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质多功能户门门框型材》标准编制工作会在重庆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陈圆月[1](2020)在《基于WSR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央政府大力宏观调控房地产行业的背景下,一些重庆的中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经历了供不应求的房地产红利时代后,迎来了巨大的生存挑战。为了降低项目工程变更给技术和管理都不够成熟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带来的生存风险,本文基于WSR理论对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的工程变更物理维因素进行了分析,搭建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事理维控制系统,完成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人理维协同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1506项已发生工程变更的因素识别,完成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的工程变更物理维因素模型分析。得到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十大关键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逻辑层级关系。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十大关键因素是:项目赶工、合同内容遗漏、施工方案优化、保证人员安全需要、业主方管理问题、新增工作内容、施工质量不满足要求、验收要求、局部功能更改、设计遗漏。根据关键因素关系矩阵计算出了ISM结构模型,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的根源性因素是“项目赶工”和“业主方管理问题”,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第二层级因素是“合同内容遗漏”、“新增工作内容”以及“施工质量不满足要求”。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第三层级因素是“施工方案优化”和“验收要求”。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第四层级因素是“保证人员安全需要”、“局部功能更改”以及“设计遗漏”。(2)通过对工程变更的根源性因素分析,搭建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事理维控制系统。得到项目的经济(方案预估金额、合同金额变动率、成本容纳风险程度及投资变化率)、工期(工序工期影响、相邻工序影响、总工期影响)、安全(结构安全、施工安全及人员安全)和风险(索赔风险、技术风险)四项主要指标,实现了业主视角的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价值工程评价。从工程变更的初审、工程变更的因素识别及技术评审、工程变更的风险管控、工程变更的实施与总结进行层级权限的分解,完成了业主方工程变更过程审批的有效控制。(3)从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实际管理问题出发,完成了人理维协同管理的研究。分别从内部和外部分别进行协同管理分析,打破专业不同、阶段不同导致的项目工程变更管理的分离,整合管理思维和行为方式。业主方内部主要是从组织结构优化和设立奖惩机制来实现协调管理。而培养外部良性竞争关系以及增设交流沟通平台有助于外部协同管理。
曹洋[2](2016)在《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活动的核心环节,围绕其构建的制度体系是行业运转秩序的基础。建筑设计及其实现不仅是建筑设计从业者的主体工作,更是建筑工程各个利益相关方博弈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的建筑设计协作机制尚不完善,各利益主体的价值立场冲突严重,致使本应投入于工程的社会资源蒸发于行业内耗之中。因此,有必要客观审视建筑行业现行制度环境的问题,并对其改进方式提出建议,进而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行业新秩序。西方的经验证明,建筑师的职业天性决定了其作为建设项目的核心角色最有利于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然而,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和现实环境的制约,中国建筑师的业务水平尚无法支撑其新的角色定位,普遍存在的激愤情绪也使其对其他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存在偏见。中国建筑师必须拓展视野并提升自己,才能与新的制度环境相匹配。本文在客观还原中国建筑行业生态的基础上,探讨了行业新秩序的可能性及其概貌,以期增进建筑师对其他利益主体的理解,并正视自身的不足,进而在制度调整和自我提升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建筑行业基于伦理的价值共识和善意的协作氛围。全文分四部分。首先,文章从秩序的概念出发,重新勾勒了作为本文理论支撑的建筑伦理学的学术框架,简要介绍了其中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学术成果和理论工具,借此帮助读者建立起观察建筑行业现象的伦理视角。其次,基于大量的访谈调研,文章对建筑活动各相关群体(行政管理方、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和职业困境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由此呈现出建筑行业生态的现实场景。在第三部分,文章就行业内的一些焦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各方真实态度的分析,揭示出建筑活动伦理判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并由此引发对问题背后制度根源的思考。在结论部分,文章以西方建筑师负责制为蓝本,结合中国现实提出了以建筑师为核心的行业新秩序的构想,讨论了其制度支撑,并从伦理学角度进行了合理性证明。最后,文章还对新机制环境下建筑师的自我调整提出了建议。
