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施工单位施工管理的看法

我对施工单位施工管理的看法

一、建设单位施工管理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谭思晓[1](2020)在《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 ——以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示利用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经济环境良好人民生活富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旅游活动也广泛兴起,北到延安、南到井冈山,革命遗产遍布中华大地。而这些红色遗产也带来了大量的红色旅游资源,使得人们在领略祖国山水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并且在观看革命旧址展览的同时还能够学习爱国主义文化,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但是目前全国有大量革命旧址的展示利用工作还不到位,对于革命旧址展示设计的系统性与规范性还不够完善。该文正是基于现存的革命旧址展示利用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对革命旧址的阐释与展示利用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并根据展陈设计的需要提出革命文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布展要求,以及如何重新构思和提升旧址的展示陈列效果。因此本文着重对革命旧址如何进行博物馆展陈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论文绪论章节是主要对论文题目的背景、研究现状等进行分析梳理,并对文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行阐述说明。论文第二章作为文章的基础概念章节,主要对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作用和保护利用原则,最后对我国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历史建设情况及历史发展情况作出总结。论文第三章主要分析了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工作系统性流程。主要对革命旧址的展示利用作出探讨,第一明确革命旧址的背景分析原理、第二对展陈现状作出系统性地分析、第三对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策划做全过程论述、第四对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形式设计作理论性研究、第五对革命旧址展示陈列的方式与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论文第四章是主要分析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条件的理论性研究章节。主要包括:整体情况、历史沿革、价值分析等。整体论述了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的展示利用条件,并着重分析了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的主题阐释、展示策略和展陈特点。论文第五章是展陈设计实践章节,在该章节主要探究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示利用的具体设计问题,包括其展示利用结构、展陈设计方案等。最后还对新民学会旧址和平江起义旧址这两个相关实践案例做对比性分析。

杜俊奇[2](2020)在《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外公职人员中一直存在着腐败现象,而且党外公职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腐败问题也开始空前凸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中,腐败问题还表现的相当严重。党外公职人员分布在各领域、各层级,在各级政府、各个岗位充当重要角色,有职有权,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因此,如何加强对行使公权力的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直面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由于监督机制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监督问题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总体上说,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对这一群体的腐败程度、形式、原因等实证研究非常不足,具有建设性和应用性的对策建议更是不多。从我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这一时代的宏伟大业来看,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共产党(即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即参政党)互相监督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将全面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的迫切需要。本文主体内容分为逻辑紧密关联的五章。逻辑起点首先在理论层面阐发了关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必须厘清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体内容、制度基础、法理依据和监督的必要性;然后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追溯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继而用实证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现状、成因和特征;论证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强化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和显着成效;最后,就如何强化、细化、实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特别是政治敏感度和政策性比较强的宗教界、工商联、村委会三个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从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维度提出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意义在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这一事关我国反腐败成效而迄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内调外研获得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监督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对国家监察机制改革和推进反腐败事业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敖飞[3](2020)在《公路桥梁建设项目现场施工管理之我见》文中研究表明主要对公路路桥工程现场管理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从施工技术、建设材料、机械设备、施工过程、人员管理、安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施工管理内容和措施,以提高公路桥梁建设项目现场施工管理质量,促进公路桥梁建设项目的顺利有效实施。

柯燕燕[4](2019)在《基于种子萌发理论的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建筑产业现代化对建筑工人的知识技能、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客观上需要将作为我国建筑工人主力军的5300余万农民工持续有序地转化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建筑业产业工人。而作为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手段,系统化培训无疑是实现我国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的关键路径。当前,我国建筑业领域并未形成建筑业农民工系统化培训的观念意识和制度安排。尽管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建筑业农民工培训问题,但因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缺乏顶层规划和系统建构,致使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效果欠佳,农民工经过培训后还是农民工,严重制约我国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和传统建筑业的现代发展。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职业化培训,也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在更深层次上还涉及市民化培训,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因而需要借助更为科学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为此,本文引入种子萌发理论来建构培训系统影响因素体系,揭示建筑业农民工系统化培训的内在规律,构建以萌发为核心运动特征的、具有动态性的动力系统整体结构,进而研究培训系统运行和应用,并借助扎根理论行为事件访谈、质性研究、结构方程、二元logistic模型、胜任力模型、柯氏评估法等分析方法,寻求合理系统建构和实践应用以调动相关利益主体积极推动建筑业农民工参与系统化培训。(1)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基于“建筑业农民工系统化培训实质上是职业化培训和市民化培训”这一论断就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全面梳理,以寻求必要的理论资源和创作空间。本文界定了建筑业农民工、建筑业产业工人、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系统化培训等核心概念,阐释种子萌发理论、扎根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胜任力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建构“种子萌发”理论视角下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理论框架。(2)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培训影响因素体系构建。基于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培训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涉及建筑业农民工、建筑企业、建筑行业、培训机构、政府及社会力量各层级、各参与方的利益诉求。引入扎根理论,综合采用文献梳理、实证调查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运用数据编码将资料进行分解、概念化并重新组合,借助QSR Nvivo10软件进行开放编码、轴心编码、选择编码分析,根据质性分析结果提炼建筑业农民工系统化培训影响因素,回答“系统为什么这么构建”的问题。(3)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培训系统构建。基于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培训的内在规律,在种子萌发视角下,构建以萌发为核心运动特征的具有动态性的动力系统整体结构,即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培训系统,涵盖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要素、系统结构、系统功能,并在种子萌发视角下重新梳理建筑业农民工培训问题,归纳总结并找出系统问题症结。回答“系统是什么”的问题。(4)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培训系统运行机理研究。提出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运行机理的理论模型并加以验证,借助SEM分析模型确定动力系统的潜在变量与观测变量,通过问卷调查充分收集数据,开展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运行机制和结构方程模型建构、变量的测量、信度和效度分析、模型假设检验、验证结果与分析等。回答“系统怎么运行”的问题。(5)提升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培训系统功能的对策研究。通过农民工内在模块、培训体系实施模块以及外部环境模块的建构,回答“如何提升系统功能”。其中,建筑业农民工内在模块主要采用二元Logistic分析模型分析农民工参与系统化培训的影响因素,培训体系实施模块主要借助胜任力模型及柯氏评估理论支撑整个实施模块架构,外部环境模块则主要运用学习组织理论分别对政府、行业机构和建筑企业提出相应的意见。本文提出了“基于种子萌发理论的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培训系统”的命题,就建筑业农民工系统化培训因子体系进行质性研究,引入种子萌发理论建构了一套由“培训影响因素体系——培训系统建构——培训系统运行机理——培训系统要素功能提升”构成的动态的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丰富了建筑业农民工系统化培训问题的研究方法。与此同时,本文也存在定量分析模型存在内生性或者遗漏变量、未充分考虑建筑业农民工系统化培训区域性差异以及SEM模型可直接量化观测变量较难提取等不足。

