5 主要溶液配制 |
3.1.6 主要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GEO和 TCGA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数据集 |
3.2.2 筛选差异表达基因 |
3.2.3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共同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
3.2.4 PPI构建及核心基因筛选 |
3.2.5 验证核心基因的诊断效能 |
3.2.6 核心基因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OS的关系 |
3.2.7 CDC20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高表达且与预后差相关 |
3.2.8 CDC20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的影响 |
3.2.9 IDO1 可能通过 MDM2-P53 调节 CDC20 的表达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靶向IDO1信号通路在肿瘤治疗中的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新型小分子化合物NL101对B细胞淋巴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表 |
引言 |
1 NL101具有显着的B-细胞淋巴瘤抑制作用 |
1.1 前言 |
1.2 实验材料 |
1.2.1 主要实验设备及耗材 |
1.2.2 实验试剂 |
1.2.3 溶液配置 |
1.2.4 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 |
1.2.5 原代细胞 |
1.2.6 动物 |
1.3 实验方法 |
1.3.1 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培养 |
1.3.2 原代淋巴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
1.3.3 MTT检测细胞存活情况 |
1.3.4 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周期 |
1.3.5 流式细胞学A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
1.3.6 WB检测细胞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
1.3.7 NOD-SCID异体淋巴瘤模型小鼠的构建及处理 |
1.3.8 小鼠瘤块的免疫组化 |
1.4 实验结果 |
1.4.1 NL101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存在普遍抑制作用 |
1.4.2 NL101显着抑制原代B细胞淋巴瘤细胞 |
1.4.3 NL101将淋巴瘤细胞阻滞在G0/G1期 |
1.4.4 NL101可诱导B细胞淋巴瘤细胞发生凋亡 |
1.4.5 NL101 通过激活Caspase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
1.4.6 NL101抑制小鼠淋巴瘤的生长并延长其生存期 |
1.5 小结与讨论 |
1.6 结论 |
2 miR-21-Mxd1-c-Myc调节通路参与NL101对B-NHL的抑制过程 |
2.1 NL101 抑制miR-21 的表达及miR-21在B-NHL的意义 |
2.1.1 前言 |
2.1.2 实验材料 |
2.1.3 实验方法 |
2.1.4 研究结果 |
2.1.5 小结与讨论 |
2.1.6 结论 |
2.2 Mxd1为miR-21在B-NHL中的靶基因 |
2.2.1 前言 |
2.2.2 实验材料 |
2.2.3 实验方法 |
2.2.4 实验结果 |
2.2.5 小结与讨论 |
2.2.6 结论 |
2.3 Mxd1与c-Myc在 B-NHL中的相关性 |
2.3.1 前言 |
2.3.2 实验材料 |
2.3.3 实验方法 |
2.3.4 研究结果 |
2.3.5 小结与讨论 |
2.3.6 结论 |
2.4 c-Myc调节miR-21 的表达 |
2.4.1 前言 |
2.4.2 实验材料 |
2.4.3 实验方法 |
2.4.4 研究结果 |
2.4.5 小结与讨论 |
2.4.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microRNA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8)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BCL-2、BCL-6、C-MYC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靶向MMP9多肽抑制剂的设计及抗套细胞淋巴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套细胞淋巴瘤关键基因MMP9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GEO数据库分析 |
2.2 注释、可视化集成发现(TheDatabaseforAnnotation,Visualizationand Integrated Discovery,DAVID)数据库分析 |
2.3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的建立及分析 |
2.4 GSEA分析 |
3 结果 |
3.1 明确套细胞淋巴瘤与正常淋巴结组织的DEGs,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 |
3.2 MMP9为套细胞淋巴瘤关键作用基因 |
3.3 MMP9 表达水平与KEGG基因集的相关性 |
3.4 MMP9与淋巴瘤关系 |
4 讨论 |
第二部分:MMP9高表达促进套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及不良预后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细胞来源 |
2.1.2 患者和组织样本 |
2.1.3 主要实验试剂 |
2.1.4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道德声明 |
2.2.2 Western blot相关试剂配制 |
2.2.3 细胞培养及转染 |
2.2.4 实时定量荧光PCR |
2.2.5 Western Blot |
2.2.6 CCK-8细胞活性检测 |
2.2.7 Transwell实验 |
2.2.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2.9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评分 |
2.2.10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
3.2 MMP9在套细胞淋巴瘤组织中高表达 |
3.3 根据ROC曲线选择MMP9 表达的最佳cut-off值 |
3.4 MMP9表达与套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
3.5 套细胞淋巴瘤中MMP9表达的预后意义 |
3.6 抑制MMP9 表达使Jeko-1 细胞增殖减弱,侵袭转移能力下降 |
4 讨论 |
第三部分:MMP9靶向抑制肽的设计、筛选及合成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MOE软件中进行受体优化 |
2.2 选择模板肽及设计候选肽 |
2.3 MOE中进行肽优化 |
2.4 MOE中分子对接模块进行肽与受体对接 |
2.5 多肽合成 |
3 结果 |
3.1 候选肽M3的对接结果优于模板肽M0 |
3.2 合成模板肽M0及候选肽M1、M2及M3 |
4 讨论 |
第四部分 :MMP9靶向抑制肽M3可抑制套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细胞来源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主要药品与试剂配制 |
2.2.2 流式细胞仪检测肽与Jeko-1细胞结合特异性 |
2.2.3 明胶酶谱实验 |
2.2.4 MMP9 ELISA检测 |
2.2.5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
2.2.6 CCK-8细胞活性检测方法同论文二 |
2.2.7 Transwell实验方法同论文二 |
2.2.8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与凋亡 |
2.2.9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MMP9 靶向抑制肽M3 可与套细胞淋巴瘤细胞特异性结合,并抑制MMP9活性 |
3.1.1 流式细胞术鉴定四种荧光合成肽与Jeko-1的结合特异性 |
3.1.2 靶向抑制肽M3可特异性抑制MMP9活性 |
3.2 MMP9靶向抑制肽M3可抑制套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迁移 |
4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HBV和HIV相关性B-NHL的发生率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HBsAg在 B-NHL中的发生、流行及其临床特征 |
1.前言 |
2.材料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二部分 HIV相关性NHL的流行和预后 |
1.前言 |
2.材料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三部分 自发性永生化B淋巴细胞的分离和特征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四部分 HBV和 HIV在 SBIC形成中的作用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Cyclin A与PCNA在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CD10和细胞周期蛋白D1在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 王婉玲,杨翠,高攀科,陈小双,梁勇会,李敬东.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21(12)
- [2]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 陈雁飞,陈卫红,王瑞婷,汪钰涵.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06)
- [3]CD23及SOX11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D]. 李玲.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4]淋巴结套区B淋巴细胞低增殖活性的新发现[D]. 雷卓.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5]uc. 12+A及其宿主基因SFPQ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D]. 张欣. 扬州大学, 2021
- [6]IDO1通过MDM2-p53-CDC20信号通路促进DLBCL细胞的生长[D]. 孙成涛.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新型小分子化合物NL101对B细胞淋巴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李姝. 浙江大学, 2020(01)
- [8]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BCL-2、BCL-6、C-MYC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刘英杰.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9]靶向MMP9多肽抑制剂的设计及抗套细胞淋巴瘤活性研究[D]. 燕玮.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10]HBV和HIV相关性B-NHL的发生率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D]. 戚小英. 武汉大学, 2019(01)
标签:淋巴瘤论文; 肿瘤论文; 淋巴论文; 霍奇金淋巴瘤论文;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