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卉营养缺乏的判断与防治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聪浩[1](2021)在《西洋参菌核病病原学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高文征[2](2021)在《番茄褪绿病毒病鉴定方法研究及抗病基因初步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最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在我国大面积栽培有90年左右的历史。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于1998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被首次报道,现已蔓延至世界各地,ToCV的爆发给番茄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由于没有系统的ToCV鉴定的方法,有关ToCV的发病规律、病理特征、抗性基因鉴定以及抗病机制研究较少,因此,建立一种可靠性高的ToCV鉴定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三份抗病材料秘鲁番茄(S.peruvianum)LA2157、LA0444、契美留斯基番茄(S.chmielewskii)LA1028,两份ToCV感病材料172-ToCV15和栽培番茄寿光11为主要材料,利用表型鉴定法、RT-qPCR、转录组测序、表达谱分析、QTL-seq等方法对ToCV鉴定、ToCV发病机制、抗病机制及抗病基因定位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建立了一种ToCV鉴定方法。首先向养虫笼中移栽感染ToCV的番茄,释放无毒烟粉虱,培养带毒烟粉虱。番茄达到四叶生长期定植于温室,使用60目纱网将温室与外界环境隔离,向温室中移栽携带烟粉虱的带毒番茄以用于ToCV接种。感病材料材料在接种ToCV后15天左右番茄叶片出现褪绿斑点,进入ToCV褪绿斑点化阶段(Stage1,S1),在接种30天左右,褪绿斑点连片,叶脉间失绿,叶片黄化,进入ToCV褪绿黄化阶段(Stage2,S2)。三份抗病材料在这两个阶段没有相应的的病理特征。该方法可以有效的鉴定ToCV。利用RT-qPCR的方法对两个发病阶段的病毒滴度进行绝对定量,结果表明在褪绿黄化阶段ToCV的病毒滴度远高于褪绿斑点化阶段。2.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了寿光11、172-ToCV15、LA2157、LA0444、LA1028五份材料在不同发病阶段的全基因表达谱。通过表达谱分析,明确了感病材料在褪绿斑点化阶段微管蛋白系统相关基因表达量降低,在褪绿黄化阶段获得的大量差异基因富集于光合天线蛋白、植物病原互作、激素信号传导和油菜素内酯合成途经的通路上。在褪绿斑点化阶段LA2157、LA0444微管蛋白系统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低于感病材料。在褪绿黄化阶段LA2157、LA1028肽酶抑制剂相关基因的表达量高于感病材料。3.以秘鲁番茄LA0444和172-ToCV15作为亲本构建了199个单株的F2群体。对F2群体进行ToCV接种鉴定,病情级数呈连续正态分布。结合QTL-seq结果,检测出在秘鲁番茄7号和9号染色体存在抗性QTL位点。
罗妮妮[3](2020)在《西安市城市道路景观提升改造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路在城市中扮演无法取代的空间环境角色,是为人们指示地理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城市道路景观的构成无时无刻在影响着城市形象。于城市景观而言,道路是为了处理城市景观轴线、点状景观构筑关系。目前现代化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道路建设显得极其重要,尤其是在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城市道路景观反映的是城市经济状况和地域形象,具有调节生态环境的作用,能够将城市大气污染、城市内涝、热岛效应所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由于西安市目前的道路设计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缺乏整理性原则,一直将城市道路建设的重点放在解决交通拥挤问题上,忽略了对景观植物的设计和建设,原有少数的城市道路植物景观更是缺乏后期的养护措施。城市道路景观的整体设计不仅不能够满足生态与经济协调共生的发展需求,而且所展现出的城市道路景观并不能够推动人的使用需求以及精神需求的综合提升。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海绵城市的加速推广,城市改造和更新备受重视,强化城区道路的提档升级,进而提升城市品质迫在眉睫,因此,目前的整改重点之一是城市的提升与改造,而城市道路景观则是市政景观设计的重点。本文立足于国内外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特选择西安市具有代表性的五类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作为具体参考,提出了西安市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提升改造的方法和策略,并以西咸新区思源环南路为例,在整改之前,将本地自然环境和文化脉络进行系统整理,提出了一系列围绕海绵城市开展设计和建设的方案,为城市道路景观建设提供参考,为提升西安市整体道路景观水平和品质提供借鉴,从而整体上提升本市生态功能,为其他城市的城市道路景观提升改造提供经验和借鉴。
马映荣[4](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植物保护技术》教材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显着。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其教育的优质输出是每一位从事职业教育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中职教育的高质量输出又直接的反映在专业教学的每一堂课上,因此对于专业教材的充分挖掘分析对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植物保护技术》第三版为研究对象,以众多教育学者研究成果以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使用结构分析方法,并结合系统论教材分析模型的方法对教材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教材整体分析、教材局部分析和教材使用建议三个方面,以明确教材编写意图,挖掘教材中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领会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渗透,将教材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编排与中职生心理特点和智力类型相结合,提出了相应使用建议。在分析过程中也将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通过分析,认为教材在整体设计中始终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以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为目的,在编排上以植物保护工作过程为基本依据,整体上分为两部分内容,首先是基于植物保护工作过程的基本内容学习,其次是基于植物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学习和训练,为学生系统学习植物保护工作流程和专业知识技能提供了载体。局部分析发现,教材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了合理搭配,在每一项目编排了任务学习和技能训练,将植物保护工作细分为不同的片段,再将知识和技能渗透于其中,切实为提升学生植物保护工作能力奠定基础。