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工业废渣建设河堤

充分利用工业废渣建设河堤

一、充分利用工业废渣建设河道堤防(论文文献综述)

潮州市人民政府[1](2021)在《潮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潮府规[2021]10号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市各开发区、潮州新区管委会:现将《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生态环境局反映。2021年7月1日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金永亮[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研究》文中指出水利事业不仅关乎农业的发展,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它对农业的灌溉、旱涝灾害的防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用水安全、人们生产生活安全、生态环境等也与水利息息相关。在水利实践的过程中还发生了管理体制的变革、产生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水利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考察水利事业的发展对研究社会变迁是非常有益的。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政策支持下,在锦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经济方面、人居方面和生态方面也随之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本文以水利事业发展为视角,考察研究锦州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社会变迁情况,并从这一过程中总结经验启示,以期对锦州和相似地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经济方面主要对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进行论述。干旱是制约锦州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之一,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节水型农业,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都获得极大的提高,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人居方面主要对用水安全、防洪能力和思想观念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提高供水能力、治理水污染、防氟改水等方法保障了城乡用水安全。受处于河流下游地理位置的影响,洪涝灾害成为锦州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而各种社会原因加重了洪涝灾害的影响。通过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的发展方式,锦州的防洪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人民生产生活安全得到了保障。锦州水利事业和社会发展的进步,引发了社会发展观念和人民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适应了社会发展形势。生态环境方面选取对大凌河和小凌河的治理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改革开放以来,大凌河、小凌河及附近的环境渐渐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的需要,锦州多次对这两条河进行治理,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将锦州打造成为宜居城市,提升了人们生活幸福感。

贾昊茹[3](2021)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宁晋泊水环境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河平原南部有河北历史上较大的湖群,称作大陆泽,随着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导致湖泊淤积,大陆泽逐渐分离,北部的湖泊因地处宁晋县所以被称为宁晋泊。宁晋泊在明清时期面积逐渐减少,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宁晋泊不再长期蓄水,而是有着独特的水环境特点。目前,学界对宁晋泊水环境的研究关注较少,宁晋泊主要位于宁晋县东南部,地势最低,多条河流同时注入,具有“九河下梢宁晋泊”之称。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宁晋泊水环境变迁的状况、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将档案资料与地方志相结合,揭示新中国成立后宁晋泊变迁的基本情况。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宁晋泊的水环境变迁受自然和社会两大因素影响,自然因素主要表现在地势、气候、河流等方面;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策、水利工程,工农业发展。宁晋泊的水环境变迁也影响着社会发展,促使了农业耕作技术的改革。根治海河运动后,1969年宁晋泊滞洪区正式建立,主要承担在洪水期间的分洪和蓄洪作用,保证工农业的稳定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宁晋泊水环境变化的特点具有其独特性,它的变迁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同时宁晋泊作为我国众多湖泊之一,其变迁也反映了我国湖泊资源逐渐减少的现状。湖泊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对我国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宁晋泊水环境变迁,以小见大,为保护湖泊资源提出建议。

广州市人民政府[4](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文中研究表明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21]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化"放管服" 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市政府决定取消和重心下移2597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其中取消269项,实行重心下移、改由区(含功能区,下同)就近实施2328项。各区、市有关部门要做好落实和衔接工作,细化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效能,推进政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

