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搞好经济责任审计 加大权力监督力度(论文文献综述)
曹萌[1](2021)在《财政分权、政府审计功能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文中研究表明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各国开始高度关注政府债务问题。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过大、增速过快,存在引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可能,成为阻碍社会发展进步及经济平稳运行的隐患。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确定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随之带来的财权事权不匹配问题日益显着,地方政府只能通过举债解决财力不足的困境。政府审计作为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挥其预防、揭示与抵御的审计功能,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监管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鉴于此,本文梳理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基于财政分权、国家治理和风险管理等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发展状况,以及政府审计预防、抵御和揭示功能抑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作用机理及实践现状。以我国2008-2018年30个省级地方政府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财政分权、政府审计功能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到结论的同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以期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综上,本文研究意义一方面体现在丰富政府债务研究的理论基础,为地方政府债务的研究提供经验性支撑;另一方面体现在有利于地方政府提高债务风险的防控意识,重视政府债务风险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有利于国家进一步优化财政体制,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利于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有效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结果表明:(1)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无论是支出分权指标或收入分权指标检验结果都保持一致;(2)政府审计揭示功能和抵御功能可以显着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而政府审计预防功能未能有效发挥降低债务风险的作用;(3)财政分权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受到政府审计功能的制约,政府审计预防、抵御和揭示功能均能显着降低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正向影响,即政府审计功能对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之间关系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
奚星伍[2](2021)在《安徽省城乡规划管理责任审计方法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乡规划管理是城乡治理能力及治理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为维护城乡规划管理的权威性,2017年1月,安徽省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安徽省领导干部城乡规划实施管控责任离任审计办法(试行)》(皖审发[2017]11号)。该办法提供了城乡规划管理责任审计的框架和方向,但是,现行城乡规划管理责任审计相关制度还存在诸多不足,没有实施性的细则来解决“谁来审”“如何审”“审哪些”等具体事项。因此本文选题安徽省城乡规划管理责任审计方法与路径研究,期望能为安徽省城乡规划管理责任审计提供技术基础,做些许参考和贡献。本文以审计法、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受托责任关系论、国家治理理论和免疫系统论为理论基础,立足安徽省城乡规划管理责任审计实践,在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安徽省近年来城乡规划管理责任审计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围绕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实施、监督检查等方面,吸收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与实践,开创性的提出审计技术方法,具体由工作方法、数据获取方法和取证分析方法(合规性分析和实施绩效分析)。其中取证分析方法是城乡规划管理责任审计的核心,直接指导审计人员具体实施,有很强的实操性。同时提出以国家治理目标政策为向导、以规划编制实施情况为主线、以实施绩效评价为手段、以国家公共利益为审计边界和公开审计结果落实整改问责等审计路径。最后,本文以T市为例,将技术方法运用到实例中进行分析验证,以检验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图 [5] 表 [10] 参 [43]
张玉玲[3](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历经百年而初心如始,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始终以自我革命的精神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全党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如何破解“历史周期律”,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和国家自我监督、拒腐防变的新路,一直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本源、传承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和显着优势的监督体系,是能够保持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动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始终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社会主义权力监督体系。在当前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以宏观的历史视野,推进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整体性研究,仍是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的理论基础,以逐一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中国“为什么”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权力监督体系,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怎样形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的优势是什么,应该完善和发展的短板是什么等基本问题为逻辑主线,渐次展开本文的研究与论述。本文总体结构包括三部分:引言、正文、结语。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论文正文部分由六章内容构成,分别概述如下:第一章主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和结构模式。分别从基本概念界定、十大要素的梳理整合和“多维立体协同”监督模式及其特点三个方面,从宏观上解读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第二章主要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内容逻辑。分别阐释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谁监督”,厘清监督主体、强化问责——“谁来监督”,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监督谁”,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重点——“监督什么”,从内容逻辑视角解读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第三章主要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的思想探源。本文认为对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思想的理论本源的坚守、对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监督思想精神内核的继承创新、对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的秉承、对西方国家权力监督思想的域外借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分别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历史维度、世界维度,分析回答中国为什么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权力监督体系。第四章主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首先,依据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脉络,分三个阶段梳理其发展历程: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创立与撤销(1949-1978);二是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全面恢复与发展(1978-2012);三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体系化创新(2012——)。