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住宅业的市场前景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朱哲雷[1](2015)在《居民家庭房产和金融资产对消费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认为研究消费问题应该回归到现代经济学的起点,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在探寻国民致富的奥秘时,发现资产的唯一目的就是求得目前的消费,这一发现也开启了对资产、消费两者关系的研究。本世纪初,我国居民家庭房产和金融资产的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不断完善。以金融市场为例,我国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在近些飞速发展,这增加了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的多样性和流动性。国家政策的支持推进了居民金融资产和房产的持有比例,这有利于发挥金融资产和住房资产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资产对消费的影响,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性的思路。基于此,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居民家庭资产对消费影响的已有学术研究成果,回顾了资产和消费关系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理论,详细分析了居民家庭资产影响消费的机制。其次,本文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2年的预调查数据,在区分耐用品消费和非耐用品消费的基础上测算房产和金融资产价值的变化使得消费变化的具体数值,并测算资产扣除债务后的净资产价值的变化使得消费变化多少,并将这些变化值进行比较并分析原因。经过研究得出,中等收入家庭的资产增加对消费的拉动作用要大于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资产增加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其中,年人均收入为0.5-3万元的家庭的房产和金融资产增加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最大:在这些家庭中房产价值和金融资产值各增加100元,消费将分别增加9.55元和8.46元。家庭房产增值对消费的拉动作用要比金融资产增值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房产价值对消费的弹性在0.04-0.05之间,即房产增加100元将带来消费的增长为4-5元,而金融资产值对消费的弹性在0.02上下波动,即金融资产增加100元将带来消费增长为2元;房贷通过影响资产值对消费也有影响,但金融借款对消费的影响不大。从家庭年龄结构的总体趋势来看,老年家庭资产变化对消费的影响要低于中壮年家庭,具体而言,随着家庭户主年龄结构的不断变化,房产和金融资产的价值的变化对消费的影响在不断的减弱,以房产总值为例,年龄在45-50岁的户主家庭,房产价值增加1%将带来消费4%的增长,而与此同时年龄在70岁以上的户主家庭的房产价值增加1%只会带来消费1%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替代效应,在中青年家庭中金融资产存在微弱的“挤出效应”。收入方面,老年家庭的收入增长对消费的影响要大于年轻家庭,老年家庭的收入增长1%将带来消费增加6%,而年轻家庭的收入增长1%带来消费的增长为5%。针对得出的结论,本文提出的宏观建议是:推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加快金融市场改革的力度,关注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张丽琴[2](2010)在《住宅市场预测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房地产的异常波动常常会牵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更深入影响每个老百姓的家庭,所以,对房地产,特别是住宅市场的信息收集与预测系统成了为政府,业界以及学界关注的重点,其中预测系统的建立是关键,因此,有效利用数理统计建立更为一般,更为全面,更为有效的预测系统是必需的,而ARIMA模型是比较常用的金融时间序列理论,其主要研究各个经济变量自身的数量关系,住宅市场数据有同样有符合ARIMA模型的特征,因此利用ARIMA模型拟合是比较可信的。本论文选用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住宅指标: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市的新房成交量,全国房屋销售价格水平同比指数与环比指数,上海、北京的居住土地出让面积及成交金额。利用混合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作为理论依据对上述研究对象建模分析,并结合Bayes理论的先验概率、后验概率、似然法对模型进行修正,最终得到在不考虑政府行为性的前提下的预测模型,通过对残差的平稳性与随机性判断来确定拟合效果,并对未来20年的新房交易量、新房房价等给出预测。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常用模型,并对已有模型做出归纳与总结,找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然后对原始数据做修正,同时阐述ARIMA模型理论,Bayes修正理论,并利用这些建模理论对修正后的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对未来20年的相关指标给出预测结果。最后是论文的结论部分。
孙维丰[3](2009)在《天津市房地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津市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近年经济发展迅猛,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在天津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发展战略,给天津市房地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天津市实现战略跨越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从研究房地产业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条主线出发,对天津市房地产业发展系统研究,分析天津市房地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关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为天津市房地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分析与政策选择,进而提高房地产业运行效率。本论文首先从天津市房地产业发展外部环境和房地产业发展相关要素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对与房地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天津市地理位置,城市总体发展定位以及天津市产业布局等市场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同时也对天津市城市化发展,产业结构,房地产开发投资及销售情况,包括房地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1990-2006年天津市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平均达67.33%,2005-2007年天津市商品住宅交易总额均占商品房交易总额的80%以上,住宅产业作为天津市房地产业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住宅产业与国民生计息息相关,近年天津市住宅产业是否存在过热的情况值得研究。本论文对天津市住宅产业重要的交易类指标进行分析,通过热度分析图法比较分析天津市各区域住宅产业发展状况,系统研究了近年天津市住宅产业发展热度情况。与宏观经济运行过程的周期波动一样,房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客观存在着周期波动现象。正视天津市房地产业的周期波动现象,对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天津市房地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论文研究了天津市房地产业周期波动影响因素,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利用SPSS软件,详细分析影响天津市房地产周期的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城市化进程因素、心理因素。运用单指标和多指标方法,对天津市房地产周期进行分析,得出天津市房地产的周期波动规律,并对天津市和全国房地产周期波动进行了对比分析。