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及其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帆[1](2020)在《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业的关键领域。如何维护银行稳定,降低银行发生挤兑风险概率,实现问题银行有序平稳退出,成为越来越多国家越发关心的问题,构建由存款保险制度、央行最后贷款人和审慎金融监管三大基石组成的金融安全网逐渐成为国际共识。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其在金融安全网中的作用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其制度实施的范围持续扩大到全球146个国家或地区。中国在经济增速换挡、利率市场化、金融保护体系重塑等宏观经济条件下,2015年3月发布的《存款保险条例》标志着中国存款保险制度与央行最后贷款人和审慎监管制度共同成为国家金融安全网的三大核心支柱。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只有5年左右的运营实践,其制度内容将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以及国际社会存款保险制度的规范要求不断调整、改革和完善。韩国在积极借鉴美国等国际社会存款保险制度的基础上,还充分考虑本国国情,较好地实现了存款保险制度的“本土化”,在全球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营实践中独树一帜。因此,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将会对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素材,论文的选题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论文对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一般分析的基础上,以外部性理论、道德风险理论和银行挤兑理论为理论支撑,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研究了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运行机制,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特征、实施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首先,考察了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韩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经历了隐性存款保护、隐性存款保护向显性存款保护过渡、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和综合存款保险体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改革以及存款保险制度完善五个阶段。其次,分析了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强制保险、保险范围和最高偿付限额,存款保险基金的筹措和管理,管控参保金融机构的风险,破产处置及破产财团管理,追究参保金融机构亏损责任等。再次,探讨了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行机制,包括存款保险筹资机制,参保金融机构风险监管机制,存款保险公司治理机制以及存款保险公司与金融安全网的合作机制。第四,提炼出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特征、实施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了韩国存款保险制度及运行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主要经验有不断完善制度基础、持续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的先进化、存款保险机构拥有较高权限、加强存款保险公司与金融安全网成员的合作等。对中国的启示包括提升“存款保险条例”的法律效力并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动态调整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强化存款保险运行机制,应对互联网银行等网络金融发展带来的挑战等。
周刘洁[2](2020)在《TK人寿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与西方经济发展领先的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业起步较晚,缺乏经验积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保险产品通过一系列的创新逐渐细分,市场需求发展迅速,保险与人们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在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保险业面临的风险因素也日趋复杂多变。由于保险业与于其他行业相比有其独特性,它的日常活动是围绕经营风险进行的,存在较高的负债比例,因此财务风险显着,充分发挥财务作用是重中之重,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我国大型的寿险公司,TK人寿保险公司在财务风险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围绕其近几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客观地识别和评估存在的财务风险,并提出改进的建议,有利于控制并降低财务风险,使公司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风险、财务风险的定义和财务风险管理的定义,然后对财务风险管理的内容、目标、程序以及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进行相关的理论探究。接着进行案例分析,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TK人寿保险公司公开披露的各类数据,借助财务指标与比率分析,运用公式、图表和财务风险模型等方法,真实客观地对该公司不同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之后进一步分析各环节中体现出的财务问题和存在的财务风险,最后对TK人寿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本文的特色是以财务风险为研究切入点,立足保险行业的发展现状,以此为基础研究TK人寿保险公司的案例,得到适用于同行业其他保险公司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但是由于公司没有公开所有的内部数据,而且有些数据的披露有延迟性,导致本文的数据收集不十分完备,对结果的准确性也可能造成影响。
唐继磊[3](2020)在《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的风险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信贷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业务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以其“增信、融资以及保障”的金融功能,在维持互联网信贷业务系统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业务仍然存在着风险频发等问题,给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公司声誉以及盈利能力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保险行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于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业务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风险,如何进行有效管理,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站在保险公司的角度,以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了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的风险问题,以期为保险公司管理这些风险提供对策建议。在理论部分,本文指出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风险来源于客户、合作平台、外部环境以及保险公司自身,这些风险会对保险公司、合作平台以及金融系统产生极大的影响;对于这些风险的管理,保险公司主要从风险管理技术以及风险管理实现途径两方面展开。在现实部分,本文指出我国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业务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其发展也表现出良好态势,但同时也存在着条款同质化程度较高、险企合规意识不强,以及风控能力不足导致风险问题频发等问题;本文还发现我国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业务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点还很多,而且保险公司在管理这些风险时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在案例部分,本文基于长安责任保险“踩雷”风险事件的案例,回顾了其风险的来源和影响,也介绍了其风险的化解情况,并给出了该风险事件的反思:选择优质的合作平台是业务承保的前提、风控能力是影响业务盈利的关键,以及防范跨界金融业务风险的产生。最后,本文基于上述理论、现实以及案例分析结果,提出了加强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加强保险公司风控能力建设、加快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完善业务管理细则,以及强化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监管。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参考其他金融行业的风险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风险的来源、特征、成因以及影响进行了详细剖析,这对于保险公司以及监管机构全面认识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本文给出了长安责任保险“踩雷”风险事件的具体案例,对其风险的来源、影响以及化解情况进行了详细梳理,以此揭示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业务中所蕴含的巨大风险,为保险公司以及监管当局防范和化解风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相关数据难以获得,本文选取的数据其精细度还略有不足,存在一定的缺陷。
