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UDP协议在自动站实况显示终端的应用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沈朝[1](2020)在《铁路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高铁建设里程、全国客运及货运总量等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为了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加强业务全过程管理,广泛采用了视频监控系统对铁路各部门及运输线路进行全面监控,实现了客货运业务的24小时不间断监控,既确保了铁路运输生产的安全有序进行,也为广大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一份保障。传统铁路视频监控系统存在系统覆盖不全面、监控系统性能和功能不完善、不利于扩容改造等问题,设计和建设一个铁路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是全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论文结合上海铁路局车务视频监控系统项目,全面深入地研究了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及其在铁路系统中的应用。论文首先对视频监控系统原理、发展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简述,讨论并分析了其功能结构与关键技术。论文对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进行了全面介绍,详细分析了其组成结构、设备类型、高铁运营调度系统等。论文在对既有铁路视频监控系统全面分析基础上,结合视频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当前高清化使用需求,对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进行了全面的规划设计,以满足现代化铁路高速化、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等发展需要。论文结合上海铁路局车务视频监控系统实际项目,对项目需求进行了分析,对视频接入节点建设方案、视频存储方案、前端采集点建设方案等进行了分析讨论,实现了视频监控系统的全数字化处理,采用当前流行的云存储技术满足了海量存储和数据共享需求,全线采集点使用最新的IPC后具备PTZ功能,清晰度、灵敏度更加高,系统整体稳定度和可靠度大幅度提升。论文设计提出的建设方案经实际工程实施,全面达到了设计需求,满足了铁路系统运行和管理需求。
李逸新[2](2020)在《城市生态监测与LED显示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城市生态建设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2017年党的19大报告中着重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等观念。城市生态监测是环境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生态建设相关政策制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以及环保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基本的科学依据。为了更加有效的获取城市生态监测数据,并提高监测数据的利用率,本文重点提出一种城市生态监测与LED显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本文所设计系统对各类生态环境指标进行实时的监测,并通过LED屏幕显示提高监测数据的利用率和共享程度。本系统在城市生态建设、智慧景区保护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从系统总体设计、系统硬件设计、系统软件设计以及系统搭建与实验测试方面说明城市生态监测与LED显示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工作。(一)首先说明了系统的总体设计,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项目背景在“物联网+”设计框架下分析项目需求,给出了城市生态监测与LED显示系统的总体框架。(二)在系统硬件设计部分,阐述了城市生态监测站监测数据选取、传感器的选型制作、数据采集器相关模块设计,LED屏幕模组的需求分析及选型、相关控制卡选型及配置和箱体与支架设计。(三)在系统软件设计部分,首先根据总体框架设计软件工作流程,之后说明了各部分软件的开发工作,具体包括:PC端屏幕管理程序、LED显示程序、云端服务器程序的相关技术概述、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和功能实现。(四)在系统搭建与实验测试部分,说明了城市生态监测站的搭建流程与调试方法、软件功能测试以及当系统搭建完成后的软硬件联合调试工作。通过本文所述的开发设计工作,在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完成了城市生态监测与LED显示系统的搭建调试工作,截止论文完成时系统运行稳定。
韩涛[3](2019)在《哈尔滨民航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备份线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航气象自动观测设备是为气象人员、管制人员、航空公司提供机场跑道上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场平面气压、雨量和RVR(跑道视程)等实时数据的设备,该设备需通过传输线路将数据传输到航管楼内的气象设备机房。目前,该设备的数据传输仅通过光纤路由实现。单一路由传输不利于设备的安全保障,可建立一套完全独立的双冗余备份传输系统来解决这一问题,以微波设备或无线网桥的无线传输作为光纤传输的备份,以期为哈尔滨民航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备份线路传输提供安全保障。
