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技高师企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力学[1](2021)在《基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知识(VPCK)的教师培养改进》文中研究表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知识(VPCK)是学科教学知识(PCK)在职业教育专业门类的具体运用。要求教师既充分掌握学科知识,更要具备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甚至是业师、能师与仁师的化身。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经历了清朝的教师培养+师生配比+实业教员、民国的多元培养+职后培养,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从职教师资到"双师"教师的培养路径。审视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虽然具有政府主导、项目推进、培养创新、实践平台等特点,但也存在着量缺质低、企业缺位、效果待高、院校困境等问题。需要通过政行通力合作、贯通一体培养、明确专业标准、建立课程体系、量足质优保障等措施,以有效提高基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知识(VPCK)的教师教学能力。
刘倩[2](2021)在《专业认证背景下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使职技高师院校做好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本研究调研了8所传统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并分析出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评价理论和专业认证的时代要求,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专业认证背景下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并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12门课程中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证明该方案基本可行,在进一步完善后可以供职技高师院校借鉴使用。本研究构建的专业认证背景下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主要内容是:评价对象为课程;评价目的是考察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教师教学表现和效果、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评价原则是全面系统、客观公正、可操作、可接受及可改进;定性评价主体是学生、同行专家、教师本人,定量评价主体是有关管理人员;评价方法上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与教师教学表现评价相结合、等级评价与写实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整个评价内容分为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教师教学表现评价、写实性评价三个部分。其中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和教师教学表现定性评价结果各按50%权重构成评价等级,写实性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改进课程教学的建议。三个评价部分的内容如下:1、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由各个课程目标所有形式的考核成绩与目标分值的达成度(占80%)和学生对每个课程目标的自感掌握程度(20%)两个部分组成。2、教师教学表现评价由学生问卷评价(20%)、同行专家问卷评价(60%)和教师本人问卷评价(20%)三个部分组成,主要考察教师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大纲执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水平、过程评价、改进教学、学情分析、教书育人等方面的情况。3、写实性评价主要是征询各评价主体对课程教学大纲设计和执行情况的看法和改进建议。专业认证背景下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评价结果分为评价等级结果和写实性评价结果两个部分。其中等级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写实性评价结果是三类评价主体问卷的写实性建议的汇总。评价结果可以作为激励教师、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以及学校制订、修订教学方案的依据。
陈颖[3](2021)在《职技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实施研究 ——基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文中研究表明教师是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没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学校教育。作为专门培养职教教师的职技师院,其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势必会极大程度地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职技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实施是确保提高职业教育新入职教师素养的关键。2019年10月,我国颁布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职技师范专业教育提供了基本依据。那么,职技师院具备不具备《标准》所规定的条件,尤其是职技师范专业的课程方案能否达到《标准》要求,成了需要迫切研究的课题。本研究在深入分析《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内涵及要求的基础上,以三所独立设置的职技师院为样本,通过查阅样本院校汽车服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财务会计教育、园艺等四个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访谈样本院校的专业负责人、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全面了解职技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实施现状,并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各项指标进行比对,探查职技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实施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之策。研究表明,职技师范专业存在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教育类课程开设严重不足、教育类课程内容选择针对性不强且缺乏时代性、课程结构失衡、课程内容有待完善与更新、课程实施存在虚化倾向、课程支持条件不足等问题。本研究在进一步挖掘问题缘由的基础上,从职技师院支持条件、职技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实施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建议。
林素絮,林欣[4](2021)在《职技高师院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基于深化产教融合视角》文中指出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职技高师类院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显得尤为重要。职技高师类院校既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又承担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任务,更加需要以产教融合来提高经管类人才培养质量。但目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实践的教学体系,缺少产教融合信息共享平台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学校应采取相关措施,提高经管类学生的培养质量。本文提出了9点建议。
