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残土基础施工脱水技术研究

花岗岩残土基础施工脱水技术研究

一、花岗岩残积土基础施工降水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彦[1](2021)在《基底花岗岩残积土软化影响及变形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花岗岩残积土是一种特殊土,具有遇水软化、易扰动等特性,对工程影响较大。对于广州地区的深基坑开挖,经常存在基底附近为花岗岩残积土的情况,因此本文以广州新建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工程马头庄站为背景,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系统地研究了基底花岗岩残积土软化的影响,并进行了一系列优化分析。结论如下:基底残积土软化1 m时,桩体最大水平位移、坑外地表最大沉降分别比标准工况下增大13.49%、9.65%,影响较大;适当地改变围护桩的桩径、桩间距,可以有效地控制基底残积土软化所带来的影响,而改变围护桩的插入比则对其控制效果较差,尤其是当插入比达到0.83后,其效果就变得不再明显。此外本文还基于基底软化工况下的优化分析,列举了部分减小基底软化影响的控制措施,希望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莫暖娇,刘鑫[2](2021)在《花岗岩残积土地层基坑降水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花岗岩风化残积土具有特殊的工程特性,其遇水后容易导致土体强度丧失、软化、崩解,引发地质灾害,常常给工程建设带来巨大的风险和经济损失。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通过理论计算和现场监测结果对比分析,对花岗岩残积土地区基坑降水和分步开挖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应适当增加止水帷幕深度、预埋注浆管、加强降水管理和及时封底等结论,对广州地铁的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为其他城市类似条件下的地铁基坑建设提供参考。

邓沛宇[3](2020)在《风荷载作用下的残积土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受地形制约和经济考量,我国的内陆山区风电场多坐落于整平的山顶,风力发电机基础边缘距场地边缘空间有限,在运营过程中将会对边坡产生扰动,增大边坡滑动的风险。特别是在我国南部的山区,分布有大量残积土覆盖层,边坡本身就极不稳定,在风力发电机基础扰动下极易发生滑坡灾害。为此,本文以黄家仑地区的残积土边坡为研究对象,开展一系列的试验研究。首先,根据黄家仑地区的残积土的成因和土体的物理特性指标对土体进行了定性和分类,对其土性进行了研究。随后整理了黄家仑地区的风速监测数据,将其主要风速对应的风荷载作用于缩尺模型上,得出了动三轴试验中的动荷载输入数据,并对重塑土样进行了室内动静三轴试验,对不同工况的残积土样的抗剪强度、内摩擦角、粘聚力、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等数据进行了研究。最后整理所得的力学参数,利用FLAC3D软件建立了三种工况下的黄家仑的风电基础-边坡模型,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体中粒径大于0.5mm的土粒质量占土体总质量的土体总质量的73.5%,大于界限值35%,属于砂砾质土;根据液塑限试验的结果表明土体的液塑限指数为12.44,10<IP<17,此残积土属于粘性土,根据钻孔揭露土层下的基岩为砂岩,所以黄家仑地区的残积土为砂砾质粘性泥砂岩残积土。(2)围压将会影响固结度对土体抗剪强度的提升,并且围压越大,这种削弱越明显;并且由于粒子间距的压缩导致粒子间吸引力大幅提高,固结后的试样粘聚力大幅提高。(3)孔隙水压力在动荷载加载前期将会对土体起到支撑作用,但由于孔隙水的润滑作用,试验的应力达到阈值后,试样会出现空载现象,微观结构会加速破坏;围压的改变对皇家仑地区的残积土的动弹性模量影响较小,不同深度的土体弹性模量可以默认为同一数值。(4)风力发电机基础震动下的边坡位移以x方向为主,并沿基础中心向边坡边缘的中轴线分布;扩大边坡顶面来拉大基础边缘和边坡表面距离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边坡位移,但是效果有限;土工格栅能够很好的约束边坡的位移,并且能改变整个边坡土体的受力状态,但是土工格栅受其作用机理影响,在靠近边坡顶部,上覆土体较少的位置和土体的相互作用力较小,不能起到良好的支护作用。