沈浩[3](2014)在《绿色建材在华北地区住宅围护结构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在全球生态危机、能源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在种种起因之中,人类的建造活动是毋庸置疑的首要原因,建筑及其相关产品的制造业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所带来的伤害不容小窥,尤其是我国近年来量大面广的住宅建设,更是在方方面面都脱不了干系。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建筑师,如何在发展建设与破坏环境之间寻找到一条平衡的道路、解决二者的矛盾共生关系是我们回避不了的问题,而且业已迫在眉睫。本文以中国华北地区住宅建筑为切入点,以绿色建材在其中的合理应用为研究对象,是努力探索上述解决之道的一次小小的尝试。本文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对华北地区住宅与绿色建筑材料进行分析,通过搜集文献与实际案例中的应用了解所需要的资料,明确了绿色建筑材料的理论定义与特点,分析了解位于华北地区中的住宅围护结构的发展历史、材料资源、风俗特点与特殊需要,点出绿色建材对于该地区的重要性,对比该地区的传统建筑材料与住宅围护结构中绿色建筑材料应用的实际情况,对住宅围护结构和绿色建筑材料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本文归纳总结了华北地区住宅的特征,从而有针对性的选取了一些绿色建筑材料及相关配套产品,并一一做了性能介绍、优劣剖析、营造探讨……最后对几个典型的综合改造实例做了相关研究。通过以上工作,力图对住宅项目的投资者、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维护者等提供一些资料方面的备考,对将来绿色建材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小小的贡献。但是由于本人专业角度的限制,对材料经济方面适时性的比较工作有所缺失,还望得到补充和完善。
郭娟利[4](2014)在《严寒地区保障房建筑工业化围护部品集成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保障房建筑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安居工程。随着保障房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工业化”将成为国家积极推行保障房的主要建造形式。国家对保障房的支持力度使其机遇与挑战并存,建筑能耗、环境影响及资源利用是实现保障房建筑“绿色化”的关键。但在具体的实践应用过程中,工业化建筑的设计方法、太阳能设备与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应用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针对严寒地区规模化保障房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研究仍处以空白状态。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从保障房的建设特征、围护部品节能设计与绿色建筑技术集成三个方面入手,对适宜于严寒地区保障房的工业化建筑体系、围护结构的主被动节能设计及围护部品的集成设计平台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基于BIM建筑信息技术的围护结构主被动节能技术并进行整合、优化、量化及可行性分析。首先,从我国国情、气候适宜性、技术成熟度等角度对工业化建筑体系进行分析对比,提出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体系是适宜于严寒地区保障房的工业化建筑体系。从建筑设计集成、结构设计集成、设备系统集成三个层面对该体系的集成设计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该体系与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设计方法。其次,选取严寒地区28个保障房实例及图纸进行调研,对围护结构节能相关影响因素(体系系数、平面形状、窗墙面积比、墙体构造等设计参数)进行分析,建立了严寒地区保障房建筑的基础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围护结构从被动节能到主动产能的集成设计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探究的基础。再次,从围护结构被动节能的角度,选取六种典型的工业化复合墙体,运用Designbuilder能耗分析软件对不同复合墙体的年采暖能耗进行对比,从节能的角度提出混凝土空气间层复合墙体为严寒地区保障房适宜的围护结构构造形式。然后,从围护结构主动产能的角度,对太阳能设备与建筑的节点设计、美学设计及技术设计等进行分析研究。运用PVSYST发电量模拟软件对太阳能光伏设备在不同安装环境下的系统年发电潜力进行计算,确立了(以沈阳为例)1kWp光伏系统的节能贡献率;运用光热计算模型对太阳能热利用潜力进行研究,确立了光热系统的节能贡献率。该研究为今后建筑师在太阳能设备应用的规模控制、安装位置与形式的确定等环节提供设计参考。最后,运用BIM建筑信息技术对围护结构的主被动节能技术进行整合与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对围护结构集成设计进行定性与定量化的分析研究,初步验证了BIM建筑信息技术与工业化建筑集成设计平台的可行性,为今后工业化建筑的能源规划与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提供便捷的工具与科学的应用方法。
