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误解“休息”会误了健康(论文文献综述)
王玲婷[1](2021)在《别样的留守:舟山市D区“海嫂”的生活方式研究》文中指出十九大提出的“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将海员、海运业的社会关注度大大提升,但目前我国专门针对海员研究还有待完善,且以往对于海员的研究往往只集中于海员个人,例如海员的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等方面,很少有研究关注到海员的家庭,尤其是海员的配偶——“海嫂”,这是一个生活方式特殊且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的已婚女性群体,但关于“海嫂”的文献相较于海员更为稀少,导致“海嫂”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及为家庭做出的牺牲都鲜为人知。相较于其他已婚女性,在海员丈夫长期出海的情况下,“海嫂”在家庭责任、家庭负担以及由此衍生的家庭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婆媳关系问题等方面都有着更大的压力,更需要被重视、研究乃至理解,这让“海嫂”的生活方式呈现明显的特殊性。本文旨在以浙江省舟山市D区为例,探究“海嫂”独特的留守生活方式。本文由导论和五章构成。导论部分说明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前人研究及述评。第一章论述了“海嫂”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主要从历史发展、自然条件、产业结构三个方面概述海员群体的发展,从而凸显“海嫂”群体的逐渐庞大,从侧面为“海嫂”的发展提供资料;第二章详细描述了“海嫂”留守生活中的不同角色扮演以及与其他已婚女性不同的留守生活方式;第三章描述了“海嫂”留守生活的孤寂以及“海嫂”、孩子、海员三者的互相牵挂、关心,体现留守生活中幸福温馨的一面;第四章论述了“海嫂”留守生活中的情感困境;第五章从“海嫂”重返职场,参与技能培训,参与选举三方面来体现“海嫂”的成长过程。留守生活艰辛不易,但最终“海嫂”克服困境不断成长,全心全力支持海员工作默默做好后勤,成为海员背后温柔的守护神,呈现一个与其他留守妇女截然不同的乐观的留守群体,她们身上的独特之处可以给其他地区的留守妇女发展提供借鉴,她们努力从家庭场域、社会场域和职业场域中塑造更好的女性角色,改变过去研究中将妇女置于被动客体地位的做法,尝试将其作为研究的主体,从一个新的视角理解和研究“她们”。本文通过个案访谈了解“海嫂”们灵活就业的真实情景和变化,结合相应的海岛妇女就业政策,也为日后闲置的女性劳动力就业发展和女性自我发展提供一定的研究资料。
王明俊[2](2021)在《留学生汉语语篇中的主语省略分析 ——以英语母语背景者主语省略研究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主语省略作为交际和写作中普遍存在的复杂语言现象,是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重难点,但其使用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语篇中的主语省略,作为英语母语背景者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问题的语法点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以英语背景学习者为研究对象,考察语料库语料、教学所搜集的文本语料,对留学生主语省略的具体情况进行探究,通过英汉语言对比,深刻剖析其原因,最后在教与学情况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对英语背景学习者主语省略教学的建议。本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同时对学者关于主语省略在本体和对外汉语中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第二章为英汉主语及主语省略概述,对主语及主语省略进行了界定,同时对英汉主语省略现象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为英语母语者留学生主语省略情况考察,主要统计了语料库中和文本语料中留学生主语省略的情况,发现初级和中高级留学生在复句和句群中的主语省略情况不同。初级留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复句层面,中高级留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句群层面。第四章列举了英语母语者主语省略的情况,主要分为主语最优省、该省却不省和不该省却省三种。并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针对前文的分析,对英语母语背景学习者的主语省略问题给出一些教学建议。结语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同时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
徐榕泽[3](2021)在《医学类科普文本中模糊修辞的翻译 ——《禁食、进食、反复》(第6至11章)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翻译实践报告以《禁食、进食、反复》(Fast.Feast.Repeat.)第六至十一章为源文本,总结在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该文本属于医学类科普文本,在客观介绍间歇性禁食的相关知识时,增加了一些文学性和生动性的表达,以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呼吁”意图。而作者在文章中,正是使用了模糊修辞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因此,作者从常式模糊修辞和变式模糊修辞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常式模糊修辞是指语言本身的模糊性而导致的词意的不确定性,译者从模糊名词、模糊动词、模糊形容词和模糊数量词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变式模糊修辞是指由于词语的相互组合而产生的模糊性,译者从比喻修辞、拟人修辞和委婉语修辞的角度来进行描写。在翻译中,译者采用意译、转换、词义引申、省译等翻译方法和技巧,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同样的表达效果。通过撰写本篇翻译实践报告,译者对于模糊修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希望译者的见解能够对日后的翻译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冯春艳[4](2021)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实效性,科学教育的目标由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观念性思考在聚合碎片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生命观念”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生命观念最具学科特色属性,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标志和关键。