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路工程独立高等控制网建立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兴臣[1](2020)在《A高速路桥公司发展战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我国交通设施呈现突飞猛进的增长趋势,使我国路桥工程与其他的建设工程都达到新高潮。路桥工程是道路交通的重要枢纽,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建行业的大力投入,“一带一路”、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倡议、5G通讯路桥施工技术等系列政策和新技术为行业发展带来全新机遇,掀起了新时代交通运输工作的新篇章,同时对路桥基础建设技术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各大央企、各省市高速路桥企业和众多地方路桥建设企业纷纷抢占市场份额,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随着我国路网建设的日益完善,以及众多市场主体的激烈竞争,作为一家专注于高速公路路网建设的企业,A高速路桥公司虽然自身增长很快,但存在战略执行效果较差,经营效益不高,工程量增长缓慢,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合理战略规划等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运用PEST、五力模型等分析工具对A高速路桥公司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对其发展机遇、威胁、优势及劣势进行了归纳,并基于SWOT分析法提出公司应实行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指出公司在公司层的战略包括业务向产业链延伸,强化项目整体运作能力,积极进行产业联盟;竞争战略需要根据具体业务来分别选择差异化战略、低成本战略和集中战略;职能层战略包括人力资源、市场拓展、成本管理、企业文化、5G应用策略五个领域,最后本文从组织保障、流程保障、战略评价和调整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关系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战略执行的保障措施。
路行凯[2](2020)在《高职院校道路检测与测量类实训空间设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2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各行业对于高等技术型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和提升做出了重要的建议和批示。《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将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鼓励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报考,今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1]”那么对于学生的实训与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在院校的实训空间进行,对于实训空间的布局、研究与设计显得至关重要。实训空间作为学生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在实训空间的建设中缺乏相关的参考标准以及相关意见,很多院校采用普通实验室的建设标准,但是个实训空间的特点各不相同,很难满足对某一专业的需求。本研究以当前较为热门、招生量较多的高职院校的道路检测与测量类专业为对象,从其实训空间和教学模式为出发点,通过五所高职院校进行调研、调查问卷等,对道路检测与施工专业的实训空间的宏观规划布局、空间模式研究、空间利用率以及生均指标作出相关的总结和参考意见。为之后道路检测测量类专业的实训空间设计与建设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对道路检测与测量类专业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范围和对象进行分析总结,对该专业的实训空间进行基础研究和分析。第二部分是调研部分,通过对4所高职院校实训空间和1所校外实训场地的调研、测绘、图纸绘制、访谈等,深入了解了该专业的教学特点、流程等,并对实训空间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汇总与归纳。第三部分是论文第四到第七章的四个研究总结,首先是对实训空间在校园宏观规划和实训楼中布局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与总结。其次,对道路测量类实训场地的校内、校外场地设计与布局进行研究。再次,对道路检测类专业实训空间布局研究,对实训空间的组合模式、实训空间的平面布局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对实训空间的利用率以及生均指标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建议值。
