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一、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翔宇[1](2021)在《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与预测研究》文中指出近三十年来,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市场规模跃居全球第一,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随着发展规模的快速扩大,我国物流能力有了极大提升,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我国物流业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形成。但与此同时,我国物流业依旧存在智能化、信息化程度低,创新能力弱,国际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党的十九大为我国经济发展提出高质量发展新要求,而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新的发展要求下,充分了解我国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现状是帮助行业进行改革的重要前提。然而,目前关于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在现有研究中,尚未存在与“我国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与预测”这个主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与预测展开研究。首先,基于文献研究以及专家调查法构建了一套完善的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数据可得性,分别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关键指标遴选法删除冗余指标,并通过信息贡献率的计算对筛选结果进行有效性验证。其次,针对筛选后的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其中主观赋权法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物流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客观赋权法采用CRITIC法,以定量分析的方式体现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基于组合权重值对当前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为了更深入了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现状,本文采用分类评价的方式对物流业高质量发展驱动水平进行分析。首先,建立三阶段DEA模型对创新、绿色、信息化、开放四大驱动力运行效率进行测算分析;其次,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对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全国的物流业发展情况进行协调性分析;最后,以定性分析的方式对当前我国物流业共享发展水平做出评价。此外,本文以现有指标数据为基础,建立灰色预测模型,预测出2019年-2023年的各项指标数据,对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对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合理建议。本文构建的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行业发展新要求,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路线参考依据。评价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可以直观了解当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同时基于评价结果找出行业发展瓶颈,有助于为行业改进措施提供有效建议。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是为了消除政策因素变化而带来的行业发展变动性,能有效规避因实施举措周期短而导致的评价误差,从而完善对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认知,并提供更为有效的发展建议。

邹康乾[2](2020)在《“一带一路”区域贸易协定质量与中间品贸易网络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分工体系的不断演进,全球价值链分工逐渐成为了国际分工的主流模式,这也让中间品贸易逐渐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角。但随着近年来国际经济下行,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合作受到掣肘,中间品贸易也随之受到影响。如何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尤其是以中间品为纽带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复苏,是当下国际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亚欧区域,作为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同样面临这一问题。对此,中国适时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期为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复苏贡献中国策。但受限于诸方面的因素,现阶段“一带一路”倡议尚未具备实质性的政策效应,目前仅停留在“倡议”阶段,对于区域中间品贸易的影响有限。如何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向更深层次发展,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区域各国在价值链上的分工合作,推动区域中间品贸易网络的发展,这一系列问题成为摆在中国学者面前的现实问题。贸易协定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与“一带一路”倡议在诸多方面能够形成有效互补,被认为是推动区域中间品贸易发展的重要契机。本文对贸易协定以及中间品贸易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借鉴前人理论及现有文献,对贸易协定及贸易协定质量对于中间品贸易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此作为实证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文从理论和实证方面研究贸易协定对于“一带一路”区域中间品贸易的影响,以期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区域中间品贸易建言献策。目前“一带一路”区域61个国家共签署贸易协定206份,其中区域内部签订的贸易协定共有105份,几乎每个国家与区域内其他国家签订了都至少一份贸易协议。其中,自由贸易协定是区域内签订最多的贸易协定形式,而南南合作是区域内国家间合作的主要形式。总体来说,区域内部所签订的贸易协定质量较低,协定议题也以边境措施为主,且“WTO+”条款的覆盖率和执行率显着高于“WTO-X”条款。此外,中国目前签署的贸易协定质量相对较低,与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但略高于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因此,“一带一路”区域各国在贸易协定方面的合作仍有巨大潜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带一路”区域中间品贸易网络中各节点间的联系不断加深,表明区域各国的中间品贸易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是区域中间品贸易网络中最重要的节点,在网络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其中中国的个体结构特征及核心度均排在第一,是区域最重要的国家。块模型的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区域的中间品贸易主要在东亚、南亚、俄罗斯和西亚、中东国家之间循环,互有中间品进出口贸易需求,中亚国家和东欧国家作为网络中的媒介作用传递中间品贸易,而中东欧国家则是中间品贸易网络的主要受益区域。进一步对细分后的初级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贸易网络进行分析能够得出与总产业相似的结论,但要素禀赋的不同让各国在不同产业贸易网络中所处的地位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基于QAP方法和引力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签订贸易协定对于“一带一路”区域中间品贸易网络的贸易联系强度有显着促进作用,且随着两国之间签订贸易协定数量的增多,这一促进效应有所提升;多边贸易协定对于中间品贸易影响要高于双边贸易协定,原因可能是多边贸易协定更能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利益;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明显高于关税同盟协定和部分范围协定;双方缔结贸易协定的质量越高,对于中间品贸易网络的影响就越大;“WTO+”条款对于贸易强度的影响高于“WTO-X”条款,这与区域内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有关;核心协定质量的影响要强于其他三个变量,“一带一路”倡议在未来应该朝涉及这22项核心条款的方向发展。以上结论无论是对于总产业,还是对于初级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而言均成立。对此,中国应积极主动推动区域内各国间贸易协定向着高质量的贸易协定方向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倡议与贸易协定相辅相成,为“一带一路”区域中间品贸易及区域价值链分工合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刘旋[3](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贸易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沿海地区占据我国水产品巨大的贸易比重,并且我国的水产品贸易在世界市场中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水产品贸易份额的变化,可以看出世界的贸易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其中我国水产品的市场份额上升趋势最为显着。