然而,教师们仍未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的教学仍旧停留于传统概念教学范式之内:重内涵轻外延、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查、重表象轻深度。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代,高中生物碎片化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概念教学必须要转型,那么,为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生命观念这样一个概念聚合器将相关概念关联起来,交织成概念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本研究聚焦于生命观念,依据概念转变理论、知识结构理论以及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并证明了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可行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法梳理了与学科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对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指出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纵观性认识和理解,是在生物学事实、概念基础之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其次,本研究以S学校为个案,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问题诊断,分析、概括出一线生物学教师们在落实“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一线生物学教师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在实践上,教师们滞于传统的概念教学范畴之内:缺少促进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教学过程,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存在不足。再次,本研究基于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的深入思考,构建出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包括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并基于与学科观念相关的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最后,本研究在S学校的高一年级的X班级,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效果检测——总结反思”的步骤程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培养学生形成“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入总结、反思,本研究得出这样五条结论: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构建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提出这样四条建议:《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钱亚玲[5](2020)在《城市小学家校冲突及其化解对策研究 ——以安庆市为例》文中认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合作,其中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尤为重要。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之下,家校合作已成为研究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来规范指导家校合作,学校也相应的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家校合作措施,在家庭与学校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家校冲突事件却频频发生,这种家校关系的失序背离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孩子成为这场博弈中最大的受害者。尤其是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此阶段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对儿童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校冲突这种极不和谐的现象亟待解决。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家校合作理论、冲突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对目前家校冲突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并探索化解策略。通过调查,发现家校冲突具有普遍性、隐蔽性、复杂性、以儿童为中介的特点,家校冲突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教育评价和教育管理等方面。调查还发现家校冲突出现了一个新焦点,那就是学生之间的冲突,引发家长之间冲突,最终转化为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冲突(家校冲突)。我们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来剖析家校冲突发生原因,并提出了家校冲突的化解策略。家庭、学校、社会需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家庭方面,父母明确和承担起对子女的教育责任;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积极主动与学校沟通,树立家校合作的意识;在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能够摆正自己的立场。学校方面,学校管理层面要重视和优化家校合作,建立和完善防范家校合作的相关机制,加强教师管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层面,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是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注意沟通的方式与技巧。社会方面,发挥新媒体的引领作用,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联合家庭与学校,共同助力儿童健康成长。