方文凯[4](2020)在《花岗岩残积土高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支护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州香山湖工程19号地块规划为12栋32层高层建筑及配套小区道路,北侧为一山体斜坡,斜坡总体长度达480m,边坡规模大。修建建筑物,根据建筑红线位置需要进行人工开挖山体,形成43m65m高的人工边坡。广州地区特殊的工程地质条件,土层性质特殊,上覆土层主要为残积土、强风化花岗岩雨水易崩解。而该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达到2000mm,夏季极端强对流天气常常出现,台风期间部分地区每小时降水量超过400mm,对人工边坡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开展该人工边坡支护方案的合理设计,确保人工边坡的稳定,对保证边坡坡脚处的高层建筑及相关配套设施、以及人类生命及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现场勘察、室内试验,查阅广州地区边坡支护相关的资料,运用数值模拟方法、极限平衡方法,对该人工边坡的支护方案及其稳定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有:(1)对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对花岗岩残积土地区边坡支护方案设计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分析整理。同时,分析本工程具体要求及拟建建筑物北侧边坡开挖界限范围。总结了广州本地相似工程支护方案选用及支护参数选择。了解与边坡工程、支护设计方面的规范要求。(2)开展了人工边坡的稳定性分析。运用数值法FLAC3D软件结合强度折减法,研究了开挖界限后的人工边坡的应力应变状态及稳定性,同时采用极限平衡法Slope/W软件对人工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以判断人工边坡的稳定状态。(3)针对人工边坡的实际条件,提出了三阶段设计方法,即先从坡体形态进行优化,然后进行锚杆参数以及抗滑桩设计方案优化。(4)对人工边坡进行坡体开挖的坡体形态优化,优化参数为边坡坡比、边坡坡级进行优化筛选。通过FLAC3D软件计算方法,以边坡侧向位移及安全系数值为结果,对比分析各个方案,最终选定边坡坡体形态。(5)边坡锚杆(索)参数、抗滑桩参数优化。选定坡体形态,要对开挖后的边坡进行坡体支护来达到最终的安全性要求。通过设计多种模拟计算方案对锚杆(索)最优锚固角选定、锚杆(索)锚固长度优选、锚杆(索)自由段长度及间距在各个坡级中的最优值进行设计优化。接着对抗滑桩参数:抗滑桩桩长、桩径、抗滑桩布设位置进行设计优化。最终得到边坡支护的优化方案。最终计算分析,设计方案满足规范要求。

许黎明[5](2019)在《厦门花岗岩残积土施工降水对周边环境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花岗岩残积土地区受开挖及降水扰动影响一直为工程界所困扰的问题,特别是工程降水后的沉降变形影响问题。本文以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镇海路~中山站区间降水为工程依托,对其降水过程前后、隧道开挖过程地表沉降变形和周边水位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厦门花岗岩残积土区域降水对周边沉降影响有限,隧道开挖卸荷的影响是主要控制因素。相关的研究对指导厦门花岗岩残积土富水地区降水和隧道开挖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