吴迪军[3](2020)在《山区高速公路施工控制测量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山区高速公路具有路线长、地形起伏大、通视条件差、桥隧占比大和施工精度要求高等突出特点,其施工控制测量难度显着增大。以贵州黔北山区某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控制网为例,开展工程独立坐标系、控制网必要精度、选点布网、外业观测、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在分析和总结国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技术思路,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形成了适用于山区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控制测量的完整的技术方法。
刘瑞,王政梅[4](2019)在《GPS-RTK技术在公路地形图测绘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GPS-RTK技术在公路地形图测绘中应用的可行性,以某四级公路地形图测绘为例,对GPS-RTK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首先对GPS控制网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其次对GPS-RTK的基本构成和数据处理流程进行了分析,然后就GPS-RTK技术在某四级公路地形图测绘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实际应用成果对提高GPS-RTK成果精度的措施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首先,三角锁形GPS图形布设是由边连式和点连式组合而成,该方法几何强度高、可靠度高且精度高,适合应用于公路地形图的测绘;其次,GPS-RTK控制网平差应分段进行,当发现异常时及时予以处理;第三,采用GPS-RTK技术之前,应首先查明当地是否存在GPS盲区及盲区的分布时段,流动站和基站的架设还应尽量避开高大山峰和高大建筑物。
熊伟,张建军,吴迪军[5](2018)在《赞比亚高速公路控制测量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决赞比亚当地UTM坐标系统投影变形大、已知点精度低、兼容性差等问题,以当地某高速公路控制测量项目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种基于高斯投影的任意带抵偿坐标系,其工程区域内投影长度变形最大值小于25 mm/km,满足《公路勘测规范》的技术要求;提出了分级布网、分区段控制和相邻区段之间搭接联测的公路GPS平面控制测量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已知点坐标兼容性差的问题;利用GPS控制测量获得的大地高数据,对单程水准测量高差进行检核,解决了已知水准点精度低的问题;一级导线采用快速静态测量方法,提高了外业测量效率。利用当地高速公路工程控制测量的实测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研究成果可供其它类似海外公路工程测量项目参考。
夏波[6](2018)在《信息时代下公路工程独立坐标系的建立方法》文中提出公路工程属于线状工程,西部地区公路勘测常常具有距离跨度长,海拔起伏大的特点。测绘规范要求施工长度变形值不大于1/40000,因此建立好公路工程独立坐标系才能保证公路工程施工满足变形要求。现代测绘技术飞速发展,怎样利用好新技术使得测绘效率更高,精度更可靠,才更适应公路工程的发展要求。
刘晶红[7](2017)在《铁路CPⅠ、CPⅡ平面复测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铁路工程项目施工中,对工程进行测量控制,能够为铁路工程施工以及后期运行维护提供依据。对此,本文将以铁路CPⅠ、CPⅡ平面复测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铁路工程测量控制网进行介绍,然后结合工程实例,对铁路工程复测工作中的CPⅠ测量技术要点以及CPⅡ测量技术要点进行分析,最后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处理办法进行详细探究。根据本次研究发现,在铁路工程施工前进行平面复测,将测量所得数据与原有数据进行比较和调整,能够为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以及铁路工程后期运行维护提供参考。