住房保障制度的实质是政府利用国家和社会的力量,通过行政手段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适当住房,解决住房问题。在不同国家(地区)、同一国家(地区)的不同时期,住房保障制度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本论文在研究发达国家住房保障政策基础上,根据天津市本土实际,分析天津市住房保障模式内容与特点,提出了应加大住房合作模式的住房保障模式的建议。房地产业一直被认为是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宏观角度,本论文建立了属性数学模型研究天津市房地产市场风险状况,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微观角度,本论文系统地提出了房地产项目风险投资的物元分析模型,结合效用理论,将风险评价中存在的主观风险判断与客观存在风险综合考虑,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风险决策的可靠性,为房地产投资风险决策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是建设集约型社会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本论文从分析国内外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入手,定义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人口方面和土地方面分析天津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现状,论述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方法论研究,提出建立在信息化贯穿始终的全团队、全过程、全要素的房地产可持续管理方法论集成模型。重点介绍全团队房地产可持续管理技术方法和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出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管理信息系统构架体系,并对房地产可持续造价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研究。为天津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有序进行,提供理论依据。
戴莹[4](2007)在《城市住宅市场需求规模与需求结构研究 ——以昆明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住宅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宅业对整个房地产业,对关联产业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都非常明显,所以,建立科学的预测模型对住宅市场需求进行预测,明确住宅供给、需求的真实状况,找出市场规模和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将有助于形成对未来住宅市场的合理预期,在为城市政府经济管理和发展策略等政策制订提供参考的同时,也将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居民居住水平的提高和房地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在借鉴、应用国内外住宅理论的基础上,以昆明市住宅市场为研究目标,以定性分析为指导,定量分析为龙头,通过深入分析影响住宅需求的因素,构建城市住宅市场需求预测的理论模型,预测了昆明市未来十年住宅市场的需求规模;并在此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分考虑和不考虑“国六条”的影响两种情况,对昆明市2006年—2015年的住宅需求结构进行了预测;最后针对昆明市住宅市场现状和未来变动的趋势,对市场参与者和政府管理者提出相关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发现国内外相关的预测方法和理论模型较多,影响住宅需求的因素也较多,根据昆明市相关历史数据分析表明,昆明市住宅需求规模与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住宅价格、利率、人均住宅消费支出、恩格尔系数、城市人口、家庭规模、城市化率以及人均居住面积的都显着相关,其中,与利率、恩格尔系数和家庭规模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定义昆明市住宅需求规模的理论模型为:HD=f(HP·AG·AI·AC·AS·R·P·N·E·C),并在理论模型基础上,根据对历史数据的定量分析,得出了昆明市住宅需求规模的计算公式和预测结果。
张丽丽[5](2007)在《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商业房地产投资风险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住宅房地产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开发商从中可获取的利润已日趋减少。而商业房地产由于其兴起的时间较短,利润空间较大,正成为我国房地产开发商的一个新的投资热点。然而,由于商业房地产运作模式的复杂性以及开发商投资的盲目性,致使我国的商业房地产开发伴有较高的风险。在我国的部分城市中,由于盲目的建设大中型商业设施,已给政府、开发商、投资者以及经营者带来了较大的损失。因此,在商业房地产投资时,进行投资风险度量及科学决策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商业房地产的特点和发展现状之后,从开发商的角度出发,系统地对我国商业房地产风险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从总体上,总结出我国商业房地产的风险类型及特征,并给出度量风险的指标。商业房地产投资决策涉及的因素多、影响面广,并且这些因素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而商业房地产投资决策是一种风险决策。本文通过对现有风险型决策方法的研究,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找到了研究的切入点:针对如今被广泛应用的期望损益值法存在的较难准确地反映客观真实情况的不足,提出利用贝叶斯理论修正对自然状态的概率估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这一理论的商业房地产投资风险决策模型。通过对模拟案例的分析,证明本文建立的商业房地产决策模型能通过市场调查增加信息量来对先验概率进行修正,从而提高决策者对未来可能性的把握,达到降低决策风险的目的。另外,通过对该模型抽样信息价值的考察,从经济角度证实了其可行性与必要性。
孔颖[6](2006)在《影响我国城市住宅市场供求关系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由五章内容构成。第1章是绪论部分,在阅读和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住宅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现状,确定了论文的研究结构和技术路线。第2章,定义了本论文的主要概念,总结了选取影响住宅供求市场的相关因素涉及的相关理论,探求论文论述的理论依据。第3章,创造性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应用于城市住宅供求市场影响因素的分析,并采用系统内、外因素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探寻不同城市的影响需求市场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规律性研究。第4章,引入均衡价格概念,探测城市住宅价格和供求市场的数量关系。第5章,利用前面章节的论述结果,对提高我国住宅市场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提出对策和建议。最后,系统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展望。