王祖浩[5](2020)在《庄河市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工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流是人类文明的起源,自古代起人类均依河而居,临水而住,衣食住行均离不开河流,可以说每条河流都是我们的母亲河。随着中国发展不断深入,工业农业发展迅猛,所产生的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就近排入河流,造成河流水体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河流发黑恶臭、富营养化,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庄河市境内有碧流河、英那河等九大河流体系,共有中小河流109条。大部分中小河流发源于北部山区,流经丘陵、平原,最后汇入黄海。庄河市自2000开始治理中小河流,前期中小河流治理均以硬化方法为主,破坏了河流生态环境、影响河流蓄水及储水能力,暴雨时洪水冲击力过大,造成洪灾频发。随治理不断推进,治理标准不断提高,治理方式从过去防洪排涝的的硬化治理方式,转变为以生态治河为目标的治理方式,河流生态环境得以保护,河流生态屏障得以保持。本课题主要研究庄河市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工程,通过实地勘察及资料查阅,了解庄河市境内各中小河流自然情况及各项指标,深入剖析中小河流目前存在问题。根据庄河地势地貌将中小河流分为平原类及山丘类两类,对庄河市两类中小河流的整治方式及方法进行汇总、分析和研究,根据庄河市中小河流“水量少、水质差、硬化多”的现状特点,提出“生态化、实用化”的治河方针,对两类河流的共性整治方法及个性方法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分析结果对庄河市中小河流综合整治方法进行优化。最后根据前文研究内容,将所得出的结论实践在小寺河北支综合整治上,对小寺河北支进行综合整治设计,保证所设计的方案实用性及可实施性。为庄河市以后中小河流整治提供素材,为辽宁乃至全国中小河流综合整治提供参考。

冯骥强[6](2020)在《宋代社会污染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污染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污染问题的重视体现了现代人类对于环境卫生的深度认识。环境污染问题并非现代社会所独有,从现存的史籍中可以看出,古人同样饱受着环境污染之苦,而且还颇为严重。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存在着污染问题,只是在污染的程度上有所轻重而已。宋代经济的高度繁荣也必然会带来一些污染问题。污染来源的多样化集中体现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当中,诸多生产生活污染源不仅对周边水域、空气及土壤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亦会使得人体健康遭受威胁,甚至引发疫病的流行。污染危机的出现使得两宋政府不得不制定一系列措施予以应对,宋代政府在治理水域污染方面的措施主要有污水处理,净化水质、设置水域监管机构,定期疏浚河渠水道、制定法规,打击污染水域行为;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主要以广植林木进行绿化运动及自省、选贤惩奸、祭天敬神等措施为主;在治理街区污染方面的措施中有整饬街道卫生,清理垃圾、制定法律,严惩侵街及设置义冢、漏泽园,防止流尸污染。

毛奥键[7](2020)在《环保型混凝土透水砖的配合比设计及渗流模拟研究》文中提出混凝土透水砖作为一种生态材料,是路面建筑铺装的主要材料,由于其自身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气、多孔隙的回收利用特性,对于有效减少大中型城市的内涝、缓解大中型城市热岛效及同时保持城市生态平衡等均有着明显的保护作用。用废弃的建筑物和垃圾制成的再生骨料以及炼钢过程中产生的二次加工产物钢渣代替了混凝土透水砖中的粗骨料,又有效地达到了透水砖绿色环保、资源节约回收利用的主要目的。但目前国内科学界对这种混凝土透水砖性能的相关研究成果尚未完全得出一致的学术研究结论,而且我国的吉林省由于所处严寒的地区,冻融力学破坏现象严重,对于混凝土透水砖的冻融力学性能及混凝土透水砖的冻融耐久性能等冻融力学性能也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因此,对这种混凝土透水砖的冻融力学性能问题进行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本文主要依托吉林省科技厅国家重点科技研发支持项目"严寒地区生态绿色透水路面材料研究与应用"对严寒地区混凝土透水砖的材料配合比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优的基础材料配合比,分析了不同配合比的钢渣占骨料比、粉煤灰占比及块材中的玄武岩纤维所占体积比对其综合性能的直接影响,得到最优的材料配合比。同时,采用了fluent软件对严寒地区混凝土透水砖的饱和渗流过程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模拟,验证了该软件用于模拟混凝土透水砖的结构渗流过程的技术可行性和方法的正确性,并综合分析了两种不同的混凝土透水砖路面垫层结构的饱和渗流速度和过程,选择出来一种更渗流速度更快的混凝土垫层结构。本文具体介绍目前开展的研究工作内容如下:(1)采用全部试验法进行混凝土透水砖的基础配合比设计,确定基础配合比中的砂率为15%,水灰比为45%。(2)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选用3水平3因素的正交试验设计表,分别综合考虑了钢渣占骨料体积比、粉煤灰占粉煤灰及水泥质量比及块材中的玄武岩纤维占体积比3个基础因素的3种不同水平的组合情况。测试了混凝土透水砖的渗透系数、劈裂抗拉强度、抗压强度与50次冻融循环后的强度损失率,对本次试验的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及方差分析,研究了3个性能变化因素对混凝土透水砖各项性能的直接影响以及变化规律,并通过分析得出了综合考虑上述三种因素变化组合性能情况下的最优的混凝土透水砖配合比:钢渣占骨料比75%、再生骨料占骨料比25%、粉煤灰占比20%、玄武岩纤维占块材体积比3%,其性能测试水平可以完全满足混凝土透水砖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3)采用了先进的fluent软件对混凝土透水砖的饱和渗流过程进行了模拟,其模拟结果验证了使用该软件模拟混凝土透水砖的饱和渗流过程的设计可行性和方法的正确性,并对采用两种不同材料垫层的混凝土透水砖路面的结构进行了饱和渗流过程模拟,得出更好的适合于长春地区的混凝土透水砖路面的结构为面层透水砖6cm+找平层中砂10cm+垫层砂砾料20cm+土层长春本地土壤50cm。

