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给中国家电制造难题

中国加入WTO给中国家电制造难题

一、入世,给中国家电出难题(论文文献综述)

周宏刚[1](2013)在《印度英文主流报纸的中国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形象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印度是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经济体。中印两国的相互认知对于亚洲的繁荣与稳定以及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三家印度英文主流报纸《印度时报》、《印度教徒报》、《印度快报》为研究对象,抽取2003至2011年间与中国相关的4687篇报道。由于印度的官员、受教育阶层以及对外交政策有影响力的人士都讲英语,印度英文媒体对政府的外交决策具有重要的舆论影响力。一般认为,《印度时报》是印度右翼势力的代言人;《印度教徒报》代表左翼政党的利益;《印度快报》对中国保持警惕,但态度较为温和,总体上“中间偏右”。三家报纸的基本上能够代表印度英文媒体对中国的看法。2003年以来,中印关系回暖,经贸交往带动了中印关系的全面发展。虽然中印关系经历了一些挫折,但是两国政府发展友好关系的决心从未动摇,两国全面合作的进程从未中断。反映在舆论界,就是中印关系成为三家报纸持续报道的焦点。9年间三家报纸对中国的报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年的恢复期。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是中印友好关系的新起点。《印度时报》关于中国的报道从2002年的76篇迅速增长到2003年的120篇。三家报纸讨论的是要不要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如何评价瓦杰帕伊对中国的访问。第二阶段,2004年到2006年的稳定发展期。由于中印两国的交往已停滞多年,三家报纸对中国有一些好奇,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快速发展,印度应该在哪些方面学习中国,如何开拓中国市场。与此相应的是,三家报纸对中国的报道数量稳步增长,反映出中印关系欣欣向荣的景象。第三阶段,2007年到2011年的怀疑挫折期。中印贸易不平衡的加剧、边界问题的悬而未决以及地缘竞争的愈演愈烈,这些都成为中印关系的障碍。三家报纸对中国的报道数量持续走高,但是报道倾向开始发生变化,从友好转向猜忌,中国的国家形象开始下滑。本文采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方法,以议题为经,以时间为纬,分析了三家报纸在政治、经济、军事等七大议题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呈现出来的中国形象。《印度时报》采用二元对立的框架,把中国看成竞争者和敌对者,处处担心中国,反映出其自卑的心态。《印度教徒报》采用中印一体的框架,把中国看成友好的邻居,折射出其乐观自信的心态。《印度快报》采用对比的框架,既强调在经济上与中国合作,又在政治军事上高度警惕中国。中国形象受到三家报纸报道框架的制约,通过议题的设置、报道数量的多少、报道角度的选择以及报道手法的运用体现出来。《印度时报》最关注的是经济和社会议题,议题设置是“封闭式”的,焦点效应突出,加上故事化手法的运用,能够增强报道的系统性和说服力,但是容易以偏概全,误导读者。《印度教徒报》对政治和文化议题关注较多,议题设置是“开放式”的,议题分散,报道手法比较客观,但是这些都削弱了报道的力度。《印度快报》注重军事和环境议题的报道,关注宏观议题,对事件的历史和国际背景的介绍较多,报道手法客观、冷静,常常采用对比的视角。《印度快报》对中国的立场表面上比较温和,而实际上关注的都是事关全局利益的战略性议题。本文最后从新闻生产的角度分析了影响报道框架的各种因素,包括国家利益、市场压力、政党政治、职业理念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国际传播中,媒体中的国家形象受国家利益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市场和政党政治的压力。三家报纸中不同的中国形象体现了中印关系的复杂性,也反映出中国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中国形象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自身状况的改善。