刘思[7](2006)在《工业化住宅产品的市场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住宅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由于我国住宅产业起步晚,住宅产业化程度不高,当前已不能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研究如何提高住宅产业市场化程度,推行集约型工业化住宅,提高住宅品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住宅消费需求,走住宅一体化的道路——住宅产业化,大力发展工业化住宅产品,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学术界和政府主管部门对工业化住宅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市场评价仅是从定性的角度,缺乏客观、实际的市场发展战略理论和方法。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住宅产业发展现状的阐述、分析,并对我国工业化住宅产品未来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市场战略理论,探讨了现阶段开拓我国工业化住宅产品的市场发展战略,对实现住宅产业工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综合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市场竞争力比较分析,实证和规范研究等方法,把我国住宅市场的供给、需求和住宅产业发展政策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我国住宅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国外住宅产业发展的差距,明确我国工业化住宅产品市场发展的方向、市场战略模式等。 作者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而入手: 一是追溯我国住宅建设发展情况,提出问题,找出差距。 我国原有的住宅建设方式受计划经济体制与落后生产力的影响,秦砖汉瓦、手工操作、现场施工、建筑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住宅质量难以保证,住宅建设工业化程度低,施工以现场手工作业为主,生产效率低,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建筑材料、设备及住宅部品的供应,没有形成技术先进、规范生产、系列化配套的社会化供应体系,这种状况导致住宅质量不高,设备通用性差,性能成本比不合理、建设资源浪费等,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住房品质的要求。 二是提倡集约型的工业化住宅,推行工业化住宅产品及其产业化运作为切入点。 通过工业化住宅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定位,阐述工业化住宅在我国建筑住
王建刚[8](2005)在《商品住宅市场分析与需求总量控制》文中研究表明住宅业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对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通过对空置住宅问题的处理,商品住宅总量的模型的建立和通过模型对需求总量进行控制来尝试着解决部分的问题。笔者所做的具体工作如下。 本文从住宅市场研究入手,综述了住宅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前景,探讨了住宅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住宅市场的特征和住宅市场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当前住宅市场的形势和相应的对策;讨论了住宅空置的问题,收集了大量真实的数据,通过数据揭示了住宅空置的现状,对空置住宅的成因及其影响进行了探讨,针对其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通过对国内外部分住宅需求总量模型的研究,分析了相关模型的优缺点,在综合考虑了我国住宅市场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模型,采用武汉市相关的截面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了武汉市的商品住宅需求总量模型。通过建立的模型来对武汉住宅市场未来几年的住宅需求进行预测和控制,并分析了武汉市住宅市场表现出来的部分特征,对于繁荣武汉商品住宅市场给出了几点建议。
田刚[9](2005)在《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研究》文中指出从全球范围讲,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已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这一大趋势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业已成为全世界关心的问题。在这场全球性的竞争与合作的潮流中,由日本、中国部分地区、韩国、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和蒙古等国家(地区)所构成的东北亚区域的经贸合作与发展格外引人注目。该区域内的国家拥有世界最高的工业化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国家间地理接近,交通便利。同时,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及雄厚的资金技术也是进行经贸合作与发展的先决条件。在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中林业经贸合作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区域拥有世界上重要的、惟一没有被全面开发的林区,森林资源丰富,林业技术实力强大,资本雄厚,劳动力资源丰富,林木产品供给与需求量大,是世界上林业发展潜力很大的地区。从生产要素分布上看,各个国家(地区)在技术、资金、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明显特点,其分布具有层次性、差异性和梯度性。 本文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国内外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的比较分析,系统地应用相关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并在分析东北亚区域社会经济现状与发展历程的现实基础上,深入研究和探讨东北亚区域林木产品供给与需求情况,指出:东北亚区域林木产品供给与需求总量在世界林木产品供给与需求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区域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林业经济合作与贸易活动频繁,已成为世界林木产品供给飞速增长的最重要地区。在系统研究东北亚区域林木产龃进出口贸易的基础上,提出由于俄罗斯森林资源的供给丰富性、全球森林资源的日益枯竭和中日韩等国对木材的刚性需求和偏好,未来的东北亚区域林木产品贸易规模呈现出上升趋势,其发展潜力是巨大的。特别强调的是: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在原木、锯材、木浆、纸浆等初级加工品供给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家具、木制品和人造板的生产与开发在区域林木产品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 通过对东北亚区域林业生产要素的跨国界优化组合配置的研究,在提出了推进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和开展合作应遵循的原则的同时,重点阐述了推进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的战略构想:即营造东北亚区域林业产业集群、建设东北亚区域森林资源基地、启动东北亚区域林产品共同市场、推动东北亚区域跨国林业经贸合作区建设和构建东北亚区域林业经济共同体的战略构想。 本文提出了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采用更适宜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的“四步走”发展战略,详细阐述了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应当走“区域发展、梯度重点推进”的实施战略,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基于东北亚区域内林业经贸合作的复杂性、渐进性等特点以及开发森林资源地域性的限制,提出要以中俄森林资源合作开发利用作为推动整个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的切入点,以林业直接投资合作的启动为现实起点,以中俄林业经贸合作作为整个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的突破口来带动东北亚区域
