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 CML 爆炸后生存时间的因素

影响 CML 爆炸后生存时间的因素

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后影响生存率时间的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刘影[1](2020)在《国产与进口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的比较》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以成熟髓系细胞增生异常为特征的骨髓增殖性肿瘤,以费城染色体(Ph)为特征,形成BCR-ABL融合基因。CML的治疗经历了放疗、化疗、干扰素以及靶向药。在甲磺酸伊马替尼(TKI)没有出现之前,CML患者8年的生存率在10-20%。现CML已经成为可以控制的慢性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甲磺酸伊马替尼已成为Ph 阳性CML患者的一线治疗用药。国际大型随机研究伊马替尼与干扰素联合低剂量阿糖胞苷(IRIS试验),证实了伊马替尼较高的临床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国际多项研究显示了 TKI治疗CML的疗效,可以使80%的患者正常生活。TKI出现具有里程碑意义,但长期终身服药,昂贵的药物价格不是所有患者可以负担的,经济压力才是患者主要问题。因此国内制药厂家根据伊马替尼的结构生产了仿制药昕维,价格上比进口低,能极大减轻患者用药经济负担。但是国产仿制药与进口药的疗效及安全性是否一致,国内未见相关文献报道。目的:比较国产伊马替尼昕维与进口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材料与方法:门诊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份郑大一附院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253例,患者规律服药,并纳入研究,其中国产伊马替尼昕维组138例,格列卫1 15例,进行门诊随访。通过回顾性分析国产伊马替尼昕维与进口伊马替尼格列卫(昕维组与格列卫组)治疗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血液学反应、分子学反应、细胞遗传学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及5年总生存率、无事件生存率及无疾病进展生存率,评价两种药治疗CML临床效果及药物安全性。结果:两种药物在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昕维组vs格列卫组,3个月完全血液学缓解率(CHR)92.5%vs95.1%(P=0.468),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CCyR)10.1%vs12.2%(P=0.89),主要分子学缓解率(MMR)5.1%vs4.3%(P=0.408)。治疗 6 个月 CHR 为 96.7%vs100%(P=0.062),CCyR为 58.6%vs44.9%(P=0.315),MMR 为 20.5%vs19.2%(P=0.102)。治疗 12 个月两组 CHR 为 99.1%vs95(P=0.067),两组 CCyR 为 80.6%vs85.9%(P=0.110),两组MMR为52.6%vs61.4%(P=0.101)。表示两种药物治疗CML慢性期(CP)效果相仿。血液学不良反应中,单纯白细胞减少5.1%vs7.8%(P=0.357),贫血8.7%vs4.3%(P=0.118),单纯血小板减少 9.4%vs5.2%(P=0.105)。两组间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皮肤瘙痒18.8%vs38.7%(P=0.065),水肿55%vs53.9%(P=0.854),骨骼痛 30.4%vs24.3%(P=0.281),肌肉痛21.7%vs20%(P=0.735),腹泻4.3%vs6.1%(P=0.533),谷丙转氨酶升高 6.5%vs9.6%(P=0.3 72),总胆红素升高 8.0%vs7.80%(P=0.966),心慌胸闷2.1%vs3.5%(P=0.529),乏力 36.2%vs35.6%(P=0.924)。昕维组与格列卫组5年总生存率(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两组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9)。结论:1国产伊马替尼昕维治疗CML的临床效与格列卫治疗CML的临床效果无统计学差异,可以达到格列卫治疗CML的临床效果。2国产伊马替尼昕维治疗CML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好,与格列卫治疗CML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国产伊马替尼昕维治疗的患者短期生存率与格列卫治疗的患者短期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4与进口格列卫相比,国产伊马替尼昕维价格低廉,让更多患者接受。

陈晨[2](2019)在《合并T315I突变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背景及研究目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简称慢粒,是一种发生在早期多能造血干细胞上的恶性骨髓增殖性疾病(获得性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以具有异常的Ph染色体t(9:22)(q34;q11.2)和BCR-ABL1融合基因为特征。病程发展缓慢,外周血粒细胞显着增多且不成熟,脾脏明显肿大。自然病程可经历慢性期(chronic phase,CP),加速期(accelerated phase,AP),急变期(blast crisis,BC),多数患者在急变期死亡。早在1999年以前,CML的常用治疗药物包括羟基脲、白消安、干扰素-α等,然最佳的治疗方法仍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s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如今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逐步揭开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发现CML是一种高度可治疗的形式的白血病,有多种可选择的小分子口服BCR-ABL1激酶抑制剂,BCR-ABL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ion,TKI)的应用使CML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现代CML治疗的主要目的也不再局限于追求血液学的缓解,而是追求细胞遗传学缓解,即Ph+细胞消失率和分子生物学的缓解,即BCR-ABL融合基因的转阴率。TKI可特异性抑制BCR-ABL表达,显着的改善了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的总体生存(OS)及生活质量,使CML进入靶向治疗的时代。然而部分患者在TKI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耐药现象,大约有10%~25%患者产生耐药,其中ABL激酶区点突变是导致TKIs耐药、治疗失败的主要机制。大部分ABL激酶突变类型可以通过现有的二代TKIs,尼罗替尼、达沙替尼、博舒替尼等得到覆盖,然而对T3151疗效甚微。T315I突变对现有的一、二代TKIs均耐药,成为CML耐药患者诊疗中的难点。T3151突变也称T3151Igatekeeper突变,即ABL激酶域中315位苏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T315I在ABL激酶区突变中的检出率很高,一旦CML患者合并T3151突变,预后极差,且目前合并T3151突变的CML患者的治疗选择有限,临床上主要的方案包括:泊那替尼、造血干细胞移植或临床研究。然而合并T3151突变的CML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反应和生存差异目前文献报道不多。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0例合并T315I突变的CML患者和36例未发生T3151突变的CM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对CML-T3151+患者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的预后进行分析比较。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探索CML-T3151+患者临床特征,以及T3151突变患者对不同治疗的反应疗效,指导临床针对长期TKI序惯治疗下,复发难治泛耐药的CML患者应积极检测BCR-ABL KD,及时发现T315I突变,筛选有效的TKI进行治疗,尽可能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积累临床经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3-2018.12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粤北医院血液科、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66例接受长期TKI序贯治疗下难治复发的CML患者,其中36例未检测出T315I突变,30例CML患者经ABLI激酶区突变检测T3151突变(+),初诊时疾病分期,慢性期25例、加速期2例、急变期3例;患者的中位年龄36.5岁(16-73)岁,20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从初诊到检测出突变的中位时间:43.5m(5-108)m。6例患者在慢性期检测出T3151突变;4例在加速期检测出T3151突变;20例患者在急变期检测T3151突变。所有患者都经过细胞遗传学及骨髓形态学确诊。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数据从而发现CML-T3151+患者的临床特征性;分析30例CML-T3151+患者的数据特点、ABL激酶区突变、细胞遗传学特点及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观察,从而帮助临床早期识别疑诊T3151+的患者,及时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结果1.两组患者初诊为CML时的性别、年龄、脾脏大小、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嗜碱细胞百分比、嗜酸细胞百分比、骨髓原始细胞百分率、急变期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发病时BCR-ABL(IS)等不具有统计学差异,而Sokal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24)。2.合并T3151突变的CML患者,26例行Sokal评分,低危3例(11.5%),中危5例(19.2%),高危18例(69.2%),Sokal评分以中高危居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30例合并T3151突变的CML患者从初诊到检测出T3151突变的中位期为43.5m。22例(73.3%)存在复杂染色体畸变,其中最常见的染色体畸变类型为+8(26.4%)。16例(53.3%)存在多重基因突变,3人存在三种基因突变,一人合并CYP3A5基因突变。4.合并T3151突变的CML患者,初诊时慢性期25例、加速期2例、急变期3例;在CML疾病进展(加速期及急变期)后T3151的检出率明显较慢性期多。当检出T3151突变时患者疾病阶段分布:慢性期6例(20%)、加速期4例(13.3%)、急变期20例(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合并T3151突变的CML患者,男性20例(66.7%),女性10例(33.3%),性别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68)。6.在治疗选择上,30例合并T315I突变的患者,均行TKI治疗,后续因耐药或不耐受问题,86%的患者更换二代、三代TKI治疗:其中48%的患者换用二代TKI维持治疗;7%的患者在选用二代TKI后换用三代TKI治疗;31%的患者先后更换为二代、三代TKI治疗。