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PLC模糊控制软件的设计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江翠翠[1](2021)在《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重型汽车驱动桥零部件的铸造缺陷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指标要素之一。济南鑫源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采购过桥箱盖零部件的毛坯件进行生产加工,为了提高产品的合格率需要对其进行渗油检测,过桥箱盖生产线上原有的传统人工操作的渗油检测装置工作效率低、检测精度不高、零部件合格率只有83%,而市面上出现的一些小型检测设备与本企业检测产品不匹配,高精度的自动化检测设备对本企业来讲经济性能不高。为了契合新旧动能转换理念,根据企业需求与实际情况,在原有渗油检测设备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设计,研制了具有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的PLC控制的自动化生产设备。首先,研究适用于企业的气密性检测方法。经过对比,结合企业实际,选定为水检冒泡法,用气体压力模拟卡车过桥箱工作运动过程中润滑油产生的压力。其次,研究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设备工作台的控制方案。首先对工作台零部件放置位置做了限定设计;其次对半成品件与成品件不同的结构对工作台的密封性不同的要求做了设计;最后对工作台及检测气体密封设备的工作情况做了控制设计。再次,研究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设备储水箱液位及压力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案。分别建立各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PID控制及模糊-PID控制算法仿真,对比仿真数据,选定符合企业工艺要求的PID控制算法实现储水槽液位的稳定控制、模糊-PID控制算法实现压力的稳定控制。最后,系统调试。经过为期四个月的试验,根据实际数据计算出利用此研制的设备进行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时的检测正确率提高了95%,解决了人为加压不定量的缺点,缩减了工人数量,降低了劳动强度。本系统作为非标准设备在汽车零部件生产行业中确立了一种新型简单有效的铸造类零件内部气孔、砂眼的检测方法与手段,系统机械结构设计简易、容易操作、受外界干扰小,适用于其他一些小型加工车桥零部件的渗油或气密性检测。
李玉禄[2](2021)在《基于FCS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日新月异,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追求着更高层次的文化艺术消费,比如歌剧,演唱会等。舞台作为呈现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它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现代剧场规模大、被控对象多的特点,对其控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电机同步控制技术是舞台设备控制的核心技术之一,吊杆群作为舞台机械中需要同步运行的设备之一,它的运动形式多样化,只有通过同步控制技术和高效的通信网络,才能达到舞台与舞美、演员、灯光、场景等因素协调变化的艺术效果。本文以调速吊杆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研究舞台调速吊杆控制系统,并展开对多电机同步控制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基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了解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技术的研究意义。根据国内外舞台控制技术的现状,指出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舞台控制技术在平稳性能、同步效果等方面的差距。针对舞台吊杆控制工艺要求,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控制要点及解决的控制难点问题。从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的功能要求和技术指标出发,研究变频矩阵切换控制,对比分析PLC、DCS、FCS三大控制系统,对基于FCS的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系统进行理论和应用研究。2)针对舞台调速吊杆悬挂对象的多样性以及传动机械带来的非线性因素,采用传统PID控制很难自适应舞台的复杂环境。通过分析多电机同步控制原理,在相邻偏差耦合控制的基础上引入自适应模糊PID控制设计舞台调速吊杆的同步控制方法,并在相邻偏差耦合控制方式下对常规PID和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分别在MATLAB平台进行仿真研究,最后通过引入调整因子来优化改进自适应模糊PID控制。仿真研究表明,基于相邻偏差耦合控制结构的自适应模糊PID同步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控制精度,且带调整因子的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具有更好的同步性能。3)对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系统进行硬件和控制软件设计,采用Visual Studio 2019和Sqlite3开发上位机监控系统,并在上位机监控系统中完成同步控制算法的实现。总结所做的研究工作,并简单分析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阐述未来的研究方向。
朱永忠[3](2021)在《基于PLC的高效智能换热器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世纪受自控技术掌握程度不够等诸多限制,工厂内使用的很多热源供给设备大多采用水-水换热机组,这种形式设备占地面积大、自重偏大,建筑资金投入占比高。而且设备运行时,维护人员24小时监视,加重了设备运行成本。随着控制技术的不断提高,这种运行方式被逐渐淘汰。本文从智能换热机组各部分主要组件开始论述,确定整套设备机械部分主要包含板式换热器,水泵、气动阀,水箱;电器部分主要包含电器输电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其中自控系统包括PLC控制器、触摸屏、温度探测器、压力探测器。并根据最佳计算方式选定各设备使用型式。在设备自控组成上引进了 PID模糊控制技术,因传统PID技术直接利用比例、积分、微分三部分来控制整个换热过程运行时积分与微分存在不能直接使用结果,在此对PID控制过程进行离散处理,离散方式的使用带来了工作量的增大,进而控制系统再引进了增量式PID控制方式方案,改善了系统控制过程,在大部分时间内满足要求,但季节交替变化时,增量式方案又出现无法及时提供正确的数据,根据季节转化特点引进了增量式不完全微分方式。