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邹芳霞,王钢[1](2022)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查阅相关文献,从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CV)抗体、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P)抗体、14-3-3η蛋白、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6PI)等6个方面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行概述,总结有利于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指出以上生物标志物在检测特异性、敏感度方面的优缺点,为降低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漏诊、误诊率提供参考。
杨凯帆,刘小旋[2](2022)在《血清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及抗角蛋白抗体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清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及抗角蛋白抗体(AKA)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治疗的102例疑似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RF和CCP及AKA水平检测,以关节镜检查为"金标准",分析RF,CCP和AKA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结果:经关节镜检查得知,入选102例疑似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80例(78.43%)诊断为阳性,22例(21.57%)诊断为阴性。RF,CCP和AKA联合检查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略高于RF,CCP和AKA单一检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CCP和AKA联合检测的准确度高于RF,CCP和AKA的单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F,CCP和AKA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临床可根据RF,CCP和AKA水平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进行评估,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郑美荣,李春鸿,余丽梅,龙先琼[3](2021)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与RA活动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筛选2019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接诊的5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RA组),以6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两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抗体水平,疾病活动度采取RA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DAS-28)。结果 RA组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抗环瓜氨酸抗体、类风湿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1);高度活动组RA患者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水平高于中度活动组和轻度活动组,中度活动组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水平高于轻度活动组(P <0.01);经Pearson分析RA患者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DAS28评分呈正相关(P <0.01)。结论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水平与RA临床活动度存在相关,是评估RA患者病情的有效指标之一。
郭江华[4](2021)在《用于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胶乳增强免疫比浊试剂的制备、表征及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具有自身自体免疫特性的疾病,通过侵蚀人体关节滑膜,从而引起关节疼痛和损坏,严重可能会造成关节畸形,出现残疾等后果。目前为止,只有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被欧洲风湿病学联盟以及美国风湿病学会在2010年正式纳入RA血清的诊断标准中,RF虽然作为血清检测诊断检查指标和检测标准,但是在系统性型红斑狼疮发热综合征、干燥综合征患者中也很容易被检测到,并且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相比,RF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都低很多。目前,商业化的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检测产品主要是采用酶联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这两种方法人为因素干扰较大、检测周期长、且试剂盒的技术核心主要被国外巨头诊断公司垄断,诊断检测成本高,容易被卡脖子。本项目旨在运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原理,研发一种灵敏度高、特异度高、检测成本低、检测周期短的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诊断试剂盒。