康会丰[8](2015)在《公路工程测量中坐标系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公路工程建设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为保证公路工程的质量,做好公路工程测量显得相当重要。本文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并且参考公路工程测量的规定,就建立公路区域坐标系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赵琛[9](2014)在《GPS在高速公路平面控制测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发展经济的前提,修建高速公路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如何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高速公路的修建,成为测量工作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建立控制网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GPS定位技术应用于平面控制网的测量工作中,那么GPS定位技术如何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在山区公路平面控制网中的应用,以满足较多较快的公路建设,使GPS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公路工程中,成为现在社会发展、工程建设的需求。本文简单的介绍了GPS定位技术中的测量原理、影响GPS测量精度的原因、论述了GPS控制网布设的原则,选点、埋石应注意的事项,介绍了GPS数据处理的过程。通过实例论述如何进行数据采集以及其作业要求,讨论了起算点对GPS数据处理的影响,网形对解算精度的影响,不同的数据处理软件的区别,以及最终结果精度的评定和分析对比。提出了在山区公路平面控制网过程中,应用GPS技术进行测量和解算时需注意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邓文彬[10](2015)在《施工隧道监控量测技术与分析预报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城市隧道交通网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各大城市均在建设互通的交通网以解决越来越严重的交通阻塞问题。一方面城市的扩张,必须要打通各个方向的交通,这就需要对一些阻碍区域进行施工,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城市的生态环境,基于此项目的,更多的采用隧道工程。同时,隧道的开通带来了沿线经济的发展,隧道上方、侧方的基坑工程越来越多,临近地隧道的地下工程打破了既有隧道的受力平衡,从而引起隧道的变形,如果这些变形得不到控制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目前隧道监测主要都是针对受到预期荷载变化的局部区间的监测,很少涉及整体隧道的全线长期监测。同时现有的监测方法还存在以每个单一监测点的点位变化来反映隧道变形,不能准确反映隧道断面整体变形;以及在大范围、曲线路段等变形监测区域无法保证稳定的基准点等问题。对于了解隧道的整体状况。因此研究隧道的长期实时监测方案以及变形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对于保障城市交通线网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以提出一系列先进、科学、高效率的隧道监测方法以及合理、规范的数据分析和预警系统,以满足隧道在整体施工过程中的长期监测以及局部区域的重点监测的目的。针对隧道监测方法、隧道监测坐标基准的建立、评估精度分析、断面变形特征的提前以及变形数据的分析、预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研究、了解现有隧道变形监测的内容、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在隧道施工期间,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监测,为施工提够安全预警。介绍了TSP系统,针对其在隧道这一特殊环境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隧道围岩进行确切剖析,确定准确的地质信息资料,分析岩性与形成变形的相关性,为隧道是否采取变形监测以及何种监测方法提供前期的警示效应。2.研究建立隧道变形基准网的方法,将提供断面相对变形信息和隧道整体绝对位移相结合。对基准网在隧道的布网、观测方式进行了研究,分别构建平面网和三角高程网。分析了基准网平面数据的预处理、网平差以及结果精度。提出了三角高程基准网的构建标准,构建高程控制网并研究其数据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测量机器人自动监测系统重点监测地表沉降和拱顶下沉,并结合回归分析法构建监测数据处理函数模型,进行数据处理,预报分析变形趋势。3.系统地阐述基于测量机器人在隧道仰拱路基区域压实质量的监控方法。它包括过程控制方法即对压实工艺参数(如碾压轨迹、速度、遍数、平整度等)的检测方法,以及通过利用重型击实法和灌砂法相结合更准确的测定碾压压实度的方法。从而为隧道仰拱路基区域压实质量的保证,提供了更科学、更准确、更快速地监控方法。4.系统阐述利用三维扫描技术监测隧道断面变形,弥补研究扫描断面的拟合断面特征信息来代替目前主要的以少量单点位移来分析断面变形的方法。研究了不均匀B样条曲线的拟合方法以及断面扫描数据的非断面信息的自动剔除算法。通过研究曲线之间的距离度量方法,分析断面曲线的变形特征提取方法。同时分析比较了自由曲线之间的距离度量算法,确定了Hausdorrf距离作为隧道断面变形特征的距离度量。详细介绍了自由曲线之间的Hausdorrf距离的计算方法,并应用于某隧道断面实测计算。5.利用遥感GIS技术,结合遥感影像和地形图构建三维影像模型的知识,针对隧道施工塌陷区域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塌陷范围及分布序列。根据塌陷监测需求,选取GPS监测点,对塌陷区域进行变形监测。同时利用数值分析算法对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塌陷区域的变形对隧道施工影响的动态。通过研究数值分析方法中变换参数的问题,提出了顾及施工隧道突发事件的分析预报模型。
