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用Watson_Jones切口进行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陈晟[1](2021)在《改良Hardinge入路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随着年龄结构老年化的到来,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发病率呈显着上升趋势。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少、术后康复快等优势,是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其中手术入路选择有着重要的相关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主流入路为后外侧入路,而这些年来改良Hardinge入路越来越被重视,两者间的优劣一直备受争议。随着“生存质量”的概念引入医学界,生物医学已经逐步向生物医学-心理-社会层面转变。SF-36是一个广泛应用于一般人群的健康测量、临床疗效评价、计划和决策的制定的生存质量测量量表。对于SF-36量表应用于接受改良Hardinge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价,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目的:本课题通过与目前最常使用的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对比,旨在研究改良Hardinge入路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及优势,通过SF-36量表,评估患者术后各维度的生存质量,探讨另一种手术创伤小、出血少、风险低、并发症少、术后康复快且能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股骨头置换入路,造福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选取汕头市中医医院骨二科2019年1月~2020年11月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58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29例患者行改良Hardinge入路,对照组29例患者行传统后外侧髋关节入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髋关节功能和术后生存质量。本研究采用SF-36量表评估术后患者生存质量;通过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分别于术前、术后1月及术后3月记录患者SF-36评分及患髋Harris评分。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1)观察组、对照组分别有3例、4例患者退出,两组完成情况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两组在: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有无合并疾病、骨折Garden分型、术前髋关节功能、术前生存质量的基线比较上无显着差异(P>0.05)。2.效应指标比较:(1)观察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均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而手术时间对比中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2)术后1月观察组的Harris评分及SF-36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其中SF-36量表中“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7个维度的比较中,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精力”对比中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3)术后3月两组Harris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SF-36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生理机能、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情感职能”4个维度的比较中,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精神健康”4个维度的比较中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4)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改良Hardinge入路行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比传统后外侧入路,不仅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也能提高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及患者生存质量,从生理、心理、社会层面造福患者,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赵宸悉[2](2021)在《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建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探讨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病例回顾法、作业流程重组法、德尔菲法构建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并将黑龙江省某三甲医院骨伤科病房作为研究场所,通过便利抽样法选择了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66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试验组34例、对照组32例。试验组给予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调查情况、SAS焦虑自评得分、患者满意度得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首次排气及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收集数据、统计分析、撰写论文。结果1.德尔菲法专家函询结果:(1)专家积极系数:第一轮专家函询回收率为100%,第二轮专家函询回收率为100%;(2)专家意见的权威程度Cr=0.875;(3)第一轮专家函询一、二、三级指标分别为5个,27个,111个。第二轮专家函询一、二、三级指标分别为5个,28个,132个。两轮条目的重要性赋值均数分别为3.8-5,4.15-5。两轮专家函询认为条目重要性评分大于5的专家满分比分别为5%~100%,30%~100%;(4)第一轮和第二轮专家函询问卷条目的变异系数介于0~0.24和0~0.11之间,协调系数的显着水平P<0.001,说明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高,结果更可信;(5)本研究中两轮专家咨询表信度进行Cronbach’s Alpha分析,结果第一轮共111项条目,α系数为0.94,第二轮共132项条目,α系数为0.897。2.临床应用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3)围术期并发症,试验组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例数显着减少,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Harris髋关节评分:两组患者均在术后7d、术后2个月进行Harris评分比较,试验组在术后第7天关节活动评价约在55分,而术后2月即能达到85分,达到标准水平,而对照组在术后第7天评分约46分,术后2月达到75分,关节等级评价达中等水平。P<0.001;(5)SAS焦虑自评量表:干预后试验组患者得分(47.50±4.001))显着低于对照组(51.17±3.201))得分,且与干预前相比,焦虑症状有了较大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试验组患者满意度得分(102.78±3.19)显着高于对照组(96.53±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有效缩短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下床时间,减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该路径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为快速康复理念在临床广泛施行提供参考方案。