黄海滨[6](2019)在《深基坑施工对近接地铁盾构隧道变形的影响及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下空间的大开发,不可避免地要在既有建构筑物附近进行施工,涌现出大量的岩土工程新问题。基坑开挖规模、深度越来越大,周边环境越来越复杂,基坑开挖过程中卸载、降水、振动、加载等作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周边环境,引起周边既有建构筑物产生变形、倾斜、隆起、沉降等影响。特别是在地铁盾构隧道周边进行深基坑施工时,由于隧道对这些影响非常敏感,在施工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地铁隧道结构的安全,还要保证地铁运营的安全,因此对于该类深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及监测都有着更高的要求,从而引出了深基坑开挖对近接地铁隧道影响的新课题。本文以此为背景,针对深基坑开挖对地铁盾构隧道影响的特点,采用室内土工试验、模型试验、理论推导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类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控制措施进行系列研究,得到一些有用的结论。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对近接地铁盾构隧道变形影响因素及控制理论、地铁隧道的变形规律进行整理、归纳及总结。根据近接地铁盾构隧道深基坑工程的特点,提出相应近接地铁盾构隧道基坑工程变形控制流程,从周边环境、变形控制标准、变形控制设计、施工过程控制、工后再评估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通过常规室内压缩回弹试验,研究广州典型土体压缩回弹变形特性,对各土样的回弹率、回弹模量与卸荷比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卸荷比是影响回弹变形的关键因素,各种土孔隙比的变化与施加荷载、土样类别等密切相关。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对基坑开挖引起的坑底土体回弹变形量计算公式进行推导,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较为吻合;同时研究了减小坑底土体回弹变形量的措施。为深入研究深基坑开挖对隧道纵向变形的影响,基于纵向等效连续化模型,考虑接头刚度、横向变形等关键因素对盾构隧道纵向等效刚度有效率的影响,并进行修正推导相关计算公式。根据相似理论,采用模型试验对隧道纵向等效刚度有效率取值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考虑隧道与土体的相互作用,采用双面弹性地基梁模型分析隧道纵向变形,建立隧道与地基土之间的耦合方程。最后将所得成果应用于工程实例计算,并与数值计算及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坑底土体回弹变形规律及隧道纵向竖向变形影响规律,应用两种措施来控制基坑开挖引起隧道纵向竖向位移。一种是外部增强加固措施,控制地铁隧道隆起变形的关键在于控制基坑土体回弹变形;另一种是对隧道结构自身进行加固,使隧道具有更大的刚度和承载能力。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结合前面研究成果,对深基坑施工引起隧道变形控制措施进行实例分析和总结研究,最后对施工过程的监测控制进行相关论述。本文结合深基坑工程实例,基于变形控制理论、试验研究及理论推导等成果,探讨该类工程在复杂条件下设计、施工实践及现场实测呈现的新特点及新规律,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研究,可为类似的工程提供相关参考经验。

高亿文[7](2019)在《厦门残积土地层中明挖公路隧道基坑变形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明挖公路隧道基坑通常位于建筑物密集的城市中心地带,基坑周边环境复杂,并常受临近建筑物超载影响。此外,厦门大部分地区分布有较厚的残积土层,其水弱性显着,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受卸载扰动与浸水扰动的影响较大。同时,由于厦门多雨,明挖公路隧道长周期施工过程中容易受到降雨侵袭。因此,厦门残积土中明挖公路隧道基坑的变形特性分析与施工安全评估中,必须要考虑超载与降雨作用的影响。本文结合实际工程,采用数值分析和现场测试等方法,研究了受邻近超载和降雨影响的公路隧道基坑变形特性;探讨围护结构嵌固深度、超载大小及位置、降雨强度和时长以及相关止水措施等因素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采用考虑土与结构共同作用的数值方法研究了紧邻超载的非对称基坑围护结构的受力变形特性。结果表明:对于基坑相对宽度较小的明挖公路隧道基坑,超载不仅增大近超载侧围护结构的受力变形,还会导致远侧围护结构顶部产生远离基坑的位移,进而产生坑外被动土压力,并增大两侧围护结构的挠度;当远超载侧围护结构嵌固深度较小时,超载会进一步增大围护结构的倾斜,使其呈现踢脚式变形;近超载侧围护结构嵌固深度的增加对远超载侧的围护结构挠度及倾斜度有控制作用;超载与基坑距离大于0.5倍开挖深度时,超载对于远超载侧围护结构的影响可以忽略。2、基于Bishop有效应力公式,采用流固耦合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非饱和残积土中基坑开挖受降雨影响的变形特性。结果表明:降雨通过增大基坑附近土体的饱和度,降低残积土的基质吸力,从而导致基坑附近土体抗剪强度减小,增大基坑侧移以及地表沉降。地表沉降及基坑围护结构侧移大小与降雨强度正相关,尤其是日降雨量从20mm增长至80mm的阶段,基坑变形快速增加。基坑变形随降雨时间的增加不断增大,80mm/d的降雨强度下,当降雨时长大于6天后,滑裂面区域土体趋于饱和,滑裂面附近土体有效应力急剧减小,土体抗剪强度显着降低,使得基坑及周边环境变形短时间内发生激增。参数分析表明,在基坑两侧采取隔水措施对于控制基坑变形有显着效果。3、针对厦门西通道石鼓山段明挖公路隧道基坑,开展围护桩、地面沉降、路基沉降等现场测试与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受超载影响区域的围护桩最大侧移较其他区域增加约30%,超载引起围护桩顶部发生向坑内的侧移,顶部最大侧移约9mm;由于基坑较窄,远超载侧受支撑约束,围护桩顶部向坑外发生最大值为8mm的侧移,桩底侧移增大,最大桩底侧移为0.22%,远超载侧围护结构更容易发生踢脚破坏。降雨后基坑围护结构侧移增量较无降雨情况增加约90%。及时加撑可以减缓降雨的影响,加撑后降雨引起的基坑变形增量减小约40%。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受降雨影响后的基坑应及时施工支撑、及时排水、避免超挖等建议,为后续类似基坑提供参考。