陈煜红[10](2004)在《我国福利性住宅发展目标及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福利性住宅是我国在房改的过程中,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住房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政府主导,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在相关部门和组织的协同下予以实施,面向中低收入家庭和最低收入家庭的具有福利性质和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早在1991年,国务院就提出了要优先解决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1998年,国家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为契机,扩大内需,鼓励居民住房消费,果断地提出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尽快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至此,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步入了一个崭新时期,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这种多层次呈梯级发展的住房供应体系已经形成。由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都具有社会福利保障性质,故笔者在此统称为福利性住房,它对解决我国中低收入及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具有重大意义。选此课题作为笔者的硕士论文研究和写作题目,其目的是为福利性住房政策制定者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本论文从我国福利性住宅政策出台的背景、内容及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入手,通过开发量、销售量、投资额等一系列开发数据的历史现状分析,从它在活跃房地产市场、拉动经济增长、平抑商品房价、保障中低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利益、促进住宅梯级消费等方面,阐述了我国福利性住宅自实施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隐性市场行为、价格、保障范围、补贴方式等方面指出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然后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建立一系列预测模型,以历年来统计资料为基础,确定了未来我国福利性住宅的发展目标。最后,从福利性住宅的组织运作模式、定价模式、金融模式、完善福利性住宅的有关政策建议等方面提出了我国未来福利性住宅的发展模式,通过整个福利性住宅的开发链的各个环节来分析并提出其相应对策措施。
二、我国住宅业的市场前景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住宅业的市场前景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居民家庭房产和金融资产对消费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目标与假说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目标 |
1.2.3 研究假说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居民、家庭与居民家庭 |
2.1.2 资产、房产与金融资产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研究 |
2.2.2 国内研究 |
2.2.3 简单评述 |
3 理论基础与资产对消费影响机制 |
3.1 以现代经济学为基础的资产对消费影响理论 |
3.1.1 绝对收入消费理论 |
3.1.2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
3.1.3 生命周期假说 |
3.1.4 持久收入假说 |
3.1.5 随机游走假说 |
3.1.6 消费理论的新进发展 |
3.2 以行为金融学为基础的资产对消费影响理论 |
3.2.1 过度自信 |
3.2.2 前景理论 |
3.2.3 从众效应 |
3.3 资产对消费影响机制 |
3.3.1 财富效应影响机制 |
3.3.2 个体信心影响机制 |
3.3.3 实际收入影响机制 |
3.3.4 预期收入影响机制 |
3.3.5 替代效应影响机制 |
3.3.6 流动性约束影响机制 |
4 居民家庭房产和金融资产对消费影响总体分析 |
4.1 数据处理技术及原理 |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1 样本家庭及其户主的基本状况分析 |
4.2.2 样本家庭的房产状况分析 |
4.2.3 样本家庭的金融资产状况分析 |
4.2.4 样本家庭的其他物质资产状况分析 |
4.2.5 样本家庭的年均纯收入状况分析 |
4.2.6 样本家庭的消费状况分析 |
4.3 推断性统计分析 |
4.3.1 模型的设定 |
4.3.2 变量选取及描述 |
4.3.3 家庭房产和金融资产对消费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
5 不同居民家庭房产和金融资产对消费影响分析 |
5.1 不同年龄结构家庭房产和金融资产对消费影响比较 |
5.1.1 基础组与参照组家庭资产对消费影响比较 |
5.1.2 细分年龄段家庭资产对消费影响比较 |
5.2 不同收入等级家庭房产和金融资产对消费影响比较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推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
6.2.2 加快金融市场改革的力度 |
6.2.3 关注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影响 |
6.2.4 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住宅市场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对象的确定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有关房地产预测模型的相关文献回顾 |
1.2.2 关于预测模型的研究方法现存的主要问题问题 |
1.2.3 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的改进思路 |
1.3 研究目标和论文框架 |
第二章 住宅市场指标分析 |
2.1 房地产市场概述 |
2.2 住宅市场相关理论与研究 |
2.2.1 住宅的含义及特征 |
2.2.2 住宅市场的概念及特征 |
2.3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估计原理 |
3.1 时间序列 |
3.1.1 时间序列概述 |
3.1.2 平稳时间序列 |
3.1.3 非平稳时间序列 |
3.2 使用Bayes原理的估计 |
3.2.1 ARIMA过程的条件似然 |
3.2.2 Bayes原理 |
3.2.3 参数的Bayes估计 |
3.2.4 自回归过程 |
3.2.5 滑动平均过程 |
3.2.6 混合过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住宅市场模型建立 |
4.1 住宅市场描述性分析 |
4.1.1 住宅存量特征分析 |
4.1.2 商品住宅市场分析 |
4.1.3 住房可支付性与投资机会分析 |
4.2 住宅市场预测模型的建立 |
4.2.1 新房成交量 |
4.2.2 全国房屋价格水平 |
4.2.3 居住土地出让面积及成交金额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住宅市场的预测 |
5.1 未来二十年之新房交易量 |
5.2 未来二十年之新房房价 |
5.3 未来二十年之住宅存量特征分析 |
5.4 投资提示及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四大城市新房成交量 |
附录2 全国房屋价格水平—月度 |
附录3 上海土地出让情况 |
附录4 北京土地出让面积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天津市房地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2-1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发展概况研究 |
1-2-2 天津市住宅产业发展热度研究 |
1-2-3 天津市房地产业周期波动规律研究 |
1-2-4 天津市住房保障体系发展研究 |
1-2-5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及投资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
1-2-6 天津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3-1 实证与规范分析 |
1-3-2 静态和动态分析结合的方法 |
1-3-3 系统分析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特色与创新 |
1-5-1 论文的特色 |
1-5-2 论文的创新 |
第二章 房地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
§2-1 房地产业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2 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研究 |
2-2-1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研究 |
2-2-2 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研究 |
2-2-3 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相关联专项研究 |
§2-3 房地产周期波动理论研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4 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的研究 |