李杰尧[4](2020)在《寿险公司经营风险管理中的承保控制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保险业特别是人寿业取得了极具成长性的业绩,单从保费规模看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保险大国。作为一种特许的为社会各界进行风险管理服务的金融行业,受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人寿保险公司的经营具有相当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经常受到各种问题和风险的困扰。在经济社会已然进入新常态,人寿保险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寿险公司不得不进行业务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寿险业整体业务增长速度已然较前期大为放缓,甚至部分地进入分化期。这表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寿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会显着增加,并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变异性等特征。加强寿险业经营风险管控关乎着寿险机构的健康持续发展。对寿险经营风险的合理有效管理需要公司上下业务全流程进行,承保控制是人寿保险业务风险管控中的关键一环,也是比较靠前的一个风险卡口。与产险业相比,寿险合同的保险期限多在一年以上,期限较长,纠错的成本很高,因此,承保对象选择及风险分散等诸多承保控制举措对寿险公司经营风险的管理至关重要。保险承保质量是综合反映保险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影响承保质量的重要因素就是承保控制。承保质量不但关乎公司经营效益,更直接决定着保险业务经营风险的大小。总之承保控制是寿险公司经营风险管控的正确切入点和有效举措,是每一家寿险公司核心且重大的经营管理问题。本文对寿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来源主要归为三个方面:承保风险、营销管理风险、分保风险。相比于财险公司而言,寿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更为复杂且更具特点:大部分人寿保险事故的发生具有必然性、寿险产品需求弹性大、寿险保单的调整难度大且更容易诱发道德风险的产生。管控经营风险的主要举措有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增强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承保控制等。这其中,承保控制是寿险公司所有风险管控举措中的最前端的举措,对承保环节的风险控制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寿险业务经营风险管控体系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本文对承保控制的定义为寿险公司为减少经营风险所采取的包括承保对象选择及风险分散等在内的一切控制举措。目前,我国寿险公司在进行风险管控时大多采取传统的承保控制措施,但由于我国寿险业发展时间较短、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较低、再保险分出力度不够等因素,造成传统的承保控制措施在使用时存在不足之处,需要予以改善。同时保险科技的发展给寿险公司带来技术上的革新,通过结合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提高公司承保控制能力,使寿险公司的风控手段智能化。本文选取了业内承保控制较好的公司:中美联泰大都会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工银安盛人寿保险公司。通过对这三家公司的承保控制流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其在传统承保控制措施和保险科技等方面的经验借鉴,并根据这些经验提出改进承保控制的相关建议:提高前端风险识别能力;核保与展业相分离,建立反保险欺诈管理体系;加强全员道德风险预防和管理;优化分保方式;加强与高科技公司合作,注重科技研发;吸引高科技人才;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体系,防范客户信息泄露等。
李国敏[5](2019)在《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文中认为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应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战略风险。对于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应对,国内外有了丰富的研究,但对于海外战略风险,人们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固然战略风险与政治风险关系极其密切,但鉴于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影响后果的特殊严重性,有必要予以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围绕上述核心问题,我们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为主,同时运用历史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全文。首先弄清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史,重点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的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情况,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其次,着重对企业海外战略风险进行解析。在梳理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基础上,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探讨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往往由宏观国际环境格局或中观双边外交关系的重大变动所造成,具有宏观全局性、强烈的政治性和立体多维的关联性,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和突变式涌现特征,其破坏性极大,并且可能持续发生不利影响。论文还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接着以中兴通讯和华为两个中国高科技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在新时代、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造成的严重战略风险。本文还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案例,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等因素对于中企海外项目造成的战略风险。最后,论文就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提出了应对建议,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利益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贺晟[6](2019)在《保险保障基金筹集法律制度之完善》文中认为我国自1995年设立保险保障基金制度以来,一直实行事前筹集、统一调度的基金管理制度。虽然在2009年的《保险法》及2008年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中再次对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作出了规定,但是该规定过于“笼统化”,尤其是对筹集制度的规定缺乏科学性及严谨性,导致在保险保障基金筹集过程中,对基金之运行需要保障效率这一要求,不断的与基金筹集之公平性和所筹集之基金的安全保障产生冲突。我国目前保有千亿规模的保险保障基金,用以面对四万亿保费收入的庞大市场带来的风险压力,此笔资金之筹集方式及保有规模关系到效率与安全之衡平。我国法律规定,由保险保障基金公司依法按照事前筹集加固定费率的方式从保险公司筹集资金。采取事后筹集的方式筹集资金,意味着破产保险公司逃避了缴纳资金之义务,对存续之保险公司显失公平,容易滋生道德风险;而事前筹集要求所有公司缴纳费用,不存在逃避缴纳义务之可能,因此较为公平合理,有利于防范道德风险。但是在事前筹集下,过多的资金筹集会带给保险公司过多的资金压力,也容易造成资金闲置浪费、被挪作他用之可能,因此应当在维持保险保障基金运行效率、匹配风险的前提下设置筹集上限,使基金保持在相对合理之规模。一旦出现保险公司连续破产之情形,导致保有资金规模无法支应所需时,可以通过法律规定建立紧急融资渠道:采取向保险公司、政府、公众举债等方式筹措资金以应对危机。缓解基金筹集之效率与安全、效率与公平之冲突,除了对筹集时点完善以外,还可以对费率制度作出改良。我国目前施行之固定费率立法模式,无法区分保险公司之经营风险,面对不同经营性质导致风险不同的保险公司,或是相同性质但是经营方向不同导致风险不同的保险公司,皆需按照法律规定缴纳相同之费率。导致审慎经营之保险公司为高风险运行之保险公司补贴之结果,对审慎经营之保险公司有失公平。由于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可能隐瞒其经营风险,即便推出高风险之保险产品,最终也只需缴纳与其余保险公司相同的筹集费率,降低了保险公司高风险运营所需要承担的代价,最终出现劣币驱逐良币之现象。与固定费率不同的是,风险费率要求针对保险公司进行风险分级,按照不同风险等级适用不同的费率。此举能够同时反映出保险行业整体的风险及个别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上之优劣,不仅符合保险法之公平性原则,还能监督保险公司管控经营风险。但是目前我国仍然无法完全做到对保险公司制定精确的筹集费率。因此,应当推行差别风险费率,在以往基准费率的基础上,根据保险公司风险之不同而调整费率之高低。