刘雪虹[4](2019)在《全天时光电巡检系统软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重点区域的安全管理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其对视频监控系统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传统视频监控系统已难以满足不断提升的需求,因此研究具有视频分析理解功能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软件具有很高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重点研究实现了一种基于可见光与红外图像的目标融合检测算法,并以此为核心算法设计实现了一套全天时光电巡检系统软件。该软件系统对成像场景中的目标进行检测和告警,实现了智能监控的功能。针对融合检测模块,研究实现了一种运动目标融合检测算法。对于可见光图像,基于纹理特征研究实现了一种基于多特征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该算法利用颜色特征(RGB)与尺度不变局部三值模式纹理特征建立背景模型,基于保守更新模型利用前景更新因子与背景更新因子进行模型更新。对于红外图像,研究实现了一种结合三帧差分与边缘检测的红外运动目标检测算法,该算法通过三帧差分与边缘检测得到候选目标点后,利用“或”逻辑得到真实目标点。针对可见光与红外检测结果采用一种决策级图像融合准则进行异源信息融合,该融合准则通过对两个传感器的四种检测结果分别设置不同的融合方法来得到最终检测结果。该融合检测算法能够应对复杂环境,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能够提高系统对实时警情的感知灵敏度与准确度。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将全天时光电巡检系统软件划分为初始化模块、光电巡检仪控制模块、融合检测模块、报警模块、数据存储/回放模块与异常处理模块。采用面向算法的软件框架对软件进行实现,该软件框架添加了数据模块与异常处理模块,提高了软件系统工作效率与稳定性,其中,数据模块通过树形结构管理图像矩阵,异常处理模块对软件运行中的异常情况进行捕捉处理。基于该软件框架,全天时光电巡检系统软件能够单独开发设计各组件,升级维护更加简单高效。
王兴,朱彬,毛雅萍,王晖[5](2019)在《面向智能终端的短临天气主观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提出一种面向智能终端的短临天气主观分析系统,主要由远程气象大数据服务端和智能应用端两部分构成。前者包括数据接收与监测模块、数据检验模块、非常规气象资料转换模块、数据打包压缩模块和数据通信服务模块;后者包括数据访问模块、多源数据融合模块、图形绘制模块和用户交互模块。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可为在近海、海上和高原等移动数据传输不发达区域且对天气条件敏感的行业用户,提供面向移动终端的临近天气主观分析交互平台,用较小的无线数据传输量,通过便捷的移动设备,向户外作业的专业人员提供可交互、可视化的天气实况监测、主观天气分析预报功能及应用。
李毅[6](2019)在《智能电站人员安全管控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能电站的建设和发展,电站在建设、运行和检修等不同阶段对人员的安全管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多数电站已经安装了各类现场监控系统,但是这些系统通常独立运行,形成信息孤岛;所获取的数据也往往处于隔离状态,缺乏充分的传递与共享。这种局面导致信息处理无法联动,不利于电站全局的安全把控,电站人员安全管控系统尚未实现系统化、智能化。本文以PL抽水蓄能电站“五系统一中心”工程的实际建设为基础,试图构建一个综合、高效的智能电站人员安全管控系统,以提升电站作业的安全指数和管理水平。首先,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危险源的分类方法和辨识手段,并以PL工程为基础开展了危险源的分类辨识工作,得出危险源的辨识结果列表。基于辨识结果,本文总结了电站危险源的管理策略与评价方法,采用概率风险评价方法(LEC评价法)对不同危险源的属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次,本文阐述了智能电站人员安全管控系统的设计基础;从硬件构成、软件结构和数据通讯等角度构建了电站人员安全管控系统的平台;同时,根据不同数据的性质,对结构性数据进行关联关系和数据库表设计,对非结构性数据进行存储策略设计,最终实现管控系统的数据管理。最后,本文从信息集成与安全监测功能,关联分析与联动操作功能,紧急处理与应急指挥功能这三方面对管控系统的功能进行设计,并将这些功能在软件开发平台上予以实现,构建了智能电站人员安全管控系统的实际操作平台。
白振江[7](2017)在《多源气象信息传输监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航天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航天发射场气象业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呈现出新思路,新形式下对于航天发射场气象保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某发射场气象部门信息传输监控管理流程混乱,工作效率低,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传输监控管理平台,无法通过可视化管理展示平台及时查看气象信息的收集传输状态,情报收集人员工作任务繁重,使得整个发射场区气象态势掌控不及时,现有的业务系统不能满足当前和未来的气象业务需求。该部门提出构建异构异类异地多源气象信息采集收集、传输监控、存储管理、汇总分发与显示一体的统一信息化平台,为保障发射场区高密度,高技术,高强度的试验任务,适应我国发射场气象业务信息化自主可控的发展要求及资源的高效利用的需求,为航天发射场气象预报分析、工作任务的安排提供强有力的实时数据支持。本课题项目针对以上需求和目标进行了实际需求调研和分析,结合发射场气象业务软件系统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AJAX技术的B/S和C/S混合架构的多源气象信息传输监控管理系统整体设计方案,建立了一套集多源气象信息采集收集、传输监控、存储管理、汇总分发与显示一体化的信息监控管理平台。