但近几年,为了降低我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对贸易结构不断进行调整,通过增加国内贸易需求的比重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采用实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CMS模型和贸易引力模型:第一章,主要讲述了我国水产品和世界水产品贸易的发展,以及确定本文的目的、意义、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二章,针对本文用到的模型理论和经济学理论进行介绍。第三章,分别对世界、中国和沿海地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获得选取样本市场的依据和影响水产品贸易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第四章,选取日、美、韩和中国台湾作为样本市场,通过CMS模型对沿海地区水产品的出口增长变化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通过贸易引力模型,我国沿海地区水产品对美、日和韩三个样本市场的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利用皮尔逊的相关度对影响因素进行衡量,并且沿海地区对三个样本市场的出口额建立预测模型。第六章,通过前面章节的分析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了全面和深层次的了解我国贸易结构变化对沿海地区的水产品贸易带来的影响,及影响沿海地区水产品的出口经济增长因素,本文对沿海地区的进出口贸易进行了统计分析,及沿海地区的出口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中PCI和人民币汇率是影响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额最主要的因素,不同因素对不同的样本市场作用程度也不同。

刘子琪[4](2020)在《澜湄国家物流绩效对云南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成立于2016年3月,是中国与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五个湄公河流域国家“因水结缘”创建的新型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是中国与湄公河地区国家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是我国与澜湄国家合作的重点省份,与澜湄五国间的经贸合作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云南不断深化同澜湄五国的经贸合作和互利交往,但是在云南省与澜湄五国的贸易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贸易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物流费用过高、时效性较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云南省与澜湄五国的经贸合作发展。在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中,经济发展规模与物流成本被普遍认为是最主要因素。国际物流能够降低物流成本,极大地改善了国际贸易的环境,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然而,由于经济发展及地理环境等原因,云南省和澜湄五国的物流发展水平较低,国际运输速度缓慢、运量小、运输成本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云南和澜湄五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还掣肘了云南省与澜湄五国间的进出口贸易,因而在澜湄合作大背景下更需要加强云南省与澜湄五国在国际物流方面的合作和建设。2007年世界银行根据全球调查结果制定了物流绩效指数(Logistics Performance Index,LPI),公开发布了对各国物流绩效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该调查数据丰富了物流统计指标体系,有效弥补了现行物流统计的不足,是经济增长和国家竞争力的标志性指标,为进一步加强物流运行与经济贸易的关联性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以物流水平影响贸易成本从而影响贸易流量这一理论为基础,采用物流绩效指数LPI描述澜湄五国物流的发展水平,收集了2007-2018年云南省与澜湄五国的进出口贸易额以及澜湄五国的物流绩效指数数据,首先定性分析了云南省与澜湄五国的进出口贸易概况、云南与澜湄五国的物流发展概况,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再运用定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对贸易中的引力模型进行了扩展,引入了澜湄国家物流绩效指数、是否有共同边界以及是否参与了澜湄合作等变量,对澜湄五国的物流绩效指数及其各分项指标对云南省与澜湄五国的进出口贸易额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澜湄五国的总体物流绩效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发展较为落后;澜湄五国中,泰国和越南的物流绩效指数较高,排名常年在世界前50,物流发展情况较好;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的物流绩效指数较低,物流水平较差,还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物流绩效各分项指标中,海关清关程序的效率和物流基础设施的质量得分较低,还需进一步改善。(2)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澜湄五国的物流绩效指数LPI对云南省与澜湄五国的进出口贸易额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在物流绩效指数的回归模型中,澜湄五国的物流绩效指数每上升1%,云南省与澜湄五国的进出口贸易额会上升1.866%,澜湄五国物流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云南省与澜湄五国的贸易发展。(3)在物流绩效指数各分项指标中,清关程序的效率、物流基础设施的质量、安排国际货运的能力、物流服务的质量和货物送到收货人的及时性等几项指标均会对云南省与澜湄五国的进出口贸易造成显着的正向影响,而追溯和追踪货物的能力这一分项指标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不显着,且系数较低;各分项指标对云南省与澜湄五国进出口贸易额影响最大的是澜湄各国基础设施的质量,其次是海关效率以及国际货运的便利性,各个指标每增长1%,对云南省的进出口贸易额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增加1.859%、1.756%、1.623%;影响程度稍小的是物流服务的质量和及时性,这两项分指标每增长1%,会分别促进云南省的进出口贸易额增长1.275%和1.097%。各项指标对云南与澜湄五国间进出口贸易额的影响程度各有不同,这可能是由于各指标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而某一分项指标对其他指标的影响越大,其对进出口贸易额的影响程度就越大。

陈田[5](202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从不平衡走向协调》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仅存在于区域之间,还存在于区域内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新时代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的交汇地和华南、西南、东盟三个经济圈的结合部,具有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特点,虽然区位优越,但区域内情况复杂,区域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就经济总体水平而言,2018年北部湾经济区6市人均GDP为36639元,而桂西资源富集区仅为23939元;柳州市、防城港市人均GDP分别为75945、73601元,而河池市、贵港市分别仅为22302元、26635元。作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是促进整个广西经济加快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推动西部地区经济跨越发展、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地理、经济基础等因素致使广西经济发展总体滞后并且区域经济差距大,因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但是,从什么样的角度去划分广西的经济区域才能较全面的观测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程度是怎样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如何,影响因素是什么?未来如何促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进行划分,剖析其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测度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探究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文章内容安排:第1章导论,提出问题、介绍研究意义、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第2章文献述评与理论基础,对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前人成就、挖掘文献留白,借鉴基础理论、构建分析框架;第3章介绍广西的禀赋,动态分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西总体的经济演进,静态解剖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第4章基于所划分的经济区域,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法,以及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四种指数,探讨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多维差距;第5章在全面把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第6章探讨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第7章基于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与机遇,结合国家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文件,探寻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出推进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第8章研究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的基本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主要观点和结论有:(1)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就,但横向比较依然落后。