经过一系列的改进,系统的控制方式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压力、温度检测设备在运行时不可避免存在滞后现象,为减少滞后现象影响,系统运行进入了 Smith预估方案,但往往不恰当的预估值会造成灵敏度降低。随后在simth预估方案上引进模糊控制技术,从而提高响应速度,避免超调量,提高了设备快速反应的精度。系统PID控制方式确定后,转而编制PLC控制流程,根据选用的PLC控制设备特征对CPU、输入模块、输出模块进行组架。然后根据智能换热机组的控制流程、循环水泵运行流程、温度控制流程及补水泵的运行流程来编制PLC控制过程程序。在西门子S7-200 smart PLC基础上编制的主程序含开机检测程序、循环水泵进出口 PID压差程序、板式换热器进出口 PID温度控制程序、补水泵PID压差控制程序,最后编制PLC运行过程中调用的次程序。PLC程序编制成功保证了对设备数据的传输、检测、控制等功能实现,也达到了在监控系统的触摸屏上进行系统数据管理、历史记录的查阅、设备运行参数的变化趋势预测。智能换热机组的上位机触摸屏实现了人机友好界面对话,触摸屏上可就地直观显示各设备参数及运行状态,经过多次的运行测试与监控,智能换热机组满足了空调新风机组变化需求。
范锦杰[4](2021)在《基于模糊控制的滴灌施肥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水资源的总量和人均方面,我国的占有份额均不容乐观,在这样的现状下,农业灌溉中的水利用率又显着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限制西北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诸多因素里,水资源短缺是最重要的因素。我国每年的化肥使用量居世界前列,传统的施肥方式存在着许多弊端,它不仅造成了化肥的浪费,还造成了农作物品质下降、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新疆是全国最大的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棉花生产基地,在现今新疆兵团棉花种植过程中,虽然在棉花滴灌自动控制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储肥罐中的肥料仍主要由农户配施获得,因此经常会出现肥液浓度及酸碱度难以控制的问题,致使滴灌施肥系统在棉花上的应用难以推广。从国外引进的滴灌施肥设备,由于存在着维护困难、不适合我国作物的种植模式等问题,目前尚未在我国的种植区大面积普及,因此研发适合我国国情及新疆本土的棉花滴灌施肥自动控制系统显得尤为必要,论文主要针对此问题进行了以下研究:(1)棉田滴灌施肥自动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通过查阅文献、走访实地调查等方式了解该系统控制棉花的规模,并结合石河子市周边团场棉花生长过程中需水、需肥特点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提出了系统的主要功能和性能要求,构建了清水、母液和酸液混合时的水肥EC、p H值调节过程的动态模型,最后对系统的主要组成和工作原理进行具体阐述。(2)棉田滴灌施肥自动控制系统的模糊控制器设计。首先确定水肥浓度及酸碱度的输入及输出变量、量化因子和比例因子、隶属度函数、清晰化、模糊化及控制规则,其次在MATLAB中的Fuzzy Logic Designer模块上对模糊推理系统进行编辑,最后用Simulink模块建立模糊仿真模型,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可靠性验证。(3)棉田滴灌施肥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确定过滤器、PLC、施肥泵、储肥罐、电磁阀、液位计及流量计等硬件的选型,结合总体设计方案及功能要求确定PLC的I/O地址的资源分配,进行软件与通信系统的设计,完成对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4)棉田滴灌施肥自动控制系统的试验测试。根据对滴灌施肥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搭建了棉田滴灌施肥自动控制系统,对该系统进行了手动功能和自动功能测试,分别进行了水肥EC值不同配方条件、水肥p H值不同轮灌条件下的试验测试,其中在配方1的试验测试中,模糊控制策略下系统的超调量以及调节时间分别比PID控制下的减小了13.69%和23 s,在轮灌条件1的试验测试中,模糊控制策略下系统的超调量以及调节时间分别比PID控制下的减小了9.17%和17 s,试验结果均表明:与PID控制策略下的系统相比,本文设计的模糊控制策略的系统超调量与调节时间均有所减小,动态性能有所提升,缓解了因工况条件变化而对系统造成的影响。
陈永乐[5](2021)在《基于PLC的茶叶揉捻机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指出揉捻是初茶加工过程中的一道关键工序,使鲜茶叶成条、碎茶及叶组织细胞破损等目的,而揉捻时间、压力和揉捻桶转速是影响茶叶成条率、碎茶率和叶组织细胞破损的主要因素。本文提出采用PLC自动控制技术,开发茶叶揉捻机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了压力连续加压及实时显示、揉捻盖和卸料盖的自动开闭,通过模糊PID控制,实现了茶叶揉捻机揉桶在揉捻茶叶时转速稳定;通过Smith-模糊PID控制,该揉捻机揉在揉捻茶叶时捻桶盖压力的稳定,达到揉捻工艺自动化操作。项目研究能解决茶机行业内揉捻压力自动连续加压及实时显示问题,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茶叶品质的稳定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茶叶揉捻工艺中关键参数,提出茶叶揉捻机自动控制系统的需求。茶叶在揉捻后的品质包括茶叶的成条率、碎茶率和叶组织细胞的破损程度等,在揉捻加工工序中,影响茶叶成条率、碎茶率和叶组织细胞破碎损程度的主要考虑因素有揉捻转速、压力和时间。根据这些参数并结合揉捻机发展现状,提出了茶叶揉捻机自动控制系统的需求。(2)研究揉捻机揉捻桶转速模糊PID控制方法。由茶叶揉捻机的转速分析,在揉捻过程中揉捻桶转速恒定并可调,为此采用模糊PID算法控制揉捻桶转速。通过揉捻机的揉捻实验,获取揉捻桶转速控制过程中的曲线,确定了揉捻转速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对该模型进行无校正、PID和模糊PID仿真和分析,得出模糊PID对比无校正和PID控制超调量分别减少33%、22.5%,调节时间分别减少了13s、12s,从而验证模糊PID对揉捻桶转速控制的可行性。(3)研究揉捻压力Smith-模糊PID控制方法。由茶叶揉捻机的揉捻压力分析,在揉捻加压阶段过程中揉捻压力恒定并可调,为实现这一揉捻压力需求,在揉捻桶转速控制中引入Smith-模糊PID控制技术。通过揉捻机的揉捻实验,获取揉捻压力控制过程中的曲线,确定揉捻压力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PID、模糊PID和Smith-模糊PID仿真和分析,得出Smith-模糊PID对比PID和Smith-PID控制超调量分别减少19%、8%,调节时间分别减少了930s、390s,从而验证了Smith-模糊PID对揉捻压力控制的可行性。(4)茶叶揉捻机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在揉捻机设计需求基础上明确控制软件设计需求,设计基于FX3U系列PLC的茶叶揉捻机控制系统软件,实现揉捻桶盖和卸料盖自动开关、揉捻桶自动回归原点、揉捻时揉捻桶恒转速可调、揉捻压力恒转速可调的功能。利用Easy Builder Pro软件设计了触摸屏软件,实现对茶叶揉捻机揉捻状态的监控和揉捻过程中揉捻压力、时间和揉捻桶转速的修改。