7.30例合并T315I突变的CML患者,在检测出T315I突变时,29例患者接受TKI治疗,其中接受伊马替尼(Imatinib,IM)治疗的患者有6例(20.7%),尼罗替尼(Nilotinib,NI)治疗的患者有5例(17.2%),达沙替尼(Dasatinib,DA)治疗的患者18例(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合并T3151突变的30例CML患者,在发生T3151突变后,20%(6/30例)患者接受泊那替尼(Ponatinib,PO)治疗,5年生存率83.3%。23.3%(7/30例)患者选择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5年复发率100%,5年生存率71.4%。23.3%(7/30例)患者接受泊那替尼(Ponatinib,PO)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5年复发率85.7%,5年生存率85.7%。剩余33.3%(10/30例)患者选择其他治疗(达沙替尼+干扰素、羟基脲、高三尖杉酯碱、其他传统方案治疗),5年生存率30%。泊那替尼治疗组与泊那替尼桥接allo-HSCT治疗组,疗效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857)。泊那替尼桥接allo-HSCT治疗组与其他治疗组,疗效具有具有统计学差异(P=.016)。泊那替尼治疗组与其他治疗组,疗效具有具有统计学差异(P=.032)。单用泊那替尼治疗的患者其生存函数与移植组患者并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557)。结论l.Sokal评分高危的复发难治的CML患者后续出现T3151突变的可能性较大。2.长期序贯治疗的CML复发难治患者易检出T3151突变,疾病进展后的检出率明显高出疾病慢性期。3.合并T3151突变的CML患者往往有附加染色体核畸变和多重基因突变,预后较差,即使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复发率仍较高。4.泊那替尼长期维持治疗或泊那替尼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会改善CML-T3151+患者的预后,延长生存。5.对于耐受良好的合并T3151突变的CML-慢性期患者,泊那替尼单药维持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患者的生存率改变相当,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延缓此类患者选择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时机。

陈世超[3](2018)在《慢性髓系白血病进展期患者的临床指标及治疗与其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自然病程包括慢性期,加速期与急变期,后两者统称为进展期。Ph染色体t(9;22)(q34;q11)是CML的特征性染色体改变,9q34上的c-Abl原癌基因与22q11上的Bcr(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基因断裂后并置形成Bcr-Abl融合基因,其转录翻译产物P210蛋白具有异常增高的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PTK)活性,被认为是导致CML发病的根本原因。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治疗CML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已被众多的临床数据所证实,现已成为CML一线治疗方案。但TKIs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耐药、发生急变。患者出现原发或继发耐药时,CML多于数年内保持慢性期状态,但最后均转变为恶性程度更高的疾病,疾病加速进展并最终进入急变期,同时对靶向药物及化疗药物耐药或敏感性下降,生存期急剧缩短。急变可发生在慢性期的任何阶段,而一部分患者以慢粒急变为首发表现。急变期临床表现与急性白血病相似,而治疗却比急性白血病的治疗要困难,属于难治性白血病范畴。当前针对急变期的治疗现状并没有较大改善,急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目前仍未明确,因而对其机制的深入研究一直是近年CML基础研究的焦点。而针对进展期期患者疾病演变过程中,对患者细胞核型特点、相关基因信息的分析总结以及临床治疗相关数据的相关性研究分析,不仅为临床进行个性化治疗提供理论数据依据,更可以为基础研究提供重要研究线索,从而加速新药的研发,为慢粒的根治带来希望!目的针对我中心收治的CML进展期患者研究分析患者发病时的基本临床信息、细胞核型特点及基因改变等相关实验室数据,并对进展期患者不同治疗方案与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得出在当前TKI时代,CML急变期患者疾病演变过程中相关的实验室和临床预后因素。不仅为CML急变机制的基础研究提供研究线索,更为临床进行个性化治疗提供数据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CML进展期患者共66名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不同时期骨髓核型样本共133份,并记录染色体特征;对其中39位患者行格列卫耐药基因检测,整理记录患者基因突变状况;统计分析患者病史特征,分析患者疾病特点、治疗过程、染色体及基因突变状况。同时,对进展期患者不同治疗方案与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SPSS19.0软件,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Cox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所有66例患者疾病进展的中位年龄为46岁,男女比例1.54:1。进展期患者中急变期57例,占86.4%;其中伴髓外侵犯7例,占12.3%。正在所有急变期患者中急粒变30例,占52.7%。进展期的染色体检查中出现附加染色体的比例为31.7%,其中常见的附加异常染色体类型依次为:+der(22)Ph,+21,+8。123例次典型Ph+染色体检查结果中,单纯Ph+染色体组有45例次属于慢性期,51例次属于进展期;典型Ph+染色体伴附加异常组有1例次属于慢性期,82例次属于进展期。单纯型Ph染色体与典型Ph+染色体伴附加异常在疾病慢性期与进展期分布中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6.776,p<0.01)。而典型Ph+染色体与变异型Ph+染色体、染色体的简单变异易位与复杂变异易位在疾病分期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动态观察62位患者的染色体结果,共21位(33.9%)患者发生了染色体演变,其中有17例(27.4%)患者由慢性期发展为进展期,1例(1.6%)患者由加速期发展为急变期,3例(4.8%)患者持续处于急变期。3.62例进行生存分析的患者中,采用普纳替尼+化疗方案患者3例,人数较少,余59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5组进行生存分析,单用化疗组患者OS较其余4组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伊马替尼+化疗组患者OS明显低于其余4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达沙替尼+化疗组、尼罗替尼+化疗组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组患者OS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应用达沙替尼+化疗的24位患者中,增加达沙替尼剂量至140mg后,其OS优于达沙替尼100mg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4.所有患者中,39位行格列卫耐药基因检测,检出ABL激酶区突变20例(51.3%),其中T315I突变检出率最高,为11例(28.2%)。但患者是否发生ABL激酶区突变及是否发生T315I位点突变则对患者的OS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CML进展期常出现附加染色体异常,同时附加染色体和染色体克隆演变提示疾病的持续进展。2.患者疾病进展程度是CML进展期患者独立预后因素。患者可从达沙替尼、尼罗替尼等二代TKIs联合化疗治疗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治疗中受益,在应用达沙替尼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期患者时,上调达沙替尼剂量可使患者OS获益。3.T315I突变为CML进展期较常见的格列卫耐药基因突变,但耐药基因突变发生与否对患者OS无显着影响。

钱丽[4](2018)在《慢性髓性白血病进展期患者发生ABL激酶区突变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加速期及急变期患者ABL激酶突变的发生率、突变类型,同时探究可能影响ABL激酶突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01月至2017年09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诊断为CML加速期及急变期,并且在病程中进行ABL激酶区突变检测、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治疗的36例CM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有无ABL激酶区突变分为突变组和未突变组,比较2组间患者一般情况及各临床指标,分析可能影响ABL激酶区突变发生的因素。[结果]1.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共36例,年龄40(16-75)岁,男性23例(63.89%),女性13例(36.11%),加速期12例(33.33%),急变期24例(66.67%),突变组17例(47.22%),未突变组19例(52.78%)。病情进展至加速期或急变期中位时间为自确诊后37(0-146)月,其中未突变组为44(0-146)月,突变组为28(4-146)月。服用伊马替尼患者30例(83.33%),其中仅7例以伊马替尼为一线治疗,22例曾接受过羟基脲治疗,6例接受过干扰素治疗;服用尼罗替尼患者6例(16.67%),其中1例以尼罗替尼为一线治疗,4例曾接受过伊马替尼治疗患者中有3例因检测到突变换用尼罗替尼,1例仅接受过羟基脲治疗未检测到突变;服用达沙替尼患者10例(27.78%),其中2例以达沙替尼为一线治疗,6例曾接受过伊马替尼治疗患者中有3例因检测到突变换用达沙替尼,1例为伊马替尼、尼罗替尼治疗失败后换用,2例仅接受过羟基脲治疗患者中1例发生突变。2.在发生突变的17例患者中,仅有2例为慢性期检出突变点,余15例均在病程发展至加速期或急变期期间检出。发生突变中位时间为自确诊CML后27(4-146)月,接近于病情进展发生时间28(4-146)月。检测到突变种类4种,分别为:Y253H(13.89%)、E255K/V(27.78%)、T315I(11.11%)、F317V/I/C/L(2.78%)。检测到的突变类型中,以P-Loop区E225K/V比例最高。在17例突变患者中,2例发生双突变:Y253H+T315I、Y253H+E255K/V,1例发生多种突变:Y253H+E255K/V+T315I,1例发生突变位点改变:由T315I变为Y253H。3.Sokal预后分组、染色体核型演变、用药情况、开始TKI治疗时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NLR)、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进展时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的OR值大于1,提示上述因素为发生ABL激酶区突变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病情进展时间、最佳反应、脾脏大小、淋巴细胞比例、单核细胞比例、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血红蛋白、初诊时BCR-ABL P210定量检测的OR值小于1,提示上述因素为发生ABL激酶区突变的保护因素;而进展时BCR-ABL P210定量检测的OR值等于1,提示该因素与ABL激酶区突变是否发生无关。4.染色体核型演变(OR=15.954,95%CI:1.156-220.219)、初诊时NLR(OR=1.06,95%CI:1.009-1.114)的P值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染色体核型演变及初诊时NLR可能为影响ABL激酶区突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接受TKI治疗的CML进展期患者,其ABL激酶区突变易发生在P-Loop区和(或)IM结合区,发生突变中位时间接近于病情进展发生时间。2.染色体核型演变(OR=15.954,95%CI:1.156-220.219)、初诊时NLR(OR=1.06,95%CI:1.009-1.114)的P值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为影响ABL激酶区突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3.开始TKI治疗时间晚(即未将TKI作为CML慢性期患者一线治疗方案)、未规律用药均有可能导致ABL激酶区突变,因此临床上一旦CML诊断明确,应尽早开始TKI治疗,并规范用药。4.二代TKI治疗过程中仍有可能发生ABL激酶区突变,对于使用二代TKI治疗的患者,应进行ABL激酶区突变监测。