从广西内部的区域来看,桂南沿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桂东经济区和桂西经济区则相对滞后。(2)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存在于经济板块间、城市间、县域间、城乡间,表现于经济总体水平、产业发展、人民生活、基本公共服务等多个层面,是多维的不平衡。因此,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是促进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3)经济总体水平在各等级的区域间呈现扩大的态势,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人均GDP差距,区域经济总体差距依次来源于区域间差距、区域内差距、超变密度;人民生活水平的区域差距有缩小的趋势,表现为收入差距的缩小,但差距依然明显;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差距也呈缩小的趋势,表现为小学教育差距和医疗卫生差距的缩小,但是,中学教育的差距还较大。因此,要缩小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4)广西的民族自治(待遇)县、陆地边境县、民族乡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民族自治(待遇)县之间、陆地边境县之间、民族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层次分明,不平衡性突出,但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不明显。未来要加大力度支持民族自治(待遇)县、陆地边境县、民族乡经济的加快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并注重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5)2010-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从2010年的勉强协调或濒临失调逐渐向2018年的中等协调或初级协调转变,预计未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会进一步提升。但是,面临边地和边缘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少数民族发展滞后,以及地理禀赋、科教水平、开放程度区域差距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拥有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等诸多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条件。(6)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采取“集中均衡”式发展模式,要积极打造以南宁为核心的北部湾经济高地,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推动区域之间融合、互动发展;要加大力度支持广西欠发达地区、民族自治(待遇)地区、沿边地区加快发展;要深化新时代广西经济对外开放,以大开放激发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活力,提升区域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要注重经济与社会尤其是经济与人民生活、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区域经济与社会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要加大力度支持民族聚居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提升少数民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坚持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前提下,加强普通话的推广力度,破除制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语言障碍,力求缩小广西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少数民族与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

郑亚松[6](2020)在《资源环境视角下的中国钢铁出口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第一钢铁出口大国,近几年钢铁出口总额占全球钢铁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左右。连续多年的钢铁大规模出口,造成了我国钢铁出口的边际产品价值递减和由此引发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以及国际贸易争端频仍。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重新考虑钢铁出口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对社会外部效应的意义。重新审视钢铁出口产生的经济效益和资源环境的关系,积极调整钢铁出口规模和方式使之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所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和构建生态文明以及新能源革命的需要。本文基于此,对1997-2017年间中国钢铁出口经济效益和资源、环境影响展开研究分别从动静态两个角度进行论述。首先从理论的角度论述钢铁行业的经济效益、资源和环境的界定;其次再论述钢铁行业的发展和出口贸易的现状以及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在资源和环境方面的现状;然后根据之前的论述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从静态的角度以权重分析方法得出各年度的经济效益指数、资源指数和环境指数;从动态的角度利用VAR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分析一级指标经济效益、资源和环境下的二三级指标与其因果关系;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当给所选的变量一个外在冲击时,对经济效益指数、资源指数和环境指数的影响。最后根据之前的分析、总结,为中国钢铁出口发展战略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7年间中国钢铁出口经济效益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中国钢铁出口资源影响指数呈现上下波动趋势,中国钢铁出口环境影响指数呈现上下波动趋势;中国钢铁产品出口贸易规模对经济效益长期起到引导作用,二氧化硫和烟粉尘排放量对环境影响长期起到提升起到引导作用,铁矿石进口总额和吨钢能耗量对资源影响长期有引导作用,中国钢铁产品出口贸易规模、出口贸易结构和出口竞争力对经济效益短期提升均有积极作用,进出口含污量占比对环境影响短期内有消极影响但长期有正的影响,进出口资源消耗量占比对资源影响指数短期内有积极作用;长期内经济效益的增长伴随着所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有所减缓,但短期内会造成资源和环境的局面加剧。最后提出政策建议:坚持钢铁出口贸易发展;坚持绿色发展中国钢铁产业;坚持中国钢铁出口贸易创新发展;坚持钢铁行业“去产能”目标。

姜鑫泉[7](2019)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文中指出世界经济发展到现在,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破坏性也越来越大。而且随着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中国在未来只能是更加深入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中。因此,思考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影响将会是一个长期的研究问题。本文基于大萧条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来分析金融危机的影响机制,并探讨中国可以采取的应对未来经济变化的方法。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主要对相关研究方法与金融危机中的传染理论进行深入剖析,并总结了三代金融危机理论。第二部分是大萧条对于中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在这一部分中,主要基于文献分析法对《中国旧海关史料》从1929年至1934年间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进行较详细的实证分析。第三部分是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比较深入的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其中,定量研究主要利用了相关性分析法与计量检验中的二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结果认为,银本位制度、关税制度与《白银收购法案》是大萧条期间对中国进出口贸易造成影响的三个主要因素。关于银本位制度,由于当时采用银本位制度的国家不多,白银在其他国家普遍归于一般货物类别。因此,当大萧条发生时,经济的萧条促使物价下跌继而使得银价走低。即让中国获得了进出口贸易中的汇率贬值优势。但是这种优势随着英、美、日等国相继抛弃金本位制度进而对其本币贬值而宣告终结。关于关税,由于历史原因,民国政府并没有获得对中国海关的完全控制权。