谢雯[7](2019)在《我国民营保险类金融集团的经营风险研究 ——以安邦保险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逐步放开,资产配置方式更为灵活,我国保险市场迎来飞速发展,大量民间资本的涌入活跃了资本市场。我国民营保险企业呈星火燎原之势飞速发展,不少民营保险的触角延伸至其他金融领域,业务结构多元化,发展壮大为金融控股公司。与此同时,我国保险业风险事件频发,在新形势下,监管机构对于“去杠杆”政策的落实使得不少保险集团风险暴露。反应出我国民营保险集团迅猛发展背后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本文以安邦保险集团为案例研究对象对我国民营类保险集团的混业经营风险进行分析。对于安邦保险集团混业经营过程中主要存在的三大风险进行分析,对偿付能力不足、利益冲突和内部交易的经营风险进行深度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安邦激进的投资方式,资产负债管理不合理以及万能险的销售占比过高是导致偿付能力不足经营风险的主要动因,偿付能力不足的经营风险造成保险集团信用评级下调以及监管机构的整治措施对集团内部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对集团外部来说,伤害了投资者、投保人利益并加重财政负担。安邦的控制权高度集中、多次杠杆收购及混业经营是催生利益冲突的主要风险因素。利益冲突的经营风险在弱化保险集团内的协同效应,增加被收购企业的经营风险以及因管理者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集团利益的方面对集团内产生不良影响,混业经营过程中的利益冲突风险溢出而对集团外部中小股东利益以及客户利益产生危害。内部交易的经营风险主要源于安邦内部控制不严,资本重复计算以及监管不足的问题。对集团内部的影响方面,内部交易使保险集团基于道德风险进行高风险投资从而增加集团风险,在操作风险中可能损害集团利益;对集团外部的影响方面,内部交易产生杠杆效应从而造成系统性风险,因规避监管而造成更大的社会隐患。基于安邦保险混业经营失败的案例,本文从中得出启示,并分别向保险集团和监管方提出优化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设立防火墙制度,完善产品结构和加强监管机构合作的建议。对于同类民营保险类金融集团的风险控制有借鉴意义。
吴双[8](2019)在《中国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经营风险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从我国保险业“十一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财险市场业务结构优化问题一直是我国保险市场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中资财险公司对车险业务的过度依赖,不仅不利于其自身经营风险的分散,降低了行业整体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而且也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对风险转移的需求。而外资财险公司则由于最初的经营限制,使其在车险市场上无法施展抱负,转而在非车险业务经营中崭露头角。近年来,随着保险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财险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2012年5月,我国“交强险”市场正式对外开放,给外资财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金融危机过后,银保监会遵循着“防风险、调结构、稳增长”的总体工作思路,针对财险市场中市场份额最大、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车险业务的一系列改革增加了财险公司车险业务经营管理的难度。2018年车险业务“报行合一”以及2015年第二轮商业车险费率市场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逐渐落地,有利于车险市场规范、有序发展,但同时也意味着长期以来以车险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资财险公司在车险市场中获取超额利润的难度增大,尤其是小型中资财险公司在车险市场上的价格优势进一步丧失,其单一化业务结构的发展遭遇瓶颈。与此同时,保险业“新国十条”、农险补贴、“一带一路”等有关政策和倡议的推动为我国财险市场中责任险、农业险、巨灾险、出口信用险等非车险业务的发展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红利,为财险公司的业务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我国保险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这是保险业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政策,意义重大。2019年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针对“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指出:要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基于以上现实背景,本文从中外资财险公司比较研究的视角,探讨中外资财险公司差异化的业务结构对其经营风险的影响,有利于中外资财险公司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宜的业务结构与业务发展战略,增强经营的稳健性,同时互相取长补短,进而完善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为此,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对我国财险公司业务结构与经营风险的关系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为导论,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现实分析、中间四章为实证研究,第八部分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第一部分为导论。首先介绍了我国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经营风险影响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其次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评述,指出了本文的边际贡献;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是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经营风险的理论分析。首先,对本文所研究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与经营风险进行概念界定。其次,对协同效应理论、共同保险效应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等重要理论的进行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本文的理论模型,具体分析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经营风险的作用机制。第三部分是财险公司业务结构与经营风险的现实分析。首先,分析我国财险市场的发展现状,认清我国财险公司业务经营的市场环境。其次,对我国中外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的变化进行比较研究,把握中外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的特征。最后,从收入风险、赔付风险、财务稳定性以及偿付能力四个角度分析我国中外资财险公司经营风险的变化,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现实依据。第四、五部分是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收入风险和赔付风险的实证研究。分别实证检验中外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收入风险和赔付风险的影响。同时,考察不同规模财险公司以及“交强险”市场对外开放前后,业务结构对收入风险和赔付风险影响的差异性。进一步地,基于风险传导路径对中外资财险公司的收入波动性和赔付波动性以及相关性进行二阶段分析,发现中外资财险公司收入风险和赔付风险变化的原因。第六部分是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财务稳定性的实证研究。首先,实证检验中外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财务稳定性的影响;其次,对大型和小型中资财险公司进行分样本实证研究;最后,基于保险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探讨财险市场竞争程度的变化,在财险公司业务结构与财务稳定性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第七部分是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偿付能力的实证研究。首先,实证检验中外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偿付能力的影响,并对大型和小型中资财险公司进行分样本实证研究;其次,通过逐步回归法实证检验盈利能力和再保险行为在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偿付能力影响中的中介效应。最后,基于Bootstrap对盈利能力和再保险行为的中介效应及其影响程度进行估计。第八部分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阐述,并基于保险业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针对我国中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优化与风险防范、外资财险公司在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战略选择以及保险监管提出本文政策建议。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第一,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收入风险的影响存在公司间差异。对中资公司,不论是大型公司还是小型公司,提高业务结构中非车险业务占比,对其收入风险的分散效果并不显着;而外资公司增加非车险业务占比,会降低了其收入风险。此外,小型中资公司和外资公司非车险业务占比对收入风险的影响在“交强险”市场开放前后有别。小型中资公司非车险业务占比的提高对收入风险的影响在“交强险”市场开放以后负向显着,但是在“交强险”市场开放前并不显着,外资公司也是如此。第二,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赔付风险的影响存在公司间差异。外资公司增加车险业务占比对其赔付风险的影响并不显着,而中资公司非车险业务占比的提高对赔付风险的影响因公司规模不同而有别。非车险业务占比的提高会显着降低小型中资公司赔付风险,但是对大型中资公司的影响并不显着。此外,大型和小型中资公司非车险业务占比对赔付风险的影响在“交强险”市场开放前后有别。