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方向——京剧表演艺术家万惠明记

花的方向——京剧表演艺术家万惠明记

一、花开的方向——记京剧表演艺术家万惠明(论文文献综述)

周之辰[1](2021)在《曹文澜录订昆剧身段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石佳[2](2020)在《姚鹓雏及其戏曲作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晚清民国戏曲家姚鹓雏(1892-1954),早年入松江府中学堂学习,毕业后,入京师大学堂,师从林纾。辛亥革命时期,学堂被迫解散南归,在柳亚子、叶楚伧的介绍下,姚鹓雏加入南社,成为南社骨干成员之一。历任《太平洋报》《民国日报》《申报·自由谈》《江东》《七襄》《春声》等报刊编辑。着述甚富,于诗、词、散文、戏曲、小说皆有造诣。姚鹓雏戏曲作品共五部,即《鸳鸯谱》《菊影记》《沈家园》《山人扇》《红薇记》,创作主要集中在姚鹓雏做报刊编辑的时期,即1912-1918年。其戏曲作品丰富且具有研究价值,不仅对于研究民国时期的戏曲作家及其作品有重要意义,且对于了解民国时期文人的思想状态以及文学创作思路都具有深刻意义。全文将从以下几个部分对姚鹓雏及其戏曲作品进行具体阐述。绪论从国内已知对姚鹓雏的研究入手,明确研究戏曲家姚鹓雏的目的及意义,了解戏曲家姚鹓雏生平、创作、交游、诗词散文、戏曲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第一章首先从姚鹓雏的生平开始着手,分幼年启蒙阶段、京师学习阶段、报刊活动阶段、教职从政阶段四个阶段,全方位了解姚鹓雏的一生,分析姚鹓雏丰富的内心以及性格养成的生活背景。其次,分析姚鹓雏的交游概况,并从知遇之师、南社友人、京剧名家三个方面分类具体分析,重点了解戏曲家姚鹓雏的交游概况,特别是与京剧名家的交游。第二章与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第二章的研究从姚鹓雏五部戏曲作品着手,分争议作品辨析、创作动机、内容主题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争议作品辨析围绕姚鹓雏《鸳鸯谱》的存佚辩证、《山人扇传奇》的归属问题两方面展开;创作动机分为借古喻今、时事关怀、文人雅致三方面;内容主题则是根据内容划分为历史风情剧、时事讽刺剧以及文人情怀剧三个类别,结合戏曲文本探析姚鹓雏的戏曲创作以及思想内容。第三章的艺术特征从戏曲文体界定、体制特征、语言特色、人物形象特色三个方面阐述。主要表现为,在文体界定方面,由传统界限较为明朗的“传奇”与“杂剧”两种文体,转变为二者界限较为模糊的“传奇杂剧”。这一转变,代表了民国时期戏曲文体的主要特征;体制特征从宫调、曲牌、用韵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宫调上借宫之法使用明显。戏曲曲牌的使用特征为,南北合套、集曲、缠达体、联章体的使用较为突出。语言特色表现明显,且人物形象鲜明。两章内容将全方位分析姚鹓雏五部戏曲作品。姚鹓雏在晚清民国时期的戏曲作家中,代表了当时戏曲创作的风格与主流特色,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他的戏曲作品,既是对传统戏剧艺术的传承,又有新时代的特点,反映了民国戏曲创作的时代特色。