方法:(1)根据人体丝状蛋白的序列,对环瓜氨酸肽的氨基酸序列通过替换、删除或增加氨基酸三种形式进行设计,利用间接酶联免疫法,筛选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患血清有特异性反应序列的环肽;(2)筛选出来的环肽与微球进行偶联,探索偶联过程的反应条件和相关参数,主要优化微球的粒径、环肽的用量及种类、活化剂EDC的用量、偶联pH、微球的含量、检测波长;(3)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动态光衍射扫描仪以及Zeta电位来观察胶乳微球、偶联之后的胶乳以及与抗体反应之后的胶乳试剂的微观形貌分布以及粒径检测;(4)对制备好的胶乳试剂性能按照临床诊断要求进行评价,包括胶乳试剂的标准曲线、空白吸光度值、线性范围、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以及自制胶乳试剂与ELISA试剂盒对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的相关性。结果:(1)环瓜氨酸肽的筛选:优化RA患者血清的稀释倍数为50倍,有明显特异性反应的环肽为CCP1、CCP7、CCP9、CCP11、CCP12;(2)环肽与微球偶联的最优条件:0.2mg的CCP1与0.2%的P0118微球进行偶联,1%EDC的用量为60μL、偶联缓冲体系为pH 6.0 MES缓冲液、检测波长600 nm。(3)透射电镜扫描结果显示环肽成功地与微球偶联在一起,分散性能好;动态光衍射扫描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偶联反应以及免疫反应的良好性能,胶乳的Zeta电位从胶体电荷角度证明了胶乳的稳定性。(4)对制备的胶乳试剂性能的评价发现,制备的胶乳达到临床检测要求。
余方媛[5](2020)在《五种抗体联合检测在血清阴性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文中指出目的:评价抗II型胶原蛋白(CII)抗体、抗RA33抗体、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CV)抗体、抗Sa抗体和抗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CarP)抗体在血清阴性类风湿关节炎(SNRA)诊断中的意义,并比较多种抗体联合检测在SNRA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或门诊确诊的SNRA患者35例,同期住院或门诊确诊的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15例,同期我院健康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1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SNRA患者为病例组,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为病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ELISA法检测抗CII抗体、抗RA33抗体、抗MCV抗体、抗Sa抗体和抗CarP抗体,检测结果与临床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三组间抗体水平比较:35例病例组的抗CII抗体、抗RA33抗体、抗MCV抗体、抗Sa抗体和抗CarP抗体水平分别为38.38±33.42 ug/L、28.98(10.96,124.85)U/L、9.54(4.32,14.83)ug/L、3.20(2.77,14.00)ng/L和7.94(6.61,16.62)U/m L;15例病例对照组的抗体水平分别为24.87±13.91 ug/L、21.8(9.63,38.92)U/L、13.33(1.99,19.04)ug/L、2.66(2.01,9.14)ng/L和7.33(5.08,9.58)U/m L;10例健康对照组抗体平均水平分别为13.75±6.96 ug/L、9.84(3.66,17.08)U/L、9.83(6.51,16.02)ug/L、2.31(2.04,2.77)ng/L和6.44(5.03,8.57)U/mL;病例组的抗CII抗体值均高于病例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F=3.669,P=0.032),且病例组和病例对照组的抗RA33抗体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H=7.521,P=0.023),同时病例组患者中抗Sa抗体值高于对照组(H=8.687,P=0.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各组间阳性率比较:病例组患者中抗CII抗体阳性率高于病例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39),同时抗CarP抗体阳性率高于病例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病例组抗体水平与疾病活动参数的比较:病例组中抗CII抗体、抗MCV抗体和抗CarP抗体阳性患者的ESR和DAS28水平均分别高于各自抗体阴性组,且抗CII抗体阳性SNRA患者的平均CRP水平显着高于阴性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病例组抗体水平与X线分期的比较:患者中不同X线分期的血清抗MCV抗体和抗CarP抗体水平均有差异(P<0.05),X线分期越高,抗CarP抗体可能含量约高;5.病例组抗体水平与疾病活动参数及X线的相关性:患者中5种抗体与临床参数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CRP、ESR、DAS28、X线分期与抗CarP抗体水平均呈显着相关性(P<0.05);DAS28关节活动评分以及骨破坏X线分期与抗MCV抗体、抗CarP抗体均呈强相关性(r>0.40,P<0.05);6.ROC曲线分析:单个抗体检测:以ROC曲线下面积研究单个抗体对SNRA诊断价值,抗CII抗体、抗RA33抗体、抗MCV抗体、抗Sa抗体、抗CarP抗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5、0.658、0.490、0.707和0.644;多个抗体联合检测:抗RA33抗体+CarP抗体、MCV抗体+CarP抗体、CII抗体+RA33抗体+MCV抗体、CII抗体+RA33抗体+Sa抗体和CII抗体+RA33抗体+CarP抗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4、0.782、0.771、0.751和0.771。结论:1.SNRA患者的抗CII抗体含量高于其他组,可以作为SNRA辅助鉴别指标;2.抗MCV抗体具有较好反映疾病活动度的特点,可以用于SNRA疾病活动监测;3.抗CarP抗体能够较好的反映SNRA患者影像学疾病进展程度;4.单项检测抗CII抗体和抗Sa抗体对SNRA的诊断价值较高,其中抗Sa抗体具有较高敏感性,而抗CII抗体具有更好地特异性;5.