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件选材的合理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严芬[1](2020)在《非承载式电动观光车轻量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我国跃居为世界上生产和销售汽车第一的国家。与此同时,温室效应、环境恶化及能源消耗等问题日趋严重,节能减排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大的重视。在这种形势下,对于控制燃油经济性和排放等问题,人们更进一步加大了对电动车轻量化的研究,针对解决电动观光车的续航里程短的问题也提上了日程。但是,电动车的轻量化并不是单一的对车辆进行减重,而是要同时考虑性能参数、加工成本、加工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单一的减重并不满足于当今车辆轻量化的要求,因此,对车辆进行综合优化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轻量化主要从材料优化、结构优化、加工工艺优化三个方面入手。本文以某观光车为研究对象,基于Ashby法及有限元理论,对该车进行材料优化和尺寸优化。并通过workbench软件验证其合理性。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三维扫描仪和SolidWorks软件完成车身的三维建模,基于有限元理论,利用workbench软件对车身进行自由模态分析,分析车身的前十阶自由模态频率及振型。(2)对观光车车身及车架的材料进行简介,分析了备选材料的性能,通过Ashby法及遗传算法,选取车身的厚度为设计变量,然后在Python软件中基于遗传算法,得到车身材料轻量化方案。然后结合Ashby图,对车身的四种工况进行静态分析,基于强度和弯曲刚度、扭转刚度理论基础,计算分析车身的最大应力和应变,验证了车身材料的可行性。(3)基于灵敏度分析理论基础,对车架进行尺寸优化,首先对车架进行灵敏度分析,得到所选取的梁的敏感程度,随后建立尺寸优化模型,选取30个样本点进行分析,计算的得到车架的厚度为2.7mm时满足尺寸优化要求,通过模拟水平弯曲工况,验证了尺寸优化的可行性,车架最终减重15%,实现了电动车轻量化研究。图[46]表[13]参[80]
徐朋飞[2](2020)在《毛苕子联合收获机的设计与试制》文中认为当前,国内鲜有对绿肥毛苕子联合收获机的设计报道,本文通过对果园绿肥毛苕子的生长特点和种植状况介绍,同时结合当前收割毛苕子的机械以及传统人工收割存在的损失大,效率低,成本高等缺点,研制设计了一种针对毛苕子联合收获的机械,主要做了以下内容:(1)通过万能试验机对毛苕子植株茎秆进行拉伸、剪切试验,试验得出毛苕子茎秆的拉伸荷载21.7653.92 N,剪切荷载为45.8673.59 N,弹性模量为145.10178.29 MPa,此数据的得出为联合收获机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数基础。通过响应面优化分析得出影响毛苕子种子最大力的主次因素依次为毛苕子的直径、含水率、加载速度。通过对直径的单因素试验得出毛苕子的平均最大力为124.23 N,且经试验分析可得出毛苕子种子最佳组合为直径4mm左右,含水率5%左右,加载速度10 mm/min时,此时最大力为172.87 N。此类数据可靠实用,并为机械播种及种子收获机械装置的工作参数设计提供了理论参数依据。(2)通过介绍了毛苕子收获机的设计要求,分析其功能为联合收获机设计提供基础,并且由此确定了毛苕子联合收获机的整机结构设计及各部件的设计方案,并且详细介绍了毛苕子联合收获机的工作原理,确定了毛苕子收获机的设计参数。并且利用Solid Works软件对收割装置、脱粒系统等关键零部件进行了创新设计,绘制传动系统简图进行工作原理介绍,确定了毛苕子收获机的关键部件的基本传动比,综上可得为完成毛苕子收获机的初步设计及关键部件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3)利用ANSYS分析软件对圆盘刀具进行有限元模态分析可知最容易损伤变形的部位是圆盘刀片周围及割刀刀片,而经分析圆盘刀具的固有频率范围是112.1246.2 Hz;对割刀进行有限元模态分析可知最容易变形的部位是刀面前端,而经分析割刀的固有频率范围是167.841247.2 Hz,经试验可知割刀的最大转速为2250 r/min,频率为37.5 Hz,不在割刀的固有频率之内,因此不会产生共振现象;通过对机架结构的静力学分析可知机架装置的最大位移变形为0.0025 mm,且最大应力变形为1.3906 MPa小于Q235钢的屈服强度,因此可知在强度设计上满足强度要求;对机架结构的前6阶模态分析可知容易发生变形是第二根横梁,且对机架结构产生最大频率的是发动机的转速,而发动机的最大额定转速为2800 r/min,频率46.67 Hz仍远小于第一阶机架固有频率,因此可得出机架设计合理且在作业时不会产生共振。(4)主要介绍了整体样机的装配工艺及过程及整体样机的关键组成部件,主要包括脱粒装置、割台装置、机架及动力系统等组成,并且详细介绍了各个零部件的加工过程及工艺,并且对整体样机进行空转性能检测试验,并且对样机整体及各个零部件的性能检测,经测试本样机满足各项指标收获设计要求。
石金刚[3](2020)在《基于材料数据库的车身选材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车身选材作为汽车生产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对汽车的安全性、操稳性、耐久性等各方面的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由于车身零件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性能要求千变万化,一套完整可行的车身选材方案在生产环境中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针对现存的多属性决策选材方案在备选材料评估属性、属性赋权方法、整体选材流程等方面的不足,基于专业化的车身材料数据库,提出了综合考虑经验主观性和物理客观性的多属性决策选材方案,同时开发了车身选材系统软件,大大提高了选材过程的生产效率。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分析实际生产环境中车身选材需要考虑的各方面因素,确定了性能、成形、成本三类材料评估属性,给出了材料属性评估值线性归一化方法。针对现有评估值确定方法中存在的主观性问题,采用客观计算得到初始评估值、专家打分修正评估值的方式,将材料客观物理属性和实际工程经验结合。2、分析了多种常用赋权方法的优点与不足,针对车身选材问题的特性,选定主观G1法和客观变异系数法两种赋权方式,详细阐明了其计算过程,并利用上述方法得到的权重结果,以最终权向量与其他权向量之间的偏差极小化为目标,推导了基于博弈论的综合赋权方法。3、简要介绍了车身环状设计理念及零件命名规则,并将其用于选材过程中的车身零件管理。然后基于上述数据铺垫,依次阐述了整个选材流程:1)在性能、成形、成本三个父维度进行初步筛选;2)利用TOPSIS多属性决策算法进行考虑用户偏好的选材结果排序。4、从用户角度出发,考虑选材流程的逻辑性,分析了选材系统的功能需求,将车身材料数据库与上述选材流程进行集成,对选材软件各模块进行了实现。