李书博[8](2018)在《广佛肇高速花岗岩残积土路基湿度平衡规律与施工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提出花岗岩残积土常被当作填料用于路基的修筑,然而其具有水稳定性较差,结构松散,粘结力小等不良工程性质。广佛肇高速公路沿线段基底和丘陵中分布大量花岗岩,地表花岗岩风化带厚度大。为能直接利用花岗岩残积土填筑路堤同时保证路基长期承载能力。本文通过对花岗岩物理力学特性进行分析,并对花岗岩残积土路基湿度规律以及路基压实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形成相应的路基质量控制措施,对于特殊土路基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首先,对花岗岩残积土的基本土性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广佛肇高速花岗岩残积土中花岗岩节理裂隙发育,风化产物以松散的砂粒为主,孔隙率和吸水率小,膨胀系数不一,且天然含水率高,液塑限大。(2)通过对现场土的湿度特性进行研究发现,广佛肇高速路基土湿度的整体分布特性为粘质土颗粒进气值和残余含水率较大,断面路基土湿度基本上趋于90%以上。花岗岩残积土样的残余体积含水率约为25%⒍30%之间,初始干密度大的花岗岩残积工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3)初始干密度越大的土样,其饱和渗透系数相对较小,呈现递减的趋势。在相同干密度的情况下,花岗岩残积土的导热系数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土样体积比热容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逐渐增大,直至土样趋于饱和而稳定。(4)通过路基回弹模量随含水率变化关系发现,路面结构层设计中路基模量的参数取值应考虑路基长期的模量衰减的变化规律,因此可取平衡湿度对应的模量值作为路面结构层设计的模量参考值。然后,对花岗岩残积土压实控制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花岗岩残积土处于CBR峰值含水率湿度状态时,浸水后干密度衰减幅度最小。(2)以CBR峰值含水率作为花岗岩残积土路基压实控制含水率,便于路基的施工。(3)通过对广佛肇高速公路路基试验段进行压实施工质量控制,现场测试结果表明,以最大承载力为目标的特殊土压实控制新技术,能够保证路基施工质量和路用性能。最后,通过室内与现场对比试验,建立了贯入度PR与CBR、弯沉、承载板静模量Eb、PFWD动模量Ep和压实度K之间的关系,经验证相关系较好,说明DCP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测定路基压实质量的有效方法。

