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57例

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57例

一、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57例(论文文献综述)

周诗丰[1](2020)在《Wiltse入路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Wiltse入路与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疗效及术后的影像学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北人民医院自2015年4月到2018年5月收治的57例单节段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椎弓根螺钉植入方式分为Wiltse入路组(27例)例和经皮入路组(30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透视次数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术后至取内固定前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Cobb角度;通过三维CT对植入的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进行评估(采用Mobbs-Raley评价法分为4级:未穿透,小于2mm,大于2mm无并发症,大于2mm合并并发症)。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的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SNK法检验,计数资料(性别、年龄、骨折AO分型及骨折节段)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5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3.42±2.75)。Wiltse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3.40±7.83 min,术中出血量110.91±29.28 ml,切口长度8.64±3.28 cm,术中透视次数10.89± 3.02次,平均住院时间8.94±1.75 d;经皮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1.40±9.23 min,术中出血量50.73±15.67 ml,切口长度6.54±2.32 cm,术中透视次数15.72±5.69次,平均住院时间6.43±1.21 d。与Wiltse入路组比较,经皮入路组手术切口较小,术中出血较少,住院时间较短,但手术时间较长,术中X线透视次数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与经皮入路组的患者术后1周的VAS评分(2.93±0.42及1.68±0.43)和ODI评分(20.04±4.67 及 16.27±2.21)较术前(VAS 评分 5.16±0.98 及 4.73±0.82;ODI评分46.78±2.81及47.23±2.53)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入路组术后1周的VAS评分及ODI评分较Wiltse入路组改善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3月及12月的VAS评分分别为“0.95±0.48”及“0.55± 0.49”,术后 3 月及 12 月的 ODI评分分别为“5.87±2.0”和“2.48±0.98”;而经皮入路组术后3月及12月的VAS评分分别为“0.63±0.44”及“0.30 ±0.48”,术后 3 月及 12 月的 ODI 评分分别为“4.94±1.69”及“2.19±0.88”。Wiltse入路组和经皮入路组术后3月及12月的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后1周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1周、3月、12月及取内固定后1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25.67 ± 3.53 mm、24.53±2.56 mm、24.41±2.38 mm 及 24.23±2.08 mm”,经皮入路组的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26.23±3.24 mm、25.28±2.37 mm、24.92±2.15 mm 及 24.64 ±2.03 mm”;Wiltse入路组术后1周、3月、12月及取内固定后1月的后凸cobb角分别为“12.64±4.84°、13.77±3.89°、15.26±4.24°及 15.46±4.09°”,经皮入路组的术后后凸 cobb 角则分别为“13.62±4.87°、14.72±4.75°、14.82±3.16°及 15.23±5.50°”;两组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度较术前均显着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共植入108枚椎弓根螺钉,其中T10:10 枚、T11:8 枚、T12:34 枚、L1:20 枚、L2:24 枚、L3:12 枚。经皮入路组共植入120枚椎弓根螺钉,其中T10:14枚、T11:10枚、T12:40枚、L1:20枚、L2:26枚、L3:10枚。术后三维CT发现Wiltse入路组中2枚椎弓根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壁,3枚穿破椎弓根内侧壁,2枚穿破椎弓根上壁,0枚穿破椎弓根下壁,总体不良椎弓根螺钉置钉率6.48%;经皮入路组中3枚椎弓根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壁,4枚穿破椎弓根内侧壁,2枚穿破椎弓根上壁,1枚穿破椎弓根下壁,总体不良椎弓根螺钉置钉率8.33%。进一步根据Mobbs-Raley分级标准评判:Wiltse入路组中0级 101 枚(93.52%),1 级 5 枚(4.62%),2 级 2 枚(1.85%),3 级 0 枚(0%)。经皮入路组中 0 级 110 枚(91.68%),1 级 7 枚(5.83%),2 级 2 枚(1.67%),3 级 1 枚(0.8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iltse入路与经皮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均可以获得满意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畸形角度恢复。虽然经皮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增加了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但可以显着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术后早期疼痛,缩短住院时间,且椎弓根螺钉植入准确性与Wiltse入路法相当。