张从从[8](2020)在《新型生态砖护坡对河道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河道治理中传统的护坡常采用混凝土、浆砌石等,这类护坡满足稳定方面的需求,却忽略了日益重视的生态效应。目前我国在治理河道时提出新要求,在遵循生态规则的基础上,满足河道行洪排涝安全下,统筹发挥河道的可持续发展作用。生态砖护坡作为河道边坡治理的一种措施,既满足河道边坡稳定性又保证其具有生态性。本文以江苏某河道为研究对象,开展新型生态砖护坡在河道护坡中的应用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调查分析现有护坡技术的种类与优缺点,综合考虑当下边坡防护的需求,设计2种新型生态砖护坡,分别为插合式正六边形生态砖护坡和插合式四边形空心生态砖护坡,上述两种生态砖护坡具有孔隙率大、透水性强、表面粗糙度大及整体性强等优势。(2)在分析当前模具种类及材料的基础上,采用塑料模具生产插合式正六边形生态砖和插合式四边形空心生态砖。生态砖主要采用P.042.5级硅酸盐水泥、DM=20mm的石灰岩碎石、级配良好的细沙、Ⅱ级粉煤灰、自来水、萘系高效减水剂等制作原料,原料配合比为水泥:粗骨料:细骨料=1:1.43:1.43,并根据生态砖类型确定合理的施工流程。(3)运用有限元软件分析网格精度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网格小于1.0m时,误差小于2.0%;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砖的力学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按照2种生态砖与坡面实际接触方式与简化为竖向荷载均匀布置在坡面的方式计算得到的稳定安全系数变化率为1.59%和1.52%,两种模拟方式计算结果非常接近,而采用简化为竖向荷载均匀布置在坡面的方式可有效减小计算工作量,且结果合理。(4)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基于强度折减有限元法,按有无护坡措施两种情况对影响河道边坡稳定的4个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无护坡措施河道边坡稳定的4个影响因素的敏感度排序为黏聚力>内摩擦角>边坡系数>弹性模量;有护坡措施中2种生态砖护坡稳定的各影响因素敏感度相近,均为黏聚力>内摩擦角>边坡系数>弹性模量;但当河道边坡铺设生态砖后,与无护坡措施相比,各影响因素的敏感度有所降低。(5)基于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模型,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别进行河道无水工况、河道最高水位、河道正常水位和河道最低水位工况下的河道边坡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河道无水工况下生态砖护坡可以提高河道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在河道最高水位、河道正常水位、河道最低水位工况下,随着河道水位的下降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也逐渐减小。同时采用生态砖护坡后的河道边坡稳定安全系数是大于土质边坡稳定安全系数,说明考虑渗流作用,生态砖依然可以提高边坡稳定性。但是提高程度相对于无水条件下要小。本文针对两种新型生态砖护坡,从设计制备、河道边坡稳定敏感性分析及渗流稳定安全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其他类型生态砖护坡的研究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建[9](2019)在《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秦岭北麓是陕西省关中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在新时期治水思路指导下,各地陆续开展的水系治理工作,治理思路及办法存在差异,治理效果岑差不齐;秦岭北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要全盘考虑,系统谋划,开展秦岭北麓水生态治理工作。本文对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开展研究,主要采用现场查勘,搜集整理相关现有资料统计分析,根据相关规范与经验制定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与地方主管部门座谈,听取专家意见,开展综合评价及案例研究的方法。以现有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等成果为基础,对秦岭北麓地区水系现状进行详细调查,进行分析评价,综合考虑秦岭北麓水资源禀赋及承载能力,研究秦岭北麓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秦岭北麓水系系统治理策略;结合秦岭北麓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典型案例,研究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水环境治理措施等。研究成果为以下几方面内容:1.调查清楚了秦岭北麓水资源基础资料,河流水库现状情况。2.现状调查评价通过对结论设定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标准,同时对无法定量的内容,采用定性说明和阐述。并总结共性,突出个性,综合评价成就和存在问题。分析评价了秦岭北麓水资源现状,算清了水帐;建立水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从生态水量、河道物理形态方面分析评价;通过划分的水功能区及入河排污口分析评价水环境保护现状;对水土保持现状及防洪体系也进行了分析评价。3.找出了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治理办法。4.根据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分析评价办法开展辋川河水系治理研究,首先找出辋川河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方案,最后对治理实施效益做以评价。通过典型案例研究,系统的解决了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存在的问题,以能落地实施的对策措施为后面实施水系治理地区提供借鉴参考。

曾文[10](2018)在《洞庭湖区环境治理与保护研究(1949-2016)》文中提出数千年来,洞庭湖区以其“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优越地理位置,肥沃的土壤与适宜的气候,物阜民丰,赢得“鱼米之乡”美誉。目前,洞庭湖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渔业生产基地,在湖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洞庭湖区的长期开发活动,在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近代以来洞庭湖湖泊面积迅速萎缩,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洞庭湖区的围湖造田、工业化、城镇化过程,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具体表现为:泥沙大量淤积,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垸老田低,洪涝灾害频发;钉螺滋生,血吸虫病疫情严重;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比较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上述