马淼[3](2021)在《MIS-DAA入路和AL入路半髋关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老年股骨颈骨折采取微创直接前入路半髋关节置换(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hip hemiarthroplasty)进行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评估,并与前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Anterolateral approach hip hemiarthroplasty)进行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骨三科老年股骨颈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微创直接前入路组和前外侧入路组。微创前入路组:共14例,其中男4例,女10例,平均年龄70.92±3.91,根据Garden分型,Ⅰ型1例、Ⅱ1例、Ⅲ7例、Ⅳ5例;身体质量指数28.06±2.96;前外侧入路组:共14例,其中男3例,女11例,平均年龄69.28±5.72,根据Garden分型,Ⅰ型1例、Ⅱ2例、Ⅲ6例、Ⅳ5例;身体质量指数28.08±3.12;通过对两组患者围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初次负重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长),手术疗效相关指标(VAS评分、Harris髋关节评分)和手术并发症的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的差异性。结果:微创直接前方入路组手术切口平均长度(8.26±0.24)cm,术中出血(257.07±20.49)ml,手术时间(72.57±2.76)min,术后引流量(50.64±8.39)ml,术后首次负重下地时间(1.57±0.51)天,术后住院时长(7.50±1.58)天。前外侧入路组手术切口平均长度(11.10±0.26)cm,术中出血(303.57±27.36)ml,手术时间(53.50±2.82)min,术后引流量(65.61±8.82)ml,术后住院时长(8.46±1.05)天。其中,微创直接前入路组在围手术期各项指标除手术时间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日髋关节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直接前入路术后VAS评分小于前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后1周、术后1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微创直接前方入路组大于前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两组Harris髋关节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直接前方入路组术中发生假体周围骨折1例,股骨粗隆纵向劈裂,但并未影响股骨柄假体的安装及稳定,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经下腔静脉植入滤器后出院,无假体周围感染及脱位、无异位骨化。前外侧入路组无并发症发生。微创直接前方入路组与前外侧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14.28%、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直接前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微创直接前入路为利用肌间隙入路手术方式,手术创伤小、围手术期疗效好、能够促进快速康复,可供临床医生和患者选择。
位锋[4](2021)在《空心钉联合支撑钢板治疗中青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根据手术入路及内固定装置的不同,对比分析中青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单纯空心螺钉固定和空心螺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DAA入路)固定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经过单纯空心螺钉固定和空心螺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治疗的76例患者临床资料。男性42例,女性34例,年龄(44.46±6.64)岁,所收集的病例均为单侧新鲜股骨颈骨折,左侧39例,右侧37例。根据闭合或者切开复位两种手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观察组35例接受空心螺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对照组41例接受单纯空心螺钉固定。对比单纯螺钉组和空心钉联合内侧钢板组的手术所用的时间(min)、术中的出血量(ml)、骨折愈合时间(周)、负重时间(周)、髋关节的功能评分(Harris)、术后目测类比评分(VAS)及两组患者术后出现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从而对单纯空心螺钉固定和空心螺钉联合内侧钢板固定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术后随访时间范围16~18(平均17.24)个月。空心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24.26±13.19)min、空心螺钉组的手术时间为(77.41±12.86)min,空心钉联合内侧钢板组术中所用时间更长,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术中出血看来,空心钉联合内侧钢板组术中出血为(131.09±35.29)ml,和前者相比,单纯螺钉固定组的失血(92.02±22.27)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和负重下地的指标分析,前者的愈合为(16.37±0.97)周,下地行走时间(18.36±1.68)周明显少于后者(18.15±1.53)周和(23.72±1.96)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心钉联合内侧钢板组1例内固定失效(螺钉切出),2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单纯空心螺钉组并发症表现为骨折愈合愈合较差为4例,5例内固定失效和4例出现股骨头坏死,从并发症可以看出,单纯空心螺钉组多(P<0.05)。在获得充分的随访情况下,空心钉联合内侧钢板组的髋关节功能上(Harris)优良率较高(82%,73%,P<0.05)。在髋关节骨折术后3,6个月的VAS评分上来看,单纯空心螺钉组较低(P<0.05)。结论:结果表明,直接前侧入路(DAA入路)空心螺钉联合内侧钢板内固定治疗中青年的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上优于单纯空心螺钉内固定,可更好的促进骨折愈合和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以及较少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是一种新的手术方式。
罗永舟[5](2021)在《鸡尾酒疗法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不同注射部位的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因此人们开始更加关注手术术后的快速康复。而其中解决患者术后疼痛是促进加速康复成功的基础,本研究通过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鸡尾酒疗法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效果,以及对不同注射部位的效果差异对比,为鸡尾酒疗法的临床镇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19年8月-2021年1月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骨关节科股骨颈骨折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初次行单侧THA的患者90例,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30例,术中不使用鸡尾酒疗法;实验a组30例,使用鸡尾酒疗法,术中注射于皮下组织及深筋膜深层、浅层;实验b组30例,使用鸡尾酒疗法,术中注射于皮下组织、深筋膜深层、浅层及关节囊。收集并比较三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静息及活动状态下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24h、48h、72h、7天静息及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及术后24h、48h、72h、7天髋关节Harris评分情况。结果①三组患者之间年龄两两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存在显着差异。