其次,总结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体系建设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经验: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紧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必须坚持党内监督、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协同发展,必须坚持紧紧抓住“关键少数”,必须坚持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分别从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两个方面,阐释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怎样形成的。第五章主要凝炼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与现实贡献。首先,通过古今中外权力监督体系的比较,凝炼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显着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优势,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优势。其次,基于显着优势分析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方面的现实贡献: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历史维度——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新超越,实践维度——党和国家自我革命的新阶段,世界维度——腐败治理的中国经验。从显着优势和现实贡献两个方面,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的优势是什么。第六章主要剖析新时代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和完善对策。本文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成果颇丰,但当前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党和国家监督制度逐渐成熟定型,仍然面临三个方面的现实挑战:一是党内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协同性有待提升;二是党内监督的短板——“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有待加强;三是社会监督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基于对现实挑战的剖析,本文提出新时代应对现实挑战、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三条对策:一是完善协同监督机制,增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协同性;二是多管齐下,破解“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三是固本强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制机制。分别从现实挑战和完善对策两个方面,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完善和发展的薄弱环节是什么。结语部分是对全文观点的宏观提炼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的未来展望。本文基于以上六章内容的研究,得出如下三点结论:第一,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夺取反腐败斗争彻底胜利的必由之路。第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制度密码”。第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管住公权力”的“中国智慧”。笔者认为,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研究,协同监督机制研究,权力配置、运行和制约机制研究,以及关于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理论阐释,将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
郭玉珠[4](2021)在《政府审计功能、公众网络关注度与地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打造“透明政府”已成为衡量国家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满足社会各界人士的信息需求,2008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应该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此后,我国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地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但是,目前地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总体仍不高,建设“透明政府”任重而道远。具有揭示、预防和抵御功能的政府审计在提高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建设“透明政府”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世界审计组织第二十一届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最高审计机关促进良治》中总结指出政府审计在提高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水平、落实问责制、促进政府良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自2003年“审计风暴”以来,审计机关的工作受到了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社会公众对审计机关工作的关注一方面能使审计机关了解热点问题,抓住审计重点,另一方面对审计机关形成舆论压力,促使审计机关尽职尽责审计政府会计信息,这有利于政府提高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公众关注审计机关的工作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渠道,降低了公众关注审计信息、发表意见和观点的成本,促使公众更加积极地关注审计信息,所以,本文引入公众网络关注度这一变量,探讨在网络化环境下,社会公众对审计机关工作的关注是否影响了政府审计功能与地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之间的作用关系,也就是将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置于同一框架下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政府审计功能对地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然后考察了公众网络关注度对政府审计功能与地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之间关系的作用。这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府审计功能、畅通公众与政府沟通的渠道、满足公众的需求、发展民主政治,拓展了地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本文首先回顾了相关文献,明确了政府审计功能、公众网络关注度与地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相关概念。然后,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对政府审计功能、公众网络关注度与地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最后,在实证分析部分,以全国199个市级政府2014-2018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建立模型,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稳健性检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审计的揭示功能、预防功能、抵御功能都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并且通过熵权法赋予权重,建立了政府审计功能的综合指标,综合指标的回归结果显示政府审计功能与地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公众网络关注度越高,越有利于发挥政府审计的揭示功能、预防功能、抵御功能和政府审计功能对地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驱动效应。因此,政府应通过提高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完善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建立适当的惩戒制度、强化审计结果落实制度等措施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的揭示功能、预防功能和抵御功能,在审计过程注重公众的参与性,畅通公众与政府沟通的渠道等充分发挥公众的外部监督作用。
