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教育教育论文

德国的教育教育论文

问:形势与政策论文 学习德国的职业教育,谈谈如何成为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
  1. 答:应该怎么写呢?你知道吗
问:二战后东德的教育状况分析
  1. 答:一,二战后的德国中小学德育 二战结束后,德国划分为东德和西德,德国传统道德体系遭到严重破坏,西德恢复了教育分权制。为了培养合格的德国公民,德国对教育进行了多次改革并形成了当前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在课程设置上,联邦德国将德育课程作为正规课程进行讲授,在保持原有宗教内容的同时,增加了政治教育、环保教育、和平教育等内容。期望通过道德教育,使青少年主动关心国家事务,参与社会事务,在实践中锻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德国公民。 二、德国中小学校的德育现状 (一)中小学德育的目标 德国中小学德育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目标,且由于战后执行的是教育分权制,各个地区的德育目标也不尽相同,但《联邦教育总法》还是在总体上对学校德育目标做出了规定:“培养学生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②根据这一总体目标,德国各地区制定了更为具体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1)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德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懂得诚实、信任等道德品质在人生中的重要性,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之间的关系;(2)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学生了解各种基本行为准则,并在活动自觉遵守各种行为准则。(3)培养爱国情操,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通过德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他们积极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在实际行动中培养爱国情操。 (二)中小学德育的内容 德国中小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的献身精神。”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德国中小学设置了相应的德育课程内容用以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宗教内容 9月开学了!--学校德育工作材料必备学校工作班主任工作管理学生工作管理 在德国,宗教教育一直被看成德育的重中之重,宗教课程是学校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 且还从法律上保障宗教课程在学校中的合法地位。
问:“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出自哪篇文章?
  1. 答:“教学艺术的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出自于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的文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第斯多惠(1790—1866)是19世纪中叶德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
    第斯多惠一生主要从事国民教育和师范教育工作。此外,他还参加了大量的社会活动。1827年,他亲自创办《莱茵教育杂志》,撰写教育论文四百多篇,宣传民主主义教育思想。1835年,他的主要著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的出版,为德国教师提供了教学理论指导。
    第斯多惠的那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出现在该中译本的第177页:“课堂教学艺术不是传授的艺术,课堂教育学艺术是激发、启迪和活跃。但是你本身要是没有激发性,没有主动性,又怎么能去激发学生,去唤醒睡眠的人,又怎么能去活跃别人呢?只有生命才能创造生命,死亡等于终止。因此希望你能尽量学会活跃!”
德国的教育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