对审美要素分析认为,教材趣味性的体现有待进一步改进,可以适当增设和植物保护工作或专业就业前景相关栏目,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拓展学生视野。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建议结合本地常见病虫害为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本课程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同时让学生依据教材内容,以本地特色作物为对象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提升专业能力。其次通过创设情景,并使用合作学习、汇报演讲等多种形式满足学生社会需求、自尊需求,从而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对于中职专业课教学而言,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理念,研究教材内容编排规律,将教材内容与学生思维类型和真实需求相互结合。高效能的实施课堂教学,以获得良好教学效果,促进中职教育质量的提升。
李华鹏[5](2020)在《露地百合叶片黄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百合(Lilium spp.)是单子叶植物亚纲百合科(Liliaceae)百合属(Lilium)的总称,具有出众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为分析百合叶片黄化原因,本试验以东喇百合OT1(Zambezi)、OT2(Friso)、OT4(Urandi)、OT6(Conca D’Or)、OT17(Fujian)和亚洲百合A29(Joan Pessoa)作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其土壤和叶片中N、P、K、Ca、Mg、Fe、Mn、Zn、Cu的含量及其种植地土壤中有机质、酸碱度、速效磷含量,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各品种间的差异性。为了进一步验证百合缺素类型,对百合进行叶面喷施1.5g·L-1的尿素、1000倍稀释液氨基酸糖醇铁、1.5g·L-1的尿素+1000倍稀释液氨基酸糖醇铁、1000倍稀释液氨基酸糖醇铁+4g·L-1Mg SO4、1.5g·L-1的尿素+1000倍稀释液氨基酸糖醇铁+4g·L-1Mg SO4+200mg·L-1Zn SO4.7H2O 5种组合肥料,观察百合生长状况,并测定了黄化叶片及正常叶片的光合特性和叶绿素含量,得出了黄化百合缺素种类以及最优的施肥处理,为之后百合优质栽培方式制定提供帮助。主要结果如下:1、百合叶片随种植年份增长,逐渐转变为黄化状态;黄化叶片中N、Mg、Fe、Zn含量低于绿色叶片;A29黄叶中的Ca含量低于其它品种,绿叶中的N、Fe含量低于其它品种;叶片中各矿质元素具有复杂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关系。2、百合试验基地土壤营养均衡,属于微碱性;根据土壤营养元素分级标准,有机质、全磷、有效锌含量分别被分为4级、4级、5级,全氮、有效钾、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铁含量均被分为3级,有效锰含量被分为2级,速效磷和有效铜含量被分为1级;土壤与叶片间矿质元素含量呈正相关,土壤间矿质元素存在互作效应。因此在施肥时,除施加土壤含量较低的肥料外更应注重各元素间的互作效应。3、百合的净光合速率均随时间先上升后下降,OT2、A29的净光合速率高峰期较OT1、OT4、OT6、OT17延后;绿色对照植株净光合速率生长期持续显着高于黄化植株;施肥对不同品种的黄化改善效果不同;各施肥处理下,百合的净光合速率提升率均高于未施肥的对照组,其中,施肥组合A、C、E效果最好,且施肥组合C处理对净光合速率提升效果最大,施肥时期越早效果越好。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且均与胞间CO2浓度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
边照辉[6](2019)在《番茄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微生物和线虫生防菌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植物根系分泌物可能决定了植物特有的根际微生物群落[1]。为植物-土壤反馈提供更有利的微生物群落基础,为作物产量和环境可持续性提供最佳的土壤条件[2]。本研究首先明确番茄与黑曲霉生长之间的关系,然后以根系分泌物为主导,研究分泌物对黑曲霉生长的影响以及对土壤中其它真菌的化感作用,最后,分析分泌物对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等的影响。目的在于探究利用根系分泌物解除土壤环境对黑曲霉等生防菌的抑制作用和黑曲霉生防应用的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黑曲霉能附着在番茄根上,部分菌丝侵入到根组织内部,黑曲霉与番茄植株两者可以共同生长,未出现互相不良影响的情况。根系分泌物能促进黑曲霉孢子萌发、菌丝快速生长及菌落的形成。2.番茄根系分泌物中主要成分有苯并噻唑,芴,十八烷,十九烷,丙酸,2-乙硫基-乙酯,二十烷,十四烷,2-十二碳烯-1-基-琥珀酸酐,5H二苯并[a,d]环庚烯-5-酮,环己烯,2-哌啶酮,1-十七碳烯,11,13-二甲基-12-十四烯-醇乙酸酯,蒽,4-苯基-3,4-二氢异喹啉,1H-吲哚-2-羧酸,6-4-乙氧基苯基-3-甲基-4-氧代-4,5,6,7-四氢-异丙酯,二苯并呋喃,邻苯二甲酸等。3.根系分泌物能够诱导三株黑曲霉以及其他五株土壤真菌出现趋化生长。黑曲霉菌株H1-1对根系分泌物更为敏感,趋向性最强。五株真菌中除一株尖孢镰刀菌是趋避生长,其他的为趋向生长。这表明番茄根系分泌物能够有选择性地吸引土壤真菌,黑曲霉表现出的趋向性及番茄根系分泌物对黑曲霉生长的促进作用,是其解除来自于土壤生长抑制作用的重要前提。4.番茄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有根系分泌物存在时,土壤中相对丰度较高的细菌变化如下: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下降,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上升,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上下波动,绿弯菌门(Chloroflexi)相对丰度上下波动,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相对丰度变化较小。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Saccharibacteria,装甲菌门(Armatimonadetes),蓝细菌(Cya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Latescibacteria,Tectomicrobia,绿菌门(Chlorobi),迷踪菌门(Elusimicrobia)等相对丰度在0.05%以下,变化趋势不明显。同理,土样中相对丰度较高的真菌变化如下: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下降0.1%以上,接合菌门(Zygomycota)相对丰度上下波动,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变化较小,壶菌门(Chytridiomycota)相对丰度上升,Cercozoa相对丰度略有上升。Rozellomycota,纤毛亚门(Ciliophora),新丽鞭毛菌门(Neocallimastigomycota)和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等相对丰度变化不明显。