郭旭[5](2021)在《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审计全覆盖是党和国家对我国审计监督体系提出的时代要求,也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高效权威的重要保障。随着小康社会的深入建设,我国审计机关审计领域不断扩展、任务不断增加,国家审计资源与审计全覆盖要求的差距日益显现。为了弥补与审计全覆盖要求的差距,审计机关开始探索利用内部审计资源,但由于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在实际利用过程中仍存在利用不足或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开展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的研究既能丰富现有研究,又能提高国家审计工作效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规范研究、案例研究方法探索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的利用。首先,系统阐述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准确定义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概念。其次,分析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理论基础。再次,从审计全覆盖背景及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现状出发,提出实务框架搭建依据和原则,从目标设定、利用体系、流程体系、监督方式与问责机制五方面构建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的实务框架,具体阐述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后续审计四个阶段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路径。最后,结合XX经济责任审计具体案例,考量了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现状,发掘了其中存在的内部审计报送资料不全面、评价体系建设不足等问题,并提出完善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制度基础、多渠道强化内部审计资源质量管理、全面提升国家审计人员资源整合能力等提升措施。本文创新点表现为:(1)分析审计全覆盖背景以及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现状,基于一定原则,从目标设定、利用体系、流程体系、监督方式与问责机制五方面构建较为完整的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的实务框架,对全周期阶段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路径进行探索。(2)总结我国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具体案例,探索阻碍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现实问题,对国家审计机关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相关制度的建立与运行提供可行思路。
王雪娟[6](2021)在《“审计全覆盖”抑制了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届四中全会再一次明确提出,我国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审计作为内生于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个同时具备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刘家义,2012),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和国家发挥监督约束效应的必要手段之一,建立科学全面的审计制度是强化国有资本监督约束力度的重要机制,对于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可或缺。企业是推动区域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He&Tian,2013),尤其是国有企业更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而国企的价值创造过程与投资活动密不可分,因而国企的投资效率将会直接与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相联系。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对我国进一步落实高质量发展战略起到十分关键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对于培养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也尤为重要。因此,聚焦政府审计对被审计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作用可以从本质上证明政府审计的政策实施效果。基于此,本文提出,在2015年,国家进一步推出的审计监督制度,提出的“审计全覆盖”要求,会对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产生影响吗?基于这一现实问题,本文在对有关文献阅读归纳后,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国家全面审计对国有企业过度投资问题的影响,并提出了信息治理机制的作用路径,然后利用2015年国家推出“审计全覆盖”要求这一“准自然实验”,选用2011-2018年沪深A股国有上市公司与非国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双重差分模型(DID)进行实证检验。进一步研究中,我们按企业是否聘请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机构投资者关注度这两个变量对样本进行分组检验,以此来检验“审计全覆盖”和其他外部治理机制的关系。另外本文还将样本根据管理层激励机制是否发挥作用、政府补助数量进行分组,来检验“审计全覆盖”在抑制国有企业过度投资方面的政策效果是否在不同的企业中存在差异。根据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相较于不会被政府审计的非国企,“审计全覆盖”显着降低了国企的过度投资水平。并且,我们发现“审计全覆盖”是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来抑制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在进一步研究中,我们发现“审计全覆盖”能够作为外部监督的替代机制,在聘请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机构投资者关注少的组里,即外部治理能力较弱的国有企业中发挥外部约束作用。并且,我们证明了审计政策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在不同企业中是不同的,“审计全覆盖”在存在过度投资动机即管理层激励不足、拥有过度投资资源即政府补助更多的企业政策效果更显着。本文研究,一方面从“审计全覆盖”这一外部监管环境角度丰富了抑制过度投资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扩展了“审计全覆盖”制度经济后果的研究,为政府审计的外部治理作用提供实证依据。本文以国企的过度投资行为作为研究切入点,发现增强政府审计广度和深度可以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提高公司的治理能力,这对于国家进一步强化政府审计监督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有利的实证支持。本文研究结论为国家进一步针对国有企业制定合理的审计监督制度提供了一定的方向。这意味着,目前依然需要加快审计制度建设的步伐,提高对国有企业资源利用的有效监督,在制度层面上完善国有企业的治理能力。
辛胜入[7](2021)在《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以H局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印发《“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文件,强调了可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来评价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领导干部的履职尽责情况,肯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对反腐倡廉工作的作用,要求在审计中进一步关注领导干部各项活动的效益和效果性。但是,由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现阶段各部门各单位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离最新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审计内容大多只关注财务财政收支的合法合规性,难以整体反应领导干部任期的执政效果。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作为研究主题,通过对H局经济责任审计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查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考虑到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既注重审计的全面性,又突出了对绩效相关重点指标的评价,笔者依托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理论和模型,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创新性的运用平衡计分卡设计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指标体系,设置预算执行和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财务状况变化及资产管理情况,重大决策情况、内部控制管理情况、业务管理情况,政治能力建设情况、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公众服务满意度、单位职工满意度等评价指标,同时把个人廉洁问题作为一票否决项。通过“4+1”指标评价体系,实现对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的全面评价,从而纠正领导干部在行政管理时的短视行为,敦促领导干部在履行职责时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且把国家长久发展作为奋斗目标。本文通过选取H局2019年度对某直属单位G局原局长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案例,以审计评价指标为依据,运用“4+1”审计指标体系,对该审计案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审计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最后,本文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指标体系设计情况,提出强化科学的审计理念、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审计独立性、改善审计方法和技术、加大审计结果应用力度、加强审计队伍建设等发展对策,旨在推动H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为其他机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陈志方[8](2021)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探索实施,这不仅是我国审计制度的一项重大创新,也是我国环境治理方式的重要突破。