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仪器的频率响应分析系统

基于虚拟仪器的频率响应分析系统

一、基于虚拟仪器的频响分析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周腾[1](2021)在《某SUV前副车架振动疲劳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前副车架作为承接簧载质量和连接悬架系统的重要承力部件,在随机交变振动载荷下易发生疲劳失效。前副车架固有频率较低,在一些高频随机路面,频谱范围接近前副车架低阶固有频率,因此需要考虑共振疲劳问题。而当前针前副车架的疲劳损伤分析多采用时域法,在解决动力响应问题特别是共振疲劳问题时并不适用。时域分析法基于线性叠加原理处理复杂多向载荷激励,不考虑载荷间相互作用对疲劳损伤的影响。因此本文以某SUV前副车架为研究对象,基于试验场耐久性道路试验数据,进行频域疲劳损伤分析,并与时域疲劳分析对比,研究载荷谱特征变化效应和载荷间相互作用叠加效应对前副车架疲劳性能的影响。首先阐述前副车架疲劳损伤分析基本原理。从受载系统和加载形式角度,分析前副车架的载荷获取与处理方法。为准确表述前副车架材料的疲劳性能,讨论了表征材料抗疲劳特性的S-N曲线,并论述了平均应力修正法,以考虑平均应力对构件疲劳的叠加效果,同时引入线性疲劳累积损伤准则计算构件弹性变形阶段的疲劳损伤。设计并开展了试验场强化路耐久性试验,并测取了试验场工况路谱和车辆动力学响应信息。通过实车底盘拆解测量、关键零部件模态验证并柔性化,建立整车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并采用悬架K&C测试、实车台架振动试验分别进行模型静态校验和动态校准。通过虚拟迭代和轮心加载法仿真获取了前副车架连接点载荷谱。在前副车架时域疲劳分析中,根据路谱频率范围达到前副车架固有频率的1/3,需要考虑动力响应。应用疲劳分析软件n Code,采用模态叠加法和线性累积损伤准则,结合经过修正的前副车架S-N曲线,获取了前副车架各节点应变时间历程信息,并与监测点应变信号对比显示RMS值相近,但通过将数据进行雨流统计处理发现仿真较实测信号对应的疲劳损伤较小。零部件设计应遵循安全性、可靠性原则,说明基于该前副车架的时域疲劳分析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比高频随机路面车速20km/h、30km/h、50km/h工况下前副车架与下摆臂连接点垂向加速度PSD频谱特征,发现车速增加引起频谱峰值向高频移动、峰值升高,且高频出现较大峰值。为求得前副车架应力频响函数,进行了单位加速度激励下的模态频响有限元分析。根据应力频响函数特征参数采用Dirlik宽带法统计应力响应PDF,结合构件S-N曲线和线性疲劳累积损伤准则,分析了试验场强化路20km/h和标准车速下前副车架的疲劳累积损伤。结果表明,车速为20km/h时,载荷不易激起结构共振,时域分析与频域分析结果相近;较高车速(标准车速)时,频域分析损伤值普遍高于时域分析结果,车速提高引起载荷频谱峰值向高频移动,激发前副车架低阶模态,并产生共振疲劳,反映了载荷谱特征变化效应。不同车速工况下前副车架的频域疲劳损伤均大于时域分析结果,反映了载荷间相互作用叠加效应。经过时频方法对比表明,频域疲劳分析可以对该型前副车架进行疲劳损伤分析安全系数更高,可较直观分析结构薄弱区域便于对产品进行可靠性优化设计。

张鑫雨[2](2021)在《曲面薄壁件加工过程变形和振动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曲面薄壁件因其特有的轻质量、高强度、高承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军工等领域。薄壁件由于刚性低在铣削加工过程中极易产生切削变形和加工振动,严重影响薄壁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曲面薄壁件在不同切削点对应的动态特性不同,而前若干阶模态都会对其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切削过程中需要考虑前多阶模态共同作用的影响。此外,曲面薄壁件加工过程振动与变形的实时在线测量仍缺乏有效手段。因此,深入研究薄壁件加工过程中动态特性,提出合理有效的加工制造工艺和振动变形测量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首先基于有限元法对薄壁件动态特性进行研究,其次建立基于路径变化的薄壁件动态特性预测模型,然后对薄壁件开展铣削加工过程的试验研究,最后提出一种曲面薄壁件加工变形实时在线测量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有限元法,开展平面和曲面薄壁件动态特性研究。研究了不同高度和厚度对薄壁件固有频率和振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固有频率随着薄壁件厚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且高度对固有频率的影响大于厚度的影响。在后续薄壁件切削加工时应避免固有频率造成的影响,为论文后续工作做铺垫。2)建立基于路径变化的薄壁件动态特性预测模型。基于单点激励单点响应的动态测试冲击试验,研究了薄壁件路径变化对工件频率、阻尼、留数等模态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薄壁件的测试点越靠近被测量工件固有频率越高、变形越小,且在工件两端频率变化基本呈对称趋势;基于前两阶模态,即可较好的实现薄壁件切削路径上切削点的动态特性的评估;基于锤击所得模态参数和三次多项式拟合,构建了预测模型,实现了薄壁件在加工过程中的任意点处模态参数。最后,验证了预测模型的有效性。3)对薄壁件开展铣削加工过程的实验研究。考虑进给速度和主轴转速对平面和曲面薄壁件切削力和切削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主轴转速和进给速度的提高,平面薄壁件的切削力和切削振动减小,曲面薄壁件的切削力和切削振动增大;主轴转速对薄壁件切削力的影响大于进给速度的影响;薄壁件的切削振动幅值呈“两头大,中间小”的变化趋势,且平面薄壁件的切削振动幅值变化大于曲面薄壁件的切削振动幅值变化。4)提出一种曲面薄壁件加工变形实时在线测量方法。该方法克服加工过程中曲线轨迹切削点时变、曲率时变和传感器跟踪位移和转角时变等问题,主要涉及内容:通过刀具加工轨迹建立激光传感器测量轨迹模型;基于Lab VIEW软件搭建运动装置系统和编写实时在线测量系统程序;进行薄壁件加工变形实时在线测量实验,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尹健[3](2020)在《卫星结构基础加速度激励识别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卫星等航天器所受到的动态载荷信息是其结构设计的关键,由于受限于测量技术等,发射过程中星箭界面处所受的复杂激励信息不能通过直接测量的手段准确获取。因此,常通过较为容易测量的结构动响应来反演结构所受激励,这种间接获取的方法即为动载荷识别方法。火箭发射过程中会受到横向载荷的作用,在星箭连接界面上会产生弯矩和剪力,使得星箭连接处的环形对接面上的动载荷呈现非均匀分布的特征,因此需要研究非均匀分布的动载荷识别方法。本文针对星箭连接界面处的动载荷,开展了基于卫星结构动响应的基础加速度激励识别方法研究,并通过识别获得的基础激励加速度信号计算星-箭连接界面处的分布动载荷,为卫星结构的轻量化设计提供准确的动载荷数据。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如下:(1)开展了基于脉冲响应函数和B样条函数的分布动载荷时域识别方法研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在时域内建立激励与系统响应之间的传递关系,并引入B样条函数表示动载荷的分布函数,结合有限元方法,实现分布动载荷的识别。通过仿真算例验证识别方法的可行性,并讨论了测量噪声、测点数目、B样条控制点数等参数对识别精度的影响。(2)开展了基于逆虚拟激励法和B样条函数的分布动载荷频域识别方法研究。利用频响应函数在频域内建立激励与系统响应之间的传递关系,并引入B样条函数表示动载荷的分布函数,结合有限元方法,实现分布动载荷的识别。通过仿真算例验证识别方法的可行性,并讨论了测量噪声、测点数目、B样条控制点数等参数对识别精度的影响。(3)开展某卫星结构模型以及力测量工装的加工和有限元建模,并通过模态试验数据开展卫星结构的有限元模型修正,获得能够准确反映卫星结构动力学特性的高保真有限元模型。(4)以卫星结构模型为对象,使用振动台开展基础加速度激励下的振动试验,利用卫星结构上实测加速度信号对提出的分布动载荷时域、频域识别方法进行试验验证,为动载荷识别方法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经验和参考。

