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胆道蛔虫病24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胆道蛔虫病24例

一、中西医治疗小儿胆道蛔虫病24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1](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大柴胡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大柴胡汤为256首经方之一,也是目前在临床中广泛使用的经方之一。本文旨在一方面通过统计2000年至2019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大柴胡汤的期刊文献,宏观分析有关大柴胡汤的期刊文献的整体研究趋势及分布;并且进一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公开发表在期刊文献中的大柴胡汤在消化系统疾病运用的现代医案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大柴胡汤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适用症状及体征、药物加减变化规律以及药物剂量等方面,为进一步探讨大柴胡汤的方证特点和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运用规律提供参考;另一方面,通过临床试验研究探讨大柴胡汤在轻症急性胰腺炎疾病中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大柴胡汤理论研究概述,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气化学说角度对《伤寒论》六经体系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研究《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大柴胡汤条文,根据古代及近现代医家的解析,综合各家观点进行分析阐述;第三部分是结合历代本草着作,对大柴胡汤方药源流及功效进行探析:第四部分是对大柴胡汤煎煮方法进行研究;第五部分是结合上述大柴胡汤条文及方药解析,从气化学说角度探讨大柴胡汤的基本病机。第二章为大柴胡汤期刊文献统计与分析,统计分析2000年至2019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大柴胡汤的期刊文献,宏观分析有关大柴胡汤的期刊文献的整体研究趋势及分布以及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特点。第三章为大柴胡汤在现代消化系统疾病医案运用分析与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2000年至2019年间公开发表在期刊文献中的大柴胡汤在消化系统疾病运用的现代医案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 26.0统计软件及Excel,对性别、年龄、中医诊断、西医诊断、症状、舌苔脉象、药物组成及起效剂量进行统计与分析。第四章为大柴胡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轻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运用SPSS 26.0统计软件,通过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实际住院天数、经治疗后腹痛消失时间、首次排便时间、白细胞计数、血清脂肪酶及淀粉酶水平变化情况,评估大柴胡汤治疗轻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结果:①大柴胡汤基本病机为“少阳相火亢盛,阳明燥金不降”。方中柴胡清泄少阳相火,舒畅肝胆气机,散胸胁腹之气滞,兼有泄下作用;黄芩清泄少阳相火,与柴胡配伍,清泄之力增强;芍药能清降少阳相火,味酸收敛,敛肝木之横逆克脾而止腹痛;半夏、生姜降胃气之逆而止呕,助阳明阖机;枳壳行气而消胀,助阳明阖机,与大黄相伍,下气消积,恢复气机升降功能;大枣甘温培中,防止黄芩、大黄、枳壳等清泻太过损伤正气,味浓质厚,又能补人身津液之不足;大黄推陈致新,荡涤胃肠积滞,助阳明阖机;兼以清泄阳明之热。②2000年至2019年期间公开发表在期刊文献中的有关大柴胡汤内容的文献共计1206篇,内容主要集中在“临床研究”范畴,占比为90%,且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疾病。③通过对大柴胡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医案进行统计分析,患者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0至60岁年龄段;中医诊断方面,大柴胡汤应用最多的病证依次为胁痛、腹痛、胃痛、黄疸、便秘、痞满、肝浊等病证;西医诊断方面,大柴胡汤应用最多的疾病依次为胆囊炎、胃炎、胰腺炎、胆石症、便秘、腹痛、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运用指征为:便秘、口苦、恶心、腹痛、纳差、小便色黄、胁痛、口干、呕吐、发热、腹胀、肩背放射痛、胃脘胀满、胃脘痛等症;舌红及舌暗红是大柴胡汤证的常见舌质,苔黄腻、苔黄、苔薄黄、苔黄厚腻是大柴胡汤证的常见舌苔,弦、弦滑、弦数、弦滑数是大柴胡汤证的常见脉象;药物统计方面,大柴胡汤原方药物出现频次最多,此外还有郁金、甘草、延胡索、金钱草、川楝子等药物;在大柴胡汤中,柴胡常用量为10g至15g,黄芩为10g至15g,芍药为10g至30g,半夏为10g至15g,生姜为10g或3片,枳实与枳壳为10g至15g,大枣为10g或3枚至6枚,大黄为6g至15g。④大柴胡汤在轻症急性胰腺炎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胃肠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天数;但本研究中,在实验室指标方面,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考虑可能与样本量偏少等原因有关;但大柴胡汤在治疗轻症急性胰腺炎等疾病中值得在临床推广。结论:目前对大柴胡汤研究集中在临床试验研究方面,临床主要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疾病谱则主要包括胆系及胰腺疾病等。大柴胡汤症候群包括:便秘、口苦、恶心、腹痛、纳差、小便色黄、胁痛、口干、呕吐、发热等,临床应用大柴胡汤需紧扣“少阳相火亢盛,阳明燥金不降”这一基本病机。大柴胡汤在轻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中,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胃肠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天数。