植立婷[5](2016)在《影响慢性髓细胞白血病TKIs疗效的临床和分子学研究》文中认为一、早期分子学反应对一线伊马替尼治疗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的长期生存的影响目的先探讨一线使用伊马替尼治疗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5年主要分子学反应率(MMR)及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CCy R),并分析其5年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及无事件生存率(EFS),最后比较3月、6月、12月的分子学缓解程度对患者OS、PFS、EFS影响。方法收集本中心2002年7月至2015年8月共648例一线使用伊马替尼治疗的CML-CP患者临床资料,先分析其5年累积MMR率和CCy R率及预计5年OS、PFS和EFS。再比较其治疗3月国际标准化BCR-ABL转录本水平(BCR-ABLIS)≤10%和BCR-ABLIS>10%及BCR-ABLIS≤1%和BCR-ABLIS>1%、6月BCR-ABLIS≤10%和BCR-ABLIS>10%及BCR-ABLIS≤1%和BCR-ABLIS>1%、12月BCR-ABLIS≤0.1%和BCR-ABLIS>0.1%患者的OS、PFS、EFS差异。结果在648例一线使用伊马替尼治疗的CML-CP患者中,男性患者408例,女性患者240例(男:女=1.7:1)。患者初诊时的中位年龄为41岁(范围,5-80岁)。中位随访时间为50月(4-162月),患者5年累积MMR率80%,累积CCy R率为88%,预计5年OS为98%,预计5年PFS为93%,预计5年EFS为82%。患者伊马替尼治疗3月的BCR-ABLIS≤10%比BCR-ABLIS>10%有着更好的PFS(P=0.029),但是两者的OS及EFS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患者3月的BCR-ABLIS≤1%和BCR-ABLIS>1%的OS、PFS及EFS差异不明显。6月BCR-ABLIS≤10%比BCR-ABLIS>10%有更好的OS、PFS、EFS(P=0.003、P=0.001、P=0.009);6月BCR-ABLIS≤1%比BCR-ABLIS>1%有着更高的PFS及EFS(P值分别为0.005和0.000),但是两者的OS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6)。患者12月BCR-ABLIS≤0.1%较BCR-ABLIS>0.1%有更高的PFS和EFS(P值分别为0.020和0.000),但是两者的OS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81)。结论对于伊马替尼治疗的CML-CP患者,结合6月的分子学反应和3月的分子学反应能够更好预后患者的长期生存。二、探究一线伊马替尼治疗的CML-CP患者发生事件的影响因素目的为比较影响一线伊马替尼治疗的CML-CP患者发生事件的因素。方法对本中心2002年7月至2015年8月共648例一线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CML-CP患者进行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50月,预计5年EFS为82%。将5年内发生事件分为A组,5年未发生事件分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65岁、白细胞>100×109/L、血小板>700×109/L、初诊时Sokal评分为高危组、伊马替尼剂量不足构成比及早期分子学疗效差异。结果A组患者有84例,B组患者有217例。A组患者的Sokal评分为高危组构成比较B组高,与B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2);A组患者的6月BCR-ABLIS>10%、12月BCR-ABLIS>0.1%比例比B组高,P值分别为0.014和0.010。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是否规律服用伊马替尼构成比有显着性差异(P=0.002)。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65岁、白细胞>100×109/L、血小板>700×109/L及3月BCR-ABLIS>10%的构成比上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根据我们有限的随访资料,初诊时Sokal评分为高危组、伊马替尼剂量不足影响患者的5年EFS,6月BCR-ABLIS>10%及12月BCR-ABLIS>0.1%一定程度上能够提示较低的5年EFS。三、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及原研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初发CML-CP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目的探讨国产伊马替尼(商品名:格尼可)和原研伊马替尼(商品名:格列卫)在用于治疗CML-CP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接受格尼可治疗(格尼可组)和164例接受格列卫治疗(格列卫)的初发CML-C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比较两组3月、6月及12月获得最佳疗效差异,两组1年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CCy R)及主要分子学反应率(MMR)差异,且比较两组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两组3月、6月、12月最佳疗效无统计学差异,两组1年CCy R率及MMR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在不良事件发生率上同样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根据本次临床资料分析,格尼可及格列卫治疗初发CML-CP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相仿。四、3q26重排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进展期患者中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目的探索伴有3q26重排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进展期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104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进入加速期(AP)或急变期(B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程中是否出现3q26重排,将患者分为2组,发生3q26重排组和没有发生3q26重排组。分析3q26重排的特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或化疗在伴3q26重排的CML进展期患者中的疗效及两组患者疾病进展至AP或BC之后的生存差异。结果1.104例CML进展期患者中,23例有3q26重排,81例没有3q26重排。伴3q26重排的进展期患者中,2例为加速期,21例进入急变期,在18例明确急变类型的3q26重排患者,9例出现急髓变(约50%),6例出现急单变(约33%)。3q26重排类型中,9例为inv(3)(q21q26)/t(3;3)(q21q26)重排,7例为t(3;21)(q26;q22),7例为其他类型的3q26。9例伴inv(3)(q21q26)/t(3;3)(q21q26)重排的CML进展期患者的染色体中,2例合并7号染色体异常(占22.2%)。2.3q26重排患者在疾病进入进展期之后,11例患者有治疗信息,采用TKIs单药治疗的有6例,5例分别于疾病进展之后的6、9、10、21、27月死于本病,1例仍然存活(随访时间为3月);采用化疗的有2例,分别于疾病进展后的9、15月死亡,1例进行TKIs联合化疗,治疗2月后因并发症死亡;TKIs联合移植共2例,1例于疾病进展后的60月死于本病复发,另1例至今存活(随访时间为32月)。疾病进展之后,非3q26重排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8月,3q26重排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月,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6)。结论伴有3q26重排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AP或者BC患者TKIs治疗或化疗疗效差,中位生存时间短。

杨付花[6](2016)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星形细胞瘤的克隆演化研究》文中指出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肿瘤的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认识也有了改变。要将肿瘤的基因组学研究转化到肿瘤的临床治疗,需要考虑到肿瘤细胞的复杂性以及其动态的演化特征。肿瘤演化过程中不同的肿瘤细胞克隆竞争空间和资源,最终具有生长优势的克隆形成新的肿瘤亚群。肿瘤以不同的时间和速度演化进展,在任何一个患者中其克隆结构、基因型和表型都随着时间改变。肿瘤克隆演化的研究除了使我们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比如发现对治疗更有预测价值的标志以提高个体化治疗效果、以及阻止肿瘤对药物的治疗抵抗。而肿瘤克隆演化的特征,如克隆结构或驱动突变等,或可以用于肿瘤预后的判定。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种骨髓细胞增殖异常的血液疾病。该疾病存在特征性的9号和22号染色体的易位t(9;22)(q34;q11),即费城染色体(Philadelphia chromosome,Ph),在分子水平上形成BCR/ABL1融合基因。该融合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在无生长因子的情况下能够促使细胞增殖。Ph染色体是造成CML肿瘤表型的主要染色体畸变,几乎所有的CML均存在BCR/ABL1融合基因。针对BCR/ABL1的靶向治疗能够使的CML患者缓解,但是Ph染色体的形成机制以及靶向治疗后Ph染色体克隆演化还不是很清楚。胶质瘤(glioma)是一类起源于胶质细胞的肿瘤,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性肿瘤。低级别的星形细胞瘤一般生长缓慢,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会进展为高级别的恶性肿瘤,引起肿瘤的复发从而降低整体生存率。星形细胞瘤手术切除后极易复发,且恶性程度增高,但复发和恶性程度增高的机制尚不明确。大多数星形细胞瘤患者死于肿瘤的复发和恶变,研究其细胞遗传水平的克隆演化对认识星形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有重要意义。