王梦鑫[6](2020)在《《社区口译-多元文化共生社会的交流》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社区口译(Community Interpreting)是指针对生活于该国的外国人的语言服务活动。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出境旅游,口译需求也随之不断增加。如何在国外也能无忧的享受各种权利,口译员的作用尤为重要。其中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就是社区口译。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业务办理,就医,司法等。但是供远小于需,社区口译的发展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委托人对于译员的口译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本次实践活动选取水野真木子所着《社区口译—多元文化共生社会的交流》(原名『コミュニティ通訳―多文化共生社会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该书立足口译实践,针对社区口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进一步探讨社区口译发展的光明前景。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次翻译实践任务及文本信息进行介绍。第二部分选取英国翻译学家纽马克的语义翻译观和交际翻译观指导本次翻译实践,并对指导理论进行详细的阐释说明,从三个层次进行翻译实例分析,即专有词汇翻译、小标题翻译和日语长难句翻译。对于词汇的翻译,为保证专业术语翻译的准确性,通过查阅词典、网站检索等方式确定其意思,对于已有固定翻译的词汇,则采用已有固定翻译,对于未有固定翻译的词汇,根据意思探讨合适的译文。对于标题的翻译,标题具有表达简洁,明确主题的作用,因此主要采用语内翻译,尽可能实现信息和形式的对等。对于句子的翻译,根据原文本特点采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在准确保留原文信息的基础上,采用分译、语序调整、变译、合译、减译、反译翻译技巧,力求接近原语读者的阅读效果。第三部分针对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难点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翻译实践总结。通过翻译本书,笔者希望在加深对社区口译的定义、分类、特征等基础知识的理解,了解社区口译的发展现状的同时,并根据作者的分析引发对中国口译发展的思考。
朱子文[7](2020)在《新媒体环境下幼儿园亲师沟通的现状研究》文中指出当今科技的发展,在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同时,也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教育也不例外。新媒体是互联网思维的基础上,催生出来的媒体形式,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与外界联通,通过网络,时刻获取最新资讯。当新媒体与教育相遇后,传递知识不再是教师的专利,沟通信息也不再停留于单一的渠道。近年来无线通讯技术和设备(智能手机和iPad等)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也为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合作提供了硬件条件,而微信、QQ、公众号等新媒体载体的飞速发展为亲师沟通提供了新的契机。尤其是本年度遇到重大新冠病毒疫情后,在隔离措施下,大多数互动和体验需要依靠媒介,新媒体的价值和完整性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要,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传递和导向作用。为此,家长和教师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与时俱进,以信息化的手段来优化传统的沟通模式,让沟通的渠道趋于立体化、多元化。虽然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相继颁布的有关政策文件中,特别强调幼儿家长和教师之间沟通协作的重要意义。可是从实际沟通过程与沟通结果来看,并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本研究中新媒体环境下的幼儿园亲师沟通是指幼儿家长和教师通过多种新媒体形式为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而灵活适宜地运用多种交流媒介进行幼儿信息传递和思想交流的行为过程。通过对当代新媒体环境下亲师沟通的现状进行深入地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出新媒体环境下幼儿家长和教师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存在的具体突出问题,以及对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从而为新媒体促进亲师沟通提出实用贴切的建议和意见,提升沟通的有效性以期最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首先,本次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辅以案例分析法,利用以上几种研究方法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幼儿园亲师沟通的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新媒体环境下幼儿园亲师在孩子成长教育问题的沟通中存在着某些方面的问题,表现在:双方教育观念协同但实际沟通行为不一致、沟通方式单一且集中、缺乏管理家长群的有效方法、新媒体沟通占据了教师的非工作时间。其次,通过新媒体环境下幼儿园亲师沟通现状的调查,分析得出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沟通双方缺乏必要的新媒体沟通技能、教师的沟通专业素养不扎实、缺乏家长沟通工作的有效制度保障。最后,从幼儿园、教师、家长的角度着手提出了促进新媒体环境下幼儿园亲师进行沟通的有效策略:幼儿园明确职责并发挥引领作用;多维度提升教师的沟通能力;与教师建立理解信任的伙伴关系等,以促进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幼儿园亲师沟通持续健康发展。