这使得在国际经济进入大萧条,各国纷纷加入贸易壁垒的行列中的时候,中国很多产品没有受到关税很好地保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粮食。大萧条期间,中国明显受到了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粮食倾销。最后关于《白银收购法案》,由于中国比较独特的货币制度,这项法案也对中国造成了特殊的影响。该《法案》的推出使得中国汇率升值,造成黄金与白银大量外流。对中国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影响。以史为鉴,希望本文能对以后的货币制度,关税制度以及汇率制度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陈凡[8](2019)在《期现货价格对其进出口贸易额的影响关系分析 ——以金属铜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动着铜市场的迅速发展,铜作为有色金属,大宗工业的原材料是不可再生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材料,各行各业都对铜有着巨大的需求。然而我国却是一个铜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自身的铜资源储备以及开采远远不足以达到国内的需求量,铜资源的稀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铜的进出口贸易属于大宗商品贸易,大宗商品贸易的特征是贸易量和资金量大,对政策的反应敏感,这些就表明铜的价格波动不仅仅是受供求关系以及生产成本的影响,期货价格的频繁波动对国内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对进出口贸易商,由于贸易量的巨大,任何一点小的价格波动都会对贸易商的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因为进出口贸易商不是投机者,他们不是赚取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差价利润,而是期望价格稳定,平稳的价格可以与客户长久合作,但每一次价格的波动都会给进出口商带来不小的影响。面对价格波动给自身带来的影响,一些大型企业会选择定力长期合同来固定价格,但一般小企业却很难有大额资金订立长期合同,且长期合同也无法规避违约风险,所以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除了套期保值等一些基本规避风险措施之后,最好是能通过一些价格走势提前做好防范,找到一些与进出口贸易额关联的因素。期货市场,是在现货基础上为实体服务产生并发展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衍生品,其强大的风险规避功能与价格发现功能被广泛使用,是风险规避的首先手段,且是世界资本市场上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期货市场近年来虽说在供给侧改革以及资源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相距甚远。上海期货交易所是铜期货的主要交易场所,且是世界铜期货“三大定价中心”之一,期货市场的价格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因此通过对期现货价格的研究,把握铜的价格走势,以及与贸易额的相关联性,可以调整贸易策略锁定贸易成本以减少损失。本文梳理了期现货市场的相关研究、金属进出口贸易的相关研究、以及影响关系测度方法的相关研究三个方面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评述;介绍了期现货市场起源以及发展,并对我国铜的期现货市场进行简要介绍,分析我国金属铜的总的贸易现状以及与我国进出口额排名靠前的五个国家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本文实证所需的理论基础,先对铜的期现货价格时间序列和贸易额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自相关性以及ARCH LM检验,在检验数据有效之后从一般线性回归影响关系与非线性极端尾部相关分析两大方面对金属铜的期现货价格与进出口贸易额的影响关系展开分析。其中一般线性回归影响分析从一般线性与协整检验开始,从GARCH过程与交叉影响关系、Granger因果检验与双向影响关系、脉冲响应函数与动态影响关系这四个方面对金属铜的期现货价格与贸易额之间的影响关系层层深入的进行分析。非线性尾部相关性分析主要运用Copula函数的尾部相关性测度分析金属铜期现货价格在大涨大跌之后的贸易额相应的变化。实证得出金属铜的期现货价格分别与进出口贸易额具有长期均衡关系,期现货价格都对进出口额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与交叉影响关系,脉冲响应函数下进口额相较于出口额对现货价格冲击影响较大,现货价格对进出口额影响较小,期货价格对进出口额当期影响不明显之后转为负向影响,且影响不大;当期现货价格大涨时,进出口额大涨的概率要大于期现货价格下跌时进出口额下跌的概率,期货价格上涨所引起的进出口额上涨的概率更大一些。文章的最后根据实证结果给出相应的意见建议。

王刘平[9](2019)在《基于城市视角的营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经济发展与当地营商环境紧密相关。但在理论上,关于营商环境影响经济发展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在实践上,我国营商环境水平整体较低且各地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本文尝试基于城市视角研究营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本文按照“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制度经济学、增长理论、预期理论等经典理论分析研究了营商环境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我国29个主要城市2008年和上海市2004-2018年营商环境和经济发展数据,实证检验了营商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营商环境对于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营商环境对经济发展要素的集聚有显着积极影响,高水平的营商环境会促进区域内劳动力和资本的集聚;营商环境对经济发展活力有显着积极影响,高水平的营商环境会促进区域内非公经济尤其是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R&D投入水平的提升;营商环境对经济发展效率有显着积极影响,高水平的营商环境会通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人均GDP等指标的提升。结合研究结论,分析了建设高水平营商环境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建设高水平营商环境的方向性建议。本文基于城市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阐释了营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深化了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在实践层面,进一步深化了对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发展重要性、规律性的认识,为建设高水平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马建东[10](2019)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及测度研究》文中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从3678亿元增长到82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显着增强。但在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与粗放型经济增长相伴随的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始终存在,导致部分地区自然资源加速枯竭、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进一步加剧。当前,在GDP增速普遍放缓、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投资效益加速递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举步维艰形势下,走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势在必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西部地区作为新时代对外开放前沿阵地,承载着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经济重心西移、产业转型示范、优化城市和人口布局的重任。当前,中国西部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大、资源环境约束紧、脱贫攻坚任务重、经济转型困难多,经济社会发展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多重困难。查阅已有关于经济发展质量文献资料,发现很少有专家学者针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多是围绕经济发展质量概念、内涵、意义、测度方法和提升路径开展研究,或是对某个省份(城市)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评价。基于此,本文将中国西部地区作为一个整体,以2006-2016年为时间节点,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全面测度研究。从理论意义来看,本研究成果不仅构建了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理论体系框架,填补了针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方面的空白,还对现有经济发展质量理论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质量概念、指标体系设置、测度方法选择和时空差异分析技术等方面。从现实意义来看,本文研究得出的结论和提出的对策建议,有助于相关部门了解、掌握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现状、变化趋势、时空差异特征和驱动因子情况,可为制定中国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提供决策参考。