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春期女性驼背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赵雄[1](2020)在《McKenzie疗法对上交叉综合征的康复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人们在使用手机以及计算机等电子产品的同时,上半身往往处于一种不自主的头颈向前探出、含胸驼背等不良的身体姿态,长期以往就会引发颈肩部疼痛以及颈部运动功能障碍而导致相关肌肉骨骼系统疾患的发生。上交叉综合征(Upper Crossed Syndrome,UCS)就是一种由于身体不良姿势而导致的常见肌肉骨骼系统疾患,而且患病人数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年轻化。McKenzie疗法作为一种患者可进行自我治疗的有效手段,主要通过姿势矫正训练起到缓解疼痛、纠正异常体态的作用,其见效快、疗程短、有效预防复发的特点在康复领域广受好评。本研究分别采用McKenzie疗法与推拿疗法对上交叉综合征患者进行干预,通过对比两种方法干预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头前倾角(Forward Head Angle,FHA)和圆肩角(Forward Shoulder Angle,FSA)以及颈椎关节活动度的变化,明确McKenzie疗法治疗上交叉综合征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为McKenzie疗法防治上交叉综合征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丰富上交叉综合征的治疗手段。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通过招募的方式选取患有上交叉综合征的大学生志愿者40人,简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人,开展为期六周的干预实验,每周治疗5次,每次治疗30分钟。其中实验组采用McKenzie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推拿疗法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测量两组患者VAS评分、NDI得分、FHA和FSA角度值以及颈椎关节活动度,并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1.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NDI得分以及颈椎关节活动度在统计学上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FHA和FSA角度值在统计学上有显着的差异(p<0.05);2.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NDI得分、FHA和FSA角度值以及颈椎关节活动度均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3.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NDI得分、颈椎关节活动度以及FHA和FSA角度值均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4.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NDI得分、颈椎关节活动度以及FSA角度值在改善人数方面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FHA角度值在改善人数方面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最终结论:1.McKenzie疗法和推拿疗法对上交叉综合征患者颈肩部疼痛的缓解、不良体态的纠正、颈椎关节活动范围的增加以及颈椎功能的提高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McKenzie疗法在缓解上交叉综合征患者颈肩部的疼痛症状、纠正不良体态、增加颈椎关节活动度以及提高颈椎功能方面均较推拿疗法见效更快而且效果更为显着,尤其在纠正不良体态方面更具优势。故此,McKenzie疗法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自我治疗方法值得应用于上交叉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中,而且治疗效果显着,值得推广。
王玥[2](2020)在《易罐结合拉伸运动治疗上交叉综合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易罐结合拉伸运动治疗上交叉综合症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方法治疗上交叉综合症的效果差异,探讨上交叉综合症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将72例(使用软件计算Power Analysis和Sample Size给出的最小样本量公式)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和疗区的上交叉综合症患者(时间范围2019年01月2019年10月),按照完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划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实验过程中共有9例患者退出实验,其中对照组5例,治疗组4例,均符合剔除和脱落标准,最终对照组为31例,治疗组有32例。)治疗组采用易罐结合拉伸运动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拉伸运动治疗。治疗时先选用5号易罐颈胸部刮痧,后3号易罐背部带罐运动。拉伸运动共计8项步骤,每步骤运动时间为34分钟,总时间为30分钟,每周训练3次,时隔1日或2日,1个月为1个疗程,实验周期共3个疗程。实验前测量颈部前倾角、颈部疼痛与废用量表(NPAD)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AS)3种指标,实验结束后再次进行测量,比较两种方法治疗上交叉综合症的疗效差异。结果:(1)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患者年龄因素P=0.984>0.05,性别比例P=0.910>0.05,病程因素P=0.956>0.05,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患者治疗前颈部前倾角均值30.78±7.26,治疗后颈部前倾角均值14.41±7.13,数统分析P=0.000<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0.000<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的NPAD平均分34.31±7.74,治疗后的NPAD平均分18.03±6.11,数统分析P=0.000<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0.000<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VAS平均分5.03±1.55,治疗后VAS平均分1.81±1.53,数统分析P=0.000<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0.000<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治疗组痊愈8人,显效15人,有效5人,无效3人,总有效率90.3%。