陈任[5](2019)在《“专升本”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中课程体系实证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培养职教师资的“母机”,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设置、实施则关系到职教师范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形成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为补齐云南职教师资培养“短板”,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势和云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优势,2017年云师大职教学院创新“专升本”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将高职高专多个专业背景的学生编在同一班。目前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正在实施,但各培养环节还在不断探索中,国内外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设置、改进和实施课程体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有鉴于此,在综述已有研究基础上,从中观层面研究“专升本”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中课程体系实施现状以及改进策略。首先,界定相关核心概念,阐述课程体系研究的课程论基础、中职“双师型”教师内涵、本科层次职师资培养中课程体系设置的相关制度要求。其次,介绍了云师大职教学院“专升本”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及创新之处,并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文本分析、学生问卷调查和师生访谈调查,发现当前课程体系中存在以下问题:培养目标和规格与职业院校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存在差距,部分课程目标没有服务于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结构沿袭传统模式,课程之间衔接不太紧密,课程内容需进一步聚焦,专业选修课课程资源有限;课程实施中部分环节难落实,部分教师教育类课程授课中与职业教育教学现实需要结合程度不够,专业实践课实施效果尚有提升空间,终结性评价手段亟需改进;校校、校企合作有待加强,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还需提高。最后,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相关理论提出课程体系改进策略:基于人才培养单位需要制定培养目标,建立包括水平和领域两维度的培养规格,引导师生认知培养目标内涵;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下设置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突出第一、二专业实践教学;在能力本位观指导下实施课程,加大见习实习环节指导力度,灵活选择课程评价方式;加强校校、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
王硕,甄国红[6](2016)在《职教师资“一导双驱”信息管理平台的设计》文中提出依据职教师资"一导双驱"培养培训模式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设计了相应的信息管理平台,以期实现对整个教学体系综合管理、智能调控的目的,更好地为实现以职教科研为引领,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和培训为双驱动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服务。
王硕[7](2014)在《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技术研发成为社会进步源动力的今天,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结构的变革导致对技术职业能级和层次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而决定了应用型人才以及应用型教育层次的不断提升。应用型教育联盟就是在单一教育机构无法满足教育需求的情况下,由教育机构与企业、政府、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公益机构等进行的合作,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多元合作的联合体。知识的共享与传递是联盟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联盟的构成主体的性质各不相同,联盟成员在地域上也具有一定的分散性,这给知识的共享与交流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泛在图书馆可将分布在各地的教育联盟成员的知识系统的组织起来,实现最大范围的知识共享,并促进知识的重组与创新,最大范围、最大自由度的实现智慧教育。本文首先论述了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特点、内涵、模式,分析了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建设的现实基础。通过对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影响因素的分析与应用型教育联盟发展现状对比,提出了促进应用型教育联盟教育目标实现的方法与手段,为应用型教育联盟在知识共享、知识传递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即利用泛在网络建立泛在图书馆,实现泛在知识服务,使知识在联盟内部传递与创新的过程中更便捷,更有效。而泛在图书馆及其知识服务在建设与实践过程中,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诸多困难,应用型教育联盟因其自身特点,可以作为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实践基地,二者的结合可以说是相辅相承,共赢互利的结合。然后分析了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运行机理,提出了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是一个综合系统,由知识服务对象、知识服务提供者、知识服务平台、知识库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内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整个系统的运作体系。在应用型教育联盟下的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可在不同层次间进行,在理想情况下,可以实现知识服务的自进化。在分析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需求、要素、特性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了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包括:一站式泛在知识服务模式,云计算知识服务模式,上下文适配知识服务模式。每一种模式并非完全割裂彼此独立的关系,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更倾向于某一种方向思考的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中会有交叉之处,但这种交叉不是简单的重叠,更不可能等同。在知识服务模式构建的基础上,从服务的角度及从知识组织与设计的角度提出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的建设原则,以期对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相关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最后针对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平台的构建问题进行了实例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平台构建的分析过程,结合吉林省教师教育联盟的实际情况,系统分析并阐述了其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平台的总体构建框架、实现的功能及预期效果,为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平台的构建提供了实践参考。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将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与应用型教育联盟结合起来,寻找二者的交集以及可以相辅相承,取长补短之处。为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研究与实践寻找最适合的基地,为应用型教育联盟培养应用型人才寻求最便捷的出路,实现各方面的共赢互利。2.从服务形式、资源结构、标引等角度,提出了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特征,即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对比传统数字知识服务的创新之处。构建了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模式,为泛在图书馆及应用型教育联盟下的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意见。3.从服务的角度及从知识组织与设计的角度提出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的建设原则,以期对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相关建设实践提供指导性意见。
