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CDMA国际漫游相关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申姝[1](2020)在《《5G时代》(节选)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项目原文节选自科普类着作《5G时代:什么是5G,它将如何改变世界》(简称《5G时代》)一书。在项目英译过程中,译者发现最突出也是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迁移性冗余,因此本翻译报告围绕迁移性冗余的判定和处理这一难点展开。在对迁移性冗余进行正确判定的基础上,本文对项目中出现的不同类型的冗余采用一种或多种翻译方法结合的处理,以求达到翻译的最佳社会效果。综合多位学者研究,在汉译英过程中,迁移性冗余指的是不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直接将汉语的表达形式迁移到译文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平卡姆在其着作《中式英语之鉴》一书中将汉译英过程中出现的迁移性冗余分为五类。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其进一步划分,分为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并就其特点分别展开描述,以此帮助正确判断项目中出现的冗余。在保证文本信息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作者提出了省译,整合和替代来处理汉译英过程中的迁移性冗余,使译文达到忠实、通顺和简洁。报告表明,针对汉译英文本中出现的冗余,首先要正确判断是否属于迁移性冗余,然后采用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加以处理。希望本报告提出的翻译方法对于汉译英过程中迁移性冗余的处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彭艳[2](2015)在《基于C2G平台的预付费漫游业务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目前在国际漫游的业务领域,已经成功实现了同构网络的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和异构网络的后付费国际漫游业务,但是由于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网络和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的通信协议和网络结构差异较大,实现异构网络之间的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困难重重。鉴于以上原因,本文提出的基于C2G (CDMA to GSM)国际漫游增值业务平台的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该业务是在CIN-SCF (CINtel Server Software Controling Framework,服务器控制框架)中间件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实现的,能够允许CDMA网络的预付费用户进入GSM网络时,使用异构网络间的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包括预付费的语音业务和短信业务)。该业务通过分别扮演GSM网络的SCP(Service Control Point,业务控制点)和CDMA网络的SSP(Service Switching Point,业务交换点),能够处理GSM网络和CDMA网络的会话消息,解决了异构网络预付费业务实现中的会话机制不同、实时扣费和放音等关键性问题,从而实现GSM和CDMA网络之间的互通和互操作功能。本文从同构网络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和异构网络后付费国际漫游业务的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入手,分析了异构网络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实现过程中仍然存在的技术难点。通过对C2G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了业务需要实现的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论文的核心是C2G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的设计与实现,根据需求分析对业务进行模块的划分,同时解决了设计实现中遇到的关键性问题;随后,通过对该业务进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验证了该业务能够实现功能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最后,作者对研究生期间的实习工作内容进行了总结,同时展望了C2G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未来的扩展。
蔡文[3](2014)在《湖北电信内容计费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移动通讯技术进入3G时代,运营商从原来单一的话音业务发展到种类繁多的数据业务,例如视频通信、多媒体短信、即时通讯、移动定位、视频点播、在线娱乐、电子商务等,这些由话音和宽带接入业务衍生的数据增值业务已经成为了运营商收入的稳定增长点。相比之下,传统的诸如按时长、流量、次数,或者包月的计费模式显得过于简单和粗放了。为了满足用户、业务提供商以及运营商的不同要求,业界对基于内容价值的精细计费模式展开了广泛讨论和深度研究,并由3GPP(The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给出了推荐的标准与模型。本文首先介绍论文的背景和研究对象,概述基于内容计费的关键技术,分析本文的研究意义。然后对内容计费进行了架构研究,描述了电信计费架构的发展,归纳其设计思路和原则,对流行架构的逻辑组成和各功能模块,以及基于该架构的计费消息流程进行了分析。结合中国电信的组网规范,本文重点设计了湖北电信基于内容计费的方案,包括组网策略和优化方法,并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组改网方案和优化方法做了详细的对比和分析。最后设计了组网后的内容计费CCG系统的测试方案,给出了针对主要功能模块的测试用例,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
戴国华,赵强,余骏华[4](2014)在《SVLTE终端关键问题分析及方案探讨》文中提出介绍了SVLTE终端,对SVLTE终端在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射频干扰、SAR、国际漫游选网、时钟等方面,并给出了解决方案建议。