对照组痊愈0人,显效5人,有效16人,无效11人,总有效率65.0%,P=0.004<0.05,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易罐结合拉伸运动治疗上交叉综合症的临床效果显着,症状改善明显。2.易罐结合拉伸运动和单纯拉伸运动均可有效缓解上交叉综合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在降低颈部前倾角、颈部疼痛与废用量表积分和视觉模拟疼痛量表积分方面,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郭瑞芃[3](2020)在《基于部分城市三年级小学生的脊柱健康跟踪研究及运动干预效果初探》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论文分为跟踪研究和干预研究两部分。跟踪研究旨在通过观察皖、湘、苏3校三年级小学生在三、四、五年级时的脊柱姿态不良情况、脊柱胸段和腰段形态及其活动度的变化,以探讨脊柱侧弯高发年龄段之前的脊柱健康状况及其生长发育特点;干预研究是基于跟踪研究前2年测试数据发现研究对象的脊柱健康变差的基础,另选北京1所学校四年级小学生作为干预对象,对脊柱异常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运动干预,以探索脊柱健康促进的有效运动干预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研究一以安徽、湖南、江苏3所学校的三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筛选出符合年龄范围且3年连续参与测试者共计448人(男-233人,女-215人),采用直立位检查、FBT(forward bending test,站位+坐位Adams前屈试验)+ATR(angle of trunk rotation,躯干旋转角)、Spinal Mouse三种方法,对其进行脊柱健康跟踪筛查;研究二以北京1所学校四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筛选出脊柱形态异常的30人(男-15人,女-15人)进行12周的针对性脊柱健康运动干预(3次/周,60分钟/次),采用上述筛查方法在干预前后对其进行脊柱健康筛查。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描述性统计数据;重复测量方差比较三年之间以及干预前后的差异;单样本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各种百分率的显着性差异;采用Spearman方法分析其相关性,当p<0.05时具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1.脊柱姿态不良率在所跟踪的3次测试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跟踪第1年时的姿态不良率最高;其中高低肩率从基线到跟踪第2年分别由42.2%上升到66.5%再下降到32.1%,双肩胛下角不齐率则由48.7%上升到78.8%再下降到39.5%(p<0.05);前2年女生姿态不良率显着低于男生,但跟踪第2年时显着高于男生(p<0.05)。2.疑似脊柱侧弯风险Ⅰ、Ⅱ级的发生率逐年降低,分别由34.8%下降到17.9%再降到5.1%和5.6%下降到2.2%再降到1.6%(p<0.05);跟踪第2年时女生脊柱侧弯风险发生率显着高于男生(p<0.05);脊柱腰段ATR整体上高于胸段,且腰段左高居多,而胸段右高居多。3.3年间脊柱曲度整体上降低,其中胸椎后凸角(TKA)逐年下降(p<0.05);脊柱矢状面部分节段的椎间角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显着小于女生(p<0.05)。4.3年间脊柱最大屈曲至最大伸展位的胸、腰椎及总活动度整体上呈升高趋势(p<0.05),腰椎活动度大于胸椎;但男生脊柱活动度呈降低趋势,而女生脊柱活动度升高(p<0.05);男生胸椎活动度大于女生,女生腰椎和总活动度在跟踪第1年后超过男生;3年间脊柱活动度异常率整体上逐年下降,分别为8.6%、5.7%、5.0%(p<0.05),男生虽呈下降趋势但异常率仍高于女生(p<0.05)。5.整体上ATR与身高、体重、BMI、肌肉重量呈弱负相关,高体重与正常体重组ATR与体脂率呈弱正相关,高体重组的双侧腰凹不对称率与身高、体重、BMI、体脂率、肌肉重量呈弱正相关(p<0.05);高低肩、双肩胛下角不齐、双侧腰凹不对称相互间呈中等正相关(p<0.05)。6.运动干预三个月后,高低肩率、双肩胛下角不齐率、疑似脊柱侧弯风险发生率、TKA显着降低(p<0.05);LLA、胸椎以及脊柱总活动度显着增加(p<0.05),且男生LLA和脊柱胸椎活动度增加(p<0.05)。研究结论1.约40%的三到五年级小学生存在脊柱姿态不良问题,且四年级脊柱姿态不良率最高,女生脊柱姿态不良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超过男生。2.三到五年级小学生脊柱侧弯风险发生率逐年降低,但腰段侧弯风险高于胸段,且胸段偏右弯、腰段偏左弯可能性大,女生脊柱侧弯风险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超过男生。3.三到五年级小学生因胸椎曲度减少引起脊柱矢状面曲度降低,女生脊柱矢状面曲度异常率随着年龄增长超过男生;女生腰椎和脊柱总活动度超过男生,但男生胸椎活动度及腰椎活动度异常率高于女生。4.肌肉重量小以及超重/肥胖学生的脊柱侧弯风险可能性更高,不同部位的姿态不良存在相互代偿关系。5.三个月针对四年级小学生脊柱健康的一般运动干预产生了较好的改善效果,表明早期脊柱健康干预具有必要性。
薛鑫[4](2020)在《中学生书包创新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学生正处于其一生中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但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该教育阶段课业压力持续加重,书包在日益成为这一群体必需品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或多或少的身心负担。目前中学生书包设计主要存在与青春期身体发育特点不匹配、背负结构不合理、功能区域划分混乱等问题。这些劣势所带来的背负体验不仅会引发中学生脊柱侧弯、高低肩等生理健康问题,还会进一步影响其心理健康,出现厌学,逃学等负面情绪表现。因此中学生书包设计的背负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首先通过学习特定文献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结合书包这一产品门类的市场调研、实地观察以及相关人物的深度访谈成果,整理出中学生的背负需求与现有书包的功能缺陷,明确中学生书包设计的研究方向。其次,以人机工程学理论为研究方法,结合中国关于12~17岁的人体尺寸数据,对中学生书包设计中背负结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建立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部位参数与书包产品参数的映射模型。最后,根据上述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进行中学生书包设计实践,制作书包原型并评估设计效果。通过在人机工程学理论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部位参数与产品参数的映射模型,为中学生书包设计提供设计原则和建议。