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归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致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下降和细胞间粘附分子-I表达升高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郑燕丽[1](2021)在《NPY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的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索NPY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及其在吸烟促进冠心病进程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纳入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128例,其中男性冠心病患者87例,女性冠心病患者41例,同时纳入未见明显脏器损伤的健康体检人员62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0例,女性22例。冠心病组进行两种亚组分析,其中一种根据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中冠脉有内膜增厚、血栓形成、侧支生成等复杂病变情况设为冠脉复杂病变组,另一组设为一般病变组。另外一种亚组分析是依据吸烟史分为吸烟组和无吸烟组,其中吸烟组又根据烟龄分为吸烟A组和吸烟B组,烟龄>20年设为吸烟A组,另一组设为吸烟B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所有受试人员血清神经肽Y(NPY)、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内皮素(ET)、和血栓素A2(TXA2)的浓度,并收集相关资料。结果:(1)在本试验中冠心病组血清NPY、ET和TXA2浓度高于对照组[(58.76±17.63)ng.m L-1vs.(37.48±11.36)ng.m L-1,p<0.001;(36.16±10.04)pg.m L-1vs.(27.80±7.18)pg.m L-1,P<0.001;(27.69±6.91)pg.m L-1vs.(24.32±7.28)pg.m L-1,P=0.003,P<0.05],而冠心病组血清e NOS浓度低于对照组[(3.00±0.94)ng.m L-1vs.(4.05±1.44)ng.m L-1,P=0.003,P<0.05]。(2)对冠心病组进行亚组分析:第一种亚组分析发现:冠脉复杂病变组血清NPY浓度明显高于冠脉一般病变组[(74.26±14.98)ng.m L-1vs.(51.06±13.65)ng.m L-1,P<0.001],而两组血清e NOS、ET、TXA2浓度无明显差异。另一种亚组分析发现:吸烟组血清NPY和ET浓度高于无吸烟组[(62.91±16.32)ng.m L-1vs.(53.93±18.11)ng.m L-1,P=0.004,P<0.05;(37.92±9.85)pg.m L-1vs.(34.33±10.27)pg.m L-1,P=0.047,P<0.05],而吸烟组和无吸烟组血清e NOS和TXA2浓度无明显差异。吸烟A组血清NPY、ET浓度高于吸烟B组[(74.59±14.59)ng.m L-1vs.(46.54±8.79)ng.m L-1,P<0.001;(39.58±10.65)pg.m L-1vs.(34.54±9.14)pg.m L-1,P=0.037,P<0.05],而吸烟A组和吸烟B组血清e NOS和TXA2浓度无明显差异。多因素方差分析提示冠脉复杂病变、吸烟对NPY的影响无交互作用(P=0.769)。(3)两两相关性分析:NPY浓度与吸烟行为、平均动脉血压水平、血清ET、TXA2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17,P=0.021)、(r=0.26,P<0.001)、(r=0.46,P<0.001)、(r=0.24,P=0.001);相反,NPY浓度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e NOS浓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22,P=0.002)、(r=-0.26,P<0.001)。结论:(1)NPY可能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可能与NPY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2)冠心病患者吸烟与NPY的浓度和内皮功能障碍相关,其机制可能涉及NPY之引起内皮功能障碍。
陈琼[2](2021)在《黄芪、当归有效组分及其组合物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以脂质代谢障碍为基础,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的退行性血管疾病,是冠心病、脑梗死、等外周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及时防控AS的发展对于全人类的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和现实意义。AS属于中医“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气滞、痰浊、血瘀为其主要病机,三者常杂合相兼而致病,益气活血,祛瘀化痰,化痰调脂为临床治疗AS的常用治法,传统中医药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有着多通路、多靶点协同治疗、副作用少等明显优势。当归补血汤(Danggui Buxue Tang,DBT)作为中医补血活血治法的代表方,其对AS的治疗作用已在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得到证实。本论文在前期课题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体内动物实验研究当归、黄芪有效组分及其组合物对ApoE-/-小鼠AS的干预作用,以期进一步挖掘当归补血汤发挥抗AS保护作用的科学内涵,为中医临床治法提高疗效,提供基础实验数据参考。方法:选择6周龄,体重20-25g,雄性ApoE-/-小鼠,采用高脂饲料喂养8周,诱导建立AS小鼠模型。实验分为18组,包括模型组(MOD),黄芪总皂苷组(HZ),当归挥发油组(DG),黄芪总皂苷与当归挥发油(HG)不同比例组(1:1、2:1、3:1、5:1),黄芪甲苷和阿魏酸(HA)不同比例组(1:1、2:1、3:1、5:1),藁苯内酯低、高剂量组(LL、LH),黄芪甲苷低、高剂量组(AL、AH),阿魏酸低、高剂量组(FL、FH),每组各10只ApoE-/-小鼠;同时选用10只C57BL/6J小鼠,作为空白组(CON),普食喂养。ApoE-/-小鼠高脂喂养8周,建立AS模型成功后,第9周开始,各给药组小鼠连续灌胃给药8周。HZ组小鼠予以30 mg/kg的黄芪总皂苷灌胃;DG组小鼠予以30 mg/kg的当归挥发油灌胃;HG组合物的给药剂量根据不同比例当归补血汤中黄芪总皂苷和当归挥发油的提取率折算而成,HG(1:1、2:1、3:1、5:1)组黄芪总皂苷的给药剂量分别为 12.33 mg/kg、24.66 mg/kg、36.99 mg/kg、61.65 mg/kg,当归挥发油给药剂量统一为24.66 mg/kg;HA组合物的给药剂量根据不同比例当归补血汤中黄芪甲苷和阿魏酸的提取率折算而成,HA(1:1、2:1、3:1、5:1)组黄芪甲苷的给药剂量分别为 1.48 mg/k.g、2.96 mg/kg、4.44 mg/kg、7.4 mg/kg,阿魏酸给药剂量统一为 0.74 mg/kg;LL、LH组小鼠分别予以15 mg/kg、30 mg/kg的藁苯内酯灌胃;AL、AH组小鼠分别予以20 mg/kg、40 mg/kg的黄芪甲苷灌胃;FL、FH组小鼠分别予以20 mg/kg、40 mg/kg的阿魏酸灌胃;CON、MOD组小鼠予以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空白组继续普食喂养,模型组、给药组继续予以高脂饲料喂养。第8、12周末,断尾取血,采用试剂盒测定血清中TC、TG、LDLc、HDLc的含量。第16周末,摘眼球取血,分离心脏、主动脉、肝脏组织用于后续各项指标检测。采用试剂盒测定血清、肝脏中TC、TG、LDLc、HDLc、ET-1、NO、FFA、FC 的含量;油红 O 染色检测肝脏、主动脉、主动脉窦脂质沉积;HE染色观察肝脏、主动脉病理改变;WB检测肝脏脂质代谢蛋白的表达变化;qPCR检测肝脏脂质代谢基因的表达变化;Image J软件统计主动脉窦脂质沉积、肝脏油红脂滴、肝脏脂滴空洞的面积,主动脉厚度,主动脉窦和肝脏脂质沉积面积的百分数占比。结果:高脂喂养8周后,与正常组比较,各组ApoE-/-小鼠血清TC、TG、LDLc、HDLc含量升高(P<0.01)。高脂喂养12周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TC、TG、LDLc、HDLc浓度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血清TC、TG、LDLc(P<0.05)含量降低。高脂喂养16周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肝脏TC、TG、LDLc、HD-c、ET-1、NO、FFA、FC含量升高(P<0.01);主动脉、主动脉窦脂质大量沉积(P<0.01),主动脉窦脂质沉积面积的百分数占比升高;肝脏脂肪性变严重,脂滴空泡呈弥漫性分布,肝脏油红脂滴、脂滴空洞面积增多,肝脏油红脂滴面积的百分数占比升高(P<0.01);主动脉管壁显着增厚(P<0.01),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及胆固醇结晶沉积;肝脏 ABCA1、SR-BI、APOAI、LXR-α(P<0.05)、SREBP2(P<0.01)蛋白表达降低;肝脏 APOAI、ABCA1、ACAT、ABCG5、ABCG8、LCAT、LXR-α、CYP7A1、HMGCR、PCSK9、PPAR-α、SR-BI、SREBP2、LOX-1(P<0.01)基因表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小鼠血清TC、TG、LDLc(P<0.05)、ET-1、NO(P<0.01)含量降低;肝脏TC、TG、FFA、FC浓度降低(P<0.01);主动脉窦脂质沉积,肝脏油红脂滴及脂滴空洞面积减少(P<0.05),肝脏油红脂滴和主动脉窦脂质沉积面积的百分数占比降低(P<0.05);黄芪总皂苷组肝脏SR-BI、LXR-α(P<0.05)、ABCA1、SREBP2、APOAI(P<0.01)蛋白表达升高;当归挥发油组肝脏ABCA1、SR-BI、(P<0.05)、LXR-α、SREBP2、APOAI(P<0.01)蛋白表达升高;黄芪总皂苷、当归挥发油组肝脏LCAT、CYP7A1、PPAR-α、SR-BI、SREBP2 基因表达增多(P<0.01)。结论:1.黄芪总皂苷、当归挥发油对ApoE-/-小鼠的脂质代谢都有一定的干预调节作用,其具体起效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ApoE-/-小鼠脂质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来实现的。2.黄芪总皂苷、当归挥发油不同比例组合物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中HG3:1组效果最显着。3.黄芪甲苷、阿魏酸不同比例组合物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中HA5:1组效果最显着。4.藁苯内脂、黄芪甲苷、阿魏酸高低剂量组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低剂量组。
周芳[3](2021)在《基于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研究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是由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一项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编撰体现我国心血管疾病流行与防治的报告—《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中分析指出:目前我国约有3亿口人被确诊罹患心血管疾病,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人数超过1100万,位列心血管疾病第二,并且死亡率在心血管疾病中位列第一,这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因此,安全有效的防治工作对降低冠心病的病亡率具有重要意义。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贯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发展及临床事件整个过程。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时间的沉淀和反复验证,在保护血管内皮、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治疗冠心病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随着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基因转录组学的不断革新进步,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 RNA)在各种疑难疾病中揭开神秘面纱,有关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研究不在少数,这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思路,也为疾病的基因治疗夯实基础。牛磺酸上调基因1(Taurine up-regulated1,TUG1)首先是在体外培养的新生小鼠视网膜细胞中被发现,后来被证实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中高表达,可以通过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p38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在内皮细胞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通过磷酸化转录因子引起多种相关基因转录,调控活性物质的表达,参与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凋亡等过程。