胡健[5](2013)在《基于功率控制的德州联通移动网络优化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网络发展到一定规模,信号覆盖已经得到相当的改善,但由于扩容频繁,扩容期间网络监控和保障不利,因受到工期紧的影响,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使得安装和开通过程中存在较多质量问题,网络质量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随着设备使用时间的增加,一些故障逐渐增多,恶化了网络性能。本文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和关键技术,并结合实际分析了德州联通公司移动网络的现状,指出了德州联通移动网在网络覆盖效果和通话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用户投诉情况以及围绕市区进行基站信号测试,给出了基于功率控制的移动网优化方案。通过新增基站和调整信号功率、天线设置等方法,改善无线信号覆盖效果,对移动网络的优化取得了很显着的效果,解决了德州联通移动网络中存在的部分地区信号质量问题。通过测试和分析网络信号覆盖,用户意见回访统计,表明本文的网络优化方案合理可行,实施方法得当,达到了德州联通移动网优化的目的。本次网络优化在现有网络设备、资源和容量的基础上,依靠细致、系统的网络优化工程,通过参数调整和硬件优化等手段,在不增加过多成本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网络服务质量,从而提高了市场效益及服务水平。
王健[6](2009)在《基于斜投影理论的OC-CDMA系统》文中提出CDMA是当今世界上移动通信的主流技术,利用相互正交(或尽可能正交)的不同编码分配给不同的用户调制信号,实现多用户同时使用统一频率接入系统和网络的通信,即码分多址通信,由于引入了相互正交的(或尽可能正交)编码去调制信号,活使得元信号的信号频谱带宽扩展,因此,这种调制方式的通信,也称为扩展频谱通信。信号在获得较高频谱利用率,较高的增益,较大的用户容量等等好处的的同时,CDMA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诸如多址干扰,码间干扰,远近效应,多径效应小区呼吸效应等等,面对目前急剧增大的用户数目,日益丰富多彩的业务类型,不断上升的用户体验需求,以及各式各样日益复杂的信道及电磁环境,呼吁变革传统CDMA体制以适应新的形势下的综合需求的呼声日涨,W-CDMA,TD-SCDMA等3G技术的日益成熟。本文详细阐述了斜投影的基本理论,探索了斜投影在信号分离和抗干扰中的应用,并结合现有的DS-CDMA系统构架,抛开传统直接序列扩频的正交机制,设计出一种基于非正交机制的OC-CDMA系统。详细论证的该系统的可行性,及其抗干扰性能,OC-CDMA系统在保持现有DS-CDMA系统的基本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引入了斜投影理论进行解扩频,极大的放松了系统对扩频码的正交性要求,成功的实现了对MAI的抑制的同时,达到了用户容量的极大提升,另外,本文对OC-CDMA系统的用户地址码的设计进行了探索,提出了选取的准则及搜索PN码的算法。
王昕[7](2009)在《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据业务时代和移动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移动通信市场竞争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地变革,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而是以产业协作为纽带的移动通信产业链之间的竞争。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将成为移动通信产业提升综合竞争力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在3G时代取得稳定的市场地位,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提高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创新能力成为移动通信产业链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创新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现状,提出了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概念。通过对移动通信产业链结构的分析,构建了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结构图,并分析了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特征及构成、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功能及系统的运行机制,探讨了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及演进规律,构建了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模型,从知识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市场营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进行了分析评价。
杜秀英[8](2008)在《渭南联通CDMA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产业迅猛发展,移运通信市场的竞争也越演越烈。中国联通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通信市场,在向客户提供的GSM移动网络与当地移动公司在业务服务上无太大差异情况下,要想吸引客户留住客户就必须向客户塑造有特色的网络服务,于是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了全新的CDMA网络。本文以渭南联通的CDMA项目为研究对象,针对渭南联通CDMA业务发展一直较缓慢,与预期相差很远,在营销战略、消费成本、产品促销、品牌形象、渠道建设等方面实际上遭遇了多个发展瓶颈及压力,影响着渭南联通公司整体业务的发展为出发点展开研究。公司如何摆脱目前经营困境,笔者经过大量市场调研论证,运用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CDMA业务在渭南市场的发展营销策略做以研究。本文重点通过渭南联通CDMA的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和目标市场分析,找到今后CDMA网络的目标市场定位,并针对这个目标市场制定详尽的4Ps营销组合策略,通过提出营销管理工作中应改善的几个问题保证营销组合策略的顺利实施。渭南联通公司必须首先做好市场细分工作,树立CDMA精品网络形象,打造多样化品牌,灵活科学地制订适合不同客户群的合理价格标准并保持稳定,借助现代销售方式,拓展营销渠道,加大对CDMA宣传力度采取多种促销方式,实施整合传播。通过以上营销策略的革新,提高顾客满意度,同时建立完善的营销管理、客户维系体系等。