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外企业并购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杜娟[1](2021)在《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并购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也逐步由绿地投资向外资并购为主转变。在外资并购中,无论是对于我国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驰名商标均体现出巨大的价值及多元的功能,存在加强乃是特别的保护需求。我国企业引进外资的目的与外资进入我国市场的目的往往是不同的。我国企业希望通过引进外资带来先进的技术或是经营管理经验;外国投资者则是希望并购能够进一步帮助其拓展中国市场和销售渠道,或利用中国市场的成本优势拓展产能、延展产品生产线。如何在双方的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至关重要。首先,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的表现是动态的。在早期的外资并购中,由于国内企业对驰名商标潜在价值认识不足,涉及的驰名商标价值未得到公正评估、驰名商标被外方无偿使用、驰名商标受到外方排挤退出市场,以及驰名商标归属权丧失,成为了外资并购中我国企业驰名商标流失的主要情形。在经历了早期驰名商标流失的阵痛之后,我国企业已经意识到保护自身驰名商标的重要性,但是这种保护更主要集中于企业进行外资并购的准备阶段。在外资并购协议的签订阶段,如何科学设置我方驰名商标保护的有关条款至关重要。此外,在科学有效的并购协议签订之后,一旦外资企业不执行并购协议,合资企业经营运转不佳,最后致使我国驰名商标流失,是近年来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的新生情形。其次,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的背后,存在多方面的原因。第一,从宏观政策层面来说,我国利用外资产业结构政策对指导我国引进与利用外资、规范与管理外资的产业方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导致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外商投资在我国享有“超国民待遇”的情况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第二,无论是我国国内的反垄断法还是有关规制外商投资的立法,均有不足之处。就反垄断法而言,一方面,我国关于外资并购中涉及驰名商标反垄断审查的标准仍待完善;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商务部在否决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一案的理由之中,亦未提及避免我国驰名商标流失这一因素。就外资立法而言,《外商投资法》第二十二条明确了我国对于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第三十三条涉及在外资并购中的经营者集中问题,第三十五条正式引入了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但是均是概括性的规定,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的跟进规则,距离保证制度的有效运作和实施仍存在改进空间。第三,就我国目前缔结的双边投资条约而言,存在着知识产权利益衡平关照不足的现象,尤其体现在对于侵害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利益的规制不足。第四,从企业层面来说,在商定并购协议条款的过程中,我国企业缺乏确立专门的驰名商标保护条款或是附件的意识。同时,我国企业存在未能通过尽职调查识别恶意收购,以及忽视对于己方驰名商标价值评估的情况。而跨国公司则往往通过低估中方商标价值,冷藏、淘汰或是淡化中方企业拥有的驰名商标,以及限制开发和独享的方式,削弱我国企业驰名商标的市场竞争力,致使这些驰名商标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被市场规则淘汰”。如果一份并购协议的条款可能致使我国企业驰名商标流失,那么至少从知识产权资源保护的视角来看,企业双方的利益未能达到平衡,即外国投资者与我国企业的利益处于失衡状态。再次,鉴于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表现与成因的复杂性,在解决该问题时需遵循以下导向。外资并购中的驰名商标保护自然有其重要性,在外资并购发展中驰名商标不断流失的情形下,更有着紧迫性。然而,这种保护也需有适度性。外资并购从本质上来说是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行为,企业自身的事务应当由企业自身决定。但是,涉及驰名商标的外资并购,不仅关乎我国企业自身利益,还会影响国家产业安全利益,甚至是消费者的利益。外资并购中的驰名商标流失,将会致使相关主体的利益受到影响,从而产生利益失衡的情形。因此,为了实现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相关主体的利益平衡,我国企业在进行外资并购时,应当充分调查外国投资者的并购动机,找寻相对公平正义内涵。一方面,利益与公平、正义价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外资并购过程中,对于驰名商标如果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将会有助于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保护的“相对公平”。另一方面,在涉及驰名商标的外资并购中,无论是我国的国内法,还是我国与他国签订的双边投资条约,都应努力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最后,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的建议。第一,尽管我国《反垄断法》中的企业合并控制规则已经有所改进,但在外资企业合并控制方面仍有改进空间。巴西经济保护和管理委员会在高露洁棕榄收购巴西科里诺斯一案中的审查决定,以及南非竞争法庭在雀巢收购辉瑞一案中的相关裁决,均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第二,明确外资并购中涉及驰名商标反垄断审查的标准。例如,反垄断审查应当明确,外资企业完成外资并购,是否会在获得我国驰名商标的情况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带来负面效应。第三,建立一个从产业政策制定部门和宏观经济部门负责维护、再到多部法律和产业政策法规共同作用的法律法规体系,发挥法律的整体合力。第四,从外资立法层面而言,我国目前的外资立法仍有细化完善的空间。一方面,外资立法应当引导规范外商投资方向,建立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另一方面,外资立法宜引导规范外资并购行为,明确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标准。第五,区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合作战略上宜有所区别。完善我国已经签署或是正在谈判的双边投资条约,加强对于侵害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利益行为的规制。第六,我国企业应当科学设置外资并购协议中的驰名商标保护条款,完善外资并购协议中关于驰名商标利用和保护的规定;通过尽职调查避开外国投资者恶意收购,正确分析外国投资者选择我国企业作为并购目标的真实目的,理性评价外国投资者;通过价值评估明确自身驰名商标价值,综合采用多种不同的评估方法,以求最终确定的评估价值能最大限度地接近被评估的驰名商标的真实投资价值。