三组患者之间性别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2)术前静息状态下三组患者之间VAS评分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活动状态下三组患者之间VAS评分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静息状态下实验a组、实验b组的术后24h、48h、72h、7天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状态下实验a组、实验b组的术后24h、48h、72h、7天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静息状态下实验b组的术后24h、48h、72h、7天VAS评分总体略低于实验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状态下实验a组与实验b组的术后24h、48h、72h、7天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24h、48h、72h、7天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实验a组、实验b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b组和实验a组之间的术后24h、48h、72h、7天髋关节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鸡尾酒疗法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于切口进行局部注射可以使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是一种能够获得较好镇痛效果的方案。而满意的镇痛效果就增加了患者早期下地的可能,提高了患者早期康复锻炼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卧床并发症(如下肢静脉血栓、肺炎、尿路感染等)发生率,对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因此,鸡尾酒疗法值得作为多模式镇痛方案中一种常规方案于临床广泛使用。虽然鸡尾酒注射关节囊相较于不注射关节囊,疼痛评分略低,但统计学上并无明显差异,不能说明注射关节囊的镇痛效果强于不注射关节囊。因此,临床医师可根据自身习惯及对关节囊周围解剖结构掌握情况自行选择是否于关节囊周围注射。
李晓丹[6](2020)在《针对性护理在行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针对性护理在行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6例行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2/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05%(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11%(35/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68%(2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可降低行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提高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其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效果。
雷铮[7](2020)在《全髋关节置换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移位型股骨颈骨折(Displaced femoral neck fractures,DFNF)是老年人骨折的常见类型,临床上可以通过骨折内固定术、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Hemiarthroplasty,HA)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等术式进行手术治疗。但是哪种手术方式对治疗DFNF疗效更佳,临床医生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对HA与THA这两种术式疗效进行系统的Meta分析。方法:通过在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Embase等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获取发表时间自2000年1月至2020年1月的HA与THA治疗DFNF的临床对照试验。按照Meta分析的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行异质性检验和Meta分析。使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risk,RR)表示计数资料,权重的均值(weight mean difference)表示计量资料,两者表达均用95%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设置假设性检验水平P=0.05。结果:最终共纳入32项研究,共计3470例患者。采用THA治疗的患者1671例,HA治疗的患者1799例。Meta分析结果:HA和THA治疗DFNF疗效相比较,在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术后1年Harris评分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组的术后并发症比THA组高[RR=1.33,95%CI(1.10,1.62),P=0.003];THA组手术时间明显高于HA[SMD=-2.43,95%CI(-3.05,-1.81),P<0.001];THA组术中失血量更多[SMD=-2.51,95%CI为(-3.23,-1.79),P<0.001];THA组术后引流量更多[SMD=-1.53,95%CI为(-2.23,-0.83),P<0.001];THA组输血量更多[SMD=-1.79,95%CI为(-3.01,-0.57),P=0.004];THA组住院费用更多[SMD=-4.19,95%CI为(-5.98,-2.39),P<0.001]。结论:根据Meta分析结果,两种术式术后1年的Harris评分无差异,但半髋关节置换治疗组术后髋关节疼痛患者较多。由此本文建议治疗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时,术前应对患者疼痛敏感度进行评估,对于不能耐受疼痛的患者应首选全髋关节置换。由于本文纳入的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有限,仍需大量的临床实践及高质量系统评价对本文的结论进行验证。
苏艳光[8](2020)在《复合保温法对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低体温的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实施两种不同保温护理措施对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体温予以保护,观察并分析复合保温法的临床效果,析出预防低体温的最佳保温措施,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为临床研究低体温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试验,严格参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01月—2019年12月浙江省某三甲医院手术室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94例患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7例)和干预组(n=47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保温护理措施(即常规保温法),干预组实施复合保温护理措施(即复合保温法)。记录患者入室(T1)、手术开始时(T2)、术中30min(T3)、术中60min(T4)、术中90min(T5)、手术结束(T6)、入麻醉复苏室时(T7)、出麻醉复苏室时(T8)的体温、麻醉ASA分级、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麻醉复苏室(PACU)停留时间、气管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热舒适度评分、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和术中冲洗量,并对术后是否发生寒战及术后并发症进行记录。及时整理分析收集资料,采用Graph Pad Prism 8.0和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老年THA患者94例,其中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7例,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基线水平一致,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术中体温均随手术时间增加逐渐降低,两组患者入室体温(T1)和手术开始时体温(T2)的比较无差异,但在T3T8之间的体温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体温测量值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其组间效应(F组别=37.365,P<0.001)、时间效应(F时间=45.79,P<0.001)、交互效应(F交互=1.730,P=0.112),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及各时间点体温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患者术中低体温、寒战的发生率均高于干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7.7%和23.4%,经分析后结果不具有差异性(2c=0.224,P=0.636)。(4)干预组患者术后气管拔管时间、麻醉复苏室(PA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组患者热舒适度评分(8.04±1.47)分高于对照组患者(6.49±1.04)分,具有统计学差异(t=-5.903,P<0.001)。研究结论:(1)复合保温护理措施可直接减少老年THA患者术中体温降低幅度,可有效预防出现术中低体温。(2)复合保温护理措施可缩短患者气管拔管时间和麻醉苏醒时间,降低寒战发生率,提高患者热舒适度和苏醒质量。(3)复合保温护理措施一方面可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快速康复;另一方面复合保温护理措施符合人文关怀理念,提高手术护理质量。