高秀芳(Tananan Sangwanit)[2](2020)在《化湿理气止痛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对照分析,总结导师韩新民经验方化湿理气止痛汤加减治疗功能性腹痛邪滞肠络证的临床疗效,探讨韩师对本病的辨证思路及治疗经验,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辨证新思路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功能性腹痛患儿60例,入组患儿均符合功能性腹痛邪滞肠络证及罗马IV中非特异性功能性腹痛(即罗马Ⅲ中的小儿功能性腹痛,本研究称此病名)的诊断标准。将60例患儿随机分组,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进行两组间的疗效比较与分析。治疗组给予导师韩新民教授自拟的化湿理气止痛汤(组成:苍术8g、厚朴6g、藿香10g、法半夏6g、陈皮6g、茯等10g、木香6g、枳壳8g、薏苡仁10g、延胡索6g。1剂/日,水煎服,分次温服,2~3次/日。随症加减:舌红、偏热者,加黄芩6g、马鞭草10g清热化湿;舌淡、偏寒者,加桂枝6g、白芍10g温阳止痛;嗳气泛恶,加苏梗10g、竹茹10g和胃降逆;大便偏干,加莱菔子10g、瓜萎仁10g、决明子10g导滞通便。)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分次温服,每日2~3次;对照组给予理气和胃口服液(药物组成:柴胡133g,醋香附133g,佛手133g,檀香33g,枳壳133g,川楝子133g,白芍330g,甘草67g,陈皮64g,加单糖浆161ml,口服液制剂要求制成10ml/支。)4~6岁每次5ml,6岁以上每次10ml,每日3次。两组均以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思连康)为基础治疗,4岁~6岁,2片/次,2次/日;7岁~12岁,2片/次,3次/日。两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进行对照,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末、4周末分别记录病情。通过记录主症积分(脐腹疼痛时间、脐腹疼痛性质、脐腹疼痛程度)、次症积分(嗳气、纳食不香、情绪波动、大便不调)的变化,采用IBM SPSS 23软件分析数据及总结。结果:治疗后2周,治疗组:痊愈5例,显效5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愈显率33.33%,痊愈率16.67%;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0例,有效11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50.00%,愈显率13.33%,痊愈率13.33%。两组治疗后2周总有效率、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4周,治疗组:痊愈15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愈显率73.33%,痊愈率50.00%;对照组:痊愈14例,显效4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愈显率60.00%,痊愈率46.67%。治疗后4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导师经验方化湿理气止痛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邪滞肠络证疗效显着,针对由湿阻、食积、气滞的病因,治疗起效快,能够有效缩短病程,值得深入学习与推广应用。

耿少辉,包宇,王舒月,于玉东,杨涵[3](2017)在《近20年来胆道蛔虫病的中医药疗法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蛔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因其生活史简单,产卵量大,虫卵抵抗力强等特点具有很高的感染率。胆道蛔虫病是蛔虫感染的一个常见病症。近些年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蛔虫感染率得到了控制,但由于西药治疗用药的广谱性,使虫体产生了抗药性。相比之下,中医的辨证论治,对治疗更有针对性,疗效显着,更能调节脏腑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现从经典方加减、自拟方剂与单方三方面对近二十年来治疗胆道蛔虫病的常用中药疗法进行概括。

陈靖雯[4](2012)在《李赛美柴胡类方临床运用多媒体数据库建立与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伤寒论》作为中医课程的“四大经典”之一,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经方长久以来都是中医的闪光点,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具有无穷的魅力,不断掀起研究经方的热潮。柴胡类方作为《伤寒论》的重要方剂,近年来对该方的研究文献数量也相当可观,对该类方进行整理及临床运用观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导师李赛美教授在临床上大量运用柴胡类方加减,根据病机灵活化裁,发挥经方特色,用于多种病症的治疗,均获良效。建立门诊病案多媒体数据库,以此作为导师使用柴胡类方经验的整理工具,从而整理导师学术思想,具有一定价值。本数据库以患者个人信息、基本病证(包含视频内容)、诊断信息、使用方剂、方药等为检索要点,一方面将门诊病人情况作为电子档案而便于管理和查询,更重要的是,以此达到分析诊断病证与使用方药的规律,从客观角度整理导师学术思想。成果:(1)选择C#程序语言,它是一种精确、简单、类型安全、面向对象的程序语言;ACCESS作为数据库管理软件,建立多媒体数据库;可以把需要记录的内容完整的保存下来,在以后查询相关数据的时候大大提高了效率。(2)通过整理导师临床使用柴胡类方经验分析发现,使用柴胡类方一是针对脏腑气机不和;二是针对外感荣卫不和、血弱气尽之病机。外感类:病邪兼夹较多,重心以实为主,但多有素体受邪的背景;内伤杂病类:以肝胆不和为主,邪气兼夹较少,多见于肝胆气郁较甚,而脾胃偏虚,复因外感风寒湿引发,而致气滞不畅,木郁侮土,气郁生热,血因气滞,致使病发杂状。结论: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临床病案,使文字上晦涩的条文成为鲜活的医案,也使学生增加临床的感性认识,大大提高学习兴趣。通过门诊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引入导师在临床上使用柴胡类方的临床病案,成为案例式教学体系的一部分,为理论与临床架起一座桥梁,改善理论与临床脱离状况,从而增加学生的辨证论治的临床技能。