基于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与p38MAPK信号通路在冠心病血管内皮损伤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将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作用机制,旨在为小陷胸加味汤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通过理论研究探索冠心病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的历史渊源及进展,揭示小陷胸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中医辨证思路。基于中医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冠心病的独特优势,从基因层面及分子生物学层面挖掘小陷胸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可能潜在的作用机制,为下一步我们临床应用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研究夯实理论基础。2.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临床观察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选取56例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随机分为小陷胸加味汤组和对照组,小陷胸加味汤组在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小陷胸加味汤,疗程均为30天,分别观察(1)临床指标:中医临床症状,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发作程度;(2)实验室指标:心电图检查记录心绞痛发作时S-T段及T波的变化;血管内皮相关指标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分泌水平;(3)药物不良反应评价指标: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3.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LncRNA TUG1与血管内皮损伤相关性研究。随机选取15例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另设健康对照组15例。所有入选对象取血6ml,Real-Time 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LncRNA TUG1,免疫学方法测定循环内皮细胞计数,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分泌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内皮素分泌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将LncRNA TUG1与循环内皮细胞计数、一氧化氮、内皮素做相关分析。4.基于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及时效关系研究,探索小陷胸汤加味汤调控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与p38MAPK信号通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选用SPF级SD大鼠经灌胃给药制备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及空白对照血清;TNF-α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制备内皮损伤模型,MTT法筛选最佳含药血清浓度及作用时间。实验分为模型组、空白血清组、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组,分别应用运用培养基、空白组血清及最佳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进行干预。采用RT-PCR法检测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对TNF-α诱导的损伤HUVEC中LncRNA TUG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NF-α诱导的损伤HUVEC中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38、P-p38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来分析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与内皮细胞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38、P-p38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小陷胸汤源于《伤寒论》,后世医家在遵循原文的基础上不断扩义,明确提出在审明痰热互结病机的条件下,小陷胸汤能从多靶标、多途径、多层次改善血管内皮治疗冠心病。2.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小陷胸加味汤组能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和中医证候,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和96.43%,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92.86%,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O分泌水平上调(P<0.05),ET分泌水平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无临床意义,小陷胸加味汤组出现1例胃痛(3.57%),2例腹胀(7.14%)。对照组出现2例头昏、头痛(7.14%),2例腹胀(7.14%)。3.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LncRNA TUG1与血管内皮损伤相关性研究。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中LncRNA TUG1相对表达量增加;血管内皮损伤相关指标循环内皮细胞、ET的分泌水平、NO的分泌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增加,ET分泌增加,NO分泌降低。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中LncRNA TUG1与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呈显着正相关(r=0.56,P=0.03),与NO的分泌(r=-0.58,P=0.02)呈显着负相关,同时与ET的分泌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62,P=0.01)。4.小陷胸加味汤调控差异表达的lnc RNA TUG1与p38MAPK信号通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时效关系研究发现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以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方式改善TNF-α诱导损伤HUVEC细胞的增值能力。最终选用20%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干预TNF-α诱导损伤HUVEC细胞24小时。Real-Time PCR结果显示,LncRNA TUG1的相对表达水平在模型组的平均值为1.00,在空白血清组中的平均值为0.98,在20%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组中的平均值为0.96,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组与模型组、空白血清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0%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组中p38、P-p38蛋白表达量明显下调,与模型组、空白血清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LncRNA TUG1的相对表达量与p38、P-p38蛋白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分别为(r=0.997,P=0.048),(r=0.990,P=0.017)。结论:1.小陷胸加味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有效改善冠心病(痰热互结证)临床症状和血管内皮功能。2.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LncRNA TUG1表达具有差异性,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与血管内皮损伤存在一定相关性。3.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能够通过调控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进而减少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减轻内皮细胞损伤。4.在审明病机的前提下,小陷胸加味汤可以从基因层面、分子生物学层面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
张艳达[4](2021)在《冠脉慢血流微循环障碍的机制和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冠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在非阻塞性冠心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也是其起病的重要机制,CMD引起的心血管事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疾病负担严重,已成为当前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临床上诊断相对容易的原发性CMD类型之一,冠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是本课题的重点关注对象,纳入相关患者进行临床研究;脂肪乳输注诱导的小鼠CMD模型和棕榈酸(Palmitic acid,PA)干预的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将被用于探究冠脉慢血流微循环障碍发病的深层机制。本课题将从临床到基础多层面探讨冠脉慢血流微循环障碍的可能发病机制和有效干预手段,为CMD的临床干预提供理论支撑。实验目的:对冠脉慢血流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和单细胞测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生化指标,发现CSFP患者发病特点与规律。通过模拟CSFP患者临床特点诱导小鼠CMD模型、干预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探究脂肪乳输注诱导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深层机制。研究方法:1、冠脉慢血流患者白细胞全转录组及单细胞测序分析:对照组患者(n=28)和慢血流组患者(n=28)均来源于上海长征医院心内科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入院且行冠脉造影的患者。留取对照组和慢血流组患者血浆和白细胞,并收集患者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血压等临床化验检查结果。对冠脉慢血流组和对照组病人的外周血白细胞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和单细胞测序分析。最后通过ELISA测定两组患者血浆中e NOS和s LOX-1水平,借助酶标仪测定血浆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s)浓度。2、静脉输注脂肪乳诱导小鼠CMD模型及尼可地尔对CMD小鼠的改善作用:选取6周至8周C57雄性小鼠(20±2g)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Control组)、CMD模型组(静脉输注脂肪乳诱导)(Model组)和模型联合尼可地尔干预组(Model+Nico组)。予以Control组小鼠输注生理盐水(0.1 m L/h),路径为颈静脉,时间为6小时;予以Model组和Model+Nico组小鼠输注脂肪乳(20%Intralipid○R)和肝素(20 U/m L)混合溶剂(0.1 m L/h),路径及输注时间同Control组。通过无创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测定小鼠冠脉血流储备评估小鼠冠脉微循环功能和状态;通过Transdermal GFR Monitor检测小鼠肾小球滤过率改变;通过BX51显微镜评估小鼠提睾肌微循环血流状态,分析并记录提睾肌微血管的血流速度、白细胞粘附数量、白细胞滚动速度等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指标。