目的:肿瘤的克隆演化是肿瘤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了研究克隆演化对于疾病的进展以及治疗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两个肿瘤类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和星形细胞瘤。前者存在特征性的染色体异常即费城染色体;后者的疾病特征为手术切除后的复发恶变。通过全基因组的测序,一是研究CML中BCR/ABL1融合基因的形成机制以及针对Ph靶向治疗后的克隆演化;二是通过研究星形细胞瘤的克隆演化,探寻影响该肿瘤复发恶变的分子遗传因素。方法:本研究选取了一例CML患者,该患者确诊CML后清除其自身骨髓行全相合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供体为患者姐姐),疾病进入Ph(-)慢性期;后患者发生急淋变,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实验显示BCR/ABL1(+);对患者进行针对Ph染色体的靶向治疗后疾病得以缓解,Ph染色体消失。本研究收集了该患者姊妹间全相合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慢性期(Ph-)、急变期(Ph+)以及针对Ph靶向治疗后再缓解期的骨髓组织活检样本,并获得患者的皮肤活检组织作为正常对照。本研究选取一例星形细胞瘤患者,该患者初诊时肿瘤组织病理检测显示右侧额叶星形细胞瘤(WHO II级),后患者肿瘤复发,组织病理检测显示右额叶胶质母细胞瘤合并局灶间变型星形细胞瘤(WHO IV级)。收集患者初诊肿瘤组织样本(星形细胞瘤WHO II级)以及复发后肿瘤组织样本(WHO IV级),并收集患者的外周血样品作为正常对照。对CML患者的骨髓组织皮肤组织的DNA和星形细胞瘤患者的肿瘤组织和外周血DNA进行全基因重测序(测序深度≥50×)。首先将测序数据利用BWA软件对比到参考基因组(UCSC hg19)上,应用samtools、control-FREEC、mu Tect、Strelka、crest软件分析样品存在的遗传学改变,包括点突变、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和染色体易位;并与对照比较,基于肿瘤样本的体细胞单位点突变和拷贝数的位点集合,应用Ex PANd S软件分析肿瘤样品存在的亚克隆结构,包括亚克隆的数目、亚克隆大小以及每个亚克隆中包含的突变。应用Sci Clone软件对成对样本进行亚克隆分析。结果:本研究选取的CML患者,在行姊妹间全相合异体骨髓移植后疾病进入慢性期(Ph-),后发生急变(Ph+),针对Ph靶向药物治疗后疾病再缓解。分析测序数据发现骨髓样品中存在一系列的SNPs、INDEL、CNVs和SVs,急变期(Ph+)比慢性期(Ph-)出现更多的遗传学异常,经分析,急变期费城染色体的出现来源于患者本身(骨髓受体)。在靶向治疗后一些急变期特有的遗传异常随着Ph染色体的消失而消失;患者Ph(+)的急变期和皮肤组织样本中独有DNA修复基因BRIP1框移缺失突变;供体骨髓和患者的骨髓样本共同存在BCR基因上的一些插入/缺失,仅患者Ph(+)的急变期存在BCR形成融合基因的断裂点。Ex PANd S软件在Ph(+)急变期和Ph(-)缓解期均有8个亚克隆结构,克隆进化的发生图均为“树状”结构。本研究中选取的星形细胞瘤患者,初诊时为星形细胞瘤WHO II级,复发时为胶质母细胞瘤合并局灶间变型星形细胞瘤WHO IV级。对其肿瘤组织DNA进行测序、数据分析,发现初诊和复发阶段肿瘤均存在基因NOTCH和ATRX的错义突变;初诊时存在基因TP53的杂合终止突变,复发时存在基因TP53的纯合终止突变以及基因IDH1的杂合错义突变;同时复发肿瘤中有较多的染色体易位。Ex PANd S软件分析显示,在初诊和复发阶段肿瘤分别有4和3个亚克隆结构,初诊阶段的克隆进化的发生图为“树状”结构,而复发阶段克隆进化的发生图为“并行”结构,提示该阶段肿瘤克隆存在较高的异质性。结论:在该CML患者复发、靶向治疗的疾病进展过程中,BCR/ABL1融合基因为特征性的克隆改变,随着其产生而出现一些列继发性的突变或者染色体畸变,针对其靶向治疗后以一些急变期特有的遗传学异常随着Ph染色体的消失而消失;基因BCR存在微缺失/突变的前提下,BRIP1等DNA修复基因的异常最终导致BCR/ABL1融合基因的形成。对于星形细胞瘤,特异性的突变可用于肿瘤分子分型的依据,但IDH1与星形细胞瘤预后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肿瘤组织亚克隆结构的分析可以为肿瘤的临床预后判断和靶向治疗提供分子遗传学依据;放疗、化疗可能对肿瘤克隆演化产生选择压力,从而使TP53突变的克隆产生选择优势。星形细胞瘤复发阶段克隆的异质性增强,研究结果提示初次手术后的放疗要慎重。

王晓军[7](2016)在《白血病细胞COX-2、bFGF、TGFβ1及VEGF基因表达与白血病患者血清COX-2、bFGF、TGFβ1及VEGF测定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白血病(leukemia)是造血干/祖细胞出现分化受阻、凋亡障碍和恶性克隆性增生而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目前我国白血病的发病率为3-4/10万,在各种恶性肿瘤凋亡率中,白血病在男性患者位居第六位,女性患者位列第八位,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则居首位。研究发现,与实体肿瘤一样,血液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血管新生和信号传导密切相关。目前这一研究已逐渐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在肿瘤形成过程中,异常的血管生成发挥着关键作用。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肿瘤细胞具有诱导血管生成的潜能,这种潜能必需在生长因子的刺激下才能转化为发挥作用的表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是最强的血管生长因子之一,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正性调控因子。近年来,研究表明,白血病患者体液中bFGF水平亦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骨髓中有明显的血管新生现象。体内体外的各种实验均证实了bFGF对于血管内皮细胞的促增殖活性。人们发现白血病细胞有bFGF和或bFGFR的异常表达,bFGF可以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直接刺激白血病细胞,通过加强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水平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新生血管持续不断的为肿瘤提供营养和排除代谢产物,在肿瘤的发生、转移及预后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很多恶性血液病中,血管增生是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骨髓血管增生与AML、ALL和CML的预后不良有关。近年来,对AML和CML患者骨髓血管增生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各类型白血病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都有显着增高,而且与VEGF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CML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及VEGF水平增高最为显着。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 COX-2)在实体瘤中可以促进肿瘤发生、发展,其在白血病中表达也有所提高,COX-2与白血病中VEGF表达及血管新生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证明。COX-2诱导花生四烯酸合成的主要代谢产物PGE2:同样在肿瘤的血管生成中起作用,诱导血管生长因子如VEGF、bFGF合成。血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及凋亡受多种具有刺激活性或抑制活性的两大类所谓正性或负性的细胞因子组成的网络的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 TGFβ1)是目前已知的作用最强的血细胞增殖的负调控因子,多种正常血细胞如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均能产生TGFβ1,它不仅能刺激成纤维细胞的生长,修复创伤,还能调节造血,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目前大多研究开展的是对COX-2、bFGF、TGF β1及VEGF这四种因子单个或两三个因子进行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但理论创新不足,应用范围有限,而本研究通过检测白血病细胞COX-2、bFGF、TGF β1及VEGF基因表达与白血病患者血清COX-2、bFGF、TGF β1及VEGF水平的变化情况,同时对四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予以研究,分析各检测指标在白血病的临床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探讨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与血管生成的关系。第一部分:COX-2、bFGF、TGFβ1及VEGF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其意义目的检测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AL)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COX-2、FGF、TGF β1、VEGF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各检测指标在A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在安康市中心医院就诊的90例AL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该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40例为正常对照,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COX-2、bFGF、TGFβ1及VEGF的含量,并对AL患者进行治疗前、后两个不同阶段的动态检测;对于AL患者,采用骨髓涂片在显微镜下按常规分类计数200个有核细胞,计算原始加幼稚细胞比例的方法进行诊断。结果1.初诊时,AL组的血清COX-2含量出现显着升高的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t/χ2=6.082).2.初诊时,AL组的血清bFGF含量出现显着升高的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χ2=820.000)。3.AL组初诊时血清TGFβ1含量明显减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χ2=860.000)。4.初诊时,AL组的血清VEGF含量出现显着升高的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t/χ2=4133.000).5.治疗前AML组血清bFGF、COX2、VEGF及TGFβ1水平与ALL组患者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586,χ2=1077.000;P=0.646, χ2= 2906.500; P=0.986,χ2=1135.500; P= 0.729 χ2=2919.000)。6.患者接受2至3个疗程的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时,患者血清TGFβ1含量逐渐恢复到正常数值,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5,χ2=3774.000)。7.