同时建立的映射模型的研究方式也为其他成长性产品的设计提供了设计方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武兆栋[5](2020)在《青少年矫姿坐具创新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中学教育阶段,由于学业负担较重,在教室久坐学习成为了这个年龄段的主要行为状态。据调查,国内学校的座椅多数还是传统硬板座椅,形式上已无法保障坐姿下的舒适性和健康性,导致青少年久坐学习时,其臀部、腰部及肩部容易产生酸痛感,进而普遍出现了各种不良坐姿问题。这种不健康的坐姿行为如果不加以预防和纠正,极易引发青少年发生驼背、近视、脊柱侧弯等健康问题。随着人们对健康品质生活的追求,如何培养青少年学习时的健康坐姿习惯,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坐具作为人们坐姿行为中与人体接触时间最长、最为密切的产品,是维持健康坐姿的核心要素,因此辅助健康坐姿的矫姿坐具市场开始活跃。笔者通过对现有矫姿产品研究,发现产品缺乏对坐姿相关的人体生理学与用户需求的研究,产品出现矫姿形式不合理、功效性不明显等问题,导致用户对产品信赖度不高。其次,市场中缺少针对青少年久坐学习时维持健康坐姿的坐具。此外,物质生活的改变使用户需求也不断提升,在设计中如何多方位的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增强用户粘性是一个难题。本课题基于此背景,对青少年矫姿坐具进行创新设计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了解青少年人群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需求,探究符合青少年特征的矫姿坐具设计方向。同时对坐姿相关的人体生理学、生物力学及座椅人机工程学展开理论研究,剖析健康坐姿状态下,人体各部位协调运动原理及其受力分布情况,归纳出维持健康坐姿的坐具设计要素,为之后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然后通过市场产品研究及用户实地调研,寻找产品机会点及分析青少年不同坐姿习惯下对健康坐姿的需求,挖掘用户潜在坐姿问题和产品优化方向,明确坐具功能设计定位。此外,对青少年矫姿坐具设计的相关测量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比较,确立坐具尺寸设计参数。最后通过文献梳理和调研结果,提出青少年矫姿坐具的设计原则,并完成青少年矫姿坐具的创新设计实践,同时制作坐具原型机,运用的对比实验的方式,对原型机与普通座椅分别进行压力分布测试与用户主管量表评价,验证本研究坐具对青少年久坐学习时维持健康坐姿的有效性。相关研究成果可为矫姿坐具的设计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陈瑞琪[6](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儿童性教育成效评估研究 ——以J市某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儿童性侵的案件在国内的犯罪案件呈现高发态势,但儿童性教育在当前我国的各类教育中投入的资源相对匮乏,预防此类问题的发生急需社会工作的介入。作为一个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方法的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儿童性教育是儿童掌握科学化、系统化的自我保护方法和减少儿童性侵案的有效措施,小学生是一个受教育系统化,在青春期前自我意识逐渐完善的一个群体,从四年级至六年级阶段,小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基本完备,身体发育趋于一个急速增长的状态并且性器官发育处于幼稚状态。他们有必要在青春期的发育初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对性这个问题产生意识并且自热地面对这个问题。因此,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运用社工的专业知识进行介入非常有必要。社工介入儿童性教育的案例在国内的案例是鲜少的,即使有一些试点最后也没有完成达到自己的成效。本文的实验介入主要通过专业的社工方式介入儿童性教育。首先对介入对象J市某小学的教育背景进行研究,根据J市的实际状况,运用了相对合适的量表。本文采用ANP法和多维度实验成效评估方法,为J市某小学社会工作介入儿童性教育的成效评估构建新的评估模式和政策倡导提供具体参考建议和专业化发展路径。此项目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评估项目,更是通过成效评估的创建为国内的性教育发展提出借鉴和参考,为以后国内儿童性教育的发展提供方法和数据借鉴。在社工方面,也是为儿童社会工作中的儿童性教育方面,提供了社会工作介入儿童性教育项目运行的实际借鉴。
宋冠菲[7](2020)在《久坐行为与大学生骨密度、肌肉健康和身体姿态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久坐行为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导致疾病和死亡的十大元凶之一,并且也有研究指出,久坐行为会增加人体的死亡风险。久坐行为提高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心理疾病和肌肉骨骼疾病的患病率,对良好身体姿态的养成起到了副作用。了解久坐行为与骨密度、肌肉健康和身体姿态的关系,对于人们树立健身意识,开展针对性的身体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对于久坐行为的研究已有相关结果,但是对于身体姿态的研究仅发现对人体腰背部姿态的研究,并且对于骨密度和肌肉健康的研究尚未有所定论。国内关于久坐行为的研究较则为稀少。同时,国内外对于大学生久坐行为的研究较少,缺乏对于大学生群体久坐行为的探讨。因此,本研究对大学生的骨密度、肌肉力量、肌肉质量和身体姿态进行测量,研究其与久坐行为的关系,以期丰富国内关于久坐行为的研究,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意义和实证参考。方法:1.招募60名研究对象,其中男生和女生各30人。研究对象佩戴activPAL3TM测量久坐时间和连续久坐频次,佩戴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测量身体活动,利用Metrisca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使用便携式身体功能测试与训练系统中的MMT徒手肌力模块测量下肢肌肉力量,利用INbody 3.0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肌肉质量,利用PA200LE身体姿态分析系统测量身体姿态。2.根据研究对象平均每日久坐时间,将研究对象分为久坐组(久坐时间≥9小时)和非久坐组(久坐时间<9小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久坐组与非久坐组之间骨密度、肌肉力量、肌肉质量以及身体姿态的关系。3.采用偏相关性分析,以研究对象平均每天久坐时间和连续久坐30-60分钟、大于60分钟的频次为自变量,骨密度、肌肉力量、肌肉质量以及身体姿态为因变量,平均每天MVPA和BMI为控制变量,分别分析平均每天久坐时间和连续久坐30-60分钟、大于60分钟的频次与骨密度、肌肉力量、肌肉质量和身体姿态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4.针对研究对象的数据,有目的地编制访谈提纲,利用焦点小组访谈法对研究对象的相关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以期对研究久坐行为与身体姿态的关系提供更深入的解释。