杨文聪[4](2020)在《深海湿插拔连接器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深海湿插拔连接器是海底观测网等海洋工程中的通用型设备,在不同组件之间起到电力和信号传输以及机械连接的作用。在这一领域,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产品与国外相比具有很大差距。本文着重研究了深海连接器内部的密封结构、压力平衡系统、联锁/解锁装置等重点功能性技术,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几种深海湿插拔电连接器以及光电连接器的初步结构方案。密封性能是深海连接器设备可靠工作的关键,包括往复动态密封和静态密封。对于动密封,本文通过耦合流体力学、接触力学以及变形分析,建立了基于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的数值仿真模型,能够预测包括泄漏量、摩擦力等在内的重要密封性能。通过该模型,研究并分析了密封介质压力、活塞杆速度、界面粗糙度、密封件形状等因素对于连接器动密封性能的影响。对于静密封,本文通过薄壳理论计算设备内外压力差,并结合多孔介质渗流理论建立了静密封泄漏计算模型,并研究了压力平衡结构的尺寸参数、工作深度以及密封圈形状对于静密封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深海连接器的重点功能性技术,基于理论模型对橡胶囊活塞杆替代密封式电连接器的密封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最终结构方案、完成了样机的制造并进行了一系列基础性能试验,结果符合预期要求。
邓名威[5](2020)在《氢燃料电池用超高速离心空压机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在构建全球绿色环保生活环境的背景下,燃料电池汽车是未来汽车的重要发展方向。燃料电池汽车依靠电堆系统提供动力,空压机作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的重要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电堆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并最终影响燃料电池汽车的综合性能。离心式空压机由于具有无油、体积小、能效高等突出优势,被视为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用空压机的最佳选择。发展并研制燃料电池乘用车用离心式空压机对于推进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的进步与产业的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设计并制作一款通过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利用空气箔片轴承支撑的燃料电池乘用车用离心式空压机,空压机额定功率5 k W,额定转速150 krpm,流量50 g/s,压比2.1。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针对空压机的总体性能设计指标,设计空压机系统的整体方案,并通过分析获得电机的具体参数、材料以及匹配的驱动变频器;设计了叶轮压缩与密封系统,为确保系统性能与效率,空压机叶轮选择半开式叶轮,密封选择独立的迷宫气封环;从硬件与软件两方面设计了空压机转子振动测控平台。基于Heshmat提出的“四步法”设计流程对空压机转子-轴承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首先依据空压机整体尺寸要求与空气箔片轴承相关经验公式确定了系统径向与推力轴承的具体尺寸;然后基于Link-Spring箔片轴承计算模型得到径向箔片轴承的静动态刚度与阻尼系数;接着建立了转子动力学有限元分析模型,对设计的转子轴承系统进行转子动力学分析,验证了转子轴承系统临界转速与轴承刚度裕度;最后根据转子的结构尺寸,对转子做旋转离心应力计算,并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验证了转子强度及选材的合理性。利用有限元方法对空压机的热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并设计了空压机冷却系统。计算分析了空压机电机损耗,通过对电机进行磁热有限元分析,获得了空压机温度分布。针对空压机发热严重的问题,为空压机设计螺旋槽水冷以及气冷通道,并详细设计了螺旋水槽的结构参数。最后建立耦合冷却水道的电机热分析有限元模型,计算加入散热系统后的空压机温度分布。仿真结果表明:空压机最高温度为155℃,位于电机定子铁芯。搭建了空压机样机,对空压机整机性能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加工空压机零部件并搭建空压机样机与相应的转子振动测试系统,制作整周型与三瓣型径向箔片轴承,基于两种轴承分别进行空压机系统的稳定性实验,基于实验结果分析了不同轴承间隙对空压机转子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通过优化轴承间隙、增强轴承结构刚度等方式增加空压机稳定运行转速,最终实现了空压机在145 krpm转速状态下的稳定运行,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以及轴承转子系统技术的可行性。
王涌泉[6](2019)在《基于三维CAPP系统的工艺数据应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CAPP)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减少了工艺工程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艺设计的效率。但随着CAPP系统在企业的广泛应用,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工艺数据,这些数据包含着丰富的工艺知识,如何高效重用这些工艺数据资源是CAPP系统智能化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进行了基于三维CAPP系统的工艺数据应用的研究,提高了工艺数据的应用范围及效率,对于缩短产品工艺设计的周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三维CAPP系统中工艺数据、零件的特征定义及分类进行概述及分析,建立了制造特征与工艺数据的关联模型,实现了工艺数据之间的关联,为三维CAPP系统中工艺数据的高效应用奠定了基础。其次,针对目前人工工艺性审查效率低下以及在设计类软件系统中进行工艺性审查工艺数据匮乏的问题,设计了基于三维CAPP系统中工艺数据的零件工艺性审查方案,不仅实现了三维CAPP系统中工艺数据的有效利用,同时提高了零件工艺性审查的效率。再次,针对目前三维CAPP系统中工艺数据积累过多造成数据应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设计了工艺数据智能推送方案,实现了三维CAPP系统工艺制定过程中相关工艺数据的智能推送,提高了工艺数据的应用效率。以某公司柴油机箱体工艺设计过程中工艺数据的应用为例,验证了该工艺数据推送方案的有效性。最后,根据以上研究内容,以华天软件有限公司的三维机械加工工艺设计系统SVMAN-M为基础,设计实现了基于工艺数据的零件工艺性审查及工艺数据推送的功能模块。