通过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为理论与临床统整出更有系统性的医学研究,提升学生对此有更完善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潘晨[5](2012)在《蛔虫病中医诊疗指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制订《蛔虫病中医诊疗指南》。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德尔菲法)及专家论证会三者相结合的方法制订《蛔虫病中医诊疗指南》。1.文献研究: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利用检索工具,如中医儿科古代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文献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采取人工检索、计算机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查询相关文献。古代文献:主要检索中医儿科古代文献数据库,全面搜集古代文献关于蛔虫病相似症状的论述。现代文献: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合格的文献,参照Cochrane手册提供的文献质量评价指标,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分类和整理纳入文献,建立EXCE数据库,对各项指标进行频数统计学分析,完成综述文献的书写,并指导第一轮专家问卷调查的制定。2.专家问卷调查: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问卷包括诊断、证候分类、辨证要点、分证治法及选方、常用中成药、其他疗法及预防和护理部分。以信函及电子文档形式向40位儿科专家发送问卷,对回收的第一轮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从专家的积极系数、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及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进行分析,筛选出纳入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即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将第二轮问卷寄给40位专家,并再次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文献研究结果及两轮专家问卷调查结果,形成第三轮专家调查问卷(指南初稿)。将第三轮问卷寄给5位专家,此轮专家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代表性,回收专家意见并汇总、修改,形成《蛔虫病中医诊疗指南》初定稿。3.专家论证会:邀请国内着名中医儿科专家,召开专家论证会。提交《蛔虫病中医诊疗指南》初定稿。专家们就初定稿进行讨论,并发表修改意见,最终审定《蛔虫病中医诊疗指南》。结果: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三轮专家问卷调查和专家论证会,制定出科学规范的《蛔虫病中医诊疗指南》。明确了蛔虫病归属于中“蛔虫”、“长虫”、“蛊虫”、“蚘虫”、“蛟蛔”范畴;确定了蛔虫病的定义;临床以脐周疼痛,时作时止,饮食异常,大便下虫,或粪便镜检有蛔虫卵为主要特征;明确了其诊断条件;中医辨证分为肠蛔虫证、蛔厥证、虫瘕证;治疗以驱蛔杀虫为主,辅以调理脾胃之法;提出了蛔虫病腹痛,可配合外治、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案。结论:《蛔虫病中医诊疗指南》的制定过程,文献研究是基础,通过全面系统地汇集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并进行整理、统计学分析得出评价体系各项软指标。专家调查问卷是关键,通过三轮专家问卷调查,全面汇总分析各轮专家意见,三轮问卷后专家意见基本趋于一致。随后通过专家论证会讨论,专家达成共识,最终制定了科学规范的《蛔虫病中医诊疗指南》。三者相结合的方法是制定规范诊疗指南的科学方法,值得推广和应用于中医标准化工作的研究。

刘志刚[6](2010)在《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模式的大柴胡汤方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构建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研究模式。(2)依据该模式,通过大柴胡汤方证文献研究,初步明确该方应用指征、药物剂量及配伍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1)在导师已经提出观点及近年来中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研究模式。(2)以网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及图书馆馆藏为文献来源。网上数据库检索范围为1979年至2009年的期刊文献(部分期刊回溯至创刊)。还收集各类专着及日本汉方杂志中有关大柴胡汤医案及论述。利用MS Excel建立医案数据库。数据库字段包括医案来源、作者、组成、药物剂量、相似度、病名(中医、西医)、疾病类别、患者性别、年龄、症状和体征、舌苔及脉象等内容。采用SPSS 13.0, SPSS Clementine 8.1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及数据挖掘(Apriori算法)等方法。结果:(1)体质、疾病之间及它们与证候的形成都存在密切的联系。体质能够明显影响疾病的类型,而疾病对体质的形成及变化也存在显着作用。体质和疾病均是证候形成关键因素,决定着证候产生,类型及其转归。疾病和体质是证候的构成要素。应当对方剂、主治疾病及体质进行系统研究,揭示体质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方证的内涵。(2)本研究共收集医案717例,经筛选后共入选医案557例。通过分析,主要总结了大柴胡汤方证以下特点:大柴胡汤主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如胆囊及胆管疾病、胰腺疾病、肝脏疾病、胃及食管疾病,肠道疾病,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该方主治疾病范围非常广泛,但主要用于消化系统及感染性疾病。通过ArrowSmith闭合式文本挖掘方法研究发现大柴胡汤主治疾病可能与精神及其他应激、炎症及免疫反应、动力障碍、前列腺素和组胺有关。