患者接受2至3个疗程的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时,血清bFGF、COX2及VEGF含量出现显着降低的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806,χ2=3756.000;;P=0.868,χ2= 2173.500;P=0.905,χ2= 2181.000).8.患者接受2至3个疗程的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时,bFGF、COX2、 VEGF及TGFβ1水平与治疗前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1,F=61.802;P<0.001,F=1342.108;P<0.001,F=458.935;P<0.001, F=1349.146)。9.AL初诊患者治疗前血清bFGF、COX2及VEGF水平与骨髓始加幼稚细胞数呈正相关(分别为R=0.0.303,P=0.005;R=0.435,P<0.001;R=0.293,P=0.006),而TGFβ1水平与骨髓始加幼稚细胞数呈负相关(R=-0.379, P<0.001)。10.AL初诊患者治疗前血清bFGF、COX2及VEGF水平与TGFβ1水平比较均呈负相关(分别为R=-0.401,P<0.001;R=-0.578,P=0.001;R=-0.388,P<0.001)。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研究表明,促血管生成因子COX-2、VEGF及bFGF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含量显着增加,化疗后完全缓解组患者血清COX-2、VEGF及bFGF含量显着下降,而血清TGF β1水平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含量明显减低,而化疗后完全缓解组患者血清TGFβ1含量显着升高,提示血管生成可能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因此,动态监测AL患者血清COX-2、bFGF、TGFβ1及VEGF水平,可作为急性白血病病情进展的重要参考指标。第二部分:COX-2、bFGF、TGFβ1及VEGF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表达及其意义目的检测不同分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不同发展阶段血清COX-2、bFGF、TGFβ1及VEGF的变化,对它们在CML的诊治和术后干预中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以在安康市中心医院就诊的50例初诊CML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该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40例为正常对照,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COX-2、bFGF、 TGFβ1及VEGF的含量,并对CML患者进行治疗前、后两个不同阶段的动态检测;对于AL患者,采用骨髓涂片在显微镜下按常规分类计数200个有核细胞,计算原始加幼稚细胞比例的方法进行诊断。结果1.初诊时,CML组各期患者的血清COX-2含量显着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χ2=34.862)。2.初诊时,CML组各期患者的血清bFGF含量显着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01,t/χ2=820.000)。3.CML组各期初诊时血清TGFβ1含量明显减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χ2=1289.000);4.初诊时,CML组各期患者的血清VEGF含量显着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χ2=1402.000)。5.治疗前CML组急变期患者血清bFGF、COX2及VEGF水平较慢性期患者增高,而TGF β 1水平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1,t/χ2=-6.974; P<0.001,t/χ2=485.000;P<0.001,t/χ=465.000; P<0.001,t/χ2=55.000));26.治疗前CML组加速期患者血清bFGF、COX2及VEGF水平较慢性期患者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GFβ1水平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1,t/χ2=6.117;P<0.001,t/χ2=575.000;P<0.001,t/χ2= 445.000;P<0.001,t/χ2=65.000)。7.经过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包括完全血液学缓解、完全遗传学缓解及完全分子学缓解)(CR)时,血清bFGF、COX2及VEGF含量明显下降,而TGFβ1含量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950,t/χ2=-0.063;P=0.983,t/χ2=1518.000; P=0.584, t/χ2=1468.500;P=0.742,t/χ2=1299.000)。8.患者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未达到缓解(包括部分缓解、血液学复发和耐药)时,血清bFGF、COX2、VEGF及TGFβ1水平与CR组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1,t/χ2=-28.355;P<0.001,t/χ2=630.000;P <0.001,t/χ2=137.000;P<0.001,t/χ2=123.000)9.CML初诊患者治疗前血清bFGF、COX2及VEGF水平与TGFβ1水平呈负相关(分别为R=-0.315,P=0.026;R=-0.330,P=0.020;R=-0.632,P<0.001)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CML患者初诊时存在COX-2、VEGF及bFGF的高表达,TGFβ1在CML初诊时存在低表达,经过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时,血清COX-2、VEGF、bFGF及TGFβ1含量基本恢复正常,提示与CML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根据以上研究,说明动态监测CML患者血清COX-2、bFGF、TGFβ1及VEGF水平,可作为CML病情进展的重要参考指标。第三部分:白藜芦醇对K562细胞COX-2、bFGF、TGFβ1及VEGF基因表达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COX-2、bFGF、TGFβ1及VEGF对人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白藜芦醇(Res)及伊马替尼(IM)对K562细胞进行干预,通过MTT法、台盼蓝染色、Hoechst 33258染色及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同时将K562细胞株分为空白对照组、IM单药组(0.1μmol/L、0.2μmol/L)、Res单药组(50μmol/L);100μmol/L)、200μmol/L)、IM联合Res组(IM0.1μmol/L+Res 50μmol/L、IM 0.1μmol/L+Res 100μmol/L、IM 0.1μmol/L+Res 200μmol/L、IM 0.2μmol/L+Res 50μmol/L、IM 0.2μmol/L+Res 100μmol/L、IM 0.2μmol/L+Res 200μmol/L)。采用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其给药后COX-2、bFGF、TGFβ1及VEGF的变化。结果:1、细胞抑制率随白藜芦醇及伊马替尼药物浓度的增高而呈上升趋势,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独使用白藜芦醇或者伊马替尼相比,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0μmol/mL白藜芦醇+200μmol/L伊马替尼组细胞的抑制率最高;随着时间的延长,白藜芦醇与伊马替尼联合作用组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增高,且当作用72 h时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最高。2、台盼蓝拒染实验检测两种药物联合运用后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表明,各联合用药浓度组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均高于单用白藜芦醇组和伊马替尼组,且当用200μmol/ml白藜芦醇+0.2μmol/L伊马替尼作用K562细胞时细胞的凋亡率最高;随着时间的延长,白藜芦醇与伊马替尼联合作用后使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高,且当作用72 h时细胞凋亡率为最高。3、采用伊马替尼及白藜芦醇对CML细胞株caspase-3进行检测发现,随着白藜芦醇或伊马替尼浓度升高,其caspase-3活性逐渐增强。4、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单用白藜芦醇及单用伊马替尼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均具有凋亡作用,而随着白藜芦醇浓度的增加,K562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增高;随着伊马替尼浓度的增加,K562细胞的凋亡率逐渐上升。5、Hoechst 33258染色实验检测显示单用白藜芦醇及单用伊马替尼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均具有凋亡作用,而随着白藜芦醇浓度的增加,K562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增高;随着伊马替尼浓度的增加,K562细胞的凋亡率逐渐上升。6.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0.2μmol/L伊马替尼组的COX-2、bFGF及VEGF的表达量明显降低,而TGFβ1 mRNA的表达均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用200μmol/mL白藜芦醇±0.2μmol/L伊马替尼联合作用于K562细胞后,细胞中TGFβ1 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而COX-2、bFGF及VEGF mRNA的表达均显着降低,与对照组和0.2μmol/L伊马替尼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 白藜芦醇及伊马替尼对白血病K562细胞株均具有促进凋亡作用,其联用可明显增加其凋亡率。对血管生成具有抑制作用的白藜芦醇能够增加TGFβ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减低COX-2、bFGF及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K562的凋亡,间接反映血管生成在白血病中的作用。