联合检测抗RA33抗体+抗CarP抗体和抗MCV抗体+抗CarP抗体对SNRA的诊断价值较高,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陈钧顺,赖惠芳[6](2019)在《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和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应用血清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及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本院接收的8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纳为试验组,同期选取82例健康体检者纳为参照组。两组均接受血清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检测与血清类风湿因子检测,比较分析两组血清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类风湿因子检测结果。结果试验组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类风湿因子检测结果均高于参照组(P <0.05);试验组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联合类风湿因子检测阳性率高于单一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检测阳性率、单一类风湿因子检测阳性率;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联合类风湿因子检测敏感度、特异度与单一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联合类风湿因子检测用于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可行性更高。
许闫[7](2019)在《RF、抗Carp抗体、抗CCP抗体、抗MCV抗体和抗hnRNP A2抗体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检测价值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抗氨甲酰化蛋白(carbamylation protein,Carp)抗体、抗环瓜氨酸多肽(cyclic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抗突变型瓜氨酸化波形蛋白(mutant citrullinated vimentin,MCV)抗体、抗异质性胞核核糖核蛋白A2(heterogeneity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A2,hnRNP A2)抗体对RA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月天津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收治的97例RA患者为RA组,选取同时期70例非RA免疫系统疾病患者为非RA组,93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采集各组外周血标本进行检测。1.RF检测:用贝克曼公司RF检测试剂盒对实验人群血清RF值进行检测。2.抗CCP抗体检测:使用合成的生物素化CCP多肽作为抗原,对实验人群中抗CCP抗体进行ELISA检测。3.抗Carp抗体检测:采用氨甲酰化胎牛血清(本实验室制备)作为抗原,对实验人群中抗Carp抗体进行ELISA检测。4.抗hnRNPA2抗体检测:选择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对hnRNPA2进行克隆、表达和纯化。使用hnRNPA2作为抗原,对实验人群中抗hnRNPA2抗体进行ELISA检测。5.抗MCV抗体检测:选择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对突变型波形蛋白进行克隆、表达和纯化,并对突变型波形蛋白进行瓜氨酸化,制备瓜氨酸化突变型波形蛋白作为检测抗原,对实验人群中抗MCV抗体进行ELISA检测。比较RF、抗Carp抗体、抗CCP抗体、抗MCV抗体、抗hnRNP A2抗体、单一检测和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1.利用大肠杆菌系统成功扩增出突变型波形蛋白,hnRNPA2两个目的片段,表达纯化出了突变型波形蛋白,hnRNPA2两种较高纯度的抗原。2.使用氰酸钾对胎牛血清进行氨甲酰化,制备出氨甲酰化胎牛血清。3.使用PAD4对表达出的突变型波形蛋白进行瓜氨酸化,制备出瓜氨酸化突变型波形蛋白。4.RA组中RF、抗CCP抗体、抗Carp抗体、抗MCV抗体、抗hnRNPA2抗体阳性率均高于非RA疾病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RF对RA检测的灵敏度为65.98%,特异性为74.85%,约登指数为0.408,AUC为0.704。抗CCP抗体对RA检测的灵敏度为73.19%,特异性为85.89%,约登指数为0.591,AUC为0.795。抗Carp抗体对RA检测的灵敏度为41.24%,特异性为85.89%,约登指数为0.271,AUC为0.636。抗MCV抗体对RA检测的灵敏度为71.13%,特异性为87.73%,约登指数为0.589,AUC为0.794。抗hnRNPA2抗体对RA检测的灵敏度为30.93%,特异性为90.8%,约登指数为0.217,AUC为0.609。6.RF+抗CCP抗体联合检测的组合,灵敏度为85.56%,特异性为73.62%,约登指数为0.592,AUC为0.796。RF+抗CCP抗体+抗Carp抗体联合检测灵敏度为90.72%,特异性为72.39%,约登指数为0.631,AUC为0.821。RF+抗CCP抗体+抗Carp抗体+抗MCV抗体联合检测灵敏度为95.88%,特异性为71.78%约登指数为0.677,AUC为0.845。RF+抗CCP抗体+抗Carp抗体+抗hnRNPA2抗体联合检测灵敏度为92.78%,特异性为71.17%,约登指数为0.640,AUC为0.828。RF+抗CCP抗体+抗hnRNPA2抗体+抗MCV抗体联合检测灵敏度为94.85%,特异性为71.78%,约登指数为0.666,AUC为0.840。五种指标联合诊断时,灵敏度98.96%,特异性70.55%,约登指数为0.695,AUC为0.861。结论1.联合检测诊断RA的灵敏度高于各指标单项检测(p<0.05),且约登指数、AUC值高于单项检测。2.联合检测约登指数、AUC值:五项指标联合检测>RF+抗CCP抗体+抗Carp抗体+抗MCV抗体>RF+抗CCP抗体+抗MCV抗体+抗hnRNPA2抗体>RF+抗CCP抗体+抗Carp抗体+抗hnRNPA2抗体>RF+抗CCP抗体+抗Carp抗体>RF+抗CCP抗体。
