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P电源典型设计

DSP电源典型设计

一、DSP电源的典型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李祎[1](2021)在《基于DSP的速变参数处理装置的研制》文中认为对遥测速变参数的测量是确定飞行器飞行环境条件的重要依据。据统计,遥测速变参数只占到全部参数种类的10%,但从总体参数的数据量来看,速变参数一般会占到80%,由此可见速变参数数据量之庞大。本文针对其在遥测带宽受限的情况下如何传输更多有效信息这一问题,研制了基于DSP的速变参数处理装置。该装置可以根据功能要求,将采集的振动、冲击或者噪声三类速变参数进行实时时频转换数据处理,从而增强回传信息的有效性,降低回传信息的数据量。本文首先从系统方案设计上进行把握。根据功能需求,设计了基于DSP和FPGA双处理器协同处理架构的硬件总体方案,同时对双处理器的选型、装置内部数据传输接口以及对外通讯接口的选择进行分析,并对其内部逻辑和系统工作流程的设计进行说明。其次,对系统硬件设计进行详细阐述,包括系统电源模块、TMS320C6747最小系统、模拟量采集接口、EMIFA内部数据传输接口、CAN FD对外通讯接口以及装置的小型化设计等。再次,对速变参数数据处理算法的DSP程序开发和内部通讯的可靠性设计等关键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即分别针对振动、冲击、噪声三类速变参数,对功率谱密度(PSD)算法、冲击响应谱(SRS)算法以及三分之一倍频程声压级谱(SPL)算法在CCS5.3软件中进行开发;从软、硬件传输协议和数据传输可靠性等方面对DSP与FPGA间的接口控制、失联处理以及内部FIFO的仲裁管理做了详细说明。最后,对DSP内部逻辑设计和DSP程序的在线加载方案设计进行简要说明,通过模块化设计方式实现了速变参数处理装置的分时复用功能以及DSP程序的在线维护。搭建测试环境,通过对相同数据源的速变参数处理装置数据处理结果与Matlab软件计算结果在Origin软件中进行拟合对比,证明速变参数处理装置的数据处理正确性。

李岩[2](2021)在《基于快响应用的宇航数字DC/DC变换器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卫星电源系统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整机系统,其中DC/DC(DC全称为direct current,代表直流电)变换器是星载电源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模块。由于恶劣的太空环境,现阶段的DC/DC变换器主要通过集成IC进行模拟控制,可靠性高、性能稳定。但是随着软件定义卫星的发展与变革,因其灵活的功能结构,导致以模拟控制为主的星载DC/DC变换器难以胜任,与软件定义卫星相配套的星载开关电源必将走向数字化控制的道路。主体设计主要分为硬件电路部分与数字控制平台两个模块。硬件电路部分主要包括主功率拓扑电路、保护电路、浪涌抑制电路等,其中主功率拓扑电路采用的是正激式拓扑电路,功率变压器采用的是平面型变压器,相较于传统的罐型、EE型、RM型等磁芯的变压器,散热性能更好,可靠性更高;数字控制平台设计了一种以DSP+FPGA为核心的组合架构控制平台。DSP作为主控制器采用TMS320F28335芯片,其主要功能是进行控制算法的运算,通过调控PWM信号控制功率开关管,根据不同占空比实现整机的可调控宽范围输出;而FPGA作为接口控制器采用的是XC6SLX16芯片,其通过并行通信的方式与DSP进行高速数据通信,其主要通过外部通信负载的指令对DSP进行实时调控,以此达到可变输出电压的目的,同时也通过对DSP的调控降低开关电源的静态损耗、电磁干扰等。最后通过对原理样机的整机测试与功能验证,实现了DC/DC开关电源的可调宽范围输出,以及DSP与FPGA的快速数据通信等功能。本课题以DSP+FPGA为数字控制平台,以单端正激式拓扑电路为基础完成了快响应用的星载DC/DC变换器设计与原理样机搭建,对未来软件定卫星的配套DC/DC变换器的研制提供了基础。

陈彦强[3](2021)在《“DSP+MCU”双核控制的多波形GMAW焊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波形控制技术的向前发展,出现了运用于实际焊接场合的许多波形,其中脉冲、双脉冲的波形最为常见,随着焊机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广义的双脉冲波形也随之出现,所以本课题在国内外焊机研究的基础上,以“DSP+MCU”双核为控制核心,设计了基于等速送丝方式下采用调节占空比来稳定弧长的“多波形”GMAW焊机,设计的“多波形”GMAW焊机在一台焊机上能够输出多种波形,主要能够输出直流、脉冲、双脉冲波形,从而使焊机适应多种材料的焊接。本文首先确定了主电路结构,完成了一些器件的参数计算与主电路仿真。主电路包括输入整流滤波电路、软开关全桥逆变电路、降压电路、输出整流滤波电路等,主要计算了滤波电容、功率开关器件、变压器磁芯、输出整流器件、输出整流滤波电容的参数。其次,本文给“DSP+MCU”控制系统设计了相应的软件及硬件。硬件电路主要包括DSP最小系统及其扩展电路、信号采集与调理电路、脉宽调制信号产生电路、IGBT驱动电路设计、MCU最小系统、人机交互系统设计、送气及送丝电路等部分。DSP芯片选择TI公司产品TMS320F2812,其片上资源丰富,主频高达150MHz,可以满足基本焊机要求,但是为了焊接电源运行稳定,提高焊接电源性能,选择单片机STC89C58RD+与TMS320F2812构成双核控制系统,DSP主要负责焊机的程序控制、算法实现等,单片机负责人机界面交互数据等。同时根据脉冲焊的特点,对脉冲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PI算法,并比较了单PI控制与双PI控制下,单脉冲波形的特点。再次,根据控制系统对设计的数字闭环控制系统,只取电流环推导了设计的GMAW焊接电源的传递函数,根据得到传递函数分析与改善控制系统,进而对焊机进行优化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后对本文设计的GMAW焊机进行了调试。对焊机的调试主要包括控制系统的测试、空载电压测试、焊机外特性测试、焊接工艺测试等过程。工艺测试主要进行了碳钢、不锈钢和铝合金的表面堆焊试验,并用焊接参数采集系统采得焊接电流及电压波形。从焊接实验过程及波形看,电流及弧长稳定,飞溅小,焊接过程稳定,实现了脉冲等的波形的输出,焊机满足设计目标。