翁小祥[6](2021)在《菌类多能互补干燥房控制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食用菌行业发展迅速,产量常年位居世界第一,干燥是食用菌产后加工的重要环节之一,干制品便于运输,能够长期保存,如何又快又好地干燥食用菌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前我国菌类干燥仍以传统烘干方式为主,存在机械化程度较低、干燥质量不稳定、能耗高、污染重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PLC的食用菌多能互补干燥房控制系统,旨在实现干燥过程中温湿度的自动控制,降低能耗,提高干燥效率。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完成菌类多能互补干燥房整体结构和关键部件设计。提出干燥房整体结构设计方案,分析了干燥房的工作原理,完成生物质燃烧炉及散热部件、太阳能拓展集热板和防尘布转动部件、排湿及循环部件的设计,并对所用电机风机进行了选型。(2)完成干燥房温度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针对干燥房温度控制大滞后、非线性的特点,利用阶跃响应法建模,利用MATLAB软件的Simulink平台搭建常规PID算法、模糊PID算法和模糊算法对应的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试验,通过分析温度响应曲线来判断不同算法的优缺点,发现模糊算法响应曲线更为平滑,几乎不存在超调量,最终选用模糊算法作为温度控制算法。(3)完成多能互补干燥房控制系统设计。通过分析恒温干燥和变温干燥工艺的优缺点,确定控制系统采用分程变温的干燥工艺,控制系统以西门子S7-200PLC为控制核心,将干燥过程分为四个干燥子阶段和一个中短波红外干燥阶段,通过温湿度传感器完成数据采集,通过控制继电器的通断达到升温和除湿等操作,实现干燥目的。同时进行了下位机软硬件设计、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以及各功能模块通讯设置。(4)通过试验分析干燥房控制系统性能和香菇干燥效果。试制了菌类多能互补干燥房,以香菇为实验对象,对样机的拓展集热板和防尘布展开回收操作、中短红外波灯通断稳定性、湿度控制稳定性及温度控制精度和香菇的干燥效果进行了试验,发现干燥房干燥作业运行稳定,温度控制精度±0.8℃,香菇干燥耗时12h,验证了控制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干燥房作业的高效性。
严志林[7](2021)在《用于铁路站房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技术与中央空调节能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公共建筑能耗越来越高,铁路站房作为公共建筑重要的一部分,节能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对站房内的设备运行状况进行监测不仅能够为后面的具体节能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同时还能优化站房内部用电方式间接实现节能,目前大多数铁路站房未采用监测技术,少部分采用了侵入式负荷监测技术,即针对系统中的设备单独进行监测,这种方法硬件成本比较高,当负载太多时,数据处理比较困难,因此本文采用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技术进行设备监测,即只需要在电能入口处安装监测装置,采集总的用电信息就可以实现站内设备的监测。根据以往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央空调能耗在整个站房建筑中能占到一半以上,中央空调中的水系统能耗占比最大,冷水泵的容量都是按照远期最大负荷量进行设计,而冷水泵仍然使用定频运行控制,能耗巨大,研究其变频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技术和空调水系统节能进行了综合研究,主要成果如下:在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的研究中,考虑到单一稳态特征分解准确率不高而且实际负荷在运行中的负荷特征可能会随工作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将每一个用电设备的基波有功功率和其稳定工作时的工作状态为研究对象,未采用优化算法,应用电流最优匹配方法进行监测。最后通过仿真以及实验验证了这种方法能够准确地获得系统中每一类用电设备的有功功率与其工作状态。在中央空调水系统的研究中,基于国内大部分的站房的空调水系统仍然采用定流量的调节方式,运行中的水泵始终按照设定的工况全速运行,导致能耗巨大的现状,对中央空调水系统中的冷冻水循环系统、冷却水循环系统和冷却塔系统提出了变流量改造方案,同时考虑到车站中央空调水系统的模型难以确定,本文提出模糊控制与PID控制结合的方法,该方法不依赖被控对象确定的数学模型,同时还可以消除干扰。然后通过Simulink仿真分别搭建了两种控制模型,并验证了模糊PID控制相较于常规PID控制效果更好。最后论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该控制系统所涉及的软件与硬件设计,系统控制器选用的是西门子公司的S7-300PLC系列产品,同时利用Step7编程软件将模糊控制算法写入其中。最后结合组态软件Win CC实现半实物实验,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高卫丽[8](2021)在《螺杆空压机交流伺服恒压电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传统螺杆空压机多采用加卸载控制方式,此控制方式具有输出气压波动大、运行效率低和电能损耗高等缺点。因此,需要开发出节能高效的控制系统,从而实现螺杆空压机系统恒压输出气体。本文制定了螺杆空压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了一套螺杆空压机恒压输出气体的电控系统,并在实际工况中体现了其良好的节能控制效果。本文的主要研究如下:(1)在理解螺杆空压机运行原理的基础上,建立螺杆空压机系统组成,对其主要零部件进行选型,包括交流伺服电机、空气过滤器、螺杆空压机、油气桶和储气罐等。分析螺杆空压机系统运行效率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螺杆空压机恒压输出气体的节能控制方案。(2)开发设计基于压力控制的模糊PID控制器,减少螺杆空压机系统输出气压的波动。通过Simulink软件建立螺杆空压机运行系统的仿真模型,将传统和模糊PID控制器加到螺杆空压机运行仿真模型中,并对两者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3)采用交流伺服电机驱动螺杆空压机来实现恒压的输出气体,完成控制系统的整体设计。控制系统以三菱PLC为核心,采用结构化的梯形图方式对螺杆空压机系统进行程序编程,实现系统恒压的输出气体;采用Lab VIEW软件设计开发螺杆空压机的监测功能,实现对压力、温度和流量的实时采集、数据保存及报警提示等功能。(4)搭建螺杆空压机恒压输出气体的电控系统,并进行现场安装和调试运行,完成系统运行结果分析。试验平台在实际工作中运行平稳,能耗小。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实现了螺杆空压机系统的实时检测与气体恒压输出,满足了生产需求,达到了节能控制的目的。