李言实[8](2019)在《永恒的等待:贝克特戏剧在中国》文中认为塞缪尔·贝克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以其“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而获得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贝克特在人物形象、语言使用、戏剧结构、叙事风格等方面实现了独特的创新,颠覆了西方戏剧传统,推动了西方戏剧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成为世界戏剧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本文以“贝克特戏剧在中国”为研究对象,以比较文学的接受研究和影响研究为基本方法,结合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文本细读等方法,对贝克特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演出等接受状况以及对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影响进行总体梳理和系统分析。这些章节构成一个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贝克特在中国的接受首先从译介开始,通过对贝克特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进行历时考察和研究,发现贝克特戏剧在中国经历了从拒斥到谨慎接受再到全面接受的过程;翻译是译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出某一特定社会历史语境的内在需求,本文以《等待戈多》为个案分析,阐明“以文本为导向的翻译”和“以舞台为导向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接受者和阐释者的的主体作用,并分析翻译过程所展现的两种文学的认同与拒斥、理解与误读。唯有在译介的基础上,中国的研究者才能开展对贝克特的研究,因此对贝克特戏剧的研究是接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历时、共时两个角度对中国的贝克特戏剧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详细分析,全面回顾、总结、反思贝克特戏剧在中国的研究情况,体现了处于某一社会思潮中研究者对异质文化的个体判断。戏剧的最终完成是在舞台上,因此演出成为戏剧接受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表现了导演对原剧作的理解和对所处时代的思考。通过大量一手材料的收集和整理,本文对贝克特戏剧在中国的演出进行分析,旨在研究贝克特戏剧在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不同的导演手法和不同的受众所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质和表现形式。接受和影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贝克特戏剧对中国的影响,最终会在中国本土剧作家或导演的作品中得以体现。通过剧作家访谈、文本细读等方法,本文发现,在荒诞观的形成、等待主题、语言消解等方面,贝克特戏剧对中国当代戏剧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在此过程中,中国接受主体发挥主体作用,使得接受和影响产生变异,变异后的内容融入中国戏剧创作中,使得中国本土创作呈现出与原来不同的风貌,可以与世界戏剧进行对话。最后对贝克特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进行总结,认为贝克特在中国经历了从政治性批判到批判性接受再到全面接受的过程,贝克特最终以其独特的戏剧观念和创作手法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戏剧的创作,为中国当代戏剧创作提供了艺术与美学意义上的助力和借鉴,不断推进中国当代戏剧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汇入世界戏剧发展的洪流。
张静[9](2019)在《《社区口译》(第一、三、五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各国间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在中国居住学习的外国人士数量在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司法、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方面的“语言障碍”问题也日益凸显。《社区口译》一书就是在该背景下产生的,对西方国家社区口译的现状进行了深入介绍和分析。全书共六章,笔者选取其中第一、三、五章进行翻译,并于本报告中对翻译实践过程的经验及问题进行总结。在本翻译实践报告中,笔者主要以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为指导对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卡特福德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学说基础之上将翻译转换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并将范畴转换细分为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转换。卡特福德将语言学的理论成果引入翻译,推动翻译研究朝科学方向发展。由于日汉分属两个不同语系,实现完全对等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应当侧重文本等值。在实现文本等值的过程中,往往无法避免偏离原文形式,为了忠实、通顺地传达原文信息,无可避免的会使用到翻译转换手段。本报告分别从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个方面分析了翻译案例。层次转换主要分析了中日语言时态和语气的差异。日译中时层次转换一般进行的是增删词汇和改变语气。范畴转换则从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三方面对翻译中遇到的语序调整、拆分、主动和被动等情况进行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和分析。这类转换方式一般通过调整句子结构达成,是翻译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手段。由于中日分属不同语系,而系统内转换则要求源语及译语拥有大致对应系统,因此并未在本文涉及。此外源文本是为日译本转译,当中存在大量源语保留现象,从全文翻译和部分翻译的角度出发,对该现象进行了分析和处理。