李鑫维[4](2020)在《5G移动通信基站基带处理板卡数字硬件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即5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简称5G,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5G的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5G技术相比目前4G(4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技术,其峰值速率将增长数十倍,同时将端到端的延时从4G时代的十几毫秒缩短至5G时代的几毫秒以内。正是因为有了超强的通讯和带宽能力,当前仍然停留于构想阶段的车联网、物联网、智慧城市、无人机网络等概念将在5G网络的应用中变为现实。本硬件设计和实现的研究主体为5G移动通信基站中的基带处理板卡。自5G移动通信的特点来看,对于基站而言,业务数据处理能力和传输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基站中的BBU(Building Base band Unite)是处理基带业务数据的核心,核心中承担该功能的即为本设计与实现的基带处理板卡。该板卡需要功能强大的芯片以支撑庞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需要具备高速链路传输避免出现较大延时,需要良好的逻辑控制保证正常运行,同时兼顾降低成本以便满足板卡的可量产性。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所示:(1)完成板卡需求梳理以及制定板卡硬件设计方案。为了满足可支持3个100MHz 64TR小区能力,基带板卡需要1片FPGA协同处理下行数据,需要2片MPSOC和2片FPGA协同处理上行数据。在此FPGA选取XILINX公司的VU7P芯片,MPSOC选取XILINX公司的ZU15EG芯片,板卡对外光接口选取100Gbps数据率光模块连接,逻辑控制选用CPLD实现。(2)完成板卡硬件电路原理图设计以及PCB设计。硬件电路设计需要基于仿真,尤其是整板的DDR4存储单元和100Gbps光口电路layout设计。(3)完成板卡逻辑控制代码实现。基于CPLD芯片,使用Diamond工具,采用VHDL语言实现功能。(4)完成板卡回板调试测试工作、系统集成测试工作、可靠性验证工作。本设计完成的硬件板卡满足数据处理能力强、传输数据快的需求,系统高可靠性运行正常。为后续的5G基站升级提供基础与借鉴。

刘磊[5](2020)在《用于气体放电的多路组合开关电源研究》文中认为电弧等离子体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以产生电弧等离子体的放电电源及起弧电源为研究对象,针对国内外现用放电电源存在谐波大、动态性能不佳、起弧较难等缺陷,结合近年来新材料和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在开关电源中的应用现状,研制成功可组合、总输出功率为200k W的直流开关型放电电源系统。基于现有放电电源的不足和7通道电弧等离子体源对气体放电电源的特性要求,设计放电电源系统由7路独立的开关电源子系统组成,每个独立的子电源单元包括:开关型主放电电源及高频起弧电源,变换主电路均采用AC-DC-AC-DC型结构。文中首先对主放电电源主电路所有元器件进行了计算和选型。其次出于对电弧负载的负阻特性和放电电源需要良好的陡降特性以及逆变环节控制可数字化等多方面考虑,控制系统以DSP2812数字处理芯片为核心,对移相PWM控制原理及产生方法、驱动电路、保护电路以及数字PID实现系统的恒流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设计。进而对高频起弧电源的工作原理及涉及的高电压技术、倍压整流单元进行了分析,结合实际工况设计了控制系统。最后对研究和设计结果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研究,样机投入实际工程领域使用。实验结果与实际使用效果均表明,本论文研究和设计的7路可组合主放电电源和起弧电源系统,不但可以每个分电源独立运行,而且还可以n个(n=17)组合运行,具有起弧方便、放电过程中放电电流稳定,电源工作可靠、保护灵敏、放电获得的电弧等离子体稳定、无抖动闪烁、且可长时间不间断运行,完全可满足核物理研究的需求。充分证明了论文研究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和运行可靠性。

张宗超[6](2020)在《基于同步时钟电能质量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生活条件的发展,一些非线性负荷和分布式电源大量的接入配电网系统中,造成了潮流的双向流动,对电能的污染增加,严重时超过了的允许限度。电能质量的好坏会影响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优质的电能有利于确保电网和电气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有利于提高产品生产的质量,有利于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为了能够系统地分析和研究电能质量,提高电能质量,找出导致电能质量所存在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必然需要对电能质量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目前电能质量检测系统的数据采集大多数是局部单点测量,测量的结果只反映局部系统运行状态,但是测量的数据没有统一的时间标记和联系,缺乏准确性。对不同地点的电网信号采样时提出基于GPS同步采样的方法,实现对异地电能质量参数的同步测量与分析,系统实时的掌握全网的运行状态。为了实现不同地点的同步采样,提出了基于GPS的同步采样方法。利用GPS高精度的秒脉冲信号(Pulse Per Second,PPS)启动主控芯片外部中断,触发不同地点的采样装置,对三相电压电流信号进行同步采样。同时ADC转换器将采样得到的模拟数据进行数字信号转换,再把这些数据打上记录世界时钟的标签实现设备的同步采样和测量。在整个同步采样过程中,先把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得到电压、电流有效值,然后利用傅里叶变换得到了电压、电流的相位,准确的获得电压、电流矢量。对于电能质量检测装置的设计实现,先从电能质量参数的检测算法上进行了说明。介绍了主要稳态电能指标的检测方法,其中闪变检测采用的是现有的IEC平方闪变检测方法。对于谐波检测来说,由于FFT的计算效率较高,在嵌入式系统DSP中能够方便的实现,所以在FFT算法上提出了基于4项莱夫-文森特窗(Rife-Vincent,RV)窗的多谱线插值FFT改进算法。推算出谐波的频率、幅值和相位的计算表达式,通过曲线拟合函数推出了既简单又实用的插值修正表达式。然后对弱信号以及复杂的谐波信号进行相应的仿真计算,并同几个典型的加余弦窗函数FFT算法对比,发现4项RV(Ⅰ)窗函数FFT算法在计算谐波参数时的准确性较好,可以很好的抑制非整周期采样造成的长范围泄露问题,而多谱线插值FFT改进算法可以有效的对短范围泄漏进行修正。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设计了电能质量检测装置。该系统在基于GPS时钟信号同步采样和各电能质量测量算法的基础上设计出了ADC+DSP+MCU的硬件构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部分根据模块化的思想进行了设计,并对测量结果和误差的来源进行了分析。