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洞庭湖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洞庭湖区人类社会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的角度,探讨洞庭湖区的环境保护,还原从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到形成社会共识的复杂历史过程,对了解现代中国社会如何逐步实现从过度开发到建设生态文明的转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从对政府、民间在洞庭湖区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纵向研究中总结经验教训,对今天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和绿色湖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湖区气候、江湖关系等自然因素和人口增长、农业生产、工业化、城镇化等社会因素均对洞庭湖区的环境变迁发生着深刻影响。气候变化使得农业自然灾害加重、鱼类资源减少、候鸟的栖息环境恶化、鼠害加重、血吸虫病传播加剧,江湖关系变化导致洞庭湖调蓄能力减弱和洪涝威胁加重。社会因素使得人类一直在能动地改变周遭环境,使自然环境适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同时也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从洞庭湖区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的角度,洞庭湖区环境治理与保护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并整体上形成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环境治理与保护过程。从1949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这一历史阶段,洞庭湖区的社会经济尚处于以农垦为主的农业经济时期。这段时期洞庭湖区的环境治理围绕水患、疫病、围湖造田而展开。建国之初,面对洞庭湖区年久失修的堤垸、水患威胁以及疫病危害等主要环境问题,党中央把对荆江和洞庭湖的治理作为头等要事来办。自1952年开始,湖南省委集中力量整修洞庭湖。根据江湖关系的现状和实际,采取了荆江分洪工程、湖区堤垸的修复工程和南洞庭湖整修等工程。这一历史时期里,政府主要是向洞庭湖要地要粮,人与湖争地,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洞庭湖面积急剧减少,“以粮为纲”“向湖中要粮”“几年再造一个县”“农业学大寨”“灭螺与生产并举”等口号盛行,围湖造田、乱围滥垦现象愈演愈烈,严重破坏了洞庭湖区的生态环境。洞庭湖区堤垸化使得湖面不断被堤垸分割包围,增加了修防负担及抗洪难度,并导致枯水季节水资源局部短缺。洞庭湖区的围垦与抗洪,体现着洞庭湖区农业经济时代的历史特征。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当地的工业进步和发展程度,工业化、城镇化成为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20世纪结束的这一历史阶段,是洞庭湖区开始迅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时期。这段时期洞庭湖区的环境治理主要围绕新型的工业和城镇污染而展开。1978年改革开放后,洞庭湖区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轻型工业为主、轻重结合的的工业发展格局。在众多工业类别中,石化、能源、电力、冶金机械和电子信息等新兴现代工业占据了重要位置,成为湖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工业文明在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各种新的社会问题也同步产生,其中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就是环境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洞庭湖区的环境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而且变得更加严重,到20世纪末演变成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并逐渐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政府环保意识开始兴起,环保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环保政策措施与法律法规日益健全,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受到了高度重视。这一时期,《湖南省环境保护条例》《湖南省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日趋完善,省人大开始部署全省环境保护执法检查,主动监督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这一时期,各级政府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依然停留在以政府为主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层面,而且仍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态文明意识尚未觉醒。进入21世纪后,洞庭湖区的环境治理与保护事业发生了历史性转折。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后,国务院提出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平垸引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作为灾后重建指导原则。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据朱镕基2002年6月检查和考察湖南防汛工作时有关恢复洞庭湖往日“浩浩汤汤”景色的指示,拟定了一系列重整洞庭湖的计划,编制规划了“4350工程”,期望通过工程实施使得洞庭湖的湖面面积恢复到1949年前的4350平方公里。这一时期,政府和民间均对洞庭湖区生态日趋恶化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反思,开始达成洞庭湖区环境保护的社会共识。在贯彻国家的生态文明战略的基础上,湖南省确立了建设绿色湖南战略,开始严格实行洞庭湖区环境保护与修复政策,实施了综合治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渔民上岸、关闭湖区造纸企业等措施。以2014年4月国务院批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并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列入国家级发展战略重点示范区为标志,洞庭湖区开始迈进生态文明新时代。从鱼米之乡到生态经济区,从强制性制度变迁到形成环境保护的社会共识,构成洞庭湖区环境治理与保护事业发展的历史主线。应当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以整合社会力量、创新管理模式、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依法治湖为重点,构建洞庭湖生态安全管理模式,促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充分利用工业废渣建设河道堤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充分利用工业废渣建设河道堤防(论文提纲范文)