2013年以后,大型中资公司非车险业务占比的提高对其赔付风险的正向影响开始显着;小型中资公司非车险业务对赔付风险的影响在2013年以前负向显着,而2013年以后则并不显着。第三,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财务稳定性的影响因公司所有权性质以及公司规模的不同而有别。非车险业务占比对小型中资公司和外资公司财务稳定性的正向影响显着,但是对大型中资公司的影响并不显着。此外,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会增强小型中资公司发展非车险业务对财务稳定性的正向作用,但是对于外资财险公司没有显着影响。第四,不同所有权性质、不同规模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偿付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非车险业务占比的提高能显着增强小型中资公司和外资公司偿付能力,但是对大型中资公司的影响并不显着。此外,不论是对小型中资公司还是外资公司,盈利能力在业务结构与偿付能力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都不存在,而再保险行为的中介效应存在,且具有公司间差异。对小型中资公司,再保险行为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2.36%,为部分中介效应;而对于外资公司,再保险行为的中介效应为完全中介效应。与已有的研究文献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题方面的创新。有关银行和上市公司业务结构对经营风险影响的研究较多,但是鲜有文献以我国财险公司为研究对象。本文将该问题引入到我国财险市场中,不仅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同时也丰富了对财险公司业务结构的相关研究。二是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基于保险公司这一特殊经营单位构建理论模型,从中外资财险公司,不同规模财险公司以及“交强险”市场开放前后比较等多个视角,研究业务结构对收入风险和赔付风险的影响。在研究业务结构与财务稳定性关系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财险市场竞争的调节效应。此外,本文从中介效应的视角分析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偿付能力的理论机制,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相关机制。三是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不拘泥于保险学术界的现有研究方法,借鉴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如逐步回归法及Bootstrap等,首次实现了上述研究方法在本文所研究问题上的应用。
尹蕾[9](2019)在《民营金融控股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以九鼎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创建业务多元化的金融控股公司,国内诸多金融企业都走上了综合经营的道路,这有利于实现协同效应,增强企业竞争力。但是,综合性金融集团的建立也增加了管理难度,产生了各类财务风险,比如流动性风险、业务整合风险、金融控股公司政策变动带来的政策法规风险,内部交易风险等。近年来,许多民营企业也开始打造一体化、全牌照的金融控股平台,然而与监管一向严格,运营相对规范的国有金融控股公司不同,在长期缺乏外部监管的情况下,民营金融控股公司往往忽视内部治理和风险管控,因此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作为金融控股公司,同样面临着举债扩张所带来的偿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无序内部交易导致的风险传导和扩散,业务整合不到位带来的财务协同效应不良等财务风险;另一方面,由于股权关系的复杂性,民营金融控股公司成为了外部监管的重点,相关政策收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造成了更为强烈的冲击,民营金融控股公司自身相对匮乏的风险隔离机制,也使得内部交易风险水平更高。为了能够更早地预知和防范财务风险,防止风险进一步扩大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对于民营金融控股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管理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对上市民营金融控股公司九鼎集团的财务风险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了解民营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特点,通过与一般金融企业和国有金融控股平台的对比,分析得出其在财务风险方面的共性与个性之处;其次,针对于具体案例公司九鼎集团,从流动性风险、业务整合风险、政策法规风险、以及内部交易风险等方面对九鼎集团财务风险进行辨别,分析各项风险带来的相关财务数据变化;接下来结合九鼎集团多样化金融业务的管理实践和金融政策的变化,分析各项风险背后的原因,思考应当如何防范风险、避免风险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案例研究,本文针对九鼎集团以上四个层面的财务风险,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适度增加短期金融资产的比重以提高资产变现力,并建立以资金安全为核心的集团财务指标体系,充分防范流动性风险;二是通过业务的进一步整合更好地实现财务上的协同效应,包括复杂业务线条的进一步梳理,对于新拓展业务的规范管理,以及在集团层面运用电子信息化系统等方式推动业务合作,降低业务整合风险;三是九鼎集团应当顺应金融行业的监管趋势,充分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政策和其他金融政策变动对集团产生的影响,制定适合的融资和经营战略;第四要从健全风险隔离机制入手,对于内部的关联交易进行规范和限制,以防范内部交易风险。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第一,以民营资本控股的金融控股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是以往的研究中几乎没有涉及到的,在实践中,这类企业也为数不多;第二,补充了金融控股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案例研究;第三,本文充分考虑了现阶段金融控股公司政策新变化带来的影响,由于当前处于相关政策法规的初期制定阶段,因此在以往的文献中也较少涉及。
张燕媛[10](2017)在《生猪养殖户政策性保险的需求偏好与效果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和应对机制,是农业风险管理体系中最为普遍使用也是当前最为成熟的一项风险管理工具。2007年,中央财政开始施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此后中国农业保险得到快速发展,生猪保险同样也不例外。当前,生猪保险转移、分散农业生产风险的功能和帮助农户弥补损失、恢复生产的作用已经在广泛实践中有所体现。然而,在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需要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不同特征的养殖户对于帮助其应对自然风险的传统生猪保险的需求是否存在差异,传统生猪保险在帮助养殖户应对自然风险方面究竟产生了多大效果?第二,养殖户对于帮助其应对市场风险的创新型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是否存在需求,能否运用该项工具对传统生猪保险进行补充以进一步满足养殖户分散风险、稳定生产的需求和期望?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传统生猪保险的需求和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估,并进一步分析创新型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对传统生猪保险的补充。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分析养殖户对各项养殖风险的认知和对不同风险管理工具的偏好。本部分主要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考察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经营主体出现分化的新形势下,不同养殖户对各项养殖风险的认知和对不同风险管理工具的偏好。研究结果表明,疫病、传染病导致的损失和生猪市场价格变动导致的损失是养殖户普遍认可的对其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两项风险;在不同类型的风险管理工具中,养殖户对政策性生猪保险存在较高的偏好。研究内容二:分析养殖户对帮助其应对自然风险的传统生猪保险的需求,并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对传统生猪保险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本部分首先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考察养殖户对传统生猪保险的需求及其主体差异;其次,分别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基于农户福利的效用评估模型考察传统生猪保险稳定收入的具体效果和增进福利的综合效果,对传统生猪保险应对自然风险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估;第三,考察养殖户对传统生猪保险效果的主观评价,并构建Ordered Probit模型分析市场风险的加剧对养殖户评价态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户对传统生猪保险存在较高的需求,且不同规模、不同专业化程度养殖户的需求存在差异,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和生猪养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养殖户对传统生猪保险的需求增加;传统生猪保险在客观上的确发挥了稳定收入和增进福利的作用,能够帮助养殖户在一定程度上应对自然风险,但效果并非特别显着;传统生猪保险无法帮助养殖户应对市场风险,市场风险的加剧降低了养殖户对传统生猪保险效果的主观评价。研究内容三:分析养殖户对帮助其应对市场风险的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潜在需求,并对我国生猪价格指数保险部分试点地区的实践探索及试点效果进行简要阐述。本部分分别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分析养殖户对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购买意愿和支付意愿,并进一步分析不同特征的养殖户对生猪价格指数保险需求(购买意愿和支付意愿)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户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购买意愿较高,虽然存在一部分支付意愿为零的养殖户,但不考虑支付意愿为零的养殖户,其余养殖户的支付意愿高于现行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政策规定的保费。非农就业收入的存在、生猪养殖年限的增加、生猪养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购买过政策性生猪保险、对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认知程度的加深、生猪价格风险对养殖户生产经营影响程度的增加、对当地政府信任程度的上升均正向影响养殖户对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需求,加入生猪专业合作社则对养殖户的生猪价格指数保险需求产生负向影响。