通过电镜分析小鼠心肌组织、肾脏组织超微结构,评估脂肪乳输注对小鼠心肌细胞、肾脏足细胞、心肌微血管和缝隙连接的影响。留取小鼠血浆,测定FFAs、IFN-γ、IL-1β、IL-6、NO、SOD和TNF-α浓度;留取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进行定量PCR分析、ROS检测和流式分析等;留取小鼠心肌组织进行定量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明确AMPK-KLF2-e NOS信号通路的表达改变情况。3、脂肪乳输注诱导小鼠CMD的可能机制: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取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探究脂肪乳输注诱导中性粒细胞外网状陷阱释放。最后,在体验证中性粒细胞外网状陷阱消除对小鼠提睾肌白细胞粘附的影响。体外培养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建立PA干预细胞的浓度和时间梯度,通过CCK-8试剂盒和ROS检测试剂盒评估PA不同干预浓度和时间下小鼠微血管内皮细胞活力和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测定PA不同干预浓度或干预时间下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AMPK-KLF2-e NOS信号通路表达改变。分别用AICAR、KLF2过表达质粒和尼可地尔干预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测定AMPK-KLF2-e NOS信号通路改变,探究AMPK激活、KLF2过表达或NO浓度升高时微血管内皮细胞活力和氧化应激水平,并验证AMPK激活对模型小鼠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影响。实验结果:1、人外周血白细胞全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慢血流组共92个m RNA表达升高,共有129个m RNA表达降低,这些基因与脂类代谢、细胞粘附等生物过程密切相关。慢血流组上调lnc RNA共计738个,下调的共计472个。慢血流组上调circ RNA共计117个,下调的共计29个。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慢血流组调控生物粘附、抗氧化、免疫反应和代谢等生物过程的基因表达均发生了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冠脉慢血流组血浆e NOS浓度降低,血浆FFAs、s LOX-1浓度升高(P<0.05)。冠脉慢血流组患者脂类代谢异常、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能与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发展相关。2、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小鼠冠脉血流储备、肾小球滤过率显着降低,同时伴有提睾肌微小血管管壁白细胞粘附数量增加、滚动速度降低,外周血白细胞表面CD11b表达升高,白细胞KLF2 m RNA表达水平降低,ROS含量增高(P<0.05)。电镜分析提示Model组小鼠微血管内皮肿胀、心肌细胞缝隙连接断裂、足细胞足突融合。脂肪乳输注引起小鼠血浆FFAs、TNF-α和IL-6浓度升高。尼可地尔可显着改善脂肪乳静脉输注引起的小鼠冠脉血流储备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提睾肌微血管内白细胞滚动速度降低、ROS和炎症因子产生增多,降低粘附于提睾肌微小血管管壁上的白细胞数量,下调外周血白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的表达(P<0.05)。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小鼠心肌组织AMPK-KLF2-e NOS通路抑制,而尼可地尔干预则可上调心肌组织e NOS的表达,升高NO浓度(P<0.05)。静脉输注脂肪乳可诱导小鼠CMD,其机制可能涉及AMPK-KLF2-e NOS信号通路抑制,而尼可地尔可能通过升高NO浓度来发挥改善CMD的作用。3、中性粒细胞外网状陷阱产生在脂肪乳诱导的微循环障碍中起着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外网状陷阱清除可以降低提睾肌小血管壁白细胞粘附数量(P<0.05)。PA诱导的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活力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和AMPK-KLF2-e NOS信号通路抑制存在明显浓度和时间依赖。AMPK激活、KLF2过表达和e NOS激活都可以减轻棕榈酸引起的AMPK-KLF2-e NOS信号通路的抑制,改善细胞活力和氧化应激水平(P<0.05)。AMPK激活还可以改善CMD模型小鼠冠脉血流储备,减少提睾肌微小血管内白细胞粘附数量(P<0.05)。研究结论:全转录组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慢血流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与脂类代谢、抗氧化和粘附等相关的基因表达发生显着改变,且其血浆FFAs、s LOX-1浓度升高,血浆e NOS含量降低,提示脂肪酸代谢异常、白细胞粘附、内皮功能障碍可能与冠脉慢血流微循环障碍发病密切相关。升高FFAs浓度可以诱发小鼠CMD,其机制可能为AMPK-KLF2-e NOS信号通路抑制。升高NO浓度可通过减少炎症因子释放、降低细胞内ROS产生和抑制中性粒细胞外网状陷阱形成等来发挥其改善CMD作用。
孟庆海[5](2021)在《泽泻醇B乙酸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肠道雌激素受体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绝经后女性雌激素受体下调、肠道菌群变化及绝经后血管损伤之间的相关性,探究泽泻醇B乙酸酯能否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肠道雌激素受体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并探索其可能机制。方法:第一章:收集接受主动脉置换术的绝经前(<45岁)和绝经后(>55岁)女性主动脉血管及绝经前(<45岁)正常女性和绝经后(>55岁)冠心病女性患者粪便。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女性粪便中的肠道菌群,HE染色观察女性主动脉血管的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女性血管中的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女性血管中NLRP3、Caspase-1、IL-1β、ERα、ERβ、GPER、SRC、PI3K 和 p-AKT 的表达。分析绝经前后女性主动脉炎症、雌激素受体表达及肠道菌群组成的相关性。第二章:使用LDLR-/-小鼠合并高脂饮食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进行双侧卵巢切除复制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模型组),同时设置C57BL/6正常饮食和高脂饮食组以及LDLR-/-小鼠正常饮食组。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分别进行AB23A治疗实验、粪菌移植实验及AB23A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实验。实验周期结束后,使用生化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TC、TG、LDL-c及HDL-c 水平以评价血脂,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IL-1β、IL-6及TNF-α水平以评价血清炎症,油红O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及主动脉根部切片中阳性面积以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损伤,Masson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根部切片中胶原以评价纤维帽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根部切片及结肠中NLRP3和IL-1β的表达水平以评价组织炎症,HE染色检测小鼠结肠组织形态以评价组织病理损伤,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检测小鼠结肠中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表达水平以评价紧密连接的状态,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NLRP3、IL-1β、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蛋白表达水平以进一步确认结肠中炎症和紧密连接状态。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粪便中肠道菌群。分析AB23A模型小鼠治疗实验中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症状、肠道菌群及紧密连接之间相关性。第三章: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进行AB23A治疗实验。实验周期结束后,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雌激素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结肠中ERα、ERβ、GPER和SRC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检测小鼠结肠中PI3K和p-AKT的表达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ERα、ERβ、GPER、SRC、PI3K、AKT和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应用胆固醇负荷的Caco-2细胞复制肠道上皮细胞损伤模型,使用AB23A并联合ERα抑制剂MPP、ERβ抑制剂PHTPP、GPER抑制剂G-15、PI3K抑制剂LY294002或AKT抑制剂10-DEBC抑制相应蛋白,或联合ERα siRNA、ERβ siRNA、GPER siRNA或SRC siRNA沉默相应基因的表达,作用于Caco-2细胞,并建立不同的对照和分组。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油红O染色评价细胞脂质堆积,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 SRC、ERα、ERβ、GPER、PI3K、p-AKT、Claudin-1、Occludin 及 ZO-1 单独或共同表达的情况,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中SRC、ERα、ERβ、GPER、NLRP3、IL-1β、PI3K、p-AKT、Claudin-1、Occludin、ZO-1的蛋白表达情况,免疫共沉淀法检测细胞中GPER与SRC的相互作用。结果:第一章:与绝经前女性相比,绝经后女性血管内皮层和平滑肌均呈现更严重的损伤及 NLRP3、Caspase-1、IL-1β 表达的升高,而 ERα、ERβ、GPER、SRC、PI3K 和 AKT的表达均显着降低。与正常绝经期女性相比,绝经后冠心病女性粪便中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度和物种多样性显着降低;特定水平的物种相对丰度变化显着,如门水平上,Firmicutes、Tenericutes及Fusobacteria等细菌门的相对水平在绝经后女性的粪便中显着降低,而Verrucomicrobia及Bacteroidetes等细菌门的相对水平显着升高,属水平上,Clostridium 及Faecalibacterium等细菌属的相对水平显着降低,而 Shigella、Lactobacillus及Bacteroides等细菌属的相对水平显着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绝经前后女性主动脉炎症、雌激素受体表达及肠道菌群组成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第二章: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相比,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脂、血清炎症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损伤进一步增加,并导致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的加剧,AB23A的治疗显着降低模型小鼠血脂、血清炎症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并显着减轻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相比,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显着降低,且特定物种水平上相对丰度发生显着改变,AB23A的治疗显着增加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并逆转模型小鼠特定物种水平上相对丰度的变化,如AB23A的治疗显着增加模型小鼠粪便内降低的Firmicutes细菌门的相对水平,显着降低模型小鼠粪便内升高的Verrucomicrobia细菌门的相对水平,在属水平上,AB23A的治疗显着降低模型小鼠的粪便中Bacteroides和Akkermansia等细菌属的相对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症状、肠道菌群组成及紧密连接之间呈现显着相关性。