高颖[5](2006)在《住宅产业化—住宅部品体系集成化技术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是在当前住宅产业化背景下,基于发展住宅部品化提出的部品集成化相关理论、技术与策略的研究。 论文首先对我国住宅部品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住宅产业化发展部品集成的重要性,并运用住宅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住宅通用体系与适应性理论、系统集成理论等对部品集成化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对住宅部品的节能、制约部品集成化的各相关因素——部品模数制、部品标准化、接口通用化和部品认定保障制度以及部品集成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论文另一方面是结合国内正在推行的全装修住宅的建造模式,对全装修住宅的部品集成进行了探讨,并试图通过对住宅中的厨房和卫生间的设施、设备、电器、管线等部品的集成安装和各部品接口的功能性实现对住宅的核心功能部位——厨房、卫生间进行整体设计的研究和探讨。另外,论文还重点分析了目前国内住宅部品市场上有代表性的集成部品——盒子卫生间和整体厨房、橱柜,对其构造设计、接口技术、产品质量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并通过与全装修住宅中卫生间、厨房的对比调查,对研发与市场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对策分析。 论文最后对我国推动住宅部品集成化发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总结,并提出有关建议和想法。
刘敬涛[6](2004)在《2004年全国钢木门窗行业年会工作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徐文铎[7](2004)在《协会2003年工作总结 2004年工作要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门窗委员会[8](2002)在《《钢质多功能户门门框型材》标准编制工作会在重庆召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门窗委员会于2001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重庆美心·麦森门业有限公司召开了《钢质多功能户门门框型材》标准编制工作会第二次会议。参加会议单位有重庆美心·
二、《钢质多功能户门门框型材》标准编制工作会在重庆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质多功能户门门框型材》标准编制工作会在重庆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SR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外工程变更研究现状 |
1.3 国内工程变更研究现状 |
1.4 国内中小型地产公司研究现状 |
1.5 研究现状分析 |
第2章 绪论 |
2.1 研究意义 |
2.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工程变更概论及WSR方法论 |
3.1 工程变更概述 |
3.2 WSR方法论 |
3.3 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 |
3.4 WSR方法论指导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的适用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WSR理论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物理维因素分析 |
4.1 工程变更因素识别 |
4.2 工程变更关键因素分析 |
4.3 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相互关系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WSR理论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事理维工程变更评价控制系统 |
5.1 工程变更产生因素识别分析及构建因素信息库 |
5.2 工程变更评价体系 |
5.3 构建业主方为主导的工程变更控制流程 |
5.4 事理维的工程变更评价控制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WSR理论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人理维协同管理 |
6.1 协同管理介绍 |
6.2 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问题 |
6.3 基于WSR理论的人理维工程变更协同管理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数据 |
附录2 ISM结构模型调查问卷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 |
(2)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缘起:从几个案例说起 |
2 问题的提出:建筑设计协作进程如何从多方博弈走向共享共赢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4 论文框架 |
5 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建筑伦理视角的建立 |
1.1 建筑伦理既有研究概述 |
1.1.1 何为建筑伦理 |
1.1.2 建筑伦理学的发展概况 |
(1)西方建筑伦理学发展概况 |
(2)中国建筑伦理学发展概况 |
1.2 建筑伦理的秩序解读 |
1.2.1 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概念的解读 |
1.2.2 建筑伦理的本质内涵:关于秩序的建筑学说 |