本文首先确定系统建设目标,探讨研究了对于实时监控系统B/S和C/S混合架构模式的可行性,介绍了研发本系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随后,对系统所需完成的功能及非功能性需求进行分析,将系统划分为两个中心,从软件体系架构、功能结构、功能模块以及数据库等方面对系统进行总体设计,根据系统总体设计,设计并实现了系统的各个具体功能模块,并对系统进行测试,验证系统基本能够达到设计目标。最后,总结现有工作,提出了系统未来的改进完善方向。目前,多源气象信息传输监控管理系统已经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系统达到设计目标,提高了发射场气象保障工作业务水平和能力,得到了场区气象部门人员和领导的认可和一致好评。
郑伟[8](2017)在《面向地区级防汛数据共享及融合处理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福建地处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依山靠海,兼受大陆与大洋气候影响,一年四季均有气象灾害多发、频发,每年台风、雷暴、暴雨等重大气象灾害都不同程度的发生,防汛部门防灾减灾任务艰巨。近年来,厄尔尼诺事件的频繁发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2016年泰宁“5.8”特大暴雨、台风“尼伯特”重创闽清、台风“莫兰蒂”正面袭击厦门及等灾害性天气过程均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防灾减灾越来越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福建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多次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求省市县气象部门在灾害性天气加强天气形势的监测预警,做好气象服务工作。由于我省特殊的地形及气候条件,汛期的防汛任务尤为严峻。基层的气象服务工作及各类信息的快速传达更是防汛的关键,所以如何整合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和融合处理在汛期及灾害性天气就显得至关重要,数据的共享、融合关系到各级决策的科学指导。依托中国气象局中央财政“三农”专项的支持,面向地区级开展防汛数据共享及融合处理的研究与实现,大力推进基层的气象防灾减灾建设。作为工程负责人,主要负责工程需求分析,报文传输、共享及处理等工作;通过面向地区级防汛数据的共享及融合处理的研究与实现,研究解决了以下问题:(1)在全省各县首次实现多部门防汛资料数据共享,填补了地区级气象水利国土信息共享、统一指挥方面的空白,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为县级防灾减灾提供现代化数据支持。(2)通过政务网及气象专网获取气象自动站信息、水利局的水库水位信息、乡镇单雨量站信息、国土地灾点信息、乡镇基本情况、基层防汛一线人员基本信息;(3)整合气象局现有的气象报文和气象产品,对气象报文、气象产品进行分要素的解析入库;(4)同步水利局的水库水位信息、单雨量站信息,与气象内部的自动站信息进行融合处理,并对各类数据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5)实现面向地区级多部门数据共享及融合处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可查看涵盖基层的各类防汛信息。该项目的研究,将提升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的力度,拓展各类防灾减灾预警信息的发布渠道,为各级政府人员、防汛指挥人员、种植大户和农村农民的决策指挥、农作物的增产增收提供更贴心的气象服务,提高农业农村的灾害防御能力。
陈俊霞[9](2016)在《赤水河中下游防洪预警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目前,山洪监测预警技术还不够完善,多数系统还处在预研和试点建设的起步阶段。传统的洪水防汛决策是基于对已经出现的洪水实况和天气预报进行定性分析,从而对未来的汛情做出估计和判断,很难实现对山区洪水的发展走势以及灾度提前做出准确的预警预报。本文针对上述山洪预警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有气象部门业务的具体需求,通过结合数据挖掘技术,设计开发了一套以历史水文、气象数据处理为核心的小河流域山洪监测预警信息系统。通过实时自动站雨量数据实现流域内雨情的自动监测和报警,建立流域历史水雨情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挖掘模型,预测赤水水文站河断面24小时水位,一定程度上为山洪预警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依据。首先,根据对赤水河市气象局和水文局就流域预警进行实地考察,根据现有预报方式在数据收集、预警处理、预警发布上存在的问题。根据项目实际需求,选择B/S三层架构软件开发模式,进而详细的设计了系统软件架构。其次,在此架构基础上,针对系统的各个模块功能,数据库具体数据表、数据接口等进行详细设计。系统集成多个模块如水雨情数据接收、气象要素信息显示及查询、预警策略制作、预警自动扫描、自动触发预警发布。系统数据库开发选用SQL Server软件,利用ASP.NET完成技术开发。最后,部署网站上线、搭建测试环境,对系统进行全面的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基本消除了气象数据漏报误报,保证了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为实现自动预警提供了数据保障;也为及时、高效、准确的掌握流域雨情提供了可靠的途径。本文设计的系统在雨量、洪水预警监测方案在河流预警自动化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也可推广到其他领域,如环境监测、生成制造领域中通过一个自动数据采集层,即可实现信息智能化管理。