边玉芳[2](2021)在《HR公司并购YS公司的文化冲突与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深化医改大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管控政策,这让医药行业掀起了并购重组的狂潮。规模小、实力弱的中小药品配送企业纷纷倒闭;规模大、实力强的大型医药配送企业抓住时机,快速扩张并购,其中以国企、央企为首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并购最为突出。如此大规模的医药企业并购能否实现企业做大做强,快速发展的目标?根据Coopers&Lyberand会计咨询公司的调查研究显示,企业文化整合是并购成果的第三大影响因子,而文化冲突是影响企业并购失败的第一因素。众多的实践表明,并购企业双方能否有效整合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重新塑造一个能够体现并购后企业特点和公司战略的全新文化是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基于研究者的工作经历和资料的易得性,本文以某大型国有医药企业HR公司并购优质民营医药企业YS公司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医药行业的经营实际,结合国企与民营企业文化特质,研究国企并购民企过程中文化冲突的焦点,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医药企业并购后如何进行文化整合。本文先对并购主体的双方做简单介绍,简述并购过程和并购完成后文化冲突现象的产生,通过对冲突现象的研究归类做变量设计和预调查问卷,再对收集的问卷做初步筛查及检验形成最终调查问卷,然后采用SPSS23.0对收集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四个方面的文化冲突对冲突强度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得出HR公司并购YS公司的文化冲突焦点主要集中在行为文化冲突方面,但是根据文化构成及相互关系可知,行为文化冲突背后必然有制度文化冲突和精神文化冲突的影响。所以文本又进一步从并购过程、领导层行为、员工行为角度设问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分析,梳理并购中文化整合的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基于上述调查研究,本文提出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文化整合的建议:加强沟通做好员工情绪管理工作、制定全面的文化整合方案、领导者重视并积极开展文化整合、提高员工参与度。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从国有和民营医药企业的经营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二者之间的文化特质;其次,文化冲突与整合在并购业务中无处不在,又看不见摸不着,本文从定量角度分析弥补现有定性分析的不足。
张清清[3](2020)在《KC公司被并购中文化融合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快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提升核心竞争力水平,已成为我国国有企业做强做优、产业转型升级,在世界经济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选择。在企业重组过程中,文化融合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有企业改制成功,对保持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并购企业只注重有形资产的整合,那么并购效果就会显得不尽人意,甚至会导致并购失败。要想并购真正成功,就必须关注双方的文化差异,整合两家公司的文化优势,真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KC公司被中国HN并购后,虽陆续从组织体系、制度建设、管理模式等方面开展了一些文化融合工作,但没有真正关注双方的文化差异,制定全方位、多层面的文化融合方案,使得KC公司不断在生产经营中出现了一些困难,从而影响了公司核心工作的进度,降低了公司的管理效率。为提升管理效率,联合重组企业基本选择母子公司的组织模式来管理企业。在母子公司治理结构下,怎样构建与企业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母子文化,充分发挥其管理作用,不断提升其文化软实力,已然成为母子公司治理结构下的企业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KC公司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由重庆市政府重点打造的页岩气开发利用平台之一,承载着重庆市政府发展非常规天然气产业的宏伟规划,具体负责重庆QJ、YY东页岩气区块的资源勘查,并承担重庆市煤层气勘探开发示范建设项目。经过近年来的工作,公司已经初步查明了QJ江和YY东两个区块页岩气资源的禀赋条件,并在QJSZ地区取得了稳产1500立方米/天的煤层气工业气流,实现了重庆市煤层气地面抽采工业气流的重大突破。KC公司的员工分别来自中国HN、重庆NT集团、重庆DY院及传统油气单位,在日常管理中,会面临不同企业文化背景带来的冲突及困扰。论文首先收集、整理了与并购企业文化融合有关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综述,进而归纳了企业文化融合对企业并购的影响和作用,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方法等。其次从企业并购和企业文化的内涵、作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购过程中企业文化融合模式等方面着手,阐述企业文化是如何影响并作用于企业管理的。然后通过陈述KC公司被并购中文化融合现状,利用访谈法与KC公司职工的深度访谈,对象职位主要为中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通过面谈、电话、网络等形式,收集有关KC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客观事实资料;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KC公司文化现状、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开展调查,同时借鉴HT煤业公司成功经验,提出KC公司企业文化融合的对策建议。最后提出总结与展望,这一部分主要是总结本文的研究内容,得出结论,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同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魏宇欣[4](2020)在《掌趣科技高溢价并购动网先锋的动因与财务绩效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资本市场并购活动开始展露,至今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初始的起步试点,经历了快速兴起和探索强化的阶段,逐渐成为了资本市场中最活跃最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颁布的诸如《公司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并购的规范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随着并购的发展,交易规模和交易数量也在逐年攀升,同时也表现出了许多其他特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并购溢价率在短短几年内飙升至原来的数倍。并购规模也表现出了行业间的差异,集中在制造业、IT与信息化和金融行业。并购活动可以为交易双方带来各方面的效益,因此并购绩效的评价也成为公司内外各利益相关者比较关注的内容。然而,统计数据和文献研究表明,许多高溢价并购案例中,最终的绩效评价结果并不理想。尤其是财务绩效方面,大多数并购双方没能获得最开始想要的结果,而过高的溢价率很可能就是导致该结果的重要因素。企业是否应该为并购支付高溢价,并购之后的绩效评价体系应如何建立以及评价的结果都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选择了兼具高溢价率和IT信息行业两个特征的掌趣科技并购动网先锋这一案例进行研究。综合考虑公司所处的行业环境、并购双方的特征以及当今并购市场的背景,对此次并购的初始动因进行梳理。之后以并购动因作为财务绩效评价的角度,从营业状况、财务协同、盈利能力、市场反应与企业价值等角度来评价并购是否达成了目标,以此来确定并购成功与否。通过对此次并购的分析,可以从中得知高溢价并购在大多数方面只能提供短期的利益,而无法满足长远发展的需求,所以企业需要合理评估并购溢价率,对并购后企业资源整合与分配等多方面加强关注。