随着该项审计制度的全面推开,其逐渐成为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项特殊的制度安排,对国民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发挥着“免疫系统”的功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目的,那么,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否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自己独特的功能,它的实施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呢?它又是通过何种路径作用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等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等理论,本文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一方面可以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将资源环境保护情况与领导干部个人政绩紧密联系,增加了资源环境保护在官员激励中的权重,促使其自觉规范个人行为,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事项中,从根源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绿色经济,保障了经济发展质量的高水平;另一方面,这项审计工作的实施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责任意识,保障有关专项资金的合理规范使用,提高自然资源资产的配置及使用效率,推动可持续发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领导干部保护资源环境意识的提高和政策的变化会迫使当地企业转变生产经营理念,进行绿色创新,节能环保,进而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质量。2014年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为本文的研究构建了一个准自然实验环境,本文使用DEA-Malmquist测算法计算2011-2017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用以度量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并通过双重差分法和逐步回归法来进行回归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实施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二,这项审计工作的开展有效提升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第三,这项审计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当地的自然资源资产配置和使用效率,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丰富和拓展了资源环境审计特别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相关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理解这一审计活动存在的科学性和必要性,更有助于加深对“国家审计具有国家治理功能”这一重要论断的认识,对于进一步开展国家审计工作,致力于使国家审计特别是资源环境审计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疆宇[9](2020)在《秦皇岛市F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下简称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经过三十多年探索,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适合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一种审计监督模式,亦是我国唯一一类以“人”为监督对象开展的审计活动,对于促进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和制约、推动依法行政、保障社会良好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发展发挥出巨大作用。因此,开展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于监督其任职间经济活动的开展、权力制约、责任落实、履职绩效及推进地区或部门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F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研究分析,主要是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结合案例分析法,通过查阅专业资料、收集整理F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相关数据和资料,结合当前国家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要求,介绍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整理汇总了国内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研究观点以及国外相近领域的研究内容。总结概括了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主体客体等概念,详细介绍审计流程、重点及意义。同时结合相应的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权力制约理论、免疫系统论作进一步分析,以F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情况为研究对象,客观总结了F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现状以及获得的成效,并提出了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审计全覆盖推进较慢、对领导干部权力制约不明显、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评价不到位、监督结果的运用效能较低等问题。从资源配置、权威性、审计评价和成果运用等方面入手,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提高领导干部经济审计权威性、促进评价体系优化和完善、构建审计结果运行机制等措施,促进F区经济审计工作良好开展,助推当地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
李凤雏[10](2020)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实现新时代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制度形态上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搞好经济责任审计 加大权力监督力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搞好经济责任审计 加大权力监督力度(论文提纲范文)
(1)财政分权、政府审计功能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分析及理论基础 |
2.1 财政分权体制相关分析 |
2.1.1 计划经济时期财政体制发展历程 |
2.1.2 改革开放初期财政体制发展历程 |
2.1.3 “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政体制发展历程 |
2.1.4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现状 |
2.2 政府审计功能相关分析 |
2.2.1 政府审计抑制地方债务风险动因分析 |
2.2.2 政府审计功能分类及作用路径分析 |
2.2.3 政府审计抑制地方债务风险实践现状 |
2.3 地方政府债务相关分析 |
2.3.1 地方政府债务的内涵 |
2.3.2 地方政府债务的类别 |
2.3.3 地方政府债务的特征 |
2.4 理论基础 |
2.4.1 财政分权理论 |
2.4.2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2.4.3 免疫系统理论 |
2.4.4 国家治理理论 |
第三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概述及现状分析 |
3.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概述 |
3.1.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内涵 |
3.1.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类别 |
3.2 地方政府债务发展现状及风险成因 |
3.2.1 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历程 |
3.2.2 地方政府债务发展现状 |
3.2.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
4.1 研究假设 |
4.1.1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4.1.2 政府审计功能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4.1.3 财政分权、政府审计功能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3 研究变量设计 |
4.3.1 被解释变量 |
4.3.2 解释变量 |
4.3.3 控制变量 |
4.4 实证模型构建 |
第五章 实证检验结果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相关性分析及多重共线性检验 |
5.3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