罗雪飞[7](2019)在《四种彩叶玉簪的栽培生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彩叶玉簪由于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和一定的耐阴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风景园林中,构成美丽的地被景观。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光强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其生长和观赏性状的发挥;营养缺乏常常导致彩叶玉簪植株生长受阻、彩叶性状减退,而氮肥施用过多又往往使其彩叶转绿。但不同的彩叶玉簪品种对光和营养的需求不同。为解决彩叶玉簪在园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其优良的观赏特性,有必要深入了解不同品种的彩叶玉簪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适应能力。本课题选择不同色系的四种典型的彩叶玉簪品种‘小男子汉’(Hosta‘Minute Man’)、‘琼妮’(Hosta‘June’)、‘圣诞前夜’(Hosta‘Before Christmas Eve’)、‘出众’(Hosta‘Knock Out’)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其生长和观赏特性的影响以及喷施不同氮、磷、钾配比的水溶肥对其生长和观赏特性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对四种彩叶玉簪在不同光强水平下的生理、形态指标的测定以及对他们的生长和观赏性状的观察可以看出:四种彩叶玉簪在全日照环境下生长受阻,叶片变黄,逐渐枯死脱落,光合能力降低;在光照强度为全日照光强的10%的条件下,四种彩叶玉簪植株叶片非绿色部分逐渐转绿,失去独特的观赏价值;相对而言,四种彩叶玉簪比较适宜的光照强度是全日照光强的25%或50%。(2)通过对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四种彩叶玉簪植株生理指标的测定和观赏特性的观察可以看出,喷施氮、磷、钾元素比例为20-10-20、浓度为500ppm的速效性水溶肥可以显着地改善植株营养水平,增强光合能力,延长绿色期。
高庆月[8](2018)在《润湿剂、发酵驴粪对盆栽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泥炭作为基质栽培中应用最广泛的栽培基质,近些年来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应用,但在我国基质产业的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研究探索了不同添加浓度润湿剂对国产泥炭理化性质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浓度润湿剂在羽衣甘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验证最佳的润湿剂添加比例;优化和改良驴粪有机肥的发酵条件提升发酵驴粪品质,并通过研究发酵驴粪基质对三种盆栽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探寻适合盆栽花卉的发酵驴粪栽培基质配方。主要结论有:1、通过对国产泥炭添加不同浓度润湿剂处理后发现,不同浓度润湿剂对泥炭总孔隙、通气孔隙、持水孔隙、饱和含水量、水分散失速率、湿润再湿润能力有显着影响,对pH值、EC值影响不显着。在润湿剂添加浓度为100 m L/m3(T100)时,泥炭总孔隙度为78.87%,显着高于对照(CK)处理;大小孔隙比为27.54%,比CK低11.43%;并且泥炭的pH值和EC值在T100分别为5.31、1.127 mS/cm,与CK无显着差异。泥炭的理化性质在CK和T100时均符合标准,但T100时泥炭理化性质显着优于CK,所以适当的添加润湿剂有利于国产泥炭的改良。不同润湿剂添加浓度下,泥炭的饱和含水量显着提高,以T100处理最高,为222.38%;在24 h时范围内泥炭水分散失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在144 h范围内,水分散失速率于润湿剂添加浓度为50mL/m3(T50)时无显着影响,其他各处理效果显着;各处理泥炭进行湿润-再湿润操作,湿润次数相同时,各处理的湿润时间均显着降低。综上所述在润湿剂添加浓度为100mL/m3时可以显着改善泥炭孔隙特性,提高泥炭饱和含水量,有效降低泥炭水分散失速率,提高泥炭湿润-再湿润能力。2、通过比较在泥炭中添加不同浓度润湿剂对羽衣甘蓝生长发育的影响,发现在泥炭基质中添加润湿剂可以有效促进羽衣甘蓝形态结构的建成,润湿剂添加浓度为100 mL/m3时(T100)可以显着提高羽衣甘蓝的叶片数、根冠比、冠幅,有利于羽衣甘蓝形态结构的建成。并且在润湿剂添加浓度为100 mL/m3时(T100),显着提高了羽衣甘蓝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三种保护酶: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也得到显着提高,丙二醛的含量显着降低,可以有效改善其体内理化性质,提高羽衣甘蓝的抗逆性。最后通过三批取样对根系总根长、总投影面积、总表面积、平均直径、总体积和根尖数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对根系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润湿剂浓度为100 mL/m3时(T100)效果显着,可以有效的促进羽衣甘蓝根系的生长。综上可知,润湿剂用量为100 mL/m3时能够有效的促进羽衣甘蓝生长和发育。3、通过在驴粪发酵配料中添加水、豆粕、尿素等对驴粪发酵过程中的碳氮比、含水量条件进行优化,并比较和筛选出合适的碳源和氮源,最终得到最优配方。试验共分:驴粪发酵过程中适宜碳氮比及含水量研究;驴粪发酵过程中适宜碳源、氮源筛选研究;发酵条件优化研究;发酵箱研究五步进行。以温度这一堆肥过程中常规检测指标为腐熟度定量指标,保证试验的科学严谨性和发酵配方的合理性,最后通过对腐熟驴粪各项指标(营养元素、重金属、大肠杆菌菌群数量、蛔虫卵数量等)检测得出结论:腐熟驴粪符合各项标准,最优配方为含水量55%、碳氮比28:1,最佳氮源为豆粕,且适合大规模设施发酵。4、通过添加发酵驴粪替代泥炭基质,研究对三种盆栽花卉的影响,发现在一定发酵驴粪的添加比例范围内可以有效促进三种盆栽花卉分枝数、花朵数和花序长度(一串红)、根冠比、干重和鲜重的提升,增加其观赏价值,提高了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等有机物的积累,增强了CAT酶活性、POD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提升其抗逆性,达到壮苗的目的。根系活力的增强和根系形态的优化,有利于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促进生长。叶绿素含量的增加,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PSⅡ最大光能转化潜力(Fv/F0)的增强,以及净光合能力和气孔导度的加大,可以有效地提高花卉的光合作用,加速花卉生长发育和物质积累。与不添加发酵驴粪相比,在添加发酵驴粪比例为40%时效果显着。研究还发现当发酵驴粪添加比例为60%时会明显抑制花卉的生长发育。