汪志,林奕鹏,李棋[8](2019)在《类风湿关节炎生物学指标:血清与关节液来源抗体的效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目前常规类风湿因子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抗CCP抗体)和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anti-modified citrullinated vimentin antibody,抗MCV抗体)日渐被使用,但其血清浓度与关节液浓度的关系仍不清楚。目的:探讨抗CCP抗体、抗MCV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16例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和6例其他疾病(排除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患者血清和关节液中抗CCP抗体、抗MCV抗体浓度,同时收集患者血清类风湿因子等临床资料。分别计算血清和关节液中抗CCP抗体、抗MCV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抗CCP抗体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血清学指标。血清和关节液抗CCP抗体有相同的诊断效用;②抗MCV抗体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抗CCP抗体具有类似的诊断价值;③血清类风湿因子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抗CCP抗体及抗MCV抗体降低;④抗CCP抗体与抗MCV抗体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结果,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
刘勤[9](2019)在《联合检测NLR、抗CCP、RF、抗RA33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结缔组织系统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早期关节破坏性改变,关节肿痛,进而导致软骨被破坏,关节间隙变窄,形成慢性侵袭性关节炎,直至晚期关节畸形,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其5-10的致残率高达60%。目前,国内外普遍将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纳入RA的血清学检测诊断标准中,但现今已发现RF的特异度较差,而抗CCP抗体虽然特异度较高,但敏感度稍差,因此,国内外都在积极寻找和研究RA诊断效能较高的血清学标志物。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作为炎症标志物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甚至精神疾病等存在相关性,而在免疫性疾病领域研究较少。抗CCP抗体、RF、抗RA33抗体、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作为血清学指标已被临床用于诊断RA,这五项指标之间的两项、三项联合检测诊断RA国内外有过报道,但是这五项指标的联合检测诊断RA至今没有过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NLR在RA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抗CCP抗体、RF、抗RA33抗体、CRP和ESR联合检测在RA诊断中意义及应用价值和RF亚型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在RA中的诊断价值来综合分析NLR、抗CCP抗体、RF、抗RA33抗体联合诊断RA的临床价值。方法:(1)实验分为RA组、非RA风湿免疫组和健康组,分别检测三组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淋巴细胞(LY)、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CRP、ESR、抗CCP抗体、RF、抗RA33抗体、RF-IgM、RF-IgG、RF-IgA数值,且通过NE与LY比值计算NLR数值,运用SPSS软件对NLR及其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2)统计分析三组抗CCP抗体、RF、抗RA33抗体、CRP、ESR的阳性检出率,且通过平行试验与系列实验探讨这五项指标联合检测RA的诊断性能。(3)ROC曲线分析RF-IgM、RF-IgG、RF-IgA的诊断效能,统计分析RF-IgM、RF-IgG、RF-IgA诊断RA的阳性率和诊断性能。结果:(1)经SPSS软件分析,RA组NLR数值较非RA组及健康对照组显着升高,RA患者NLR与WBC、NE、CRP呈正相关,与LY呈负相关,NLR的AUC值为0.738,敏感度为60.8%,特异度为79.1%,NLR诊断效能较抗CCP抗体与RF差,但高于抗RA33抗体、CRP与ESR。(2)五项指标间联合检测的平行试验结果显示,敏感度:RF+抗CCP抗体+抗RA33抗体+CRP+ESR最高;特异度:RF+抗CCP抗体最高;系列实验结果显示,敏感度:RF+抗CCP抗体最高;特异度:RF+抗CCP抗体+抗RA33抗体+CRP+ESR最高。(3)RF-IgM、RF-IgG、RF-IgA之间显着性相关,且RF-IgM、RF-IgG、RF-IgA诊断效能较高。结论:(1)NLR可作为一种新的炎症反应指标对RA的诊断及疗效观察具有一定的价值。(2)抗CCP抗体、RF和抗RA33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RA的敏感度与特异性,适用于RA的早期诊断,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在考虑方便与经济因素的前提下,我提议联合检测RA只使用抗CCP抗体+RF+抗RA33便可达到理想的诊断效果。(3)RF三个亚型对RA的诊断均具有中等诊断效能,综合三部分的结果可以得出NLR、抗CCP抗体、RF亚型、抗RA33抗体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可大大提高诊断效能,有利于RA患者的早期诊断,临床上值得推广。