选取12名访谈对象,包含久坐组6名,非久坐组6名,每组中男生女生各半。每组6名成员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共同进行访谈,并对访谈过程录音,访谈结束后对访谈音频进行整理,转为电子文档。采用内容分析法和“三栏”分析法对访谈记录分析提炼,形成访谈结果。结果:1.研究对象平均每日久坐时间为9.76±1.61 h/d;每日连续久坐30-60分钟的频次为7.49±1.39次,每日连续久坐大于60分钟的频次为3.90±1.05次;男生的平均骨密度(0.33±0.02 g/cm3 vs 0.31±0.02 g/cm3,P<0.05)显着大于女生;男生的肌肉质量(58.26±8.23 kg vs 39.77±4.66kg,P<0.01)、左腿肌肉力量(21.76±5.76kg vs 14.47±4.85kg,P<0.01)、右腿肌肉力量(19.21±4.30 kg vs 13.72±3.37 kg,P<0.01)均显着性大于女生;男生在头部前后倾斜(0.13±3.34 vs 2.23±2.45,P<0.01)、骨盆倾斜(-1.03±4.00 vs-2.97±3.06,P<0.05)方面的姿态和女生存在显着性差异。2.研究对象根据久坐时间分组后,久坐组人数为38人,非久坐组人数为21人。久坐组与非久坐组在头部前后倾斜(2.24±1.82 vs 3.48±1.89,P<0.05)、躯干前后倾斜(4.00±1.64 vs 4.90±0.44,P<0.05)存在显着性差异;女生久坐组与非久坐组在头部前后倾斜(2.11±1.73 vs 3.73±1.79,P<0.05)、躯干前后倾斜(4.00±1.76 vs5.00±0.00,P<0.05)存在显着性差异;男生久坐组与非久坐组在身体姿态方面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总体平均每日久坐时间与躯干前后倾斜存在非常显着性负相关(r=-0.460,P<0.01);女生平均每日久坐时间与躯干前后倾斜之间存在非常显着性负相关(r=-0.593,P<0.01);男生平均每日久坐时间与头部左右倾斜之间存在显着性负相关(r=-0.572,P<0.05)。研究对象总体每日连续久坐30-60分钟的频次与肌肉质量存在显着性正相关(r=0.356,P<0.05),但每日连续久坐大于60分钟的频次与肌肉质量不存在相关性;女生每日连续久坐30-60分钟的频次与下肢左右倾斜存在显着性负相关(r=-0.451,P<0.05);女生每日连续久坐大于60分钟的频次与躯干旋转存在显着性负相关(r=-0.475,P<0.05)。4.整理有关身体姿态的访谈结果发现,久坐组和非久坐组并未发现明显的差异,所以选择对所有访谈人员的回答进行总体的分析讨论:在坐姿部分,访谈对象在休息时,更多的会选择躺着休息,维持坐姿时会经常调整身体姿态;在头部姿态部分,多数访谈对象会经常低头玩手机,伏案工作时,多数访谈对象选择平视,以减轻颈部压力;在下肢姿态部分,坐姿时,访谈对象会两腿交叉叠放,站立时,会选择物体倚靠,不断在两腿转换重心;运动方式部分,访谈对象的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运动方式多样;主观认识部分,访谈对象会考虑维持良好的身体姿态,并对良好的身体姿态有认知,了解自己的身体姿态不足。结论:大学生的整体久坐时间较多,研究对象中有64.4%的大学生平均每日久坐时间超过9小时,且男生的久坐时间高于女生。久坐行为与大学生的骨密度不存在相关性;每日连续久坐30-60分钟的频次与肌肉力量存在正相关,而连续久坐大于60分钟的频次与肌肉力量无关,提示连续久坐的持续时间可能对肌肉力量产生不同影响。久坐行为与大学生身体姿态具有负相关,其原因可能与大学生久坐行为的发生大多是在躺着时产生,并且在坐姿状态下会经常调整身体姿态,坐姿的身体姿态也比站立位更标准等因素有关。
陈瑶[8](2019)在《论80后女作家的青春书写 ——以张悦然、周嘉宁、颜歌为例》文中提出新世纪以来,当代文学的创作方式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变化,作品形式变得新颖独特,大胆无拘;与此同时,文坛态势也在不断悄悄发生改变,呈现新的动态和景观,文坛以更宽广的视野,敞开胸襟,吸纳新的群体。其中最耀眼的是80后群体的崛起,以及他们自成一体的青春书写。80后的青春书写成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80后女作家在新世纪初期相继登上文坛,她们的青春书写独具特色,成为文坛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本文即以80后女作家的青春书写为研究对象,以张悦然、周嘉宁、颜歌三位80后女作家为例展开论述。本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共四章,引言和结语分列在外:引言部分对“80后”概念和青春书写进行阐述和概括,并分析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创新之处。第一章详细分析了80后女作家的文学场域。笔者主要论述了新概念作文大赛发起的文化语境、生产机制以及80后女作家的成长背景与群体特征。第二章论述了青春书写的主题。笔者主要围绕80后女作家青春书写中的四个主题展开论述,分别是:孤独、死亡、暴力、爱与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张悦然、周嘉宁、颜歌三位女作家在以上四个主题中的各自的不同特色。第三章细致归纳了青春书写中的女性形象。笔者主要分析了80后女作家张悦然、周嘉宁、颜歌笔下的女性形象,并将其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唯情至上的女性、了望成人门槛的女性、小镇的女王与妖孽女性等独具风格的女性形象。第四章研究分析了以张悦然、周嘉宁、颜歌为代表的80后女作家别样的青春叙事艺术。第一节主要归纳了三位女作家在青春书写中的三种叙事模式:“出走——固守”模式、“寻求——弃绝——重生”模式、“逃离——归来”模式。第二节主要阐述了青春书写中的三种叙事视角,分别是:多重叙事视角、边缘人物视角和女性视角。第三节主要探讨了青春书写中的两种写作策略:双性同体和镜像。结语部分,笔者在对本文总结的同时,进一步提出青春书写的局限性,并对80后女作家的青春书写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可行性分析。
石杰[9](2019)在《身体功能训练对中学生上交叉综合症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笔者在实习期间发现中学生上交叉综合症的现象非常严重,上交叉综合症会造成肩、颈、背部肌肉酸痛,严重者还会造成压缩颈动脉、减少脑部血液的供给量,引起大脑缺氧,失眠等症状。而中学阶段又是学生身高、体重以及各器官功能迅速发育的时期,即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敏感时期,肌肉和骨骼都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如若不及时纠正,不仅影响中学生的良好形象,上交叉综合症如同慢性病一般,对以后的生活、学习和身体健康都会造成不良影响。所以中学生上交叉综合症的改善迫在眉睫。本研究以兰州市第六十八中学存在上交叉综合症的3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身体功能训练组和常规体育课组。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中学生上交叉综合症的出现频率、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出符合他们的身体功能训练计划,探究身体功能训练对中学生上交叉综合症的影响。希望提供一套有效的改善上交叉综合症的方法。结论如下:(1)中学生缺乏身体姿态的教育和青春期第二性特征的教育、存在不良学习和生活习惯、学业压力大以及家庭学习硬件设施缺乏。(2)中学生上交叉综合症的出现频率非常高。自然状态下比提示状态下出现的频率高,两种状态下女生均高于男生。(3)常规体育课对中学生的上交叉综合症有轻微的缓解作用,但是改善效果不明显。(4)身体功能训练能够有效的改善中学生的上交叉综合症,并且具有很好的延续效果。(5)上交叉综合症对肩部活动范围有不良影响,身体功能训练在改善上交叉综合症的同时也提高了肩部的灵活性。