王汀[9](2019)在《不同全髋关节置换术微创入路中髋周围重要肌群损伤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是目前最为成熟的骨关节手术之一,多种手术入路各有优劣,本研究分析了目前最常用的两种入路,改良微创前外侧入路和微创后外侧入路对髋周重要肌群的手术创伤以及术后愈合情况,其中尤其重点分析了髋外展肌损伤情况。经肌肉形态影像学分析、髋关节生物力学分析、新鲜尸体模拟分析以及髋关节功能测量分析,如此前文献中报道,微创后外侧入路对髋外旋肌群损伤明确,尤以术中未缝合的闭孔内肌为甚。而改良微创前外侧入路以及微创后外侧入路对髋外展肌的损伤与此前报道有所不同。结果显示无论是肌肉体积萎缩还是脂肪浸润程度,微创后外侧入路均较改良微创前外侧入路明显,同时微创后外侧入路对髋外展功能也有明显影响。此外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以及新鲜尸体实验证实了肌腱附着点完整性对于肌肉形态学及功能维持的重要性。第一部分不同全髋关节置换术微创入路中髋周围重要肌群形态学损伤的影像学分析第一节微创后外侧入路对髋外旋短肌群损伤的三维MRI研究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是20世纪以来最成功的骨科手术之一,逐渐成为各骨科终末期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全髋关节置换术入路众多,其中后侧及后外侧入路是最经典的入路之一,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近年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微创化使得该入路受到更多骨科医师的认可。但后外侧入路对于髋外旋短肌群的离断损伤是无法回避的,此前有众多研究从各个侧面间接证实了该损伤的存在,然而直接分析后外侧入路术后髋外旋短肌群肌肉具体损伤程度和范围的深度研究却很少被报道。目的:本研究拟借助三维MRI重建技术定量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微创后外侧入路对髋外旋短肌群的肌肉损伤,同时探究术中缝合外旋肌腱对于术后肌肉愈合的影响。方法:65例患者行单侧生物型微创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将离断的梨状肌肌腱同后方关节囊联合缝合于股骨大转子后方,而闭孔内肌肌腱保持游离状态。术前、术后6周、术后12周以及术后52周对每一名纳入患者行双髋关节MRI及三维MRI重建,将肌肉体积萎缩以及脂肪浸润程度作为肌肉损伤的评判指标。结果:术前双侧梨状肌及闭孔内肌的肌肉体积萎缩率及脂肪肌肉比均在同一基线水平。术后6周,相较于健侧而言,患侧梨状肌肌肉体积萎缩率增加了1.64%,脂肪肌肉比增加了0.26%(p=0.062,p=0.071);而患侧闭孔内肌体积萎缩率增加了7.28%,脂肪肌肉比增加了2.09%(p<0.01)。术后12周,患侧梨状肌肌肉体积萎缩率增加了1.33%,脂肪肌肉比增加了0.20%(p=0.057,p=0.058);患侧闭孔内肌体积萎缩率增加了15.71%,脂肪肌肉比增加了5.14%(p<0.01)。术后52周,患侧梨状肌同样出现了明显的肌肉体积萎缩和脂肪浸润,肌肉体积萎缩率增加了7.79%,脂肪肌肉比增加了4.21%(p<0.01);闭孔内肌则继续恶化,肌肉体积萎缩率增加了24.18%,脂肪肌肉比增加了11.91%(p<0.01)。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微创后外侧入路对髋外旋短肌群肌肉损伤明显。术中有效的肌腱缝合对术后肌肉的早期愈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由于并非肌腱原位缝合,因而肌肉的术后长期愈合情况仍不乐观。第二节微创前外侧入路及微创后外侧入路中髋外展肌形态学前瞻性随机对照影像学研究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技术日趋成熟,不断微创化,对髋周围软组织的伤害越来越轻微,因此也使得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显着提高。髋外展肌群,尤其是臀中肌的功能状态直接决定了患者术后步态及日常活动是否异常,与患者的预后期望息息相关。目前后方入路是骨科学者公认的理论上对髋外展肌群影响最小的入路,但能够提供直接证据有效论证这一结论的高质量前瞻性对比研究并不多。目的:本研究拟采用最新的影像学重建技术定量分析微创前外侧入路及微创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下髋外展肌形态学的不同改变及相应恢复趋势,同时探究术中原位缝合技术对于术后肌肉肌腱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64例纳入患者被随机分配至微创前外侧入路组及微创后外侧入路组。分别于术前、术后6周、术后12周以及术后52周对每一名患者行双髋关节MRI及三维MRI重建,将肌肉体积萎缩以及脂肪浸润程度作为肌肉损伤的评判指标。结果:有趣的是,相较于微创前外侧入路组,微创后外侧入路组在术后表现出了更明显的臀中肌形态学上的退变。术前两组患者臀中肌肌肉体积萎缩率及脂肪肌肉比均在同一基线水平。术后6周,相较于健侧而言,微创后外侧入路组患侧臀中肌肌肉体积萎缩率增加了16.89%,脂肪肌肉比增加了5.22%;微创前外侧入路组臀中肌肌肉体积萎缩率增加了7.27%,脂肪肌肉比增加了7.26%(p<0.01;p<0.01)。术后12周,微创后外侧入路组患侧臀中肌肌肉体积萎缩率增加了14.05%,脂肪肌肉比增加了7.21%;微创前外侧入路组臀中肌肌肉体积萎缩率增加了1.91%,脂肪肌肉比增加了5.01%(p<0.01;p=0.098p<0.05)。术后52周,微创后外侧入路组患侧臀中肌肌肉体积萎缩率增加了1.97%,脂肪肌肉比增加了0.34%;微创前外侧入路组臀中肌肌肉体积萎缩率增加了0.15%,脂肪肌肉比增加了0.03%(p=0.241 p=0.411;p=0.877 p=0.91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微创后外侧入路对于髋外展肌的钝性损伤并不应该被忽视。而有计划的锐性剥离部分肌腱止点联合术中原位缝合肌腱剥离止点可能会获得更好的肌肉愈合。第二部分全髋关节置换术微创前外侧入路中髋外展肌三维有限元仿真模拟分析背景:三维有限元仿真模拟近几年在医学中的应用逐渐广泛,尤其在骨科、口腔科以及血管外科等方面的发展已日趋成熟。在骨科领域,有限元模拟分析技术被大量地用于评估植入物、骨以及二者接触面间的应力应变状态,通过对最大应力应变部位和极限疲劳强度等指标的分析,进而不断优化假体设计,最大限度地避免应力遮挡,实现真正地个性化生物力学匹配。然而,通过运用该技术来分析手术入路对于骨骼肌肉损伤的研究并不多。由于目前新鲜尸体标本匮乏,因此有限元分析技术在骨骼肌肉损伤方面的应用显得更为重要。目的:仿真模拟微创前外侧入路对臀中肌部分止点的剥离及原位缝合方式,通过对髋周围重要肌群韧带的构建和应力加载,实现不同工况下髋外展肌以及髋部骨性结构的生物力学分析,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更好地保护髋周围重要软组织结构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将双下肢全长CT影像数据通过DICOM格式导入Mimics21.0中进行骨盆、双侧臀中肌、双侧股骨的三维模型重建。重建好的模型以STL格式导入Geomagic Studio 13.0进行模型的优化与曲面化,并保存为IGES格式文件。将IGES文件导入Hypermesh14.0进行网格划分以及其余重要肌肉韧带的建立。最后将从Hypermesh中导出的BDF格式文件导入Patran/Nastran中进行有限元分析求解及应力云图绘制。结果:三维有限元模型验证有效,符合骨科生理解剖结构,股骨头相对于髋臼活动自如,可从个角度观察不同局部的应力应变情况。各组分可单独分析其整体或局部受力状态,其中张应力与压应力可分别显示。根据不同工况下应力云图分析可知,臀中肌部分止点剥离未缝合的情况下,单腿站立侧臀中肌收缩力明显减弱,髂骨与股骨大转子止点处应力增高,髋臼与股骨头最大应力部位发生偏移,绝对应力数值减小。缓慢步行时第五腰椎及膝关节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而股骨干前外侧应力数值减低,后内侧增高。而在臀中肌止点部分剥离并原位缝合的基础上,各部位应力应变数值与正常工况相近。在不同脂肪浸润程度的工况下,随着脂肪肌肉比值的增加,各部分应力情况与臀中肌止点剥离未缝合工况情况相似,但并未出现臀中肌附着点处应力明显集中的情况。结论:髋外展肌群是维持骨盆稳定的重要结构,尤其在单腿站立和行走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臀中肌质量降低将直接导致骨盆失稳及臀中肌无力步态的发生。