刘瑞恒[9](2021)在《大型冷库智能控制与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大型冷库作为冷链物流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基础节点,同时也是食品冷冻加工、储存和流通的重要基础设施。制冷系统作为冷库的核心系统,其能效水平的高低将极大的影响冷库的总体效率。通过提高冷库控制效率,可以减小库温较大波动,防止食品变质、质量下降,同时达到了降低能耗、节能的目的。本文以兰州某副食品采购中心M-6大型低温冷库为研究对象,展开对冷库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通过对制冷工艺介绍和控制要点的分析,设计了冷库制冷控制系统,并研究了温度控制与节能控制方法。温度控制过程时,由于冷库中随机进行的进货和取货,库内温度容易出现较大的波动,从而使得模糊控制器的控制参数无法达到最优,导致模糊PID算法在冷库温度控制上出现了自适应能力差以及控制精度低等问题,本文引入变论域思想对模糊PID控制器进行优化,设计了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同时针对冷库温度控制系统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MATLAB仿真结果表明,与模糊PID控制方式相比,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具有超调量小,抗干扰性强等特点。(2)针对节能控制,通过对低温冷库的节能相关问题的分析,确定了冷库制冷压缩机组大多是都处于部分负荷,从而造成了能源浪费,因此采用了滑阀调节结合变频技术对压缩机容量进行优化。(3)设计了以西门子S7-200SMART PLC为核心的冷库监控系统,构建了基于上下位机为主的控制系统的网络结构。下位机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对现场参数进行检测、控制现场执行机构和设备,采用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Modbus网络进行数据传输。上位机采用工业控制计算机基于WINCC组态软件开发平台,设计开发大型冷库控制系统监控界面,实现对大型冷库运行过程的实时监控、参数显示及报警等功能。控制系统运行结果表明:冷库制冷控制系统运行可靠、性能稳定,实现了对大型冷库自动化、智能化、可视化控制,达到了预定的控制目标。
马飞[10](2021)在《基于IPC+PLC的SH885干燥流化床温控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文中认为梗丝对卷烟制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梗丝按一定比例掺配进卷烟中能有效提高卷烟的燃烧能力,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梗丝加工过程中,梗丝干燥系统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决定了成品梗丝的内在品质。梗丝干燥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使梗丝经闪蒸流化床膨胀后,通过干燥流化床加工使其符合工艺技术要求的各项指标,为下一道工序提供合格的梗丝。出口水分是多项技术指标中最重要的,直接影响下一道工序的加工难度和加工质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梗丝的出口水份常不满足工艺要求,本文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原控制方法下的梗丝干燥系统动态特性差,抗干扰能力弱,梗丝流化床干燥系统的转换过程具有以下特点:非线性、时变性、大滞后性,导致梗丝干燥系统无法满足实际生产需求。本文将围绕系统的大滞后性和滞后调节的适应性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优化方案。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对梗丝流化床干燥系统的干燥工艺和电器控制原理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IPC+PLC的SH885干燥流化床温控系统的软硬件技术优化方案,通过对原控制系统硬件系统进行分析,选择更优的硬件搭配,增强系统的稳定性;通过研究可编程控制器(PLC)、模糊控制原理、模糊PID控制方法,用模糊控制优化原控制系统,来抑制大滞后性对控制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系统的适应性。本文最后采用MATLAB对流化床温控系统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方法可以使系统稳定性更好,响应更快速,自适应性更强,能有效的提高梗丝出口水分的精度和稳定性,提高梗丝内在品质。
二、基于PLC模糊控制软件的设计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PLC模糊控制软件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过桥箱盖零部件结构 |
1.2 企业中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设备现状 |
1.3 国内外在本选题领域内研究现状 |
1.4 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方法 |
1.4.1 水检冒泡法 |
1.4.2 氦气示踪检测法 |
1.5 研究意义 |
1.6 设计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
1.7 设计系统的主要功能 |
1.8 本章小结 |
第2章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2.1 系统整体控制结构 |
2.2 系统整体控制流程图 |
2.3 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液压系统设计 |
3.1 液压系统回路元器件的选择 |
3.1.1 液压控制阀的选择 |
3.1.2 油泵电机的选择及理论数值计算 |
3.2 液压系统回路的PLC控制设计 |
3.3 液压缸参数选择理论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压力控制系统设计 |
4.1 压力控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4.1.1 压力控制阀的选择 |
4.1.2 零部件内部压力信号采集设备的选择 |
4.2 压力控制系统的控制算法研究 |
4.2.1 常规PID控制 |
4.2.2 模糊-PID控制 |
4.3 压力控制系统的基本数学模型 |
4.4 压力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 |
4.4.1 压力控制系统模糊控制器设计 |
4.4.2 模糊控制表的获取方法 |
4.4.3 压力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 |
4.5 压力控制系统的PLC控制设计 |