(1)潮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二、环境管控单元划定
    三、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一)全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1.区域布局管控要求。
        2.能源资源利用要求。
        3.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
        4.环境风险防控要求。
        (二)环境管控单元准入清单。
    四、实施应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技术保障。
        (三)完善动态调整机制。
        (四)强化数据管理及应用。

(2)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概况
    (一)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条件
    (二)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情况
        1.起步阶段(1978 年至1984 年)
        2.发展阶段(1985 年至2000 年)
        3.成熟阶段(2001 年至2011 年)
        4.完善阶段(2012 年至今)
    (三)锦州地区水利建设的成就及地位
        1.水利建设的成就
        2.水利建设的地位
二、经济方面的变迁
    (一)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
    (二)农田水利管理的完善
    (三)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人居方面的变迁
    (一)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二)防洪能力得到提高
    (三)思想观念的变迁
四、生态方面的变迁
    (一)对小凌河的治理
    (二)对大凌河的治理
五、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下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的启示
    (一)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是重要保障
    (二)综合协调是发展方向
    (三)绿色发展是重要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宁晋泊水环境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环境史研究与水环境变迁
        (二)水环境专题研究
        (三)河北水利研究
        (四)宁晋泊专题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三)研究内容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前宁晋泊的基本情况
    1.1 宁晋泊的基本概况
    1.2 注入宁晋泊的主要河流
        1.2.1 滹沱河
        1.2.2 滏阳河
        1.2.3 洨河、泜河、槐午河
        1.2.4 碱河
        1.2.5 沙河
        1.2.6 澧河
        1.2.7 漳河
    1.3 新中国建立前宁晋泊水环境变迁
        1.3.1 宁晋泊水域面积扩大
        1.3.2 宁晋泊水域面积缩小
    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宁晋泊的水环境变迁
    2.1 新中国成立后的宁晋泊水环境变迁
        2.1.1 “56.8”洪水与宁晋泊
        2.1.2 “63.8”洪水与宁晋泊
        2.1.3 1969 年宁晋泊滞洪区的建立
    2.2 新中国成后宁晋泊水环境特征
        2.2.1 地下水减少
        2.2.2 水质恶化
        2.2.3 宁晋泊水量呈季节性变化
    小结
第三章 宁晋泊水环境变迁的因素与政府应对
    3.1 宁晋泊水环境变迁的自然因素
        3.1.1 气候条件
        3.1.2 地质与地震
        3.1.3 河流因素
        3.1.4 土壤因素
    3.2 宁晋泊水环境变迁的社会因素
        3.2.1 国家政策
        3.2.2 人口增长
        3.2.3 蓄灌工程迅速发展
        3.2.4 工业用水增加
    3.3 政府在宁晋泊水环境变迁中的应对
        3.3.1 兴修水利,减少洪涝灾害
        3.3.2 治理盐碱地,改善土壤
        3.3.3 政策扶持,促进农业技术的改进
    小结
第四章 宁晋泊水环境变迁引发的思考
    4.1 滞洪区建立后的两次特大洪水
        4.1.1 “96.8”洪水与宁晋泊滞洪区
        4.1.2 “7.19”洪水与宁晋泊滞洪区
    4.2 宁晋泊水环境变迁的积极影响
        4.2.1 防洪效益:分洪蓄洪,保证生命财产安全
        4.2.2 工业效益:保证工业稳定运行
        4.2.3 农业效益:保证农作物生长,农民收入增加
        4.2.4 生态效益:改善区域生态条件
    4.3 民众对待环境与面对自然灾害的心态
        4.3.1 民众对待环境的心态转变
        4.3.2 应对自然灾害时民众的不同心态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庄河市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河流治理实例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庄河市河道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庄河市河流概况
        2.1.1 河流自然概况
        2.1.2 河流地形地貌地质概况
        2.1.3 河流区域划分
        2.1.4 河流气象水文
        2.1.5 河流灾害情况
    2.2 河流特点
    2.3 存在问题
第三章 庄河市中小河流综合整治方法研究
    3.1 河流治理历程
    3.2 河流治理现状
        3.2.1 碧流河流域治理现状
        3.2.2 英那河流域治理现状
        3.2.3 庄河流域治理现状
        3.2.4 湖里河流域治理现状
        3.2.5 蛤蜊河流域治理现状
        3.2.6 庄河西支流域治理现状