刘昱呈[9](2018)在《高湿花岗岩残积土改性路基填筑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强风化花岗岩残积土作为一种分布范围广、工程性能差的天然土体,在提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基于其改性土作为路基填料的巨大经济潜能,很有必要对其改性方法及填筑技术进行研究。本文以株洲机场大道实际工程为依托,通过理论研究、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石灰、水泥改良花岗岩残积土改性机理、性能变化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形成了一套针对株洲机场大道花岗岩残积土的改良配比及填筑技术。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室内试验对该区花岗岩残积土的化学成分、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土体结构松散、水稳定性差;含水率26%远高于其最佳含水率15.36%,路基压实度无法达标;土体承载比(CBR)小于4%,仅满足93区路基填筑施工要求。(2)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水泥、石灰改性机理及其水化热产生量进行理论分析,后进行室内试验对水泥、石灰消耗水量损失规律进行研究,建立了生石灰改良土的耗水量经验估算公式,并对其可靠性进行了验证。(3)通过大量室内试验对不同改性剂掺量、不同改性剂反应时间下花岗岩残积土物理力学性质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在考虑工程成本、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对改性剂的最佳掺量及摊铺碾压时间进行了确定。(4)通过对室内试验击实功与现场压实机具压实功能的转换,确定不同压实度与不同压实机具下摊铺碾压工艺,得到松铺厚度与压实遍数的数学表达式;确定了花岗岩残积土改性土路基改良施工工艺参数,并以水泥终凝时间为控制参数,得出了机场大道路基填筑工艺参数。(5)运用有限元软件对标准轴载下改性道路的受力变形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下路堤改良厚度下路基顶面弯沉值大小的分析,确定了下路堤改良厚度。对不同车道,不同车载作用下道路受力变形进行了进行了模拟分析,为道路的使用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熊辉[10](2017)在《降水后残积土的力学特性及可注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花岗岩残积土广泛存在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具有独特的物理力学特性。以厦门地铁一号线工程为依托,分析了降水后残积土地层的力学特性及浆液可注性。结果表明:降水后残积土属于高压缩黏土及高压缩性土体,渗透性较小,不属于膨胀性土;浆液可提高填石区土体的强度,达到加固效果,但当浆液比例较大时,增大浆液比例对强度影响不明显。

二、花岗岩残积土基础施工降水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岗岩残积土基础施工降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底花岗岩残积土软化影响及变形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地质条件
    1.2 围护结构
    1.3 施工难点
2 基坑数值模型搭建
    2.1 数值模型建立
    2.2 材料信息
    2.3 施工模拟
3 模拟结果分析
    3.1 与实际监测数据对比
    3.2 基底软化的影响
    3.3 软化1 m工况下的优化分析
        3.3.1 桩径与桩间距的优化
        3.3.2 插入比的优化
4 变形控制措施
5 结论

(2)花岗岩残积土地层基坑降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基坑开挖地下水位变化分析
3 基坑内降水引发的问题及处置措施
    3.1 设置回灌井
    3.2 房屋注浆加固
4 结论

(3)风荷载作用下的残积土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残积土的研究现状
        1.2.1 残积土分类
        1.2.2 残积土的工程特性
        1.2.3 残积土的三轴试验
    1.3 风力机模型试验研究
    1.4 动荷载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研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黄家仑地区残积土的土性特征
    2.1 概述
    2.2 残积土的分类
        2.2.1 按母岩性质分类
        2.2.2 按粒度成分分类
        2.2.3 按塑性指数分类
    2.3 黄家仑地区区域地质环境
        2.3.1 地层情况
        2.3.2 水文地质条件
    2.4 黄家仑残积土物理特性试验研究
        2.4.1 黄家仑地区残积土的颗粒粒径分析
        2.4.2 黄家仑残积土液塑限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黄家仑地区残积土的静力特性研究
    3.1 概述
    3.2 饱和残积土的静三轴试验
        3.2.1 GDS三轴试验仪
        3.2.2 试样的制备
        3.2.3 试验流程
        3.2.4 实验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力发电机基础-地基模型试验
    4.1 概述
    4.2 室内缩尺模型试验
        4.2.1 相似常数的确定
        4.2.2 风力发电机荷载的简化
        4.2.3 模型装置的建立
    4.3 基底压力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黄家仑地区残积土的动力特性分析
    5.1 概述
    5.2 动三轴试验
        5.2.1 实验流程
        5.2.2 动强度分析
        5.2.3 动力特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风力发电机基础-残积土边坡数值模拟
    6.1 引言
    6.2 数值模拟边坡理论
    6.3 数值模型建立
        6.3.1 材料的本构模型
        6.3.2 材料的参数选取
        6.3.3 边界条件和接触条件
        6.3.4 理想边坡模型的建立
    6.4 风力基础震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6.5 基础边缘距边坡顶部距离对边坡坡稳定性的影响
    6.6 土工格栅刚度对支护稳定性的影响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申请专利情况
    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主要专利
致谢