周晨[8](2013)在《职技高师院校学生激励机制研究与实践 ——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学生激励机制是激发大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激励机制在高校中的育人与成才两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职技高师的办学理念观与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有一定的区别,构建和优化符合职技高师大学生特点的激励机制,将职技高师大学生的个人需求与实现学校培养目标有机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有别于普通高校的职技高师大学生激励机制研究实践,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职技高师大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并挖掘他们的潜能,充分地利用职技高师的资源,提高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效能。本文以激励和激励机制作为切入点,阐述了国内外主要的激励理论并分析激励理论对高校激励活动中给予的启示;并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明晰了职技高师学生激励机制的内涵,通过文献分析、调查访问等方式以奖励和处罚两方面论述了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了职技高师学生激励机制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最后在对职技高师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和成因的研究基础之上,结合激励机制的相关理论,提出了职技高师激励机制的构建要以办学理念为主线,要掌握权变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并从内部激励机制和外部激励机制两个方面对职技高师激励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和策略优化。
余薇[9](2012)在《职技高师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计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凸显了实践教学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建立科学性、开放性的由一个宗旨、三个层次、六个模块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适应会计教学要求,充分体现职教师资学术性、师范性和技术性,实现职技高师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加强实验室建设、打造"双师素质"实践师资,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创新实践考核机制是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
赵莉曼[10](2011)在《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以下简称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是介于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中间地带的一类高校,在培养职业教育师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21世纪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剧,该类院校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这与该类院校的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其中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已成为制约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在职教师资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的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应顺应这一发展潮流,大胆探索、敢于创新,突破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从时代要求和国际竞争的高度来思考和建设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的师资队伍。本文以八所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阐述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接着,指明了该类院校的社会定位、发展原则、培养目标及对师资队伍的要求,进而从总体上对八所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利用对比分析法,通过对发达国家职教师资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与做法的研究,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最后,三(?)多的论述基础上,依据个人的理解较为系统的提出了我国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与对策。
二、职技高师企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职技高师企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知识(VPCK)的教师培养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回顾 |
(一)清朝:教师培养+师生配比+实业教员 |
(二)民国:多元培养+职后培养 |
(三)新中国:从职教师资到“双师”教师 |
1. 院校自培 |
2.“两院”培养 |
3. 师培基地 |
4. 任职资格 |
5. 产教共培 |
6.“双师”培养 |
二、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要素 |
(一)专业标准 |
(二)资格认证 |
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审视 |
(一)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特点 |
1. 政府主导 |
2. 项目推进 |
3. 培养创新 |
4. 实践平台 |
(二)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问题 |
1. 量缺质低 |
2. 企业缺位 |
3. 院校困境 |
三、基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知识的教师培养改进思路 |
(一)政行合力 |
(二)贯通培养 |
(三)专业标准 |
(四)课程体系 |
(2)专业认证背景下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专业认证 |
1.4.2 职技高师院校 |
1.4.3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国内研究综述 |
2.1.1 有关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 |
2.1.2 有关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 |
2.2 国外研究综述 |
2.2.1 关于评价方法方面的研究 |