整篇论文力求从实际出发,着力解决渭南联通CDMA业务面临的种种问题,为增强企业竞争力提供帮助,并希望文中的观点与营销策略能对其他通信企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石晓荣[9](2008)在《渭南联通CDMA移动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各国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通信技术的研究发展步伐加快,CDMA移动通信技术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并且由于CDMA技术以其在覆盖、功率以及平滑演进等诸多方面的技术优势,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采用的主要移动通信技术制式之一。从2002年CDMA网络在我国开通至今,中国联通对于CDMA网络的市场营销推广可谓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从总部、各省分公司至地市级公司,可谓是费尽心思、几经周折。究竟如何打破垄断坚冰,突出重围,建立新型的市场营销推广模式,这将一直是中国联通各级经营管理者值得摸索和研究的现实问题。本文阐述了中国联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的发展现状、特点和面临的困难,并且详细分析了渭南联通在初期的市场营销推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目前渭南本地通信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和竞争形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渭南本地的通信市场进行细分,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群体的客户和他们对渭南联通的各种业务品牌的偏好进行调查研究,据此对渭南联通的CDMA产品及市场潜力做出科学预测,准确地指出随着区域性的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渭南联通低端市场的主要发展目标在农村,城镇集团、政策单位是一个很大的形象宣传客户群,渭南联通必须细分品牌,调整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拓展营销渠道,作好促销工作。并提出了渭南联通要想在CDMA的推广中获得长期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在营销策略上采取的对策。CDMA的发展必须要打破以前的只靠自身经营手机的营销策略,借助现代销售方式,广泛利用商业零售营销网络,建立对代理商的监控体系,拓展营销渠道,同时充分重视分析诊断与顾客的每一个接触点,动态地把握用户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趋向,注意定期、定量、综合测定顾客满意度;同时不断提高渭南联通CDMA的网络质量,更加丰富CDMA的产品品牌,根据多样化品牌,结合品牌和服务质量,灵活科学地制订适合不同客户群的价格标准;同时应选择适当的媒体组合和宣传方式,实施整合传播。
刘寅生[10](2008)在《移动通信智能网测试方法与工具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移动电话智能网的业务中,最具有潜力的是预付费业务,预付费业务是各运营商针对日益严重的拖欠电话费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付费方式的业务,是目前两大运营商智能网部分的主要业务类型。预付费业务的迅速发展,解决了电信运营商既要发展用户,又要增效益的问题。本论文首先分析了当前GSM和CDMA网络智能网的网络结构和计费流程。根据智能网的计费方法和特点,提出一种通过ISUP/TUP和CAP/MAP信令流程进行预付费业务检测的新方法,通过方法论证最终确定了通过采集ISUP/TUP信令,并从中过滤出与预付费业务相关的呼叫流程,以此为依据来对GSM和CDMA的预付费业务的计费时长进行检测的方法,通过理论分析,给出理论的通话时长的误差范围,同时完成了相应的测试软件和分析软件的编写工作。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为《在用局用交换设备计费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移动电话智能网部分》标准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论文中给出了标准《在用局用交换设备计费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移动电话智能网部分》的征求意见稿。在实际测试阶段,通过大量的测试数据,一方面论证了测试方法和测试指标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也确实发现了运营商在部分智能网计费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二、与CDMA国际漫游相关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CDMA国际漫游相关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5G时代》(节选)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1.Introduction |
1.1 Source text description |
1.2 Source text analysis |
1.3 Significance |
2.Process |
2.1 Pre-translation |
2.2 Translating |
2.3 Post-translation |
3.Transfer Redundancy |
3.1 Concept of transfer redundancy |
3.2 Causes for transfer redundancy |
3.3 Classification of transfer redundancy |
3.3.1 Lexical redundancy |
3.3.2 Syntactic redundancy |
4.Case Study |
4.1 Omission to reduce redundancy |
4.1.1 Omitting unnecessary nouns |
4.1.2 Omitting unnecessary verbs |
4.1.3 Omitting unnecessary modifiers |
4.2 Integration to reduce redundancy |
4.2.1 Integrating redundant twins |
4.2.2 Integrating repeated information |
4.3 Substitution to reduce redundancy |
5.Summary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
Acknowledgements |
(2)基于C2G平台的预付费漫游业务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论文背景 |
1.2 论文内容 |
第二章 背景知识及相关技术介绍 |
2.1 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的现状分析 |
