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otorcycle's Production and Sales by Displacement in November 2001(论文文献综述)
别立波[1](2021)在《大运摩托中大排量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自由、休闲、娱乐、个性的生活方式,过去作为生产、交通工具的摩托车,其市场需求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然而摩托车作为休闲娱乐的功能逐步被激发出来了,常规产品无法满足这部分市场需求,中大排量、差异化的摩托车恰恰能够很好的满足新型消费需求。中大排量市场目前出现了井喷,国内各大品牌纷纷加大开发投入,抢占市场先机。大运摩托作为中国知名的民营摩托车品牌,在中大排量产品的发展过程中,却未能跟上节奏,存在中大排量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足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升级发展之路。本论文将大运摩托中大排量产品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营销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其次,对中大排量产品摩托车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及内部资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大排量产品行业前景较好,大运摩托基本具备竞争条件;接着,结合大运摩托中大排量产品环境的分析,利用STP工具确定大运摩托中大排量产品的市场定位聚焦在旅行车及太子车系列;然后,运用7Ps营销组合制定大运中大排量产品的营销策略;最后,提出了组织模式保障、资源投入保障、生产效率保障和营销控制保障等方面的保障措施。通过这一系列的尝试与研究,不仅能为大运摩托中大排量产品的营销提供有力的帮助,而且也为大运和客户创造了价值。
张洪波[2](2020)在《坚守梦想 未来可期》文中研究表明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参加这样一次活动,与各位领导沟通交流,汇报行业工作。首先对摩托车信息杂志社与李学平社长、总编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对支持中国摩托车商会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感谢!过去的2019年,在宏观经济形势与行业客观风险的双重影响和国内外环境的叠加变化下,行业克服
蒋楠[3](2016)在《促进我国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汽车消费群体的日益壮大,汽车已经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代步工具了,而汽车行业关联度高,它的发展带动相关行业的进步,逐步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然而在人们尽情享受汽车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殊不知汽车已成为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空气严重污染和能源过度消耗的“罪魁祸首”之一,给城市的发展建设、国家能源安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问题,然而这些正是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地、可持续地发展的难题,也正是需要我国政府运用税收手段积极去解决的。本文围绕着“促进汽车行业发展”的主题,对我国现行汽车税收政策进行研究。首先,对汽车行业进行简要介绍,并阐明税收政策对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性;第二,了解我国汽车行业有哪些税收政策,对其进行详细具体的描述,明晰汽车税收政策制定的意图,明确税收政策对汽车行业发展的作用和效果。第三,对我国现有的汽车行业税收政策分环节、分税种,从内容和效果方面进行评价与分析。看看我国汽车行业税收政策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能否促进汽车行业长期稳定发展。第四,了解国外先进经验,研究总结国外汽车税收政策的共同点,找出我国汽车行业税收政策值得借鉴的地方。最后,结合我国国情以及汽车行业发展现状,针对现行汽车税收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以及切实可行的完善措施。
姜阳[4](2013)在《全球价值链下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升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不断深化,摩托车产业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的特征。世界主要的摩托车生产商,纷纷把他们的价值链向全世界延伸,形成了全球摩托车产业价值链。由于摩托车产业的性质,各地往往以产业集群的模式发展本地的摩托车产业,根据本地的比较优势专注于摩托车产业价值链上有竞争力的核心环节。摩托车产业作为重庆传统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为重庆乃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拉动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重庆摩托车产业竞争力不强也是摆在人们面前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上游研发创新环节和下游品牌、营销渠道环节的竞争力不强,成为制约重庆摩托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因此,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研究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升级的主要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以重庆摩托车产业为研究对象,以价值链为研究工具,结合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采用理论演绎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升级进行研究,在介绍全球摩托车产业和我国摩托车产业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价值链各环节的发展现状,以及在摩托车产业价值链上中下游各环节的发展困境,特别是上游研发创新落后和下游品牌和营销渠道发展滞后成为制约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升级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位于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即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提出了重庆摩托车集群升级的几种路径:嵌入全球价值链,完成工业流程升级和产品升级;沿全球价值链攀升,实现功能升级;向相关产业拓展,实现链条升级。接着本文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论述了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升级的对策。最后,以重庆宗申集团作为具体案例,通过对其升级路径的具体研究为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升级提供借鉴意义。