刘衍青[3](2015)在《《红楼梦》戏曲、曲艺、话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由小说《红楼梦》改编的戏曲、曲艺、话剧作品为研究对象,在全力搜集、阅读相关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对原着与改编作品的比较,重点探讨了《红楼梦》戏曲、曲艺、话剧的改编与时代变迁的关系、主题思想的变化、人物形象的嬗变、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及戏曲、曲艺名角对改编作品的演绎等。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戏曲为主,第二部分以曲艺为主,第三部分以话剧为主,在各部分的论述中结合戏曲、曲艺、话剧的艺术特征展开论述,每一部分都对该艺术门类的《红楼梦》改编作品做了较详尽的概述。戏曲、曲艺部分,在按照时间分期的基础上,以剧种、曲种为序,对不同种类的《红楼梦》改编作品做了分类述评,并在一粟的《红楼梦书录》和胡文彬《红楼梦叙录》的基础上,补充、增添了一些作品,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红楼梦》戏曲所论述的内容包括概述、戏曲改编与时代的关系、人物形象的嬗变及戏曲名角与“红楼戏”。“概述”中述评了清代乾隆五十七年至新世纪期间,传奇、杂剧、昆剧、京剧、桂剧、粤剧、越剧、秦腔、评剧、闽剧、川剧、潮剧、吉剧、龙江剧、淮剧、上海滩簧、曲剧、锡剧、豫剧、湘剧、黄梅戏、绍剧等二十多个剧种的《红楼梦》作品,兼述其演出情况。《红楼梦》戏曲改编与时代的关系中重点阐述《红楼梦》戏曲剧目受到传统伦理、社会改良、意识形态、戏曲发展、民间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红楼梦》戏曲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清代“红楼戏”在对宝玉和黛玉形象的塑造上,既尊重原着,也有刻意的修饰、修正和无意的误读。其目的是使人物符合传统伦理的要求。民国时期宝黛钗的形象既有突破也有缺憾,突破在于强化了宝黛彼此牵挂、体贴之情。缺憾在于:(1)为了表现黛玉性情和顺、审慎知理的一面而有损其特立独行、孤高清标的个性;(2)对宝玉形象作了庸俗化的处理,融入了浪荡公子的品性。“十七年”期间的“红楼”人物形象在阶级斗争主题的支配下,刚硬有余,圆润缺失,以晴雯的剑拔弩张、袭人的阴狠恶毒为代表。新时期“红楼戏”中的人物呈现出“小人物唱大戏”的特征,刘姥姥、焦大、娇杏、妙玉等人物成为主角,或传达人间温情,或反思历史,或批判官场,或揭示人性,多以原着为基础,展示其复杂性。并让人物形象承担着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对王熙凤、宝钗、贾雨村等人物表现出包容的态度,甚至回避小说中宝钗等人物的品质缺陷,使其具有近乎完美的人格。戏曲名角参加改编并演出红楼戏,不仅使红楼的故事得到广泛的传播,还使得《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更加动人。《红楼梦》曲艺所论述的内容包括概述、曲艺改编与文人及城市传媒之间的关系、《红楼梦》曲艺的叙事特征、《红楼梦》曲艺的人物及《露泪缘》的成就等。概述以曲种为序,述评了评书、子弟书、弹词、广东木鱼书、南音、弹词开篇、鼓词、河南大调曲子、河南坠子、福州评话、岔曲、单弦、兰州鼓子、飏歌、广西文场、马头调、岭儿调、扬州清曲、四川清音、西府曲子、湖南丝弦、粤曲、龙舟曲、山东琴书、四川扬琴、恩施扬琴、莲花落、相声、山东平调、四川竹琴及蒙古族的乌力格尔、达斡尔族的乌春等三十多个曲种所改编的《红楼梦》曲目。《红楼梦》曲艺在清末至民国时期曲艺大繁荣的背景下,在韩小窗、马如飞等有较高文学素养的文人与艺人的参与创作下,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城市书坊业、唱片公司、广播电台等新旧传媒及曲艺名角的表演,对《红楼梦》曲艺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红楼梦》曲艺的叙事特征主要表现在“诗性叙事与书场叙事的结合”与“故事情节的铺陈与浓缩”两个方面。《红楼梦》曲艺的人物塑造别有特色,重点描摹了黛玉、宝玉、晴雯等主要人物,同时多视角地塑造了其它红楼人物。黛玉形象的塑造集中摹写她的愁情,对宝玉形象的塑造则围绕其痴情展开,在不同曲段中反复皴染、描摹这些特征。不足的是,二人形象在曲艺作品中多有世俗化的描写,如宝黛攻读“四书五经”,追求科举功名的情节等。《露泪缘》是《红楼梦》曲艺中成就最高的作品,被许多曲种移植、借鉴,该章重点分析其艺术成就。该作情节编排依托原着后四十回,却能巧妙交待前八十回的故事情节,使全篇逻辑清晰、合乎情理。人物塑造注重延续前八十回人物性格,又有独特的创造。艺术手法多样,通过用典故、穿插方言俗语、采用对比手法等,使《红楼梦》的诗意与书场的俚俗相融合。《红楼梦》话剧所论述的内容包括概述、主题的新变、艺术手法的新奇及赵清阁《红楼梦》话剧分析等。概述中述评了民国及建国后《红楼梦》话剧的改编与演出。《红楼梦》话剧的主题不同于戏曲、曲艺,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可归纳为家庭伦理、女性婚恋、时事政治与民众苦难、以象征手法揭示民族性格的劣根性、人生反思与当代众生乱相的揭示等五个方面。《红楼梦》话剧的艺术手法以新奇的面貌而引人关注,无论是民国时期的作品还是新世纪的“先锋”话剧,都以表达方式独特或另类而与戏曲、曲艺形成对比。赵清阁是创作《红楼梦》话剧数量最多、质量较高的作家,其作品呈现出以下特点:忠实于原着的改编原则、重视舞台效果的改编技巧、改编者思想的适度表达。《红楼梦》原着的经典性为戏曲、曲艺、话剧的改编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纵观《红楼梦》二百多年的改编历程,家族伦理、女性婚恋、赤子人格及对社会弊病的揭示是改编者关注的主要内容,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则贯穿了《红楼梦》的改编史。《红楼梦》改编成戏曲、曲艺、话剧等艺术形式,既扩大了原着的影响,也丰富和滋润了这些艺术形式。