二、公路工程独立高等控制网建立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路工程独立高等控制网建立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A高速路桥公司发展战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理论 |
一、战略管理理论 |
二、智慧公路相关理论 |
三、高速公路建设相关理论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章 A高速路桥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公司概况 |
一、企业简介 |
二、主营业务 |
三、组织机构 |
第二节 经营现状分析 |
一、经营现状 |
二、财务成本状况 |
三、人力资源 |
四、企业荣誉 |
第三节 现有战略及执行情况 |
一、现有战略 |
二、执行情况 |
第四节 资源及能力分析 |
一、资源方面 |
二、能力方面 |
第四章 A高速路桥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
一、政治环境分析 |
二、经济环境分析 |
三、社会环境分析 |
四、技术环境分析 |
第二节 中观行业环境分析 |
一、现有竞争者威胁 |
二、潜在进入者威胁 |
三、替代品威胁 |
四、购买者议价能力 |
五、供应商议价能力 |
第五章 A高速路桥公司发展战略优化选择与实施 |
第一节 SWOT分析 |
一、机会 |
二、威胁 |
三、优势 |
四、劣势 |
五、SWOT矩阵 |
第二节 使命愿景及目标体系 |
第三节 总体战略 |
一、战略定位 |
二、总体战略 |
三、战略路径 |
第四节 竞争战略 |
一、竞争战略 |
二、竞争战略的实施路径 |
第五节 相关职能策略 |
一、人力资源策略 |
二、市场拓展策略 |
三、成本管理策略 |
四、文化建设策略 |
五、5G技术应用策略 |
第六节 保障措施 |
一、组织保障 |
二、流程保障 |
三、建立战略评价和调整体系 |
四、加强公共关系管理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与不足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高职院校道路检测与测量类实训空间设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论文所依托的课题 |
1.2 研究背景 |
1.2.1 国内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 |
1.2.2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义与特征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现状总结分析 |
1.3.4 实训空间的现状总结与分析 |
1.4 研究范围和对象 |
1.4.1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
1.4.2 关于道路检测与测量类专业的介绍 |
1.4.3 关于道路检测与测量类专业主要的检测内容 |
1.4.4 道路检测的重要性 |
1.4.5 实训空间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 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目的 |
1.7 课题的研究方法 |
1.8 课题的研究框架 |
2.高职院校道路检测与测量类专业的发展与实训空间的影响因素 |
2.1 行业发展对专业教育的影响 |
2.2 专业及其实训空间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2.2.1 发展现状 |
2.2.2 道路检测与测量类专业实训空间的发展 |
2.3 实训教学的特点 |
2.3.1 道路检测与测量类专业特点 |
2.3.2 实训教学模式 |
2.4 专业实训空间的影响因素 |
2.4.1 实训设备 |
2.4.2 使用对象 |
2.4.3 教学模式 |
2.4.4 实训设备的操作空间 |
2.5 本章小结 |
3.实训空间现状调研及分析 |
3.1 概况 |
3.2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3.2.1 学校建设概况与布局分析 |
3.2.2 专业基本建设概况 |
3.2.3 实训空间现状 |
3.2.4 调研与总结 |
3.3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太白山实训基地 |
3.3.1 建设总体布局 |
3.3.2 野外实习阶段计划 |
3.3.3 专业基本建设概况 |
3.3.4 专业实训空间现状 |
3.3.5 实训基地使用总结 |
3.4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
3.4.1 学校建设概况与布局分析 |
3.4.2 专业基本建设概况 |
3.4.3 实训空间现状 |
3.4.4 实训空间的调研与总结 |
3.5 山东公路技师学院 |
3.5.1 学校建设概况与布局分析 |