赵校朋[7](2020)在《基于DSP与FPGA的传声器阵列采集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传声器阵列采集系统是声成像的基础,是噪声控制、故障诊断、低噪声设备研制等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应用。受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委托要求,本文研究设计了一款基于DSP与FPGA的传声器阵列采集系统。本文首先对传声器阵列采集技术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分析对比了几种重要的成像算法,对其应用场合、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采用了波束形成算法作为本设计的核心算法,并进行了相应的仿真分析。针对委托方提出的具体需求进行分析,采用低噪声MEMS麦克风传感器组成阵列,对外界声音信号进行采集;采用高精度ADC芯片ADI7768对64路音频信号进行同步采样与转换;采用低成本、高速FPGA芯片EP4CE10F17C7N设计相应的数据接口对转换后的大量数据进行接收与缓存;采用高性能、低功耗DSP芯片TMS320C6678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读取与成像处理;采用快速以太网PHY控制器88E1111实现数据的实时上传,以保证大流量数据的无阻塞传输。根据设计要求对硬件系统进行分析,并完成主要器件选型。根据分析以及选型结果进行了硬件系统的设计,包括原理图以及PCB图的绘制。并根据所绘制原理图,进行了程序部分的设计。本文对常见的波束形成算法进行了 MATLAB仿真,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并选择LCMV算法进行改进。本文还分析了 FIR数字滤波器和按时间抽选的基2 FFT快速傅里叶变换,并进行了 MATLAB仿真,以验证其性能。通过MATLAB仿真证明,数字滤波器、快速傅里叶变换以及波束形成算法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

霍肖楠[8](2020)在《电动汽车自主紧急制动系统控制器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愈发严峻。自主紧急制动控制系统可以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对潜在的行车追尾事故进行有效识别,及时自动触发制动系统,避免事故发生,有利于保障乘车人员的生命安全。本文将围绕车辆紧急制动控制器进行研究,利用传感器采集的信息对行车工况进行判别,当危险工况来临时,控制器将代替驾驶员触发制动系统,在车轮防抱死制动控制的作用下获取最短制动距离,最终起到行车避撞的效果或者减小碰撞伤害。首先,使用飞思卡尔DSP进行控制器的应用开发。硬件部分以MC56F8346数字信号处理器为核心,设计DSP的最小系统电路,根据使用需求,设计了DSP与雷达传感器传输信号的CAN通信电路、DSP与PC之间信号传输的SCI通信电路、采集制动踏板位置信号的A/D信号调理电路、采集车轮转速的信号调理电路、以及制动系统电磁阀驱动电路等,在Altium Designer软件中绘制相关电路,制作完整的控制器电路原理图与PCB图;软件部分在Code Warrior 8.0中对所需模块应用程序进行开发,包括A/D信号采集程序、Capture捕获程序、SCI串行通信程序、CAN通信程序以及PWM控制信号输出程序等。使控制器具有相关的信号输入与输出的基本功能。其次,围绕自主紧急制动对相关控制策略与算法进行研究。通过安全距离模型设定自主制动触发条件,当车辆危险系数达到设定的阈值时,制动系统将自动触发;基于权重类比的思想利用典型路面的附着特性曲线对未知路面的附着特性进行识别,有助于对制动控制系统中的参数进行设定。为了在制动过程中防止车轮抱死,利用模糊控制算法对车轮制动力矩进行控制,使滑移率稳定在最佳值附近。最后,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分别放在Simulink与d SPACE环境下进行仿真。改变自车与前车之间的相对速度关系,观察两车行驶过程中的运动状态。仿真结果表明,本文自主紧急制动系统可以在多种工况下实现自车紧急制动防碰撞的功能,在车辆安全辅助驾驶方面具有应用价值。

牛晓燕[9](2020)在《复合电源混合动力汽车能量优化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混合动力汽车兼顾纯电动汽车节能和环保的特点,又继承了传统燃油汽车续驶里程长的优点,是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之有效的方案之一。本文以某并联混合动力汽车为研发背景,构建了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模型,研究了基于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粒子滤波(particle filter,PF)的蓄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估计方法,设计了基于小波分解的复合电源功率分流控制策略,提出了整车能量管理转矩分配控制策略并进行了仿真验证。研发了基于TMS320F2812主控芯片的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控制器,提出了利用遗传算法对模糊规则进行优化的电机转速控制策略并进行了半实物仿真验证。依据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性能要求,进行了发动机、电机及储能部件的匹配计算及选型,建立了并联混合动力汽车的仿真模型,包括发动机模型、驱动电机模型、储能部件模型、传动系模型以及整车行驶动力学模型等,设计了由动力蓄电池、超级电容和DC-DC功率转换器构成混合动力汽车复合电源系统。为监测蓄电池的SOC,设计了带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法对蓄电池Thevenin等效电路模型中的未知参数进行了参数辨识,在考虑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充放电倍数、温度和循环次数等参数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PF的实时蓄电池SOC估计算法。为进一步精确估计SOC,提出了基于PSO算法优化的PF估计蓄电池SOC方法,有效解决了SOC实时估计过程中滤波噪声不确定的问题,实现了蓄电池实时SOC状态的精确估计。为提升整车的性能和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设计了复合电源系统的功率分流控制策略。分别设计了基于逻辑门限值滤波的功率分流控制策略和以信号级联与重构为基础的基于小波变换的功率分流控制策略,实现对蓄电池和超级电容需求功率的分流控制。使用ADVISOR软件仿真对分流策略进行了验证,所设计的功率分流策略可以有效降低蓄电池的需求功率,有利于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在复合电源功率分流控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发动机作为主动力源,电机补充发动机转矩为核心的电机辅助控制策略;设计了基于发动机最佳转矩曲线的T-S模糊转矩分配控制器,保证发动机尽量工作于高效区并维持蓄电池充放电平衡;提出了基于PSO优化的模糊转矩分配控制策略并与小波功率分流策略构成了整车联合控制策略,优化后的联合控制策略进一步提升了发动机工作效率。以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F2812作为主控芯片,完成了混合动力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开发,经电池管理系统测试和电机调速测试,验证了电子控制系统有效性。为快速响应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和电机的能量分配控制策略,建立了无刷直流电机(brushless DC motor,BLDCM)的数学模型,设计了BLDCM模糊转速控制器,并使用遗传优化算法对模糊规则进行了优化,利用d SPACE快速原型实验平台进行了模糊规则优化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设计的转速控制器转速跟随性能显着提升。