严敏悦[5](2012)在《汽车行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提出通过观察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我国经济发展带动了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使其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汽车市场受到较大的冲击,整车产销量增速明显回落。在此形势下,我国政府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采取减免车辆购置税、“汽车下乡”补贴等多项措施来应对危机。在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尽管汽车市场一片萧条,但在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已超1300万辆,超越日本和美国而成为全球汽车第一生产大国和销售国,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我国为促进汽车行业的良性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财政税收政策来鼓励汽车消费。勿庸置疑的是,汽车行业的节能环是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财税政策在鼓励研发节能环保性汽车、激励汽车行业自主创新、引导居民汽车消费、控制汽车保有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汽车行业相关的财税政策,对其进行合理评价,有助于发现现有政策中的不足,对汽车行业相关政策的完善进而保障汽车行业良性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汽车行业相关财税政策进行研究,并结合汽车行业发达国家发展汽车产业的相关经验,提出完善我国汽车行业相关财税政策的合理建议。全文的研究结构与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对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进行阐述,并对国内外关于汽车行业的财税政策研究现状进行了解。第二章是汽车行业的一般分析。本章从汽车供给与需求等几方面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汽车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压力与挑战就是其对环境的负外部性与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这也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机遇。第三章是汽车行业相关财政政策的评价。本章对除了税收政策的其他财政政策进行了分析,并主要针对技术创新支持政策、汽车报废补贴政策、新能源汽车激励政策等进行探讨,并从政策体系与具体财政政策两方面对汽车行业相关财政政策进行评价。第四章是汽车行业相关税收政策的评价。本章对汽车产品流转过程中主要相关税种进行介绍,并主要针对汽车消费税、燃油税、车辆购置税和车船税进行了较详细地分析。对税收政策评价也是分两个部分来进行,首先对汽车行业相关税收政策体系进行评价,从税收收入结构、各税种职能设置、不同税种的重叠、税收政策体系的完整性与其对汽车消费的引导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分具体税种对税收政策进行评价,主要评价了汽车消费税、燃油税、车辆购置税和车船税政策。第五章是国外促进汽车行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在对国外相关财税政策进行介绍时主要选取了美国、日本和欧洲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对这些国家的财政政策进行比较时主要对其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财政政策比较。通过比较,提出了我国发展汽车业的相关借鉴。第六章是完善汽车行业相关财税政策的建议。建议部分同样也是从两部分进行,税收政策部分和其他财政政策部分,两部分均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提出了建议。本文在对汽车行业财税政策研究的过程中,始终结合汽车发展现状对汽车财税政策的调节作用与方向进行合理评价。汽车行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应该是新能源汽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汽车消费带来的环境与社会负面影响。因此汽车行业相关财税政策也就相应确定其调节作用与方向,而“鼓励消费、限制使用”成为我国目前政策对汽车消费应发挥的调节作用。
胡卫卫[6](2012)在《HB摩托车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发展脚步放慢了,这种趋势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从国际摩托车行业的现状分析来看,世界摩托车行业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比如:消费市场需求开始变得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逐步凸显,非发达国家市场容量还在进一步扩充等等;对国内市场来说,摩托车发展问题开始不断暴露,行业处于发展困境,比如: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导致消费市场的停滞,传统的营销手段对消费市场的刺激作用减弱,市场管理费用增加,网点经销成本加大,企业生产和营销成本更是有增无减,行业竞争愈演愈热,无节制的价格战导致行业整体几乎无利可图。笔者在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际营销学和市场营销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及自身工作经验,通过对国内外行业的发展及现状分析,综合运用波特五力竞争模式、优劣势分析、目标市场分析等营销分析工具,对HB公司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全面研究:首先,从行业大环境的视角,对HB公司面临的市场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其次,通过细分市场分析,对HB公司的目标市场进行了准确定位;再次,在目标市场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HB公司的4P营销策略。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希望帮助HB公司在当下市场大环境下找到新的营销思维模式,维持在国内摩托车市场的长盛不衰。
孟莹莹[7](2012)在《中国消费税的经济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消费税因其征税范围的选择性、征收方法的灵活性、税率设计的差别性及税收负担的可转嫁性等特点,成为中外学者普遍认同的“良税”,同时也成为各国政府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之一。我国现行的消费税是1994年税制改革时,在部分产品税和特殊消费税的基础上设立的,体现国家对某些产品进行特殊调节的一个税种。自1994年设立以来,为了更好的发挥消费税的宏观调控职能,我国政府对消费税进行了若干次调整,其中调整幅度较大的如2006年的消费税全面改革和2009年的消费税《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的重新修订等。我国消费税的历次调整会产生何种经济效应?本文力图从微观和宏观层面,从效率和公平的视角,全面考察消费税在中国实践中的经济效应,以期为我国消费税的后续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全文共分10章,主要由理论和实践分析、实证检验和综合评价及政策优化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第1章是导论,第2章和第3章是对消费税的基本理论及实践进行的分析,第4-9章是实证分析部分,第4-7章是从微观层面实证分析消费税的经济效应,第8和第9章是从宏观层面实证分析消费税的经济效应。