2-4-1 国外研究现状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2-5 房地产开发投资风险研究 |
§2-6 房地产业区域差异与战略研究 |
§2-7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发展概况 |
§3-1 天津市房地产业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天津市地理位置简介 |
3-1-2 天津市主要城区简介 |
3-1-3 天津市总体发展定位 |
3-1-4 天津市整体经济发展 |
3-1-5 天津市产业布局情况 |
§3-2 天津市房地产业发展要素分析 |
3-2-1 天津市城市化发展与房地产发展关系分析 |
3-2-2 天津市产业结构发展与房地产发展关系分析 |
3-2-3 天津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分析 |
3-2-4 天津市房地产销售状况分析 |
3-2-5 天津市房地产业支柱地位分析 |
3-2-6 天津市房地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天津市住宅产业发展热度研究 |
§4-1 发达国家住宅产业的发展规律描述 |
4-1-1 发达国家住宅产业发展阶段描述 |
4-1-2 发达国家住宅产业发展规律研究 |
§4-2 我国住宅产业投资比例合理 |
§4-3 天津市住宅产业发展宏观研究 |
4-3-1 天津市住宅产业投资地位显着 |
4-3-2 天津市新建商品房与商品住宅交易指标对比分析 |
4-3-3 天津市商品住宅交易指标月度分析 |
4-3-4 天津市二手住宅交易指标月度分析 |
§4-4 天津市新建商品住宅产业热度研究 |
4-4-1 住宅市场成交热度指标的确定 |
4-4-2 天津市各区县新建商品住宅市场成交热度分析 |
4-4-3 天津市各区县新建商品住宅市场成交热度对比分析 |
§4-5 天津市二手住宅产业市场热度研究 |
4-5-1 天津市各区县二手商品住宅市场成交热度分析 |
4-5-2 天津市各区县二手商品住宅市场成交热度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天津市房地产业周期波动研究 |
§5-1 房地产周期波动研究背景及意义 |
§5-2 房地产周期波动的一般理论 |
5-2-1 经济周期定义 |
5-2-2 房地产周期的定义 |
5-2-3 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类型 |
5-2-4 房地产周期波动阶段解说 |
5-2-5 房地产周期波动成因分析 |
§5-3 发达国家和地区周期阶段研究 |
5-3-1 欧洲工业化国家房地产周期 |
5-3-2 美国房地产周期 |
5-3-3 日本房地产周期 |
5-3-4 香港房地产周期 |
5-3-5 台湾房地产周期 |
§5-4 我国房地产周期阶段研究 |
5-4-1 我国房地产发展阶段分析 |
5-4-2 我国房地产周期阶段研究 |
§5-5 天津市房地产周期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
5-5-1 房地产周期波动影响因素分类 |
5-5-2 经济因素分析 |
5-5-3 政策因素分析 |
5-5-4 城市化进程因素分析 |
5-5-5 心理因素分析 |
§5-6 天津市房地产周期波动实证分析 |
5-6-1 单指标法实证分析 |
5-6-2 合成指数法实证分析 |
5-6-3 扩散指数法实证分析 |
§5-7 天津市房地产周期波动与全国房地产周期波动比较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天津市住房保障体系发展研究 |
§6-1 天津市危改助推房地产业飞速发展 |
6-1-1 更新起步阶段(1980-1993 年) |
6-1-2 危房改造阶段(1994-2005 年) |
6-1-3 战略提升阶段(2006 年以后) |
§6-2 发达国家或地区住宅保障体制发展现状及启示 |
6-2-1 美国住宅保障体制发展及启示 |
6-2-2 日本住宅保障体制发展及启示 |
6-2-3 瑞典住宅保障体制发展及启示 |
6-2-4 新加坡住宅保障体制发展及启示 |
6-2-5 英国住宅保障体制发展及启示 |
6-2-6 德国住宅保障体制发展及启示 |
6-2-7 香港住宅保障体制发展及启示 |
§6-3 我国住宅保障体系发展现状 |
6-3-1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 |
6-3-2 我国城镇廉租房制度的发展 |
6-3-3 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发展 |
§6-4 天津市住宅保障体系现状及构成 |
6-4-1 天津市危改成效显着 |
6-4-2 天津市住房保障体系 |
6-4-3 天津市廉租房制度 |
6-4-4 天津市经济租赁房政策 |
6-4-5 天津市经济适用房政策 |
6-4-6 天津市限价商品住房政策 |
6-4-7 天津市租赁型经适房政策 |
§6-5 加大住房合作建房力度,完善天津市住房保障体系 |
6-5-1 住房合作社的国外的发展状况 |
6-5-2 住房合作社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
6-5-3 住宅合作建房发展优势明显 |
6-5-4 完善和发展天津市住房保障体系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及投资风险评价研究 |
§7-1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
§7-2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风险指标的界定研究 |
7-2-1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宏观类指标界定 |
7-2-2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需求类指标界定 |
7-2-3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交易类指标界定 |
7-2-4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供给类指标界定 |
§7-3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程度指标等级划分 |
§7-4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风险属性数学模型研究 |
7-4-1 房地产市场风险属性数学模型基本理论 |
7-4-2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风险单指标属性测度函数构造 |
§7-5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风险属性研究 |
7-5-1 2001 年天津市房地产市场风险属性测度 |
7-5-2 2002 年天津市房地产市场风险属性测度 |
7-5-3 2003 年天津市房地产市场风险属性测度 |
7-5-4 2004 年天津市房地产市场风险属性测度 |
7-5-5 2005 年天津市房地产市场风险属性测度 |
7-5-6 2006 年天津市房地产市场风险属性测度 |
§7-6 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
7-6-1 背景分析 |
7-6-2 房地产开发投资风险评价指标分析 |
7-6-3 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风险评价物元模型构建 |
7-6-4 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风险物元模型应用研究 |
§7-7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天津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
§8-1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背景 |
8-1-1 国外研究概况 |
8-1-2 国内研究概况 |
§8-2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概念分析 |
8-2-1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与原则 |
8-2-2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分析 |
§8-3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
§8-4 天津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现状研究 |
8-4-1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天津市经济增长方式快速转变 |
8-4-2 天津市人口与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 |
8-4-3 天津市土地与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 |
§8-5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方法论研究 |
8-5-1 房地产可持续管理方法论集成模型构架 |
8-5-2 全团队房地产可持续管理技术方法 |
8-5-3 房地产可持续发展MIS建设 |