余秋玉[9](2017)在《灰葡萄孢细胞自噬相关基因BcATG26、BcATG17和BcATG14的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可危害一些重要经济作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细胞自噬在灰葡萄孢中的研究较少,在真核生物中,细胞自噬过程可维持细胞内的生理平衡,有助于细胞度过逆境,并影响一些丝状真菌细胞的分化及致病力。本研究在灰葡萄孢基因组数据库中下载3个自噬相关基因的序列,即BC1G12424、BC1G11270和BC1G01868,对其进行了基因结构和同源性分析,采用Split-marker技术在野生型菌株B05.10中对其分别进行了敲除,最后对敲除突变体的菌丝生长、菌核产生、营养需求和致病力等方面进行了测定。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在NCBI上BLAST比对以及构建进化树,证实了BC1G12424、BC1G11270和BC1G01868分别与多物种的自噬基因ATG26、ATG17和ATG14有同源性,因此命名为BcATG26、BcATG17和BcATG14。(2)通过Split-marker技术分别敲除基因BcATG26、BcATG17和BcATG14,经过PCR和Soutnern blot验证,获得了基因缺失突变体△BcATG26、△BcATG17和△BcATG14。(3)明确了自噬基因BcATG26、BcATG17和BcATG14在自噬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用MDC染色,B05.10的菌丝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出现大量的荧光颗粒,而△BcATG26-13、△BcATG17-6和△BcATG14-107的菌丝细胞中未见或者有极少数的荧光颗粒,自噬基因的敲除阻断了自噬过程,导致不能形成自噬体或者自噬小体。(4)细胞自噬影响灰葡萄孢菌丝生长和菌核发育。基因缺失突变体在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方面与野生型菌株B05.10有差异。在PDA培养基上,△BcATG26-13相对于野生型菌株B05.10,菌核黑化延迟,15d仍为黄色;而△BcATG14-107只能形成很小的菌核。在1/8 PDA、DM、DM-C和DM-N培养基上,与野生型菌株B05.10相比,△BcATG26-13、△BcATG17-6和△BcATG14-107菌丝生长速度减慢,菌落发育畸形。(5)细胞自噬影响灰葡萄孢致病力。用菌丝块离体接种烟草叶片、活体接种烟草叶片和离体接种草莓叶片测定致病力,结果表明,△BcATG26-13、△BcATG17-6和△BcATG14-107的致病力与野生型菌株B05.10相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6)细胞自噬可能影响灰葡萄孢耐受过氧化氢(H2O2)和植保素(camalexin)的胁迫。在添加有H2O2或者植保素camalexin的PDA上,与野生型菌株B05.10相比,△BcATG26-13、△BcATG17-6和△BcATG14-107菌丝生长速度减慢,菌落发育畸形,即对H2O2和camalexin更为敏感。以上结果表明,细胞自噬在灰葡萄孢菌丝生长、菌核的形成和发育、对寄主植物的致病力以及病原菌耐受活性氧(ROS)和植保素camalexin的胁迫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解析灰葡萄孢细胞自噬相关基因的功能可为更好的防治灰霉病提供理论基础。
杨艳明[10](2016)在《南昌市主城区主干道植物景观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南昌市主城区54条主干道(59个标准路段)进行了植物景观调查,在对其道路植物生活型、科属分布、应用频度、乡土植物应用、观赏特性、物种多样性、配置方式及道路断面形式、绿地率、绿化覆盖率、降噪度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评价其植物景观。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南昌市主城区主干道共有园林植物55科80属112种。其中,乔木:灌木:绿篱地被:草坪花卉比接近5:3:3:2,乡土与外来植物之比接近1:1。观花类46种,占41.1%;观叶类41种,占36.6%;观形类17种,占15.2%;观果类8种,占7.1%。使用频度最高的5个树种分别为樟树、桂花、红叶石楠、红花檵木、小蜡。2、植物多样性综合指数(F值)最高的10个路段依次为:凤凰中大道#2>黄河路>赣江北大道>凤凰北大道>学府路>前湖大道>抚河北路>丰和北大道#2>丰和北大道#1>红谷中大道#2。不同生活型植物,其多样性综合指数(F值)、丰富度指数S、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乔木>绿篱地被>灌木>草坪花卉。3、54条主干道(59个标准路段)的断面形式共有6种。其中,以三板四带式最多(22个标准路),占37.3%;其次,为一板两带式,占27%;而以五板六带式最少(1个标准路段),仅占1.7%;以“乔木+草坪花卉”的道路绿化模式应用频数最高(39次),应用频度达66%。4、调查的主干道平均绿地率、绿化覆盖率、降噪度分别为:28.3%、41.7%、6%。其中绿地率、绿化覆盖率、降噪度最高的路段分别为:前湖大道、庐山南大道、洪都中大道及红谷中大道#1。道路板带、绿化树种及其配置方式均会影响道路的绿地率、覆盖率和降噪度。其中,绿化树种对绿化覆盖率的影响最大,而植物配置方式对降噪度的影响最为明显。5、应用AHP法被综合评价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的主干道分别为10、18、24、7个标准路段。植物景观综合得分(D总)最高的5个路段依次为:红谷北大道(12.53)>凤凰中大道#2(12.45)>红谷中大道#2(12.4)>凤凰南大道(12.26)>前湖大道(12.72)。
二、花卉营养缺乏的判断与防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卉营养缺乏的判断与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2)番茄褪绿病毒病鉴定方法研究及抗病基因初步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番茄褪绿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
1.1.1 番茄褪绿病毒的起源及分布 |
1.1.2 番茄褪绿病毒基因组特征 |
1.1.3 番茄褪绿病毒寄主 |
1.1.4 番茄褪绿病毒病发病症状 |
1.1.5 番茄褪绿病毒传播载体及传播方式 |
1.1.6 番茄褪绿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
1.1.7 番茄褪绿病毒病抗性材料与抗性基因定位 |
1.1.8 抗番茄褪绿病毒病基因定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1.9 小结 |
1.2 本研究目的 |
第二章 番茄褪绿病毒病鉴定方法的建立 |
2.1 材料和试剂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剂和仪器 |
2.2 方法 |
2.2.1 不同时期的病理特征表型鉴定及叶片样品收集 |
2.2.2 RNA提取 |
2.2.3 cDNA的合成 |
2.2.4 病毒滴度定量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番茄褪绿病毒病接种与表型鉴定方法的建立 |
2.3.2 抗感材料的ToCV鉴定与表型差异 |
2.3.3 ToCV病毒滴度定量标准曲线的构建 |
2.3.4 抗感材料的ToCV分子水平鉴定 |
2.3.5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抗性材料在ToCV不同发病时期的转录组测序与表达谱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样品检测 |
3.1.2 文库构建与质控 |
3.1.5 上机测序 |
3.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1 测序数据获得及其数据质量控制 |
3.2.2 碱基质量值 |
3.2.3 测序数据质量控制 |
3.2.4 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 |
3.2.5 新基因分析 |
3.2.6 基因表达量分析 |
3.2.7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2.8 差异基因共表达趋势分析 |
3.2.9 基因富集分析 |
3.2.10 RT-qPCR验证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测序数据获得与质控 |
3.3.2 比对效率统计 |
3.3.3 新基因分析 |
3.3.4 基因表达量分析与相关性分析 |
3.3.5 番茄褪绿病毒病褪绿斑点化阶段的表达谱分析 |
3.3.6 番茄褪绿病毒病褪绿黄化阶段的表达谱分析 |
3.3.7 褪绿斑点化阶段LA2157、LA0444微管蛋白系统相关基因表达量低于感病材料 |
3.3.8 褪绿黄化阶段LA2157、LA1028肽酶抑制作用相关基因表达量高于感病材料 |
3.3.9 RT-qPCR验证 |
3.3.10 讨论 |
第四章 秘鲁番茄抗ToCV基因的初步定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番茄褪绿病毒的病情分级 |