2.1.1 GSM同构网络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的现状 |
2.1.2 CDMA同构网络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的现状 |
2.1.3 异构网络后付费国际漫游业务的现状 |
2.1.4 异构网络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的现状 |
2.2 网络基础能力及实现技术 |
2.2.1 GSM网基础业务能力及实现 |
2.2.2 CDMA网基础业务能力及实现 |
2.3 CIN-SCF平台介绍 |
2.3.1 CIN-SCF的逻辑结构 |
2.3.2 CIN-SCF业务平台结构图 |
2.3.3 业务逻辑的开发和编译执行 |
第三章 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的需求分析 |
3.1 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概述 |
3.1.1 业务的功能概述 |
3.1.2 角色定义 |
3.1.3 总体用例分析 |
3.2 业务核心功能需求 |
3.2.1 位置更新流程的用例分析 |
3.2.2 主叫正常流程的用例分析 |
3.2.3 主叫限制呼出流程的用例分析 |
3.2.4 主叫通话中余额不足流程的用例分析 |
3.2.5 发送短信流程的用例分析 |
3.3 业务非功能性需求 |
第四章 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的总体设计 |
4.1 系统组网设计方案 |
4.2 系统平台的静态结构 |
4.3 系统动态结构设计 |
4.3.1 位置更新流程动态结构设计 |
4.3.2 主叫正常流程动态结构设计 |
4.3.3 主叫限制呼出流程动态结构设计 |
4.3.4 主叫通话中余额不足流程动态结构设计 |
4.3.5 发送短信流程动态结构设计 |
4.4 数据库的设计方案 |
4.4.1 数据库设计方法 |
4.4.2 系统的数据分析 |
4.4.3 系统数据库表设计 |
4.4.4 系统数据库优化设计 |
4.5 关键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
4.5.1 利用会话映射机制解决GSM和CDMA网络会话机制不同的问题 |
4.5.2 利用平台作为IP解决主叫呼出限制的放音问题 |
4.5.3 利用在线计费系统解决预付费业务的实时计费问题 |
4.5.4 利用双GT方案解决国内国际点码位数不匹配问题 |
第五章 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开发工具及语言介绍 |
5.2 位置更新业务功能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1 位置更新请求处理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2 位置更新消息转换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 主叫业务功能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1 用户鉴权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2 OCS信用管控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3 呼叫接续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4 IP放音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5 呼叫释放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4 发送短信业务功能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第六章 预付费国际漫游业务的测试 |
6.1 单元测试 |
6.1.1 白盒测试 |
6.1.2 黑盒测试 |
6.2 集成测试 |
6.2.1 集成测试环境描述 |
6.2.2 集成测试实施 |
6.3 系统测试 |
6.3.1 系统测试环境描述 |
6.3.2 系统性能测试 |
6.4 测试问题及改进方法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工作总结 |
7.2 系统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湖北电信内容计费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2.1 数据业务发展趋势 |
1.2.2 精细化计费需求 |
1.2.3 移动网络的建设与改造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计费系统与内容计费 |
2.1 计费系统的发展 |
2.1.1 传统计费 |
2.1.2 2G/2.5G网络计费 |
2.1.3 3G网络计费 |
2.2 内容计费的关键技术 |
2.2.1 数据流分析 |
2.2.2 实时计费协议 |
2.2.3 资源分配 |
2.3 基于CCG的内容计费系统 |
2.3.1 CCG功能概述 |
2.3.2 CCG的组网策略 |
2.3.3 CCG计费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容计费组网策略与方案设计 |
3.1 3G网络的分层结构 |
3.2 内容计费的网络改造 |
3.2.1 基于PDSN节点的网络改建 |
3.2.2 基于GGSN节点的网络改建 |
3.2.3 网络改建实例 |
3.3 湖北电信内容计费的实现 |
3.3.1 组网背景 |
3.3.2 组网策略 |
3.3.3 工程实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容计费系统的测试 |
4.1 内容计费测试的主要思路 |
4.1.1 CCG的功能需求 |
4.1.2 CCG与网络性能 |
4.2 湖北电信内容计费的测试 |
4.2.1 测试环境概述 |
4.2.2 测试内容与项目 |
4.2.3 测试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SVLTE终端关键问题分析及方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SVLTE终端关键问题分析 |
2.1 射频干扰问题 |
2.2 SAR问题 |
2.3 SVLTE终端测试复杂度问题 |
2.4 国际漫游问题 |
(1)选网流程复杂 |
(2)LTE漫游网络环境不一,语音数据解决方案复杂 |
2.5 时钟问题 |
3 SVLTE终端相关问题解决方案建议 |
4 结束语 |
(5)基于功率控制的德州联通移动网络优化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
1.2 德州联通移动网概括 |
1.3 德州联通网络优势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本人相关工作 |
1.5 本文的研究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TD-SCDMA相关技术介绍 |
2.1 TD-SCDMA系统概述 |
2.2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
2.2.1 功率控制技术 |