覃明[5](2018)在《探析安全技术交底》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安全技术交底相关法规规范的疏理,阐析安全技术交底的制度、时效、主体及对象、内容、类型、形式、检查评价等要素,同时理清安全技术交底与技术交底、安全教育的联系与区别,以指明安全技术交底工作的思路。

王严淞[6](2018)在《我国大学师生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师生关系一直是高等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经典的话题,它对大学师生、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当下我国大学师生关系存在诸多问题并广受质疑与诟病。与此同时,社会与高等教育正处于急剧变革之中,更使大学关系发展具有不确定性。有鉴于此,本研究选取大学师生关系作为主题,通过透视大学师生关系的内涵,构建大学师生关系的分析模型,开发大学师生关系的测量工具,将其应用于我国大学师生关系的调查,以此获得相关数据,并据此总结、归纳、分析我国大学师生关系的特征与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同时预测我国大学师生关系的未来走向。大学师生关系是大学教师与大学生基于知识发生交往而形成的高等教育联系,是大学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力与作用力。大学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力,而生成这种力的必备要素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知识、交往,四者缺一不可。与一般人际关系或是普通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相比,大学师生关系具有教育性、独立性、自由性、创造性以及精神性等五大特性。研究大学师生关系,交往与知识两种视角必不可少。基于大学师生交往行为由疏离到紧密的发展趋势以及知识活动由权威到平权的发展趋势,可以将大学师生关系划分为四种模式:权威型知识与紧密型交往结合的父子式关系、权威型知识与疏离型交往结合的师徒式关系、平权型知识与疏离型交往结合的合同式关系、平权型知识与紧密型交往结合的共同体式关系。同时,四种模式的排列顺序也是大学师生关系的演变趋势。根据上述相关理论,研究开发设计了 QCFSR5.0,用以调查当前我国大学师生关系的现实情况。调查使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了 35所本科院校,回收了 11050份调查问卷,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大学师生关系处于合同式关系模式,其主要问题包括:学生学习主动性偏低,师生交往便利性不足,教师在交往中的主动性较差,师生交往对学生的非学业成长帮助较少以及考试内容倾向于记忆化。当然,我国大学师生关系当前也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潜力,诸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关注学生体验,大学生创造性意识较高,课程不确定性内容形式较为多样。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大学师生知识活动仍处于平权型的初级阶段,而交往行为则处于疏离型状态。进一步来说,当前我国大学师生知识活动的最大问题在于流于形式,而忽视本质。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成了偷懒的“勤奋者”,大学教师成了做戏不做细的“表演者”,师生共同出演了一场“精致的演出”,致使我国大学师生知识活动问题更为隐蔽,更为复杂。此外,制度困境是造成我国大学师生交往疏离的主要原因,包括制度缺位、制度偏向以及制度空转等一系列因素使得我国大学师生交往处在一个“制度真空”的环境中。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我国大学师生关系当前的问题是由于伦理与秩序的对撞导致运行逻辑出现失序,也是由于工具与价值的分裂导致理性取向存在困惑,更是由于传统与现代的差距导致发展环境失衡。面对未来,普及化、信息化、终身化将会对我国大学师生关系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因而需要我们进行前瞻性的预测分析并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其中,普及化对大学师生关系最大的影响在于提高了大学师生关系的地位,因此要求大学师生关系发挥更大的价值;信息化对大学师生关系的影响在于重塑大学师生的知识活动,强调有些知识不必再由大学教师在大学课堂上教授;终身化对大学师生关系最大的影响在于改变大学师生关系观念,使人们不再以学历作为开展大学师生关系的唯一目的,从而有可能实现纯粹的、质朴的大学师生关系。面对普及化、信息化以及终身化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应通过转变观念、完善制度、加强设计、推进改革、营造文化等多方举措迎接新型大学师生关系的到来。

范强,周航[7](2016)在《建筑工程大面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工程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因为人们越来越注重建筑工程的实用性与美观性,所以大面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运而生。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大面积混凝土的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大面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借鉴。