杨林[4](2020)在《高速列车作用下周期性桥梁结构周围场地振动及反应谱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前,32m和40m标准跨桥梁结构已大规模应用于高速铁路建设中,并经过住宅聚集的城区,进而引发大量环境振动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准确有效的环境振动预测计算方法,对于环境振动的评估、前期规划选线等情况都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主要基于虚拟激励法、无限-周期结构理论、薄层法-完全匹配层-容积法(TLM-PML-VM)分别建立了车桥垂向随机振动模型、周期性桥梁结构有限元频域模型和桥梁基础-场地土耦合模型,研究了高速列车作用下桥梁结构周围场地土的动力响应特性及场地振动反应谱,对实际工程中环评工作提供参考。本文研究内容主要为:(1)车辆-桥梁时变系统的垂向随机动力分析基于结构动力学和有限元理论推导了10个自由度的车辆-桥梁垂向运动方程。根据轨道不平顺等效为一系列的简谐荷载的虚拟激励法基本原理,构造出车桥时变系统的虚拟激励输入形式。利用分离迭代法对车桥时变系统运动方程进行求解,并编制车桥耦合系统的垂向随机动力分析程序。最后,基于三倍标准差原理分析车辆-桥梁时变系统的随机垂向振动特性。(2)周期性桥梁结构频域有限元模型分析介绍无限周期结构理论和周期性桥梁结构力学模型。基于无限周期结构理论和频域有限元方法推导桥梁结构频域有限元动力方程和频域有限元特征方程,并提出列车荷载作用下基本跨荷载频谱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编制的周期性桥梁结构动力分析程序,研究弹簧刚度和阻尼对周期性桥梁结构衰减特性的影响,分析周期性桥梁结构的频散特性以及高速列车荷载作用下其动力响应的频谱和时程特性。(3)桥梁基础-场地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基于薄层法-完全匹配层(TLM-PML)建立场地土模型并对动荷载作用下场地土的动力响应进行了推导和求解,进而引入容积法(VM)建立基础-场地土动力相互作用模型,并推导了基础动力阻抗函数和桥梁基础-场地土振动频响函数。最后,编制基础-场地土的动力分析程序,分别对模型维度和多墩激励下场地土的振动特性进行对比分析。(4)桥梁-场地系统振动的现场试验分析介绍地面振动的评价指标与我国对环境振动的控制标准,以大西客专为工程背景介绍桥梁结构类型、现场试验测点的布置以及测试工况,通过消除趋势项、平滑处理和本底振动去除对试验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分别在时域、频域以及1/3倍频程谱内分析特定车速下各测点处的振动特性;最后,利用总体振动加速度级VAL和总体计权振级VL分析不同车速下地面三向振动特性及衰减传播规律,为数值预测方法的有效性验证提供依据。(5)场地土的动力响应及振动反应谱分析介绍环境振动容许限值的选取。以某高铁线为工程背景,采用三个子结构进行模拟,即车辆-桥梁相互作用子系统模型、周期性桥梁结构子系统模型和基础-场地土相互作用子系统模型。求解出场地土的动力响应,在时域、频域以及三分之一倍频程谱内分析场地土振动响应及传播规律,并从定性角度验证预测方法的有效性。然后,用多种行车速度激励下不同场地土的动力响应得到场地振动反应谱,并分析不同因素对于场地振动反应谱特性的影响。最后,根据选定的环境振动限值分析场地振动反应谱,得出高速列车环境振动阈值关系。

王福川[5](2020)在《航天器典型连接结构有限元建模及动力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航天器结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承受各种振动、冲击、噪声等内部或外部的载荷激励,使得其动力响应变得异常复杂。随着计算机计算性能的飞速提升,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实际工程结构进行动力学仿真已经成为工程人员进行结构动力分析和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工程实践中,建立能够准确反映实际结构动力特性的有限元模型是对结构进行固有特性分析、响应预示的基础。然而由于连接结构广泛存在于各种航天器中,对航天器的动力学特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连接结构的存在使得整个结构刚度变低,且具有非线性的特性,因此给航天器结构的精确建模和动力响应预示带来了严峻挑战。一直以来如何对航天器连接结构进行精确建模是工程人员在建立有限元仿真模型时关注的首要问题。本文就航天器典型连接结构的有限元精确建模及动力学分析这一主题进行了研究。连接结构动力学特性的复杂性在于连接结合面接触刚度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几种典型的接触刚度理论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连接结合面接触刚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其次,对三种复合材料层合板螺栓连接结构开展了模态试验,研究了螺栓预紧力对螺栓连接结构的动态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并为后续的有限元建模仿真提供了试验数据。根据实际工程需要,对螺栓连接结构中的螺栓简化建模和固定接触结合面的刚度线性等效建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种建模方法的优劣和特点,并基于不同的建模方法对复合材料层合板螺栓连接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建模和有限元模态分析,通过和试验模态结果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各种建模方法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为实际工程中连接结构的等效线性化建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最后对实际航天工程结构中存在的两种航天器典型连接结构进行了有限元等效建模,其中螺栓结构被简化为“梁单元+MPC”的方式进行模拟,连接结合面间的接触刚度则用虚拟材料法进行刚度等效。为了得到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实际结构动力特性的精确有限元模型,提出了一种考虑阻尼效应的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步修正的思想,基于模态试验数据和随机振动响应数据,通过先后修正虚拟材料的刚度参数和阻尼参数使有限元计算的结果与试验数据相吻合。该模型修正方法由于考虑了阻尼的影响,对于实际工程应用中提高有限元的建模精度十分重要。