杨凌[10](2019)在《论现代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物二度呈现 ——以《理查三世》为例》文中指出戏剧艺术的二度创作中,中西方导演由于文化根源不同,导演在如何感知文本所包含的信息、抓住剧本内容的焦点、深度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索与解读戏剧文本及其被观众理解接受的程度,包括更进一步决定如何把此部戏剧的审美价值得以最终实现在二度创作和呈现上有着显着的差异。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主张保持个体的独立性与自由性,对于西方导演来讲,侧重挖掘并展现人物心理以及其成长过程。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多地强调个体是整体的一部分,更着眼于宏观而非微观。因此,在戏剧结构上,大部分的西方导演更看重人物内心刻画、展示个体的命运、成长、悲喜及其在环境的变化中所展示出的人性弧光。而反观当代绝大多数中国导演在舞台呈现中,会更看重故事、看重整体的演剧形式和效果,强调主题立意,剧中的人物某些时候便不得不成为服务于整体故事和形式的工具。当然,这两种思维方式都能排出有艺术价值的戏剧作品,只是侧重不同而遑论高下,但在排演某些剧目,特别是像莎士比亚《理查三世》、《麦克白》、《哈姆雷特》这样的以人物命名的经典剧作时,如果导演忽视在二度呈现上塑造其中经典人物,那么纵然形式新颖也会因为缺少了形象丰满的人物而缺失与观众的共情,甚至会失去剧本原本蕴含的哲思和深度。现代心理学作为一门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发源并盛行于西方,本论文中选用莎士比亚经典剧本《理查三世》的8不同的当代导演排演版本,用现代心理学为视角和依据,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和审视《理查三世》这个剧本及理查三世这个人,并通过这个切入点去看莎士比亚剧本其他人物的多面性、复杂性,矛盾性,进而去探讨一些当代中国导演在二度创作中塑造人物、挖掘人物时所带有的惯性思维以及这种惯性思维所造成的片面性,提出了作者对于当代中国导演林兆华和王晓鹰的《理查三世》版本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不同意见。当然,林兆华和王晓鹰在排《理查三世》时用中国导演的眼光和情怀去看去分析剧本,用自己的感受去调整人物的呈现,也是合理之举,最后的舞台作品也能呈现出他们各自的心理特点,有可看性,但笔者认为类似于这样的创作方法虽然在演剧形式上做了创新、新鲜了观剧体验、提高了观众的接受度和认知度,却由于心理逻辑的弱化使得二度呈现的人物形象相比较原文本而言缺乏了形象本身的美感、层次感,对观者而言缺乏了情感上的共鸣和震撼力,这样的结果未免遗憾。笔者在文章中将逐步去探讨:现代心理学关于人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知识可以作为导演在剖析、二度呈戏剧人物时的一种新的视角、方法和依据;它可以帮助导演在接触跨文化、跨时代的经典人物时能更为迅捷、深刻、科学的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本身;本论文旨在索求另一种认知和表达的方式,补充中国传统戏剧导演艺术在二度呈现方法中所涉猎较少的部分,为当代中国导演处理人物形象带来新创意、新构思和新形式。本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在绪论部分,笔者将详述选题原因、意义;对此选题在国内的研究现状做出阐述,并且阐述笔者为何选择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去看人物塑造在舞台的二度呈现;在绪论中笔者还将论述选用莎士比亚剧作以及《理查三世》的一度文本和二度呈现作为主要案例和论据的原因。第二章中,笔者将依照莎士比亚一度文本中所提供的台词线索,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验结果去分析剧作中是如何呈现理查王这个人物,包括他的原生家庭、人格和性格形成、自我防御系统建立等。在剧本原台词的范围里,采用现代心理学视角去深入剖析剧本所提供给我们的理查王行动背后的心理逻辑和动力,以及天生残疾这个重要的肢体特征带给理查王性格上的烙印。在本章中,笔者将着重讨论当代中国导演王晓鹰和林兆华排演的版本中对于原剧本中理查王肢体残疾这一重要体态特征进行中国化解读并体现为象征性舞台形象的做法进行讨论。第三章中,笔者通过中西方当代导演8部不同版本的《理查三世》来做更进一步的比较和分析,挑选原剧本中7个重点段落,从演剧风格、舞台表演、舞台行动、肢体语言、化妆、服装、音效、小道具、舞台设计等角度,用现代心理学中人本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多个学派的视角去分析导演是如何在二度创作和呈现上根据自身对剧本的解读有效的运用多种舞台手段和导演技术二度呈现人物形象、外化人物心理并与观众达到共情。第四章中,笔者将从班杜拉学习理论和格式塔心理学角度去阐述对于跨文化、历史感强烈的经典名作,导演如何运用先进的舞台手段和舞台条件把经典名作历久弥新的带到观众面前,并通过观看、感受作品促发观众的反思和成长。
二、青春期女性驼背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春期女性驼背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McKenzie疗法对上交叉综合征的康复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上交叉综合征简介 |
2.1.1 定义 |
2.1.2 症状体征 |
2.1.3 流行病学 |
2.1.4 病因 |
2.2 上交叉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
2.2.1 上交叉综合征的国外研究现状 |
2.2.2 上交叉综合征的国内研究现状 |
2.3 McKenzie疗法及其研究 |
2.3.1 McKenzie疗法概况 |
2.3.2 McKenzie疗法的特点 |
2.3.3 McKenzie疗法对疼痛现象的认识 |
2.3.4 McKenzie疗法的应用研究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1.1 诊断标准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的比较 |
4.1.1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的比较 |
4.1.2 两组患者治疗前FHA和 FSA角度值的比较 |
4.1.3 两组患者治疗前颈椎关节活动度的比较 |
4.1.4 两组患者治疗前NDI得分的比较 |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比较 |
4.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的比较 |
4.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HA和 FSA角度值的比较 |
4.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关节活动度的比较 |
4.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DI得分的比较 |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改善人数的比较 |