张剑[8](2016)在《工程分包限制规则研究 ——以《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第3款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方面,我国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工程分包严格限制。另一方面,转包、违法分包屡禁不止,愈演愈烈,转包、违法分包已成为我国建设工程领域普遍存在的潜规则,被称为“万恶之源”,几乎所有的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原因最后都归结为转包或违法分包的错,工程分包因此成了替罪羊,成了众矢之的。鉴于此,本论文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些分包限制规则是否科学合理?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违法现象的普遍存在,是否有不合时宜的制度本身的因素?本论文从立法论的角度,以《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第3款的分包限制规定为研究对象,结合《建筑法》、《招标投标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相关规定,从法律关系的客体、主体、内容和法律后果等方面,从比较法的视角找出中外制度差异,然后对这些差异进行利弊分析,从而得出本论文的中心论点,即转包、违法分包的泛滥,从制度层面来说,是由于我国分包限制规则不完全正当合理,部分与国际惯例脱节,没有反映生产力发展和工程承包的客观规律,某种程度上部分反映了工程分包的客观规律与不合时宜的制度束缚的矛盾和冲撞,所以建议实定法放松对工程分包的限制,在修法之前建议实务中缓和转包、违法分包的私法后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对我国《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第3款的修法建议。目前国内对工程分包的研究,主要是立足于现行法律法规,并结合实务,从法解释论角度展开的,从立法论角度对我国违法分包的界定的科学合理性缺乏论证,没有考虑违法分包的界定是否适应工程发包模式与管理的多样化发展,没有考虑分包制度是否与国际接轨,没有考虑是否有滞后的法律制度本身造成违法分包的因素。对工程分包限制规则的法学系统研究文献还未见到。国外对分包的限制规则在成文法上较少,一般存在于合同范本的标准条款中,是合同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畴,而且实践中对分包限制条款引起的争议或纠纷较少,没有成为分包合同的热点。所以国外对违法分包或分包限制规则专题研究较少,部分文献涉及到转包、分包范围、再分包和分包须经发包人同意等问题的介绍,但研究不够深入。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文献,从比较法、法经济学、规范目的和法的价值角度,对工程分包限制规则进行理论专题研究的还未见到。本论文不包括绪论共六章,第一章是关于工程分包的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二、三、四章分别从法律关系的客体即工程分包范围、主体即分包人资质和内容即权利义务关系三方面论述了我国现行实定法分包限制规则的不合理;第五章是关于违反分包限制规则的民事法律后果,第六章是结论和对我国《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第3款的修法建议。具体如下:第一章作为本论文的逻辑起点,界定了工程分包的概念,阐述了工程分包的经济实质和法律本质。从经济角度来说,工程分包是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是现代工程承包发展和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从法律性质上来说,应视为第三人代为履行。第二章从工程分包的客体角度,分析了现行实定法分包范围限制规则的不合理,重点分析了转包、主体结构分包和扩大劳务分包。这一章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现行实定法对分包范围的限制不合理,工程发包模式决定了分包的最大可能范围;(2)分包范围是双方意思自治的范畴;(3)工程承包并不要求亲自施工,承包人的职责实质在于对工程的管理、协调、集成和监督;(4)转包并非合同转让;我国实定法对转包的界定和打击过宽,应禁止无价值增值的转包,解禁肢解分包,区分转包和正常分包的关键在于承包人是否实际承担了项目管理职责;解禁肢解分包不会造成工程质量安全隐患。(5)我国《建筑法》参照了日本、韩国的建筑法律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有关规定,但两大法系包括日、韩和我国台湾地区鲜有禁止肢解分包、主体结构分包和扩大劳务分包的规定或实践,这些限制规则不符合工程承包客观规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难以实现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立法目的,立法应允许肢解分包、主体结构分包和扩大劳务分包。第三章从主体分包人资质的角度,论述了资质限制规则的不合理。这一章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资质许可的法律性质是行政许可,属于公法范畴,不宜在合同法中规定,建议修法时将其回归公法定位;(2)我国的资质许可制度混淆了许可制与注册制的区别,建议将许可与注册分开,将资质许可范围限制在工程质量和安全必要性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对市场自由的行政干预,同时加强注册管理;(3)我国的资质许可标准太高,不利于工程分包市场和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建议降低企业资产标准,许可标准不宜要求工人数量和技术装备;(4)劳务分包的本质是工程分包,应适用工程分包的一般规则,域外没有针对工程劳务的许可或注册,实践证明,现行的劳务分包制度为违法分包提供了天然的庇护所,既造成法律自身的不和谐,也加剧了工程乱象,所以建议取消劳务资质。(5)限制资质许可范围,降低资质标准,取消劳务资质,不会降低工程质量和加剧工程乱象。总之,尽量减少行政许可对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的限制,降低从业门槛,鼓励万众创业,鼓励小微企业参与分包。第四章分析了分包权利义务的限制规则。这一章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承包人应就分包工程向发包人承担单点责任,但对于指定分包,承包人应仅负指导、协调和监督的委托代理责任,而不应对指定分包工程象自主分包一样完全负责,发包人应对自己选择和决定指定分包人的错误或不当行为负责,以此限制指定分包;由于合同的相对性,发包人与分包人之间没有合同关系,原则上分包人对发包人不直接承担责任。所以,分包人就分包工程与承包人向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定并不妥当,建议在坚持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前提下,只有在承包人破产或承包合同被终止,或者以发包人承担承包人义务包括向分包人支付未付款项为条件,分包合同中承包人的权利义务可以概括转移于发包人,此种条件下分包人方对发包人直接承担责任。取消连带责任,既兼顾了分包人利益,也有利于保护发包人利益。(2)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规定承包人“经发包人同意”可以分包,但未规定对发包人同意权的限制,是立法漏洞,易造成发包人同意权的滥用,产生不适当的结果。因此建议,授权当事人在招标文件或合同中约定须经发包人同意的分包部分;对于承包人的拟选分包人报批,发包人应在合理期限内作出“同意”;发包人反对承包人的拟选分包人,应书面说明“合理理由”;如果发包人对拟用分包人的报批无故拖延或不正当反对,应给予承包人相应延期或赔偿损失。(3)再分包是行业国际惯例,是生产力和分包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提升工程承包和项目管理水平的需要,再分包不会损害工程质量安全,不会加剧工程乱象,建议修法鼓励和允许再分包。第五章关于违反分包限制规则的民事法律后果。我国理论与实务普遍将我国《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第3款的分包限制规则作为效力性强制规范援引,导致实务中大量施工分包合同被认定无效。这一章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合同无效无助于改善工程质量和安全,不利于保护发包人利益,损害了法的公平价值和合同自由,不符合工程的客观规律和我国国情,认可合同效力不会纵容转包或违法分包行为,所以,在法律修改之前,建议实务中应对违反分包限制规则的民事法律后果予以缓和,即不否定转包或违法分包合同的效力,在不影响公法责任后果的前提下,由无过错方根据保护自己利益的需要选择救济方式,例如终止转包或违法分包合同,要求过错方承担违约责任,赔偿损失等。第六章在概括以上各章结论的基础上,最后得出本论文的中心论点,即我国分包限制规则不完全正当合理,建议实定法放松对工程分包的限制,修法之前实务中应缓和转包、违法分包的私法后果;最后落脚于对《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第3款的分包限制规则的不足和漏洞提出立法建议:建设工程合同当事人双方可以约定必须经发包人同意方可分包的工作,约定之外的工作或未约定的,承包人可以自主分包。必须经发包人同意方可分包的,发包人不应不合理地拒绝。承包人对分包人完成的工作成果向发包人承担全部责任,但对于发包人指定的分包人,承包人仅承担指导、协调和监督的委托代理责任。发包人与分包人之间没有合同关系,除非特定条件下经发包人要求,分包合同可以概括转移于发包人,分包人方对发包人直接承担责任。承包人不得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一并转包给第三人。除非另有约定,在承包人对分包工程承担管理义务的条件下,可以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拆分后分包给不同的第三人。分包人经承包人和发包人同意,可以将其承揽的工程再分包,但承包人或发包人不应不合理地拒绝。最后,对这一问题进行展望,认为一步到位彻底放开阻力较大,应先从容易的入手,进行试点修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修改全国性法律;放松对分包的限制不会造成质量和安全隐患,实践证明,通过严格限制分包,并不能实现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立法目的。项目质量安全问题是由于个人责任无法落实造成的,所以保证质量安全需要改革我国工程师的执业体制和分配制度,加强个人和企业的诚信公开制度,特别是执业黑名单制度,建立和完善个人职业保险制度,同时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进行体系化建设,例如质量和安全方面的技术法规,企业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建设,工程师执业机制建设,监理机制,包括审图、质量安全监测、咨询评价等社会独立第三方专业保证机制,覆盖设计、施工、保修和职业责任的全面保险机制,质量安全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政府监督管理机制等,以上制度均属公法范畴,远远超出了本论文的研究范围。