原位缝合技术能很好地恢复外展肌生理结构,从而保证患者术后更优的生物力学状态,更佳的活动表现以及更高的生活质量。第三部分不同微创入路中髋周围重要肌群损伤的新鲜冰冻尸体实验背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入路众多,不同入路术后髋周围肌肉损伤不同。目前肌肉损伤的定量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影像学评价以及新鲜尸体实验。本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已经完成肌肉损伤的影像学评价,并发表相关文章。新鲜冰冻尸体实验是最直观的研究方式,并且在当今尸源紧缺的条件下,该实验更突显其研究价值。目的:通过新鲜冰冻尸体实验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微创前外侧入路和微创后外侧入路对于髋周围重要肌群的损伤程度,以此作为前期影像学评价分析的重要补充。方法:新鲜冰冻尸体3具,每具尸体左右两侧髋关节随机分配至微创前外侧入路组及微创后外侧入路组。双侧手术顺序随机决定并植入相同类型和尺寸的全髋关节假体。所有的微创前外侧入路手术由一位经验丰富的手术医生完成,微创后外侧入路由另一位相关经验丰富的医生完成。首先测量出目标肌肉和肌腱的最长横径和长径,二者的乘积作为目标肌肉和肌腱的表面积;测量术中切断或牵拉撕裂的损伤肌肉和肌腱的平均长短径,乘积作为损伤肌肉和肌腱的表面积;损伤肌肉肌腱的表面积除以整体肌肉肌腱的表面积作为肌肉和肌腱损伤百分比。然后直接测量目标肌肉离断或牵拉造成撕裂的长度值;测量损伤肌腱占目标肌腱整体厚度的百分比。结果:三具尸体臀中肌平均最大长径148.25mm,平均最大横径139.11mm。臀中肌股骨大转子附着肌腱平均最大长径24.16mm,平均最大横径51.43mm。臀中肌肌肉部分平均表面积20623.06mm2,臀中肌肌腱平均表面积1242.55mm2。微创后外侧入路臀中肌肌肉钝性损伤部分最大长径71.63mm,平均最大横径37.82mm,平均损伤肌肉表面积2709.05mm2,平均肌肉损伤百分比13.14%。改良Hardinge微创前外侧入路臀中肌肌肉剥离部分平均最大长径36.47mm,平均最大横径31.75mm,平均损伤肌肉表面积1157.92mm2,平均肌肉损伤百分比5.61%(p<0.05)。微创后外侧入路臀中肌肌腱钝性损伤部分最大长径24.16mm,平均最大横径22.51mm,平均损伤肌腱表面积543.89mm2,平均肌腱损伤百分比43.77%。改良Hardinge微创前外侧入路臀中肌肌腱剥离部分平均最大长径24.16mm,平均最大横径18.76mm,平均损伤肌腱表面积453.24mm2,平均肌腱损伤百分比36.48%(p<0.05)。结论:新鲜冰冻尸体解剖实验结果与此前影像学评价结果一致,微创后外侧入路不仅对髋外旋组肌有明确损伤,此外对髋外展肌的钝性牵拉损伤面积较改良Hardinge微创前外侧入路更大。由此更加证实微创前外侧入路在保护髋周围重要肌群的作用以及微创后外侧入路的潜在肌肉损伤。第四部分不同微创入路中髋周围重要肌群功能损伤的临床分析第一节全髋关节置换术微创后外侧入路对髋外旋功能损伤的临床研究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入路对于髋外旋短肌群的损伤已得到众多文献的证实,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影像学分析以及新鲜冰冻尸体实验也定量研究了不同肌肉的具体损伤程度。而外旋肌群形态学的改变又将直接影响术后髋外旋功能的优劣,与患者的生活质量紧密相关。目的:在影像学评价及新鲜冰冻尸体实验的基础上,继续评估全髋关节置换术微创后外侧入路对于术后髋外旋功能的影响,同时探究肌群功能状态与肌群形态学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65例患者(同一批患者)行单侧生物型微创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将离断的梨状肌肌腱同后方关节囊联合缝合于股骨大转子后方,而闭孔内肌肌腱保持游离状态。术前、术后6周、术后12周以及术后52周对每一名纳入患者行双髋关节外旋角度测量,将髋外旋角度作为肌群外旋功能的评判指标。结果:术前双侧髋外旋角度在同一基线水平(42.16°42.84°p=0.066)。术后6周,相较于健侧而言,患侧髋外旋角度明显受限(42.16°36.75°p<0.01)。术后12周,患侧髋外旋角度有所恢复,但相较于健侧而言仍然有统计学意义(42.45°40.09°p<0.01)。直到术后52周,患侧髋外旋角度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健侧无明显差异(42.55°42.43°p=0.482)。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微创后外侧入路对术后早期髋外旋功能损害明显。髋外旋功能的恢复与髋外旋短肌群形态学的愈合并非一一对应,相关肌群的功能代偿可能是另一重要因素。第二节全髋关节置换术微创前外侧入路和微创后外侧入路对髋外展肌肌力及外展功能影响的对比临床研究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不同入路对髋周围软组织影响不同。本课题组前期影像学研究及新鲜冰冻尸体实验分析了微创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对髋外展肌群的不同损伤情况,从肌肉形态学上证实了微创后外侧入路对于髋外展肌以及臀上神经的钝性牵拉损伤不可忽视。而微创前外侧入路有计划的锐性分离联合原位缝合效果满意。目的:在影像学评价及新鲜冰冻尸体实验的基础上,继续评估全髋关节置换术微创前外侧入路和微创后外侧入路对髋外展肌肌力及外展功能的影响,同时探究外展肌力及外展功能变化与肌肉形态学以及术后疼痛的关系。方法:64例患者(同一批患者)被随机分配至微创前外侧入路组及微创后外侧入路组。分别于术前、术后6周、术后12周以及术后52周对每一名患者行双髋关节外展肌力测定以及外展角度测量,将髋外展角度作为肌群外展功能的评判指标,同时采用Vas疼痛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结果:受疼痛及废用的影响,术前两组患者的患侧外展肌力均弱于健侧,其中微创前外侧入路组下降了35.62%,后外侧入路组降低了35.53%(p<0.01;p<0.01)。术后6周,两组患者的患髋外展肌力恢复均不明显,其中微创前外侧入路组下降了39.60%,后外侧入路组降低了30.06%(p<0.01;p<0.01)。术后12周,两组患者的患髋外展肌力均明显好转,但相较于健侧,仍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微创前外侧入路组下降了17.47%,后外侧入路组降低了14.31%(p<0.01;p<0.01)。术后52周,两组患者的患髋外展肌力均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相较于健侧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微创前外侧入路组下降了0.66%,后外侧入路组降低了0.86%(p=0.127;p=0.221)。受髋关节疾病的影响,术前两组患者的患侧外展角度均小于健侧,其中微创前外侧入路组(33.82°42.54°p<0.01),后外侧入路组(31.69°42.62°p<0.01)。术后6周,两组患者的患侧外展角度均有所提升,但仍明显小于健侧,其中微创前外侧入路组(37.43°42.50°p<0.01),后外侧入路组(37.77°42.65°p<0.01)。术后12周,两组患者的患侧外展角度接近健侧水平,但仍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微创前外侧入路组(42.07°42.71°p<0.01),后外侧入路组(41.69°42.54°p<0.01)。至术后52周,两组患者的患侧外展角度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其中微创前外侧入路组(42.75°42.82°p=0.602),后外侧入路组(42.65°42.69°p=0.832)。在术后疼痛方面,两组患者从术前至术后52周均未表现出明显差异(微创前外侧入路:7.36 5.71 1.79 0.68;微创后外侧入路:7.15 5.62 1.77 0.69;最小p=0.092)。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微创前外侧入路和微创后外侧入路对髋外展肌力及外展功能均有影响,因而再次证实后方入路对髋外展肌的损伤不可忽视。此外,髋外展肌力及外展功能的恢复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尤其是术后疼痛以及对疼痛的恐惧,并非单一决定于外展肌肉形态的改变。