4.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改善人数的比较 |
4.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HA和 FSA角度值改善人数的比较 |
4.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关节活动度改善人数的比较 |
4.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DI得分改善人数的比较 |
5 分析讨论 |
5.1 两组患者VAS评分变化的分析 |
5.2 两组患者FHA和 FSA角度值变化的分析 |
5.3 两组患者颈椎各方向关节活动度变化的分析 |
5.4 两组患者NDI得分变化的分析 |
5.5 McKenzie疗法与推拿疗法的比较分析 |
6 研究结论 |
7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2)易罐结合拉伸运动治疗上交叉综合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上交叉综合症的发病机制 |
综述二 上交叉综合症治疗方法的现状分析 |
实验研究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观察指标 |
4.疗效评价 |
5.统计学方法 |
6.实验结果 |
讨论 |
1.对上交叉综合症病因病机的探讨 |
2.对拔罐治疗机理的探讨 |
3.小结 |
4.治疗结果分析 |
5.对治疗安全性的探讨 |
6.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基于部分城市三年级小学生的脊柱健康跟踪研究及运动干预效果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我国儿童青少年脊柱普查面临的问题 |
2.2 儿童青少年脊柱形态异常分类 |
2.2.1 矢状面曲度异常 |
2.2.1.1 颈椎曲度异常 |
2.2.1.2 胸椎曲度异常 |
2.2.1.3 腰椎曲度异常 |
2.2.2 冠状面曲度异常 |
2.3 儿童青少年脊柱异常的危害 |
2.3.1 颈肩痛 |
2.3.2 腰背痛 |
2.3.3 多种并发疾病 |
2.3.4 心理问题 |
2.4 儿童青少年脊柱异常的病因理论 |
2.4.1 青少年脊柱异常风险因素 |
2.4.2 脊柱异常经典病因学理论 |
2.4.2.1 生物力学理论 |
2.4.2.2 神经肌肉学理论 |
2.4.2.3 遗传学理论 |
2.4.2.4 环境诱发因素 |
2.4.2.5 激素因素 |
2.5 儿童青少年脊柱筛查方法体系研究现状 |
2.5.1 一般检查/直立位检查的方式方法 |
2.5.1.1 直立位检查 |
2.5.1.2 FBT+ATR |
2.5.2 专业设备检查的方式方法 |
2.5.2.1 X射线 |
2.5.2.2 CT检查 |
2.5.2.3 MRI检测 |
2.5.2.4 超声成像法 |
2.5.2.5 红外热成像法 |
2.5.2.6 表面形貌法 |
2.5.2.7 传感器测量法 |
2.5.2.8 人工智能 |
2.5.3 脊柱异常普查的国内外研究 |
2.6 儿童青少年脊柱形态干预/治疗研究进展 |
2.6.1 手术治疗 |
2.6.2 支具治疗 |
2.6.3 物理治疗 |
2.6.4 运动疗法 |
2.6.4.1 体育运动对儿童青少年脊柱形态的影响 |
2.6.4.2 一般运动疗法 |
2.6.4.3 特定性运动疗法(PSE) |
2.7 小结与展望 |
第3章 研究一·跟踪研究 |
3.1 研究对象 |
3.2 主要测量器材 |
3.3 研究方法 |
3.4 数据处理 |
3.5 统计学分析 |
3.6 研究结果 |
3.6.1 身体形态变化情况 |
3.6.2 姿态不良筛查结果 |
3.6.3 FBT+ATR筛查结果 |
3.6.4 Spinal Mouse筛查结果 |
3.6.4.1 脊柱矢状面曲度筛查结果 |
3.6.4.2 脊柱矢状面曲度异常率筛查结果 |
3.6.4.3 脊柱矢状面ROM筛查结果 |
3.6.4.4 腰椎矢状面ROM异常率筛查结果 |
3.6.5 脊柱指标与身体形态间的相关分析结果 |
3.7 分析讨论 |
3.7.1 脊柱健康状况随年龄的变化情况 |
3.7.1.1 脊柱姿态不良随年龄的变化情况 |
3.7.1.2 脊柱侧弯风险随年龄的变化情况 |
3.7.1.3 脊柱矢状面形态及功能随年龄的变化情况 |
3.7.1.3.1 曲度变化情况 |
3.7.1.3.2 ROM变化情况 |
3.7.2 脊柱健康的形态学特征 |
3.8 小结 |
第4章 研究二·干预研究 |
4.1 研究对象 |
4.2 主要测量器材 |
4.3 研究方法 |
4.4 数据处理 |
4.5 统计学分析 |
4.6 研究结果 |
4.6.1 身体形态变化情况 |
4.6.2 姿态不良干预前后结果 |
4.6.3 FBT+ATR指标干预前后结果 |
4.6.4 Spinal Mouse指标干预前后结果 |
4.6.4.1 脊柱矢状面曲度干预前后变化情况 |
4.6.4.2 矢状面曲度异常率干预前后变化情况 |
4.6.4.3 脊柱矢状面ROM干预前后变化情况 |
4.6.4.4 腰椎矢状面ROM异常率干预前后变化情况 |
4.7 分析讨论 |
4.8 小结 |
第5章 全文结论 |
本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材料 |
(4)中学生书包创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角度 |
1.1.2 市场角度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文献研究 |
1.3.2 国内外产品发展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用户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中学生人群特征相关研究 |
2.1 中学生的界定 |
2.1.1 中学生的定义 |
2.1.2 中学生的划分情况 |
2.2 中学生生理特征分析 |
2.2.1 身体发育特征 |
2.2.2 骨骼发育特征 |
2.2.3 肌肉发育特征 |
2.2.4 中学生生理特征分析情况总结 |
2.3 中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
2.3.1 中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发展 |
2.3.2 中学生的自我发展 |
2.3.3 中学生的消费特征 |
2.3.4 中学生心理特征分析情况总结 |
第三章 学生书包产品及用户调研 |
3.1 学生书包产品概述 |
3.2 学生书包的定义和分类 |
3.3 学生书包的市场调研分析 |
3.3.1 学生书包的分类情况 |
3.3.2 学生书包的品牌调研 |
3.3.3 学生书包的功能调研 |
3.4 学生书包的用户调研 |
3.4.1 观察法调研 |
3.4.2 用户访谈法调研 |
3.5 调研总结 |
第四章 中学生书包人机工程学相关研究 |
4.1 中学生书包生理因素研究 |
4.1.1 书包背负的过程中对中学生健康的影响分析 |
4.1.2 中学生书包相关人机尺寸分析 |
4.2 中学生书包心理因素研究 |
4.2.1 色彩因素研究 |
4.2.2 材料因素研究 |
4.2.3 书包收纳布局研究 |
第五章 中学生书包的设计和创新实践 |
5.1 设计原则 |
5.2 创新设计实践 |
5.2.1 设计定位 |
5.2.2 设计方案阐述 |
5.2.3 书包原型打样制作 |
第六章 设计评价 |
6.1 肌电疲劳测试 |
6.1.1 研究对象 |
6.1.2 实验设备 |
6.1.3 采集肌肉的确定 |
6.1.4 皮肤处理 |
6.1.5 表面电极的贴放位置 |
6.1.6 实验内容 |
6.1.7 实验数据处理分析 |
6.2 用户主观量表评估与分析 |
6.3 设计评价总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访谈提纲 |