3.5.2 专业基本建设概况 |
3.5.3 实训空间现状 |
3.5.4 实训空间的调研与总结 |
3.6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3.6.1 学校建设概况与布局分析 |
3.6.2 专业基本建设概况 |
3.6.3 实训空间现状 |
3.6.4 实训空间使用总结 |
3.7 调研小结 |
4.实训空间规划布局研究 |
4.1 实训空间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 |
4.1.1 规划方面的影响因素 |
4.1.2 实训教学方面的影响因素 |
4.2 实训实训空间规划布局模式 |
4.3 三种规划布局模式的总结 |
4.4 在实训楼中的规划布局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5.道路测量实训场地设计与布局研究 |
5.1 道路测量实训场地建设的意义 |
5.1.1 课程理论结合实际的需求 |
5.1.2 测量协会和测量大赛的需求 |
5.2 道路测量实训场地的现状与不足 |
5.3 高职院校校内与校外的实训场地建设差异 |
5.4 校内测量实训场地的平面布局与研究 |
5.4.1 测量实训基地建设的内容 |
5.4.2 测量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布局研究 |
5.4.3 校内测量实训基地的建设意见 |
5.5 校外测量实训场地规划布局与研究 |
5.5.1 校外测量实训场地建设的思路 |
5.5.2 校外测量实训场地建设的重要性 |
5.5.3 校外测量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布局研究 |
5.5.4 校外测量实训基地规划布局总结 |
5.6 对于测量实训场地建设的意见 |
5.7 本章小结 |
6.道路检测类专业实训空间布局研究 |
6.1 实训空间的分类 |
6.2 实训空间的组合模式 |
6.2.1 单层式空间组合模式 |
6.2.2 多层式实训空间组合模式 |
6.2.3 标准空间的走廊组合方式 |
6.3 实训空间的组成与平面布局模式研究 |
6.3.1 实训空间组成与平面布局模式的影响因素 |
6.3.2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实训空间组成与平面模式的布局研究 |
6.3.3 水泥混凝土实训空间组成与平面模式的布局研究 |
6.3.4 力学实训空间组成与平面模式的布局研究 |
6.3.5 其他设计要点 |
6.4 教学模式对实训空间布局的影响 |
6.5 易产生有害气体实训空间的排气系统与平面布局设计 |
6.5.1 影响实训空间有毒气体排放的因素 |
6.5.2 实训空间有毒气体排放设备 |
6.5.3 实训空间有毒气体排放的平面布局 |
6.6 本章小结 |
7.实训空间利用率及生均指标研究 |
7.1 实训空间利用率研究 |
7.1.1 实训空间利用率的影响因素 |
7.1.2 道路检测类实训空间利用率分析 |
7.1.3 提高实训空间利用率的建议 |
7.2 生均指标研究 |
7.2.1 生均指标研究的意义 |
7.2.2 生均指标现状 |
7.2.3 实训空间生均指标的影响因素 |
7.2.4 生均指标的适宜性调节 |
7.4 本章小结 |
8.结论 |
8.1 本研究结论 |
8.1.1 实训空间模式及平面布局设计研究 |
8.1.2 实训空间利用率研究 |
8.1.3 实训空间生均指标的研究 |
8.2 研究展望及不足 |
8.2.1 本研究的不足 |
8.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参与实践和研究 |
附录-Ⅰ 调研问卷 |
附录-Ⅱ 图片索引 |
附录-Ⅲ 表格索引 |
致谢 |
(3)山区高速公路施工控制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平面控制测量设计 |
1.1 坐标系统设计 |
1.2 精度设计 |
1.3 选点布网设计 |
1.4 观测方案设计 |
1.5 数据处理方法 |
2 高程控制测量设计 |
2.1 精度设计 |
2.2 选点布网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3 工程实例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平面控制测量 |
4结论 |
(4)GPS-RTK技术在公路地形图测绘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GPS控制网技术 |
2 GPS-RTK构成及其原理 |
3 基于GPS-RTK技术的公路地形图测绘 |
3.1 工程概况 |
3.2 建立测区平面控制网及高程测量 |
3.3 控制网平差结果分析 |
4 提高GPS-RTK成果精度措施 |
5 结论 |
(5)赞比亚高速公路控制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已知控制点资料的分析与利用 |
2 平面控制测量 |
2.1 坐标系设计 |
2.2 精度设计 |
2.3 选点布网 |
2.4 外业观测 |
2.5 平差计算 |
3 高程控制测量 |
3.1 精度设计 |
3.2 选点布网 |
3.3 外业观测 |
3.4 成果检核 |
3.5 平差计算 |
4 结论 |
(6)信息时代下公路工程独立坐标系的建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使用手机GNSS定位做好野外踏勘和选点工作 |
二、公路控制网网形设计及应用静态GNSS技术进行首级控制网联测 |
三、计算变形量, 选好坐标系统 |