苏超[4](2014)在《“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传递到全国的每个角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鸿沟”。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至今已跨越12年,然公众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却存在严重不足,此外,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症结有哪些?其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本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材料系统分析、网上资源统计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服务民众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1)采用深度阅读并按照关键词、主题进行归类的方法对国内外374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2)通过对文化共享工程241期工作简报、4000余条主要新闻材料、国家历年来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山东省十余个市县服务点和国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访谈资料的分析,对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3)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数字文化网、31个省级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资源、中国国民休闲小康指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的挖掘分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4)以“心声·音频馆”与“上图讲座”两种资源的网上收听次数/观看次数为数据基础,分析公众对这两类资源的偏好程度;(5)在前面几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6)对国外相似项目进行分析;(7)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8)构建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分别是立足国家层面与基层的整体性研究,立足省级视角、市县视角、农村视角的实践研究,针对技术、培训、绩效评估、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等的专题研究。(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据“建设”与“应用”的比重分为初步探索、普遍发展、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相关利益群体主要由提供决策与保障群体、实施监管群体、合作参与群体、用户群体构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基层的方式主要通过两条支路完成。(3)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对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的贡献,中观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贡献,微观层面主要变现为对国家公共数字资源的充实与对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4)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制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维度。(5)本研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借鉴国外相似项目,对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战略设计:一是资源设计达到标准统一,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设计达到系统全面;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开发适应的技术平台,以及搭建多元的、人性的、环保的服务终端;四是通过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多举措的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进行服务设计,实现“服务到人”的目标。(6)在文化共享工程顶层设计与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设、利用、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国内首次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有关见解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第二,论文采用“四象限图”分析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偏好程度,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杨慧[5](2014)在《民国时期私家藏曲研究》文中认为藏曲活动渊源已久,今于宋元时期藏书家目录、戏曲目录、学人笔记及文集中多有记载,然而在古代八百年藏曲活动的发展历史中,因秘而不宣的藏曲观念及戏曲从未进入学术研究视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古代藏曲活动显而不彰,如此不但藏曲未能长存不散,也未能对古代戏曲研究产生重要影响。民国时期,随着西学东渐中国俗文学研究的兴起,在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中,由学人个体肩负起的藏曲活动不但在保护中国古籍文献与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现代戏曲学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相较古代藏曲活动,民国时期藏曲活动在藏曲者、藏曲观念、藏曲范围、藏曲作用等方面发生了一些新变。首先,藏曲者身份多为戏曲研究者或是戏曲艺术家,他们或以戏曲表演为业,或以戏曲研究为业,藏曲之目的旨在学术研究,而在藏曲者间的藏曲活动交流及戏曲学交流极为频繁,国内戏曲研究者共同创办戏曲研究团体、互访戏曲文献,相讨戏曲研究中的各类问题;我国学者与日本学者者之间也互动频繁,不但为戏曲学保存了珍稀文献,也互相影响了他们戏曲文献的收藏范围及戏曲研究。其次,民国时期藏曲观念之新变对戏曲进入现代学术研究产生重要影响,戏曲研究者为研究需要而勤勉地搜集戏曲文献,提升了戏曲文献的价值,为戏曲学发展奠定了实证性研究基础。第三,民国时期藏曲范围相较我国传统藏曲,收藏范围由元曲杂剧、明清传奇等文人案头文献扩展至梨园抄本、曲谱、身段谱等民间场上文献,拓展了戏曲研究领域,由是民国时期藏曲数量蔚为大观。第四,民国时期私家藏曲的作用不但体现在文献的保存、整理、编纂出版方面为戏曲学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对近代戏曲学体系的完善有实质影响,在戏曲史研究、戏曲文献研究、戏曲理论研究、戏曲剧场演出研究等方面推动了戏曲学的建构。论文通过系统整理民国时期私家藏曲活动相关史料,在中国藏曲发展史与戏曲学发展史视野下,将藏曲活动视为现代戏曲学实际发生及演变的存在方式,考察在民国藏曲活动中戏曲学的创建与变迁,考释民国时期私家藏曲者的藏曲实绩与取得戏曲学术成就。