高旭[7](2019)在《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设计及其启动性能分析》文中认为水力资源作为一种储存量大、能量密度高、可持续性强的绿色能源,其开发和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水能捕获装置是一种将水能量捕捉和转换的机械装置,是水力资源开发的核心设备。研发一种启动性能优、应用范围广的水能捕获装置具有很大的意义和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在课题组前期研制的半转机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并重点开展了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在静止和低速运动状态下的启动性能,旨在为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实践指导。首先,提出一种新型的水能量捕获-转换系统概念,并且对相匹配的水能捕获装置提出了设计要求。根据设计要求,设计一种新型的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简单介绍该水能捕获装置的工作原理,并且对主要零部件进行机构设计,绘制了零件的三维模型和整体样机装配模型。基于设计的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设计方案,通过对比分析和综合考虑,确定了该水能捕获装置的安装方式为漂浮式,并初步设计了安装平台。其次,针对所设计的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建立了启动转矩的数学计算模型,使用数值模拟计算的CFD方法,通过XFlow软件,对该捕获装置的静止状态下的启动性能进行研究。通过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先后单独改变计算模型的来流速度、叶片展弦比和转动臂长度,探究其对于捕能装置启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叶片展弦比越大,启动性能越好,并且影响着自启最优和最差的位置分布。来流速度的增加能够大大提升装置的启动性能,故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聚流增速装置并发现,对于折线型聚流装置而言,增加折角相对增加折弯长度,能够更好的增加聚流增速效果。然后,对低速运转的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的启动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是针对其输出转矩,建立了半转叶轮输出转矩的计算模型,推导出半转叶轮在任意位置受到的来流作用力以及输出转矩大小的计算方程。为检验计算方程的准确性,建立半转叶轮数值分析模型,将数值模拟计算的输出转矩与理论公式计算的输出转矩进行对比,验证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的准确性。基于推导出的理论公式,以平均转矩系数为目标函数,通过MATLAB优化工具箱对半转叶轮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在允许范围内得到了半转叶轮结构参数的近优解,并且在此参数条件下,计算出半转叶轮周期内的最小输出转矩,为后期外部负载的添加提供了参考。最后,根据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的设计方案,综合考虑水能捕获装置的工作环境和运行情况,对样机零件进行加工,包括零部件材料的选择、加工和装配,完成了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物理样机的制作。针对加工的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物理样机,设计了简单的实验平台并采用漂浮式造流装置模拟来流作用,开展样机的启动运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水能捕获装置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发现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具有良好的启动性能,表明了该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样机初步达到了设计目的。
陈让让[8](2019)在《物品局域传递移动机器人刚柔耦合行走机构及系统设计》文中提出服务机器人是主要应用于生活领域的集机械、电子、通信等多学科交叉技术的智能系统。相比于轮式、足式、履带式等单一式行走机构,轮腿、轮履、足履等复合式行走机构的优势在于可以把多个单一式行走机构的优点进行融合,并有效提高行走机构对环境的适应性,但存在结构复杂、难以控制、实用价值低和难以普及等方面的不足。本文提出一种“刚柔耦合”可变形的机器人行走机构,并对机器人进行系统设计。该行走机构能够根据不同环境变换相应行走模式,实现不同复杂环境下平稳运行的目的,并将该行走机构应用于局域派送机器人,拟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物品传递难题,以改善当前短距离物品传递仍然靠人力完成的现状。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提出“刚柔耦合”可变形行走机构的构思并对其进行运动学分析。在分析不同环境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刚柔耦合轮的设计思路,并进行运动过程模拟;对刚柔耦合轮进行具体化设计和轮辐数量研究;通过运动学分析,建立两轮角速度和位姿的数学模型,得到行走机构零半径转向与直行的运动学条件,为机器人行走机构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2)对刚柔耦合可变形行走机构的越障性能、爬坡性能和攀爬楼梯稳定性能进行研究。在越障性能分析中,研究摩擦系数、质心偏移距离、轮半径等结构参数与越障高度的影响关系;在爬坡性能分析中,获得摩擦系数、质量比、尺寸比等结构参数对爬坡角度的影响规律;以机器人在攀爬楼梯过程中质心波动程度作为评判机器人稳定性的依据,运用Adams对三种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得到在楼梯攀爬过程中质心波动对比图。结果表明,在“跨越型越障”和“滚动伸出型爬坡”模式下,刚柔耦合轮极限越障高度和极限爬坡角度分别为504mm和45.8°,且楼梯攀爬过程中质心波动曲线方差为0.993。上述研究为提高机器人综合性能以及在不同环境下机器人运动策略和系统设计奠定理论基础。(3)基于刚柔耦合轮理论分析,进行机器人结构设计及仿真分析。以越障性能和爬坡性能分析为理论基础,完成机器人整体结构设计;基于模态分析进行随机振动研究,并进行减震脚与齿轮强度校验。结果表明,以国标随机振动实验谱为激励得到固有频率为33.709Hz远高于共振频率2.7Hz,机器人不会因所述激励发生共振,并且满足强度要求。(4)对局域派送移动机器人系统设计及样机搭建,并进行越障、转向、直行、斜坡和草坪实验。以质心偏移楼梯倾角基线距离为衡量机器人楼梯稳定性的依据,并进行攀爬楼梯实验。结果表明,机器人以0.2m/s速度上楼时质心偏移倾角小于10.9mm,落脚点距台阶中点距离小于7mm;机器人以0.03m/s速度进行转向和直行实验,得出转向和直行误差分别小于8.023mm和13.4mm的结论。以上研究验证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越障理论分析的有效性。
