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幼儿自然科学程序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刘珊[1](2021)在《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珊[2](2021)在《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文中指出
赵元璐[3](2021)在《幼儿园班级环境中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以F园大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教育性别公平研究由起点公平向过程公平逐渐深入。幼儿教师承担着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重要角色。成人持有的性别观念与性别公平教学相关联,并通过言语、非言语等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不同性别幼儿的成就动机与心理健康等方面。性别刻板印象会对幼儿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兴趣以及职业的选择等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人格的建立、与性有关的态度及社会适应能力。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釆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在幼儿园班级环境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观察、访谈等研究方法收集幼儿园班级环境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案例,深入探究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中隐含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幼儿产生的影响,究其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通过对幼儿园班级环境的观察和对幼儿教师的访谈发现,尽管教师自持“性别中立”的教育观念,但在深入观察幼儿园时仍然能够发现,性别刻板印象普遍存在于幼儿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中,其呈现样态为:幼儿绘本读物、游戏材料以及墙面创设中体现出的性别刻板印象,幼儿教师对幼儿个性性格的刻板评价,幼儿教师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教育行为,幼儿教师对不同性别幼儿的角色期待。并且幼儿自身受到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形成了一定性别刻板偏见。以往研究中大部分探讨的是性别刻板印象给女孩带来的危害,但是在实际观察中研究者发现,性别刻板印象对男孩带来的伤害也不容忽视。究其原因,幼儿园班级环境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至少受四方面影响:来自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来自幼儿教师观念的影响、来自幼儿园管理观念的影响以及幼儿自身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幼儿的生理遗传性别因素对幼儿性别认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影响着幼儿的性别偏好,但是消除性别发展的不平等比争论这些不平等是否存在更加重要。成人要做的是尊重幼儿的天性,正视幼儿的发展需要,以儿童的视角看待问题,为幼儿营造一个适宜的、平等的、可供其自由发展的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在幼儿表现出不符合刻板的传统性别文化特点的行为时,尊重幼儿的选择,尽量避免自己的性别刻板观念对幼儿产生干扰。因此,想要改善幼儿园班级环境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问题,需要教师建立正确的性别认知、幼儿园建立性别平等的班级环境以及政府部门引导幼儿园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共同努力为幼儿构建平等自由的幼儿园班级环境。
寇文亮[4](2021)在《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幼儿教师教育始于清末,女子师范学校附设保姆科是清末留给幼儿教师教育的一份特别遗产。民初女子师范学校和女子中学在培养幼儿教师方面的职能并存,在“1922年新学制”颁布后逐渐发展为以女子中学为主。从学习日本到学习欧美,甚至达到移植照搬程度,是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的突出特征。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科学理念激荡了幼儿教师教育独立举办热情;幼儿教育中国化、平民化及科学化追求,直接导致了幼儿教师教育改革方向的确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等思潮流入与传播,形成了中国化、本土化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活教育、儿童中心论、行为主义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指导理论,为幼儿教师教育独立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和单相性教育实验为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提供了借鉴与方法助力;更为重要的是,民国初期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发展困境,需要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其指明路径与方法。这就是幼儿教师教育实验肇始之成因和依凭。“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幼儿教师教育在学制系统中获得了独立的合法地位,但是其办学体制、招生起点、修业年限、课程教学等内容并未配套公布,这就强化了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迫切性,也给专家学者们留下了较大的实验探索空间。于是,一场旨在摆脱传统女学影响和外国幼儿教师教育影响,探索中国化、科学化、平民化独立的现代幼儿教师教育之路的教育实验就此展开。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及张宗麟等相互启发,各自独立地主持了不同的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包括综合性实验和单项实验,探索发现了幼儿教师教育全领域全方位规律,几乎覆盖了幼儿教师教育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对于促进民国时期符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构,起到了根本性、关键性及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并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梳理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图景和内在规律;梳理了这些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丰富了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教育实验研究视域和内容;分析了提升幼儿教师现代化、专业化水平实现路径;探索挖掘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于新时代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的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研究以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研究对象,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界定了相关概念,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及史料,介绍归纳了研究理论及方法、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正文部分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发生学方法为理论指导,以耗散结构理论作为论文设计支持,以实验教育学作为论文分析学科依据,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了梳理与阐释。第一部分含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促发因素的梳理,分析了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尤其是民主科学理念对于教育实验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促进作用;分析了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转型发展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呼唤与促进;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主体对于外国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吸收和批判以促进实验理性形成的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综合性和单项性教育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激荡促进过程,以及在目标内容和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第二部分含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主体内容。