秦育滨,陈武生,李妙娜,赖丽思,徐孝伦[10](2019)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应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9月来我院治疗的6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接受治疗的50例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对照1组及同期来我院行体检的50例正常人志愿者作为对照2组,对所有观察对象均实施类风湿因子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对比分析所有观察对象类风湿因子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检测结果。结果 (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浓度低于患者治疗前,P <0.05;(2)骨侵蚀组患者治疗后的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浓度均明显高于非骨侵蚀组患者,且骨侵蚀组Ⅳ期患者治疗后的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浓度明显高于Ⅲ期、Ⅱ期、Ⅰ期患者,P <0.05。结论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应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具有较佳的效果,对诊断患者病情、监测治疗及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早期RA诊断标志物 |
1.1 类风湿因子(RF) |
1.2 抗CCP抗体 |
1.3 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CV)抗体 |
1.4 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 P)抗体 |
1.5 14-3-3η蛋白 |
1.6 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6PI) |
2 结语 |
(2)血清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及抗角蛋白抗体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RF检测 |
1.3.2 CCP检测 |
1.3.3 AKA检测 |
1.3.4 关节镜检查评估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关节镜检查结果 |
2.2 RF和CCP及AKA单一检测与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结果 |
3 讨 论 |
(3)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与RA活动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2.2 不同病情程度RA患者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水平比较 |
2.3 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4)用于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胶乳增强免疫比浊试剂的制备、表征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临床诊断意义 |
1.1.1 类风湿关节炎 |
1.1.2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概述 |
1.1.3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研究概述 |
1.2 免疫分析检测技术 |
1.2.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
1.2.2 酶联免疫法 |
1.2.3 胶体金免疫分析法 |
1.2.4 荧光免疫分析法 |
1.2.5 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 |
1.3 免疫胶乳表征方法 |
1.3.1 透射电子显微镜 |
1.3.2 动态光散射扫描 |
1.3.3 Zeta电位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主要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环瓜氨酸肽的设计与筛选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配置 |
2.2 实验方法 |
2.2.1 环瓜氨酸肽序列的设计 |
2.2.2 间接酶联免疫法 |
2.2.3 实验步骤 |
2.2.4 血清稀释的倍数 |
2.2.5 环瓜氨酸肽种类的筛选 |
2.3 实验结果 |
2.3.1 血清稀释的倍数优选 |
2.3.2 环瓜氨酸肽的筛选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环瓜氨酸肽与胶乳偶联的优化 |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1.1 实验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1.3 主要试剂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全自动生化仪操作方法 |
3.2.2 环肽与微球偶联方法 |
3.2.3 制备胶乳的偶联条件筛选 |
3.3 实验结果 |
3.3.1 微球粒径的筛选结果 |
3.3.2 环肽的筛选 |
3.3.3 环肽的用量优化结果 |
3.3.4 活化剂EDC用量优化结果 |
3.3.5 偶联缓冲体系的筛选结果 |
3.3.6 胶乳含量优化结果 |
3.3.7 检测波长优化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胶乳试剂的表征 |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1.1 实验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透射电镜分析 |
4.2.2 动态光散射分析 |
4.2.3 Zeta电位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透射电镜微观结果 |
4.3.2 动态光散射粒径分析结果 |
4.3.3 Zeta电位结果 |
4.4 讨论 |
第五章 免疫胶乳试剂盒的性能评价 |
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5.1.1 实验试剂 |
5.1.2 实验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标准曲线 |
5.2.2 试剂盒的空白吸光度值 |
5.2.3 检测范围 |
5.2.4 准确度 |
5.2.5 精密度 |
5.2.6 与成品试剂盒ELISA法测定结果比较 |
5.3 实验结果 |
5.3.1 试剂标准曲线 |
5.3.2 试剂盒的空白吸光度值 |
5.3.3 试剂盒的线性范围 |
5.3.4 胶乳试剂的准确度 |