张义东[5](2020)在《我国中小企业并购策略研究 ——以AD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力量和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时期,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我国对创新创业宏观发展战略的落实,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增长速度非常快,发展势头迅猛,但是不少中小企业存在经营模式单一、行业同质化程度高、缺乏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制度、抗风险能力非常薄弱等诸多问题。从企业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来看,企业间的并购是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并逐步壮大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中小企业要从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全面考虑,开展科学、恰当的并购,对于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逐步发展壮大显得更加重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中小企业并购研究理论成果的梳理归纳、近五年内我国中小企业的并购现状分析以及AD公司二十多年发展中三次典型并购案例进行分析,在行业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性提出了适应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我国中小企业并购策略,即基于并购目标差异的以小博大并购策略、基于发展阶段差异的因时制宜并购策略、基于市场集中度差异的乘势而上并购策略,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同时,本文也对并购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予以深入探讨,意在强化本研究理论对于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帮助我国中小企业提升成功并购的可能性,从而推动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成功转型和高速成长。全文总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对相关文献梳理和回顾,以及研究方法与思路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理论概述,介绍了企业并购的定义、内容、形式以及并购的相关理论,并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并购的特点、必要性及意义;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范围和界定,并对其发展情况做简要概述,同时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并购现状和并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第四部分主要对本文的案例企业AD公司及其二十多年发展中二十多次的并购情况进行简单介绍和分析,并对AD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进行的几次典型并购进行详细的回顾和简要分析;第五部分对AD公司的并购策略进行概况性总结,明确了不同并购策略的内涵、适用条件及核心要点;第六部分主要针对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以AD公司的并购经验为借鉴,指出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并购策略要科学选择并购策略、提升并购策略的运用能力,同时提出了要加强并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防控。结论部分提出我国中小企业对并购策略的选择要从具体企业的实际出发,适宜的中小企业并购策略是多种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中小企业在不同发展战略阶段选择适宜的并购策略并有效执行是并购成功的关键因素。
金川[6](2020)在《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纵观历史上曾出现的五次并购浪潮,银行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不仅为产业并购创造了条件,自身并购活动也在蓬勃发展,推动全球银行业不断壮大。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金融快速发展,各国政府采取较为宽松的金融管制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创新,银行间的资本逐步集聚,并购事件层出不穷,并购数量与并购规模屡创新高。目前,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发展尚显稚嫩,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相比,并购的规模、数量、复杂程度等方面还有着不小的差距。跨国并购的全过程面临的风险无论从复杂性、多样性,还是对结果的影响程度都远甚于国内并购。因此,作为中资银行,在跨国并购中如何有效地评估、预警各种风险,如何提升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和并购质效,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现有文献对银行并购,以及与并购相关的风险方面研究已经非常丰富,大量研究的重点比较集中于银行并购动因、绩效水平、风险识别和量化、风险防控等方面,而且许多传统的理论研究更偏重于考察东道国的主权信用风险和政治风险等,无法覆盖影响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全面风险因素。新形势下中资银行面临着更加复杂多样的风险形势,随着国际投资保护主义的兴起、危机之后全球银行业的深刻调整,许多新问题的出现都需要在理论研究上有所回应。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以及知名风险评估机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纳入影响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特色因素——双边关系和行业风险,构建了一个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36个二级指标在内的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指标体系,进一步拓展了跨国并购风险理论的内涵。