夏雷鸣[8](2013)在《初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PTEN、BMI-1、BCR-ABL与Sokal分期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起源于多能干细胞的肿瘤增殖性疾病[1]。该病发病率约为占成人白血病中的15%,多发生于45-55岁的中年人。Sokal积分是目前常用的慢粒预后评价标准。Sokal积分将患者分为高、中、低三个危险度分组。但是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常常会出现疗效与危险度分层不相符的现象。新的研究认为在慢粒急变期患者中超过80%的患者存在除Ph染色体以外的遗传学异常[2]。Cortes等[3]认为慢粒细胞异常程度的高低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初期的分子异常检测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患者的个体化分子水平检测及预后都有重要指导作用。对象和方法自2011.10开始收集就诊我院,经临床、骨髓涂片及细胞遗传学确诊CML的初治患者35例,按照Sokal积分进行分组,得出高危组9例,中危组12例,低危组14例。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分期病人骨髓中PTEN、BMI-1、BCR-ABL的表达量,分析Sokal分期与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患者按照Sokal分期分为高、中、低危三组,BMI-1、PTEN、BCR-ABL三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在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经过Sokal分期的各期预后相关基因表达与分期间无相关性。结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白血病,BCR-ABL是现今CML研究最为热点和深入的基因,CML的发病机理现在认为是染色体水平的t(9;22)(q34;q11),这种转位导致了BCR-ABL融合基因,慢粒细胞的BCR-ABL产物通常是P210,P210具有增强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改变了细胞多种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和细胞微丝肌动蛋白的功能,是细胞失去对周围环境的反应,并抑制凋亡。穆会君等[4]发现,CML患者由慢性期发展到急性期往往伴随着BCR-ABL mRNA水平的明显升高。实验中CML急变患者外周血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是初发患者的4.27倍,提示其在CML由慢性期向急性期转变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是预后不良的指标。PTEN是一个高度保真的抑癌基因,PTEN基因能够抑制肿瘤增殖,诱发凋亡,同时调控多种凋亡分子,阻滞细胞周期,降低肿瘤侵袭性,现多认为PTEN通过抑制多种信号转导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浸润、侵袭及转移[5]。Peng等[6,7]发现在CML中白血病干细胞的PTEN基因由BCR-ABL诱导下调,同时PTEN缺失导致CML的进展。过量表达PTEN基因可以延缓慢粒的进展,延长试验中动物模型的生存期。此外,PTEN基因抑制白血病干细胞并使白血病细胞的细胞周期终止。PTEN基因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发挥关键作用,是重要的预后良好指标。BMI-1是转录因子polycomb家族基因中的一种,在调控正常细胞以及白血病干细胞增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BMI-1的表达可能与恶性程度有关[8]。Mohty等[9]研究发现BMI1可能是CML的内在异质性的生物标志物,其诊断测量可以帮助预后判断。现在临床上仍然在沿用Sokal及Hasford两套标准,其中预后指标只有年龄、脾脏大小、外周血等简单指标,没有包含已被证实与预后密切相关的基因、染色体,随着分子遗传学的进展,对疾病机理认识的深入,原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在实际工作中,也往往会有Sokal积分提示预后良好的很快急变,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或者不敏感等现象出现。在临床工作中不能对疾病做出相对准确的预后,这是困扰临床选择治疗方案的大问题。所以建立新的全面、稳定的预后标准体系势在必行。伴随着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大量与肿瘤相关的分子水平变化被发现,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明确,使得从分子水平解释不同疾病间差异以及同种疾病间不同个体差异成为可能,建立在包含基因、染色体水平上的新预后体系更能准确区分疾病危险度。本实验中按照Sokal分期将患者进行分组,选取已经得到证实的与预后密切相关的抑癌及癌基因,分别检测各组的基因表达水平,经统计学分析软件处理后发现高、中、低危各组间均无差异,说明Sokal积分不能从基因水平上区分患者危险程度,作为初治时预后指标存在较大缺陷。因为Sokal积分体系源自伊马替尼前的临床总结,在现今伊马替尼得到广泛应用的情况下可能临床指导作用得到弱化。2011年欧洲白血病协作网提出了EUTOS分期[10],该分期是基于伊马替尼治疗的患者,目前对于该分期标准也存在较大争论[11-13]。包含有相关基因的预后评价体系可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远期预后。

梁晔[9](2012)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02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102例非急变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9月到2011年12月102例连续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IM)治疗的非急变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定期复查血常规,骨髓细胞学,骨髓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检查。统计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R)率及完全分子生物学反应(CMR)率,并统计6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率,6年无疾病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率;对用药后的常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总结,了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效果。结果1、102例非急变期CML患者接受IM治疗,接受治疗时处慢性期86例,加速期16例。CP组获CHR中位时间3(1-26)个月,18个月的CHR率为98%。AP组获CHR中位时间7(3-28)个月。2、CP组患者中共41例连续使用IM治疗大于24个月,其中38例获CCR(24例在治疗12个月时获CCR,9例在12-18个月获CCR,5例经增加剂量至600mg/d,分别在第24个月,26个月,26个月,36个月,36个月时获CCR)。1例达PCR,1例于36个月时失去CCR。1例治疗失败进展为BC后死亡。12个月时的CCR率为58.5%(24/41),18个月时的CCR率为80.4%(33/41),18个月时的CMR率为51.2%(21/41)3、86例CP组患者6年总生存(OS)率为96.5%,6年无疾病进展生存(PFS)率为93.0%。4、AP组患者中共5例使用IM治疗大于24个月,经初始400mg/d治疗失败,增加IM剂量至600mg/d-800mg/d,仍治疗失败。3例患者改用第二代TKI(尼洛替尼800mg/d)治疗,1例已达CMR,均存活;余2例未使用尼洛替尼治疗,1例于IM治疗71个月时急变死亡,1例仍存活。5、所有患者治疗后的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多可耐受,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最常见为水肿。结论1、IM治疗CML慢性期患者CCR率高,疗效较好,但CML加速期,CCR率低,疗效不佳。对初治CML患者,应尽早使用IM。2、CML慢性期患者获得的CCR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提高。3、IM治疗CML患者可延长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期。4、对使用IM治疗的CML患者进行规律监测,可尽早发现治疗失败患者,及时更改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5、IM治疗CML患者,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许晓华[10](2012)在《钙调素拮抗剂枸橼酸汉防已甲素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约占成人白血病的15%-20%,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CML患者存在Ph染色体,即9号染色体c-ab1癌基因易位到22号染色体bcr基因处,形成bcr-abl融合基因,bcr-abl融合基因编码BCR-ABL融合蛋白,该蛋白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促进细胞异常增殖,导致CML的发生和发展。伊马替尼(Imatinib)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CML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并于2001年获美国FDA批准成为治疗CML的一线药物。然而,已有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资料显示,伊马替尼虽然对CML慢性期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却对急变期CML疗效较差,而且随着伊马替尼的广泛应用,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出现耐药。研究认为分子靶向药物对急变期CML无效主要与其致病基因bcr-abl发生突变有关,如T315I突变。T315I突变患者不仅对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耐药,对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达沙替尼(Dasatinib)和尼洛替尼(Nilotinib)也耐药。近年来,随着对白血病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的深入,发现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a stem cell, LSC)不仅是CML对分子靶向药物耐药的关键因素,而且在白血病起始和复发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LSC是CML长期缓解和治愈的主要障碍之一。CML患者要获得长期缓解和治愈,必需清除这些白血病干细胞。