粪菌移植导致模型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多样性和特定物种水平上相对丰度向供体小鼠靠近;接受模型组小鼠粪便的受体小鼠的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显着低于接受AB23A治疗组粪便的受体小鼠,具有同样变化的还包括特定物种水平上的相对丰度;改变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结构足以引起血脂、血清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症状以及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显着改变,与接受模型组小鼠粪便的受体小鼠相比,接受AB23A治疗组粪便的受体小鼠的血脂、血清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显着降低,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显着减轻。抗生素显着抑制各组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给予抗生素的模型组小鼠中,总胆固醇水平、血清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症状显着降低,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显着减轻;AB23A对给予抗生素的模型组小鼠的治疗仍促进了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抗生素的应用,增强了 AB23A对模型小鼠血脂、血清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的降低作用及对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的减轻作用。第三章:双侧卵巢的切除,导致高脂饮食LDLR-/-小鼠雌激素受体、雌激素水平及SRC表达的显着降低,同时显着降低的还有PI3K/AKT信号,AB23A未影响模型小鼠雌激素水平,但显着上调肠道中雌激素受体和SRC的表达,并上调PI3K/AKT信号。胆固醇的负荷导致Caco-2细胞中胆固醇堆积、炎症增加和紧密连接损伤;AB23A减轻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中胆固醇堆积、炎症和紧密连接损伤,上调SRC的表达并增强PI3K/AKT信号。使用ERα或ERβ的抑制剂或ERα或ERβ的基因被沉默时,未影响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胆固醇堆积和炎症的抑制以及紧密连接的保护作用,也未影响AB23A对GPER和SRC的上调作用,同样未影响AB23A对PI3K/AKT信号的激活;使用GPER抑制剂或GPER siRNA时,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胆固醇堆积和炎症的抑制以及紧密连接的保护作用被取消,同时被取消的还包括AB23A对SRC的上调作用和对PI3K/AKT信号的激活。SRC的基因被沉默时,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胆固醇堆积和炎症的抑制以及紧密连接的保护作用被取消,AB23A对PI3K/AKT信号的激活作用同样被取消,但未影响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雌激素受体表达的上调作用。PI3K/AKT信号被阻断时,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胆固醇堆积和炎症的抑制以及紧密连接的保护作用被取消;但是PI3K/AKT信号的抑制未影响AB23A对雌激素受体和SRC的上调作用。结论:1.绝经后女性血管炎症和损伤的增加与雌激素受体信号降低及肠道菌群的紊乱具有显着的相关性。2.AB23A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减轻绝经后LDLR-/-小鼠肠道炎症并保护肠屏障,进而降低绝经后小鼠的血脂、血清炎症及血管炎症,抑制绝经后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3.AB23A通过激活结肠上皮细胞GPER上调SRC表达并激活下游的PI3K/AKT信号进而抑制结肠上皮细胞炎症和紧密连接损伤是其抑制绝经后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姚琴[6](2020)在《不同处理方式艾燃烧生成物调控ApoE-/-小鼠的血管内皮功能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艾燃烧生成物(Moxa Combustion Products,MCP)的效用是艾灸的作用机理之一,MCP是指在艾绒燃烧过程生成的产物,艾烟是其最主要的部分。MCP中含有一定量的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研究显示艾灸诊室PM10平均质量浓度为3.54mg/m3,超过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GB9671-1996)中规定的最高限值(0.15 mg/m3);尤其是MCP的颗粒物中存在一定比例PM2.5,引发关注和担忧;而目前MCP中的颗粒物是否是艾灸疗效的关键因素未有研究。近年来,医疗市场也出现了以艾叶精油穴位涂抹、艾绒穴位热熨、艾烟滤过等艾烟的处理和替代方法甚至医疗设备。针对此,我们根据艾绒燃烧过程的不同阶段,提取各阶段的MCP产物,探索艾灸的关键起效环节,并研究艾烟中的颗粒物是否是艾灸疗效的关键因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内皮功能障碍(Endothelial Cell Dysfunction,ECD)是AS发病的始动环节,也是影响AS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ECD过程中最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NO的合成受活化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调控。研究显示,艾灸和艾烟可调节NO/ET-1平衡、PGI2/TXA2平衡,纠正血液流变的异常,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以减轻AS病变程度。因此,开展以eNOS活化调控AS的研究对于探寻中医艾灸治疗机理很有必要。课题组前期开展了艾灸和艾烟干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lipoproteinEknockout,ApoE-/-)小鼠的研究,显示出可通过良性调节脂质代谢、减轻炎症反应及内皮损伤等效应防治AS。目的:观察不同处理方式MCP(艾烟、滤过艾烟、艾绒挥发物及艾叶精油)对AS的作用,从eNOS活化相关信号通路观察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探索艾灸干预AS的起效环节及作用机制,并探讨MCP中的颗粒物是否艾灸起效的关键成分。方法:将60只雄性8周龄ApoE-/-小鼠随机均分为5组:艾烟组、滤过艾烟组、艾绒挥发组、艾叶精油组、模型组,12只同龄雄性C57BL/6小鼠作为正常对照。正常组、模型组小鼠常规抓取、固定;艾烟组小鼠暴露于2%浓度(以染毒柜遮光率度量)艾烟环境,每次约燃烧1.5 g艾绒;滤过艾烟组小鼠暴露于1.5 g艾绒点燃滤过后的艾烟环境;艾绒挥发组小鼠暴露于1.5g艾绒在150℃加热条件下的挥发物环境;艾叶精油组小鼠置暴露在3.75μL艾叶精油(1.5 g艾绒所含挥发油含量折合)加入16 mL蒸馏水雾化形成的环境中。所有干预均在染毒柜中进行,20 min/日,6日/周,连续干预14周。生化法检测血浆TC、TG、HDL-C、LDL-C、NO的含量;Elisa法测定血浆ox-LDL、ApoA-I、ET-1、PGI2、TXA2、VEGF、vWF的含量;HE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主动脉根、胸主动脉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主动脉组织中AMPK、PI3K、AKT和eNOS 蛋白的表达及磷酸化蛋白 p-AMPK、p-PI3K、p-AKT、p-eNOS-Thr495、p-eNOS-Ser1177蛋白表达情况;RT-PCR法检测主动脉Ampk-mRNA、Pi3k-mRNA、Akt-mRNA和eNos-mRNA表达情况。结果:1.脂质代谢水平模型组小鼠血浆TC、TG、HDL-C、LDL-C、ox-LDL含量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或P<0.05),血浆APOA-I含量与正常组无显着差异(P>0.05)。艾烟组小鼠血浆TC、TG、LDL-C、ox-LDL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HDL-C含量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ApoA-I含量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滤过艾烟组小鼠血浆TC、TG、LDL-C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HDL-C含量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ApoA-I、ox-LDL含量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艾绒挥发组小鼠血浆TC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TG、HDL-C、LDL-C、ApoA-I、ox-LDL含量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艾叶精油组小鼠血浆TC、TG、HDL-C、LDL-C、ox-LDL、ApoA-I含量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MCP各组组间比较,艾烟组、滤过艾烟组、艾绒挥发组、艾叶精油组对降低血浆TC水平效果依次下降,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除TC外,艾烟组与滤过艾烟组对于调节其他各项血脂水平方面无显着性差异;艾烟组、滤过艾烟组对于降低血浆TG、HDL-C水平显着优于艾叶精油组;艾烟组对于降低血浆LDL-C水平显着优于艾绒挥发组、艾叶精油组;艾烟组对于降低血浆ox-LDL水平显着优于艾叶精油组。2.主动脉病理正常组小鼠未见明显异常;模型组小鼠可见明显的AS病理改变(AS斑块形成);艾烟组、滤过艾烟组、艾绒挥发组较模型组明显改善(AS斑块程度减轻),艾叶精油组较模型组未见明显改善(AS斑块形成)。3.血管内皮功能模型组小鼠血浆NO、NO/ET-1、PGI2水平显着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血浆ET-1、TXA2、TXA2/PGI2(T/P)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或P<0.05),血浆VEGF、vWF与正常组无显着差异(P>0.05)。艾烟组小鼠血浆NO、PGI2、NO/ET-1水平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血浆ET-1含量、T/P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TXA2、VEGF、vWF含量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滤过艾烟组小鼠血浆NO、NO/ET-1水平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ET-1含量、T/P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TXA2、PGI2、VEGF、vWF含量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艾绒挥发组小鼠血浆NO、NO/ET-1水平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小鼠血浆ET-1含量、T/P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P<0.05),TXA2、PGI2、VEGF、vWF含量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艾叶精油组小鼠血浆PGI2含量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血浆T/P 比值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血浆NO、ET-1、NO/ET-1、TXA2、VEGF、vWF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MCP各组组间比较,艾烟组升高NO显着优于艾叶精油组,滤过艾烟组、艾绒挥发组ET-1显着低于艾叶精油组,艾烟组、滤过艾烟组、艾绒挥发组升高NO/ET-1显着优于艾叶精油组,艾烟组升高PGI2显着优于滤过艾烟组、艾绒挥发组,艾烟组T/P 比值显着低于艾绒挥发组,TXA2、VEGF、vWF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4.eNOS活化相关信号通路模型组的主动脉p-AKT蛋白、p-AKT/AKT 比值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主动脉p-eNOS-Ser1177 蛋白、p-eNOS-Ser1177/eNOS 比值、p-AMPK 蛋白、p-AMPK/AMPK比值、p-PI3K 蛋白、p-PI3K/PI3K 比值、Ampk-mRNA、PI3K-mRNA、eNos-mRNA均显着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艾烟组的主动脉p-eNOS-Thr1177 蛋白、p-eNOS-Thr1177/eNOS 比值、p-AMPK 蛋白、p-AMPK/AMPK比值、Ampk-mRNA、eNos-mRNA均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主动脉p-eNOS-Thr495 蛋白、p-eNOS-Thr495/eNOS 比值、p-AKT 蛋白、p-AKT/AKT 比值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滤过艾烟组的主动脉p-eNOS-Thr1177 蛋白、p-eNOS-Thr1177/eNOS 比值、p-AMPK蛋白、p-AMPK/AMPK比值、Ampk-mRNA、eNos-mRNA均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或P<0.05),主动脉 p-eNOS-Thr495 蛋白、p-eNOS-Thr495/eNOS 比值、p-AKT 蛋白、p-AKT/AKT比值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艾绒挥发组的主动脉Ampk-mRNA、eNos-mRNA均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主动脉主动脉 p-eNOS-Thr495 蛋白、p-eNOS-Thr495/eNOS 比值、p-eNOS-Thr1177 蛋白、p-eNOS-Thr1177/eNOS 比值、p-AKT蛋白、p-AKT/AKT 比值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 或P<0.05)。