四、组建好控制网 |
结束语: |
(7)铁路CPⅠ、CPⅡ平面复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铁路工程测量控制网的概述 |
3 铁路工程概况 |
4 CPⅠ、CPⅡ控制网复测方法分析 |
4.1 测量方法 |
4.2 外业观测 |
4.2.1 GPS测量网形设计 |
4.2.2 联测搭接 |
4.3 GPS观测操作 |
4.4 GPS数据处理 |
5 复测与原测成果的对比分析 |
5.1 CPⅠ网数据处理过程和结果 |
5.2 CPⅡ网数据处理过程和结果 |
6 结语 |
(8)公路工程测量中坐标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测量中几种可能采用的坐标系及选用方法 |
1.1 国家3°带高斯正形投影平面直角坐标系 |
1.2 选择“抵偿高程面”作为投影面的3°带高斯正形投影平面直角坐标系 |
1.3 选择“抵偿投影带”按高斯正形投影计算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
1.4 采用测区平均高程面当做投影面 |
1.5 假定平面直角坐标系 |
2 公路工程测量中坐标系的选取 |
2.1 公路工程对测量的要求 |
2.2 公路工程测量中坐标系的选取 |
3 结束语 |
(9)GPS在高速公路平面控制测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全球定位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GPS 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
2.1 静态 GPS 定位的基本概念 |
2.1.1 静态绝对定位 |
2.1.2 静态相对定位 |
2.1.3 伪距测量定位原理 |
2.2 载波相位测量定位原理 |
2.3 静态相对定位原理 |
2.3.1 观测量的线性组合 |
2.3.2 观测方程的线性化及平差模型 |
2.4 GPS 定位的特点 |
3 GPS 控制网设计 |
3.1 控制网分级 |
3.2 控制网设计 |
3.3 选点与埋石 |
3.3.1 选点 |
3.3.2 埋石 |
3.4 观测 |
4 GPS 定位技术应用于公路工程平面控制网中的误差分析 |
4.1 投影带和投影面的选取 |
4.1.1 投影带的选取 |
4.1.2 投影面的选取 |
4.1.3 工程例子 |
4.1.4 总结 |
4.2 解算软件的区别 |
4.2.1 国内目前常见的几种 GPS 数据处理软件介绍 |
4.2.2 工程案例 |
4.3 采用不同模型进行改正而带来的影响 |
4.3.1 天线相位中心模型 |
4.3.2 潮汐模型 |
4.3.3 大气折射模型 |
4.3.4 相位整周模糊度的解算 |
4.3.5 全球参考框架 ITRF2005 及其 IGS 的实现 |
4.4 起始数据误差的影响 |
4.4.1 GPS 控制网设计 |
4.4.2 起算数据误差分析 |
4.4.3 不同网形下起算数据误差的影响 |
5 GPS 数据处理流程和结果 |
5.1 控制网测量数据处理 |
5.2 数据整体处理 |
5.2.1 中海达软件 |
5.2.2 南方软件 |
5.3 数据分带处理 |
5.3.1 A 组处理 |
5.3.2 B 组处理 |
5.4 解算成果及精度 |
5.4.1 质量检核 |
5.4.2 成果对比 |
6 误差分析和精度控制 |
6.1 误差分析 |
6.1.1 电离层折射的影响 |
6.1.2 对流层折射的影响 |
6.1.3 多路径效应影响 |
6.1.4 观测误差 |
6.1.5 接收机的钟差 |
6.1.6 载波相位观测的整周未知数 |
6.1.7 天线的相位中心位置偏差 |
6.2 精度控制 |
6.2.1 基线质量控制精度 |
6.2.2 约束条件控制精度 |
7 结论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施工隧道监控量测技术与分析预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隧道变形监测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隧道变形分析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超前地质预报在隧道施工监测方面的研究 |
2.1 各种隧道超前预报方法的介绍 |
2.2 研究内容 |
2.3 TSP超前地质预报基本原理 |
2.3.1 岩石弹性性质研究 |
2.3.2 纵波与横波 |
2.3.3 地震波传播的基本规律 |
2.3.4 地震波的能量与球面扩散 |
2.3.5 地震波的吸收衰减 |
2.3.6惠更斯原理与费马定理 |
2.3.7 TSP地震负视速度法原理 |
2.3.8 绕射波归位原理 |
2.4 TSP测量系统与数据处理系统 |
2.4.1 TSP测量系统 |
2.4.2 TSP数据处理系统 |
2.5 应用实例 |
2.5.1 工程概况 |
2.5.2 地形地貌 |
2.5.3 地质特征 |
2.5.4 实地检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隧道地表沉降和拱顶下沉的监测及分析预报 |
3.1 测站边角交会网介绍 |
3.2 控制网平差及精度分析 |
3.2.1 测站边角交会网平面网数据预处理、粗差检验 |
3.2.2 平面网平差 |
3.2.3 平面精度分析 |
3.3 测站边角交会网高程网平差及精度分析 |
3.3.1 测站边角交会网三角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
3.3.2 高程控制网网平差 |