赵宏达[6](2020)在《复杂卫星结构火工冲击环境预示方法及模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星箭分离火工冲击环境是指卫星和火箭分离时由于火工装置动作在卫星结构上引起的具有高频、瞬态和高量级的特点的冲击响应。这种冲击环境对卫星的主体结构影响较小,但往往会造成星载设备中对冲击敏感的精密设备或元器件故障或损伤,从而引起严重后果。因此许多精密设备和元器件在发射前都需要进行冲击试验以考核其抗冲击性能。然而,星箭分离火工冲击环境的准确预示及地面冲击试验条件的快速模拟仍是航天工程中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星箭分离火工冲击环境的准确预示方法及模拟技术研究对卫星总体结构设计、冲击试验条件制定和火工冲击试验环境快速实现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某型复杂卫星结构的星箭分离火工冲击环境的准确预示和精确模拟为研究目标。首先建立了火工冲击源有限元模型,并通过近场冲击试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有限元模型基础上采用Hydrocode程序模拟了火工分离螺栓的解锁过程,指出了爆炸冲击和应变能释放冲击是火工冲击源的两个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测点的火工冲击响应,揭示了火工冲击源的两个组成部分,即爆炸冲击和应变能释放冲击在时域上存在先后关系,在冲击响应谱频域上两者的包络值等于火工冲击的冲击响应谱的重要耦合规律。其次,采用显式动力学程序LS-DYNA建立了星箭分离中场,即由火工分离螺栓、卫星接头和运载接头组成结构的数值模型的并进行求解,提取了星箭界面力函数同时指出直接采用星箭界面力函数无法有效代替近场对远场的火工冲击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简单卫星结构为研究对象,进一步采用数值方法计算并分析了冲击波的冲击传递特性,发现与卫星接头连接的三个连接杆界面力函数能够反映近场对远场冲击作用,并对界面力函数进行了简化,得到了合理的界面力函数。合理的界面力函数的提取方法研究将星箭分离火工冲击源近场和远场冲击响应准确预示有机结合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然后,从方法上突破了复杂卫星结构子系统存在显着动力学差异无法统一建立有限元模型或统计能量模型的难题,提出了联合有限元、统计能量分析和虚拟模态综合法的FE-SEA-VMSS复杂结构火工冲击响应预示方法,并推导了相应的理论公式。建立了某型复杂卫星结构的FE-SEA混合模型,并进行数值求解。将整星混合模型的数值结果和上述界面力函数联合,采用虚拟模态综合法对复杂卫星结构的推进舱底板和侧板进行冲击响应预示。通过开展整星分离冲击试验,对上述预示结果的准确性和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机械撞击式的多调节参数冲击环境模拟装置。通过试验和数值相结合的方法对装置的可调节参数,如轻气炮气室压强、连接杆位置、加载板厚度和橡胶垫等对谐振板上冲击环境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拟合出了调节参数对冲击响应谱三要素(低频斜率、拐点频率和高频幅值)的定量关系式或总结了相应的表格。通过一个典型算例对总结的影响规律进行了验证。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为航天工程中火工冲击环境条件的快速实现提供参考。

邢星[7](2020)在《高速光电子器件频响测量系统的开发与实现》文中认为高速光电子器件例如电光强度调制器、电光相位调制器、光电探测器广泛应用于光通信链路以及微波光子系统当中,它们的频域特性是衡量系统工作速率与带宽的重要指标,所以对器件频率响应参数的测量就尤为关键。现有测量方法和测量平台大多只能对单个器件或者单个频响参数进行测量,无法解决光-电器件和电-光器件频响相互影响的问题。而且随着光子集成技术的发展,电光调制器、光电探测器都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如何在一个系统中实现对多个器件频响参数的自校准测量一直都是行业内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将高速光电子器件频响测量理论和虚拟仪器技术相结合,设计开发了一个高速光电子器件频率响应测量系统。该测量系统能够实现对基于马赫-曾德尔结构的电光强度调制器(MZM)的调制系数、半波电压和啁啾系数,电光相位调制器的调制系数和半波电压以及光电探测器的响应度,多个器件频率响应参数的自动化、自校准测量。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移频外差基本原理和测量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虚拟仪器开发平台进行了介绍;2、基于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ational Instrument,NI)的LabVIEW软件系统,对高速光电子器件频响测量系统进行了控制设计和硬件实现,实现了移频外差干涉模块中外部信号发生器、频谱仪、直流源的驱动控制,实现了马赫-曾德尔(MZ)移频外差干涉仪模块的硬件封装和可测性验证;3、按照待测器件类别对测量场景进行了软件设计,实现了电光强度调制器、电光相位调制器和光电探测器的软件界面和测量流程控制,并对各模块的工作时序、控制驱动和数据处理进行了软件设计和统调实现;4、完成自动测量系统的软硬件联合调测和实验验证,实现了20GHz范围内电光相位调制器的调制系数和半波电压,电光强度调制器的调制系数、半波电压和啁啾系数以及光电探测器响应度的测量,测量结果与传统方法一致。而且本测量系统解决了直接对电光相位调制器进行电域测量的难题。

李宁[8](2020)在《基于逆子结构法的车内结构噪声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递路径分析(Transfer Path Analysis,TPA)方法是研究车辆振动噪声主要试验测试分析方法之一。传统TPA方法中需要拆卸激励源后再获知传递路径中固有的非耦合频响函数,但对于车辆系统来说很难获得。本文提出逆子结构法,直接从系统层面频响函数获取子结构频响函数来替代非耦合频响函数。在基于子结构与连接元件特性推导的系统频响函数理论算式的基础上,首先获得了系统频响函数、子结构频响函数和连接元件的耦合动刚度矩阵三者之间的本质关系,再基于逆子结构(Inverse Substructure)方法直接从系统层面的频响函数计算子结构频响函数。通过建立集总参数模型,利用计算的子结构频响函数来验证逆子结构法的子结构频响函数理论算式的有效性。将基于逆子结构法计算的子结构频响函数与扩展工况传递路径分析(Operational Transfer Path Analysis with eXogeneous,OPAX)方法的参数化载荷识别模型结合,提出一种基于逆子结构法的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基于逆子结构法的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应用到车内结构噪声分析,在怠速和定置匀加速工况下,利用频谱分析、转速提取技术及阶次跟踪分析技术,了解车内振动与噪声水平情况。采用力锤技术、相干函数与频响函数估计方法测量系统频响函数,基于逆子结构法和基于虚拟解耦法从系统频响函数计算子结构频响函数,两者分别与互易性原理测量的各悬置被动侧至驾驶室前地板的非耦合频响函数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逆子结构法计算的子结构频响函数拟合程度更好。采集工况数据和基于逆子结构法计算各悬置被动侧至目标点和指示点的子结构频响函数,再结合参数化载荷识别模型进行载荷识别,进行车内结构噪声的传递路径贡献量分析,识别主要贡献路径。结果表明在2阶工况下整体上后悬置Z方向对车内结构噪声贡献量最大。该方法的优势在于不需要拆卸激励源,从而大大缩减测量非耦合频响函数所需的时间,弥补了OPAX方法的互易性原理测量在某些目标位置不易实施的缺点,进一步改进了TPA方法。