艾叶精油组的主动脉 p-eNOS-Thr495 蛋白、p-eNOS-Thr495/eNOS 比值、p-eNOS-Thr1177蛋白、p-AKT蛋白、p-AKT/AKT比值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结论:1.艾烟、滤过艾烟可以良性调节脂质代谢、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从而减缓AS的进展,且二者疗效相当;即艾烟中的颗粒物在此过程中无显着作用,可能并不是艾灸起效的关键成分。2.与艾烟比较,一定浓度的艾绒挥发物、艾叶精油对于调节脂质代谢、减轻主动脉病变、改善内皮功能疗效欠佳;即艾绒的燃烧可能是艾灸起效的关键环节。3.艾烟、滤过艾烟通过激活AMPK蛋白的磷酸化,促进eNOS蛋白的Ser1177位点磷酸化及Thr495位点去磷酸化,提升NO水平以调节血管活性,可能是艾烟及滤过艾烟改善内皮功能的机制之一。
曾靖[7](2020)在《脑心通胶囊通过LXRα抑制NOX/ROS/TNF-α通路改善心梗后心室重构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确证肝X受体α(LXRα)通过抑制NOX/ROS/TNF-α信号通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观察脑心通胶囊通过抑制NOX/ROS/TNF-α信号通路改善心室重构和具有上调LXRα mRNA表达的作用;揭示脑心通胶囊通过上调LXRα进而抑制NOX/ROS/TNF-α信号通路从而改善心室重构。方法:1.通过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实验一: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LXRα激动剂组、LXRα抑制剂组,每组8只。实验二: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他汀组、脑心通低剂量组、脑心通中剂量组、脑心通高剂量组,每组8只。实验三: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心通组、脑心通+LXRα抑制剂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2mL/d灌胃,LXRα激动剂组给予LXRα激动剂SR9238[30mg/kg·d)]灌胃,LXRα抑制剂组给予LXRα抑制剂GSK2033[30mg/kg·d)]灌胃,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5mg/kg·d)]灌胃,脑心通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剂量为[0.19g/kg·d)]、[0.38g/kg-d)]、[0.76g/(kg·d)]的脑心通溶液灌胃4周,脑心通+LXRα抑制剂组给予脑心通胶囊[0.38g/kg·d)]+LXRα抑制剂GSK2033[30mg/kg-d)]灌胃,时间为4周。2.检测指标: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4周后采用心脏彩超检查大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收缩率(FS)、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程度。RT-QPCR检测心肌组织LXRα mRNA、还原型辅酶Ⅱ氧化酶(NOX)mRNA、活性氧(R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Ⅰ型胶原(COLⅠ)mRNA、Ⅲ 型胶原(COL Ⅲ)mRNA 的表达。结果:1.实验一:①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LXRα抑制剂组心脏超声示LVIDd、LVIDs显着升高(P<0.01),EF、FS、SV、CO显着降低(P<0.01),HE染色示心肌细胞大量消失、纤维结缔组织大量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masson染色示胶原纤维增生、心肌纤维化,心肌组织LXRα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NOX mRNA、ROS、TNF-α mRNA、COL Ⅰ mRNA、COL Ⅲ mRNA表达显着增加(P<0.01)。②与模型组和LXRα抑制剂组比较,LXRα激动剂组心脏超声示LVIDd、LVIDs显着降低(P<0.01),EF、FS、SV、CO显着升高(P<0.01),HE染色示纤维结缔组织显着减少,masson染色示胶原纤维显着减少,心肌组织LXRα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NOX mRNA、ROS、TNF-α mRNA、COLⅠ mRNA、COL Ⅲ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2.实验二:①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脑心通低剂量组心脏超声示LVIDd、LVIDs显着升高(P<0.01),EF、FS、SV、CO显着降低(P<0.01),HE染色示心肌细胞大量消失、纤维结缔组织大量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masson染色示胶原纤维增生、心肌纤维化,心肌织LXRα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NOX mRNA、ROS、TNF-αmRNA、COLⅠmRNA、COLⅢmRNA表达显着增加(P<0.01)。②与模型组和脑心通低剂量组比较,他汀组、脑心通中剂量组和脑心通高剂量组心脏超声示LVIDd、LVIDs显着降低(P<0.01),EF、FS、SV、CO显着升高(P<0.01),HE染色示纤维结缔组织显着减少,masson染色示胶原纤维显着减少,心肌组织LXRα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NOX mRNA、ROS、TNF-α mRNA、COLⅠ mRNA、COLⅢ mRNA 表达显着降低(P<0.01)。3.实验三:①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脑心通+LXRα抑制剂组心脏超声示LVIDd、LVIDs显着升高(P<0.01),EF、FS、SV、CO显着降低(P<0.01),HE染色示心肌细胞大量消失、纤维结缔组织大量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masson染色示胶原纤维增生、心肌纤维化,心肌组织LXRα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NOX mRNA、ROS、TNF-αmRNA、COL Ⅰ mRNA、COLⅢ mRNA表达显着增加(P<0.01)。②与模型组和脑心通+LXRα抑制剂组比较,脑心通组心脏超声示LVIDd、LVIDs显着降低(P<0.01),EF、FS、SV、CO显着升高(P<0.01),HE染色示纤维结缔组织显着减少,masson染色示胶原纤维显着减少,心肌组织LXRα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NOX mRNA、ROS、TNF-α mRNA、COL Ⅰ mRNA、COL Ⅲ mRNA 表达显着降低(P<0.01)。结论:1.LXRα可以通过抑制NOX/ROS/TNF-α信号通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2.脑心通胶囊通过抑制NOX/ROS/TNF-α信号通路改善心室重构和具有上调LXRαmRNA表达进而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作用。3.脑心通胶囊通过上调LXRα进而抑制NOX/ROS/TNF-α信号通路从而改善心室重构。
牟雷[8](2020)在《基于miR-126探讨冠心通络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血管重构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类型以2型糖尿病为主,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条件水平不断提高,人口逐渐老龄化,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普遍认为糖尿病可通过高糖损伤血管内皮,刺激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血管重构,从而导致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但其具体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西方医学中的“糖尿病”与中医学中的“消渴”相类似,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可归纳为消渴病病变范畴。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气阴两虚,络阻血瘀”是贯穿糖尿病及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核心病机,在治疗上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疗效性。中医学自古就有“上工治未病”之说,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治结合,寓防于治。因此运用中医药预防与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冠心通络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氧化应激、炎性指标及主动脉形态、主动脉中VEGF、TGF-β 1、Collagen-1、VCAM-1、PI3K和Akt蛋白表达和miR-126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冠心通络方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作用机制,从而为临床推广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PF级条件下喂养65只雄性SD大鼠,用SPSS软件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空白组给予普通饲料和动物房饮用水喂养,造模组给予高脂高糖饲料+高脂乳制+蔗糖水三联法喂养,连续喂养6周后称量体质量,若体质量≥空白组体质量均值+2倍标准差者纳入食源性肥胖大鼠。选择符合食源性肥胖的大鼠予以单次小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1%STZ 28m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组于注射STZ后7天、14天、21天、28天经尾静脉采血测空腹血糖,连续4次空腹血糖≥11.1mmol/L,且伴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现象者确定为2型糖尿病大鼠。然后将2型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和西药组。中药组给予冠心通络方灌胃,西药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同等体积蒸馏水灌胃,一共干预12周。实验期间每日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一般精神状况,如体毛色泽变化情况、摄食量、饮水量情况及活动情况。实验结束后测量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测量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测量超氧化歧化酶、丙二醛、一氧化氮水平;测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测量尿微量白蛋白和尿酸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颈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血管阻力指数及脉动指数。用苏木精-伊红、维多利亚蓝及大体油红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情况,测量主动脉管壁厚度及计算主动脉管壁/腔比值。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主动脉中miR-126的表达。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主动脉VEGF、TGF-β 1、Collagen-1、VCAM-1、PI3K和Akt的表达水平。