本文在全面梳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分析各专家学者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的不同认识和理解,提出经济发展质量应包含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经济发展质量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可持续、生态环境优美和经济发展成果共享。狭义的经济发展质量是指产品和服务满足居民需要的程度。同时,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正统经济增长理论、西方非正统经济增长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蕴含的经济发展质量思想,构建了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理论框架,内容包括创新性、协调性、绿色性、开放性、共享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七个方面。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测度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本文基于样本数据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可得性等原则,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特征,构建了由经济发展创新性、协调性、绿色性、开放性、共享性、有效性、安全性7个维度为一级指标及32项二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其中正向指标21项、逆向指标11项,并对7个维度概念内涵进行了界定。考虑到权重设置在测度结果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方面的重要意义,本文对客观赋权和主观赋权常用的4种方法优缺点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最后根据研究对象特征选择加入时间变量的熵值法计算得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一级和二级指标权重。共享性、创新性、绿色性权重分别为0.1924、0.1923、0.1855,三个维度权重之和超过总权重的一半以上,说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确保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将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第一动力,必须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总体来看,2006-2016年,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增长了73.68%。重庆、陕西经济发展质量整体高于其它10个省份,广西、贵州、新疆、吉林、宁夏等省份经济发展质量虽基础较差,但年均增速相对较高。青海、西藏经济发展质量位居中国西部地区末尾。依据各省份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值,利用SPSS19.0软件对各省份进行了聚类,从聚类结果看,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可分为高质量、中质量、较低质量和低质量四类。从经济发展质量各维度指数值,以及经济发展质量与各维度之间相关性回归分析结果来看,2006-2016年,创新性维度稳步提升,尤其以重庆、陕西表现最为突出,与经济发展质量显着正相关。协调性维度虽起伏波动,但整体呈上升态势,综合指数从0.0043提高到0.0074,提高了72.1%,与经济发展质量正相关。绿色性维度指数除四川外,其余11省份均呈上升态势,但波动起伏大,说明部分省份在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二者关系上仍然不够到位,但随着各地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绿色性维度与经济发展质量表现出明显正相关特征。开放性维度指数在起伏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但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扩大经济对外开放对经济发展质量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二者呈正相关特征。共享性维度指数整体呈上升态势,指数值从0.0081提高到0.0263,提高了224.7%,对经济发展质量促进作用最强,与经济发展质量表现出显着正相关。有效性维度指数起伏波动大,整体趋于下降,导致经济发展质量指数相应降低,二者呈正相关。安全性维度指数在波动起伏中呈下降趋势,但在当前形势下,对经济稳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与经济发展质量呈正相关。利用锡尔系数、变异系数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差异虽不显着,但从发展趋势来看,不同类型省份经济发展质量差异有进一步扩大趋势。因此,在减小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组间差异的同时,更要关注不同层次省份间经济发展质量差距的缩小。利用jenks自然断裂法对2006-2016年中国西部地区各省份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聚类分析。从聚类结果看,层次间差异大于层次内差异。从全域性和局域性两个层面进一步分析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空间相关性,高高(HH)和低低(LL)特征显着。从冷热点分布情况看,热点区主要集中在重庆、陕西等经济相对发达省份,冷点区省份主要集中在青海、西藏等经济实力较弱省份,表现出经济发展质量与经济实力正相关特征。从标准差椭圆分布看,经济发展质量重心在重庆和陕西之间移动,但向重庆方向移动趋势更加明显,说明2006-2016年重庆市经济发展质量在中国西部地区最高,提升速度也更快。通过利用要素贡献弹性和要素贡献率两个指数全面分析7个一级指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促进和制约性。总体来看,2006-2016年,创新性、共享性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主要推动力,绿色性、有效性、开放性、安全性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促进作用不够强,甚至一定程度制约经济发展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最后,基于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特征、时空差异规律和驱动因子分析结果,提出了推进中国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与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2.3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研究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物流业的概念及发展趋势
        2.1.2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2 研究综述
        2.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综述
        2.2.2 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综述
        2.2.3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2.2.4 物流行业发展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2.2.5 行业发展相关预测方法研究综述
        2.2.6 文献综述总结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3.2.1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3.2.2 初步指标体系及说明
    3.3 指标筛选
        3.3.1 筛选步骤与方法
        3.3.2 筛选过程与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4.1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方法介绍
        4.1.1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相关理论
        4.1.2 客观赋权CRITIC法的相关理论
    4.2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4.2.1 基于ANP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4.2.2 基于CRITIC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4.2.3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4.3 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分类评价
    5.1 相关方法介绍
        5.1.1 三阶段DEA法相关理论
        5.1.2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相关理论
        5.1.3 耦合协调模型相关理论
    5.2 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效率测算及分析
        5.2.1 创新驱动发展效率分析
        5.2.2 绿色驱动发展效率分析
        5.2.3 信息化驱动发展效率分析
        5.2.4 开放驱动发展效率分析
    5.3 我国物流业协调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
        5.3.1 复合系统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
        5.3.2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下的有序度分析
        5.3.3 耦合协调模型下的协调度分析
        5.3.4 我国物流业协调发展分析总结
    5.4 我国物流业共享发展水平分析
        5.4.1 我国物流业共享发展现状
        5.4.2 我国物流业共享发展水平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预测及分析