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的动态赋值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增加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解释力。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量化跨国并购风险,并对风险等级进行划分,采用BP神经网络构建风险预警模型,结合人工智能的算法,实现跨国并购风险的动态预警,较大程度减少人为主观判断的误差和局限性。研究的主要发现:(1)中外银行业在跨国并购的动机、战略、主体和支付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中资银行的跨国并购在政策支持和实践发展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离不开内外部动因的驱动。(2)双边关系和行业风险对跨国并购综合风险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是构成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的重要因素。五个子风险对综合风险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双边关系、行业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3)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的区域分布不均衡,其中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双边关系风险较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新兴经济体,而风险较低的国家则主要以欧洲、大洋洲、北美洲等发达经济体为主,但是行业风险的评估结果则相反,新兴经济体的银行业的整体风险要小于发达经济体。跨国并购综合风险从大到小依次是南美洲、非洲、亚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4)从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维度来看,以高收入国家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风险较低,新兴经济体的风险较高,跨国并购的综合风险与国家发展水平呈负相关的关系。(5)从2017年的预警结果来看,政治格局变化及政策的不确定性、全球投资保护主义的抬头、地缘政治因素、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中国与东道国双边关系、全球银行业的行业风险及竞争格局的改变等因素都对中资银行实施跨国并购产生了较大影响。
王加华[7](2020)在《医药上市公司并购的动因与绩效研究 ——以凯利泰并购Elliquence为例》文中认为企业并购是一种常见的资产重组方式,近年来随着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同时配合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并购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并购交易如火如荼。根据Wind中国并购库数据,2019年我国医药行业并购数量达到了367起;从并购涉及总金额来看,2019年我国并购涉及金额高达2.38万亿元,医药行业并购涉及金额达到了597.81亿元人民币。无论从并购案例的数量还是涉及的总金额来说,我国医药行业均迈入了并购的黄金期。自2016年以来,监管机构对企业重大资产重组的停牌制度作了完善,并购重组中的高溢价现象逐步得到缓解。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投资者也将越发理性审慎。尽管西方学者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已对并购的动因与绩效相关问题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我国资本市场的并购能否为企业带来价值,并购的绩效究竟如何仍存疑问。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凯利泰并购Elliquence这一并购案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案例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着重分析凯利泰发生并购交易的动因以及其并购完成后的短期及中长期绩效。分析对比后发现,凯利泰此并购案例短期内市场价值创造效应为负,而中长期并购绩效则有正向影响,突出体现在盈利能力方面。本文的内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归纳总结有关并购动因与绩效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为后文的分析提供研究线索和方向;其次,简要概述了凯利泰并购时国内外医药行业以及医药行业并购的背景以及并购安排;第三,采用事件研究法、财务指标分析法等对凯利泰此次并购案例进行分析,并结合公司其他几起并购案例进行对比,审视并购对企业的价值创造作用;最后,从案例分析中总结结论,并给出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并购的相关政策建议。综上,凯利泰此次并购从短期来看市场价值创造效应为负,但中长期来看,并购对企业生产、研发和销售等方面的协同效应表现得较为显着。从长远发展及公司战略上看,此次并购是一起较为成功的医药行业横向整合。这不但顺应了当前医药行业的并购发展浪潮,也为其他医药上市公司实现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并购的不断深化,未来医药行业的“马太效应”可能会愈加明显。
刘梦圆[8](2020)在《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涉税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以来,随着国有企业将重心移至内部重组及国内市场,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交易数量连续三年超越国有企业。2018年,民营企业更是我国海外并购市场的主力军,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总数达到419宗,数量占比为85.16%,交易总金额高达1138.94亿美元,所占比例为78.67%。然而,与国外企业极其重视并购可能涉及的税收风险不同,我国民营企业在面对海外并购的各种风险时,极易忽视涉税风险。本文围绕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涉税风险,分析了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中可能遇到的涉税问题,并分析了两个涉税案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涉税风险的对策建议。首先,分析了相关概念、理论与税收制度,并结合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中经常遇到的两种风险:一是客观风险,包括政治风险、法律制度风险以及社会文化风险;二是主观风险,包括并购定价风险,自身能力风险以及融资风险。然后,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中可能遇到的四大涉税风险:税收制度风险、历史性税务风险、前期税收筹划风险以及后期关联方交易风险。同时,分析了涉税风险产生的原因,即税务风险意识缺乏、涉税事项调查不足、涉税风险应对能力有待提高以及国际税制改革加快等。其次,分别选取中国企业河北宣工和荷兰企业沃达丰海外并购涉税风险案例进行分析。在河北宣工海外并购涉税风险案例中,通过分析其并购股权架构、融资安排以及后期整合方式,总结出了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可学习的经验。在沃达丰(荷兰)海外并购涉税风险案例中,通过聚焦税务争议点,提出了海外并购中规避税收争议的相关意见。最后,从宏观层面提出了防范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涉税风险的对策建议:一是健全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支持体系,即健全税收制度与税收征管体系,创造良好的海外并购环境,建立海外并购扶持体系;二是构建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涉税风险评估体系,即开展税务尽职调查,构建税收风险评估模型;三是提高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涉税风险应对能力,即合理设计控股架构和融资架构,充分利用国内税收优惠和国际税收协定,建立整合阶段税收管理体系。