贾炬川[10](2019)在《对比SuperPATH入路与标准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疗效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Super PATH入路相对于传统后外侧入路在减小手术创伤,快速康复方面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选取20例符合全髋关节置换术适应症的初次置换患者,随机分为Super PATH入路组(记为试验组或S组),或标准后外侧入路组(记为对照组或M组)。其中男性7例,女性13例,年龄范围为6180岁,平均年龄70±6.79岁,手术由同一组医生完成。在术后一日、术后三日、术后两周、术后六周、术后三月、术后六月对患者髋关节功能情况进行共计6次评估。主要评估项目有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Berg平衡量表、VAS评分、骨盆前后位X线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评价效果。结果:所有20例患者基本完成随访。术后三日时Superpath组的Berg平衡量表得分平均17.8±0.57分,显着高于标准后外侧入路组得分平均12.2±1.64分(P<0.01);术后六周时Superpath组的Berg平衡量表得分平均45.8±0.74分,也明显超过标准后外侧入路组的平均41.8±4.26分(P<0.05);术后三月时Superpath组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6.2±3.76分,显着高于标准后外侧入路组患者得分平均87.9±1.26分(P<0.01)。6个月的随访期内均没有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关节脱位、伤口感染、假体松动/下沉等不良事件发生。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髋关节均保持稳定,髋关节活动良好。结论:1、由Super PATH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相比标准后外侧入路做法的患者恢复的更快、更好。2、由Super PATH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术后6个月以后相比标准后外侧入路做法的患者没有明显优势。3、由Super PATH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相比标准后外侧入路做法的患者没有出现并发症发生率增加。4、手术医师熟悉此入路及相关手术器械是手术成功的先决条件,否则会增加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5、手术医师在术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情况及手术要求,选择合适的患者行此入路下才能获得好的早期疗效。
二、采用Watson_Jones切口进行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用Watson_Jones切口进行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改良Hardinge入路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股骨颈骨折的诊疗现状 |
一、股骨颈骨折的特点与分型 |
二、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案选择 |
三、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方式选择 |
四、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单极及双极型假体的选择 |
五、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入路研究进展 |
六、改良Hardinge入路改进的特点 |
七、改良Hardinge入路的优点 |
八、改良Hardinge入路的有效性研究 |
九、改良Hardinge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对比 |
第二节 健康测量量表SF-36评估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
一、SF-36量表评估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生存质量的意义 |
二、SF-36量表评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生存质量的信度、效度和反映度 |
三、SF-36量表评估髋关节不同手术方式术后生存质量应用进展 |
四、SF-36量表对比人工全髋和半髋关节置换术后生存质量应用进展 |
五、SF-36量表评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不同入路方式术后生存质量应用进展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脱落标准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流程 |
二、分组方法 |
三、治疗方法 |
四、观察指标 |
五、盲法实施 |
六、不良事件观察、病理脱落及处理 |
七、统计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一、治疗完成情况比较 |
二、基线资料比较 |
三、效应指标比较 |
第五节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随机入组结果表 |
附录2: 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情况 |
附录3: 数据采集表 |
附录4: HARRIS评分表 |
附录5: SF-36评分表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附件 |
(2)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国内外髋关节置换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研究现状 |
1.1 国外髋关节置换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研究现状 |
1.2 国内髋关节置换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研究现状 |
2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CNP)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CNP国外研究现状 |
2.2 CNP国内研究现状 |
3.临床护理路径(CNP)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应用现状 |
相关概念及其内涵 |
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初步制定 |
1.研究方法 |
1.1 文献分析法 |
1.2 病例回顾法 |
1.3 业务流程重组 |
1.4 德尔菲法专家函询 |
1.5 统计学分析 |
1.6 统计学分析结果 |
2 研究结果 |
2.1 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 |
2.2 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 |
3 讨论 |
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围术期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 |
2.干预方案 |
3 观测指标 |
3.1 一般资料 |
3.2 首次排气时间 |
3.3 住院时间 |
3.4 并发症 |
3.5 SAS(焦虑自评量表 )评分量表 |
3.6 患者满意度量表 |
3.7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 |
4.研究结果 |
4.1 患者一般资料 |
4.2 首次下床活动时间 |
4.3 住院时间 |
4.4 首次排气时间 |
4.5 并发症 |
4.6 两组干预后焦虑得分比较 |
4.7 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得分比较 |
4.8 髋关节Harris评分 |
5 讨论 |
5.1 首次下床活动时间 |
5.2 首次排气时间 |
5.3 住院时间 |
5.4 并发症 |
5.5 SAS焦虑自评得分 |
5.6 患者护理满意度得分 |
5.7 髋关节Harris评分 |
三.结论与展望 |
1.研究结论 |
2.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读研期间所发表的文章着作 |
个人简介 |
(3)MIS-DAA入路和AL入路半髋关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和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微创直接前方入路手术方案 |
2.2.1 手术方法 |
2.2.2 术后处理 |
2.3 前外侧股入路手术方案 |
2.3.1 手术方法 |
2.3.2 术后处理 |
3 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测定 |
3.1 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测定 |
3.2 手术疗效相关指标 |
3.3 手术并发症相关指标 |
4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对比 |
2 围手术期相关指标 |
3 手术疗效相关指标 |
4 手术并发症 |
讨论 |
1 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的概述 |
2 微创直接前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技术 |
2.1 微创直接前入路的发展 |
2.2 微创直接前入路的优势 |
2.3 微创直接前入路的劣势 |
2.4 微创前入路髋关节置换的技术要点 |
2.5 微创前入路半髋关节置换结局指标讨论 |
3 本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的展望 |
3.1 本研究的不足 |
3.2 对未来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4)空心钉联合支撑钢板治疗中青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术前处理 |