王景艳[9](2016)在《航空发动机典型板材成形性能数据库及选材评价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航空发动机钣金件与航空发动机各部件一样,需承受温度、载荷、环境介质等严酷工作条件,铝合金、钛合金、高温合金等板材是适宜的制造材料。随着先进航空发动机制造要求的不断提高,数字化精密成形已成为航空发动机钣金件成形的必然发展趋势。目前,国内航空发动机钣金件成形制造中由于缺少常用的典型板材的成形性能基础数据,而直接影响数字化精密钣金件成形的实施。因此,研究航空发动机材料的成形性能,构建选材评价系统对满足我国航空发动机钣金件精密制造中成形工艺基础数据要求及合理选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航空发动机用典型板材成形性能数据库、选材评价系统开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分析航空发动机用典型板材类型的材料特性的基础上,基于国际通用模式及钣金成形工艺要求,阐述了板材成形性能的指标、表征及测试方法。以航空发动机典型材料GH605高温合金和Ti-230钛合金为例进行了包括单向拉伸试验、模拟成形性能试验以及FLD试验等的成形性能试验研究,得到了其本构方程以及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塑性应变比等基本成形性能参数;由模拟成形性能试验得到了其极限拉深比、扩孔率、杯突值、最小相对弯曲半径等模拟成形性能参数;由FLD试验得到了其成形极限图,为板材断裂失稳判据提供了依据。此外,整合了本课题组积累的由试验得到的包括铝合金、钛合金及高温合金等成形性能数据,为有限元分析、板材成形性能数据库及选材评价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基本数据支持。基于航空发动机钣金件精密成形工艺实施时的成形性及选材合理性要求,进行了成形性能数据库系统总体设计、信息合理分类、设计表的内容及数据库总体内容;并对选材库进行系统分析,确定了选材评价规则。在Visual Studio 2012开发平台上采用C#语言结合SQL Server 2008数据库软件完成了航空发动机典型板材成形性能数据库及选材评价系统的开发。开发的系统前台界面可以对材料信息进行便利的查询、搜索以及对典型发动机零件选材评价;系统后台管理中通过设置管理员与用户权限,实现对数据库有序的更新、管理,使得系统能够较好的应用在实际的生产中。通过以上的研究工作,本文取得了如下成果:(1)基于成形性能试验结果,开发了包括铝合金、钛合金、高温合金及不锈钢四类航空发动机用总计29种不同厚度规格的典型板材的成形性能数据库及选材评价系统,该数据库与商用有限元分析软件Dynaform的材料库实现了共享。(2)开发的成形性能数据库,可为航空发动机钣金件精密成形的工艺设计及成形过程的有限元模拟仿真分析提供相关材料成形性能数据支持及判据。(3)开发的成形性能数据库及选材评价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某型航空发动机钣金件的精密成形的生产。
邓荣[10](2014)在《新型步进式刮蜡器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石油需求量在国际上得到空前的提高。近年来由于油田开采的高密度、长时间,我国的部分油田逐渐由高产油田转向低产油田,不能满足产量的要求。为解决产量明显降低的问题,机械采油法逐渐被采用。有杆泵举升采油法作为机械采油的一种,占据我国油田生产的80%,在采油工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提高有杆泵采油技术的采收率成为衡量机械采油的重要指标。而提高油田采收率的主要措施离不开解决油井结蜡的问题,因此提出油井清蜡课题。查阅文献后,了解了国内外目前主要的清蜡技术,重点分析现在了不同清蜡措施的利弊,尤其是机械清蜡方式。针对已有的机械清蜡工具,分析其结构与适用条件,总结归纳其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型步进式刮蜡器的新方案,实现了工具在不停井时可在井下高效自动清蜡且不污染油层的目标。依据选定方案的的理论,简要介绍方案的相关原理,对课题提出的新方案进行功能分析、力学分析、运动分析,基于这些分析结论,确定设计任务。确定设计方案后,根据步进式刮蜡器的工作要求综合井况,对步进式刮蜡器的四大装置进行设计,设计中考虑各系统间在工作时的相互联系。完成主要装置设计后,对四大装置外的零件进行独立设计。在确定了零件结构、尺寸的基础上,针对零件的工作要求进行选材,确定结构方案后运用有三维建模软件Pro/ENGINEER进行实体建模,一方面用于检查零件间的干涉性,从而确定结构方案的合理,另一方面为有限元分析提供模型。完成结构方案的初步设计后,运用流体力学理论知识计算其安装入井后管路的阻力,并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对刮蜡器本体的主要受力零件分别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出相应的云图,进一步验证设计的合理性。
二、零件选材的合理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零件选材的合理性(论文提纲范文)
(1)非承载式电动观光车轻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汽车轻量化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汽车轻量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汽车轻量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观光车3D扫描及有限元建模 |
2.1 车身三维扫描建模 |
2.1.1 三维扫描的介绍及原理 |
2.1.2 数据扫描 |
2.2 有限元分析 |
2.2.1 车架三维模型的建立 |
2.2.2 材料定义 |
2.2.3 网格划分 |
2.3 模态分析 |
2.3.1 模态分析理论 |
2.3.2 模态分析计算过程 |
2.3.3 模态分析结果云图 |
2.4 本章小结 |
3 观光车材料轻量化 |
3.1 车身材料概述 |
3.1.1 车身材料简介 |
3.1.2 轻量化材料简介 |
3.1.3 高强度钢 |
3.1.4 铝合金 |
3.1.5 镁合金 |
3.1.6 塑料及复合材料 |
3.2 多目标遗传算法简介 |
3.3 车身选材优化模型 |
3.3.1 材料的效率 |
3.4 车身材料轻量化数学模型 |
3.4.1 轻量化备选材料 |
3.4.2 材料求解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车身轻量化材料整体性能评估 |
4.1 Ashby法验证 |
4.1.1 Ashby图概述 |
4.1.2 Ashby图选材 |
4.2 静态特性分析 |
4.2.1 静力结构分析理论 |
4.2.2 静态强度分析理论 |
4.2.3 静态刚度分析理论 |
4.3 静态工况分析 |
4.3.1 水平弯曲工况 |
4.3.2 极限扭转工况 |
4.3.3 紧急转向工况 |
4.3.4 紧急制动工况 |