2.2.2 信道编码技术 |
2.2.3 分集接收技术 |
2.3 功率控制技术概述 |
2.3.1 功率控制准则 |
2.3.2 信号干扰比SIR平衡准则 |
2.3.3 功率平衡准则与信干比SIR平衡准则的比较 |
2.4 智能天线技术 |
2.4.1 智能天线的概念 |
2.4.2 智能天线的自适应算法 |
2.4.3 智能天线的波束形成 |
2.5 智能天线在TD-SCDMA中的应用 |
2.6 使用智能天线的有关问题 |
2.6.1 全向波束和赋形波束 |
2.6.2 共享下行信道及不连续发射 |
2.6.3 智能天线的校准 |
2.6.4 帧结构及有关物理层技术 |
2.6.5 智能天线和其他抗干扰技术的结合 |
2.6.6 波束赋形的速度问题 |
2.6.7 设备复杂性的考虑 |
第三章 德州联通移动网络现状分析 |
3.1 德州移动网络现状 |
3.2 德州城市结构特性 |
3.3 德州移动网存在问题分析 |
3.4 德州移动网网络测试分析 |
3.5 德州移动网网络优化目标 |
3.6 德州移动网优化解决方案 |
3.6.1 无线参数配置解决方案 |
3.6.2 拥塞率解决方案 |
3.6.3 导频污染解决方案 |
第四章 基于功率控制的网络优化实现 |
4.1 无线参数网络优化实现方法 |
4.1.1 标准功率控制参数设置 |
4.1.2 功率控制步长设置 |
4.1.3 触发手机快速功率下降 |
4.1.4 频率参数设置 |
4.1.5 调整优化参数的应用 |
4.1.6 基于天馈系统调整的应用 |
4.1.7 基于参数优化解决GSM拥塞应用 |
4.2 解决网络拥塞率的实现方法 |
4.2.1 基站载频存在,增加频点扩容 |
4.2.2 基站载频不存在,增加载频及频点扩容 |
4.2.3 话务减容 |
4.3 优化后TCH拥塞率指标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斜投影理论的OC-CDMA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1.1.3 存在的问题 |
1.1.4 本课题研究内容的实际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2 创新之处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斜投影理论及其相关概念 |
2.1 投影定理 |
2.1.1 幂等矩阵 |
2.1.2 从数学的角度看投影矩阵 |
2.1.3 从信号处理的角度看投影算子 |
2.1.4 列空间上的投影矩阵 |
2.2 斜投影的基本原理及数学表示 |
2.2.1 满列秩矩阵的斜投影算子 |
2.2.2 斜投影用于信号处理中的系统模型 |
2.2.3 多个子空间斜投影算子的建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DS-CDMA的相关概念 |
3.1 CDMA系统概述 |
3.1.1 基本原理 |
3.1.2 CDMA系统的优越性 |
3.1.3 CDMA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
3.2 DS-CDMA系统 |
3.2.1 扩频技术的特点 |
3.2.2 DS-CDMA系统中的多址干扰 |
3.2.3 BPSK二进制移相键控 |
3.3 伪随机序列 |
3.3.1 伪随机序列的分类 |
3.3.2 m 序列、Gold 序列的相关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OC-CDMA系统的设计及其性能研究 |
4.1 OC-CDMA系统框图 |
4.2 数学模型及其可行性研究 |
4.2.1 斜投影解扩的模型 |
4.2.2 斜投影解扩系统的仿真实现 |
4.2.3 盲自适应解调算法及其BER性能 |
4.3 OC-CDMA系统性能分析 |
4.3.1 码片之间夹角与噪声放大之间的关系 |
4.3.2 用户PN码选取的几何理解 |
4.3.3 从空间角度理解斜投影对于抑制DS-CDMA系统的MAI |
4.3.4 OC-CDMA系统的误码率性能 |
4.3.5 信干噪比性能分析 |
4.4 OC-CDMA系统的地址PN码选择 |
4.4.1 PN码的选取准则 |
4.4.2 基于Matlab的随机生成算法 |
4.4.3 基于遗传算法的PN码搜索算法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构成及演进研究现状 |
1.3.2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合作、协同发展研究现状 |
1.3.3 移动通信创新的研究现状 |
1.3.4 产业链创新系统理论相关研究 |
1.3.5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理论相关研究 |
1.3.6 国内外研究成果比较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供应链的概念 |
2.2 价值链的概念 |
2.3 产业链的概念 |
2.4 产业集群的概念 |
2.5 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区别与联系 |
2.5.1 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区别与联系 |
2.5.2 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区别与联系 |
2.5.3 产业集群、产业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2.5.4 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集群、产业链之间的关系分析 |
2.6 创新的概念 |
2.6.1 技术创新 |
2.6.2 产业创新 |
2.6.3 产业集群创新 |
2.7 创新系统的相关理论 |
2.7.1 国家创新系统 |
2.7.2 区域创新系统 |
2.7.3 产业创新系统 |
2.7.4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 |
2.7.5 产业链创新系统 |
2.7.6 企业创新系统 |
2.7.7 各个创新系统的关系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概述 |
3.1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概念及组成 |
3.1.1 移动通信产业链概念的提出 |
3.1.2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组成分析 |
3.2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结构特征 |
3.2.1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结构 |
3.2.2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终端产品介绍 |
3.2.3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子产业链分析 |
3.3 移动通信产业链演进路径比较分析 |
3.3.1 移动通信产业链技术演进路径分析 |
3.3.2 移动通信产业链结构演进路径 |
3.4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3.4.1 移动通信产业链终端产品的市场分析 |