        3.2.7 小寺河流域治理现状
        3.2.8 寡妇河流域治理现状
        3.2.9 地窨河流域治理现状
    3.3 治理经验分析
        3.3.1 共性治理方式
        3.3.2 平原河流治理方式
        3.3.3 山丘河流治理方式
    3.4 治理中存在问题分析
        3.4.1 河流防洪标准低
        3.4.2 河流缺乏系统性规划
        3.4.3 生态治河未成体系
        3.4.4 河道管理体制不健全
        3.4.5 河道治理投入不足
        3.4.6 河道萎缩情况严重
        3.4.7 河道淤积现象严重
        3.4.8 山区河流治理欠缺
    3.5 庄河市中小河流综合整治优化
        3.5.1 设计原则优化
        3.5.2 生态技术运用
        3.5.3 治理方式优化
第四章 小寺河北支综合整治实践
    4.1 小寺河流域概况
        4.1.1 水文资料
        4.1.2 地质资料
        4.1.3 工程现状
        4.1.4 存在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4.2 整治目标任务
        4.2.1 整治类型
        4.2.2 整治任务
    4.3 工程治理设计计算
        4.3.1 工程区水面线推算
        4.3.2 河道糙率取值
        4.3.3 现状河道洪水水面线与设计洪水水面线推算成果
    4.4 工程治理措施设计
        4.4.1 堤防工程设计
        4.4.2 堤防渗流稳定计算
        4.4.3 护岸设计
        4.4.4 清淤设计
        4.4.5 生态及绿化工程设计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宋代社会污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选题缘由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宋代生产生活水平发展概况
    第一节 宋代生产水平发展概况
        一、手工业发展概况
        二、商业发展概况
        三、畜禽养殖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宋代生活水平发展概况
        一、衣食住行
        二、节日习俗
        三、文娱活动
第二章 宋代生产污染源及其危害
    第一节 手工业生产污染及其危害
        一、造纸印刷业污染及其危害
        二、矿冶业污染及其危害
        三、纺织印染业污染及其危害
        四、手工业生产中煤炭污染及其危害
    第二节 牲畜养殖模式中粪便污染及其危害
        一、牲畜豢养模式
        二、人畜粪便造成污染
第三章 宋代居民生活污染源及其危害
    第一节 生活性水域污染及其危害
        一、生活垃圾污染河渠水道
        二、非法侵占河渠、湖泊,加剧水体污染
        三、井水等地下水污染
    第二节 街道污染及其危害
        一、生活垃圾导致街道污染
        二、侵街严重,加剧污染
    第三节 其他污染源及其危害
        一、烟火爆竹污染
        二、生活中煤炭应用
        三、受污染食物致病
        四、流尸污染引发疫病
第四章 宋代治理污染措施
    第一节 治理水域污染措施
        一、污水处理,净化水质
        二、设置水域监管机构,定期疏浚河渠水道
        三、制定法规,打击污染水域行为
    第二节 治理空气污染措施
        一、绿化运动
        二、灾异迷信应对策略
    第三节 治理街区污染措施
        一、整饬街道,清理垃圾
        二、制定律法,严惩侵街
        三、置义冢、漏泽园,防治流尸污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环保型混凝土透水砖的配合比设计及渗流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混凝土透水砖的特点介绍
        1.2.1 混凝土透水砖
        1.2.2 环保材料混凝土透水砖
    1.3 混凝土透水砖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1.3.2 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
    1.4 混凝水透水砖路面结构渗流模拟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1.4.2 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制备方法及工艺流程
        2.2.1 搅拌工艺
        2.2.2 成型工艺
        2.2.3 养护工艺
    2.3 实验仪器及试验方法
        2.3.1 抗压强度测试
        2.3.2 劈裂抗拉强度测试
        2.3.3 渗水系数测试
        2.3.4 抗冻性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凝土透水砖的配合比设计
    3.1 基础配合比设计
    3.2 正交试验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配合比设计的正交试验分析
    4.1 混凝土透水砖透水系数的极差方差分析
    4.2 混凝土透水砖劈裂抗拉强度及抗压强度的极差方差分析
    4.3 混凝土透水砖抗冻性能极差方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透水砖路面结构渗流模拟研究
    5.1 FLUENT软件介绍
    5.2 透水砖饱和渗流过程模拟
        5.2.1 渗流测试过程模型的简化及建模过程
        5.2.2 多孔介质模型黏性阻力系数的确定
        5.2.3 混凝土透水砖渗透系数测试过程的模拟结果
    5.3 透水砖路面结构渗透模拟分析
        5.3.1 混凝土透水砖路面结构及建模过程
        5.3.2 长春地区雨水流量数据统计
        5.3.3 混凝土透水砖路面结构渗流过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新型生态砖护坡对河道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护坡技术研究进展
        1.2.1 生态砖技术研究进展
        1.2.2 河道生态护坡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河道护坡稳定性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2 护坡类型的调研分析与设计
    2.1 生态护坡
        2.1.1 生态护坡的设计原则
        2.1.2 生态护坡的功用
        2.1.3 生态护坡的类型
    2.2 预制块护坡
    2.3 新型生态砖护坡结构设计
        2.3.1 插合式正六边形生态砖护坡
        2.3.2 插合式四边形空心生态砖护坡
    2.4 本章小结
3 生态砖的制造与应用
    3.1 生态砖模具设计简介