因此,筛选和鉴定白血病干细胞治疗性药物靶标,阐明其作用分子机制,以及研发相应药物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抗肿瘤药物大多存在毒副反应大,价格昂贵等不足,因此寻找高效低毒价廉的抗肿瘤药物和方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已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TD)又名粉防己碱,是从防已科千金藤属植物粉防己(Stephamia tetrandra S. Moore)块根中提取的一种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是一种钙调素拮抗剂,对多种肿瘤细胞株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有文献报道钙离子/钙调素依赖的蛋白激酶Ⅱγ(CaMKⅡ γ)在很多肿瘤细胞中呈异常表达,研究发现CaMKⅡγ在髓系白血病细胞中呈异常激活状态并调节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汉防己甲素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和多药耐药株K562/ADM细胞体内外均有较好的抗增殖和逆转多药耐药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以K562细胞及伊马替尼耐药的K562R细胞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原代细胞为研究对象,探讨钙调素拮抗剂枸橼酸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 citrate, TTDC)体内外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第一部分:枸橼酸汉防己甲素抑制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的体外研究目的:检测枸橼酸汉防己甲素对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方法:用TTDC处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和K562R细胞)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原代细胞,采用MTT检测处理前后对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Wright-Giemsa染色观察细胞的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DNA含量及细胞凋亡;甲基纤维素克隆形成试验检测TTDC对白血病细胞克隆的增殖抑制作用;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BCR-ABL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结果:不同浓度(0~16μg/m1)的TTDC分别作用于K562细胞和K562R细胞24h、48h、72h能显着抑制K562细胞和K562R细胞的增殖,其作用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TTDC对K562细胞和K562R细胞在48h IC50分别是2.78μg/ml和3.51μg/ml,同样TTDC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原代细胞也具有增殖抑制作用而对正常造血细胞没有明显抑制作用。TTDC处理K562R细胞出现凋亡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和凋亡细胞比例的增加,K562R细胞经1.0μg/ml、2.0μg/ml、4.0μg/ml和8.0μg/mlTTDC分别处理48h后,早期凋亡细胞比例分别为3.1%,7.3%,50%和76%,呈明显递增趋势,甲基纤维素克隆形成试验结果显示TTDC能抑制CML细胞克隆形成,同时观察到经TTDC作用后P210BCR-ABL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结论:TTDC能够抑制K562细胞和K562R细胞的增殖,其作用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原代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具有抑制作用而对正常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抑制作用不明显;TTDC对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与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CML关键性分子P2108CR-ABL蛋白的表达有关。第二部分枸橼酸汉防己甲素抑制伊马替尼耐药的K562R细胞增殖的体内研究目的:观察枸橼酸汉防己甲素抑制伊马替尼耐药的K562R细胞移植瘤的生长及其安全性。方法:用BALB/C nu/nu裸鼠建立伊马替尼耐药的K562R细胞的异种移植瘤模型,皮下接种K562R细胞浓度为2×107/0.2ml,待肿瘤体积为50-100mm3时分成对照组和给药组,给药组伊马替尼和TTDC均口服给药剂量为100mg/kg,每日三次连续给药10天,饲养至35天。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观察伊马替尼、TTDC治疗组和对照组荷瘤裸鼠的抑瘤效果及其副作用。结果:裸鼠在接种K562R细胞后第3-5天,腋下就能摸到米粒大小的瘤块,提示荷瘤裸鼠建模成功,本研究分两批进行,实验动物共25只,成瘤率为100%,伊马替尼给药组存活率7/7(100%),其中3只荷瘤裸鼠的肿块消失,无瘤生存率为3/7(42.9%);而对照组3只裸鼠因肿瘤负荷过大死亡,存活率3/6(50%)。至给药后35天,对照组和伊马替尼给药组存活裸鼠平均肿瘤重量分别为2.24±0.25g和1.02±1.23g,对照组大于伊马替尼组。TTDC给药组6只荷瘤裸鼠的肿瘤生长均得到抑制,其中5只肿瘤消退,1只明显缩小,存活率6/6(100%),无瘤生存率达5/6(83.33%),抑瘤率为91.60%;而对照组6只裸鼠的肿瘤均继续生长,其中一只裸鼠因肿瘤负荷过大死亡,存活率5/6(83.33%),至给药后35天,对照组和TTDC组存活的荷瘤裸鼠平均肿瘤重量分别是2.20±0.77g和0.135±0.32g,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在TTDC给药期间,裸鼠一度体重低于对照组,但后又缓慢增长,裸鼠无脱发,食欲、活动能力、精神状态良好,提示TTDC对BALB/c-nu/nu裸鼠没有明显的毒副反应。结论:TTDC在裸鼠体内对伊马替尼耐药的K562R细胞的异种移植瘤具有良好的抑瘤作用,在实验期间裸鼠没有出现明显的毒副反应。第三部分枸橼酸汉防己甲素抑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机制的研究目的:研究枸橼酸汉防己甲素抑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CaMKⅡγ、pCaMKII γ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用流式细胞分选仪分选CD34+CD38细胞,应用基因转染技术建立CaMKⅡ γ高表达稳转细胞(转染pcDNA3.1-CaMKII y-EGFP质粒的K562细胞),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aMKⅡ γ的亚细胞定位,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aMKⅡ γ在细胞周期中的表达。结果:pCaMKⅡ γ激酶在5例CML急变期患者的细胞中呈高表达,同时伴有β-catenin表达水平的增高,而在6例慢性期患者的细胞中两者表达水平均较低,甚至不表达。CaMKⅡ γ激酶在CD34+CD38-的CML细胞群中呈异常激活和高表达状态,而在CD34-的CML细胞群和正常脐血CD34+CD38-细胞群中呈低表达。在高表达CaMKⅡγ的K562细胞中CaMKⅡ γ荧光信号在S/G2期达到最高,细胞周期的检测中也发现转染pcDNA3.1-CaMKII y-EGFP质粒的K562细胞在G2/M期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经0-4μg/mlTTDC处理K562R细胞48小时后发现随着TTDC药物浓度的增加pCaMKⅡ γ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并呈现与(3-catenin蛋白表达量下降同步,而CaMKⅡ γ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pCaMKⅡ γ激酶在CML急变期患者的原代细胞和CD34+CD38-的CML细胞群中呈异常高表达,并与β-catenin呈同步表达;根据CaMKⅡ γ激酶的亚细胞定位和不同细胞周期的表达量,推测其与CML细胞增殖相关;TTDC可以通过抑制磷酸化的CaMKⅡ γ激酶活性并同步下调β-catenin蛋白发挥抗白血病作用;推测CaMKⅡ γ激酶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间可能存在相互联系。

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后影响生存率时间的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后影响生存率时间的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国产与进口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2)合并T315I突变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病例和方法
    1.1 疾病纳入标准
    1.2 疾病排除标准
    1.3 病例基本资料
    1.4 临床分组
    1.5 疾病确诊标准、分期标准及有效性评估
    1.6 TKI治疗策略调整及治疗反应监测
    1.7 诊断、TKI耐药前治疗及疗效标准
    1.8 两组患者TKI药物选择
    1.9 两组患者化疗方案的选择
    1.10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1.11 CML的预后评估
    1.12 方法
    1.13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
    2.2 BCR-ABL激酶区点突变
    2.3 合并T315I突变的CML患者临床资料
    2.4 30例合并T315I突变的患者临床资料数据分析
    2.5 30例合并T3151突变患者的TKI选择分布图
    2.6 检测出T3151突变时,患者所应用的TKI类型
    2.7 30例合并T315I突变患者的治疗选择及生存
3.讨论
    3.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3.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发展史
    3.3 克隆演变(Ph-CE)
    3.4 ABL点突变及二代测序
    3.5 影响T315I突变的因素分析
    3.6 T315I突变的治疗及疗效分析
    3.7 TKI序惯治疗下的换药时机及无进展生存的展望
    3.8 小结
中英文缩略语名词对照
参考文献
成果
致谢

(3)慢性髓系白血病进展期患者的临床指标及治疗与其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引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干扰素在慢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慢性髓性白血病进展期患者发生ABL激酶区突变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髓性白血病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影响慢性髓细胞白血病TKIs疗效的临床和分子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早期分子学反应对一线伊马替尼治疗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长期生存影响
    引言
    病例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探究一线伊马替尼治疗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发生事件的影响因素
    引言
    病例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及原研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初发CML-CP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
    引言
    病例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3Q26重排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引言
    病例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致谢

(6)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星形细胞瘤的克隆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克隆演化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临床治疗