本研究根据史实、典型性及其重要程度,筛选了偏于综合的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以及偏于单项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实验,并进行了研究与阐释。体制和学制实验包括“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平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高级中等教育层次的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学制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问题的发现、梳理及确立过程;分析了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构的实验过程及其理论成果;分析了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中国化、科学化的乡村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设以及乡村建设实验的创新性推动作用;深描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的双轨之路体制实验过程。课程实验筛选了“生活教育”课程实验、“行为课程”组织实验、“活教育”课程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起因和确立过程,梳理了民国时期生活教育、行为主义和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分类和结构化、组织实施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典型课程理论建构、课程体系建立与完善的促进过程,以及对于幼儿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筛选了“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问题发现的出发点、坐标和聚焦过程;梳理了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理论依据;分别梳理归纳了各个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分析了其对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及规范化的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独立性建构所起到的关键性促进作用。由于教学方法实验与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在民国时期区分困难,且内容较少,实验特征不明显,因此,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为例,分析和梳理了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缘起、表现形式以及实习教学实验问题的确立过程;梳理了张雪门幼儿教师教育实习教学方法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及结果与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是第七章,阐释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以及时代启示,总结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推动中国现代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构建、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推动幼儿教师教育中国化、规范化制度建立、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科学化、专业化提升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调查分析了当前乡村幼儿园园长教师队伍专业化、保教过程科学化建设缺陷和提升需求,阐释了目前幼儿教师教育对幼儿教育发展的回应不足之处;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新时代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幼儿教师教育升格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及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精神方法技术弘扬借鉴的启示作用。
高爱玉[5](2021)在《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数字化资源需求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面临瓶颈,运用传统的方式园本教研和在职培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迫切需要新的路径。随着教育信息化步入2 0时代,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为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契机。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因此如何建设适用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数字化资源,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基于资源生命周期的规划流程,建设满足幼儿园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对数字化资源的需求,是数字化资源质量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也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青海省西宁市部分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融合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幼儿园教师运用数字化资源进行专业成长的现状,探究幼儿园教师在专业成长中对数字化资源的需求;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建设现状;通过幼儿园教师在专业成长运用数字化资源的现状和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建设现状与幼儿园教师在专业成长中对数字化资源的需求进行对比,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差距,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获得数字化资源平台资源建设的路径。研究发现,西宁市幼儿园教师以女性群体为主,年龄集中在21 30这一区间范围,教龄为1 3年和4 9年,教师处于求新到成熟这一阶段,是专业成长的关键时期。大部分教师的最高学历为大专和本科学历,这为教师运用数字化资源进行专业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公办园和民办园在基础设施设备的配置上存在差距,但幼儿园的基础设施设备的配置都在不断优化中,且不同园所类型的幼儿园教师运用数字化资源进行专业成长的差距不大。关于幼儿园教师运用数字化资源进行专业成长方面:教师获取数字化资源的方式单一,依赖于搜索引擎;期刊数据库应用频次偏低,不利于教师的科研素养的培养;数字化课程资源平台缺失值最大,教师对新型数字化资源类型认知有限;在数字化资源内容上,教师运用的数字化资源限于教育教学领域且类型传统,诸如;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多媒体素材。幼儿园教师在专业成长对数字化资源的需求表现为:在呈现形式上,倾向于运用可视化、图像化的数字化资源;功能上青睐于数字化资源平台的人际互动功能;在内容上,教师对数字化资源的内容具有实践导向需求,不同教龄和园所的幼儿园教师在需求内容上无明显差异,不同学历的幼儿园教师表现出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而不断提升的趋势。在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建设上,搜索渠道不便;讨论功能、评价功能与反馈功能有所缺失,难以满足幼儿园教师构建学习共同体的需求;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内容以辅助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为主,但更新迟缓、数量有限且多平台的内容交叉离散,资源整合未受重视。影响幼儿园教师运用数字化资源进行专业成长的因素中,教师的需求意愿强烈,自我效能感不足,更多是外在因素起推动作用,资源的可用性和易用性是关键,园长的数字化领导力起决定性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建议:拓展数字化课程资源平台服务对象,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参与度;加大新型数字化资源的宣传与推广,提高数字化资源平台的知名度,扩展教师运用的资源类型和搜索渠道;培养教师运用期刊数据库和数字化课程资源平台进行专业成长的习惯,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以学历作为数字化资源的分类条目,满足教师的差异性需求;完善数字化资源平台的人际互动功能,利于教师进行在线协同学习;整合数字化资源,建设公益性、代表性的数字化资源平台。