    3.2 模具产品分析
        3.2.1 模具用材种类
        3.2.2 生态砖模设计细节
    3.3 设计要点
    3.4 生产工艺
        3.4.1 制备原料
        3.4.2 原料配合比设计
        3.4.3 工艺流程
    3.5 施工流程
    3.6 应用效果
    3.7 本章小结
4 河道边坡稳定敏感性分析
    4.1 边坡数值模拟方法
        4.1.1 模型方程
        4.1.2 本构模型
        4.1.3 材料非线性求解
        4.1.4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基本原理
        4.1.5 计算模型边界条件
    4.2 计算模型及失稳判断依据
        4.2.1 计算模型
        4.2.2 边坡失稳判断依据
    4.3 分析方法
        4.3.1 网格尺寸对边坡计算的影响
        4.3.2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4.3.3 敏感性分析方法
        4.3.4 生态砖力学模型
    4.4 工程实例
        4.4.1 无护坡措施河道边坡稳定敏感性分析
        4.4.2 有护坡措施河道边坡稳定敏感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渗流作用下河道边坡稳定性研究
    5.1 渗流分析基本原理
        5.1.1 达西定律
        5.1.2 渗流基本方程
        5.1.3 定解条件
        5.1.4 渗流的求解方法
    5.2 渗流场和应力场的耦合分析
        5.2.1 渗流场对应力场的作用
        5.2.2 应力场对渗流场的作用
        5.2.3 渗流场和应力场耦合模型分析
        5.2.4 耦合模型的求解过程
    5.3 河道水位变化边坡失稳破坏的机理
    5.4 具体工程实例
        5.4.1 河道无水工况
        5.4.2 河道最高水位工况
        5.4.3 河道正常水位工况
        5.4.4 河道最低水位工况
    5.5 本章小节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水系治理概况及经验
        1.3.2 国内水系治理研究现状及经验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秦岭北麓水系概况及历史演变
    2.1 区域概况
        2.1.1 秦岭北麓区域范围
        2.1.2 自然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1.4 水系基本情况
    2.2 水系历史演变情况
        2.2.1 水系历史
        2.2.2 水系治理成就
3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
    3.1 调查范围及区域特点
        3.1.1 调查范围
        3.1.2 区域特点
    3.2 调查方法
    3.3 调查的主要内容
        3.3.1 水资源开发利用
        3.3.2 防洪减灾
        3.3.3 水土保持
        3.3.4 水资源保护
        3.3.5 水生态与环境保护
    3.4 收集资料统计
        3.4.1 秦岭北麓主要河流、峪道调查统计
        3.4.2 秦岭北麓已建成水库统计
        3.4.3 峪口以下河流物理形态调查统计
4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分析
    4.1 水资源概况分析
        4.1.1 水库情况
        4.1.2 供水量分析
        4.1.3 用水量分析
        4.1.4 用水水平分析
    4.2 水生态现状分析
        4.2.1 峪道保护状况
        4.2.2 河湖物理形态状况
        4.2.3 河流生态需水满足状况
        4.2.4 重要湿地保护状况
    4.3 水环境现状分析
        4.3.1 面源污染分析
        4.3.2 内源污染调查分析
        4.3.3 重点水源地水质分析
        4.3.4 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
    4.4 水土保持现状分析
        4.4.1 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4.4.2 水土保持治理现状分析
    4.5 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4.5.1 宝鸡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4.5.2 西安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4.5.3 渭南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5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评价
    5.1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5.1.1 总体评价
        5.1.2 主要河流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5.2 水生态现状评价
        5.2.1 评价指标与方法
        5.2.2 生态水量评价
        5.2.3 河湖物理形态评价
    5.3 水环境评价
        5.3.1 水功能区现状水质评价
        5.3.2 入河排污口现状评价
    5.4 水土保持现状评价
    5.5 现状防洪体系评价
6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问题及治理策略
    6.1 现状调查存在的问题
        6.1.1 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衡
        6.1.2 空间布局不尽均衡
        6.1.3 水治理体系的整体性、协同性还没有形成
        6.1.4 水生态空间不足,河道自然功能弱化
        6.1.5 防洪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6.2 秦岭北麓水系治理策略
        6.2.1 水资源管理策略
        6.2.2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6.2.3 水环境治理
        6.2.4 水土保持建设
        6.2.5 防洪体系建设与洪水资源利用
7 案例分析-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
    7.1 流域概况
        7.1.1 流域自然概况
        7.1.2 社会经济概况
    7.2 现状及存在问题
        7.2.1 治理现状
        7.2.2 存在主要问题
    7.3 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规划方案