结果:(1)实验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各组的摄食量、饮水量、尿量显着增加(P<0.05),体质量显着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的摄食量、饮水量、尿量显着减少(P<0.05),体质量显着增加(P<0.05)。(2)实验结束后,与空白组相比,各组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二醛、一氧化氮、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均显着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氧化歧化酶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冠心通络方能降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二醛、一氧化氮、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P<0.05),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氧化歧化酶(P<0.05)。(3)实验结束后,染色结果可见模型组大鼠主动脉内皮不完整,少量内皮细胞脱落,中膜层平滑肌排列紊乱,主动脉管壁厚度增厚,主动脉管壁/腔比值增加(P<0.05);弹性纤维断裂,排列紊乱,含量减少;血管壁有红色的脂质沉积。中药组主动脉组织病理情况较模型组明显改善,主动脉管壁厚度、主动脉管壁/腔比值降低(P<0.05)。(4)实验结束后,与空白组相比,各组颈动脉超声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颈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脉动指数降低,血管阻力指数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减低,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颈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脉动指数改善,血管阻力指数降低(P<0.05)。(5)实验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各组主动脉的VEGF、TGF-β 1、Collagen I、VCAM-1蛋白表达升高,PI3K、Akt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的VEGF、TGF-β 1、Collagen I、VCAM-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I3K、Akt表达升高(P<0.05)。(6)实验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各组主动脉的miR-126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的miR-126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冠心通络方可以通过降低血糖水平、调节脂质代谢,减轻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改善主动脉病理损伤及颈动脉超声情况、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与2型糖尿病主动脉血管重构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发挥抑制或延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主动脉组织中miR-126的表达,从而调控VEGF、VCAM-1、TGF-β 1、Collagen I、PI3K及Akt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刘小菊[9](2020)在《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冠心病患者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冠心病患者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观察指标包括 SOD、GPX、MDA、AOPP。方法:选取2019年01月至2020年02月期间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确诊冠心病并行冠脉支架植入的患者共1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5例,组内再根据临床资料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亚组和稳定性心绞痛亚组。对照组给予冠心病的规范化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冠心病规范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小脑电刺激治疗仪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BMI、TG、TC、LDL-C、HDL-C、冠脉病变数、支架植入数基线资料无显着差异(P>0.05);且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稳定性心绞痛亚组中基线资料均无显着差异。2.治疗前两组SOD、GPX、MDA、AOPP水平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分别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性心绞痛亚组分析,以上各指标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3.治疗后试验组血清SOD、GPX水平高于对照组;MDA、AOPP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亚组,治疗后试验组SOD、GPX水平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AOP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在稳定型心绞痛亚组,治疗后试验组SOD、GPX水平高于对照组,MDA、AOPP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4.治疗后试验组血清SOD、GPX水平均高于治疗前,MDA和AOP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1);治疗后对照组SOD、GPX均高于治疗前,AOPP水平低于治疗前(P均<0.01),MDA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亚组,治疗后试验组SOD、GPX水平均高于治疗前,MDA和AOP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1);治疗后对照组血清SOD、GPX均高于治疗前,AOPP水平低于治疗前(P均<0.01),MDA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在稳定型心绞痛亚组,治疗后试验组SOD、GPX水平均高于治疗前,MDA和AOP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1);治疗后对照组血清SOD水平高于治疗前(P<0.01),GPX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MDA及AOP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结论:小脑顶核电刺激可调节冠心病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对患者病情恢复及预后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临床试验注册网址:http://www.clinicaltrials.gov.注册号:NCT04121715。
毛任浩[10](2020)在《尿酸诱导HCAEC损伤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采用高中低浓度尿酸(Uric Acid,UA)培养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uman coronary artery endothelial cells,HCAEC),探讨不同浓度的尿酸能否诱导内皮细胞损伤及其机制。方法:(1)为探讨不同浓度尿酸对HCAEC的影响,取对数生长期HCAEC,分为正常对照组、PBS组、2.5mg/dl UA组、5mg/dl UA组、10mg/dl UA组、20mg/dl UA组。(1)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2)应用RT-PCR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m RNA表达水平;(3)使用Western blot法对ICAM1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4)采用ELISA法对各组炎症因子IL-1、hs-CRP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5)荧光探针DCFH-DA检测活性氧ROS表达。(2)为探讨高尿酸诱导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1)取对数生长期HCAEC,分为正常对照组、20mg/dl UA组、PDTC+20mg/dl UA组,检测ICAM-1 m RNA表达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IL-1、hs-CRP蛋白表达水平。(2)取对数生长期HCAEC,分为正常对照组、20mg/dl UA组、NAC+20mg/dl UA组,荧光探针DCFH-DA检测活性氧表达。结果:(1)随着UA浓度的不断增加,细胞存活率逐渐升高;高浓度尿酸能够诱导炎性因子hs-CRP、IL-1β的蛋白表达升高、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低浓度和中浓度尿酸不能诱导ICAM-1的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其相关炎性因子hs-CRP、IL-1β的蛋白表达亦不能升高;高浓度尿酸能够诱导活性氧ROS表达升高(P<0.05),低浓度和中浓度尿酸不能诱导活性氧ROS表达升高。(2)NF-κB阻滞剂PDTC能抑制由高尿酸引起的炎症因子的升高(P<0.05);抗氧化剂NAC能抑制由高尿酸引起的活性氧升高(P<0.05)。结论:高尿酸能通过诱导炎症因子及活性氧表达升高引起HCAEC损伤。抑制NF-κB通路的激活能产生抗炎作用,抗氧化剂能抑制由高尿酸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
二、当归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致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下降和细胞间粘附分子-I表达升高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归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致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下降和细胞间粘附分子-I表达升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NPY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入选及排除标准 |
1.2 试验分组 |
2 仪器设备 |
3 研究方法 |
3.1 一般资料的收集 |
3.2 NPY、eNOS、ET、TXA2 测定 |
3.3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判断 |
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 |
2 冠心病组和对照组NPY和内皮功能的比较 |
3 冠心病组中亚组分析 |
3.1 冠心病组中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与NPY和内皮功能的关系 |
3.2 吸烟对冠心病组内皮功能及NPY的影响 |
3.3 冠心病组中冠脉复杂病变、吸烟与NPY多因素方差分析 |
4 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结果概括 |
2 内皮功能障碍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3 NPY与冠心病和内皮功能的关系 |
4 吸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
5 小结 |
6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NPY 在尼古丁致内皮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黄芪、当归有效组分及其组合物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多种发病机制 |
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
三、当归补血汤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理论基础 |
四、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
第二节 当归、黄芪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一、当归 |
二、黄芪 |
第二章 黄芪、当归有效组分及其组合物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 |
前言 |
一、材料与仪器 |
二、主要溶液的配制 |