王海东[9](2019)在《L-Ka波段射频模块自动测试平台的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射频类电子产品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射频模块是射频电子产品中的关键部件,关系着射频电子产品的质量好坏。传统的射频模块测试多为人工操作费时费力,仪器利用率低,不太灵活,测试数据为初始数据而不是用户所需要的最终测试数据。射频依据信号频段分为各个波长其中有L段、S段、C段、Ka段等,对应于各个波段的射频模块。公司项目具有大量的L段到Ka波段的射频模块需要测试,论文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研究了L段到Ka段的射频模块的自动测试发展技术,设计了L-Ka波段射频模块自动测试平台。1.研究了L-Ka波段射频模块的工作原理和技术指标。射频模块实现了将输入射频信号转换为输出射频信号。L-Ka波段射频模块主要完成L波段到Ka波段信号区间内的变换,其主要的射频测试指标有:增益测试、1 dB压缩点测试、杂散测试、相位噪声测试、频响等。分析了这些射频指标的手动测试过程,建立了手动测试流程,结合自动测试技术,完成自动测试平台的需求分析。2.完成了自动测试平台的总体设计与硬件设计。总体设计中,分析了总体测试流程与总体设计方案。总体设计分为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硬件设计是基于GPIB总线的,包括了硬件总体设计、硬件选型和平台构建,实现了仪器通信,确定了自动测试平台的各项技术参数。然后,研究了自动测试平台的软件开发,建立了软件开发的总体测试流程和总体测试方案。3.自动测试平台的软件设计包括用户界面设计和功能模块设计,用户界面需要测试的项目多、信息量大,采用分界面替代单一主界面的方式解决。功能测试模块中,研究了自动测试算法,增益测试、1 dB压缩点测试、杂散测试、相位噪声测试、频响测试中增加了平均算法程序,提高了测试的精度与稳定性。在1dB压缩点测试中,增加了步进循环算法,将测试精度由0.95dBc提高到了0.995dBc,理论的精度为1dBc。最后,分析了自动测试平台的调试过程,对各项功能指标进行了实验验证。应用了统计软件Minitab分析了手动测试数据与自动测试数据,很好地验证了以上结论。4.论文所完成的自动测试平台已通过了公司实际的项目验收,较于手动测试平台,优化了测试算法,提高了测试精度与稳定性。共计测试L-Ka波段射频模块6000多套,并获得了2018年中电54所五小创新奖和2018年中电54所微组装中心高效二等奖。

杨晨[10](2019)在《基于LabVIEW的振动测试与分析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目前广泛存在的机械结构减振降噪问题,从提高机械设备的动态特性、增强振动测试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提升系统的使用效率和降低测试系统成本的角度出发,本文开发了一套可用于机械结构的试验模态分析以及隔振装置的隔振效果检测的振动测试分析系统。本系统不仅可以用于实际的工程分析,还可投入教学和科研领域。本研究借鉴了目前的相关研究成果,并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对系统架构进行了划分。主要将系统划分为振动测试数据采集、模态分析以及隔振效果检测三个模块。振动测试数据采集主要负责采集和处理振动测试中的传感器信号,本文采用了力锤锤击的激励方式,对不同场合的设备激励和数据采集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模态分析主要是为了研究机械结构的动态特性,来对机械结构的固有频率、阻尼比和模态振型进行估计,从而为结构的故障诊断、减振降噪和设计改进提供参考。隔振效果检测主要通过记录隔振设备上下层的振动信号,检测隔振设备上下层的振级落差,来判断设备的隔振效果。本研究中各模块相互协作,共同构成了一套用于机械结构设备的振动测试分析系统。本文在研究了试验模态分析的测试流程以及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对大量数据高速同步采集、信号处理、数据存储、模态参数分析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国内外振动测试和模态分析系统的设计思路,基于LabVIEW平台的虚拟仪器技术,开发了振动测试与分析系统。在模态参数辨识中,利用多种模态指示函数,加强对虚假模态的剔除,研究采用了最小二乘复指数(LSCE)和频域直接参数识别(FDPI)两种辨识算法,实现了对模态参数的精确辨识。此外,通过振动信号的倍频程分析,研究了相关的振级计算方法,完成了对机械设备的隔振效果以及传递特性的检测。最后,借助国内权威的第三方振动分析研究机构,对系统可靠性进行了验证。首先对第三方指定的试验工件进行了模态测试,获得试验工件的固有频率、阻尼比等主要模态参数,并利用某型号石材切割机和隔振器进行了隔振效果的检测实验,所得结果与第三方检测结果保持一致。这表明了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依托本研究开发的系统可以胜任结构的模态测试和分析以及设备的隔振效果检测,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科研意义。

二、基于虚拟仪器的频响分析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虚拟仪器的频响分析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某SUV前副车架振动疲劳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时域疲劳分析研究现状
        1.2.2 振动疲劳频域分析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底盘承载构件疲劳分析基本理论
    2.1 载荷分析方法
    2.2 材料的疲劳特性
    2.3 疲劳寿命分析理论
        2.3.1 线性疲劳损伤累积准则
        2.3.2 疲劳损伤时域分析理论
        2.3.3 振动疲劳频域分析基本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整车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建模与校验
    3.1 构建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
        3.1.1 整车及零部件几何参数获取
        3.1.2 底盘及零部件质量、动力学特性参数获取
    3.2 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柔性化
        3.2.1 前副车架自由模态有限元分析
        3.2.2 前副车架自由模态敲击试验
        3.2.3 构建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
    3.3 悬架K&C特性与模型准静态校验
        3.3.1 悬架K&C特性基本理论
        3.3.2 试验车悬架模型K&C特性研究
    3.4 整车刚柔耦合模型振动台动态校验
        3.4.1 试验台振动测试实验及试验装置
        3.4.2 试验台振动测试数据采集与处理
        3.4.3 仿真与台架振动试验结果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前副车架时域疲劳损伤分析
    4.1 整车道路试验与数据处理
        4.1.1 实验方案制定与准备
        4.1.2 路谱信号采集与处理
    4.2 试验场耐久路前副车架时域载荷谱提取
        4.2.1 基于轮心加载法求解前副车架模态位移
        4.2.2 前副车架时域疲劳寿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前副车架频域振动疲劳损伤分析
    5.1 前副车架载荷谱特征分析与频域转换
        5.1.1 车速对载荷频谱中的影响
        5.1.2 前副车架载荷频谱分析
    5.2 前副车架有限元模型模态频响分析
        5.2.1 频率响应分析原理概述
        5.2.2 基于Hypermesh的模态法频率响应分析