    6.1 灰色预测模型介绍
    6.2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预测结果及分析
        6.2.1 模型检验结果
        6.2.2 预测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ANP法超矩阵数据
附录3 客观赋权法计算表
附录4 灰色预测模型python源代码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一带一路”区域贸易协定质量与中间品贸易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范围界定
    1.2 文献综述
        1.2.1 “一带一路”的相关研究
        1.2.2 贸易协定相关研究
        1.2.3 贸易网络相关研究
        1.2.4 中间品贸易相关研究
    1.3 研究框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
        1.4.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贸易协定的有关理论
        2.1.1 贸易协定的静态效应
        2.1.2 贸易协定的动态效应
        2.1.3 协议分工理论
    2.2 中间品贸易相关理论基础
        2.2.1 传统贸易理论
        2.2.2 垂直专业化分工理论
        2.2.3 价值链理论
    2.3 贸易协定质量对于中间品贸易的作用机制
        2.3.1 贸易协定质量越高,越能促进贸易成本下降
        2.3.2 降低国际分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2.3.3 促进国际直接投资,带动中间品贸易增长
第3章 “一带一路”区域贸易协定现状研究
    3.1 贸易协定的相关指标测度
        3.1.1 贸易协定及其分类
        3.1.2 WTO+和WTO-X
        3.1.3 贸易协定质量测度
        3.1.4 数据说明
    3.2 “一带一路”区域的贸易协定现状
        3.2.1 贸易协定现状
        3.2.2 贸易协定分类
        3.2.3 贸易协定质量现状
        3.2.4 单项条款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带一路”区域中间品贸易网络分析
    4.1 “一带一路”区域中间品贸易流量现状
    4.2 “一带一路”区域中间品贸易网络构建
    4.3 “一带一路”区域中间品贸易网络图刻画
    4.4 整体网络分析
        4.4.1 整体网络指标分析
        4.4.2 整体网络相关性分析
        4.4.3 整体网络分析小结
    4.5 个体结构特征分析
        4.5.1 度数中心性
        4.5.2 接近中心性
        4.5.3 中间中心性
        4.5.4 特征向量中心度
        4.5.5 个体结构特征小结
    4.6 核心-边缘分析
    4.7 块模型分析
第5章 “一带一路”区域分行业中间品贸易网络分析
    5.1 不同行业中间品贸易流量现状
    5.2 不同行业中间品贸易网络刻画图
    5.3 初级产业中间品贸易网络分析
        5.3.1 整体网络指标分析
        5.3.2 初级产业网络个体结构特征指标分析
        5.3.3 初级产业网络核心-边缘分析
        5.3.4 初级产业网络块模型分析
    5.4 制造业中间品贸易网络分析
        5.4.1 制造业网络整体网络指标分析
        5.4.2 制造业网络个体结构特征指标分析
        5.4.3 制造业网络核心-边缘分析
        5.4.4 制造业网络块模型分析
    5.5 服务业中间品贸易网络分析
        5.5.1 服务业网络整体网络指标分析
        5.5.2 服务业网络个体结构特征指标分析
        5.5.3 服务业网络核心-边缘分析
        5.5.4 服务业网络块模型分析
第6章 贸易协定对中间品贸易网络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模型构建
        6.1.1 贸易引力模型
        6.1.2 模型设定及变量的选取
        6.1.3 实证方法-QAP分析
    6.2 QAP相关性分析
    6.3 QAP回归分析
        6.3.1 缔结贸易协定的QAP回归分析
        6.3.2 不同贸易协定分类的QAP回归分析
        6.3.3 贸易协定质量实证分析
    6.4 不同产业QAP回归分析
    6.5 稳定性检验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推动“一带一路”区域贸易协定向高水平发展
        7.2.2 促进“一带一路”倡议与贸易协定相辅相成,推动区域间合作
        7.2.3 推动“一带一路”区域各国在“五通”领域更深层次合作
        7.2.4 推动“一带一路”区域各国深化在全球价值链的合作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基于数据挖掘的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贸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3 本文内容与方法
        1.3.1 本文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特色与不足
        1.4.1 本文特色
        1.4.2 不足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CMS模型的相关理论
    2.2 贸易引力模型
    2.3 数据分析方法
    2.4 经济贸易理论
        2.4.1 传统经济贸易理论
        2.4.2 新经济贸易理论
        2.4.3 竞争优势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3.1 世界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3.1.1 世界的水产品使用与供应
        3.1.2 世界水产品贸易及产量
        3.1.3 世界水产品贸易量特征
        3.1.4 世界水产品贸易额-国家或地区划分
    3.2 中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反展现状
        3.2.1 中国水产品产量发展概况
        3.2.2 中国水产品进出口额对比分析
        3.2.3 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概况
    3.3 我国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贸易实证分析
        3.3.1 我国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贸易
        3.3.2 我国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贸易发展趋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CMS模型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增长
    4.1 CMS模型的建立
    4.2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我国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增长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5.1.1 供给方面的影响因素
        5.1.2 需求方面的影响因素
        5.1.3 贸易成本与制度安排方面的影响因素
    5.2 我国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增长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5.2.1 贸易引力模型
        5.2.2 影响我国沿海地区出口额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5.2.3 我国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与美国市场分析
        5.2.4 我国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与日本市场分析
        5.2.5 我国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与韩国市场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澜湄国家物流绩效对云南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际物流概述
        一、国际物流的概念
        二、物流绩效指数及其分指标介绍
    第二节 国际物流影响贸易的相关理论
        一、成本理论
        二、国际分工理论
        三、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澜湄合作的相关研究
        二、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研究
        三、物流绩效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四、文献述评
第三章 云南与澜湄五国的贸易及其物流概况分析
    第一节 云南与澜湄五国贸易概况
        一、进出口贸易额
        二、贸易方式及贸易商品
        三、云南与澜湄五国的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云南物流运输发展现状、机遇及问题
        一、云南省物流运输概况
        二、云南国际物流发展的机遇及挑战
    第三节 澜湄五国物流发展概况
        一、澜湄五国物流绩效概况分析
        二、澜湄五国物流绩效分项指标概况分析
    第四节 云南与澜湄五国进出口贸易额及其物流绩效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一、趋势图分析
        二、相关性系数分析
        三、物流绩效指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途径分析
第四章 澜湄国家物流绩效对云南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变量及数据说明
        一、引力模型概述