三、实验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小结与讨论 |
第一节 黄芪总皂苷、当归挥发油对动脉粥样硬化的ApoE~(-/-)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仪器 |
三、实验方法 |
四、统计分析 |
五、实验结果 |
六、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黄芪总皂苷、当归挥发油不同比例组合物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仪器 |
三、实验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黄芪甲苷、阿魏酸不同比例组合物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仪器 |
三、实验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小结与讨论 |
第四节 藁苯内酯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仪器 |
三、实验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小结与讨论 |
第五节 黄芪甲苷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仪器 |
三、实验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小结与讨论 |
第六节 阿魏酸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仪器 |
三、实验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3)基于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研究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一章 冠心病中医病名溯源 |
第二章 冠心病中医发病机理 |
1.因虚致病 |
2.因实致病 |
3.虚实夹杂 |
第三章 冠心病中医治疗 |
1.中医辨证论治 |
2.中成药 |
3.静脉注射中药 |
4.中医外治法 |
第四章 小陷胸汤治疗冠心病的历史渊源及以小陷胸汤为基础方治疗冠心病的现代研究 |
1.《伤寒论》对小陷胸汤的认识 |
2.以小陷胸汤为基础方治疗冠心病的现代研究 |
第五章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
1.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认识 |
2.冠心病疾病的诊断与分类 |
3.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治疗 |
4.冠心病的预防 |
第六章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冠心病发病的研究 |
1.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
2.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
3.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途径 |
第七章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p38MAPK信号通路的初探 |
1.p38MAPK信号通路的介绍 |
2.p38MAPK信号通路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初探 |
第八章 LncRNA TUG1 与冠心病发病的研究 |
1.LncRNA TUG1 与血管内皮细胞 |
2.LncRNA TUG1 与血管平滑肌细胞 |
3.LncRNA TUG1 与免疫炎症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一 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临床观察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
1.资料与方法 |
2.试验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二 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 LncRNA TUG1与血管内皮损伤相关性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2.试验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主要仪器 |
2.实验动物、细胞、主要试剂、试剂盒及引物设计 |
实验一 含药血清制备、细胞模型建立及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浓度和干预时间选择 |
1.含药血清的制备 |
2.细胞模型制备 |
3.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浓度和干预时间选择 |
4.实验分组及干预方法 |
实验二 RT-PCR法检测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对TNF-α诱导损伤HUVEC中 LncRNA TUG1 的影响 |
1.实验方法 |
2.统计分析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Western Blot检测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对TNF-α诱导损伤HUVEC中 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
1.实验方法 |
2.统计分析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与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相关性分析 |
1.统计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
1.本研究以小陷胸汤为基础方加味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立方依据 |
2.对本研究细胞模型及观察指标的讨论 |
3.本研究结果初探 |
4.本研究创新性分析 |
5.对本研究的总体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
附录一 |
综述一 中医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
1.中药或中药提取物 |
2.中药复方 |
3.中成药 |
4.结语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长链非编码RNA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
1.LncRNA的概述 |
2.LncRNA的生物功能 |
3.LncRNA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
4.结语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附图 |
附录三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冠脉慢血流微循环障碍的机制和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冠脉慢血流患者外周血细胞测序分析 |
一、引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部分 脂肪乳输注诱导小鼠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
一、引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部分 脂肪乳输注诱导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
一、引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脉微循环障碍:非阻塞性冠心病潜在发病机制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泽泻醇B乙酸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肠道雌激素受体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女性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与治疗是全球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
二、绝经后及动脉粥样硬化时肠道菌群发生显着变化,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是防治女性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途径 |
三、肠道炎症导致肠屏障的破坏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
四、雌激素受体信号的降低促进肠屏障中肠道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损伤 |
五、泽泻醇B乙酸酯可能通过调节肠道雌激素受体和肠道菌群增强肠屏障发挥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
六、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及科学假说的提出 |
第一章 绝经后和非绝经期女性主动脉血管病变、血管内雌激素受体信号及肠道菌群异同的比较分析 |
1.1 实验材料 |
1.1.1 临床样本的采集 |
1.1.2 试剂与耗材 |
1.1.3 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人类女性肠道菌群的检测 |
1.2.2 人类女性主动脉血管HE染色 |
1.2.3 人类女性主动脉血管透射电镜的检测 |
1.2.4 人类女性主动脉血管免疫化学染色 |
1.2.5 统计分析 |
1.3 实验结果 |
1.3.1 绝经后女性主动脉血管呈现高度的损伤与炎症 |
1.3.2 绝经后女性主动脉血管中激素受体和SRC的表达以及PI3K/AKT信号显着降低 |
1.3.3 非绝经期女性及绝经后女性肠道菌群组成异同的分析 |
1.3.4 绝经前后女性主动脉炎症、雌激素受体表达及肠道菌群组成的相关性分析 |
1.4 讨论 |
第二章 泽泻醇B乙酸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抑制肠道炎症保护肠屏障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药物、试剂与耗材 |
2.1.3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的复制、分组及给药 |
2.2.2 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
2.2.3 小鼠血脂水平的检测 |
2.2.4 小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检测 |
2.2.5 小鼠主动脉油红O染色 |
2.2.6 小鼠主动脉根部切片的油红O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2.7 小鼠结肠组织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织荧光染色 |
2.2.8 小鼠结肠组织蛋白印迹检测 |
2.2.9 小鼠肠道菌群的检测 |
2.2.10 统计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AB23A改善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血脂紊乱、炎症及血管损伤 |
2.3.2 AB23A减轻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肠道炎症并改善肠道紧密连接 |
2.3.3 AB23A调节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菌群结构 |
2.3.4 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症状、肠道菌群变化及紧密连接呈现显着相关性 |
2.3.5 粪菌移植改变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 |
2.3.6 调节菌群结构减轻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脂紊乱、炎症及血管损伤 |
2.3.7 调节菌群结构减轻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炎症并改善肠道紧密连接 |
2.3.8 抗生素抑制小鼠肠道菌群但未取消AB23A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的调节作用 |
2.3.9 抗生素减轻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损伤,增强AB23A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治疗作用 |
2.3.10 抗生素增强AB23A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炎症的抑制作用及对肠屏障的保护作用 |
2.4 讨论 |
第三章 泽泻醇B乙酸酯激活结肠上皮GPER/SRC及PI3K/AKT信号保护肠屏障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细胞系 |
3.1.3 药物与试剂 |
3.1.4 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的复制、分组及给药 |