张雅倩[6](2021)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幼儿教师专业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国际教师教育领域专业化运动兴起,专业形象作为教师教育形象和职业形象的契合器,确立了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价值导向。当前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逐步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为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方向。因此,在当下乃至今后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明确专业形象内涵,了解不同利益群体对专业形象的认知情况,有助于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激发教师的职业期待,推进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进程。本研究遵循质性研究思路展开,选择幼儿教师、幼儿园园长和幼儿家长三类影响专业形象确立的首要利益相关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三类群体发放开放式问卷、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其次,借助Nvivo12软件对原始资料编码分析,归纳提炼出专业形象的结构和要素,基于编码结果进行条件编码和矩阵编码查询,对三类利益群体的观点再次横向比较分析;最后,探索幼儿教师专业形象确立的影响因素,并从多个层面提出专业形象的提升策略。研究发现幼儿教师专业形象主要包括幼教理念、专业知能、职业道德、专业自主和专业成长五大核心范畴:其中,幼教理念方面包括幼儿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专业知能方面包括专业知识结构、教育教学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反思实践能力和观察评估能力;职业道德方面包括职业情感态度和职业行为规范;专业自主方面包括教育教学自主和参与决策自主;专业成长方面包括职前专业培养和职后培训进修。幼儿教师基于教育者、学前教育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身份,将自身的专业形象定义为具备专业素养、爱岗敬业的终身学习者;园长基于学前教育服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身份,将专业形象解释为富有教育智慧、善于反思实践的开拓创新者;家长基于幼儿监护者、学前教育服务购买消费者的身份,将专业形象期望为师德高尚的、注重建立情感联结的成长陪伴者。此外,在幼儿教师专业形象确立的影响因素中,研究发现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性是专业形象确立的根本所在,园所文化是专业形象确立的促进要素,网络媒体报道是专业形象形成的重要手段。鉴于此,为全面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形象,应该以幼儿教师自身为主体,帮助幼儿教师实现形象自觉和专业自觉;以园所文化理念为核心,塑造教师专业发展共同愿景;以网络媒体报道为依托,增强媒体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单文顶[7](2020)在《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历史演进研究(1933-2019)》文中研究表明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和目标。伴随着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持续关注,加强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治理已成为国际社会基本共识。由是,世界诸多国家纷纷通过立法推进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发展,有效维护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教育权益。虽然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均要求发展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但我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起步较早,历经近九十年的发展,业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积累了丰富经验。因此,本研究将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作为考察对象,以教育公平为主线,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追溯与诠释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剖析其演进的影响因素、历史经验与现存不足,以期为正在发展中的我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提供有益启示与借鉴。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是一个逐步发展与深化的过程。根据教育公平取向的变化,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分为四个历史阶段:(1)1933年至1963年,突出权利公平的肇始滥觞期。大萧条的冲击、联邦政府权力的扩张、儿童科学的发展共同促成了权利公平取向的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产生,同时实现了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在权利公平的价值导向下,联邦政府围绕紧急保育学校项目出台了系列政策,有效保障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教育权利。联邦政府的初次干预既确认了其发展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责任,也促进了社会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认可。(2)1964年至1987年,聚焦机会公平的确立发展期。受反贫困战争、民权运动、智力变化论与贫困文化理论影响,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得以确立和发展,并把重心定位于教育机会公平,即让处境不利学前儿童享有公平入学机会的同时对他们在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和补偿,使他们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学前儿童处于平等的起点。为此,联邦政府通过《经济机会法》、《初等与中等教育法》、《提前开始计划法》等法案创建了提前开始计划、第一条款等针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补偿教育项目。一系列法案的颁布,既实现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有法可依,也推进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公平的进程。然而,因过度追求平等和资源投入,教育质量在该阶段受到了忽视。(3)1988年至2001年,探寻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的调整延伸期。面对陷入质量危机的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联邦政府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作出调整与修正,转向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之路。就兼顾机会而言,为覆盖所有符合资格的处境不利学前儿童,联邦政府一是加大了对提前开始计划、第一条款等原有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二是推出了儿童保育与发展专款项目等新的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就质量公平而言,为让每个处境不利学前儿童享有有质量的教育,联邦政府通过设置质量改进资金、明确教师最低要求、修订绩效执行标准等强化了质量管理。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取得了较大成效,保证了学位的有效供给和质量的稳步提升。(4)2002年至2019年,追求结果公平的深化转型期。进入世纪之交,困囿于悬殊的学业成就差距以及居高不下的学前儿童贫困率,联邦政府再次提高了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要求,并把目光转向结果公平,以达到入学准备要求。为此,联邦政府构建了“蜘蛛网式”的政策干预体系,涉及课程、教学、质量监测、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如制定学习结果标准、实施专项家访计划、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质量评级与提升系统、创新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在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过程中,政治经济气候的变化、学前教育价值理论研究的推进、问题源流的持续建构、域外国家的示范效应压力是影响政策演进的主要因素,以立法完善为机制保障、以专项项目为主要载体、以综合干预为内容构成、以家庭发展为重要辅点、以效果评估为促进手段则是政策演进的主要历史经验。虽然联邦政府在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上倾注诸多努力,且成就可观,但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与问题,如政出多门的政策法规体系、薪酬无力的师资队伍建设、后继乏力的财政投入机制、阻滞效力的府际利益博弈。基于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经验,结合我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实际存在的问题,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秉持公平取向,建立倾斜补偿机制;加快立法推进,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借助专项行动,精准靶向弱势儿童;引入家庭视角,筑牢儿童发展根基;强化绩效评估,动态优化精准施策。
