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电能质量管理系统动态报表的实现

开放式电能质量管理系统动态报表的实现

一、开放式电能质量管理系统动态报表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张逸,林焱,吴丹岳[1](2015)在《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提出电能质量监测系统是及时发现和评估电能质量问题的重要手段。综述了电能质量监测系统整体架构方案、电能质量监测通信体系、监测中心软件系统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有电能质量监测系统所存在着的缺乏完善统一的通信标准、各相关系统间缺乏交互和重用、缺乏对海量监测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利用、无法支持与电力用户的友好互动等问题。阐述了智能电网中构建电能质量信息平台的重要性。指出监测数据的深化应用、提升兼容开放性以及基于云计算的架构是未来电能质量信息平台的发展趋势。

邵赫华[2](2014)在《保定烟厂配电监控系统设计与实施方案研究》文中指出电能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能源之一。烟草生产企业中电能作为核心能源之一,对其电能质量的要求也来越高。本课题对保定卷烟厂易地搬迁项目中配电监控系统设计与实施方案进行了研究,主要对厂区各配电房的高压柜、低压柜、无功功率补偿器、直流屏、有源滤波柜、变压器及有载调压装置等所有配电设备的监控系统进行了设计,并完成相关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及异常情况的预警,实现以测、控、管、计量为一体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叙述了配电监控系统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分析了国内外发展现状,阐述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采用开放、分层分布式网络结构,以太网通讯网络,构建保烟易地技术改造工程供配电自动化系统硬件结构,整个系统分成站控层、通讯控制层和设备间隔层。实现了全面的数据监控,消除传统工业生产、管理、控制中的信息孤岛。软件架构采用SCADA监控软件、Proficy Historian软件等,实现对各阶段数据的采集、读取、分析、报表等功能。第三章自动化系统数据采集主要通过数据采集设备自动方式(通讯方式、IO方式)和手工录入方式,利用具备与系统内其他智能设备的通讯接口功能,智能设备提供开放的标准通讯接口及通讯规约,配合自动化系统通讯集成,实现系统的整体远方监控。通过SCADA直接读取、数据采集网关(Gateway)、PLC这三种方式解决数据采集接口问题。第四章通过合理的设备选型作为软硬件基础,选用以太网作为保烟易地技术改造项目供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主干组网技术,以供配电室为基本节点,100Mbps的速率光纤为介质组成单环路环网,各个节点分支采用星形网络结构接入所有信息点或工作站,利用混合网络结构既解决了骨干部分对工业网络高可靠性的,也解决了与工作站、终端桌面计算机、快速计算机网络互联互通的需求。第五章总结保定卷烟厂异地搬迁项目供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现的功能及解决的问题,分析了系统中存在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问题。

张建军,曹晓辉,赵福旺,张逸[3](2013)在《基于MapGuide的电能质量监测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某些基于WebGIS的电能质量监测系统模型更新不一致、建设维护成本高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MapGuide的电能质量监测系统建设方案。利用MapGuide支持跨平台信息交互的优势,实现电力地理信息模型的统一维护和实时更新;利用MapGuide开放源代码并配合开源数据库的特性,降低总体建设和维护费用。实践证明,该方案可通过地理信息和实时状态,直观、生动地展示整个地区的电能质量状况,提高了电能质量的管理效率。

王玲,康健,邹宏亮,崔大伟,李晨光[4](2011)在《实时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远程主动和协调控制问题,构建出硬件基于ARM+DSP双系统和软件基于多Agent技术的开放、主动的电能质量监测系统。这种模型符合现阶段电网分布式结构特点和电力市场的发展趋势,满足目前电网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需求。该系统应用于湖北电网和浙江电网中,检测暂态电能质量指标和稳态电能质量指标,实现对电网实时监测的功能。应用结果准确反映出电网电能质量的状况,通过本系统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善电网电能质量并且提高经济效益。