        7.3.1 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建设
        7.3.2 生态用水保障方案
        7.3.3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
        7.3.4 水环境治理方案
    7.4 实施效益评价
        7.4.1 社会效益评价
        7.4.2 生态效益评价
        7.4.3 经济效益评价
        7.4.4 综合效益评价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成果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洞庭湖区环境治理与保护研究(1949-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五、本文中使用的几个概念的说明
第一章 洞庭湖区环境治理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1949年前洞庭湖区环境变迁的回顾
        一、晚清洞庭湖区环境变迁
        二、民国时期洞庭湖区环境变迁
    第二节 自然条件与1949年以来洞庭湖区的环境变迁
        一、气候与洞庭湖区环境变迁
        二、长江与洞庭湖区环境变迁
        三、四水水系与洞庭湖区环境变迁
    第三节 人类经济活动与1949年以来洞庭湖的环境变迁
        一、发展战略与洞庭湖环境变迁
        二、人口与洞庭湖区的环境变迁
        三、农业生产与洞庭湖区的环境变迁
第二章 水患、围湖造田与洞庭湖区环境治理(1949-1978)
    第一节 政府对洞庭湖区的认识、规划和治理
    第二节 水患危机与洞庭湖环境保护
        一、洞庭湖区水患危机
        二、洞庭湖区的水利建设
    第三节 疫病危机与洞庭湖区环境治理
        一、洞庭湖区的疫病危害
        二、疫病防治与环境保护
    第四节 围湖造田工程与洞庭湖区环境恶化
        一、持续不断的围湖造田运动
        二、围湖造田对洞庭湖区环境的破坏
    第五节 洞庭湖区环境治理的绩效
        一、洞庭湖环境的局部改善
        二、洞庭湖区环境存在严重隐患
第三章 工业化进程与洞庭湖区环境保护(1979-1999)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与洞庭湖区经济的发展
        一、洞庭湖区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二、生产责任制实施后农业的大发展
        三、工农业发展导致的环境危机
    第二节 环保意识的觉醒与洞庭湖区环保机构的建立
        一、政府环保意识的觉醒
        二、洞庭湖区政府环保机构的建立
        三、政府环保政策与法律的制定与实施
        四、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第三节 洞庭湖区水污染的治理
        一、洞庭湖区水污染的源头
        二、污水的治理
    第四节 洞庭湖区面积继续缩小与环境保护
        一、洞庭湖区面积急剧缩小导致的环境问题
        二、洞庭湖区的环境治理工程
    第五节 洞庭湖区环境保护绩效
        一、洞庭湖区治理工程取得一定成效
        二、环境危机比较严重
第四章 生态理念下洞庭湖区的环境保护与修复(2000-2016)
    第一节 新时期洞庭湖区环境危机日趋严峻
        一、洞庭湖区水土流失严重
        二、血防压力加大
        三、水质污染加剧
        四、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第二节 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确立
        一、洪水频发引发政府对洞庭湖区生态系统的反思
        二、政府生态文明战略的确立
        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第三节 政府修复洞庭湖区环境的主要措施
        一、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二、造纸企业污染治理工程
        三、洞庭湖综合治理工程
    第四节 社会各界与洞庭湖区的环境保护
        一、社会各界对洞庭湖区生态环境修复的讨论
        二、社会环保团体的快速增加
        三、社会各界开展的环保活动
    第五节 洞庭湖区环境保护的绩效
        一、洞庭湖区环境恶化的趋势开始得到扭转
        二、形势依然严峻
第五章 评价
    第一节 从鄱阳湖治理看洞庭湖区的环境保护问题
        一、鄱阳湖治理的历程与主要经验
        二、从鄱阳湖治理看洞庭湖环境保护的绩效
    第二节 1949年以来洞庭湖区环境保护的特点
        一、政府是洞庭湖区环境保护的主体
        二、从强制性制度变迁到社会共识的形成
    第三节 洞庭湖区环境保护的经验与教训
        一、主要经验
        二、主要教训
结语: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充分利用工业废渣建设河道堤防(论文参考文献)

  • [1]潮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J]. 潮州市人民政府. 潮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4)
  • [2]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研究[D]. 金永亮. 渤海大学, 2021(02)
  • [3]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宁晋泊水环境变迁研究[D]. 贾昊茹. 河北大学, 2021(02)
  • [4]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S1)
  • [5]庄河市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工程研究[D]. 王祖浩.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6]宋代社会污染问题研究[D]. 冯骥强. 河北大学, 2020(08)
  • [7]环保型混凝土透水砖的配合比设计及渗流模拟研究[D]. 毛奥键. 吉林大学, 2020(08)
  • [8]新型生态砖护坡对河道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 张从从. 扬州大学, 2020(06)
  • [9]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D]. 张建.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10]洞庭湖区环境治理与保护研究(1949-2016)[D]. 曾文. 湖南师范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充分利用工业废渣建设河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