大柴胡汤方证体质:形体特征:体格发育较好,比较壮实,但不一定肥胖。肌肉丰满,比较坚紧。肤色偏黑,皮肤较干燥,脸色一般较佳。颈部粗短,上腹角偏宽,头围、肩宽、胸围较大。心理特征:性格外向,但情绪易激动、易生烦恼,且强迫、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多见。机能特点:肝机能和胃肠机能弱。神疲乏力,睡眠障碍,食欲不振,食后上腹胀,便秘倾向,小便黄而短。腹诊特点:主要表现在上腹及胸胁部,以紧张、抵抗及压痛为特征。其判断要点为:如患者的形体特点、机能特征及腹诊符合大柴胡汤体质特点,即可以诊断为大柴胡汤体质。如心理特征也符合,则可以认为是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大柴胡汤方证临床表现:总结了大柴胡汤方证总体表现,消化及非消化系统表现的区别与联系,并总结了大柴胡汤方证在不同疾病类别中的临床表现模式。在消化系统中,大柴胡汤方证总体表现为舌红、呕吐、口苦、恶心、腹痛、腹胀、胁痛、便秘等。很多患者还表现为嗳气、肩痛、头痛、失眠、头晕等。还有个别患者表现为乏力、神疲、便溏等。而在非消化系统疾病中,临床表现模式更加多样。总体表现为头痛、失眠、头晕、烦躁、苔黄或苔薄黄、舌红、便秘等。患者仍然会出现包括胁痛在内的症状群,如胁痛、肢冷、便秘、头晕、尿黄、目眩;胁痛、肩痛、腹胀、胸闷、暖气;胁痛、面红、返酸。少部分患者也会出现纳差、神疲、乏力等表现。大柴胡汤加味药物的配伍规律及应用指征。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加味药物归为以下几类:1、行气、消食、利胆、止痛药;2、活血、清热、泻下药;3、行气、化痰、清热药;4、行气、泻下药;5、清热解毒药;6、补气药等。非消化系统加味药物归为以下几类:1、活血药;2、平肝、化痰药;3、清热燥湿、攻下药;4、清气分热药;5、清热解毒、化痰药等等。大柴胡汤剂量应用规律,应用聚类分析研究发现大柴胡汤剂量可以归为4类。一是方中药物比例基本一致,方中各味药物剂量在10克左右,当以口苦、脉弦等为主时应用;二是以大黄为主,可达20g左右。当阳明热结较重,出现发热、舌红,而又以腹痛、苔黄、便秘为主要表现时用之;三是以芍药为主,可达30g左右。以上腹痛为主时,重用芍药缓急止痛;四是以柴胡为主,可达24g左右。以胸胁苦满为主时则重用柴胡以和解少阳。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提出的大柴胡汤经验性的临床判断标准为:1、患者符合大柴胡汤体质,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大体符合总体临床表现者;2、患者符合大柴胡汤体质,符合总体临床表现,虽不符合主治疾病谱者;3、虽不符合大柴胡汤体质,但符合主治疾病,且符合典型临床表现者。在提出经验性诊断标准后,我们利用基于临床医案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探讨了大柴胡汤方证诊断标准的确定方法,研究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另外,还对大柴胡汤组成药物临床应用指征、方剂结构、剂型、煎服法,主治疾病间的关系等作简单讨论。结论:(1)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模式基本涵盖了中医方证的构成要素,能够比较全面反应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特点。本研究也从文献研究角度证明该研究模式是可行的。(2)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患者为大柴胡汤体质或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且临床表现符合该方临床表现特征时。可以认为是大柴胡汤典型方证。疾病急性期,可以用大柴胡汤控制病情恶化、缓解症状;疾病慢性期,可以用该方调理体质,预防疾病进展或复发;2、患者为大柴胡汤体质或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但临床表现不典型。可以认为是大柴胡汤方证。可以用该方调理体质,预防疾病进展或复发;3、患者不是大柴胡汤体质,但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且临床表现典型时。可以在疾病急性期应用大柴胡汤,如症状缓解,应换用他方调理。如无效,应尽快调整治疗;4、患者非大柴胡汤体质,临床表现也不典型,即便属于该方主治疾病范围,也当忌用大柴胡汤。

周琳琳[7](2008)在《大柴胡汤方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柴胡汤是仲景名方之一,首见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由于其组方严谨,用药精简,应用广泛,疗效显着,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论述颇多。同时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以致于对大柴胡汤方证的认识至今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大量与大柴胡汤方证相关的古今文献,从理论和临床两个方面对大柴胡汤方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通过对大柴胡汤方证的理论探讨,认为大柴胡汤证的实质是辨气机郁滞过甚的证治,其病本在肝胆,病标在脾胃,亦可兼及五脏,病性属实。同时指出若仅就《伤寒论》而言,由于受少阳生理和病理的局限,其常表现为郁而化火,因此《伤寒论》中大柴胡汤证的实质是辨少阳枢机不利,胆腑郁热过甚的证治,病位在少阳经腑,且以少阳胆腑为主,病性属实属热。同时提出大柴胡汤为小柴胡汤与四逆散合方,其方中大黄的有无应视具体情况而定。通过对大柴胡汤的现代医案研究,对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作了一次回顾性的总结,并对其适应病证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认为大柴胡汤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临床各科,但以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为主,且疗效确切。同时提出了大柴胡汤证的主要指征、参考指征、舌脉指征和证型,以及大柴胡汤的药物组成特点,为大柴胡汤方证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傅兆义,徐静[8](1998)在《我国胆道蛔虫病近年来治疗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胆道蛔虫病近年来治疗概述傅兆义徐静综述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济宁272133)胆道蛔虫病是常见急腹症,治疗包括内科疗法和外科手术疗法,由于后者痛苦大、费用高、病人难以接受,仅限于经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现将近年来我国治疗该病的资料作...