梁梅[5](2010)在《电能质量的指标、综合评估与监测管理系统》文中提出电网的质量问题成为近年来各个方面关注的焦点,电网质量监测是当前国际上的一个研究热点。把网络技术引入电能质量监测中,建立一种新的用户服务器模式,是广大电能质量研究者的共同心愿,这对提高电力系统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保证用电设备的正常工作和工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电能质量国家标准、IEC标准和IEEE标准,指出目前在电能质量分析和评价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综合控制的要求,对电能质量指标系统进行重构分析。结合目前电力系统监测的实际情况,对监测对象进行分类,并指出了不同性质监测点应该监测的电能质量指标体系。将用户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变电站用户和电力用户。变电站用户的监测点分为馈线点和母线点,母线点评价电压质量,馈线点评价电流质量。电力用户的监测点分为带中性点和不带中性点。在不同性质的监测点安装监测指标不一样的终端。针对电能质量指标都是提取自同一个电压实时波形,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其反映电压质量的能力不同的特征,本文提出一种使用独立成分分析确定指标分级的方法,通过寻找数据空间中使得数据相互独立的方向,解决了电能质量多指标之间存在不明确的耦合度问题,重新确定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对TOPSIS法进行改进。通过实例验证应用于对电能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可行性。针对目前国家建设“智能电网”的要求,提出具有开放性的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案。根据CIM开放性系统的建模原理、IEC 61850标准针对变电站管理系统提供的基于公共信息的对象和模型的构造,提出了基于J2EE平台实现多层次、分布式系统的立体应用框架,使得应用既兼容标准的Web浏览器,又提供专用的应用程序客户端,同时还支持基于Web服务的信息集成。本文以数字变电站为例,使用开放性建模原理设计该系统结构,并使用SQL2000建立数据库、JAVA实现分布式系统编程以实现网络和单机用户的访问,实现PQDIF数据格式转换。

李树军[6](2010)在《基于Web的数字化远程电能质量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能是现代社会中最为广泛使用的能源,其应用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电能质量问题已经成为电力系统的重大课题。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Web技术与面向对象技术相结合的数字化远程电能质量管理系统,详细描述了基于Web的电能质量信息发布系统所实现的功能。另外,针对目前电能质量数据格式各异的情况,采用IEEE推荐的电能质量数据交换格式(Power Quality Data Interchange Format,PQDIF)来保证整个系统数据的共享与兼容,并对其在电能质量管理系统中的优势做出了归纳和总结。通过使用IEEE提供的标准COM组件实现了PQDIF格式的转换工作,为将来开发更为完善的电能质量管理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蔡敏[7](2008)在《基于B/S结构的市级电能质量监测主站管理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能质量的监测问题更多地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因为,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如今对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需要对电能质量进行及时、准确和系统的整体分析,才能帮助提供这种保障。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通过远程实时监控,技术人员可对现场的各种设备进行监控,例如对电能数据进行采集和统计分析。B/S模式的特点是:系统开发、维护和升级的经济性;结构易于扩展;提供灵活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发布服务。本文将B/S模式引入监控系统中,构建了一个典型的B/S模式远程监控系统——市级电能质量监测主站管理系统。具体分析它的结构(3个模块)和功能(7个功能),简要介绍系统的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重点完成了系统软件部分的设计和实现,阐明了3个技术难点。将Web技术和电能质量管理结合起来,将改变点对点的电能质量监测传统模式,实现了电能质量远程、实时、直观的监测和分析。较之已知系统而言,本系统具有远程监控、客户端免维护、系统安全可靠和使用友好等优点。

张竞,肖先勇[8](2007)在《基于XML的电能质量标准数据共享模型及跨平台数据交换》文中认为IEEE提出的标准二进制电能质量数据格式(PQDIF)采用了通道定义和数据序列分离的数据结构,不仅降低了数据查询效率,而且读取、修改和结合应用程序实现复杂。在现有PQDIF数据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XML实现的电能质量数据模型:模型将测量类型、相位、序列值等以子对象方式嵌套于3种记录类型,通道定义和数据序列以索引相连,提高了数据查询效率;同时在XML模式定义中采用base64binary二进制储存PQ数据,有效地减少数据占用空间;最后,提出了基于模式转换的映射数据交换方法,任何2个XML文档解析出来的树结构元素都可以根据距离根节点的深度和数据字典进行语义自动匹配,精确度更高,处理速度也更快。基于以上数据交换模型和模式转换方法成功地实现了异构电能质量数据的交换,实践证明所提出的数据模型及实现方式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可行性,能较好地实现电能质量数据的跨平台交换与共享。