        二、变量选取及模型改进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第二节 实证方法的选定及检验
        一、多重共线性检验
        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三、霍斯曼检验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物流绩效指数回归结果与分析
        二、物流绩效指数各分项指标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积极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和国际物流通道建设
        二、推进澜湄区域贸易便利化合作,加快运输便利化建设
        三、协同建设统一的物流标准化体系,提升物流服务质量
        四、云南应有所侧重地参与澜湄合作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从不平衡走向协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述评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3 理论分析框架
第3章 广西禀赋、经济演进与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3.1 广西壮族自治区禀赋
    3.2 广西的经济演进(1949-2019)
    3.3 广西经济区域划分及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3.4 小结
第4章 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多维差距
    4.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测度方法
    4.2 区域经济发展多维差距评价指标体系
    4.3 区域板块间经济发展差距
    4.4 城市间经济发展差距
    4.5 县际经济发展差距
    4.6 城乡经济发展差距
    4.7 小结
第5章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估
    5.1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5.3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分析
    5.4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
    5.5 小结
第6章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机遇
    6.1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6.2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机遇
第7章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与保障措施
    7.1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目标与格局
    7.2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7.3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资源环境视角下的中国钢铁出口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钢铁行业出口贸易研究
        1.2.2 资源环境视角下钢铁出口研究
        1.2.3 钢铁产业整合方面的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2 相关理论
    2.1 经济效益的相关理论
    2.2 环境影响的相关理论
    2.3 资源影响相关理论
    2.4 资源、环境与经济效益关系理论
3 中国钢铁出口和资源环境现状
    3.1 中国钢铁出口现状
        3.1.1 中国钢铁出口贸易发展进程
        3.1.2 中国钢铁出口现状
    3.2 中国钢铁资源环境现状
        3.2.1 资源方面的现状
        3.2.2 环境方面的现状
4 中国钢铁出口经济效益分析
    4.1 中国钢铁出口经济效益静态分析
        4.1.1 中国钢铁出口经济效益指标体系构建
        4.1.2 数据来源
        4.1.3 评价结果及分析
    4.2 中国钢铁出口经济效益动态分析
        4.2.1 中国钢铁出口经济效益影响因素
        4.2.2 模型设定及VAR分析
    4.3 本章结论
5 中国钢铁出口环境影响分析
    5.1 中国钢铁出口环境影响静态分析
        5.1.1 中国钢铁出口环境影响的指标体系构建
        5.1.2 指标权重设计
        5.1.3 数据来源
        5.1.4 评价结果及分析
    5.2 中国钢铁出口环境影响动态分析
        5.2.1 中国钢铁出口环境影响指数因素
        5.2.2 模型设定和VAR分析
    5.3 本章结论
6 中国钢铁出口资源影响分析
    6.1 中国钢铁出口资源影响静态分析
        6.1.1 中国钢铁出口资源影响的指标体系构建
        6.1.2 指标权重设计
        6.1.3 数据来源
        6.1.4 评价结果及分析
    6.2 中国钢铁出口资源影响动态分析
        6.2.1 中国钢铁出口资源影响指数因素
        6.2.2 模型设定和VAR分析
    6.3 本章结论
7 中国钢铁出口政策建议
    7.1 坚持钢铁出口贸易发展
        7.1.1 调整对外开放策略,开展“一带一路”高水平产能合作
        7.1.2 严格批准和推进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和兼并
        7.1.3 鼓励中国钢铁企业在保税区设立合资企业
    7.2 坚持绿色发展中国钢铁产业
        7.2.1 提升资源环境成本,以经济杠杆控制出口规模
        7.2.2 加快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
    7.3 坚持钢中国铁出口贸易创新发展
        7.3.1 抬高钢材出口门槛,严格控制低附加值产品出口
        7.3.2 增强钢铁资源的价格管理水平
    7.4 坚持钢铁行业“去产能”目标
        7.4.1 制定钢铁行业中长期“去产能”目标任务
        7.4.2 建立产能检测体系,避免大规模以旧换新
        7.4.3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为主要协调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7)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目标、思路、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三代金融危机理论与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研究
    第一节 三代金融危机理论
    第二节 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研究
第三章 大萧条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进出口贸易的总体分析
    第二节 主要进口商品贸易分析
    第三节 主要出口商品贸易分析
第四章 大萧条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变动原因的分析
    第一节 银本位制度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海关关税自主权的影响
    第三节 白银收购法案的影响
第五章 大萧条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计量检验
    第一节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第二节 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8)期现货价格对其进出口贸易额的影响关系分析 ——以金属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期现货市场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金属进出口贸易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影响关系测度方法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评述
第三章 金属铜期现货及其贸易的现状分析与理论概述
    第一节 期货市场与我国金属铜期货的产生与发展
        一、期现货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二、我国金属铜期货的产生与发展
        三、我国金属铜现货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金属铜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第三节 基于线性自回归的影响关系测度方法
        一、相关性分析与Johansen协整检验
        二、GARCH过程与交叉影响关系
        三、Granger因果与双向影响关系
        四、脉冲响应函数与动态影响关系
    第四节 基于非线性尾部相关的影响关系测度方法
        一、非线性尾部相关性测度
        二、系列Copula模型与尾部影响关系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属铜现货价格对其进出口贸易额影响分析
    第一节 数据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一、数据来源及统计描述
        二、金属铜现货价格及其收益率时序图描述
    第二节 数据有效性检验
        一、平稳性检验
        二、自相关检验
        三、ARCH-LM检验
    第三节 基于GARCH模型的现货与贸易额交叉影响关系分析
    第四节 一般线性相关性分析与Johansen协整检验
    第五节 基于Granger因果检验的现货价格与贸易额双向影响关系分析
    第六节 立足脉冲响应函数的现货价格与贸易额动态影响关系分析
    第七节 针对尾部关系的现货价格与贸易额极端影响分析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属铜期货价格对其进出口贸易额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数据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一、数据来源及统计描述