2.2.2 关于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 |
2.2.3 关于专业认证或OBE理念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 |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3章 我国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情况的调查研究 |
3.1 调查研究实施情况 |
3.1.1 师生问卷调研 |
3.1.2 现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调阅 |
3.2 教师问卷的调查研究结果 |
3.2.1 关于评价频度的调研结果 |
3.2.2 关于评价结果效用的调研结果 |
3.2.3 关于教师对本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看法的调研结果 |
3.2.4 关于专业认证背景下评价主体的调研结果 |
3.2.5 关于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内容的调研结果 |
3.2.6 关于专业认证背景下学生评价内容的调研结果 |
3.2.7 关于专业认证背景下同行专家评价内容的调研结果 |
3.2.8 关于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本人评价内容的调研结果 |
3.3 学生问卷的调查研究结果 |
3.3.1 关于学生参与评价情况的调研结果 |
3.3.2 关于学生在评价时认真程度的调研结果 |
3.3.3 关于学生的评价是否客观真实的调研结果 |
3.3.4 关于学生评价内容的设计是否合理的调研结果 |
3.3.5 关于评价目的的调研结果 |
3.3.6 关于评价重点的调研结果 |
3.3.7 关于评价主体的调研结果 |
3.4 现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调查研究分析结果 |
3.4.1 关于评价对象的分析结果 |
3.4.2 关于评价组织实施部门的分析结果 |
3.4.3 关于评价主体的分析结果 |
3.4.4 关于评价内容的分析结果 |
3.4.5 关于评价方法的分析结果 |
3.4.6 关于评价结果的效用的分析结果 |
3.4.7 关于是否体现专业认证理念的分析结果 |
3.5 我国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总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
3.5.1 总体情况 |
3.5.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章 专业认证背景下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构建 |
4.1 构建新的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必要性 |
4.1.1 引导教师按专业认证要求设计课程教学大纲的需要 |
4.1.2 引导教师按专业认证要求实施教学过程的需要 |
4.1.3 引导教学单位按专业认证要求科学有效评价教师课程教学质量的需要 |
4.2 理论基础 |
4.2.1 目标评价理论 |
4.2.2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 |
4.2.3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 |
4.2.4 发展性评价理论 |
4.3 构建专业认证背景下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 |
4.3.1 评价的目的 |
4.3.2 评价的原则 |
4.3.3 评价的组织实施 |
4.3.4 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 |
4.3.5 评价等级结果计算及写实性评价结果 |
第5章 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实证研究 |
5.1 选择参与实证研究的院校及课程 |
5.2 制订、完善参与实证研究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考核细化表 |
5.3 跟踪督促教师严格按教学大纲和考核细化表实施教学 |
5.4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实证研究过程 |
5.4.1 设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问卷 |
5.4.2 获取实证研究数据 |
5.4.3 实证研究结果 |
5.5 实证研究结果的分析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B 专业认证背景下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实施方案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3)职技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实施研究 ——基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职技师范专业 |
1.3.2 专业认证 |
1.3.3 教育类课程 |
1.3.4 课程设置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析 |
2.1 《职师认证标准》概述 |
2.1.1 《职师认证标准》颁布的意义 |
2.1.2 《职师认证标准》的理念 |
2.1.3 《职师认证标准》研制的基本原则 |
2.1.4 《职师认证标准》的重要任务 |
2.2 《职师认证标准》体系剖析 |
2.2.1 丰富内涵,逐层递进 |
2.2.2 注重创新,以评促强 |
2.2.3 提高条件,追求卓越 |
第三章 职技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实施状况 |
3.1 培养目标情况分析 |
3.2 课程所占比例情况分析 |
3.2.1 总体情况 |
3.2.2 具体情况 |
3.3 课程内容情况分析 |
3.3.1 教育理论类课程 |
3.3.2 教育技能类课程 |
3.3.3 教育实践类课程 |
3.4 课程实施情况分析 |
3.4.1 课程实施的取向 |
3.4.2 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与方法 |
3.4.3 课程实施的效果 |
3.5 课程设置及实施支持条件情况分析 |
3.5.1 软件方面 |
3.5.2 硬件方面 |
第四章 职技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实施所存问题及成因 |
4.1 职技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实施现存问题 |
4.1.1 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
4.1.2 课程结构不够均衡,教育类课程占比较低 |
4.1.3 课程内容有待完善与更新 |
4.1.4 课程实施存在虚化倾向 |
4.1.5 课程设置及实施的支持条件不足 |
4.2 职技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实施问题成因 |
4.2.1 内部因素 |
4.2.2 外部因素 |
第五章 职技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实施优化策略 |
5.1 依据专业标准,确立清晰、合理化的课程目标 |
5.2 加大教育类实践课与选修课所占比重,平衡课程结构 |
5.3 完善教育类课程内容 |
5.4 改进课程实施过程 |
5.4.1 树立以相互调适取向、创生取向为指导思想的实施理念 |
5.4.2 采取灵活多元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
5.4.3 健全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 |
5.5 提升课程设置及实施的支持条件水平 |
5.5.1 软件方面 |
5.5.2 硬件方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4)职技高师院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基于深化产教融合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经管类人才培养定位 |
2 经管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1 重理论轻实践 |
2.2 缺乏实践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安排不够系统 |
2.3 实践教师师资质量和数量有待提高 |
2.4 实验和实训及实习流于形式 |
2.5 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
2.6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强 |
2.7 缺少产教融合信息共享平台 |
3 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