4.5.1 压力控制系统中PLC的选择 |
4.5.2 西门子S7-1200 介绍 |
4.5.3 博途软件使用介绍 |
4.5.4 PID功能指令的使用 |
4.5.5 压力控制系统的PLC控制设计 |
4.6 智能PID调节器与PLC中 PID功能指令的对比分析 |
4.7 氦气示踪检测法在气密性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
4.7.1 氦气性质及特点 |
4.7.2 氦气示踪检测法原理 |
4.7.3 改进方法 |
4.7.4 系统MATLAB建模与仿真 |
4.7.5 氦气示踪检测法与水检冒泡法应用于该系统的对比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储水槽液位控制系统设计 |
5.1 液位控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5.1.1 储水槽液位控制系统 |
5.1.2 液位控制系统元器件的选择 |
5.2 储水槽液位控制系统的基本数学模型 |
5.2.1 储水槽非线性数学模型的建立 |
5.2.2 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
5.3 储水槽液位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 |
5.3.1 常规PID控制 |
5.3.2 模糊-PID控制 |
5.4 储水槽液位控制系统的PLC控制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调试 |
6.1 系统调试目的 |
6.2 系统调试内容 |
6.3 系统调试步骤及结果 |
6.4 系统投入车间岗位使用情况汇总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设备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证明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它科研成果 |
(2)基于FCS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舞台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舞台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舞台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3 国内外舞台控制技术对比 |
1.3 多电机同步控制研究现状 |
1.3.1 多电机同步控制方式 |
1.3.2 多电机同步控制算法 |
1.4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舞台调速吊杆控制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舞台调速吊杆简介 |
2.1.1 曳引式电动吊杆 |
2.1.2 卷扬式电动吊杆 |
2.1.3 舞台调速吊杆工艺概述 |
2.2 舞台调速吊杆控制要点及功能分析 |
2.3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4 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2.4.1 变频矩阵切换控制系统分析 |
2.4.2 PLC、DCS和FCS的对比分析 |
2.5 三级两层网络结构设计 |
2.5.1 管理级设计 |
2.5.2 控制级设计 |
2.5.3 现场级设计 |
2.5.4 通讯网络设计 |
2.6 系统安全性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方法研究 |
3.1 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方案 |
3.2 多电机同步控制原理 |
3.2.1 速度同步控制原理 |
3.2.2 位置同步控制原理 |
3.3 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算法研究 |
3.3.1 传统PID控制 |
3.3.2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 |
3.3.3 带调整因子的自适应模糊PID控制 |
3.4 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算法仿真 |
3.4.1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3.4.2 带调整因子的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3.4.3 仿真研究 |
3.4.4 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硬件设计 |
4.1.1 硬件设计原则 |
4.1.2 变频矩阵切换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3 硬件配置 |
4.1.4 检测电路设计 |
4.2 控制软件设计 |
4.2.1 变频矩阵切换控制子程序 |
4.2.2 设备控制子程序 |
4.2.3 通信子程序 |
4.2.4 报警及故障处理子程序 |
4.3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3.1 上位机功能分析 |
4.3.2 软件介绍 |
4.3.3 登陆界面 |
4.3.4 主界面 |
4.4 同步控制算法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基于PLC的高效智能换热器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趋势 |
1.2.1 换热机组发展趋势 |
1.2.2 PLC控制进展 |
1.2.3 机组系统控制功能进展 |
1.3 项目概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智能化换热机组控制 |
2.1 换热机组概况 |
2.2 智能换热机组关键组件 |
2.2.1 温度控制 |
2.2.2 压力控制 |
2.3 蒸汽气动阀选择及参数 |
2.4 板式换热器选择及参数 |
2.5 电器控制布置原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换热机组PID控制算法 |
3.1 PID控制原理 |
3.2 Smith预估控制 |
3.3 智能控制系统的建立及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PLC结构及硬件设计 |
4.1 PLC应用介绍 |
4.2 PLC S7-200smart结构介绍 |
4.3 控制硬件选择 |
4.4 控制柜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PLC程序组成 |
5.2 PLC组态 |
5.3 智能换热机组运行流程 |
5.4 检测地址分配表 |
5.5 循环水泵控制程序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机组参数调节和测试 |
6.1 图形界面生成 |
6.1.1 热水循环水泵设定 |
6.1.2 调节阀参数设定 |
6.1.3 补水系统参数设定 |
6.2 系统报警界面设定 |