方国强[10](2015)在《省级自动气象站资料处理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发展更新气象观测资料,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气象预测预报。当前,发展最快、数量最多的是地面自动气象观测设备,其中站点数最多的则是观测气温、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雨量等要素的自动气象站,如何在全省范围内更好的实现这些观测资料收集分发、处理存储、桌面应用,是一个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论文以省级自动气象站资料处理应用系统为基础,分析了当前气象站资料处理应用系统存在的问题,根据气象站资料处理流程,设计了自动气象站资料处理应用系统的体系架构。省级自动气象站资料处理应用系统的核心功能可以分为三部分,包括原始观测资料收集转发子系统、处理存储子系统、应用展示子系统。其中,资料收集转发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其主要作用是资料的收集与转发;处理存储子系统是关键,优秀的入库程序和合理的数据库设计是系统运行效率的保证;应用展示则是核心,系统是否受业务人员的认可,其设计功能、效率和人性化是关键。论文首先是根据系统建设目标进行了需求分析工作,然后是根据需求提出的目标对系统进行了设计和实现工作,最后对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功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达到了需求提出的目标。本文分析了全省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现状和应用需求,结合气象信息基础系统和自主研发,利用JAVA、FLEX、Oracle、GIS等语言和工具,设计实现了一套基于地面宽带和卫星通信进行原始资料收集、Oracle数据库作为存储及应用支撑、应用系统B/S呈现的省级自动气象站资料处理应用系统,为气象业务人员提供高效、快捷的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查询、填图、分析、统计、下载等功能,有效提升了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应用服务水平。
二、UDP协议在自动站实况显示终端的应用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UDP协议在自动站实况显示终端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视频监控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
1.2.1 视频监控发展现状 |
1.2.2 视频监控发展趋势 |
1.3 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视频监控系统的原理与关键技术 |
2.1 视频监控系统的功能构成 |
2.2 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关键技术 |
2.2.1 视频编码压缩技术 |
2.2.2 数据存储技术 |
2.2.3 网络视频传输及接入技术 |
2.2.4 视频内容分析(VCA)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 |
3.1 系统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 |
3.1.1 设备类型 |
3.1.2 视频节点 |
3.1.3 承载网络 |
3.1.4 防雷与接地系统 |
3.2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主要设备 |
3.2.1 摄像机 |
3.2.2 编码器 |
3.2.3 解码器 |
3.2.4 存储设备 |
3.2.5 视频服务器 |
3.3 视频监控系统在高铁运营调度系统中的应用 |
3.3.1 系统构成 |
3.3.2 通道配置 |
3.3.3 视频编码方案 |
3.3.4 视频存储方案 |
3.3.5 用户终端 |
3.3.6 监控平台软件 |
3.3.7 系统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高清改造方案设计 |
4.1 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设计需求 |
4.1.1 现有电路资源状况 |
4.1.2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应用定位 |
4.1.3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业务需求 |
4.1.4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传输要求 |
4.2 铁路综合视频高清监控系统规划设计 |
4.2.1 网络架构规划 |
4.2.2 系统功能规划 |
4.2.3 视频存储功能规划 |
4.2.4 系统网管规划 |
4.2.5 系统性能规划 |
4.2.6 系统接口规划 |
4.2.7 系统设备规划 |
4.2.8 网络安全规划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海铁路局车务视频监控系统更新改造项目 |
5.1 项目背景 |
5.1.1 项目背景概述 |
5.1.2 项目需求分析 |
5.1.3 项目更新改造原则 |
5.2 更新改造方案 |
5.2.1 车务视频监控系统总体建设方案 |
5.2.2 Ⅰ类视频接入节点建设方案 |
5.2.3 II类视频接入节点建设方案 |
5.2.4 视频存储建设方案 |
5.2.5 前端采集点建设方案 |
5.2.6 网络传输建设方案 |
5.2.7 用户监视终端建设方案 |
5.3 系统安全防护方案 |
5.3.1 应用层安全方案 |
5.3.2 系统层安全方案 |
5.3.3 网络层安全方案 |
5.3.4 管理层安全方案 |
5.4 施工、调试及后台部署方案 |
5.4.1 系统部署前准备 |
5.4.2 系统部署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项目实施与成效分析 |
6.1 项目施工具体方案 |
6.1.1 准备工作 |
6.1.2 施工程序 |