金美仙[6](2011)在《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研究(创刊-1966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文版《延边日报》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对内、对外信息交流与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之一。它以延边为主要舞台,多角度展示了美丽延边的风采。其上刊载了数目颇丰的、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受到报纸这种特殊载体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代表性、广博性、现实性和地域性等特点。它不仅对延边文学起到导向作用,而且为延边地域文学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极具社会影响力。《延边日报》文学为研究延边地域文学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如上所述,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独具的、重要的文学研究价值和意义,但尚无人涉及此领域。因此,笔者试在本论文中,对1958年1月1日(汉文版创刊)至1966年12月31日(延边日报社被军事接管前),刊载在汉文版《延边日报》上的文学作品进行整理与文学研究。笔者共采集到2211篇文学作品,首先将其按照不同的文学样式,进行了分类与归整。然后,运用文体学、比较文学形象学、地域文学、报刊文学等研究方法,以社会学批评、意识形态批评方法为基础,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体验和理性分析。论文首先对《延边日报》进行了综合概述,并阐述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等;其次,从传统文体与特色文体两个视角出发,对不同文体文学作品的创作情况、文学风格、地域特点等,进行文学研究及评价。最后,从汉族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朝鲜族形象,及汉文版《延边日报》对地域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这两个主题框架出发,深入探究延边朝汉文化相互交融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价值。

许文彩,柯军[7](2004)在《花开的方向——记京剧表演艺术家万惠明》文中指出 一位素衣少女立于悬崖之上,身下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陡然间,只见那少女一跃而下,纵身投入大海之中。一位翩翩青年急迫而至,飞身跃入海中,少女得救了……这是根据杨沫的同名小说《青春之歌》改编的现代京剧中的经典一幕。也正是在四年前,沉寂多年的安徽省京剧团,因《青春之歌》的火爆而容光焕发,

二、花开的方向——记京剧表演艺术家万惠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开的方向——记京剧表演艺术家万惠明(论文提纲范文)