4.1.3 F2群体的接种鉴定 |
4.1.4 番茄叶片DNA提取 |
4.1.5 QTL-seq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群体构建 |
4.2.2 抗性表型鉴定结果 |
4.2.3 LA0444抗病基因初步定位 |
4.2.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西安市城市道路景观提升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基本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基本概念 |
2.1.1 城市道路的组成 |
2.1.2 城市道路分级及其分类 |
2.1.3 景观 |
2.1.4 城市道路景观 |
2.1.5 城市道路景观空间的类型 |
2.1.6 城市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 |
2.1.7 城市道路景观的特征 |
2.2 城市道路景观的功能 |
2.2.1 辅助道路交通安全功能 |
2.2.2 景观功能 |
2.2.3 社会功能 |
2.2.4 生态需求功能 |
2.2.5 微型活动场所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海绵城市理论 |
2.3.2 线性景观设计相关理论 |
2.3.3 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 |
2.3.4 道路生态学相关理论 |
2.3.5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
2.3.6 景观美学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西安市城市道路景观现状调研 |
3.1 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 |
3.2 交通性道路景观设计——以科技路为例 |
3.2.1 道路概况 |
3.2.2 道路交通结构分析 |
3.2.3 道路景观植物种植现状分析 |
3.2.4 配套设施 |
3.2.5 特色节点 |
3.2.6 道路雨水系统现状分析 |
3.2.7 总结 |
3.3 生活性道路景观设计——以翠华路为例 |
3.3.1 道路概况 |
3.3.2 道路交通结构分析 |
3.3.3 道路景观植物种植现状分析 |
3.3.4 配套设施 |
3.3.5 特色节点 |
3.3.6 道路雨水系统现状分析 |
3.3.7 总结 |
3.4 风景区道路景观设计——以雁塔西路为例 |
3.4.1 道路概况 |
3.4.2 道路交通结构分析 |
3.4.3 道路景观植物种植现状分析 |
3.4.4 配套设施 |
3.4.5 特色节点 |
3.4.6 道路雨水系统现状分析 |
3.4.7 总结 |
3.5 立交桥道路景观设计——以二环南路东段为例 |
3.5.1 道路概况 |
3.5.2 道路交通结构分析 |
3.5.3 道路景观植物种植现状分析 |
3.5.4 配套设施 |
3.5.5 特色景观节点 |
3.5.6 道路雨水系统现状分析 |
3.5.7 总结 |
3.6 商业街道路景观设计——以小寨东路为例 |
3.6.1 道路概况 |
3.6.2 道路交通结构分析 |
3.6.3 道路景观植物种植现状分析 |
3.6.4 配套设施 |
3.6.5 特色节点 |
3.6.6 道路雨水系统现状分析 |
3.6.7 总结 |
3.7 西安城市道路景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
3.7.1 道路景观缺乏整体性、连续性 |
3.7.2 规划缺乏前瞻性,后续发展不足 |
3.7.3 景观设计缺乏人本意识 |
3.7.4 行道树的种植和养护水平有待提高 |
3.7.5 功能性服务设施缺乏系统性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道路景观改造策略及方法 |
4.1 城市道路景观改造原则 |
4.1.1 安全性和功能优先的原则 |
4.1.2 以人为本原则 |
4.1.3 植物配置原则 |
4.1.4 生态性原则 |
4.2 城市道路景观改造目标 |
4.2.1 强调道路与沿线环境的整体感 |
4.2.2 完善参与性与统一性 |
4.2.3 建立序列性和导向性 |
4.2.4 回归城市慢行生活 |
4.3 城市道路景观改造设计 |
4.3.1 植物设计 |
4.3.2 路面与铺地 |
4.3.3 节点景观设计 |
4.3.4 步行道 |
4.3.5 道路景观小品 |
4.3.6 道路功能服务设施 |
4.4 城市道路景观改造的设计方法 |
4.4.1 道路标准化设计 |
4.4.2 通过微型活动场所推动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联 |
4.4.3 加强交叉口道路节点的特色 |
4.4.4 路面设计 |
4.4.5 加强景观带的人文关怀 |
4.4.6 海绵城市的融合设计 |
4.4.7 道路景观植物种植设计 |
4.4.8 服务设施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西安市城市道路景观提升改造设计应用研究——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思源环南路 |
5.1 项目背景 |
5.2 现状分析 |
5.2.1 功能设施不健全 |
5.2.2 景观质量差 |
5.2.3 缺乏人性化 |
5.3 改造设计的理念 |
5.3.1 功能定位 |
5.3.2 周边用地性质 |
5.3.3 交通规划 |
5.4 场地特征 |
5.4.1 道路空间特征 |
5.4.2 设计依据 |
5.4.3 思路解读 |
5.4.4 设计理念 |
5.4.5 设计目标 |
5.4.6 设计范围及面积 |
5.4.7 改造原则 |
5.5 重要节点改造设计 |
5.5.1 道路标准段 |
5.5.2 联系周边用地的微型活动场所设计 |
5.5.3 道路分区及节点设计 |
5.5.4 路面设计 |
5.5.5 海绵城市道路景观设施设计 |
5.5.6 道路景观植物种植设计 |
5.5.7 服务设施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植物保护技术》教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 |
二、教材 |
三、教材分析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系统理论 |
第二节 情景学习理论 |
第三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四节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 |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维类型 |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思路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结构分析法 |
二、基于系统论的教材分析方法 |
三、文献研究法 |
第四章 《植物保护技术》教材整体分析 |
第一节 教材编写背景和指导思想 |
第二节 教材内部结构分析 |
第三节 教材外部联系分析 |
一、教材内容与初中生物学和化学知识的联系 |
二、教材内容与农作物植保员中级工标准的联系 |
三、教材与中职学校专业目标的联系 |
第四节 教材整体功能分析 |
一、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功能 |
二、知识传递功能 |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
第五章 《植物保护技术》教材局部分析 |
第一节 项目一认知昆虫的局部分析 |
一、知识要素分析 |
二、技能要素分析 |
三、审美要素分析 |
第二节 项目二认知植物病害的局部分析 |
一、知识要素分析 |
二、技能要素分析 |
三、审美要素分析 |
第三节 项目三植物病虫害的田间调查和统计的局部分析 |
一、知识要素分析 |
二、技能要素分析 |
三、审美要素分析 |
第四节 项目四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的局部分析 |
一、知识要素分析 |
二、技能要素分析 |