3.4.2 移动通信产业链发展趋势分析 |
3.5 移动通信产业链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3.5.1 移动通信产业链竞争力的概念 |
3.5.2 移动通信产业链竞争力比较的分类 |
3.5.3 移动通信产业链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 |
4.1 移动通信产业链中的创新系统 |
4.1.1 移动通信产业链中的创新活动 |
4.1.2 构建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必要性 |
4.1.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概念 |
4.1.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特征 |
4.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构成及演进 |
4.2.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子系统 |
4.2.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结构及演进 |
4.2.3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结构 |
4.2.4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 |
4.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功能分析 |
4.3.1 整合创新资源,降低创新成本 |
4.3.2 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
4.3.3 创新能力和绩效的提高 |
4.3.4 提高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竞争力 |
4.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 |
4.4.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动力分析 |
4.4.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 |
5.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模式的概念 |
5.2 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模式特点分析 |
5.2.1 模仿创新 |
5.2.2 自主创新 |
5.2.3 合作创新 |
5.2.4 协同创新 |
5.2.5 各种创新模式的地位和作用 |
5.3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的现状分析 |
5.3.1 模仿创新模式现状 |
5.3.2 自主创新模式现状 |
5.3.3 合作创新模式现状 |
5.3.4 协同创新模式现状 |
5.2.5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模式发展路径 |
5.4 国内外移动通信创新模式比较研究 |
5.4.1 日本DoCoMo 公司的创新模式 |
5.4.2 韩国SK 电讯的创新模式 |
5.4.3 英国电信的创新模式 |
5.4.4 美国高通公司的创新模式 |
5.4.5 法国电信的创新模式 |
5.4.6 国外创新模式经验总结 |
5.5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经验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6章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 |
6.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概念 |
6.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构成及现状 |
6.2.1 移动通信产业链知识创新能力 |
6.2.2 移动通信产业链工艺创新能力 |
6.2.3 移动通信产业链产品创新能力 |
6.2.4 移动通信产业链市场营销创新能力 |
6.2.5 移动通信产业链组织创新能力 |
6.2.6 移动通信产业链制度创新能力 |
6.2.7 移动通信产业链综合创新能力 |
6.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6.3.1 指标选取原则 |
6.3.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
6.3.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工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
6.3.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产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
6.3.5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市场营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
6.3.6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
6.3.7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 |
6.4 基于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
6.4.1 模型的选取 |
6.4.2 因子分析法 |
6.4.3 聚类分析法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实证研究 |
7.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知识创新比较分析 |
7.1.1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运营商知识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
7.1.2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设备制造业知识创新比较分析 |
7.1.3 移动通信产业链知识创新的国际比较分析 |
7.1.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知识创新的对策建议 |
7.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工艺创新比较分析 |
7.2.1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运营商工艺创新比较分析 |
7.2.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工艺创新比较分析 |