谭克龙[9](2007)在《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态环境研究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3S技术正在不断深入和广泛地应用于生态环境领域,数字生态监测系统建设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国内实际运行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系统还很少,技术手段还很不完善,遥感和GIS没有实现有机的融合,生态信息的提取主要依靠目视解译或人机交互的办法,图像处理和GIS商业软件难于满足大区域、复杂系统的需求,许多软件不能有效集成,系统信息难以实现有效共享,导致在现阶段还是难于全面、准确、迅速地实现生态环境的实时动态监测和预报,直接影响了保护措施和调控对策的实施效果。塔里木河流域面积102×104km2,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国家级棉花、石油化工基地和21世纪能源战略接替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战略地位,但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和低效利用,下游近400km河道断流萎缩,尾闾台特玛湖干涸,中下游植被衰败,并有向上游发展的趋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本论文根据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变化特征和生态保护治理与管理需求,在国家重大项目“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系统”支持下,利用组件式GIS技术进行二次开发,为塔里木河流域设计、研发、建立了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通过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平台理论、总体设计与开发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以下重要成果和结论。1.在“数字流域”框架体系下,以生态环境遥感业务流程为主线,充分应用并集成“3S”技术手段,开发建立了生态环境遥感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动态监测、分析与预警,及信息共享的大型综合性、业务化运行系统。系统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结构合理,逻辑关系清楚,实用性强。采用“数据流集成式”的体系结构,以数据集成为中心,以各子系统间数据流动关系为纽带,把整个系统集成为基于子系统数据间关系紧密、物理结构松散的组件式系统,为数字塔里木河流域建设奠定了基础。2.根据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及相关因素的数据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采用数据仓库管理技术,以及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一体化、多源数据无缝集成、海量空间数据存储技术的建库思想,设计了可以实现拓扑和非拓扑、空间和属性、矢量-栅格一体化的流域空间数据库,科学地解决了如何在“计算机”中对流域的“复杂实体”和“海量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组织和一体化管理问题,建立了塔里木河流域多源、多尺度、多类型、跨带的无缝、海量空间数据库。3.采用不同尺度、不同时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构建了多层次、多目标的流域生态环境监测运行体系。根据塔里木河地物类型、地形等区域特征,采用分级分类的思想,研发了大区域生态环境遥感信息自动提取模块,应用于塔里木河流域内的土地利用、荒漠化、植被、盐渍化等专题信息提取,信息提取精度达到87%,校正后达到95%,建立了大规模信息提取技术应用的方法和技术标准。为方便信息自动提取和人机交互解译,设计建立了全新、完善的知识库系统,提高了信息提取、交互解译和动态监测的精度,实现了解译标志和参考信息系统化管理。4.研究开发实现了遥感与GIS功能的有机融合。分别基于IDL语言和AO控件开发,在统一界面下实现了遥感影像数据处理、标志建立、信息提取、编辑校正、动态监测和分析统计的一体化工作流程;其次,在“数据流集成式”的体系结构下,遥感监测信息还可以利用生态分析子系统的强大空间分析能力进行数据的深层分析和运算,实现生态预警和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克服了以往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和GIS软件各自的弱点,将遥感图像处理、信息提取与GIS编辑分析功能有效地集成为实用性更强的系统。5.将CA模型与GIS的专业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了多种影响因素,建立了大范围的土地利用趋势分析(GeoCA-Landuse)模型,开发了塔河流域“三源一干”土地利用趋势分析模块。为流域长远规划提供了决策支持,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辅助决策能力。论文研究在遥感信息自动提取,RS与GIS一体化,大型综合性、运行化生态遥感监测系统研制等方面具有一定创新,对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数字流域”建设也具有参考价值。

张竞,肖先勇[10](2006)在《基于XML开放式电能质量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体系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针对电能质量监测系统功能单一、数据交互困难和标准电能质量数据格式PQDIF的数据交换体系的不足,提出了基于XML的改进电能质量数据模型和结构;并结合SOAP技术,基于标准PQXMLSchema引入了一种新型的电能质量数据交换体系,给出了数据交互的实现过程及其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跨平台、跨语言等优越性。

二、开放式电能质量管理系统动态报表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放式电能质量管理系统动态报表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1 研究分类
    1.2 电能质量监测系统整体架构方案研究
        1.2.1 基于某种特定终端的架构方案研究
        1.2.2 通用架构方案
    1.3 电能质量监测通信体系研究
        1.3.1 传输媒质研究
        1.3.2 通信标准研究
    1.4 电能质量监测中心系统研究
        1.4.1 监测中心软件架构方案研究
        1.4.2 数据管理策略研究
        1.4.3 信息发布形式研究
    1.5 研究现状小结
2 现有电能质量监测系统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完善统一的通信标准
    2.2 各相关系统间缺乏交互和重用
    2.3 缺乏对海量监测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2.4 无法支持与电力用户的友好互动
3 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发展趋势
    3.1 智能电网中的电能质量信息平台
    3.2 电能质量监测数据的深化利用
    3.3 兼容开放的信息平台
    3.4 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平台架构
4 结语