1.3 建筑伦理视角对建筑设计机制优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1 作为一门道德哲学的现实意义 |
(1)西方规范伦理学对建筑设计机制优化研究的启示 |
(2)中国传统伦理观对市场活动的影响 |
1.3.2 作为一种秩序学说的现实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建筑设计协作利益相关方的建筑伦理观 |
2.1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伦理观 |
2.1.1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内涵 |
2.1.2 建筑行政管理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
(1)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市场角色 |
(2)经济视角下建筑行政管理方的职业行为逻辑 |
2.1.3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伦理观 |
(1)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价值观 |
(2)建筑行政管理方的职业立场 |
2.1.4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难处 |
2.2 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伦理观 |
2.2.1 建筑建设方的内涵 |
2.2.2 建筑建设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
(1)不同类型建设方职业行为逻辑的共性 |
(2)不同类型建设方职业行为逻辑的差异 |
2.2.3 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伦理观 |
(1)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价值观 |
(2)建筑建设方的职业立场 |
2.2.4 建筑建设方的难处 |
2.3 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伦理观 |
2.3.1 建筑设计方的内涵 |
2.3.2 建筑设计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
2.3.3 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伦理观 |
(1)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价值观 |
(2)建筑设计方的职业立场 |
2.3.4 建筑设计方的难处 |
2.3.5 小结:在市场规则与专业理想间徘徊的建筑设计方 |
2.4 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伦理观 |
2.4.1 建筑施工方的内涵 |
2.4.2 建筑施工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
2.4.3 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伦理观 |
(1)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价值观 |
(2)建筑施工方的职业立场 |
2.4.4 建筑施工方的难处 |
2.5 建筑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 |
2.5.1 建筑使用方的内涵 |
2.5.2 建筑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 |
(1)业主的建筑伦理观 |
(2)客户的建筑伦理观 |
(3)一般使用者的建筑伦理观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设计协作进程中典型矛盾的伦理解读 |
引论:忧郁的职业性 |
3.1 认知层面的建筑伦理摩擦 |
3.1.1 技术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功能”为例 |
(1)建筑相关群体对建筑功能的不同理解 |
(2)与功能相关的建筑伦理摩擦 |
3.1.2 社会文化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文化态度”为例 |
(1)投资与建筑文化价值观摩擦 |
(2)纯利率与建筑文化价值观摩擦 |
3.1.3 感性认知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创新”为例 |
(1)建筑师:创新的维度 |
(2)工程师:创新的标准 |
(3)施工方:创新的成本 |
(4)行政管理方:创新的价值 |
(5)开发商:创新的风险 |
3.2 职业活动层面的建筑伦理摩擦 |
3.2.1 策划与设计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
(1)关于“任务书” |
(2)关于“调研” |
(3)关于“专项设计前置” |
3.2.2 施工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
(1)关于“施工招投标” |
(2)关于“变更” |
(3)关于“监理” |
(4)关于“完成度” |
3.2.3 使用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
(1)关于“非法改造” |
(2)关于“使用” |
3.2.4 与“推进速度”相关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
3.2.5 与“职业道德”相关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
(1)行政干预是“合理的犯规”吗? |
(2)开发商的社会责任 |
(3)公众能否为城市建设负责?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秩序重构:基于建筑伦理的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建议 |