李婉斌[9](2016)在《铁路工程质量政府监管研究》文中指出经过近几十年的完善和变革,我国已建立起由政府及其委托的质量监督机构、社会监理和企业自检相结合的铁路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体系,工程质量监管己成为提升工程质量的重要方式,本文从政府监督的角度分析工程质量的监管。由于铁路工程本身具有的工程投资规模大、技术难度高、不可预见性因素繁多、铁路实行政企分开和质量问题时有发生等因素使得原有铁路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体系已不再适用于新形势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完善铁路质量政府监管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文章以完善铁路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体系为目标,从铁路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机制、我国现行铁路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着手,总结我国现行的铁路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体系。另外,对国内外铁路和相关行业的质量政府监管经验进行总结。国外铁路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包含监管的政策标准、思想意识、管理模式和市场支持。国内方面总结了其他相关行业如公路、水利、电力的质量政府监管体系在政策标准、监管范围、机构设置和制度推行方面的成功之处。随后列举了国外铁路行业和国内其他行业对我国铁路工程质量监管的启示。最后为我国铁路行业的工程质量监管提出建议,包括质量监管意识、监管制度和监管手段,旨在为我国未来的铁路工程质量政府评价提供借鉴。

蒋廷朝[10](2015)在《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写在前面基督徒国度信奉上帝,我们信奉皇帝。上帝在天堂,皇帝在人间。上帝是永恒的,皇帝是无常的。这就是我们和基督徒国度的区别。一、我童年生活的小村庄我出生在一个闭塞的小村庄,小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水上架一座长长、窄窄的木桥,作为小村与外界的交通。如果用我们的小村入画,无论一年中的春、夏、