赵静[8](2020)在《身体现象学视阈下的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研究 ——基于幼儿体验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作为幼儿体育的具体化表现形式,对于幼儿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活动组织过程中,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致使幼儿完整的活动体验难以实现。身体现象学关注幼儿身体在幼儿户外体育活动中的外在表现和内在体验,旨在以身心统一去实现幼儿体育教育活动的本真追求。从身体现象学理论分析视角出发,以幼儿体育活动中身心统一的发展为着眼点,顺着“现象—反思—启示”的研究路径,深入到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现场,观察幼儿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的“身存”状况,并且通过访谈了解幼儿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的内心感受和体验。基于此,本文尝试从时间、空间和制度三个维度对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幼儿的“身存”状况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身存”现状如下:从时间维度来看,幼儿要适应幼儿园统一安排的活动时间,并且在教师执行的标准时间中调适自己的身体节奏,适应教师的节奏,幼儿身体被执行的时间表安排,处于限定的状态;从空间维度来看,幼儿要适应在固定空间中完成户外体育活动,接受教师对活动区域的安排,幼儿身体被圈合在具有一定边界的空间内,处于隔绝的状态;从制度维度来看,幼儿在户外体育活动中要遵循活动规则的要求,习得动作技能和养成身体习惯,幼儿的诗性身体被知识流水线固定在特定活动区域,处于规范的状态。通过身体现象学的视角反思幼园户外体育活动,发现影响幼儿“身存”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受学科化学校体育课程的影响,当下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过于关注社会需求,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幼儿自身需要的满足,致使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与幼儿现实生活割裂。其二,传统身体观当中所强调的“抑身扬心”依然起作用,老师过于注重幼儿精神层面知识的掌握,幼儿体育活动流于形式,幼儿身体教育内在价值的遭到了忽视;其三,来自成人文化的压力,成人通过体育活动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式,将成人文化强行灌输给幼儿,致使幼儿文化处于成人文化的压制状态,得不到有效发展。因此,本文立足于身体现象学的理论视角下探寻幼儿体育发展路径:首先,将学科化体育课程发展与幼儿经验的有机结合;其次,要寻求制度化活动时空与幼儿“身存”的平衡;最后,应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师幼间的平等对话。
储娟[9](2020)在《幼儿科普App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信息时代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无疑是全世界都在争取的资源。科学作为幼儿发展的五大领域之一,在国内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其未来接受科学教育的效率和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科普App作为科学教育与信息时代结合的产物,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幼儿科普App的开发仍然存在较多问题,而且相比语言类、游戏类、益智类等儿童App,幼儿科普App的发展和研究都较为滞后。本文首先以当前学龄前儿童科普教育的发展为背景,结合幼儿科普App在移动智能设备上的应用与发展,阐述了当前幼儿科普App的发展现状。继而引入交互设计及用户体验理论,结合用户分析和调研,总结出幼儿科普App优化设计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幼儿科普App设计的两个方向,即内容设计和功能设计。最后从内容设计和功能设计两个角度,结合列出的问题详细探讨优化设计的方法。本文结合了技术接受模型,探讨如何通过设计解决幼儿科普App存在的各方面风险性。此外,本文除了从传统的界面和交互设计的角度探讨幼儿App设计之外,还提出了从内容设计出发的设计原则。
王海凤[10](2020)在《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日甲午一役后,国人开始转向日本学习,“训育”这一教育名词随之传入中国。嗣后,中华教育界人士对“训育”一词进行了多方阐释,并将其应用于新式学堂,进行了有关训育制度的早期实践。民国成立后,“训育”逐渐引起国人的关注,然而在军阀混战的时代背景下,北洋政府无暇顾及教育,致使其时各高等院校在实践层面有关训育的探索,大多各行其是。南京国民政府上台后,随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确立,国民党当局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建立训育体制,但仅局限于中小学,未涉及高等院校。是故,其时各高校有关训育制度的实践,仍延续了北洋政府时期的模式。全面抗战爆发后,为控制战时高等院校学生的思想言行,国民政府开始在专科以上学校正式构建训育制度。其后,无论国立高校,还是私立高校,抑或教会高校,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一系列训育规章法令,从以下三方面推行训育制度:实施“导师制”;成立“训导处”;筹设“三青团分团部”。然而,由于各专科以上学校的具体实情不一,在“训育制度”的实际推行过程中,各校的实施情形有所不同。本选题以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为研究对象,在搜集晚清民国时期的档案、报刊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以“训育”由一个概念发展到一种教育制度的演变进程为线索,从思想层面、实践层面、制度层面三方面出发,即按照“训育制度”的理论探讨、实践探索,上升至训育制度的正式建构,来谋篇布局、划分章节。在思想层面,自“训育”一词传入中国后,对其内涵、外延,国人产生了激烈的论争。在介绍西方训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的国情,国人形成了自己的训育理论体系。在对训育制度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国人亦在实践层面进行有关训育制度的实际探索。清末“监学官”的设立、“寄宿舍制度”的出现及以经学为主体训育课程的开设,皆是有关训育制度的初步实践。民国前期,在训育实践方面,各高等院校仍沿袭了清末的训育范式,直至“五四”之后才有所改变。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因无可资遵循的训育方针,各高等院校的训育组织较为混乱,部分高校开始试行“导师制”:在“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指引下,各高校开设了“党义课程”。全面抗战爆发后,为控制战时高校学生的政治思想,防止学生受到非三民主义因素的影响,在训育制度的理论指导与实际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国民党政权开始在高等院校构建训育制度,不仅在学制系统中订定了统一的训育方针、训育标准,而且在管理系统中设立了专门的训育组织机构。训育制度建立后,国民政府为在各高等院校全面推行训育制度,将“导师制”纳入教育教学体制;将“训导处”加入行政管理体制;将“三青团”植入高校组织机制。在民族战争的背景下,此三大举措的实施,在某种意义上,发挥了各自的“本职”功能,为抗战救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随着国民党势力的介入,三大举措的“本职”功能发生变质,“党化”与“政治化”现象日益严重。究其根本原因,乃在于“一党专政”下的任何管理举措,最后的发展路径,只能是用来维护国民党根本利益的工具。
二、论幼儿自然科学程序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幼儿自然科学程序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3)幼儿园班级环境中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以F园大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性别刻板印象普遍存在并具有威胁性 |
1.1.2 幼儿园班级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
1.1.3 个人兴趣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性别刻板印象 |
1.2.2 幼儿园班级环境 |
1.2.3 性别平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 |
1.3.2 性别刻板印象对幼儿的影响研究 |
1.3.3 国内外关于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相关研究 |
1.3.4 已有研究述评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意义 |
2.1.1 理论意义 |
2.1.2 实践意义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对象 |
2.3.1 研究对象情况 |
2.3.2 参与幼儿 |
2.4 研究方法 |
2.4.1 观察法 |
2.4.2 访谈法 |
2.4.3 案例分析法 |
3 幼儿园班级环境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现状观察 |
3.1 幼儿园物质环境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现状 |
3.1.1 幼儿园绘本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
3.1.2 幼儿园班级游戏材料投放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
3.1.3 幼儿园墙面环创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
3.2 幼儿园班级精神环境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现状 |