其中第4-8章是基于经济效率的视角研究消费税的效应,第9章是基于公平的视角研究消费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第10章是对消费税的经济效应进行综合评价及政策优化的建议。具体来看:第1章,导论。本章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及简要评述;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阐述了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第2章,消费税经济效应的一般分析。本章主要运用规范分析法,首先对消费税做了一般性分析,包括消费税的涵义界定、设计目标等。其次通过对消费税机制运行的分析,揭示消费税经济效应的内在机理,为后文的实证检验提供理论依据。最后分析了不同市场条件下的消费税税负归宿问题。第3章,消费税的实践分析。本章首先从中国消费税的历史沿革及发展变动趋势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消费税的实践,以确定实证检验中国消费税经济效应的实践依据。然后通过对消费税的国际比较为我国消费税的不断完善提供可鉴之处。第4章,消费税归宿的实证分析。本章主要是从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的角度探讨消费税的税负归宿问题。首先构建测算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的理论模型,然后使用居民的消费数据和企业的投入产出数据,实证分析了消费品的供求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测算了我国消费税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摊比例。第5章,消费税对企业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沿着消费税政策变化→应税消费品价格变化→企业实际可得价格变化→企业利润(收入、产出)变化的思路,在第4章构建的供给函数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消费税变动因素,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消费税政策变动对企业短期产品供给的影响,然后通过构建多变量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消费税政策变动对企业长期销售收入(利润)的动态影响。第6章,消费税对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沿着消费税政策变化→应税消费品价格变化→消费需求变化的思路,通过引入CES居民消费效用函数和C-D生产函数,构建了含税收变化因素的消费效应模型,实证考察了我国历次消费税政策变化的消费效应。第7章,消费税矫正负外部性效应的实证分析。本章沿着消费税政策变化→消费品价格变化→消费需求变化→负外部性变化的思路,根据庇古税的思路,构建有关消费税矫正负外部性效应的理论模型,然后在第6章消费税消费效应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模拟分析了消费税矫正负外部性效应。第8章,消费税经济增长效应实证分析。本章从宏观层面的经济效率角度,揭示了消费税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首先在巴罗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消费税因素,构建了包括家庭、厂商和政府三部门经济增长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Matlab软件数值模拟了消费税税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通过构建多变量的VAR模型实证检验了消费税政策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第9章,消费税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实证分析。本章基于宏观层面的社会公平视角,揭示了消费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首先在Kakwani(1977)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衡量消费税收入再分配效应的理论模型。然后通过K指数和平均税率的计算,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实证考察了消费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从结构的角度出发,分税目的考察了卷烟、酒、汽车和成品油消费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第10章,消费税经济效应的综合评价与制度优化。首先归纳概括了中国消费税的实际经济效应,为消费税的优化提供客观依据。然后根据消费税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结果,阐述了中国消费税进一步改革的目标及优化的思路。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本文可能进行了以下几点创新性探索:1.理论分析的拓展性消费税政策变动通过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宏观经济的运行,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结合微观经济学理论,宏观调控理论、税收经济学等理论工具,以效用函数模型、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及IS-LM模型为基础,将消费税变量引入到基本模型中,逻辑推导出了消费税经济效应的作用流程、作用机理,从而创建了消费税经济效应的理论框架。具体体现在:消费税政策变动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对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进而对生产者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其中消费行为的改变又会对某些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负外部性起到一定的影响,体现了消费税的负外部性矫正效应。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行为、消费行为、投资行为和储蓄行为的改变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消费税的征收和使用又会对居民间的收入差距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形成消费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2.理论模型的拓展性(1)拓展了消费税的消费效应模型。首先拓展了消费税对居民生活消费效应模型。关于消费税对消费的影响,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研究,但都是通过构建线性支出系统模型,从需求弹性角度讨论应税消费品价格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本文在构建消费税消费效应模型时,选用最具一般性的CES(常替代弹性)效用函数,探讨消费税政策变动对人们消费选择的影响。其次,拓展了消费税对企业生产用应税消费品的生产函数模型。本文在基本的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把应税消费品作为中间生产要素引入到生产函数中,考察了在消费税政策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对中间投入品的消费选择。(2)拓展了含消费税的供给函数模型。