刘春江[10](2020)在《基于国产芯片的列车数字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速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铁路机车拥有量快速增长。列车数字控制系统是动车组和地铁车辆电力牵引系统的核心控制部件,负责牵引变流器和列车其他电气执行部件的控制任务,并具备通信、监测、故障保护等重要功能。但其目前的国产化程度较低,且多采用国外芯片进行设计和研制,容易受到国外企业在产品供应和技术支持上的限制,带来“卡脖子”风险。本文通过深度调研国产芯片目前的设计、研制、生产、测试和应用情况,确定了列车数字控制系统的国产化替代方案技术路线,在研究了系统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国产化芯片的列车数字控制系统硬件电路方案,并对其功能进行了测试验证。本文首先对列车数字控制系统所需芯片的国产化情况进行了深度调研。共考察和评估了26所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产品,实地考察了5所科研院所和企业。根据调研结果,目前国产化芯片的门类丰富,领域覆盖广泛,列车数字控制系统所需要的DSP、FPGA、存储器、通信芯片、总线驱动等主要芯片,在性能和可靠性上能满足使用需求。通过调研,确定了国产化芯片替代的可行性。为了确定系统设计方案和国产芯片选型,本文对列车数字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并将其归纳为系统的核心控制与运算、系统程序与运行数据存储、模拟与数字量处理和网络通信四个方面。针对每一方面的功能,提出了具体的性能指标,确定了方案设计的硬件基础。在核心控制与运算方面,国产DSP和FPGA的性能、芯片规模、硬件资源、外设接口和可靠性已经能够替换进口芯片;存储方面,国产存储器芯片的种类、容量和读写速度已经能够媲美进口存储器;国产AD、DA等芯片的精度和通道数能够满足系统的功能需求;数据通信方面,国产通信芯片的种类也非常丰富,其产品能够满足轨道列车主流通信方式的需求。结合系统的功能分析,确定了国产芯片的选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采用国产芯片的列车数字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方案,详述了每个模块所选用的芯片特性,以及电路的工作原理、工作模式、电路连接、器件的参数计算等,按照模块化的方式给出了各部分的电路设计方案。在基于国产芯片设计的硬件电路的基础上,测试和验证了系统的部分功能,确定了被验证方案设计的可行性。本文共包含图63幅,表7个,参考文献55篇。

二、DSP电源的典型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SP电源的典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SP的速变参数处理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外发展研究动态
        1.2.2 我国遥测数据处理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安排
2 系统方案设计
    2.1 功能需求分析
    2.2 硬件方案的分析与设计
        2.2.1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2.2.2 关键器件选型
        2.2.3 DSP与FPGA数据通讯接口的选择
        2.2.4 对外通讯接口的选择
    2.3 FPGA和 DSP内部逻辑设计
    2.4 算法分析
    2.5 总体工作流程设计
    2.6 本章小节
3 硬件设计与分析
    3.1 系统电源设计与分析
        3.1.1 需求分析
        3.1.2 方案设计
        3.1.3 电路设计及上电时序控制
    3.2 DSP最小系统设计
        3.2.1 时钟与倍频设计
        3.2.2 复位设计
        3.2.3 JTAG在线调试接口设计
        3.2.4 BOOT模式配置
    3.3 硬件接口设计
        3.3.1 采集接口电路设计
        3.3.2 EMIFA接口电路设计
        3.3.3 CAN FD接口设计与分析
    3.4 小型化设计
        3.4.1 刚柔线路板设计
        3.4.2 结构小型化设计
        3.4.3 结构干涉检验
    3.5 本章小节
4 关键技术研究及DSP内部逻辑设计
    4.1 振动信号处理
        4.1.1 功率谱密度算法实现过程
        4.1.2 功率谱密度算法验证
        4.1.3 功率谱密度算法程序设计
    4.2 冲击信号处理
        4.2.1 冲击响应谱SRS算法实现过程
        4.2.2 MATLAB算法验证
    4.3 噪声信号处理
        4.3.1 声压级谱密度算法实现过程
        4.3.2 MATLAB算法验证
        4.3.3 声压级谱算法程序设计
    4.4 DSP与 FPGA通讯设计
        4.4.1 硬件传输协议设计
        4.4.2 数据传输协议设计
        4.4.3 通讯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4.5 DSP内部逻辑设计
    4.6 DSP程序在线加载设计
        4.6.1 C6747自举引导流程
        4.6.2 在线升级程序流程设计
    4.7 本章小节
5 测试与验证
    5.1 测试环境搭建
    5.2 系统电源上电时序验证
    5.3 数据处理结果验证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快响应用的宇航数字DC/DC变换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星载DC/DC变换器发展概述
    1.3 数字电源的发展概述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卫星电源技术
    2.1 卫星电源系统概述
    2.2 常见的星载供电电源
        2.2.1 星外能源
        2.2.2 星上能源
    2.3 常见的星载电源控制器
    2.4 常见的星载电源变换器
        2.4.1 BUCK型拓扑电路
        2.4.2 BOOST型拓扑电路
        2.4.3 单端反激式拓扑电路
        2.4.4 单端正激式拓扑电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字控制平台设计
    3.1 数字控制平台整体架构设计方案
        3.1.1 方案对比与选型
        3.1.2 整体结构设计
    3.2 控制器选型
        3.2.1 主控制器选型
        3.2.2 接口控制器选型
    3.3 控制算法设计
        3.3.1 PID控制算法
        3.3.2 模糊控制技术
        3.3.3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3.3.4 软件控制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硬件电路设计