3.2.1 幼儿教师评价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
3.2.2 幼儿教师行为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
3.2.3 幼儿教师角色期待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
3.2.4 幼儿的性别刻板印象 |
3.3 幼儿园班级环境中性别刻板印象对幼儿的危害观察 |
3.3.1 性别刻板印象影响男性幼儿宣泄情绪的能力 |
3.3.2 性别刻板印象影响幼儿的成就动机 |
4 幼儿园班级环境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成因研究 |
4.1 幼儿自身的影响 |
4.1.1 幼儿的生理性别特点 |
4.1.2 幼儿的性别观念固化 |
4.2 幼儿教师观念影响 |
4.2.1 幼儿教师的性别刻板观念固化 |
4.2.2 幼儿教师缺乏性别公平教育知识 |
4.3 幼儿园管理观念影响 |
4.3.1 管理者缺乏性别平等的教育观念 |
4.3.2 性别平等教育与培训缺失 |
4.3.3 缺乏有关性别平等教育的家校合作 |
4.4 传统性别文化影响 |
4.4.1 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定位 |
4.4.2 儿童读物、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 |
4.5 小结 |
5 改善幼儿园班级环境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对策及建议 |
5.1 教师要建立正确的性别认知 |
5.1.1 树立性别平等观念 |
5.1.2 科学选择性别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
5.1.3 正确引导,避免自身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幼儿产生干扰 |
5.2 幼儿园要建立性别平等的环境 |
5.2.1 创设性别平等的物质环境 |
5.2.2 创设性别平等的精神环境 |
5.2.3 开发性别平等的幼儿园课程 |
5.3 政府部门要引导幼儿园开展性别平等教育 |
5.3.1 推进性别平等制度化 |
5.3.2 加强读物审定,制定倡导性别平等择书标准 |
5.3.3 加大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 |
5.3.4 引导大众媒体转变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
6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民国教育实验开展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
(二)现实体认:探寻幼儿教师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
(三)研究基础:“设计-实验”模型为本研究提供了实践支撑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实验、试验和教育实验 |
(二)民国时期和幼儿教师教育 |
(三)幼儿教育实验 |
(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的相关研究 |
(二)民国时期教育家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相关研究 |
(三)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的内容与视角 |
五、研究理论及方法 |
(一)研究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结构设计 |
七、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 |
(一)创新点 |
(二)局限性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促发因素 |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实验 |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教育实验提供了合理依据 |
二、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教育传播诱发教育实验 |
三、教育实验开展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重要标识 |
第二节 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背景 |
一、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及特点 |
二、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诉求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准备 |
一、日式和教会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客观评价 |
二、国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的引入 |
三、初步展开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思考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多领域教育实验对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推动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综合性教育实验的探索导向 |
一、综合性教育实验促进社会改造的价值指向 |
二、综合性教育实验探索教育平民化的思想内容 |
三、综合性教育实验凸显实用与科学特征 |
四、综合性教育实验实施和成效提升的促进策略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法技术思想的生成 |
一、实验主体对教育实验内容有较为清晰的体认 |
二、实验主体追求实验过程的实证性和严密性 |
三、实验主体注重调查法和统计法的应用 |
四、实验主体合理选择实验区域和学校的研究对象 |
五、实验主体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专业和技术 |
六、实验主体注重获得实验效果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的缘由 |
一、实验问题发现:对当时幼儿教师教育体制的研究与批判 |
二、实验问题梳理: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立的双轨之路 |
三、实验问题确立:幼儿教师教育体制与学制实验的内容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 |
一、“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陶行知乡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创新 |
二、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乡村建设实验的组成部分 |
三、结果与影响: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方向确立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实验 |
一、实验发端:增补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内容空缺 |
二、探索推进:高中层次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向确立 |
三、实验内容广泛:幼儿教师培养体系的中国化、科学化建构 |
四、学制创新:晓庄“中心幼稚园”模式下幼儿教师教育的学制实验 |
五、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学制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缘起 |
一、实验问题起点: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外国化弊病严重 |
二、实验问题梳理: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专业性诉求 |
三、实验问题归纳:在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中寻找课程改革方向 |
第二节 “生活教育”课程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生活即教育 |
二、实验的目标:建构“生活力”模型 |
三、实验的内容:实施三类课程 |
四、结果与影响:“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形成 |
第三节 “行为课程”组织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引导儿童在劳力上劳心 |
二、实验的目标:围绕中心活动组织活动课程 |
三、实验的内容:五次“行为课程”组织尝试 |
四、结果与影响:“行为课程”组织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构建 |
第四节 “活教育”课程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活教育”思想 |
二、实验的目标:培养活的幼儿教师 |
三、实验的内容:“工作单元制”和“五指活动”课程组织 |
四、结果与影响: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集大成者 |
第五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缘起 |
一、实验问题起点:教学组织形式是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盲区 |
二、实验问题坐标: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浮出水面 |
三、实验问题聚焦:探寻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路向 |
第二节 “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教学做合一” |
二、实验的目标:普及乡村幼儿教育 |
三、实验的内容:提升培养效率和适应性 |