附录B 肌电数据表 |
附录C 中学生书包体验感受主观疲劳量表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青少年矫姿坐具创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青少年坐姿现状 |
1.1.2 坐姿与健康的关系 |
1.1.3 矫姿坐具市场潜力大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章节规划与组织框架 |
第二章 青少年健康坐姿相关研究 |
2.1 青少年群体基本特征 |
2.1.1 身体的发展 |
2.1.2 心理的发展 |
2.1.3 行为方式 |
2.1.4 青少年基本特征分析总结 |
2.2 健康坐姿相关的人体生理学基础 |
2.2.1 健康坐姿概念 |
2.2.2 人体脊柱的生理特性 |
2.2.3 腰椎及其生物力学特性 |
2.2.4 人体骨盆结构与坐姿体压分布 |
2.2.5 健康坐姿相关的人体生理学分析总结 |
2.3 人机工程学在座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2.3.1 维持座椅椅面的人机合理性 |
2.3.2 维持座椅靠背的人机合理性 |
2.3.3 维持座椅各个尺寸间的人机合理性 |
2.3.4 人机工程学在座椅设计中的应用分析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矫姿产品及用户需求调查研究 |
3.1 矫姿产品的定义和分类 |
3.2 矫姿产品调查研究 |
3.2.1 辅助座椅式矫姿产品 |
3.2.2 矫姿座椅 |
3.3 用户需求调查研究 |
3.3.1 青少年主要坐姿场景观察 |
3.3.2 青少年不良坐姿行为分析 |
3.3.3 用户访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青少年矫姿坐具设计原则及创新实践 |
4.1 设计原则 |
4.2 坐具设计相关参数标准 |
4.2.1 青少年人体尺寸选取标准 |
4.2.2 青少年人体尺寸数据分析 |
4.2.3 学校课桌椅尺寸分析 |
4.3 创新设计实践 |
4.3.1 设计定位 |
4.3.2 设计方案 |
4.3.3 原型打样制作 |
第五章 设计评价 |
5.1 压力分布测试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方法及内容 |
5.1.3 实验数据收集与分析 |
5.2 用户主观量表评价 |
5.3 实验总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性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授权专利 |
附录1 老师/家长访谈提纲表 |
附录2 青少年座椅体验感受主观评价量表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社会工作介入儿童性教育成效评估研究 ——以J市某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儿童性教育现状 |
1.1.2 社会工作介入儿童性教育背景介绍 |
1.1.3 实验评估必要性说明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主要概念界定 |
1.3.2 文献综述 |
1.3.3 文献反思 |
第2章 社会工作介入J市第一小学儿童性教育现状 |
2.1 J市第一小学性教育现状 |
2.1.1 性教育缺乏重视 |
2.1.2 性教育观念落后 |
2.1.3 性教育内容单一 |
2.1.4 性教育的形式简单 |
2.1.5 性教育的专业师资匮乏 |
2.2 社会工作的介入儿童性教育现状 |
2.2.1 社会工作介入理论 |
2.2.2 个案工作介入儿童性教育情况 |
第3章 社会工作介入J市第一小学儿童性教育项目评估 |
3.1 实验项目评估方案 |
3.1.1 实验对象的主要需求评估 |
3.1.2 实验项目的理论化评估 |
3.1.3 评估方案的后测结果 |
3.2 实验项目评估过程 |
3.2.1 对社会工作者专业性的评估 |
3.2.2 个案工作的过程评估 |
3.2.3 小组工作的过程评估 |
第4章 社会工作介入儿童性教育成效评估 |
4.1 运用ANP法测算成效及重要影响因子 |
4.1.1 ANP法介绍 |
4.1.2 成效的评估主体,指标体系和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
4.1.3 ANP法结果分析 |
4.2 项目完成度评估 |
4.2.1 项目完成状态 |
4.3 实验对象及相关对象满意度评估 |
4.4 评估总结 |
第5章 社会工作介入儿童性教育成效评估结果 |
5.1 社会工作介入儿童性教育评估结果分析 |
5.1.1 对儿童的结果分析 |
5.1.2 对家庭的结果分析 |
5.1.3 对学校的结果分析 |
5.1.4 对社工的结果分析 |
5.1.5 对社会的结果分析 |
5.2 社会工作介入儿童性教育成效评估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介绍 |
(7)久坐行为与大学生骨密度、肌肉健康和身体姿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久坐行为及其影响 |
1.4.2 久坐行为对人体骨密度的影响 |
1.4.3 久坐行为对人体肌肉健康的影响 |
1.4.4 久坐行为对人体身体姿态的影响 |
1.4.5 久坐行为的测量方法概述 |
1.4.6 小结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设计 |
2.3 指标及测量方法 |
2.3.1 平均每日久坐时间与每日连续久坐频次 |
2.3.2 骨密度 |
2.3.3 肌肉健康 |
2.3.4 身体姿态 |
2.3.5 控制变量指标 |
2.4 数理统计 |
2.5 焦点小组访谈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1.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3.1.2 研究对象平均每日久坐时间情况 |
3.1.3 研究对象每日连续久坐频次情况 |
3.1.4 研究对象骨密度情况 |
3.1.5 研究对象肌肉指标情况 |
3.1.6 研究对象的身体姿态情况 |
3.1.7 研究对象的身体活动情况 |
3.2 久坐组与非久坐组骨密度、肌肉健康和身体姿态的差异 |
3.2.1 研究对象的久坐组和非久坐组分组情况 |
3.2.2 久坐组与非久坐组骨密度的差异 |
3.2.3 久坐组与非久坐组肌肉指标的差异 |
3.2.4 久坐组与非久坐组身体姿态的差异 |
3.3 平均每日久坐时间与骨密度、肌肉和身体姿态各指标的关系 |
3.3.1 平均每日久坐时间与骨密度的关系 |
3.3.2 平均每日久坐时间与肌肉各指标的关系 |
3.3.3 平均每日久坐时间与研究对象身体姿态的关系 |
3.4 每日连续久坐频次与骨密度、肌肉和身体姿态各指标的关系 |
3.4.1 研究对象每日连续久坐频次与骨密度的关系 |
3.4.2 研究对象每日连续久坐频次与肌肉各指标的关系 |
3.4.3 研究对象每日连续久坐频次与身体姿态各指标的关系 |
3.5 焦点小组访谈结果 |
3.5.1 久坐组焦点小组访谈结果 |
3.5.2 非久坐组焦点小组访谈结果 |
3.5.3 小结 |
4 分析讨论 |
4.1 研究对象久坐行为状况 |
4.2 研究对象久坐行为与骨密度的关系 |
4.3 研究对象久坐行为与肌肉健康的关系 |
4.4 研究对象久坐行为与身体姿态的关系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研究知情同意书 |
附件(二)访谈提纲 |
附件(三)久坐组访谈结果整理 |
附件(四)非久坐组访谈结果整理 |
(8)论80后女作家的青春书写 ——以张悦然、周嘉宁、颜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80后”概念及青春书写 |