三、审美要素分析 |
第五节 项目五农药的使用的局部分析 |
一、知识要素分析 |
二、技能要素分析 |
三、审美要素分析 |
第六节 项目六至项目十一的局部分析 |
一、知识要素分析 |
二、技能要素分析 |
三、审美要素分析 |
第六章 教材使用建议及教学设计案例 |
第一节 教材使用建议 |
一、结合本地特色,充分利用教材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
二、创设真实情境,满足学生合理需求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
第二节 教学设计案例 |
一、昆虫的外部形态教学设计案例 |
二、教学反思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露地百合叶片黄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百合及百合栽培方式 |
1.2 百合黄化研究进展 |
1.3 矿质元素与植物病症关系研究进展 |
1.4 土壤养分对植物生长影响研究进展 |
1.5 盐害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
1.6 光合特性及叶绿素含量研究进展 |
1.7 施肥对百合生长的研究进展 |
1.8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1.9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百合黄化症状观察及叶片营养元素比较 |
2.1 试验材料、仪器、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百合生长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分析 |
3.1 试验材料、仪器、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叶面施肥对百合黄化症状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5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缩略词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番茄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微生物和线虫生防菌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线虫与生物防治 |
2. 根系分泌物的研究进展 |
2.1 根系分泌物的定义 |
2.2 根系分泌物的产生 |
2.3 根系分泌物的分泌机制 |
2.4 根系分泌物的成分 |
2.5 根系分泌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
2.6 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 |
3. 土壤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
3.1 根际的概念 |
3.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存在的限制 |
3.3 宏基因组学在土壤微生物研究中的作用 |
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4.1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4.2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番茄及根系分泌物与黑曲霉的相互关系 |
1. 实验材料 |
1.1 番茄苗培育 |
1.1.1 自然状态培育 |
1.1.2 无菌状态培育 |
1.2 培养基配制 |
1.3 黑曲霉来源 |
1.4 黑曲霉的培养以及孢子的收集 |
1.4.1 黑曲霉培养 |
1.4.2 黑曲霉孢子收集 |
1.5 番茄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
2. 实验器材和主要试剂 |
3. 实验步骤与方法 |
3.1 黑曲霉在番茄根部生长情况的观察 |
3.2 番茄根系分泌物对黑曲霉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影响 |
3.2.1 培养基制备 |
3.2.2 操作步骤 |
3.3 番茄根系分泌物对黑曲霉菌落大小的影响 |
3.3.1 培养基制备 |
3.3.2 操作步骤 |
4. 结果和讨论 |
4.1 无菌环境中番茄植株生长以及加入黑曲霉后的情况 |
4.2 番茄根系以及酸性品红染色显微观察 |
4.3 孢子萌发及生长情况 |
4.4 番茄根系分泌物对黑曲霉菌落生长的影响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番茄根系分泌物的成分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器材和主要试剂 |
3. 实验步骤与方法 |
3.1 根系分泌物的预处理 |
3.2 GCMS的分析条件 |
4. 结果和讨论 |
4.1 番茄根系分泌物主要成分分析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番茄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及土壤真菌发酵液对根结线虫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根系分泌物收集 |
1.2 黑曲霉菌株 |
1.3 土壤真菌 |
1.4 培养基制备 |
2. 实验器材和主要试剂 |
3. 实验步骤与方法 |
3.1 番茄根系分泌物与黑曲霉化感试验 |
3.1.1 滤纸制备 |
3.1.2 黑曲霉孢子悬液 |
3.1.3 操作步骤 |
3.2 番茄根系分泌物与土壤真菌的化感试验 |
3.2.1 土壤真菌分离纯化 |
3.2.3 目标真菌鉴定 |
3.3 根系分泌物中的邻苯二甲酸对黑曲霉的化感作用 |
3.3.1 对苯二甲酸预处理 |
3.3.3 操作步骤 |
3.4 真菌发酵液对根结线虫的作用 |
3.4.1 真菌发酵液制备 |
3.4.2 根结线虫的准备 |
3.4.3 真菌发酵滤液对根结线虫的抑制效果测定 |
4. 结果与讨论 |
4.1 化感试验的结果 |
4.1.1 番茄根系分泌物对供试菌株黑曲霉的化感作用 |
4.1.2 番茄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分离的真菌的化感作用 |
4.1.3 邻苯二甲酸对黑曲霉的化感作用 |
4.2 真菌发酵液对线虫的作用 |
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番茄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器材和试剂 |
3. 实验步骤与方法 |
3.1 样品预处理 |
3.2 样品DNA提取及测序 |
4. 结果和讨论 |
4.1 根系分泌物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4.1.1 序列统计 |
4.1.2 样品Alpha多样性指数 |
4.1.3 OTU聚类分析 |
4.1.4 所有样品中各分类水平的微生物类群数统计 |
4.1.5 各样本在各样本在门水平上的组成和丰度分布 |
4.1.6 各样本在科水平上的组成和丰度分布 |
4.1.7 各样本在属水平上的组成和丰度分布 |
4.1.8 结合聚类分析的群落组成热图 |
4.2 根系分泌物对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
4.2.1 序列统计 |
4.2.2 样品Alpha多样性指数 |
4.2.3 OTU聚类分析 |
4.2.4 各分类水平的微生物类群数统计 |
4.2.5 各样本在门水平上的组成和丰度分布 |
4.2.6 各样本在科水平上的组成和丰度分布 |
4.2.7 各样本在属水平上的组成和丰度分布 |
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7)四种彩叶玉簪的栽培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玉簪属命名简史、基本形态特征和物候期规律 |
1.2.2 彩叶玉簪栽培生理特性和品种应用特性的研究 |