5.3.5 胶乳试剂的精密度 |
5.3.6 自制试剂与ELISA试剂盒测定结果比较 |
5.4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创新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词表 |
(5)五种抗体联合检测在血清阴性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3.1 资料的收集 |
3.2 实验步骤 |
3.2.1 实验原理 |
3.2.2 实验步骤 |
3.2.3 计算结果 |
4 研究对象 |
4.1 纳入标准 |
4.2 排除标准 |
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2 三组间五种抗体值比较 |
3 三组间阳性检出率比较 |
4 疾病活动参数在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间的差异 |
4.1 ESR在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间差异 |
4.2 CRP在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间差异 |
4.3 DAS28在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间差异 |
5 各抗体和X线分期关系的比较 |
6 抗体与RA疾病活动参数相关性比较 |
7 ROC曲线分析 |
7.1 单一抗体ROC曲线分析 |
7.2 多种抗体组合的ROC曲线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6)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和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和类风湿因子检测结果比较 |
2.2 两组患者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类风湿因子及联合检测阳性率比较 |
2.3 两组患者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和类风湿因子检测敏感度及特异度比较 |
3 讨论 |
(7)RF、抗Carp抗体、抗CCP抗体、抗MCV抗体和抗hnRNP A2抗体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检测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RA组 |
1.1.2 非RA风湿性疾病组 |
1.1.3 对照组 |
1.2 材料和仪器 |
1.2.1 主要实验材料 |
1.2.2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及耗材 |
1.3 .试验方法 |
1.3.1 RF检测 |
1.3.2 CCP抗原的合成及抗CCP抗体检测 |
1.3.3 氨甲酰化抗原制备及抗Carp抗体检测 |
1.3.4 hnRNPA2抗原制备及抗hnRNPA2抗体的检测 |
1.3.5 MCV抗原制备及抗MCV抗体检测 |
2 结果 |
2.1 抗原制备结果 |
2.1.1 生物素化CCP制备结果 |
2.1.2 Carp制备结果 |
2.1.3 hnRNPA2制备结果 |
2.1.4 MCV制备结果 |
2.2 检测条件摸索 |
2.2.1 RF检测 |
2.2.2 抗CCP抗体检测 |
2.2.3 抗Carp抗体检测 |
2.2.4 抗MCV抗体检测 |
2.2.5 抗hnRNPA2抗体检测 |
2.3 RF、抗CCP抗体、抗Carp抗体、抗MCV抗体、抗hnRNPA2抗体检测结果 |
2.3.1 RF、抗CCP抗体、抗Carp抗体、抗MCV抗体、抗hnRNPA2抗体在各组中阳性率比较 |
2.3.2 单项指标阴性组中其余指标的阳性例数 |
2.3.3 五项指标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的结果比较 |
2.3.4 ROC曲线分析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清学诊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类风湿关节炎生物学指标:血清与关节液来源抗体的效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对象 |
1.3.1 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组 |
1.3.2 非类风湿关节炎组 |
1.4 试验仪器、设备和试剂 |
1.5 方法 |
1.5.1 收集资料 |
1.5.2 样本的采集、保存、准备 |
1.5.3 ELISA方法检测抗CCP抗体、抗MCV抗体含量 |
1.6 主要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
2.2 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组与非类风湿关节炎组的基线资料 |
2.3 试验流程图 |
2.4 抗CCP抗体 |
2.4.1 血清抗CCP抗体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组与非类风湿关节炎组的分布 |
2.4.2 关节液抗CCP抗体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与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分布 |
2.4.3 联合检测血清和关节液抗CCP抗体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
2.5 抗MCV抗体 |
2.5.1 血清抗MCV抗体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组与非类风湿关节炎组的分布 |
2.5.2 关节液抗MCV抗体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与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分布 |
2.5.3 联合检测血清和关节液抗MCV抗体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
2.6 联合检测抗CCP抗体和抗MCV抗体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 |
2.7 血清类风湿因子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组与非类风湿关节炎组的分布 |
2.8 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抗CCP抗体、抗MCV抗体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Discussion |