张继民[2](2007)在《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决定的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美贸易关系是当今最为重要的双边经贸关系,深入分析影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政治和经济因素,内部和外部的制约机制,把握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战略方向和新的发展趋势,是全面理解中美贸易关系的重要环节,也有助于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对美国的贸易政策。本文使用贸易政策决定的政治经济分析方法,探讨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制定如何受到制度和政治过程的影响,如何服从和服务于美国对华整体战略的需要,如何受到美国国内政治以及利益集团的影响。论文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影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各种因素,对美国贸易政策制定及其对华策略提供一个全景图式的分析,并强调贸易政策制定的政治经济特征,以此为视角展望未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并提出应对之策。论文首先在导论部分介绍选题背景、文献回顾、研究框架和体系、研究内容和结构以及创新点。第二章在系统总结国际贸易政策制定的政治经济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确立了融合经济和政治分析一体、宏观微观双重视角,国际关系-制度与决策主体-利益集团三者统一的政策分析框架,并在借鉴贸易政策分析的国外理论的基础上,使用政府与利益集团的博弈分析模型,说明国家整体利益、利益集团与政策决策过程是如何影响贸易政策的。第三章到第七章是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具体分析。第三章是历史分析,概要介绍中美恢复经贸关系以来的经贸往来以及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历史演进,总结研究对象的特征和政策背景。第四章则介绍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决策过程和决策机制的演变,以美国贸易政策制定的过程为主线,剖析影响贸易政策制定的主要政治力量和贸易政策执行的官僚机构体系,并对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主体冲突(主要是府会冲突)及其特征进行说明,旨在说明“利益集团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是如何通过影响决策主体的行为而对贸易政策发挥影响的;而对于美国贸易政策演变的概括说明则有助于揭示这种影响作用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第五章则从国家战略这一宏观层面上揭示了美国贸易政策的决定性制约因素,强调了美国对华经济利益与非经济利益的权衡与相互影响,揭示了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特征。第六章则采用利益集团分析法,介绍影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制定的利益集团及其影响,分别从总体对华贸易政策和对华贸易政策的具体产业特征说明利益集团对贸易政策的影响作用。第七章则以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政策为例,介绍了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政策的演变、经济后果以及其政治经济特征,并使用经济计量模型验证了影响美国对华技术管制政策各项政治经济因素,如经济总量、贸易关联、两国关系、政治体制、国际因素等的作用,结论是中美的整体关系和经济利益(利益集团)在对华技术出口政策上发挥了重大作用。第八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未来走势作出了基本判断。论文使用了国际贸易政策决定的博弈分析模型,把历史分析、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结合起来,以政治经济学思维为核心,吸收了国际政治学的思维方法,针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决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力图探求影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深层次原因,为分析和预测未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以及我国应对其贸易政策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雷祺[3](2004)在《消费者需求的识别与培育研究》文中认为企业如想在今天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胜,必须首先确定消费者的需求,然后生产出产品或提供服务来满足这些需求。而营销学的本质就是发现需求、满足需求,在发现需求与满足需求之间,发现需求更为重要。但是在新经济时代,消费者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动态化、个性化的发展特点。企业要想准确地把握消费者需求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因此,本文首先就从消费者需求识别入手,介绍一些新方法,帮助企业能有效地发现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对识别出来的需求进行培育和维护,使消费者需求梦想变成现实,从而使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共赢的局面。 发现需求、识别需求固然重要,但培育需求、满足需求才是目的。识别需求是大事化小,培育需求是小事化大。由于外显需求是消费者已经表露出来的对某种产品的购买欲望,因此,外显需求容易被识别。但是,能够满足外显需求的企业太多,因而满足外显需求的企业只能获得一般竞争利润。而潜在需求和未发现需求由于潜藏在消费者内心深处,企业不付出相当的努力就不容易识别,这就造成了哪个企业培育、满足了消费者潜在需求或未发现需求,就能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从而确立竞争优势。因此说,识别消费者需求、培育消费者需求是一项艰巨而又伟大的工程,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林如鹏[4](2004)在《广东报业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研究》文中提出

何文初[5](2003)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的立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对于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因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日益受到重视。我国针对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在立法上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初步建立了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但我国面临的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的严峻形势又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完善立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的问题。本文尝试着针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立法中的不足提出了若干立法建议。文章共分四章:第一章为城市生活垃圾污染概述。本章简要介绍了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的两个主要方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指出了完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立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第二章介绍了若干发达国家的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立法的概况,包括瑞典、日本和德国等,意在取他人之长,补我之短。他们的相关立法各有特色,但又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采用市场或经济手段促进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等等,这些都为我国完善相关立法提供了有益经验。第三章对我国现行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立法的不足进行了初步探讨。不足之处主要有:①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未能成为立法的主要方向。②现行法律规定过于原则,不利于实际操作。③现行法律确立的管理体制不利于走出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工作困境。④法律规定本身不完善。第四章提出相关的立法建议。主要有:①强化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立法,急需制定资源综合利用基本法及其配套法规。②制定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法律的实施细则。③改革现行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管理体制,实现产业化。④完善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法律规定本身,以利于其实施。