6.2 项目成效分析 |
6.2.1 主要社会效益 |
6.2.2 技术的经济性 |
6.2.3 实施后的视频性能分析 |
6.2.4 存在的问题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城市生态监测与LED显示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框架 |
2 城市生态监测与LED显示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论文工程背景 |
2.2 系统的设计需求 |
2.3 系统的总体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城市生态监测与LED显示系统硬件设计 |
3.1 城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选取及传感器选型 |
3.1.1 监测数据选取 |
3.1.2 相关传感器选型 |
3.2 数据采集及传输部分硬件设计 |
3.3 LED终端设备的选型 |
3.3.1 LED屏幕硬件选型 |
3.3.2 LED控制卡及多功能卡选型 |
3.3.3 LED控制卡及多功能卡配置 |
3.3.4 LED屏幕的外观支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城市生态监测与LED显示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设计框架 |
4.2 PC端屏幕管理程序程序设计 |
4.2.1 PC端屏幕管理程序开发相关综述 |
4.2.2 PC端屏幕管理程序需求分析与架构设计 |
4.2.3 PC端屏幕管理程序的开发与实现 |
4.3 LED显示软件程序设计 |
4.3.1 Android应用开发相关综述 |
4.3.2 LED显示软件需求分析与架构设计 |
4.3.3 LED显示软件的UI设计 |
4.3.4 LED显示软件开发与实现 |
4.4 云端服务器程序设计 |
4.4.1 云端服务器程序开发相关综述 |
4.4.2 云端服务器程序需求分析与架构设计 |
4.4.3 云端服务器程序开发与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城市生态监测与LED显示系统的整体调试 |
5.1 硬件部分调试 |
5.2 软件部分调试 |
5.2.1 TB6控制卡APP安装及环境调试 |
5.2.2 软件系统联合调试 |
5.3 系统运行现状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3)哈尔滨民航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备份线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自动观测设备传输线路状况 |
3 备份路由的选择及双路由传输的实现 |
3.1 微波通信设备 |
3.2 无线网桥 |
3.3 双路由传输切换 |
4 结语 |
(4)全天时光电巡检系统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
1.2.2 运动目标融合检测技术 |
1.3 本文课题来源及内容安排 |
1.3.1 本论文课题来源 |
1.3.2 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全天时光电巡检系统总体框架 |
2.1 系统组成与数据传输方式 |
2.1.1 系统组成 |
2.1.2 数据传输方式 |
2.2 软件系统需求分析 |
2.3 软件工作流程 |
2.4 系统软件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运动目标融合检测算法 |
3.1 基于多特征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
3.1.1 尺度不变局部三值模式纹理特征 |
3.1.2 基于多特征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
3.2 结合三帧差分与边缘检测的红外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
3.2.1 Canny算子 |
3.2.2 基于三帧差分与边缘检测的红外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
3.3 可见光与红外信息融合准则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实验图像序列 |
3.4.2 客观评价指标 |
3.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天时光电巡检系统软件实现 |
4.1 面向算法的软件框架MVCDE |
4.1.1 MVC设计 |
4.1.2 面向算法的MVCDE框架 |
4.2 全天时光电巡检系统软件实现 |
4.2.1 数据流设计 |
4.2.2 多线程技术 |
4.2.3 软件界面 |
4.2.4 软件分模块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面向智能终端的短临天气主观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Introduction) |
2 系统组成与设计 (System composition and design) |
2.1 远程气象大数据服务端 |
2.2 智能应用端 |
3 系统实施方法 (System implementation method) |
4结论 (Conclusion) |
(6)智能电站人员安全管控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人员安全管控系统现状 |
1.2.2 危险源防范管理现状 |
1.2.3 现状综合阐述与评价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 主要研究内容 |
2) 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
2 电站危险源特性分析 |
2.1 危险源定义及构成要素 |
2.1.1 危险源定义 |
2.1.2 危险源构成要素 |
2.2 电站危险源分类与辨识 |
2.2.1 危险源分类方法 |
2.2.2 危险源辨识基本理论 |
2.2.3 电站危险源分类辨识结果 |
2.3 电站危险源管理与评价 |