本文在基本的企业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通过推导出企业供给函数模型后引入消费税的变动因素,为探讨消费税对企业生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3)拓展了含消费税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学界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较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巴罗的经济增长模型。但有关消费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文献较少,本文在巴罗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消费税因素,通过模型的推导,得出消费税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3.实证研究的拓展性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助计量工具和中国的经验数据,从不同的视角实证研究了消费税的经济效应。(1)实证研究了消费税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归宿问题。已有文献对消费税归宿问题的实证研究鲜为少见,仅有的几篇都是假设消费税完全由消费者承担,从需求弹性的角度研究消费税在不同收入水平消费者之间的分布。本文从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了消费税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摊比例。结果发现不同消费税税目的税负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摊比例不同,烟、酒消费税的大部分税负由消费者承担,而汽车和成品油消费税的税负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担比例大致相当。(2)实证分析了消费税对企业产出的影响。已有文献有关消费税对企业产出的影响分析,都是使用定性分析方法,定性研究虽然能够分析出影响的方向,但不能分析出影响的大小。本文借助于推导的含消费税的供给模型,实证分析了消费税政策变化对企业产出的影响。同时使用多变量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消费税政策变动对企业销售收入影响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消费税对不同应税生产企业的影响呈现差异性,卷烟消费税对卷烟生产企业的短期调控是有效的,而酒消费税对酒生产企业的调控效果不佳。成品油消费税对石化生产企业调控效果显着,而汽车消费税对汽车生产企业的影响体现在产品的结构调节而非总量控制。(3)实证考察了消费税的消费效应。国内学者有关消费税改革对消费影响的分析,基本都采用规范性研究,缺乏实证检验。本文在CES效用函数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使用中国经验数据和计量分析工具,实证考察了历次消费税政策变动对应税消费品的消费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卷烟消费税对卷烟消费的调控效果较为明显,而酒消费税对酒消费的调控力度较小。汽车消费税对不同排量汽车消费的调控效果呈现差异性,相对于中高排量的汽车而言,微型汽车的消费对消费税的变动不敏感。成品油消费税对企业生产用成品油调控效果显着,而对居民生活用成品油的调控失效。(4)实证考察了消费税矫正负外部性效应。学界对我国现行消费税的负外部性矫正效应的研究较少,本文推进了这一研究,在消费税消费效应实证结果的基础上,通过负外部性衡量指标的选择,实证考察了消费税对负外部性的矫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消费税在经过若干次调整后,其对负外部性的矫正效应日益凸显。除了酒消费税的矫正效应相对较弱且不具有连续性外,其他的税目,尤其是汽车消费税和成品油消费税的负外部性矫正效果较为显着,我国消费税的环保效应日益凸显。(5)动态模拟了消费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近年来,国内采用模拟分析方法研究的文献逐渐增多,但对消费税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模拟分析的文献较少。本文采用Matlab软件动态模拟了消费税税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消费税与经济增长是正向相关的,且消费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时期性。(6)通过K指数和平均税率的计算,实证研究了消费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通过计算消费税的K指数和平均税率,实证考察了消费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结果表明,从2007年起我国的消费税具有累进性,能对居民间收入差距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从结构的角度出发,分税目的考察了卷烟、酒、汽车和成品油消费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结果显示,我国的卷烟和酒消费税一直是累退的,恶化了居民间收入差距,而汽车和成品油消费税一直是累进的,有利于缩小居民间的收入差距。4.优化措施的应用性(1)根据实证检验结果和我国的政策实践,提出我国消费税改革的短期和中长期政策目标。短期目标为消费税的政策制定要着重发挥消费税对经济主体的调节作用,同时兼顾其对居民收入差距的二次调节效应。即进一步矫正消费者消费的需求偏差,引导人们树立健康合理的消费理念,正确核定“污染性”消费品的外部成本,不断完善环境性消费税的设计。中长期目标为消费税改革要有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要实现由有限型消费税向中间型消费税的转变,构建“绿色”消费税的同时增加对奢侈性消费品和消费行为的课税内容,充分发挥消费税的收入差距调节职能,实现消费税的经济、公平双重调控功能。(2)从长期视角,提出了我国应逐渐提高卷烟消费税的税率,实现“寓禁于征”;逐渐提高我国白酒消费税从量税额并按价格设置差别税率征收从价税。
游小玉[8](2011)在《完善我国消费税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消费税是指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税。消费税不仅对财政收入和经济结构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对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引导国民的消费观念和节约意识。消费税具有引导消费调整产业结构、对不良消费品的抑制从而矫正外部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节收入分配等功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上128个国家进行调查,其中有119个国家或地区征收消费税,现在已经超过了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应用范围之广是其他税种难以比拟的。由此可见,消费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究其原因,是消费税的功用已经不再局限于财政收入的增加,而是在经济、社会、政治等更加广泛的领域发挥了诸多功能性的作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合理调整消费税的征税环节、征收范围以及税率结构。”这是改革和完善我国税收制度的必要步骤,同时也是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的重要环节。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消费税经历了不断地改革和完善,1994年消费税制度确立至此消费税作为一个独立的税种而存在,2006年对消费税税目和税率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巩固原来的政策目标,顺应新的目标要求。