马宇[6](2002)在《入世,给中国家电出难题》文中提出 2001年11月10日,中国入世申请在卡塔尔多哈获得审议通过。这天上午,TCL 集团以"我们准备好了吗"为主题召开高层领导会议,邀请我谈谈"入世对 TCL 的可能影响"。我不是研究学术理论的,也不是研究企业管理的,没有资格给企业出谋划策;并且我一直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再聪明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在企业家面前都是愚蠢的,谁都不能告诉企

二、入世,给中国家电出难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给中国家电出难题(论文提纲范文)

(1)印度英文主流报纸的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2 基本统计
    2.1 样本分布
    2.2 报道篇幅
    2.3 稿件来源
    2.4 发稿地点
    2.5 消息来源
3 议题分析
    3.1 政治议题
    3.2 经济议题
    3.3 军事议题
    3.4 文化议题
    3.5 社会议题
    3.6 环境议题
    3.7 科技议题
    小结
4 报道框架与国家形象
    4.1 报道框架与国家形象
    4.2 报道框架的体现
5 新闻生产过程的制约因素分析
    5.1 国家利益
    5.2 市场压力
    5.3 政党政治
    5.4 西方文化
    5.5 职业理念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样本摘要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加会议及课题目录

(2)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决定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研究
        (一) 贸易政策制定的政治经济分析法
        (二) 贸易政策的现实研究
        (三) 现有研究的缺陷与不足
    三、研究主题和方法
    四、结构安排
    五、主要结论、创新与不足
        (一) 主要结论
        (二) 论文的创新
        (三) 论文的缺陷与进一步研究
第二章 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模型
    第一节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文献综述
        一、贸易政策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 传统的贸易政策理论对贸易政策的研究
        (二) 政治学对贸易政策的研究
        (三)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二、实证的贸易政治经济学分析
        (一) 社会利益模型
        (二) 个人利益模型
        三、贸易政策的经验实证研究
        四、对贸易政策相关理论的评述
    第二节 贸易政策制定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
        一、贸易政策制定的理论综合
        二、贸易政策决定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
    第三节 贸易政策的决定:理论分析模型
        一、模型I:社会利益分析法下的最优贸易政策
        (一) 模型假定
        (二) 最优关税的决定
        (三) 结论
        二、模型II:利益集团影响下的贸易政策制定
        (一) 对政府效用函数的修订
        (二) 贸易政策的制定
        (三) 结论
        三、国家整体利益视角下的贸易政策制定
        (一) 国家利益与贸易政策
        (二) 加入非经济利益考虑的贸易政策决定模型
        (三) 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美经贸往来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中美关系与经贸往来
        一、中美关系概述
        (一) 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
        (二) 中美关系的特点
        二、中美贸易关系
        (一) 中美正式建交后贸易关系的发展阶段
        (二) 中美贸易关系的现状与特点
    第二节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和特征
        一、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一) 1949-1972 严重对抗时期
        (二) 1972-1989 年中美恢复接触和关系缓和期
        (三) 冷战后的对华贸易政策
        二、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主要特征
        (一) 经济贸易政策与政治外交政策相互渗透,共同服务于对华的整体战略需要,但90 年代以来贸易政策的独立性日益上升
        (二)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存在比较明显的政治周期性特征
        (三)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总体上的基调是强调双方“互惠与公平”,但实际实施时,由于忽略了双方的差异而难免走向极端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决策机制与贸易政策
    第一节 美国贸易政策的决策过程
        一、对外贸易政策制定的基本流程
        (一) 立法性的贸易政策
        (二) 贸易促进权与国际协定
        二、贸易政策的决策者与权限划分
        (一) 国会
        (二) 行政部门
        (三) 国会与行政体系之间的制衡
        三、贸易政策的主要影响力量
        (一) 利益集团
        (二) 政党
        (三) 新闻媒体与公众舆论
        (四) 智囊机构和独立研究学者
    第二节 美国贸易政策决策体制及历史演变
        一、美国贸易政策决策体制和历史演变
        (一) 1934 年以前国会主导下的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二) “1934 年体制”下的美国自由贸易政策
        (三) 1970 年代以来的体制与政策
        二、现行美国贸易政策体制的特征
        三、美国对外贸易政策演变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美国国会与对华贸易政策
        一、美国国会与贸易政策
        (一) 国会在贸易政策领域中的作用
        (二) 贸易政策的特点
        二、国会的行为主体——议员行为分析
        三、美国国会对华贸易政策特点
        四、中国加入WTO 后国会对华贸易政策的影响
    第四节 总统、行政部门与对华贸易政策
        一、总统与行政部门的行为特征
        (一) 总统自由主义
        (二) 对华贸易的行政部门及其特点
        二、总统与对华贸易政策
    第五节 总统与国会的分歧——以最惠国待遇问题为例