刘鹏[2](2018)在《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众所周知,脊柱创伤的治疗原则包括复位、稳定和减压;前两者针对脊柱的支持功能,后者为脊髓及脊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脊柱的节段间运动功能,对于生活质量有显着影响,然而,在治疗脊柱创伤的过程中,恢复脊柱序列、稳定损伤节段和神经组织减压受到关注,尽最大努力恢复或保留脊柱的运动功能,却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不同的解剖节段,脊柱的运动功能对人体的意义存在显着差异。基于理论分析与临床实践,笔者从功能性脊柱单元(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的“功能可恢复性”作为预判指标,来重新思考脊柱创伤中如何尽最大努力保留脊柱活动节段,使脊柱创伤治疗效果在现有水平上有所提升。方法与结果:本研究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生物力学研究(有限元模型仿真研究)为主,结合文献回顾与分析。第一章上颈椎创伤—保守与手术治疗对FSU运动功能的影响此部分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为主,结合文献分析,研究枕骨髁至C2-3椎间盘这一节段的损伤。综合既往解剖学、运动学、笔者的临床研究结果,提出“寰椎前份-齿状突-韧带复合体”是寰枢关节运动与稳定的核心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分别阐明寰椎骨折、寰椎横韧带损伤、齿状突骨折的各种治疗对寰枢运动功能的影响;通过13例寰椎骨折保守治疗中期随访的结果,首次对比了国际上最常用的Spence原则和Dickman分型两种方法预测寰枢关节稳定性的准确性差异,结果提示Dickman分型预测准确性高、保守治疗有助于部分保留寰枢关节运动功能;对于Hangman骨折,从损伤机制入手,提出治疗方案的设计不应关注骨折本身,而是应该关注C2-3椎间关节功能是否具有可恢复性。第二章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对减少融合FSU数量的影响此部分是在前期下颈椎(C3-7)创伤后稳定性重建的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解读基础上,对优化后的手术策略进行临床验证,以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为主。笔者提出,根据下颈椎FSU的组成部分的功能,界定前、后侧张力带;对具备手术指征的下颈椎创伤,根据张力带损伤侧来选择手术入路与固定方式,可以仅做损伤FSU的固定融合,既可避免内固定失效,又可最大程度保留其余正常FSUs的运动功能。第三章胸、腰椎创伤—融合与减压策略及其对FSU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此部分研究了创伤后胸椎、腰椎FSU椎间关节保留的可能性、融合策略和减压策略。首先通过21个病例平均长达15.9年的影像学随访,观察创伤对胸、腰椎椎间盘退变加速的远期影响,发现终板损伤程度、局部后凸程度是影响退变加速的重要因素,对于预判创伤所涉及的FSU是否具有功能可恢复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其次,以此为基础,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提出对胸腰椎创伤的非融合、选择性融合和全节段融合策略,其中非融合与选择性融合有助于保留创伤FSU的运动功能;根据神经功能不同状态提出减压策略,减压策略对与融合策略具有间接影响。结论:对于高能量创伤导致的椎体骨折或者骨折-脱位,治疗应聚焦于FSU的软性组件—椎体间连接。如果椎间连接具有重新恢复生理载荷下稳定功能的可能性,治疗决策中应该考虑保留运动功能;否则应将脊柱创伤所涉及的FSU予以永久、坚固的融合。结论关键点:1.以“寰椎前份-齿状突-韧带复合体”和C2-3椎间关节的功能可恢复性为基础,有助于深刻理解寰椎骨折、寰椎横韧带损伤、齿状突骨折和Hangman骨折,并妥善地进行治疗决策。2.准确判断下颈椎创伤中张力带失效侧及范围,有助于采用最短FSU固定及恰当的入路选择处理下颈椎创伤,最大程度保留下颈椎正常FSU。3.胸、腰椎创伤处理中评估终板损伤程度、局部后凸畸形等因素有助于预判损伤FSU是否具有功能可恢复性。对具有可恢复性的FSU及时采用内固定治疗,可以采用非融合或者选择性融合策略,以最大程度保留FSU活动度;对已丧失FSU运动功能恢复可能者,则融合该节段以获得永久稳定。

韩立强,江汉,王树森,李晓东,郑金鑫[3](2018)在《长臂单轴椎弓根螺钉经Wistle入路与AF系统传统后路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随着治疗理念的进步,减少医源性损伤逐渐得到大家的重视。目前AF系统逐渐退出市场,对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手术治疗需要新的内固定器械及入路选择。目的:对比分析长臂单轴椎弓根螺钉经Wistle入路与AF系统内固定传统后入路治疗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1年3月至2016年12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以长臂单轴椎弓根螺钉经Wistle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患者55例(Wistle入路组),以既往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因胸腰椎骨折行后路传统AF内固定的85例患者为对照(传统入路组),以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椎体高度矫正率、术后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为临床评估指标,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与结论:(1)2组随访期间未发现断钉、断棒现象;(2)与传统入路组相比,Wistle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1,3 d目测类比评分等方面有显着优势(P <0.05);在术前目测类比评分、椎体高度矫正率、术后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方面2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3)提示与AF系统传统入路相比,长臂单轴椎弓根螺钉经Wistle入路在保证修复效果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保留了脊柱后方原始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减少了手术的医源性损伤,对于单纯胸腰椎骨折、未合并神经症状的患者,长臂单轴椎弓根螺钉经Wistle入路是一种更好的修复方式。