(2)姚鹓雏及其戏曲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第一章 姚鹓雏生平交游考述
    第一节 姚鹓雏生平概述
        一、幼年启蒙阶段
        二、京师学习阶段
        三、报刊活动阶段
        四、教职从政阶段
    第二节 姚鹓雏交游考述
        一、知遇之师
        二、南社友人
        三、京剧名家
第二章 戏曲创作研究
    第一节 争议作品辨析
        一、《鸳鸯谱》存佚辩证
        二、《山人扇传奇》归属问题
    第二节 内容主题
        一、历史风情剧
        二、时事讽世剧
        三、文人情怀剧
    第三节 创作动机
        一、借古喻今
        二、时事关怀
        三、文人雅致
第三章 戏曲艺术特征探析
    第一节 文体界定
    第二节 体制特征
        一、宫调特征
        二、曲牌特征
        三、用韵特征
    第三节 语言特色
        一、新兴词汇的使用
        二、集诗与本诗的运用
        三、曲少白多的特点
        四、极具意蕴的开场曲
    第四节 人物形象特色
        一、烈女
        二、志士
        三、优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姚鹓雏戏曲作品用韵情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红楼梦》戏曲、曲艺、话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编:《红楼梦》戏曲研究
    概述
        第一节 清代《红楼梦》戏曲
        第二节 民国时期《红楼梦》戏曲
        第三节 建国后《红楼梦》戏曲
    第一章 《红楼梦》戏曲的多元文化特征
        第一节 清代《红楼梦》戏曲的都市发展
        一、北京的《红楼梦》传奇
        二、扬州、上海的《红楼梦》戏曲
        三、广州的《红楼梦》戏曲
        第二节 民国时期京、沪《红楼梦》戏曲的繁荣
        一、新式文人与《红楼梦》戏曲
        二、观众群体的变化与《红楼梦》戏曲
        三、传媒与《红楼梦》戏曲
        四、竞争机制对《红楼梦》编演的影响
        第三节 建国后《红楼梦》戏曲的多元文化
        一、意识形态文化对《红楼梦》戏曲的束缚
        二、诗意文化对《红楼梦》戏曲的浸润
        三、民间文化对《红楼梦》戏曲的濡染
    第二章 《红楼梦》戏曲人物形象的嬗变
        第一节 清代红楼戏人物形象
        一、黛玉形象的本色与“润色”
        二、宝玉形象的“误读”与修正
        三、设立专折(出)塑造红楼女性形象
        四、《红楼梦》人物的全景式塑造
        第二节 民国红楼戏人物形象的新变
        一、宝黛形象的微妙变化
        二、红楼丫头聪慧率真形象的再现
        三、“红楼”女性形象承载起婚恋主题
        四、贾政等人物形象的时代特点
        第三节“十七年”红楼戏人物形象的意识形态化
        一、反抗者晴雯等人物形象的塑造
        二、施恶者王熙凤等人物形象的塑造
        三、徐进等剧作家对宝玉形象的刻画
        四、“十七年”间红楼戏人物塑造的创新之处
        第四节 新时期红楼戏人物形象平民化
        一、宝玉成为新时期红楼戏的主角
        二、“小人物,唱大戏”
        三、对王熙凤、薛宝钗等人物的“包容”
    第三章 戏曲名角与红楼戏
        第一节 名角竞演红楼戏
        一、清代戏曲名角与红楼戏
        二、民国戏曲名角与“红楼戏”
        三、建国后,戏曲名角与“红楼戏”
        第二节 戏曲名角对“红楼戏”的艺术创新
        一、对红楼人物的深情演绎
        二、对红楼戏的创新演绎
中编:《红楼梦》曲艺研究
    概述
    第一章 《红楼梦》曲艺的改编与传播
        第一节 文人、艺人与“红楼梦”曲艺的改编
        第二节 名艺人对“红楼梦”曲艺传播的推动
        第三节 传媒与《红楼梦》曲艺
    第二章 《红楼梦》曲艺的叙事特征
        第一节 诗性叙事与书场叙事的结合
        第二节 故事情节的铺陈与浓缩
    第三章 《红楼梦》曲艺的人物
        第一节 黛玉愁情的反复皴染
        第二节 宝玉痴情的多面描摹
        第三节 宝黛形象的世俗化描摹
        第四节 《红楼梦》人物的多视角全面塑造
    第四章 《露泪缘》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合乎情理与逻辑的情节编排
        第二节 前八十回人物性格的延续与创新
        第三节 丰富而恰当的艺术手法
下编:《红楼梦》话剧研究
    概述
        一、民国时期的《红楼梦》话剧
        二、五十年代至新世纪的《红楼梦》话剧
    第一章《红楼梦》话剧主题的新变
        第一节 家庭伦理主题的浅俗与劝诫
        第二节 女性婚恋主题的时代意蕴
        第三节 时事政治与民众苦难主题
        第四节 民族性格劣根性的揭示
        第五节 当代众生乱相的反映
    第二章 《红楼梦》话剧的艺术手法
        第一节 民国《红楼梦》话剧的新奇编排
        第二节 新世纪《红楼梦》话剧的另类表达
    第三章 赵清阁的《红楼梦》话剧
        第一节 忠实于原着的改编原则
        第二节 重视舞台效果的改编技巧
        第三节 改编者思想的适度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附图清单