8-5-4 房地产可持续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
§8-6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4)城市住宅市场需求规模与需求结构研究 ——以昆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住宅业的发展背景 |
1.1.2 昆明市房地产现状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范围、方法及框架 |
1.4.1 研究范围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2 住宅市场需求相关研究综述 |
2.1 住宅与住宅市场 |
2.1.1 住宅的概念及特征 |
2.1.2 住宅市场的概念及特征 |
2.2 国外住宅市场需求理论 |
2.3 国内住宅市场需求理论 |
2.4 国内外住宅需求预测模型 |
3 城市住宅需求影响因素和预测方法 |
3.1 住宅需求的基本概念 |
3.1.1 住宅需要与住宅需求 |
3.1.2 住宅需求的分类 |
3.2 影响城市住宅需求的因素分析 |
3.2.1 经济性因素对住宅需求的影响 |
3.2.2 非经济性因素对住宅需求的影响 |
3.3 住宅需求规模理论模型 |
4 昆明市住宅需求规模预测 |
4.1 昆明市住宅市场概况 |
4.1.1 昆明市住宅市场现状 |
4.1.2 昆明市住宅需求发展趋势 |
4.2 昆明市住宅需求规模预测方法 |
4.2.1 预测分析方法 |
4.2.2 住宅需求规模预测的整体思路 |
4.3 昆明市住宅需求规模预测 |
4.3.1 构成住宅需求的主要因素 |
4.3.2 住宅需求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4.3.3 住宅需求规模预测 |
4.3.4 住宅需求规模的曲线估计 |
4.3.5 住宅需求规模的预测结果 |
5 昆明市住宅需求结构预测 |
5.1 住宅需求的层次和动机 |
5.2 住宅需求结构划分 |
5.3 昆明市住宅需求结构预测 |
5.3.1 总体现状 |
5.3.2 消费需求结构 |
5.3.3 住宅需求结构预测方法 |
5.3.4 住宅需求结构预测结果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应用建议 |
6.1.1 研究结论 |
6.1.2 应用建议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6.2.1 研究的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5)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商业房地产投资风险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内容结构 |
第2章 商业房地产投资风险决策分析 |
2.1 商业房地产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
2.1.1 商业房地产的发展现状 |
2.1.2 商业房地产的特点 |
2.2 商业房地产的风险分析 |
2.2.1 商业房地产风险分类 |
2.2.2 商业房地产风险特征 |
2.2.3 商业房地产风险度量 |
2.3 商业房地产投资风险决策的内容与方法 |
2.3.1 商业房地产投资风险决策的组成要素 |
2.3.2 商业房地产投资风险决策的主要内容 |
2.3.3 商业房地产投资风险决策的主要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构建商业房地产投资风险决策模型 |
3.1 商业房地产投资风险决策的参数确定 |
3.1.1 商业房地产投资目标效益函数的确定 |
3.1.2 数据指标系数的确定 |
3.1.3 数据指标值的标准化 |
3.1.4 商业房地产投资项目市场前景的划分 |
3.2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商业房地产风险决策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例分析 |
4.1 项目简介 |
4.2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风险决策模型在实例中的应用 |
4.2.1 先验决策分析 |
4.2.2 预后验决策分析 |
4.2.3 后验决策分析 |
4.2.4 决策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影响我国城市住宅市场供求关系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城市住宅业发展的实践 |
1.3.1 国外城市住宅业的发展特征 |
1.3.2 国内城市住宅业的发展及存在问题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住宅业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 住宅及住宅业的基本概念 |
2.1.1 住宅的概念及特征 |
2.1.2 住宅市场的概念及特征 |
2.2 住宅供给和需求的基本概念 |
2.2.1 住宅需求的定义与特点 |
2.2.2 住宅供给的定义与特点 |
2.3 住宅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
2.3.1 地租与地价理论 |
2.3.2 住宅区位理论 |
2.3.3 周期性发展理论 |
2.3.4 城市化理论 |
2.3.5 供求理论及供求弹性理论 |
2.3.6 住宅业市场涉及的管理学理论 |
第3章 影响城市住宅市场需求的相关因素分析 |
3.1 因素选择方法和因素评价 |
3.1.1 因素选择方法 |
3.1.2 因素评价 |
3.2 影响住宅需求的主要因素分析 |
3.2.1 内生因素对住宅需求的影响 |
3.2.2 外生因素对住宅需求的影响 |
3.3 不同城市间影响住宅需求因素的相关性比较分析 |
3.3.1 分析方法和样本城市的选择 |
3.3.2 结果与比较分析 |
第4章 影响城市住宅市场供给的相关因素分析 |
4.1 城市住宅市场供给的相关因素分析 |
4.1.1 住宅市场供给的理论模型 |
4.1.2 影响住宅市场供给的主要因素分析 |
4.2 住宅市场供求的模型体系 |
4.2.1 交易价格对均衡价格的换算 |
4.2.2 城市住宅供求-住宅价格关系模型 |
第5章 提高城市住宅有效需求及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 |
5.1 提高住房的有效需求 |
5.2 提高住房的有效供给 |
5.3 完善住宅市场体系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7)工业化住宅产品的市场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论文结构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我国住宅市场需求分析及住宅产业发展政策 |
2.1 我国住宅市场需求分析 |
2.2 国外住宅产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
2.2.1 欧美市场发展概况 |
2.2.2 日本市场发展概况 |
2.2.3 国外住宅产业发展趋势 |
2.3 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现状 |
2.4 我国发展住宅产业的有关政策 |
2.5 住宅产业化的内涵、意义及必要性 |
第三章 工业化住宅产品进入我国现有建筑市场的战略态势分析 |
3.1 工业化住宅产品分析 |
3.1.1 工业化住宅产品生产周期分析 |
3.1.2 工业化住宅产品在产品导入期的市场分析 |
3.1.3 工业化住宅部品和工业化住宅介绍 |
3.1.4 产品优势 |
3.2 我国发展工业化住宅产品的动因 |
3.2.1 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
3.2.2 我国能源紧张,注重节能建筑 |
3.2.3 经济快速增长,人们消费观念提高 |
3.2.4 工业化住宅产品适应市场需求 |
3.3 现有建筑市场五种力量对比 |
3.4 工业化住宅产品市场发展的 SWOT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4.3 机会分析 |
3.4.4 威胁分析 |
第四章 工业化住宅产品的市场发展战略 |
4.1 工业化住宅产品市场战略基本理论 |
4.1.1 发展工业化住宅产品市场的三大基本战略模式综述 |
4.1.2 成本领先战略理论 |
4.1.3 差异化战略 |
4.1.4 重点集中战略 |
4.2 我国工业化住宅产品的市场战略选择 |
4.2.1 选择基于低成本的重点集中竞争战略的动因 |
4.2.2 选择基于低成本的重点集中竞争战略的条件 |
4.3 竞争战略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
第五章 实现工业化住宅产品的市场发展战略的途径 |
5.1 抓住“大力住宅产业化”的历史机遇,加快工业化住宅生产企业的发展 |
5.2 借建设经济适用房,提高产品认知度,拓展工业化住宅市场总规模 |
5.3 依靠政府支持政策,增强市场竞争力 |
5.5 科技进步,提高工业化住宅产品开发技术水平 |
5.6 万科案例 |
第六章 住宅产业化未来的预测及住宅产业化模式 |
6.1 中国住宅产业成长空间 |
6.2 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目标 |
6.3 未来的中国住宅产业政策 |
6.4 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 |