许隆祺,余森海,蒋则孝[9](1991)在《我国蛔虫病各种临床表现》文中提出 蛔虫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肠道蠕虫病,全世界约有13亿蛔虫感染者,我国不少于4亿。 感染蛔虫,虽然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但是蛔虫的幼虫、成虫和虫卵都有较强的致病作用,少数人特别是儿童及体弱者感染了蛔虫,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现将300余篇国内文献资料报告的2万余例蛔虫病的并发

洪广祥,赵凤达[10](1987)在《胆道蛔虫病的中医药治疗》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根据胆道蛔虫病的临床特点,从辨证论治、单验方以及针刺疗法三个方面,阐发了中医治疗胆道蛔虫病的方法和特色。

二、中西医治疗小儿胆道蛔虫病2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治疗小儿胆道蛔虫病24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的大柴胡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大柴胡汤理论研究概述
    第一节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1 六经解析
        2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概述
    第二节 大柴胡汤条文解析
        1 《伤寒论》第103条
        2 《伤寒论》第136条
        3 《伤寒论》第165条
        4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第12条
    第三节 大柴胡汤方药探析
        1 柴胡
        2 黄芩
        3 芍药
        4 半夏
        5 生姜
        6 枳实(枳壳)
        7 大枣
        8 大黄
    第四节 大柴胡汤煎煮方法
    第五节 大柴胡汤病机分析
第二章 大柴胡汤期刊文献统计与分析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 资料来源
        2 资料收集标准
        3 疾病病名规范及分类
        4 期刊文献分类标准
    第三节 统计与分析
        1 历年数据统计与分析
        2 初步分类统计与分析
        3 临床研究统计与分析
        4 自身对照试验下大柴胡汤在疾病的运用统计与分析
        5 随机对照试验下大柴胡汤在疾病的运用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大柴胡汤在现代消化系统疾病医案运用分析与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 资料来源
        2 资料收集标准
        3 医案整理规范
    第三节 数据统计
        1 医案录入格式
        2 数据统计方法
    第四节 统计结果与分析
        1 性别统计与分析
        2 年龄统计与分析
        3 中医诊断统计与分析
        4 西医诊断统计与分析
        5 症状统计与分析
        6 舌苔脉象统计与分析
        7 药物组成统计与分析
        8 起效剂量统计与分析
第四章 大柴胡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轻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化湿理气止痛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小儿腹痛的认识
        1.1 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及病机
        1.3 辨证与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研究概况
        2.1 定义
        2.2 罗马Ⅲ及罗马Ⅳ诊断标准
        2.3 现代医学对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儿童腹痛症状的研究
        2.4 现代医学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与辨证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治疗方案
        3.2 观察指标
        3.3 疗效评定标准
        3.4 统计软件与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纳入数量
        4.2 基本情况分析及可比性
        4.3 疗效指标观察
    5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化湿理气止痛汤加减方药分析
        1.1 组方分析
        1.2 组方中单味药分析
    2 韩新民教授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经验
        2.1 病位在脾与肝,常涉及肺、肾
        2.2 病因病机
        2.3 治则治法
        2.4 方药加减
        2.5 经验小结
    3 临床典型医案
    4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近20年来胆道蛔虫病的中医药疗法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经典方加减
3 单方
4 总结

(4)李赛美柴胡类方临床运用多媒体数据库建立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柴胡类方及多媒体数据库的文献研究
    一、既往研究思路、技术汇报和成果
        (一) 研究思路
        (二) 技术汇报
        (三) 成果
    二、柴胡类方方解
        (一) 类方的概念及柴胡类方条文考证
        (二) 柴胡类方的作用机制
        (三) 类方衍化规律
    三、柴胡类方中的代表方分析及现代治验
        (一) 小柴胡汤