二、建设单位施工管理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单位施工管理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 ——以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示利用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相关政策研究情况
        1.3.2 相关专着研究情况
        1.3.3 相关论文研究情况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相关理论基础
    2.1 研究对象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革命文物概念界定
        2.1.2 革命旧址概念界定
        2.1.3 革命旧址博物馆定义
        2.1.4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特征
    2.2 革命旧址的保护利用原则
        2.2.1 革命旧址的保护原则
        2.2.2 革命旧址的利用原则
        2.2.3 革命旧址的阐释原则
    2.3 革命类博物馆的功能类型
        2.3.1 展览纪念功能
        2.3.2 保护研究功能
        2.3.3 宣传教育功能
    2.4 革命类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情况
        2.4.1 革命类博物馆建设类型
        2.4.2 革命类博物馆发展历程
第三章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分析
    3.1 革命旧址的背景分析
        3.1.1 整体情况分析
        3.1.2 价值研究分析
        3.1.3 相关文件分析
    3.2 革命旧址的展陈现状分析
        3.2.1 原址保护现状分析
        3.2.2 展陈利用情况分析
        3.2.3 文物保护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评估
    3.3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策划分析
        3.3.1 博物馆的展示陈列过程
        3.3.2 展陈文本策划思路研究
        3.3.3 旧址群的展示总体策划
    3.4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形式设计
        3.4.1 形式设计者对展陈背景资料的解读工作
        3.4.2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形式设计相关要求
        3.4.3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施工与展陈布置
    3.5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陈列方式
        3.5.1 原状陈列
        3.5.2 辅助陈列
        3.5.3 场景复原
        3.5.4 环境展示
第四章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策略研究
    4.1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背景分析
        4.1.1 旧址群整体情况20
        4.1.2 旧址群历史沿革
        4.1.3 旧址群历史意义
        4.1.4 旧址群价值分析
    4.2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现状分析
        4.2.1 旧址现状情况
        4.2.2 展陈现状情况
        4.2.3 整体环境评估
    4.3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策略分析
        4.3.1 琼海革命文物展示的必要性
        4.3.2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阐释主题
        4.3.3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示理念及策略
    4.4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特点分析
        4.4.1 该革命旧址空间的展陈设计特征
        4.4.2 该革命旧址空间的展品陈列方法
第五章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设计实践
    5.1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结构
        5.1.1 展示功能分区
        5.1.2 展示路线结构
        5.1.3 展陈大纲简述
    5.2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设计方案
        5.2.1 王文明故居旧址展陈设计
        5.2.2 中共琼崖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展陈设计
        5.2.3 中共琼崖地委宝墩紧急会议旧址展陈设计
        5.2.4 红色娘子军练操场旧址展陈设计
    5.3 其它相关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案例
        5.3.1 新民学会旧址展陈方案
        5.3.2 平江起义旧址展陈方案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学界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对决策层关于统一战线相关文献的解读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五、内容与框架
    六、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创新之处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若干基本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与构成
        一、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阐释
        (一)“公职人员”的概念
        (二)“党外”的概念
        二、党外公职人员来源与构成
        (一)我国政治体制中“党外公职人员”的来源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分类构成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与管理
        一、党外公职人员培养选拔政策
        二、党外公职人员任用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建国初期的任用政策
        (二)改革开放后的任用政策
        (三)进入21世纪后的任用政策
        (四)新时代选拔任用的政策
        三、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管理
        (一)对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引导
        (二)优化党外干部管理结构。
        (三)选好配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
        (四)选好选准主委。
        四、党外公职人员从政优势
        (一)政治优势
        (二)智力资源优势
        (三)利益表达优势
        (四)社会活动优势
        五、党外公职人员不同时期在体制内的作用
        (一)建国初期
        (二)改革开放初期
        (三)新时期
        六、党外公职人员使用现状
        (一)中央越来越重视,阵营越来越壮大
        (二)实职正职比例增大,切实保障有职有权
        七、制约党外公职人员培养使用的因素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二、社会公众与媒体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三、民主党派对担任公职的党内成员内部监督
        四、各级监察委员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第四节 民主党派党内监督概述与成效分析
        一、内部监督内容
        二、内部监督实践
        三、内部监督成效
        四、在内部监督中对腐败问题的处置
        五、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法理依据
        一、制度基础
        (一)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
        二、法理依据
        (一)根本法依据
        (二)专门法依据
        (三)行业法依据
        (四)有关法规依据
    第六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重要意义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的重要补充
        三、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
        四、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要求
        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国家监察法的内在要求
第二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与主要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
        一、民主革命时期,监督雏形显现
        二、建国初期,监督方针确立
        三、整风反右时期,监督出现挫折
        四、“文革”时期,监督遭受破坏
        五、改革开放时期,监督恢复完善
        六、“十八大”后,监督成熟定型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成效
        一、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二、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三、监督效果初步显现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问题
        (一)监督意识不够清晰,监督观念亟待提高
        (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监督体系亟待完善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特殊性给监督带来的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界别分布具有特殊性
        (二)党外公职人员管理体制具有特殊性
        (三)党外公职人员任职情况具有特殊性
        (四)党外公职人员廉政意识具有特殊性
        (五)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倾向具有特殊性
        (六)政治参与呈现多元化、差异性
        三、特殊领域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难点
        (一)宗教界
        (二)工商联
        (三)村委会
第三章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与特点分析
        一、不同层级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特点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共同点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不同点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共同点
        (一)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二)公共权力发生异化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不同点
        (一)内外监督不力
        (二)外部环境影响
第四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意义与成效
    第一节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意义
        一、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反腐败斗争的现实意义
        (一)为反腐彻底性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二)为反腐高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证
        (三)为反腐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机制保证
        二、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
        (一)强化了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领导
        (二)实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全面覆盖
        (三)法定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权力来源
        (四)创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方法路径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尚需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
        (一)提升政治站位,以大作为彰显监督的权威性
        (二)遵循五条原则,以科学性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第二节 监察法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和惩治的效用
        一、监察法对全面深入开展反腐败的积极意义
        (一)保证了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二)实现了监察范围的全覆盖
        (三)界定了监察职能和监察权限
        (四)创新了以“留置”措施取代“两规”、“两指”措施
        (五)强化了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
        二、监察法对于预防和惩治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特殊作用
        (一)统领推进作用
        (二)警示威慑作用
        (三)法治保障作用
        三、监察法尚需进一步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与惩处的操作性
第五章 加强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性思考
    第一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问题导向
        三、坚持立体监督
        四、坚持务实管用
        五、坚持理论创新
        六、坚持用权公开
    第二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
        二、加强廉政宣传教育
        三、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五、加强党派本体内部监督
        六、加强反腐统筹协调
        七、加强社会舆论制约
    第三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工作机制
        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机制
        二、专项巡察监督机制
        三、谈心谈话机制
        四、失察责任追究机制
        五、廉政诫勉机制
        六、重要情况报告与通报机制
        七、法治制约权力机制
        八、自律约束权力机制
    第四节 对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对村委会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学习宣传监察法力度,形成“不敢腐”的强大法律震慑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关紧“不能腐”的权力制约制度笼子
        (三)注重思想政治建设,营造“不想腐”的廉政勤政氛围
        二、对宗教界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依法进行政治监督,精准贯彻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二)依法进行财务监督,对宗教界财务实行规范化管理
        (三)依法进行组织监督,确保各宗教团体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高素质宗教界代表人士手中
        (四)依法进行思想监督,增进宗教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三、对工商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私企腐败监督,填补党和国家反腐综治体系空白点
        (二)精准做好考察评价,把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入口关节点
        (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聚焦严控政商交往活动廉政风险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正文数据表格
附录二 关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情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 关于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专题调研提纲
附录四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后记