福嘉欣[4](2018)在《经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与传统AF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早期疗效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胸椎及腰椎骨折在日常生活中较多发生,发病率较高,患者常因为外部力量直接作用于胸腰椎造成重大的伤害,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逐年提高,工业化程度的逐年完善,各类交通事故、高空坠落,重物砸伤等一系列事故逐年增多,脊柱骨折特别是胸腰椎骨折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据文献统计,脊柱骨折多发生在脊柱生理曲度变化的胸腰段交界处,约占90%。其中胸12-腰2椎体骨折占全部脊柱骨折脱位的50%。故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诊断较容易,影像学检查可见椎体出现明显的压缩或者爆裂改变,严重者可出现相应的椎管继发性狭窄,使椎管内的脊髓、硬膜囊及马尾神经等神经系统显着的伤害,晚期可出现明显的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骨折不愈合及假关节形成,造成患者长时间慢性的胸腰段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既往治疗方法以长期卧床制动,轴线翻身为主,辅以口服止痛及促进骨折愈合药物治疗,这样来可造成患者长期卧床,进一步导致长期卧床出现的坠积性肺炎、泌尿道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一系列骨科常见并发症。许多老年人因长时间卧床造成的骨折并发症进一步恶化从而危及生命。椎体骨折块压迫椎管神经组织造成下肢运动神经症状,患者因长时间神经压迫得不到改善,导致患者伤残现象屡见不鲜。目前,采用后路短节段AF钉棒系统传统剥离椎旁肌入路跨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已成为主要治疗术式之一,但手术的失败率较高也从各种期刊杂志中得到充分的印证和佐证,逐渐报道出来。为克服上述弊端,自1963年起,开始出现了相关短节段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并逐步得到推广。Finkelstein等认为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复位,以减少运动节段丢失,取得满意的短期随访结果。国内外各种研究表明,经椎旁肌肌间隙通过多裂肌与最长肌入路不需广泛从棘突两旁剥离椎旁肌肌肉组织,创伤远远小于传统开放手术、术中较传统开放手术无创面广泛性渗血出现,术后可短时间恢复,下床进行功能锻炼行走练习的优点,避免了广泛对椎旁肌的剥离,椎旁肌肉组织被肌肉拉钩长时间的牵拉造成缺血,影响支配肌肉的神经组织,导致术后背痛等现象出现。目前,后路短节段AF钉棒系统传统剥离椎旁肌入路跨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已成为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主要治疗术式之一,但经随诊发现其远期手术的失败率较高,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脊柱内固定AF钉棒系统的断钉断棒现象,跨伤椎固定骨折愈合取出内固定装置后发生伤椎前缘高度进一步压缩及下降现象,造成脊柱胸腰段的后凸畸形,这些也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有学者进行了经椎弓根伤椎短节段置钉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研究。之后国内外文献对此均有报道,认为进行伤椎置钉有如下作用:(1)有利于对于伤椎的直接复位,而非AF螺钉通过前纵韧带的间接复位;(2)使伤椎得到了直接向前的推动作用,更好的改善因胸腰段骨折造成的后凸畸形;(3)传统AF螺钉系统是通过前纵韧带的作用通过4钉进行复位,而伤椎固定后通过6钉进行复位,将伤椎复位的力量由“1”变“2”,分散了钉棒的应力,减少断钉的发生。国内学者经研究后认为经伤椎椎弓根钉棒固定后疗效的改善主要有:(1)AF螺钉系统为四点固定,容易发生平行四边形效应,而伤椎固定为六点固定,减少了平行四边形效应,增加了固定的稳定性;(2)传统AF螺钉系统通过前纵韧带的作用通过伤椎上下的两个邻椎间接复位,增大了邻椎间盘的应力,而通过伤椎固定减少了对邻近间盘的应力,防止邻近间盘退变的加剧。本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经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充分保护椎旁肌肉组织,减轻术后腰背疼痛效果明显,可更好恢复胸腰段的生理曲度,更好的恢复伤椎的高度。手术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也明显减少,但初期手术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减少,可能与肌间隙入路手术操作不熟练,不能在术中准确找到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有关,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出血量,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多,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目的对比研究胸腰段骨折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康复情况,比较经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与传统AF钉棒系统两种方法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7月至2014年6月的胸腰段骨折患者(按纳入及排除标准)96例,入院后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2例)给予经多裂肌与最长肌肌间隙入路联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方法治疗,B组(54例)给予传统经椎弓根AF钉棒系统跨伤椎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经行内固定复位(骨折椎体复位率、伤椎邻椎Cobb角)情况,自觉症状(疼痛模拟视觉VAS评分)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9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男性78例,女性18例,性别比4.33:1。经χ2检验,肌间隙组(A组)与AF组(B组)患者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4,P>0.05),损伤部位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6,P>0.05)。经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组随访812个月,平均10.4个月;AF钉棒系统组随访814个月,平均14.1个月。肌间隙组(A组)平均年龄42.36+11.212岁,术前Cobb角29.14°+9.702°,术前VAS评分5.71+1.111。AF组(B组)平均年龄41.26+10.669岁,术前Cobb角28.09°+6.181°,术前VAS评分5.43+1.075,经t检验,肌间隙组(A组)与AF组(B组)两组患者年龄、术前Cobb角、术前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t检验,肌间隙组(A组)与AF组(B组)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t=1.627,P>0.05),术中出血量(t=5.579,P<0.05)和术后引流量(t=2.468,P<0.05)有统计学差异,肌间隙组(A组)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少于AF组。末次随访时经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组伤椎邻椎Cobb,s角改善率、术后VAS评分与AF钉棒系统相比,经t检验,肌间隙组(A组)术后伤椎邻椎Cobb角度(t=6.239,P<0.05)、改善角度(t=2.086,P<0.05)和术后评分(t=2.287,P<0.05)与AF组(B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肌间隙组(A组)的术后伤椎邻椎Cobb角度明显小于AF组,改善角度好于AF组,肌间隙组(A组)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AF组;两组间骨折椎体复位率经χ2检验,肌间隙组(A组)与AF组(B组)术前伤椎相对高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426,P>0.05),术后相对高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3.048,p<0.05),肌间隙组(A组)术后相对高度(94.901%+2.373%)好于AF组(B组)(93.093%+3.429%),骨折椎体复位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3.520,p<0.05),A组骨折椎体复位率(89.428%+4.787%)好于B组(84.709%+8.222%),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经肌间隙结合伤椎置钉组较AF钉棒系统组明显改善率有所提高。经肌间隙结合伤椎置钉组比AF钉棒系统组能更好的恢复伤椎的椎体高度,维持胸腰段的生理曲度(图1,2);经肌间隙结合伤椎置钉组术后神经功能评价,D级5例,E级37例;AF钉棒系统术后神经功能评价,D级16例,E级38例;肌间隙组与AF组患者术前ASIA分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596,P>0.05),术后ASIA分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4.343,P<0.05),肌间隙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好于AF组。术后传统AF螺钉内固定系统组发生2例(3.70%,2/54)内固定螺钉退出,3例(5.56%,3/56)发生内固定螺钉折断。经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组未发生内固定松动及折断。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伤口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结论经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和AF钉棒系统两种方法治疗胸腰段骨折均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两者相比较,经多裂肌与最长肌肌间隙入路联合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是治疗胸椎及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可靠的方法。根据目前的统计结果与传统AF钉棒系统跨伤椎固定相比,虽不能减少手术操作时间及控制出血总量,但可以减少术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发生率,更好的矫正伤椎椎体的压缩程度,复原伤椎前缘的高度,保持原有的胸腰段椎体有效的矢状面序列,减少术后发生内固定螺钉退钉等现象的发生。随着脊柱外科各种内固定技术及微创化的蓬勃发展,各种脊柱内固定装置的运用报道已在国内外文献中屡见不鲜。采用经多裂肌与最长肌肌间隙入路联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经早期疗效进行评价后可认为是积极可靠的,可认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发现采用经多裂肌与最长肌肌间隙入路联合伤椎置钉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发生断钉断棒的发生率较低,明显好于传统AF钉棒系统跨伤椎固定组,故采用经多裂肌与最长肌肌间隙入路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减少术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发生,更好的恢复伤椎椎体的高度,减少术后出现的腰背部疼痛,术后伤口周围较为美观,且发生伤口感染、断钉断棒等现象较罕见,值得在未来病例中应用。