本文站在“十二五”规划新的起点上来研究消费税制度,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领域,都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消费税制度的征税范围、税率和征税环节等要素为切入点,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来阐述消费税制度的相关理论,接着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消费税制度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问题。此外,本文在广泛搜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消费税自身发展的历史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实践,采用经验总结的方法,试图探讨一些最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需要的消费税政策或策略。最后,本文还借用了跨学科研究和信息研究等方法来共同为本文主题服务。本文可能的创新为从消费税功能的角度来研究消费税制度,研究消费税制度的各要素时,从功能方面寻找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意见,这种思路是比较新颖的,同时也避免在讨论消费制度时泛泛而谈。论文共有五个部分,主要内容为:第一部分是本文的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缘由,接着对国内外的文献综述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在消费税方面的观点和贡献。然后描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最后总结本文的写作思路及采取的方法。第二部分是消费税的基本理论,主要阐述消费税设置的理论依据,介绍了消费税的定义、特性及功能。为后面的分析打下了基础。特别是本文对消费税的功能进行了系统的概括,这个提法是比较新颖的。第三部分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简要概述我国消费税的发展改革历程及政策目标分析,通过看改革历程及对政策目标的分析了解我国消费税的定位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所赋予的特定政策功能。第二层面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我国现行消费税实施的现状,主要考察其功能发挥的状况和政策目标是否实现,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提出我国消费税制度各要素存在的问题。认为现行消费税制度存在以下问题:征税范围调整滞后、税率设计不科学、价内税方式欠科学、征税环节设置不合理。征税范围和税率问题都是从消费税功效方面提出的。第四部分,也是全文的核心,借鉴国外消费税改革的经验及结合我国政府的政策目标导向和我国的国情,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消费税税制完善建议,同时提出改革配套措施,以便消费税制度更加的完善。具体建议有调整征税范围和合理设置税率,这两方面的改革建议是从消费税的调整产业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调节收入分配方面进行阐述的。接着建议调整消费税的征税环节向零售环节转变。最后提出完善消费税制度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使消费税制度能发挥出更好的功效。第五部分是结语,概述全文,突出说明本文写作的重点与目的,预测消费税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号召广大理论研究者创新进取,争取赢得卓有成效的进步。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9](2008)在《中国汽车的裂变》文中认为改革开放30年,汽车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合资合作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的一条新路径。
张建川[10](2008)在《重庆民营摩托车企业战略转型案例研究 ——以力帆集团战略转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日益复杂多变且竞争日渐加剧的经营环境,企业持续成长经受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或被迫走上了战略转型之路。民营摩托车企业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初创期的高速增长后,正日益面临行业增长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如何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实施积极有效的战略转型,使企业更上一个台阶,成为企业家和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我国摩托车行业激烈竞争环境下,以重庆民营摩托车企业的代表——力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帆集团或力帆)为研究对象,用SWOT分析的方法,对力帆的外部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和内部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分析,并从现在的摩托车行业和新进入的汽车行业两方面拟定了力帆实施战略转型的分战略,总结出了力帆实施战略转型的总战略。同时,还运用波士顿矩阵分析方法,用力帆在摩托车行业和汽车行业的市场增长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来决定两个业务之间的最佳组合和各自采取的战略。研究结果表明,以仿制、同质化和家族制为主要特征的重庆民营摩托车企业,在新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下,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转型问题,会导致停滞不前或被淘汰。本文重点对转型的条件、转型的时机、转型的方向和转型的步骤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企业实施战略转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力图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中,找到新时期企业实施战略转型的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以给即将转型和正处在转型中的企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一些启示和借鉴。
二、Motorcycle's Production and Sales by Displacement in November 200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otorcycle's Production and Sales by Displacement in November 2001(论文提纲范文)
(1)大运摩托中大排量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市场营销的概念与发展 |
2.2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
2.2.1 营销组合理论 |
2.2.2 STP理论 |
2.3 营销环境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工具 |
2.3.2 五力模型分析 |
2.3.3 SWOT分析工具 |