5.3.1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回归结果分析 |
5.3.2 政府审计功能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回归结果分析 |
5.3.3 财政分权、政府审计功能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回归结果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4.1 被解释变量指标替换 |
5.4.2 解释变量指标替换 |
5.4.3 债务风险水平分组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地方政府财权 |
6.2.2 完善政府审计制度,保障审计功能发挥 |
6.2.3 改革政府行政体制,强化债务风险管理 |
6.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安徽省城乡规划管理责任审计方法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相关概念解析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思路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4.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1.4.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1.4.3 研究述评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安徽省城乡规划管理责任审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安徽省城乡规划管理责任审计现状概况 |
2.1.1 城乡规划管理责任审计历程 |
2.1.2 城乡规划管理责任审计方法和步骤 |
2.1.3 城乡规划管理责任审计结果分析 |
2.2 安徽省城乡规划管理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
2.2.1 城乡规划管理责任审计准则细则不够完善 |
2.2.2 城乡规划管理责任审计重点内容难以明确 |
2.2.3 城乡规划管理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缺失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乡规划管理责任审计框架建构 |
3.1 理论基础 |
3.1.1 受托责任关系理论 |
3.1.2 国家治理理论 |
3.1.3 免疫系统理论 |
3.2 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特征 |
3.2.1 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使得城乡规划管理具有公共管理属性 |
3.2.2 城乡规划管理具有一般特征和特殊特征 |
3.3 城乡规划管理责任审计框架构建的基本逻辑 |
3.3.1 遵循一般审计的内在逻辑 |
3.3.2 体现专业领域审计的差异性 |
3.4 审计框架结构 |
3.4.1 审计主体 |
3.4.2 审计对象 |
3.4.3 审计原则 |
3.4.4 审计内容 |
3.4.5 审计要点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乡规划管理责任审计技术方法 |
4.1 数据获取方法 |
4.1.1 询问法 |
4.1.2 网络搜索法 |
4.1.3 图像判读法 |
4.1.4 观察法 |
4.1.5 访谈法 |
4.2 工作方法 |
4.2.1 审核法 |
4.2.2 调查法 |
4.2.3 函证法 |
4.3 取证分析方法 |
4.3.1 合规性分析法 |
4.3.2 实施绩效分析 |
4.3.3 综合评价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乡规划管理责任审计路径 |
5.1 审计程序设计 |
5.1.1 审计准备阶段 |
5.1.2 审计实施阶段 |
5.1.3 审计报告阶段 |
5.1.4 审计终结阶段 |
5.2 审计路径选择 |
5.2.1 以国家治理目标政策为向导 |
5.2.2 以规划编制实施情况为主线 |
5.2.3 以审计评价实施绩效为手段 |
5.2.4 以国家公共利益为审计边界 |
5.2.5 公开审计结果落实整改问责 |
5.3 审计结果运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例应用——以安徽省T市党政主要领导城乡规划管理责任审计为例 |
6.1 案例背景 |
6.1.1 T市概况 |
6.1.2 被审计领导干部基本情况 |
6.1.3 城乡规划管理责任审计概况 |
6.2 审计分析 |
6.2.1 合规性分析 |
6.2.2 实施绩效分析 |
6.3 审计结果 |
6.3.1 主要结果 |
6.3.2 审计发现的问题 |
6.3.3 审计调查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1.1 审计方法 |
7.1.2 审计路径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附录 1:安徽省城乡规划管理责任审计合规性分析体系 |
附录 2:审计数据清单 |
附录 3:安徽省领导干部城乡规划实施管控责任离任审计办法 |
附录 4:审计内容核心法规内容摘录 |
附件 5:具体任务分解表 |
(3)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价值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一)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 |
(二)主要研究领域及代表性观点简介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与结构模式 |
一、基本概念阐释 |
(一)权力、政治权力、国家权力、公权力与腐败 |
(二)监督、监督制度、监督体系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 |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成要素认识的不断深化 |
(二)学界对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成要素的探讨 |
(三)梳理与整合:党和国监督体系的“十大要素”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结构模式 |
(一)“多维立体协同”监督结构模式及其结构分析 |
(二)“多维立体协同”结构模式的特点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内容逻辑 |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谁监督” |
(一)党内监督坚守“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不断推进自我革命 |
(二)国家监督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打造廉政为民政府 |
(三)社会监督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构筑人民监督网 |
二、厘清监督主体——“谁来监督” |
(一)厘清党内监督多元主体 |
(二)厘清国家监督多元主体 |
(三)厘清社会监督主体 |
三、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监督谁” |
(一)党内监督对象始终坚持全覆盖和抓“关键少数”相结合 |
(二)国家监督逐步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 |
(三)社会监督对象的统一性和全覆盖 |
四、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重点——“监督什么” |
(一)压实责任,党内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二)强化责任担当,国家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三)依法有序监督,社会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的思想探源 |
一、始终坚守马列主义权力监督思想的理论本源 |
(一)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监督思想内核的坚守 |
(二)对列宁社会主义监督思想的继承 |
二、始终继承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监督思想的精神内核 |
(一)学习借鉴苏联的党政监督模式 |
(二)党政监督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 |
(三)重视党政监督法规建设 |
(四)建立局部政权条件下的行政监察制度体系 |
三、始终秉承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 |
(一)对我国传统法治监察思想的传承 |
(二)对我国传统监察制度体系建设思想的借鉴 |
(三)对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教育的扬弃 |
四、对西方国家权力监督制约思想的借鉴 |
(一)各国应在共同反腐中交流互鉴 |
(二)对资产阶级权力监督思想的批判吸收 |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 |
(一)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制度框架的创立与撤销(1949-1978) |
(二)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恢复发展(1978-2012) |
(三)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体系化创新发展(2012——)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
(二)必须坚持紧扣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和中心任务 |
(三)必须坚持党内监督、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协同发展 |
(四)必须坚持紧紧抓住“关键少数” |
(五)必须坚持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
第五章 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和现实贡献 |
一、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 |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 |
(二)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优势 |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优势 |