(4)花岗岩残积土高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支护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稳定性计算理论及支护计算理论分析
    2.1 边坡稳定性分析
    2.2 边坡稳定性分析基于FLAC3D软件计算分析原理
    2.3 支护原理分析
第三章 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
    3.1 工程概况
    3.2 气象
    3.3 地形地貌
    3.4 地质构造
    3.5 地层岩性
    3.6 地下水分布
第四章 人工边坡稳定性分析
    4.1 安全标准及计算工况
    4.2 稳定性计算
第五章 边坡支护优化研究
    5.1 边坡支护方案选择
    5.2 阶段一坡体形态设计优化
    5.3 阶段二支护参数优化
    5.4 阶段三抗滑桩优化设计
    5.5 最终优化设计方案确定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厦门花岗岩残积土施工降水对周边环境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镇海路站~中山公园站区间工程地质概况
    (1)降水工程简介
    (2)隧道开挖工法简介
2 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镇海路站~中山公园站区间监测概况
3 结论

(6)深基坑施工对近接地铁盾构隧道变形的影响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深基坑与近接地铁的关系
        1.1.1 地铁的发展及基坑环境问题
        1.1.2 深基坑近接地铁的主要问题
    1.2 基坑变形控制研究现状
    1.3 盾构隧道纵向变形研究现状
        1.3.1 理论分析法
        1.3.2 实测与试验法
        1.3.3 数值模拟法
    1.4 基坑开挖引起坑底土体回弹研究现状
        1.4.1 土体回弹特性研究现状
        1.4.2 土体回弹变形常用计算方法
    1.5 近接地铁隧道的深基坑工程研究进展
        1.5.1 上跨地铁隧道深基坑工程研究现状
        1.5.2 紧邻地铁隧道深基坑工程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近接地铁盾构隧道变形控制体系归纳整理
    2.1 影响近接地铁隧道变形关键因素
        2.1.1 地质条件
        2.1.2 基坑与地铁隧道的位置关系
    2.2 深基坑近接地铁盾构隧道变形控制流程
        2.2.1 近接地铁盾构隧道变形控制流程
        2.2.2 近接地铁盾构隧道变形控制指标
        2.2.3 近接地铁盾构隧道变形预测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坑土体回弹变形特性研究
    3.1 不同土层回弹特性研究
        3.1.1 室内试验
        3.1.2 试验结果分析
    3.2 基坑回弹变形量计算方法研究
        3.2.1 基坑回弹变形量计算公式推导
        3.2.2 工程实测数据验证
    3.3 减小坑底回弹变形量的措施
        3.3.1 基坑降水措施
        3.3.2 土体加固措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基坑施工对地铁盾构隧道纵向变形影响研究
    4.1 基坑施工开挖引起的附加应力
        4.1.1 附加应力理论计算
        4.1.2 基于Mindlin解的隧道纵向附加应力
    4.2 隧道纵向等效刚度研究
        4.2.1 隧道纵向等效刚度修正
        4.2.2 隧道纵向等效刚度有效率模型试验
        4.2.3 基于工程实例计算对比分析
    4.3 基坑开挖引起隧道纵向变形计算
        4.3.1 基于弹性地基梁与土体相互作用的隧道纵向变形计算方法
        4.3.2 工程实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基坑施工引起地铁隧道变形控制措施研究
    5.1 外部增强加固措施
        5.1.1 拉槽开挖+土体加固
        5.1.2 抽条开挖+板锚(桩)支护
    5.2 隧道结构加固措施
        5.2.1 隧道周边注浆加固
        5.2.2 隧道管片加固
    5.3 施工过程监测
        5.3.1 自动化监测系统配置
        5.3.2 自动化监测遵循的原则
        5.3.3 自动化监测测点布置
        5.3.4 监测实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创新及展望
    1.研究结论
    2.创新点
    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厦门残积土地层中明挖公路隧道基坑变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邻近建(构)筑物对基坑的影响研究
        1.2.2 降雨对于残积土地层工程的影响研究