四、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突破性价值 |
第三节 “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道尔顿制的改造 |
二、实验的目标:知识和技能并重的教学模式构建 |
三、实验的内容:“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落地 |
四、结果与影响:提升了幼儿教师教育质量 |
第六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实验——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为例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法实验的缘起 |
一、实验问题起点: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觉醒 |
二、实验问题梳理:按照课程类别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 |
三、实验问题聚焦: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
第二节 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行为主义”理念 |
二、实验的目标:实习教学应确保全领域、有计划、有组织 |
三、实验的内容:从参观、参与到支配的全程性实习 |
四、结果与影响:为幼师实习教学方法探索可行路径 |
第七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 |
第一节 推动中国幼儿教师教育现代转型 |
一、推动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形成 |
二、促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规模与质量保障 |
三、拉动幼儿教师教育制度中国化、规范化 |
四、构建幼儿教师教育初步的课程教学科学化体系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现实启示 |
一、重视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实验经验的借鉴 |
二、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需要实验研究 |
三、幼儿教师升格教育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数字化资源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面临瓶颈 |
二、新时代的重要命题——数字化资源建设 |
三、数字化资源为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开辟新的路径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问题 |
一、幼儿园教师运用数字化资源进行专业成长的现状 |
二、幼儿园教师在专业成长中对数字化资源的需求 |
三、幼儿园教师的实际需求与数字化资源平台的符合情形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成人学习理论 |
二、基于资源生命周期的资源规划流程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数字化资源——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
一、数字化资源的内涵 |
二、数字化资源分类 |
三、数字化资源对学前教育产生的影响 |
第二节 数字化资源——变革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方式 |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 |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结构 |
三、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方式的变革 |
第三节 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中数字化资源建设现状 |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数字化资源平台的构建 |
二、数字化资源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角色:内容与途径 |
三、数字化资源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应用 |
第四节 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数字化资源的述评 |
一、服务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学前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任务 |
二、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中对数字化资源的需求为切入口 |
三、小结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框架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一、问卷调查对象 |
二、访谈对象 |
三、内容分析对象 |
第三节 研究工具 |
一、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数字化资源使用现状与需求调查问卷 |
二、访谈提纲 |
三、内容检核表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访谈法 |
第五节 研究内容 |
第六节 研究流程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运用数字化资源进行专业成长的现状 |
一、幼儿园教师的基本信息分布情况 |
二、幼儿园教师数字化设施设备的配置情况 |
三、幼儿园教师运用数字化资源平台的现状 |
四、教师运用数字化资源进行专业成长的现状 |
第二节 幼儿园教师对数字化资源的需求 |
一、数字化资源形式和功能需求 |
二、幼儿园教师对数字化资源的内容的需求 |
三、幼儿园教师对数字化资源内容需求的差异比较 |
第三节 教师需求与数字化资源分析结果对比 |
一、幼教网站与教师需求的符合情形 |
二、数字化课程资源平台与教师的需求的符合情形 |
三、职业应用程序与教师的需求符合情形 |
四、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一、幼儿园教师运用数字化资源进行专业成长的现状 |
二、幼儿园教师对数字化资源的需求 |
三、数字化资源建设现状与幼儿园教师的需求符合情形 |
四、影响幼儿园教师运用数字化资源进行专业成长的因素 |
第二节 建议 |
一、数字化资源的构建 |
二、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需求数字化资源的建设路径研究 |
附录2 预测问卷 |
附录3 正式问卷 |
附录4 知情同意书 |
附录5 访谈提纲:教师版 |
附录6 访谈提纲:园长版 |
附录7 数字化资源平台内容分析检核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幼儿教师专业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1.专业形象的确定有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 |
2.幼儿教师的专业形象日益受到重视但仍有待提升 |
3.现有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形象的研究缺乏明确的结构和要素 |
(二)文献综述 |
1.关于教师形象的相关研究 |
2.关于幼儿教师形象的相关研究 |
3.关于教师专业形象的相关研究 |
4.对已有研究的评价与反思 |
(三)概念界定 |
1.幼儿教师专业形象 |
2.利益相关者 |
(四)研究问题 |
(五)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六)理论基础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1.研究对象的选取 |
2.资料收集的方法 |
3.资料分析的方法 |
(四)研究效度和伦理 |
三、幼儿教师专业形象的结构和要素 |
(一)幼教理念 |
1.儿童观 |
2.教育观 |
(二)专业知能 |
1.专业知识结构 |
2.教育教学能力 |
3.沟通合作能力 |
4.反思实践能力 |
5.观察评估能力 |
(三)职业道德 |
1.职业情感态度 |
2.职业行为规范 |
(四)专业自主 |
1.教育教学自主 |
2.参与决策自主 |
(五)专业成长 |
1.职前专业培养 |
2.职后培训进修 |
(六)小结 |
四、不同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幼儿教师专业形象比较分析 |
(一)幼儿教师心目中的自身专业形象 |
1.身份角色:教育者、学前教育服务的直接提供者 |
2.期望诉求:具备专业素养、爱岗敬业的终身学习者形象 |
(二)园长心目中的幼儿教师专业形象 |
1.身份角色:学前教育服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 |
2.期望诉求:富有教育智慧、善于反思实践的开拓创新者形象 |
(三)家长心目中的幼儿教师专业形象 |
1.身份角色:幼儿监护者、学前教育服务的购买消费者 |
2.期望诉求:师德高尚的、注重建立情感联结的成长陪伴者形象 |
(四)小结 |
1.三类利益群体认知的一致性分析 |
2.三类利益群体认知的差异性比较 |
五、幼儿教师专业形象确立的影响因素 |
(一)教师自身的专业性是专业形象确立的根本所在 |
1.幼儿教师理念态度:第一印象专业与否 |
2.幼儿教师道德水平:以身作则德性引导 |
3.幼儿教师行为表现:用专业性感染他人 |
(二)园所文化是专业形象确立的促成要素 |
1.园所规章制度和组织氛围:文化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
2.园长管理风格和领导能力:园长引领教师专业形象确立 |
(三)网络媒体报道是专业形象形成的重要手段 |
1.网络媒体传播:标签化塑造教师形象 |
2.网络媒体报道:模糊弱化教师专业形象 |
六、幼儿教师专业形象的提升策略 |
(一)以幼儿教师自身为主体,建构专业形象,实现专业自觉 |
1.规范自身行为举止,努力实现形象自觉 |
2.持续自我反思学习,管理塑造专业形象 |
(二)以园所文化理念为核心,塑造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 |