2.3 手术方法 |
2.4 术后处理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共纳入76 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 |
3.2 试验流程 |
3.3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3.4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
3.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6 两组术后Harrirs评分与目测类比评分的比较 |
3.7 典型病例 |
4 讨论 |
4.1 损伤机制及分型 |
4.2 骨折特点及并发症 |
4.3 骨折复位的标准 |
4.4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装置的选择 |
4.5 垂直型股骨颈骨折手术入路选择 |
4.6 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 |
4.7 内侧支撑钢板生物力学分析 |
4.8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9 术后康复 |
4.10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介 |
致谢 |
文献综述 中青年 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5)鸡尾酒疗法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不同注射部位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针对性护理在行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2.2 护理前后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2.3 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
3 讨论 |
(7)全髋关节置换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文献检索 |
2.1.1 实验设计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干预措施 |
2.1.5 结局指标 |
2.2 检索策略 |
2.2.1 文献检索 |
2.2.2 检索词 |
2.3 文献筛选与质量评价 |
2.3.1 文献筛选 |
2.3.2 质量评价 |
2.4 统计分析 |
2.4.1 异质性检验 |
2.4.2 统计模型选择 |
2.4.3 敏感性分析 |
2.4.4 发表偏倚 |
第三章 结果 |
3.1 检索结果 |
3.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3.3 META分析结果 |
3.3.1 年龄 |
3.3.2 基础疾病 |
3.3.3 Harris评分 |
3.3.4 手术时间 |
3.3.5 术中失血量 |
3.3.6 术后引流量 |
3.3.7 输血量 |
3.3.8 住院时间 |
3.3.9 住院费用 |
3.3.10 术后并发症 |
3.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3.5 敏感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疗效分析 |
4.1.1 自身情况 |
4.1.2 手术情况 |
4.1.3 术后情况 |
4.2 本项研究的局限性 |
4.2.1 文献的数量有限 |
4.2.2 随访时间有限 |
4.2.3 随访偏倚 |
4.2.4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股骨颈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复合保温法对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低体温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相关概念及定义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样本含量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剔除标准 |
2.1.6 伦理审查 |
2.2 研究方法 |
2.2.1 随机分组 |
2.2.2 监测指标 |
2.2.3 研究工具 |
2.2.4 资料收集的方法与过程 |
2.2.5 麻醉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4 统计分析 |
2.5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 两组患者术中体温变化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的比较 |
3.4 两组患者寒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
3.5 两组患者气管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的比较 |
3.6 两组患者热舒适度的比较 |
3.7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的比较 |
4 讨论 |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4.1.1 年龄、性别、ASA分级 |
4.1.2 麻醉时间、手术时间 |
4.1.3 术中输液量、术中冲洗量、术中出血量 |
4.1.4 入室体温 |
4.2 两组患者术中体温变化的分析 |
4.3 两组患者保温效果的分析 |
4.3.1 术前保温效果 |
4.3.2 术中保温效果 |
4.3.3 术后保温效果 |
4.4 两组患者低体温发生率的分析 |
4.5 两组患者寒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分析 |
4.6 两组患者气管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的分析 |
4.7 两组患者热舒适度的分析 |
4.8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的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5.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不同全髋关节置换术微创入路中髋周围重要肌群损伤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不同全髋关节置换术微创入路中髋周围重要肌群形态学损伤的影像学分析 |
第一节 微创后外侧入路对髋外旋短肌群损伤的三维MRI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微创前外侧入路及微创后外侧入路下髋外展肌形态学前瞻性随机对照影像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全髋关节置换术微创前外侧入路中髋外展肌三维有限元仿真模拟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不同微创入路中髋周围重要肌群损伤的新鲜冰冻尸体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不同微创入路中髋周围重要肌群功能损伤的临床分析 |
第一节 全髋关节置换术微创后外侧入路对髋外旋功能损伤的临床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全髋关节置换术微创前外侧入路和微创后外侧入路对髋外展肌肌力及外展功能影响的对比临床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全髋关节置换术改良前外侧入路的应用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对比SuperPATH入路与标准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简写索引 |
中文部分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髋关节疾病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
1.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历史与现状 |
1.2.1. 假体材料的历史与发展 |
1.2.2. 标准手术入路的分类与代表 |
1.3. 快速康复理念与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 |
1.3.1. 标准手术入路的切口小型化 |
1.3.2. 双切口入路 |
1.3.3. DAA入路和OCM入路 |
1.4. SuperPATH技术的形成与特点 |
1.5. 本研究的目的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入组及排除标准 |
2.2. 一般资料 |
2.3. 手术方法 |
2.3.1. 术前准备 |
2.3.2. 假体选择 |
2.3.3. 手术方法 |
2.4. 术后处理 |
2.4.1. 一般处理 |
2.4.2. 康复功能锻炼 |
2.5. 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