        一、国会与总统就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的冲突
        二、克林顿政府时期在最惠国待遇上的力量消长
        (一) 美国总统的对华工作
        (二) 国会中力量对比的演变与决策
        三、总统与国会在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的博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的国家利益、全球战略与对华贸易政策
    第一节 美国的国家利益与全球战略
        一、美国的国家利益及其构成
        (一) 美国的国家利益
        (二) 国家利益的层次划分
        (三) 经济利益与其他利益之间的关系
        二、美国的全球战略与贸易政策
        (一) 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定位
        (二)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与贸易政策
        三、关于国家利益、全球战略与经济贸易政策的总结
        (一) 美国的国家利益、全球战略与贸易政策
        (二) 国家利益、全球战略与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
    第二节 美国的对华战略与贸易政策
        一、美国的对华战略与贸易政策演变
        (一) 在1949-1972 严重对抗时期,美国执行对华“遏制”战略
        (二) 1972-1989 年中美缓和与合作时期,贸易政策成为对华“合作”和对华“遏制”的工具,中美贸易关系成为政治关系的“显示器”
        (三) 冷战后,对华战略发生变化,贸易政策的独立性上升
        二、国家利益、对华战略对贸易政策的影响和制约
        (一) 美国在华利益结构的变化与中美关系的摇摆
        (二) 对华战略支配对华贸易政策
        (三)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美国在华的经济利益重要性日益明显,对华贸易政策的独立性上升
    第三节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与对华贸易政策
        一、“公平贸易”成为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基调
        二、对华贸易政策的具体变动反映了美国国内经济周期变动、产业政策倾向
        三、多边协定和双边协定构成了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外部约束
        (一) 适用的国际协定
        (二) 国际协定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约束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利益集团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
    第一节 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概述
        一、利益集团概述
        (一) 利益集团的定义
        (二) 利益集团的活动及其对政策的影响渠道
        二、贸易政策、收入分配与利益集团的政策诉求
        (一) 收入分配与利益集团对立
        (二) 利益集团对贸易政策的诉求
    第二节 对华贸易政策上的利益集团对立及其影响
        一、利益集团影响力变化的政治经济根源
        二、在对华贸易政策问题上的利益集团划分
        (一) 中美贸易结构与经济利益集团
        1.从中美两国双边贸易的部门结构看,中国主要出口产 品和部门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目标,美国的相关产业的生产 部门成为推行对华贸易保护政策的主要力量。
        2. 在华具有重大出口利益的美国出口商主张自由贸易以及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是主要的对华友好力量
        (二) 非经济利益集团
        三、利益集团与对华贸易政策立法——以最惠国待遇和永久性正常贸易伙伴地位为例
        (一) 对立的阵营
        (二) 利益集团的行动与影响力对比
        四、利益集团与具体贸易政策
        (一) 利益集团与贸易保护
        (二) 利益集团与出口促进和放松管制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决定的经验实证——以对华技术出口管制为例
    第一节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
        一、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演变
        (一) 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
        (二)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演变
        二、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政策的经济后果
        (一) 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的整体波动明显
        (二) 美国对华出现高技术产品贸易逆差
    第二节 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
        一、国家利益与对华技术出口管制
        二、国会、政府、利益集团与对华出口管制政策
    第三节 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的计量分析
        一、模型的设置
        二、美国对华技术出口影响因素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三、计量检验
        (一) TECH 回归结果
        (二) TECHRATE 的回归结果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对策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一、理论模型结论
        二、美国制定对华贸易政策的特征及分析
    第二节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展望
        一、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基本判断
        二、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展望
    第三节 我国制定对美贸易政策的建议
        一、制定中美贸易政策的总体考虑
        (一) 制定中美贸易政策的战略原则
        (二) 制定中美贸易政策的战略措施
        二、针对不同行为主体的具体政策措施
        (一) 针对美国国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
        (二) 针对美国产业利益集团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后记