(四)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优势 |
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贡献 |
(一)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 |
(二)历史维度——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新超越 |
(三)实践维度——党和国家自我革命的新阶段 |
(四)世界维度——腐败治理的中国经验 |
第六章 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与完善对策 |
一、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 |
(一)党内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协同性有待提升 |
(二) “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仍是党内监督的短板 |
(三)社会监督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
二、健全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完善对策 |
(一)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协同监督机制 |
(二)多管齐下,破解“一把手”监督、同级监督难题 |
(三)固本强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制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政府审计功能、公众网络关注度与地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政府审计的功能 |
1.2.2 关于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基础性研究 |
1.2.3 关于政府审计与地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研究 |
1.2.4 关于公众网络关注度的相关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政府审计功能 |
2.1.2 公众网络关注度 |
2.1.3 地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水平 |
2.2 基础理论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2.2.3 “审计免疫系统”理论 |
2.2.4 信号传递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政府审计功能与地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水平 |
3.1.1 揭示功能与地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水平 |
3.1.2 预防功能与地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水平 |
3.1.3 抵御功能与地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水平 |
3.2 公众网络关注度的调节作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4.2 变量定义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调节变量 |
4.2.4 控制变量 |
4.3 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多元回归分析 |
5.3.1 政府审计功能与地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水平 |
5.3.2 公众网络关注度的调节作用 |
5.4 稳健性检验 |
5.4.1 替换解释变量的衡量方式 |
5.4.2 替换被解释变量的衡量方式 |
5.4.3 增加控制变量 |
5.4.4 再滞后一期进行内生性检验 |
5.4.5 联立方程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和研究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2.1 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的揭示功能、预防功能和抵御功能 |
6.2.2 在审计过程中应注重公众的参与性 |
6.2.3 畅通公众与政府沟通的渠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审计全覆盖 |
1.2.2 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1.2.3 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的开展 |
1.2.4 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过程存在的问题 |
1.2.5 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的建议 |
1.2.6 总体评价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基础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审计全覆盖的概念 |
2.1.2 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概念 |
2.1.3 内部审计资源利用与内部审计成果利用的差异性 |
2.2 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2.2.1 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的必要性 |
2.2.2 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的可行性 |
2.3 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理论基础 |
2.3.1 协同理论 |
2.3.2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
2.3.3 管理耗散结构理论 |
章末小结 |
第3章 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实务框架 |
3.1 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实务框架构建依据 |
3.1.1 法律与政策依据 |
3.1.2 国内现状与实践经验 |
3.2 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实务框架构建原则 |
3.2.1 独立性原则 |
3.2.2 重点性原则 |
3.2.3 目标导向原则 |
3.2.4 效率性原则 |
3.2.5 质量管理原则 |
3.3 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实务框架构建 |
3.3.1 目标设定 |
3.3.2 利用体系 |
3.3.3 流程体系 |
3.3.4 监督方式 |
3.3.5 问责机制 |
章末小结 |
第4章 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案例分析 |
4.1 案例背景 |
4.1.1 L市审计工作概况 |
4.1.2 L市审计局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概况 |
4.1.3 L市审计局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原则 |
4.1.4 XX经济责任审计概况 |
4.2 XX经济责任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工作模式 |
4.2.1 利用体系 |
4.2.2 利用流程 |
4.2.3 监督过程 |
4.2.4 问责情况 |
4.2.5 利用效益评估 |
4.3 XX经济责任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效果 |
4.3.1 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提升内部审计增值价值 |
4.3.2 推动审计全覆盖,延伸审计深度 |
4.3.3 提出针对性建议,促进国有企业高效运营 |
4.4 L市审计局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存在的问题 |
4.4.1 内部审计报送资料不全面 |
4.4.2 内部审计资源评价体系建设不足 |
4.4.3 利用内部审计资源时点滞后 |
4.4.4 审计人员大数据挖掘能力不足 |
4.4.5 检查机制针对性不强 |
4.4.6 问责机制未建立 |
4.5 问题原因分析 |
4.5.1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
4.5.2 审计机关与外部沟通不足 |
4.5.3 未建立持续作用的审计人才库 |
4.5.4 未实现内部审计数据化管理 |
4.5.5 被审计单位未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 |
章末小结 |
第5章 审计全覆盖下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提升策略 |
5.1 完善国家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制度基础 |
5.1.1 建立内部审计成果报送机制 |
5.1.2 加快国有企业总审计师制度推进 |
5.1.3 对接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整改制度 |
5.1.4 建立健全审计人员职称制度 |
5.2 多渠道强化内部审计资源质量管理 |
5.2.1 搭建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大数据协同平台 |
5.2.2 加强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与监督 |
5.2.3 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资源利用决策机制 |
5.2.4 建立内部审计人员工作“培训+考评”机制 |
5.3 全面提升国家审计人员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整合能力 |
5.3.1 开展多种形式的审计人员资源整合能力培训 |
5.3.2 建立审计人员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的监督奖惩体系 |