3.3.3 高程控制网精度分析 |
3.4 计算实例 |
3.4.1 监测基点稳定性分析 |
3.4.2 测站边角交会网平差分析 |
3.5 隧道地表沉降监测 |
3.5.1 地表沉降监测点布设 |
3.5.2 地表沉降监控量测频率 |
3.5.3 监控量测控制基准 |
3.6 监控量测数据处理 |
3.6.1 回归分析方法 |
3.6.2 常用的回归函数 |
3.6.3 监测数据分析 |
3.6.4 建立回归函数 |
3.7 隧道拱顶下沉监测 |
3.7.1 拱顶变形监测点布设 |
3.7.2 拱顶下沉监控量测频率 |
3.7.3 拱顶下沉变化分析 |
3.7.4 拱顶变形数据处理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仰拱路基施工面的碾压监测 |
4.1 路基压实机理与影响因素 |
4.1.1 路基压实机理 |
4.1.2 路基压实质量影响因素 |
4.2 基于测量机器人的隧道仰拱区域路基碾压质量控制参数 |
4.3 基于测量机器人的碾压质量过程控制方法 |
4.3.1 碾压轨迹 |
4.3.2 碾压速度 |
4.3.3 碾压遍数计算与平滑 |
4.3.4 仰拱碾压面平整度方法分析研究 |
4.4 测量机器人碾压应用实例 |
4.4.1 仰拱填充 |
4.4.2 仰拱碾压 |
4.4.3 碾压数据处理 |
4.5 碾压检测 |
4.5.1 平整度检测 |
4.5.2 压实度检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隧道施工断面变形分析研究 |
5.1 三维激光扫描仪 |
5.1.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基本理论 |
5.1.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工作原理 |
5.1.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特点 |
5.2 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处理 |
5.2.1 隧道点云的采集 |
5.2.2 点云预处理及建模分析 |
5.3 实例应用 |
5.3.1 隧道扫描数据处理过程 |
5.4 B样条曲线 |
5.4.1 B样条曲线基本理论 |
5.4.2 B样条曲线拟合的参数化方法 |
5.4.3 节点矢量的确定 |
5.4.4 最优化曲线拟合 |
5.5 隧道断面的B样条曲线拟合 |
5.5.1 非断面信息点的剔除 |
5.5.2 断面曲线拟合 |
5.6 断面曲线之间的距离度量 |
5.6.1 几何图形间的距离度量 |
5.6.2 计算曲线间的Hausdorff距离 |
5.7 实例分析 |
5.7.1 隧道断面变形分析 |
5.7.2 隧道断面形状监测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塌陷区域施工隧道监控量测的应用研究 |
6.1 遥感GIS技术 |
6.1.1 遥感影像几何校正 |
6.1.2 遥感影像配准(重采样) |
6.1.3 图像正射校正 |
6.1.4 DEM |
6.2 三维遥感图像的应用 |
6.2.1 三维遥感图像模型 |
6.2.2 遥感影像信息提取 |
6.2.3 地面塌陷的信息提取 |
6.2.4 地面塌陷的影像特征 |
6.2.5 地面塌陷边界提取 |
6.3 实例应用 |
6.3.1 塌陷区域资料收集 |
6.3.2 影像几何校正 |
6.3.3 塌陷区域DEM |
6.3.4 塌陷变形发展状况及其机理分析 |
6.3.5 塌陷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
6.4 塌陷变形监测与分析 |
6.4.1 GPS塌陷变形监测 |
6.4.2 监测成果及分析 |
6.4.3 变形数值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后续工作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四、公路工程独立高等控制网建立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A高速路桥公司发展战略优化研究[D]. 王兴臣.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高职院校道路检测与测量类实训空间设计模式研究[D]. 路行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山区高速公路施工控制测量技术研究[J]. 吴迪军. 工程勘察, 2020(04)
- [4]GPS-RTK技术在公路地形图测绘中的应用分析[J]. 刘瑞,王政梅. 公路工程, 2019(03)
- [5]赞比亚高速公路控制测量技术研究[J]. 熊伟,张建军,吴迪军. 铁道勘察, 2018(06)
- [6]信息时代下公路工程独立坐标系的建立方法[J]. 夏波.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09)
- [7]铁路CPⅠ、CPⅡ平面复测技术[J]. 刘晶红. 建材与装饰, 2017(33)
- [8]公路工程测量中坐标系的建立[J]. 康会丰. 交通世界(工程技术), 2015(Z1)
- [9]GPS在高速公路平面控制测量中的应用研究[D]. 赵琛.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 [10]施工隧道监控量测技术与分析预报方法研究[D]. 邓文彬. 武汉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