第三章 大运摩托中大排量产品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中大排量摩托车行业环境分析 |
3.2.1 摩托车行业发展现状 |
3.2.2 中大排量摩托车发展现状 |
3.2.3 中大排量摩托车产品竞争环境分析 |
3.3 大运摩托内部环境分析 |
3.3.1 大运摩托企业资源分析 |
3.3.2 大运摩托营销能力分析 |
3.3.3 大运摩托研发能力分析 |
3.3.4 大运摩托制造能力分析 |
3.4 大运摩托中大排量产品SWOT分析 |
第四章 大运摩托中大排量产品市场定位分析 |
4.1 中大排量产品市场细分 |
4.2 中大排量产品目标市场选择 |
4.3 中大排量产品市场定位 |
第五章 大运摩托中大排量产品营销策略 |
5.1 产品策略 |
5.2 定价策略 |
5.3 渠道策略 |
5.4 促销策略 |
5.5 人员策略 |
5.6 过程策略 |
5.7 有形展示策略 |
第六章 大运摩托中大排量产品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6.1 组织模式保障 |
6.2 资源投入保障 |
6.3 生产效率保障 |
6.4 营销控制保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结论 |
7.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促进我国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2 促进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的理论基础 |
2.1 汽车行业的概述 |
2.1.1 汽车行业的特点 |
2.1.2 汽车行业产业链 |
2.2 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的理论基础 |
2.2.1 外部性理论和庇古税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的重要性 |
2.3.1 有利于促进汽车行业发展 |
2.3.2 有利于促进汽车节能环保 |
3 我国汽车行业税收政策现状及政策评析 |
3.1 我国汽车行业相关税收政策的演变 |
3.1.1 限制汽车生产过量(2000年以前) |
3.1.2 鼓励汽车行业发展(2001年-2010年) |
3.2 我国汽车行业税收政策的现状 |
3.2.1 生产环节我国汽车行业的税收政策 |
3.2.2 销售环节我国汽车行业的税收政策 |
3.2.3 保有环节我国汽车行业的税收政策 |
3.3 我国汽车行业税收政策评析 |
3.3.1 汽车行业的税负情况 |
3.3.2 汽车行业发展状况 |
3.3.3 我国汽车行业税收政策评析 |
4 国外汽车行业税收政策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促进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 |
4.1.1 生产环节研发节能技术投资大 |
4.1.2 销售环节汽车税负轻 |
4.1.3 保有环节汽车税负重 |
4.1.4 征税参照排放量标准 |
4.1.5 环保汽车税收优惠力度大 |
4.2 国外汽车行业税收政策的启示和借鉴 |
5 完善我国汽车行业税收政策的对策 |
5.1 完善我国汽车行业税收政策的原则 |
5.1.1 坚持节能环保的原则 |
5.1.2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
5.2 完善我国汽车行业税收政策的具体措施 |
5.2.1 加大生产环节的节能税收优惠,促进行业向节能环保型调整 |
5.2.2 减少销售环节税负比重,推广环保汽车 |
5.2.3 提高保有环节税负比重,引导低碳消费 |
5.3 相关配套措施建议 |
5.3.1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为环保汽车使用创造便利 |
5.3.2 加强环保核心技术研发,提高环保汽车质量 |
5.3.3 加大信贷金融扶持力度,引导环保汽车生产和消费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全球价值链下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的相关理论 |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 |
2.1.1 全球价值链的涵义 |
2.1.2 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 |
2.1.3 全球价值链的治理 |
2.2 产业集群理论 |
2.2.1 产业集群的涵义 |
2.2.2 产业集群升级的涵义 |
2.2.3 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模式 |
2.2.4 全球价值链下产业集群升级的途径 |
第3章 全球价值链下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 |
3.1 全球摩托车产业发展现状 |
3.1.1 全球摩托车产业发展概述 |
3.1.2 全球摩托车产业价值链分布 |
3.2 我国摩托车产业发展现状 |
3.2.1 我国摩托车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
3.2.2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摩托车产业的驱动力、治理者分析 |
3.3 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 |
3.3.1 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的形成阶段 |
3.3.2 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
3.4 重庆摩托车产业的价值链构成及发展困境 |
3.4.1 重庆摩托车产业价值链的上游部分 |
3.4.2 重庆摩托车产业价值链的中游部分 |
3.4.3 重庆摩托车产业价值链的下游部分 |
3.5 小结 |
第4章 全球价值链下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升级路径 |
4.1 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定位 |
4.2 全球价值链下重庆摩托车产业集升级路径 |
4.2.1 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工艺流程升级和产品升级 |
4.2.2 沿全球价值链攀升——实现功能升级 |
4.2.3 向相关和相异产业发展——完成链条升级 |
4.2.4 小结 |
4.3 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升级对策 |
4.3.1 企业层面 |
4.3.2 政府层面 |
第5章 案例研究 |
5.1 宗申集团概况 |
5.2 宗申升级路径 |
5.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习及科研情况 |
(5)汽车行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
2 汽车行业的一般分析 |
2.1 汽车行业的特点 |
2.2 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 |
2.2.1 经济地位 |
2.2.2 供给现状 |
2.2.3 消费现状 |
2.2.4 薄弱环节 |
2.3 汽车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
3 我国鼓励汽车行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
3.1 鼓励汽车行业发展的政策与规划 |
3.1.1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内容概括 |
3.1.2 《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内容概括 |
3.2 现行汽车行业相关财政政策 |
3.2.1 关于汽车企业兼并重组的财政政策 |
3.2.2 关于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 |
3.2.3 关于汽车报废的财政政策 |
3.2.4 农村汽车市场发展的财政政策 |