2.5.1. 基线情况比较 |
2.5.2. 手术情况比较 |
2.5.3. 术后评估及出院后随访时间 |
2.5.4. 假体位置情况比较 |
2.5.5. 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
2.5.6. 不良事件情况比较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手术有效性评价 |
3.2.1. 两种入路围术期情况比较 |
3.2.2. 两种入路术后髋关节功能比较 |
3.2.3. 两种入路术后整体康复情况比较 |
3.3. 手术安全性评价 |
3.3.1. X线检查 |
3.3.2. 不良事件 |
3.4. 典型病例 |
第四章 讨论 |
4.1. 本研究术中及术后疗效对比 |
4.1.1. 手术切口对比 |
4.1.2. 手术创伤对比 |
4.1.3. 术后康复对比 |
4.1.4. 安全性对比 |
4.2. SuperPATH入路的手术体会 |
4.3. SuperPATH入路的优势 |
4.4. SuperPATH入路的不足 |
4.5. SuperPATH入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
4.6. SuperPATH入路的术后快速康复 |
4.7. 本研究的不足 |
第五章 结论 |
英文部分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Hip disease and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
1.2.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
1.2.1.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prosthesis materials |
1.2.2. Classific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standard surgical approaches |
1.3. Rapid rehabilitation and 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hip replacement |
1.3.1. Miniaturization of the incision through the standard surgicalapproach |
1.3.2. Double-incision approach |
1.3.3. DAA and OCM approaches |
1.4. 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uperPATH approach |
1.5. Purpose of this study |
CHAPTER 2 Materials and methods |
2.1.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
2.2. General information |
2.3. Surgical methods |
2.3.1.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
2.3.2. Prosthesis selection |
2.3.3. surgical methods |
2.4.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
2.4.1. General processing |
2.4.2. Rehabilitation functional exercise |
2.5. Evaluation indexe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
2.5.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conditions |
2.5.2. comparison of surgical conditions |
2.5.3. postoperative evaluation and follow-up time after discharge |
2.5.4. comparison of prosthesis position |
2.5.5. comparison of hip function improvement |
2.5.6. comparison of adverse events |
2.6. statistical methods |
CHAPTER 3 Results |
3.1. General information |
3.2. Surgical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
3.2.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conditions between the two approaches |
3.2.2. Comparison of hip joint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approaches |
3.2.3. Comparison of the overall recovery between the two approaches |
3.3. Surgical safety evaluation |
3.3.1. X-ray examination |
3.3.2. Adverse events |
3.4. Typical cases |
CHAPTER 4 Discussion |
4.1. Comparison of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efficacy in this study |
4.1.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cision |
4.1.2. Comparison of surgical trauma |
4.1.3.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comparison |
4.1.4. Security comparison |
4.2. Surgical experience of SuperPATH approach |
4.3. Advantages of SuperPATH approach |
4.4. Deficiency of SuperPATH approach |
4.5. The indications and contraindications of SuperPATH approach |
4.6. Rapid recovery after SuperPATH approach |
4.7. Deficiencies of this study |
CHAPTER 5 Conclusions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
四、采用Watson_Jones切口进行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Hardinge入路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D]. 陈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快速康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D]. 赵宸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MIS-DAA入路和AL入路半髋关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分析[D]. 马淼.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空心钉联合支撑钢板治疗中青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D]. 位锋.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鸡尾酒疗法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不同注射部位的效果研究[D]. 罗永舟. 沈阳医学院, 2021(09)
- [6]针对性护理在行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李晓丹. 中国民康医学, 2020(18)
- [7]全髋关节置换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D]. 雷铮. 延边大学, 2020(05)
- [8]复合保温法对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低体温的效果研究[D]. 苏艳光.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9]不同全髋关节置换术微创入路中髋周围重要肌群损伤实验研究[D]. 王汀.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10]对比SuperPATH入路与标准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疗效的研究[D]. 贾炬川.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髋关节置换论文; 肌肉论文;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论文; 肌肉损伤论文; 臀中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