6.4.1 加强宏观指导 |
6.4.2 住宅市场化 |
6.4.3 技术进步 |
6.4.4 住宅示范工程 |
6.4.5 住宅产业化主体 |
结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商品住宅市场分析与需求总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房地产与住宅市场的有关概念 |
1.2 住宅业发展历史、现状及前景 |
1.3 住宅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及目的 |
第二章 住宅市场的研究 |
2.1 住宅市场的特征 |
2.2 影响住宅市场因素分析 |
2.3 住宅市场当前形势与对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住宅市场空置房的研究 |
3.1 空置房的有关概念与现状 |
3.2 空置住宅的成因及其影响 |
3.3 对空置住宅问题的建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住宅需求总量的确定 |
4.1 住宅需求总量的含义及总量控制的意义 |
4.2 住宅需求总量的模型 |
4.3 商品住宅需求总量的确定方法 |
4.4 用回归模型对武汉市未来几年住宅需求总量进行预测 |
4.5 关于回归模型和预测结果的几点说明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
1.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概况 |
1.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概况 |
1.2.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简要评述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4 研究的框架结构 |
2 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的理论基础 |
2.1 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的基础理论评析 |
2.1.1 国际分工理论及其评析 |
2.1.2 国际相互依赖理论及其评析 |
2.1.3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及其评析 |
2.1.4 区域经济理论及其评析 |
2.1.5 林业产业化及森林生态经济理论及其评析 |
2.2 相关概念的引出及界定 |
2.2.1 区域的概念 |
2.2.2 区域国际经贸合作的概念 |
2.2.3 东北亚区域的概念 |
2.2.4 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的概念 |
2.3 东北亚区域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理论研究 |
2.3.1 区域间生产要素差异性的一般分析 |
2.3.2 区域生产要素流动性的一般分析 |
2.3.3 区域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经济动机的分析 |
2.3.4 区域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经济效应 |
2.4 本章小结 |
3 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的现实基础 |
3.1 区域各国(地区)社会经济基本概况分析 |
3.1.1 区域各国(地区)自然社会经济基本概况 |
3.1.2 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 |
3.2 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经贸背景分析 |
3.2.1 区域经贸合作的简要回顾 |
3.2.2 区域经贸合作发展动因的简要分析 |
3.2.3 区域经贸合作性质的分析 |
3.2.4 区域经贸合作特点的分析 |
3.3 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发展的回顾 |
3.3.1 俄罗斯与日本林业经贸合作 |
3.3.2 中国与俄罗斯林业经贸合作 |
3.3.3 韩国、朝鲜和俄罗斯林业经贸合作 |
3.3.4 中国与日本、韩国和朝鲜的林业经贸合作 |
3.3.5 中蒙林业经贸合作 |
3.4 本章小结 |
4 东北亚区域林木产品需求的分析 |
4.1 世界及东北亚区域林木产品消费情况 |
4.1.1 世界林木产品市场需求与消费的总体情况 |
4.1.2 东北亚区域各国林木产品需求与消费的情况 |
4.2 东北亚区域林木产品市场需求与消费的特征及趋势 |
4.2.1 区域林木产品市场需求内容的理论视角 |
4.2.2 现阶段区域林木产品市场需求与消费的特征分析 |
4.3 影响区域林木产品市场需求与消费的因素分析 |
4.3.1 宏观因素的分析 |
4.3.2 微观因素的分析 |
4.4 亚太及东北亚区域林木产品发展的需求与消费趋势 |
4.4.1 亚太地区林木产品发展的需求与消费趋势 |
4.4.2 东北亚区域林木产品的需求与消费趋势 |
4.4.3 中国林木产品发展的需求与消费趋势 |
4.5 本章小结 |
5 东北亚区域林木产品和要素供给的分析 |
5.1 东北亚区域各国(地区)森林资源供给的分析 |
5.1.1 区域各国和地区森林资源概况及特点 |
5.1.2 影响东北亚区域森林资源供给的主要因素 |
5.1.3 东北亚区域森林资源供给特征的分析 |
5.2 世界及东北亚区域各国林木产品供给状况 |
5.2.1 世界林木产品生产情况 |
5.2.2 东北亚区域各国(地区)林木产品生产情况 |
5.2.3 影响区域林木产品供给的主要因素 |
5.3 东北亚区域林业生产经营的阶段特征分析 |
5.3.1 中国林业生产经营的阶段特征分析 |
5.3.2 俄罗斯林业生产经营的阶段特征分析 |
5.3.3 日本林业生产经营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 |
5.4 东北亚区域森林资源和林木产品供给前景 |
5.4.1 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森林资源供给前景 |
5.4.2 俄罗斯原木和锯材等林木产品初级产品的供给前景 |
5.4.3 中国林木深加工产品的供给前景 |
5.4.4 东北亚区域森林资源合作开发与供给前景 |
5.5 本章小结 |
6 东北亚区域林木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分析 |
6.1 世界林木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分析 |
6.1.1 林木产品市场进出口的总体情况 |
6.1.2 林木产品贸易的发展特点与趋势展望 |
6.2 东北亚区域林木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 |
6.2.1 中国林木产品市场进出口贸易格局 |
6.2.2 日本林木产品市场进出口贸易格局 |
6.2.3 韩国林木产品市场进出口贸易格局 |
6.2.4 朝鲜、蒙古林木产品市场进出口贸易格局 |
6.2.5 俄罗斯林木产品市场出口贸易情况 |
6.3 东北亚区域林木产品贸易发展的动因分析 |
6.3.1 国际和东北亚区域政治经济的宏观背景 |
6.3.2 充满商机的俄罗斯林木产品出口贸易 |
6.3.3 中国、日本和韩国对林木产品需求强劲 |
6.3.4 俄罗斯具有巨大的木材生产与供给能力 |
6.3.5 区域内刺激林产品贸易发展的优惠政策 |
6.3.6 东北亚区域地缘优势与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
6.4 制约东北亚区域林木产品贸易发展的因素分析 |
6.4.1 区域各国国际贸易惯例与做法的差异 |
6.4.2 俄罗斯贸易与投资环境尚需改善 |
6.4.3 区域各国国别林业生产要素的差异与短缺 |
6.4.4 区域林木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
6.4.5 俄罗斯林木产品产量和供应不够稳定 |
6.5 东北亚区域木材进出口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
6.5.1 俄原木出口平稳增长,锯材出口快速增长 |
6.5.2 中国木制品、人造板和家具等产品出口快速增长 |
6.5.3 日本和韩国仍是中俄两国重要的林产品出口目标国 |
6.5.4 中国将在区域林木产品进出口贸易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
6.6 本章小结 |
7 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的分析 |
7.1 东北亚区域林业生产要素的移动和资源配置的分析 |
7.1.1 区域林业劳动力要素的国际移动与合作分析 |
7.1.2 区域土地与森林资源要素的国际移动与合作分析 |
7.1.3 区域资本要素国际移动与合作分析 |
7.1.4 区域技术要素的国际移动与合作分析 |
7.2 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的领域 |
7.2.1 林业国际直接投资合作领域 |
7.2.2 林业劳务合作领域 |
7.2.3 林业科技合作领域 |
7.2.4 补偿贸易与来料加工领域 |
7.2.5 森林旅游合作领域 |
7.2.6 森林与环境保护合作领域 |
7.2.7 林业信贷合作领域 |
7.3 目前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动因与发展障碍的分析 |
7.3.1 区域林业经贸合作发展的原因分析 |