        1.2.3 现有研究的问题和不足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残积土地层中非对称基坑变形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计算模型
    2.3 计算参数及工况设置
        2.3.1 计算参数
        2.3.2 施工工况
    2.4 计算结果及参数分析
        2.4.1 围护结构嵌固深度影响分析
        2.4.2 超载大小的影响分析
        2.4.3 超载位置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降雨作用下残积土地层中基坑变形数值分析
    3.1 引言
    3.2 非饱和残积土力学特性
        3.2.1 残积土基质吸力与土水特征曲线
        3.2.2 残积土中饱和-非饱和渗流分析
        3.2.3 非饱和残积土抗剪强度
    3.3 计算模型及工况
        3.3.1 数值模型
        3.3.2 计算工况
    3.4 计算结果分析
    3.5 参数分析
        3.5.1 降雨强度的影响
        3.5.2 降雨时长的影响
        3.5.3 基坑防渗措施的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厦门市第二西通道石鼓山段基坑工程案例分析
    4.1 引言
    4.2 工程背景
        4.2.1 工程概况
        4.2.2 工程地质条件
    4.3 开挖前数值模拟开挖工况预测
        4.3.1 数值模型的建立
        4.3.2 土体参数选取
        4.3.3 施工工况模拟
        4.3.4 预测结果分析
    4.4 现场监测及结果分析
        4.4.1 监测方案
        4.4.2 实际工施工工况
        4.4.3 基坑围护桩侧向变形分布
        4.4.4 地表竖向位移分析
    4.5 数值模拟与实测结果对比验证
        4.5.1 无降雨情况
        4.5.2 降雨情况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广佛肇高速花岗岩残积土路基湿度平衡规律与施工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花岗岩残积土物理力学特性指标研究现状
        1.2.2 潮湿地区路基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广佛肇高速花岗岩残积土基本物性参数分析
    2.1 概述
    2.2 广佛肇高速公路工程地质特征
    2.3 广佛肇高速花岗岩残积土基本物性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佛肇高速花岗岩残积土路基湿度平衡规律研究
    3.1 广佛肇高速公路路基平衡湿度预测理论和方法
        3.1.1 南方湿热地区路基湿度及压实度状况调查分析
        3.1.2 广佛肇高速公路花岗岩残积土水热力学参数研究
        3.1.3 广佛肇高速公路花岗岩残积土路基湿度平衡规律研究
    3.2 特殊土回弹模量随压实度和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研究
        3.2.1 路基土动回弹模量室内试验方案的确定
        3.2.2 回弹模量应力和湿度依赖性分析
        3.2.3 湿热地区路基回弹模量预估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佛肇高速花岗岩残积土路基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4.1 路基压实控制方法研究
        4.1.1 广佛肇高速公路路基压实控制方法研究
        4.1.2 广佛肇高速试验段路基压实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4.1.3 广佛肇高速试验段路基压实施工质量检测及结果
    4.2 广佛肇高速公路路基动模量快速测试方法研究
        4.2.1 路基动模量快速测试方法研究
        4.2.2 路基动模量现场对比检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高湿花岗岩残积土改性路基填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花岗岩残积土特性
        1.2.2 花岗岩残积土改良研究
        1.2.3 花岗岩残积土填筑技术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花岗岩残积土工程性能分析
        1.3.2 花岗岩残积土改性机理分析
        1.3.3 改性花岗岩残积土室内实验研究
        1.3.4 花岗岩改性土填筑技术研究
        1.3.5 改良土路基道路变形特性研究
第二章 高湿花岗岩残积土路用性能研究
    2.1 公路路基填料分类
    2.2 花岗岩残积土矿物及化学成分分析
    2.3 花岗岩残积土物理力学性质
        2.3.1 物理性质研究