4.4 车身静态性能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5 尺寸优化 |
5.1 尺寸优化理论 |
5.1.1 目标函数 |
5.1.2 设计变量 |
5.1.3 约束条件 |
5.2 灵敏度理论 |
5.2.1 直接解析法 |
5.2.2 半解析法 |
5.2.3 有限元差分法 |
5.2.4 伴随变量法 |
5.2.5 复变量法 |
5.3 灵敏度分析计算 |
5.3.1 车架编号 |
5.3.2 敏感度分析 |
5.4 尺寸优化 |
5.5 前后性能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毛苕子联合收获机的设计与试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毛苕子作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2.1 毛苕子植株结构和试验方案 |
2.1.1 毛苕子植株结构图 |
2.1.2 试验设计方案 |
2.1.3 试验器材 |
2.2 毛苕子植株力学特性试验 |
2.2.1 材料准备 |
2.2.2 含水率测量 |
2.2.3 拉伸剪切试验 |
2.2.4 毛苕子植株力学特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 毛苕子种子压缩特性试验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方案 |
2.3.3 直径不同对种子力值的影响试验 |
2.3.4 加载速度不同对种子力值的影响试验 |
2.3.5 含水率不同对种子力值的影响试验 |
2.3.6 响应面法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7 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
2.3.8 试验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样机整体结构与关键装置设计 |
3.1 设计要求 |
3.2 样机整体结构设计 |
3.2.1 总体结构 |
3.2.2 工作原理 |
3.2.3 传动系统示意图 |
3.2.4 主要技术参数 |
3.3 割台装置设计 |
3.3.1 作业速度的确定 |
3.3.2 割幅宽度 |
3.3.3 割刀设计 |
3.3.4 切割部件的参数设计 |
3.4 脱粒滚筒的设计 |
3.5 脱粒筛网的设计 |
3.6 粉碎装置的设计 |
3.7 收获机电路示意图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样机关键部件仿真分析 |
4.1 有限元介绍 |
4.2 仿真软件的介绍 |
4.3 圆盘刀具的模态分析 |
4.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4.3.2 材料属性设定 |
4.3.3 网格划分 |
4.3.4 模态分析理论 |
4.3.5 仿真分析结果 |
4.4 割刀的仿真分析 |
4.5 机架的的静力学分析 |
4.5.1 机架有限元的建立 |
4.5.2 添加约束和荷载 |
4.5.3 仿真分析及结果 |
4.5.4 安全系数的确定 |
4.6 机架装置的模态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样机关键零件的加工及运行试验 |
5.1 样机整体结构的组成 |
5.2 机架的加工 |
5.3 割台装置的制作 |
5.3.1 割刀的加工 |
5.3.2 花键轴的加工 |
5.3.3 螺旋输送器的加工制作 |
5.4 脱粒系统的加工 |
5.4.1 脱粒凹板的加工 |
5.4.2 锥形喂料口的加工 |
5.5 整机样机的加工及运行试验 |
5.5.1 整体样机加工 |
5.5.2 运行试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基于材料数据库的车身选材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车身选材标准与材料数据库构建 |
2.1 引言 |
2.2 车身零件要求与材料属性维度 |
2.3 车身材料数据库实现 |
2.4 本章小结 |
3 车身零件要求权重确定方法 |
3.1 引言 |
3.2 常用权重确定方法比较 |
3.3 主观G1法+客观变异系数法原理 |
3.4 A柱要求指标权重获取 |
3.5 本章小结 |
4 车身选材过程 |
4.1 引言 |
4.2 环状结构设计理念简介 |
4.3 材料初步筛选流程 |
4.4 基于TOPSIS方法的选材结果排序 |
4.5 本章小结 |
5 选材系统软件开发 |
5.1 引言 |
5.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5.3 软件开发环境选择 |
5.4 选材软件模块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深海湿插拔连接器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深海连接器设备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关键密封性能理论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问题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5.1 深海湿插拔连接器重点技术和结构设计 |
1.5.2 深海湿插拔连接器的关键密封性能研究 |
1.5.3 深海湿插拔电连接器的制造和测试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深海连接器重点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密封结构的设计 |
2.2.1 插配处密封 |
2.2.2 线缆接续处密封 |
2.3 压力平衡结构的设计 |
2.3.1 压力平衡结构的不同类型 |
2.3.2 几类平衡结构的比较 |
2.4 联锁/解锁结构设计 |
2.4.1 螺纹式结构 |
2.4.2 钢球式结构 |
2.4.3 卡爪式结构 |
2.5 防腐蚀和材料选择 |
2.5.1 深海环境防腐蚀 |
2.5.2 深海连接器关键零件选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海连接器总体方案设计 |
3.1 引言 |
3.2 “活塞杆替代密封式”湿插拔电连接器 |
3.2.1 插座结构 |
3.2.2 插头结构 |
3.2.3 电连接器工作过程 |
3.3 “上下移动式”光电复合湿插拔连接器 |
3.3.1 插座结构 |
3.3.2 插头结构 |
3.3.3 连接器工作过程 |
3.4 “旋转密封式”光电复合湿插拔连接器 |
3.4.1 插头结构 |
3.4.2 插座结构 |
3.4.3 连接器工作过程 |
3.5 “开合式”光电复合湿插拔连接器 |
3.5.1 插座结构 |
3.5.2 插头结构 |
3.5.3 连接器工作过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动密封分析 |
4.1 引言 |
4.2 总体密封结构 |
4.3 宏观接触分析 |
4.3.1 材料属性 |
4.3.2 有限元仿真 |
4.4 流体力学分析 |
4.4.1 控制方程 |
4.4.2 数值方法求解 |
4.5 微观接触分析 |
4.6 计算流程 |