引论:市场经济环境下制度、契约与道德的统一 |
4.1 中外建筑师职业权责的比较 |
4.1.1 中外建筑师在建筑生产活动中职业权责的比较 |
(1)中国建筑师执业制度的现状及其历史成因 |
(2)西方建筑师的执业制度概貌 |
(3)中国现行工程管理制度的问题 |
4.1.2 中外建筑师在城市建设决策中职业权责的比较 |
4.2 以建筑师为核心的行业秩序重建 |
4.2.1 建筑行业新秩序概貌 |
(1)参照系:西方建筑师与建设工程其他利益主体的关系 |
(2)符合中国国情的中间路线 |
4.2.2 建筑行业新秩序的伦理学支撑 |
(1)道义论路径的辩护 |
(2)目的论路径的辩护 |
(3)契约论路径的辩护 |
4.2.3 建筑行业新秩序的制度支撑 |
(1)建筑师对建设工程的全程业务 |
(2)支持咨询服务业的发展 |
(3)建筑师的职业风险控制 |
(4)城市建设决策中专业话语权的提升 |
(5)建筑行业协会管理与监督职能的强化 |
4.3 新的设计协作机制环境下建筑师的自我调整 |
4.3.1 价值认知层面的调整:设计价值观的伦理回归 |
(1)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价值观的迷失 |
(2)建筑创作是否需要价值标准 |
(3)基于建筑伦理的建筑创作价值观初探 |
4.3.2 职业活动层面的调整:建筑师职业伦理准则的制定 |
(1)自省: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
(2)自治:建筑师职业伦理准则探索 |
4.3.3 业务水平层面的调整:建筑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
(1)市场意识的提升 |
(2)沟通能力的提升 |
(3)图纸质量的提升 |
(4)施工知识的补足 |
(5)后期服务意识的加强 |
本章小结 |
结语:制度与善意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采访记录 |
建筑行政管理方采访 |
建筑建设方采访 |
建筑设计方采访 |
建筑施工方采访 |
附录三 美国建筑师学会(AIA)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 |
附录四 西方建筑学固有的伦理维度 |
附录五 规范伦理学主要分支概述 |
附录六 中国传统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
致谢 |
(3)绿色建材在华北地区住宅围护结构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绿色建筑材料概述 |
2.1 绿色建筑材料的定义 |
2.2 绿色建筑材料的特点 |
2.3 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 |
2.3.1 发展历史 |
2.3.2 发展目标 |
2.3.3 发展前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华北地区住宅概述 |
3.1 华北地区的范围 |
3.1.1 地理学角度的范围界定 |
3.1.2 行政区域角度的范围界定 |
3.1.3 基于气候角度本文所选范围界定 |
3.2 华北地区住宅发展沿革 |
3.2.1 穴居 |
3.2.2 底层院落住宅 |
3.2.3 多层集合住宅 |
3.2.4 高层住宅 |
3.3 华北地区住宅围护结构现状分析 |
3.3.1 墙体 |
3.3.2 门窗 |
3.3.3 屋面 |
3.3.4 地面 |
3.4 围护结构的改进措施 |
3.4.1 存在的问题 |
3.4.2 改进的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绿色建材在围护结构中的应用 |
4.1 墙体材料 |
4.1.1 墙体砌块、砖类 |
4.1.2 墙体板材 |
4.1.3 现浇墙体 |
4.1.4 墙体材料选用原则 |
4.1.5 墙体材料推荐使用列表 |
4.2 防水材料 |
4.2.1 防水卷材 |
4.2.2 防水涂料 |
4.2.3 刚性防水 |
4.2.4 防水密封材料 |
4.2.5 防水材料选用原则 |
4.2.6 实际案例 |
4.2.7 防水材料推荐使用列表 |
4.3 建筑保温材料 |
4.3.1 有机保温材料 |
4.3.2 无机保温材料 |
4.3.3 保温材料选用原则 |
4.3.4 实际案例 |
4.3.5 保温材料推荐使用列表 |
4.4 建筑装饰材料 |
4.4.1 墙面装饰 |
4.4.2 顶棚装饰 |
4.4.3 地面装饰 |
4.4.4 装饰材料选用原则 |
4.4.5 饰面材料推荐使用列表 |
4.5 门窗材料 |
4.5.1 玻璃材料 |
4.5.2 窗框材料 |
4.5.3 门窗材料选用原则 |
4.6 综合实例分析 |
4.6.1 济南东方丽景大厦 |
4.6.2 天津河东区万新村 |
4.6.3 天津红桥区桃园南里 |
4.6.4 德国被动式独立小住宅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研究不足 |
5.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严寒地区保障房建筑工业化围护部品集成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研究框架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严寒地区保障房围护部品集成策略与工业化建筑体系分析 |
2.1 基础理论知识 |
2.1.1 概念辨析 |
2.1.2 理论体系 |
2.1.3 基础调研与解决问题的措施 |
2.1.4 严寒地区保障房围护结构节能影响因素概述 |
2.2 保障房建筑围护部品与集成设计策略分析 |
2.2.1 保障房建筑部品集成的基本原则 |
2.2.2 工业化保障房建筑体系的设计方法 |
2.2.3 建筑围护部品集成技术 |
2.3 严寒地区保障房围护部品集成设计要素分析与建筑体系分析 |
2.3.1 严寒地区保障房围护部品集成设计要素分析 |
2.3.2 严寒地区保障房建设工业化建筑体系遴选 |
2.3.3 适宜于严寒地区保障房建设的结构体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 |
3.1 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概述 |
3.1.1 围护结构 |