    4.1 主功率拓扑电路选型
    4.2 硬件电路各模块设计
        4.2.1 输入保护电路设计
        4.2.2 输入浪涌抑制电路设计
        4.2.3 输入滤波器设计
        4.2.4 关键元器件的装配工艺要求
        4.2.5 关键元器件选型
    4.3 主功率变压器设计
        4.3.1 高频变压器工作原理
        4.3.2 功率变压器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快响时序仿真测试与功能验证
    5.1 双处理器高速并行通信方案
        5.1.1 通信设计方案
        5.1.2 快响时序仿真测试
    5.2 原理样机功能验证
        5.2.1 原理样机结构设计
        5.2.2 原理样机功能验证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DSP+MCU”双核控制的多波形GMAW焊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数字化焊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单脉冲及双脉冲研究现状
        1.3.1 单脉冲焊研究现状
        1.3.2 双脉冲焊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章 主电路设计分析及仿真
    2.1 焊机总体设计与分析
    2.2 电磁兼容设计
    2.3 输入整流滤波电路设计
        2.3.1 三相整流器件选择
        2.3.2 滤波电容选择
    2.4 逆变电路设计
        2.4.1 逆变电路拓扑结构选择
        2.4.2 逆变电路开关器件选择
        2.4.3 逆变电路工作方式
    2.5 中频变压器设计
    2.6 输出整流滤波电路设计
    2.7 基于Simulink的主电路仿真
        2.7.1 主电路的Simulink仿真模型
        2.7.2 主电路的传递函数建立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主控制电路设计
        3.1.1 DSP最小系统
        3.1.2 反馈信号采集与调理电路
        3.1.3 A/D校正电路
        3.1.4 D/A转换电路
        3.1.5 焊机保护电路
        3.1.6 通信电路
    3.2 控制面板模块电路设计
        3.2.1 面板功能设计
        3.2.2 参数预置及显示电路
    3.3 送丝送气电路设计
    3.4 脉宽调制电路设计
    3.5 驱动电路设计
    3.6 CAN总线、RS485 通信电路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控制芯片开发环境
    4.2 DSP主程序
    4.3 MCU参数预置与显示程序
    4.4 MCU与 DSP通信协议
    4.5 单脉冲及双脉冲波形的实现方法
        4.5.1 恒流外特性的实现
        4.5.2 波形实现
    4.6 ADC转换程序设计
    4.7 PI控制算法选取
        4.7.1 增量式PI控制算法
        4.7.2 变速积分PI控制算法
        4.7.3 脉冲及双脉冲的双PI控制程序设计
        4.7.4 双PI控制器参数整定
        4.7.5 控制周期设计
    4.8 控制系统传递函数推导
        4.8.1 弧焊逆变电源控制系统框图构建
        4.8.2 PWM部分的传递函数推导
        4.8.3 电流反馈环节传递函数推导
        4.8.4 弧焊逆变电源传递函数分析
    4.9 脉冲及双脉冲弧长调节
        4.9.1 单脉冲及双脉冲弧长调节方式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焊机调试及分析
    5.1 控制系统测试
        5.1.1 参数设置与显示界面测试
        5.1.2 驱动信号产生与隔离放大电路测试
        5.1.3 控制环节的模拟测试
    5.2 整机调试
        5.2.1 空载电压测试
        5.2.2 静负载测试
        5.2.3 送丝速度测试
        5.2.4 焊接电源动特性测试
        5.2.5 焊接工艺测试
    5.3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5G移动通信基站基带处理板卡数字硬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进展
        1.2.1 基带处理单元发展历史
        1.2.2 处理器发展历史
        1.2.3 内存发展历史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带处理板卡硬件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2.1 5G移动通信基站子系统硬件架构与需求分析
    2.2 BBU单元系统需求分析
    2.3 基带处理板卡硬件需求分析
        2.3.1 基带处理板卡硬件架构
        2.3.2 基带处理板卡硬件需求梳理
    2.4 基带处理板卡硬件方案设计
        2.4.1 基带处理板卡主芯片选型
        2.4.1.1 XILINX UltraScale+ FPGA介绍
        2.4.1.2 AURORA协议介绍
        2.4.1.3 FPGA芯片选型
        2.4.1.4 ARM芯片选型
        2.4.1.5 PCIe交换芯片与CPLD芯片选型
        2.4.2 基带处理板卡硬件方案以及框图
    2.5 基带处理板卡可靠性要求
    2.6 小结
第3章 硬件电路原理图设计
    3.1 VU7P外围接口电路设计
    3.2 ZU15EG外围接口电路设计
        3.2.1 ZU15E GPS侧接口电路设计
        3.2.2 ZU15EG PL侧接口电路设计
    3.3 PCIe交换小系统电路设计
    3.4 CPLD小系统电路设计
    3.5 时钟小系统电路设计
        3.5.1 时钟需求
        3.5.2 时钟小系统电路设计
        3.5.2.1 25M时钟域电路设计
        3.5.2.2 100M和33.333M时钟域电路设计
        3.5.2.3 61.44M时钟域电路设计
    3.6 电源小系统电路设计
        3.6.1 电源需求
        3.6.1.1 数字功耗评估
        3.6.1.2 电源网络拓扑
        3.6.2 电源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3.6.2.1 开关电源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3.6.2.2 LDO电源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3.6.2.3 模块电源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3.7 调试接口电路设计