苏浩朋[10](2019)在《目的论指导下的传统园林解说词汉译英研究 ——以南昌八一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的是八一公园内的解说词系统改进以及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其解说词的汉译英内容革新,并从中找寻可以加以总结归类的翻译模式,以此对江西传统园林解说词的汉译英工作给予一些参考和建议。文章中主要的研究内容有:首先深入研究八一公园内存在的园林景点的历史变迁、文化背景,只有真正了解八一公园的历史与文化,才能较好的进一步向国外游人提供富有园林气息、充满园林专业性的解说服务;第二重新规划并制作八一公园内现有解说词系统,为之后的汉译英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第三提炼出将目的论恰当使用在八一公园解说词上的方法;第四融入自己的传统园林知识,完成八一公园解说词汉译英的更新;最后尝试总结园内园林解说词汉译英的特质,将成果推广至江西传统园林解说词汉译英工作。文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归纳分析法等。本文获取的成果有:结合解说词系统构造要求和传统园林解说词系统的特色,先把八一公园的解说词系统进行了分类改进;之后通过对翻译目的论和实际应用《中式英语之鉴》的研究,尽可能规避中式英语的发生,同时结合传统园林解说词特色,确定了解说词文本的汉译英方法,做出了照顾英文读者的阅读感受同时又将传统文化表达出来的解说词汉译英文本。并且最后在完成该园园名汉译英后,进行了一些理论总结,分别是翻译时应从目的语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把翻译的重点放在让他们从自身文化出发更易理解解说词文本;在翻译时应避免同一园名的不同表达方式的出现,并且尽量遵循英语使用规则,避免逐字逐句的生硬翻译;最后根据园林景点的不同命名方式总结出诸如纪念人事、描写实景/虚景、衬托情感的命名导致出现不同的翻译侧重点,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二、误解“休息”会误了健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误解“休息”会误了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1)别样的留守:舟山市D区“海嫂”的生活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缘由 |
(一)社会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状况 |
1.关于生活方式的研究 |
2.关于妇女生活方式的研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1.关于生活方式的研究 |
2.关于妇女生活方式的研究 |
3.关于海岛妇女的研究 |
(三)文献简评 |
三、基本概念 |
(一)生活方式 |
(二)“海嫂” |
四、理论工具 |
五、研究方法 |
(一)收集资料的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半结构访谈法 |
(二)分析资料的方法 |
1.内容分析 |
2.二次分析 |
六、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海:“海嫂”产生的经济与社会基础 |
一、海员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二、舟山市D区“海嫂”的总体概况 |
三、访谈对象概况 |
第二章 别:“海嫂”留守生活的开启 |
一、离别在即的准备工作 |
(一)突发的离别 |
(二)从心里接受离别 |
二、分别后一个人的生活 |
(一)亦父亦母的家庭生活 |
(二)包揽一切的家族生活 |
(三)邻里间的互助 |
第三章 忆:远洋漂流的情感 |
一、藏在生活琐事里的回忆 |
二、远洋相隔的牵挂 |
(一) “海嫂”对丈夫的思念 |
(二)亲子之间的互相思念 |
第四章 守:献给远洋的情感面临困境 |
一、亲子关系淡漠 |
二、夫妻关系疏离 |
三、难以处理的婆媳矛盾 |
第五章 护:做你背后温柔的守护神 |
一、重返职场做更独立的自己 |
二、参与社区生活技能培训 |
三、社区选举与社区志愿者活动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一、期刊论文 |
二、学位论文 |
三、中文原着 |
四、中文译着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留学生汉语语篇中的主语省略分析 ——以英语母语背景者主语省略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省略研究 |
1.2.2 主语省略研究 |
1.2.3 主语省略偏误研究 |
1.2.4 英语母语背景学习者主语省略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4 语料来源 |
2 英汉主语及主语省略的异同 |
2.1 主语概述 |
2.1.1 汉语主语概述 |
2.1.2 英语主语概述 |
2.2 主语省略 |
2.2.1 省略句和非主谓句的区别 |
2.2.2 主语省略判断标准 |
2.2.3 汉语主语省略 |
2.2.4 英语主语省略 |
2.3 英汉主语省略的异同 |
2.3.1 英汉主语省略相同点 |
2.3.2 英汉主语省略不同点 |
3 英语母语者留学生主语省略情况考察 |
3.1 调查研究情况概述 |
3.1.1 研究范围 |
3.1.2 研究目的 |
3.2 HSK语料库统计概况 |
3.2.1 语料库中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2.2 语料库中主语省略总体情况 |
3.3 调查统计概况 |
3.3.1 调查对象 |
3.3.2 调查中主语省略总体情况 |
4 英语母语者主语省略情况类型及原因分析 |
4.1 英语母语者主语省略情况类型 |
4.1.1 复句中的主语省略 |
4.1.2 句群中的主语省略 |
4.2 英语母语者主语省略问题原因分析 |
4.2.1 主语省略本体的复杂性 |
4.2.2 学生的原因 |
4.2.3 课堂教学的影响 |
5 英语母语背景学习者主语省略的教学启示 |
5.1 增加主语省略规则的教学 |
5.1.1 结合单句初涉主语省略规则 |
5.1.2 结合复句归纳主语省略规则 |
5.1.3 结合句群切入主语省略规则 |
5.2 采用语境教学进行规则点拨 |
5.2.1 采用语言语境教学 |
5.2.2 采用非语言语境教学 |
5.3 不同语体区分教学 |
5.3.1 口语教学 |
5.3.2 写作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医学类科普文本中模糊修辞的翻译 ——《禁食、进食、反复》(第6至11章)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任务描述 |
1.1 任务背景介绍 |
1.2 文本特征分析 |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
第2章 翻译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1.1 翻译计划制定 |
2.1.2 相关技术和资源支持 |
2.1.3 翻译理论准备 |
2.1.4 翻译策略选择 |
2.2 翻译过程 |
2.3 译后事项 |
2.3.1 翻译质量控制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1 常式模糊修辞的翻译 |
3.1.1 模糊名词的翻译 |
3.1.2 模糊动词的翻译 |
3.1.3 模糊形容词的翻译 |
3.1.4 模糊数量词的翻译 |
3.2 变式模糊修辞的翻译 |
3.2.1 比喻修辞的翻译 |
3.2.2 拟人修辞的翻译 |
3.2.3 委婉语的翻译 |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
4.1 总结以及结论 |
4.2 未解决的问题及思考 |
4.3 对今后工作的启发以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
附录2 术语表 |
致谢 |
(4)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一)科学教育对于深度理解的需要 |
(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
(四)传统概念教学转型的现实指向 |
(五)个人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旨趣 |
二、 研究问题 |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