(2)保定烟厂配电监控系统设计与实施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我国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1 项目目标
        1.3.2 设计原则
        1.3.3 项目范围及主要内容
        1.3.4 项目建设总体目标及实施规划
第2章 供配电自动化系统软硬件结构
    2.1 系统硬件架构
    2.2 系统软件构成
        2.2.1 总体架构
        2.2.2 SCADA软件
        2.2.3 实时/历史数据库
        2.2.4 管理用关系数据库
第3章 供配电自动化系统与智能设备接口解决方案
    3.1 数据采集管理概述
    3.2 数据采集接口解决方案
第4章 整体方案设计及设备选型
    4.1 系统方案设计综述
        4.1.1 通讯层以太网络设计
        4.1.2 站控层结构设计
        4.1.3 设备间隔层结构设计
    4.2 系统设备选型
        4.2.1 工作站选型
        4.2.2 服务器选型
        4.2.3 系统软件选型
        4.2.4 微机数字保护监控装置选型
        4.2.5 多功能测控智能仪表选型
        4.2.6 数据通讯管理控制器选型
        4.2.7 网络交换机选型
        4.2.8 PLC控制系统主要设备选型
        4.2.9 五防系统设备选型
    4.3 设备选型明细表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完成的主要工作和解决的基本问题
    5.2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答谢

(3)基于MapGuide的电能质量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传统电能质量监测系统
    1.1 传统系统架构
    1.2 传统系统展示方面的不足
2 Map Guide优势
3 基于Map Guide的系统总体架构
4 地理信息查询功能的实现
5 应用实例
6 结语

(4)实时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时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架构
2 监控单元节点软硬件设计
    2.1 监控终端节点硬件设计
        2.1.1 DSP模块
        2.1.2 ARM模块
    2.2 监控终端节点软件设计
        2.2.1 DSP子系统软件
        2.2.2 ARM模块软件
3 实时电能质量监控管理中心软件
    3.1 数据库系统
    3.2 应用系统
        3.2.1 系统程序
        3.2.2 后台程序
4 结束语