(9)联合检测NLR、抗CCP、RF、抗RA33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NLR在 RA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诊断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主要仪器、主要试剂和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三组间WBC、NE、LY、RDW、NLR、抗CCP、RF、抗RA33、CRP、ESR比较分析 |
1.2.2 RA患者NLR与 WBC、NE、LY、RDW、CRP、ESR相关分析 |
1.2.3 RA患者NLR与 WBC、NE、LY、RDW、CRP、ESR的回归分析 |
1.2.4 NLR诊断RA的 ROC曲线及性能分析 |
1.2.5 抗CCP、RF、抗RA33、CRP、ESR诊断RA的 ROC曲线分析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抗CCP抗体、RF、抗RA33 抗体、CRP、ESR联合检测RA的价值分析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诊断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主要仪器、主要试剂和方法 |
2.2 结果 |
2.2.1 抗CCP抗体与RF、抗RA33 抗体、CRP、ESR相关分析 |
2.2.2 三组中抗CCP抗体、RF、抗RA33 抗体、CRP、ESR阳性率的比较分析 |
2.2.3 抗CCP、RF、抗RA33、CRP、ESR五项指标单独检测对RA的诊断效能评价 |
2.2.4 抗CCP抗体、RF、抗RA33 抗体、CRP、ESR平行试验对RA的诊断效能评价 |
2.2.5 抗CCP抗体、RF、抗RA33 抗体、CRP、ESR平行试验对RA的诊断效能评价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RF分型对RA的诊断价值分析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诊断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主要仪器、主要试剂和方法 |
3.2 结果 |
3.2.1 RF-IgG、RF-IgM、RF-IgA数据比较分析 |
3.2.2 RF-IgG、RF-IgM、RF-IgA间相关分析 |
3.2.3 RF-IgG、RF-IgM、RF-IgA诊断RA的 ROC曲线分析 |
3.2.4 RF-IgG、RF-IgM、RF-IgA阳性检出率比较分析 |
3.2.5 RF-IgG、RF-IgM、RF-IgA三项指标单独检测RA的诊断效能评价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NLR、抗CCP抗体、RF、抗RA33 抗体、CRP、ESR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方法 |
1.4.1 检测方法 |
1.4.2 治疗方法 |
1.5 评估指标及评估标准 |
1.5.1 评估指标 |
1.5.2 评估标准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观察组 (治疗前) 与对照组单独检测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二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结果比较 |
2.2 观察组 (治疗前) 不同亚组患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浓度比较 |
2.3 观察组治疗前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浓度比较 |
2.4 观察组骨侵蚀相关不同亚组治疗前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浓度比较 |
3 讨论 |
四、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J]. 邹芳霞,王钢.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01)
- [2]血清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及抗角蛋白抗体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J]. 杨凯帆,刘小旋. 临床医药实践, 2022(01)
- [3]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与RA活动度的相关性研究[J]. 郑美荣,李春鸿,余丽梅,龙先琼.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18)
- [4]用于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胶乳增强免疫比浊试剂的制备、表征及评价[D]. 郭江华. 浙江大学, 2021(01)
- [5]五种抗体联合检测在血清阴性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D]. 余方媛.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6]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和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分析[J]. 陈钧顺,赖惠芳. 中国医药科学, 2019(13)
- [7]RF、抗Carp抗体、抗CCP抗体、抗MCV抗体和抗hnRNP A2抗体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检测价值分析[D]. 许闫.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类风湿关节炎生物学指标:血清与关节液来源抗体的效能分析[J]. 汪志,林奕鹏,李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19)
- [9]联合检测NLR、抗CCP、RF、抗RA33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D]. 刘勤.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J]. 秦育滨,陈武生,李妙娜,赖丽思,徐孝伦. 中国医药科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