1.2.3 彩叶玉簪的繁育和推广 |
1.2.4 玉簪属植物在城市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
1.2.5 总结与展望 |
1.3 研究的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的目标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彩叶玉簪栽培生理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光照强度对四种彩叶玉簪生长和观赏特性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及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方法 |
2.2.1 彩叶玉簪遮荫处理 |
2.2.2 彩叶玉簪形态指标的测定 |
2.2.3 彩叶玉簪叶片光合特性的测定 |
2.2.4 彩叶玉簪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特性测定 |
2.2.5 彩叶玉簪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2.2.6 彩叶玉簪生物量的测定 |
2.2.7 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四种彩叶玉簪生长情况的观察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光照强度水平对四种彩叶玉簪生长状况的影响 |
2.3.2 不同光照强度水平对四种彩叶玉簪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2.3.3 不同光照强度水平对四种彩叶玉簪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2.3.4 不同光照强度水平对四种彩叶玉簪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5 不同光强水平对四种彩叶玉簪生物量的影响 |
2.3.6 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四种彩叶玉簪生长情况的观察 |
2.4 小结与讨论 |
2.4.1 小结 |
2.4.2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氮、磷、钾元素比例的施肥处理对四种彩叶玉簪生长特性和观赏性状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及试验地概况 |
3.2 试验方法 |
3.2.1 施肥处理 |
3.2.2 四种彩叶玉簪观赏特性的观察 |
3.2.3 四种彩叶玉簪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
3.2.4 四种彩叶玉簪叶片荧光特性的测定 |
3.2.5 四种彩叶玉簪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3.2.6 四种彩叶玉簪生物量的测定 |
3.2.7 四种彩叶玉簪植株氮、磷、钾元素含量的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氮、磷、钾营养元素施肥配比对四种彩叶玉簪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3.2 不同氮、磷、钾营养元素施肥配比对四种彩叶玉簪叶片荧光特性的影响 |
3.3.3 不同N、P、K营养元素比例的施肥处理对四种彩叶玉簪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4 不同N、P、K营养元素施肥配比对四种彩叶玉簪生物量的影响 |
3.3.5 不同施肥配比对四种彩叶玉簪植株氮、磷、钾元素含量的影响 |
3.3.6 不同施肥处理对四种彩叶玉簪生长状况的影响 |
3.4 小结与讨论 |
3.4.1 小结 |
3.4.2 讨论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试验结论 |
4.1.1 不同光强水平对四种彩叶玉簪生长特性的影响 |
4.1.2 不同施肥处理对四种彩叶玉簪生长特性的影响 |
4.2 玉簪属植物在城市风景园林应用中的发展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8)润湿剂、发酵驴粪对盆栽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湿润剂在基质栽培应用中的研究现状 |
1.2 黑毛驴粪便的研究现状 |
1.3 堆肥研究进展 |
1.4 栽培基质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本研究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润湿剂对我国草本泥炭理化性状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润湿剂对羽衣甘蓝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驴粪发酵条件的优化 |
4.1 驴粪发酵过程中适宜碳氮比及含水量研究 |
4.2 驴粪发酵过程中适宜碳源、氮源筛选 |
4.3 发酵条件优化 |
4.4 发酵箱制作和驴粪发酵 |
4.5 发酵驴粪成分分析 |
4.6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驴粪基质对三种盆栽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结论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肥料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GB/T19524.1) |
附录2 肥料中蛔虫卵死亡率的测定(GB/T19524.2) |
附录3 肥料中砷、镉、铅、铬、汞生态指标(GB/23349—2009) |
附录4 部分试验照片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9)灰葡萄孢细胞自噬相关基因BcATG26、BcATG17和BcATG14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灰葡萄孢和灰霉病 |
1.1 灰葡萄孢的经济重要性 |
1.2 灰葡萄孢的分类属性 |
1.3 灰葡萄孢的生物学特性 |
1.4 灰霉病的病害循环 |
1.5 灰霉病的防治 |
1.5.1 病害发生原因 |
1.5.2 农业防治 |
1.5.3 物理防治 |
1.5.4 化学防治 |
1.5.5 生物防治 |
2 细胞自噬(autophagy) |
2.1 细胞自噬概述 |
2.2 细胞自噬的类型 |
2.3 酵母中细胞自噬过程 |
2.3.1 自噬的诱导与抑制 |
2.3.2 囊泡的成核(Nucleation) |
2.3.3 囊泡的膨大(Expansion) |
2.3.4 自噬体与液泡的融合(Fusion) |
2.3.5 自噬小体在液泡中的降解(Breakdown) |
2.4 细胞自噬的主要研究方法 |
2.4.1 自噬缺失突变体的获得 |
2.4.2 透射电镜观察 |
2.4.3 单丹磺酰尸胺(Monodansyleadaverin,MDC)染色 |
2.4.4 荧光标记 |
2.5 子囊真菌中自噬的研究进展 |
2.5.1 细胞自噬对子囊菌细胞分化的影响 |
2.5.2 细胞自噬对子囊菌致病力的影响 |
3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3.1 研究的意义 |
3.2 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灰葡萄孢细胞自噬相关基因BcATG26、BcATG17和BcATG14的序列分析和表达模式分析 |
1 试验材料 |
1.1 供试菌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培养基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构建系统进化树 |
2.2 菌丝准备及核酸提取 |
2.3 cDNA的合成 |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因BcATG26、BcATG17和BcATG14的序列分析 |