        (二) 大柴胡汤
        (三) 柴胡桂枝汤
        (四) 柴胡桂枝干姜汤
        (五)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六) 四逆散
        (七) 消遥散
    四、多媒体数据库
        (一) 多媒体数据库的起源与发展
        (二) 多媒体数据库在国内的应用
第二部分 门诊病案多媒体数据库
    一、门诊医案多媒体数据库创建思路
        (一) 门诊病案多媒体数据库建立的概念以及目的与意义
        (二) 门诊病案多媒体数据库的设计思路
    二、门诊医案多媒体数据库整理要点
        (一) 门诊病例的采集
        (二) 系统使用要点
        (三) 系统操作程序
第三部分 李赛美教授柴胡类方的临床研究
    一、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
        (一) 小柴胡汤运用概要
        (二) 小柴胡汤案例举偶
    二、大柴胡汤的临床运用
        (一) 大柴胡汤运用概要
        (二) 大柴胡汤运用特点
        (三) 大柴胡汤案例举偶
    三、柴胡桂枝汤的临床运用
        (一) 柴胡桂枝汤运用概要
        (二) 柴胡桂枝汤运用特点
        (三) 柴胡桂枝汤案例举偶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床运用
        (一) 柴胡桂枝干姜汤运用概要
        (二) 柴胡桂枝干姜汤运用特点
        (三) 柴胡桂枝干姜汤案例举偶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运用
        (一)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运用概要
        (二)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运用特点
        (三)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案例举偶
    六、逍遥散的临床运用
        (一) 逍遥散运用概要
        (二) 逍遥散案例举偶
    七、四逆散的临床运用
        (一) 四逆散运用概要
        (二) 四逆散运用特点
        (三) 四逆散案例举偶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参编着作情况
致谢

(5)蛔虫病中医诊疗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制订检索策略
    2 选择数据库
    3 文献研究步骤
        3.1 分析和准备阶段
        3.2 收集和占有文献资料
        3.3 处理和加工使用文献资料
    4 文献分析
        4.1 古代医学文献研究
        4.2 现代医学文献研究
    5 文献研究结果归纳
第二章 专家问卷调查研究(德尔菲法)
    1 设置项目评估、组织预测小组
    2 选择专家组
    3 制定三轮问卷调查表
    4 建立数据库
    5 统计分析
        5.1 专家的积极系数
        5.2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5.3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6 结论
各轮专家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专家调查问卷的组成
        1.2 评价办法
    2 统计分析方法
    3 专家积极系数
    4 第一轮专家问卷统计分析
        4.1 诊断部分
        4.2 辨证部分
        4.3 治疗部分
        4.4 预防与护理部分
    5 第二轮专家问卷统计分析
        5.1 诊断部分
        5.2 辨证部分分析
        5.3 治疗部分分析
        5.4 预防与护理部分分析
    6 第三轮专家问卷
第三章 专家论证会
结果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3 诊断
        3.1 临床表现
        3.2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3.3 鉴别诊断
    4 辨证
        4.1 肠蛔虫证
        4.2 蛔厥证
        4.3 虫瘕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
        5.3 中成药
        5.4 推拿疗法
        5.5 针灸疗法
        5.6 灌肠疗法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1 专家问卷调查(德尔菲法)应用体会
        1.1 专家问卷调查(德尔菲法)简介
        1.2 专家问卷调查的特点及优势
        1.3 专家问卷调查法的应用体会
        1.4 专家问卷调查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对本指南的认识
        2.1 本指南的意义
        2.2 指南的重点解读
        2.3 指南的展望
    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 完成课题
    2. 发表论文
致谢

(6)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模式的大柴胡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研究模式
    1 贯彻"病证结合"、"方证相应"原则是中医学发展的现实要求
        1.1 "病证结合"是现代中医临床实际的需求
        1.2 "方证相应"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2 方证研究源流及现状
        2.1 方证相应的概念
        2.1.1 方证相应的不同提法
        2.1.2 方证相应概念的内涵
        2.2 方证相应的源流
        2.3 方证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3.1 方证的病机概念
        2.3.2 方证的证据概念
    3. 构建"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方证研究模式
        3.1 研究思路