毛珍珍[9](2015)在《企业并购中的税收筹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并购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正如美国着名经济学家施蒂格勒所说:“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形式的兼并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并购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税收筹划作为企业在进行并购方案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并购目标的完成有重要作用,企业并购中的税收筹划只有在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条件下才是有意义的,而目前我国对并购中税收筹划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尚未形成系统成熟理论。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对并购中的税收筹划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从税收筹划理论与实务的角度,对并购活动中税收筹划的方法与策略进行探索。本文共分为七部分,内容分别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在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的前提下,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从理论源头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为中外企业并购税收政策的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国外企业并购税收政策,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简述我国税收政策的发展历程,比较分析中外企业并购税收政策。第四部分为当前我国企业并购相关税收政策,按照免税并购和应税并购两种模式来分别进行阐述。第五部分为企业并购各环节中的税收筹划设计,分别从企业并购的目标选择、支付方式选择、融资方式选择、会计处理方法以及并购后的整合方面进行税收筹划方案设计。第六部分为案例分析,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企业并购税收筹划的综合分析。第七部分为结论,对全文进行归纳和总结。
胡若痴,皇甫凌燕[10](2014)在《中外装备制造企业跨国并购绩效影响因素比较——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通过对20012010年间中外装备制造企业典型海外并购案例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装备制造企业并购后绩效存在差异;而且通过进一步的实证表明,企业规模、企业并购经验、企业所有制形式、企业的并购区位是影响中外装备制造企业并购绩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选择并购区位和并购目标进一步优化,鼓励民营企业参与跨国并购,并关注并购后的文化与制度融合,有助于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跨国并购绩效。
二、中外企业并购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外企业并购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三、研究方法、预期创新与难点 |
(一)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二)本文的创新点、难点 |
四、论文框架等内容 |
第一章 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的提出 |
一、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价值巨大且功能多元 |
(一)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的经济价值 |
(二)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的特殊功能 |
二、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的表现 |
(一)早期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的流失 |
(二)近期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的流失 |
第二章 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的影响 |
二、国内执法不力及法律规制不足 |
(一)反垄断执法不力 |
(二)外商投资法律中相关规制不足 |
三、投资条约中知识产权利益衡平关照不足 |
四、企业层面原因 |
(一)并购协议中驰名商标保护条款的设置不足 |
(二)外资并购中外国投资者与我国企业利益失衡 |
(三)外国投资者实施商标策略削弱驰名商标市场竞争力 |
(四)我国企业对驰名商标保护意识不足及保护手段不力 |
第三章 解决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的导向 |
一、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保护的适度性 |
二、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相关主体利益平衡的实现 |
三、外资并购中商标权保护的基本逻辑 |
(一)并购准备阶段 |
(二)并购执行阶段 |
(三)并购整合阶段 |
第四章 解决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的路径 |
一、域外经验对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应对的启示 |
(一)美国经验对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应对的启示 |
(二)欧盟国家经验对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应对的启示 |
(三)其他国家经验对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应对的启示 |
二、反垄断法和外资立法层面 |
(一)反垄断立法的完善与执法的加强 |
(二)外商投资立法的完善 |
三、投资条约中知识产权利益的再平衡 |
四、企业层面 |
(一)外资并购协议驰名商标保护条款的科学设置 |
(二)我国企业通过尽职调查避开外国投资者恶意收购 |