(3)公路桥梁建设项目现场施工管理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 公路路桥建设项目工程有效实施现场管理中的问题
    1.1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1.2 施工安排不合理
2 有效实施路桥工程现场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2.1 加强技术管理
    2.2 重视施工建设材料管理
    2.3 强化机械设备管理
    2.4 强化施工过程管理
    2.5 重视人员管理
    2.6 重视现场安全管理

(4)基于种子萌发理论的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应然选择
        1.1.2 重视建筑业农民工培训是顺应工业化发展规律的的必然选择
        1.1.3 系统化培训是实现我国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的关键路径
        1.1.4 政府高度重视新时期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培训
        1.1.5 现行培训机制无法满足新时代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目标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论文结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建筑业农民工
        2.1.2 产业工人
        2.1.3 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
        2.1.4 系统化培训
    2.2 主要理论基础
        2.2.1 种子萌发理论(SGT)内涵
        2.2.2 种子萌发理论适用性分析
    2.3 其他主要相关理论
        2.3.1 扎根理论
        2.3.2 人力资本理论
        2.3.3 胜任力理论
        2.3.4 学习型组织理论
    2.4 理论框架构建
        2.4.1 研究思路及框架
        2.4.2 研究要点
3 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影响因素研究
    3.1 研究思路
    3.2 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影响因素构建基础
        3.2.1 资料收集
        3.2.2 扎根理论适用性分析
        3.2.3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3 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影响因素预试研究
    3.4 建筑业农民工影响因素编码提取
        3.4.1 编码提取思路
        3.4.2 解析开放式编码
        3.4.3 提取主轴编码
        3.4.4 归纳核心编码
    3.5 信度与效度分析
        3.5.1 信度检验
        3.5.2 效度检验
    3.6 研究发现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SGT的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构建
    4.1 研究思路
    4.2 基于SGT的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要素
        4.2.1 培训“种子”——农民工
        4.2.2 培训“土壤”——培训体系实施
        4.2.3 培训“环境”——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力量
    4.3 基于SGT的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结构
        4.3.1 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结构模型
        4.3.2 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结构分析
    4.4 基于SGT的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功能
        4.4.1 培训“种子”功能——吸收、转化功能
        4.4.2 培训“土壤”功能——供给作用
        4.4.3 培训“环境”功能——调控作用
    4.5 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问题再梳理:SGT视角下
        4.5.1 建筑业农民工SGT培训系统“环境”要素
        4.5.2 建筑业农民工SGT培训系统“种子”要素
        4.5.3 建筑业农民工SGT培训系统“土壤”要素
        4.5.4 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问题小结:SGT视角下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SGT的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运行机理研究
    5.1 研究思路
    5.2 建筑业农民工培训机理理论框架
        5.2.1 研究假设
        5.2.2 要素量表构建
    5.3 数据采集与分析
        5.3.1 数据来源
        5.3.2 数据处理
        5.3.3 信度与效度分析
        5.3.4 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
        5.3.5 相关分析
    5.4 建筑业农民工培训机理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与修正
        5.4.1 结构方程模型假设检验
        5.4.2 结构方程模型模型修正
    5.5 验证结果及分析
        5.5.1 结果分析
        5.5.2 关键路径识别
    5.6 本章小结
6 提升建筑业农民工培训SGT系统功能的对策研究
    6.1 研究思路
    6.2 增强培训“种子”吸收转化能力研究
        6.2.1 建筑业农民工培训意愿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6.2.2 建筑业农民工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变量选择
        6.2.3 建筑业农民工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6.2.4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计量检验结果及建议
    6.3 改善培训“土壤”供给质量研究
        6.3.1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
        6.3.2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计划分析
        6.3.3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实施分析
        6.3.4 基于柯氏评估理论的培训评估分析
    6.4 提升培训“环境”调控能力研究
        6.4.1 引入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可行性分析
        6.4.2 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模块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培训影响因子访谈提纲
    B 建筑业工人职业培训现状调查问卷
    C 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系统化培训驱动力调查问卷
    D 建筑业工人岗位胜任力访谈
    E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F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探析安全技术交底(论文提纲范文)

1 安全技术交底的法定要求
2 安全技术交底各类要素的阐析
    2.1 安全技术交底制度
    2.2 安全技术交底的时效
    2.3 安全技术交底的类型、主体或对象、内容
        2.3.1 按单位的相互关系来划分
        2.3.2 按工程项目划分的原则进行分类
        2.3.3 按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方案的要求来划分
        2.3.4 按照作业危险性、施工区域作业的影响、施工条件或环境变化、工期变化、设计变更等因素划分
    2.4 安全技术交底的形式
    2.5 安全技术交底的检查考核
3 安全技术交底与技术交底、安全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3.1 安全技术交底与技术交底的联系与区别
    3.2 安全技术交底与安全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4 结束语