4.7 结果和讨论 |
4.7.1 设计工作深度下的密封润滑状况 |
4.7.2 流体密封压力的影响 |
4.7.3 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4.7.4 运动速度的影响 |
4.7.5 不同密封形式的影响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静密封分析 |
5.1 引言 |
5.2 静密封泄漏模型 |
5.2.1 静密封的密封原理及泄漏机理 |
5.2.2 基于多孔介质渗流理论的静密封泄漏模型 |
5.3 圆柱油囊压力平衡模型 |
5.3.1 流体的可压缩性 |
5.3.2 压差计算模型的建立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工作深度下的静密封性能 |
5.4.2 压力平衡结构的参数对静密封的影响 |
5.4.3 密封参数对静密封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连接器样机制造与测试 |
6.1 引言 |
6.2 电连接器样机的制造 |
6.2.1 重要零件及装配 |
6.2.2 重要零件的加工工艺 |
6.2.3 样机制造 |
6.3 电连接器样机的测试 |
6.3.1 测试项目研究 |
6.3.2 实验室测试 |
6.3.3 深海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5)氢燃料电池用超高速离心空压机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燃料电池乘用车概述 |
1.1.2 燃料电池系统概述 |
1.1.3 燃料电池空压机概述 |
1.2 离心式空压机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
1.2.1 高速电机发展现状 |
1.2.2 超高速气体箔片轴承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空压机整机方案与性能测试系统设计 |
2.1 燃料电池乘用车空压机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2 空压机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2.2.1 空压机电机系统技术方案 |
2.2.2 空压机电机系统参数设计与材料选择 |
2.2.3 空压机电机系统控制变频器选择 |
2.3 空压机压缩与密封系统技术方案 |
2.4 空压机性能测试系统设计 |
2.4.1 空压机整机性能测试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4.2 空压机转子轴承振动监测系统硬件 |
2.4.3 空压机转子轴承振动监测系统软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空压机转子-轴承系统设计与校核 |
3.1 空压机转子轴承系统设计过程 |
3.2 空压机系统轴承设计 |
3.2.1 系统径向轴承设计 |
3.2.2 系统推力轴承设计 |
3.3 气体箔片径向轴承静动态特性分析 |
3.4 系统转子动力学分析 |
3.4.1 转子动力学建模 |
3.4.2 转子动力学分析 |
3.4.3 转子不平衡响应分析 |
3.5 转子离心应力应变分析 |
3.5.1 基于ANSYS建模转子强度分析 |
3.5.2 基于ANSYS建模推力盘参数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空压机电机冷却系统设计与系统热分析 |
4.1 空压机电机系统损耗分析与仿真计算 |
4.1.1 电机系统铁芯损耗与铜耗 |
4.1.2 电机系统机械损耗 |
4.1.3 电机系统空载与负载附加损耗 |
4.1.4 电机系统各损耗仿真分析 |
4.2 空压机电机冷却系统设计 |
4.2.1 空压机电机冷却系统方案分析 |
4.2.2 电机系统定子水冷系统设计 |
4.3 电机温度场仿真分析 |
4.3.1 电机温度场仿真分析方法 |
4.3.2 电机温度场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空压机转子轴承系统振动实验研究 |
5.1 空压机样机及径向气体箔片轴承起飞实验台 |
5.1.1 空压机样机 |
5.1.2 径向气体箔片轴承起飞实验台 |
5.2 整周气体箔片轴承空压机实验 |
5.2.1 不同轴承间隙下的整周轴承空压机实验 |
5.3 三瓣气体箔片轴承空压机实验 |
5.3.1 不同轴承间隙下的三瓣轴承空压机实验 |
5.3.2 增强轴承刚度后的三瓣轴承空压机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基于三维CAPP系统的工艺数据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APP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CAPP系统中工艺数据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结构 |
第2章 三维CAPP系统中工艺数据的建模 |
2.1 工艺数据概述 |
2.1.1 工艺数据的概念 |
2.1.2 工艺数据的特点 |
2.1.3 工艺数据的分类 |
2.2 特征的定义与分类 |
2.2.1 特征的定义 |
2.2.2 特征的分类 |
2.3 基于制造特征的工艺数据建模 |
2.3.1 数据模型 |
2.3.2 基于制造特征的工艺资源建模 |
2.3.3 基于制造特征的加工方法链建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工艺数据的零件工艺性审查的研究 |
3.1 零件工艺性审查概述 |
3.2 零件工艺性审查的主要内容 |
3.2.1 选材合理性的审查 |
3.2.2 结构工艺性审查 |
3.2.3 加工可行性审查 |
3.3 基于工艺数据的零件工艺性审查的方案设计 |
3.3.1 零件材料合理性审查的方案设计 |
3.3.2 零件特征工艺性审查的方案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维CAPP系统中工艺数据智能推送的研究 |
4.1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论 |
4.2 工艺数据智能推送方案建模 |
4.2.1 上下文感知模块 |
4.2.2 数据搜索模块 |
4.2.3 数据推送模块 |
4.3 工艺数据智能推送的实现 |
4.4 实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功能开发平台 |
5.2 系统运行及开发环境 |
5.2.1 系统运行环境 |
5.2.2 系统开发环境 |
5.3 系统功能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设计及其启动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水轮机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水轮机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水轮机研究现状 |
1.3 半转机构在流体介质中的应用现状 |
1.3.1 半转机构简介 |