7.2.3 移动通信产业链工艺创新国际比较 |
7.2.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工艺创新的对策建议 |
7.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产品创新比较分析 |
7.3.1 新移动的产品创新 |
7.3.2 新联通的产品创新 |
7.3.3 新电信的产品创新 |
7.3.4 移动通信产业链产品经营现状比较分析 |
7.3.5 移动通信产业链产品创新国际比较 |
7.3.6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产品创新的对策建议 |
7.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市场营销创新比较分析 |
7.4.1 中国移动的市场营销创新 |
7.4.2 中国联通的市场营销 |
7.4.3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营销能力对比分析 |
7.4.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市场营销创新比较分析 |
7.4.5 国外通信运营商品牌营销策略 |
7.4.6 移动通信产业链市场营销创新国际比较 |
7.4.7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市场营销创新的对策建议 |
7.5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制度、组织、管理创新比较分析. |
7.5.1 中国移动的制度、组织、管理创新比较分析 |
7.5.2 中国联通的制度、组织、管理创新比较分析 |
7.5.3 中国电信的制度、组织、管理创新比较分析 |
7.5.4 电信业的三次制度创新 |
7.5.5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制度、组织、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
7.6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综合比较分析 |
7.6.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研发能力综合比较分析 |
7.6.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运营能力综合比较分析 |
7.6.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产出能力综合比较分析 |
7.6.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综合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
7.6.5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综合创新的对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本文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8)渭南联通CDMA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1 中国联通CDMA的项目背景 |
1.1.2 CDMA技术简介 |
1.1.3 渭南联通与CDMA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 主要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1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2 理论综述 |
2.1 市场营销管理 |
2.2 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
2.2.1 4P理论 |
2.2.2 4C理论 |
2.2.3 4R理论 |
2.2.4 4V理论 |
2.3 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及市场定位理论 |
2.3.1 市场细分 |
2.3.2 目标市场选择 |
2.3.3 市场定位 |
2.4 市场竞争理论 |
2.4.1 市场竞争的基本形式 |
2.4.2 现代企业市场竞争模型研究 |
2.4.3 企业市场竞争五种竞争力研究 |
3 渭南联通CDMA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3.1 渭南联通CDMA的宏观环境分析 |
3.2 渭南移动通信市场竞争结构分析 |
3.2.1 渭南移动—最强的市场竞争者 |
3.2.2 小灵通及大灵通单项收费的威胁 |
3.3 渭南联通CDMA市场内部环境分析 |
3.3.1 渭南联通CDMA发展回顾 |
3.3.2 渭南联通组织架构 |
3.3.3 渭南联通经营两张移动通信网的协调发展问题 |
3.3.4 近几年渭南联通CDMA营销效益分析 |
3.4 渭南联通CDMA竞争的SWOT分析 |
3.5 渭南联通CDMA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3.6 分析总结 |
4 渭南联通CDMA目标市场的选择 |
4.1 渭南联通CDMA目标市场现状及分析 |
4.2 渭南联通CDMA目标市场的选择 |
4.2.1 渭南移动通信市场的用户特征 |
4.2.2 渭南联通CDMA目标市场的选择 |
4.2.3 渭南联通CDMA的市场定位 |
4.3 分析总结 |
5 渭南联通CDMA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
5.1 渭南联通CDMA产品策略 |
5.1.1 建立渭南联通CDMA四大产品系列 |
5.1.2 渭南联通CDMA品牌策略 |
5.2 渭南联通CDMA定价策略 |
5.2.1 渭南联通CDMA价格体系的相关说明 |
5.2.2 资费套餐设计的原则 |
5.2.3 渭南联通CDMA资费套餐的设计 |
5.3 渭南联通CDMA分销渠道策略 |
5.3.1 销售渠道选择 |
5.3.2 销售渠道管理 |
5.3.3 销售渠道掌控 |
5.3.4 渭南联通CDMA的分销渠道建设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
5.4 渭南联通CDMA促销组合策略 |
5.4.1 促销工具的使用 |
5.4.2 渭南联通CDMA促销重点 |
5.4.3 渭南联通CDMA促销策略 |
6 营销策略的实施 |
6.1 建立客户至上的市场营销机制 |
6.2 建立市场导向的营销管理平台 |
6.3 营造维护理想的市场营销环境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渭南联通CDMA移动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纶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1.3 主要研究内容 |
1.2 主要研究类型和方法 |
1.2.1 研究类型 |
1.3 文章的框架 |
2 理论综述 |
2.1 营销组合理论 |
2.1.1 4P理论 |
2.1.2 4C理论 |
2.1.3 4R理论 |
2.1.4 4V理论 |
2.1.5 波特理论 |