        1.1.3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1.1.4 人基因组DNA重测序
        1.1.5 测序数据结果分析
    1.2 结果
        1.2.1 变异检测结果
        1.2.2 体细胞突变和亚克隆结构检测
    1.3 讨论
        1.3.1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与费城染色体(Ph)
        1.3.2 费城染色体(Ph)与DNA损伤修复
        1.3.3 染色体不稳定(CIN)基因与费城染色体(Ph)
        1.3.4 克隆演化与CML疾病进展
    1.4 小结
二、星形细胞瘤克隆演化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临床治疗
        2.1.3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2.1 肿瘤组织中存在的分子遗传学变异
        2.2.2 肿瘤体细胞突变和亚克隆结构检测
    2.3 讨论
        2.3.1 低级别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
        2.3.2 星形细胞瘤与克隆演化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DNA损伤及修复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白血病细胞COX-2、bFGF、TGFβ1及VEGF基因表达与白血病患者血清COX-2、bFGF、TGFβ1及VEGF测定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COX-2、bFGF、TGFβ1及VEGF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OX-2、bFGF、TGFβ1及VEGF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白藜芦醇对K562细胞COX-2、bFGF、TGFβ1及VEGF基因表达的影响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初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PTEN、BMI-1、BCR-ABL与Sokal分期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总结
对课题的进一步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文章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0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及中文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钙调素拮抗剂枸橼酸汉防已甲素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插图和附表清单
目录
1 绪论
2 枸橼酸汉防已甲素抑制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的体外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1.1 细胞株
        2.2.1.2 主要实验设备
        2.2.1.3 主要试剂和配方
        2.2.1.3.1 主要试剂
        2.2.1.3.2 主要溶液配制方法
        2.2.2 实验方法
        2.2.2.1 细胞培养
        2.2.2.2 原代骨髓或外周血标本单个核细胞分离
        2.2.2.3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
        2.2.2.4 Wright-Giemsa染色
        2.2.2.5 Annexin V/PI荧光双染-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
        2.2.2.6 PI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DNA含量
        2.2.2.7 甲基纤维素克隆形成试验
        2.2.2.8 Western Blot相应蛋白检测
        2.2.2.8.1 细胞总蛋白提取方法
        2.2.2.8.2 BCA法蛋白定量
        2.2.2.8.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转膜、杂交、成像
        2.2.3 统计分析方法
    2.3 结果
        2.3.1 TTDC抑制K562细胞增殖
        2.3.2 TTDC抑制K562R细胞增殖
        2.3.3 TTDC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原代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2.3.4 TTDC对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生长抑制作用
        2.3.5 Wright-Giemsa染色观察TTDC诱导K562R细胞凋亡
        2.3.6 流式细胞仪检测TTDC诱导K562R细胞凋亡
        2.3.7 TTDC对细胞DNA含量的影响
        2.3.8 TTDC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2.3.9 TTDC抑制白血病细胞克隆的形成
        2.3.10 TTDC对BCR-ABL蛋白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3 枸橼酸汉防已甲素抑制伊马替尼耐药的K562R细胞增殖的体内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1.1 细胞株
        3.2.1.2 实验动物
        3.2.1.3 主要试剂与药品
        3.2.1.4 主要实验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2.2.1 细胞培养
        3.2.2.2 动物实验条件
        3.2.2.3 实验药物配制
        3.2.2.4 荷人白血病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3.2.2.5 实验分组、给药方法、剂量和给药时间
        3.2.2.6 观察指标
        3.2.2.7 动物处死
        3.2.2.8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荷瘤裸鼠的建立
        3.3.2 伊马替尼对裸鼠体内K562R细胞异种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3.3.3 TTDC对裸鼠体内K562R细胞异种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3.4 讨论
    3.5 小结
4 枸橼酸汉防已甲素抑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机制的初步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材料
        4.2.1.1 细胞株
        4.2.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4.2.1.3 主要实验设备
        4.2.1.4 常用缓冲液
        4.2.2 实验方法
        4.2.2.1 细胞培养
        4.2.2.2 CML患者骨髓及正常脐血标本单个核细胞分离
        4.2.2.3 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分选CD34~+CD38~-细胞
        4.2.2.4 细胞总蛋白提取方法
        4.2.2.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转膜、杂交、成像
        4.2.2.6 细胞转染
        4.2.2.7 观察转染pcDNA3.1-CaMKⅡγ-EGFP质粒的K562细胞内CaMKⅡγ的亚细胞定位
        4.2.2.8 PI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4.3 结果
        4.3.1 CaMKⅡγ激酶和β-catenin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
        4.3.2 CaMKⅡγ激酶在CD34~+CD38~-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
        4.3.3 CaMKⅡγ在转染pcDNA3.1-CaMKⅡγ-EGFP质粒的K562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
        4.3.4 CaMKⅡγ对转染pcDNA3.1-CaMKⅡγ-EGFP质粒的K562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影响
        4.3.5 TTDC作用K562R细胞后磷酸化CaMKⅡγ(pCaMKⅡγ)的表达水平
        4.3.6 TTDC作用K562R细胞后β-catenin蛋白表达量变化
    4.4 讨论
    4.5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后影响生存率时间的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产与进口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的比较[D]. 刘影. 郑州大学, 2020(02)
  • [2]合并T315I突变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疗效分析[D]. 陈晨.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3]慢性髓系白血病进展期患者的临床指标及治疗与其预后的关系[D]. 陈世超. 郑州大学, 2018(01)
  • [4]慢性髓性白血病进展期患者发生ABL激酶区突变的分析[D]. 钱丽.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1)
  • [5]影响慢性髓细胞白血病TKIs疗效的临床和分子学研究[D]. 植立婷. 苏州大学, 2016(01)
  • [6]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星形细胞瘤的克隆演化研究[D]. 杨付花.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2)
  • [7]白血病细胞COX-2、bFGF、TGFβ1及VEGF基因表达与白血病患者血清COX-2、bFGF、TGFβ1及VEGF测定及其意义[D]. 王晓军.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8]初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PTEN、BMI-1、BCR-ABL与Sokal分期的相关性研究[D]. 夏雷鸣.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1)
  • [9]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02例临床分析[D]. 梁晔.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9)
  • [10]钙调素拮抗剂枸橼酸汉防已甲素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许晓华. 浙江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影响 CML 爆炸后生存时间的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