3.1.2 预制构件的拆分设计与安装流程 |
3.2 预制构件连接的节点设计及热桥处理 |
3.2.1 预制构件连接的节点设计 |
3.2.2 预制构件连接的热桥处理措施 |
3.3 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围护部品集成设计方法的建立 |
3.3.1 与建筑设计的“集成” |
3.3.2 与结构设计的“集成” |
3.3.3 与设备系统的“集成” |
3.3.4 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集成”设计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体系围护部品被动式节能设计研究 |
4.1 调研方法与计算模型的确立 |
4.1.1 调研方法的确立 |
4.1.2 围护结构节能相关影响因素调研与数据分析 |
4.1.3 典型模型的建立 |
4.2 围护结构模型平台的选取与边界条件的设定 |
4.2.1 建筑能耗模拟平台的选取 |
4.2.2 基础模型的建立 |
4.2.3 基础模型边界条件的设定 |
4.3 不同围护部品集成的复合墙体建筑能耗模拟研究 |
4.3.1 不同围护部品集成复合墙体与Designbuilder模拟软件构造层次对比 |
4.3.2 不同围护部品集成复合墙体建筑采暖能耗对比分析 |
4.3.3 混凝土空气间层复合墙体预制构件设计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太阳能光电、光热设施与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体系的主动式节能设计研究 |
5.1 太阳能光电系统与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集成设计 |
5.1.1 太阳能光伏系统 |
5.1.2 太阳能光伏系统与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集成设计 |
5.1.3 基于PVSYST的光伏系统发电量潜力研究——以沈阳为例 |
5.1.4 典型保障房建筑全年发电量预测及对建筑节能贡献率的影响 |
5.2 太阳能光热系统与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集成设计 |
5.2.1 太阳能集热器的选型与系统设计 |
5.2.2 太阳能分户集热系统与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体系技术集成 |
5.2.3 太阳能系统热利用潜力与节能贡献率研究 |
5.3 太阳能光伏与光热系统的集成设计 |
5.3.1 太阳能光伏与光热系统与建筑的一体化集成设计 |
5.3.2 太阳能光伏与光热系统的节能集成设计 |
5.3.3 太阳能光伏与光热系统的结构安全性集成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BIM参数化的建筑围护部品集成优化设计 |
6.1 BIM建筑信息技术参数化方法及其应用 |
6.1.1 BIM的发展现状 |
6.1.2 BIM的核心理念与主要特征 |
6.1.3 BIM参数化设计与管理 |
6.2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工业化领域的技术应用 |
6.2.1 BIM建筑信息技术与装配式工业化建筑设计 |
6.2.2 基于BIM平台的工业化建筑集成设计方法与流程 |
6.2.3 基于BIM的工业化建筑部品“族”的集成设计 |
6.3 BIM建筑信息技术在工业化建筑的设计流程与应用前景 |
6.3.1 基于BIM的工业化建筑设计流程 |
6.3.2 BIM建筑信息技术在工业化建筑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7.2.1 工业化建筑的发展方向 |
7.2.2 建立保障房工业化绿色设计技术导则 |
7.3 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附录一:严寒地区保障房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参数问卷调查 |
(5)住宅产业化—住宅部品体系集成化技术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
1.2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论文内容框架 |
1.3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1.3.1 论文的创新点 |
1.3.2 论文的不足 |
第2章 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分析 |
2.1 住宅产业化概念含义及目前国内住宅产业化的相关政策 |
2.1.1 概念界定 |
2.1.2 我国住宅产业现状 |
2.2 住宅产业化部品及部品化含义 |
2.2.1 住宅部品 |
2.2.2 住宅部品化及必要性 |
2.3 以住宅部品为特征的国、内外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概况 |
2.3.1 从住宅部品发展看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 |
2.3.2 国外住宅部品化的发展与经验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住宅部品化理论支持体系 |
3.1 住宅体系与住宅部品 |
3.1.1 通用体系 |
3.1.2 国内、外住宅专、通用体系的研发 |
3.2 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的住宅部品体系 |
3.2.1 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3.2.2 住宅部品的可持续发展 |
3.3 广泛适应性理论与住宅部品 |
3.3.1 适应性理论 |
3.3.2 住宅部品的适应性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住宅部品体系集成系统分析 |
4.1 住宅部品体系组成及技术体系 |
4.1.1 住宅部品体系的组成框架 |
4.1.2 住宅部品技术体系 |
4.2 工业化住宅系统集成 |
4.2.1 技术集成 |
4.2.2 功能集成 |