    5.3 基于路谱振动激励的前副车架疲劳寿命分析
        5.3.1 频域疲劳损伤统计模型
        5.3.2 前副车架频域疲劳寿命分析
    5.4 频域疲劳分析结果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2)曲面薄壁件加工过程变形和振动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薄壁件加工变形研究现状
        1.2.2 薄壁件振动控制研究现状
        1.2.3 薄壁件振动测量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基于有限元法的曲面薄壁件动态特性分析
    2.1 薄壁件有限元模型
    2.2 有限元模型处理
    2.3 薄壁件模态分析
        2.3.1 平面薄壁件模态分析
        2.3.2 曲面薄壁件模态分析
        2.3.3 薄壁件动态特性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铣削路径的曲面薄壁件动态特性建模
    3.1 薄壁件动态特性试验方法
        3.1.1 试验模态分析基础
        3.1.2 试验方案
    3.2 薄壁件动态特性试验研究
        3.2.1 试验结果
        3.2.2 模态分析理论
        3.2.3 基于路径变化的任意薄壁件模态参数模型
        3.2.4 试验分析
    3.3 基于路径变化的曲面薄壁频响函数理论建模
        3.3.1 薄壁件1的模态参数模型
        3.3.2 薄壁件4的模态参数模型
        3.3.3 薄壁件5的模态参数模型
        3.3.4 薄壁件10的模态参数模型
        3.3.5 薄壁件11的模态参数模型
    3.4 基于路径变化的动态特性预测模型
    3.5 试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薄壁件加工切削力和切削点振动测量实验
    4.1 薄壁件加工实验方案
        4.1.1 切削加工参数
        4.1.2 实验设备
        4.1.3 实验测试点划分
    4.2 薄壁件加工切削力分析
        4.2.1 切削力数据处理
        4.2.2 影响因素分析
        4.2.3 切削力对比讨论
    4.3 薄壁件加工切削振动分析
        4.3.1 振动实验结果
        4.3.2 振动实验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曲面薄壁件加工切削点变形振动实时在线测量方法
    5.1 薄壁件加工变形实时在线测量方案
    5.2 曲面薄壁件在线测量路径轨迹建模
    5.3 实时在线测量系统搭建
        5.3.1 实时在线测量平台
        5.3.2 实时在线测量装置搭建
        5.3.3 实时在线测量软件系统
    5.4 在线实时测量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卫星结构基础加速度激励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确定性动载荷识别方法
        1.2.2 随机动载荷识别方法
        1.2.3 分布动载荷识别方法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卫星结构环形分布加速度激励时域识别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动载荷时域识别原理
        2.2.1 基于脉冲响应函数的动载荷识别
        2.2.2 B样条基函数
        2.2.3 环形分布动载荷识别
        2.2.4 正则化方法
    2.3 仿真算例
        2.3.1 算例模型
        2.3.2 环形分布动载荷时域识别方法验证
        2.3.3 测量噪声对识别精度的影响
        2.3.4 测点数对识别精度的影响
        2.3.5 控制点数对识别精度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卫星结构环形分布随机加速度激励识别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动载荷频域识别原理
        3.2.1 基于频响函数的随机动载荷识别
        3.2.2 随机动载荷识别的逆虚拟激励法
        3.2.3 环形分布随机动载荷识别
    3.3 仿真算例
        3.3.1 算例模型
        3.3.2 环形分布动载荷频域识别方法验证
        3.3.3 测量噪声对识别精度的影响
        3.3.4 测点数对识别精度的影响
        3.3.5 控制点数对识别精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卫星结构模态试验与模型修正
    4.1 引言
    4.2 卫星结构及力测量工装的有限元模型
    4.3 卫星模态试验方案
        4.3.1 试验对象
        4.3.2 模态试验工况
        4.3.3 试验设备
    4.4 模态识别结果及分析
        4.4.1 自由模态试验
        4.4.2 固支模态试验
    4.5 基于模态试验数据的卫星结构有限元模型修正
        4.5.1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模型修正方法
        4.5.2 相关性分析
        4.5.3 自由边界工况卫星结构有限元模型修正
        4.5.4 固定边界工况卫星有限元模型修正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卫星结构基础加速度激励识别方法试验验证
    5.1 引言
    5.2 卫星结构振动试验
        5.2.1 总体试验方案
        5.2.2 试验对象
        5.2.3 试验设备
        5.2.4 试验工况
    5.3 时域识别方法试验验证
    5.4 频域识别方法试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高速列车作用下周期性桥梁结构周围场地振动及反应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车辆-桥梁时变系统振动和随机振动研究现状
        1.2.2 一维周期性梁体结构的研究现状
        1.2.3 基础-场地土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1.2.4 高架轨道交通产生的环境振动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特色
2 基于虚拟激励法的车辆-桥梁时变系统垂向随机振动分析
    2.1 车辆-桥梁垂向耦合动力模型的建立
        2.1.1 车辆模型运动方程
        2.1.2 桥梁模型运动方程
        2.1.3 车桥垂向系统耦合关系的建立
    2.2 基于虚拟激励法推导车桥系统随机振动响应
        2.2.1 虚拟激励法的基本原理
        2.2.2 构造车桥系统的虚拟激励
    2.3 车辆-桥梁时变耦合系统随机振动的求解
    2.4 车桥耦合垂向系统随机动力分析程序设计
    2.5 模型验证及算例分析
        2.5.1 模型验证
        2.5.2 算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周期性桥梁结构频域有限元模型分析
    3.1 无限周期结构理论
    3.2 周期性桥梁结构力学模型
    3.3 周期性桥梁结构频域有限元模型
        3.3.1 梁和墩的振动方程