        二、金属铜期货价格及其收益率时序图描述
    第二节 数据有效性检验
        一、平稳性检验
        二、自相关检验
        三、ARCH-LM检验
    第三节 铜期货与贸易额基于GARCH模型的交叉影响关系分析
    第四节 一般线性相关性分析与Johansen协整检验
    第五节 基于Granger因果检验的期货价格与贸易额双向影响关系分析
    第六节 金属铜期货与贸易额的动态影响关系分析
    第七节 针对极端情况的铜期货与贸易额的尾部关系分析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影响关系分析的建议与对策
    一、对铜进出口贸易商的相关建议
    二、对金属铜投资者的相关建议
    三、对金属铜生产商的相关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实证结论
    二、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9)基于城市视角的营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模型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营商环境
        2.1.2 经济发展
    2.2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经济增长理论
        2.2.2 预期理论
        2.2.3 制度经济学理论
    2.3 营商环境影响经济发展的研究模型
        2.3.1 营商环境对经济发展要素的影响分析
        2.3.2 营商环境对经济发展活力的影响分析
        2.3.3 营商环境对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分析
        2.3.4 营商环境影响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3.1 研究设计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
        3.2.2 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研究方法
        3.3.1 营商环境的描述方法
        3.3.2 营商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方法
    3.4 模型设计
        3.4.1 静态研究模型
        3.4.2 动态研究模型
    3.5 数据的收集与描述性统计
        3.5.1 数据收集与筛选
        3.5.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营商环境影响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4.1 静态研究
        4.1.1 营商环境指数
        4.1.2 相关性分析
        4.1.3 回归分析
        4.1.4 静态研究结果分析
    4.2 动态研究
        4.2.1 营商环境指数
        4.2.2 相关性分析
        4.2.3 回归分析
        4.2.4 动态研究结果分析
    4.3 实证结果分析讨论
        4.3.1 实证结果汇总
        4.3.2 实证结果分析
    4.4 建设高水平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和政策建议
        4.4.1 建设高水平营商环境的重要性
        4.4.2 建设高水平营商环境的政策建议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及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
    第四节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二、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文献述评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西方正统经济增长理论
        三、西方非正统经济增长理论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五、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理论框架构建
第二章 指标体系构建和测度方法选择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选取原则
        二、指标体系构建
        三、指标体系说明
    第二节 测度方法选择
        一、指数测度方法
        二、聚类分析方法
第三章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测度
    第一节 数据处理和相关内容界定
        一、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
        二、相关内容界定
    第二节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测度
        一、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综合分析
        二、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省际分析
        三、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类型划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分维度测度
    第一节 经济发展创新性
        一、经济发展创新性时间序列分析
        二、经济发展创新性与经济发展质量相关性分析
    第二节 经济发展协调性
        一、经济发展协调性时间序列分析
        二、经济发展协调性与经济发展质量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经济发展绿色性
        一、经济发展绿色性维度时间序列分析
        二、经济发展绿色性与经济发展质量相关性分析
    第四节 经济发展开放性
        一、经济发展开放性时间序列分析
        二、经济发展开放性与发展质量相关性分析
    第五节 经济发展共享性
        一、经济发展共享性时间序列分析
        二、经济发展共享性与发展质量相关性分析
    第六节 经济发展有效性
        一、经济发展有效性时间序列分析
        二、经济发展有效性与发展质量相关性分析
    第七节 经济发展安全性
        一、经济发展安全性时间序列分析
        二、经济发展安全性与发展质量相关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时空差异分析
    第一节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时间差异分析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二、总体差异分析
        三、聚类差异分析
        四、分层次差异分析
    第二节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空间相关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二、全域空间自相关分析
        三、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
    第三节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二、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时空格局变化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驱动因子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计算方法
    第二节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驱动因子分析
        一、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驱动因子综合分析
        二、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驱动因子分省份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第三节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与预测研究[D]. 朱翔宇.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2]“一带一路”区域贸易协定质量与中间品贸易网络研究[D]. 邹康乾. 辽宁大学, 2020(07)
  • [3]基于数据挖掘的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贸易分析[D]. 刘旋. 浙江海洋大学, 2020(12)
  • [4]澜湄国家物流绩效对云南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 刘子琪.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5]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从不平衡走向协调[D]. 陈田.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6]资源环境视角下的中国钢铁出口发展研究[D]. 郑亚松.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7]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D]. 姜鑫泉.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6)
  • [8]期现货价格对其进出口贸易额的影响关系分析 ——以金属铜为例[D]. 陈凡.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9]基于城市视角的营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 王刘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10]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及测度研究[D]. 马建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