1.3.2 半转机构在流体介质中的应用 |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工作原理及机构设计 |
2.1 引言 |
2.2 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的提出 |
2.2.1 水能量捕获-转换系统概念的提出 |
2.2.2 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设计要求 |
2.3 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工作原理 |
2.4 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机构设计 |
2.4.1 回转机构设计 |
2.4.2 支撑机构设计 |
2.5 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安装要求 |
2.5.1 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安装方案选择 |
2.5.2 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浮台机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静止状态下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启动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面向启动性能的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分析模型的建立 |
3.2.1 半转叶轮启动转矩仿真模型的建立 |
3.2.2 仿真模型相关参数的设定 |
3.2.3 仿真结果的后处理方法 |
3.3 半转叶轮启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3.3.1 来流流速对启动性能的影响 |
3.3.2 聚流装置对启动性能的影响 |
3.3.3 叶片展弦比对启动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转速下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启动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半转叶轮输出转矩计算模型的建立 |
4.2.1 半转叶轮运动和受力分析 |
4.2.2 半转叶轮输出转矩计算公式推导 |
4.3 半转叶轮输出转矩的数值验证 |
4.3.1 半转叶轮在XFlow中的建模和参数设置 |
4.3.2 半转叶轮输出转矩数值模拟计算 |
4.3.3 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的输出转矩比较 |
4.4 基于转矩系数的半转叶轮结构参数优化 |
4.4.1 建立平均转矩系数优化模型 |
4.4.2 优化计算过程 |
4.4.3 优化计算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实验样机制造以及启动运行实验 |
5.1 引言 |
5.2 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实验样机加工 |
5.2.1 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主要零部件选材和加工 |
5.2.2 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的装配 |
5.3 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样机启动运行实验 |
5.3.1 实验方案设计 |
5.3.2 漂浮式造流实验装置设计 |
5.3.3 启动运行实验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物品局域传递移动机器人刚柔耦合行走机构及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单一移动方式机器人研究现状 |
1.2.1 轮式行走机构 |
1.2.2 腿式行走机构 |
1.2.3 履带式行走机构 |
1.3 复合移动方式机器人研究现状 |
1.3.1 轮腿复合式行走机构 |
1.3.2 足履复合式行走机构 |
1.3.3 轮履复合式行走机构 |
1.3.4 行走机构小结 |
1.4 论文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文章结构框架 |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刚柔耦合轮原理设计及运动学分析 |
2.1 复杂环境分析 |
2.1.1 典型工作环境分析 |
2.1.2 楼梯建筑标准 |
2.2 刚柔耦合轮原理设计 |
2.2.1 刚柔耦合轮提出 |
2.2.2 运动过程模拟 |
2.3 刚柔耦合轮具体化设计 |
2.3.1 刚柔耦合轮具体化设计 |
2.3.2 轮辐数量研究 |
2.4 刚柔耦合轮运动学分析 |
2.4.1 位姿与角速度分析 |
2.4.2 零半径转向条件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刚柔耦合轮动力学及稳定性分析 |
3.1 刚柔耦合轮越障性能研究 |
3.1.1 滚动收缩型越障分析 |
3.1.2 滚动伸出型越障分析 |
3.1.3 跨越型越障分析 |
3.2 刚柔耦合轮爬坡性能研究 |
3.2.1 滚动收缩型爬坡分析 |
3.2.2 滚动伸出型爬坡分析 |
3.3 楼梯越障稳定性分析 |
3.3.1 系统状态方程 |
3.3.2 楼梯越障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刚柔耦合轮结构设计及仿真分析 |
4.1 机器人结构设计 |
4.2 刚柔耦合轮模态分析 |
4.2.1 自由模态分析 |
4.2.2 约束模态分析 |
4.3 刚柔耦合轮振动特性研究 |
4.3.1 系统随机振动分析 |
4.3.2 减振脚减振分析 |
4.4 关键零部件强度分析 |
4.4.1 减震脚结构强度分析 |
4.4.2 齿轮强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物品局域传递移动机器人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 |
5.1 机器人系统设计 |
5.2 实物样机搭建 |
5.3 移动机器人越障性能实验研究 |
5.3.1 楼梯越障性能实验 |
5.3.2 减速带越障实验 |
5.4 移动机器人爬坡性能实验研究 |
5.4.1 转向误差实验 |
5.4.2 移动速度和直行实验 |
5.4.3 斜坡和草坪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航空发动机典型板材成形性能数据库及选材评价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航空发动机用材料的类型及特点 |
1.3 航空发动机钣金件的选材要求 |
1.4 材料数据库系统概述 |
1.4.1 材料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
1.4.2 材料数据库存在的问题 |
1.4.3 材料数据库的发展趋势 |
1.5 选材评价系统概述 |