(6)我国大学师生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选题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方法论基础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大学师生关系内涵透视
    第一节 大学师生关系概念
        一、大学师生关系的一般界定
        二、基于“关系”的概念界定
        三、大学师生关系概念一解
    第二节 大学师生关系的价值
        一、教育价值
        二、认识价值
        三、情感价值
        四、文化价值
        五、幸福价值
    第三节 大学师生关系的特性
        一、教育性
        二、独立性
        三、自由性
        四、创造性
        五、精神性
第三章 大学师生关系分析模型
    第一节 大学师生关系与交往
        一、交往及其特征
        二、交往与大学师生关系
    第二节 大学师生关系与知识
        一、知识与大学知识活动
        二、知识与大学师生关系
    第三节 大学师生关系的基本模式
        一、两种知识
        二、两种交往
        三、四种模式
第四章 大学师生关系测量工具
    第一节 调查工具的编制
        一、QCFSR编制原理
        二、QCFSR修订过程
    第二节 调查工具的预测
        一、预测样本的构成分析
        二、预测样本的描述分析
        三、知识量表的质量分析与完善
        四、交往量表的质量分析与完善
        五、大学师生关系量表维度结构效度分析
        六、满意度量表的质量分析与完善
    第三节 调查的实施与数据回收
        一、抽样方法
        二、抽样对象的编码与命名
        三、问卷的回收与筛选
        四、样本的具体构成分析
第五章 我国大学师生关系实证研究
    第一节 我国大学师生关系现状
        一、我国大学师生关系模式
        二、我国大学师生关系状况
        三、我国大学生师生关系满意度
        四、我国大学师生关系特征
    第二节 我国大学师生关系的差异性
        一、我国大学师生关系的院校差异
        二、我国大学师生关系的学科差异
        三、我国大学师生关系的学生差异
第六章 我国大学师生关系问题探源
    第一节 真实的演戏——我国大学师生知识活动
        一、我国大学师生知识活动的一般状况
        二、偷懒的“勤奋”我国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三、做戏不做细——我国大学教师的典型教学行为
        四、一场精致的“演出”——我国大学师生知识活动的实质
    第二节 制度的真空——我国大学师生交往行为
        一、我国大学师生交往行为的制度困境
        二、我国大学师生交往投诉制度缺位
        三、我国大学师生交往奖励制度偏向
        四、我国大学师生交往促进制度空转
    第三节 我国大学师生关系问题的深层原因
        一、我国大学师生关系伦理与制度的对撞
        二、我国大学师生关系工具性与价值性的分裂
        三、我国大学师生关系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断裂
第七章 未来我国大学师生关系及其调整策略
    第一节 普及化与大学师生关系的发展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
        二、普及化与大学师生关系的发展
        三、内涵式发展战略背景下大学师生关系的实践要求
    第二节 信息化与大学师生关系的发展
        一、信息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将重塑大学师生的知识活动
        三、信息化时代下我国大学师生关系的实践要求
    第三节 终身化与大学师生关系的发展
        一、终身教育的内涵与高等教育终身化的必然性
        二、高等教育终身化对大学师生关系的影响
        三、终身化背景下我国大学师生关系的实践要求
第八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不足
    四、研究展望
附件 大学师生关系调查问卷5.0(本科生版)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7)建筑工程大面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施工材料的准备
2 大面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2.1 混凝土浇筑技术
    2.2 混凝土搅拌技术
    2.3 混凝土振捣处理
    2.4 混凝土施工缝处理方法
3 提高建筑工程大面积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措施
4 结束语

(8)工程分包限制规则研究 ——以《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第3款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对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工程分包的理论诠释
    第一节 工程分包的界定
        一、不同文献对工程分包的理解
        二、工程分包的外延
        三、工程分包的内涵
        四、本文对工程分包的界定
    第二节 工程分包产生与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工程分包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工程分包是由建筑业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第三节 工程分包的法律性质
        一、第三人代为履行说
        二、并存的债务承担说
        三、特殊性质说
        四、委托代理说
        五、从属的法律关系说
        六、第三人代为履行说较为妥当
第二章 工程分包范围-客体的限制规则
    第一节 工程发包模式与分包范围的关系
        一、传统发包模式中承包人的功能定位
        二、设计-建造一体化模式中承包人的功能定位
        三、设计-管理模式中承包人的功能定位
        四、CM承包人的功能定位
        五、PPP模式中承包人的功能定位
        六、工程发包模式决定了分包的最大可能范围
    第二节 工程分包范围
        一、承包人的本质任务在于管理
        二、分包范围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畴
    第三节 工程转包
        一、我国对工程转包的界定
        二、限制无价值增值的转包
        三、我国转包界定过宽
        四、解禁肢解分包不会造成工程质量安全隐患
        五、缩小转包概念的立法建议
    第四节 主体结构能否分包
        一、梳理我国禁止主体结构分包的规定
        二、我国禁止主体结构分包的政策考量与评价
        三、我国立法应解禁主体结构分包
    第五节 扩大劳务分包是否正当
        一、我国对劳务分包的界定
        二、劳务分包是工程分包
        三、扩大劳务分包应予鼓励
第三章 分包人的资质-主体资格的限制规则
    第一节 我国工程资质的本质与特点
    第二节 注册制与许可制
        一、注册制
        二、许可制
        三、注册与许可并行
    第三节 差异分析与政策选择
        一、应将许可与注册分开
        二、许可标准不宜要求工人数量
        三、应降低资质许可标准
        四、建议取消劳务资质
第四章 分包权利义务的限制规则
    第一节 承包人与分包人的连带责任
        一、合同的相对性
        二、承包人就分包工程对发包人负单点责任
        三、承包人不应就指定分包工程对发包人负连带责任
        四、分包人对发包人不应负连带责任
        五、立法建议
    第二节 对承包人分包权的限制
        一、承包人的分包权与发包人的同意权日趋平衡
        二、对我国相关规定的分析评价
        三、立法建议
    第三节 对分包人再分包权的限制
        一、再分包是行业国际惯例
        二、我国禁止再分包的逻辑分析
        三、再分包合法化刻不容缓
第五章 违反分包限制规则的民事法律后果
    第一节 比较法考察
        一、英美法系的违约主义
        二、大陆法系的强制规范理论
        三、趋势分析与启示
    第二节 对我国反分包限制规定的民事法律后果的宏观思考
        一、合同无效无助于改善工程质量和安全
        二、合同无效不利于保护发包人利益
        三、合同无效损害法的公平价值和合同自由
        四、合同无效不符合工程的客观规律和我国国情
        五、认可合同效力不会纵容转包或违法分包行为
    第三节 对我国违反分包限制规定的民事法律后果的具体分析
        一、违反资质规范不宜认定合同无效
        二、转包合同不宜认定无效
        三、分包未经发包人同意不应导致合同无效
        四、其他分包限制规定亦不应影响合同效力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一、我国实定法应放松对工程分包的限制
        二、实务中应缓和转包、违法分包的私法后果
        三、对《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第3款的修法建议
    第二节 展望
        一、如何实施
        二、如何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9)铁路工程质量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和结构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结构
2 我国现行铁路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体系
    2.1 铁路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机制
        2.1.1 监管主体及职责
        2.1.2 监管依据
        2.1.3 监管内容及程序
        2.1.4 监管方式
    2.2 我国铁路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2.1 存在的问题
        2.2.2 原因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相关行业质量政府监管经验借鉴
    3.1 发达国家铁路工程质量政府监管
        3.1.1 美国铁路工程质量监管
        3.1.2 英国铁路工程质量监管
        3.1.3 德国铁路工程质量监管
        3.1.4 法国铁路工程质量监管
        3.1.5 日本铁路工程质量监管
    3.2 国内其他行业质量政府监管
        3.2.1 水利工程质量政府监管
        3.2.2 公路工程质量政府监管
        3.2.3 电力工程质量政府监管
    3.3 对我国铁路质量政府监管的启示
        3.3.1 发达国家铁路工程质量政府监管的启示
        3.3.2 我国其他行业工程质量政府监管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4 完善铁路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体系的建议
    4.1 强化铁路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意识
        4.1.1 全过程、全方面的工程监管意识
        4.1.2 工程质量的风险意识
        4.1.3 市场竞争意识
    4.2 完善铁路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制度
        4.2.1 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
        4.2.2 项目法人责任落实制度
        4.2.3 施工备案制度
    4.3 改进铁路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方式
        4.3.1 工程质量政府监管的评价
        4.3.2 工程参与主体的诚信建设
        4.3.3 “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化监管
        4.3.4 专业人员的培训
        4.3.5 动态监管的实施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从(论文提纲范文)