章末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局限和不足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审计全覆盖”抑制了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审计全覆盖”政策 |
1.3.2 过度投资 |
1.4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研究现状 |
2.1.1 财政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
2.1.2 企业过度投资的动因与治理因素研究 |
2.1.3 政府审计与过度投资关系的研究 |
2.2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1.2 委托代理理论 |
3.1.3 自由现金流假说 |
3.2 假设提出 |
3.2.1 “审计全覆盖”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 |
3.2.2 信息不对称在“审计全覆盖”与企业过度投资中的中介效应 |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4.2 PSM+DID模型 |
4.3 变量定义 |
4.3.1 企业过度投资的衡量 |
4.3.2 中介效应变量的度量 |
4.3.3 控制变量 |
4.4 模型设计 |
4.4.1 主假设检验模型设计 |
4.4.2 中介效应检验模型设计 |
第五章 实证结果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回归结果分析 |
5.3.1 “审计全覆盖”与企业过度投资的回归结果 |
5.3.2 信息透明度作为中介效应的回归结果 |
5.4 进一步研究 |
5.4.1 “审计全覆盖”与外部治理机制的关系 |
5.4.2 存在过度投资倾向企业的政策效果 |
5.5 稳健性检验 |
5.5.1 变量替换法和更换模型 |
5.5.2 平行趋势假设检验 |
5.5.3 安慰剂检验 |
5.5.4 其他因素干扰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以H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绩效审计的研究 |
1.2.2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 |
1.2.3 文献研究总体评价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问题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解决的问题 |
1.4.3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审计 |
2.1.2 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 |
2.1.3 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关系 |
2.1.4 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 |
2.2 基础理论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2.3 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模型 |
2.3.1 标杆对比模型 |
2.3.2 平衡计分卡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H局初步开展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
3.1 H局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初步开展情况 |
3.1.1 H局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政策 |
3.1.2 H局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流程 |
3.1.3 H局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措施 |
3.1.4 H局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取得的成绩 |
3.2 H局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 尚未建立科学的审计理念 |
3.2.2 缺少独立性,影响审计效果 |
3.2.3 缺少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
3.2.4 审计技术相对滞后 |
3.2.5 审计结果应用不足 |
3.2.6 审计人员结构单一,业务素质较低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设计 |
4.1 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组织方式设计 |
4.1.1 确定审计方法 |
4.1.2 梳理审计对象,明确审计内容 |
4.1.3 重点审计与全过程审计相结合 |
4.2 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4+1”指标体系设计 |
4.2.1 审计指标设计原则 |
4.2.2 审计指标设计总体思路 |
4.2.3 平衡计分卡在指标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
4.2.4 审计指标一票否决项 |
4.3 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4+1”指标权重设定 |
4.3.1 审计指标权重设定方法 |
4.3.2 权重设定具体实施步骤 |
4.4 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确定 |
4.4.1 审计指标评分标准 |
4.4.2 审计结果等级转换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H局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4+1”指标实证分析 |
5.1 H局经济责任审计案例 |
5.1.1 被审计人员和单位基本情况 |
5.1.2 审计范围和方法 |
5.1.3 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
5.1.4 审计意见和结果 |
5.2 G案例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过程 |
5.2.1 财务管理维度 |
5.2.2 职能履行维度 |
5.2.3 能力建设维度 |
5.2.4 服务对象维度 |
5.2.5 审计指标一票否决项 |
5.3 G案例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4+1”指标分析 |
5.3.1 财务管理指标分析 |
5.3.2 职能履行指标分析 |
5.3.3 能力建设指标分析 |
5.3.4 服务对象指标分析 |
5.3.5 一票否决项指标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进一步完善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建议 |
6.1 强化科学的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理念 |
6.2 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审计独立性 |
6.3 改善审计方法和技术 |
6.4 加大审计结果应用 |
6.5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
6.6 结论与展望 |
6.6.1 主要结论 |
6.6.2 研究不足之处 |
6.6.3 未来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主要概念界定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基本理论 |
2.2 国家审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
2.3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政策效应 |
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2 研究假设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 主要变量定义及度量 |
4.3 实证模型设计 |
第5章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2 回归结果分析 |
5.3 稳健性检验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秦皇岛市F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概念 |
2.1.1 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
2.1.2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
2.1.3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与客体 |
2.2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
2.2.1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流程 |
2.2.2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点 |
2.2.3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
2.3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依据 |
2.3.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2.3.2 权力监督制约理论 |
2.3.3 免疫系统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F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基本状况分析 |
3.1 F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效 |
3.1.1 出台相关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规范 |
3.1.2 F区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效果 |
3.1.3 F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常见问题提醒函 |