        3.3.2 周期性桥梁结构运动方程
        3.3.3 桥梁结构任意跨的动力响应
        3.3.4 频域内移动加载的实现
    3.4 桥梁结构频域有限元特征方程
    3.5 周期性桥梁结构动力分析程序设计
    3.6 模型验证及算例分析
        3.6.1 模型验证
        3.6.2 桥梁结构振动衰减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3.6.3 桥梁结构禁通带特性及动力分析
    3.7 本章小结
    3.8 本章附录
4 桥梁基础-场地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
    4.1 桥梁基础-场地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模型的建立
        4.1.1 场地土的基本假设
        4.1.2 场地土阻尼的复阻尼理论
        4.1.3 桥梁基础-场地土的简化假设
    4.2 基于薄层法-理想匹配层建立场地土模型
        4.2.1 基于薄层法推导场地土振动基本解
        4.2.2 理想匹配层边界理论
        4.2.3 理想匹配层在薄层法中的应用
    4.3 基于容积法建立基础-场地土相互作用模型
        4.3.1 TLM-PML-VM方法的理论分析基础
        4.3.2 群桩基础的节点群划分
        4.3.3 承台-群桩基础的节点群划分
        4.3.4 基础-场地体系阻抗函数的推导
    4.4 桥梁基础-场地土振动频响函数的推导
    4.5 桥梁基础-场地土的动力分析程序设计
    4.6 模型验证及桥梁基础-场地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
        4.6.1 承台-群桩基础的动力阻抗函数验证
        4.6.2 桥梁基础-场地土振动频响函数验证
        4.6.3 桥梁基础-场地土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分析
        4.6.4 三墩激励下场地土的振动频谱和时程特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高速铁路桥梁-场地系统的现场振动试验分析
    5.1 环境振动的评价指标与我国控制标准
        5.1.1 环境振动的评价指标
        5.1.2 我国环境振动控制标准
    5.2 地面振动的现场测试
        5.2.1 工程背景
        5.2.2 测点布置
        5.2.3 测试工况
    5.3 试验数据预处理及分析
        5.3.1 试验数据的预处理
        5.3.2 特定车速下场地垂向振动特性及衰减规律分析
        5.3.3 不同车速下场地土三向振动特性及衰减规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高速铁路桥梁周围场地土动力响应及反应谱分析
    6.1 环境振动限值的选取
    6.2 高速铁路桥梁周围场地土动力响应分析
        6.2.1 高速列车轮轨力响应
        6.2.2 桥梁墩底支反力响应
        6.2.3 桥墩周围场地土动力响应
    6.3 场地振动反应谱特性分析
        6.3.1 计算参数
        6.3.2 特定车速下场地反应谱特性分析
        6.3.3 多种车速下场地反应谱特性分析
    6.4 高速列车环境振动阈值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航天器典型连接结构有限元建模及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连接结合面动力学特性研究
    1.3 航天器典型性连接结构有限元建模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螺栓连接结合面接触刚度理论
    2.1 引言
    2.2 连接结合面粗糙表面形貌特征
        2.2.1 接触表面形貌的特征
        2.2.2 基于统计理论的表面形貌定量描述
    2.3 连接结合面摩擦与阻尼
        2.3.1 接触界面的摩擦
        2.3.2 接触界面的摩擦阻尼
    2.4 连接结合面的接触刚度
        2.4.1 经典接触刚度理论
        2.4.2 基于概率统计的粗糙表面接触刚度
        2.4.3 基于分形理论的接触刚度
    2.5 预紧力及其对连接结合面接触刚度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合材料层合板连接结构模态试验与分析
    3.1 引言
    3.2 试验模态理论基础
    3.3 典型连接结构的模态试验
        3.3.1 试验方法与试验设备
        3.3.2 试验步骤
        3.3.3 试验件与试验内容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试验结果
        3.4.2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螺栓连接结构有限元建模方法及模态分析
    4.1 有限元模态分析
    4.2 螺栓子结构的有限元建模方法
    4.3 连接结合面等效建模方法
        4.3.1 结合面刚性连接法
        4.3.2 等效接触区域法
        4.3.3 虚拟弹簧单元法
        4.3.4 虚拟材料法
    4.4 螺栓连接结构的几种有限元建模方法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航天器典型连接结构的动响应分析及模型修正
    5.1 引言
    5.2 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
        5.2.1 直接修正法
        5.2.2 基于优化的模型修正方法
        5.2.3 基于NASTRAN优化的模型修正
    5.3 航天器典型连结结构有限元建模及动力学分析
        5.3.1 航天器典型连接结构模型介绍
        5.3.2 等效接触区域法
        5.3.3 虚拟材料法
    5.4 航天器典型连结结构有限元模型修正
        5.4.1 模型修正的设计变量与优化目标
        5.4.2 舱段连接结构的模型修正
        5.4.3 设备与舱段连接结构的模型修正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6)复杂卫星结构火工冲击环境预示方法及模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火工冲击源预示方法及响应特性现状分析
        1.2.1 近场冲击试验
        1.2.2 Hydrocode数值方法
    1.3 中远场冲击环境预示方法现状
        1.3.1 经验模型法
        1.3.2 数据外推法
        1.3.3 动力学有限元方法
        1.3.4 瞬态统计能量分析方法
        1.3.5 虚拟模态综合法
    1.4 火工冲击环境模拟技术现状分析
        1.4.1 火工爆炸式
        1.4.2 机械撞击式
        1.4.3 电动振动台
        1.4.4 激光激励式
    1.5 待解决的问题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火工冲击源近场建模及冲击特性
    2.1 引言
    2.2 火工分离螺栓工作机理
    2.3 火工分离螺栓的有限元建模
        2.3.1 火工分离螺栓材料模型
        2.3.2 ALE算法
        2.3.3 预应力加载