    3.8 小结
第4章 硬件PCB设计与可靠性设计
    4.1 硬件PCB设计
        4.1.1 PCB板材选择
        4.1.1.1 板材的选择
        4.1.1.2 铜箔的选择
        4.1.1.3 半固化片的选择
        4.1.1.4 板材可靠性
        4.1.2 PCB布局叠层设计
        4.1.2.1 板卡PCB布局设计
        4.1.2.2 PCB叠层设计
        4.1.3 PCB布线设计
        4.1.3.1 布线规则设置
        4.1.3.2 仿真指导布线
        4.1.3.3 layout设计
    4.2 可靠性设计
        4.2.1 板卡散热设计
        4.2.2 板卡可靠性设计
    4.3 小结
第5章 功能测试与验证
    5.1 板卡硬件测试
        5.1.1 电源测试
        5.1.2 时钟测试
        5.1.3 启动测试
        5.1.4 接口测试
    5.2 CPLD编程和功能测试
    5.3 硬件可靠性验证
        5.3.1 单板可靠性测试
        5.3.2 整机可靠性测试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用于气体放电的多路组合开关电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1.2.1 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
        1.2.2 等离子体的应用
    1.3 国内外放电电源的研究现状
        1.3.1 气体放电电源
        1.3.2 国内外放电电源的研究现状
    1.4 放电电源的发展趋势
    1.5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系统放电原理及构成
    2.1 系统设计理念
    2.2 主功率电路与起弧电路的电气连接
    2.3 系统电磁性兼容性设计
        2.3.1 电磁兼容性预测和分析
        2.3.2 电磁兼容设计薄弱环节定位
        2.3.3 降低电磁干扰设计
第三章 开关型主放电电源的设计与分析
    3.1 气体放电电源研究难点及解决办法
    3.2 主电路设计的技术指标要求
    3.3 主电路设计
        3.3.1 高频逆变电路的原理分析
        3.3.2 主电路软启动设计
    3.4 主电路元器件参数计算与选型
        3.4.1 工频整流二极管参数计算与选型
        3.4.2 低通滤波电容的选择
        3.4.3 高频变压器的设计
        3.4.4 功率开关管IGBT选型及吸收电路的设计
        3.4.5 高频整流二极管的设计
        3.4.6 输出滤波电路的设计
        3.4.7 进线RC吸收电路的设计
第四章 高频起弧电源的设计与分析
    4.1 高频起弧电源设计技术指标
    4.2 高电压技术
    4.3 高频起弧电源的设计
    4.4 高频起弧电源控制电路的设计
    4.5 高频起弧电源驱动隔离电路的设计
第五章 主放电电源控制系统的设计
    5.1 控制系统的功能
    5.2 控制系统的结构
        5.2.1 TMS320F2812 芯片的介绍
        5.2.2 JTAG接口电路及抗干扰电路
    5.3 移相PWM信号的产生原理
    5.4 IGBT驱动电路的设计
    5.5 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5.5.1 输入给定电路
        5.5.2 直流采样信号调理电路
        5.5.3 系统故障检测和保护电路
    5.6 恒流特性调节
第六章 设计结果验证与结论分析
    6.1 系统整机介绍
    6.2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6.3 高频起弧电源测试
        6.3.1 驱动脉冲测试
        6.3.2 引弧测试
    6.4 开关型主放电电源测试
        6.4.1 控制波形测试
        6.4.2 驱动波形测试
    6.5 系统测试
        6.5.1 系统的功能测试
        6.5.2 系统的性能测试
        6.5.3 系统实验时遇到的问题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所做的工作
    7.2 结论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6)基于同步时钟电能质量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电能质量的定义及各指标
        1.2.1 电压偏差
        1.2.2 频率偏差
        1.2.3 三相不平衡
        1.2.4 电压波动与闪变
        1.2.5 谐波
    1.3 基于同步时钟电能质量检测的优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GPS同步时钟同步测量技术
    2.1 基于GPS时钟信号同步采样介绍
        2.1.1 GPS的授时原理
        2.1.2 基于GPS时钟同步采样
    2.2 电压矢量的测量
        2.2.1 电压有效值的计算
        2.2.2 电压矢量的计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能质量的检测方法
    3.1 电压偏差检测
    3.2 频率偏差检测
    3.3 三相不平衡度检测
    3.4 电压波动与闪变的检测
    3.5 谐波检测方法
        3.5.1 莱夫-文森特窗
        3.5.2 多谱线插值算法
        3.5.3 基于莱夫-文森特窗多谱线插值FFT算法
        3.5.4 谐波仿真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同步时钟电能质量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4.1 系统的设计要求及组成
        4.1.1 系统设计要求
        4.1.2 系统的组成及整体框图
    4.2 模拟信号采集变换模块
        4.2.1 模拟信号调理电路
        4.2.2 模数转换电路
    4.3 数字信号处理模块
        4.3.1 SRAM和 FLASH外部存储电路
        4.3.2 DSP的数据传输
    4.4 数据管理模块
        4.4.1 数据传输模块的设计
        4.4.2 LCD液晶数据显示模块
        4.4.3 数据的存储模块
        4.4.4 GPS同步时钟模块
    4.5 电源模块
    4.6 系统硬件平台展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同步时钟电能质量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5.1 软件开发平台和设计原则