(5)电能质量的指标、综合评估与监测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动态
        1.2.1 电能质量监测指标的研究
        1.2.2 电能质量的评估方法的研究
        1.2.3 电能质量监测管理系统的研究
    1.3 本文的内容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电能质量评述
    2.1 电能质量的概念
    2.2 电能质量标准分析
        2.2.1 电能质量国家标准、IEC标准与IEEE标准的差异
        2.2.2 对电能质量认识中存在的问题
    2.3 电能质量指标系统重构
        2.3.1 重构步骤
        2.3.2 坐标系变换
        2.3.3 指标重新定义
        2.3.4 监测指标体系的划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方法
    3.1 综合评估方法概述
        3.1.1 基于模糊区间层次分析法
        3.1.2 归一化综合评估法
        3.1.3 基于遗传投影寻踪方法的评估法
    3.2 ICA-TOPSIS综合评估法[31]
        3.2.1 电能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结构
        3.2.2 电能质量评价模型
        3.2.3 模型仿真
        3.2.4 系统综合评价实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具有开放性的监测管理系统的设计
    4.1 系统设计方案
        4.1.1 开发平台介绍
        4.1.2 本文设计方案
    4.2 系统信息建模
        4.2.1 CIM建模原理
        4.2.2 IEC 61850 建模要求
    4.3 系统模块划分和业务流程描述
        4.3.1 系统整体结构
        4.3.2 数据库模块结构
        4.3.3 显示模块结构
        4.3.4 通信模块结构
        4.3.5 数据存储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系统实现
    5.1 安装与配置
        5.1.1 系统需求
        5.1.2 软件环境配置
    5.2 数据库设置
    5.3 软件操作
        5.3.1 站点信息管理
        5.3.2 参数设置
        5.3.3 信息查询
        5.3.4 信息分析
    5.4 通信配置
    5.5 PQDIF数据格式转换
    5.6 本章小结
结论
    1. 所做的工作
    2. 进一步工作的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Web的数字化远程电能质量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电能质量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电能质量监测的研究现状
        1.2.2 电能质量监测的发展趋势
    1.3 PQDIF 的提出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电能质量分析方法及指标测量
    2.1 电能质量的概念
    2.2 电能质量的分析方法
        2.2.1 时域仿真法
        2.2.2 频域分析法
        2.2.3 基于数学变换的分析法
    2.3 电能质量指标及测量方式
        2.3.1 供电电压偏差
        2.3.2 电力系统频率偏差
        2.3.3 公用电网谐波
        2.3.4 三相电压不平衡
        2.3.5 电压波动和闪变
        2.3.6 电压暂降
        2.3.6.1 电压暂降的定义
        2.3.6.2 电压暂降分类及暂降源识别
第三章 电能质量管理系统的设计及 Web 信息发布系统的实现
    3.1 数字化远程电能质量管理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
        3.1.1 系统建设的目标
        3.1.2 系统建设的原则
    3.2 电能质量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3.3 软件系统的设计
        3.3.1 基于Web 的三层B/S(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
        3.3.2 多层分布式数据库设计
        3.3.3 基于Web 的地理信息系统
    3.4 电能质量数据管理中心
        3.4.1 PQView 数据库平台系统
        3.4.2 区域电能质量综合评估系统
    3.5 基于Web 的信息管理和发布
        3.5.1 用户登录
        3.5.2 站点管理
        3.5.3 数据分析
        3.5.4 报表管理
第四章 电能质量数据交换格式(PQDIF)的剖析与实现
    4.1 PQDIF 数据存储格式的优点
    4.2 PQDIF 的结构
        4.2.1 PQDIF 的物理层结构
        4.2.2 PQDIF 的逻辑层结构
    4.3 PQDIF文件的压缩算法
    4.4 PQDIF 在监测系统中的应用
        4.4.1 PQDIF 开发工具的选择
        4.4.2 PQDIF 格式文件的转换方式
        4.4.3 文本格式数据转化为PQDIF 的程序设计
        4.4.4 PQDIF 转换程序实现实例
    4.5 PQDIF 存在问题的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7)基于B/S结构的市级电能质量监测主站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第二章 电能质量概述及相关理论
    2.1 电能质量定义、分类和指标
        2.1.1 电能质量定义
        2.1.2 电能质量分类
        2.1.3 电能质量指标和国家标准
    2.2 B/S 模式的体系结构
第三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系统实现的目标与功能
        3.1.1 系统实现的目标
        3.1.2 系统实现的功能
    3.2 系统主要的硬件体系结构
    3.3 GPRS 通信模块设计及功能
    3.4 系统软件平台的设计
        3.4.1 软件体系结构
        3.4.2 系统运行环境与结构
        3.4.3 数据库设计
        3.4.4 ASP 访问MS SQL Server2000 数据的实现步骤
第四章 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4.1 Web 服务器概述
    4.2 系统功能实现的体系结构
    4.3 电能质量信息的发布和管理
        4.3.1 用户登录
        4.3.2 数据通讯管理
第五章 系统实时性与安全性分析
    5.1 实时性分析
        5.1.1 实时性概念
        5.1.2 B/S 模式远程监控系统的实时性
    5.2 安全性分析
        5.2.1 网络安全概述
        5.2.2 B/S 模式的远程监控系统的安全策略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8)基于XML的电能质量标准数据共享模型及跨平台数据交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PQDIF电能质量数据模型
    1.1 物理层结构
    1.2 逻辑层结构
    1.3 PQDIF数据对象建模
2 基于XML的标准电能质量数据模型
    2.1 电能质量数据结构
    2.2 基于XML的标准PQ数据模型
        2.2.1 标识定义
        2.2.2 数据储存
        2.2.3 标准PQ XML模式
3 电能质量数据的跨平台实现
    3.1 跨平台数据交换实现方式
    3.2 跨平台数据交换实现过程
    3.3 实际PQ数据的跨平台交换结果
4 结论