三、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 概念界定 |
(一)核心概念 |
(二)相关概念 |
(三)小结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有关学科观念的研究 |
(一)学科观念基本内涵的研究 |
(二)学科观念构建的教学的研究 |
二、 有关生命观念的研究 |
(一)生命观念内涵的研究 |
(二)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 |
(三)生命观念评价的研究 |
三、 有关概念教学的研究 |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
(二)国外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 |
(三)国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相关研究 |
(四)国内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S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
(二)选取S学校的原因分析 |
三、 研究取向 |
(一)质的研究 |
(二)个案研究 |
四、 具体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观察法 |
(四)文本分析法 |
(五)行动研究法 |
五、 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
(一)身处研究现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
六、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 |
一、 理解上的偏颇:对内涵认识模糊 |
(一)对生命观念定义的理解偏于一隅 |
(二)对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 |
二、 实践上的退缩:滞于传统概念教学 |
(一)单向度传授概念,缺少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过程 |
(二)面面俱到理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 |
(三)重重测试考概念,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不足 |
三、 理解与实践困境之因 |
(一)自身之维:思维与行为的怯于尝试 |
(二)环境之维:学校与社会的压力制约 |
第四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 |
一、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概念转变理论 |
(二)知识结构理论 |
(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
二、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意蕴 |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
(四)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 |
(五)有利于教师重构教学方式 |
三、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 |
(一)高中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的内涵 |
(二)确定高中生物学中的观念目标 |
(三)对观念素养层级水平的分析 |
(四)基于“理解”指向表达与应用 |
(五)生命观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
四、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分析 |
(一)高中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
(二)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
(三)解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观念 |
五、 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分析 |
(一)对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
(二)本研究构建的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模型 |
六、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 |
(一)单元教学是实现生命观念整体素养的优选路径 |
(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系统分析 |
(三)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阶段阐释 |
第五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
一、 对教与学的分析 |
(一)教学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三、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确定研究对象 |
(三)制定行动计划 |
四、 行动实施 |
(一)系统提取 |
(二)揭示前概念 |
(三)激发元认知 |
(四)抽象概括 |
五、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六、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六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任务型预习的教学实施 |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
(三)加强表达指导的教学实施 |
(四)精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五、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七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与应用 |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
(二)针对任务型学习活设计表现性评价 |
(三)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方案设计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效果分析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的效果分析 |
五、 基于整体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研究反思 |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