        5.1.1 CCS4.12软件开发平台
        5.1.2 软件设计原则
    5.2 主程序设计
    5.3 数据的采集处理模块
    5.4 SPI双向通信传输
    5.5 数据管理模块软件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电能质量检测装置性能分析和误差分析
    6.1 电能质量检测装置性能分析
    6.2 电能质量检测装置误差分析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基于DSP与FPGA的传声器阵列采集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
2 声音信号分析及定位算法简介
    2.1 声音信号分析
    2.2 声源定位原理简介
    2.3 定位原理比较
    2.4 传声器阵列对声源定位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常见波束形成算法研究
    3.1 常规可控波束形成法
    3.2 最小方差无失真响应波束形成器
    3.3 线性约束最小方差波束形成器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硬件设计
    4.1 系统主要器件选型及整体硬件电路设计
    4.2 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4.3 信号采集与调理电路设计
    4.4 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4.5 通信电路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软件设计
    5.1 系统主程序设计
    5.2 FPGA程序设计
    5.3 DSP程序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实验与分析
    6.1 实验结果与分析
    6.2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电动汽车自主紧急制动系统控制器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自主紧急制动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与建模
    2.1 自主紧急制动系统方案设计
        2.1.1 自主紧急制动系统功能分析
        2.1.2 系统方案设计
    2.2 安全距离模型的建立
        2.2.1 车载传感器测速测距原理
        2.2.2 几种常见的安全距离模型
        2.2.3 直线道路行驶下的安全距离模型
    2.3 车辆制动数学模型的建立
        2.3.1 车辆与车轮动力学模型
        2.3.2 滑移率模型
        2.3.3 路面附着系数模型
        2.3.4 制动器制动力矩模型
        2.3.5 电磁阀压力控制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主紧急制动系统控制器开发
    3.1 DSP主控芯片的选型及简介
    3.2 DSP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3.2.1 DSP最小系统设计
        3.2.2 异步串行通信电路设计
        3.2.3 CAN总线通信电路设计
        3.2.4 踏板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2.5 转速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2.6 电磁阀驱动电路设计
        3.2.7 光耦隔离电路设计
        3.2.8 DSP控制器整体电路原理图与PCB制作
    3.3 DSP控制器应用程序开发
        3.3.1 A/D踏板位置信号采集程序设计
        3.3.2 车轮转速信号采集程序设计
        3.3.3 PWM控制信号输出程序设计
        3.3.4 CAN总线通讯程序设计
        3.3.5 SCI串行通讯程序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主紧急制动控制策略与方法研究
    4.1 车辆紧急制动系统触发条件
        4.1.1 汽车安全距离判定模型需满足的基本要求
        4.1.2 基于安全距离模型的制动触发控制策略
    4.2 路面附着特性识别方法
        4.2.1 路面附着特性识别的意义
        4.2.2 参考路面的选择
        4.2.3 未知路面的附着系数估算方法
        4.2.4 识别结果可靠性分析
    4.3 基于滑移率的防抱死模糊控制器设计
        4.3.1 ABS概述与工作原理
        4.3.2 ABS模糊控制器设计
        4.3.3 紧急制动防抱死控制器仿真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主紧急制动系统避撞性能验证
    5.1 自主紧急制动避撞系统模型建立
    5.2 常规工况下避撞性能仿真验证
        5.2.1 前后两车同速行驶
        5.2.2 前方车辆静止
        5.2.3 两车相对车速逐渐增大
    5.3 基于d SPACE的自主紧急制动避撞性能验证
        5.3.1 d SPACE半实物仿真器简介
        5.3.2 d SPACE仿真平台搭建
        5.3.3 d SPACE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车辆自主紧急制动控制器电路原理图
附录2 车辆自主紧急制动控制器PCB图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复合电源混合动力汽车能量优化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合动力汽车的分类
        1.2.2 混合动力汽车国内外发展现状
        1.2.3 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
        1.2.4 电池SOC估算
        1.2.5 混合动力复合电源控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建模
    2.1 发动机模型
    2.2 车辆行驶动力学模型
    2.3 驱动电机模型
    2.4 储能部件模型
        2.4.1 蓄电池模型
        2.4.2 DC-DC功率转换器设计
        2.4.3 超级电容模型
    2.5 传动系模型
        2.5.1 变速器模型
        2.5.2 主减速器模型
    2.6 整车模型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改进粒子滤波算法的蓄电池SOC估计
    3.1 蓄电池建模及参数辨识
        3.1.1 蓄电池等效电路模型选型
        3.1.2 OCV-SOC曲线获取
        3.1.3 电池模型参数辨识
    3.2 基于粒子滤波算法的SOC估计