        3.1.1 以体质、主治疾病谱为要素重新构建"证"的研究内容
        3.1.2 体质
        3.1.3 主治疾病谱
        3.1.4 小结
        3.2 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方证研究模式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3.2.1 研究内容
        3.2.2 研究方法
        3.3.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方证研究模式的诊断及治疗特征
        3.3.1 诊断
        3.3.2 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现状
    1 大柴胡汤源流
    2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现状
        2.1 关于大柴胡汤方剂组成
        2.1.1 大柴胡汤中必有大黄
        2.1.2 大柴胡汤中必无大黄
        2.1.3 大黄可有可无说
        2.2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病机定位
        2.2.1 少阳阳明合病
        2.2.2 少阳病
        2.2.3 阳明病
        2.2.4 三阳合病
        2.2.5 太阴病
        2.2.6 少阴病
        2.2.7 矛盾说
        2.3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临床特征
        2.3.1 对于《伤寒杂病论》条文的总结
        2.3.2 大柴胡汤方剂主治
        2.3.3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
    3 大柴胡汤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1 大柴胡汤药理作用
        3.1.1 消化系统
        3.1.2 心血管系统
        3.1.3 调节代谢作用
        3.1.4 免疫调节作用
        3.1.5 血液系统
        3.1.6 内分泌系统
        3.1.7 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3.1.8 抗炎作用
        3.1.9 抗病原体
        3.1.10 抗过敏作用
        3.2 大柴胡汤临床应用
        3.2.1 传染病
        3.2.2 呼吸系统疾病
        3.2.3 循环系统疾病
        3.2.4 消化系统疾病
        3.2.5 泌尿系统疾病
        3.2.6 生殖系统疾病
        3.2.7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3.2.8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3.2.9 神经系统疾病
        3.2.10 骨科疾病
        3.2.11 妇产科疾病
        3.2.12 皮肤病
        3.2.13 五官科疾病
        3.2.14 精神疾病
        3.2.15 发热性疾病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
    1 大柴胡汤方证特点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数据库建立
        1.1.3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一般情况
        1.2.2 大柴胡汤方证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及大柴胡汤证形成时间
        1.2.3 大柴胡汤病位、病机、病性
        1.2.4 大柴胡汤方证主要内容
        1.2.5 大柴胡汤药物配伍
    2 大柴胡汤剂量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药物剂量分析
        2.3 小结
    3 讨论
        3.1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病机
        3.2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
        3.2.1 关于大柴胡汤
        3.2.2 主治疾病谱
        3.2.3 体质
        3.2.4 临床表现特点
        3.2.5 大柴胡汤方证诊断标准
        3.2.6 大柴胡汤应用流程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柴胡汤方证机制探索
附录2 大柴胡汤方证诊断标准研究方法探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大柴胡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进展
    1、传染病
    2、呼吸系统疾病
    3、循环系统疾病
    4、消化系统疾病
    5、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6、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7、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8、神经系统疾病
    9、骨科疾病
    10、妇科疾病
    11、皮科疾病
    12、五官科疾病
    13、精神心理疾病
    14、发热性疾病
    15、其他疾病
    附:大柴胡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柴胡汤证的理论研究概况
    1、少阳病合并阳明病
    2、少阳腑证说
    3、少阳重证说
    4、其他学说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大柴胡汤方证理论探讨
        第一节 大柴胡汤方证所涉及的相关理论探讨
        1、气的运动与脏腑的关系
        2、对《伤寒论》中少阳病的认识
        3、对少阳三禁的理解
        第二节 大柴胡汤证条文辨析
        1、《伤寒论》太阳病篇中大柴胡汤证条文辨析
        1.1 误下后形成的大柴胡汤证
        1.2 少阳阳明同病证治