(9)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环境研究发展趋势
        1.1.2 遥感技术应用发展动态
        1.1.3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动态
        1.1.4 “数字流域”发展现状
    1.2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4.1 目标
        1.4.2 内容
    1.5 研究的思路与原则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流域生态环境概况
        2.1.1 概况
        2.1.2 流域生态环境要素
        2.1.3 生态系统划分
        2.1.4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2 流域信息化现状
第三章 系统总述
    3.1 系统总体结构
    3.2 系统逻辑结构
    3.3 系统功能概述
    3.4 各子系统间关系和接口
        3.4.1 子系统数据流动关系
        3.4.2 数据接口
        3.4.3 软件接口
    3.5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
        3.5.1 软件平台
        3 5 1.1 遥感处理基础平台
        3.5.1.2 GIS基础平台
        3.5.1.3 空间数据引擎
        3.5.1.4 数据库基础平台
        3.5.2 硬件设备
        3.5.3 软件在硬件设备中的配置
    3.6 系统建设关键技术
        3.6.1 遥感信息自动提取技术
        3.6.2 空间数据无缝镶嵌技术
        3.6.3 海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
        3.6.4 基于数据流的系统集成技术
        3.6.5 遥感与GIS集成技术
        3.6.6 土地利用趋势分析地理元胞自动机
        3.6.7 基于WebGIS的信息共享技术
第四章 数据管理与数据库子系统
    4.1 数据分类与数据源
        4.1.1 属性数据
        4.1.1.1 水文数据
        4.1.1.2 社会经济数据
        4.1.1.3 水利工程数据
        4.1.1.4 生态环境数据
        4.1.2 空间数据
        4.1.2.1 遥感影像数据
        4.1.2.2 空间基础地理图形数据
        4.1.2.3 生态环境专题图形数据
        4.1.2.4 GPS控制点数据
        4.1.3 多媒体数据
    4.2 数据标准及元数据
        4.2.1 代码设计
        4.2.1.1 代码设计原则
        4.2.1.2 代码标准
        4.2.2 数据字典
        4.2.3 元数据库
        4.2.3.1 元数据分级与特征
        4.2.3.2 元数据库主要内容
        4.2.3.3 元数据入库
    4.3 数据建库
        4.3.1 主要技术指标
        4.3.1.1 数据库范围
        4.3.1.2 数学基础
        4.3.1.3 数据组织
        4.3.1.4 数据量分析
        4.3.2 无缝空间数据库设计与构建
        4.3.2.1 问题的提出
        4.3.2.2 无缝数据库
        4.3.2.3 缝隙产生原因
        4.3.2.4 数据缝隙类别和表现
        4.3.2.5 无缝镶嵌技术
        4.3.3 海量空间数据存储
        4.3.3.1 空间数据存储技术
        4.3.3.2 影像金字塔结构
        4.3.3.3 影像数据压缩
        4.3.4 基础数据库
        4.3.4.1 数据内容
        4.3.4.2 数据存储结构
        4.3.4.3 空间索引设计
        4.3.4.4 入库数据校验
        4.3.4.5 数据入库
        4.3.5 主题数据库
        4.3.6 成果数据库
        4.3.6.1 成果数据库内容
        4.3.6.2 命名规范
        4.3.6.3 数据入库
        4.3.6.4 结构设计
    4.4 数据库管理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4.4.1 子系统结构
        4.4.2 子系统接口
        4.4.3 子系统功能
第五章 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子系统
    5.1 监测体系构建
        5.1.1 全流域高时间分辨率、低空间分辨率监测
        5.1.2 “四源一干”中等空间分辨率监测
        5.1.3 干流典型区高分辨率监测
    5.2 子系统结构
    5.3 系统内部数据关系
    5.4 子系统模块功能
        5.4.1 图像处理模块
        5.4.2 知识库模块
        5.4.3 信息提取模块
        5.4.3.1 植被覆盖度信息提取
        5.4.3.2 植被类型信息提取
        5.4.3.3 土地沙质荒漠化信息提取
        5.4.3.4 土壤盐渍化信息提取
        5.4.3.5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5.4.4 动态监测模块
        5.4.5 数据管理模块
    5.5 应用实践研究
        5.5.1 阿克苏河流域1: 10万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5.5 1.1 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5.5 1.2 阿克苏河流域土地利用状况及动态变化
        5.5.2 喀尔达依1:1万植被动态变化研究
        5.5.3 专题成果数据精度评价
第六章 生态分析子系统
    6.1 子系统结构与数据流程
        6.1.1 子系统总体结构
        6.1.2 子系统数据流程