7.3.2 区域林业经贸合作过程中存在问题与障碍分析 |
7.4 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的主要特征分析 |
7.5 区域内林业经贸合作方式的分析 |
7.5.1 由双边经贸合作向多边经贸合作发展,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并存 |
7.5.2 由民间合作向政府间合作发展,民间与政府间合作并存 |
7.5.3 由单纯取材方面的合作向全面深入合作发展 |
7.5.4 区域林业经贸合作的内外结合 |
7.6 本章小结 |
8 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的发展战略及构想 |
8.1 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和遵循的原则 |
8.1.1 区域林业经贸合作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 |
8.1.2 区域林业经贸合作发展战略遵循的原则 |
8.2 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的战略构想 |
8.2.1 营造东北亚区域林业产业集群 |
8.2.2 建设东北亚区域森林资源基地 |
8.2.3 启动东北亚区域林产品共同市场 |
8.2.4 推动东北亚区域跨国林业经贸合作区建设 |
8.2.5 构建东北亚区域林业经济共同体 |
8.3 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发展战略的实施 |
8.3.1 实施区域林业经贸合作的四个战略发展阶段 |
8.3.2 以中俄林业经贸合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战略实施 |
8.4 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发展战略的模式构建与趋势分析 |
8.4.1 区域林业经贸合作发展战略的模式创新 |
8.4.2 区域林业经贸合作发展的趋势分析 |
8.5 本章小结 |
9 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的发展战略 |
9.1 中国在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中的战略利益 |
9.1.1 对中国林业产业发展与贸易创造具有重要作用 |
9.1.2 确保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 |
9.1.3 扩大林业产业的森林资源调度和优化配置的空间 |
9.1.4 林业经济技术合作与贸易拓展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
9.1.5 东北林业产业发展又赢得一次重要机遇 |
9.1.6 中国在积极参加区域林业经贸合作中也面临风险与挑战 |
9.2 中国在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
9.2.1 森林资源的国际合作开发与利用 |
9.2.2 林木产品区域贸易的拓展 |
9.2.3 林木产品的跨国加工与生产 |
9.2.4 区域林业的国际直接投资 |
9.2.5 区域林业产业的集聚 |
9.3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程中,中国东北林业产业发展战略调整的思路 |
9.3.1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外向型”发展战略的提出 |
9.3.2 中国东北林业产业发展战略调整的思路 |
9.4 中国在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中的策略 |
9.4.1 中国在区域林业经贸合作进程中的路径选择 |
9.4.2 推动参与区域林业经贸合作中的战略措施 |
9.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参加科研课题和发表着作 |
致谢 |
(10)我国福利性住宅发展目标及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 论 |
1.1 我国福利性住宅的研究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
1.1.1 我国福利性住宅的研究背景 |
1.1.2 我国福利性住房政策的主要内容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1.5 论文研究方法 |
2 我国福利性住宅发展现状及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
2.1 我国福利性住宅发展现状 |
2.2 我国福利性住房政策的实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
2.2.1 完善并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
2.2.2 扩大了内需,为住宅建设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
2.2.3 有利于引导商品房价格的规范化 |
2.2.4 保障了中低收入居民的购房利益 |
2.2.5 福利性住房的建设带动了周边乃至城市商品房整体开发水平 |
2.2.6 针对低收入阶层的住房扶助政策,活跃了二、三级房地产市场 |
3 我国福利性住宅建售中暴露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市场行为不规范,隐性交易活跃 |
3.2 部分福利性住宅定价仍然偏高,超过了中低收入家庭的购买能力 |
3.3 福利性住宅的保障群体范围太大,足以对商品住房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
3.4 对买房者补贴面积标准的级别之差有悖于福利保障性 |
3.5 目前我国主要以供方补贴为主,从而导致中低收入家庭效用的降低 |
3.6 过于强调成批兴建开发福利性住宅、过于强调产权拥有 |
4 未来我国福利性住宅发展目标展望 |
4.1 福利性住宅发展目标确定的原则 |
4.1.1 主要应通过住房商品化、市场化解决居民住房问题 |
4.1.2 适当考虑福利性住宅在住宅建设中的比例 |
4.1.3 应考虑福利性住宅中的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的合理搭配 |
4.1.4 福利性住宅户型及用地利用率的适当性原则 |
4.1.5 发展福利性住宅要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4.2 福利性住宅供给目标的确定 |
5 未来我国福利性住宅发展模式 |
5.1 福利性住宅建设组织的运作模式 |
5.2 福利性住宅定价模式 |
5.2.1 福利性住宅建设成本构成 |
5.2.2 福利性住宅的定价原则 |
5.2.3 福利性住宅的定价程序 |
5.2.4 福利性住宅的定价模型 |
5.2.5 福利性住宅合理价格的形成 |
5.3 福利性住宅的金融模式 |
5.3.1 我国现阶段福利性住宅金融体系及其基本特征 |
5.3.2 国外住房金融现状及其对我国福利性住宅金融体制的启示 |
5.3.3 完善我国福利性住宅金融模式构想 |
5.4 完善福利性住宅的政策建议 |
5.4.1 加强政府官员的监督,认真审核购买对象,从源头上防止腐败 |
5.4.2 要合理控制福利性住宅的价格 |
5.4.3 控制福利性住宅投资规模,对增量投资实行严格的以销定产 |
5.4.4 以“双轨制”确定购买对象,避免扩大不平等差距 |
5.4.5 由供方补贴转向需方补贴,实现一、二、三级市场的联动效应 |
5.4.6 租售并举,促进福利性住宅的流通,而不在于过分强调拥有产权 |
5.4.7 关于完善廉租房的有关对策和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附 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
四、我国住宅业的市场前景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居民家庭房产和金融资产对消费影响研究[D]. 朱哲雷. 扬州大学, 2015(08)
- [2]住宅市场预测模型研究[D]. 张丽琴.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3]天津市房地产业发展研究[D]. 孙维丰. 河北工业大学, 2009(12)
- [4]城市住宅市场需求规模与需求结构研究 ——以昆明市为例[D]. 戴莹. 浙江大学, 2007(06)
- [5]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商业房地产投资风险决策研究[D]. 张丽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2)
- [6]影响我国城市住宅市场供求关系的相关因素研究[D]. 孔颖. 吉林大学, 2006(11)
- [7]工业化住宅产品的市场发展战略研究[D]. 刘思.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8)
- [8]商品住宅市场分析与需求总量控制[D]. 王建刚. 武汉大学, 2005(05)
- [9]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研究[D]. 田刚. 东北林业大学, 2005(08)
- [10]我国福利性住宅发展目标及模式研究[D]. 陈煜红. 重庆大学,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