林如海,吴秉祥[5](2014)在《A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A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5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1例)与对照组(25例),试验组采用AF钉内固定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RF钉内固定方法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伤椎各参数、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神经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两组患者伤椎(前缘/后缘)高度、伤椎椎管面积、矢状面位移及Cobb角均较术前显着改善(P<0.05);试验组伤椎(前缘/后缘)高度及Cobb角较对照组改善显着(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显着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A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良好,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丁磊,丁伟伟,闫生亮,焦文勇,王陵江,徐鉴,唐国军,石光美[6](2014)在《后路经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短节段内固定修复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短节段椎弓根钉技术治疗和修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在临床应用广泛,但经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内植骨是否具有优越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观察后路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短节段内固定修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围手术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方法治疗的57例非合并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组(n=21)、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组(n=19)、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并植骨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组(n=17)。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后引流血量(拔管为标准)、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管侵占率、目测类比评分等指标变化。结果与结论:1单侧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技术可延长手术时间和增加治疗后引流血量(P<0.05)。23种治疗方式均可恢复椎体高度。3治疗后3组间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提示椎弓根通道植骨在围手术期并非改善后凸畸形的因素。4椎弓根通道植骨为改善椎管侵占率的因素。5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可改善治疗后疼痛情况。提示后路经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是修复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安全可靠的方法之一。