3.2.5 支持新能源汽车的财政政策 |
3.3 相关财政政策的评价 |
3.3.1 相关财政政策的效果 |
3.3.2 相关财政优惠政策的衔接 |
3.3.3 与其他政策的配套 |
3.3.4 相关财政政策体系的不足 |
4 我国汽车行业的税收政策 |
4.1 汽车行业税收政策的内容与影响 |
4.1.1 所得税政策 |
4.1.2 增值税政策 |
4.1.3 汽车关税政策 |
4.1.4 汽车消费税政策 |
4.1.5 车辆购置税政策 |
4.1.6 燃油税政策 |
4.1.7 车船税政策 |
4.2 汽车行业税收政策的总体评价 |
4.2.1 不同税收的职能设置 |
4.2.2 不同税种的重叠问题 |
4.2.3 汽车行业税收政策体系的完整性 |
4.2.4 税收政策对汽车消费的引导 |
4.3 对个别税收政策的具体评价 |
4.3.1 所得税政策 |
4.3.2 汽车消费税 |
4.3.3 车辆购置税 |
4.3.4 燃油税 |
4.3.5 车船税 |
5 国外鼓励汽车行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
5.1 各国促进汽车行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
5.1.1 美国 |
5.1.2 日本 |
5.1.3 欧盟国家 |
5.2 各国汽车行业相关财税政策的比较 |
5.2.1 汽车相关税收政策的比较 |
5.2.2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财政政策比较 |
5.3 我国汽车行业相关财税政策的借鉴 |
5.3.1 税收政策借鉴 |
5.3.2 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借鉴 |
6 完善我国汽车行业财税政策的建议 |
6.1 关于完善相关财政政策的建议 |
6.1.1 合理统筹财政优惠政策 |
6.1.2 保持与相关配套政策的一致性 |
6.1.3 促进汽车零部件企业自主发展 |
6.1.4 加强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
6.1.5 健全汽车回收环节的相关政策 |
6.1.6 加大对农村汽车市场扶持力度 |
6.1.7 完善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 |
6.2 关于完善相关税收政策的建议 |
6.2.1 完善汽车行业税收政策体系 |
6.2.2 避免不同税种的重叠 |
6.2.3 关于燃油税政策的建议 |
6.2.4 关于车辆购置税与车船税的建议 |
6.2.5 鼓励新能源汽车的税收优惠政策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HB摩托车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框架思路及研究方法 |
2 摩托车发展与现状 |
2.1 国内外摩托车行业发展与现状 |
2.2 HB 摩托车公司的现状与问题 |
3 HB 公司在摩托车市场的 STP 分析 |
3.1 市场细分 |
3.2 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定位 |
4 HB 公司的营销策略 |
4.1 产品策略 |
4.2 渠道策略 |
4.3 价格与促销策略 |
5 HB 公司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
5.1 精细化管理 |
5.2 摩托车营销及服务人才的培养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中国消费税的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回顾与评述 |
1.2.1 消费税经济效应的文献回顾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结构安排 |
1.4 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主要不足 |
2 消费税经效应的一般分析 |
2.1 消费税的一般性分析 |
2.1.1 消费税的涵义 |
2.1.2 消费税的类型 |
2.1.3 消费税的特性 |
2.1.4 消费税的设计目标 |
2.2 消费税经济效应的机理分析 |
2.2.1 消费税机制的运行 |
2.2.2 消费税的经济效应 |
2.3 消费税的归宿分析 |
2.3.1 完全竞争市场下的消费税归宿 |
2.3.2 垄断市场下的消费税归宿 |
2.3.3 寡头垄断市场下的消费税归宿 |
2.4 基本结论 |
3 消费税的实践分析 |
3.1 中国消费税的实践 |
3.1.1 中国消费税历史沿革与发展 |
3.1.2 中国消费税的变动趋势 |
3.1.3 小结:中国消费税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
3.2 消费税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3.2.1 消费税的国际比较 |
3.2.2 消费税的国际借鉴 |
3.3 基本结论 |
4 消费税归宿的实证分析 |
4.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4.1.1 文献回顾 |
4.1.2 简要评述 |
4.2 数理模型的构建 |
4.2.1 测量需求弹性数理模型的构建 |
4.2.2 测量供给弹性数理模型的构建 |
4.3 居民消费供需弹性的实证分析 |
4.3.1 居民消费需求价格弹性的实证分析 |
4.3.2 居民消费供给价格弹性的实证分析 |
4.4 消费税归宿的实证检验 |
4.5 基本结论 |
5 消费税对企业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5.1.1 文献回顾 |
5.1.2. 简要评述 |
5.2 数理模型的构建及数值模拟 |
5.2.1 数理模型的构建 |
5.2.2 数值模拟 |
5.3 消费税对企业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1 计量模型的构建 |
5.3.2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5.3.3 数据的处理及统计方法的选择 |
5.3.4 实证分析结果 |
5.4 基本结论 |
6 消费税对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
6.1 卷烟消费税的消费效应研究 |
6.1.1 文献综述:卷烟消费税对消费的影响 |
6.1.2 卷烟消费税消费效应的数理模型 |
6.1.3 卷烟消费税消费效应的实证分析 |
6.1.4 估计结果及相关结论 |
6.2 酒消费税的消费效应研究 |
6.2.1 文献综述:酒消费税对消费的影响 |
6.2.2 酒消费税消费效应的数理模型 |
6.2.3 酒消费税消费效应的实证分析 |
6.2.4 估计结果及相关结论 |
6.3 成品油消费税的消费效应研究 |
6.3.1 文献综述:成品油消费税的影响 |
6.3.2 成品油消费税的数理模型 |
6.3.3 成品油消费税消费效应的实证分析 |
6.3.4 估计结果及相关结论 |
6.4 汽车消费税的消费效应研究 |
6.4.1 文献综述:汽车消费的影响 |
6.4.2 汽车消费税消费效应的数理模型 |
6.4.3 汽车消费税消费效应的实证分析 |
6.4.4 估计结果及相关结论 |
6.5 基本结论 |
7 消费税矫正负外部性效应的实证分析 |
7.1 文献综述 |
7.1.1 国内外文献回顾 |
7.1.2 简要评述 |
7.2 论分析及模型的构建 |
7.3 实证分析:消费税矫正负外部性效应 |
7.3.1 卷烟消费税矫正负外部性效果分析 |
7.3.2 酒消费税矫正负外部性效果分析 |
7.3.3 消费税的环境效应分析——燃油及汽车消费税矫正负外部性效果分析 |
7.4 基本结论 |
8 消费税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
8.1 文献综述 |
8.1.1 国内外文献回顾 |
8.1.2 简要评述 |
8.2 数理模型:消费税的经济增长效应 |
8.2.1 家庭 |
8.2.2 厂商 |
8.2.3 政府 |
8.2.4 竞争性均衡的求解 |
8.3 数值模拟分析 |
8.3.1 参数取值 |
8.3.2 消费税与经济增长率关系模拟 |
8.3.3 敏感性检验 |
8.4 消费税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检验 |
8.4.1 计量模型的构建 |