1.健全园所组织文化,坚定教师职业信念 |
2.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有效开展职后培训 |
(三)以网络媒体报道为依托,增强媒体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
1.强化网络媒体责任意识,推动社会责任感建设 |
2.坚守网络媒体道德底线,追求真实客观媒体报道 |
结语: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7)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历史演进研究(1933-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 |
(二)我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法规亟待完善 |
(三)美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具有借鉴价值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研究 |
(二)关于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研究 |
(三)关于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研究 |
(四)已有研究述评 |
三、概念界定 |
(一)学前儿童 |
(二)处境不利学前儿童 |
(三)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突出权利公平: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肇始与滥觞(1933-1963年) |
一、美国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嚆矢 |
(一)个人慈善与公共支持:昙花一现的幼儿学校 |
(二)工业化、城市化与工作母亲:短暂辉煌的日托所 |
(三)社会改良与公民培养:异军突起的免费幼儿园 |
二、权利公平取向的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肇始 |
(一)经济危机促使国家干预理念兴起 |
(二)新政立法实现联邦政府权力扩张 |
(三)儿童科学蓬勃发展激发干预动力 |
三、权利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内容 |
(一)明确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权利 |
(二)厘定具体事项管理以及教师培训 |
(三)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 |
四、权利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
(一)兴建紧急保育学校,精准保障不利儿童 |
(二)构建师资培训体系,有效破解供给困境 |
(三)建立专人监督制度,强化政策执行体系 |
五、权利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影响 |
(一)确认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政府责任 |
(二)促进了社会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的认可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聚焦机会公平: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确立与发展(1964-1987年) |
一、社会危机与“伟大社会”改革 |
(一)贫困战争奠基教育平等改革运动 |
(二)民权运动下社会公众认知的转变 |
(三)智力变化论和贫困文化论的指引 |
二、机会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内容 |
(一)明确教育机会公平的核心旨趣 |
(二)制定项目运行与实施具体事项 |
(三)关照师资队伍培育与建设 |
三、机会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
(一)建立提前开始中心,打破贫困代际传递 |
(二)借助增量资金支持,激励增加学位供给 |
(三)应对教师数量挑战,保障基本师资水平 |
(四)出台绩效执行标准,推进保教规范运行 |
四、机会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影响 |
(一)促使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有法可依 |
(二)推进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公平进程 |
(三)忽视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质量提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探寻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延伸(1988-2001年) |
一、危机呼唤教育改革 |
(一)质量危机催生教育优异改革运动 |
(二)学前教育质量研究新进展推进干预理念转型 |
(三)女性独立意识崛起促进学前教育需求再增长 |
二、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内容 |
(一)确立提升质量的核心目标与纲领 |
(二)明晰扩大教育机会的发展方向 |
(三)扩大处境不利学前儿童年龄范围 |
三、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
(一)落实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保教需求供给 |
(二)低龄延伸扶助对象,科学破解贫困危局 |
(三)设立专项改进资金,探寻质量突围路径 |
(四)明确教师最低资格,多举提升师资质量 |
(五)修订绩效执行框架,监管保教过程质量 |
四、兼顾机会的质量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影响 |
(一)实现保教质量的稳步提升 |
(二)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追求结果公平: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深化与转型(2002-2019年) |
一、弥合差距与新世纪蓝图设计 |
(一)理想现实鸿沟推动改革再出发 |
(二)社会投资理论引领治理新战略 |
二、结果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内容 |
(一)强化学前教育的地位属性 |
(二)明确学习结果的政策指向 |
(三)推进政策间的协调与整合 |
三、结果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 |
(一)强化学习内容要求,制定学习结果框架 |
(二)推进专项家访计划,构建良好家庭生态 |
(三)应对入学准备挑战,引导师资水平提升 |
(四)建立质量评级系统,助力缩小学业差距 |
(五)创新联邦地方关系,强化区域治理能力 |
四、结果公平期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影响 |
(一)推动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走向实质公平 |
(二)实现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体系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的审思与启示 |
一、探根究底: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 |
(一)政治经济气候变化的形塑 |
(二)域外国家的示范效应压力 |
(三)价值理论研究推进的牵引 |
(四)问题源流建构的本源诉求 |
二、规律寻绎: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的历史经验 |
(一)以立法完善为机制保障 |
(二)以专项项目为主要载体 |
(三)以综合干预为内容构成 |
(四)以家庭发展为重要辅点 |
(五)以效果评估为促进手段 |
三、透视现实: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的现存问题 |
(一)政出多门的政策法规体系 |
(二)薪酬无力的师资队伍建设 |
(三)后继乏力的财政投入机制 |
(四)阻滞效力的府际利益博弈 |
四、经验借鉴: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演进对我国的启示 |
(一)秉持公平导向,建立倾斜补偿机制 |
(二)加快立法推进,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
(三)借助专项行动,精准靶向弱势儿童 |
(四)引入家庭视角,筑牢儿童发展根基 |
(五)强化绩效评估,动态优化精准施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身体现象学视阈下的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研究 ——基于幼儿体验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相关概念与综述研究 |
(四)理论基础---身体现象学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幼儿的身体与幼儿的体育 |
(一)幼儿的身体---语言的表达 |
1.幼儿身体的内涵 |
2.幼儿身体的特性 |
3.幼儿身体的功能 |
(二)幼儿的体育---文化的现象 |
1.幼儿的体育是幼儿文化的具体体现 |
2.幼儿文化滋润着幼儿的体育活动 |
3.从身体动作到动作技能是幼儿体育的符号学习 |
(三)体育活动中幼儿的体验 |
1.身体图式---感知觉的发生前提 |
2.身体意向---幼儿关系的建立 |
3.体育活动中幼儿的基本体验 |
二、现象学视阈下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幼儿的“身存”现状 |
1.活动的保障 |
2.活动时间的侵占 |
1.活动的支持 |
2.活动空间的限制 |
1.动作技能的习得 |
2.完整身体的分割 |
3.自主身体的剥离 |
三、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幼儿“身存”现状之反思 |
(一)学科化学校体育课程的影响---幼儿体育的生活缺失 |
(二)“抑身扬心”传统影响---幼儿身体教育内在价值的忽视 |