6.3 系统检测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模糊控制的滴灌施肥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滴灌施肥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系统主要功能 |
2.1.2 系统性能要求 |
2.2 系统控制对象模型研究 |
2.2.1 水肥EC值调节过程的模型研究 |
2.2.2 水肥pH值调节过程的模型研究 |
2.3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模糊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
3.1 控制策略的方案选择 |
3.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3.2.1 水肥EC值模糊控制器设计 |
3.2.2 水肥pH值模糊控制器设计 |
3.3 基于Simulink的模糊控制仿真 |
3.3.1 模糊推理系统编辑 |
3.3.2 仿真模型构建 |
3.3.3 仿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 |
4.1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
4.1.1 采集部分的选型 |
4.1.2 控制部分的选型 |
4.1.3 执行部分的选型 |
4.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2.1 软件设计原则 |
4.2.2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2.3 手动控制程序设计 |
4.2.4 自动控制程序设计 |
4.3 控制系统的通信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系统试验测试 |
5.1 系统控制功能测试 |
5.1.1 手动功能测试 |
5.1.2 自动功能测试 |
5.2 系统试验测试 |
5.2.1 水肥EC值不同配方条件下的控制试验 |
5.2.2 水肥pH值不同轮灌条件下的控制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5)基于PLC的茶叶揉捻机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国内外茶叶揉捻机研究现状 |
1.3.1 茶叶揉捻装备研究现状 |
1.3.2 茶叶揉捻机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3.3 模糊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茶叶揉捻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揉捻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及茶叶揉捻加工工艺的关键参数 |
2.1.1 揉捻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
2.1.2 茶叶揉捻加工工艺的关键参数 |
2.2 茶叶揉捻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主要技术参数 |
2.2.1 茶叶揉捻机的基本结构 |
2.2.2 茶叶揉捻机的工作原理 |
2.2.3 本揉捻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
2.3 茶叶揉捻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2.3.1 茶叶揉捻机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要求及硬件概况 |
2.3.2 PLC设计 |
2.3.3 揉桶转速控制设计 |
2.3.4 揉捻压力控制设计 |
2.3.5 触摸屏选型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模糊PID茶叶揉捻机揉桶转速控制算法设计 |
3.1 |
3.1.1 转速系统的工作原理 |
3.1.2 转速分析 |
3.1.3 数学模型建立 |
3.2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
3.2.1 模糊PID控制原理 |
3.2.1.1 PID 控制原理 |
3.2.1.2 模糊控制原理 |
3.2.2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仿真过程 |
3.3.2 结果分析 |
3.3.3 系统抗干扰能力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SMITH-模糊PID鲜茶叶揉捻压力控制算法设计 |
4.1 揉捻压力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
4.1.1 揉捻压力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
4.1.2 控制系统压力分析 |
4.1.3 压力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
4.2 SMITH-FUZZY PID控制器的设计 |
4.2.1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4.2.2 Smith预估控制设计 |
4.3 系统仿真及结果分析 |
4.3.1 仿真过程 |
4.3.2 结果分析 |
4.3.3 系统抗干扰能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茶叶揉捻机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软件设计目标与要求 |
5.2 基于PLC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2.1 揉捻作业过程控制程序设计 |
5.2.2 揉捻桶转速模糊PID控制程序设计 |
5.2.3 揉捻压力Smith模糊PID控制程序设计 |
5.3 操作界面的设计 |
5.3.1 触摸屏与PLC通讯设置 |
5.3.2 监控画面的设计 |
5.4 揉捻机控制系统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6)菌类多能互补干燥房控制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干燥房发展趋势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菌类多能互补干燥房整体结构及关键部件 |
2.1 干燥房整体结构 |
2.2 工作原理 |
2.3 关键部件 |
2.3.1 生物质燃烧炉及散热部件 |
2.3.2 太阳能拓展集热板和防尘布部件 |
2.3.3 排湿进气及热风循环部件 |
2.3.4 电机和风机选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菌类多能互补干燥房温度控制系统模型建立与仿真 |
3.1 干燥房温度控制系统模型 |
3.2 控制算法理论基础 |
3.2.1 常规PID算法理论基础 |
3.2.2 模糊算法理论基础 |
3.2.3 模糊PID算法理论基础 |
3.3 基于模糊PID算法的干燥房温度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3.3.1 模糊化设计 |
3.3.2 模糊规则制定 |
3.3.3 常规PID与模糊PID控制仿真对比试验 |