写在前面
一、我童年生活的小村庄
二、我的父亲
三、死了的祖母疼爱我
四、摄心术
五、T师爷与摄心术
六、功成身退
七、T师爷热爱旧衣服
八、喜欢穿旧衣服的原因
九、制衣
十、有关胖模特
十一、我的祖父要离婚
十二、罪恶行动
十三、我的初恋
十四、北方来的妖孽
十五、我的性幻想
十六、儿童的政治
十七、少年性爱
十八、那个阴郁的高个子先生
十九、叫魂
二十、毛驴是我的先生
二十一、神奇的凤汤
二十二、T师爷的坐驾
二十三、幸福的民众
二十四、视察花絮
二十五、民众所见
二十六、噩耗
二十七、凄冷的葬礼
二十八、对弈
二十九、最悲苦的是灵魂
三十、T师爷的憾事
三十一、我们家的邻居
三十二、七星咒
三十三、部落联欢会
三十四、没有谜底的谜面
三十五、大考
三十六、大考内幕
三十七、负笈京都之一
三十八、负笈京都之二
三十九、参观波巴布城
四十、波巴布城之由来
四十一、我的历史学先生
四十二、新的生活
四十三、疯狂窥探
四十四、再入膏肓
四十五、病重身亡
四十六、死后哀荣
四十七、民主选举
四十八、影响深远
四十九、冒犯形象的行走者
五十、部落舞
五十一、滞留京都
五十二、我的第一份工作
五十三、留学“佛朗机”
五十四、史书中未提过的侠客精神
五十五、思绪万千
五十六、飞机上的奇遇
五十七、留学真相
五十八、奇异的佛朗机
五十九、临终遗言
六十、 其实,他就是个顽主
六十一、一个故事一首诗
六十二、我站在墓碑前
六十三、用奢侈去背叛
六十四、莫名的委屈
六十五、返乡
六十六、奇怪的梦
六十七、母猪女郎
六十八、乡村广场的演讲
六十九、申请办学
七十、有了答复
七十一、研讨会
七十二、三家村
七十三、杂交优选之一
七十四、杂交优选之二
七十五、面见三号规划师
七十六、不高尚的三家村人
七十七、神秘的叫骂
七十八、神秘的学习
七十九、奠基仪式花絮之一
八十、奠基仪式花絮之二
八十一、奠基仪式花絮之三
八十二、真的开工建设了
八十三、面对媒体的演讲
八十四、这是为什么?
八十五、去工地
八十六、寂静的工地
八十七、外交交涉
八十八、微笑服务
八十九、停工原因
九十、等待乌鸫
九十一、白痴的爱情
九十二、读书事件
九十三、游行
九十四、重复的力量
九十五、接到通知
九十六、二十七不仅是个数字
九十七、假如一个男子将一个女子强奸之一
九十八、假如一个男子将一个女子强奸之二
九十九、假如一个男子将一个女子强奸之三
一百、打闷棍
一百零一、月圆之夜
一百零二、面对狼藉的工地
一百零三、再次拜见二司务
一百零四、怪事一桩
一百零五、紧急召见
一百零六、我的认识我的打算
一百零七、准备起诉
一百零八、神奇的陌生人
一百零九、影子一样的人
一百一十、花刀客
一百一十一、高尚的金龟子
一百一十二、一言不发的父亲
一百一十三、美人关

四、建设单位施工管理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 ——以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示利用项目为例[D]. 谭思晓.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2]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D]. 杜俊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3]公路桥梁建设项目现场施工管理之我见[J]. 敖飞.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0(02)
  • [4]基于种子萌发理论的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系统研究[D]. 柯燕燕. 重庆大学, 2019(01)
  • [5]探析安全技术交底[J]. 覃明. 安全, 2018(08)
  • [6]我国大学师生关系研究[D]. 王严淞. 厦门大学, 2018(07)
  • [7]建筑工程大面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J]. 范强,周航. 建材与装饰, 2016(46)
  • [8]工程分包限制规则研究 ——以《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第3款为中心[D]. 张剑. 武汉大学, 2016(01)
  • [9]铁路工程质量政府监管研究[D]. 李婉斌. 北京交通大学, 2016(12)
  • [10]从[J]. 蒋廷朝. 雨花, 2015(16)

标签:;  ;  ;  ;  ;  

我对施工单位施工管理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