(三)成人文化的压力---幼儿文化受制于成人文化 |
四、走向身体体验的幼儿体育之路径 |
(一)学科化体育课程发展与幼儿经验的有机结合 |
1.以幼儿“完整身体”的发展为指向 |
2.嵌入幼儿经验的体育内容 |
(二)制度化活动时空与幼儿体验的平衡 |
1.重视幼儿活动参与的体验性 |
2.自由与“纪律”的适宜 |
(三)尊重文化差异与幼儿平等对话 |
1.尊重文化差异 |
2.师幼平等对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9)幼儿科普App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课题源起 |
1.1.2 STEAM科学教育起源与发展 |
1.1.3 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
1.1.4 优化幼儿科学教育的必要性 |
1.1.5 信息时代下幼儿科学教育的新形式 |
1.2 概念界定 |
1.2.1 幼儿 |
1.2.2 移动智能设备 |
1.2.3 幼儿科普App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访谈研究法 |
1.5.3 逻辑研究法 |
1.5.4 跨学科研究法 |
1.6 论文框架 |
第2章 信息时代下幼儿科学教育 |
2.1 国外幼儿科学教育现状 |
2.2 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现状 |
2.2.1 家长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态度 |
2.2.2 幼儿园科学活动课程的开设 |
2.2.3 幼儿科普类图书的多样性 |
2.2.4 社会各界对幼儿科普教育的重视 |
2.3 我国幼儿科学教育趋势 |
2.4 信息时代下幼儿科学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
2.4.1 机遇 |
2.4.2 挑战 |
第3章 幼儿科普APP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幼儿科普APP种类多样 |
3.2 幼儿科普APP的科学性 |
3.2.1 科学探索类 |
3.2.2 数学认知类 |
3.3 幼儿常用移动智能设备 |
3.3.1 儿童学习机 |
3.3.2 智能平板 |
3.3.3 智能手机 |
3.4 幼儿科普APP态势分析 |
3.4.1 态势分析 |
3.4.2 战略分析 |
3.5 存在问题分析 |
3.5.1 市场与科技 |
3.5.2 设计问题 |
3.6 小结 |
第4章 以用户为中心——需求分析 |
4.1 生理因素 |
4.2 认知因素 |
4.2.1 感知觉特征 |
4.2.2 思维特征 |
4.3 情感因素 |
4.4 幼儿自身的需求梳理 |
4.5 家庭环境因素 |
4.5.1 教育类移动应用技术接受模型 |
4.5.2 家长目标用户研究 |
4.6 用户需求的梳理与整合 |
4.6.1 用户需求的梳理 |
4.6.2 用户需求的整合 |
4.7 风险性分类 |
4.7.1 风险性的主要内容 |
4.7.2 与应用内容相关的风险性 |
4.7.3 与应用功能相关的风险性 |
4.8 解决问题的方向 |
第5章 合理的应用内容设计原则 |
5.1 幼儿科普内容设置的目标 |
5.2 高品质的科普内容 |
5.2.1 科普内容的丰富性 |
5.2.2 科普内容的严谨性 |
5.3 满足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和情感需求 |
5.3.1 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
5.3.2 从生活出发的理解基础 |
5.3.3 适应幼儿语言发展 |
5.3.4 满足幼儿情感需求 |
5.3.5 适当的“挑战” |
5.4 幼儿科普知识的导?方法 |
5.4.1 幼儿科普信息导入方法的重要性 |
5.4.2 案例分析一:白泽儿童科普视频的知识逻辑 |
5.4.3 案例分析二:人体探秘App的科普信息导入 |
5.4.4 幼儿科普信息导入的方法 |
5.4.5 科普内容与叙事性 |
5.4.6 科普内容的趣味性 |
5.5 降低与内容相关的风险性 |
5.5.1 减少不适宜的内容 |
5.5.2 减少注意力陷阱 |
5.5.3 建立正确盈利模式 |
5.5.4 树立正确价值观 |
第6章 合理的应用功能设计原则 |
6.1 适应幼儿认知发展水平 |
6.1.1 适应幼儿视觉发展 |
6.1.2 适应幼儿听觉发展 |
6.1.3 适应幼儿动作发展 |
6.1.4 适应幼儿语言发展 |
6.1.5 适应幼儿思维发展 |
6.1.6 适当的“挑战” |
6.2 降低与应用功能相关的风险性 |
6.2.1 身体健康 |
6.2.2 操作性条件反射 |
6.2.3 社交陷阱 |
6.2.4 分散注意力 |
6.3 突破家长矛盾 |
第7章 展望与总结 |
7.1 本研究的成果 |
7.2 主要新见解 |
7.3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学前儿童使用电子移动APP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 B 学前儿童使用电子移动APP状况调查结果 |
致谢 |
(10)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及评析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五、理论基础 |
六、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思想层面:近代中国训育制度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清末“训育”概念的传入 |
一、“训育”传入的背景 |
二、“训育”传入的主体 |
三、“训育”传入的内容 |
第二节 民国前期训育内涵的争辩 |
一、训育重要性的探讨 |
二、训育内涵的博弈 |
三、训育实施路径的论争 |
第三节 民国后期训育理论体系的构建 |
一、训育理论知识体系的形成 |
二、训育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训育思想 |
第二章 实践层面: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的实际探索 |
第一节 清末新式学堂“训育”的践行 |
一、“监学官”的设立与管理规则的颁布 |
二、“寄宿舍制度”的出现 |
三、以“经学”为主体“训育”课程的开设 |
第二节 民国前期高等院校训育的试验 |
一、“学监制”的续存 |
二、“学生自治会”的成立 |
三、“经学”训育课程的延续 |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高等院校训育的试行 |
一、“导师制”的先行 |
二、训育组织的杂出 |
三、“党义课程”的开设 |
第三章 制度层面: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的构建完型 |
第一节 训育制度建立的缘由 |
一、“学校风潮”频发的推动 |
二、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的建议 |
三、战时施政方针及教育政策的导引 |
第二节 学制系统“训育”的构建 |
一、训育方针的艰难确立 |
二、训育标准的加速订定 |
三、“导师制”的大力倡导 |
第三节 管理系统“训育”的编织 |
一、训育组织“训导处”的建立 |
二、训育研究委员会的设立 |
三、三民主义青年团的成立 |
第四章 全面推行:南京国民政府后期高校训育制度的实况 |
第一节 “导师制”的实施 |
一、国立高校“导师制”的实施 |
二、私立高校“导师制”的实施 |
三、教会高校“导师制”的实施 |
第二节 “训导处”的设立 |
一、国立高校“训导处”的设立 |
二、私立高校“训导处”的设立 |
三、教会高校“训导处”的设立 |
第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的引入 |
一、国立高校“三青团”的运作 |
二、私立高校“三青团”的运作 |
三、教会高校“三青团”的运作 |
第五章 历史反思: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的评析 |
第一节 训育制度的总体评析 |
一、训育制度的内在联系 |
二、训育制度的功能体现 |
第二节 导师制的评析 |
一、从师生情感交流的角度看 |
二、从学子民族精神的角度看 |
三、从学生思想行动的角度看 |
第三节 训导处的评析 |
一、导致学校管理的行政性 |
二、催生校园氛围的政治化 |
三、加强学生思想的控制力 |
第四节 三青团的评析 |
一、于学子抗敌热情的影响 |
二、同高校政治色彩的关系 |
三、与学生进步运动的联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论幼儿自然科学程序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D]. 刘珊.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D]. 刘珊.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3]幼儿园班级环境中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以F园大班为例[D]. 赵元璐.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D]. 寇文亮. 河北大学, 2021(09)
- [5]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数字化资源需求研究[D]. 高爱玉.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6]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幼儿教师专业形象研究[D]. 张雅倩.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7]美国联邦政府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教育政策历史演进研究(1933-2019)[D]. 单文顶.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身体现象学视阈下的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研究 ——基于幼儿体验的视角[D]. 赵静.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幼儿科普App优化设计研究[D]. 储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10]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研究[D]. 王海凤.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