    6.2 子系统功能
    6.3 生态环境预警分析分系统
        6.3.1 分系统结构
        6.3.2 技术方案与数据流程
        6.3.3 模型构建与模块功能
        6.3.3.1 沙质荒漠化预警分析
        6.3.3.2 盐渍化预警分析
        6.3.3.3 植被盖度预誓分析
        6.3.3.4 地下水预警分析
        6.3.3.5 河道水流预警分析
    6.4 土地利用趋势分析分系统
        6.4.1 分系统功能结构
        6.4.1.1 土地利用叠加分析模块
        6.4.1.2 土地利用转移分析模块
        6.4.1.3 土地利用趋势分析模块
        6.4.2 土地利用CA模型研究与应用
        6.4.2.1 CA模型的理论基础
        6.4.2.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6.4.2.3 阿克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6.4.2.4 GeoCA-Landuse模型的建立
        6.4.2.5 模型运行
    6.5 综合制图分系统
        6.5.1 分系统功能
        6.5.2 符号库开发
第七章 业务处理与信息服务子系统
    7.1 子系统结构
        7.1.1 子系统总体结构
        7.1.2 子系统逻辑结构
    7.2 主要技术路线
        7.2.1 技术架构
        7.2.2 动态报表的实现
        7.2.3 功能扩展
    7.3 功能模块划分
    7.4 专业业务处理分系统
        7.4.1 分系统功能
        7.4.2 分系统流程及开发实现
        7.4.2.1 数据管理
        7.4.2.2 数据图形化查询
        7.4.2.3 图形图像服务
        7.4.2.4 文档管理
    7.5 日常办公业务处理分系统
        7.5.1 分系统基本功能
        7.5.2 核心功能流程及开发实现
        7.5.2.1 收发文管理
        7.5.2.2 车辆管理
        7.5.2.3 个人办公
        7.5.2.4 图片库
        7.5.2.5 信息管理
        7.5.2.6 协同办公
    7.6 塔河网信息服务分系统
        7.6.1 塔河网信息服务栏目内容与功能
        7.6.1.1 栏目结构与内容
        7.6.1.2 塔河网信息服务功能
        7.6.1.3 网站信息更新
        7.6.2 邮件系统
        7.6.3 塔河论坛
        7.6.4 网络上报
    7.7 系统维护
        7.7.1.1 用户管理
        7.7.1.2 日志管理
第八章 系统安全
    8.1 数据库安全性设置
        8.1.1 物理安全
        8.1.2 逻辑安全
    8.2 应用系统安全性设置
        8.2.1 数据权限
        8.2.2 用户权限设计
    8.3 系统外部安全保证
        8.3.1 网络安全
        8.3.1.1 配备防火墙
        8.3.1.2 扫描系统
        8.3.1.3 病毒防护
        8.3.2 安全制度
第九章 结语
    9.1 成果与创新
    9.2 完善与扩展展望
参考资料
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基于XML开放式电能质量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体系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传统电能质量数据交换体系
    1.1 基于数据集成或转换的大型数据交换中心
    1.2 基于PQDIF的数据交换体系
2 基于XML的电能质量数据交换模型
    2.1 采用XML的技术优势
    2.2 改进的电能质量数据交换模型结构
3 基于XML-SOAP的新型数据交换体系
    3.1 XML数据交换整体示意
    3.2 数据交换服务器结构和数据交换实现流程
4 结论

四、开放式电能质量管理系统动态报表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张逸,林焱,吴丹岳.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5(02)
  • [2]保定烟厂配电监控系统设计与实施方案研究[D]. 邵赫华. 河北大学, 2014(05)
  • [3]基于MapGuide的电能质量监测系统[J]. 张建军,曹晓辉,赵福旺,张逸. 电力与电工, 2013(04)
  • [4]实时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构建及应用[J]. 王玲,康健,邹宏亮,崔大伟,李晨光.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1(02)
  • [5]电能质量的指标、综合评估与监测管理系统[D]. 梁梅.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4)
  • [6]基于Web的数字化远程电能质量管理系统的研究[D]. 李树军.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10(05)
  • [7]基于B/S结构的市级电能质量监测主站管理系统[D]. 蔡敏. 苏州大学, 2008(04)
  • [8]基于XML的电能质量标准数据共享模型及跨平台数据交换[J]. 张竞,肖先勇.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07(12)
  • [9]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D]. 谭克龙. 陕西师范大学, 2007(01)
  • [10]基于XML开放式电能质量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体系的研究与实现[J]. 张竞,肖先勇. 电网技术, 2006(S1)

标签:;  ;  ;  ;  

开放式电能质量管理系统动态报表的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