3.2.2 小鼠血清雌激素水平的检测 |
3.2.3 小鼠结肠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织荧光染色 |
3.2.4 小鼠结肠组织蛋白印迹检测 |
3.2.5 Caco-2细胞的培养 |
3.2.6 Caco-2细胞的分组及干预方式 |
3.2.7 MTT检测Caco-2细胞活性 |
3.2.8 Caco-2细胞油红O染色 |
3.2.9 Caco-2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
3.2.10 Caco-2细胞蛋白印迹检测 |
3.2.11 Caco-2细胞免疫沉淀检测 |
3.2.12 统计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AB23A调节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中ERs/SRC及PI3 K/AKT信号 |
3.3.2 AB23A在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模型中减少胆固醇堆积、减轻炎症并保护紧密连接 |
3.3.3 AB23A促进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模型中SRC的表达和P13K/AKT信号 |
3.3.4 GPER的阻断减轻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 |
3.3.5 SRC是AB23A通过GPER发挥肠道保护及脂质调节作用的关键因子 |
3.3.6 AB23A通过上调GPER激活SRC发挥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 |
3.3.7 AB23A发挥肠道保护及脂质调节作用需要PI3K/AKT信号的激活 |
3.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论文正文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综述: 女性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与雌激素、雌激素受体和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现状 |
一、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与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 |
二、肠道菌群与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读博期间参与科研课题及其他工作情况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不同处理方式艾燃烧生成物调控ApoE-/-小鼠的血管内皮功能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艾燃烧生成物的研究概况 |
综述二 艾灸及艾燃烧生成物治疗高脂血症并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
综述三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不同处理方式艾燃烧生成物对ApoE~(-/-)小鼠脂质代谢影响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不同处理方式艾燃烧生成物对ApoE~(-/-)小鼠主动脉病理影响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处理方式艾燃烧生成物调控ApoE~(-/-)小鼠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处理方式艾燃烧生成物对eNOS活化相关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讨论 |
1. 关于本研究方案设计依据的讨论 |
1.1 关于实验动物的选择 |
1.2 艾烟组、滤过艾烟组、艾绒挥发组、艾叶精油组及相关参数的设置 |
2. 艾烟、滤过艾烟、艾绒挥发物及艾叶精油对AS疗效比较及分析 |
2.1 艾烟与滤过艾烟比较 |
2.2 艾烟与艾叶精油比较 |
2.3 艾烟与艾绒挥发物比较 |
结语 |
创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脑心通胶囊通过LXRα抑制NOX/ROS/TNF-α通路改善心梗后心室重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医学对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认识 |
1.1.1 中医学对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病名的认识 |
1.1.2 中医学对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3 中医学关于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病位病势的认识 |
1.1.4 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辨证论治 |
1.2 脑心通胶囊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研究进展 |
1.2.1 脑心通胶囊方药分析 |
1.2.2 脑心通胶囊单味药的药理研究 |
1.2.3 脑心通胶囊的药理研究 |
1.2.4 脑心通胶囊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临床研究进展 |
1.2.5 小结 |
1.3 LXRα/NOX/ROS/TNF-α在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中的研究进展 |
1.3.1 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定义 |
1.3.2 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转归 |
1.3.3 心室重构的发病机制 |
1.3.4 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治疗 |
1.3.5 小结 |
1.4 小结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2.1 LXRα通过抑制NOX/ROS/TNF-α信号通路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 |
2.1.1 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2 脑心通胶囊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及对LXRα介导的NOX/ROS/TNF-α信号通路的影响 |
2.2.1 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2.3 脑心通胶囊通过LXRα介导的NOX/ROS/TNF-α信号通路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 |
2.3.1 材料 |
2.3.2 实验方法 |
2.3.3 结果 |
2.3.4 讨论 |
结语 |
—、实验结论 |
二、实验的创新点 |
三、存在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8)基于miR-126探讨冠心通络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血管重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1.1 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 |
1.1.2 糖尿病并发症 |
1.1.3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 |
1.1.4 糖尿病血管重构 |
1.1.5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检查 |
1.1.6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预防与治疗 |
1.2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
1.2.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中医病名 |
1.2.2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病因病机研究 |
1.2.3 中医关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证型研究 |
1.2.4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
第二章 冠心通络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血管重构的机制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实验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结果 |
2.4.1 一般情况 |
2.4.2 血生化指标 |
2.4.3 冠心通络方对糖尿病血管病变大鼠颈动脉超声的影响 |
2.4.4 主动脉组织形态学变化 |
2.4.5 主动脉VEGF、TGF-β1、CollagenⅠ、VCAM-1、PI3K、Akt蛋白表达情况 |
2.4.6 主动脉miR-126表达情况 |
2.5 讨论 |
2.5.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2.5.2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2.5.3 冠心通络方组方分析 |
2.5.4 冠心通络方改善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血管重构的机制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9)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冠心病患者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对象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1: 氧化应激反应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 小脑顶核电刺激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尿酸诱导HCAEC损伤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
材料 2 |
实验方法 3 |
结果 4 |
讨论 5 |
结论 6 |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
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及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
四、当归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致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下降和细胞间粘附分子-I表达升高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NPY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的探讨[D]. 郑燕丽.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黄芪、当归有效组分及其组合物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研究[D]. 陈琼.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研究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作用机制[D]. 周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冠脉慢血流微循环障碍的机制和干预研究[D]. 张艳达.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5]泽泻醇B乙酸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肠道雌激素受体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D]. 孟庆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不同处理方式艾燃烧生成物调控ApoE-/-小鼠的血管内皮功能和机制研究[D]. 姚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脑心通胶囊通过LXRα抑制NOX/ROS/TNF-α通路改善心梗后心室重构的研究[D]. 曾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基于miR-126探讨冠心通络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血管重构的影响[D]. 牟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冠心病患者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D]. 刘小菊.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10]尿酸诱导HCAEC损伤作用和机制研究[D]. 毛任浩.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