一、 研究结论 |
(一)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 |
(二)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而构建形成 |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 |
(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 |
(五)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 |
二、 研究建议 |
(一)《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 |
(二)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
(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 |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
三、 研究不足 |
(一)缺乏对更大范围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 |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范畴需进一步扩大 |
(三)在考查学生生命观念形成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
四、 研究展望 |
(一)促使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
(二)持续推进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城市小学家校冲突及其化解对策研究 ——以安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第五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城市小学家校冲突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访谈调查 |
第二节 问卷调查 |
第三节 调查结论 |
第二章 城市小学家校冲突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城市小学家校冲突的家庭原因 |
第二节 城市小学家校冲突的学校原因 |
第三节 城市小学家校冲突的社会原因 |
第三章 城市小学家校冲突的化解对策 |
第一节 家庭方面 |
第二节 学校方面 |
第三节 社会方面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关于家校冲突的访谈提纲 |
附录2:城市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3:城市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问卷(家长) |
附录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6)《社区口译-多元文化共生社会的交流》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1章 翻訳タスクの绍介 |
1.1 翻訳の背景 |
1.2 着者绍介 |
1.3 起点テクストの概要 |
1.3.1 起点テクストの特徴 |
1.3.2 起点テクストの内容 |
第2章 翻訳理论に基づく実例分析 |
2.1 意味重视の翻訳と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重视の翻訳 |
2.2 语汇の翻訳 |
2.2.1 人名と文献名の翻訳 |
2.2.2 法律用语の翻訳 |
2.2.3 他の専门用语の翻訳 |
2.3 タイトルの翻訳 |
2.4 文の翻訳 |
2.4.1 分訳 |
2.4.2 合訳 |
2.4.3 语顺の调整 |
2.4.4 変訳 |
2.4.5 减訳 |
2.4.6 加訳 |
2.4.7 反訳 |
第3章 翻訳実践のまとめ |
3.1 翻訳の难点 |
3.2 翻訳のまとめ |
参考文献 |
附録Ⅰ:原文 |
附録Ⅱ:訳文 |
谢辞 |
(7)新媒体环境下幼儿园亲师沟通的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1.家园共育的关键是沟通 |
2.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沟通能力 |
3.新媒体沟通已成趋势,探索优化路径才是首要任务 |
(二)研究目的与问题 |
1.研究目的 |
2.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价值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1.新媒体 |
2.亲师沟通 |
(五)文献综述 |
1.新媒体环境下幼儿园亲师沟通相关价值的研究 |
2.新媒体环境下幼儿园亲师沟通方式方法的研究 |
3.新媒体环境下幼儿园亲师沟通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4.新媒体环境下幼儿园亲师沟通策略的相关研究 |
5.已有研究述评 |
(六)理论基础 |
1.人类生态学理论 |
2.重叠影响阈理论 |
3.人际沟通理论 |
4.符号互动论 |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法 |
(三)访谈法 |
(四)实物分析法 |
三、新媒体环境下幼儿园亲师沟通现状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新媒体环境下幼儿园亲师沟通的认知现状分析 |
(二)新媒体环境下幼儿园亲师沟通方式的现状分析 |
(三)新媒体环境下幼儿园亲师沟通的应用现状分析 |
(四)新媒体环境下亲师沟通策略的情况分析 |
四、新媒体环境下亲师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新媒体环境下亲师沟通存在的问题分析 |
(二)新媒体环境下幼儿园亲师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五、新媒体环境下幼儿园亲师沟通的建议 |
(一)幼儿园明确职责并发挥引领作用 |
(二)多维度提升教师的沟通能力 |
(三)与教师建立理解信任的伙伴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永恒的等待:贝克特戏剧在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价值和意义 |
四、研究内容及重点难点 |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作为剧作家的贝克特 |
第一节 贝克特:从小说家到剧作家 |
一、从小说到戏剧 |
二、贝克特的戏剧创作 |
第二节 贝克特的继承与创新 |
一、贝克特对传统的继承 |
二、贝克特对西方戏剧的创新 |
三、贝克特对西方戏剧的影响 |
第二章 贝克特戏剧的中国译介 |
第一节 贝克特戏剧的中国译介历程 |
一、1962—1999:初始期 |
二、2000—2015:发展期 |
三、2016年之后:鼎盛期 |
第二节 贝克特戏剧的中国翻译研究——以《等待戈多》为个案 |
一、关于戏剧翻译的若干理论问题 |
二、学者型翻译:异化翻译策略 |
三、导演型翻译:归化翻译策略 |