3.2 F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
3.2.1 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推进较慢 |
3.2.2 对领导干部权力制约效果不明显 |
3.2.3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评价不到位 |
3.2.4 监督结果的运用效能较低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F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
4.1 资源配置不均衡 |
4.1.1 制定项目计划不完善 |
4.1.2 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不匹配 |
4.1.3 审计方法单一 |
4.2 审计权威性不高 |
4.2.1 审计问责机制不健全 |
4.2.2 审计的独立性不强 |
4.2.3 经济责任审计不受重视 |
4.3 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 |
4.3.1 评价指标不统一 |
4.3.2 缺乏效益性评价 |
4.4 缺乏有效的成果运用机制 |
4.4.1 部门间未形成监督合力 |
4.4.2 审计结果公开环境不佳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深化F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
5.1 合理优化审计资源配置 |
5.1.1 积极推进审计“两统筹” |
5.1.2 提高审计队伍素质 |
5.1.3 加强与内审和社会审计的交流合作 |
5.1.4 推动大数据与审计业务融合 |
5.2 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权威 |
5.2.1 建立健全问责机制 |
5.2.2 公正行使监督权力 |
5.2.3 明确审计工作定位 |
5.2.4 提高被审计领导干部审计意识 |
5.3 完善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
5.3.1 完善评价标准与方法 |
5.3.2 强化绩效评价 |
5.3.3 参考各方意见进行评价 |
5.4 建立审计结果运用机制 |
5.4.1 探索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
5.4.2 健全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 |
5.4.3 建立审计整改落实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10)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实现新时代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把握新形势,充分认识加强内部审计对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 |
(一)内部审计是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促进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提升组织治理能力 |
(三)促进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提升组织治理效能 |
二、聚焦新目标,准确把握新时代内部审计的任务要求 |
(一)建立健全党领导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机制,将党的领导落实到内部审计工作全过程各环节 |
(二)加强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
(三)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推进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建设 |
(四)推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促进组织完善治理 |
(五)促进组织强化内部风险防控,推动提升风险管控水平 |
(六)积极实现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优势互补,推进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
三、明确新要义,精准把握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
(一)新时代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涵义 |
(二)新时代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
1. 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是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体系作用的倍增器。 |
2. 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是更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助动力。 |
3. 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是更好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 |
(三)新时代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 |
1. 内部审计发展理念尚未契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
2. 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仍待创新优化。 |
3. 较高能力和水平的人力要素供给存在短板。 |
4. 富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制度要素建设还需加力。 |
5. 具有较强应用性的技术要素配备使用不足。 |
四、落实新部署,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 |
(一)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建设,健全和完善内部审计体制机制和制度 |
1. 建立健全党组织直接领导内部审计的体制机制。 |
2. 继续推进建立总审计师制度。 |
3. 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提升审计质量。 |
4.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制度有效执行。 |
(二)卓有成效履行内部审计监督职责 |
1.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
2. 积极推进审计项目与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 |
3. 推动组织战略规划和决策与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协调统一。 |
4. 开展适应组织治理需要的内部控制审计。 |
5. 围绕促进实现组织目标实施风险管理审计。 |
6. 围绕促进组织增加价值深入开展绩效审计。 |
7. 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环境保护责任审计,促进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 |
8. 促进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深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
9. 促进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机制。 |
(三)努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内部审计队伍 |
1. 以学习为引领,提高政治素养和业务胜任能力。 |
2. 以实践为根本,提升履职尽责本领和科学发展水平。 |
3. 以理论为依托,促进研究成果升华和实践效果深化。 |
(四)坚持走科技强审之路,推进内部审计面的覆盖与质的提升有机统一 |
(五)切实做好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工作 |
四、搞好经济责任审计 加大权力监督力度(论文参考文献)
- [1]财政分权、政府审计功能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D]. 曹萌.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安徽省城乡规划管理责任审计方法与路径研究[D]. 奚星伍.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3]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D]. 张玉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政府审计功能、公众网络关注度与地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水平[D]. 郭玉珠.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5]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研究[D]. 郭旭.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6]“审计全覆盖”抑制了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吗?[D]. 王雪娟. 山东大学, 2021(02)
- [7]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以H局为例[D]. 辛胜入.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8]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D]. 陈志方. 山东大学, 2021(02)
- [9]秦皇岛市F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研究[D]. 李疆宇. 燕山大学, 2020(06)
- [10]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实现新时代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J]. 李凤雏. 中国内部审计,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