张兆川,马超,吴德慧,吴继彬,戴维享,王兆红,韩猛,冯杰,刘光普[7](2014)在《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稳定性比较》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脊柱后路手术是胸腰段椎体骨折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传统后路手术显露过程中,大范围椎旁肌的剥离和牵拉,容易发生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的复位情况及稳定性。方法:对62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系统治疗22例,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系统治疗21例,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系统治疗19例。通过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切口并发症、伤椎高度、Cobb角等各项临床指标,对比3种内固定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内固定后引流量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组优于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组及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组(P<0.05)。3组内固定后3 d椎体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腰痛目测类比评分内固定后1周3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3,6个月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组明显低于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组及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组。3组患者均未见切口感染。提示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方式与传统后入路显露方式比较,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等优势,GSS内固定系统与AF内固定系统修复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效果相近,但GSS内固定系统操作简单,具有省时、出血量少、固定牢靠和复位良好的优点,结合椎旁肌入路,是目前修复胸腰段脊柱骨折较好的方法之一。

陈军平,王国寿,方存迅[8](2014)在《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患者意愿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采取AF内固定治疗,对照组39例采取保守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优良率为94.9%,对照组优良率为76.9%;治疗组前缘高度恢复良好率为89.7%,对照组前缘高度恢复良好率为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率为97.4%,对照组恢复率为64.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VA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VA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显着,安全可靠,值得肯定使用。

景孟强[9](2013)在《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35例胸腰椎骨折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AF内固定和椎弓根钉棒系统在胸腰椎骨折中的疗效,比较两者的区别。方法:将70例胸腰椎骨折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35例,分别给予AF内固定和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比较两组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上的疗效、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4个月~48个月。AF内固定组5例出现内固定松动、1例断钉,椎弓根钉棒系统组出现1例断钉和1例螺钉螺帽松动,AF内固定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14%,椎弓根钉棒系统为5.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椎弓根钉棒系统并发症低于AF内固定。所有患者术前平均压缩程度为59%,术后椎弓根钉棒系统恢复至10%,AF内固定恢复至13%。术前患者coob’s角平均为35°,术后椎弓根钉棒系统恢复至平均为8°,AF内固定平均为11°,其结果具有可比性。结论:对胸腰椎骨折治疗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其效果明显高于AF内固定。

叶茂,王春国,黄敬东,张敏[10](2013)在《3种不同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文中指出目的探讨3种不同的内固定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5例胸腰椎骨折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内固定系统[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GSS组,32例)、脊柱复位内固定器AF钉棒系统(AF组,32例)和脊柱复位内固定器RF钉棒系统(RF组,31例)]进行治疗,对3组患者的复位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神经恢复和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GSS组的手术时间短于AF组和RF组,术中出血量也显着少于AF组和RF组(均P<0.05)。3组患者经手术复位后的Cobb角、矢状面位移和伤椎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而GSS组的改善情况较之AF组和RF组更为显着(P<0.05)。3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以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较术前均明显好转,但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GSS系统具有操作简便、复位力大、复位效果好、固定牢度高的优点,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方法。

二、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57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57例(论文提纲范文)