二、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创新之处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80后女作家的文学场域 |
第一节 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文化语境与生产机制 |
第二节 80后女作家的成长背景与群体特征 |
一、成长背景 |
二、群体特征 |
第二章 青春书写的主题 |
第一节 孤独主题 |
一、留守的孤独 |
二、成长的孤独 |
三、情欲的孤独 |
第二节 死亡主题 |
一、冷酷的死亡书写 |
二、唯美的死亡书写 |
三、神秘的死亡书写 |
第三节 暴力主题 |
一、畸形的爱衍生的暴力 |
二、校园暴力 |
三、语言和舆论暴力 |
第四节 爱与性主题 |
一、守护之爱 |
二、同性之爱 |
三、两性博弈 |
第三章 青春书写中的女性形象 |
第一节 唯情至上的女性 |
一、超拔型女性 |
二、凡庸型女性 |
三、病态型女性 |
第二节 了望成人门槛的女性 |
一、城市孤女形象 |
二、文艺女青年形象 |
第三节 小镇的女王与妖孽女性 |
一、小镇的女王形象 |
二、妖孽形象 |
第四章 别样的青春叙事艺术 |
第一节 青春书写的叙事模式 |
一、出走——固守模式 |
二、寻求——弃绝——重生模式 |
三、逃离——归来模式 |
第二节 青春书写中的叙事视角 |
一、多重叙事视角 |
二、边缘人物视角 |
三、女性视角 |
第三节 青春书写中的写作策略 |
一、双性同体 |
二、镜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9)身体功能训练对中学生上交叉综合症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国外上交叉综合症等不良姿态的研究现状 |
1.3.3 国内上交叉综合症等不良姿态研究现状 |
1.3.4 研究展望与思考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实验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上交叉综合症形成原因的分析 |
3.1.1 主观原因 |
3.1.2 客观原因 |
3.2 上交叉综合症出现频率的分析 |
3.2.1 不同状态上交叉综合症出现频率的分析 |
3.2.2 上交叉综合症出现频率的性别差异分析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肩部灵活性成绩的对比分析 |
3.3.2 实验前实验组内上交叉综合症指标的对比分析 |
3.3.3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上交叉综合症指标的对比分析 |
3.3.4 实验后实验组内上交叉综合症指标的对比分析 |
3.3.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上交叉综合症指标的对比分析 |
3.3.6 实验结束两个月后上交叉综合症指标的对比分析 |
3.4 讨论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论现代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物二度呈现 ——以《理查三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和原因 |
第二节 为何选择莎士比亚戏剧文本作为本文主要研究对象 |
第三节 为何以莎士比亚历史剧《理查三世》作为代表进行比较分析 |
第四节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用现代心理学的方式解读《理查三世》文本中的人物 |
第一节 对当代中国导演对人物理解和二度创作的不同意见(以王晓鹰、林兆华为例) |
第二节 莎士比亚创作《理查三世》的时代背景 |
第三节 基于莎士比亚文本以心理学角度分析理查的人物性格塑造 |
第四节 以心理学角度分析安夫人、伊丽莎白皇后为何在同样处境有不同命运 |
第三章 现代心理学视角下看导演在二度创作中对人物心理的舞台呈现 |
第一节 不同导演版本的《理查三世》在演剧风格上的鲜明特征 |
一、2001 北京人艺版导演:林兆华 |
二、2012 年伦敦环球剧院公演版导演:王晓鹰 |
三、2015 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版导演:托马斯乔力 |
四、2016 德国邵斌纳剧团版导演:奥斯特玛雅 |
五、1982 年俄罗斯版瓦赫坦戈夫剧院版导演:谢尔盖埃弗拉希什维利 |
六、2016 英国阿尔梅达剧院版导演:鲁伯特古尔德 |
七、1995 电影版导演:理查德·隆克瑞恩(英国) |
八、2016英剧:空王冠:《理查三世》(第二季第三集)导演:多米尼·克库克 |
第二节 导演是如何通过形体动作、舞美、服装化妆、音效、小道具等二度创作手段来外化人物内在心理和情绪的 |
一、第一幕第一场独白——理查的亮相 |
二、安夫人的被征服和理查征服安夫人后的独白 |
三、克莱伦斯之死 |
四、小王子被骗进伦敦塔 |
五、欲拒还迎的登基前后 |
六、再雇杀手刺杀小王子 |
七、故伎重演,求娶伊丽莎白为妻——同样的方法不同的女人与结局 |
八、战前噩梦、最后一段独白和理查之死 |
第四章 现代心理学视角下的观众对人物塑造的共情 |
第一节 从认知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角度理解观众对人物共情的心理机制 |
第二节 从多版本《理查三世》看导演的二度创作手段如何影响观众心理 |
一、舞台条件 |
二、舞台手段 |
三、演员与服装造型 |
第三节 以观众审美心理学与班杜拉学习理论角度看观众在观影时获得的人格成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实践项目 |
致谢 |
四、青春期女性驼背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McKenzie疗法对上交叉综合征的康复效果研究[D]. 赵雄.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易罐结合拉伸运动治疗上交叉综合症的临床研究[D]. 王玥.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基于部分城市三年级小学生的脊柱健康跟踪研究及运动干预效果初探[D]. 郭瑞芃.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2020(08)
- [4]中学生书包创新设计研究[D]. 薛鑫.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5]青少年矫姿坐具创新设计研究[D]. 武兆栋.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6]社会工作介入儿童性教育成效评估研究 ——以J市某小学为例[D]. 陈瑞琪. 湘潭大学, 2020(03)
- [7]久坐行为与大学生骨密度、肌肉健康和身体姿态的关系[D]. 宋冠菲.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8]论80后女作家的青春书写 ——以张悦然、周嘉宁、颜歌为例[D]. 陈瑶.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9]身体功能训练对中学生上交叉综合症影响的实验研究[D]. 石杰.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10]论现代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物二度呈现 ——以《理查三世》为例[D]. 杨凌. 上海戏剧学院,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