        2.3.4 模型精度估计
    2.4 分离冲击试验验证
    2.5 火工分离螺栓解锁过程模拟
        2.5.1 分离解锁过程
        2.5.2 压强冲击特性
    2.6 火工冲击近场响应特性研究
        2.6.1 火工冲击源的组成
        2.6.2 不同预应力下火工冲击的影响
        2.6.3 冲击源耦合特性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火工冲击界面力函数提取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星箭分离中场模型
        3.2.1 星箭分离中场结构建模
        3.2.2 星箭分离中场模型修正
    3.3 火工冲击星箭界面力函数
        3.3.1 典型卫星结构模型
        3.3.2 界面力函数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杂卫星结构火工冲击响应预示
    4.1 引言
    4.2 理论推导
        4.2.1 基于加速度频响函数的虚拟模态综合法
        4.2.2 带宽平均技术
        4.2.3 混合法基本理论
    4.3 航天器典型结构冲击环境预示研究
        4.3.1 航天器典型结构FE-SEA混合法建模
        4.3.2 航天器典型结构的冲击试验
        4.3.3 加载板结构冲击响应计算及对比
        4.3.4 响应板结构冲击响应计算及对比
    4.4 复杂卫星结构冲击响应预示
        4.4.1 复杂卫星结构FE-SEA混合建模
        4.4.2 冲击响应计算
    4.5 整星分离冲击试验验证
        4.5.1 复杂卫星火工分离冲击试验
        4.5.2 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轻气炮激励的冲击环境模拟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装置设计及冲击试验
        5.2.1 冲击环境模拟装置结构设计
        5.2.2 冲击环境模拟装置的冲击试验
    5.3 冲击环境影响因素及规律研究
        5.3.1 冲击响应谱三要素
        5.3.2 最高期望飞行环境
        5.3.3 轻气炮气室压强的影响
        5.3.4 连接杆定位孔的影响
        5.3.5 加载板厚度的影响
        5.3.6 橡胶减冲器的影响
        5.3.7 测试设备的影响
    5.4 算例验证
        5.4.1 冲击响应谱的标准化
        5.4.2 冲击环境的模拟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高速光电子器件频响测量系统的开发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高速光电子器件频响测量概述
        1.2.1 高速光电子器件频响参数
        1.2.2 高速光电子器件频响测量方法
        1.2.3 高速光电子器件频响测量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自动测量系统概述
        1.3.1 自动测量系统简介
        1.3.2 自动测量系统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测量方法与开发平台
    2.1 移频外差基本原理与测量方法
        2.1.1 工作原理
        2.1.2 测量方法
    2.2 开发平台
        2.2.1 开发平台的硬件结构
        2.2.2 开发平台的软件结构
        2.2.3 开发平台的优势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频响测量系统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3.1 硬件平台的组成
    3.2 仪器的驱动与控制
        3.2.1 仪器的通信控制
        3.2.2 信号发生器的驱动与控制
        3.2.3 频谱仪的驱动与控制
        3.2.4 直流源的驱动与控制
    3.3 仪器的可互换性
        3.3.1 信号发生器的互换性实例
        3.3.2 频谱仪的互换性实例
    3.4 马赫-曾德尔移频外差干涉仪模块的硬件封装
    3.5 可测量性验证
        3.5.1 仪器网络的搭建
        3.5.2 仪器协同工作的设计与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频响测量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1 整体软件程序结构设计
    4.2 用户界面设计
    4.3 MZM频响测量程序设计
        4.3.1 测量MZM的仪器控制程序设计
        4.3.2 MZM的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4.4 电光相位调制器频响测量程序设计
        4.4.1 测量电光相位调制器的仪器控制程序设计
        4.4.2 电光相位调制器的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4.5 光电探测器频响测量程序设计
        4.5.1 测量光电探测器的仪器控制程序设计
        4.5.2 光电探测器的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频响测量系统的测量实例与结果验证
    5.1 MZM频响测量与验证
    5.2 电光相位调制器频响测量与验证
    5.3 光电探测器频响测量与验证
    5.4 测量系统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逆子结构法的车内结构噪声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2.2 逆子结构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逆子结构法基本理论及子结构频响函数计算
    2.1 基于子结构与连接元件特性的系统频响函数
    2.2 基于逆子结构法计算子结构频响函数
        2.2.1 单连接耦合系统的子结构频响函数
        2.2.2 多连接耦合系统的子结构频响函数
        2.2.3 虚拟解耦的子结构频响函数
    2.3 逆子结构法求解8自由度振动子结构频响函数
        2.3.1 8自由度集总参数模型建立
        2.3.2 模型动力学分析
        2.3.3 子结构频响函数计算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逆子结构法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研究
    3.1 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基本原理
    3.2 扩展工况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理论
        3.2.1 OPAX建立模型流程
        3.2.2 OPAX参数化载荷识别模型
    3.3 逆子结构法与参数化载荷识别模型结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车振动与噪声测试实验
    4.1 实车结构噪声传递路径模型建立
    4.2 实验方案设计
        4.2.1 试验仪器与测试条件介绍
        4.2.2 测试方案设计