四、贝克特其他戏剧的翻译 |
第三章 贝克特戏剧的中国研究 |
第一节 贝克特戏剧在中国的历时研究 |
一、文革之前:政治挂帅,思想批判 |
二、1978—1999:改革开放,二元接受 |
三、2000—2019:纷繁时代,研究多元 |
第二节 贝克特戏剧在中国的共时研究 |
一、贝克特研究分析 |
二、贝克特戏剧研究分析 |
第三节 中国贝克特戏剧研究反思 |
一、研究范围有待拓展 |
二、研究视角与方法有待丰富 |
第四章 贝克特戏剧的中国演出 |
第一节 《等待戈多》在中国的演出 |
一、狂躁的颠覆和反抗:孟京辉《等待戈多》 |
二、主题的拼贴转化:林兆华《三姐妹·等待戈多》 |
三、被同性别化和物化的女性身体:任鸣《等待戈多》 |
四、身体政治的隐喻抗争:罗巍《等待·戈多》 |
五、跨文化戏曲实验:吴兴国《等待果陀》 |
六、小结 |
第二节 贝克特其它戏剧在中国的演出 |
一、真实的荒诞: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终局》 |
二、具象化的身体:中央戏剧学院贝克特短剧 |
三、荒漠上的中国色彩:国家话剧院《美好的日子》 |
四、小结 |
第三节 国外剧团在中国演出的贝克特戏剧 |
一、喜剧效果:爱尔兰盖特剧团《等待戈多》 |
二、悲剧意蕴:法国利摩日剧团《等待戈多》 |
三、视觉戏剧:美国威尔逊《克拉普最后的碟带》 |
四、小结 |
第五章 贝克特戏剧的中国影响 |
第一节 贝克特对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影响 |
一、贝克特与中国当代戏剧“荒诞观”的形成 |
二、贝克特与中国当代戏剧的“等待主题” |
三、贝克特与中国当代戏剧的语言 |
第二节 贝克特戏剧在中国的变异学思考 |
一、聚焦单一《等待戈多》 |
二、戏剧创新,误读荒诞 |
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
四、接纳变异,走向世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贝克特生平创作年表 |
附录B: 贝克特戏剧中国演出年表 |
附录C: 贝克特戏剧作品中译资料年表 |
附录D: 贝克特戏剧相关采访录 |
(一) 田本相教授访谈 |
(二) 吴兴国采访录 |
(三) 张献访谈 |
(四) 冯远征访谈 |
(五) 喻荣军访谈 |
(六) 萨拉·简·斯凯弗导演访谈 |
(七) 朱迪·海格特·拉维特谈如何理解贝克特 |
(八) 罗伯特·威尔逊谈制作《克拉普最后的碟带》 |
附录E: 国外学习总结报告 |
(一) 2016“贝克特的残余”会议及“贝克特暑期学校”学习报告 |
(二) 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访学总结报告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社区口译》(第一、三、五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一章 翻訳タスクの绍介 |
1.1 翻訳背景 |
1.2 起点テキストの绍介 |
1.3 翻訳理论 |
第二章 翻訳シフト论に基づく事例分析 |
2.1 レベルシフト |
2.2 カテゴリーシフト |
2.2.1 构造シフト |
2.2.2 クラスシフト |
2.2.3 ランクシフト |
2.3 英语の保留 |
第三章 まとめ |
参考文献 |
附録Ⅰ:原文 |
附録Ⅱ:訳文 |
谢辞 |
(10)目的论指导下的传统园林解说词汉译英研究 ——以南昌八一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2.3 小结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2.园林解说词系统相关研究 |
2.1 解说词的定义及分类 |
2.2 各类解说词系统建设原则 |
2.3 传统园林解说词系统的特色 |
2.3.1 园内解说词总量有限 |
2.3.2 单位地域面积内的解说词数量相对较多 |
2.3.3 解说词内容更具有文化特色 |
2.3.4 小结 |
3.八一公园内解说词系统建设 |
3.1 八一公园历史概况 |
3.2 园内现有主要景点分布及其相关介绍 |
3.2.1 百花洲与东湖 |
3.2.2 冠鳌亭 |
3.2.3 苏圃 |
3.2.4 贡院井 |
3.3 园内的解说词系统现状 |
3.3.1 园内指导类解说词现状 |
3.3.2 园内管理类解说词现状 |
3.3.3 园内教育类解说词现状 |
3.4 园内各类解说词具体优化研究 |
3.4.1 指导类解说词优化意见 |
3.4.2 管理类解说词优化意见 |
3.4.3 教育类解说词优化意见 |
3.4.4 结合二维码科技提出的补充意见 |
4.传统园林解说词汉译英调研及翻译目的论研究 |
4.1 国内现有园林解说词汉译英调研实践 |
4.1.1 需要改进的汉译英文本分析 |
4.1.2 总体较好的解说词汉译英文本分析 |
4.1.3 国内园林解说词汉译英现状小结 |
4.2 翻译目的论相关研究 |
4.2.1 翻译目的论及其遵循原则 |
4.2.2 翻译目的论实践与拓展——《中式英语之鉴》带来的翻译启发 |
4.3 传统园林解说词汉译英的特色 |
5 八一公园解说词汉译英系统调整建议 |
5.1 园内解说词的汉译英现状 |
5.2 园内各类解说词汉译英具体优化研究 |
5.2.1 指导类解说词汉译英 |
5.2.2 管理类解说词汉译英 |
5.2.3 教育类解说词汉译英 |
5.3 传统园林解说词汉译英建议——理论总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论文工作成果与获得的结论 |
6.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误解“休息”会误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 [1]别样的留守:舟山市D区“海嫂”的生活方式研究[D]. 王玲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留学生汉语语篇中的主语省略分析 ——以英语母语背景者主语省略研究为例[D]. 王明俊.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医学类科普文本中模糊修辞的翻译 ——《禁食、进食、反复》(第6至11章)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徐榕泽.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4]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D]. 冯春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城市小学家校冲突及其化解对策研究 ——以安庆市为例[D]. 钱亚玲. 安庆师范大学, 2020(12)
- [6]《社区口译-多元文化共生社会的交流》翻译实践报告[D]. 王梦鑫.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新媒体环境下幼儿园亲师沟通的现状研究[D]. 朱子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永恒的等待:贝克特戏剧在中国[D]. 李言实.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社区口译》(第一、三、五章)翻译实践报告[D]. 张静. 曲阜师范大学, 2019(12)
- [10]目的论指导下的传统园林解说词汉译英研究 ——以南昌八一公园为例[D]. 苏浩朋.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