3.4 基于模糊算法的干燥房温度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3.4.1 模糊化设计 |
3.4.2 模糊规则制定 |
3.4.3 模糊控制仿真试验 |
3.5 算法比较和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菌类多能互补干燥房控制系统设计 |
4.1 食用菌干燥工艺选择 |
4.2 菌类多能互补干燥房温湿度控制方案 |
4.3 菌类多能互补干燥房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
4.4 控制模式设计 |
4.4.1 自动控制模式 |
4.4.2 手动控制模式 |
4.5 下位机控制系统设计 |
4.5.1 下位机硬件设计 |
4.5.2 下位机软件设计 |
4.6 人机界面设计 |
4.6.1 人机交互界面 |
4.6.2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7 控制系统的通讯网络设置 |
4.7.1 PLC与计算机的通讯设置 |
4.7.2 触摸屏与计算机的通讯设置 |
4.7.3 触摸屏与PLC通讯设置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系统性能与香菇干燥效果试验与分析 |
5.1 试验目的 |
5.2 试验准备和过程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3.1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
5.3.2 香菇干燥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特色与创新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菌类多能互补干燥房控制系统程序代码 |
攻读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用于铁路站房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技术与中央空调节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技术 |
1.2.2 空调系统节能技术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2 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电流优化匹配方法 |
2.1 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的基本原理 |
2.1.1 不同类型负荷的谐波分析 |
2.1.2 数据特征库分析 |
2.1.3 理论方法介绍 |
2.1.4 执行步骤 |
2.2 仿真建模与方法验证 |
2.2.1 设备仿真建模 |
2.2.2 仿真验证 |
2.3 实验平台验证 |
2.3.1 测试系统 |
2.3.2 用电设备电流波形 |
2.3.3 算例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央空调水系统节能分析 |
3.1 中央空调制冷系统结构及原理 |
3.1.1 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 |
3.1.2 中央空调水系统的结构 |
3.2 中央空调水系统组成和特性分析 |
3.2.1 中央空调水系统概述 |
3.2.2 中央空调水系统特性 |
3.3 中央空调水系统变流量调节原理 |
3.3.1 变流量系统的基本原理 |
3.3.2 变流量控制的实现 |
3.3.3 中央空调水系统变流量的优势 |
3.4 中央空调水系统变频节能方案 |
3.4.1 冷冻水泵变频控制方案设计 |
3.4.2 冷却水泵变频控制方案设计 |
3.4.3 冷却风机变频控制方案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模糊控制的空调水系统节能仿真研究 |
4.1 模糊控制理论 |
4.1.1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 |
4.1.2 输入量的模糊化 |
4.1.3 模糊控制规则的建立 |
4.1.4 输出变量的逆模糊化 |
4.2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 |
4.2.1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原理 |
4.2.2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4.3 仿真研究 |
4.3.1 冷冻水循环系统模型 |
4.3.2 仿真设计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中央空调水系统控制系统的设计 |
5.1 系统整体结构 |
5.2 系统硬件介绍 |
5.2.1 PLC控制器的选择 |
5.2.2 变频器柜 |
5.3 系统软件设计 |
5.3.1 基于PLC的模糊PID的程序实现 |
5.3.2 上位机软件的实现 |
5.4 变频节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螺杆空压机交流伺服恒压电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螺杆空压机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螺杆空压机系统的建设需求分析 |
2.2 螺杆空压机系统的组成 |
2.2.1 螺杆空压机系统的硬件连接 |
2.2.2 螺杆空压机系统的零部件选型 |
2.3 螺杆空压机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2.3.1 控制系统设计的依据 |
2.3.2 系统控制方式的选择 |
2.3.3 控制系统的功能分析与控制要求 |
2.3.4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螺杆空压机交流伺服恒压电控系统算法设计 |
3.1 传统螺杆空压机系统的仿真与分析 |
3.1.1 传统螺杆空压机的数学建模 |
3.1.2 传统螺杆空压机系统的仿真模型 |
3.1.3 传统螺杆空压机系统仿真分析 |
3.2 交流伺服控制系统的仿真与分析 |
3.2.1 交流伺服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 |
3.2.2 模糊PID控制算法的设计 |
3.2.3 交流伺服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 |
3.2.4 交流伺服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3.3 螺杆空压机交流伺服恒压电控系统的仿真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螺杆空压机交流伺服恒压电控系统硬件设计 |
4.1 螺杆空压机控制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4.2 螺杆空压机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
4.2.1 PLC控制器 |
4.2.2 变频器 |
4.2.3 温度传感器 |
4.2.4 流量传感器 |
4.2.5 压力传感器 |
4.3 I/O端口分配 |
4.4 通讯协议 |