3.1 坚持互惠共赢原则,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
3.2 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
3.3 系统设置实践课程 |
3.4 校企合作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
3.5 校企合作设置实岗实训 |
3.6 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
3.7“引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 |
3.8 开办高校工厂 |
3.9 搭建高效的产教融合信息共享平台 |
(5)“专升本”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中课程体系实证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一、关于国外职教师资培养中课程体系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国内职教师资培养中课程体系的相关研究 |
三、已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专升本”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中课程体系理论建构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职教师资培养 |
二、“专升本”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 |
三、课程 |
四、课程体系 |
第二节 相关理论与课程设置制度的研究 |
一、课程体系实证研究的课程论基础 |
二、中职“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理论研究 |
三、本科层次中职师资培养中课程体系设置的相关制度要求 |
第三节 本研究的框架建构与阐述 |
一、相关理论与政策制度研究在本文中的运用 |
二、本研究的框架建构与阐述 |
第三章 “专升本”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中课程体系实证研究 |
第一节 云师大职教学院及其“专升本”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 |
一、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
二、云师大职教学院“专升本”双专业职教师资班 |
三、云师大职教学院“专升本”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创新 |
第二节 云师大职教学院“专升本”双专业培养中课程体系现状调查 |
一、文本分析 |
二、学生问卷调查 |
三、师生访谈 |
第三节 培养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
一、培养目标特色不鲜明,各门课程没有形成“合力” |
二、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存在差距,部分课程内容不聚焦 |
三、课程实施各环节衔接不紧密,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 |
四、校校、校企合作有待加强,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还需提高 |
第四章 云师大“专升本”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中课程体系改进策略 |
第一节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人才培养规格 |
一、在了解实际情况基础上明确培养目标 |
二、建立系统全面有侧重的人才培养规格 |
三、多途径使师生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内涵 |
第二节 改革现有课程设置,灵活选择课程内容 |
一、树立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 |
二、依据培养规格改革课程设置 |
三、协调课程中理、实学时分配 |
四、注重课程内容选择的实用性 |
第三节 关注课程实施过程,采取多元评价手段 |
一、能力本位观指导下实施课程 |
二、加强对见习实习环节的指导 |
三、因“课”制宜开展终结性评价 |
第四节 加强校校、校企合作,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
一、加强校校、校企合作 |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 |
第五章 结语 |
一、研究取得的成果 |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B:师生访谈提纲 |
教师访谈提纲 |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C:师生访谈记录 |
教师访谈记录 |
学生访谈记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职教师资“一导双驱”信息管理平台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职教师资“一导双驱”培养培训模式 |
(一)职教师资“一导双驱”培养培训模式内涵 |
(二)基于“校-企-校”联盟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一体化方案设计 |
(三)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二、职教师资“一导双驱”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
(一)业务需求分析 |
(二)用户类别分析 |
(三)管理流程分析 |
三、职教师资“一导双驱”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一)平台功能设计 |
1. 平台基础支撑系统。 |
2. 数据库管理系统。 |
3. 用户及权限管理系统。 |
4. 学籍管理系统。 |
5. 院校管理系统。 |
6. 企业管理系统。 |
7. 项目管理系统。 |
8. 资源管理系统。 |
9. 课程及成绩管理系统。 |
1 0. 统计分析系统。 |
1 1. 导航及其他服务系统。 |
(二)平台架构设计 |
四、结语 |
(7)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联盟 |
1.1.2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教育联盟 |
1.1.3 应用型教育联盟对泛在知识服务的呼唤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泛在图书馆研究现状 |
1.3.2 教育联盟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应用型教育联盟与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文献综述 |
2.1 教育联盟与应用型教育联盟 |
2.1.1 教育联盟理念的提出 |
2.1.2 应用型教育联盟 |
2.1.3 应用型教育联盟的知识构造 |
2.1.4 应用型教育联盟对泛在知识服务的需求 |
2.2 泛在图书馆的研究与建设 |
2.2.1 泛在图书馆的概念辨析 |
2.2.2 国内外泛在图书馆实践探索 |
2.2.3 泛在图书馆的特征分析 |
2.3 知识服务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的研究综述 |
2.3.2 国内的研究综述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 |
3.1 理论基础 |
3.1.1 交易成本与资源依赖理论 |
3.1.2 强弱联结与资源共享理论 |
3.1.3 交流互动与知识创新理论 |
3.1.4 知识构建理论 |
3.2 关键技术 |
3.2.1 云计算 |
3.2.2 物联网 |
3.2.3 网络适配与上下文感知技术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应用型教育联盟与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融合 |
4.1 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 |
4.1.1 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特点 |
4.1.2 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特性 |
4.1.3 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 |
4.1.4 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与智慧学习 |
4.1.5 开展泛在图书馆及其知识服务建设的现实基础 |
4.2 影响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因素分析 |
4.2.1 影响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社会因素 |