2.3.1 危险源管理 |
2.3.2 危险源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3 人员安全管控系统平台设计 |
3.1 PL电站“五系统一中心”系统框架 |
3.2 系统平台结构设计 |
3.2.1 网络及硬件设计 |
3.2.2 软件结构设计 |
3.2.3 通讯设计 |
3.3 数据组织管理设计 |
3.3.1 结构性数据关联关系设计 |
3.3.2 非结构性数据存储策略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人员安全管控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
4.1 人员安全管控系统功能设计 |
4.1.1 信息集成与安全监测功能 |
4.1.2 关联分析与联动操作功能 |
4.1.3 紧急处理与应急指挥功能 |
4.2 人员安全管控系统功能实现 |
4.2.1 登录及主页 |
4.2.2 专项管控系统 |
4.2.3 综合信息服务 |
4.2.4 系统配置 |
4.2.5 应急指挥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多源气象信息传输监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研究 |
2.1 软件体系架构及方案 |
2.1.1 基于C/S架构实时监控系统 |
2.1.2 基于B/S架构实时监控系统 |
2.1.3 C/S与B/S相结合的软件体系架构 |
2.2 相关技术介绍 |
2.2.1 QT技术 |
2.2.2 页实时监控显示技术 |
2.2.3 PHP框架技术 |
2.2.4 可视化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概述 |
3.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多源气象信息获取 |
3.2.2 多源气象信息传输监控 |
3.2.3 多源气象信息存储 |
3.2.4 气象信息查询与统计 |
3.2.5 系统数据状态监控 |
3.2.6 系统配置管理 |
3.2.7 值班业务管理 |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2.1 采集中心结构设计 |
4.2.2 管理中心结构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设计概述 |
4.3.2 概念模型设计 |
4.3.3 逻辑模型设计 |
4.3.4 数据库安全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设计与实现概述 |
5.2 采集中心设计与实现 |
5.2.2 数据采集模块功能设计与实现 |
5.2.3 信息收集监控模块功能设计与实现 |
5.3 管理中心设计与实现 |
5.3.1 查询统计模块设计与实现 |
5.3.2 系统监控模块设计与实现 |
5.3.3 系统配置模块设计与实现 |
5.3.4 值班业务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概述 |
6.2 测试条件 |
6.2.1 测试环境概述 |
6.2.2 测试资源配置 |
6.3 测试方案 |
6.3.1 多源气象信息获取模块功能测试 |
6.3.2 多源气象信息传输监控模块功能测试 |
6.3.3 查询统计模块功能测试 |
6.3.4 系统监控模块功能测试 |
6.3.5 性能测试 |
6.4 测试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面向地区级防汛数据共享及融合处理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项目来源 |
1.3 项目建设目的 |
第二章 系统需求 |
2.1 现状分析 |
2.2 需求分析 |
2.2.1 基层防灾减灾新需求 |
2.2.2 建立面向地区级防汛数据共享显示系统 |
2.3 建设目标 |
2.4 建设内容 |
2.5 建设意义 |
2.6 建设难点及解决办法 |
第三章 策略设计 |
3.1 数据流向 |
3.2 网络整体架构 |
3.3 数据获取 |
3.3.1 气象信息采集 |
3.3.2 防汛信息采集 |
3.3.3 其他信息采集 |
3.3.4 传输方式 |
3.3.5 信息录入和管理 |
3.4 系统安全性策略 |
3.4.1 系统安全策略 |
3.4.2 网络安全策略 |
第四章 功能模块设计 |
4.1 使用原则 |
4.2 设计原则 |
4.3 共享平台架构设计 |
4.4 技术路线设计 |
4.5 数据采集设计 |
4.6 数据库设计 |
4.6.1 防汛共享信息 |
4.6.2 气象自动站信息 |
4.6.3 台风报文信息 |
4.6.4 图形类信息 |
4.6.5 基础信息 |
4.6.6 运行监控信息 |
4.6.7 数据的实时监控 |
4.7 数据访问接口设计 |
4.8 数据监控设计 |
4.8.1 格式检查转换 |
4.8.2 质量控制 |
4.8.3 要素阀值设置 |
4.9 报文融合处理设计 |
4.9.1 气象报文 |
4.9.2 气象数据产品 |
4.9.3 气象数据同步 |
4.9.4 气象数据与水利数据的融合 |
4.10 防汛数据对外发布 |
4.11 线路实时监测设计 |
第五章 系统实现功能 |
5.1 基础信息查询 |
5.2 自动站信息查看 |
5.3 实时水情查看 |
5.4 水库信息查看 |
5.5 水域、地灾信息查看 |
5.6 雷达云图查看 |
5.7 台风信息查看 |
5.8 预报产品查看 |
5.9 雨量等值线图查看 |
5.10 产品叠加显示 |
5.11 预警信息 |
5.12 移动终端 |
5.13 分区预警 |
5.14 实况告警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现有的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
(9)赤水河中下游防洪预警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防洪抗汛进展 |
1.2.1 国外防洪抗汛进展 |
1.2.2 国内防洪抗汛进展 |
1.3 数据挖掘在水文预报中的应用及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5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理论基础分析 |
2.1 水文预报数据挖掘基础分析 |