8.4.2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8.4.3 数据的处理及统计方法的选择 |
8.4.4 实证分析结果 |
8.5 基本结论 |
9 消费税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实证分析 |
9.1 文献综述 |
9.1.1 国内外文献回顾 |
9.1.2 简要评述 |
9.2 数理模型的构建 |
9.3 实证分析:消费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
9.3.1 数据来源及说明 |
9.3.2 消费税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实证检验 |
9.4 基本结论 |
10 消费税经济效应的综合评价与制度优化 |
10.1 消费税经济效应的综合评价 |
10.1.1 消费税微观经济效应的综合评价 |
10.1.2 消费税宏观经济效应的综合评价 |
10.2 消费税制度的优化思路 |
10.2.1 消费税制度优化的原则与目标 |
10.2.2 消费税制度优化的措施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8)完善我国消费税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缘由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意义与方法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1.4 思路与框架 |
2 消费税的基本理论 |
2.1 消费税的定义 |
2.2 消费税的特性 |
2.3 消费税的功能 |
2.3.1 消费税的收入功能 |
2.3.2 消费税的调控功能 |
3 我国消费税制度实施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我国消费税制度的历史沿革 |
3.2 现行消费税制度效果分析 |
3.2.1 对政府收入的贡献 |
3.2.2 促进产业调整方面的表现 |
3.2.3 促进保护环境方面的表现 |
3.2.4 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表现 |
3.3 现行消费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征税范围的调整滞后 |
3.3.2 税率设计不科学 |
3.3.3 价内税方式欠科学 |
3.3.4 征税环节设置不合理 |
4 完善我国消费税制度的基本思路 |
4.1 部分国家消费税制度呈现的特点 |
4.1.1 不断完善消费税立法 |
4.1.2 征税范围逐步扩大 |
4.1.3 税率呈现多样性 |
4.2 我国消费税制度的发展方向 |
4.3 完善我国消费税制度的具体建议 |
4.3.1 调整征税范围 |
4.3.2 合理设置税率 |
4.3.3 价内税改为价外税 |
4.3.4 调整征税环节 |
4.4 健全相关配套改革措施 |
5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中国汽车的裂变(论文提纲范文)
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和重大决策指引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前进的方向 |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探索管理机制创新 |
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推动汽车工业健康、规范发展 |
产品技术水平迅速提升增强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
合资合作、结构调整、兼并重组加快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步伐 |
中国汽车工业大事记 (1978-2007) |
(10)重庆民营摩托车企业战略转型案例研究 ——以力帆集团战略转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内容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战略概念和理论的发展概况 |
2.2 主要战略分析理论介绍 |
3 国内外摩托车行业战略转型概况 |
3.1 世界摩托车行业发展及转型概况 |
3.1.1 世界摩托车行业现状 |
3.1.2 世界摩托车企业战略转型概况 |
3.2 中国摩托车行业发展及转型概况 |
3.2.1 中国摩托车行业现状 |
3.2.2 中国摩托车企业战略转型概况 |
3.3 重庆摩托车行业发展及转型概况 |
3.3.1 重庆摩托车行业现状 |
3.3.2 重庆摩托车企业战略转型概况 |
4 力帆集团战略转型的背景 |
4.1 力帆集团简介 |
4.2 力帆集团现状 |
4.3 力帆集团实施转型的背景 |
4.3.1 中国摩托车市场目前形势 |
4.3.2 中国摩托车行业未来发展态势预测 |
4.3.3 力帆集团实施转型的背景 |
5 力帆集团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转型战略选择 |
5.1 外部环境与转型的必要性 |
5.1.1 宏观环境分析(分摩托车和汽车行业两部分) |
5.1.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分摩托车和汽车行业两部分) |
5.2 内部状况及转型的可行性 |
5.2.1 内部战略要素分析(分摩托车和汽车行业两部分) |
5.2.2 转型的可行性 |
5.3 转型战略的选择 |
5.3.1 转型战略的SWOT 分析(分摩托车和汽车行业两部分) |
5.3.2 转型战略的波士顿矩阵分析 |
6 力帆集团转型战略的实施 |
6.1 力帆集团的公司战略选择 |
6.1.1 多元化摸索阶段 |
6.1.2 战略定型阶段 |
6.1.3 力帆集团转型战略的目标定位 |
6.2 力帆集团的竞争战略选择 |
6.2.1 国际化战略 |
6.2.2 自主创新战略 |
6.2.3 力帆集团转型战略的实施措施 |
6.3 力帆集团实施转型战略的简要过程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Motorcycle's Production and Sales by Displacement in November 2001(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运摩托中大排量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别立波. 兰州大学, 2021(02)
- [2]坚守梦想 未来可期[J]. 张洪波. 摩托车信息, 2020(02)
- [3]促进我国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 蒋楠.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02)
- [4]全球价值链下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 姜阳. 重庆工商大学, 2013(04)
- [5]汽车行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 严敏悦.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6]HB摩托车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胡卫卫.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 [7]中国消费税的经济效应研究[D]. 孟莹莹.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1)
- [8]完善我国消费税制度研究[D]. 游小玉.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9]中国汽车的裂变[J].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时代汽车, 2008(11)
- [10]重庆民营摩托车企业战略转型案例研究 ——以力帆集团战略转型为例[D]. 张建川. 重庆大学,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