4.2.2 影响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经济因素 |
4.2.3 影响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技术因素 |
4.2.4 影响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现实因素 |
4.3 应用型教育联盟在发展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优势 |
4.3.1 从社会因素角度 |
4.3.2 从经济因素角度 |
4.3.3 从技术因素角度 |
4.3.4 从现实基础角度 |
4.4 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对发展教育联盟的作用 |
4.5 应用教育联盟下的泛在图书馆与图书馆联盟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运行机理 |
5.1 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目标 |
5.2 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系统构成 |
5.2.1 知识服务对象 |
5.2.2 知识服务提供者 |
5.2.3 知识服务平台 |
5.2.4 知识库 |
5.3 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在层次 |
5.3.1 联盟成员机构对用户层次 |
5.3.2 用户与用户层次 |
5.3.3 成员机构与成员机构层次 |
5.4 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的动态循环 |
5.5 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的进化 |
5.5.1 知识资源的进化 |
5.5.2 知识载体的进化 |
5.5.3 知识服务的进化 |
5.5.4 泛在信息人的进化 |
5.6 本章小节 |
第6章 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 |
6.1 应用型教育联盟下的泛在图书馆知识需求分析 |
6.1.1 教育机构知识需求分析 |
6.1.2 企业知识需求分析 |
6.1.3 行政组织需求分析 |
6.1.4 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需求分析 |
6.2 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要素 |
6.3 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特性 |
6.4 应用型教育联盟下的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构建 |
6.4.1 一站式泛在知识服务模式 |
6.4.2 云计算知识服务模式 |
6.4.3 上下文适配知识服务模式 |
6.5 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设计原则 |
6.5.1 泛在知识服务原则 |
6.5.2 泛在知识组织与设计原则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吉林省教师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应用 |
7.1 吉林省教师教育联盟概述 |
7.1.1 吉林省教师教育联盟建立的意义 |
7.1.2 吉林省教师教育联盟的基本特征 |
7.1.3 吉林省教师教育联盟的运行与管理 |
7.2 吉林省教师教育联盟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需求分析 |
7.2.1 职技高师的泛在知识需求 |
7.2.2 企业的泛在知识需求 |
7.2.3 职业学校的泛在知识需求 |
7.3 吉林省教师教育联盟泛在图书馆建立的实现基础 |
7.3.1 服务对象现实基础 |
7.3.2 图书馆现实基础 |
7.3.3 吉林省教师教育联盟技术基础 |
7.4 吉林省教师教育联盟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构建 |
7.4.1 吉林省教师教育联盟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选择与架构 |
7.4.2 借阅服务设计 |
7.4.3 数字知识服务平台设计 |
7.4.4 参考咨询服务设计 |
7.4.5 知识服务权限设计 |
7.4.6 个性化服务设计 |
7.4.7 统计分析服务设计 |
7.5 吉林省教师教育联盟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实践 |
7.5.1 实践原则 |
7.5.2 实践步骤 |
7.5.3 初步成效 |
7.5.4 存在困难 |
7.5.5 努力方向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8)职技高师院校学生激励机制研究与实践 ——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激励与激励机制的相关理论 |
2.1 激励的含义、过程和基础 |
2.1.1 激励的含义 |
2.1.2 激励过程 |
2.1.3 激励的基础 |
2.2 国外主要的经典激励理论及其对大学生激励的启示 |
2.2.1 内容型激励理论 |
2.2.2 过程型激励理论 |
2.2.3 行为主义型激励理论 |
2.2.4 综合型激励理论 |
2.3 国内激励理论和对大学生激励的启示 |
2.3.1 同步激励理论 |
2.3.2 C 型激励理论 |
2.3.3 全面激励理论 |
第三章 职技高师院校学生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 |
3.1 大学生激励机制内涵 |
3.1.1 激励机制的含义 |
3.1.2 大学生激励机制的内涵 |
3.2 职技高师学生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 |
3.2.1 职技高师学生奖励激励机制 |
3.2.2 职技高师学生处罚激励机制 |
3.3 职技高师学生激励机制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职技高师大学生激励机制优化的对策与实践 |
4.1 以办学理念贯通机制始终,培养职技高师特色人才 |
4.2 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变化,坚持激励的权变性与灵活性 |
4.3 内部激励机制优化的对策与实践 |
4.3.1 综合素质测评及奖学金的优化 |
4.3.2 处罚激励机制的优化 |
4.4 外部激励机制优化的对策与实践 |
4.4.1 加强校园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
4.4.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塑造校园灵魂 |
4.4.3 加强就业指导教育与服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职技高师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职技高师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
(一)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适应会计专业教学要求的重要举措 |
(二)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是实现职教师资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 |
二、职技高师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
(一)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宗旨 |
1. 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会计核算全过程, 并通 |
2. 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 加深对学习目的的理 |
3. 加强学生创新意识, 使学生在会计专业实践 |
(二) 实践教学体系的三个层次 |
1. 基础技能层次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
2. 专业技能层次是培养以吸引、激发学生的求 |
3. 综合训练层次是以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和科 |
(三)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六大模块 |
1. 课程实践模块。 |
2. 专业综合实训模块。 |
3. 师范技能训练模块。 |
4. 毕业实习模块。 |
5. 专业社会实践模块。 |
6. 科研训练模块。 |
三、职技高师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
(一) 加强实践实训教学条件建设 |
(二) 打造“双师素质”实践师资队伍 |