2.1.1 赤水河茅台、二郎水文站到赤水水文站段流域实情分析 |
2.1.2 数据挖掘理论基础分析 |
2.2 M5模型树数据挖掘算法 |
2.2.1 模型树算法基本思想 |
2.2.2 M5模型树算法流程 |
2.3 水文时间序列数据建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3.1 中小河流山洪预报的现存问题 |
3.2 系统设计目标及原则 |
3.2.1 设计目标 |
3.2.2 设计原则 |
3.3 系统需求分析 |
3.3.1 功能需求分析 |
3.3.2 性能需求分析 |
3.4 技术路线选择 |
3.5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5.1 用户角色定义 |
3.5.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3.5.3 系统总体部署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4.1.1 数据库E-R图 |
4.1.2 数据库具体的表设计 |
4.2 数据访问层设计与实现 |
4.3 防洪预警系统核心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1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2 实况监测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3 洪水预警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4 自动站报警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5 服务端与客户端的服务接口函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分析 |
5.1 系统软件测试环境 |
5.2 系统功能测试的步骤与结果 |
5.3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省级自动气象站资料处理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技术介绍 |
2.1 自动气象站 |
2.1.1 自动气象站定义 |
2.1.2 自动气象站分类 |
2.2 北斗通信 |
2.2.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2.2.2 北斗用户IC卡分类 |
2.3 GIS技术 |
2.4 Oracle数据库 |
2.5 WEB发布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背景 |
3.2 功能需求 |
3.3 非功能需求 |
3.4 数据规范 |
3.4.1 自动气象站资料文件命名规范 |
3.4.2 自动气象站资料文件内容格式规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整体构架 |
4.2 资料收集转发子系统 |
4.2.1 省外资料收集 |
4.2.2 省内资料地面宽带收集 |
4.2.3 省内资料北斗通信收集 |
4.3 处理存储子系统 |
4.3.1 数据库设计 |
4.3.2 数据处理入库 |
4.4 应用展示子系统 |
4.4.1 数据层 |
4.4.2 GIS服务层 |
4.4.3 Web服务层 |
4.4.4 客户层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省级自动气象站资料处理应用系统实现 |
5.1 应用展示系统 |
5.1.1 综合观测 |
5.1.2 降水统计 |
5.2 北斗收集系统 |
5.2.1 站点列表 |
5.2.2 数据到报 |
5.2.3 北斗终端管理 |
5.3 处理存储系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省级自动气象站资料处理应用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环境 |
6.2 系统测试目标 |
6.3 系统测试方案 |
6.4 系统功能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UDP协议在自动站实况显示终端的应用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D]. 沈朝.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2]城市生态监测与LED显示系统设计[D]. 李逸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3]哈尔滨民航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备份线路研究[J]. 韩涛. 黑龙江科学, 2019(12)
- [4]全天时光电巡检系统软件设计[D]. 刘雪虹.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5]面向智能终端的短临天气主观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J]. 王兴,朱彬,毛雅萍,王晖. 软件工程, 2019(05)
- [6]智能电站人员安全管控系统研究与设计[D]. 李毅.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7]多源气象信息传输监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白振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4)
- [8]面向地区级防汛数据共享及融合处理的研究与实现[D]. 郑伟. 福州大学, 2017(05)
- [9]赤水河中下游防洪预警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俊霞.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10]省级自动气象站资料处理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D]. 方国强.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