4.5 控制系统的电路图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螺杆空压机交流伺服恒压电控系统软件设计 |
5.1 螺杆空压机控制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5.2 螺杆空压机控制系统PLC程序设计 |
5.3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3.1 监控变量分析与统计 |
5.3.2 测试参数布局 |
5.3.3 上位机监控系统 |
5.4 试验调试 |
5.4.1 现场安装 |
5.4.2 调试 |
5.4.3 运行及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大型冷库智能控制与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
1.2.1 冷库制冷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制冷系统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大型制冷冷库工艺描述及控制要点 |
2.1 大型制冷冷库工艺描述 |
2.1.1 大型制冷冷库工艺简介 |
2.1.2 大型制冷冷库工艺描述 |
2.2 大型冷库制冷系统控制要点分析 |
2.3 冷库制冷控制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冷库控制策略研究与仿真 |
3.1 PID控制算法 |
3.2 模糊PID控制算法 |
3.2.1 模糊控制器原理 |
3.2.2 模糊控制器设计 |
3.3 变论域模糊控制算法 |
3.3.1 变论域模糊控制原理 |
3.3.2 变论域调整机构的设计 |
3.4 控制算法仿真分析 |
3.4.1 冷库温度数学模型建立 |
3.4.2 仿真分析 |
3.5 冷库节能控制方法 |
3.5.1 制冷压缩机能量调节方式 |
3.5.2 制冷系统节能控制设计 |
3.6 小结 |
第4章 大型冷库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冷库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 |
4.2 冷库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2.1 氨气泄漏检测与处理 |
4.2.2 FCS总线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
4.2.3 控制器设计 |
4.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3.1 节能控制程序设计 |
4.3.2 温度控制程序设计 |
4.3.3 自动融霜程序设计 |
4.4 远程监控系统设计 |
4.4.1 WINCC组态软件 |
4.4.2 WINCC与S7-200SMART通讯 |
4.4.3 监控系统设计 |
4.5 控制系统的实现与控制效果分析 |
4.5.1 控制系统实现 |
4.5.2 控制效果分析 |
4.6 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IPC+PLC的SH885干燥流化床温控系统的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开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梗丝干燥技术 |
1.2.2 基于PID改进的控制方法 |
1.2.3 模糊控制技术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SH885 干燥流化床工艺与模糊理论 |
2.1 振动流化床干燥机工艺 |
2.1.1 振动流化床干燥机构成 |
2.1.2 SH885 干燥流化床工艺流程 |
2.1.3 振动流化床干燥机的工作特点 |
2.1.4 影响因素的分析 |
2.2 振动流化床干燥机干燥过程 |
2.2.1 振动流化床干燥机控制原理 |
2.2.2 振动流化床干燥机干燥机理 |
2.2.3 湿气体和湿物料的性质 |
2.2.4 干燥过程的能源 |
2.3 模糊控制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3 SH885 干燥流化床温控系统总体方案 |
3.1 硬件选型与搭配 |
3.1.1 控制器的选择 |
3.1.2 IPC的选择 |
3.1.3 红外水分仪的选择 |
3.1.4 信号采集与变换 |
3.1.5 执行模块 |
3.1.6 选择温度传感器 |
3.2 干燥流化床温控系统软件设计 |
3.2.1 PID闭环控制的方法 |
3.2.2 设定值与过程变量的处理 |
3.2.3 控制器输出值的处理 |
3.3 系统实现与PLC编程 |
3.3.1 软件编程方框图 |
3.3.2 程序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SH885 干燥流化床温度控制算法设计与验证 |
4.1 温度控制系统控制算法要求和目的 |
4.2 模糊控制器的建立 |
4.2.1 控制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
4.2.2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4.2.3 模糊控制查询表 |
4.3 Simulink仿真及结果分析 |
4.4 上机测试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基于PLC模糊控制软件的设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系统的设计[D]. 江翠翠.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2]基于FCS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李玉禄.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PLC的高效智能换热器控制系统设计[D]. 朱永忠. 扬州大学, 2021(08)
- [4]基于模糊控制的滴灌施肥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D]. 范锦杰.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5]基于PLC的茶叶揉捻机自动控制系统设计[D]. 陈永乐. 江西农业大学, 2021
- [6]菌类多能互补干燥房控制系统设计研究[D]. 翁小祥. 扬州大学, 2021(08)
- [7]用于铁路站房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技术与中央空调节能分析[D]. 严志林.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8]螺杆空压机交流伺服恒压电控系统设计[D]. 高卫丽.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9]大型冷库智能控制与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刘瑞恒.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10]基于IPC+PLC的SH885干燥流化床温控系统的设计与优化[D]. 马飞.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