(3)消费者需求的识别与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一、 供给型经济时代的结束
        二、 需求型经济时代的来临
        三、 顾客营销成为需求型经济时代的主要营销方式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需求的识别与培育的重新思考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意义和结构框架
        一、 研究的思路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消费者需求的形成
    第一节 消费者需求的相关概念
        一、 消费者需要
        二、 欲望
        三、 消费者需求
        四、 消费动机
    第二节 消费者需求的形成
        一、 消费者需求的形成过程
        二、 消费者需求的结构促进需求形成过程的动态性
        三、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趋势造成需求形成过程的非连续性
    第三节 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
第三章 消费者需求的分类
    第一节 消费者需求一般分类
    第二节 消费者需求的再分类
        一、 消费者需求层次的重新分类
        二、 三类需求之间的关系
        三、 隐藏需求形成的原因
第四章 消费者需求的识别
    第一节 消费者需求的识别方法
        一、 外显需求识别的方法
        二、 隐藏需求识别的方法
        三、 外显需求、隐藏需求均能识别的方法
    第二节 消费者需求的再识别
    第三节 消费者需求识别模型
        一、 消费者需求识别模型的建立
        二、 消费者需求识别模型的分析
第五章 消费者需求的培育
    第一节 消费者需求的培育方法
        一、 激活隐藏需求
        二、 传递新的价值主张
        三、 改变消费者的价值标准
        四、 产品创新,适应消费者变化的需求
        五、 梦想营销,让消费者的隐藏需求触手可及
        六、 超越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给消费者一个欣喜
        七、 积极实施“消费者康复工作”,安抚消费者的心
        八、 建立试探性营销体系,满足隐藏需求
    第二节 消费者需求培育模型
        一、 消费者需求培育模型的建立
        二、 消费者需求培育模型分析
第六章 从海尔的成功看模型的应用
    第一节 海尔成功的案例
    第二节 从识别模型来分析海尔的成功
    第三节 从培育模型来分析海尔的成功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广东报业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新时期广东报业的崛起
    一、 新时期广东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1 报业的恢复和发展时期
        2 报纸大扩版及报业多种经营蓬勃发展阶段
        3 报业的战略性集团竞争阶段
    二、 新时期广东报业发展的四大特点
        1 广告收入急剧增长
        2 率先进入厚报时代
        3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
        4 创新内部管理机制
第二章 广东报业竞争战略分析
    一、 广东报业竞争三境界
        1 同质化竞争
        2 差异化竞争
        3 品牌与战略竞争
    二、 四大报业集团竞争战略分析
        1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党报市场化发展战略打下江山
        2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多品牌战略涅盘重生
        3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动态定位老树发新枝
        4 深圳报业集团:从双峰对峙到强强联合
    三、 广东报业竞争战略基本特征
        1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广东报业制胜的关键
        2 质量品牌战略使广东报业焕发勃勃生机
        3 人本战略构筑广东报业核心竞争力
第三章 广东报业竞争优势研究
    一、 岭南文化的熏陶使广东报业得先行之风
    二、 经济高速增长为广东报业发展培育沃土
    三、 宽松舆论环境使报业具充分的发展空间
    四、 地缘优势为报业提供了对外交流的便利
第四章 广东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广东报业发展的机遇
    二、 广东报业面临的挑战
第五章 广东报业给中国报业的启示
    一、 党报优势与市场竞争
    二、 创新精神与报业竞争
    三、 异地扩张与资源整合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5)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的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 城市生活垃圾污染概述
    (一) 资源浪费
    (二) 环境污染
二、 若干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立法简介
    (一) 瑞典等国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立法概况
    (二) 对完善我国相关立法的启示
三、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立法及其不足
    (一) 立法概况
    (二) 立法的不足
四、 完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立法的几点建议
    (一) 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业的市场化运动作机制
    (二) 强化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立法
    (三) 制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实施细则和各项配套法规
    (四) 完善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相关条文
    (五) 强化监督管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入世,给中国家电出难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度英文主流报纸的中国形象研究[D]. 周宏刚.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0)
  • [2]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决定的因素分析[D]. 张继民.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7(03)
  • [3]消费者需求的识别与培育研究[D]. 雷祺. 广西大学, 2004(04)
  • [4]广东报业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研究[D]. 林如鹏. 复旦大学, 2004(01)
  • [5]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的立法研究[D]. 何文初. 湖南师范大学, 2003(01)
  • [6]入世,给中国家电出难题[J]. 马宇. 大经贸, 2002(01)

标签:;  ;  ;  ;  ;  

中国加入WTO给中国家电制造难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