        2.3.2 力学性质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湿花岗岩残积土改性机理研究
    3.1 改良土改性机理分析
        3.1.1 石灰改良土改性机理
        3.1.2 水泥改良土改性机理
    3.2 改性花岗岩残积土含水率损失理论研究
        3.2.1 水泥与石灰反应水量计算
        3.2.2 水泥与石灰反应热量计算
    3.3 改性花岗岩残积土含水率损失室内试验研究
        3.3.1 不同水泥、石灰掺量含水率损失试验
        3.3.2 含水量损失随时间变化试验
    3.4 生石灰耗水量经验估算
        3.4.1 生石灰降低含水率理论分析
        3.4.2 石灰改良土耗水量室内试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花岗岩残积土改良试验研究
    4.1 改性花岗岩残积土击实特性研究
        4.1.1 不同生石灰、水泥掺量击实试验
        4.1.2 不同初始含水量击实试验
        4.1.3 击实时间对压实度的影响
        4.1.4 不同击实次数对击实效果的影响
    4.2 花岗岩残积土的CBR特性研究
        4.2.1 不同石灰、水泥掺量承载比试验
        4.2.2 不同初始含水量的承载比试验
        4.2.3 不同养护时间的承载比试验
    4.3 改良花岗岩残积土界限含水率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花岗岩残积土填筑技术研究
    5.1 土的压实机理及影响因素
        5.1.1 土的压实机理
        5.1.2 土基压实影响因素
    5.2 碾压技术研究
        5.2.1 不同击实次数所对应的击实功
        5.2.2 室内干压实试验结果及分析
    5.3 现场施工碾压控制
        5.3.1 施工机具及型号
        5.3.2 施工机具振动击实能量与压实试验击实功转换
        5.3.3 压实遍数与虚铺厚度分析
        5.3.4 铺筑长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改性路基变形特性研究
    6.1 参数取值及模型建立
        6.1.1 模型建立基本假设
        6.1.2 道路模型的建立
    6.2 路基改良对道路受力变形的影响
    6.3 下路堤填填筑厚度对道路受力变形的影响
        6.3.1 不同下路堤厚度对道路受力的影响
        6.3.2 不同下路堤厚度对道路变形的影响
        6.3.3 由路基顶面弯沉值确定下路堤改良厚度
    6.4 不同工况对道路变形的影响
        6.4.1 不同车载下的竖向变形特性
        6.4.2 多车道下的竖向变形特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10)降水后残积土的力学特性及可注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方案概述
    1.1 室内试验方案
    1.2 现场试验方案
2 残积土的力学特性分析
    2.1 主要物理性质
    2.2 一维固结压缩试验
    2.3 水理性质分析
3 残积土地层可注性研究
    3.1 注浆参数
    3.2 注浆体抗压强度分析
    3.3 施工工艺
    3.4 加固效果
4 结语与建议

四、花岗岩残积土基础施工降水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底花岗岩残积土软化影响及变形控制研究[J]. 高彦.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1(S1)
  • [2]花岗岩残积土地层基坑降水技术研究[J]. 莫暖娇,刘鑫. 广州建筑, 2021(03)
  • [3]风荷载作用下的残积土边坡稳定性研究[D]. 邓沛宇. 南华大学, 2020(01)
  • [4]花岗岩残积土高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支护方案研究[D]. 方文凯. 吉林大学, 2020(08)
  • [5]厦门花岗岩残积土施工降水对周边环境影响分析[J]. 许黎明. 福建建设科技, 2019(06)
  • [6]深基坑施工对近接地铁盾构隧道变形的影响及控制研究[D]. 黄海滨.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厦门残积土地层中明挖公路隧道基坑变形特性研究[D]. 高亿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广佛肇高速花岗岩残积土路基湿度平衡规律与施工质量控制研究[D]. 李书博.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6)
  • [9]高湿花岗岩残积土改性路基填筑技术研究[D]. 刘昱呈.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7)
  • [10]降水后残积土的力学特性及可注性试验研究[J]. 熊辉. 路基工程, 2017(06)

标签:;  ;  ;  ;  ;  

花岗岩残土基础施工脱水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