    4.3 车内振动与噪声测试
        4.3.1 车内振动与噪声水平
        4.3.2 车内振动与噪声随转速变化测试
    4.4 工况数据采集
        4.4.1 目标点和额外指示点数据采集
        4.4.2 路径输入数据采集
    4.5 系统频响函数获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逆子结构法车内结构噪声传递路径分析
    5.1 悬置至驾驶室前地板子结构频响函数对比分析
    5.2 悬置至目标点和指示点子结构频响函数获取
    5.3 车内结构噪声传递路径载荷识别与贡献量分析
        5.3.1 传递路径工作载荷识别
        5.3.2 传递路径贡献量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L-Ka波段射频模块自动测试平台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L-Ka波段射频模块与自动测试需求分析
    2.1 L-Ka波段射频模块
        2.1.1 工作原理
        2.1.2 性能指标
    2.2 自动测试需求分析
        2.2.1 手动测试
        2.2.2 自动测试需求分析
    2.3 Lab VIEW开发平台
        2.3.1 平台特性
        2.3.2 平台构架
    2.4 Minitab平台验证工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动测试平台总体设计和基于GPIB总线的硬件设计
    3.1 自动测试平台总体设计
        3.1.1 总体测试流程
        3.1.2 总体设计方案
    3.2 基于GPIB总线的硬件设计
        3.2.1 硬件设计方案
        3.2.2 硬件选型
        3.2.3 仪器连接
        3.2.4 仪器通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Lab VIEW平台的自动测试软件设计
    4.1 软件总体设计
        4.1.1 软件设计流程
        4.1.2 软件架构设计
    4.2 用户界面的设计
        4.2.1 测试操作界面
        4.2.2 参数设置界面
        4.2.3 射频模块系统界面
        4.2.4 测试电路故障模式界面
    4.3 功能测试模块的开发
        4.3.1 公共功能实现
        4.3.2 增益测试模块
        4.3.3 1d B压缩点测试模块
        4.3.4 杂散测试模块
        4.3.5 相位噪声测试模块
        4.3.6 频响测试模块
        4.3.7 测试结果输出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动测试平台测试结果分析与应用验证
    5.1 测试样品与方法
        5.1.1 测试样品
        5.1.2 测试流程
        5.1.3 测试参数
    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5.2.1 增益测试
        5.2.2 1d B压缩点测试
        5.2.3 杂散测试
        5.2.4 相位噪声测试
        5.2.5 频响测试
        5.2.6 测试效率
    5.3 应用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LabVIEW的振动测试与分析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振动测试和试验模态分析技术
        1.2.2 虚拟仪器技术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2 振动测试原理
    2.1 模态分析概念及理论
    2.2 试验模态分析
        2.2.1 试验方案确定
        2.2.2 采集试验数据
        2.2.3 模态参数识别
        2.2.4 模态参数验证
    2.3 隔振效果检测原理
    2.4 本章小结
3 振动测试与分析系统设计
    3.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2 系统总体设计
    3.3 系统硬件配置
        3.3.1 激励系统选择
        3.3.2 加速度传感器选择
        3.3.3 数据采集板卡选择
        3.3.4 控制器选择
    3.4 系统软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振动测试数据采集
    4.1 模型输入和结构建模
    4.2 多通道同步数据采集
    4.3 时域信号滤波
    4.4 窗函数和平均技术
    4.5 振动信号频谱分析
    4.6 数据导出和导入
        4.6.1 频域数据导出和导入
        4.6.2 时域数据导出和导入
    4.7 本章小结
5 振动测试数据分析
    5.1 模态分析
        5.1.1 模态指示函数
        5.1.2 模态参数辨识
        5.1.3 模态参数验证
        5.1.4 振型动画
    5.2 隔振效果检测
        5.2.1 稳态数据采集
        5.2.2 振级计算
    5.3 本章小结
6振动测试对比实验
    6.1 模态分析对比实验
        6.1.1 实验内容和过程
        6.1.2 结果分析
    6.2 隔振效果检测对比实验
        6.2.1 实验内容和过程
        6.2.2 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基于虚拟仪器的频响分析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某SUV前副车架振动疲劳性能研究[D]. 周腾. 燕山大学, 2021(01)
  • [2]曲面薄壁件加工过程变形和振动测量方法研究[D]. 张鑫雨.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6)
  • [3]卫星结构基础加速度激励识别方法研究[D]. 尹健. 东南大学, 2020(01)
  • [4]高速列车作用下周期性桥梁结构周围场地振动及反应谱分析[D]. 杨林.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航天器典型连接结构有限元建模及动力学分析[D]. 王福川.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6]复杂卫星结构火工冲击环境预示方法及模拟技术研究[D]. 赵宏达.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7]高速光电子器件频响测量系统的开发与实现[D]. 邢星.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基于逆子结构法的车内结构噪声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研究[D]. 李宁.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9]L-Ka波段射频模块自动测试平台的设计[D]. 王海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10]基于LabVIEW的振动测试与分析系统设计[D]. 杨晨.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基于虚拟仪器的频率响应分析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