        3.2.1 基本粒子滤波算法原理
        3.2.2 基于PF算法的SOC估计
    3.3 基于PSO-PF的 SOC估计
        3.3.1 基本PSO算法原理
        3.3.2 PSO优化PF算法
    3.4 仿真验证
        3.4.1 恒定电流放电SOC估计测试
        3.4.2 动态电流放电SOC估计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电源功率分流控制策略
    4.1 小波变换基本理论
    4.2 复合电源工作模式及功率需求
        4.2.1 复合电源工作模式分析
        4.2.2 复合电源功率需求分析
    4.3 基于逻辑门限值的功率分流控制策略
        4.3.1 逻辑门限值滤波功率分流控制策略
        4.3.2 逻辑门限值功率分流控制策略验证
    4.4 基于小波变换的功率分流控制策略
        4.4.1 小波变换功率分流控制策略
        4.4.2 小波变换功率分流控制策略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转矩分配控制策略
    5.1 整车工作状态分析
    5.2 电机辅助转矩分配控制器
    5.3 基于T-S模型的模糊转矩分配控制器
        5.3.1 T-S模糊推理模型
        5.3.2 基于发动机效率的T-S模糊转矩分配器
    5.4 基于PSO的模糊转矩分配控制器优化设计
    5.5 转矩分配控制策略验证
        5.5.1 逻辑门限值功率分流策略下的转矩分配策略验证
        5.5.2 小波功率分流策略下的转矩分配策略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电子控制系统设计及硬件在环仿真
    6.1 电子控制系统设计
        6.1.1 电机转速检测电路
        6.1.2 电机控制驱动电路
        6.1.3 复合电源控制电路
        6.1.4 控制信号输入电路
        6.1.5 电流检测电路
        6.1.6 保护电路
        6.1.7 电子控制系统PCB设计
        6.1.8 电子控制系统实验验证
    6.2 BLDCM数学模型的建立
    6.3 基于GA-Fuzzy的 BLDCM控制策略
        6.3.1 BLDCM转速模糊控制器设计
        6.3.2 GA-Fuzzy转速模糊控制器设计
        6.3.3 BLDCM转速模糊控制器仿真验证
    6.4 GA-Fuzzy转速控制策略的快速控制原型仿真实验
        6.4.1 实验方案设计
        6.4.2 快速控制原型仿真模型
        6.4.3 电机转速快速控制原型实验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国产芯片的列车数字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列车数字控制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数字控制系统芯片的国内外市场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2 数字控制系统核心芯片的国产化情况分析
    2.1 国产化替代技术路线研究
    2.2 国产芯片的设计与研制情况
        2.2.1 国产数字信号处理器
        2.2.2 国产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
        2.2.3 国产存储器芯片
        2.2.4 其他国产芯片
    2.3 本章小结
3 列车数字控制系统方案设计与国产芯片选型
    3.1 系统功能分析与方案设计
        3.1.1 核心控制和计算
        3.1.2 系统程序与列车运行故障数据存储
        3.1.3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处理
        3.1.4 网络通信
    3.2 国产芯片性能参数分析与选型
    3.3 本章小结
4 列车数字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总体架构及方案设计
    4.2 电路原理图设计
        4.2.1 DSP系统设计
        4.2.2 FPGA系统设计
        4.2.3 DSP与 FPGA通信接口设计
        4.2.4 存储器电路设计
        4.2.5 通信接口设计
    4.3 PCB电路板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功能测试与验证
    5.1 CAN总线通信功能测试
        5.1.1 CAN总线协议
        5.1.2 CAN总线通信测试
    5.2 4G LTE通信功能测试
        5.2.1 4G LTE软件设计
        5.2.2 通信功能测试
    5.3 导航定位功能测试
        5.3.1 软件设计
        5.3.2 定位功能测试
    5.4 DSP与 FPGA通信仿真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DSP电源的典型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SP的速变参数处理装置的研制[D]. 李祎. 中北大学, 2021(09)
  • [2]基于快响应用的宇航数字DC/DC变换器设计[D]. 李岩.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2021(06)
  • [3]“DSP+MCU”双核控制的多波形GMAW焊机研究[D]. 陈彦强.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4]5G移动通信基站基带处理板卡数字硬件设计与实现[D]. 李鑫维.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2020(04)
  • [5]用于气体放电的多路组合开关电源研究[D]. 刘磊.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6]基于同步时钟电能质量检测技术研究[D]. 张宗超.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7]基于DSP与FPGA的传声器阵列采集系统研究与设计[D]. 赵校朋.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8]电动汽车自主紧急制动系统控制器开发[D]. 霍肖楠.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9]复合电源混合动力汽车能量优化控制策略研究[D]. 牛晓燕.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10]基于国产芯片的列车数字控制系统设计[D]. 刘春江.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DSP电源典型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