二、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及其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及其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际背景 |
1.1.2 国内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存款保险制度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存款保险定价模型研究 |
1.3.2 存款保险道德风险研究 |
1.3.3 存款保险制度运行的有效性效果研究 |
1.3.4 评述 |
1.4 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写作思路 |
1.5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存款保险制度的一般分析 |
2.1 存款保险制度的特征 |
2.1.1 政策性 |
2.1.2 公益性 |
2.1.3 可退出性 |
2.2 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 |
2.2.1 维护储户存款安全 |
2.2.2 有利于商业银行发展 |
2.2.3 有利于金融市场稳定 |
2.3 存款保险制度划分标准和类型 |
2.3.1 按存款保险制度职权划分 |
2.3.2 按存款保险机构的组织形式划分 |
2.3.3 按是否出台相关法律划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存款保险制度的相关理论 |
3.1 外部性理论 |
3.1.1 外部性的内涵 |
3.1.2 外部性理论的产生 |
3.1.3 外部性理论的发展 |
3.1.4 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
3.1.5 外部性的内在化 |
3.2 道德风险理论 |
3.2.1 道德风险的内涵 |
3.2.2 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 |
3.2.3 克服存款保险制度中道德风险的办法 |
3.3 银行挤兑理论 |
3.3.1 银行挤兑的内涵 |
3.3.2 银行挤兑产生的原因 |
3.3.3 银行挤兑理论的分类 |
3.3.4 解决银行挤兑的办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 |
4.1 隐性存款保护阶段(20世纪60年代—1987年) |
4.1.1 出台金融发展的相关法律 |
4.1.2 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 |
4.2 隐性存款保护向显性存款保护过渡阶段(1988—1995年) |
4.2.1 利率市场化加剧银行竞争 |
4.2.2 政府的隐性担保存在弊端 |
4.2.3 加入OECD及金融市场的开放 |
4.3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和综合存款保险体系建立阶段(1996—2000年) |
4.3.1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
4.3.2 金融危机的发生及存款保险制度的调整 |
4.3.3 综合存款保险体系的建成 |
4.3.4 实施即时矫正行动 |
4.4 存款保险制度改革阶段(2001—2008 年) |
4.4.1 恢复部分存款保险制度 |
4.4.2 存款保险基金的二元化 |
4.5 存款保险制度的完善阶段(2009 年至今) |
4.5.1 引入目标基金制度 |
4.5.2 实施差别费率制度 |
4.5.3 存款保险标识、说明和确认制度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
5.1 强制保险、保险范围和最高偿付限额 |
5.1.1 投保的强制性 |
5.1.2 存款保障范围 |
5.1.3 最高偿付限额 |
5.2 存款保险基金的筹措和管理 |
5.2.1 存款保险基金的稳定筹措 |
5.2.2 存款保险基金债券偿还基金管理 |
5.2.3 相互储蓄银行结构调整特别账户管理 |
5.3 管控参保金融机构的风险 |
5.3.1 事先预防风险1:调查及共同检查 |
5.3.2 事先预防风险2:差别费率及道德风险的防止 |
5.3.3 事后处理:公共资金的投入及其管理 |
5.4 破产处置及破产财团管理 |
5.4.1 破产处置 |
5.4.2 破产财团管理 |
5.4.3 特别资产管理和相关资产接管 |
5.5 追究参保金融机构亏损责任 |
5.5.1 对破产金融机构调查和追责 |
5.5.2 对亏损金融机关相关人员的调查和追责 |
5.5.3 破产相关人员资产追查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行机制 |
6.1 存款保险筹资机制 |
6.1.1 事先筹资机制 |
6.1.2 存款保险基金的积累机制 |
6.1.3 保费评估与收取机制 |
6.2 参保金融机构风险常态化监管、评估和早期纠正机制 |
6.2.1 存款保险常态化监管机制 |
6.2.2 参保金融机构风险早期发现和评估机制 |
6.2.3 参保金融机构风险的及时矫正机制 |
6.3 存款保险公司治理机制 |
6.3.1 存款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优化机制 |
6.3.2 存款保险公司风险处置延伸机制 |
6.3.3 存款保险公司信息披露和公开机制 |
6.3.4 存款保险公司中长期发展机制 |
6.4 存款保险公司与金融安全网的合作机制 |
6.4.1 存款保险公司与金融安全网成员的协调机制 |
6.4.2 信息收集及共享机制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特征、运行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
7.1 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特征 |
7.1.1 存款保险制度接近“核心原则与评价标准” |
7.1.2 存款保险覆盖范围宽泛 |
7.1.3 综合保护方案及存款保险公司的独立性 |
7.1.4 风险最小型存款保险制度职能 |
7.1.5 存款保险采取属地方式 |
7.2 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行成效 |
7.2.1 有效保护存款人利益 |
7.2.2 保障问题银行的平稳退出和金融结构调整 |
7.2.3 增强参保金融机构的经营稳定性 |
7.2.4 间接促进包容性金融发展 |
7.2.5 提升国民对存款保险制度的认知度 |
7.2.6 扩大国际存款保险合作领域 |
7.3 韩国存款保险制度及其运行存在的问题 |
7.3.1 存款保护水平有待提高 |
7.3.2 多个存款保险机构并存需要协调 |
7.3.3 保险公司会计标准的变更及风险 |
7.3.4 储蓄银行对存款保险带来的潜在风险仍很大 |
7.3.5 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对存款保险制度带来挑战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韩国存款保险制度及运行的经验与对我国的启示 |
8.1 韩国存款保险制度及运行经验 |
8.1.1 不断完善制度基础 |
8.1.2 持续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的先进化 |
8.1.3 存款保险机构拥有较高权限 |
8.1.4 加强存款保险公司与金融安全网成员的合作 |
8.2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及运行现状 |
8.2.1 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必然性 |
8.2.2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及运行现状 |
8.2.3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及运行存在问题 |
8.3 对我国的启示 |
8.3.1 提升法律效力及完善法律体系 |
8.3.2 动态调整存款保险制度具体内容 |
8.3.3 强化存款保险运行机制 |
8.3.4 应对互联网银行业务带来的挑战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
致谢 |
(2)TK人寿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财务风险识别方面的研究 |
1.2.2 财务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 |
1.2.3 财务风险管理控制方面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风险 |
2.1.2 财务风险 |
2.1.3 财务风险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 |
2.2.2 财务风险管理的程序 |
2.2.3 财务风险的内容 |
2.2.4 Z计分模型理论 |
2.2.5 F分数模型理论 |
2.2.6 现金流量理论 |
2.2.7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
3 案例分析 |
3.1 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
3.1.1 保费收入持续增长,增速变缓动力不足 |
3.1.2 赔付支出比较稳定,负债水平仍然较高 |
3.1.3 保险资金投资方向变化,回报率需求提高 |
3.2 TK人寿基本概况 |
3.2.1 公司概况 |
3.2.2 组织框架 |
3.2.3 行业地位 |
3.3 TK人寿财务风险的内容 |
3.3.1 筹资风险 |
3.3.2 投资风险 |
3.3.3 收益分配风险 |
3.4 TK人寿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分析 |
3.4.1 TK人寿财务风险识别 |
3.4.2 TK人寿财务风险评估 |
3.4.3 TK人寿财务风险管理控制 |