2.2 市场营销管理 |
2.2.1 分析市场机会 |
2.2.2 市场定位 |
2.2.3 目标市场选择 |
2.2.4 设计市场营销组合 |
2.3 SWOT分析方法 |
2.3.1 分析环境因素 |
2.3.2 构造SWOT分析表 |
2.3.3 决策与制定相应计划 |
2.4 消费者行为模式 |
2.4.1 消费者行为模式图示 |
2.4.2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4.3 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 |
2.5 营销渠道理论 |
2.5.1 营销渠道含义 |
2.5.2 营销渠道的类型 |
2.5.3 营销渠道的选择和管理 |
3 渭南CDMA业务发展现状 |
3.1 CDMA市场发展历程 |
3.2 CDMA营销环境分析 |
3.2.1 外部环境分析 |
3.2.2 内部环境分析 |
3.2.3 SWOT分析 |
3.3 CDMA市场趋势分析 |
3.4 渭南联通CDMA的目标市场分析 |
3.4.1 渭南联通CDMA的目标市场现状 |
3.4.2 渭南联通CDMA的目标市场分析与评价 |
3.5 营销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4 渭南联通CDMA的营销策略定位 |
4.1 产品策略定位 |
4.1.1 细分市场,整合构建产品品牌 |
4.1.2 发挥优势,加快新业务的开发和应用 |
4.2 价格策略定位 |
4.2.1 联通CDMA业务走中低端市场为佳 |
4.2.2 CDMA手机定价应以低价为好 |
4.3 渠道策略定位 |
4.3.1 改进的必要性 |
4.3.2 营销渠道策略的变迁 |
4.3.3 渭南联通CDMA手机渠道策略定位 |
4.4 促销策略定位 |
4.4.1 促销媒体的选择 |
4.4.2 根据季节进行促销 |
4.4.3 促销方式 |
4.5 客户服务策略 |
5 渭南联通CDMA营销策略实施的具体方案 |
5.1 产品策略的实施 |
5.1.1 确立业务细分品牌 |
5.1.2 利用媒体宣传强化品牌 |
5.2 价格策略的实施 |
5.3 渠道策略的实施 |
5.3.1 四专的相关内容 |
5.3.2 四专渠道建设方案 |
5.4 促销策略的实施 |
5.4.1 促稍组合策略的一般理论 |
5.4.2 渭南联通CDMA的促销组合 |
5.4.3 渭南联通CDMA的促销策略 |
5.5 客户服务策略的实施 |
5.5.1 市县两级维护体系 |
5.5.2 维护体系架构图 |
5.5.3 高端用户维护标准及内容 |
6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论文研究所做的工作及成果 |
6.1.1 论文研究所做的工作 |
6.1.2 论文研究的成果 |
6.2 主要创新研究 |
6.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移动通信智能网测试方法与工具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主要内容 |
1.4 本文安排 |
第二章 智能网预付费业务计费原理 |
2.1 移动通信网智能网的发展 |
2.1.1 GSM智能网方案 |
2.1.2 CDMA智能网方案 |
2.2 GSM移动智能网的网络结构和预付费业务计费原理 |
2.2.1 CAMEL的网络结构 |
2.2.2 CAMEL协议 |
2.2.3 预付费业务处理过程及计费流程 |
2.3 CDMA无线智能网的网络结构和预付费业务的计费原理 |
2.3.1 WIN网络结构 |
2.3.2 WIN协议 |
2.3.3 WIN预付费业务处理过程及计费流程 |
第三章 智能网预付费业务测试方案分析 |
3.1 采集七号信令的种类 |
3.2 测试呼叫的类型 |
3.3 信令采集点的选取 |
3.4 测试结果 |
测试项目1:交换机时间检查 |
测试编号:1.1 |
项目:交换机时间检查 |
分项目:交换机时间检查 |
测试项目2:计费差错率 |
测试编号:2.1 |
分项目:移动智能网呼叫,未漫游用户的除局内呼叫外的全部呼叫类型 |
3.4.1 测试编号:2.2.1 |
3.4.2 分项目:CDMA无线智能网呼叫,未漫游用户的除局内呼叫外的全部呼叫类型 |
测试项目3:交换机原始话单检查 |
测试编号:3.1 |
分项目:原始话单内容检查 |
测试项目4:相关计费处理系统检查 |
测试编号:4.1 |
分项目:费率检查——未漫游用户,本地呼叫 |
3.4.3 测试编号:4.2 |
3.4.4 分项目:费率检查——未漫游用户,长途呼叫 |
3.4.5 测试编号:4.3 |
3.4.6 分项目:费率检查——本地呼叫 |
3.4.7 测试编号:4.4 |
3.4.8 分项目:费率检查——漫游用户,长途呼叫 |
3.4.9 测试编号:4.5 |
3.4.10 分项目:费率检查——呼叫转移 |
3.4.11 测试编号:4.7 |
3.4.12 分项目:长途呼叫超短话单 |
第四章 智能网测试仪表功能要求和软件功能的实现 |
4.1 计费检测仪功能和要求 |
4.1.1 数据采集功能 |
4.1.2 协议解码功能 |
4.1.3 话单合成功能 |
4.1.4 话单过滤功能 |
4.1.5 话单比对功能 |
4.1.6 分辨率要求 |
4.1.7 容量要求 |
4.1.8 时间要求 |
4.2 计费检测仪软件功能的实现 |
4.2.1 GSM CAP信令解码和分析的实现 |
4.2.2 CDMA MAP信令解码和分析的实现 |
4.2.3 计费分析处理软件功能的实现 |
第五章 总结 |
5.1 结论 |
5.2 改进意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与CDMA国际漫游相关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5G时代》(节选)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D]. 申姝.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基于C2G平台的预付费漫游业务的设计与实现[D]. 彭艳. 北京邮电大学, 2015(08)
- [3]湖北电信内容计费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D]. 蔡文.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7)
- [4]SVLTE终端关键问题分析及方案探讨[J]. 戴国华,赵强,余骏华. 移动通信, 2014(07)
- [5]基于功率控制的德州联通移动网络优化实现[D]. 胡健. 南京邮电大学, 2013(05)
- [6]基于斜投影理论的OC-CDMA系统[D]. 王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S2)
- [7]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研究[D]. 王昕. 吉林大学, 2009(08)
- [8]渭南联通CDMA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D]. 杜秀英. 西安理工大学, 2008(S1)
- [9]渭南联通CDMA移动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石晓荣. 西安理工大学, 2008(S1)
- [10]移动通信智能网测试方法与工具实现[D]. 刘寅生. 复旦大学,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