附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设定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数字鸿沟
        二、文化信息资源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四、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
        一、知识沟理论
        二、文化权利
        三、文化传播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公共物品理论
        六、贫困文化理论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
        一、建立试点
        二、启动应用
        三、全国推广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
        一、建设流程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四、资源构成分析
        五、服务方式分析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民国时期私家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私家藏曲渊源及发展概述
    第一节 古代私家藏曲发展回顾
        一、文人别集、序跋、笔记
        二、见于私家藏书目录记载者
        三、不见记载,依据传世文献可考者
        四、据戏曲目录编撰判断可能接触私家藏曲者
    第二节 民国时期私家藏曲发生的社会环境
    第三节 民国时期私家藏曲新变
        一、藏曲家的群体性出现及身份之新变
        二、藏曲数量蔚为大观及藏曲观念之新变
        三、藏曲用途之新变
第二章 藏曲家及其藏曲活动述论
    第一节 藏曲家概述
        一、学者型藏曲家
        二、收藏型藏曲家
        三、艺术家型藏曲家
        四、日本藏曲家
    第二节 民国时期藏曲家的交游(上)
        一、马廉与郑振铎、傅惜华等人的交游
        二、吴梅与郑振铎、钱南扬、卢前的交游
        三、齐如山与梅兰芳、傅惜华等人的交游
    第三节 民国时期藏曲家的交游(下)
        一、中国学者赴日访曲
        二、日本学者来华访曲——长泽规矩也与马廉、傅惜华等人的交游
    第四节 浅谈藏曲家用印
        一、藏曲印的内容
        二、藏曲印的功能
第三章 民国时期所藏戏曲文献叙考
    第一节 民国时期私家所藏戏曲文献类型
        一、藏曲文献类型
        二、所藏戏曲的体裁
        三、收藏戏曲的地域
    第二节 对明代坊间刻本的收藏
        一、明代坊间刻本收藏概貌
        二、明代坊刻本的商业特征
    第三节 日本学者所藏中国戏曲文献
        一、国内稀见抄刻本
        二、地方曲艺文献的收藏
        三、时调曲谱
    第四节 海外戏曲文献的归流
    第五节 众家藏《坠钗记》版本比较
第四章 私家藏曲与现代戏曲学析论
    第一节 民国藏曲活动与戏曲研究的兴起
    第二节 民国时期私家藏曲与现代戏曲学的演进
        一、藏曲目录的集中刊发
        二、作为藏曲节点的珍稀文献公布
        三、作为学术共同体的戏曲研究者
    第三节 民国时期私家藏曲与现代戏曲学格局的形成
        一、藏曲与戏曲文献学
        二、藏曲与戏曲史研究
        三、藏曲与戏曲演出研究
第五章 戏曲研究者的藏曲活动
    第一节 吴梅藏曲活动
        一、藏曲概貌
        二、吴梅藏曲与曲学成就
    第二节 郑振铎藏曲活动
        一、藏曲概貌
        二、郑振铎藏曲与戏曲研究
    第三节 傅惜华藏曲活动
        一、藏曲概貌
        三、傅惜华藏曲与曲学成就
第六章 戏曲艺术家藏曲活动
    第一节 齐如山藏曲活动
        一、百舍斋所藏戏曲文献
        二、北平国剧学会中的齐如山藏曲
        三、齐如山藏曲的归宿
    第二节 梅兰芳藏曲活动
        一、缀玉轩藏珍本戏曲
        二、缀玉轩剧本汇存
        三、缀玉轩藏其它戏曲史料
    第三节 程砚秋藏曲活动
第七章 日本学者的藏曲活动
    第一节 长泽规矩也藏曲及其戏曲目录编纂
        一、长泽规矩也戏曲研究概述
        二、日本戏曲目录编纂略论
        三、长泽规矩也戏曲目录编纂的特点
        四、余论
    第二节 神田喜一郎藏曲与戏曲目录的编纂
        一、《鬯盦藏曲志》自题诗与神田喜一郎的藏曲旨趣
        二、《鬯盦藏曲志》的版本与内容
    第三节 泽田瑞穗藏曲活动
        一、泽田瑞穗的藏曲与《风陵文库目录》
        二、泽田瑞穗的藏曲特点
        三、藏曲归宿及文献价值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6)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研究(创刊-1966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延边日报》综述
        1.1.1 《延边日报》概述
        1.1.2 朝文版《延边日报》概述
        1.1.3 汉文版《延边日报》概述
    1.2 《延边日报》研究现状
第二章 考察对象的界定、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概述