(三) 深化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 |
1. 改革实验教学手段, 应依据会计专业特点, |
2. 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在基础会计实验部份可 |
(四) 创新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
1. 创新学生实践学习质量评价制度。 |
2. 创新教师实践教学工作评价制度。 |
(10)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处 |
第2章 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依据 |
2.1 双因素理论 |
2.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2.3 亚当斯公平理论 |
2.4 绩效管理理论 |
第3章 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的定位、发展原则、培养目标及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
3.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比较 |
3.1.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
3.1.2 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概念 |
3.1.3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比较 |
3.2 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的发展概况 |
3.3 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的定位与发展原则 |
3.4 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
3.5 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
第4章 独立设置职技高师类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
4.1 独立设置职技高师类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1 专任教师数量不足 |
4.1.2 学历结构不合理,高学历教师的比重达不到要求 |
4.1.3 职务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少 |
4.1.4 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低下 |
4.1.5 引进人才不能较好的发挥作用 |
4.1.6 兼职教师短缺 |
4.2 原因分析 |
4.2.1 师资数量不足的成因 |
4.2.2 教师学历结构不合理的成因 |
4.2.3 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的成因 |
4.2.4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低下的成因 |
4.2.5 引进人才不能较好发挥作用的成因 |
4.2.6 兼职教师短缺的成因 |
4.2.7 其他因素分析 |
第5章 发达国家与地区职教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
5.1 国外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状况 |
5.1.1 国外职教师资队伍的从教资格要求 |
5.1.2 国外职教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培训 |
5.1.3 国外职教师资队伍的职称管理和工作评估 |
5.2 我国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从中得到的启示 |
5.2.1 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 |
5.2.2 制定合理的教师职前培养与培训模式 |
5.2.3 修订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
5.2.4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
第6章 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与对策 |
6.1 实行教师资格认证与准入制度 |
6.2 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与学缘结构 |
6.3 完善师资队伍的培训机制 |
6.3.1 注重激励机制,转变教师培训观念,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 |
6.3.2 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渠道 |
6.3.3 积极推进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质量 |
6.4 注重人才资源开发,留住并用好人才 |
6.4.1 要树立人才资源开发的理念 |
6.4.2 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 |
6.4.3 完善政策,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 |
6.5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
6.5.1 建立"导师"制度,发挥教师之间的传、帮、带作用 |
6.5.2 利用自身的实训中心、培训基地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
6.5.3 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提高教师实践技能 |
6.5.4 健全兼职教师聘用机制,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 |
6.5.5 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
6.6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形成事业合力 |
6.7 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八所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基本情况 |
四、职技高师企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知识(VPCK)的教师培养改进[J]. 王力学.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3)
- [2]专业认证背景下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研究[D]. 刘倩.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3]职技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实施研究 ——基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D]. 陈颖.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4]职技高师院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基于深化产教融合视角[J]. 林素絮,林欣.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1(01)
- [5]“专升本”双专业职教师资培养中课程体系实证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为例[D]. 陈任.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职教师资“一导双驱”信息管理平台的设计[J]. 王硕,甄国红.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6(05)
- [7]应用型教育联盟下泛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D]. 王硕. 吉林大学, 2014(03)
- [8]职技高师院校学生激励机制研究与实践 ——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D]. 周晨. 天津大学, 2013(01)
- [9]职技高师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余薇. 职教论坛, 2012(30)
- [10]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 赵莉曼. 南昌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