1.5.1 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概况 |
1.5.2 专家系统在选材评价中的应用现状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航空发动机典型材料成形性能及试验研究 |
2.1 发动机板料及主要性能分析 |
2.1.1 钛合金特性分析 |
2.1.2 高温合金特性分析 |
2.1.3 铝合金特性分析 |
2.1.4 不锈钢特性分析 |
2.2 基本成形性能试验方法及指标 |
2.2.1 试验条件及方案 |
2.2.2 应力-应变曲线 |
2.2.3 基本成形性能指标 |
2.2.4 本构方程 |
2.3 模拟成形性能试验方法及指标 |
2.3.1 拉深试验 |
2.3.2 杯突试验 |
2.3.3 扩孔试验 |
2.3.4 锥杯试验 |
2.3.5 弯曲试验 |
2.4 成形极限曲线FLC试验方法 |
2.5 典型材料成形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
2.5.1 基本成形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
2.5.2 模拟成形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
2.5.3 成形极限试验结果分析 |
2.6 典型材料模型分析 |
2.6.1 Dynaform软件材料模型概述 |
2.6.2 36号材料模型参数信息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板材成形性能数据库及选材评价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内容需求分析 |
3.1.2 功能需求分析 |
3.2 系统开发技术 |
3.2.1 系统架构的选择 |
3.2.2 运行平台的选择 |
3.2.3 编程工具的选择 |
3.2.4 开发语言的选择 |
3.2.5 后台数据库的选择 |
3.2.6 Web与数据库的连接 |
3.3 数据库系统的设计 |
3.3.1 数据库表的设计 |
3.3.2 数据库整体设计 |
3.4 选材评价系统的设计 |
3.4.1 专家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
3.4.2 专家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3.4.3 选材评价系统的关键技术 |
3.4.4 选材评价过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板材成形性能数据库及选材评价系统的开发 |
4.1 数据库系统模块开发 |
4.1.1 基本信息库 |
4.1.2 成形性能库 |
4.1.3 工艺方法库 |
4.1.4 零件数据库 |
4.1.5 材料模型库 |
4.1.6 选材评价库 |
4.1.7 关于我们 |
4.1.8 登录注册界面 |
4.1.9 后台管理 |
4.2 选材评价系统的开发 |
4.3 选材评价系统实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新型步进式刮蜡器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 |
1.1.1 机械采油概述 |
1.1.2 原油结蜡的害处 |
1.2 结蜡机理 |
1.3 国内外清防蜡技术发展现状 |
1.3.1 常用清防蜡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
1.5.1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1.5.2 可行性分析 |
1.5.3 课题创新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型步进式刮蜡器的方案设计研究 |
2.1 新型步进式刮蜡器简介 |
2.1.1 设计要点的主要参数 |
2.1.2 整体组成 |
2.1.3 简要工作原理 |
2.2 功能分析 |
2.3 力学分析 |
2.3.1 碰撞理论分析 |
2.3.2 机械自锁 |
2.4 运动分析 |
2.5 设计任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步进式刮蜡器结构设计与参数确定 |
3.1 抱紧装置结构设计 |
3.2 刮蜡装置结构设计 |
3.3 锁紧装置结构设计 |
3.3.1 筒体设计 |
3.3.2 筒身卡球与筒内盖板设计 |
3.4 换向装置结构设计 |
3.5 换向节设计 |
3.6 其他零件的结构设计 |
3.6.1 辅助弹簧设计 |
3.6.2 滑环定位装置设计 |
3.7 基于Pro/ENGINEER软件的三维实体建模 |
3.8 选材 |
3.8.1 机械产品选材基本原则 |
3.8.2 刮蜡器零件选材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管路流动阻力计算和关键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
4.1 流体力学基础 |
4.2 原油过刮蜡器本体总阻力的近似计算 |
4.3 ANSYS WORKBENCH简介 |
4.3.1 有限元分析理论 |
4.3.2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 |
4.4 锁紧装置结构仿真分析 |
4.4.1 锁紧装置主要受力零件模型的建立 |
4.4.2 锁紧装置的对比分析 |
4.4.3 仿真结果分析 |
4.5 刀体变形分析 |
4.5.1 建模与划分网格 |
4.5.2 加载与变形分析 |
4.5.3 仿真分析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四、零件选材的合理性(论文参考文献)
- [1]非承载式电动观光车轻量化研究[D]. 张严芬.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2]毛苕子联合收获机的设计与试制[D]. 徐朋飞. 塔里木大学, 2020(11)
- [3]基于材料数据库的车身选材系统研究与实现[D]. 石金刚.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4]深海湿插拔连接器的关键技术研究[D]. 杨文聪. 东南大学, 2020(01)
- [5]氢燃料电池用超高速离心空压机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D]. 邓名威. 湖南大学, 2020(07)
- [6]基于三维CAPP系统的工艺数据应用的研究[D]. 王涌泉. 山东大学, 2019(09)
- [7]半转叶轮水能捕获装置设计及其启动性能分析[D]. 高旭.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8]物品局域传递移动机器人刚柔耦合行走机构及系统设计[D]. 陈让让.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9]航空发动机典型板材成形性能数据库及选材评价系统开发[D]. 王景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03)
- [10]新型步进式刮蜡器的设计研究[D]. 邓荣.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