4.3 住宅部品集成化系统 |
4.3.1 住宅部品集成化方式 |
4.3.2 住宅部品集成化模式 |
4.4 全装修住宅的现状与发展模式 |
4.4.1 问题的提出 |
4.4.2 全装修住宅对住宅产业(住宅部品)的影响 |
4.4.3 全装修住宅的集成模式 |
4.4.4 全装修住宅的问题与保障 |
4.4.5 全装修住宅部品集成关键技术 |
4.4.6 全装修住宅集成重点发展技术 |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住宅部品集成化技术支持体系探讨 |
5.1 住宅部品的模数化 |
5.1.1 净模数制 |
5.1.2 部品的模数标准 |
5.2 住宅部品的接口技术 |
5.2.1 概念 |
5.2.2 接口类型、方式 |
5.3 住宅部品的优化 |
5.3.1 标准化、系列化与多样化 |
5.3.2 部品的模块化 |
5.4 住宅部品性能认定体系 |
5.4.1 部品性能认定的背景 |
5.4.2 部品性能认定的内容 |
5.4.3 部品性能认定的程序 |
5.4.4 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选用部品的认定 |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整体卫生间技术 |
6.1 住宅卫生间的现状 |
6.1.1 设计的问题 |
6.1.2 质量的问题 |
6.1.3 卫生间整体设计的提出 |
6.2 卫生间整体设计技术前提 |
6.2.1 卫生间位置的优化 |
6.2.2 卫生间平面功能布局 |
6.2.3 卫生间的适宜尺寸和模数标准 |
6.2.4 卫生间的适应性设计 |
6.2.5 卫生间的环境设计 |
6.3 卫生间部品集成之设备布置 |
6.3.1 洁具 |
6.3.2 配件 |
6.4 卫生间部品集成之管线综合布局技术 |
6.4.1 给、排水管道 |
6.4.2 地漏 |
6.4.3 通风管道竖井 |
6.4.4 电气线路 |
6.5 卫生间部品接口技术 |
6.5.1 坐便器接口 |
6.5.2 洗面盆、浴缸、淋浴房按口 |
6.5.3 洗衣机接口 |
6.6 盒子卫生间技术 |
6.6.1 盒子建筑 |
6.6.2 盒子卫生间的发展 |
6.6.3 盒子卫生间的技术分析 |
6.6.4 盒子卫生间与全装修住宅卫生间的比较 |
6.6.5 国内企业的研发背景 |
6.6.6 问题与对策 |
本章小结 |
第7章 整体厨房技术 |
7.1 住宅厨房的发展及现状 |
7.2 厨房整体设计技术前提 |
7.2.1 平面位置的优化 |
7.2.2 厨房的平面功能类型 |
7.2.3 厨房间的基本平面布局 |
7.2.4 厨房间的适宜尺寸 |
7.2.5 厨房间的环境设计 |
7.2.6 厨房间的适应性设计 |
7.3 厨房部品集成之设备布置 |
7.3.1 厨用家具 |
7.3.2 厨房电器 |
7.3.3 通风换气设备 |
7.3.4 热水器 |
7.4 厨房部品集成之管线综合布局 |
7.4.1 给排水及煤气设计 |
7.4.2 电气设计 |
7.4.3 "三表"设置 |
7.4.4 排油烟管道竖井设置 |
7.5 厨房部品接口技术 |
7.5.1 接口常见问题 |
7.5.2 接口细部设计 |
7.6 整体橱柜 |
7.6.1 概念的提出 |
7.6.2 整体橱柜的技术分析 |
7.6.3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发展对策 |
8.1 结论 |
8.1.1 理论支持 |
8.1.2 技术保障与支持 |
8.1.3 具体分析 |
8.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8.2.1 住宅产业环境方面 |
8.2.2 政策导向 |
8.2.3 法规、标准 |
8.2.4 技术与人员素质 |
8.3 住宅部品集成的发展途径 |
8.3.1 增强科技投入,促进产学研结合 |
8.3.2 积极推广示范工程 |
8.3.3 促进住宅产业化集团的形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选用部品与产品目录(节选)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2004年全国钢木门窗行业年会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03年的主要工作情况汇报 |
1.举办2003年行业年会 |
2.行业标准编制情况 |
3.组织行业内企业赴欧洲参观考察 |
4.其他有关工作 |
二、钢木门窗行业现状及我们对促进行业发展的意见 |
1.我国钢窗行业的形势 |
2.国际上钢窗的发展情况 |
3.关于开发国产有隔热断桥结构的高性能钢门窗工作进展情况 |
4.关于钢质户门类产品的情况 |
5.车库门行业的发展情况 |
6.关于木门窗行业 |
三、2004年工作安排 |
四、《钢质多功能户门门框型材》标准编制工作会在重庆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SR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研究[D]. 陈圆月. 西南大学, 2020(01)
- [2]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D]. 曹洋. 天津大学, 2016(12)
- [3]绿色建材在华北地区住宅围护结构中的应用[D]. 沈浩.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7)
- [4]严寒地区保障房建筑工业化围护部品集成性能研究[D]. 郭娟利. 天津大学, 2014(05)
- [5]住宅产业化—住宅部品体系集成化技术及策略研究[D]. 高颖. 同济大学, 2006(02)
- [6]2004年全国钢木门窗行业年会工作报告[J]. 刘敬涛.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04(07)
- [7]协会2003年工作总结 2004年工作要点[J]. 徐文铎.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04(01)
- [8]《钢质多功能户门门框型材》标准编制工作会在重庆召开[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门窗委员会.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