3.4.4 TK人寿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评价 |
4 TK人寿财务风险管理的改进建议 |
4.1 风险识别方面 |
4.1.1 加强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 |
4.1.2 完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
4.2 风险评估方面 |
4.2.1 改进信息沟通系统 |
4.2.2 完善财务预算控制 |
4.3 风险控制方面 |
4.3.1 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
4.3.2 规范绩效考核 |
4.3.3 追求投资渠道和项目多元化,合理分配投资资金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的风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及其风险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分析 |
一、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的定义 |
二、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的特征 |
第二节 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风险分析 |
一、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风险的来源 |
二、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风险的特征 |
三、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风险的成因 |
四、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风险的影响 |
第三节 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风险管理分析 |
一、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风险管理技术 |
二、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风险管理实现途径 |
第二章 我国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的现实分析 |
第一节 我国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的发展环境 |
一、经济环境 |
二、政策环境 |
三、行业环境 |
四、技术环境 |
第二节 我国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的发展状况 |
一、保费收入增长很快 |
二、承保主体以中小型财险公司为主 |
三、经营成果不乐观 |
第三节 我国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保险条款同质化程度较高 |
二、合规意识有待提高 |
三、风控能力不足导致风险问题频发 |
第三章 我国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风险的现实分析 |
第一节 我国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的风险分析 |
一、客户风险 |
二、合作平台风险 |
三、外部环境风险 |
四、保险公司经营风险 |
第二节 我国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风险管理的现状 |
一、保前环节客户审查力度不够 |
二、保中环节监控技术尚未成熟 |
三、保后环节处理工作不够完善 |
第四章 长安责任保险“踩雷”风险事件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长安责任保险相关情况介绍 |
一、长安责任保险简介 |
二、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业务发展状况 |
三、风险管理状况 |
第二节 长安责任保险“踩雷”风险事件回顾 |
一、风险事件简介 |
二、风险的来源 |
三、风险的影响 |
四、风险的化解 |
第三节 长安责任保险“踩雷”风险事件反思 |
一、选择优质的合作平台是业务承保的前提 |
二、风控能力是影响业务盈利的关键 |
三、防范跨界金融业务风险的发生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加强保险公司风控能力建设 |
二、加快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 |
三、完善业务管理细则 |
四、强化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监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寿险公司经营风险管理中的承保控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寿险公司经营风险及其管理 |
2.1 寿险公司经营风险的分类 |
2.1.1 承保风险 |
2.1.2 营销管理风险 |
2.1.3 分保风险 |
2.2 寿险公司经营风险产生的根源 |
2.3 寿险公司经营风险管控的一般举措 |
3 承保控制的内涵与外延 |
3.1 承保控制的内涵 |
3.2 承保控制的外延 |
4 寿险公司承保控制现状与问题 |
4.1 寿险公司承保控制现状 |
4.1.1 寿险市场的主要特点 |
4.1.2 寿险公司传统承保控制举措 |
4.2 寿险公司传统承保控制存在的问题 |
4.2.1 承保风险识别系统不完善增加承保风险 |
4.2.2 营销管理人员素质低下诱发道德风险 |
4.2.3 再保险分出力度不够导致公司承担过高风险 |
5 保险科技对寿险公司承保控制的影响 |
5.1 大数据技术为精准定位提供技术支持 |
5.2 区块链技术提供信息共享平台 |
5.3 人工智能技术提高经营效率 |
6 寿险公司风险管理中承保控制典型案例及启示 |
6.1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承保控制案例及经验借鉴 |
6.1.1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发展现状 |
6.1.2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自动核保系统提升了核保效率 |
6.1.3 完备的调查流程提高了承保质量 |
6.1.4 高素质的团队为公司经营提供保障 |
6.2 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承保控制案例及经验借鉴 |
6.2.1 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发展现状 |
6.2.2 通过展管分离提升公司运营效率 |
6.2.3 积极的再保险有效的分散了风险 |
6.3 工银安盛人寿保险公司承保控制案例及经验借鉴 |
6.3.1 工银安盛人寿保险公司发展现状 |
6.3.2 保险科技利用不足降低公司风控能力 |
6.4 典型承保控制案例对我国寿险公司承保控制的启示 |
7 优化寿险公司承保控制措施的建议 |
7.1 完善传统承保控制措施 |
7.1.1 提高公司前端风险识别能力 |
7.1.2 建立展管分离的公司内部管理体系 |
7.1.3 加强全员道德风险防范制度建设 |
7.1.4 进一步细化分保方式 |
7.2 利用保险科技提升承保控制能力 |
7.2.1 加强与高科技公司合作 |
7.2.2 吸引高科技人才 |
7.2.3 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体系 |
8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核心问题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论 |
三、思维方法、创新与不足 |
四、论文的结构 |
第一章 企业国际化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 |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 |
一、企业国际化的特点 |
二、经济全球化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外部条件 |
三、跨国公司 |
第二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及其初期实践 |
一、中国企业的早期海外拓展 |
二、“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
三、“走出去”战略的初期实践(2000——2010) |
第三节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进入新时代(2010-) |
一、后危机时代 |
二、“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打开新空间 |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分析 |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 |
一、非政治风险 |
二、政治风险的内涵与外延 |
第二节 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与类型 |
一、“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局性” |
二、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强烈政治性 |
三、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系统复杂性 |
四、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生成类型与严重危害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战略风险 |
一、国际格局大变革带来企业战略风险 |
二、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若干形态 |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海外战略风险比较 |
第三章 美国对华全面遏制与中国企业战略风险—以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为例 |
第一节 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演变 |
一、美国对华战略敌视(1949—1971) |
二、美国对华战略接触与遏制(1972-2016) |
三、“美国优先”与特朗普政府对华全面战略遏制(2017-) |
第二节 美国对中兴通讯的两次制裁 |
一、中兴通讯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
二、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一次制裁 |