3.2 基于BcATG26、BcATG17和BcATG14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
3.3 基因BcATG26、BcATG17和BcATG14的表达模式 |
4 讨论 |
第三章 灰葡萄孢细胞自噬相关基因BcATG26、BcATG17和BcATG14的功能研究 |
1 试验材料 |
1.1 供试菌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培养基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原生质体的制备 |
2.2 基因敲除及敲除转化子的获得 |
2.2.1 基因敲除(Split-marker)策略 |
2.2.2 PCR扩增 |
2.2.3 原生质体PEG介导转化 |
2.3 敲除转化子的获得与验证 |
2.4 敲除转化子的生物学特性 |
2.4.1 敲除转化子生长速度的测定 |
2.4.2 敲除转化子对H_2O_2胁迫的反应 |
2.4.3 敲除转化子对植保素camalexin胁迫的反应 |
2.5 致病力测定 |
2.5.1 活体植物接种 |
2.5.2 离体叶片接种 |
2.6 自噬结构的观察 |
2.6.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2.6.2 透射电镜观察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因BcATG26、BcATG17和BcATG14敲除转化子的筛选和验证 |
3.2 敲除转化子表型分析 |
3.2.1 敲除转化子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
3.2.2 敲除转化子在 1/8 PDA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
3.2.3 敲除转化子在PDB和 1/8 PDB中摇培p H值变化及菌丝干重 |
3.2.4 敲除转化子在DM、DM-C和DM-N上的生长情况 |
3.2.5 敲除转化子对H_2O_2胁迫的反应 |
3.2.6 敲除转化子对植保素camalexin胁迫的反应 |
3.2.7 敲除转化子对混合的H_2O_2 + camalexin胁迫的反应 |
3.3 敲除转化子致病力测定 |
3.3.1 离体叶片接种 |
3.3.2 活体植物接种 |
3.4 细胞自噬结构的观察 |
3.4.1 MDC染色 |
3.4.2 透射电镜观察 |
4 讨论 |
4.1 细胞自噬与灰葡萄孢菌核形成和发育的联系 |
4.2 细胞自噬与灰葡萄孢致病力的联系 |
4.3 细胞自噬与灰葡萄孢抗H_2O_2和植保素camalexin胁迫的联系 |
4.4 自噬结构的观察 |
第四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1 全文总结 |
2 展望 |
2.1 进一步探索自噬与灰葡萄孢菌核的形成和发育的联系 |
2.2 进一步探索自噬与灰葡萄孢耐受ROS和植保素的分子机理 |
2.3 进一步研究自噬与灰葡萄孢致病力的联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本研究涉及的试剂和试验方法 |
附录2 基因序列、基因左右臂序列和Hyg序列 |
附录3 本研究所用引物 |
致谢 |
(10)南昌市主城区主干道植物景观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 国外研究综述 |
1.4.1 道路植物多样性及其生态效益研究 |
1.4.2 道路植物配置研究 |
1.4.3 道路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
1.4.4 道路植物景观评价研究 |
1.5 国内研究综述 |
1.5.1 道路绿化的植物多样性研究 |
1.5.2 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研究 |
1.5.3 道路植物景观评价研究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内容 |
1.8 研究技术路线 |
2 南昌市主城区主干道植物景观现状研究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自然条件 |
2.1.2 植被概况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生活型分析 |
2.2.2 科属种分布分析 |
2.2.3 频度分析 |
2.2.4 乡土植物分析 |
2.2.5 观赏特性分析 |
2.2.6 主干道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2.2.7 道路植物配置方式分析 |
2.2.8 主干道宽度、断面形式、绿地率、覆盖率、降噪度相关性分析 |
3 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南昌市主城区主干道植物景观评价 |
3.1 指标确定 |
3.2 各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
3.3 景观因子打分 |
3.4 道路植物绿化景观综合评价结果 |
3.5 道路植物群落典型配置模式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南昌市主干道绿化植物组成相对丰富,但多样性与乡土率仍有待提高 |
4.1.2 新城区的道路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老城区 |
4.1.3 不同道路植物景观的观赏特性较好,但趋于雷同 |
4.1.4 植物配置模式丰富合理,新城区的复层配置模式明显多于老城区 |
4.1.5 中下层植物缺失及病虫害严重,补种植物参差不齐 |
4.1.6 增加绿带宽度与板带数,合理配置植物可提高植物景观生态效益 |
4.1.7 建立了有效的道路植物植物景观评价体系 |
4.2 建议 |
4.2.1 大量扩充乡土植物(尤其特色植物)的应用种类、比例及其数量 |
4.2.2 一路一树,提倡主干道的个性化配植 |
4.2.3 构建连续性景观廊道,营建“引风型”道路绿化景观 |
4.2.4 提高养护管理及植物配置水平 |
4.2.5 大力推广两板三带式道路绿化结构;提高生态效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南昌市主干道植物表 |
附录2 道路调查表 |
附录3 调查标准路段打分表 |
附录4 道路景观指标权重评估表 |
四、花卉营养缺乏的判断与防治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洋参菌核病病原学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D]. 王聪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番茄褪绿病毒病鉴定方法研究及抗病基因初步定位[D]. 高文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西安市城市道路景观提升改造设计研究[D]. 罗妮妮. 长安大学, 2020(06)
- [4]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植物保护技术》教材分析[D]. 马映荣.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露地百合叶片黄化研究[D]. 李华鹏. 山西农业大学, 2020
- [6]番茄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微生物和线虫生防菌生长的影响[D]. 边照辉. 云南大学, 2019(03)
- [7]四种彩叶玉簪的栽培生理研究[D]. 罗雪飞.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3)
- [8]润湿剂、发酵驴粪对盆栽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D]. 高庆月. 聊城大学, 2018(09)
- [9]灰葡萄孢细胞自噬相关基因BcATG26、BcATG17和BcATG14的功能研究[D]. 余秋玉. 华中农业大学, 2017(03)
- [10]南昌市主城区主干道植物景观评价[D]. 杨艳明.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