        1.3 大柴胡汤证与热实结胸证(大陷胸汤证)的鉴别
        1.4 原发的大柴胡汤证
        2、《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篇中应用大柴胡汤的启示
        3、《金匮要略》中大柴胡汤方证探讨
        第三节 大柴胡汤方药释疑
        1、辨大柴胡汤方中大黄之有无
        2、对大柴胡汤方中“大”的理解
        3、大柴胡汤方药分析
        3.1 大柴胡汤方义
        3.2 大柴胡汤方中的对药
        第四节 大柴胡汤煎服法及其意义
        第五节 讨论与结论
    第二章 大柴胡汤现代医案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1、资料来源
        2、资料收集标准
        3、资料整理方法
        3.1 症状归类
        3.2 病名归类
        3.3 证型治法归类
        3.4 方药归类
        3.5 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史采集时间归类
        4、数据统计研究方法
        4.1 病名统计研究
        4.2 症状(不含舌象、脉象)统计研究
        4.3 舌象与脉象统计研究
        4.4 证型统计研究
        4.5 方药统计研究
        4.6 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史采集时间统计研究
        第二节 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1、病名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1.1 中医病名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1.2 西医病名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2、症状(不含舌象、脉象)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2.1 症状(不含舌象、脉象)统计结果
        2.2 症状(不含舌象、脉象)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3、舌象与脉象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3.1 舌象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3.2 脉象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4、证型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5、方药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6、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史采集时间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6.1 患者性别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6.2 患者年龄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6.3 病史采集时间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第三节 研究结论与讨论
        1、研究结论
        1.1 大柴胡汤的适用范围
        1.2 大柴胡汤证的临床表现
        1.3 大柴胡汤证的证型
        1.4 大柴胡汤的方药组成
        1.5 大柴胡汤的适宜人群及适用时间
        2、讨论
        2.1 古今大柴胡汤方证主症比较
        2.2 大柴胡汤方证指征分析
        2.3 大柴胡汤方药分析
    第三章 大柴胡汤医案举隅
        1、发热呕吐
        2、热病神昏
        3、腹痛
        4、胃脘痛(胃溃疡)
        5、小儿“子时”发热
        6、阳痿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四、中西医治疗小儿胆道蛔虫病2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的大柴胡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D]. 王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
  • [2]化湿理气止痛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观察[D]. 高秀芳(Tananan Sangwanit).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近20年来胆道蛔虫病的中医药疗法概况[J]. 耿少辉,包宇,王舒月,于玉东,杨涵. 世界复合医学, 2017(01)
  • [4]李赛美柴胡类方临床运用多媒体数据库建立与研究[D]. 陈靖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5]蛔虫病中医诊疗指南研究[D]. 潘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6]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模式的大柴胡汤方证研究[D]. 刘志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2)
  • [7]大柴胡汤方证研究[D]. 周琳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
  • [8]我国胆道蛔虫病近年来治疗概述[J]. 傅兆义,徐静.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1998(03)
  • [9]我国蛔虫病各种临床表现[J]. 许隆祺,余森海,蒋则孝.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1(S1)
  • [10]胆道蛔虫病的中医药治疗[J]. 洪广祥,赵凤达. 江西中医药, 1987(03)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胆道蛔虫病24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