三、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二次制裁 |
四、美国制裁中兴通讯的原因、影响和启示 |
第三节 美国对华为的全力“围剿” |
一、华为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
二、“孟晚舟事件”及其影响 |
三、美国遏制华为手机和5G业务全球拓展 |
四、华为反制美国打压与自强自卫的应对策略 |
第四节 美国对华遏制造成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 |
一、新时代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原因 |
二、中兴通讯与华为公司应对美国打压政策比较 |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项目遭受的战略风险—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例 |
第一节 缅甸密松电站项目及其搁置 |
一、密松电站的设想与立项 |
二、密松电站项目的突然中止与长期搁置 |
第二节 密松电站项目战略风险的系统分析 |
一、缅甸国内复杂的政治社会因素 |
二、美西方因素与密松电站项目搁置 |
三、中方认识和处置密松电站战略风险之反思 |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密松电站项目 |
第三节 利比亚中企项目经受的战略风险 |
一、中国企业走进利比亚 |
二、“阿拉伯之春”与利比亚战乱 |
三、中企利比亚项目蒙受重大损失 |
第四节 中资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比较 |
一、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相似之处 |
二、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不同之处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对策 |
第一节 加强合规管理认清海外环境 |
一、中国企业要加强合规管理,提高国际化水平 |
二、认清东道国的政治状况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
三、认清中国对外投资国际背景的变化及其影响 |
第二节 中国企业应对海外战略风险的策略机制 |
一、战略风险预防性策略机制 |
二、战略风险分散性策略机制 |
三、战略风险补救缓解性策略机制 |
第三节 中国政府如何帮助企业管控海外战略风险 |
一、政府帮助“走出去”企业加强与东道国的互动 |
二、综合利用国内、国际双层法律手段防范战略风险 |
三、同东道国主要利益集团和民众建立友好和谐关系 |
结论 |
一、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是复杂的系统风险 |
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需要危机意识与复杂系统思维 |
三、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保险保障基金筹集法律制度之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第一章 保险保障基金筹集之重要性及相关立法优劣辨析 |
第一节 筹集为使用之基础 |
一、基金具备救助性与预防性 |
二、基金参与主体之法律关系辨析 |
三、基金依法参与保险公司风险处置及破产救助 |
四、基金之筹集关乎基金功能之实现 |
第二节 现行筹集立法之合理性 |
一、筹集主体:非政府主导之公司法人 |
二、筹集对象:我国境内依法注册之保险公司 |
三、筹集原则:产寿险分账筹集分类救助 |
第三节 现行筹集立法之缺陷 |
一、现行筹集时点下运行效率与基金之安全相冲突 |
二、现行筹集费率有悖公平性原则之要义 |
第二章 保险保障基金筹集时点之完善 |
第一节 事前筹集有利于防范道德风险 |
一、事前、事后、混合筹集立法例及优劣辨析 |
二、事后筹集对审慎经营之保险公司有失公平 |
三、事前筹集对道德风险之防范及其固有缺陷 |
第二节 事前筹集之立法完善:基于规模适足性原则 |
一、资金规模应符合保障原则 |
二、资金应当设置筹集上限 |
三、紧急融资:资金不足之法定救济渠道 |
第三章 保险保障基金筹集费率之改良 |
第一节 固定费率公平性之缺失 |
一、固定费率与风险费率立法例及优劣辨析 |
二、固定费率诱发劣币驱逐良币 |
三、风险费率符合公平性原则与效率原则 |
第二节 推行风险费率之立法完善 |
一、保险公司负有信息披露之法定义务 |
二、保险公司风险分级:基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 |
三、应推行差别风险费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民营保险类金融集团的经营风险研究 ——以安邦保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民营保险力量强大 |
1.1.2 我国民营保险混业经营风险暴露 |
1.1.3 我国对于保险集团的监管滞后 |
1.2 文献综述 |
1.2.1 保险集团经营风险的分类 |
1.2.2 保险集团经营风险的理论基础 |
1.3 研究意义 |
1.3.1 选题意义 |
1.3.2 科学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本文研究内容 |
2 安邦偿付能力不足的经营风险分析 |
2.1 概念及表象 |
2.2 风险成因 |
2.2.1 激进的投资方式 |
2.2.2 资产负债管理不合理 |
2.2.3 万能险销售占比过高 |
2.3 风险影响 |
2.3.1 对集团自身的不良影响 |
2.3.2 对集团外部的不良影响 |
3 安邦利益冲突的经营风险分析 |
3.1 概念及表象 |
3.2 风险成因 |
3.2.1 控制权高度集中 |
3.2.2 高杠杆收购 |
3.2.3 混业经营 |
3.3 风险影响 |
3.3.1 对集团内部的影响 |
3.3.2 对集团外部的影响 |
4 安邦内部交易的经营风险分析 |
4.1 概念及表象 |
4.2 风险成因 |
4.2.1 内部控制不严 |
4.2.2 资本重复计算 |
4.2.3 监管不足 |
4.3 风险影响 |
4.3.1 对集团内部的影响 |
4.3.2 对集团外部的影响 |
5 安邦保险混业经营的启示与建议 |
5.1 安邦保险混业经营的启示 |
5.2 对保险集团的建议 |
5.2.1 优化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
5.2.2 设立防火墙制度 |
5.2.3 完善万能险的产品结构 |
5.3 对监管方的建议 |
6 论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经营风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一章 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经营风险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财险公司业务结构与经营风险的界定 |
一、财险公司业务结构的界定 |
二、财险公司经营风险的界定 |
第二节 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经营风险的理论基础 |
一、协同效应理论 |
二、共同保险效应理论 |
三、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节 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经营风险的作用机制 |
一、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收入风险的影响机制 |
二、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赔付风险的影响机制 |
三、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财务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
四、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偿付能力的影响机制 |
第二章 我国财险公司业务结构与经营风险的现实分析 |
第一节 我国财险公司业务结构的经营现状 |
一、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 |
二、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业务结构现状 |
三、中外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比较分析 |
第二节 我国财险公司经营风险的变化分析 |
一、中外资财险公司收入风险和赔付风险的变化分析 |
二、中外资财险公司财务稳定性和偿付能力的变化分析 |
第三章 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收入风险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理论分析 |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二、主要变量定义及说明 |
三、模型构建 |
第三节 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中外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收入风险的基础结果分析 |
三、不同规模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收入风险的影响 |
四、“交强险”市场开放前后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收入风险的影响 |
五、稳健性检验 |
第四节 拓展性研究:财险公司收入波动性和相关性分析 |
一、中资财险公司保费收入波动性和相关性分析 |
二、外资财险公司保费收入波动性和相关性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赔付风险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理论分析 |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二、主要变量定义及说明 |
三、模型构建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中外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赔付风险的基础结果分析 |
三、不同规模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赔付风险的影响 |
四、“交强险”市场开放前后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赔付风险的影响 |
五、稳健性检验 |
第四节 拓展性研究:财险公司赔付波动性和相关性分析 |
一、中资财险公司赔付波动性和相关性分析 |