(三)我国企业通过价值评估明确自身驰名商标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HR公司并购YS公司的文化冲突与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企业并购 |
2.1.1 国外关于企业并购研究 |
2.1.2 国内关于企业并购研究 |
2.2 企业文化 |
2.2.1 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 |
2.2.2 国内关于企业文化研究 |
2.3 企业并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 |
2.3.1 国外关于文化冲突与整合研究 |
2.3.2 国内关于文化冲突与整合研究 |
2.4 文献整合分析 |
3 案例介绍 |
3.1 并购双方企业简介 |
3.1.1 HR公司简介 |
3.1.2 YS公司简介 |
3.2 并购动因及过程 |
3.3 并购后的整合及文化冲突出现 |
3.3.1 人力资源整合及冲突现象 |
3.3.2 相关制度整合及冲突现象 |
3.3.3 系统整合及冲突现象 |
4 研究设计 |
4.1 变量及问卷设计 |
4.1.1 变量设计 |
4.1.2 问卷设计 |
4.2 问卷调查 |
4.3 数据检验 |
5 实证分析 |
5.1 文化冲突的相关性分析 |
5.2 文化冲突的回归分析 |
5.3 文化整合存在的问题 |
5.3.1 文化整合落实困难 |
5.3.2 文化整合模式较单一 |
5.3.3 领导层对文化整合重视程度不够 |
5.3.4 员工参与度较低 |
6 企业并购文化整合措施 |
6.1 加强沟通并做好员工情绪管理工作 |
6.2 制定全面的文化整合方案 |
6.2.1 加强双方文化审查 |
6.2.2 科学选择整合方式 |
6.2.3 合理把握整合速度 |
6.3 领导者重视并积极开展文化整合 |
6.4 提高员工参与度 |
6.4.1 畅通沟通渠道 |
6.4.2 加强教育培训 |
6.4.3 树立标杆人物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并购企业的文化冲突与整合因素调查 |
附录2 并购企业文化整合访谈提纲 |
作者简历 |
致谢 |
(3)KC公司被并购中文化融合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企业并购 |
2.1.2 企业文化 |
2.1.3 企业文化融合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河野丰弘的七要素说 |
2.2.2 企业文化的四层次结构 |
2.2.3 文化融合模型 |
2.2.4 文化融合的过程 |
2.2.5 企业文化评价指标 |
第3章 KC公司被并购中文化融合现状概述 |
3.1 KC公司简介与并购历程 |
3.2 KC公司组织结构 |
3.3 母子企业文化概述 |
3.3.1 母公司中国HN企业文化 |
3.3.2 子公司KC公司企业文化 |
3.3.3 中国HN与KC公司文化差异 |
3.4 KC公司被并购中文化融合现状 |
第4章 KC公司被并购中文化融合现存问题分析 |
4.1 企业文化测量量表 |
4.1.1 测量工具的选择 |
4.2 KC公司被并购中文化融合现状调查 |
4.2.1 访谈研究 |
4.2.2 问卷调查 |
4.2.3 问卷统计分析 |
4.2.4 调查样本描述 |
4.2.5 调查结果分析 |
4.3 KC公司被并购中文化融合现存主要问题 |
4.3.1 企业文化层面问题 |
4.3.2 企业管理层面问题 |
4.4 KC公司被并购中文化融合现存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
4.4.1 并购双方企业文化差异是根本原因 |
4.4.2 领导行为因素 |
4.4.3 员工行为因素 |
4.4.4 融合方式简单导致沟通不畅 |
第5章 并购企业文化融合成功经验借鉴 |
5.1 HT煤业公司文化融合案例 |
5.1.1 基本情况 |
5.1.2 可借鉴的经验 |
5.2 案例评价与启示 |
第6章 KC公司被并购中文化融合对策建议 |
6.1 KC公司被并购中文化融合的原则 |
6.1.1 专人负责、系统融合的原则 |
6.1.2 彼此尊重、充分沟通的原则 |
6.1.3 求同存异、传承创新的原则 |
6.2 KC公司被并购中文化融合具体措施 |
6.2.1 做好文化融合过程管理 |
6.2.2 提高领导者文化融合的认知和能力 |
6.2.3 丰富沟通协调机制渠道 |
6.2.4 建立文化融合工作监督和调控机制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KC公司企业文化调查问卷 |
致谢 |
(4)掌趣科技高溢价并购动网先锋的动因与财务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其述评 |
1.2.1 高溢价并购动因的研究 |
1.2.2 高溢价并购财务绩效评价的研究 |
1.2.3 高溢价并购动因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的研究 |
1.2.4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贡献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财务绩效 |
2.1.2 并购溢价 |
2.1.3 财务协同效应 |
2.1.4 经济附加值 |
2.1.5 累计超额收益率 |
2.1.6 自由现金流量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效率理论 |
2.2.2 自负假说 |
2.2.3 市场势力理论 |
2.2.4 管理主义 |
第3章 案例介绍 |
3.1 企业与行业环境 |
3.1.1 掌趣科技介绍 |
3.1.2 动网先锋介绍 |
3.1.3 网游行业环境 |
3.2 并购过程介绍 |
3.2.1 并购交易方案 |
3.2.2 对赌协议 |
第4章 并购动因分析与并购财务绩效评价 |
4.1 并购动因分析 |
4.1.1 提升业务规模与业务结构优化 |
4.1.2 获得财务协同效应 |
4.1.3 提升盈利能力 |
4.1.4 获取充足资金来源与提升股东收益 |
4.1.5 曲线上市与企业价值增值 |
4.2 并购财务绩效评价 |
4.2.1 营业状况分析 |
4.2.2 财务协同绩效评价 |
4.2.3 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
4.2.4 市场反应绩效 |
4.2.5 每股指标与企业价值 |
4.3 并购效果总体评价 |
第5章 启示与建议 |
5.1 明确并购目标 |
5.2 并购前考虑目标公司发展前景 |
5.3 谨慎评估溢价率和目标公司价值 |
5.4 重视并购后有效整合 |
5.5 建立合理和完善的并购绩效评价体系 |
第6章 研究结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6.2.1 研究局限性 |
6.2.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我国中小企业并购策略研究 ——以AD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并购策略研究现状 |
(二)国内并购策略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企业并购策略概念及其相关理论 |
一、企业并购策略概念 |
(一)企业并购的内涵 |
(二)企业并购策略概念的界定 |
二、企业并购策略相关理论研究 |
(一)企业并购动因理论 |
(二)企业并购效应理论 |
(三)企业并购模式与策略构成理论 |
三、中小企业并购的特点和实践意义 |
(一)中小企业并购的特点 |
(二)中小企业并购与大型企业并购的区别 |
(三)中小型企业并购的必要性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我国中小企业并购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及发展状况 |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及划分标准 |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 |
二、我国中小企业并购现状分析 |