    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2.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3 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的采集与整理
    2.4 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汉文版《延边日报》一般文体文学作品研究
    3.1 小说
        3.1.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3.1.2 小说文体受到"冷落"的原因
        3.1.3 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3.1.4 充满地域色彩的典型环境
        3.1.5 小说情节的概念化、意识化
    3.2 散文
        3.2.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3.2.2 "延边全景图"式的叙事散文
        3.2.3 洋溢着政治热情的抒情散文
    3.3 诗歌
        3.3.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3.3.2 功利性极强的审美意识形态
        3.3.3 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3.3.4 诗歌语言的世俗化、平民化
    3.4 通讯
        3.4.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3.4.2 异彩纷呈的通讯样式
        3.4.3 真实再现延边人文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
        3.4.4 充满政治教育、鼓动气息的通讯文体
    3.5 评论
        3.5.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3.5.2 评论受到高度重视
        3.5.3 评论种类的百花齐放 #(30)
        3.5.4 文质兼优的评论文学
第四章 汉文版《延边日报》特色文体文学作品研究
    4.1 民间传说
        4.1.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4.1.2 完整、动人的故事情节及鲜活的人物形象
        4.1.3 朴实、欢快、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
        4.1.4 生活现实与艺术虚构的完美结合
        4.1.5 朝鲜族民族品格的体现
    4.2 二人转
        4.2.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4.2.2 独具魅力的二人转语言
        4.2.3 个性化的文本特色
        4.2.4 独具特色的文体特征
    4.3 歌谣
        4.3.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4.3.2 创作主题的广博性特征
        4.3.3 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写作风格
        4.3.4 异彩纷呈的语言风格
    4.4 其他特色文体
第五章 汉文版《延边日报》的地域文化价值
    5.1 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中的"朝鲜族形象"
        5.1.1 朝鲜族女性外柔内刚的形象
        5.1.2 朝鲜族男性形象
        5.1.3 朝鲜族的民族性格
        5.1.4 朝鲜族的祖国情怀
    5.2 汉文版《延边日报》对延边地域文学的影响
        5.2.1 文学导向作用
        5.2.2 创造良好的群众环境
        5.2.3 文学创作队伍的发展、壮大
        5.2.4 为朝汉文学的沟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2.5 为延边文学与作家创造平台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目录(创刊至1966)

四、花开的方向——记京剧表演艺术家万惠明(论文参考文献)

  • [1]曹文澜录订昆剧身段谱研究[D]. 周之辰.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姚鹓雏及其戏曲作品研究[D]. 石佳.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红楼梦》戏曲、曲艺、话剧研究[D]. 刘衍青. 上海大学, 2015(02)
  • [4]“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 苏超. 南开大学, 2014(07)
  • [5]民国时期私家藏曲研究[D]. 杨慧. 山西师范大学, 2014(08)
  • [6]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研究(创刊-1966年)[D]. 金美仙. 延边大学, 2011(04)
  • [7]花开的方向——记京剧表演艺术家万惠明[J]. 许文彩,柯军. 科教文汇, 2004(01)

标签:;  ;  ;  ;  ;  

花的方向——京剧表演艺术家万惠明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