二、外资财险公司赔付波动性和相关性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财务稳定性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一、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财务稳定性的影响 |
二、市场竞争在业务结构与财务稳定性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二、主要变量定义及说明 |
三、模型构建 |
第三节 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中外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财务稳定性的基础结果分析 |
三、不同规模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财务稳定性的影响 |
四、市场竞争在财险公司业务结构与财务稳定性关系中的调节效应 |
五、稳健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偿付能力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一、财险公司业务结构通过影响其盈利能力进而影响偿付能力 |
二、财险公司业务结构通过影响其再保险行为进而影响偿付能力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二、主要变量定义及说明 |
三、模型构建 |
第三节 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影响偿付能力的基础结果分析 |
三、基于逐步回归法的盈利能力与再保险行为的中介效应检验 |
四、基于Bootstrap法的盈利能力与再保险行为的多重中介效应 |
五、稳健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收入风险的影响 |
二、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赔付风险的影响 |
三、业务结构对财务稳定性影响存在公司间差异且受市场竞争调节 |
四、再保险在业务结构与偿付能力之间的中介效应存在公司间差异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开放背景下中资财险公司业务结构优化与经营风险管理 |
二、外资财险公司在中国保险市场的业务发展战略选择 |
三、保险监管机构在推动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民营金融控股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以九鼎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金融企业财务风险及其管理 |
1.2.2 金融控股公司财务风险及其管理 |
1.2.3 文献述评 |
1.3 理论分析 |
1.3.1 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 |
1.3.2 协同效应理论分析 |
1.3.3 风险分散理论分析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金融控股公司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财务风险 |
2.1 金融控股公司的基本概念 |
2.2 金融控股公司的特点 |
2.2.1 金融控股公司与单一金融机构的特征对比 |
2.2.2 民营金融控股公司与国有金融控股公司的特征对比 |
2.3 金融控股公司财务风险 |
2.3.1 金融控股公司财务风险的共性 |
2.3.2 民营金融控股公司财务风险的特殊性 |
3 九鼎集团财务风险的表现 |
3.1 九鼎集团背景介绍 |
3.2 九鼎集团财务风险的表现 |
3.2.1 流动性风险 |
3.2.2 业务整合风险 |
3.2.3 政策法规风险 |
3.2.4 内部交易风险 |
4 九鼎集团财务风险的成因 |
4.1 流动性风险的成因 |
4.1.1 长期资产比重偏高 |
4.1.2 短期内的资金需求增加 |
4.2 业务整合风险的成因 |
4.2.1 对子公司业务的规范管理不足 |
4.2.2 未实现多元化业务的充分合作 |
4.3 政策法规风险的成因 |
4.3.1 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趋势把握不充分 |
4.3.2 金融业务相关政策的冲击 |
4.4 内部交易风险的成因 |
4.4.1 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和两面性 |
4.4.2 风险隔离机制不够完善 |
5 九鼎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
5.1 流动性风险管理 |
5.1.1 适度增加短期金融资产的比重 |
5.1.2 建立以资金安全为核心的集团财务风险指标体系 |
5.2 业务整合风险管理 |
5.2.1 加强子公司业务的规范管理 |
5.2.2 借助电子信息平台推进多元化业务合作 |
5.3 政策法规风险管理 |
5.3.1 顺应金融控股公司政策导向 |
5.3.2 依据金融政策变动及时调整业务战略 |
5.4 内部交易风险管理 |
5.4.1 建立有效的内部交易“防火墙” |
5.4.2 其他“防火墙”制度的建立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创新 |
参考文献 |
(10)生猪养殖户政策性保险的需求偏好与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存在的不足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农业保险 |
2.1.2 政策性农业保险和政策性生猪保险 |
2.1.3 生猪价格指数保险 |
2.1.4 保险需求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弱质性理论 |
2.2.2 农业风险管理理论 |
2.2.3 保险需求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农业保险的性质和作用 |
2.3.2 农业保险的需求分析 |
2.3.3 农业保险的效果评估 |
2.3.4 关于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研究 |
2.3.5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分析框架与数据来源 |
3.1 分析框架 |
3.1.1 养殖户的风险认知和风险管理偏好 |
3.1.2 自然风险管理工具: 传统生猪保险的需求与效果 |
3.1.3 市场风险管理工具: 创新型生猪价格指数保险需求与效果 |
3.2 数据来源 |
3.2.1 两省实地调研数据 |
3.2.2 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 |
第四章 养殖户的风险认知和风险管理偏好 |
4.1 养殖户对养殖风险的认知状况 |
4.1.1 养殖户对各类养殖风险影响程度的认知 |
4.1.2 养殖户对各类养殖风险影响程度的排序 |
4.2 养殖户对不同风险管理工具的偏好 |
4.2.1 养殖户对不同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偏好 |
4.2.2 养殖户对不同风险管理工具的效果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然风险管理工具: 传统生猪保险的需求与效果 |
5.1 农业现代化新形势下养殖户对传统生猪保险的需求 |
5.1.1 养殖户对传统生猪保险的需求 |
5.1.2 不同特征的养殖户对传统生猪保险需求的差异 |
5.2 传统生猪保险应对自然风险的效果: 客观评估 |
5.2.1 传统生猪保险具体效果的评估: 倾向得分匹配法 |
5.2.2 传统生猪保险综合效果的评估: 基于养殖户福利的效用评估模型 |
5.3 市场风险对传统生猪保险效果评价的影响:主观视角 |
5.3.1 养殖户对传统生猪保险效果的主观评价 |
5.3.2 市场风险对养殖户评价态度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创新型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需求与效果 |
6.1 养殖户对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需求分析 |
6.1.1 养殖户对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需求 |
6.1.2 养殖户生猪价格指数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 |
6.2 我国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试点及效果 |
6.2.1 部分试点地区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实践 |
6.2.2 部分试点地区的首单生猪价格指数保险 |
6.2.3 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试点效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政策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四、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及其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D]. 张帆. 吉林大学, 2020(08)
- [2]TK人寿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周刘洁.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3]互联网信贷履约保证保险的风险问题研究[D]. 唐继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4]寿险公司经营风险管理中的承保控制问题研究[D]. 李杰尧.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 [5]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D]. 李国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6]保险保障基金筹集法律制度之完善[D]. 贺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7]我国民营保险类金融集团的经营风险研究 ——以安邦保险为例[D]. 谢雯.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8]中国财险公司业务结构对经营风险的影响研究[D]. 吴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9]民营金融控股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以九鼎集团为例[D]. 尹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10]生猪养殖户政策性保险的需求偏好与效果评估研究[D]. 张燕媛.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