(一)我国中小企业并购现状总体概观 |
(二)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并购案例统计分析 |
三、我国中小企业并购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并购意识薄弱,对并购策略缺少系统研究 |
(二)并购计划性差,并购策略缺乏科学选择 |
(三)并购策略的实施缺乏有效执行 |
(四)并购中的风险防控策略缺失 |
第三章 AD公司并购案例介绍 |
一、AD公司及并购情况简介 |
(一)AD公司简介 |
(二)AD公司的并购机构情况介绍 |
(三)AD公司并购情况及绩效分析 |
二、AD公司的并购过程回顾 |
(一)并购A公司的过程 |
(二)并购B公司的过程 |
(三)并购C公司的过程 |
第四章 AD公司并购策略分析 |
一、因时制宜的并购策略分析 |
(一)AD公司对A公司的并购时机 |
(二)AD公司对A公司的并购策略 |
(三)因时制宜的并购策略总结 |
二、以小博大的并购策略分析 |
(一)AD公司对B公司的并购时机 |
(二)AD公司对B公司的并购策略 |
(三)以小博大的并购策略总结 |
三、乘势而上的并购策略分析 |
(一)AD公司对C公司的并购时机 |
(二)AD公司对C公司的并购策略 |
(三)乘势而上的并购策略总结 |
第五章 中小企业并购策略完善建议 |
一、科学选择并购策略 |
(一)AD公司并购策略的借鉴意义 |
(二)中小企业并购策略的科学选择 |
二、提升中小企业并购策略的运用能力 |
(一)中小企业要提高并购的意识 |
(二)正确评估自己的并购能力 |
(三)制订完备的并购计划 |
(四)加强并购策略的落实 |
三、中小企业并购中的风险防控策略 |
(一)对并购目标企业进行准确评估 |
(二)控制并购成本 |
(三)防范法律风险 |
结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6)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一、国际背景 |
二、国内背景 |
三、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范围 |
一、关于银行跨国并购的概念界定 |
二、关于银行跨国并购类型的界定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主要框架 |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银行跨国并购的理论 |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
三、文献评述 |
第二节 银行跨国并购风险理论 |
一、跨国并购风险的构成 |
二、跨国并购风险的评估 |
三、跨国并购风险的预警 |
四、跨国并购风险的控制 |
五、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关于中外银行业跨国并购的比较 |
第一节 关于国际银行业跨国并购的分析 |
一、五次并购浪潮的产生 |
二、国际银行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和特点 |
三、典型跨国银行的案例研究:汇丰银行 |
第二节 关于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分析 |
一、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政策演进 |
二、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现状和特点 |
三、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
四、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案例研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 |
第三节 关于国内外银行跨国并购的比较 |
一、跨国并购的动机 |
二、跨国并购的战略 |
三、跨国并购的主体 |
四、跨国并购的支付方式 |
第四章 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跨国并购的主要风险因素:国内外机构视角 |
一、国际机构对风险因素的分析与评述 |
二、国内机构对风险因素的分析与评述 |
第二节 本文的拓展 |
一、新形势下跨国并购风险的新内涵 |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框架 |
第五章 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 |
第一节 数据收集和处理 |
一、样本选取 |
二、数据来源 |
三、数据处理 |
第二节 子风险的风险评估 |
一、子风险得分的确定:基于因子分析方法 |
二、子风险的评估结果分析 |
第三节 综合风险的风险评估 |
一、综合风险得分的确定:基于熵值法 |
二、综合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
三、综合风险预警指数的确定 |
第六章 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预警 |
第一节 跨国并购风险预警模型的设计 |
一、BP神经网络原理概述 |
二、BP神经网络模型的算法流程 |
三、建立跨国并购风险预警模型的基本假说 |
四、总体建模思路 |
第二节 BP神经网络在预警模型中的实际应用 |
一、相关参数及函数的设定 |
二、预警模型的训练与检验 |
三、预警结果的评价分析 |
第七章 关于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控制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国家层面的风险控制政策建议 |
一、构建政策协调机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
二、动态调整监管体系,完善国际监管协调机制 |
三、加强经济外交,改善双边关系 |
四、积极推进BIT谈判,降低投资风险 |
第二节 银行层面的风险控制政策建议 |
一、跟随国家战略,制定科学的并购战略目标 |
二、充分调查,熟悉国内外法律法规和政策 |
三、建立分层次的风险防控机制 |
四、合理选择并购目标和中介机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7)医药上市公司并购的动因与绩效研究 ——以凯利泰并购Elliquence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结构与内容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企业并购的相关理论 |
第一节 并购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并购的相关概念 |
二、并购的类型 |
第二节 并购动因理论 |
一、传统并购动因理论 |
二、现代并购动因理论 |
第三节 并购绩效理论及评价方法 |
一、并购价值创造相关理论 |
二、并购绩效的评价方法 |
第二章 并购案例背景介绍 |
第一节 我国医药行业并购介绍 |
一、我国医药行业简介 |
二、医药行业并购概述 |
第二节 并购双方简介 |
一、并购方:凯利泰 |
二、目标公司:Elliquence |
第三节 并购交易进程 |
一、并购概述 |
二、并购合同 |
第三章 凯利泰并购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募集资金动因 |
一、创业板超募 |
二、募集资金充足,但使用限制多 |
三、现金并购更为简便,难度低 |
第二节 业绩增长动因 |
一、上市之初业务单一,业务多元化需要 |
二、缓解业绩压力,保持高增长 |
第三节 发展战略动因 |
一、医疗器械创新研发成本高、回报低 |
二、布局大骨科产业,获得协同效应 |
三、整合客户经销商资源,加速海外扩张 |
第四章 凯利泰并购的绩效分析 |
第一节 短期市场效应分析 |
一、并购Elliquence的短期市场效应分析 |
二、凯利泰其他并购交易的短期市场效应分析 |
三、短期市场效应比较分析 |
第二节 中长期并购绩效分析 |
一、盈利能力分析 |
二、偿债能力分析 |
三、营运能力分析 |