(1)Wiltse入路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手术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情况比较
        2.2 疼痛及功能评分比较
        2.3 影像学评估
    3 讨论
    4 结论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三章 综述 胸腰椎骨折微创手术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上颈椎创伤—保守与手术治疗对FSU运动功能的影响
1.1 前言
1.2 寰椎骨折
    1.2.1 材料与方法
    1.2.2 结果
    1.2.3 讨论
1.3 枢椎骨折
    1.3.1 齿状突骨折
    1.3.2 创伤性枢椎滑脱
1.4 寰枢椎复合型骨折
1.5 核心观点汇总 第二章 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对减少融合FSU数量的影响
2.1 前言
    2.1.1 下颈椎FSU的运动学特征与功能解剖
    2.1.2 下颈椎创伤的分型与争议
2.2 基于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解读的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临床病例验证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3 核心观点汇总 第三章 胸、腰椎创伤—融合与减压策略及其对FSU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3.1 融合策略研究1—胸、腰椎椎体骨折对相邻椎间盘退变程度的长期影响
    前言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1.4 结论
3.2 融合策略研究2——胸、腰椎骨折选择性融合策略临床应用初探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3.2.4 结论
3.3 胸、腰椎骨折减压策略研究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
    3.3.3 讨论
    3.3.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脊柱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长臂单轴椎弓根螺钉经Wistle入路与AF系统传统后路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材料
    1.4 对象
    1.5 方法
    1.6 主要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基线资料比较
    2.3 不良事件
    2.4 观察指标对比结果
    2.5 典型病例
3 讨论Discussion
    3.1 Wistle入路对于软组织保护
    3.2 长臂单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系统的优势及不足

(4)经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与传统AF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早期疗效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随访及疗效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2.2 临床功能评价及影像学评价
    2.3 并发症
3 讨论
    3.1 经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与传统AF钉棒系统术后疗效的比较
    3.2 应用经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应用范围及手术禁忌证
    3.3 应用经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注意事项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小结
典型病例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胸腰椎骨折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A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伤椎各参数的比较
    2.2 两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6)后路经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短节段内固定修复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亮点:
0引言Introduction
1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2结果Results
    2.1参与者数量分析
    2.2基线资料比较
    2.3治疗参数比较
    2.4典型病例
    2.5不良事件
3讨论Discussion
    3.1伤椎单侧置钉技术的可行性和临床安全性
    3.2单侧伤椎植骨的必要性
    3.3不足及展望

(7)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稳定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亮点:
0引言Introduction
1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2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基线资料比较
    2.3 手术时间、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术后引流量比较
    2.4 伤椎高度及Cobb角比较
    2.5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比较
    2.6 不良事件
    2.7 典型病例分析
3讨论Discussion

(8)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2]:
    1.2 方法:
    1.4 评价指标:
    1.5 疗效判定标准[4]: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对比:
    2.3 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对比: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D评分对比:
3 讨论

(9)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35例胸腰椎骨折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手术方法
        1.2.3 术后治疗
    1.3 疗效观察
2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2 两组患者术后脊柱压缩程度和Coob’S角恢复情况比较
4 讨论

(10)3种不同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治疗
        1.2.2 术后处理
    1.3 观察指标
    1.4 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 (脊髓损伤严重程度) 的评定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3组患者手术情况的比较
    2.2 3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比较
    2.3 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3 讨论

四、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57例(论文参考文献)

  • [1]Wiltse入路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比较[D]. 周诗丰. 扬州大学, 2020(04)
  • [2]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D]. 刘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3]长臂单轴椎弓根螺钉经Wistle入路与AF系统传统后路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对比[J]. 韩立强,江汉,王树森,李晓东,郑金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31)
  • [4]经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与传统AF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早期疗效比较研究[D]. 福嘉欣.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5]A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J]. 林如海,吴秉祥. 中国当代医药, 2014(35)
  • [6]后路经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短节段内固定修复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J]. 丁磊,丁伟伟,闫生亮,焦文勇,王陵江,徐鉴,唐国军,石光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44)
  • [7]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稳定性比较[J]. 张兆川,马超,吴德慧,吴继彬,戴维享,王兆红,韩猛,冯杰,刘光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40)
  • [8]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J]. 陈军平,王国寿,方存迅. 吉林医学, 2014(16)
  • [9]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35例胸腰椎骨折的回顾性分析[J]. 景孟强.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02)
  • [10]3种不同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J]. 叶茂,王春国,黄敬东,张敏. 实用临床医学, 2013(03)

标签:;  ;  ;  ;  ;  

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57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