四、中长期绩效总结 |
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涉税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框架结构 |
1.5 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民营企业海外并购 |
2.1 民营企业海外并购 |
2.2 海外并购理论 |
2.2.1 外部性理论 |
2.2.2 并购动因理论 |
2.2.3 风险管理理论 |
2.3 海外并购涉税制度分析 |
2.3.1 所得税分析 |
2.3.2 受控外国企业认定分析 |
2.3.3 国际税收协定的规定分析 |
第3章 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及涉税风险现状分析 |
3.1 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 |
3.2 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的风险 |
3.2.1 客观风险 |
3.2.2 主观风险 |
3.3 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主要涉税风险 |
3.3.1 税收制度风险 |
3.3.2 历史性税务风险 |
3.3.3 前期税收筹划风险 |
3.3.4 后期关联方交易风险 |
3.4 涉税风险产生的原因 |
3.4.1 税务风险意识缺乏 |
3.4.2 涉税事项调查不足 |
3.4.3 涉税风险应对能力有待提高 |
3.4.4 国际税制改革加快 |
第4章 中外企业海外并购涉税风险案例分析 |
4.1 河北宣工海外并购涉税风险案例分析 |
4.1.1 案例背景 |
4.1.2 案例涉税风险分析 |
4.1.3 案例启示 |
4.2 沃达丰(荷兰)海外并购涉税风险案例分析 |
4.2.1 案例背景 |
4.2.2 案例涉税风险分析 |
4.2.3 案例启示 |
第5章 防范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涉税风险的对策建议 |
5.1 健全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支持体系 |
5.1.1 健全税收制度与税收征管体系 |
5.1.2 创造良好的海外并购环境 |
5.1.3 建立海外并购的扶持体系 |
5.2 构建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涉税风险评估体系 |
5.2.1 开展税务尽职调查 |
5.2.2 构建税收风险评估模型 |
5.3 提高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涉税风险应对能力 |
5.3.1 合理设计控股架构和融资架构 |
5.3.2 充分利用国内税收优惠与国际税收协定 |
5.3.3 建立整合阶段税收管理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企业并购中的税收筹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3 文献综述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2 企业并购中税收筹划的理论基础 |
2.1 MM理论(股息政策理论) |
2.2 税收协同效应理论 |
2.3 马斯格雷夫的税收影响点理论 |
3 中外企业并购税收政策比较分析 |
3.1 国外企业并购的税收政策 |
3.1.1 英国并购税收政策 |
3.1.2 美国并购税收政策 |
3.1.3 德国并购税收政策 |
3.1.4 日本并购税收政策 |
3.2 国外并购税收政策对我国的借鉴 |
3.3 我国企业并购税收政策的发展历程 |
3.4 中外企业并购的税收政策比较研究 |
4 当前我国企业并购中税收政策 |
4.1 当前我国企业并购税收政策中的免税并购 |
4.1.1 免税并购的认定 |
4.1.2 免税并购遵循的原则 |
4.1.3 免税并购的税收待遇 |
4.2 当前我国企业并购税收政策中的应税并购 |
4.2.1 应税并购概述 |
4.2.2 应税并购中的所得税 |
4.2.3 应税并购中的流转税 |
4.2.4 应税并购中的其他税种 |
5 企业并购流程中的税收筹划设计 |
5.1 并购目标选择的税收筹划 |
5.1.1 并购目标组织形式的税收筹划 |
5.1.2 并购目标所在行业的税收筹划 |
5.1.3 并购目标所处地区的税收筹划 |
5.1.4 并购目标财务状况的税收筹划 |
5.2 并购支付方式选择的税收筹划 |
5.2.1 非股权支付的税收筹划 |
5.2.2 股权支付的税收筹划 |
5.2.3 混合支付的税收筹划 |
5.3 并购融资方式选择的税收筹划 |
5.3.1 债权融资的税收筹划 |
5.3.2 权益融资的税收筹划 |
5.4 并购中会计处理方法的税收筹划 |
5.4.1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
5.4.2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
5.5 并购后整合的税收筹划 |
6 案例分析 |
6.1 案例背景 |
6.2 税收筹划方案选择与分析 |
6.2.1 选择并购目标 |
6.2.2 选择支付方式 |
6.2.3 选择融资方式 |
6.2.4 其他方面税收筹划 |
6.3 案例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外装备制造企业跨国并购绩效影响因素比较——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样本与数据的选择 |
(一)样本的选取。 |
(二)指标的选取。 |
(三)数据来源。 |
二、中外装备制造企业跨国并购绩效影响因素比较的实证分析 |
(一)基于不同规模企业跨国并购绩效比较。 |
1. 中国企业两类样本的对比(见表1)。 |
2. 国外装备制造企业两类样本的对比(见表2)。 |
(二)基于不同海外并购经验企业跨国并购绩效比较。 |
1. 中国装备制造企业两类样本的绩效比较(表3)。 |
2. 国外装备制造企业两类样本的绩效比较(见表4)。 |
(三)基于不同所有制企业跨国并购绩效比较。 |
(四)基于不同并购区位的跨国并购绩效比较。 |
三、结论与建议 |
四、中外企业并购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研究[D]. 杜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2]HR公司并购YS公司的文化冲突与整合研究[D]. 边玉芳.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3]KC公司被并购中文化融合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清清. 西南大学, 2020(05)
- [4]掌趣科技高溢价并购动网先锋的动因与财务绩效研究[D]. 魏宇欣.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9)
- [5]我国中小企业并购策略研究 ——以AD公司为例[D]. 张义东. 中国政法大学, 2020(12)
- [6]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D]. 金川.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7]医药上市公司并购的动因与绩效研究 ——以凯利泰并购Elliquence为例[D]. 王加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8]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涉税风险研究[D]. 刘梦圆. 吉林大学, 2020(08)
- [9]企业并购中的税收筹划研究[D]. 毛珍珍. 云南大学, 2015(09)
- [10]中外装备制造企业跨国并购绩效影响因素比较——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J]. 胡若痴,皇甫凌燕. 财政研究,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